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

2024-07-02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共11篇)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 篇1

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交往日益深入,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将我国作为留学主要目的国。据报道, 我国已累计接收来自167个国家的留学生。高职院校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实现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的转变。随着高职院校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如何加强其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成为其一大难题, 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现状

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 2013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与2010年相比, 增长27 521人, 同比增长10.38%。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四项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 争取在2020年全国当年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50万, 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

随着国际间学生交流项目的不断推进, 有效地推动了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但由于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时间相对较短, 留学生数量有限, 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 制约着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定义及类型

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是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危机事件的处理对于高职院校乃至国家留学生教育事业都有重要影响。因此, 做好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 首先要对常见危机事件进行分类, 院校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才能使管理工作效果显著。

“危机事件”又称“紧急事件”或“突发事件”, 通常具有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时间紧迫性、公共性及社会性等特点。早在1989年U.Rosenthal在《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中将危机事件定义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构成严重威胁, 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本文研究的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是指在高职校园环境下, 留学生个人或群体中发生的, 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包括偶然、突发、意外、紧急等情况。这些事件的结果往往会对师生身心产生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等。校方需要在公众压力、时间压力及不确定性因素压力等情况下做出决策, 给学校正常运作造成一定影响。

按照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 我们将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 灾难型危机事件: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如地震、水灾等, 这类危机事件发生具有突发性、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对留学生人身财产受到巨大损害, 同时对留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 灾害型危机事件: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 如实习操作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等。这类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为的操作错误和违规操作导致事件的发生。第三, 疾病型危机事件:是由疾病引起的危机事件, 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动物咬伤、乙型肝炎、霍乱、艾滋病等。这类事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 实际工作中总结出“四早原则”, 即早预防、早发现、早送诊、早治疗是处理此类事件的关键;第四, 校园型危机事件:主要是由校园文化差异引发的危机事件。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 这很容易诱发留学生之间或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如暴力伤害、打架斗殴等。解决这类危机事件留学生管理人员是关键,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化解矛盾。

三、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存在问题

(一) 管理理念相对陈旧

我国留学生培养工作已经开展60多年, 但由于起步较晚, 经历时间较短, 管理理念更新较慢, 所以不能很好适应国际教育新形势和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实际。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局限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等善后工作, 不能对危机事件提前预防, 未将危机事件的管理做到“防”与“治”有机结合。

(二) 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

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人员在不断探索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这些经验的积累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和时效性, 经验没有被总结和升华成系统的、具有长效性的理论。本科院校留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较早, 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 但由于高职院校留学生特点和自身环境的不同, 并非完全适用于高职院校。此外, 随着高职院校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更多的问题显现出来, 为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带来隐患。

(三)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 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个性, 喜欢独立、多样的生活方式, 行为较为随意,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相关管理人员制定切合留学生实际的管理机制和体系, 确保他们能安全、稳定的在华学习、生活。

(四) 管理人员专业程度不高

由于留学生自身的特点, 便决定了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 对相关的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知识有一定了解, 而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人员主要是院校的普通教师, 大多未接受相关的培训, 致使工作开展没有针对性, 随意性较强, 有时甚至在危机事件管理工作中出现盲点现象。

四、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建议

(一) 转变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理念

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留学生, 生源地分布广泛, 教育层次参差不齐, 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 有时对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不理解。这就需要留学生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转变观念, 工作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将管理学生转变为引导、疏导学生, 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要从单纯的应对、解决事件转变为预防事件的发生。

留学生管理人员要深入到留学生中, 通过谈心等形式的开展, 加强与留学生沟通联系, 掌握留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 解决留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疏导留学生抑郁的情绪。

通过活动的开展, 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与联系, 将留学生融入到院校的教育管理中, 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有归属感, 这样不仅可以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同时可以促进对其他留学生或本校普通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于学校的发展也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加强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建设

来华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具有涉外的特性, 是高职院校、地方甚至国家外交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 加强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建设做好危机事件的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1. 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完备的组织机构, 是做好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前提和保证。组织机构应施行“一把手”负责制。由院校“一把手”做危机事件管理小组组长。危机事件管理小组中, 不仅要有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处、保卫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 还要有律师、心理医生、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

2. 建立危机预警与评价机制

良好的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是做好危机事件发生的防范工作, 而危机预警与评价机制正是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方法之一。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 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而危机事件评价机制是对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事件处理进行总结, 加强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建立危机预警与评价机制时, 首先, 要加强危机事件防控意识, 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培养留学生和相关教职员工危机意识。其次, 通过宣传手段, 加强对学生危机事件的自救能力的培养。对常见的危机事件处理, 如会正确使用灭火器, 懂得急救相关知识等。培养学生的危机事件的判断和简单处理能力, 通过制度建设, 建立危机事件处理的奖惩机制。此外, 危机事件的教育还要结合相关的训练和演习, 增强留学生和教职员工面对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

3. 加强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才能使很多问题及时被发现。沟通的手段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现代手段。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深入到留学生中, 通过谈心、朋辈聊天室等形式与留学生进行沟通, 及时掌握真实信息, 对留学生思想进行正面影响。

4.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在留学生进入学校后要进行心理普查, 为每名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 可以对留学生心理状况有整体的把握, 提高危机事件的干预速度, 危机事件前可以有效的防范, 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 可以迅速找到准确的心理干预措施, 危机事件后根据每名留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辅导。心理档案的建立不仅要依靠现代的测试手段和仪器, 还要有传统的手段如访谈、心理咨询等形式。危机事件管理还要发挥辅导员、同学的作用, 使留学生能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感受到周围的真诚、友爱, 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三) 加强管理人员的从业水平

高职院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加之很多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这便使得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很多问题。对于留学生管理人员, 首先要热爱留学生教育事业, 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政治觉悟。了解留学生的思想动态, 增强危机意识;其次, 管理人员要具备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能力, 才能确保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留学生管理人员的从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 加强管理人员危机事件管理能力的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留学生和协助高职院校开展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将管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五、结语

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做好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效率, 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进程。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要根据不同类型区别对待, 重在预防性教育, 提高学生自身防范意识, 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高职院校要抓住留学生教育的机遇, 及时应对, 实现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交往的日益深入, 中国留学生数量增长较快, 高职院校留学生实现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的转变。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工作起步较晚, 教育经验不够丰富、成熟, 制约着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现状出发, 阐述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定义及类型, 结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留学生管理工作实践,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建议, 为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

参考文献

[1]刘延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J].人民教育, 2009 (2) .

[2]范若云.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D].南昌:南昌大学, 2010.

[3]关秋红.浅谈留学生教育对我国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2) .

[4]陈永庆.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5]严丹虹.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外事工作[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6) .

[6]徐兴丽, 陈华桂.从辅导员工作的角度谈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预防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6) .

[7]Lawrence Freedman.Ukraine and the Art of Crisis Management[J].Survival: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 2014 (3) .

[8]张成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管理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7) .

[9]曹锋.浅谈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9 (6) .

[10]Tracy Coryton.Michael Gove on the fu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J].Education Journal, 2014 (193) .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 篇2

文/王传言

2011年,教育部计划从全国933万高考报名人数中录取675万人,报名人数下降而录取人数上升,平均录取率比上一年度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而根据我国教育规划,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2015年要达到2250万人,2020年要达到2350万人,比现在只增不减。一些中职学校为了确保招生人数,不惜“花钱买生源”。(7月11日 《中国青年报》)

生源危机,来源于考生人数的总量减少。而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录取率,对于高职院校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在高职院校中又可分为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两类。对于这两类院校,尽管公办有着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但仍旧存在不小的压力。在国家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工程中,国内仅有百余所的名额。但是在面临着生源危机的情况下,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争取到足额的生源将会是众多高职院校生死存亡的大事。中国的高职教育在生源危机的大背景下也显得举步维艰,那么如何才能构建高职教育的中国模式呢?如何才能在生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发展路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培养人才之路是摆在中国教育界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生存法则之一:注册入学。这种录取学生的方式出现在中职院校中,后被高职院校采用。位于南京的三江学院将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试点。江苏省教育厅也已经将26所院校进行试点注册入学的方式进行录取。简而言之,这样的注册入学方式在形式上解决了“一考定终身”的固定模式。在那些分数不在统招范围之内的学生,采用学生申请和学校考核的方式进行双向录取方式的决定。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新的模式。对于探索招生工作的创新意义非凡,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注册入学方式假如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尤其是信息不透明的话就最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和“招生黑幕”。试想,一个学生由于成绩失策特别想入学,必然会对那些有权力的招生人员进行寻租行为。如何解决注册入学过程中的权力寻租问题乃是这样的一种改革方式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生存法则之二:一足两翼。学历教育是“足”,“两翼”一是产学研结合,一是对外培训服务。可以说,高职教育首先要立足于学历教育,否则没有立足之本。其次还要在本位之外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产学研的结合对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因为高职院校一般是重视职业的教育而忽视研究的深入。对外培训项目的扩展乃是一种自收自支获得财政资源的方式。但是发展一足两翼的高职教育模式必须要坚持一种何为本的问题,那就是时刻把握住学历教育这个本源。否则两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大量的非学历教育尤其是对外服务项目的开展,但大有一种舍本逐末的态势。所以,如何把握一个适当的度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能把握就不能将高职教育真正办好落实到实处去。

生存法则之三:面向市场。在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下进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国各地区都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课题,所以,各地的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大国和服务型大国迈进。在制造业突飞猛进的时候,中国内高职院校纷纷设置于此相适应的专业和院校,但随着制造业的弱化,中国服务外包业开始了迅猛发展。于此相适应的众多职业院校开始设置于此相适应的服务外包专业。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所公办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的成立也在这个市场为主导的时刻应运而生。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危机事件;几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38-01

在当今社会中,高职院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子系统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和社会之间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互动网。由于社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正处于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环境,各种危机都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危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构建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危机的类型

高职院校危机是指发生在高职院校内外的,由人为因素或者不可抗力引发的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和正常工作秩序,给高职院校的形象和经济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高职院校危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其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人身安全危机。人身安全危机主要指由于自然性灾难对高职院校全体师生造成的伤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等对师生造成的伤害,也包括人为性灾难,例如火灾、车祸、自杀、食物中毒、传染病等对高职院校全体师生造成的伤害。

2.高职院校的信誉危机。高职院校的信誉危机事件是指对高职院校形象和声誉具有严重负面影响的事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下降、高职院校虚假宣传、高职院校经济问题和高职学生违法乱纪行为等都会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3.高职院校的发展危机。高职院校的发展危机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危机,高职院校的发展危机属于可预测的危机状态,例如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师资问题和资金问题等。高职院校危机管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学校的危机管理元对高职院校的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处理和综合评估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闽临一定的危机,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危机意识比较薄弱,在校期间缺乏危机意识教育,加在上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不健全,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在危机发生后才采取一定的措施,高职院校通常低估了危机在学校发生的几率,也没有意识到危机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危机属于防范。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不健全,许多桂策都过于肤浅,高职院校危机管理流程不合理,这会使得危机信息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反馈,危机排除不及时。

三、构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措施

在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危机预警,高职院校危机预警机制的意义不在于危机发生后如何解决,而在于如何做好事前预防。在高职院校发生危机后,通常会产生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高职院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构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消灭可能引发高职院校危机的根源,制定出疏导、预防和解决高职院校危机的有效措施,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高校危机,使得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1.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危机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主体部分,应该放在首要位置进行考虑,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危机意识,使得学生对危机的防范加强,尽可能的减少高职院校危机的产生。例如:可以在高职院校内刊登宣传危机管理预警的文章和期刊,请消防部门宣传员开展讲堂,这样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当高职院校发生危机事件时,学生不会惊慌失措,从而有效降低学生的损失,在极大限度上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有效防范高职院校危机。

2.加强高职院校安全制度建设。高职院校的危机往往存在于隐患之中,在高职院校内,寝室楼是危机发生较多的区域,因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尤其是寝室安全制度建设,这样能够尽可能的减少高职院校内发生危机事件。例如:陌生人在进出高职院校寝室楼的时候必须进行登记,高职院校内部还应该制定学生寝室电器规范使用条例,高职院校教学楼和寝室内内部必须张贴相应大楼的结构图,标记处安全出口的位置,这样才能在高职院校教学楼和寝室楼发生危机事件时,师生能够及时疏散,尤其是教学楼和寝室楼内部发生火灾时,学生能够根据大楼结构图准确找到安全出口的位置,井然有序的进行火灾疏散,减少高职院校教学楼和寝室楼内一系列危机的发生几率。

3.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在构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了解到高职院校危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高职学生在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偏差也会导致危机事件的产生,这是高职院校危机事件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危机事件,由此可以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构建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当高职院校的学生出现心理疾病时,心理导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定期开展心理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增长危机意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从而有效降低学生因心理偏差引起的危机。

总结:危机无处不在,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完全消除危机,但是可以构建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使其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将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放在学校日常工作的首位,建立良好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才能有效降低高职院校危机的发生几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刘犁字,杜治平,罗帆.面向大学生的高校危机预警体系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8).

[2]陈建伟,赵金辉,罗启发.校园危机管理机制中预防原则初探[J].医学与社会,2005(8).

[3]郭星宇,王玥.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管理[J].社会科学家,2006(10).

浅谈高职院校危机管理 篇4

1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1.1 高职院校难以避免外部环境对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转型、体制的改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社会上必然会出现短暂的社会失范、价值迷失等现象。尽管高职院校努力地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不可否认, 一些消极影响还是波及到了高职院校。高职学生中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信仰缺失、心理失衡、诚信缺乏和行为失范等令人痛心的现象。高职院校已不再是一方净土, 社会上的各种流弊、陋习甚至丑恶现象也在高职院校里找到了繁殖的土壤。这些问题即将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危机隐患。它们不仅不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 还会降低高职院校的声誉, 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应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1.2 扩招致使高职院校险象环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教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基本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这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高等职业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截止2003年年底, 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8%, 在校生占全国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43%。然而在高职院校发展欣欣向荣的背后却暗藏着许多隐患, 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牌危机, 扩招以来, 很多高职院校出现师生比例失衡, 师资严重匮乏的现象,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下降必定危及高职院校的声誉, 引发品牌危机, 影响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二是管理危机, 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 学生成分复杂, 使得高职院校现有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水平难以应对。尽管高职院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事务性管理的压力, 但因学校管理不善而引发的问题却时有发生;三是就业危机, 据教育部2003年9月的统计, 2002年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仅为50%。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以及往届待业毕业生的积压, 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 这也对在校学生乃至潜在的生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 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而有的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 在学校就业率上大做文章, 欺上瞒下, 使得相关部门和毕业生难以把握真实的就业情况, 这不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祸根, 甚至会危及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1.3 各种压力加剧使高职院校师生行为失序、心理扭曲

当今的高职院校师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招生、教学、科研和就业等重负, 使高职院校教师承受着身心的双重压力。由于压力过大, 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跨越了知识分子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斯文扫地, 给所在院校乃至整个教育部门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高职院校教师一样, 高职学生也承受着沉重的身心压力。有些学生由于对大学生活一时不能适应, 或本身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 面对众多课程显得不知所措, 以致多门课程不及格, 更有甚者则处于退学的边缘, 这使得学生的精神负担很重。高职教育是收费教育, 学费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 学生压力之多, 难以穷尽;压力之大, 难以描述。部分心理脆弱或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患, 甚至心理扭曲。他们常常用过激的行为来发泄不满、报复社会, 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复杂的环境与严峻的现实, 使得高职院校隐患重重, 而且很有可能引发高职院校危机。

2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2.1 增强危机意识, 提高防备能力

“重危机处理, 轻危机管理”是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危机应对策略。过去乃至现在, 不少高职院校一般是在发生危机事件后才成立一个临时机构来处理危机, 仓促应对复杂局面, 因此, 难免顾此失彼, 处理效果也差强人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日常管理中牢固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居安思危, 充分认识危机管理的重大意义, 做好对抗危机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那些可能发生的危机, 才能在危机发生时“打有准备之仗”, 战胜那些无法避免的危机。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 高职院校相关人员应时刻对危机事件保持警惕, 而这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培训, 也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应对危机事件的各种技能的培训与演习。高职院校应树立极强的危机意识, 对潜在的危机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培训和演习, 如与消防、卫生、公安等部门合作, 开展消防、食物中毒、反恐怖袭击和流行性疾病传播等多种演习。通过培训和演习, 培养高职院校师生的危机意识, 从而克服危机真正发生后的心理恐慌和麻痹状态。

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一个合理而完备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应该由校内和校外2个部分组成。校内部分包括危机管理的决策领导小组、执行小组、咨询参谋小组和辅助小组。危机管理的决策领导小组可由负责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 其成员包括校宣传部长、校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学工处处长、保卫处处长、校医院院长等。而危机管理执行小组由以上领导所属部门组成, 直接负责危机的防范、监测和控制, 并负责执行危机管理的具体事务, 是危机管理的直接力量。危机管理的咨询参谋小组由法律、心理咨询、卫生防疫、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负责分析危机事件, 为危机管理的决策领导提供帮助。危机管理的辅助小组由后勤管理部门、校医院、教工组织、学生组织等组成, 由于其自身拥有特殊专业技能、业务范围、特定的资源和能力, 可以承担危机处理中的某些特殊任务。校外部分则由教育厅、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公安消防、卫生防疫等公共部门组成。

2.2 提高危机处理能力, 将损失降到最低

危机一旦发生, 高职院校各部门工作人员和全体师生就要在危机管理决策领导小组的指挥下, 按照危机管理的章程和流程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 以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 直至危机消除。危机爆发初期, 通常会给高职院校的正常运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高职院校管理上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的决策领导小组必须打破常规, 进行直线型管理指挥, 按照危机管理计划, 启动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将各项措施执行到位, 以减少并消除危机造成的损害。

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对外为了维持学校的良好形象, 对内为了巩固其地位和权威, 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控制关于学校的各种信息, 他们与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职务级别的差距, 使得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往往难以获取关于学校的全面的信息, 或者因为这种全面信息的获取所需要的不菲成本使得教职工和学生只能保持“理性的无知”。所以一旦学校有风吹草动, 各种谣言的蔓延以及人们对危机的惶恐不安必然带来校园的严重动荡, 从而进一步加深危机。知情权是师生的一项基本权利。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通过新闻发布会、手机短信、广播、校园BBS等媒介向全校师生及时通报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经过、员工现状和发展趋势, 宣布学校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对策, 以消除师生的不安和恐慌情绪。因为高职院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危机一旦发生, 媒体都急于了解事件的状况。新闻媒体是大众获得危机信息的主要来源, 高职院校应尽其所能, 准备好各种需要回答和大众关心的问题, 给大众提供关于危机的最新消息, 通过媒体告诉大众事件的真相。而新闻舆论也可以适时监督高职院校, 帮助高职院校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此外, 高职院校必须与其他紧急事件公共服务部门保持联系, 争取获得他们的协助和支援。

2.3 做好危机处理的总结评价, 提供借鉴和参考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危机平息以后,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的决策领导小组应抓住机会, 总结经验教训, 做好对危机的综合评估。首先, 学校要对刚刚过去的危机进行分析, 对危机的本质、原因、演进历程、处理过程、处理措施及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 总结经验教训, 为完善高校的危机管理体系提供参考。同时, 要针对其他潜在的危机进行风险评估, 防患于未然。此外, 学校应该及时将有关资料整理归档, 建立起完备的危机管理档案。其次, 学校要建立危机管理的学习与创新机制。危机平息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的结束, 因此必须开展学习和创新, 将经历的“危机”转化为“机会”, 不断提高组织的危机管理能力。特别是在我国整体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应该参考香港和台湾危机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学习和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高校危机管理的经验。此外, 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改革那些不适应社会与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不断学习, 积极创新, 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计卫舸.高等院校危机管理有关问题之探讨[J].理论前沿, 2005, 17:31~32.

[2]薛谰.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03.

[3]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8:28~29.

[4]曹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 2006, 11:28~29.

[5]甄珍, 池卫东.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54~57.

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的研究 篇5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对于学生的刚性管理过多。众所周知,这一刚性管理主要是借鉴了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此管理制度或许适合普通高校的学生,但是却不能照搬照抄用在高职学校的学生的管理上。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自己或家庭的原因,没能迈进普通高校的大门,其内心存在很强的自卑感,又处在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时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严重,“以刚克刚”很显然不是万全之策,刚性的管理制度,只会让学生更加叛逆,不服管,不服输,因此,刚性管理这条旧路已经行不通了,我们要改变刻板的管理制度,找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光明的道路。

(二)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个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能动性,积极性,必须推进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实行学生柔性化管理,在社会、学校与学生的不断变化中谋求平衡,并促进学生管理良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有必要在刚性管理中融入柔性管理。

二、实施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一)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发展

高职生由于其高考分数偏低,或是家里经济状况不佳的原因而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这类学生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智力不如别人,自己父母没有别人的父母有钱,这种不自信的、有失偏颇的观点,是高职生自卑的主要原因。学生会用极端的方式来掩盖他们的自卑心理,一部分学生会压抑自己,不敢与别人交流,走路不敢抬头看人,不敢到入多的地方去;另一部分学生会过度的张扬自己的个性,调皮捣蛋,不听老师管教。

(二)符合社会“以人为本”的大趋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整个社会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精神世界。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一分子,在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人文关怀。高职生毕业之后不可避免的会到企业当中就业,在学校期间倡导柔性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也相当于与校外的企业文化接轨。

三、相关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高职生的需求也可以根据马斯洛的这一理论进行划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或是显性的,或是隐形的,高职生也不例外。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更需要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等,我们在对学生的某种行为作出判断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些需求,不能只依据没有生命的管理制度,要结合学生的内心需求进行管理,不能单纯的把学生当作“东西“来管理。

(二)我国古代“人本”理论

“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更要“以仁为本”,使师生间能够理解沟通,老师间能够协作配合,而这也正是人本管理所追求和倡导的。在管理学中,满足人的需要,即是仁。反过来讲,对学生不友善、不体贴,动辄得咎,人人自危,这不是仁。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强调以德服人,以说服教育为主,促其自觉,而不是以消极的、高压、惩罚的方式使其被动接受管理。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使大多数学生感觉到不公平不公开不公正的管理行为时,则违背了“以仁为本”、“以人文本”。

(三)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麦格雷戈归纳了对人性不同看法的两种理论。传统的对人性的观点是人天性厌恶工作,逃避责任,不诚实和愚蠢等,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必须采取强制、监督、惩罚的方法,这被称为“X理论”。与之相对的是“Y”理论:人并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会视工作为一种得到满足的因素,就能主动把工作干好。因此,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管理上找原因,排除职工积极性发挥的障碍。麦格雷戈把这种理论称之为“Y”理论。他认为“X”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只有“Y”理论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

对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样,高职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太好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不努力,没责任心,难管教,过度的强制性的管理,反而会适得其反,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也有主动承担责任的能力,所以,对高职生的管理并不是永远都使人头痛,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找到适当的管理方法。

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

教师要积极参加有关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高职院校应加大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将德才兼备、工作能力强及业务素质好的教师充实到学生工作队伍中去。同时,加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相关培训,提高综合其素质,合理地调整分配校内奖酬,并努力创造条件给政工干部以相应的专业职称。

(二)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强调民主管理

高职生迸入学校以后,对很多事情还不是很了解,包括自己为什么要到这所高职院校来,自己来到这里是为了学习什么,毕业以后自己能干什么工作,遇到自己心仪的人时,应该怎样正确看待这一问题。通常在学校开学伊始,校领导会召开一次集体的会议,向学生们解释这些问题,可是通过调查发现,这种大会式的解答并不见成效,学生该不懂的还是不懂,这时就需要学管工作者尽心尽力,多与学生沟通,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朋友式”的谈话,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项工作需要老师的耐心,耗时、耗力,所以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管理人才。

(三)管理者要记录每一位学生的生日,在其实生日当天为其祝贺

要求记录每一位学生的生日不难,难得是为每一位学生祝贺,但是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像家一样,自己就是家庭的一分子,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各个高职院校的情况不同,每个学校的老师的实际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在为学生庆祝生日的时候,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

(四)对学生的奖惩合理

1.对于学生作出的违纪行为模糊评价,以批评感化为主。人在年少时难免会犯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一个学生违纪行为再严重,也不能开除其学籍,这是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面对犯错误学生,要为其保留颜面,因为每位学生都希望受到尊重,教师应以说服教育为主。

2.对于学生所做的受表扬的行为,要登门通知其父母,至少要打电话联系。确保学生做的每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都让所有的同学知道,并要想其家长报喜,根据事情可宣传程度的大小,决定是打电话通知,还是登门送喜报、奖状等。

(五)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符相成,缺一不可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心理危机  产生根源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18-02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发展迅猛,教学改革进入深水期,各种新制度陆续出台,这就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教师已经不再是安稳的职业,而是面临种种压力。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从而引发心理危机。对此,社会、学校等各方尤其是教师应重视这种心理危机,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心理健康的、适应新时期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师群体,实现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危机及其危害

相对于基础、本科教育的教师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更多会处于一种心理紧张和对工作不满意的高危水平。由于传统思维和理念,他们中极少有人会因为心理危机去看心理医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危机就会呈现出生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同时出现的特点。一些高职教师处于亚健康等状态,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失眠多梦、休息不好、记忆力减退、焦虑及难以集中注意力等。个别教师甚至酗酒以发泄紧张和不满的情绪。这种心理危机会产生诸多危害,一方面,它会加重高职院校教师离职现象。心理危机被认为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计显示,产生心理危机的高职教师中,有三分之一曾经有过离职的想法。其中女教师比例更高,因为她们的心理危机比男教师更严重一些。由此也会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继而影响高职院校教学和实践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危机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受心理危机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迟到早退,甚至是缺课,而更多的教师会出现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工作懈怠的问题,他们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情形,一本教义上几年课,缺乏激情和创新精神,难以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步伐,面对新技术他们常常产生无力感。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高职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二、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危机的产生根源

(一)教师社会地位以及高职院校企业化的影响。相对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相对尴尬。这是由高职院校本身在各类型教育地位中的尴尬地位所决定。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的去向大都是民营和私人企业,待遇和薪酬水平相对普遍不高,这给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带来巨大的危机感。

(二)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职业压力大。来自工作的压力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生源相对较差。大部分高职生是高中毕业而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的学生。他们的身上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厌学、文化基础比较差、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差,并且存在易冲动和不良行为习惯多等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教学,还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品德教育,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努力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使得教师的成就感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工作倦怠等不良反应。而且随着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学校专业课程门类更迭频繁,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教学任务越来越重。由此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三)越来越繁重的招生宣传和就业推荐任务。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招生就业形势, 如何保证学校在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建设中不断提高生源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必须应对并解决的大问题,尤其是一些民办院校和办学没有特色、办学实力较弱的地方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高考人数大幅减少带来生源危机,高职院校招生和就业出现倒挂现象。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的一线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仍面临生源不足的尴尬局面。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担负着学校的招生宣传任务,必须完成学校摊派的招生计划。此外,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教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以此来胜任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大多将大学生就业放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位置,因此,在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大学生就业推荐工作。每名教师都是就业推荐人、包干人。繁重的任务势必造成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压力大增,心理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四)高职院校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面临改革和发展,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比如希望他们成为教学名师、学科领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双素质教师等,这必将给这一群体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惑。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承担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特色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等。随着市场需求,新专业、新知识应运而生,专业结构不断调整;课程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对于老教师来说,压力则更大。

(五)来自经济、职称等方面的压力。高职院校教师收入普遍不高,尤其是青年教师,更要面对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而更多的高职院校由中专或者中职升格或者合并而来,很多教师学历和职称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心理压力大。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学历职称,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这也是造成压力大的另外一方面。

三、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

心理危机预防是指组织或个体通过对个体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促进个体随时调整身心状态,预防个体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针对上述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社会、学校等各方尤其是教师应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帮助教师调整心态,使教师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以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心理健康的、适应新时期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师群体,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一)社会层面。就社会层面来看,应构筑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1.应增强社会对高职的认同度。应消除社会对高职教育理念认知的偏差,消除多数人以及有关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让人们不再认为高职是次等教育,让家长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高职教育,让用人单位认同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高度认可高职毕业生。

2.应就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涉及高职发展的实质问题加以法律的明文规定,增强具体可操作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保护高职院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3.地方政府应深化认识,加大力度和投入,积极协调高职与各相关行业、企业的互动联系,在高职教育发展中扮演好管理者、协调者、监督者的角色。尤其是要增加高职教育投入,改善高职教师的生存环境。

此外,应倡导尊师重教,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配合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公正氛围,让教师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感受到关怀,增强自我的安全感,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继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校层面。就学校层面来看,预防教师产生心理危机,帮助教师有效化解心理危机,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师成长特点的高校用人机制,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完善合理的职称晋升机制,逐步摒弃凡事动辄与科研产出挂钩的原则,设立“教学型”、“科研型”两种不同的岗位,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长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类型,各取所需、各尽其能,真正做到尊重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工作选择。

3.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和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建立有效的意见表达和沟通反馈机制。

4.加强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业务发展上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素质。

5.着力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活福利待遇,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6.加强人文管理,做好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对新入职教师,做好心理测试和筛查,保证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对在职教师,合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放松和宣泄场所,减轻教师不良情绪的积压。

此外,应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做好教师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干预工作,适时给予人文关怀。

(三)教师层面。除接受组织和单位的心理辅导外,高职院校教师也要积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教师群体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合理化规避,最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具体说来,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以预防自我心理危机的产生。

1.正确认识自我,对职业保持合理定位。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合理极易引发心理危机。因为对自己的定位越高越难以实现,给自己带来的失望也越就越大,从而导致心理危机。高职院校教师应客观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个性特点,学会适应,要根据现实环境不断调整自我认知,保持合理的自我定位,形成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2.与时俱进, 坚持学习,提升自身的心理资本水平。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高,其心理健康状况就不容易受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对于高职教师而言,除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接纳新的教学模式外,还要学习一些正确的心理调适技巧,努力做好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求助意识,保持心理平衡,端正个人心态和采取积极的工作态度,积极优化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个性行为,以提升自己的心理资本水平。

3.丰富业余生活,保持健康体魄,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属于强度较大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工作容易使人身心疲惫,产生焦躁、烦闷的情绪。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适量参加体育锻炼来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的精力。这样不仅能够抵御身体上的疾病,也能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而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参加摄影、旅游等活动,积极运动,让自己是身心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也能转移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林杏花,谢江涛.高职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3]蒋淑玲.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

[4]杨化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压力源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9)

[5]王泽华,卫宇.西南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压力的学校诱因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2(4)

【作者简介】周  治(1977- ),男,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 篇7

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人才储备状况虽未见报导, 但通过对这些国家的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人才储备战略的分析, 可对我国高职院校提供很好的借鉴。每当金融危机发生时, 发达国家一些精明的企业高层往往将目光瞄准市场过剩的“精英人才”。金融危机其实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法则下的产物, 在此次企业的倒闭风潮中, 淘汰的虽然是弱者, 但这类企业中仍有不少的“精英人才”。虽然许多企业艰难地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但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小。无庸讳言,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储备的竞争, 因此发达国家的精明企业借此时机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引进人才、加强人才管理, 进入一个相对较集中的“人才储备战略期”。

1.1 发达国家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进行人才储备的基本思路

首先加强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适当的裁减冗员、压缩层级, 优化用人机制。其次是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引入具有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更有实力的技术专才, 有利于实现组织更新换代与后继力量的补充。人力资源储备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对企业来说, 正是练好内功、为未来蓄势的一种有效方式。再次是在如今经济萧条的时期, 从高校招聘应届高层次的精英毕业生, 此时的人力成本相对低廉。虽然形成人才周期会相对较长, 但在经济危机时期, 毕业生就业期望如薪酬和职位等均处于较低水平, 毕业生签约忠诚度将有所提高, 这就减小了企业人才招聘成本, 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机会将会大大提高。

1.2 发达国家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进行人才储备的基本做法

(1) 摆脱对猎头公司的依赖。

过去各企业为寻找宝贵的人才, 往往求助于一些猎头公司、招聘事务所, 各类事务所也都积极向自己的客户们推荐所需的候选人。但由于这个过程通常都会持续几个月, 花费很多, 一般要将被招聘者年工资的33%交给事务所, 而且往往最终选择的“优秀候选人”, 在后来的岗位上并没有体现出原先对他所抱有的期望值, 为寻找该“人才”而在时间和资金方面的投入等于浪费, 因此在金融危机时期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宁愿自已寻找适当的候选人。

(2) 想尽办法吸引知名公司人才库中的精英。

这种吸引不是简单的挖墙脚, 而是首先对其人才库每个人进行评估分析, 对管理人员更要进行虚拟环境下, 能否承受压力和如何应对各类问题的测试。据称, 这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分析, 离不开心理学专家的参与。

(3) 制定关键职务接班人计划。

最先进的公司人才库甚至会早早地为一些关键性职位制定接班计划, 以免在最后一刻才采取行动,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法国液气公司, 每隔一年半就要对其“战略职位”进行综合考察, 并会排列出6人作为接班人;而DRH公司的做法则是刚刚任命了一个人, 就要考虑接替他的人选;埃索公司, 在2万名职工中确定了大约200个关键职位, 并一一对其作了接班安排。实践证明, 这种提前准备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根据人员流动原则, 领导干部每4~5年就要更换岗位。[1]

上述发达国家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进行人才储备的作法为我国高职院校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2 金融危机为高职院校吸收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机遇

2.1 高职院校师资人才需求的类型

国际上发达国家对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任职资格要求较高, 一般要求在硕士学位以上 (至少学士学位) , 有的要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 (如德国、日本、法国) 并参加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专门机构的教师证书课程和培训学习 (如美国、英国、法国) , 取得高职教师资格。多数发达国家和高职院校都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和在职进修。培训内容涉及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计算机、企业工作实践等。英国于2001年还建立高校教师发展局, 高职教师都可以去那里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我国教育部门在师资一体化建设中, 也把高职师资建设包括“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其中。2001年, 教育部在天津六所大学创办职教培训基地。此后, 教育部每年都举办职教的专业师资培训班, 起到一定的成效。以后, 政府和学校加大职教师资培训力度, 出台优惠政策, 进行高层次的 (硕士、博士) 职教师资的培养[2]。

2.2 高职院校人才储备的困境

人力资源的某些属性造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储备的困境:首先, 人力资源的社会性是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储备困境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向高处走, 水向低处流”, 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微薄的薪金无法留住水平较高的人才, 更不用说向待遇优厚的企业去挖掘高质量的“双师型”人才。其次, 人力资源的变化性与不稳定性增加了人才储备的难度, 其流动性又增加了人才储备成本。再次, 高职院校人才储备的两个途径 (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 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其中, 内部选拔的人才储备存在的问题包括:选拔范围受限制, 因为“一个萝卜一个坑”, 难以挑选到令人满意的储备人员, 此外内部选拔不易挑选到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员, 容易造成高职院校内部团队的不和谐。外部招聘的人才储备的问题则包括:被储备的人才可能暂时没有充实的岗位或工作, 被储备人才的薪酬、待遇问题、外聘人才与内部人员的矛盾等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2.3 金融危机为高职院校人才储备提供的机遇

华尔街刮起的金融风暴影响了整个世界, 国内许多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的不得不宣告破产, 有的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削减了用人计划, 使今年的就业形势越发显得严峻。然而, 人才回流市场趋势的增强以及求职者心态的改变, 种种迹象表明:高职院校人才吸纳、储备的有利时机到来了。华尔街是这次金融风暴的发源地, 通过华尔街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的人才现状可透析出许多难得的机遇。

中国人大批进入华尔街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 目前在此的华人大约有2000人左右。华尔街是年轻人的天下, 以20多岁的华人为最。这些都是中国的精英, 他们大部分是国内及美国名校出身, 毕业后直接进入华尔街。华尔街华人多且人才济济, 各个部门都有。华尔街的职业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销售人员和交易员;第二类是分析师和产品设计、制造师;第三类是专业律师;最后是技术人员[3]。这些职业几乎涵盖了高职院校的各个学科专业。中国人在美国被公认理科知识扎实, 在华尔街尤其如此。华尔街的华人, 无疑是最优秀中国人中的一部分。这部分人才若能回到国内高职院校工作, 无疑是学校的一次难得机遇。

虽然华尔街工作的华人捧的是金饭碗。只是这饭碗十分脆弱, 金融危机时, 华尔街的裁员是最为惨烈也最为果断的。一裁就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地区。这其中个人的淘汰虽也遵遁森林法则, 但经济与金融环境是决定因素。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 次货危机为中国企业低成本吸纳国际人才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事实上, 国内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已经悄然在华尔街寻找时机引进相关人才。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戴维斯在《未来财富》中指出:现今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 然而却是最没被开发的一个资源。这一论断不仅适合于企业, 也适合于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具有强动手能力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是否也应感受到金融危机时期是他们做好人才储备工作的最佳时机呢?

3 金融危机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储备和管理措施

作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者, 应该能够预见学校的发展走向, 据此确定未来会出现哪些新的教师岗位, 有哪些新需求, 要补充哪一类的人才, 都需要事先做好计划。未雨绸缪, 预期储备, 以免出现“才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在金融危机时期, 应遵循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计划性指的是非金融危机时期学校根据发展规划事先确定的人才储备计划, 而灵活性则是指在金融危机的特定环境下的“与时俱进”。

人才有着不同的类型。从智能角度讲,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能运用已有知识, 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再现型”人才。这类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组成中的最主要部分, 大量的教学工作都是由他们来完成的;二是思维能力强, 善于综合, 在专业研究上有所创造, 有所突破的“创造型”人才。这类人才往往是某个专业或某个领域的学术和事业的带头人, 是学校的中坚力量, 是使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有所预见, 并能够使预见变成现实的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的“领导型”人才。这部分人才数量最少, 是人才中最优秀的部分。不同类型的人才, 其储备与培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3.1 五种储备方式

(1) 全职引进 (正式编制) 。

全职引进的方式可用于上述的各类人才, 引进人才的目标有两个, 其一是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企业或破产的企业中的精英, 由于这类企业的经营走下坡路或已破产, 效益不好, 人心思走, 若能抓住时机, 可吸得优秀的各类人才。这部人由于是在他们最困难或走投无路的时侯被学校吸收的, 必存有感激之心, 自然也就留得住。其二是将目光描准高校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 因为处于金融危机时期这些人才不易找到理想的职位, 此时的人力资源储备成本相对低廉。

(2) 转让引进 (正式或非正式编制) 。

转让引进的方式主要应用于第一类人才的引进, 目标是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大的企业精英, 由于这类企业的经营情况不十分理想, 效益不好, 人员冗余, 可与企业通过协商以转让的方式吸得优秀的“双师型”师资, 通过试用, 确实优秀的人才可转为正式编制, 其余的仍作为外聘 (非正式编制) 或解聘。

(3) 租赁引进 (非正式编制) 。

租赁引进的方式主要应用于第一类人才的引进, 目标是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不大的企业精英, 由于这类企业的经营情况虽然不十分理想, 但效益尚可, 可与企业通过协商的方式以租赁的方式吸收企业中的“佼佼者”, 这些佼佼者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他们若能将这些经验和能力应用到教学中, 对培养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将起到突出的作用。这部份人才若能转为正式教师当然最好, 但估计企业难以通过。

(4) 兼职引进 (非正式编制) 。

兼职引进与租赁引进的不同点是:兼职引进是面向全社会而非某特定企业, 其次是其职责主要是实践性教学环节, 而非理论教学。其余与租赁引进无异。

(5) 校企合作共同储备。

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现校企“双赢”, 目标是在金融危机中经受住冲击、不退反进的“最牛”企业。可与这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校企互派专家学者, 共同研究解决企业中的难题, 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 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为此应详细制定制订校企合作共同储备和培训人才方案, 方案中应突出企业所得到的最大实惠, 以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3.2 三项管理措施

人才储备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且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人才的管理, 在人才的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又是人才的培训。高职院校人才的储备就是要通过培训对学校人力资源多次进行开发, 把各类人员的智慧和潜能挖掘出来, 加以发展、利用。尤其是对具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 将为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的管理措施有如下三项:

(1) 全员竞争上岗。

全员竞争上岗主要在第一类和第二类人员当中进行, 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和可行性好的全员竞争上岗方案, 通过三上三下反复讨论才定稿, 使得竞争结果人人口服心服。要从严把握上岗标准, 择优用人, 宁缺勿滥,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学术带头人岗位和管理岗位, 更需要学校集体把关。

(2) 富余人员高职低聘。

既然是全员竞争上岗, 必然会在某一层面上产生富余人员, 这类人员的处理应慎重,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失稳”现象。目前较常见的作法是实行“富余人员高职低聘”。

(3)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

人才储备有两层含义:一是引进, 二是培养。如果人才引来就用, 就不叫储备了。所谓储备即是指引进和使用之间有个时间差。既然有时间差, 那么, 学校要想使人才及时到位, 就需要算一个提前量, 在使用之前要预期引进和培训。这样在出现空位需求时, 人才方能及时补位, 并迅速进入状态。而提前量的标准应是所引进、培养的人才具备的上岗能力与师资岗位出现需求一致。一般说来, 从学校或研究部门引进的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从企业引进的应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特性决定了必须与企业密切结合。在金融危机时期加大人才引进, 自然会产生师资冗余, 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件好事, 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挂钩企业顶岗培训, 人事部门要协同二级院系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要有明确的考核方案及落实措施, 最好能带着项目下去, 解决企业的一些具体问题, 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又能切实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与应用水平。此举对高职院校而言, 对提高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 顾名思义是育人之师, 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将他们培养成为教书育人的“师者”, 而不是“范跑跑”之类的人。其次要对他们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 懂得如何去教育好学生, 如何在心理上成为学生的挚友。这种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 决不是参加一个学习班就可完成的。

其他管理岗位的人才培养除了上述之外, 还应加强管理科学能力的培养。

综上可见, 金融危机为高职院校人才储备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能抓住机遇, 有效地吸纳、利用、管理储备人才的高职院校, 将大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成为高职院校的强者。

摘要:金融危机时期关于人才储备与管理的报导, 较多见于企业和金融界, 来自高职院校的报导几乎没有。金融危机所遵循的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我们必须看到在高职院校中也同样存在“适者生存与强者立足”的不变定律。高职院校是一个“双师型”人才聚集的机构, 高职院校的竞争终究还是“双师型”人才的竞争。金融危机时期加强对人才的储备和管理, 既是高职院校本身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强国战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职院校,人才,管理

参考文献

[1]万丽娟.跨国名企人才储备库的六大特点, 现代企业教育[J].2003 (10) :47-48.

[2]黄东昱.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误区及对策, 教育探索[J].2006 (12) :109-110.

[3]陈景山.金融风暴中, 中国是否需“抄底”华尔街人才[EB/OL].全球品牌网, 2009-02-17.

[4]叶小明.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地方高职院校债务危机的思考 篇8

一、地方高职院校的债务成因

(一)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2006年8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 必须切实抓实抓好。”但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足3%, 低于世界各国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 加上我国财政投入两极分化严重, 中央部属高校获取资金相对充足, 而地方高职院校获得拨款经费少, 且还经常不到位, 造成多数地方高职院校办学极为困难。

(二) 融资渠道单一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 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 合理利用银行贷款, 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但当前我们许多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是依靠银行商业贷款的负债模式, 银行对高校还款乐观, 且还可利用高校学生开发新业务, 高校认为身后有财政支撑, 造成许多地方高职院校认为贷款越多越有本事, 根本不考虑还款问题。而社会捐赠、校办产业、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融资渠道都无法实施或效果较差。

(三) 财务管理混乱, 缺乏风险意识

当负债投入项目的增量收益率大于负债资金利润率时, 负债对学校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之, 会降低办学效益, 增大财务风险。大部分地方高校在拟定贷款计划时, 总是要解决迫在眉睫的具体问题:迎接教育部的水平评估或新建教学设施等, 缺乏深入的研究与可行性分析, 过度的项目投资挤压了现金流量, 现金收支调度失控, 甚至出现现金链断裂, 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加上没有社会问责, 许多为出政绩的决策时有出现, 这也是负债增加的原因。

(四) 贪大求全, 盲目扩张

与政府投入不足相对应的是高校在资金使用上的低效甚至浪费。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一些学校没有深入的调研市场需求, 购建不需用的实训基地, 有的资源闲置不用却又在现有设施设备上重复购置, 结果导致大学越来越大, 负债越来越多。

二、化解地方高职院校债务风险的对策

(一) 政府应加大投入

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政府应加大对地方高职院校重点学科、实训基地、特色专业的投入力度, 增拨教育经费;锁定高校贷款规模, 规范贷款行为, 防止高校用新贷款去偿还原有贷款;对已经产生的债务, 由政府协调中国人民银行, 采取“挂账停息”的举措, 防止利息转化为新的债务;政府对校区置换要全盘考虑, 最大限度发挥资产效益, 加快贷款资金回收。

(二) 拓宽融资渠道

发挥高职院校的技能优势, 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促进科研成果资本化;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适当引入新的融资模式缓解资金压力, 如BOT模式 (BOT是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 包括建设 (Build) 、经营 (Operate) 、移交 (Transfer) 三个过程:建设—经营—转让) 、PPP模式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 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参与学校基础建设与营运, 由私人机构承担融资工作) 等;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实训基地;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制度的建设, 建立完整的税收优惠体系;政府出台相关法规, 通过发行债券、彩票等融资。

(三) 强化财务管理, 建立财务风险控制长效机制

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使资金筹集和使用健康有序的进行, 科学管理, 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对贷款所建项目应强化成本核算意识;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坚持投入与节约并重, 提高人、财、物的使用效率, 与兄弟院校间加强合作, 共享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避免让设施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强化预算管理, 合理安排资金, 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 (以收定支, 确保平衡) 、建设性预算 (精确分析, 量力而行) 、偿债性预算 (科学测算, 留有余地) ;树立现金流量分析意识, 关注财务执行情况;为领导作好决策参谋, 防止投资过热;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预警机制。

总之, 地方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出发, 加强贷款资金的全过程管理, 对可能引起的债务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 旨在培养更多更好的实践技能性人才, 更好的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摘要:目前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面临巨额债务危机, 严重影响了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大阻碍, 本文通过对地方高职院校债务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旨在更好地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 强化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意识。

关键词:地方高职,债务,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涛化解高校债务的第三种可能[N]中国会计报2009-4-13

[2]王丽丽高校负债风险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1)

[3]成法民高校贷款风险与对策分析财会通讯 (理财版) 2007 (9)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提前单招学生,教育管理

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计, 2010年至2015年, 江苏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数据显示:高考人数2010年为52.7万人, 2011年为49.9万余人, 2012年为47.4万人, 2013年再降至44.86万人, 2014年为42.57万人, 降幅从1.9万人至2.8万人不等。2015年全省高考报名人数为39.29万人, 比上年减少3.28万人, 降幅为7.71%, 为近6年新低。6年高考人数累计减少15.3万余人, 生源下降尤为明显。加之在实际录取中, 提前批次、本一、本二、本三批次实际录取人数比计划数都有所增加, 民办高职院校招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招生手段更加灵活, 尤其是2011年26所高职院校注册入学试点改革的实施, 使得各高职院校的生源争夺日趋白热化。面对新形势下这一严峻挑战, 各高职院校积极拓展招生渠道, 提前单独招生 (以下简称“提前单招”) 逐渐成为除高考统招、对口单招外, 越来越多高职院校解决生源危机的重要渠道。江苏省从2011年的15所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职院校参与招生到2015年的37所高职院校, 数量翻了一倍还多, 各高职提前单招计划数占本校年度招生总计划的比例也由10%增加到30%, 提前单招学生已然成为高职校园中除高考统招学生以外最大的群体。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提前单招的方式进入高职学习, 在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他们入校后在思想状况、学习、生活等方面整体表现如何?是否与其他学生存在某些差异?若有, 面对差异高职院校在这类学生的教学、班级管理等工作中是否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鉴于此, 笔者以所在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该校2012级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比较研究的方式开展。

1 调查开展情况

从全院2012级学生中选取样本共1697人, 占当年录取学生数的46.54%。其中, 提前单招497人, 占该类录取学生总数的71%;高考统招927人, 占该类录取学生总数的40.8%;对口单招273人, 占该类录取学生总数的100%。分别在入学初、二年级初、顶岗实习离校前对样本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

2 高职提前单招学生的现状

通过两年的调查, 对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 发现提前单招学生的现状如下。

2.1 对学院认同度相对较高, 自信心略显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 提前单招学生对学院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类群体。大多数人都觉得“学院是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与自己的实际学业水平相当”, 而高考统招学生普遍认为“学院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因自己高考发挥欠佳”, 这与提前单招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以及未通过高考的方式进入高职学习不无一定关系, 此外, 提前单招学生看重奖学金的比例仅为31.52%, 44.9%的学生主要是为找份工作而学习的主要动机也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提前单招学生不够自信的心理。

2.2 对专业学习兴趣度较低, 学习效果较差

调查发现, 提前单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度普遍较低。一方面, 提前单招学生本人及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 提前单招学生中“认为大学的学习仍然非常重要”的比例仅为17.27%, 明显低于其他类的26.32%。就家长关心度而言, 提前单招学生选择“不关心, 从不询问情况”的比例高达9.63%, 远超高考统招学生。另一方面, 提前单招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具体表现为:提前单招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低、考试不及格率较高等。

2.3 相对于学习, 对课余活动更为热衷

社会对“90后”的普遍看法是喜动不喜静, 这一点在提前单招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通俗而言, 提前单招学生平时更“爱玩”。一方面, 他们课余时间不学习的比例最高, 生活中用于娱乐的支出不断加大;另一方面, 就加入学生组织而言, 与高考统招学生锻炼自身能力的要求不同, 他们对活动本身更感兴趣。调查显示, 他们在社团中的稳定性较强, 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更高。

2.4 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纪律性较差

与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态度截然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 提前单招学生的课堂旷课率是最低的, 也就是说平时旷课的学生很少, 但是课堂纪律差, 调查结果显示, “无论什么课都能认真听讲”的学生比例仅为57.75%, 而对口单招和高考统招两类学生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1.04%和65.96%。此外, 提前单招学生的考试作弊率高达14.74%, 为三类群体最高, 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2.5 吸烟问题严重, 养成教育效果不明显

有关调查显示, 大学生已成为吸烟群体的“生力军”。同时有数据表明, 高职高专学生的吸烟率比本科生要高。因此, 本次专门对吸烟问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全院“经常吸, 有烟瘾”的平均比例为8.92%, 提前单招学生为11.7%, 且从三次数据的变化看, 提前单招学生的该项比例有逐年上升之势。三次调查, 提前单招学生“从不吸烟”的比例分别为69.37%、62.69%、56.63%, 这充分说明了提前单招学生吸烟问题愈发严重。此外, 调查还发现, 提前单招学生对学院基础文明建设工作的支持率在三类群体中最低。

3 高职提前单招学生教育管理探究

提前单招作为高职院校按照国务院、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进行的招生考试制度的重要改革方式, 改革的不应仅是高职的招生方式, 而是要为高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机制, 进而提高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提前单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针对研究的现状, 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究。

3.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提前单招学生确实存在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厌倦学习枯燥理论知识的特点, 根据这一情况,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尤为必要。第一, 采用层次化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对提前单招学生采用有别于高考统招学生的教学方法, 强化发展学生在专业某些方面的能力, 尽量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第二, 教学的重心应更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目前高职对所有学生的数学、英语都有要求, 且这些科目与能否毕业挂钩。调查发现提前单招学生之所以不及格率较高, 相当一部分人集中在公共课。笔者认为, 对学生的数学、英语水平有要求不为过, 但如果仅仅因为英语或者数学的不及格而不能毕业, 那就偏离了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第三, 变更考核评价模式。一方面, 应尽量减少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多采用过程考核方法, 考核内容要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及技能性, 如有可能, 建议将学生获得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和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等级等纳入评价体系;另一方面, 如前所述, 对于一些诸如数学、英语之类的公共课程不妨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如天津职大通过开发考试中心管理软件, 就一些公共课程为学生开发题库, 学生通过自行网络学习完成任务的形式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3.2 建立合理管理体制, 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所谓合理的班级管理体制, 是要能充分兼顾提前单招学生个体发展以及集体管理的效率。就目前高职院校对提前单招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而言, 基本是两种情况:一是单独组班, 即将提前单招学生单独组建班级进行管理;二是混班管理, 即将提前单招学生分到各个高考统招班级进行管理。至于采用哪种方式并无明确的标准, 据调查, 基本是由各专业的提前单招生源数量决定。早期各高职院校提前单招人数较少, 有的专业招收到的生源数量有限, 单独组班难度较大, 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但随着各高职院校提前单招计划数的不断增加, 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提前单招学生单独组班已成为可能。笔者认为, 混班管理, 无论教学还是日常管理, 专业教师和班主任都无法兼顾两类学生的差异, 鉴于提前单招学生与高考统招学生的诸多差异, 笔者认为, 将提前单招学生单独组班更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 也更利于提前单招学生的发展。

3.3 深入推进实践育人, 注重养成教育实效

教思政[2012]1号文《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 (1) 。鉴于提前单招学生“爱玩”的特质, 高职院校应该以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尤其是学生社团为依托, 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通过加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引导,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同时通过提高活动的内涵与质量, 提高活动的成效, 让学生参与其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获。同时, 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早在20世纪40年代, 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通过调查, 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高职养成教育的实效不尽如人意。“高职学生的培养陷入了‘有智商但缺少智慧, 有技能但缺少文化, 有营养但缺少素养, 有梦想但缺少热血’这样社会评价的困境” (3) , 这一点在提前单招学生身上显得尤为明显, 鉴于此,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强化对提前单招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引导学生着眼细节, 从改“陋习”做起,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以职业素养为突破口, 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鼓励学生立身自信, 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朱中原, 黄明明.单独招生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4) .

[2]方海峰.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入学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 2011 (06) .

[3]钱佳蓓, 金爱国.生源下降形势下高职院校单招学生个性化培养——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 2013 (08) .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七大危机

20世纪80年代,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诞生, 可以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很短, 目前, 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和院校数已占据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重任,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职教育虽然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但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它仍然没有摆脱“次等教育”地位。与此同时, 在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未来还面临着七大危机。

一、理念危机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是对高职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想追求, 以及所持的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 包括高职是什么, 能做什么, 它的宗旨、使命、职能, 等等;包括高职应该是什么样的, 应该做什么, 高职的精神、责任、未来的变革与走向展望, 等等;还包括高职教育的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等, 这些都是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寄托着校长对高职教育的追求和憧憬。它既要承载历史, 符合现实, 又要展望未来, 引领发展, 是学校定位及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学校办学规模与设施条件基本相同, 由于校长办学理念的不同, 这些原本类似的学校在教风学风上形成了很大的差异。一些学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校长具有正确的、科学的、卓越的办学理念。

二、生源危机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本科院校的连年扩招, 独立学院及成人教育对生源的抢占, 都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此外, 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 也使得生源问题变得紧迫。高职院校被安排在最后一个批次招生, 在生源竞争处于劣势, 没有足够的生源意味着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教学实训中去, 也会影响政府的投入与政策上的支持。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 高职院校常常需要降分录取新生, 才能完成招生计划。有的高职院校年年降分, 甚至临时调整招生计划, 多次召集落榜考生补报志愿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高职院校受其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学历层次等因素影响, 报到率远低于本科院校。新生不报到造成的招生计划的浪费和办学资源的闲置, 进一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声誉, 又影响了其他考生的升学权益, 这是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又一个重要表现。[1]

三、就业危机

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 折射出的是一些社会问题。例如, 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在招聘时, 岗位都要求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这一学历门槛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这反映出社会对专科教育还是很鄙薄的, 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并不是完全认可的。此外,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也导致了就业问题。高职院校开设热门专业,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一时期人才供应过剩, 对于一些冷门专业、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不能及时调整招生人数, 改变专业设置, 导致毕业生未毕业就先失业,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矛盾。[2]总体来看, 与普通本科生相比,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个差别就在于, 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目的, 各专业的就业率是社会需求的风向标, 也是专业适应社会要求的标尺。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来年的生源, 就业率低下, 将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政府投入较少, 导致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 不得不考虑设置一些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 由此导致这类专业设置过多, 学生数量明显超过社会的需求;与此相反, 社会需求量大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却比较缺乏, 因为培养这类人才成本较大, 高职院校设置的相应专业不多, 或者是许多高职院校虽然设有这类专业, 但办学条件不足, 致使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从理论说,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离劳动力市场的距离比普通本科更近, 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 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无论何种, 都会导致高职教育与社会需要的不对应, 产生结构性就业问题。

四、经费危机

高职教育不是廉价的高等教育,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依赖于大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等办学条件, 这决定了办好高职教育需要巨额的经费投入。然而从我国的实践来看, 高职教育主要实行的是“低投入, 高收费”的政策。作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开端, 上世纪80年代的职业大学实行的是学生“自费”政策, 到1999年高职教育大扩招起步时, 高职教育又执行不转户口、不发教育部统一的毕业证书、不发派遣证、高收费的“三不一高”政策, 各地高职普遍采用的是以学生缴费为主, 以政府补贴为辅的办法, 高职教育所能获得的政府拨款非常少。

五、特色危机

高职院校在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时, 要注意凝练本校特色, 突出高职特点, 打造自身品牌, 形成核心竞争力, 走个性化的道路。学校的个性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体现在很多方面:特色的专业, 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 特色的双师型教师, 特色的课程, 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运行特色, 等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尚未形成, 办学模式“克隆”普通高等教育与普通专科教育, 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置差别都不大, 此外, 高职院校之间在专业设置还是存在盲目跟风现象, 重叠雷同普遍存在。学生在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方面还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六、人才危机

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还受社会大众的轻视, 优秀的人才更多地流向研究型大学和普通本科, 人才基础十分薄弱, 在师资队伍方面的紧缺程度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 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也应该与普通本科教育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体系有所不同, 注重“在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高职院校也因此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 不仅要有实践的工作经验, 还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并且善于将这些经验和理论传授给学生, 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说, 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本来就不多, 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一般不能达到这种要求, 而深入的理论知识对于人才的学历又提出了要求。而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 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的更是凤毛麟角了。

七、可持续发展危机

现行教育政策将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 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生源质量都是劣于普通高等教育的, 不仅如此, 国家还限制了高职院校与其毕业生的上升空间, 这些都影响着高职院校深入地发展。而高职院校的理念危机、生源危机、就业危机、经费危机、特色危机、人才危机都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持续危机。

这些危机决定了高职院校进行管理改革、管理升级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应该居安思危, 及早地清醒地认识到这七大危机, 而且要想方设法化地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1]彭移风, 宋学锋.中国高职教育的生源危机问题研究.[EB/OL].http://www.bokee.net/new.circlemodule/arti-cle_viewEntry.do?id=1650579&circleId=117213.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 篇11

一、心理危机干预简述

(一) 心理危机干预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 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 尤其是出现了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 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 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 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二) 心理危机干预原则

1. 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 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 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 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 鼓励自信, 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 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 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二、高职师范院校女生心理特点

(一) 自我定位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的女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 导致自身定位出现偏差,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危机。并且在一些细小问题上易产生感情波动;另一面, 高职院校女生非常注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部分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被迫踏入高职院校, 因此存在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作祟, 让他们失去了人际交往的渴望, 慢慢变得心胸狭隘, 自我封闭。

(二) 现实背景下心理压力较大

一般而言, 女生较之男生心思细腻, 想法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 就业压力增大, 高职师范院校女生容易产生就业危机感, 无形中给自己高度压力, 让自己生活在压力下, 久而久之, 性格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临近毕业还没有工作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感和自卑感。

(三) 攀比不断升级, 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观

攀比心理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 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的校园生活也伴随着各种攀比。主要包含精神攀比和物质攀比, 具体为:学习攀比、吃穿攀比、交际攀比、文化娱乐攀比等。一些看似正常攀比却可以导致高职师范院校女生的心理变化甚至扭曲, 怀疑自己, 淡漠生活。

(四) 思维辩证能力欠佳

在思维辩证能力方面,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层而言是比较欠缺的,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 思想比较活跃, 反应速度快, 善于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 不乏探索精神。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常常被他们所忽视, 好高骛远, 容易走极端,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品质存在明显局限性, 缺乏辩证能力, 易于随波逐流。

(五) 依赖心理严重

这是我国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依赖性严重, 独立性不强, 尤其是高职师范院校的女生, 难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如果不摆脱这种依赖心理就难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释放自己的能量, 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预防高职师范院校女生自杀倾向心理危机, 加强干预力度

高职院校学生自杀和自残现象以及存在此种心理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 已经成为学校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引导他们走出这种自杀倾向和心理误区, 成为学校和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要不断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 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采用适当的方法, 消除他们的错误心理。本论文笔者针对高职师范院校的女生提出一些干预方法。

(一) 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加大筛查范围和力度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学校有义务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对于存在心理扭曲的学生要重点观察, 掌握他们的行踪, 以免发生意外。并且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对他们进行辅导和保护。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定期观察和谈话, 加大对他们的关怀。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增加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感受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且通过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感情, 加强沟通能力和沟通热情, 缓解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对于活动的开展不可千篇一律, 也要具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或者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不同性质的活动。所开展的活动要与社会接轨, 与社会实际存在互动性, 让学生更早接触到社会, 了解社会, 加强对社会的熟悉度, 减少陌生感。“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实践检验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让他们有的放矢, 减少盲目性。

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深入了解社会, 铲除对社会的恐惧感, 打开心扉, 释放心理压力。让学生通过活动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和交际能力, 增强自信感, 从而减少或铲除自杀倾向, 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保护。

(三) 加强心理教育

在面对学生自杀现状时, 提到更多的应属心理教育, 然而心理教育在落实上却是存有难度。心理教育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其一, 家庭。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 他们所注重的是家庭能够给予他什么, 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什么, 所以家庭心理教育工作功效甚微;其二, 亲密人群。对于学生而言, 他的主要交际圈在学校——同学, 同学的相互心理教育可以起到辅导性作用;第三, 心理课程。学生对于心理课存有抵触情绪, 但是又是必须要上的课程。因此, 有些学生处于抵触和被动接受中, 但是学校的心理课程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所以心理课程的编排和课件的制作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心理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是枯燥乏味的, 让他们接受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 要采取有效教学手段。 (1) 加强课件的生动性。在课件的制作中要加入学生的想法, 换位思考, 模拟他们喜欢的接受方式; (2) 动静结合。多媒体时代, 课堂也少不了它的因素, 利用多媒体可以制作相关动画或者寻找与课堂相关的视频进行播放, 让学生在视频中理解老师的讲解; (3) 增加互动。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互动, 尤其对不爱说话或者对课程不感兴趣以及心理存在问题的同学, 要让他们融入到互动中来; (4) 角色互换。多听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交流让其接受。

(四) 加强校园管理——细节记录

笔者所说的校园管理主要是强化细节, 细节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对于同学、老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所反映的情况要如实记录, 不可草草了事。从所反映的情况, 能够探查到某个学生是否存在某种动态, 是否存在自杀倾向。如果存在自杀意向, 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挽救, 避免自杀现象的发生。

(五) 加强引导, 让心理问题学生走出误区

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要积极与其沟通, 通过经常沟通, 打开其心扉, 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据学生的性格, 制定相应的方法进行引导。引导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引导要找正确的人, 选择正确的时间, 找到切入点, 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 找到根本问题,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壮大, 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 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群体,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专业性人才。但是这部分群体年龄层偏低, 对待事物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存在执拗和偏激, 在某种压力下易产生冲动心理, 发生自杀和自残等惨剧, 尤其是高职师范院校的女生。所以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走出心理误区和心理危机。这就给高职师范院校的工作提出了准则和要求, 如何保护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成了校方难题, 同时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高职,女生,自杀倾向,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吴春丽.大学僧心里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28-30.

[2]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类) , 2007 (6) :91.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314-344.

[4]任君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1) .

上一篇:事后质量控制下一篇:运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