西藏高职院校论文

2024-12-15

西藏高职院校论文(共8篇)

西藏高职院校论文 篇1

摘要: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移植、认可和运用到教育领域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提出后, 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公认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思想理念。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一线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 在加强对高职人才质量培养的同时更应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关注与加大对学生发展后劲的教育——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指向标。由于我国多民族以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在推广运用和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 也应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与时俱进”。

关键词:高职教育,西藏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一、我国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含义与意义

从我国教育学的角度来说, 就是坚持“以人文本”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包含: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整个战略思想的根本, 视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这一发展策略的实施又必须坚持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 顾名思义, 其含义又包括发展与可持续性。实现个体由低级向高级说平的发展是发展性的含义体现;实现个体在发展中还能保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力即为可持续性。

在高职教育中, 坚持和加强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对学生更有着其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是我国今后社会发展, 时代进步的客观必然要求, 是就业学生更好适应发展, 实现长足发展的必备能力, 也是推动与实现高职高专院校探索、建立、形成和发展新的教育理论、学科体系与实践的依据和必然。具体到高职高专教育中, 就是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其创造性能力, 即在高职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 仍然能够通过连续不断地学习、积累、开拓、进取, 将知识、经验重新整合运用于新的变化中, 并将其转化为新产品、新技术, 以更好适应社会, 不断提高自身潜在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必定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真正意义上找到它与职业综合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素养等之间的关系, 也才能够真正的为大学生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更高一层。

二、西藏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加入世贸以及国内各项经济政策, 使得国内的经济科技得到飞跃式发展, 社会对高等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激增, 这些必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加快和更大普及。目前, 高职高专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重要供应基地。因此, 加大对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模式、办学体制、学科建设等方面建设的同时, 也应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角度, 运用科学发展观结合当地和院校特点, 加强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培养, 以使他们更好地满足当前就业以及今后发展需要的能力。

我校作为目前西藏现有唯一一所高职高专院校, 受其地域性、教育招生理念、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和市场等方面的影响。总体来说, 其有着与本地区其他院校和国内其他院校的不同特点。而这些不同点都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问题,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择业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思想观念认识上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误读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高校, 发展历史较短。而且, 本来高职院校和高专院校本属同等级仅存在类型的不同, 但高职招生却排在高专之后, 人们对其的认识不足和误读就更加难以消除, 甚至错误地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等外品”, 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我院校也是处于西藏高校中最后一批对外招生院校。因此, 生源80%以上来自于本地农牧区, 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和束缚了生源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 西藏生源质量和师资质量以及结构制约和阻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校80%以上的生源都来自本地区的农牧区, 这些学生受到交通、传播媒介、居住分散、中专学校毕业等因素影响, 学生文化基础总体上较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特点, 且绝大多数家庭贫困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自卑。另外, 师资队伍素质质量以及双师型结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应用技术教学的必要条件。由于我校是由两所中专院校合并而成, 尽管近几年在国家教育政策和对口支援院校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很大发展, 但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师资条件很难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双师型”教师缺乏。我国尤其是西藏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发育程度低等诸多条件限制, 师资培养和培训制度存在很大弊端且自成体系。在教学中, 包括我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以及承袭重理论, 轻职业技能培养和锻炼的模式, 这都严重影响和限制了高职教育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学院经费的缺乏导致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办学缺乏对自身的科学定位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 国家虽然在教育上给予足够重视和经济支持, 但高职院校获得的办学经费还是较少, 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加之近几年, 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张导致人财物的投入剧增, 这使得本就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硬件设施和其他实训条件资金更加捉襟见肘, 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 定位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 乃至发展方向。我校作为西藏地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由于受到上述多种条件的影响以及西藏地区自身特点, 我校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对自身定位还不够准确的现代化办学思想理念和教育制度, 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学生指导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还处在摸索和建制过程中, 并且和很多其他高职院校一样打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号, 实际上是按照原来高等专科教育的那一套在办学, 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不是完全的结合地方特色、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 因地制宜设置专业, 培养相应的人才, 出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特色不协调的问题。

4. 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设计缺乏正确认识, 自身定位不准确, 择业创业盲目

受目前大的就业政策和西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 多数学生就业方向与本专业不符, 这是由于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加之心理上缺乏自信、对人生缺乏信念、宗教思想观念, 西藏地区的企业结构不健全, 导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今后的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设计, 择业就业存在盲目性。这些不利于学生在今后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西藏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

坚持我校高职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地区区域特点和经济为中心和依据, 创建出具有自身院校特点的高职教育模式和方法, 从而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以更好实现学校、学生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就我校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 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专业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 多维度的为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途径。

1. 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加强指导和重视

帮助和引导西藏高职院校学生全面正确评价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鼓励他们在校期间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合理的、切合自身特点和本地区特色的规划, 并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完善和调整。通过对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全方位的增设选修课和开设各种团体活动课的方式,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强西藏高职生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干预和提升, 挖掘潜能, 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创新能力、意志力和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教育其摆正职业期待、知识技能储备与工作能力、工作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2. 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随着西藏建设的不断加大和深入, 联合企业, 展开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从企业聘请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到学院做兼职参与学院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训指导, 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引进一批在企业中具有实践经历的人员担任到双师团队中, 将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骨干教师遣送企业进行深造培训。改革学院的人事制度分配方案, 为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更好地保障双师结构团队的建设、稳固和壮大提供必要的制度、工资薪酬、师资培养等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后盾。真正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为区域培养人才, 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 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院和学生的持续发展。

3. 以西藏区域经济为重点, 构建新的专业设置格局

西藏有着自己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经济结构, 而学院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西藏本地。因此, 在专业的设置上, 除了开设目前普遍的热点专业外, 还可以增设一些符合地方要求的特色第二、第三专业供学生选择和学习。并与一些企业签订订单, 进行定向订单式培养,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改变他们单一式的就业思路。知识面的扩大,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 激励和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

从西藏的特殊情况出发, 政府、高职院校和社会应积极地鼓励学生的自主创业, 并提供尽可能的多方面帮助和支持。三年的大学生活中, 学生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生涯设计, 鼓励学生为理想去创业, 并加强他们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培养, 为提升和实现他们的不断可持续发展奠定智力和非智力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琼.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2]王正华.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策略[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1) .

西藏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研究 篇2

【摘要】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西藏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进行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探寻其内涵与外延,研究其形成机制和特色建设,对西藏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必要性。本文结合这一形式,展开对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希望能为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西藏高职;办学特色

高校办学特色主要包括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四个方面。一所高校个性风貌可以有众多的表现,但是只有核心要素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对学校整体的作用产生大的影响,其办学特色也才有真正的价值,换句话说办学特色是这些核心要素特色的集中体现。从内容来说,办学理念具体表现为办学宗旨、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治学方式、办学特色等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等诸多方面;从实践的功能效果来说,办学理念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凝聚性。

一、西藏高职办学特色内涵

1.狭义方面的涵义

狭义内涵,指西藏高职院校发展中形成的个性特色,也就是西藏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学校优势和办学传统、“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办学风貌和发展方式。

2.广义方面的涵义

广义内涵包括类型特色、层次特色和个性特色。即为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体系,反映学校多层面的整体个性风貌。

类型特色:指西藏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培养类型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创建办学特色必须坚持的基础。

层次特色:指西藏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主要目标是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来培养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员、高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的经营管理人员,这是创建办学特色必须坚持的方向。

个性特色化:指西藏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中一贯坚持的独特办学取向,在独特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实现适应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科学的、整体的、被社会公认的;在办学理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个性化服务等多方位实现个性特色化的办学特色体系。

简而言之,就是实现西藏高职院校的单一的个性特色向多层面的特色体系发展,形成整体性的办学特色。这是西藏高职院校创建办学特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

二、西藏高职办学特色的建设

1.面向区域经济,树立特色办学理念

西藏是一个高寒高海拔地区,西藏高职院校紧密结合这一特殊的地理特点,西藏高职学院积极考虑了这一区情因地制宜、积极开拓、大胆创新,开设符合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比如西藏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学院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开设了畜牧兽医系,下设多个以农牧业生产相关的专业,为西藏农牧业培养了一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学院因此建设了一批具有西藏特色的专业,真正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打造特色专业结构

学院在建设初期准确的定位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打造适合西藏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比如西藏地区经济主要以旅游业发展为主,学院经过反复调研分析了西藏地区市场需求和人才需求,在学院开设旅游系,该系现有全国重点建设专业旅游管理、导游两个专业。西藏高职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建立了适应西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形成了集培训和实习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该系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近几年,学院先后为行业、企业培训员工3000余人次,得到了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建设科学研究特色

1.服务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

西藏高职学院紧跟西藏建设需要,紧跟自治区政府的决策,建立一个美丽的、和谐的环境优美的新西藏。在这个建设过程中需要大批的园林园艺技术人员。西藏高职学院结合西藏发展特殊需求,西藏高职学院内设了农林系,现设有作物生产技术、林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水土保持、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7个专业。其中作物生产技术为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和西藏自治区特色专业,林业技术专业正在申报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培养了大批的园林园艺技术人才,有力的缓解了西藏地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同时农林系的建立为新西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服务于西藏企业技术创新

西藏高职发展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西藏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步伐正在不断的加快,这为西藏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西藏高职院校不断形成政策导向,鼓励教师走出校门,面向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管理、服务实践中的技术、工艺、管理等问题上找项目,开展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型研究,将学校的科研拓展到当地的企业一线,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发展飞快,西藏地区新建了一大批现代工业、企业。比如西藏电力行业,西藏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西藏网络迅速发展助推经济的飞速发展,西藏高职院校紧跟西藏地区发展需要,开设机电系、建筑系、电子信息系等,不断的服务企业发展需要进行技术创新。

3.服务于学校品牌建设

科学研究工作要为西藏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这是西藏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西藏高职院校正在努力建设学校品牌,提升学院的地区影响力,比如学院建设的一批国家级、自治区、学院级的专业,来提升学院的品牌,学院对这些品牌专业拖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品牌专业也正在发挥着他们的影响力,旅游系专业、畜牧兽医系的专业建设等,正大踏步的建设;电子信息系、机电系的重点专业也正紧锣密鼓的建设;西藏高职学院很多专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科研力量正在不断显现着它的影响力。

四、建立特色服务体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办好西藏满意的职业教育是西藏自治区在新时期下对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的明确要求。同时服务西藏自治区社会发展需要是西藏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西藏高职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及优势资源,不断的回馈给予社会,为西藏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背景和时代内涵

西藏职业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正大踏步的向前发展,西藏职业教育是西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正积极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每年西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为西藏地区人才培养者数以千计的技能人才,这些人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做着贡献。特别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提出,对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性人才缺口会越来越来,这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舞台,新的机遇,新的时代。

2.构筑立校树人之本

西藏高职学院校训“笃学创新、厚德强技”,全校师生都以这一校训为座右铭,不断创新具有西藏高职学院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西藏高职学院把培养师生“敬业奉献、艰苦创业、建功立业”的精神作为学校发展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立校树人之本,成为引领师生立足岗位,努力学习、艰苦创业的力量源泉。

3.形成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全院教职员工在西藏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地创新工作;西藏高职学院一方面一切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伟大中国梦、西藏梦最终实现,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以教职工为本,不断积极更新知识,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坚持做好为人师表的重要工作,敬业奉献,勤奋工作,为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拓展专业特色建设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西藏高职学院建校开始对学生的教育就秉承与文明道德教育相结合,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文明守信的品德,比如学院开展的“学生综合测评”就是专门针对学生学习和品德教育的重要措施。西藏高职学院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做一名文明的大学生”、灵活多样的开展“诚信教育”,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同时结合西藏高职教育特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主动服务社会。

2.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的精神

西藏高职学院不断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教学运行和教师管理的规范制度,加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师德风尚建设,提高西藏高职学院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以教师敬业、奉献精神的示范作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在实训室模拟车间中,以严谨、认真工作作风,身体力行地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努力进取建功立业的创业精神传给学生。

3.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

西藏高职学院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大胆创新办学方式、办学理念。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聘请企业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到生产一线人员的艰辛、吃苦耐劳的品质。另外,学院积极加强对西藏高职学院的学生道德思想的磨练,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技能训练,结合实训要求制定了严格的实践教学要求,学院积极制定相关的制度,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严格履行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监控,保证学生实习效果。西藏高职学院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培养学生进取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西藏高职学院建校理念及根本任务是为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合格的人才。西藏高职学院培养学生具有乐于进取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为,我们坚信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建功立业。

六、结语

西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建设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本研究只是以西藏高职院校自身作为研究主体,从办学特色内涵和高职办学特色的理论角度出发,来阐述西藏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随着我国伟大经济战略“一带一路”的提出,一定会给西藏高职教育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西藏高职教育者只有通过不断开拓创新,促使内部自身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外部机制的不断加强,才能真正形成办学特色,只有有了办学特色才能提高办学的效率,形成办学的活力,实现高职院校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办学特色建设仍然是西藏高职院校必须长期探索研究,并不断实践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名梁.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特色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2]王云鹏.孙安.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建设方略—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2006.70~72

[3]王维新.孟宪刚.高职院校科研特色创建的初步探讨[J].石油教育.2007,(6):38~39

[4]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5]曾华.张海峰.刘越等.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制度保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30~32

西藏高职院校论文 篇3

1. 实训室门禁系统

1.1 门禁系统应用。门禁系统是现在很多学校、企业、政府部门喜欢安装的安防系统, 该门禁系统主要分为读卡器、电锁、按钮、电锁电源、门禁控制器、通讯铃和门禁管理软件等。

在西藏高职院安装的门禁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感应卡或密码的信息加以识别, 然后信息传入到控制器中心, 再由控制中心的信息加以管理, 控制中心把所记录读取到的信息加以编程, 并对进入人员加以信息核对, 配合警报及闭路系统对进入人员进行监控。在西藏高职学院实训室门禁系统的应用中, 增加了实训室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另外, 门禁系统的应用不仅对加强了进入高职院实训室人员的信息化设置, 同时可以对进入西藏高职学院的人员进行适时检测、跟踪和控制, 增加了实训室的透明度。通过运行的实验表明, 该系统便于智能化开发实训室、成本低、安全性强、存储用户数量强大, 使实训室管理走向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1.2 门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在西藏高职院校实训室中用智能电磁锁替换掉机械门锁后, 在通过高职院安装在每一间实训室门口上的微处理器链接上。管理人员通过控制中心服务器网络接口将读卡器控制程序、教师信息等数据写入微储存器上。安装在实训室门口的微储存器, 可以根据门禁系统设定、教师信息、所设定的服务器命令执行程序, 最终控制并显示电磁锁状态。

西藏高职院校实训室门禁系统, 采用感应卡靠近读卡器刷卡感应开锁, 来实现对开关门的管理。在每个实训室门口都安装上读卡器, 只要教师把卡放到读卡器上, 读卡器数据就会传送至服务器, 然后服务器迅速查询数据库信息, 对教师所使用感应卡信息进行验证是否合法, 如验证合法则发出“滴”一声, 绿灯亮起发出, 门锁打开;红灯亮起, 则门锁不能打开。该门禁系统围绕门禁管理服务器为中心和实训室门禁端点, 通过在西藏高职院信息工程学院局域网中的数据库信息实现不同实训室门禁之间的数据通信和相互的转换, 来实现门禁系统的功能。

2. 门禁系统硬件基本构成

2.1 感应卡。在西藏高职院实训室使用的感应卡又称射频卡, 这种感应卡将射频识别技术和IC卡技术充分的结合起来, 此项技术解决了感应卡卡中无电源和免接触等难题。使用感应卡开门时此卡体积的大小往往与感应距离成正比。使用于实训室门禁系统管制时, 为了方便教师的携带, 通常做成卡片式, 故称感应卡。感应卡特点:2.1.1 可靠性高, 教师使用感应卡时只需把卡放于读写器上面, 卡与读写器之间无机械接触, 这样就避免了如因粗暴插卡、非卡外物插入、灰尘或油污导致接触不良等造成的故障。2.1.2 操作便捷, 由于非接触通讯, 感应卡和读写器之间在一定距离内就可以感应卡的信息。感应卡在使用时没有方向性, 感应卡卡片以任意方向掠过读卡器表面即完成操作,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1.3 防冲突, 在西藏高职院校实训室所应用的感应卡中设有快速防冲突机制, 这样就防止多张卡在一起时产生数据干扰。因此, 读写器可以“同时”处理多张非接触式卡。增加了应用的并行性, 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速度。2.1.4加密性好, 西藏高职院校实训室使用的感应卡的序列号是唯一的, 感应卡在制造厂家生产时已将序列号规定好, 不可更改。

2.2 门磁。在每个实训室门口都安装有一个门磁, 用于感应卡感应信号的硬件设备, 实训室门口上安装的门磁输出信号端, 可将教师使用的感应卡信息获取并上传相应信息到控制中心。当没有人员使用感应卡刷卡时或者没有人员主动去触发安装在实训室内部的出门按钮时, 实训室门将不会被打开;当教师把感应卡放到门磁上时或触发出门按钮开关时, 门禁控制器就会根据需要打开门锁, 另外当教师使用感应卡刷卡开门时, 门禁系统会有一个延时效应, 大概会有3 到5 秒钟, 在延时时间内门锁没有反应, 控制器会产生一条实训室门超时的报警记录,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中心会有相应的信号传入到控制器上并输出相应的信号。一般来说实训室门禁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 安装在实训室门磁的报警记录, 还可实时记录门禁管理软件的实时监控。

2.3 电控锁。电控锁分为断电开门锁和上电开门锁, 断电开门锁, 在断电后实训室门就会自动打开, 这样避免安全隐患;上电开门锁, 教师的办公室中应用和实训室应用。另外还配有一个开门按钮, 每一见实训室内设有一个开门按钮, 方便人员从内部开门, 按钮可以连接控制器的输入口, 也可以连接到读卡器的输入口上, 需要对控制器的输入口进行设置。

2.4 与计算机连接设备。在实训室门禁系统控制器设计中有2 种通讯方式, 一种通讯方法采用TCP/IP通讯时, 将网线一头插人门禁系统控制器TCP/IP接口中, 另一头链接到局域网HUB即可;另外一种采用RS485 通讯方式时, 需要接一个RS485 转RS23 设备。

小结

在西藏高职院校实训室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加强实训室智能化及信息化建设, 是西藏高职院校实现实训室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并以此来设计满足西藏高职院实践教学、科研活动、现代化管理等, 将极大的提高西藏高职院实训室管理效率和安全性。现代门禁系统的应用相比传统机械门锁, 该门禁系统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特点, 特别适合应用于实训室教学信息化管理之中, 提高了西藏高职院信息建设的步伐和进程, 改善了西藏高职院的教学环境和优化了实训室的管理方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藏高职院校中实训室管理现状分析, 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实训室为例, 运用计算机控制、数据库等技术研究设计了智能门禁控制系统, 使其管理工作更为规范和科学。

关键词:西藏高职,实训室,门禁系统

参考文献

西藏高职院校论文 篇4

关键词:农林院校,树木学,课程教学

树木学是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资源利用及其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门学科。近年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专业培养目标也有了很大改变。树木学作为西藏农牧学院林业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课, 在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改革思路基础上, 课程教学总学时压缩为48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树木学的基础知识, 有效地识别树种, 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森林树种资源保育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 是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树木学课程内容及特点

现代树木学已经由树木分类学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涉及树木的各个方面, 是一门既重视树木的基础理论, 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树木学课程主要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资源利用及其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树木学的基本概念, 理解和掌握树木的分类、命名、鉴定、形态、变异、特性分布和用途。树木学的特点, 一是描述性强, 涉及的树木种类多, 名词术语多, 需记忆的内容多;二是季节性强,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不能全面反映树木的物候现象、形态特征, 因而使学生缺少形象认识。

二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1. 针对不同专业, 突出专业基础课的性质

树木是林业科学研究和生产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掌握一定的树木知识是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树木学作为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基础课, 因此, 课堂讲授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树木的分类、识别和鉴定的介绍, 而是注重与林业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介绍树种形态特征时, 还应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加强对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及林学等特性、分布、利用和保育等方面的研究。现在全国农林院校所使用的树木学教材分为“南方本”和“北方本”, 这只是考虑了地域上的差异, 却没考虑专业上的差别。实际上, 相对植物学而言, 树木学的专业性更强, 它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又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不同专业对树木学知识的学习要求有较大区别。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 在兼顾树木学知识系统性教学的前提下, 重点讲授专业相关内容, 有选择地增加相关树木学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树木学知识, 更能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 对于生态学专业, 应重点讲授树木在保护森林, 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发展城市林业, 优化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建设, 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对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应注重对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树种的介绍。对园林专业, 在介绍各树种时应增加树种配置、管理、保育等内容, 同时还应对从国外引种的重要园林绿化树种加以介绍。对于林学专业, 除树种分类、名称鉴定、树种习性传统的知识点外, 重点介绍森林树种的种质资源、能源树种的保护利用、古树名木及珍稀濒危树种的保育等内容。

2. 精简课程内容, 突出重点

树木学理论授课学时的减少必然要求教师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精简, 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突出重点、难点。一是以科代属, 以属代种。树木学教学注重科属特征的介绍, 而不是泛泛地讲解一个个物种, 科属特征主要涉及花和果实等方面的性状, 是树木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树种选择应以我国西藏地区树种为主, 如樟科、壳斗科、松科、桦木科等。在地域性森林群落中种类多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种类要多讲, 而对于在西藏地区分布较少的类群可以少讲。

3. 明确学习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

树木学是林业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 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如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等打下基础, 同时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 也是林业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求。随着环境危机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们对绿色的渴求日益高涨, 目前, 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都渴望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作为林学相关专业的学生, 如果连最基本的园林绿化和生态造林树种都不能识别, 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树木学课程描述性强, 涉及树种多, 名词术语多, 内容枯燥, 记忆难度大。若采用一般的课堂教学方法, 以重复的信息, 固定的模式反复冲击学生的大脑, 容易造成麻痹心理, 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关键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同实际的结合。首先, 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完善有关树木学知识网络版和课件的制作, 做到图、文、声并茂, 向学生展示大量色彩艳丽的树木图片, 配以简明扼要的内容文字将植物的形貌特征、季相变化, 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对所讲授的树种特征产生直观的感受,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注入式”地教, 学生“机械式”地学。由于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 应多介绍西藏地区丰富多彩的树种资源及研究利用现状, 培养他们为专业和科学献身的精神, 鼓励他们阅读《植物杂志》等科普刊物, 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培养爱自然、崇科学的高尚情操, 做保护和美化大自然的使者。组织各种兴趣小组, 积极开展树种调查、树种挂牌和小标本 (包括叶脉标本) 制作等各种活动, 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5. 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能解决问题是素质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树木学涉及种类很多, 要想熟练地掌握它们, 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技巧与方法。

第一, 比较记忆法。树木的科、属、种虽然很多, 但相似的科与科、属与属、种与种之间却有一定的规律, 只要找到这一规律, 相似之中就可以找到区别, 记忆将会成为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例如, 松科和柏科的特征是树木学的重点和难点, 只要抓住树皮、叶、球花和球果的特征比较, 就不难掌握。从树皮来看, 松科的树种大多数呈鳞片状开裂或剥落, 而柏科的树皮则呈长条状剥落;松科的叶以互生为特征, 柏科植物则对生或轮生;在松科中, 组成雌雄球花的珠鳞和小孢子叶数目多, 螺旋状排列, 而在柏科中, 组成雌雄球花的珠鳞和小孢子叶数目较少, 为交互对生;松科中的珠鳞和苞鳞是完全分离的, 而柏科二者则完全合生等。诸如此类的对比很多, 如冷杉和云杉属植物、杨属和柳属、香椿和臭椿、国槐和刺槐、栎属和栗属、蔷薇和月季、梨属和苹果属、桦木科和榛科等。通过比较, 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它们的区别, 而且强化了记忆效果。

第二, 检索法。植物检索表的英文名称是“key”, 即钥匙的意思。因此, 树木学同植物分类学一样, 学生们必须要掌握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由于检索表中大量使用形态术语, 学生应首先对这些术语掌握清楚。另外, 树种特征是相当复杂的, 即使掌握了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在实际鉴定过程中也往往易出现错误和进行不下去。只有经常利用工具书进行检索, 才能练就细致观察和解剖的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树木的认知能力。

第三, 总结归纳法。树木学尽管内容复杂, 但如果按照一定的逻辑将树木的形态特征总结归纳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就容易记忆了。如介绍梨属和苹果属的区别时, 梨属的开花顺序用“梨向里开”就解释清楚了, 苹果属自然就是“由里向外开”了。又如用“胡杨叶胡长”一句口诀就能反映胡杨的叶片形状多变的特征。再如“花灌木, 枝拱形, 叶对生, 髓中空”将连翘的主要形态特征概括在内。这些口诀不仅容易记忆, 而且朗朗上口。

三结束语

教学方法探讨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与时俱进, 探索出一套适合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除上述一些教学措施外, 还应吃透教材、更新自己的知识, 同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西藏有两所高等农林院校, 学校从事树木学教学的教师人数少, 接受过树木学知识系统学习的更少。这就要求院校一方面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 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进修, 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提高其业务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志翔.树木学 (北方本)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1]张志翔.树木学 (北方本)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2]蒋冬生.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树木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21) [2]蒋冬生.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树木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21)

[3]庄雪影.关于林学专业“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2 (6) [3]庄雪影.关于林学专业“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2 (6)

[4]李景侠、张文辉、赵建民.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01 (4) [4]李景侠、张文辉、赵建民.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01 (4)

西藏高职院校论文 篇5

关键词: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现状,对策

西藏高校相比其他地区高校有其特殊性, 西藏高校区域位置特殊性、生源特殊性、民族、民俗体育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决定了西藏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应不同于其他地区高校的体育课程。依据其特殊性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内容, 改革和建设适合西藏高校特色鲜明、独具风格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进和提高西藏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1 研究对象

选择西藏4所本科院校 (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藏医学院、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的《大学体育》课程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向西藏4所本科院校的大一、大二学生发放问卷共2000份, 回收问卷2000份, 有效问卷1867份, 有效率为93.35%。向体育教师发放问卷65份, 回收65份, 有效问卷65份, 有效率100%。主要对现行大学体育课程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 (2) 文献资料法:查阅2008~2012年西藏4所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料;查阅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 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具有可靠性、真实性。 (3) 团队研究法:组建一支工作在西藏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第一线、管理第一线的研究团队, 成员分别来自西藏不同的高校, 常年在西藏工作对西藏高校的特殊性较为了解。在研究中共同参与问卷的设置、回收、统计和分析, 尽可能做到调查研究的全面性。 (4) 专家访谈法:在研究期间, 向多年从事西藏体育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访谈、请教及合作研究。

3 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3.1 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及课程设置状况

西藏本科院校开设的大学体育课程均为大一学生开设体育基础课, 主要以锻炼身体素质为主, 大二学生开设体育选项课, 主要围绕传统的一些体育项目进行技术教学, 采用的“二阶段”型课程设置模式。在调查的4所本科院校中, 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周开设一次体育课, 共开设34学时, 每次课的时间为90 min。目前, 除西藏大学的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外, 其它院校都只为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两年必修课。这反映出西藏本科院校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比较单一、课时数设置不足等问难。

3.2 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内容选配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 西藏4所本科院校都有较为完善的教学大纲, 而且在近几年来都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过讨论, 对现行的教学大纲都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但是, 目前西藏4所本科院校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供各本科院校作参照标准, 而是各个学校各自为政自行制定。西藏本科院校基本上是参照国家教委于2002年8月12日颁发的《新纲要》进行编写本校的大学体育课程大纲、教学内容的选配及体育课程的评估和管理等。调查中发现, 西藏本科院校在教学内容的选配方面任以现代竞技、技能类体育项目为主, 而民族传统体育类。民俗体育类项目 (藏民族、藏民俗体育项目等) 在西藏本科院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中未有设置, 这可能受运动项目特点、师资力量、场地硬件条件、运动项目普及程度等所限。

3.3 西藏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通过对西藏4所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 统计发现, 老师们对现行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看法大多认为存在不合理现象。统计显示有68.5%的老师认为评价体系设置不合理, 而只有31.5%的老师认为评价体系设置合理, 这个数据应该引起我们对评价体系的认真思考。在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调查中显示, 采用教学督导抽查评课的占47.25%, 采用院系领导评课的占21.33%, 采用同行之间评课的占18.43%, 采用学生评课的占12.99%。这些数据反映出西藏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 主要还是采用教学督导评课为主, 同行和学生参与评价的程度有限, 容易造成评价失真。

3.4 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材使用现状

西藏本科院校到现在为止还未有一本适合高原地区学生使用的统一的教材, 通过调查统计显示, 西藏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使用高教出版社的推荐教材, 而藏医学院和藏大农牧学院至今未有统一的教材。在对学生的调查中, 有61.38%的学生的使用大学体育配套教材, 30.16%的学生没有使用大学体育配套教材, 另外, 有8.46%的学生不知道有无配套教材。调查统计还显示有31.11%的学生认为配套的大学体育教材适合自身身体锻炼和体育知识学习的需要, 有48.68%的学生认为配套的大学体育教材不适合身体锻炼和体育知识学习的需要, 还有20.21%的学生不明白配套的大学体育教材适合或不适合身体锻炼和体育知识学习的需要。没有适合自身需要的一本体育教材做指导, 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因此, 出版一本适合高原地区学生使用的大学体育教材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3.5 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师资状况

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是教师的重要素质, 它决定了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科学素质、工作质量。根据2009年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具有教授职称的老师占4.76%、具有副教授职称的老师占20.63%、具有讲师职称的老师占25.40%、助讲和无职称的老师分别占22.22%和17.46%。通过调查统计, 西藏本科院校具有博士学历的老师占0%、具有硕士学位的老师占32.78%、具有学士学历的老师占63.36%。具有大专学历的老师占3.86%。尽管近两年来教师的职称和学历都有所提高, 但是总体上看, 高职称 (教授、副教授) 、高学历 (博士、硕士) 人才奇缺, 整个学历明显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藏本科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尽管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区, 地理位置特殊, 引进人才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西藏本科院校必须要加强高学历的体育人才培养与引进, 通过引进和自己培养的专业人才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3.6 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管理人才状况

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需要合理的运用和管理体育的人才, 大学体育管理人才的水平和质量是影响大学体育发展的因素之一。据调查显示西藏本科院校体育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培养管理人才的方式中, 理论学习人数占16.4%, 外派学习深造人数占19.3%, 两者都比较低。大学体育课程的管理人才主要以实践和磨练为主导,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管理者能力发展的高度和深度。

3.7 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状况

通过对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藏医学院、藏大农牧学院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 有66.50%的老师把“健康第一”作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有11.50%的老师把“终身体育”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有9.50%的老师把“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素质培养, 发展学生个性”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占4.25%, 其它占8.25%, 单纯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为主”的指导思想没有选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指导思想脱节现象。

3.8 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民族、民俗体育状况

据调查, 学校采用的体育教材中没有设置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个别院校的教师在授课时对个别项目简单介绍, 这对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藏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极为不利。

3.9 在高海拔地区设置体育项目的合理性状况

西藏4所本科院校, 除西藏民族学院地处陕西咸阳市外, 其余学校均在西藏自治区内。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在高海拔地区设置和开展体育活动应有科学的依据。据调查显示, 有88.6%的体育老师认为现在设置的体育项目在高原地区开展没有科学依据, 只有21.4%的体育老师认为有没有科学依据无所谓, 能开展下去就可以。据调查西藏本科院校现开展的体育项目大多借鉴或直接搬用其他省市高校的样品。体育教程也是使用高教出版社的大学体育统编教材, 教材中设置的每一项体育项目在高海拔地区开展是否都合理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探究, 在这不再论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3.

[2]叶澜, 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丁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究[J].江苏大学学报, 2005 (11) .

西藏高职院校论文 篇6

一、西藏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概况

目前, 西藏地区具有高等师范院校性质的音乐院系共两所: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艺术系。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6月, 其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西藏师范学院文体系。该学院下设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设计艺术系、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以及“中·韩艺术研究所”、校级“艺术研究所”七个子部门。音乐系设有音乐学、音乐教育、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及作曲等专业, 其中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及成人教育等办学层次。在课程设置方面, 除开设11门主干课程之外还增设了六弦琴、藏族音乐简史等具有鲜明民族与地方特色的课程。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系1975年成立的拉萨师范学校。2006年2月, 经国家高校设置委员会批准, 学校升格为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并成立体育艺术系。该系音乐教育专业开设于2006年7月, 9月正式面向全区招生, 学制三年。现有专职专业教师9人, 其中副教授2人, 讲师2人, 助教4人, 教员1人。

多年来, 这两所院系不仅为西藏地区大、中、小学教育界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音乐人才, 同时也为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 以及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其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藏大音乐系, 生源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为藏族。

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以拉萨师专为例)

虽然, 近些年在各兄弟院校的对口支援及自身努力的推动下, 西藏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然而, 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相对较为薄弱的环节。

(一) 师资力量有待充实, 硬件条件尚需改善。

该系为视唱练耳课程配备1名专职教师, 未成立专门的视唱练耳教研室 (组) , 无固定的视唱练耳课程专用教室。教学用琴已多年未经调律, 音准状况不良。这些阶段性现象, 即将随着拉萨师专新艺术大楼的落成、启用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 学生的视唱练耳技能水平与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关系。

视唱练耳课程是高等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极强的技能型课程。它的教学效果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对专业课程教学产生某种程度的促进或促退作用。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较低水平的视唱练耳技能已经一定程度地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专业教师普遍对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效果感到忧虑, 甚至有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为学生进行视唱练耳方面的基本训练。

(三) 教学实践对视唱练耳技能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关系。

2009年6月, 该系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班的学生在历经一学期的中小学教学实践后, 普遍反映视唱技能的不足是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往往需通过聆听录音, 模仿学会课堂上需要教唱的歌曲。

上述这些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现状显然不是某种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然而, 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以什么方面作为切入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又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视唱练耳教程。然而, 从这些教材在西藏地区高校中的使用情况来看, 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水土不服”。通过一系列的教研会议、专家座谈、师生交流了解到, 视唱练耳教材在西藏地区的“不适应性”早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西藏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发展水平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在专业素养方面与内地生源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学生在进校之前甚至从未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技能培训。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普遍反映这类教材的总体难度过高。

第二, 对于这些自小成长在西藏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的藏族学生而言, 教材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传统音乐语汇与他们在藏区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熏陶下建立起来的独特音乐审美倾向之间产生了较显著的冲突, 直接导致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 自信心受挫, 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其他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 拉萨师专是一所以培养自治区中小学师资为主的高等学府, 其毕业生绝大部分就业于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的农牧区, 有些小学甚至没有键盘乐器。目前该校毕业生已普遍认识到学好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要性, 尤其是具备良好的简谱视唱能力是他们在当地顺利开展音乐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

由此可见, 这些“输入性”视唱练耳教材,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西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学需要。“希望尽快编写一本能够适应我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需要的教材”成为拉萨师专音乐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心声。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特色教材的编写关键在于对“特色”内涵的准确把握, 任何脱离实际、标新立异的“特色”都是不可取的。因此,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我们始终坚持将视唱练耳教材的特色化与本地传统音乐文化、高等师范院校视唱练耳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以及藏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一) 民族特色。

1. 突显教材民族特色的基本依据

(1) 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方针、政策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在发展规划、改革步骤、目标要求、办学形式、教学用语、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方面因民族、因地区制宜;要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不断扩大民族间和地区间的开放和交流, 大胆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 使我国民族教育既保持自身特色,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 西藏高等师范院校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应敢于突破以往传统教材在形式、内容和观念上的束缚, 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又要根据各种客观因素创造性地在教材中注入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

(2) 教育对象在音乐审美心理上的特殊性

藏族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历史发展、文化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状况与经济基础等因素的长期影响, 使其在音乐审美心理上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在交通困难, 文化阻隔的情况下, 每个民族都会以为本民族的审美标准是唯一的, 以为自己的喜好才是真善美, 而他族的音乐是奇异的, 甚至是错误的。” (1) 这一特殊性是教材突显民族特色的又一重要依据。

2. 民族特色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1) 体现藏族传统音乐形式的全面性与多样性

拓宽教育对象的音乐视野, 尤其是对藏族传统音乐形式较为全面的认识, 以及藏族音乐语汇的积累, 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标之一。

藏族传统音乐形式极具多样性, 主要包括民间歌舞音乐、藏传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器乐音乐和藏戏音乐等大类。教材编写充分地利用西藏地区丰富的音乐资源。囊玛、堆谐、弦子、果谐、六弦琴、藏戏、酒歌、牧歌、古鲁歌、劳动歌曲等多种音乐体裁与形式, 在教材中得到较为全面的体现。

藏族学生通过自己的音乐“母语”不仅可以认识和积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形式、音乐语汇, 同时也为掌握视唱练耳基本技能打开了便捷之门, 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学习难度, 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2) 藏族传统音乐素材融入教材的充分性与契合性

藏族音乐素材在教材中的运用形式是多角度的, 不仅有单纯的旋律素材, 还包括节奏素材, 带歌词的旋律素材等。同时, 这些藏族音乐素材并非仅作为视唱训练的练习曲目, 而是从充分、适宜的角度加以考虑, 将其渗透到教材的多种训练项目中来。

例如, 在五声性调式调性的训练项目中, 每种调式的音阶、音型练习之后均配有一条调式色彩鲜明、调性明确的藏族传统音乐旋律作为范例。通过这种典型化的形式促进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调式调性感。如谱例1。

谱例1:d五声商调式

在节拍节奏的训练项目中, 大多数的节奏素材直接来源于藏族音乐。对于藏族学生而言, 某些常规的教学难点 (如混合拍子、连音符等) 的难度大大降低。如谱例2的节奏素材就是直接取自于《昌都锅庄》。

谱例2:

在旋律听写的训练项目中, 大多数的旋律素材也是直接来源于藏族传统音乐, 并以简谱、五线谱两种记谱法交替的形式出现在教材的最末三个单元中。这种情况下, 即便旋律中存在较复杂的节奏模式, 也不会使学生感到很困难。如谱例3。

谱例3:

再如, 散拍子的视唱训练项目中, 选用藏戏《卓娃桑姆》与《嘛呢歌》中的旋律片段作为练习曲目。见谱例4与谱例5。

谱例4:

谱例5: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鉴于文章篇幅有限, 不一一在此列举。

(3) 突显民族特色的同时兼顾音乐素材的世界性

视唱练耳教材虽然在教学内容、训练项目等方面有其特定的针对性与规律性, 但是, 在音乐文化方面, 却具有较显著的包容度与宽泛性。在当今音乐视界立体的、多元的、多向的音乐教育理念影响下, 视唱练耳教材以某种单一音乐文化为基础的知识导入、技能训练已不能完全适应于21世纪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因此, 本教材在突显藏族音乐素材的同时也兼顾了音乐素材的世界性。不仅引入了我国其他各兄弟民族的音乐素材, 还包括欧洲传统音乐素材及世界各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等。既丰富了教材在音乐文化方面的内涵, 又为藏族学生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实用特色。

为切合藏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对视唱练耳基本技能的需要, 教材编写工作遵循“简谱与五线谱两种记谱法并重, 突出首调唱名法兼顾固定唱名法”的基本原则。

教材前七个单元的视唱部分均设置了简谱视唱练习、五线谱视唱练习和简谱带词视唱练习三个训练项目。在前两个训练项目中分别导入“节拍节奏”训练与“调式调性”训练。在简谱带词视唱练习中设置了“一字一音”练习和“一字多音”练习, 以此强化学生带词视唱的技能。如谱例6与谱例7。

谱例6:一字一音

谱例7:一字多音

(三) 结构特色

教材共设十个单元, 每个单元均由“音乐听觉训练”、“视唱”和“补充视唱练习”三大部分构成。

其中, 第一至第七单元的听觉训练部分, 以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增四减五度、大小六度、大小七度和纯一纯八度这七类自然音程为线索加以横向贯穿。每一类音程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 (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 对其进行理论讲解和听觉训练。从而使学习者既能在理论层面了解音与音之间的基本关系, 又具有在实际听觉层面准确把握基本音高关系的能力。在第八至第十单元的听觉训练部分中, 安排了节奏模击、节拍听辨、旋律听辨、调式听辨、节奏填空与旋律听写等技能训练项目。其目的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 尤其是藏族传统音乐中出现的各种较为常见的、典型的或是复杂的节奏型、旋律、节拍、调式等音乐基本要素具有良好的感受力、记忆力与辨别力。

视唱部分, 由“简谱视唱练习”、“五线谱视唱练习”与“简谱带词视唱练习”三个板块构成。虽然这三个板块均是以提高读谱能力为目标, 但训练内容的侧重点及训练方法不尽相同。在简谱视唱练习中, 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节拍的类型, 各类节拍不同的击拍与划拍方法, 以及充分认识节拍与节奏之间的关系, 进而养成在视唱时能够准确击拍或划拍的良好习惯。在五线谱视唱练习中, 重点是通过视唱在某一特定调式背景下的音阶、音型模进和旋律, 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调式调性感。在这一板块中五声调式的训练内容和项目是以宫、商、角、徵、羽为序, 在前五个单元中与大小调式并列对照出现。简谱带词视唱练习的重点则是帮助学生了解、熟悉歌词与曲调的对应关系。

为保证学习者有足够的练习曲目, 以及便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教材设置了补充视唱练习部分。其中, 部分藏族民歌是经编委会成员的精心译配后首次以汉语歌的形式进入到高校视唱练耳教材中来。

四、结语

由于历史发展、经济基础、人口状况、自然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办学基础等方面的影响, 西藏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随着西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将西藏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转化为特色和优势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

2008年拉萨师专体艺系“音乐教育”专业申报“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并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的批准。特色视唱练耳教材的编写正是作为该区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以开展、实施的。

西藏高等师范院校视唱练耳教材的特色化, 如何与本地传统音乐文化、视唱练耳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以及藏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是教材编写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在笔者和拉萨师专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 对该课题作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初步探索, 但是, 受自身学识及对藏族音乐了解程度等方面的制约, 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 以促进西藏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特色教材的编写是西藏高等师范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将西藏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特殊性转化为特色和优势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视唱练耳教程》为例, 就特色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以及教材特色化的依据、方式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特色教材,视唱练耳,音乐教育,藏族传统音乐

参考文献

[1]彭秦, 况云丽, 布穷次仁.视唱练耳教程 (待出版) .

[2]况云丽.西藏学校音乐教育之我见——以拉萨为例.人民音乐:评论, 2008 (9)

[3]西藏大学教务处.西藏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艺术学院分册:140-143.

[4]房灵敏, 王琼, 娄源冰, 李智元, 尼玛拉姆.西藏教育的特殊性分析与思考.西藏大学学报, 2008 (4) .

西藏高职院校论文 篇7

1. 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1.1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基础, 它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这所大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无法保证一所大学正常发展的基础设施, 自然也不能实现这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 基础设施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 一些学校基础设施根本就没有, 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顺利进行。二是“旧”, 一些基础设施过于陈旧, 如实验室的淘汰设备和过期药品、图书馆的一些陈旧藏书、实习电站的老化等等, 这些陈旧的基础设施根本不能适应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小”, 一些学校基础设施规模太小, 如实验室设备的不完善、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的不足、学生宿舍的狭小与紧张等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规模根本不能满足学校目前的正常教学需要。

1.2 农业高校自主办学能力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 农业高校的规模也呈不断扩大趋势。与全国其它高校面临的情况一样, 西藏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较弱, 对政府支持依赖性很强, 缺乏对经济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高校还不能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另外办学能力偏弱还体现在办学效益低上, 相对的高投入与低水平、低效益的办学状况形成强烈反差, 与西藏高等农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不相适应。

1.3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由于社会上的误解和偏见, 客观上阻碍了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进入农业高校, 教师供给存在很大缺口, 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学术水平两极分化严重, 学科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 造成了教学、科研、学生教育整体水平上不去, 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1.4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僵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将由体力劳动为基础的“产量、规模”型向知识为基础的“质量、效益”型转化。[1]但是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部分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 不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促进途径

2.1 实施扶持型的高等农业教育公共政策[2]

一方面,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业高校集农业、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性, 充分认识到发展西藏农业首先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 提高西藏高等农业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还需对高等农业教育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加对农业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结合西藏实际, 持续扩大办学规模。

2.2 西藏高等农业教育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3], 办出西藏特色

与其他产业不同, 农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高等农业教育开放性的特征, 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4]西藏80%以上的人口是农牧民, 生活在辽阔的农牧区, 赖以生存的是农牧业。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 西藏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 农牧业发展水平偏低。因此, 西藏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 (林区) 、面向西藏农牧民, 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西藏高等农业教育应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建设。农业高校要面向西藏实际, 加强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业科学、植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与繁殖、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等学科建设, 形成相互配合、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奠定知识与人才基础。以特色学科为支撑, 不继加强与西藏农业实际密切相关的传统优势专业建设, 把优势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如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农田水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 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就是要使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使学生适应性广、就业面宽、发展潜力大, 经得起职业技术型人才标准的考验——也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该专业是即是优势专业也是特色专业。另外, 还要从应急办起来短线专业中甄别出未来西藏农业长期需要的专业, 构建相应的学科, 形成新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 使学校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能够持续更新, 与时俱进。

2.3 大力提高农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面向高校所在区域, 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是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它既是教学实践, 也是科研实践, 同时使学校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就农业高校面向农村而言, 高校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影响产业结构, 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产业的技术基础, 使农业科技含量在农村产业中的贡献率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重在大力提高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具体举措有:第一, 利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学术梯队, 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第二, 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科研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主动适应能力, 强化科研基地建设, 使西藏农业高校直接面向西藏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成为促进西藏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第三, 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 拓展合作与交流的领域, 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第四, 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树立知识产权意识, 以免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2.4 准确定位,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及办学经费筹措工作

学校定位是一所大学的旗帜和灵魂, 它决定和制约着一所大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模糊的学校定位必然会影响到一所大学的阶段性正常发展, 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了。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历程中, 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从教学型, 到教学科研型、再到科研型, 是其基本的发展轨迹。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为例, 经调查,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学校定位方面, 表现为认识不够统一:赞成办成教学科研型的占51.3%, 赞成办成教学型的占37.4%, 赞成办成科研型的占11.3%。可见, 未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仍像其它院校一样, 要办成一个教学科研型的大学, 不过现在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教学型。教学型大学的指导思想, 决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技能水平是重中之重,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则是鼓励导向, 并非强制, 即并不强调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与服务;在师资引进过程中, 则要适当引进高水平研究型人员为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服务, 保持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学校仍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靠政府投入与学费收入来办学, 因此要以优质教学水平争取更的政府更多的资金扶持, 同时可适当提高学生学费。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结合西藏乃至全国当前与未来需要, 开设办学成本低、就业趋势好的短线专业, 提高办学效益。

2.5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 给高等农业院校扩招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同时有利于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和民间教育资本的吸纳。但与此同时, 西藏农业高校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大众化条件下学校如何定位;如何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在学生增多、个体能力与素质差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如何确保质量与速度相吻合。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提高和保持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才能算对上述挑战做出了圆满回答。经调查发现, 西藏农业高校大学生自信心不强, 对大学生能力的自我信任度普遍不高, 与高职学院学生就业相比认为有优势的不足一半, 大学生本身对择业前景悲观、茫然或无所谓的占很大比例, 就业时首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占绝大多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首先, 进一步加强大学科、专业改造力度, 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 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立足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并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力求使学生这一“产品”适销对路。其次, 建立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 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再次, 农业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使之常态化, 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教育课程, 开展就业咨询, 收集发布就业信息, 组织召开就业洽谈会等, 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拓展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杨秀芹, 刘贵友, 周艳球.高等农林院校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中国农业教育, 2007 (1) .

[2]库夭梅, 江青艳, 黄文勇.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选择.高教探索, 2007 (2) .

[3]李国杰, 关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对高等教育发展走势的策略.江苏高教, 2007 (6) .

西藏高职院校论文 篇8

西藏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而Photoshop作为一种图像处理软件, 广泛应用于数码照片处理、广告摄影、视觉创意、平面设计、艺术文字、建筑效果图后期修饰等领域。所以, 把Photoshop引入到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Photoshop入门操作比较简单, 但是要想精通的话就比较困难, 尤其是对于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会更加困难, 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 所以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熟练掌握Photoshop的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究各种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Photoshop的教学质量。

二、Photoshop在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 西藏现阶段的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Photoshop的教学都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有的学校把这一结果归结为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在改变了硬件设施的基础上, 教学效果依然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经过总结, Photoshop在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 缺乏对职业教育特点的深入认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将Photoshop作为一个图像设计软件来教学, 很少从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需求情况及行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进行教学, 使教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 难以有效地实现人才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二, 教学方式传统, 缺乏课堂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照本宣科, 使学生对Photoshop缺乏学习兴趣, 丧失主观学习能动性, 缺乏创新能力。三, 缺乏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 审美水平也很低下, 并且没有设计思维。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这一实际情况, 导致学生难以吸收教学知识。四, 西藏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因为西藏处于高原地带, 环境条件恶劣, 很多情况下专业性人才不会选择到西藏就业, 使西藏各职业院校Photoshop教学师资专业程度不强, 教学效果每况愈下。

三、Photoshop在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方法探讨

1. 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hotoshop的教学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 枯燥的讲解每一个内容, 不但费时, 而且学生也记不住。鉴于此种情况, 我们使用案例教学往往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并且举例存在具体的情境, 目的性强,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明确西藏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

在Photoshop的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贯穿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不同行业对Photoshop的操作者或设计人员要求是不同的, 但是只有精通Photoshop的各种实践操作知识, 就业选择面才能更大。

3. 建立专业性较强的实训实习平台。

近几年, 西藏的广告传媒行业发展迅速, 市场对具有一定实践常识的专业性人才需求量增大。这时, 学校应该提供一些实训实习场所, 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岗位实习, 如广告工作室、校企合作等, 巩固和提高学生对Photoshop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竞争力。

4. 强化西藏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

对于西藏的恶劣环境来说, 首先, 学校应该有更好的薪酬条件吸引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到藏工作;其次, 不断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条件, 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 从而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5.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西藏职业院校的大环境中, 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这时, 就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使学生的Photoshop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等能力。其次, 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关于Photoshop的技能大赛, 在参赛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荣誉, 也能够开发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软件的应用和作品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给夯实自身的整体素质。

结束语

Photoshop是一门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泛的实践性课程, 在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过程中, Photoshop不仅有利于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还将影响着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要让学生很好的掌握Photoshop, 我们应该对此高度重视, 不断更新Photoshop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适应西藏人才市场的需求, 为社会提供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才。

摘要:Photoshop功能强大, 能精准的处理图像, 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的使用。所以, 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这门课, 但是对于西藏地区没有一定美术基础和设计理念, 缺乏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非设计类学生来说, 学习和熟练掌握Photoshop会比较困难。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 首先浅谈Photoshop对于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并根据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学习范围, 总结Photoshop在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如何提高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Photoshop的教学水平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Photoshop,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石利平.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案例式教学的实践.信息与教学, 2008 (1)

[2]刘震寰.浅析Photoshop中的对比教学.消费导刊教育时空, 2008 (13)

上一篇:服装设计人才下一篇:桡骨远端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