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

2024-07-12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精选12篇)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 篇1

高职院校实验室是实验实训教学的载体,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的重任。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实验室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使实验教学平台进一步发挥作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结合工厂实验室管理对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有如下思考。

1 公用实验室资源共享

将实验室分类进行整合,如计算机中心、语音中心、文科类、理工科类,理工科类实验室又分为公用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

公用实验室是指整个学校共用的实验室(或实验设施),实验设备是以学生的数量进行配置的,要求的台套数较多,实验室仪器设备由学校进行总体布局和规划, 仪器设备不存在院(系)所有权问题, 由学校统一规划投入和管理,避免造成仪器设备的分散和重复购置, 效益难以显示出来。老师们也能突破以前对仪器“所有制”的观念, 根据教学需求提出, 不再拘泥于“归我所有”, 而是强调“可供我用”, 使学校能从宏观角度上进行调控, 做到“化零为整”, 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例如汽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等均需力学实验室,涉及的仪器设备均有硬度计、万能材料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等,可考虑根据学校学生的数量进行配备,全天候开放,加强设备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化学实验大楼的无机化学实验室, 在设计上就充分考虑通用性, 在满足普通化学实验需求的基础上, 还可以提供给制药、环境监测、应用化工等专业的实验。整个公用实验室配1~2名实验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和维护保养实验仪器设备。公用实验室的使用采取预约制。

2 专业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

专业实验室是指每个学科方向的实验室,其仪器设备为本专业或本课题专用。各专业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其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及高年级学生完成。

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工业界企业紧密合作,使学校教师智力资源、实验室设备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建立很高的技术权威性。如: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的电能系统和高压技术实验室、工程生物及废水生物技术实验室与实践结合、与企业需要结合非常紧密。科研实验室就是教学实验室、企业产品质量标准测试鉴定认证实验室。电子和电气工程系的电能系统和高压技术实验室在进行各种复杂电能源的测试实验上具有很长的历史和非常成功的经验。自从1993 年得到德国技术认证协会的认证以来, 该实验室的工业用户数量不断增加, 使其工作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在1999 年被成功地再次认证后, 为满足将来多种多样的需求, 实验室将其测试标准范围扩大了一倍多。其主要测试产品为电缆及装置, 连接器, 高压直流输电组件等。该实验室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移动脉冲电压发电机的投入使用, 使现场测试成为另一主要发展方向[2]。

3 校企共建实验室

教学实验室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相结合、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同企业共建实验室,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引进校园。 一方面能够加强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 有利于保证基础训练的“实用性”, 使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实效;另一方面也为国家经济建设、地方经济建设多做贡献。这样学校就有了代表企业先进技术的新产品用于教学,学生能直接掌握最前沿的新技术、新设备;企业有学校的技术支持及从教学科研中达到对其产品的推介和宣传作用,达到双赢。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圣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共建的“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为企业引入人才、技术、设备等创新资源提供了平台,实现与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紧密结合,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大学的教师到企业开展长期的战略咨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科技创新服务。再如: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专业技术实验室由40多家企业共同投入近千万元(含实验室建筑声学装修及设备)共建而成,因此大大拓展了声像灯光学科对社会服务和声像灯光专业的办学空间,声像灯光专业的发展更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4 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多技能化

目前不少高新产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与素质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一专多能,一岗多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具有熟练操作技能、技术扩散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工艺过程判断、计算机操作、系统分析等方面综合能力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观念,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整政策导向,增加实验教学队伍的吸引力,理论教师也加入到了实验教学的行列,使实验教学过程,有了理论教学指导的声音,结束了实验教学缺乏理论教师介入的历史,使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实验指导教师与理论教师同台合作,一同进行实验辅导,实现了不同人员的大融合、大合作。同时,要加强现有实验技术人员业务的培训和提高,以适应“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和以综合型、研究型实验项目为主的开放式实验室建设的发展趋势。聘任在专职实验教学岗位上经验丰富的教授为实验教学核心人员,形成有一定数量教学骨干为主的实验教学队伍[3]。更好地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实验项目,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5 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专业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与实际技术应用脱节,工程教育理科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更谈不上主动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二是过多地从专业教育角度出发设计知识技能结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较窄,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复合型知识结构要求。当今需要的是专业精、会管理、懂经济和人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仅仅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4]。

增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时。过多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一般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知识视野。我们在传授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告诉学生实验技术日新月异,引导学生去了解新方法、新技术,拓宽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在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引入一些国际标准、国际区域性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最新内容。

6 实验室管理制度化

按照实验室构成的基本要素: 社会需求、建设目标、人员配置、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参照国家实验室认可准则要求,制定出严谨而又灵活, 详尽而又易行的规章制度,是改善实验室管理和安全的关键,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 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重要环节。如果制度不健全或制度不适合具体情况,使某些制度形同虚设,执行起来困难很大,或制度捆住仪器使用者的手脚,使人望而生畏,造成仪器设备的闲置或损坏。有少数仪器操作人员甚至没有认真研究仪器使用说明,不能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影响了仪器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仪器的人为损坏,责任追究困难。对已坏的仪器设备又不能及时加以检修,以致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如: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室仪器操作使用人员只要会使用就行的思想,忽视了对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制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损坏赔偿制度”,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按实验要求去使用仪器设备,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习惯,仪器出现故障,要做到随时发现,马上修理。精密贵重仪器一旦发现故障,应请示领导,送专业维修点或返厂修理。要做到“小修小补不出校,精密仪器及时报修”,确保实验正常开设。

7 结 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高职院校实验室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现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肩负着重任。本文就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提出了公用实验室资源共享、专业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室管理制度化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资源共享,产学研一体化、共建实验室

参考文献

[1]刘树郁,林明河.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2):6-8.

[2]涂俊,吴晓晨,孙立森.实验室管理与安全的理念更新和改革——访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5):110-112.

[3]陈建中,李荣华,高绍康.地方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新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08-110.

[4]许建飞.数字化工厂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39-141.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 篇2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基地,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是在实验、实习场所完成的,因此,实验室建设应该是高职院校整体建设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稳定实验队伍、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任务。怎样构筑高水平、高起点的建设平台和管理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一、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管理需要的高技能应用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实验(实训)室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实验(实训)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验室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第一通道,是学生学习操作技术锻炼动手能力的初级战场,是首次进入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以高职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为目标,强化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好坏,是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只有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才能不辱使命。

二、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经费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致使实验室建设经费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太多,加上科学技术和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仪器设备更新极快。近几年扩大招生,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仪器设备需求量增大,然而,教学科研的设备购置经费有限,且仪器设备的价格高昂,从而导致实验室基础设施条件差,仪器设备套数不够,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仪器设备陈旧,更新率和完好率低下。接下来的几年,高职院校招生形势将持续良好,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专业学科不断增加,对实验仪器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远远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队伍的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某些职业学院的领导办学理念滞后。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授课轻实验的倾向,试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很多实验室实验开出率低,管理职责不清,实验技术人员被视为教辅人员,在评聘职称、奖励、计算工作量、个人进修等方面,一些学院对实验教学人员关心较少,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由于偏见和政策上的不配套,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使得许多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留不住,一有机会总想调离实验队伍,导致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学习进修提高,很难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实验室建设的需要。近几年许多实验室都引进了不少进口的大型精密仪器,这些仪器基本上都没有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实验技术队伍。严重地影响到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极大地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验室设置混乱,管理机制滞后

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沿用院—系—室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验室按照专业课程进行设置,许多交叉学科的实验室存在着重复建设的情况;一些实验室的设置混乱,功能单一;服务对象单一,一方面,经费不足使投入成本较高的专业类实验室处于长期紧缺状态,难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用十分有限的经费建成的专业实验室却使用率不高,此类实验室专业针对性越强,专业规模越小,闲置程度高,不能形成整体优势与合力,客观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实验室设置中,没有坚持任务、规模、功能、人员的通盘考虑,而是过分地被人事关系、教研室利益等问题所纠缠,一个实验室掌握了使用权,就等于拥有了所有权,我不用,别人也用不了,也别想用。

(四)实验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本来应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许多高职院校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但由于许多实验为原理验证性实验,缺少大型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实验方式大多是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这没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受到了约束。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受到限制。

(五)实验室整体规划力度不够、实验室开放性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对学院整体发展方向的把握不足、定位不准以及投资经费有限,造成的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室设置和管理体系。

在高职院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实验室过于封闭,对外服务意识差。由于实验经费和人员方面的原因,实验室除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外,很少有其他的任务,可以说基本处于封闭和各自为战的状态。学术领域的最新信息也不能及时引入到学生的实践环节中来。

三、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高职院校实验室肩负着培养应用人才、出成果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学校主管部门的领导要从战略高度,运用政策导向和竞争激励机制,把广大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实验室建设上来,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进行规范化管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验收,勇于创新,认真实践,创出特色。

(二)探索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促进资源共享

应将分散的各教学实验室相对集中,形成以技术实验中心为行政管理机构,院级实验室和功能性实验室并存的管理模式,技术实验中心在一位主管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治学严谨、热爱实验室工作的实验室管理干部、实验技术人员组成。把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建成规模适度的院级实验室,成为面向全院学生开放的综合教学平台。管理模式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院级实验室主任由学院直接任命或聘任。使相近的几个单一功能的学科实验室改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实验室,可以为多门实验教学服务,提高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功能实验室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功能实验室主任由所在系提出名单,报学校审查批准后统一聘任。功能实验室实行院、系两级统一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模式,既保证了技术实验中心对功能实验室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系的专业管理优势。技术实验中心负责统筹管理,保证仪器设备配置不重复,功能不重叠。凡新建、分立、合并、撤销实验室,应由各试验室主任提出申请,按规范审批、规划和建设。技术实验中心应理顺关系,建立独立管理机构,统筹协调,使原本内在紧密联系的职能由分离走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应加强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无线射频等技术,把各实验室的设备信息、业务数据方便地、更好地集中到实验中心的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校内实验室资源共享。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使实验资源的共享扩大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范围。

(三)强化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核心部分,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个人基本素质。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充实队伍,改善结构;另一方面要对现有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在职进修提高。学校要加大经济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鼓励实验人员攻读学位,定期参加新技术的学习或讲座等多种途径,帮助实验工作人员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派专门人员学习专项技术。使新设备、高新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切实赋予实验技术队伍相对独立的地位,改变仅将其视为教辅人员的做法,他们的技能的不可替代性应由相应的职务(称)、级别、待遇等来体现。还要在人事部门建立较完整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档案,实验人员聘任、晋升、奖惩都按规定通过考核评定。对不适应实验技术岗位的人员要及时进行分流。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监督管理力度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实验室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实验人员、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各种技术档案及基本信息的建立和管理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使学生和实验技术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监督管理力度。聘请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经验丰富的退休专家和老教师协同技术实验中心组成监督检查组对全院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的状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出谋划策,同时积极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的立项论证与评估,使实验室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总之,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好坏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要尽快改变实验室目前的落后状况,必须有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才能改变实验室管理模式;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挖掘实验室自身的潜力;与外界加强联系;吸引外部资金;合作开发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把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浅谈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高职;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室是实施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院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高职院校涉及的专业面广,实验室类型多样,在实验中除了要接触到各类实验设备,还会接触到易燃易爆品、剧毒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其不仅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保护师生人身安全和院校财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

1.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较为健全。近年来,国内发生过多起实验室安全重大事故。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基本明确了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安全工作归口管理部门,制定了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了职责分工。

2.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总体完备。各院校基本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设备安全操作等规章制度和具体实验操作流程,并将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挂上墙。

3.实验室重点对象监管工作加强。高职院校着力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实验仪器设备操作安全管理、实验废弃物管理、实验室消防安全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工作。

4.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形式多样。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与宣传工作。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尚未真正落实。高职院校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人员偏少,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在日常管理中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尚未建立覆盖到每一个实验室使用主体的安全责任体系,没有建立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能归属学校教务部门,基本只负责教学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造成科研实验室处于脱管状态;对实验室安全检查的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不够,对发现的安全隐患没有进行必要的公示与通报,督促整改的手段欠缺、力度不够。

2.部分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较差。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实验室用房紧张的矛盾较为突出:有将办公区设置在实验楼中的现象;有对实验楼的空间随意进行分隔,造成消防通道堵塞,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现象等。

3.危险化化品管理还存在疏漏。不少学校对危险化学品购置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管,未全面建立请购、领用、使用、回收、销毁的全过程记录和控制制度。有些学校没有具体细化工作台账,只有危险化学品出库领用手续,没有申请、购置手续登记等。少数学校未严格实行“五双”管理制度,未按要求配置危险化学品存储柜。

4.危险化学品仓库设置不符合规范。由于现行的危险化学品仓库设置标准使用的是工厂等生产企业的设置标准,并非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危险化学品品种多而量少的特点制定,造成高职院校危险化学品仓库基本不符合设置规范。由于危险化学品仓库设置很难达到规范要求,造成学校不敢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危险化学品仓库集中管理采购、保管、领用、收回的功能弱化,由各实验室自行保管的危险化学品数量不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5.实验试剂与设施使用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实验室的试剂摆放没有按规定分类,极易引发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有些试剂瓶没有标签或标注不全,还有的使用饮料瓶装试剂,不但容易引发错用试剂的后果,而且给一些不明试剂的无害化处理带来难度;有的实验人员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试剂使用后没有及时盖上盖子,使实验室内充满异味,影响学生身体健康,而且对试剂的纯度也产生影响,不利于得到精密的实验结论;一些高温、高压、卷轧等具有危险性的大型仪器旁边没有粘贴操作规程和警示标志,给安全事故防范带来一定隐患;部分烘烤箱内被发现使用纸张和塑料制品,甚至有个别的在烘烤有机溶液,一旦烘烤箱出现故障,超过设定的温度,极易引发火灾事故;部分实验台等用电设备没有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有的实验室内电吹风等发热电器,在使用完毕后没有及时拔掉电源;有的使用明火电炉,甚至临近有机溶液使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部分冷凝设施软管出现老化,容易引发漏水事故。

6.实验室“三废”处置仍需进一步规范。对废液没有按规定进行分类,回收桶没有醒目的标注,没有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督措施防止出现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现象;废气的处置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实验楼没有废气处置设施,通风管道收集实验气体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个别实验室没有将实验固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特别是橡胶手套随同生活垃圾一同处置的现象比较普遍;生物固废灭活、消毒等处置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与落实。

7.实验室安全意识及教育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问题在校级层面虽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在实验操作第一线的广大师生对于安全等保障性问题关注较少,大多数问题主要是由于意识不到位与管理不够精细而引发的;部分学校虽有开展教育宣传培训的制度规程,但具体实施安全预警、应急演练、宣传培训的情况却没有记录可查;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虽已基本在各院校开展,但不少学校尚未推广应用至全体学生,还有的学校实际执行不严格,对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员也允许其进行实验操作;缺少专业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师资力量,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浮于常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落实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认真梳理实验室管理职责,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部门管、有部门查,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专人负责、有专人落实;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底,构建院级、系级及具体实验室管理责任人的三级责任管理体系,层层签订有针对性的责任书,切实增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2.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的专业性。要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院常规安全教育工作体系,有针对性、专业性、经常性地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安全教育宣传氛围,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实验室安全课程建设,让安全教育的受益面更广、专业性更强。试行安全教育学分制。将实验室安全考试准入制度作为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抓手。组织学实验室基层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专业化的培训教育,提高其发现隐患、解决隐患的能力和水平。

3.进一步规范实验室日常管理。通过引进项目管理、精细化管理、开发实验室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模式,有针对性地规范实验室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实验项目安全审核制度,规范实验室化学、生物、辐射、废弃物、仪器设备设施与操作、水电、消防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及实验室内务管理,完善实验室台账资料建设等常规工作。切实抓好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针对存在的问题,逐项制订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

4.安全检查。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排查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其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水电使用、危险化学品、三废处置、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可分为学院、系部及实验室进行抽查、监督和自查。

5.消防演练。为提高全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逃生能力,建议每学年开展火灾逃生演练,使师生通过演练掌握查找消防隐患以及逃生和灭火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闫晗.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3):195-196.

[2]林荣锋,等.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429-431.

[3]叶秉良,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419-422.

[4]谢兰清,等.高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索[J].广西教育,2013(6):81-82.

[5]李五一,等.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6]文永奇,秦华俊.构建以人为本的实验室安全体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16-118.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刍议 篇4

关键词:实验室,高职院校,建设,管理

一、引言

高职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 更强调职业教育, 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 因此, 在教学环节中, 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 跟专业配套的实验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迫切解决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专业的开设随市场需要而动态变化和不断调整, 不同专业生源分配比例悬殊, 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难以实施。面对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必需在发展中寻求解决方案, 降低实验室建设的成本和风险。

二、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面临的问题

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学队伍。长期以来, 很多学校都不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聘用的实验建设与管理人员层次较低, 多为临时人员, 往往待遇较低, 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且流动性较大, 在实验室建设管理方面, 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的管理。随着实验设备集成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没有一个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 很难驾驭现代化的实验设备, 这样的实验教学队伍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缺乏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办学经费紧张的现实, 而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在很多领导眼里, 实验室建设是投入大, 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较小, 所以, 他们不愿投入太多资金来建设实验室, 更愿意把钱花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目前, 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也在积极多方筹措经费, 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专业的增多, 平均到每个实验室的经费不足的矛盾仍未得到解决。

三、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模式探讨

大多数学校实验室建设模式单一, 主要以学校自身建设为主, 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投入大, 风险大、实验室资源局限于本校使用造成部分实验室使用效率低, 仪器设备闲置率高等弊端。学校应在建设模式和资源共享上多下功夫, 探索出一条投入小, 效益高的实验室建设模式。我想, 学校除了某些特定专业的实验室需要由学校独自建设外, 其它实验室建设都应向联合建设模式转变。

1. 校企联合建设模式探讨

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编制、教材的编写等方面都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更应与企业合作, 让企业投资、让企业全程参与并指导学校的实验室的建设, 因为企业人员了解设备的市场价格, 熟悉设备的各种属性以及操作流程, 明确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那方面的能力与技能。学校也可与合作企业商定, 把企业工厂作实训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车间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

只有在企业的参与下, 学校实验室建设才会更合理、更实用, 但企业是讲效益的, 他不会无缘无故地参与学校的实验室建设, 更不会出资与学校共建实验室, 因此, 学校在联系企业时要充分考虑校企共赢, 让企业获得实惠, 比如, 共建实验室可让企业冠名, 学校在作形象宣传时加上合作企业的名字, 企业可获得广告效益, 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国家相关的政策下, 可减少企业纳税;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等。校企合作的实验室建设模式降低了学校建设成本和风险, 在企业的参与下, 也更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 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必会促进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的良性发展。

2. 在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下的校际联合建设模式探讨

在专业设置上, 很多学校都开设有相同或相近的专业, 各个学校都在建设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 大量的重复建设, 在财力、人力、设备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行政主导作用, 以学科方向为依托, 组建学科实验体系;以专业特点为导向, 构建基础实验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可按学校集中度以及专业分布情况为原则, 把学校划分成不同区域, 在不同区域内选择在专业建设领先的, 具有一定实力的学校为中心, 区域内办有相关专业的学校共同参与,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 按一定原则和比例共同出资建设, 在区域内实现实验资源共享。某些专业学生人数较多的, 可在区域内按需求扩建实验室规模以解决资源使用冲突的矛盾。

四、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措施

首先, 学校要加大实验室资金的投入, 要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提高实验人员素质, 加强实验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第二、制度优先, 强化管理规范化。要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 制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并落实责任;第三, 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 自动地, 智能地管理实验室, 代替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管理的效率;第四, 各实验室要有完善的仪器设备操作流程、故障处理办法、事故处理预案等;第五, 应聘用企业一线员工担任兼职实验室管理员, 一方面可以培训学校实验管理人员快速撑握相关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 企业人员有丰富实践案例, 可以指导学生实践学习, 拉近实践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的距离。

五、结束语

实验室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建好、管好、使用好实验室是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一线实验教学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需长期研究探索的问题。学校实验室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学校的政策支持, 学校领导的重视, 企业、社会力量的帮助, 更需要实验人员不断思索, 概括总结出科学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案, 让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在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俊.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9 (2) :70-72

[2]李见云, 梁丽珍.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研究[J].广州化工, 2012, 40 (17) :143-144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 篇5

一、实验室信息特点

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知识获取、知识应用与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实验室的信息是包含各个层面的信息,其信息组成包括实验室人员、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实验设备的差异,造成实验室信息种类的多样性,有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影音文件等。实验室信息的流向也是多向的,既有信息的采集录入,也有信息的查询打印等,同时需要对不同的信息种类赋以相应的访问权限。因此,合理的信息管理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管理,并能体现不同种类信息流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考虑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平台需求分析

1.规范实验室管理和提高办公效率,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优化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节约更多的

资金用于教学及校园设施;便于教务教学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共享,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减轻教务人员工作负担;推动学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适应现代化工作要求,充分体现学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达到了教育优化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

2.适应实验室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当前虚拟技术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高职院校都相继建立了虚拟实验室。并且校园网的建立在高职院校中也日趋成熟。这就使建立可靠的信息信道以实现尽可能有效的信息传递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课题。

3.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平台中学生可以浏览到实验室的信息,可以查询实验要点,预习实验,预约实验,并且可以进行虚拟实验、创新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作用。建立起以网络化、信息化为基础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它的目的不仅是要实现资料的网络化共享、无纸化办公、降低资源管理成本、减少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使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实验室管理效益的明显提高提供技术基础,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人们转变传统观念,开始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新方式带来的方便、效益和快乐。

三、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要求

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作为实验和信息管理的支撑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应遵循以下设计要求。

1.可靠性。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可靠性对资源的安全共享是至关重要的,而任何一个系统都可能发生故障。因此,在平台的设计时,要考虑好相关的容错系统,让联网的计算机可以相互备份。同时,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数据库系统。这样有利于提高大批量资料的吞吐时间,使整个系统管理规范化;而且随着资料量的增大和操作扩展到一天24小时、一周7天,能够执行备份操作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在灾难性故障发生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还原数据库,使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

2.灵活性。建设一个实验室数据库系统有助于实现资料的集中管理,但由于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许多功能还需不断完善。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基于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各功能抽象概括成相对独立的单元,从而增加系统的可伸缩性,也为今后的功能扩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应用。

3.开放性。构建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的安全流动,增强实验室信息的交互性和适时性,使得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因此平台的建设应具有足够的开放性,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并且通过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丰富了实验教学层次。

4.统一性。将全校各部门中准备共享的数据库打包成网格服务的形式,向外提供统一的接口,不更改数据库的结构,也不更改信息系统程序。仅仅共享系统的后台数据库,通过服务的形式将分布异构的数据库共享起来。

5.安全性。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的多样性、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容易受到*客、病毒、蠕虫、恶意软件和其它恶意的攻击。无论是有意的攻击,还是无意的误操作,都有可能给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

四、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组成

根据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包含用户认证、预约、实验教学、管理、数据维护五个模块。这些模块在基础信息交换平台支撑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信息的全面集成,以满足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实验管理、实验学习等各种功能要求。

1.用户认证。用户认证模块由用户登录、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模块构成。用户登录模块负责所有用户的登录管理;用户管理模块对教师、学生、管理员三类系统用户进行管理;权限管理负责给不同类型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

2.预约模块。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分为实验室设置查询、实验仪器查询、管理制度查询、仪器预约、预约查询等模块。在此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了解实验室的详细信息,包括实验室的地理位置、可容纳学生的人数、仪器详细信息等。并可以预约实验室及仪器。

3.实验教学。用户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录入相关的实验大纲、实验介绍、实验说明、注意事项等实验信息,可以查看学生的预约选课情况,获取实验室以及实验台的安排,审批学生自设计实验申请,批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如果是实验时间登陆可以对学生实时监控功能获取实验信息。学生登录可以查询实验要点,预习实验,进行实验预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自设计实验,查询自己做过实验的成绩并能够提交实验报告。

4.管理模块。用户是管理员。分为实验室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功能模块。实验室设备管理模块包括对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实验室信息录入、实验台的管理、使用设备的工作日期、每天的工作时间等日常使用信息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包括实验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试题管理模块,从整体上安排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场地、实验辅导教师等。

5.数据维护。对面对象是系统管理员,属于后台管理。主要是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数据备份可以协助管理员备份系统所使用的网络数据库,当数据遭到攻击受到损坏时恢复数据库,提高系统模型可靠性。

五、结束语

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把学生实验预习、预约和对实验室的日常综合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实验室对外交流与信息共享,使实验室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不仅符合创新教育下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为将来全面应用新理念下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永念.创新教育观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36).

[2]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杨春,唐杰等.实验室网络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3).

[4]彭瑞东,段庆全等.力学实验室网络信息平台的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实验室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的行政管理制度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共识,同样也符合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在积极落实二级管理制度的同时,实验室的管理也必须适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以二级管理、重心下移为原则,进一步做到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精细化管理。

一、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下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下的实验室,在归属上基本是由学院主管资产管理的部门负责实验室财务及资产管理;系部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包括人(实验员)和物(仪器设备)的管理。

由于实验室在二级管理体制下呈现出多头管理的特征,也就是说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员的管理是由多个部门一同行使管理职责,难免就会出现管理效能低下,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多都有由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背景,在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了许多中专时期的管理模式,且大多数管理人员也都具有多年的中专管理经验,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也成为制约实验室二级管理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隐性阻碍。

二、二级管理体制下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实验室立项与撤并缺乏论证与管控

目前,对于实验室的立项与建立,多数高职院校均按照二级管理的模式,由系(部)组织专人(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项目申报,经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申报立项实验室进行审核,在符合条件后,确认立项建设。但该基地的建立是否与专业对应的岗位技能要求相一致,是否符合岗位发展需求,却很难通过简单的评审环节得出结论。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学管理中心的教务部门并未充分参与,针对这一问题,教务部门等行政职能部门应会同专业教研室骨干教师,对实验室立项的前期调研工作进行跟踪,侧重以岗位实际需要为目标的建设原则,以保证该实验室确对本系本专业某一知识点或关键技能存在演示性、验证性或操作性、设计性方面的价值,避免重复建设或建设滞后。

另一方面,实验室的退出机制没有建立,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上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系(部)实际使用实验室和资产管理部门掌握的资料并不相吻合。一些老旧实验室已与专业发展方向脱节,且设备已没有投入使用或处于报废状态,但在资产管理部门的账面上仍然存在。所以,应建立一套实验室的退出机制,可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将实验室资产报表详细罗列成册,财务部门、教务部门、监审部门、总务与后勤部门以及基地所属系(部)共同参与对资产状态的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化网络建立一套动态化的管理流程,以便对实验室的资产进行实时的管控。

2.实验室仪器设备日常管理权责不明

与实验室立项与撤并相辅相成的工作,便是实验设备仪器采购管理。在二级管理体制下,部分高职学院实验室的建立是由系(部)按照专业面向的实际岗位操作要求向采购部门提出设备需求及项目立项申请,设备采购部门和监审部门一道根据设备参数制作招标文件,并通过政府采购平台发布招标公告,经过比价、议价、二次比价、签订订货合同等流程最终购买到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之后,设备的配送、安装、调试等工作则按照相关采购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设备的日常管理也由各系指定的负责人和实验人员进行管理。但这也随之产生了一个问题: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应由采购部门负责还是使用部门负责?

在仪器设备日常维护管理方面,一般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由使用单位负责维护。但不管是司职实验资产管理的系部负责人,或是担任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实验员,他们与教师同属于教学层面的工作人员,其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在于设备的功能与利用方面,远不能胜任設备维护者的角色。

针对以上的情况,在设备保修期内,系部资产负责人可与供货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条款对设备进行周期性的维护。在保修期过后,可依托社会化服务机构,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与之签订具体的设备维护合同,将实验室资产的维护工作外包给有相关设备维护经验和资质的公司或企业。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也利于把系(部)从设备维护这类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教学及教研科研工作。

3.实验室运行管理随意性大

在院系二级管理的模式下,实验室的运行基本由系部自行负责。一般情况下,系部会指定专人负责所属实验室的管理,每个独立的基地又由系部安排的实验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如果系部期初没有制定固定的实验室课表,会导致实验员无法确认本学期内到底何时何班级何项目在何实验室进行,故而在实际运行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任课教师隔天就要到基地上课,当天才到实验室找实验员安排;或者直接电话联系实验员确定隔天的实验实训项目;或者直到开课当天才临时将该门课程的实践内容调整到实验室等随意性大、不可控的情况发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完整的项目,应该是有计划、组织、控制的。课表其实就是个计划模板,而实际上实验室的课表在每学期期初就可以根据教学计划中本学期所开设课程(含实践课时)的授课计划和学期实践教学计划表确定下来。实验室课表在安排过程中,系部要提前考虑到学生校内独立实践课程的安排,课表上也可针对某门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注明起止周数。

如短期内无法制定有效的,具有长久时效性的实验室课表,可以参考实训中心的弹性排课模式,例如:每周周三前,由下周需要使用实验室的任课教师向所在系部提出使用申请,各系部安排指定人员负责在收齐申请后,进行统一汇总(汇总时须参考下一周申请教师的理论课安排来确定排课时间)。之后,各系在周四将下一周实验室课表予以公示,并及时通知各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和地点,且向实验员下发下周运行的各实验室课表,同时将课表发送至教务部门备案。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方便实验员在实验开始前就可根据课表,将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和零配件耗材准备好,便于实验实训的顺利开展;二是有利于学院和系部掌握实验室的实际运行情况,以便于落实授课计划的执行,使实验室利用达到良好的可控状态。可在实验室外悬挂统一制作的课表白板,方便师生了解实验室的开课情况。白板上可增加该实验室所开设的实验实训项目,做到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高职学院实验室实行二级管理制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现有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强调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形成规范合理的管理体系,摆脱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二级管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重心下移,也就是说涉及实验室管理的各个方面(人、财、物),都需要系部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根本目的就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将专业建设与实验室管理相结合,提升实验室服务于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友舜,解洪伟,周军,赵丽亚.高校实验室分级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233

[2] 孙富伟.浅谈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实验教学管理思路的转变[J].魅力中国,2010.17:217

作者简介:

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探析 篇7

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 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民办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效仿了公办院校的的做法, 实验室在建立上以专业的设置和资源配置为依据, 在管理上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位, 隶属教务处或资产设备处, 没有专门主管部门对其日常管理和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管理, 也没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因此, 实验室管理职能弱化, 功能不能完全开发, 建设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二) 实验人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对实验室建没不重视和师资队伍流动很大的原因, 使实验人员在晋职、进修等待遇方面远低于教师, 造成实验人员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致使高学历人才不愿到实验室工作, 而取得高学历后的人员也不安心实验室工作, 造成实验员队伍人心不稳, 人心不定, 后继乏人。

(三) 实验人员水平不高。

民办高职院校对实验人员培养不够, 学习、进修、开会、交流的机会很少, 再加上对实验人员的定位是“教辅人员”, 普遍认为不需要太深的知识、太高的水平, 所以招聘时学历要求较低, 把关不严。当遇到层次较深、难度较大的教学和科研试验项目时, 往往束手无策, 无法胜任任务。因此, 实验员只起到了设备管理的作用。

(四) 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

由于管理机制不到位, 开放制度未落实, 课程总学时压缩造成实验学时一砍再砍, 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存在随市场需求而定等原因, 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偏低, 主要表现在:第一, 无人使用。有的仪器设备采购回来后由于没有及时培养使用人员或者担心学生损坏大型仪器而长期闲置;第二, 专业实验室使用效率特别低。由于专业设置或者课程取消的原因, 有的专业实验室一年只上一次课, 一次课只上几个学时, 其它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

(五) 重复建设现象明显。

基于一些历史原因, 民办高职院校建设初期由各院系单独采购、分散管理、平均主义等原因, 造成资产的重复和浪费。甚至同一个校区建设了两个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室, 却互不合作、互不交流, 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因此, 如何进行实验室的整合和优化, 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管理的对策

(一) 健全实验室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发挥机制的灵活性, 建立主管实验室的行政机构 (处、科) , 使实验室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在建立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后,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管理, 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的基本文件和一套包括仪器、经费、档案、安全、维修等各方面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二) 加大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建设。

专业建设是所有高校建设的重点内容, 只有抓好了专业建设, 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美誉度, 民办高职院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各高校在抓好基础课和公共课程实验室的基础上, 应加大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应围绕专业建设发展来科学规划, 体现出学校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使其成为培养某一方面高水平人才的基地, 并带动实验室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为适应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 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教学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在实际工作中, 各高校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培训。积极为实验技术人员创造条件, 参加相关科研课题、承担实验研究任务、参加科技活动、参加鉴定会、研讨会及国内外一些学术活动, 及时了解先进仪器设备发展动态, 掌握新知识动向, 学科前沿技术, 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 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二是要聘任高层次人才构建实验教学团队。实验教师在学历、能力等方面与理论课教师同等要求, 打通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之间的壁垒, 实现两类教师同工同酬, 提倡跨院 (系) 、跨学校聘请指导实验课的兼职教师;适当引进人才, 在培养学校现有实验人员的同时, 考虑适当引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高级人才, 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考核监督、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 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设立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实验教师、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 并严格考核奖惩, 在思想政治表现、工作学习态度、业务水平、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确定津贴待遇和奖励。

(四) 加强实验室开放程度, 提高资源利用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科技创新和科技开发需要实验室自身的硬件设施不断地升级与改善, 然而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目前, 资金投入不足是面临的最大制约瓶颈。所以, 通过实验室资源的对外有偿服务, 一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发挥社会效益;二可以加速高、精、尖实验设备仪器的折旧, 避免贬值;三可以通过收费实现设备的正常维修和维护, 以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转使用;四有助于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在高校实验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不同高校的实验室的特色各不相同。如果每个高校都追求实验室的全面发展, 则既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又会因资金问题而只能是低水平建设。所以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在高校之间实现实验室贵重设备的共享, 既符合经济规律, 又适合目前我国的国情。

(五) 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

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实验在教学中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 实验室的工作量逐年增加, 工作强度随之增大, 如何在一定限度内满足更多的需求, 这就对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实验手段的改进是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 原本就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实验室变得更加先进。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踏实勤勉的敬业精神, 努力钻研本职业务, 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且要掌握实验室现代化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如定期参加实验室管理知识培训, 使用好实验室管理软件, 科学系统地管理实验室各项事务, 以满足实验室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三、结语

总之,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随着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实验室管理还会面临许多新问题。这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全面重视和全力配合, 在实际工作中多研究、多实践, 不断补充完善, 勇于探索创新, 使管理进一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 开创出一套适合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管理体制, 促进科学技术开发, 同时提高我国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水平, 提高我国高校的学术地位。

摘要: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本文作者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浅谈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方法 篇8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教学

21世纪, 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验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 实验教学也很重要。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实验、实训教学,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的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实验室管理, 使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验教学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管好、用好实验室,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关键, 也是实验室工作的中心内容, 更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好坏,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 也反映出实验人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以及业务水平、组织才能的高低。结合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 谈一谈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

1 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管理,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逐步形成,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 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如何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切切实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素, 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服务的质量, 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第一, 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平时应多看业务书籍、期刊和文献等, 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 关注相关学科理论的新进展, 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将最新的信息和方法、最新进展和成果应用于实践。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学校也要积极安排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比如假期培训 (本校各系就利用假期时间对实验、实训教师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支持在岗轮训或脱产进修学习, 使他们弄懂理论,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掌握运用现代教育装备, 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真正服务于教学, 当好任课教师的参谋。认真准备好每个实验, 协助任课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第二, 作为实验技术人员, 应树立较强的为教学、学生和科研服务的意识, 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做好一切辅助工作, 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一切为教学着想, 一切从教学出发, 才能真正完成好实验教学任务。

2 规范各项管理制度, 更好地服务实验教学

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方面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 而且也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 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 如《实验室规则》《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实验室安全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 同时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并把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执行等情况列为对实验室工作和实验人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还有就是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 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实验人员管理好实验室的财产, 又对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服务于实验教学, 确保实验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3 加强实验设备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 随着本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教学经费也明显提高, 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 极大地改善了原有的实验条件, 同时对更新仪器设备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校的贵重财产。

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一要建立实验日志, 认真做好使用记录, 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二要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 做好防尘、防锈、防蛀、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盗、防火等工作。发现有损坏的应及时维修, 提高仪器的完好率, 延长使用寿命, 使教学仪器设备发挥使用效益;三要对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分类摆放并经常进行清点, 以便于更好地管理和防止重复购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管理, 使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中, 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仪器设备的作用。

4 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安全、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 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顺利完成实验教学、科研任务的重要基础。

实验室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卫生、照明、用电、温度、湿度、通风、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处理, 放射性物质和病菌污染处理等诸多方面问题, 要使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需要不断改善实验室环境, 使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 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相适应。1) 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许多方面, 如用电、用水安全、仪器设备操作安全及财产物质的防火防盗。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如“仪器及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 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 强化安全意识;2) 实验室安全管理还应加大实验室防火、防爆、防毒、防盗等安全设施的投资力度;3) 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 增加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感, 规范实验操作;4) 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素质教育, 熟练掌握事故应急处理方法, 具备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5) 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 通过安全检查, 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5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督导和评估工作,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验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管理好学校实验室的同时, 一方面应注重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 抓好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并以此作为年度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内容之一。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督导日常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检查、指导或对实验教学工作进行年终评估, 提出更多、更好的要求和建议, 从而进一步做好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不断创新的时代, 高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 而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 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实验室管理工作任务重, 问题多,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不断地学习借鉴其他高职类院校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 使高职院校实验室成为创造性教学的场所, 充分发挥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泽明.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中国保健, 2006, 15 (5) :17-18.

[2]张群.加强化学实验中心的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广西轻工业, 2007, 15 (10) :22-24.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

1 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出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多样化, 主要有分散型管理模式、集中型管理模式、三级管理模式、粗放的二级管理模式、发展的二级管理模式 (见表1) 。分散型管理模式是以课程为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模式, 是根据课程提出的实验要求, 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 是高等学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集中型管理模式是以大类学科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模式, 是根据大类学科提出的实验要求, 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 以大类学科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模式。粗放的二级管理模式是本着为专业建设服务的思想采用院系二级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实际是学院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的宏观管理,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由系管理。发展中的二级管理模式是设立实验室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购置、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人员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 提出意见, 实验室的管理统一归口学院教学主管部门, 把公共课、基础课实验室的管理与系脱离成立院级实验中心直属学院管理, 系设专业实验中心。

2 高职院校实验室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

我国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多样化, 这些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1 分散型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

这种模式是高等学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实验室管理的要求, 存在主要弊端有:缺少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 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不利于发挥人才的互补优势;不能发挥实验室的综合功能。

2.2 集中型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

这种模式的不足是强调实验室的功能为学科专业服务, 忽视了高职教育中对技能模块的要求, 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

2.3 三级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

这种管理模式实际是实验室管理依附于教研室, 受学科和课程的影响较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验室设置“小而全”, 重复购置仪器设备, 投资分散, 资金浪费严重;封闭管理, 各自为政, 同一类设备仪器不能通用, 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实验室规模小, 功能单一;人员分散不利于实验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工作量不均, 影响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 粗放的二级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

这种管理模式优于三级管理模式, 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封闭管理, 各自为政, 不利于资源共享、实验用房紧张;公共课、基础课实验室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不能实现合理充分利用资源。

2.5 发展的二级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了实验室为专业建设服务的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是对技能人才的培养, 某个技能模块中可能包含不同专业, 这样就造成了实验室在设置时的重复现象, 使实验室资源得不到优化, 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

3 高职院校实行“集中管理分配使用”的管理模式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及高职院校实验室功能与定位的内在要求, 通过各高职院校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在实验室管理模式上的发展趋势是由分散向集中发展。高职院校实验室的规模要比普通高等院校实验室的规模小, 便于集中管理;高职院校实验室从功能上主要为专业大类、专业群服务, 这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实验室为课程、专业、学科服务。所以高职院校实验管理模式采用集中管理模式更能符合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规律。

综合以上几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为达到资源共享, 提高实训室使用与管理效能, 本文提出"集中管理分配使用"的管理模式。学校成立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为具有管理职能的教学单位, 对全校实训室进行统一管理。实训中心每学年根据实践教学需要, 将实训室分配给相关教学系使用, 对功能单一、适用面窄且场地分散的实训室, 委托相关系进行管理。每学期实训中心将实训教学任务, 统一安排落实到实训室, 和教学系共同确定实训教师, 按照实训室排出课表, 从而达到实训室的使用是动态的。不同学期某个实训室可能是不同的教学系使用, 同一学期某个实训室可能不同的教学系共同使用。在优先保证实践教学的前提下, 可安排社会技能培训与鉴定、科技应用推广、对外加工与服务等。实现实训室统一管理、校内实践教学统一安排、实训资源统一调度, 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使用与管理效能。

实训中心设置相关职能科室及按照专业大类划分的实训部, 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结合的工作人员, 包括中心主任、职能科室人员、实训部主任、实训室管理员及外聘企业技术人员等。其中实训室管理员由相关专业教师轮岗担任, 期限一年。实训室管理员由专业教师轮岗担任可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解决了专业教师不愿从事实训室管理工作的问题。二是可使广大专业教师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实训室管理, 使他们体会到实训室管理工作的艰辛及重要, 提高全校对实训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三是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实训室管理, 熟悉掌握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操作规程同时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 专业实践技能专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四是既解决了集中统一管理所带来的实训中心队伍庞大问题, 又密切了实训中心与教学系的联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室的管理模式是多样的, 是各高职院校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形成的。为提高实训室的使用与管理效能, 实训室管理的改革趋势应是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但集中管理的突出问题是实训室管理员队伍庞大及实训中心与教学系的结合不紧密。本文提出“集中管理分配使用”模式及实训室管理员由专业教师轮岗担任, 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董国强.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6.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 篇10

目前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观念陈旧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高校认为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把实验教学人员当作教辅人员,致使其所从事的职业和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同,严重挫伤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大学生实践能力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技术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多为中专升格而来,实验仪器设备短缺、实验场地少,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室设备更新和维护困难,难以适应高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实验室人员学历偏低,基本上只能承担实验室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在使用新设备特别是需电脑程序操控的设备时,学习能力较差,难以完成基本的操作规程,损坏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

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规划部分高职院校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成,分散成几个校区,因此对实验室的建设和规划缺乏整体性,各实验室之间不能整体协调,导致各实验室间争设备,争实验用房。一些设备重复购置,部分设备被闲置,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投资效益差;一些设备又因资金问题无法购置,造成了一些实验室因仪器设备缺乏无法开设正常的试验,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展开,降低了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大纲不健全大部分课程的实验项目只是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所体现,内容不够完整,致使实验教学无章可循,主观随意性大,且验证性实验居多,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仪器设备购置缺乏科学性目前,仪器设备购置大都由各专业提出购置计划,再汇总上报审批。各专业申报仪器设备计划的依据是教材上的实验项目,至于这个实验项目属什么类型实验,有无开展的必要,该实验的技术水平及仪器设备的功能是否先进齐全,很少进行论证。这样,导致盲目购置仪器设备,甚至因设备的型号、名称模糊而使购置的设备不符合实验要求,无法使用。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内涵

根据教育部2007年关于教学质量工程的指示精神:加强实验室管理,丰富实验室职能,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就是要全面贯彻执行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明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基本职责和基本任务。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仪器设备购置与维护、实验室课程设计与实施等各方面。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离不开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它是协调实验室各方面工作的依据。为此,我院近年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学生实验室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职责》、《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条例》、《实验室仪器设备报损报废制度》、《实验室仪器陈列与管理》、《实验室安全防火制度》、《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学生使用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等,从而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实验室管理水平高低,不仅要看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度。由于实验室工作相对烦琐,往往会在实验任务重的情况下,忽视实验室的基本制度,不能完全按照规定做好相关工作。因此,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使学生和实验室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以人为本,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师,实验室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是实验技术人员教育思想的转变,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验技术的改进,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等。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践教学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关系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因此,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稳定性强,并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和实验教学工作经验,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较强的实验技术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领导已认识到这一点,把实验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使实验教师队伍中同等学历和同等职称人员的待遇与理论课教师水平相当,在科研立项、进修及评优上给予与教学人员同等的机会,并积极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及从本科职业院校中引进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逐步消除实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保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激励他们像专任教师一样树立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在仪器设备购置中,坚持申购项目论证,把好投资采购关。在充分利用学院内部的人力与设备资源基础上,坚持对实验仪器设备项目的投资按立项、论证、实验、监督、竣工、验收、使用效率和效益考核的程序实行跟踪管理。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功能上科学”的原则和实验需要,正确选择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实验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总账、明细账,并根据现有仪器和账目进行清理、核实。按教育部关于仪器的分类标准,把现有的仪器系统分类、重新上账,做到账物相符,且与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的总账一致。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清洁、维护、保养和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日记和维修日记,每次维修要记录故障情况及检修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性能和每台设备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做好实验记录及各种存档材料,实验前后认真填好实验记录手册,平时注意及时收集并记载各种存档材料,有周计划、《学生实验报告》、《实验登记表》、《维修登记表》、《借(领)用登记表》、《耗损登记表》、《实验完成情况统计表》、《科技课外活动记载》、《实验教研活动记载》等。对于贵重仪器设备责成专人负责,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作风。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实验室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必须由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在每学期初制定实验课程表,而实验教学计划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执行环节随意性大,实验教学效果无法保障。为此,我院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要求下,系统规划各类实验教学计划,排定实验教学课程表,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教学计划执行状况;紧密结合学科和专业理论教学,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基本实验技能,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精选基础性实验项目,删除部分陈旧、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形成即完整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个有宽度(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有厚度(包括基本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尖度(对优秀学生开发创新性实验)的“金字塔”结构;每学期专门安排三至四周的实训,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工程意识,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感受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改革实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同时,学院制定实验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务处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的督促检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运行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要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教学环节及师资队伍的管理,改革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实验教学顺畅、有序、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陈耀溪, 鲍鸿.新人才培养战略下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08, (1) .

[2]段相林, 赵宝华, 刘敬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7) .

[3]李中, 石梅, 齐智涛.理工科院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7, (2) .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设备 实验教学管理 网络化管理

计算机实验室在现代化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教学的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目前来看,其管理水平不仅影响到了实验器材的使用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到教学与科研的正常开展。经过笔者对所在院系的调查与了解,部分计算机实验室设备与实验教学管理方面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在管理方面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原因就是管理模式和手段相对落后。这样的模式甚至已经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了。所以,改进其管理水平就非常必要和重要。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及实验教学管理现状

计算机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我院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非常重视计算机实验室设备(计算机实验室设备主要是计算机)的更新及增加,现有计算机机房(实验室)17个,设备的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但管理模式还是以传统的重行政轻技术的管理模式。计算机机房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计算机机房管理员的水平有待提高

计算机机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本身其工作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很多机房的管理者本身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技能,这就往往导致在机器使用效率和日常保养与维护方面不足。对于他们来说,技能方面应该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基础与网络通讯能力,如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并对计算机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参加实践活动。

(二)硬件维护能力较差

一般的机房管理人员经验较少,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或者是即便发现了问题但是不具备修护硬件的能力。硬件维护不及时,减少了设备的使用期限,提高了使用成本,损失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软件维护不规范

第一,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专业比较多,既要解决本专业的计算机实验问题也要解决其他专业的,我院计算机专业有11个班,其他各系20几个专业,共同使用17个机房,工作量负荷大。第二,众多的专业课实验所需的软件维护、升级问题较多。第三,软件自由选择性高,管理不规范。可以自由选择的软件数量众多且在质量上良莠不齐,软件的重复装卸,加重了实验室管理的强度,软件频繁的装卸同时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第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病毒的传播速度日益快速,病毒破坏性轻微的是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严重的是可以让计算机瘫痪、报废。与此同时,计算机实验室是一个局域网,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破坏的波及范围特别广,有效管理难度大。

(四)机房的环境差

由于学生较多,机房又相对少,机房没有空闲时间,这样卫生方面就不能保证。所以,要做好空气流通与交换的工作,要经常性地打开窗门,特别是夏天的时节,要注重合适的降温与防潮举措,在实验室空闲的时候,做好卫生,确保干净整洁,定期做好键盘和鼠标消毒工作。

二、加强管理的意义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教学管理过程中信息化要求的水平越来越高,作为高校来说,重视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及实验教学网络化的管理,可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延长其使用周期,并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进行管理

既然计算机实验教学对于发展高校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要明确教学任务

现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实验室所承载的教学任务较重,必须要结合学校课程的设置来科学、细致地安排教学任务。要在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的基础上及时向师生呈现教学安排以及相关的动态信息,保证师生们结合教学计划和任务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学习计划。

(二)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教学资料

包含有:各计算机课的实验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电子教材、素材、作业、实验报告、教学动态信息等。模块中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电子教材、素材、作业布置、教学动态信息是由各实验课程的任课教师提供。作业、实验报告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有助于教师的实时批改及信息反馈,学生及时纠正错误,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实验教学的内容、组织、质量进行监督、评估、督促,从而促进计算机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要做好上机管理

包含有:班级信息管理、上机实时管理。班级信息管理子模块中的学生个人信息通过办理上机证,证件上提供学生的信息,通过刷卡上机,就能把学生本次上机的信息录入,如学生的考勤、所用机就能登记在册,从而完成学生考勤的实时管理、计算机实时运行情况的管理。

(四)要准确做好教学日志

包含有:教学信息登记,如此次实验课的应上课时、实上课时、缺上课时、缺上原因、补救方法、实验内容、机器运行情况、机房环境情况等。这些信息均由实验课程任课教师填写。这个模块的实时信息,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计算机实验课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进行了解,有效对教师工作态度进行约束,促进其认真、负责。

总之,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及实验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非常重要,对于学校信息化教学非常关键,从细节着手优化每一个工作环节,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师生的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非常重要,从而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获得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2007.

[2]梁斌,孔维宏,黄炎波,程智.网络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彭伟利,王增才,张小印.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全程化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4]薛节.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

[5]林明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 篇12

1 测量实验室仪器面临的现状

1.1 购置增长过快, 维修止步不前

财政每年拨款建设投资, 不论是实验设备、实验场地都投入了大量财力, 来满足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需要。近几年高职院校设备总量增长较快, 从2007年至2012年之间, 设备总量均增长1000多万元, 这就给原本管理水平不高的高职院校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带来更大的困难。

在实训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不当操作, 以及仪器的较高使用率, 都会对仪器的各个部件和仪器自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由于大多数院校都没有专业的维修中心和维修人员, 需要维修的仪器都由管理人员记录故障详情后, 再联系仪器公司修理, 以全站仪和GPS为例, 因购买价钱昂贵, 需要更换的零件没有透明的市场报价, 维修费用也是自行定价, 这期间就给了供货商可以钻的空子, 导致维修费用昂贵, 这就加大了各高校对仪器维修投入望而却步的念头。

1.2 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 测量仪器的品种也在与时俱进, 经过研发、改进、升级, 才造就今天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电子型速测仪器;测量实验室采购的仪器种类也顺应时代发展, 演变成为今天的普测、精测、电测等多个测量实验室, 因购置仪器年份不同, 导致同类仪器在使用过程中, 测量精度与操作体验参差不齐, 在设备开出率统计时都存在一个通病, 功能全面、操作便捷的仪器开出率最高, 早些年相对落后的仪器开出率就是零, 如此大量的库存并不能让每台设备都能发挥最大效应, 最后成为淘汰品堆放置实验室。

2 测量实验室仪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缺乏

高职院校通常会在各实验室配备一位设备管理人员, 去运行个室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而测量实验室主要的工作是正常发放、安全收回仪器。在上课之前要求各班、各组逐一登记后才能领取仪器, 归还的时候管理人员按照登记再逐一检查并发放给下一个上课的班级, 但在实际发放过程中, 由于仪器批次不同, 而课程需要使用的仪器种类又不同, 在班级较多、管理员有限的情况下, 只能让各班、各组排队等候逐室开门发放, 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工作变的繁琐, 又占据了大量的上课时间。

2.2 安全管理隐患较多

近年来, 测量仪器出现损坏的频率越来越高, 主要由多方面因素引起

2.2.1 人为损坏

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责任心但又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指导教师少, 无法全方位监控指导时, 就出现不按操作规范操作或错误操作, 产生损坏。

2.2.2 外界条件不符合测量条件引起的损坏

主要是天气原因引起的湿度大、温度低, 会使电子仪器电路板易受潮、电池充电不满导致无法开机, 影响仪器的使用寿命。

2.2.3 自然损坏

测量仪器有有两部分组成, 即光路和机械。长期使用, 机械部分会自然磨损。

3 测量实验室仪器管理的思考

3.1 完善现有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1) 根据高职院校测量实验室的管理规定, 管理人员应明确本室仪器管理条例, 使用的注意事项、使用要求、仪器损坏赔偿办法等具体要求和措施, 并结合实际管理经验制定并完善新的管理条例。

(2) 测量实验室所管理的仪器要进行分类放置, 对各种仪器的型号、规格、数量进行入账登记, 仪器的发放与回收工作过程中, 以同型号的仪器进行编号排列, 再协同专任教师将仪器快速无误的分配到学生手里。

(3) 在仪器的借领过程中, 规定科任教师到场签字,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发放, 要求各小组登记仪器编号、签名落实每台仪器的负责人, 从而避免仪器发生损坏后, 无法追究责任人的情况。

(4) 在仪器归还过程中, 要对仪器的外观和各个部件进行检查, 特别是对仪器易损坏的部件, 如制动螺旋、脚螺旋、以及显示屏等。对于发生损坏的仪器, 处理办法应按照传统的惯例, 损坏人需在故障登记表中详细记录有关内容, 根据损坏情况, 按照实验室的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并上报部门领导, 情节严重将上报主管校长。

(5) 定期校正仪器, 以免在测量过程中产生数据误差, 能维修的部件, 如脚螺旋、水平制动螺丝、竖直制动螺丝, 应及时修理。不能修理的故障要详细记录, 将仪器整理后, 联系销售商维修。

3.2 探索管理新思路, 更好地服务教学改革

(1) 规范设备采购程序, 减少浪费闲置。设备采购避免突击性、随意性和偏向性, 重视设备采购规范化程序及售后销售商承诺的保障条例, 控制设备返修产生的高额材料费用。

(2) 加大设备管理人员引进、培训力度,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组织测量教学和管理队伍, 定期参加测量公司组织的先进产品使用和维修的培训学习, 熟悉业务技能, 突出操作水平。加强日常设备维护与保养, 及时排除故障, 延长设备使用期限, 从而减少设备运行成本。

(3) 对于那些使用年限已久, 技术落后, 零件停产, 无法满足实训要求还未进行报废处理的仪器, 可以通过差价置换的方式, 与销售商进行协商处理。

4 结束语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下一篇:斜齿轮传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