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营销管理

2024-09-19

高职院校营销管理(精选12篇)

高职院校营销管理 篇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不论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到办学规模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生存与发展是一切组织的基本目标, 作为职业教育领军者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就必须发现并设法满足他人的需要和欲望, 就必须通过交换, 也必然存在营销。营销虽然起源于企业管理领域, 但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专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育营销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作为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特殊教育群体, 高职院校应积极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 不断增强教育营销意识, 实行营销管理,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的必要性

(一) 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是营销的本质要求。

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 它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 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从这一概念上来看, 营销并不是企业所独有的, 凡是存在市场交换的地方都需要营销。因此, 对企业来说, 如果不懂得营销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同样, 对于高职院校, 如果不重视营销管理也无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 在营销活动中只有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组织,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话, 那么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学生, 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教育, 双方通过交换满足各自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日趋深化的今天, 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理念与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营销管理, 以营销的理念来分析学生的需求, 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专业, 满足他们学习知识、技能的需要, 并最终满足学生与学校双方面的需求。

(二) 高职院校运营自主性的扩大催生营销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在逐渐扩大, 其作为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已成为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实体, 已具备了开展市场营销的主体资格。因此, 高职院校运营自主权的扩大是高职院校实现营销管理的催化剂, 促使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利益的要求, 自主地开展营销活动, 实行营销管理。

(三) 高职院校运营的市场性呼唤营销管理。

在市场经济社会, 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的调节下进行, 所有经济组织的运营无不具有市场性。高职院校存在于市场经济社会中, 其经营活动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市场各方面力量的影响和制约, 具有一定的市场性。

市场的本质是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高职院校运营的市场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行营销管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多样化的今天, 高职院校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而这一问题就体现在对优秀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社会资源的争夺上, 并最终归结为对顾客的争夺问题。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学生, 是受教育者, 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 更是一种投资, 而投资的就依据就是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 即能否用较合理的价格“买”到符合自身今后发展需要的、优质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服务。因此, 高职院校为了竞争到更多的顾客, 就必须重视顾客需要的满足, 必须加强营销管理。

二、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的价值

(一) 实现顾客满意。

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各高职院校奉行的办学宗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顾客的需要和欲望, 确定其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 并设计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实现顾客满意。

(二) 增强核心竞争力。

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高职院校生源的绝对数量也相应下降。生源危机的到来, 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更为加剧, “马太效应”势将出现。因此, 高职院校通过实行营销管理, 可以增强办学实力、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品牌效应, 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吸引更多的生源, 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三) 获得多方支持。

高职院校虽然在经营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但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拨款, 许多建设项目会因为经费问题而流产。因此,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销策划树立品牌形象, 宣传其办学的宗旨与效果, 以获得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认可与支持。

(四) 提高管理效率。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运营低效的情况, 通过实行营销管理, 可以实现由粗放型管理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 通过市场调节各种资源, 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并没有市场营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企业界和学校等非营利组织才逐渐引入营销机制, 开展营销活动,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仍然处在摸索阶段, 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营销管理水平偏低, 营销观念淡薄。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起步较晚, 故高职院校引入营销管理理念也相对较迟, 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还处在摸索阶段, 许多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实践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同时, 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统包统揽的思想, 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教育营销意识普遍淡化, 许多人还抱着“铁饭碗”的思想不放, 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感, 仍然奉行生产导向观念, 只是一味地关注自己的“生产能力”, 而忽视了“顾客”的需求。

(二) 高职院校营销目标市场不确定, 市场定位不清晰。

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顾客”和自身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 没有明确自己所面对的目标顾客群, 认为所有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都是相同的, 不存在差异性, 教育营销活动缺乏针对性。在市场定位上, 许多高职院校也较为模糊, 没有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 没有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 没能在“顾客”心中树立与众不同的形象。

(三) 高职院校营销策略单一, 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的营销策略较为单一, 缺乏营销策略组合的整体运用。营销手段僵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营销活动仅停留在发布学校新闻和招生广告上。这些营销活动零星的分布在学校的相关部门, 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 各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从整体上发挥营销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基本策略

(一) 明确目标市场, 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

高职院校的顾客群的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 即便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所有需求。因此, 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即高职院校准备以自身的教育产品为其服务、满足其需求的那一类顾客群。目标市场是高职院校开展营销活动的中心, 一切教育营销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市场进行。高职院校目标市场的选择主要是生源市场的选择, 因为招生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关键, 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源目标市场选择时必须首先从市场调查着手, 发现人才需求的现期和预期趋势, 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 进而明确高职院校想要吸引以及有能力吸引进来的学生类型和人数。

此外, 还要考虑如何吸引目标顾客群, 如何在高职院校林立的招生市场中凸显自己, 在目标顾客群心目中树立怎样的形象等问题, 这些问题即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就是明确或凸显高职院校自身的形象、地位及特色, 且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 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留下特殊的印象, 帮助目标顾客更好地认识和识别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一定要明确、有效、切合实际, 切勿盲目求大、虚假夸张, 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市场定位一旦确定, 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

(二) 强化营销管理, 整合教育营销策略

1、强化“人本管理”营销策略。

正如企业强调“顾客至上”的策略一样, 高职院校也应以学生为中心, 树立“人本管理”思想,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指导地位, 将为学生服务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种宣传手段。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 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学校内部形成上至校领导下至每一位教职工、从招生、教学到后勤、财务、人事等部门都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人本管理”策略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上, 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聆听式学习”为“参与式学习”, 教师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2、强化专业设置营销策略。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 是教育营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细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紧扣时代脉搏, 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依据, 以自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 通过市场调研、市场分析, 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发现市场机会, 及时调整、完善专业设置。

3、强化“名师”营销策略。

教师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 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及对学校的满意程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社会认可的“名师”。“名师”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品牌效应, 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吸引学生报考, 宣传效果较为显著。

4、强化公共关系策略。

“酒香也怕巷子深”, 高职院校除了练好以上内功外, 还要充分运用公共关系策略, 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公共关系是高职院校扩大社会影响力, 提升品牌形象、彰显独特地位,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根据其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 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形象,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学校, 赢得公众对高职院校的了解与信任, 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宣传的手段可以是学校自己的网站, 也可以是校外的各种媒体;可以介绍学校的校园文化、专业设置、就业渠道, 也可以报道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教学改革成果、优秀学生事迹。通过各种公关手段的运用, 实现与公众的双向沟通,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结论

总的来说, 高职院校的运营管理引入市场营销思想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这些营销管理策略的整合运用可以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实现教育营销管理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 高职院校教育营销管理的实践将不断丰富, 教育营销理论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8.

[2]任凤辉.导入服务营销理念优化高校运营机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2.2.

[3]徐小钦, 李强.浅论市场营销原理在高校运营中的应用[J].经济师, 2003.12.

[4]郑广华, 徐德力.论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管理[J].焦作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3.

高职院校营销管理 篇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职院校扩招等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现象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缺乏热情。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做着单调的、程序化的工作,被动地接受工作,不主动思考并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对他人缺乏关心。专职行政管理人员从事的是助人行业,对于他们所需要服务的对象的关心较少,服务理念较薄,且用傲慢的、淡漠的行为去对待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问题;对自己缺乏信心。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现在大多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对自身产生一种否定心理,渐渐缺乏自信,使自己对工作不认真。

二、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1、职业态度差。对于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来说,他们的行政管理工作只是循章办事,缺乏技术含量,不用主动思考,只用被动接受,以此,造成了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逐渐拥有消极的工作心态,不认真对待工作。而这种公众认识倾向和社会舆论对高职院校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定位模糊,工作积极性消磨。在学校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较轻松,较之于教师,没有教学的压力,但工作较重复琐碎,导致在行政管理的工作中与他人易发生误会冲突,或有部分教师不配合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易使专职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心理。2、职业荣誉低。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大多都在从事单调琐碎、程序化的、循章办事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能使专职行政人员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也背离他们所学的专业,逐渐的会使专职行政管理人员产生厌倦心理,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会感到迷茫不安。上传下达、循章办事的工作使他们觉得无所作为,缺乏相应的成就感,难以对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管理因素。1、工资待遇低。高职院校重视教学科研,在分配制度上,天平就会慢慢向教师方面倾斜,而反之,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会降低,较低于教师职业,工资待遇逐年拉大,即使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做得再出色,也难以使工资待遇提高。久而久之,行政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与他们所得到的实际报酬不相符,会让他们心里感觉不平衡,心生厌倦,工作不认真做,产生职业倦怠。2、发展空间小。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晋升较困难,学校行政机构人员的限制,年龄学历的高要求,都为他们的晋升之路建起高高的门槛。行政管理人员长期工作在这个岗位上,难以晋升,机会渺小,前途渺茫;学历深造难,评职评教难,都使他们感觉希望渺茫,难以向更高的地方发展,长此以往,易使其产生职业倦怠。3、层次差异大。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学历,但迫于社会的就业压力,他们不得不选择行政管理工作,心理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且繁琐的工作使他们毫无成就感,而且他们的工作协调力与能力经验的不足,易受到领导的批评与不认可。因种种原因的限制,不能使他们拥有较多的晋升机会,为了自己的发展,会将工作放在一边,埋头做认为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样更容易降低对工作的积极性,且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压力倍增,也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要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减轻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通过社会、学校和自身三个角度,帮助专制行政管理人员树立积极的心态,缓解压力,明确目标,建立自信,实现价值。

(一)科学管理。1、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是人们认识了解高职院校专制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并尊重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支持他们的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举行一些活动,以此来缓解行政管理人员的压力。2、提高工资待遇。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与晋升机会,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要一视同仁,评优评先,运用积极的激励制度,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为学校多多献策。3、加强并改善机制。对于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与学习培训,学校都应引起重视。公平的对待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并开展培训,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应适当的进行奖励措施和津贴,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会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在工作领域的成就感。通过锻炼,使他们有更高的水平来适应工作。

(二)自我调适。面对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与消极心态,行政管理人员应该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1、正确认识。对于自己的职业应该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对社会对学校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产生职业认同感,产生积极心态,积极的参加工作,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2、明确目标。根据自身的发展与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明确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做出努力,勇敢的面对挫折,不用空想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去向自己的目标前进。3、提高素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等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努力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为。在工作管理方面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文化水平,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心理素质,面对困难,面对压力,勇敢去面对并解决。

四、结语

高职院校新生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管理

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门原则性、艺术性很强的学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生管理者大部分时间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切忌摆出一副管理人的样子,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聪明还是反应相对迟钝,外向活泼还内向害羞、家庭富裕还是贫困,都要一视同仁,坦诚、真挚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本文结合多年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经验,探讨新时期高职院校新生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高职院校新生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不但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这与中学或大学教育截然不同,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学习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刚刚入学的新生控能力相对较差,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更是如此,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二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有所差异。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可能存在某些自卑心理,因此要调适学生的心理,转变其观念,树立信心。三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但是耐挫能力较低。特别是部分独生子女的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盲目自信,自我关注对、他人关注少,这与学校生活中独立自主和公平竞。

这些差异性存在,决定在进行新生管理方面的不同,要结合高职院校新生的特点去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促进新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稳定发展,引领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涯的开始时光,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新生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施行精细化管理新生

一是精心安排好迎新接待。树立服务也是一种有效管理的观念,安排思想端正、态度热情的在校生去接待新生,带领新生去完成入学报到,向新生正面介绍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给新生大学生涯留下美好的记忆;二是耐心解决学生事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耐心、细致,切忌简单粗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最好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三是细心感动新生。新生管理要注重细节,从细处感动学生,提高学生的信任度。

(二)关注新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就读高职院校的新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新生,他们整体素质要低一些,包括心理素质方面。许多新生是第一次远离家庭,到陌生的城市学习,要独自一个人去适应新的环境,有时心理上会感觉到压力增加,产生一些孤独感、恐惧感。加上,目前新生中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也在增多,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独生子女学生、单亲学生、孤儿学生等,这些学生上更容易受新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因此,要从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加强对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一是要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对有严重心理不稳定倾向的新生,要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及时采取有效的途径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二是多与新生沟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多与新生沟通,稳定学生的思想,从与新生谈话中捕获学生的心理信息,引导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三)開展新生专业情感教育

一方面,要做好校内专业情况介绍。在入学教育时,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都会安排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的整体情况,明确自己专业努力方向,减少学生进来高职院校不知学什么的茫然感。另一方面,要开展校内专业实训介绍。对新生进行传统的专业情况介绍外,高职院校还要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要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开展专业参观活动。这样,通过参观学习,潜移默化熏陶新生的专业思想,让新生更直观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发展,增加专业的自豪感、专业学习兴趣与信心。

(四)做好信息掌控工作

掌控信息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如果单先靠自己一个人去管理新生,往往很难有充够的时间与精力与时间去了解新生,掌握新生的动态信息。因此,要重视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的信息来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如新生当中发生什么不稳定情况时,让信息员在第一时间内与辅导员单线联系。每个新生宿舍可选择一个学生信息员,这样有利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工作的被动与滞后,能及时处理新生的不稳定情况。

(五)精心设计好新生班会

班会是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的教育、管理理念都是通过班会去贯彻,一点一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学习态度。因此,辅导员要利用新生乐于参加班会的积极性,精心设计好内容积极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班会。一是重视第一次班会。有助于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与辅导员相互熟悉,为开展下一步的管理工作开好头;二是重视第一次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召开,在学生心里留下积极的影响,鞭策学生自我进步。并详细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发言,对学生说今后毕业后对照同学们所言,看看大家是否言行一致,是否真的按自己想的去奋斗了。这样会让争强好胜的学生铭记在心,用一种无言的力量推着年轻人前进。

总的来说,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因此,学生工作者要时刻关心和爱护新生,严格要求新生,帮助新生解决各种困难,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思想教育要耐心,工作方法要细心,克服急躁和畏难情绪,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确保迎新工作顺利完成,新生管理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徐艺凌.《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新生管理工作》,群文天地,2012年第9期

[2]马立明.《如何加强大学新生管理工作探析》,科技风,2012年第16期

高职院校营销管理 篇4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 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不仅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校园风气、办学质量和发展前途, 而且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决定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 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班级管理工作, 力求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柔性管理是现代行政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同样可以在教育管理领域进行推广和应用。笔者在本地一所高职院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已有多年, 本文就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管理工作的独特性, 分析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

1 案例调研

笔者所在地的这所高职院校是一所新建公办高职院校, 其前身为两所中专学校, 2010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高等职业学院, 并于2012年开始普通高考招生, 现有在校生近九千人 (含中职) , 在校班级126个。近几年,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近几年该院校高职生的招生情况来看, 入学分数普遍较低,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如2013年共招收普通专科生560名, 其中文史类最低分182分, 最高分385分, 理工类最低分236分, 最高分401分;2014年共招收普通专科生962名, 其中文史类最低分169分, 最高分386分, 理工类最低分245分, 最高分426分;2015年共招收普通专科生1 459名, 其中文史类最低分176分, 最高分439分, 理工类最低分248分, 最高分487分。另外, 该院校还招收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 但存在的问题是, 各专业录取人数差距较大, 其中卫生类专业生源相对充足, 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旅游类和农学类专业生源严重不足, 并且录取分数都较低。

面对全国高校整体格局的新变化, 对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新建高职院校, 形势会更加严峻。面对新形势, 高职院校必须创新管理理念, 开拓管理思路, 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 推行和实施柔性管理, 从而开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2]。

2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独特性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 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 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 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以实现教学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首先取决于管理客体即学生。通过这几年对该院校高职生的调查和了解发现,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 高职学生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2.1 理想信念更缺失

通过对该院校高职学生的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 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自我要求不严, 不良习气较重, 没有责任感, 得过且过。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学生的增加, 有的学生怕吃苦, 表现懒散, 缺乏集体意识, 追求享乐主义。相反, 他们的知识观念、艰苦奋斗观念淡化, 对未来普遍感到茫然, 无所适从。

2.2 学习意识更淡薄

由于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高职院校后, 学习意识普遍淡薄, 没有学习兴趣, 缺乏学习热情, 学习上不刻苦, 学习方法不科学, 不求上进。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根本没有计划性, 学习能力较差。由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学生的成绩普遍不理想, 甚至有部分高职生产生厌学情绪, 上课看小说、玩手机、睡觉、聊天。

2.3 行为失范更严重

从该院校近三年入学的高职学生来看, 问题学生越来越多, 他们普遍纪律性差, 自由散漫, 不服从班级管理, 不愿意被管束, 对辅导员的管理表露出抵触情绪, 管理越严, 逆反心理越严重, 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对抗。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享受, 吃喝玩乐, 并时常做出一些不良行为, 如上网、早恋、迟到、早退、旷课、吸烟、打架斗殴等,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秩序和校园的稳定, 班级管理工作越来越难。

2.4 心理问题更明显

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学习困难, 加之有的因生活和感情上的波折等原因, 个别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过该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了解发现, 大部分学生经常会表现出迷茫、苦闷、烦躁、焦虑等种种消极心理。面对困难, 许多学生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从而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3 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柔性管理是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 与刚性管理相对。所谓柔性管理, 是一种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而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它要求管理者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人性化方式, 在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刚性管理则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等手段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发挥人的潜能, 与刚性管理有着根本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积极作用。通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可以看出, 柔性管理理念更加适合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笔者认为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柔性管理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由于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力, 而是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名学生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本”, 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 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由内而外的管理模式, 相对于本科生, 他们更加排斥外在的强制力量, 如果单纯依靠严厉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往往收效甚微, 甚至会激化矛盾, 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

3.2 柔性管理对学生的影响更持久

柔性管理的目标是将外在的各种管理规定转变为学生内心的自愿承诺, 并最终将这种内心承诺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虽然这一转变过程需要辅导员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然而一旦实现这种转变, 便会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上获得相对独立性, 它将对学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柔性管理是持久稳定的, 刚性管理是暂时不稳定的。所以, 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 柔性管理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更能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特征。

3.3 柔性管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柔性管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提倡人的自主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柔性管理主要就是通过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要, 来调动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高度热情, 因而柔性管理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性, 具有更有效的激励作用。所以, 柔性管理更加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3.4 柔性管理方式更加灵活

柔性管理能够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作为高职生这一群体, 因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他们在行为、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班级管理极其复杂。如果仅仅依靠规章制度难以有效地管理该类组织, 而只有通过柔性管理, 才能提供“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 才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 从而实现管理目标。

总之, 柔性管理的特征可以系统概括为:内在重于外在, 心理重于生理, 肯定重于否定, 激励重于控制。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推行柔性管理, 更能体现柔性管理的价值追求, 相对于刚性管理, 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 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 就不能完全照搬中学生或本科生的班级管理经验和方法, 必须适应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实施柔性管理。具体应用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 转变传统班级管理模式, 建立柔性管理目标

4.1.1 制订柔性规范, 塑造班级精神

柔性规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柔性规范有利于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 从而用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 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与班级结合起来, 自觉地为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而努力奋斗[3]。

以该院护理专业某班级为例, 辅导员从入学开始就开展班训征集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设计出很多班训, 最后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遴选, 最终形成班训:立志立德、求真求精, 并张贴在教室前面的墙壁上。后来该班班委会又集思广益, 设计出班级座右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并贴在教室后墙上。有了班训, 就有了班级文化, 就能凝聚班级精神, 形成大家共同的价值目标。后来这个班级在学院脱颖而出, 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学生学习成绩优秀, 多次被评为市级和院级优秀班集体。

4.1.2 设立柔性目标, 实现自我管理

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 柔性目标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教育的心理动力, 其中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 促使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前进。对学生来说, 设立柔性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自我管理”。辅导员要经常引导学生体验战胜自我的快乐, 同时帮助学生制订具体有效的自我管理目标, 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笔者在该院校曾担任过辅导员工作, 对学生管理工作有很深的感触, 现在的高职学生自尊心强, 心理较脆弱,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也容易自暴自弃。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激励性的小活动,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增强学生的自信,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针对经常旷课的学生, 坚持用鼓励代替批评, 用奖励代替惩罚, 效果也许更好。

4.1.3 实施柔性决策, 鼓励学生参与

柔性决策是一种“人人参与”的众人决策, 是班级管理中有效的方法, 它超越了辅导员的个人智慧。通过共同参与, 可以适当把管理权分散给学生, 如班级的考勤、纪律、卫生、文体活动以及班规的制定等都可以交给学生,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班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

以该院校学生管理为例, 如果过分强调刚性管理, 单纯依赖严格的校纪校规和班规, 通过批评、惩罚、通知家长甚至开除等手段进行班级管理, 就会陷入教育的尴尬境地, 就如同该校某领导所说的, 如果这样做的话, 学院将会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会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高职教育会更加举步维艰。因此,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不能照搬本科生的管理模式, 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实施班级管理, 既要坚持原则性, 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教育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

4.1.4 运用柔性策略, 做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个体差异较大, 所以要管好学生就要求班级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 相应地调整管理策略,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表扬, 它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柔性策略, 对学生要善于表扬, 只要表现良好, 不论事情大小, 都要加以鼓励[4]。

运用柔性策略, 需要辅导员做一个有心人, 要细心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 做学生的贴心人。比如该院校的高职学生虽然入学分数低, 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差, 但他们也具有自身的优点, 如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等。所以, 在高职生管理中运用柔性策略,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从而促进其在学习、纪律和行为方面的改善。

4.2 转变班级管理理念, 具备柔性管理特质

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 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柔性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一种充满信任、理解、关爱、宽容和自由等的班级氛围[5]。这种班级氛围形成的决定因素在于辅导员对学生的一些态度特质以及这些态度能否在班级管理中得到有效表达。笔者认为, 柔性管理取决于管理者的如下4种基本特质。

4.2.1 平等

平等态度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也是其他态度得到充分表达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普遍较低, 被称为“差生”、“低等生”甚至是“问题生”, 他们以“失败者”自居。在对该院校新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 当被问及“你是否觉得别人都看不起你”时, 有64%的学生回答“是”, 有23%的学生回答“不知道”, 只有13%的学生回答“否”。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低, 学生普遍容易感到自卑。所以, 辅导员的平等特质在高职生的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4.2.2 同感

同感就是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要去了解学生, 不仅注意学生的外在表现, 而且还要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 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的理解和关爱。

4.2.3 真诚

真诚是所有心理学家都极为强调的一种品质, 辅导员的真诚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 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目前, 该院校共有126个在校班级, 各个班级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生对简单的说教和粗暴的批评、处罚已无动于衷, 但唯一能打动他的, 也许就是真诚, 哪怕是真诚的批评和处罚。

4.2.4 接纳

接纳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性接纳, 也有人称这种态度为“无条件积极关注”, 其本质就是真正地爱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需要这种“爱”。因此, 辅导员在对高职生的管理中, 要表现出宽容、理解, 而不能表现出厌恶、拒绝和批判。以该学院为例, 那些优秀的班级无一不是源于爱的教育, 反之, 那些冰冷的教育只能带来混乱。

5 结语

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比刚性管理表现出了更大的优越性, 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 更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主流文化。强调柔性管理并不是全盘否定刚性管理, 其实, 两种管理模式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柔性管理是对刚性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2]杨建伟.论柔性化高校管理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86-87.

[3]李伟胜.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韩大勇.柔性管理智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篇5

高职院校的资金一部分用于人员、日常办公消耗支出,一部分形成资产,包括基建投资形成的教学楼、实训楼等房屋建筑物及批量购入的课桌椅、计算机等日常教学设施,还包括专项资金形成的专业实训室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等高端设备和校企合作单位赞助的设备设施等,这些资产一般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高职院校的一系列教科研活动、日常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这些资产,只有通过对资产的有效使用和运行,才能保障学院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高职院校对资产的调配和管理,有利于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高职院校的资产数量大、种类多、使用周期不等,这些特点给资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通过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根据国家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严格配置资产,统筹安排资产,可以提高资产使用率,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损坏、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三)高职院校对资产的监督和控制,有利于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增值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履行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通过制订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从购置、使用、保管、投资、处置等每一个环节都加以控制,可以有效防止违规采购、随意处置国有资产等不合法、不合规现象的发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资产管理体系不完整

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随着学校对教学教研活动的不断重视,在安排资金时,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为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不惜成本,购入大批资产。但是由于很多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其在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环节中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存在各种不合规的现象,比如缺乏资产购置审批制度,采购随意,没有经过采购部门的审核批准,自行采购;或缺乏资产登记入库管理制度,存在购入后直接由使用部门领取,未通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出入库登记手续等问题;或缺乏严格的验收管理制度,在支付全部款项前,未按规定要求对货物进行验收,事后才发现单据不全、货物短缺等现象;或缺乏资产绩效考核制度,在出现资产浪费、丢失现象时,未严格追究相应的保管及管理责任。没有制度的约束,资产管理难以有效实施。

(二)资产管理理念传统,造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离、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离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实现资产的购置和日常维护,另一方面现有的资产存量也是安排财政预算的基础。但是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在未充分考虑资产存量及自身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加大了资产的投入规模,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或利用率不高。同时,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认为资产管理的重点仅在于保护好资产,确定资产实物的存在,避免实物的毁损或丢失。但是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很多资产由于过时或不符合学校的实际使用要求,一旦闲置,不仅其使用价值未得到实现,资产的自身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出现减值的现象。

(三)部分资产权属不清,无人监管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通过资源整合、相互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其他关联单位合署办公,共同使用资产,部分资产交叉使用。一旦结束合作关系,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或合作双方在资产分割上存在分歧,使资产的权利归属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使这部分资产一直未办理相应的转移手续,最终导致这些资产无人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

(四)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全员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学校领导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员配置上未充分考虑资产管理岗位所需的专业化知识,导致出现资产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认为资产管理只需做好资产登记、汇总工作,没有维护和管理意识。另外,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工普遍认为资产管理责任归属于资产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无关,没有形成全员管理意识。

三、完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体系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资产在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要循,使每个环节都按规定的程序严格执行,加强资产采购和出入库管理,确定资产使用人和责任人,同时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内部管理体系,设置以校级领导为负责人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制,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形成现代的资产管理理念,充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作为现代的高职院校,必须与时共进,开拓创新,形成新型的现停留在资产保全上。当然,在资产管理上也要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资产管理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资产的现有存量和未来需求,不仅有利于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有利于提高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指导和监督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资产优化配置、共享共用

随着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资产数量渐多、品种日趋复杂,因此有必要开展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将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相结合,一方面从静态的财务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数量、金额、折旧的账务信息,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资产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使用过程和状态,做到相辅相成,相互监督。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及时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共享共用,避免由于人工操作,出现程序繁琐、审批难等现象,使资产不能及时得到调配、使用。

(四)提高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全员参与资产管理

作为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责任心强的管理队伍,以院领导为中心,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其他部门为分散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另外,可通过校内积极宣传、传达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资产管理的文件,使院校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资产管理中,使资产管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当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客观评价资产管理现状,从院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资产管理问题,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自我管理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机制;沟通

1 建立健全科学的班级管理机制

好的管理者能够把各部门、各层次的人、财、物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是这种井井有条也是在与制度管理相联系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多用心观察,建立班级的基本管理形式。一方面,要注意制度的产生方式。可以由辅导员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但是应该以学生为主,学生最了解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也最有发言权和针对性;另一方面,班规在制定出来之后,在班级中一定要建立班规的执行机构,要确保班规能执行到位。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学会修正,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管理制度真正帮助到班级管理。

2 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章制度我们的队伍才能有相同的目标和统一的步伐,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发动大家相互监督,在班级里形成以遵守纪律为荣,以违反纪律为耻的良好班风。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和班干部要做到有规必循、有章必依,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严格执行。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如果说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是科学班级管理的基础,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管理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条件,这需要辅导员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积极排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平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如德育课、班会、主题生活会、下寝室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谈话等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千万要避免讲一些空话套话,或者是毫无耐心说一些硬话、狠话,不要说侮辱、打击的话语,使学生的感情受到伤害产生消极的影响。

4 充分发挥班级骨干的示范作用

辅导员应该认真挑选、细心培养,发挥民主,组建高素质的班级骨干队伍。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多给这些学生骨干锻炼和发挥才干的机会,信任并且支持他们的工作,同时,对于班级骨干要严格管理,教育他们要有服务意识。

5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成为他们能否成才的重要标准。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遇到各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不少的竞争压力,我们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多观察多了解情况,关注班级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与系部和学院的心理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做到及早预防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适应性、自主性等等健康心理状态。

6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运用好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其实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好这一机制也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用荣誉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那些学习成绩突出、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设立奖学金等形式进行奖励,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第二,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施激励。在评优评先时适当的利益倾斜,让他们获得信心。第三,用成功感来激励学生。这里主要是指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实践最后达到一定的目标来感受成功的快乐。在运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公平公正,同时还要注意适时地激励,不要把它当成“万能药”随时随地滥用。

7 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经过多年学习,广大应届毕业生终于要走向工作岗位了,但不少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感到不知所措,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学生进入高校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要想成功,一般我们要首先明白我们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并且经常的对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进行检查修正,付诸行动坚持到底,定能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高职院校比起本科院校在校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更短,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利用好时间分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工作,比如在学生大一的德育课里就应该安排就业的意识启蒙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知识,大二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就业方面的讲座获得专业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勤工俭学或是打假期工,通过这样与社会接触的实践活动帮助自己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学生的就业工作绝对不是一个时期或者说一个阶段的事情,而是应该纳入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在学生毕业时收获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如何搞好班集体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杨德梅.试论制度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12).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探究 篇7

1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

高职学生已步入成年人行列, 老师的一言一行给学生起着垂范的作用。《论语·子路》中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简单来说, 就是领导者要以自己的行动作为榜样。辅导员虽不算官, 但他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是任何一个领导都无法媲美的。辅导员不仅是班级的领导者, 更是劳动者;不仅是指挥员, 更是战斗员。辅导员要求别人做的事情, 自己首先要带头做、做得好, 这样才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你说别人, 人家才会听。开国上将许世友讲过, “有带头冲的官, 就有不怕死的兵。”所以, 学生表现不积极, 作为辅导员不能一味地责罚, 也应自省反思。辅导员要想管好学生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学生中的威望, 将会上下同心, 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 做学生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1.1 不贪小便宜

高职学生刚刚步入成年人行列, 他能接受这个社会带来的一切。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 当你遇到学生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处理事情时, 你首先要考虑你在学生时代老师接受学生的小恩小惠你对老师的看法和评价, 你会立即悬崖勒马。我们应牢记祖训:吃人嘴软, 拿人家手短。所以, 我们无论受到怎样的诱惑, 都必须要克制与管住自己, 那就是不要贪图小利益, 要望得更远, 看得更清, 才是人的基本。

1.2 君子不言利

面对高职学生结构的复杂化、层次的差距化、思维的多样化, 必给我们管理工作带来难度。因此, 我们辅导员在管理班集体时要有充分的爱心、持之以恒的耐心、不折不扣的责任心, 方可使这个集体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这样会造成我们的付出和回报严重失衡, 这时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地观点, 也许今天的付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 甚至在校期间也见不到成效, 但学生立足社会哪怕是只有小小成就, 甚至没有成就但必然改变了他们生存的环境, 你将会感到非常欣慰。

1.3 以德服人

《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诚服也。”大意是:以武力征服人, 人不是真正心服, 而是力量不足, 抵抗不住;以恩德服人, 人的心中高兴, 是真心实意的服从。处理学生的一切事务, 切记以权压人, 更不能以武力解决问题, 一定要有耐心, 要以理服人。

2 勤于分析, 有的放矢

辅导员除要具有良好的优良品德, 在学生中还要有亲和力, 而且在班级管理中要树立自身的威信, 这是作辅导员工作的自身基本条件。只有良好的自身条件, 要搞好班级管理还远远不够, 在管理工作要勤于分析, 对问题要有预见性、分析性和总结性。要提升对学生的管理, 我们不能停留在粗放经营的状态, 要学会节约经营。要勤于分析, 挖掘问题。

2.1 摸清情况, 有的放矢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这种军事思想, 用在学生管理上非常有用, 我作辅导员在学生入校时都会找每位同学谈,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会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 这些年通过与学生谈话, 总结出现有高职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管理措施。

2.1.1 缺乏自我约束力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 不少学生从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 想追求其所谓的“自由”和自认为的“个性”, 表现在不按时起床、不出早操、上课迟到等。有的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还有的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 甚至出现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严重的违纪行为。

2.1.2 缺乏主见, 易受他人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没有了亲人在身边的管束, 学生更感到久违的自由。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网络、游戏、恋爱等, 这些丰富的生活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也有不少新生入学以后听学长、老乡的一些不负责任、不正确的言论, 最后导致学习动机不明, 学习兴趣降低, 把学习作为了副业, 从而使学生一进校门面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以及学业要求不适应, 造成一定的心理反差。

2.1.3 有自卑感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也是当今的大学生, 但由于社会对高职认识模糊, 加之高职生源主要是高考失利者, 他们对能在高职院校获取文化知识未寄很大的希望, 只是由于当今社会对文凭的需求, 不得不读, 因此有些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 情绪波动大, 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加上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是很长, 办学条件不是很好, 与学生想象中的学校差距甚远, 因此部分学生思想上信心不足, 精神萎靡不振, 学习缺乏动力, 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 缺乏奋斗目标, 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自卑感。

2.1.4 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要求, 摆脱自卑的心理

除我们要在学生管理上下更多的功夫, 要求更严格外, 更应让学生认识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灵活, 针对性强, 能够根据现实社会对大专生的需求, 而做相应的课程更改。高职学生因考试失利, 往往容易产生自卑, 因而对自身的要求也相应的降低, 目的只是为了一个专科毕业证, 要摆脱这种因自卑造成的不良后果, 就应该让他们了解高职院校存在的优势, 使他们树立对自己对学校的信心, 甚至为能来到这里而自豪, 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能有与本科学生进行抗衡的能力。

2.1.5 从根本上解决学风问题

高职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缺乏与认识, 他们认为理论知识远不如实践重要, 与理论相对比更愿意参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项活动, 一味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并认为大部分的理论课程缺乏实用性, 导致班级学风建设困难, 由此可见我们应从学生爱动、多动、喜欢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实际出发, 把理论置于专业实践活动之中, 不能以单纯的理论授课形式为主, 在活动或者游戏中通过自我的参与与认识, 并通过老师利用理论知识的引导, 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

2.2 分层管理, 挖掘潜力

现有班级学生的构成, 基本上是三种层次:普招生、对口高职、自主招生, 普招生相对来说在学习和纪律方面都是班级的引领者, 由于高考的失利, 他们有一定的自卑感。要充分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潜力,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来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 以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 并在班会时间对在外参加比赛获得优秀成绩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宣传, 以鼓动更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自我肯定, 并挖掘出学生的各种潜力, 在消除自卑心理的同时, 把学校具备的优势以一种更直接, 更信服的方式展现出来, 让学生从内心来肯定所处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对口高职和自主招生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家境较好的家庭, 父母过分溺爱, 从小娇生惯养, 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 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 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 喜欢独来独往, 我行我素。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 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 部分学生的想法都只是打算来混张毕业证。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要多费心思, 要多与他们交流, 要多给他们引导, 更多的要让他们与普招生交朋友, 在潜移默化中来感召他们。

2.3 充分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自教自律”意识的形成, 最终要依靠学生自己, 一味通过辅导员的威逼利诱以及思想教育无法对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起到绝对性的作用,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综合素质测评”来对学生产生自律, 让学生随时对照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最终将“自律”内化成一种习惯。另一方面, 通过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 达到班干部内部管理的效果。再一方面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班干部必须要学会正确的处理好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在展现自己独特的思想的同时, 也意识到自身的薄弱力量, 而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将各种谋略汇集在一起, 团结协作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还要让他们养成勇于负责的习惯, 意识到自己的特殊角色, 敢于坚守责任, 承担责任, 把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化为实际行动, 为班干部树立自己的形象以及统筹规划班级一切事物, 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 三年管理思路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就业前的教育, 学生经过在校三年的学习, 毕业后基本是走向就业岗位, 所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形成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我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思路:一紧、二松、三放。所谓的“一紧”, 就是在第一学年, 针对学生的特点, 强管理、严要求, 这一阶段辅导员唱主角, 并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班团干部队伍;所谓的“二松”, 就是在第二学年, 让班团干部队伍唱主角, 辅导员起辅助作用,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要初步形成;所谓的“三放”, 就是在第三学年, 辅导员和班团干部队伍只起引领作用,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真正形成, 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高职院校营销管理 篇8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的需要引发, 有了需要学习者开始寻求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学习工具。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 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打破以往学生毕业再找工作的情况,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出校门即可进厂门, 这对学生在校学习的需求变更有较大的影响。数据表明,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据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从学历层次来看, 就业状况具有初次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初次就业率最高, 紧接着是专科生, 本科生最低。从学校类型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 为78.1%。石化行业是国家重要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 对石化类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掌握石油化工类生产技能转变到掌握生产、安全、市场营销等综合性专业知识技能于一身。石化类院校的市场营销相关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程, 部分经贸类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 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差异性。

二、调查情况

1.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高职院校课堂上, 学生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教师讲课、学生不听课的局面。如何破解传统课堂带来的这种难题?对传统课堂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势在必行。把学生的低头扭转为抬头, 并且认真学习、配合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 需要行之有效、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解决现有教学的难题, 首先要对课堂的现状找出病因。

教师的必要性——教学是相长的, 教师一言堂, 学生却沉迷在游戏中, 对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不小的打击。提供给学生会做、能做、愿意做的学习氛围, 才会实现促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 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带回课堂, 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精细化策略实施, 能够增进师生课上课下交流互动, 形成朋友式新型教学关系。

学习者的必要性——学习的认知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接受、转码、整合、记录、分享、应用, 对于知识的学习用新鲜的方法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学的设计都是从学习者出发, 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要求、学习目标、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设计基点, 教师在不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不清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没有办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最初目的, 导致学无用处。

2.需求分析的方法

此次调查分析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设计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学习现状、营销常识、喜欢的教师类型、课堂情况、对教学的期许、对大学生活的期望等方面, 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发放200份调查问卷, 回收194份, 有效问卷180份, 随机访谈80人。课题组成员运用统计学知识,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整理出对该项研究进一步深入进行的有利数据。

3.调查对象

包括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占总调查人数70%、毕业生占总调查人数15%、教学主任占总调查人数5%、就业处工作人员占总调查人数10%。

三、结论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发现接受调查的在校学生的学习意愿比较强烈, 愿意学习市场营销的学生, 占比85%;由此, 需要增加市场营销课程的课时分配, 加大技能训练课程比例。

愿意实际动手做任务, 老师辅助, 占比90%;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实战演练营销过程可以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的意识, 提升技能。

喜欢线上线下互动, 占比92%;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平台、交友软件开展教学活动, 运用多元的媒体交互实时与学生互动。

学习后可以自主创业, 占比81%;开展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 调动在校学习期间的主动性, 强化读书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

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设计, 要侧重向精化和细化发展, 创新教育模式, 创造可持续变革的适应高职院校, 创造出具有普遍适用的《市场营销》精细化教学策略, 为高职精细化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同军.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基于天津滨海新区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的现状调查[J].成人教育, 2015, 35 (5) :51-55.

[2]喻婷.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1.

高职院校班级早期管理策略 篇9

一班级早期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班级管理是班级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总目标、配合教育教学活动而有效展开的管理活动,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班级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单位, 学生在校教育主要在班级这个集体中完成。良好的班级管理, 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 加强班级管理, 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其次,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赫尔巴特曾说:“如果不坚持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 也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可见, 良好的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保证教学质量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

班级早期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总体性目标在班级早期管理中阶段性的体现。班级管理总体性目标是指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高职三年达到的总目标———创建团结合作、勤奋进取的班集体。班级早期管理目标是指新班集体刚组建的班级管理目标。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和熟悉学生、组建和培养班集体, 为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建优秀班集体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新生在入学初期, 普遍存在目标缺损现象, 对新环境出现不适应症状, 而内心又渴望学业和能力培养上在大学阶段收获更多。解决这个问题, 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明确班级早期管理目标, 不仅使学生们都能按既定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工作态度和生活习惯, 促使其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还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全面实施。

二班级早期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 了解学生、熟悉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性格、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根据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基本规律, 相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下, 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有各自规律的, 呈现出差异性。教育工作者既要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共同特征, 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 采取有效手段, 实行因材施教。班主任接手新班之后, 需要通过种种方式了解熟悉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成绩、性格爱好、兴趣特长和家庭情况等, 建立班级资料信息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才能培养建立起优秀的班集体, 更好地配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那么, 了解熟悉学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呢?

重视第一次见面。新生报到注册时, 往往是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认识新学校、新老师。这时家长、学生对新学校陌生而新奇, 配合度较高, 班主任可以及时核实档案, 建立健全家庭资料和学生个人资料, 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建立的家庭资料名目可以有:父母工作单位及职务、父母文化程度、家长对学校与孩子的要求等。学生个人资料名目可以有:高考成绩、爱好特长、曾任职务、所获奖励荣誉等。

分析书面材料。通过对记载学生情况的高中档案、班级日志、课堂笔记本、作业本试卷等书面材料查阅分析, 可以使班主任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行为规范和家庭资料等情况。分析书面材料要与观察、谈话以及老师和同学的反映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以便使获得的信息全面、客观。

师生沟通谈话。通过谈话沟通, 可以深入详细地了解学生情况, 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新生刚进入大学都有热情、有理想, 要充分地让学生畅所欲言, 描绘发展蓝图, 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 作为今后工作学习的鞭策。可以请学生做口头或书面自我介绍, 谈个人、谈家庭、谈理想, 也可以师生双方共同交谈, 谈爱好、谈班级、谈社会等。谈话应明确目的、内容和方式, 谈话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谈话前的充分准备, 谈话时和蔼可亲的态度。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其他同学交谈等方式进行了解。

开展班级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 创设班级成员交际和活动的舞台, 提供角色体验机会。不但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促进班级团结和睦氛围的形成, 而且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有利于班主任因材施教。比如:军训、主题班会、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技能竞赛、公益性活动, 这些都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机会,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引导学生最终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生情况掌握全面深入, 班级资料信息库建立及时准确, 会给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带来许多便利。比如选拔培养班干部,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 宜早不宜迟, 入学后很短时间内, 班委就要陆续完备起来。依据对学生的多方面了解和班级资料库的参考信息, 确定下来的班干部很快会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了解学生, 班主任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 班主任的观念要更新, 否则从旧观念看今天学生, 容易产生代沟, 将会影响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 防止只注意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素质培养。第三, 防止只注意少数优秀生, 忽视大多数。

(二) 组建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由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团体。班集体既是班主任培养教育的对象, 又是班主任进行管理教育的依靠力量, 也就是说, 它是教育的结果, 也是教育的途径。班主任培养教育班集体时, 这个集体是教育的结果, 而这个集体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力量, 教育着集体中每一个成员。这时它就成为教育的途径, 班主任的依靠力量。马克思说:“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个人的成才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优秀的班集体中, 学生们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奋发努力的学习能力、健康正确的舆论意识、自觉严明的纪律性和自律优良的生活作风;反之, 涣散的班集体中, 学生们缺少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优秀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 要靠班主任耐心培养和精心组织, 因此, 班主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早期管理工作。

1 做好三个“一”工作

为引导教育好思想多样、可塑性强的新生, 要做到三个“一”工作, 即开好第一次班会、搞好第一周军训、抓好第一周上课。开好第一次班会, 明确可行的班级目标, 形成良好的班风。第一次班会, 就是要在入学初期, 提出具体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上的要求, 明确在校的奋斗目标, 帮助学生尽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 促进学生成长。比如, 会计专业的班级, 可以树立“严谨自律、诚实守信”的班级目标, 贯穿于日常学习和生活教育教学管理中, 既突出会计专业素质, 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搞好第一周军训, 培养新生吃苦耐劳的、严明自律和团结互助的作风。新生军训, 对学生从出勤、训练、内务等都进行严格管理, 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要求每一个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新生入学军训教育, 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提高学生的纪律性、自律性和团队协作性。抓好第一周上课, 让学生适应陌生新鲜的大学学习生活, 班主任要做充分准备。从熟悉大学学习环境、学习内容, 到熟悉大学学习方式、学习要求都要做到认真细致的引导, 使学生尽早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方法, 才能真正在大学里达成发展与健全自我的目标。

2 建立班级“小家务”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家。一个家庭不能没有“小家务”。“小家务”的建立能促使每个学生热爱集体, 培养起一种“我爱我家”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的发展, 将会使集体凝聚力与日俱增, 推动班级各项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个新生的班集体, 应该建立的“小家务”, 一般包括:

布置教室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 环境也是一种教育力量。教室环境包括班规班训、板报、公告栏、条幅字画以及桌椅摆放等。经过共同设计共同布置教室环境的过程, 学生们不仅能体验到对新集体新教室的认同感、归属感, 而且还营造了团结奋进、和睦进取的班级文化氛围。

建立“光荣榜”。宣传同学身边学习标兵和技能能手的事迹, 表彰先进的、进步的学生, 以榜样示范的力量激励、引导学生, 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建立兴趣小组。根据学生个人特长爱好, 班级内部成立多种兴趣小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为学生才能施展提供舞台, 例如成立“板报组”“通讯组”“体育组”“文艺组”“社会实践组”等。兴趣小组可以使班集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氛围, 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

3 建立健全班规班纪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为确保班级管理目标的顺利实施, 必须要有健全的班规作为保障。班级班规为实施班级管理目标而制定, 约束每个学生, 使学生们明白孰可为孰不可为。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导致高职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来自市县乡镇各层次教育, 所受规范教育程度深浅不一, 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 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 新生在刚入校时, 都希望在新环境新集体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会主动规范自己言行。这一阶段的新生, 可塑性也是非常强的。班主任要抓住时机, 趁势而为, 建立健全班规班纪, 规范和引导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

首先, 制定班规班纪。班规班纪包括班级的规章制度、班规、纪律等内容。根据校规校纪和本班实际情况, 经过同学们集体讨论, 确立班纪班规, 使班级目标管理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班纪班规的制定要有针对性, 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可行性, 切忌空洞说教;要有制约性, 切忌赏罚不明。其次, 完善班规班纪。任何规章制度都不可能无缺陷。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修改和完善, 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一份完善的管理制度应明确学生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最后, 落实班规班纪。制定班规班纪, 关键要落到实处。在班主任指导下, 班委成员对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监督考核。考核结果反映班级管理目标实施情况, 也是评定学生素质全面开展状况的主要依据。考核要求做到及时考核、及时反馈、及时教育。落实班规班纪监督考核, 可以提高学生认知, 规范学生言行, 确保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 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

一个优秀班集体, 必然有一个优秀的班级核心团队。这个核心团队是由班主任和各班干部组成。班干部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 是班级管理中的得力帮手。能否组建优秀的班集体, 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班干部队伍建设包括选拔和培养的工作。

首先, 选拔班干部, 是班级早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最初阶段, 班主任可采取兼顾班主任和学生意向的民主选举方法进行学生干部选拔。这样做, 既能兼顾班主任的意向, 又能兼顾学生群体的意向。如此选举出来的班干部才能保证学生的支持和协助, 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其次, 培养班干部。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 还应积极教育培养。选拔出来的班干部, 虽然是本班学生中的佼佼者, 但有的学生没有当班干部的经历, 工作经验、工作能力都欠缺, 需要班主任多关心、教育、培养, 使他们尽快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班主任要求班干部在工作前学会制定工作计划、安排部署, 工作中既要检查落实、严格要求, 又要示范表率、带动他人, 工作后及时总结, 加以改进。通过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 班干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成长同时也形成了班级的骨干和核心。

5 争取任课教师配合

马卡连柯说过, 没有教师的集体, 就不可能建立学生的集体。没有统一一致的教师集体, 就不可能对学生形成统一的教育要求, 也就不可能有一致的教育进程, 不可能有统一向上的班集体。有经验的班主任深知教师集体对班集体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任课教师是各专业课程主要教学工作者, 了解各专业的教学情况,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班级的精神面貌。班主任主动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 争取任课教师的配合, 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与任课教师协同进行教学管理, 统一要求, 对学生进行一致而有效的教育。同时, 班主任注重加强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 促进互相了解。利用各种机会, 提高任课教师的威信。妥善处理好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增进信任与理解。教育学生尊敬任课教师,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爱教, 学生爱学, 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融合在一起, 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 班级早期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问题, 关系到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工作者要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探索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 教育培养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秉繁.做好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书育人, 2002 (6) .

[2]汲广运.谈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J].教书育人, 2001 (11) .

[3]胥海军, 王萍.浅谈班集体组建的意义和初期的工作方法[J].大学时代, 2006 (11) .

高职院校财务预算全程管理 篇10

一、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编制方法

1. 建立权威的财务预算编制组织机构。

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是高职院校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 其以预算会议的形式审议预算草案。在高职院校里, 该委员会主任应由高职院校党委书记、院长兼任, 副主任由分管财务的副院长出任, 委员可由高职院校副书记、副院长组成, 秘书由财务负责人兼任。下设财务预算编制管理领导小组, 负责财务预算编制的具体事务, 该领导小组组长可由分管财务的副院长兼任。在财务预算编制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由财务负责人出任。

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和财务预算编制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责如下:一是审议、确定学院预算政策和制度, 确定预算目标和程序;二是汇总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的整体预算方案, 审查预算草案, 并就必要的修正进行调整;三是仲裁有关预算冲突;四是报党委书记、院长分别初步审定预算;五是报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和财务预算编制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下达执行;六是负责预算追加方案的审查和审批;七是审核预算分析报告, 并提出改进预算编制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财务预算编制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的预算编制管理组织, 它直接对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 其职责如下:一是指导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编制预算方案, 制定预算编制管理的有关制度、规定和政策, 并报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审批;二是对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进行审查、评价、协调和平衡, 并对经批准的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的预算方案进行汇总, 编制高职院校的总预算, 上报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三是负责预算编制的协调、仲裁工作, 并初步审查预算追加方案的合理性, 然后报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审批。

2. 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

预算编制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预算编制原则以及高职院校核算管理的需要, 综合采用零基预算法、综合预算法、定员定额标准法和绩效评价法等进行。编制预算时, 不仅要重视短期经济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的任期考核目标, 还要考虑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遵循主体明确、客观真实、滚动调整的原则。

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可以是:首先由财务部门对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进行财务预算布置。其次是采用“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二上”是高职院校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对初步预算方案进行讨论, 然后向学院提出预算修改意见并报送财务部门;“二下”是指调整后的预算方案经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批复后, 向全院正式公布, 以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增强预算的外部监督力量。

应当强调的是, 要编制准确的预算, 就必须深入调查相关指标及其影响因素。预算编制细化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预算项目要细化。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项目含义要清楚, 如必须弄清专业建设费的概念, 以保证其专用性;二是要列出专业名称, 也就是把当年的专业建设费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到各个专业项下。 (2) 部门要明确。即每笔经费都有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以保证项目有保证资金, 责任人有受托责任。 (3) 使用有时间。即列入预算的项目应注明实施时间。

二、对高职院校财务预算执行的控制

1. 建立财务预算目标评价体系。

对财务预算执行进行控制的关键就是建立财务预算目标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将编制预算与事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业务发展目标与高职院校总体预算执行的控制目标、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情况, 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短期工作规划与资金需求短期计划的衔接情况, 年度工作计划与年度经费预算的衔接情况。 (2) 将预算执行的控制与管理环节结合起来。评价应该从细化预算支出结构入手, 分析实际投入的每笔资金是否都是必要的, 是否体现了节约意识, 是否遵循了效率和效益原则。 (3) 将预算执行结果与年度工作成果结合起来。通过对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年度工作成果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 主要揭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费保障情况, 二是资金使用效率。

2. 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网络。

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 上通高职院校决策层, 下达高职院校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的跨部门、跨组织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又可以迅速将预算的执行进度和情况传递给高职院校决策者和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让他们了解相关信息并做出相应决策。

3. 加强财务监督,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1) 加强资金周转环节的控制, 强化财务监督。高职院校应树立“资金到哪里, 管理、监控就跟踪到哪里”的观念, 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高职院校管理的各环节, 杜绝资金流失。 (2) 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对高职院校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实时监督。

4. 加强现金控制。

现金控制的关键在于现金预算控制、现金收支控制和现金使用效率控制。 (1) 现金预算控制。即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办法, 认真编制预算, 为业绩评价提供衡量标准, 并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遵照执行。 (2) 现金收支控制。现金收支控制主要通过财权划分、成本与费用定额等来实现。 (3) 现金使用效率控制。现金使用效率控制是对高职院校与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之间现金使用的不平衡进行有效的控制。

5. 年度预算与月度申报相结合。

高职院校全年财务预算执行目标可以通过月度预算加以控制, 按照“以月保季, 以季保年”的原则编制月度滚动预算。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应于每月25日前, 根据年度预算编制月度预算草案, 报送财务部门审查、汇总, 并报院长决定, 形成下月全院的财务预算。月度预算批准后要下达一式两份:一份给执行部门, 作为其开展活动的依据;另一份给财务部门, 作为其监督执行的依据。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在管理过程中, 所发生的财务支出需要到财务部门报销, 财务部门根据预算要求审核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的报销凭证。财务部门每旬向院长反馈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

6. 预算执行权限的设置。

为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目标的实现, 预算控制的重点在于建立预算控制程序。它以预算管理决策的划分和授权、预算组织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预算审查和监控以及内部审计等方式来加强预算控制。其重点在于授权控制, 一般是通过预算程序和预算制度的制定来授权, 可以通过设置预算执行权限一览表将其具体化、制度化。

7. 科学建立财务预算执行控制指标体系。

财务预算执行控制指标应包括三类, 三类指标的权重分别为90%、5%、5%。第一类是预算执行结果类指标, 权重为90%。定性指标主要有服务质量、教职工满意度等。第二类是预算调整类指标, 权重为5%。第三类是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类指标, 权重为5%。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对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设定考核指标时, 要按照指标体系以及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的性质和权责, 根据指标完成的可控性原则确定与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对应的考核指标。高职院校应采用综合评分法, 根据考核指标的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分数, 再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综合分数, 最后根据综合分数划分不同的等级, 按照等级落实不同程度的奖惩方案。

三、高职院校财务预算调整

1. 高职院校财务预算调整的原则。

(1) 坚持日常公用支出预算方案不调整的原则。日常公用支出标准应全校统一, 工作量大体透明, 一经确定不宜调整。 (2) 适当调整发展性项目。如教学设备购置、图书购置、师资建设、校区扩建等发展性项目, 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 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的审批程序, 可以对原预算进行适当调整。

2. 预算调整的两种情况。

(1) 收入不足或支出增加后的调整。如原来预估的下年度的招生计划数低于次年5月份批准的招生计划数时, 就意味着预算年度内非税收入的减少。而这时院校内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的“部门预算”早已下达执行, 如果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进行弥补, 调整预算就在所难免。同样, 预算年度内若某些支出项目超出计划数, 在收入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会导致预算年度的支付不足。为满足学校发展的资金需求, 势必扩大贷款规模。因此, 除调整收入预算表和支出预算表外, 还要调整建设项目筹资预算。而建设项目筹资预算的改变, 又会导致后续年份的贷款利息支出和还贷支出, 因此有必要调整偿贷预算, 延长还贷期限。 (2) 收入增加或支出减少后的调整。如因预算年度内各项收入超过预算数或因控制支出使预算年度结余增加而进行的预算调整。年度内收入增加或支出节约形成的实际结余比预计结余增加时, 可将净增结余部分转入自筹基建支出, 增加基建自筹经费, 并相应缩小银行贷款规模。银行贷款规模缩小后, 又会导致后续年份的贷款利息支出和还贷支出的改变, 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缩短还贷时间。

3. 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的修订。

财务预算的修订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预算的调整;二是预算的追加或削减。预算调整是指由于预算前提发生重大变化, 使得某些预算指标严重偏离实际运行情况, 必须重新分配预算项目或修改预算指标, 从而对预算指标进行调整的过程。预算追加 (削减) 是由于经营管理目标调整, 导致业务量增加 (减少) , 从而对预算项目和预算指标进行追加 (削减) 。如果修改的预算项目对年度预算目标产生了重大影响, 则必须报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批准。

4. 预算调整的具体程序。

预算调整必须符合高职院校全年的发展目标, 调整方案应当客观、可行。预算调整重点应当放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重要的、非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方面。调整程序为: (1) 由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在书面报告中阐述预算执行情况、客观变化情况对预算执行造成的影响, 提出预算调整幅度; (2) 财务部门应对提出的调整事项, 按照学校年度预算总目标与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的分项规划, 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其是否符合预算的必要条件, 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 对符合条件的出具分析调研报告, 签署调整意见, 由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向预算管理部门进一步提交调整报告, 预算管理部门综合平衡后, 上报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 待批准后方可下达执行。调整程序虽不能过于简化, 但对于重大事件、突发事件,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要特事特办, 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四、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重点: (1) 根据高职院校及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对财务预算绩效的不同要求, 分别设立若干个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考评指标、系 (部) 财务预算绩效考评指标、职能部门财务预算绩效考评指标, 通过比较来揭示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考评的状况。 (2)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数。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由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组成的指标系统, 每个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不同, 其权数也就不同。

1. 定量指标。

(1) 整体考评指标。 (1) 预算调整率= (年度预算金额÷年初预算金额) ×100%。预算调整率越低越好, 表明预算准确性高。指标权数应占到0.4。 (2) 非税收入预算完成率= (非税收入完成金额÷非税收入预算金额) ×100%。非税收入预算完成率一般越高越好, 说明采取有效措施使支出预算有了可靠的资金保证。指标权数应占到0.1。 (3) 支出预算完成率= (年度各项经费支出金额÷年初各项经费支出预算金额) ×100%。如果事业计划完成率低, 而支出预算完成率高, 则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花钱没有办事, 资金使用效率低;二是支出预算偏低, 投入的资金不能保证计划圆满完成。指标权数应占到0.1。 (4) 预算执行赤字率=[ (收入预算完成金额-支出预算完成金额-应支未支预算金额) ÷收入预算完成金额]×100%。指标权数应占到0.1。

(2) 系 (部) 考评指标。 (1) 预算收入完成率= (预算收入金额÷预算完成金额) ×100%。考评重点为学生学杂费收入和系 (部) 创收收入中用于发放教师津贴及上交学院的部分, 指标权数应占到0.3。考评时完成预算收入的计满分, 完成预算收入的90%的系 (部) 按9折计分, 完成预算收入的80%的系 (部) 按8折计分, 完成预算收入不足80%的系 (部) 不计分。 (2) 财务预算执行率= (预算执行金额÷财务预算金额) ×100%。指标权数占0.7。考评以预算执行金额不超过财务预算金额为最佳。但必须区分为:一次预算调整后控制在财务预算金额内则达到满分70分;二次预算调整后控制在财务预算金额内按9折计分, 即63分;三次预算调整后控制在财务预算金额内不计分。 (3) 业务经费保障率= (业务经费执行金额÷业务经费预算金额) ×100%。指标权数占0.3。考评重点是非业务经费是否挤占业务经费, 或将业务经费挪作他用。业务经费做到专用的得满分30分;非业务经费挤占业务经费, 或将业务经费挪作他用的不计分。

(3) 职能部门考评指标。 (1) 财务预算执行率= (预算执行金额÷财务预算金额) ×100%。该指标为职能部门财务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 指标权数应占到0.7。考评以预算执行金额不超过财务预算金额为最佳。考核计分与系 (部) 相同。 (2) 业务经费保障率= (业务经费执行金额÷业务经费预算金额) ×100%。考核计分与系 (部) 相同。

2. 定性指标。

(1) 整体考评指标。 (1) 学校党政领导 (特别是主要领导) 对财务预算的态度, 指标权数应占到0.15。特别重视的得10分, 一般重视的得8分, 不重视的不得分。 (2) 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指标权数应占到0.1。特别健全的得10分, 比较健全的得8分, 不健全的不得分。

(2) 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考评指标。 (1) 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对财务预算的态度, 指标权数应占到0.15。特别重视的得10分, 一般重视的得8分, 不重视的不得分。 (2) 财务预算执行力度, 指标权数占到0.15。执行力度特别大的得10分, 一般性执行的得8分, 不重视的不得分。

五、增强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考评有效性的建议

1. 合理运用预警指标。

预警指标必须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有时引起指标变动的因素可能不是高职院校及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内部的原因, 而是由高职院校及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导致的。

2. 确定合适的考评频度。

一般而言, 考评频度的确定取决于被控制对象的性质和控制的要求, 如果控制对象处于不稳定状态, 或者控制要求较高, 则考评频度就应该大一些;反之, 就应该小一些。

3. 及时处理考评结果。

一般情况下, 考评结果应该立即送到高职院校负责人手中, 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 还应该及时通知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的直接负责人以及相关的服务或配套部门, 使得应对措施及时执行。

4. 培养被考评者的自我控制能力。

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作为被考评者, 处在业务活动的第一线, 是各种财务计划、财务决策的最终执行者。被考评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是指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在这个过程中的自觉控制能力, 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有助于激发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可以减轻高职院校财务负责人的负担, 减少高职院校考评费用的支出; (3) 有助于增强考评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 建立预算执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

将预算执行情况既与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下期的经费支出挂钩, 又与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年终奖励相关联, 充分调动各系 (部)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积极性, 逐步推行预算执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科学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 并认为财务预算的执行必须严格, 财务预算的调整必须慎重。在此基础上, 本文构建了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并对该体系的有效运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景荣.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新型财务管理体系.四川会计, 2002;11

[2].支海坤.高等学校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指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彭源波.谈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社会科学家, 2004;1

高职院校节约水电管理探讨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50-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为适应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趋势,大部分学校采取了扩建校区的措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资源管理上的难题,其中最突出也是最迫切的就是水电的节能管理。水电是几乎占据了其资源费用的38%,由于高职是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不少高职学校节能措施目前注重的是行为管理和节能宣传教育,而很少实施科学的项目管理手段,因此导致了水电浪费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现象,笔者建议采用高职学院水电节能项目管理方式来管理。

一、高职学院水电节能项目管理的定义、目的及意义

1、高职院校水电节能项目管理的定义

高职学院水电节能项目管理是根据高职学院特点,在高职学院特定的环境为依托,以实现水电节能为目的,以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为途径,进行系统化、科学化、高效化、工程化管理的过程。

2、高职学院水电节能项目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创建节约型高职学院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和循环利用;要重视节能节约资源新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降低办学成本。

第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以此带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的良好氛围,通过广大学生的宣传影响全社会。

第三、构建管理机制,形成评价考核体制。在全国高职学院中,有专职能源管理机构的很少,凡是建立专职能源管理机构的学校,其节能工作就抓得有声有色、井井有条。

第四、完善规章制度,高职学院应该根据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能源管理规定和奖惩制度。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立“节能奖励基金”。

第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制定出本单位重点耗能设备的定额。在对用户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耗能设备定额,运用定额开展节能工作。例如:学生宿舍用水用电实行限额管理、超用收费制度。

第六、成立各部门参与的节能工作管理的群众组织是建设“节能型”高职学院的群众基础。

二、高职学院水电节能项目管理的最佳模式

用量定额管理模式

1、用量定额管理模式概念,管理部门将全校水电用量目标任务经过分解、组合、捆包后分别下达各水电使用单位,并与各方签定水电用量定额管理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各实际使用水电单位的水电用量有了定额,一旦超出了规定定额,使用单位将根据合同向学校缴纳超定额水电费,反之,如果节约了定额,将受到学校的奖励。故此种水电节能项目管理模式被称为使用单位水电用量定额管理模式,简称水电用量定额管理模式。

2、用量定额管理模式特点

用量定额管理模式的改革思路和遵循原则。为了改变传统模式下形成的水电管理不尽人意的状况,确立一种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促使校内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达到真正控制开支,有序管理的目的,,改革传统水电管理方式,建立新的水电管理模式,这种新的水电管理模式,即“用量定额管理模式”。

基本思路是:把校内的水电职能部门相当于校内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局,将水电管理和水电收付职能统一划归学校水电职能部门,由其代表学校对外实施水电支付和业务联系功能,对内在学校相关规章约束下实施水电管理和水电费回收功能。

3、用量定额管理模式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应结合学校实际按规定的测算标准给各单位下达水电经费指标,各使用单位在校财务部门开设水电经费专户并由各单位自行管理,按月向水电收费部门缴纳水电费,超支部分在本单位财务成本中列支,节约可转至下年度使用。对校外单位及个人,校内经营性单位,校办产业,经费包干单位,由水电职能部门直接收取水电费。节能不再是哪个部门哪个领导的工作,我们改革的目的是全校人人参与管理。

4、用量定额管理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

(1)学校决策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以保证用量定额管理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给予简便易操作的水电管理保障措施,使水电职能部门有据可循,有章可依,具体讲包括水电各项收费标准的制定,水电指标的划分办法,明确各项水电管理权限等。

其次,学校管理部门应为水电职能部门落实管理经费,表计安装、设备维护经费以及水电费用周转金等各项经费。

(2)水电收费职能下放到职能部门以后,水电管理措施的实施主要由水电职能部门来落实,其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a搞好现场调查,做好严密细致的资料工作。

b配套建设。

C、加强表计及管线的日常巡查、维护、保养工作。

d、做好水电数据的采集、保存和分析工作。

5、用量定额管理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充分注重水电指标的合理性。

第二、财务、后勤部门与水电职能部门必须做到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第三、管理部门深入实际,注重全面宣传节能意识。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学院水电节能项目管理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的探讨,并在结合实际实例的分析下,认为水电使用者定额管理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学校施行水电节能适合的模式。能给高职学校减轻一系列管理问题,它使得高职学校校后勤主动适应社会化管理,能够通过用量定额管理模式改革,在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形成人人参与管理水电的新局面,可以为高职学院节约大量资源,使其有限的资源能投入到教育质量管理上去。

参考文献

[1] 黄澄夏.合同能源管理:中国企业节能的曙光[Z].大众用电,2005,(4)

[2] 刘焕章.从创建节约型高校略论学校水电节能对策[il.科教文汇,2007, (2)

[3] 张西峰,王霜.认真开展节能工作,努力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il.高校后勤研究,2007, (4)

[4] 闰丽.加强水电节能管理,促进节约型高校建设[i1.高校后勤研究,2007,(2) (02)

[5] 曾戈君.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

高职院校机房管理的分析 篇12

0 引言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机房不仅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 也是学校向学生、老师提供的一个信息化窗口, 所以高职院校的机房管理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 也从侧面体现出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 所以在对于计算机普及的今天, 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管理不仅要在性能上要严格的控制, 而且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控制上都要从实际出发, 依据机房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加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

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机房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机房管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计算机配置多样化, 二是使用途径多样化, 三是服务对象多样化, 四是机房管理制度不完善, 日常管理随意性大, 五是机房布局不合理。对于第一点, 根据对各大高职院校的机房调查发现, 各大高职院校配置的计算机型号、品牌各不相同, 即存在联想、惠普、索尼、TCL等品牌机, 也存在兼容机或组装机, 由于学校对机房的管理不重视, 使得管理教师对管理工作也不上心, 机房内普遍存在很多计算机由于使用或维护不当出现的死机、蓝屏、损坏无法使用等情况, 特别对于鼠标和键盘这类易耗品, 其损坏无法使用的情况尤其严重;对于第二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机房不仅承担着日常教学任务, 同时还承担着考试、演讲、计算机培训等各类任务, 所以机房的管理教师时常会根据学校的安排对机房内的计算机安装相应的操作系统和操作软件, 遇到特别的课程还要对机房进行特别的处理;对于第三点, 由于高职院校的机房不仅提供给师生的信息化窗口, 同时也是对社会提供的一个窗口, 所以机房的使用者不仅包括了师生, 还包括了前来培训或考试的社会人员, 由于管理人员上的不足和管理人员忙于机房的各项事务, 加上机房的人员流动量大, 管理人员时常出现管理和辅助不到位的情况, 机房内的设备被偷、被盗和遗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第四点, 我国的高职院校由于对机房的管理不够重视, 使得机房的管理制度欠缺, 或者是管理制度完好而无人去监督和实行, 造成了管理责任不明、职责不清, 加上管理人员的能力有所欠缺, 对机房内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对于第五点,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机房采用的分散管理的模式, 只有个别的中心机房分别比较集中, 由专人管理, 对二级院系的机房管理都是由各院系进行管理, 实行专管专用, 特别对于一些使用计算机较少的专业, 计算机的空置时间长, 机房的利用率低。

2 高职院校机房的安全管理措施

2.1 完善机房的管理制度

加强高职院校的机房管理首先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 制定出《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 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时的监督, 确保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切实的落实。通过完善的制度和监督手段来规范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机房管理和使用, 做到日常机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以提高机房管理的效果。

2.2 加强计算机机房的安全用电规范

对于计算机机房来说, 安全用电是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所以加强机房的安全用电规范是机房管理的核心之一, 这是因为计算机机房内的计算机数量一般都有几十台, 这就是使得计算机之间的线路连接错综复杂, 极易出现短路、接触不良、漏电等情况, 加上机房内人流量大, 小则引起设备故障, 大则造成火灾, 不仅给学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影响学校的教学计划, 最主要的是容易造成人员的伤亡, 所以为了避免这类的严重后果, 对日常机房的管理加强安全用电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日常管理中, 机房管理人员在对计算机管理和维护中, 特别应该注意机房内线路的安全, 应该时常的对机房内的线路进行检查, 确保各线路连接正常, 理顺复杂的线路, 做到心中有数, 对检查中发现的线路问题及时的解决, 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2.3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检查

上述主要针对的是机房内的硬件设施的管理, 机房的管理不仅要从硬件设施上入手, 还要着重的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进行管理, 主要的管理内容是定期的检查各个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否完好, 定期的更新各系统软件, 进行及时的查毒, 要确保机房内的计算机符合各项教学要求, 加强计算机的软件管理, 不仅可以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 还可以提高软件的运行速度,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4 机房集中管理

随着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日渐增多, 为了提高机房的利用率, 提高教学的效率, 应该实行机房集中管理模式, 这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机房设备使用率, 还具备了极大的安全性, 避免管理人员能力不足而造成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如在校内组建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心, 管理全校的计算机机房管理和使用, 将计算机机房的布局尽量设置在一栋楼或相邻的地方, 以方便管理, 再者实现计算机集中管理和共享使用, 这样学校就可以及时的掌握各个机房的全面情况, 进行统一的安排和使用, 这样既保证了正常教学的需求, 也保证了机房安全管理。

3 机房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对于计算机机房来说, 计算本本身是机房管理中的重要核心内容, 但是机房的环境同样是机房管理中的重点, 机房的环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也是机房改造和机房更加方便管理的前提。这是由于杂乱的环境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还极易给计算机带来更多的外界故障因素。比如说灰尘, 看似无害, 不过它对计算机的损害可不小, 这也是为什么计算机在维护时要进行必要的除尘, 通常灰尘对计算机影响最大的部分就是主板和CPU, 灰尘附在主板上极易造成主板短路的情况, 附在CPU上会极大的降低CPU的处理速度, 严重时还会出现主板或CPU烧毁的情况, 所以机房的环境管理也是保护计算机设备的一种良好的措施。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 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已基本普及了计算机教学, 所以加强机房的管理不仅对计算机有莫大的好处, 还能切实的提高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机房安全管理, 以保证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能够正常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德芬.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现状与策略研究[J].内江科技, 2013, 34 (6) :14-15.

[2]闫信达.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软件.2013, 34 (2) :46-48.

[3]李文莉.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与维护[J].科技资讯, 2011, (10) :17-17.

[4]徐莉.试析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现状与优化建议[J].网友世界云教育, 2012, (16) :2-3.

上一篇:管线工程下一篇:移动支付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