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共12篇)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 篇1
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1)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僵化,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
(3)大学生心理素质弱化日益严重。据某杂志的问卷调查表明,3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一般,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较差,27%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评价较差或很差。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包括缺乏自信、与人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感情心理承受力弱、缺乏自制力、择业心理压力大等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木桶效应”中“最短的那块板”,平静的高职院校校园隐藏着不少危机,也爆发出了不小的杀伤力。
(4)大学生道德标准的混乱,个人价值至上。据上述调查的数字,认为个人主义也是道德的大学生占到了24.8%,认为不知道的占17.4%。受个人至上价值意识的影响日益蔓延,校园里的人际关系也不再有象牙塔般的圣洁,正在表现出紧张、恐慌和猜疑的倾向。道德标准的混乱又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了其善待他人的道德情怀,滋长了其好大喜功的恶习,降低道德的约束能力。越来越多缺乏道德意识约束的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滋生出了近乎本能的对抗和逆反心理,思想上表现出空前的焦躁和不安,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张狂。
(5)教师主体文化主导不力。由于教师在学识修养、社会阅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以及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具有的职责,教师对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高职院校的师资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出现了或“老”(离退休返聘人员多)或“少”(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多)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风、学风的提高。
(6)环境客体文化保障不够。从校园文化的客体即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来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指导理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清,制度建设松散;同时办学条件严重不足,表现为学校占地少、设备不足、图书资料少、师资不稳定等方面,这对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均不利。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对民办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高职院校对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显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而往往导致了对隐性的校园文化的忽视,造成了校园文化的规划不足,出现“校园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
2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教育意义理解校园文化应该是广义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因此,充分地建设和开发好校园文化的这三种基本形态,使之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融洽的整体,以发挥出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减少内耗,消除阻力,创造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一方面要对正在营造过程中所进行的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部署;另一方面要对业已形成的文化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及时地给以总结、提高,而且要及时地推广到现实中去。要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意义。同时,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2)要充分发挥先进社团的引导作用。每个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中生活,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中,或潜移默化地受到社团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团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师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要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如,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征文比赛、报告会、科技节、艺术节等社团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社团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社团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团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其次,把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
(3)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体现了一所学校管理的个性,并决定了学校办学的效能。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就是要消除校园中不文明、不平衡、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重树师生自尊、自信和理想,建设发扬校园文化传统和树立校园正气的和谐文化。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首先体现在大学教师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工作环境。一个良好的高职院校必然是工作有绩效、生活有情趣、团结而有人情味的;其次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在大学生合作、活泼、进取的学习氛围。要使校园文化达到和谐,首先,管理者要淡化权力意识,从尊重、信任、理解、爱护出发,让教师自主地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要尊重学生,并能经常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健全思想交流的方式与气氛。当前,建设和谐校园最主要和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关爱校园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充分认识到在经济上出现的城乡落差所造成的校园差别,是中国目前校园最大的不和谐因素。只要认识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紧迫性,高职院校才能未雨绸缪。
(4)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应重视日常的学风管理,加强监督机制,并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通过奖学金等各种奖惩制度来激励学生的学习,从而扭转学习风气、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优良学风的形成也得益于优良的教风。高职院校在抓学风建设时还特别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把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作为良好学风形成和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合理引进师资,切实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使其安心于教学科研;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开展各类“评教、促教”活动,同时提供有力的教师学术科研保障,保证学生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有好的领路人。
(5)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高职院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指导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对建设特色学校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高职院校要通过挖掘各类“活”的资源来不断充实精神内涵,积极培养民办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母校意识”。在“校魂”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略]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 篇2
第1: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
摘要:校园文化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而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学生、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不同方面说明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失,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校园文化;日常行为;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优秀教学理念、校园精神的建设和宣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自信心、责任心,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1.社团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高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团文化也逐渐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团文化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到目前为止,社团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并成为一股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日常行为。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注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积极意义。
社团文化的出现将分散的学生力量集中起来,将校园文化的教育内涵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2.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很多高职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体育文化也是最为接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大多都比较青睐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体格,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悟性,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以规章制度及道德标准为依托,提高自身的公平公正以及友爱团结的意识,有助于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3.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主导。
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冲击的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
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不良网络信息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网络文化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失。
校园制度不是一种单纯的制度体系,同时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基础。
高职教育旨在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故而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制度的建立中忽视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文化建设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大多时候这些制度并未落到实处,成为一纸空谈。
2.缺乏对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的重视。
高职学生身处校园及社会这两处大环境中,其日常行为习惯深受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与之而来的是校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养成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现今学生较为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各种网络新闻充斥着校园的网络,逐渐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除此之外,一些西方思想也试图利用网络这个大环境影响高职学生的道德理念、行为观念,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恶劣影响。
3.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较弱。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加之西方开放思想的不断渗入,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但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也需要其有较强的责任心,正视社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使高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给传递学生信息中存在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使学生无法根据最新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同时,高职院校未能对进入高校的信息进行合理控制,导致学生无法对所掌握信息做出准确判断,使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经常失误。
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缺乏创新,商业色彩现象严重,使校园文化丢失了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
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实施。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发展特点,以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标准为基础,建立出切实可行校园规章制度。
同时,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制度体系的宣传,使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进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带动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宣传与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提升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决心,以维护校园制度文化为荣,使校园制度文化逐渐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2.注重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教育。
随着高职院校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应注重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学习及生活氛围。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将校园网络变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
除此之外,应加强校园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自然环境的建设,将学校建筑及校园景观进行巧妙设计,将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强化自然环境的教育意义。
人文环境是通过有形的文化及无形的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例如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强化学校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校风建设等,无形中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
3.注重校园文化重点内容的建设。
首先,应积极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适度地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控制,使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一种优越感,尤其在面对政治问题时,应明确党的先进性,对不良文化进行抵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进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其次,注重网络文化的建设,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保证学生对社会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自身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玮莉.论高校学生行为与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10).
[2]赵元,丁敏娜.高校学生行为文化问题和对策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3,(11).
[3]金燕.建好校园环境塑好学生行为[J].中国冶金教育,,(02).
[4]曹建.互联网对高校学生行为的影响[J].科技广场,2012,(12).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 篇3
关键词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31-01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2.53亿,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校大学生是全部网民中最大的上网群体,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反映了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程度,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
1什么是校园网络文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多姿多彩、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化。近年来,这种崭新文化形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校园网络文化是通过互联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以虚拟的方式来展现的校园文化。由于互联网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空间界限,各种信息共享互通,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各地文化交融碰撞,形成别具一格的网络文化。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建设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素养,而且可以获得发展自身文化创造能力,展现和发掘自身文化潜力的新平台,纾解种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生上网发表意见一般用网名而非真实姓名,这给他们享有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自由,同时,也为一些不负责任的学生在网上随意发表意见和上传内容提供了可能。可见,校园网络文化也包含着复杂的风险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高校乃至政府十分关注又十分头痛的问题。
2校园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高职大学生正处在由学生过渡至职业人的重要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它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同时并存交错影响的复杂状态。
2.1积极影响
2.1.1拓宽了高职学生的交流空间
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高职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高职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一种渴望交往而内心闭锁、渴望获得真情而又怀疑真情的矛盾心理,虚拟的网上交往给他们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其虚拟性、安全性和广泛性迎合了他们的需要。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有的学生假如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则可以通过网上谈心,使精神得到慰籍,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一切对于高职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2.1.2改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网络改变了这一切。网络全方位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手段和渠道,通过网络可以查找所需的各种资料,可以共享个人学习心得,还可以自如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等等。
2.1.3即时信息传播反应快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通信方式和观念产生重大转变。目前,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主要方式有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E-mail等,据问卷调查统计98%以上的学生都有自己的QQ,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学校的各类紧急通知能够快速传播至所有学生当中。
2.2消极影响
1)高职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极易导致高职学生沉迷网络,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高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他们有可能同时拥有“真实的我”、“现实的我”、“网络的我”等多重身份,而这些身份之间有可能产生冲突,一旦自我认知不能及时地调整就会导致二重或多重性人格问题,甚至导致人格分裂。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
2)网络上各种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易导致学生染上“网络成瘾症”。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着高职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网络上各种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对高职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尤其是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会无节制地沉浸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对网络产生依赖,极不愿意甚至无法离开计算机,染上“网络成瘾症”,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有自残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等。
2.2.3网络传播的各种舆论混淆视听,易导致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在网上蔓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现实中常常有人或者组织刻意委托人员进行针对性发言和引导,网上快速传播的各种民间舆论混淆视听,对主流舆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冲击;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在网上蔓延,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色情淫秽、赌博、欺诈、盗版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给高校乃至社会管理带来许多问题;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3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路
综上所述,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和当前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和手段的滞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要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
3.1必须壮大我们的主流舆论,优化校园网络文化功能
校园网络文化,既要注重加强监控管理,要建设好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的传播,更要注重加强教育引导,提高舆论引导力,增强网络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坚持以教育引导为重点,重在引导、重在教育、重在发展,只有教育引导,才能更好地发展;既注重发展人才新素质,又要注重拓展文化软实力,把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更好的科学策划和整体推进。
3.2拓展校园网络文化主体
提高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拓展校园网络文化主体。大量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在网上蔓延,与我们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有很大关系。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就要注重在校园网络文化主客体关系上转变思路,不断创新,要从各个学校发展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出发,总结和凝练出反映学校发展的优良传统、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校园网络文化,注重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创新,形成独有的校园网络文化。
3.3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创新
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就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样式,促进 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创新。这种创新,一方面体现为多种校园网络文化样式的发展与融合,另一方面体现为传统文化形态的现代转型。
3.4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建立专门体制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遏制有害和不良的文化信息在网上传播,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设立了网管中心,主要负责网络软硬件技术以及网络服务工作,基本还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应机构,应建立统一的领导工作体系,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网络宣传管理”领导小组,下设专门机构,负责统筹指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健康规范发展。
3.5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
校园网络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层次,不仅要发展校园网络消费文化,更要注重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创造校园网络文化,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不断深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质。
要鼓励师生尤其是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创新与创造,多创造一些新的网络文化产品和精品,成为网络文化的生产者与创造者,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引领和推进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结语
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发展大学文化,丰富大学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充实大学文化的内涵,使大学文化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的方式向社会乃至世界传播,进而增强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有效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8,7.
[2]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茶点大家“叹”[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7.
[3]刘之平.网络镜鉴时代[J].中国青年,2009,2.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 篇4
关键词:校园网,高职院校,信息点
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及网络在其校园的普及, 网络信息点数量及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加, 随之出现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复杂化, 因此给我们的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例如:老师在办公区域随意拉线;学生在宿舍区故意人为制造网络环路;计算机感染病毒等诸多问题。以上情况都有可能导致交换机端口的自动关闭。像此类问题, 完全没必要到现场去处理, 只需要提供信息点在网络设备上的对应端口号就可以远程解决。反之, 就需要网络管理人员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到现场查找定位, 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 而且也会导致满意度降低。究竟如何改观现存的种种问题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1 分析问题
以下是一般校园局域网的结构模式图 (如图1) 。
在工作中, 如果遇到网络信息点出现故障, 一般都是通过电话的形式反映到网络中心, 该中心接到电话后, 了解具体情况并做好登记。之后分类解决:简单的问题以电话的形式指导处理, 复杂的问题赶去现场处理。考虑到网络中心远离宿舍及办公区, 如果遇到需要到现场处理的问题, 往返途中浪费的时间较多, 这对于信息点较多的院校来说, 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 而且遇到紧急情况也无法及时处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想到是否可以通过远程登陆网络设备来解决问题, 这样即使不能全部解决, 但也可以为去现场处理问题提供依据, 而不是盲目的赶往现场。但是以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信息是无法完全通过远程控制一一解决的, 所以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关资料信息。
2 解决问题
2.1 依靠技术及工作经验
如果出现信息点故障, 可以通过反映问题的人, 了解故障点使用电脑的MAC地址。如果反映问题的人不能提供MAC地址, 只要提供IP地址也可以, 通过IP地址也可以在DHCP服务器上查到对应的MAC地址。但是前提是IP地址是自动获取的, 而且还要在DHCP服务器上设置IP地址的租赁期限。掌握MAC地址信息后首先登陆到核心交换机上查询经过哪个接口, 然后再一一登陆网络设备查询, 最后登陆到接入层设备查询在哪个接口上。不过这样做需要提前更改MAC地址在网络设备上的保存时间, 因为MAC地址不会永远保存到所经过的网络设备, 到了一定的时间, MAC地址会自动被删除的。
2.2 建立并完善信息点的管理文档
校园网建设起来以后, 施工单位会提供一份CAD的宿舍办公区设备网络接口资料、IP分配表、网络拓扑图。仅依靠这些信息, 只能对去现场处理问题起作用, 但是对远程处理信息点故障, 作用不大。所以需要建立一份信息点和网络设备端口对应的文档, 这样就能方便以后远程处理一些问题,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不过由于时间久, 个别信息点插座标签模糊看不清、人为损坏、标签贴错等原因, 使得建立这样的文档相当困难。所以必须借助网络工具线路工兵JX-5来完成。首先根据CAD的宿舍办公区设备网络接口资料, 可以在配线间配线架上找到对应的编号, 然后可以通过跳线编号找到对应的网络设备端口号, 最终就可以建立一份信息点和网络设备端口对应的文档。
为了以后的维护方便, 应该将这些有关文档定期更新完善。这样对高职院校来说不仅可以提高网络维护的效率, 而且会使网络管理维护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2.3 完善网络维护管理制度
在网络维护工作中, 网络设备及其信息点难免会出现故障。当网络设备出现问题时, 需要及时启动备用设备, 而此时无暇顾及跳线在网络设备上的端口号, 这是因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让网络畅通。如果一切按照编号一一对应起来的话, 就会导致网络中断的时间较长, 从而影响工作及学习。由于设备的型号以及厂家不同, 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完善以前的文档。这样做与不做, 完全靠网络维护者的自觉性了, 缺乏有效的监督。如果这些工作都没做。那么久而久之, 也会导致信息点和网络设备端口无法对应起来。从而就无法从知道信息点就能掌握在网络设备的具体位置, 就又回到以前的状态。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完善, 把它纳入日常工作中去。
2.4 线路工兵J X-5功能以及使用说明
JX-5线路工兵由两部分组成。“T”为发送部分, “R”为接收部分。使用时T发送信号R接收信号。
寻线, 查找某一电信线路芯线或计算机通信线缆。
T:推动开关至“寻线”位置, 面板TO NE和DC指示灯亮。T的端口分别对应不同的探测线路, “电话端口”用于探测电信电话线路;“网络端口”用于探测计算机网络线缆。被测线路可直接插入T的端口, 也可以用随即附带的夹子线, 夹在被测线路上。待测线路的端头可以在程控机房、地区配线架、交接箱、端子盒、电缆芯线、计算机房、用户信号点、综合配线架、网络机柜、集线器和终端等。
提示:TONE显示发送的交流有效信号, DC显示的是直流分量, CP是时基脉冲显示。
R:在待测线路的另一端, 打开R的电源“开关”, 查找需要的芯线或端头。发出“嘟嘟……”声和LED电平显示强的芯线或端头即为所要查找的目标。探测时无需剥开线缆的外皮。也可以按下静音开关, 使用静音方式, 通过观察电平显示来探测, 电平指示灯能显示出接收到的信号强度。JX-5具有抗干扰性能, 只要R的LED电平显示足够强就可以肯定当前探测的准确性。
提示:正常接收的讯响信号是断续的, 而干扰信号往往都是连续的。
3 结语
现代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不仅关系到学院师生的学习、办公、科研, 而且也是一个学院步入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本文通过网络信息点的管理与维护、线路工兵的说明, 并针对我院的校园网维护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从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我院网络信息点等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在其它院校校园网信息点的管理与维护中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5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校园体育场馆、场地建设,修建风雨操场,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设施,满足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在器材方面,需要不断的补充体育器材,不断的更新,遇到有质量问题的器材及时处理,以免带来安全问题。器材需要对学生开放,在课外活动期间,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锻炼器材,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营造校园体育文化。
3.2课内外有机结合
体育课堂内容要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相结合。在体育课堂中,要保证学习的体育课知识和运动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体育课学习只是一味的强调教材内容,而忽略了他的实际价值。学生只有把体育课中学习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才能感受到体育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3有效组织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
体育比赛是体现学生体育能力、展现学生个性以及提高班集体凝聚里的有效办法。学校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组织好各类体育比赛。比赛前期要对裁判员和组织者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做到秉公执法,公平竞争的原则。学校定期邀请一些体育方面比较突出的代表队或个人来学校表演,如篮球表演赛、足球表演赛、武术表演、健美操表演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4积极做好宣传
体育宣传的内容很多,宣传方式也多样化,在校园里,最直接的宣传方式主要有板报形式宣传、网站形式宣传、校园广播宣传。通过这些宣传方式可以把校园体育比赛、全国体育比赛、世界体育比赛等人们比较关注的体育赛事进行宣传,对这些赛事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以及对一些运动员的积极评价等;学生参与的体育比赛获奖情况可以通过这些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比赛中,为自己争光,为学校争光。
4.结束语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 篇6
摘要: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现在大都建成了高性能、高带宽、覆盖整个校园的校园网,尤其是在新校区,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建设水平不输于综合类高校。尽管如此,但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的利用效率,发挥效用还不尽如意。表现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有网络无平台,有平台无资源,有资源利用低等方面。本文通过五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网问题资源建设
0引言
在2004年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情况调查显示,在进行调查的315所高校中,已建校园网的高校占92.7%,正在建设的高校占6.6%,计划建网的高校占0.6%。当时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也已经达到较高的普及率,但与综合类高校相比还略有差距,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还需继续投资。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加大了对校园网建设的投入,现在大都建成了高性能、高带宽、覆盖整个校园的校园网,尤其是在新校区,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建设水平不输于综合类高校。
尽管如此,但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的利用效率,发挥效用还不尽如意。表现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有网络无平台,有平台无资源,有资源利用低等方面。具体问题如下
1领导和教师缺乏对校园网的正确认识。对校园网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还没有转变
有些领导和教师认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就是购买设备,组建成校园网,然后建立网站,发布一下网页,简单共享一下文件,上网查阅资料,收发一下邮件。显然没有认识到校园网真正的作用,没有意识到信息资源及应用软件的重要性。很多高职院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高性能的校园网络,然而缺乏对校园网的利用。只求拥有,不求发展和利用,简单的将“有无校园网”当作评价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把校园网建设当作目的。这种观念影响了校园网的应用,忽视了校园网的建设只是手段,真正的功能应是为教师教学和科研,学生学习,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
2重视校园网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平台建设
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长期存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都将精力和重点放在有形的硬件建设上,而对与之相适应的“无形”的应用方案和应用软件考虑较少,或者因一时看不到校园网的作用和效益就把进一步的投入看作额外的负担,以至于耗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投入建成的校园网络只用来进行简单的文件传输和共享。没有利用网络,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搭建软件平台促进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例如,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拥有高性能的网络,办公电脑也都实行了连网,但发通知还是用传统的贴在墙上的方式,一些文件还是通过纸质打印分发,学生、教学的管理还是通过单机管理。老师只是运用网络查阅资料,娱乐。这样校园网的利用效率就非常低,没有发挥校园网络真正的作用,有违建设校园网的初衷。高职院校应该利用校园网,建立办公平台,教学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平台,邮件服务平台等应用平台,充分发挥校园网促进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的作用,提升校园网的使用价值,使建设校园网的投入产生回报。
3校园网上资源缺乏
高职院校校园网应用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教育资源库匮,教师无法利用校园网获取教学和科研需要的资源,学生无法利用校园网获取资源进行学习。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利用网络打游戏、上网聊天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所致。特别是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库就更少。这种“有枪无弹”、有网无资源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学校校园网的应用和教育教学效益的发挥。
校园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建设,很多已建设了校园网的高职院校存在建好了网络但是缺乏资源这一矛盾。对于校园网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课题,对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综合性的。优秀的开发人员应该是身处教学一线,充分了解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同时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及应用知识,具备多媒体制作的全面技术和经验的人员。这样的开发人员目前在学校比较少,学校应该成立制作网络资源的机构,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网络课程,组织在教学上经验丰富专业教师和懂数字化资源制作的技术人员进行合作,开发网络课程,发布在校园网上,提供给学生学习。另外可以和兄弟院校进行交流,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学校还应该投入资金购买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资源供师生检索。
4缺少校园网建设与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人才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全局工作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来落实这项工作,信息化的建设将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许多院校在校园网管理机构定位上存在偏差,往往将机构随便挂靠于一个部门,而主管领导又不太懂业务,致使信息管理机构无法直接参与重要的规划工作;很多院校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者并不是专业出身,有些是兼职,人员配备不足,专业能力不足,不能利用已有的校园网进行开发利用,甚至有的院校的人员连维护校园网的正常运行都捉襟见肘,更不用说利用校园网进行开发平台和资源建设了。
另外,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规划不但要做有技术方案的长远规划,还要做有配套运作与应用方案的长远规划,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5教师和学生缺乏利用校园网资源的能力。校园网发挥的效用不高
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办公系统,建立了教学资源库,购买了电子图书、期刊论文等数据库,但是这些资源利用率却不高。有的院校的老师和学生甚至是利用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建的校园网络进行聊天,斗地主,看新闻。这说明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利用信息能力,转变他们的观念,使他们有效利用校园网上的资源,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效用。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部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利用校园网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校园网,利用上面的教学资源促进学习,通过网络开拓视野,提高个人的能力,为其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好基础。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 篇7
21世纪是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等院校在时代的引领下, 逐步走向完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 而高校文化也随之被赋予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建设任务。改革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 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 创优示范工程成为诸多高校建设的唯一目标, 学生活动更加趋于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陷入发展桎梏。面对日益增长的高校学生队伍及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追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活动管理改革事业迫在眉睫, 也是现代高校树立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为了切实转变旧有校园活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新的高校活动的开展, 应当考虑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深化校园文化内涵, 扩大高校活动外延, 完善活动管理模式。为此, 在分析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 要为将来传统的三级管理模式变革做准备。
一、高等院校校园活动管理现状
大学校园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展示高校办学活力和效果的重要方面, 也是增强和提高师生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实践, 它既体现着高校精神, 也体现着教育品位。实践证明,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高校校园活动, 不仅能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而且还能产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作用。
二、校园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
开展大学生校园活动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使命, 因而, 同样需要各高校提高认识, 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 以便从组织领导、规章制度、物质保证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确保各项活动实现预期的目标, 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第一, 加强领导, 从组织上予以保障。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关键在于领导, 只有加强领导, 才能使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更加科学、规范, 要着眼于青年学生的现实需要, 着眼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的人格培育过程, 引导其进行学术活动、文娱活动、社会实践等全方位的自我教育活动, 对不同的学科专业, 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明确活动的目标、基本要求、实施途径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等。精心组织, 互相协调,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第二, 提供必要的条件, 从物质上予以保障。使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落到实处, 达到预期目标, 一定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和师资方面的指导。第三, 建立激励机制, 从政策上予以保障。必须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社会实践, 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提高文化素质, 努力使自己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具有创造能力的人。
三、高等院校校园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校园活动前期规划工作欠缺
高等院校在校园活动的前期存在着定位不明确, 因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 没有深入理解校园活动的内涵, 使得开展的校园活动盲目而空洞, 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 校园活动的开展缺乏连贯性, 没有形成校园文化氛围, 失去了校园活动开展的本来意义。
(二) 校园活动管理水平与素质不高
目前, 大部分院校均制定了校园活动管理制度, 但很多制度流于形式, 缺乏针对性、创新性, 在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部分学生社团由于成立仓促, 加上自身管理制度建设没有跟上, 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 内部分工不明确, 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 直接影响了校园活动正常开展。
(三) 校园活动资金与精力投入不足
部分院校对校园活动重视不够, 没有专门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 一些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社团成员会费和企业赞助。校园活动的场地、设施不健全, 导致很多校园活动“昙花一现”。为此, 不少院校的社团举办活动都是以“游击队”的形式进行, 至于社团的办公场所更是无从谈起。
(四) 校园活动理念落后, 形式单一
目前, 各院校学生社团加入的门槛普遍较低, 学生只要办理一些简单手续即可成为会员, 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加之社团干部的更迭比较频繁, 致使校园活动的计划、安排等缺乏连续性, 不利于社团建设的良性发展;在活动策划方面不周密, 形式过于简单, 缺乏品牌与特色;组织实施活动随意性强, 没有规划与设计, 缺乏连贯性和深度, 缺乏创新, 一些校园活动内容一直在低水平上重复。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 篇8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将主要的资金和资源都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市场运作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经费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尤其是学校顺应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管理方式,使得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建设的需求不明确,因此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向前发展。
a)国内高职院校组织管理模式的变迁
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环境,形成了差异较大的学术组织与学术权力模式,其组织模式主要经历了行政科层模式、事业部院系模式、矩阵式综合管理模式等多种模式的变迁过程[1]。
b)职能转变的趋势
由科级向院系转变: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正在由直线职能管理的科层模式,逐步过渡到学院模式,并最终发展为矩阵模式[2]。
行政管理、学术管理、服务管理职能分离:当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相应教务处的管理模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科室设置根据专门化原则将服务与管理分开,服务类科室以柜台式、网络式、个性化、人本化地的方式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统一的服务;管理类的科室从具体的过程执行向更高层的决策支持与监督控制发展,学术类组织的建立将使教学科研等学术性活动由紧密性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松散性的联合关系,最终整个学校的部门功能划分在校领导层的管理下变成三大块:核心行政管理部门、学术研究部门、公共服务部门[3]。
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基本是封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逐年开展,高职教育将在学生选课、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学生管理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渐渐开放[4]。
1 数字校园理论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高职学院、大学校园的信息化规划的理念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从先期专注与内部建设的数字校园建设理论已经发展到多方集成的校园资源计划框架理论。
a)数字校园理论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5]。
b)校园资源计划框架理论
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网络及其基本服务的商业成熟,当前最为关注的是支撑应用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和个性化门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构成了数字校园的核心——大学资源计划[6]。
c)数字校园理论的不足
数字校园理论为高等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方向,但是在近几年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如重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轻管理信息化建设;垂直管理系统与高校自建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明确;重理论教育信息化,轻职业教育信息化等。
尤其是在应用系统的划分方面,数字校园理论与学校自身的管理模式严重脱节,这使得各个高职院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与数字校园建设完全脱节,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始终不明确。由于数字校园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比较大的投资,并且建设的预期是以学校的管理是否有成效来衡量。如果投资之后建设达不到业务预期,导致不断全盘推翻重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种代价是难以承受的,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学校的管理层不敢也不愿投资进行数字校园的建设。
2 组织管理模式影响及相应对策
高职院校自身的组织管理模式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产生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学校对信息化建设成效的评价。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比较合适的划分方式是,中间业务应用层按照行政、学术、服务这三大类业务系统划分,涵盖高职院校十大业务主线[7],这样每个类型的业务系统就有归口对应的业务部门来确定需求,对于学校的管理层来说也非常好掌控数字校园建设的内容[8]。如图1所示:
行政管理方面:行政管理系统建设方面涉及的部门是校办、党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核心业务人、财、物的管理,都需要使用来自行政管理机构的垂直管理系统,可能导致多个信息孤岛。由校办、党办牵头,针对学校的行政管理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不同的业务需求。
学术管理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在学术管理方面建设的主要部门是教务处与科技处,各种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内容都是在教务和科研工作范畴之内。学校的教务管理、科研管理等信息化建设都可以统一由教务处与科技处进行业务把控。
服务管理方面:服务管理的业务比较宽泛,服务管理的主要牵头部门是总务处或者后勤服务集团。当前很多学校正在积极统一校园的服务管理,通过“一卡通”系统,建立统一的学生服务中心,将所有的服务都集中在服务中心,用统一的系统实现服务管理的办法,每一项业务服务的内容都是系统内的一个服务系统和服务产品。
3 数字校园建设总体思路与策略
规范标准、共建共享:抓好信息化的标准化(数据标准和编码标准)和规范化建设,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必须全校上下协调努力,共同打造数字化校园,共同分享信息化建设成果。
实施策略: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技术力量不强、人员和资金不足等问题,而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较强的技术力量、足够的人手和大量资金,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在推进方式上,坚持以数字校园为目标,以项目建设方式进行推进。学院的信息化建设不会自发的、自动地形成,必须站在学校全局高度,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建设项目专家组,以及信息中心的作用,坚持项目化管理,以业务应用为纽带,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决策分析、智慧运营:在标准统一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中心,应用先进的商业智能分析软件,搭建学院自己的决策分析系统,为学院领导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实现智慧的运营。
4 数字校园建设总体架构
基于云计算架构,根据“规划先行、协调均衡,以建为基、以用为本,以智慧的数字校园为目标,项目式推进,标准规范、共建共享”进行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总体设计。
其技术总体架构通过将软件体系、硬件体系、运行保障体系搭建在一起来,支撑职业学院应用系统的运转。总体架构上采用“1+N+1”的模式策略,如图2所示:
硬件系统架构:主要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的性能和互连性、以及支持现在网络系统的全部应用,并且能够适应今后应用系统增加时的发展。
其中硬件建设项目包括:校园网中心机房、校园有线和无线网络、校园视频监控网络、校园广播网络、校园办公电话网络等的建设。在网络建设方面涉及主干网建设、内外网建设,如图3所示。
软件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五横一纵,分别是统一门户网站、信息服务平台、业务应用运行平台、基础应用服务软件、虚拟服务平台、统一数据中心,如图4所示。
其中业务应用运行平台按照学术管理、行政管理、服务管理划分应用系统的类型。
5 结束语
数字校园的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搞教育信息化一定会触及到管理机构的重组、人员的优化等敏感问题,仅依靠一个技术部门是难以实现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行政、学术、服务等多个业务方面的牵头部门能够发挥各种业务权威的优势,起到协调各部门建立业务系统的作用。
同时校园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正确的策略对项目实施成果至关重要。对于一般高职院校来说,往往在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实力不是很雄厚,因此必须根据学校的真实管理模式开发对应的应用系统。
参考文献
[1]臧兴兵.大学组织管理模式特征及演变过程[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10-11.
[2]张芊.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特征与发展[J].江苏高教.2007,(6):93-95.
[3]全力.高校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1,(3):61-62.
[4]吴钧.我们需要怎样的开放大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0,(5):35-37.
[5]陈丽.数字化校园与E-Learning-信息时代大学的必然选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32.
[6]蒋东兴,陈怀楚,郭大勇,等.大学资源计划理论探讨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9):4-7.
[7]王运武.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53-62.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校园,职业文化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在职业教育中属于高级阶段, 同经济结合的较为密切。当前由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 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给出了更高的标准。如果想培养出适合服务、管理、生产、建设所需的人才, 就要掌握产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 深入了解当前企业对工人的职业素养以及知识技能的需求。所以, 高职院校只有真正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与企业所需的人才。
一、培育高职职业文化的意义
(一) 通过创建职业文化环境建立高职培训目标
高校毕业生可以快速融入企业管理环境, 成为了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加强吸取职业文化元素, 进行自我规范, 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二) 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强化职业文化教育
当前企业选择人才时并不只是注重毕业文凭以及技能证明, 真正注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 而职业素养是无法通过知识和技能培养起来的, 而是要透过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文化的教育及熏陶中逐渐累积而成。
(三) 营造高职院校特色办学需要培养职业文化
想要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高职院校一定要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不断吸取优良的企业文化, 营造具备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办学文化。院校应当先掌握当前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同企业文化建立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素养, 加强院校的办学竞争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校园职业文化的创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来讲非常关键, 可是虽然已经对职业道德进行了教育, 可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校园职业文化的总体环境同现实依旧存在一些距离。
(一) 学生的职业能力中缺乏社交能力、就业技能以及知识存储能力。对于工作时无法展现自身长处、无法和人相处的问题对于职场人员来讲较为恶劣。还有的人在职业道德方面缺乏诚信度、观念较为单薄、毫无组织纪律性、无法吃苦等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会随意中断, 并经常彰显个性, 以自我为中心, 不具备团体向心力。学生在面对就业时通常经验都十分不足, 定位有些模糊。
(二) 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里, 老师也存在一些问题。
1.老师和企业、行业之间缺乏沟通, 经常与当前企业的步伐不相符, 也没有及时的掌控科技知识以及设备资讯, 无法教授学生最前沿的行业技术知识。
2.老师并不了解企业需要那种从业人员。仅仅培养出好学生, 而并没有培养出好员工, 进而形成了学生的成绩好、可是工作能力未必强的现象。
3.老师没有及时转变观点, 在教学中较多处在书本知识方面, 并没有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管理意识、实践能力方面, 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变得十分被动, 职业定位模糊的状态, 使得学生在转变成员工时较为被动。
(三) 在校园职业文化建设的软件及硬件方面较为缺乏, 有些设备较为落后, 实践场地不充分, 没有形成一个完善、有效的校园职业文化建设制度, 所以较难全面的创造职业文化氛围。
三、营造高职校园职业文化融合机制的途径
校园职业文化融合指的是主流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 校园文化为企业文化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如果希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能够较好的结合, 就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完成, 进而实现校园职业文化融合的目的。想要体现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层次结合, 就要在学校和企业结合的基础上, 通过多方面的互动及融合才能完成。
(一) 透过物质文化互动加快校园职业文化融合
1.在校园内综合较多的企业物质文化。强化校园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寻求企业进驻校园, 透过校企共同营造训练基地形式, 通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文化的意义。
2.在企业内灌输较多的高职院校物质文化。首先, 在企业创建校企共同使用的研发基地, 让高职院校的老师能够进行实地考察;其次, 在企业内部, 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科技推广的训练;再次, 高职院校的应用科研成果可以在企业中变成新型产品, 突出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 展现当前企业科技兴企的文化特点。
(二) 透过精神层面互动加快校园职业文化融合
精神层面的互动成为了校企文化融合的中心。高职院校的精神层面透过毕业生变成了企业精神层面成因之一。并且, 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也要吸纳企业精神, 通过互动学习, 不断提升校企文化、丰富校企文化。
(三) 透过制度文化互动加快校园职业文化融合
1.高职院校通过科学的方式参考企业的管理制度。学校的制度是学校在教学过程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制度, 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里需要展现职业精神, 需要结合当前企业的需求, 将职业化管理方式融入校园, 对高职院校来讲非常重要。
2.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参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制度。企业虽然归为生产性组织, 可是也具有培养和教育员工的义务。人力资源属于企业的首要资源, 学校也是培养人才的机构, 企业可以参考学校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创新、尊重传承的方式来培养人才。
(四) 透过行为文化互动加快校园职业文化融合
校企行为文化的融合, 包含了企业家和教育家行为的融合、企业典范与教师行为的融合、企业员工与学生行为的融合。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将校园职业文化的责任进一步明确, 看清融合机制的逻辑思维、融合机制的动力来源, 对于促进校园职业文化融合、加快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深入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熊英.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2]刘碧俊, 吴加恩.科学发展视角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04) .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 篇10
高职院校主要侧重于培养面向管理、面向服务、面向生产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兼有高等教学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由于其教学目的的特殊性, 在管理模式上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 如何构建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探讨。
一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现状
国内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一味地模仿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 采用院系分级的方法进行管理。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往往由于受自身特点的影响导致学校运作不顺畅, 工作难以正常地展开, 引起学校教育出现结构性的失衡。久而久之, 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造成部分岗位供不应求, 而部分供过于求。二是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科层式集中管理。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往的一些中专学校合并而成, 在管理模式上主要依靠党委和行政领导人员进行直接管理, 下达指令性任务到执行人员, 然后执行人员再进行落实和操作。首先,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时常会造成办事效率低下, 工作延误, 提高管理成本。其次, 科层式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对工作造成抵触情绪。同时, 由于在职能上的分工不明朗造成推卸责任的现象频频发生, 使得学院难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最后, 经常的顾此失彼, 对各方面因素考虑的不够完善以及不能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会导致学校逐渐地放松对考核和育人效果的警惕性, 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和个性化的发展。
二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 能够对校园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性, 为学校的正常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当然, 校园文化还能有效地为校园成员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激励他们不断奋发向上、保持高昂的工作情绪, 突破自我, 共同为达到学校的目标而努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主要具有职业选定性、专业应用性、社会实践性、特色融合性等特点。
三高职院校建立校园文化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理念基础以及教育水平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造成了其在公众眼中地位低下, 成为“高收费、低质量”的象征。同时, 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漏洞, 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如何改革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 寻求新的解决办法成为很多教育管理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国外各大高校文化的建设工作给我们以启迪。文化建设能够通过人文因素的作用, 实现精神上的激励, 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卓越的团队精神, 进而实现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因此, 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效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建立与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体系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其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主要侧重于培养以服务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价值取向, 提高创新能力和个人修养。同时,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适当地开展与专业有关的文化活动, 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定位,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人才。
2. 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高职院校随着扩招政策的执行, 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十分有限, 如何合理地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成为一大难题。校园文化在学校资源的配置上能起到一个积极的导向作用, 以点带面, 明确建设工作的重点, 减少资源分配比例不均的现象发生, 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确保制度法规的有效执行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础。但是就目前而言, 高职院校的管理越来越松散, 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并未真正有效地执行。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高职院校之中, 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和高雅文化的代表,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能集所有校园人之力, 顺利地推广管理制度和政策, 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和执行, 能更有效地促进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实施。针对这一现象, 各大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半军事化管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和严谨性,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四结束语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高职院校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 但是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导致其学生就业率较低、人才综合水平偏低。对此, 高职院校应将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适合自身管理模式的文化体系, 进而加强校园的文化内涵建设工作, 提升高职教育的成效。
摘要:高职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发展状况备受瞩目。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体系不适应的弊端, 文化体系建设能有效地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弥补管理模式中的漏洞, 因此, 其将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不二选择。为此, 应探索构建与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体系, 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 深化内部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校园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宏、朱文斌.浅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 :56~58
[2]张晓拔、朱志海.试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7 (36) :42~43
高职院校大学校园文化解析 篇11
关键词:校园文化 大学文化 博雅教育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也称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课内和课外文化思想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但其主体是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全、开放、自由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校园文化”与“大学文化”
校园文化,首先具有理想性。校园文化总是按当时社会主宰者的理想化的愿望所设计的,它体现社会统治者的意志,力图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对未来预期的理想化图景、方向影响人、培养人。而学校则试图向更长远、更优秀、更理想化的方向努力。
其次具有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师的作用和学校领导的作用很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再次具有渗透性。校园文化,有如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教学、科研、讨论、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最后具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是学校的遗传基因。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启蒙思想、唤醒人格和震撼心灵等因素的结合体。大学应该让大学外的人神往,让大学内的人心情激动。大学是一个让我们永远怀念的场所。大学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肩负着引领社会前进的重任。大学文化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1]。
大学文化,本身具有引领社会文化思想的作用,它高尚,排斥一切功利主义倾向;它纯洁,崇尚优秀与无私的品质;它宽广,“仰望星空”,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为己任。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2]。
2 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文化是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从狭义上讲,文化则主要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大学文化的非物质层面,包括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精神体现大学的个性,而大学文化则体现大学的共性。每一所高校的大学文化都融入了该校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
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区别,就是高雅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区别,如同书本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区别。电视文化是寓教于乐,首先是娱乐,然后才是教育。我们的学习过程是先学习,学进去了才能感到快乐。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第一,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神圣文化。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社会上的先进文化来源于大学,大学要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体系、新方法,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把追求真理视为人生的神圣事业。
第二,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的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大学的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思辨和对话,这种思辨与对话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
第五,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科学的特性就是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整理知识、继承传统,需要批判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术交流和文化交融需要批判与反批判的碰撞等。
著名教育哲学家、国学家涂又光教授的“泡菜”理论——泡菜和腌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水的浓度和味道。他对大学文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非常形象的阐述:“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汤水的味道。同理,大学文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3]。”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教授说:“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4]。”
耶鲁大学于1701年创立。自1988年起,三位美国总统都是耶鲁的毕业生,即老布什、克林顿与小布什。这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耶鲁校园的建筑设计给人的感觉是神圣、高雅和宁静。耶鲁以宁静为美,很少见到喧哗热闹的场面。即使在夏天,你也只是看到学生躺在草地上读书或抛掷飞碟。文化气息很浓厚。校园内就有几个著名的博物馆及剧场,艺术画廊展出不少毕加索及凡·高的作品。
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一沓沓摆放整齐的白色小纸片,餐厅、走廊、过道,甚至连厕所里都有。这些小纸片是为教授、学者们摆放的,让他们随时记录突然冒出来的灵感。许多伟大的作品、思想、创造、发明和发现,往往来自稍纵即逝的灵感。正是为了留住美妙的灵感,剑桥大学才随处摆放小纸片。
校园环境是大学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主要内容。苏联著名教育家、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5]。”精心设计的校园布局:简洁明快、自由活泼、朴素大方、宁静典雅。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种植花草树木,修建纪念碑、雕塑、标志、刻石、楹联、匾额、亭阁、水池等。
3 中国高校的“大学文化”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源于晚清。从公派留学生赴美,到美籍传教士丁韪良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再到用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和几所教会大学,可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很早就打上了浓重的美国色彩。其中,以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天津大学)、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1911年的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等为标志的中国现代大学,都是以欧美大学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有两个先天的优越性:一是大学制度的设计者是有世界眼光的人,像蔡元培,他是留德的学生,蒋梦麟是留美的学生。二是大学制度的设计者从一开始就居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像蔡元培、蒋梦麟都是做过大学校长和教育部长的人。现代大学的萌芽时期,最需要好的设计者,这一点,可以说中国现代大学是幸运的。制度的设计在于理念,在于对国家进步的强烈感情,在于对世界文明的诚意。
中国早期大学制度设计得非常好,是一个一开始就具有世界胸怀的制度,涌现出以蒋梦麟、胡适、罗家伦、梅贻琦、郭秉文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的叶恭绰,在1921年任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开学演讲时说:“诸君皆学问中人,请先言学问之事。鄙人前自欧美归来,目击其新潮,颇有思感。尝以为诸君修学当以三事为准衡:第一,研究学术,当以学术本身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达于学术独立境界。第二,人类生存世界贵有贡献,必能尽力致用方不负一生岁月。第三,学术独立斯不难应用,学术愈精,应用愈广,试申言之。[6]”
即使是在抗日战争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于1938年在昆明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8年时间,就读学生不足8000,毕业生近4000,却培养了大量人才,影响了中国科技史: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朱光亚、邓稼先等8位“两弹一星”元勋,黄昆、刘东生、叶笃正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占了176人[7]。
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即所谓的“博雅教育”,用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美国模式”办的大学大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自由、独立地发展。2005年~2006年全国高校改名、合并、升格运动,一定意义上是在新的条件下,对1952年院系调整的修正。
4 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
中国的高职院校,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1世纪初的10年。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与原有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明确提出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能专门人才,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标志之一。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普通高校创办的附属高职教育没有统计在内),招生3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人的49%,在校生965万人[8]。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目前,最值得称颂的是“校企合作”的校中厂、厂中校,“工作过程系统化”等课程的开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与结构等主题的倡导,具有十分浓厚职业教育色彩。
5 大学与社会文化的冲突与超越
任何国家的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都有冲突的一面,关键要看社会文化对大学文化是采取尊重、容忍、放任的态度,还是管理、统一、限制的态度;关键要看有无世界眼光、着眼于民族、国家与全人类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大学理当接续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唯有这样,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宽广。
教育,是国家的教育,它也是永恒的,不能以一时一事的需要为教育目标,而要以为人类永恒的发展目标服务为第一需要,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们党和政府,教育部长、厅长,大学书记、校长,一方面不能回避大学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冲突这一事实,另一方面,如何处理这样的冲突,重新认识冲突,调适冲突,既是领导的艺术,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大计,大力培养张伯苓先生式的教育家,办西南联大一样的大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张伯苓[9],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创办南开学校。他为办好教育积极募捐,成就斐然,但他始终奉行“私立非私有”的原则办学。他有一句名言:“用军阀的银子办教育,就如同拿大粪浇出鲜嫩的白菜是一个理儿。”还说过,大学校长,第一条找钱,第二条找人。找钱,他找出了艺术;用人,他也找到了最合适的人,并把他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张伯苓有两个坚持:不以办学为晋身之阶,不以办学为求富之道。南开的经费完全公开,每年的账目都放在图书馆里任人查看。他曾说,谁要查当月账目,我可以5分钟内告诉你。南开教授的工薪最高为每月300元,他的工资却一直定格在100元的水平上。教授们住的是南开院内绿树环绕、宁静幽雅的百树村,他却住在陋巷的3间小房里30年安之若素。
办大学追求的目标不是规模和大楼,应该是特色、大师、质量。办学特色很重要,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西南联大有很强的学科,但是也有较弱的学科。学校有能力就多抓几个特色学科,没有能力就少抓几个。特色强就是高水平。
6 结语
我们应当弘扬梅贻琦先生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思想,学习张伯苓先生的人格品质与办学宗旨,仿效西南联大独立自由的精神气质,并倡导健康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风气。扎扎实实搞科研,默默无闻做学问,一生只求当一个好老师,才能研究出真正的大成果,才能培养出大人才。如,当时西南联大的吴大猷在昆明永丰寺装了一套大型色谱仪,在简陋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做研究,完成了《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及其光谱》专著。华罗庚先后发表了二十余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西南联大的条件艰苦,但大师们仍然潜心治学,取得了教学、科研、育人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2] 王帮虎.校园文化论[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 居平安,傅祖浩.环境育人与泡菜理论[J].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1期.
[4] 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2期.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6] 叶恭绰著,余诚之编.遐奄汇稿[M].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6辑).
[7] 何勇.珍视西南联大的遗产[N].人民日报,2007-11-2(5).
[8] 周洪波.高职就业白皮书:8成毕业生就业月薪近2000[N].钱江晚报,2010-9-14.
[9] 丁东,谢泳.教育放言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教学管理,教务管理
在现代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下, 校园网络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信息服务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应用, 对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与管理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但也极大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尽管高职院校建立校园网络已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如何利用校园网络提高学校教学实力和管理工作效率还缺乏深入研究。对此, 我们应积极建设高职院校校园网络, 基于此全力开拓校园网络的功能, 以求构建一套全新的教育与管理模式, 创新高职院校教育与管理方式, 从而适应现代教育形势。
一、校园网络的基本功能
所谓校园网络, 是指将院校内的所有计算机联结起来, 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管理、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专业性很强的局域网络, 具有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协同工作等特点。总的来看, 校园网络具备教育科研、行政管理、信息发布、对外交流等功能, 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 实现网络办公, 为学校的行政管理及决策提供基础性数据、手段和工具, 做到自动化办公, 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二, 便于网络教学, 为教师备课、制作课件、授课, 学生学习、练习、考试及辅导等提供网络平台, 师生亦可通过这个网络实现交流。
第三, 提供网络通信、视频点播、模拟实验等教学资源, 形成一种信息化网络教学模式, 符合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需求。
第四, 为科研研究提供资源检索、收集、分析, 对研究成果实时研讨、交流, 便于教研事业的开展。
第五, 为教学信息的发布、收集、存储、传输等提供工具, 同时也可连接互联网, 让广大师生利用互联网。
二、校园网络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校园网络有着显著的功能优势, 其能使学校的教育管理观念、手段、方式等发生根本性变革, 提高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 为学校创造更好的发展。建设校园网路仅仅是一种手段, 应用才是目的。高职院校是教育教学的场所, 校园网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服务是必然的, 如何利用呢?则要充分挖掘与开发校园网络的功能, 使这些功能广泛而充分的服务于教育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提供高职院校的教学实力和水平。为了更深入、更具体地研讨利用校园网路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这一课题, 这里把教育管理分为两部分, 即教学管理、教务管理。
(一) 应用于教学管理时的功能开发
1. 建设教学资源库。
由于现代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师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很强, 而校园网络的建设为大量教学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建设校园网络后, 将现有的教学信息形成专门的教学资源库, 并连接互联网, 达到延伸与拓展教学资源的目的。教师通过“检索”功能可快速查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 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使自己从繁重的备课准备中解脱出来。同时, 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络上建立属于自身的教学站点, 将总结下来的教学经验及优秀成果发布在站点上, 为其他教师借鉴和学生学习, 也可以将自己认为对教学有益的资源链接到站点, 丰富教学信息。学生是可以登入校园网络的, 他们可以随时进入校园网络找到教学信息, 服务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教学资源库以校园网络为支撑, 具有开放性、扩充性、升级性等特点, 可以无限制的满足扩充教学资源的需要, 满足师生及时、准确查找教学信息的需要。
2. 远程教育功能。
开发校园网络的远程教育功能。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这一阶段, 学生主要是自主学习, 开发校园网络的远程教育功能是必要的。通过远程教育功能板块, 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和咨询, 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及时做不到随时, 学生亦可登入校园网路浏览相关的教学资源, 对提高学习成效是有显著作用的。
3. 建立多媒体系统。
校园网络一般都支持视频的广播和点播, 应充分利用这一功能特性建立多媒体系统, 具体包括多媒体课件点播、自主交互学习视频点播等子系统。至于多媒体课件的来源, 可以是教师用于日常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可以是优秀学生制作的, 也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而来, 这些课件要分科分类的公布在校园网上, 形成多媒体课件点播子系统。倘若部分课程没有多媒体课件, 可以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师制作, 以弥补教学内容的缺失。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上的教学信息。自主交互学习视频点播子系统是网络教学的一种手段, 其特点是能够双向交流。这一系统为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通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达到辅导教学的目的。通过这一系统, 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反馈, 基于此调整教学安排, 学生可以及时补充与巩固课堂所学, 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 有答疑解惑、挖掘内在潜力的作用, 能极大保障学习质量和效率。
4. 用于教学改革的研讨和实验。
校园网络是基于互联网建立的, 这为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高职院校近年来一直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活动, 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一时之间难以在课堂实地教学中推广, 校园网络恰好提供了虚拟场所。尤其是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等平台的构建, 为研讨和实验交互式、探究性等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适合平台, 教师从这一平台上可获得一定操作经验和借鉴, 一旦某些实验取得一定成效, 适宜在课堂教学中操作, 则可广泛推广。这样的功能开发是利于发展教学研究的, 对于学校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应用于教务管理时的功能开发
教务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主体部分, 主要涉及教学计划管理、专业设置调整、招生、教学运行、教育经费及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 是关系着能否办好学校、维持好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在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 起着调控、监督、激励与服务等作用, 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平台。不少高职院校基于校园网络构建教务管理系统, 基本功能有公共信息发布、学籍管理、开课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材管理、教师管理、选课系统、排课系统等, 这些功能板块的设计与实现为教务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能显著提升教务管理效果。
1. 学籍管理系统。
用于记录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 包括入学、留级、转学、升学、毕业信息、成绩等, 统计在校生数量、男女生数等。登入该系统, 即可全面了解学生, 尤其能看到学生成绩, 这与排课、选课、补考等相关联。由于信息量大, 可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一套从信息查找到数据自动生成的软件, 能提高运作效率和工作效能。
2. 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系统。
在校园网络上公布教学计划、科研计划、课程表安排等信息, 让全体师生通过校园网及时、准确了解教学信息, 便于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分配教学时间等,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3. 教师管理系统。
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要求做好教师业务管理工作。基于校园网络建立教师管理系统, 囊括在校每位教师的讲课、评课、进修、获奖等综合信息, 在校园网上公布并及时更新, 实现竞岗任职, 做到优胜劣汰, 以求达到对教师资源的优化安排, 充分发挥每位教师能力。
4. 题库及成绩考评系统。
利用校园网络搭建题库及成绩考评系统是符合应试教育需求的, 能激励学生学习。这一系统应当具有试题管理、组卷、成绩考评等功能, 实行考试网络化, 即使不实地考试, 也可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网络考试。特别是该系统可以对试卷的难度系数、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等进行科学评价, 教师从中能及时了解教学薄弱环节, 对教学安排进行及时调整, 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三、结论
总之,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 高职院校要善于基于校园网络构建各种数据库、平台、系统, 如教学资源库、自主学习平台、教务管理系统等, 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时升级校园网络, 全面完善与拓展各个系统、平台、数据库的功能,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管理与教务管理, 最终提高教育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马小燕.数字化生活环境下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管理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6) .
[2]王聪.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网建设探论[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8) .
[3]查晓瑜, 罗一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新思路——以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1) .
[4]张世波.MOOC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J].教育与职业, 2014 (32) .
[5]杜癤, 萧潇.面向自主学习的互动式网络学习系统研究[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4.
【高职院校校园网管理】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09-25
高职院校校园英语角06-13
高职院校管理10-03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07-30
高职院校药品管理11-02
高职院校党员信息管理05-19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07-02
高职院校营销管理09-19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探究08-10
高职院校实训管理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