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通用12篇)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 篇1
摘要:随着对传统式教学的反思, 情感教学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论述了一名高职院校教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创造“兴奋点”, 才能实现情感教学, 从而达到师生情感共融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教学,高职教师,热情,激情,兴奋点
一、对情感教学的理解
现今, 大学生最反感的教学方式是传统式教学:一位教师呆板, 不苟言笑, 没有感情, 死死站在三尺讲台上, 一手捏粉笔, 一手捧书, 口中念念有词。情感教学是一种长期的功夫, 那么什么是情感教学呢?情感教学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学, 它是情感教育和全部教学过程很重要的一部分, 并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情感教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艺术, 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尊严、真诚、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教师的情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教学中怎样把这种真挚的“情”传递给学生呢?老师课前必须钻研好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仔细揣摩自己的课堂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方式,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环节, 备课时都要精心设计好, 然后在教学中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蔼可亲的神态和恰倒好处的手势, 把这种情感巧妙的传给学生, 使其产生亲切感和确信感。一些人认为, 高校里不需要情感教学, 只需要幽默、知识渊博的老师就足够了。大学生不是动物、植物, 他们需要情感;大学生是高智商的学生, 更需要情感;恐怕动物、植物也需要情感吧。有情感才会有热情, 有热情才会有激情, 有激情才能把课讲好, 才能陶醉在课堂氛围中, 才能把大学生带入理想的伊甸园。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形成时期, 老师们对他们付出多少情感, 他们就会回报学校、回报祖国多少情感, 至少今后他们不会仇视社会, 不会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情。
二、高职院校教师要具备制造“兴奋点”的本领
所谓制造“兴奋点”, 是指找出某个“引子”使师生激动或精神振奋, 然后以此为契机循序渐进地启发和理顺学生的思路, 最后通过老师总结加以深化提高。制造“兴奋点”可以迅速使课堂“升温”, 使老师陶醉其中, 使师生感觉酣畅淋漓, 使双方感情升华, 最终实现师生情感交融。
1. 以“鬼哭狼嚎”为“兴奋点”。
“鬼哭狼嚎”、“鸟语花香”是一种很好的口语操练措施。学语言必须张口, 可是同学们害羞, 不好意思学外国的洋腔洋调, 又怕出错让人笑话, 但又有想说的愿望。用课堂上提问的方式, 很难打开局面, 而七嘴八舌齐说, 能遮丑掩羞, 又可以“滥竽充数”, 一旦养成习惯, 单独提问就不困难了。“鬼哭狼嚎”从外表上看很乱, 而实际上是各自在进行体会和操练。就好像学武术, 师傅教完拳路以后, 大家各练各的, 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必须有个人体会的机会。“鬼哭狼嚎”后, 学生们感觉好“爽”啊!
2. 以“开玩笑”为“兴奋点”。
有一次, 一位老师给学生讲俄语语法:六个动词变位和六个名词变格。学生们问为什么是六个, 老师若正常回答肯定没有什么意思, 于是他给学生们开了个玩笑, 他说:因为普希金只活了38岁, 若他活到98岁, 那我们就先死了。听完老师的话, 班里同学们笑成一团, 有些同学笑得前仰后合, 甚至眼泪都笑出来了。乍一看, 他的回答驴头不对马嘴, 但再仔细咀嚼, 发现老师的回答既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又委婉间接地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 还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那满是阴谋的沙皇俄国时代。因为谁都知道普希金是俄罗斯“第一人”, 是俄罗斯诗坛上“太阳的太阳”, 俄语又称做普希金的语言, 他是38岁与别人用枪决斗时去世的。
3. 以鼓励、表扬和期望为“兴奋点”。
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 批评与谩骂能使天才变白痴。学生们的成功就是老师的成功, 哪怕是学生的一点点的微不足道的成绩, 我们也要毫不吝啬地赞美和褒奖, 因为他们会觉得老师看得起他, 老师够“哥们儿”、够“义气”, 能够获得老师的赏识和赞美是他们的无上的光荣。因为赏识和赞美学生就是承认他们的成功, 因为这赞美和褒奖就会化作他们的无穷的动力和激情, 促使他们去创造更多更好更大的业绩, 也许这赞美和褒奖使他们受用终生, 牢记一辈子。所以鼓励、表扬和期望学生是情感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起着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为什么有些大学生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网恋, 甚至多次批评和谈话都没有结果, 他们依然我行我素、逍遥自在?也许是因为我们给他们的鼓励、表扬和期望不够, 也许是因为我们给他们贴上了“坏孩子”“差学生”的标签, 他们觉得再努力也没有用, 干脆破罐子破摔, 完全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4. 以“寓教于乐”为“兴奋点”。
教师可以把一些课程内容编成“开火车”、“老鹰叼小鸡”、“抢凳子”、“击鼓传花”等游戏, 把枯燥的书本知识融进娱乐中, 和学生们一起创造“兴奋点”。教师走到学生们中间, 寻找共同语言, 是情感交流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经常和学生接触, 掌握他们的“脉搏”, 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他们自己的语言, 往往会极大的激发他们学习的情绪。
5. 以表演、表情和动作为“兴奋点”。
若教师能在课堂上带着感情地进行“丢脸教学”, 效果会更好。有一次老师给学生讲猫和老鼠的故事, 其间老师就用自己的手装扮成老鼠的爪子, 形象生动, 并且还学了一声猫叫, 教室里顿时“阳光灿烂”, 笑声和“鸟语”交织在一起。下课后学生们说老师学得真像。若老师能领着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一些有趣的小品, 肯定有学生就是因为演小品上了瘾, 学习也赶上来了。我们教师应当经常鼓励学生表演, 不怕学生犯错误, 因为“错误”本身并不可怕, “错误”本身并不荒谬, 对学生的否定才是可怕和荒谬的。我们应该让学生的情感之花绽放, 让课堂教学更充实、更新鲜、更温馨、更具有人情味。我们应该经常和学生“互动”, 鼓励学生们多发言、多表演, 脸皮越厚越好, 厚得像长城城墙一样也没关系。鼓励他们不怕“丢脸”, 鼓励他们在教室把脸都“丢尽”, 以后工作时就不“丢脸”了。
6. 以“新东西”或突发事件为“兴奋点”。
学生们天天等着老师的新东西, 因为这个新东西给他们打开了一个通向未来的路, 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 使他们每时每刻都有新鲜的感觉, 每时每刻都觉得其乐无穷。课堂突发事件是最令教师头痛的事, 它打乱课堂秩序, 分散学生注意力, 影响教师情绪。若处理不好, 一节课可能就泡汤了。但是老师们如果能凭着深厚的知识底蕴, 高超的语言技巧, 灵活处理, 巧妙引导, 就能化消极为积极, 常产生妙不可言的效果。一位老师正在上课, 突然从窗口飞进几只蜜蜂和蝴蝶。那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教室里翩翩起舞, 学生为之哗然。开始老师有点不知所措, 但看到窗外含苞待放的花儿, 一下子来了灵感, 笑着问道:“你们谁知道蝶儿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学生沉默。教师自答:“因为蝶恋花, 你们是祖国的花朵, 所以蝶儿才如此依恋你们。”一语到来, 学生恍然醒悟, 急忙将注意力收回, 集中到学习上。教师的语言驱散了蝴蝶和蜜蜂对学生们的诱惑。
7. 以幽默、诙谐为“兴奋点”。
幽默和诙谐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正确使用会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若教师能依据教学实情和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含蓄、精练、诙谐、有趣、幽默、意味深长、富有哲理且能给人启迪的语言,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和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作为人民教师, 如果能让幽默和诙谐走进课堂, 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活跃课堂氛围, 碰撞智慧火花, 提高课堂效率。幽默和诙谐的恰当使用, 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 可以驱除学习疲劳, 引起学习兴趣, 强化知识记忆, 常常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幽默和诙谐的语言是高雅的、优美的, 它妙趣横生, 使学生如履春风, 享受语言艺术所带来的欢娱。高校教师使用幽默和诙谐的语言, 不仅是情感教学的需要, 更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三、情感教学的启示
我们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能小肚鸡肠、鼠目寸光, 我们要有大智慧、大谋略。教师工作的对象有两个:一是教书, 二是育人。书是死的, 人是活的, 是人就有思想、有情感, 这些十分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你的教学。如果不发挥出学生的内在能动性, 当教师的是干着急, 一点办法也没有。如何发挥出学生的内在能动性呢?“情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知识不是“三下五除二”就能解决的, 需要熏陶, 需要养成习惯, 这都是慢功夫。师生的友情是在各项教学活动中产生的, 有时需要说, 有时需要唱, 有时需要跳, 有时要表演, 有时还要和学生开开玩笑。每学期都这样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的, 如果师生关系很紧张, 当老师的端着架子、板着面孔, 那么一切丰富的教学活动怎么能开展起来呢?即使老师偶尔说了个笑话, 学生们都不敢放声大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 要在错误中学习, 这就像学溜冰一样, 若总怕摔跤就寸步难行, 永远学不会。不但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也要在教学上有所体现。记得有一节课上, 我在黑板上无意中把一个词写错了, 有位同学立即给我指出来, 我说了声“谢谢关照”, 并立即纠正, 以后当我给学生指出错误时, 他们也心服口服地说:“非常感谢您的关心”。在我的提倡和鼓励下, 学生们个个都是“豹子胆”。我们常说教学是艺术, 而不说它是科学,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恐怕什么人都能胜任。可是要把文字材料教活, 使学生影响深、记得牢、有兴趣、常常需要一些形象的动作和表演配合, 有时还需要一些激情和幽默。性格太拘谨的人就做不出来, 课堂死气沉沉, 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如果过分死板, 硬性强迫学生在一个指定点上掌握指定内容, 并且不给学生一点伸缩余地, 势必损害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 学生的欢乐就是我们的欢乐。综上所述, 我认为情感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字里行间”的情感行为, 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积极的良好的反应。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杯, 没有了学生老师就要“下岗”。通过这二十年的教学, 我认为只要给每一棵小草开花的机会, 给每一棵小草证明价值的机会, 我们将收获更多的“腊兰”。大学生是可爱的, 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教他们, 没有理由不关心他们, 没有理由不全身心地投入, 没有理由不对他们动感情。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柳明.教育改革论文汇编[M].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0.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 篇2
一、在职业院校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作用
1)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职业院校的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播各种各样的生理健康知识,同时还需要向学生讲解丰富精彩的心理健康知识[1]。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情感发育时期,通过在职业院校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广大教师从生理健康入手,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2)增强学生审美能力。众所周知,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当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门类,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生动形象地感知神奇多样的自然界,立体直观地感悟多样化的生命。通过在职业院校生物教学中渗透和实施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认知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体验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生物学科当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严谨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尤其是作为自认科学当中的一大门类,生物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通过将情感教育实施在职业院校生物教学当中,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当前职业院校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问题
1)看重知识技能教学。在现阶段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当中,坚持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原则”作为其开展办学的重要原则。尤其是生物学科本身包含众多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更加重视向学生事无巨细地传授所有生物知识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等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鲜少能够有教师在生物教学当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以使用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与调动。2)教学情感投入不足。目前在部分职业院校的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忙于将生物知识与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往往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用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很多教师受制于生物教材,鲜少能够积极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生物实践活动,在挖掘教材中情感资源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学习效果迟迟无法得到提升。
三、在职业院校的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措施
1)创设情感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感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其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教师想要在职业院校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物教学情感环境。比如说在讲解花苞、根茎、子房壁等植物形态生理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通过积极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围公园、植物园等地,引导其亲身接触自然植物,鼓励学生在亲眼观看、亲手触摸植物、观察其生长状态以及生理形态并进行仔细记录的过程当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和谐家园的绿色环保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2]。2)注重情感体验。教师需要在生物教学当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是将情感教育落实到生物教学中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比方说在学习人体血压等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前往周边社区开展义务测量血压的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夯实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此种活动向他人宣传科学知识;在学习食品营养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自己和家人制定一份营养食谱,或是鼓励学生针对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调查活动等,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够更加关心他人,学会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健康生活,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3)维护师生关系。教师自身的情绪情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职业院校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教师本身应当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并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学生起到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为此,教师需要努力维护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差异,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增加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回答提问并对其予以大力表扬和肯定,利用积极的情感以不断增强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同时在生物实验当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水平采用“以优带差”的方式将学生分配为若干小组,进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帮助学生完成生物学习的同时,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进一步维护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关系,为提升生物教学质量与效率奠定坚实基础。4)挖掘情感资源。在当前的生物教材当中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备课时需要立足情感的角度,合理组织安排和加工生物教学内容,通过充分挖掘出其中的内在情感资源以不断增强学生在生物学习当中的情感体验。比方说在学习孟德尔的自然学习说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对其在八年当中历经无数失败与艰难挫折,却不悔初心仍然致力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予以肯定,并积极鼓励学生向孟德尔学习,无论是在生物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能够坚持坚韧不拔、求学好问的科学精神。通过在职业院校生物教学中积极实施情感教育,不断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物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综合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情感教育渗透在职业院校的生物教学当中,不仅符合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在日后的生物教学当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实施情感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积极与生物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感生活相互结合,在维护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情感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慧,于相丽,齐敏.高职院校生物基础教育课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措施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04:169-172.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认同 职业素质 职业情感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高职技术教育特色的“六维一体”素质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FDY06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23-01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为了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了对学生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方面的教育与心理指导,为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与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基本内容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的肯定性评价。也可以理解为个体用“正在从事的职业”或“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来很好的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职业情感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情感,包含自己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心理品质、人际关系等等。
2.高职院校强化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意义
2.1 学生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已是90后群体,他们身上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问题,比如对学习、生活的难以适应、人际交往的焦虑、承受能力差、抗挫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等等。这些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潜能的进一步开发,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没法顺利胜任自己的工作,跳槽情况频繁。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锻炼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情感,并对形成正确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进行正面的强化。
2.2 学校内在教育价值实现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希望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学生,并且这些学生能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受到现在社会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院校一直以来把培养高效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目标,主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轻视情感经验的积累;重视语言、概念、操作等的训练提高,轻情感表达、情绪感受等的培养和发展。这种教育机制往往忽略了学生不同的情感需求,不能很好的激发和调节学生的情绪机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职业热情,从而使得教育的价值型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2.3 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在选择高职院校毕业生时都希望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作为企业角度而言,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员工具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因为只有这样,他们会加倍努力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达到企业发展需求,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3.高职院校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心理指导措施
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几条途径用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将学生培养成知识、技能、情感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1 以内化于知识传授中为基础,提高认知能力
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术外,还应该把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教育内化于知识传授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营造出一定的情感教育的氛围,与同学们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不仅仅具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功能,还具有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的手段。
3.2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基石,培养良好品质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参加学院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外活动,通过广泛的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多角度、多方位的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丰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情感体验。学院每年举办技能大比武,让具有专业特长的同学在专业领域发挥优势,增强职业自信心与职业认同感。
3.3 以创设职业情境为载体,增加切身体会
学院利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创设合理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自己的工作兴趣、特长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也可以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中,加深对工作环境及社会的认识,体会与同事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积极的心态与健康人格,提高自我剖析能力、责任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3.4 以模块化团体辅导为手段,增强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院校,除了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特别关注学生心理水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通过模块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别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入学初期,以“适应性教育”为主题开展活动,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自我,掌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入学后,开展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题的活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找到自我定位,分析自我、展望未来,初步对职业有一定的认知,找到自我的职业兴趣与爱好,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调整,完善自我。通过形式各样的团体辅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取向,强化职业认同感,培养职业情感,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现如今,高职院校不仅仅要使学生有一技之长,更要加强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职业情感的教育,优化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不仅有工作、有事业,而且敬业和乐业,从而更好的自立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阚丽:《高职院校职业情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年11期。
[2]金蓓蓓:《高职学生专业情感培养的意义与途径探析》[J],《商业经济》,2007年9期。
作者简介:
王海英(1980-),女,山东烟台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学生党支部书记、思政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 篇4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当代高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 并且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并养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本文从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入手, 论述如何做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着重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与情感方面的新动态, 以尽快适应社会情况复杂变化的新要求。
1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作为从中等学校毕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 高职院校学生从年龄和升学阶段来说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是处于同一时间段上的, 因此他们会遇到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样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人际交往、情感和经济等方当面的心理问题。
学业方面, 进入高职院校以后, 学习内容上的专业化、深入化和难度加大以及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学生产生了不适应现象, 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失去信心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
人际交往方面, 由于进入大学学习后, 集体生活使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有的学生表现为性格内向, 心灵自我封闭, 不愿交际, 因而显得古怪、孤僻, 甚至有些学生因过分自卑而不敢与人交往, 而有些学生过分自命不凡, 狂妄自傲, 这两类学生都会自动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
情感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已进入青年期,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 有了一定的控制力, 但是由于受各种环境影响, 容易被各种情绪所困扰, 情绪波动较大, 易感情用事。还有对于普遍存在的校园恋爱现象, 由于恋爱观的不成熟导致在实际生活中与异性交往困难、失恋而痛苦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经济方面, 有些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 而其周围的同学来自富裕家庭, 消费能力很高, 出手大方, 经济上的巨大差距更引起他们心理失衡, 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2 高职院校学生还存在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 就办学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就业定位而言, 高职院校学生还存在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就业观念方面。
自卑心理。经过高考后,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 而感觉低人一等, 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由于与本科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存在差距, 觉得自己前途渺茫, 对就业不抱希望。
就业压力。由于高校扩招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而有的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整个社会经济形势带来的结果, 而只把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本身的学历的不足, 这使他们无所适从, 产生焦虑心理。
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与情感问研究的内容
面向高职院校的学生, 应该从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入手进行研究,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 培养学生的心理卫生技能,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着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并且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 提高其就业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际关系指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亲情、师生、同学关系的本质, 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 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 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互相尊重与支持等项原则。另外, 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充满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更能使人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采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形势, 为疏解学生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增强交流与沟通, 构建和谐的人际网络有很大帮助。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 首先要主动与他人交往。要真诚地尊重和肯定他人, 关心和注意他人。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或进行心理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 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集中解答他们在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等等。还可以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 或通过心理卫生课, 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 正确处理恋爱问题。
金钱观教育。必须让学生懂得, 大学阶段其角色是学生, 其职责和任务是完成学业, 不是其它经济利益的角色。大学生应该树立以勤俭朴素为荣的思想。要提倡艰苦奋斗, 过份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只能使人步入歧途。在对学生进行正确金钱观教育的同时, 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高职学生特定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们首先应该教育其克服自卑心理, 使其认识到作为高职学生同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在一些基础岗位上只要肯努力也会有事业上的发展。同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树立竞争意识, 任何个人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 在竞争中求发展。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主动参与竞争。而在强调注重开拓进取的同时, 也要强调互助合作。要讲求目的的正当性, 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调动自身的主体性和进取性, 有助于形成平等竞争的观念。
4 结论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也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可以相信, 通过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炳谦, 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 (.3) .57-59.
[2]张敏.蒋希.362名高职护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3) .22-24.
[3]陈启山, 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2) :92-97.
高职院校教学计划 篇5
关键词: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
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使得经济类高职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以专业技术培训为导向,培养专业的人才和目标,这样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更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经济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计划的安排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通过修业年限,设置课程模块,不断丰富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是对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同时,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对高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研究。目前我国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缺乏自身的特色,这使得教学活动千篇 一律,而且教师的职业素养相对较差,这使得教学计划的安排缺乏实际价值,这样必然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探讨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指导建议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内容,进一步推动经济类高职教育能够获得更好的进步。
一、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实践反馈可知,目前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通常来说,教学计划安排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从课程设置角度出发,相较于其他类高职教育院校的设置,差异并不显著;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也相对比较随意,缺乏针对性,未能从当前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效果并不是很显著;而对于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不管是课程内容方面,还是授课时数层面都与普通高校无异。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这在很大程度限制学生技能的培养。经济类高职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事实上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比较落后,对于实践性内容的安排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差,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无法更好地体现出个人价值。教材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也未能达到最新的教学要求,这些因素困扰经济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安排,必须从思想上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优化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有效对策
1.按照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
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社会培养他们所需的技能人才,所以教学计划的安排也要围绕于此展开,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为主,设置相应的主干课程,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教学计划中,主干课程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要素,所以教学计划的设置以突出职业教育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职业技能。根据相关要求,职业教育基础课程需要包含在所有学科之中,不能过于重视理论教学部分,按照教学实际要求,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融合,增加实践操作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特别是重点培养学生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极强操作性的学科,同时是资格证书中所需要的内容,这样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能获得极大的进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计划中,要选择教与训相结合的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经济类高职教育需要将经济课程与实训课程放在一起来培养。专业课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有所了解,并且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经济知识进行账务处理。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之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实践操作的话,很容易对其中一些概念知识或者计算方法等混淆,因此在教完理论课程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在实训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所选择的实训软件必须要与企业的经济岗位要求保持一致高度,进而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2.优化教育改革,结合教学方式及手段
经济类高职教育主要是突出经济类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其教学的重点内容应当以经济类型的学校为主,结合教材及教学内容与手段,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而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而言,其需要突出基础性,筛选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科内容,还有相应的基本概念等等,要做到通俗易懂,而且实用够用。在实践上,学生需要掌握学科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融入更多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部分,加入成功成熟的职业经验,然后配套电子课件,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针对那些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内容,制作课件的内容必须要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对教学内容具有足够的兴趣。而针对经济类课程来说,不仅要加入先进的理论知识内容,同时还需要融入实训内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还要有不同个性的学习特点,开设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形成多样化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类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极大的优势,能够获取学生不同的学习反馈,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效果,继而总结课程自身的难易程度,由此可以将商业项目模拟化,或是设计项目趣味化,这样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高职课程的针对性,使其具有实际操作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组织编写一批优秀试验教材,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所以,在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可以将教材建设与教学手段及方式进行整合,将教育的技能特点凸显出来。高校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实训教材,将“教”与“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甚至有所创新,为学生学习好相关知识打基础。
3.吸收先进的经验
从现阶段的趋势分析,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职业教育开始相对较早,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可以从发达国家汲取丰富的经验及成果,并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酌情引用。例如:德国“双元制”,这类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职业学校内,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学习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其二,在企业之中,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这样就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这样的职业教育制度具有极好的推广前景,而且能够吸收更多的职业教育理念及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必然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模拟公司是根据上述双元制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其经营方式和正常的公司操作一致,所有的业务流程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模拟正常的交易,所有的操作都是需要真实操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显现出自身的优势性,能够有效融合教学内容,并且其与学生的职业目标相吻合,如此学生在校期间就累积非常丰富的知识,真正推动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能够更为科学与合理化。从长远角度分析,培养社会所需的经济类人才是高校教学的宗旨,所以在人才培养乃至教学计划的安排上都要以实际要求为准,积极调研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且拟定恰当的教学计划与措施,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元化的人才。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为前提要素。
4.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的计划安排
通过让学生动手演练,学生们慢慢学会使用各种软件以及硬件设备,同时也能掌握不少专业知识,例如财务计算方面的技巧。与此同时,在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进而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学校需要为学生建立仿真实训室,在实验室中模拟真實的经济环境。同时,在实验室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拥有一台电脑,学生能够利用电脑来学习财务金融等方面的课程知识。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去模拟学习,这样一来往往要比传统学习过程中一味“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最终的教学效果影响极大,因而需要对这部分内容给予极高的关注度,在开展教学计划时需要分析当前教学安排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应对。文章简要阐述了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存在的问题,然后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水平,优化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申琦.“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体系建设探索--以高职院校为例[J].当代经济,(24):118-119.
[2]陈飞飞,王爱文,张芳贤,莫运襟.区域经济特色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市场研究,(11):63-65.
论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中的情感动力 篇6
一“课堂管理”及“情感动力”的界定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的适宜行为的各种措施,包括教师试图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课堂管理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教育技术,也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所谓情感动力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情感的效能。情感效能高的人无论是愉快、满意的情感,还是伤心、悲痛的情感,都能够化为动力,激励自己去学习和工作。相反,情感效能低的人,只停留在情感的体验上,而无具体的行动。研究发现,情感动力最典型的体现是人类生存上的适应性价值。因此部分西方学者甚至提出情感成就是第一性动机的观点[1],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利伯(R·W·LeePer)明确提出情绪本身就是动机的观点。随着对情感功能研究的深入,情感对需要———动机系统和行为本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逐渐被人们认知和接纳,例如我国情感心理学家孟昭兰指出:“情绪的动机作用并非只体现在对内驱力的放大作用上。人类的高级目的行为和意志行为的驱动作用中,十分重要地包含着情绪因素”[2]。可见当情感与动机在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关系方面一致时,情感便起着积极的“启动器”的作用,而相反时起着消极的“离心”作用,从而表现出情感对个体行为活动的增力或减力效能。因此,在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中充分利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一人性特点,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成功地激发与利用情感动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能够真正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作用。
二我国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一)课堂管理忽视情感因素
由于我国长期受“唯理智主义”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常常出现很少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课堂活动,高职院校课堂也不例外。虽然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的纹饰现象更高于中小学生,相对来说很少发生课堂意外事件,但目前高职院校课堂仍存在诸如走神、玩手机、吃东西、小声聊天、无鼾声的睡眠等课堂行为。这是由这些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讲授方法机械呆板,内容枯燥无味,远离学生实际需要,与将来的就业关联不大甚至无任何关系等认知造成的。而教师往往缺乏课堂管理意识,常常沉浸于自我陶醉式讲授,缺乏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渗透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知识和社会情感的意识;大多数教师只围着讲台而不下讲台,对注意力不集中、违反课堂纪律现象不能及时给予巧妙、合理的制止和管理;有些教师甚至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机械地进行讲授。其结果是师生之间极易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课堂互动不顺畅;面对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激情减弱;不注重或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片面地追求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影响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教学设计忽视情感因素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由于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课堂的一些教学设计仍存在过分注重传授学科知识,重讲、轻练、轻能力等现象,导致学生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和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与体验,部分学生仍存在把及格作为奋斗目标的学习倾向。教师更多地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忽视了管理者的重要角色。而学生已习惯对课堂提问保持沉默、不敢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上个别学生升入大学后主观上存在放松心理,由此极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互不管的课堂现象。由此必然会出现大学生情绪懈怠、看无关书籍、小声说话、照镜子、发微博等各种课堂问题行为。而教师认为学生不配合,满腹牢骚,缺乏必要的教学激情和积极性,导致有些课堂气氛沉闷、纪律松散,造成教育浪费。可见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要,同时以提高能力为目的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
教师要管理好课堂,除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外,还应具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艺术。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理论仍处于发展阶段,加上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及时吸收和接纳相关教育管理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尚不能充分利用和调动一切因素来激发高职院校课堂活动中的情感动力。在现实中虽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对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得心应手,能够机智巧妙地解决;而有些教师只凭借着多年的经验艰难地摸索着;部分教师面对一些课堂问题行为,不知如何处理,走许多弯路,尤其是不妥当的处理方式和简单而不科学的解决措施,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导致不断发生一些师生冲突和矛盾,从而引起学生更多的课堂问题行为。可见教师既需要高超的教育教学机智,也需要掌握相应的课堂管理理论和策略,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相关技术与能力,保证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的有效与优质。
三思考与建议
(一)消除对情感功能的模糊认知
情感作为人类一种复杂而重要的心理现象,随着其研究的实质性推进,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促进和推动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一些误解和偏见也被一一解开和消除。诸如认为情感因素于事无补,无足轻重,分数才是硬指标;认为强调情感因素,无非是讲课要有激情,待学生要慈爱而已,从而把情感的作用简单化;甚至认为情感只可体验、意会,不可捉摸、操纵等各种对情感功能的模糊认识,不仅导致教学的种种失衡现象,也造成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仍忽视情感因素,更谈不上充分发挥和调动其动力作用。因此,当务之急要通过积极渗透对情感作用的正确认识,消除模糊、怀疑,甚至否定的错误认知,应着眼于完善人的发展成长,大力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品质教育,积极培养其在做人、生活、生存等各方面和谐的情感品质,为其拓展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充分调动其创造潜能。尤其是尽快适应国际化、全球化、多元化带来的全方位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教育发展,满足和培养其积极、健康、良好的情感需求,追求课堂管理的人性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发挥情感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成长过程中的动力作用。endprint
(二)突出情智和谐的课堂教学设计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才是竞争的资本。而在现实生活中片面的人才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虽然高职院校课堂管理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这一问题,但高职院校首先要树立情智和谐的人才培养观,帮助学生走出学习与择业的误区;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情智和谐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注重形成良好的社会竞争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快乐的学习者、求职者和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发挥学生各方面潜能进行设计,正确处理学生、知识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理性、道德和审美等角度出发,改革过分注重经典内容、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的偏向,应强调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价值,倡导大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索等各种学习与研究活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合理建构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路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构建和谐公平的大学课堂氛围。
(三)提高教师科学管理课堂的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高学历人才云集的地方,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非常重视思想、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管理。而人类情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管理效果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对情感因素的正确认知或实际教学中的合理运用,都制约着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的效果和水平。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对情感动力作用只停留于观念的接受和行为的模仿,而忽略了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缺乏对自己丰富教学经验的概括,理论上长期处于贫乏状态。此外,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规模也越来越大,导致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课堂信息交往频率越来越低,建立集体规范比较困难,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加上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难免出现失控与不到位。因此通过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同时采取专业培训、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解决各种课堂问题的能力。可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而进行课堂管理,不断更新和加强教师的课堂管理理念和多元能力,才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消耗,使课堂成为培养人才的真正乐园。
综上所述,理性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和定位情感的动力作用,逐渐激活和改善课堂活动,有助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 篇7
一、情感教学的涵义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所谓“情感”又被称为“感情”, 这种感情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它是对人的情绪和其他心理表现。情感生活丰富, 健康的情感能够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全面地、高度地、整体地和谐发展, 与此同时它也会对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制约学生的情感是在学生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必须对中文产生情感, 才能够获得学业成功。情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可以很容易地使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进入兴奋的中心, 学生精神振奋, 幸福的感觉会集中, 专心听课。相反, 情绪低落的学生, 将心不在焉, 心情烦躁。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情绪, 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自豪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动机, 并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认知同时改善结构、心理功能, 健康、和谐地发展, 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根据已知的心理学知识, 感情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在人们的实际活动和行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种感情尤为影响人们的心理结构。
二、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中文教学存在着抵触情绪, 认为从小学、初中、高中所受到的教育中, 已经充分彻底地了解了中文知识, 也就是语文教育。而且他们还认为他们有足够的语言知识, 没有必要进行重复的学习。因此在接受中文课堂教育时, 他们的积极性不高, 兴致很低, 内心存在着抵触情绪很难把他们的兴趣提起来, 所以这一矛盾导致他们认为中文是枯燥的。对于教师来说, 教师不能正确讲究艺术的教学, 主要是从而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 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探索出一条新的中文教学方法。所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情感教学秩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真并有激情地学习中文。
三、高等职业院校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及融合的实施途径
1. 对教材进行悉心钻研, 积极寻找情感的契机
从心理学知识可以得知, 情感不是自发的, 它需要在一些外部刺激的帮助下, 触发形成。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温暖的阳光、凉爽的海风, 在这个美丽的草原无边的境界, 将有一个“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相反, 在灾后严重, 寒冷、潮湿、葬礼悼念的哀乐之中会“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通过心理学知识, 我们还知道, 情感不仅是因为刺激的诱导, 它也随刺激的变化而改变, 它同电影的情绪变化一样, 电影情节是一种刺激, 在人类的感情会改变随着不断变化的电影情节而改变。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搜索刺激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努力去创造情感的情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先进入这一角色, 同时具有丰富的情感。然而, 想很好地进入这个角色, 我们必须小心熟悉教材, 把握现场即教学的过程, 从而使课堂变成推动学生热爱之情的一个媒介。
一部好的作品包括两个方面、两个系统:第一, 提高认识, 它告诉人们其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 如何识别。而另外一点则表示对事情的态度、情感与心理因素之间互动关系中的作用, 两者相互依存。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 但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它具有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 承载着无尽的人类文明。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将知识的系统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外, 同时在工作中还应注意情感系统, 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世界, 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让学生可以找到美德内涵, 进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2. 中文教师应饱含激情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来源于教师激情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激情, 主要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敢一千次地肯定,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我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激情, 就不会导致学生情感迸发, 学生就不会发展, 教学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因此, 教师必须充满激情。然而, 促使中文教师产生激情的力量来源于哪里, 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实践教学经验, 我们可以得知, 这主要来自对生活的感悟, 源于对教育本身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这意味着, 教师需要仔细地研读课文, 了解每本教材的内在含义、内容, 使其能真正进入到每一部作品之中, 将喜悦、悲伤的情感与作品同步。教师还要对生活本身给予关注和重视, 通过对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理解和感悟, 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感知美在这个世界上。教师还应该热爱教学和学生, 和学生形成亦师亦友。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教师, 如果能够使自己的情绪融入到教学中, 将情感全部投入在中文课堂上, 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总是充满激情的教师自然会自觉地探索课堂教学艺术, 寻找充满激情的语言, 不断调整那些可以改变文本的感情, 有意地控制自己的变化, 注意表达的节奏,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文辞之美、趣味美、艺术美。学生的情感健康、纯洁, 忠诚和高尚情操的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一个“无声”的作用。实践证明, 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情感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激情, 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健康的语言, 让学生热爱生活, 向往未来, 努力学习到一些东西。
3. 中文教师将要“爱”融入教学之中
中文教学的成功和情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有动之以情后, 方能晓之以理。罗杰斯教授开创了“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对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非指导性”教学, 它的宗旨或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 并且参与情感体验, 从而能够在心理氛围十分融洽的情况下, 能够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 从而实现最终能够改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里欧·巴士卡里雅在大学里, 开创了“爱”这门课, 成为“爱”的教育先锋, 最初这门课程仅有二十名学生报名参加, 但是后来每堂课都爆满, 人数达到200, 与此同时, 还有着成千名学生在候选。他的演讲集曾经在一年创下重印30次的记录, 连续10个月的畅销书被广为人知。“爱”这门课的宗旨就是告诉人们:“爱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教育每个人, 尤其是青年具有爱的情感。”教师的爱不但能够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且能够让他们将这种体验转化成其能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 中文教师在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结合学科特点, 然后要将“爱”作为中文情感教育的切入点, 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爱的情感。
4. 中文教师应鼓励冒险精神
许多研究表明, 冒险有利于激发学习者长期记忆的内在动力, 它具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长久的记忆非常有益。因此, 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 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大胆和刺激的环境, 使学生对中文产生兴趣, 从而愿意尝试各种任务。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 可以比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略高一些。例如, 要求学生将中文文本的短篇小说改编成一个情景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该专门为他们设计合适的问题和恰当的活动。冒险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兴趣, 但是中文教师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 适当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挑战;第二,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第三, 对于学生的冒险尝试应予以积极肯定, 鼓励他们继续发扬。
四、结束语
吕叔湘先生说:“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 它的名字叫‘活’。”作为中文教师, 想要把每一堂课, 都上得充实而且具有新意, 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贯穿一个“活”字。要能够结合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特色, 创设环境, 营造氛围, 让他们能够处身于情景之中, 真正融入那种氛围之内。在教学活动中, 中文教师应恰当地将各种行为融入情感教育因素。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培训他们的技能, 还要遵循和贯彻“文道合一”的原则,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并养成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他们的价值观, 让他们懂得学会如何自尊自重、自强不息,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心中有爱, 不但是对中文学习充满爱, 还应该把种爱扩大到生活中, 学会关心他人, 懂得什么是理解和奉献, 从而培养他们具备顽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总之, 情感渗透和融合在高职院校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学生的品质培养。
摘要:现代职业院校中文教育的培养方案中, 不但对受教育者提出了要求, 同时也要求中文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教育素质。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开始向信息化、多元化、情感化等方向发展。本文将从情感教学的涵义入手, 剖析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 经过分析后,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即将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策略, 这种具体的解决方式将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情感教学,情感策略
参考文献
[1].燕飞.浅谈情感教学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8) .
[2].邹喜玲.浅谈中专语文情感教学[J].科技资讯, 2010 (13) .
[3].李桂龙.谈语文教学情感教育[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2011年12期.
[4].谭培霞.“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课文引读之我见[J].内蒙古教育, 2008年23期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 篇8
一、书法欣赏课程的目标及存在问题
1、书法欣赏课程的目标
《大学书法鉴赏》课程作为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担负着学生素质教学的重要目标, 作为学生选修课程书法鉴赏主要于侧重书法理论、书法史、书法美学的学习。培养具有较高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的书法爱好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是这一课程的课程目标。
2、存在问题
文字的出现孕育了书法, 书法教育一直在教育中占主要的地位。汉代“能书”是文吏必修的一项业务, 西汉《尉律》规定:“书或不正, 辄举劾之”。书法成为能否胜任官职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 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很重视书法教育。到了隋唐科举取士, 朝廷更是重视书法, 国子监专设书学, 培养专门人才。唐代贡举分科中有“明书”, 主要考试文字学和杂体书法, 优者及第;吏部铨选的“四才”中三曰“书”, 取其楷法遒美者作为升迁的条件之一。现代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书法的选修课, 但是很多的书法欣赏课程受教学条件, 师资力量的影响只能成为有名无实的教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当代科技日新月异, 随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文字书写逐步被智能输入取代, 书写成为一种奢侈。二、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 其形成有悠久的历史, 对书法的掌握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书法。三、书法教学有着极强的独立性, 书法教学难以同其他教学相融合。
二、高职院校书法课程开设情况
1、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薄弱, 学习动机不强, 缺少自觉学习的意识这些问题。
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 高职院校学生还缺少刻苦学习的毅力。在高职学生心中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认为高职院校毕业后意味着失业, 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尚不能提起兴趣, 对选修课程更是抱着应
2、书法属于视觉艺术, 在点画书写感受美, 书写者的情感修养直接书法作品感染观赏者。
在高职院校一直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 书法课程属于边缘课程, 学校对书法课程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 书法成为学校文化教育建设的陪衬。
3、书法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高职院校书法教学一般只安排36课时, 学生缺少在课堂练习的时间。短时间想让学生掌握书法的可能性极小。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 我们将本课程目标定位在, 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以及提高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情感教学的思考
1、情感教学重在学生自主参与
书法教学同其他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书法本身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的视觉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引导者参与教学过程, 能否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积极主动汲取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主要还是调动学生的情感, 有了对书法的热爱, 才会使书法课堂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一:书法教学中重要的第一课
开课前学生或许已经把课本翻了好几遍, 书中那些小框框里的模糊的黑白文字比起有声有色的电子刊物逊色好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对书法的兴趣。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课是相当重要的一课。
在第一课中能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主动的关注书法艺术, 是书法鉴赏情感投入的开始。在第一课我们展开一场讨论, 设立几个问题交给学生
1、写字和书法是不是一样的?书面的文字可以留给我们什么?
2、我们常常说“字如其人”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3、书法有什么特别的?每个人的书写为什么都不一样?
4、如何看一幅书法作品?书法和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关系?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抽出与书法有关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写字等不等于书法?学生天天写字, 我们日常的书写和书法有什么样的差别,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看书法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
书写的痕迹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回忆, 从歌曲《一封家书》引导学生联想书写同我们的电子邮件的不同之处, 让学生感受书写留下的记忆的美好。学生会在此发现书面的书写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当时书写者的感情。这时的学生觉得书写变得美好而又有价值。紧接着讨论为什么每个人的书写都不相同, 让学生感受书写是具有个性的一件事情。再到书法同我们的生活, 讲述书法在历代的重要性, 引起学生对书法中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书法作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书法价值的发现。这样将书法同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 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 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情感。
2、深入性情感教学
案例二:书法鉴赏中的情感体验教学
感情是艺术的重要因素, 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鉴赏课程使学生领略不同时代艺术风格。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欣赏艺术作品中积极正面的情感。如果不能带学生体会书法情感, 那么鉴赏就只能成为看的艺术, 不能打动人的心灵的艺术。所以在教学中情感教学从开始的自主投入逐渐深入。
书写的体验:学生用毛笔在纸面上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意书写, 然后互相交换, 互相评价。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看——想——说真正的体会到书写也是含有感情的。性格谨慎的同学留下严谨的笔画, 粗放的学生写下的是随意的笔画, 心情愉悦者留下具有跳跃性的笔墨, 心情沉重者留下浓重的笔墨。整个环节学生体会到的书写情感是真实、自然、易懂的。
名家作品鉴赏:选取极具感情色彩的《兰亭集序》和《黄州寒食帖》, 天下第一行书和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使人们对两贴耳熟能详, 但是真正要想理解这两幅名作的精髓就要深入体会书法作品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己书写发现投入不同的感情, 就会有不同的书法作品, 教室被分为两组分别分析两幅作品。通过学生的讨论, 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被发掘出来。
《黄州寒食诗帖》写得苍凉多情,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 光彩照人, 气势奔放, 而无荒率之笔, 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 王羲之由眼前情境而感悟宇宙之无穷无尽, 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 继而进入玄理的思索, 通篇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 “乐——痛——悲”三层情感波澜造就行云流水的书写。
艺术的核心是情, 艺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 是情动于中, 而形于外。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 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通过营造气氛, 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书写者的情感, 从中体验生命的丰富性, 学会思考人生, 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3、现代教学环境下的情感教学
案例三:艺术语言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
优良的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产生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 而且把一些抽象化的艺术语言很直观的表现出来, 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书法艺术中点、线、形状等艺术语言的运用使文字赋予生命力。但是这些抽象的东西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都是难以理解。要提高当前的书法鉴赏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我们就必须用多媒体教学。
在进行草书鉴赏的时候, 那些流动的线条, 那些单纯直接的点画为什么可以直指人心, 为什么草书成为世界上最富表现性也最为浓缩的抽象艺术, 为什么草书的在当代的艺术感染力丝毫不减。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队这些问题可以一一解答。台湾云门舞集《狂草》作品中用了舞蹈的语言来演绎草书的运动感, 学生在看过这个舞蹈之后, 对线条的多样感、立体感、运动感、节奏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美术评论家们说, 诗是流动的音乐, 绘画是凝固的诗, 舞蹈是流动的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非都是说明艺术语言之间的互通有无。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一下子便投入其中, 有声有色的动态艺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也正是因为这些符合学生心理、直观的影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声、图、文等等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和影响, 从而获得对艺术的持久兴趣。线条是我们欣赏草书的首个切入点, 其次是章法、风格。这样的适合学生的多媒体教学最大程度的诠释了抽象的书法艺术的魅力。
总之情感培养要渗透到每一堂教学中, 精心设计的课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在鉴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书法鉴赏课程真正的走入学生心里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摘要: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新的教学改革下, 面临着变革机遇与挑战, 本文力求通过几则教学案例说明书法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书法,想象力,情感教学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
[2]黄惇、金丹:《中国书法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 篇9
近年来, 由于高职院校在教学和就业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我国加强了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在教学方面, 高职院校改变了单一的技能教育模式, 开始培育全方位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使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能获得一技之长, 也能学习一定数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在高职院校的文化课程中, 中文课程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中文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并认为缺乏情感渗透和融合是其主要问题, 结合实际院校情况, 提出了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渗透和融合的具体方法。
一、情感渗透的意义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心理情感积蓄到一定程度上时会产生相应的生理现象, 从而对人类的实际生活有所影响。情绪是与情感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 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1]。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积极的情绪有益于学生思考和记忆, 而消极的情绪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和厌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情绪的客观因素, 渗透着饱满情感的鼓励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 情感渗透式教学方法将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以往研究表明, 相对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达成目标的重要心理动能。
二、高职院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 高职院校对中文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技能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往往将大部分文化艺术类课程替换为综合实训课程, 尤其是中文课程, 大部分院校难以保证完成教学规定的课时。笔者调研四所高职院校后发现, 四所院校的《公文阅读与写作》课程每学期均不到十课时, 不到十课时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公文写作的需要。在者, 少量的中文相关课程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沟通, 即使教师拥有丰富的情感教学经验也难以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发挥。
(二) 教学模式机械, 缺乏情感教育
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 仍有部分高职院校的中文教师在探索中文课程的教学新方法。但是, 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机械化, 教师以讲课为主复习为辅的情形依然存在, 课上死板不够活跃, 老师一味传授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 与学生缺乏交流, 讨论式教学未得到广泛应用。机械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和教师在课上缺乏激情, 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和融合更是无从谈起。
三、高职院校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及融合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及融合不是单纯采取单方面措施即可达成的, 而是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方方面面, 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 教学者应全面研究教材, 寻找情感爆发点
教师在进行中文教学时所迸发的情感不是凭空出现也不是随意而为的, 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学习和钻研。教师需要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寻找文章作者写作时的情绪, 抓住并放大情绪, 令文章的情绪感染本人。在教学过程中, 触发情绪, 使学生受到情绪的感染甚至被文章感动。同时, 教师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经验, 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可以使教师设身处地地站立在文章作者的位置上思考, 从而准确地抓住情感线索。
(二) 教学者将情感渗透到学生人格发展中
在中文教学模式中, 需要渗透鼓励性和关怀性等情感因素。在罗杰斯教授开创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中, 要求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投入大量的关注[2]。在渗透情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课程目标, 并积极参与由教师引领的情绪体验中, 从而在融洽的环境中了解自我、表现自我, 最终拥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 中文教师应在课程中鼓励冒险精神
相关研究表明, 冒险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记忆的内在动机, 具有更强冒险精神的学生不仅易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也更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3]。教师在中文教学过程中, 应在课堂中布置任务, 营造一个刺激的学习环境, 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并对成果优秀者给予奖励。同时, 在设置冒险情境的过程中, 中文教师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设置合理的任务, 不能大范围的超出学生能力, 导致学生难以完成任务而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 对处于不同状态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对任务失败的学生要积极鼓励, 使其争取下一次完成任务。
(四) 高职院校应对中文教师进行职业培训
从客观方面讲, 高职院校应鼓励中文教师进行情感渗透融合式教学。首先, 学校应组织中文教师参加培训, 提供情感教学的具体方法。其次, 学院应在每学期的教师考评过程中加入教师是否实行情感渗透教学项目, 使情感渗透教学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最后, 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中文教学的重视, 适当增减中文相关课程的课时数, 使教师和学生建立长久牢固的情感沟通桥梁。
总结
高职院校的中文教师不能单纯地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技能, 还应贯彻”文道合一”原则, 在课程中渗透情感融合情绪, 培养学生对中文的兴趣。从宏观角度来看, 也有益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摘要:中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文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运用文字的水平, 陶冶学生情操。良好的中文课程需要教师渗透情感并融合多种情境, 但当下高职院校中缺乏渗透情感的中文课程。本文总结了高职院校中中文教学的不足, 提出提升中文教学情感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文教学,情感渗透
参考文献
[1]李占强.高职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02 (11) :150-152.
[2]苏枫.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黑河学刊, 2013, 05 (34) :132-133.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 篇1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毕业生在数量上几乎与普通高等教育持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论坛纪要一文“高职, 如何才能‘高质’”中提出, 高职毕业生与其数量相比较, 显得有些“低质”。高职毕业生能不能“高质”、如何“高质”已成为办学院校和用人单位格外关注的话题。文中指出,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是“机器人”, 而不是一个“全面”的人, 不是一个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为人处世能独当一面、能够委以重任的“德才兼备”的“完整”的人, 不是一个既有“能耐”又有“道德”的现代职业人。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2005年为72.6%, 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 本科生81.7%, 高职高专生62.1%[1];2006年基本与2005年基本持平。而另一方面, 也有大量的用人单位迫切需求大量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营造怎样的人文环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是每一个学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的育人机制值得探索, 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在陕西省6所高等职业学院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详细调查。所采取的方式是问卷调查和访谈。所调查的学生共有246名, 辅导员和管理人员15名和任课教师15名。主要针对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及学习态度、自我认同或个人期望。
经过访谈, 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 缺少自信。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教育的影响, 加上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现实, 大部分学生为自己未能上本科院校而自责、痛苦, 普遍存在“大学去不了, 只有上高职”的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 内心压抑, 对未来的就业很迷茫, 个人期望值很低。由此可见, 关注高职生的精神世界, 在心理上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远大理想,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是高职院校和每一个从事高职教育教师的重要责任。因此, 本论文认为, 情感、激励、应用型人才培养三结合的育人机制是高职学生教育的源头、根本和切入点。
情感教育
情感历来被认为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相作用的桥梁和润滑剂, 对教育过程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2];情感是伴随着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并形成, 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情感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对人的行为动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根据调查, 大部分高职生的内心世界较为脆弱, 需要教育者耐心的呵护。教师应相信学生, 理解学生, 给他们灌输人才观, 帮助他们获得自我认同, 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充分发挥情感的优势去激发、打动和陶冶学生, 并通过学生的积极反应达到教育和管理目的。为此, 笔者认为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的渗透是重要的媒介。
教学一线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做到教书, 还要育人。师生之间要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关系,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建立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不懂的知识要耐心讲解, 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以便使每一学生融入课堂,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师的有效反馈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最有效途径, 比如英语课堂, 教师要鼓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首先度过语言关, 让他们读熟一段或一篇课文, 并注意语音语调, 在课堂上留给他们一定的机会来展示。教师的积极评价会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 是他们继续努力的内驱力。
与知识传授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更大意义上是主体与客体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合过程。“感人心者, 莫先乎于情”, “动之以情, 方能晓之以理”, “情到理方至, 情阻则理难通”等无不说明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朱小曼曾认为, 我们的德育之所以受到批判, 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把学生的头脑作为一个容器来灌输[4]。经过调研, 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大部分的辅导员工作做得细致、扎实、认真, 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德育中最有力、最有效的传输渠道。辅导员可以切合实际,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比如定期开展由学生自己组织的班级爱国主义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 通过实际行动或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参与讨论;也可组织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社会活动, 诸如“青年志愿者行动”、“假期社会调查活动”等等。通过这种充满思想政治情感的行为实践, 能激发学生的心灵共鸣, 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法制意识,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觉地塑造了自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而最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激励教育
激励在中文词典中被解释为鼓动、激发、使之奋斗或振作, 一般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 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和形成动力的意义。激励教育就是教师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和内在潜力为主要目的, 调整对学生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 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和情感体验, 从而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1.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 达到精神和情感激励
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的智力因素和学业成就为主要因素, 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这是造成大部分高职生自卑感的主要原因。新的人才观认为人人都有一技之长、人人都有发展的潜力、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 更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 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合作精神, 在快节奏和重压力的社会环境中能提炼一定的适应性和耐挫力。对高职生的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 灌输新的人才观理念, 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强调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具有一种动机激发功能, 激发学生从内心迸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目标激励通过目标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 合理的目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成就感。情感期望或目标期望是“罗森塔尔效应”的代名词,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和“支架”教学理论, 教师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 为学生的进步搭建逐步向上的脚手架, 在不同发展阶段赋予学生不同的期望和目标, 在情感上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的期望在学生看来是一种无上的肯定,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较高的期望会引导和强化学生对自己的期望,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期望的内化。榜样激励具有触发学生仰慕、效仿的特征, 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2.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由一元转化为多元, 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
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估机制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础。多元评估机制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使偏才、怪才和鬼才都能得到认可。学校应设置多种奖项, 增大学生的受奖面和受奖比例, 改变传统的以成绩好坏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人才的观念, 使大多数学生在不同方面都能受到奖励, 既包括课内的学业成绩奖, 又包括课外的兴趣活动奖, 既有综合性奖励, 又有单项奖励;既有个人奖, 又有集体奖;既有学习奖, 又有德美体奖。实现了以学习和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激励效果, 既强调了学习, 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以市场为导向, 培养应用性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高等学校, 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袁广林[5]通过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本质有多重性: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应用性与多样性。而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 毕业生技能单一, 知识面窄, 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仍属于普通本科压缩型或普通专业移植型, 缺少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色性。
因此,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应重视市场需求, 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灵活地进行专业建设:使新老专业合理地传承、创新和转化, 打造精品专业, 培育长线专业, 发展短线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即理论上“必须、够用”和“技术应用”相结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 产学合作教育应该值得提倡。企业可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企业文化和实际工作环境,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这样, 校企合作能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 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资源, 有利于个人、办学院校和社会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高专的育人机制值得探索研究,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思路值得探讨。情感育人满足了高职生成才的需求, 是高职生成才的保障机制;激励育人面向全体学生, 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是学生成才的动力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成才需求, 从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状况出发, 是学生成才的强化机制。只有如此, 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才可能凸显出来: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以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宗旨, 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N].中国教育报, 2005-12-8.
[2]虎健.浅述情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0 (6) :87-88.
[3]简世德.浅述情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3 (11) .
[4]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能力;情感;渗透;体育
新课改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发展和能够适应社会环境为目标,而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在新课程实施下,情感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体育课程也由传统只关注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而且更加重视情感教育在技工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情感教育及其重要性。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科学研究表明,真正能够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并不是智商,而是情感。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只有师生的情感达到一种默契,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很好。从微观角度看,课堂教学中的“情”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材中蕴涵的诸多情感因素的统称。要想在教学中渗情感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必须让学生对体育课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体育课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只有把情感融入教学中,才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首先,教师对情感的投入是教学的第一步,真挚情感表现出来就是爱,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增强体质,锻炼身体,学习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和动作要领,最终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质。教师情感的投入不仅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还包括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倾注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等这些举动都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作用,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对体育的热情。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升华情感,只有教师的不断进步才能对学生的教育更加科学有效。
二、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关键环节
很多学校都是一周一节体育课,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很高,但是有时候教师又对上课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导致一些学生有抵触情绪。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用情感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形成一种关系融洽、平等的上课氛围。这样学生才愿意上体育课,如果单纯地限制学生的活动,不利于师生的关系发展,长期下去,会增加学生的厌恶心理。除此之外,教师教学的语言、语气、态度等方面都影响着师生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通过课堂互动来加强师生关系。
三、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感情因素是体育课程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趣味性、娱乐性,可采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投入到体育课堂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等情感意识。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上创新,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讲授式”,可把体育课堂交给学生,安排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并让他们演讲,让学生对体育课程有清楚的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具有乐观的情绪、积极进取的精神,并热爱学生,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热心、耐心、诚心地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王巧玲.浅谈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文理导航:下旬刊,2010(09).
(作者单位 广东省茂名市高级技工学校)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 篇12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 情感素质的内涵
情感素质定义为人们的一种精神特质和文化特质, 是对世界、社会、他人和自身的认同与正确看法。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人通过研究, 将情感教育目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 接受层次;第二, 反映层次;第三, 价值评价层次;第四, 组织层次;第五, 性格化层次。这五个层次即构成了层层递进, 紧密衔接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 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目标系列。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情感教育研究在国内尚未形成系统理论, 研究的主导方向多以“人格论”为基础, 没有站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的角度考量, 更缺乏以行业工作特征为标准的模拟项目管控经营模式的情感素质教育, 因此, 研究市场需求下的学生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 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仿佛学生受教育就能成才, 而从另一方面看来, 无论是教学中一味地追求高智商, 亦或是德育工作的不灵验, 都表露出眼下教育正走上一条“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歧路。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转型完成, 大学生的称谓已经从神坛上走下来, 大学生人数激增, 他们纷纷涌入劳动力市场与普通劳动者争夺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前,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对专业和非专业知识均缺乏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选择专业没有自主权, 学什么专业均由父母决定, 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专业的认知度不高, 在独生子女成为社会主流的今天,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分享的能力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学生更多选择独自通过网络获取知识, 与人交往的能力逐渐丧失, 更有甚者出现“抑郁症”等难与人沟通的状况, 对自己以外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猎奇的兴趣, 学习热情欠缺。
2.高职学生呈现两极分化。高职学生呈现两极分化, 来自农村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学习目标明确, 不主动参与班级活动, 不过多参与社会实践, 羞于在舞台上展现自己, 相反, 来自城市的学生却更有自信, 能够充分展现自己, 不断刷新自己在各方面潜质的记录, 但在表现中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 学习成绩不理想。
3.高职学生爱好单一。在高职院校开展文娱活动中, 歌手比赛作为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长期受到学生追捧, 而学术讲座、演讲比赛等充分表现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学术研究精神的活动却只引起小众学生的共鸣, 学生的爱好过分单一, 学生的整体水平趋同, 文化活动呈现过度娱乐性, 能够表现出较高思想性的学生作品与前相比凤毛麟角, 学生能将爱好长期坚持又不断提升的就更是少之又少。
4.学生的理想信念缺失, 小爱思想泛滥。高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获得足够的肯定和重视, 缺乏远大的志向和人生抱负, 加之知识储备不足, 在大学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易迷失自己, 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没有形成, 于是急于摆脱过分自由的状态, 就形成一批校园恋人, 彼此谈论的话题多集中于个人的小情小爱, 忧伤之情泛滥校园, 遮盖了校园文化中本应具有的阳光、朝气、积极向上, 将过去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宿舍为单位的校园文化机构解体, 损害组织的统一性。
二、原因机理分析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到攻坚阶段, 在教学改革方面, 全国各类高职学院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 不论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方面还是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很多学校都有了具有特色的品牌优势, 但是, 在德育教育方面, 特别是培养学生情感方面, 目前全国各类院校都处在摸索阶段。
(一) 传统培养方法脱离市场需求, 缺乏设计仿真任务, 项目载体, 无法从深层解决学生素质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问题。
学校对高职学生情感素质培养的传统方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概念模糊, 评价手段单一, 是静态评价体系, 事后评价, 由校方对学生在学校的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解归类, 依靠少数精英学生通过文娱活动表现学生在校获得的情感素质教育成果, 绝大部分学生作为观众, 只在客观上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其审美能力是否真的提升, 无法进行检验。少数精英学生通过活动得到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但绝大部分学生的情感素质培养依然停留在表面, 校方的培养预期与学生的实践之间产生巨大的偏差, 学生在接受评价后没有得到情感素质的提升,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通过实际任务完成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既符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成为项目的主人和参与者。
(二) 学生情感素质教育中“三无现象”和能力短板突出, 情感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多年来, 高职高专学校在教学改革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本位理念, 强调个人技能的突出作用, 而忽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属性, 对学生情感素质教育不够重视, 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理念盛行, 主要表现在对集体生活不适应, 不同背景下学生沟通障碍明显, 与老师沟通交流能力欠缺, 身处困境回避困难, 放任自流, 不懂得与人为友的意义等, 这类“三无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这与学生在校期间情感教育缺陷密切相关。
(三) 情感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法创新不足, 动力不足
网络时代, 学生的思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 但是高职学生对社会和政治里程碑事件的关注与思辨能力不足, 在建筑业就业买方市场的背景下, 让带着情感缺陷基因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表现出对职业的长期不适应, 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学生成长受到影响。
三、策略分析
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学生情感素质培养体系, 系统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情感素质的主要需求, 将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有效对接, 在课程体系内通过情感教育模式创新, 让学生在任务中, 运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EPC、CM、MC等多种任务承包与经营模式, 让学生作为管控项目核心, 模拟职场环境构建以企业需求为首要目标的员工情感素质培养标准, 打造走出校门既能胜任未来岗位真正意义上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 将学生组织管理与建设项目的矩阵制、项目制等组织形式充分应用, 形成班级日常管理任务分解体系
在一个学校推行建设项目管控学生组织模式, 依托学生组织社团将学生专业活动与文娱活动纳入到项目化管理中, 形成以班级为单位的任务分解体系, 为学院学生情感素质培养提供依据。
以班级为单位, 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庸、懒、散、软”缺点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改变班级评价标准, 形成班级文化氛围, 实行项目矩阵制, 将班级中全体学生调动起来, 完成各个项目, 将项目设计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
(二) 邀请用人单位代表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践
企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走向, 对用人单位的关注是高职学院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指标, 素质教育活动项目化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必须将项目化的指标体系进行论证, 借助企业的HR绩效评价体系, 对活动项目招标方与投标方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评价, 将企业对人才情感素质教育的质量指标通过数量指标实现, 在活动中不断寻找变化, 动态调整指标体系, 针对学生在诚实、守信、敬业、勤奋等方面的情感素质目标交叉设计项目, 不断调整项目以期情感素质目标的实现。
(三) 运用毕业生推介平台, 重点推介情感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在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 通过用人单位反馈, 了解本届学生情感素质培养的效果, 并将用人单位评价与前几届学生评价进行比对, 形成适合建筑类高职院校情感素质培养的指标体系、任务载体系统, 为建筑类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由于情感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伴随人的一生, 同时情感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由于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对情感素质概念的定义不同, 因此, 本课题不能对各个阶段进行分析解决, 而将着力点放在大学阶段,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 针对在校生, 特别是90后群体情感素质缺失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确定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教育的范围, 情感素质教育的目标、阶段、成因、表现等问题, 同时结合市场调研, 提出学生情感素质教育的未来趋势、发展方向与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情感素质是建筑类专业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是未来从事建筑类各个岗位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 对学生进行情感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建筑类专业有其自身培养特征, 通过仿真建设工程承发包模式, 在第二课堂实现学生素质教育, 完成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人际关系交往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 培养具有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发展素质的应用人才。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情感素质教育,建筑工程承发包
参考文献
[1]陈宁.论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1) :16-19.
[2]许凌凌.高职院校学生情感素质培养问题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6) :85-88.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动漫教学06-24
高职院校听力教学07-11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05-14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07-02
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07-05
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研究08-11
高职院校综合布线教学08-26
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08-28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07-07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研究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