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

2024-06-07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精选12篇)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 篇1

课堂管理 (classroom management) 是一个普通术语, 泛指为了有效而愉快地利用时间, 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教师采取的一些教学和课堂组织行为。课堂管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教学管理, 如课堂教学节奏、段落管理、学生的学习指导与管理等;二是课堂纪律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两者都包含在教学过程之中。成功的教师是那些深思熟虑的使用课堂管理策略的人。

一、提高教师教学管理水平, 提高自身素质

1. 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有效的课堂管理, 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学生性格各异, 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 就不可能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

2. 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课堂管理规则, 就要及时反复加以巩固, 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 做到及时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课堂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实效。

3. 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 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情绪反应。适当焦虑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因而是十分必要的。但焦虑过度, 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未造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强度。调控学生焦虑程度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诊断焦虑的原因, 然后诱导学生把焦虑的苦恼宣泄出来, 以防止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焦虑行为。二是针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 例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 调整教学评价的方法或要求等。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中许多不良习惯多为多年养成, 很难在一朝一夕加以纠正, 所以需要学院、教师多方面密切配合。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 注意组织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

在课堂管理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形成积极良好的课堂秩序环境, 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 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 从而搞好教学管理, 圆满地达成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其具体办法有: (1) 有效地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注意变化规律及思维特点调整学生的注意, 巧设疑问, 启发诱导。 (2) 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 调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3) 形成和谐民主、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 消除双方的敌对情绪。 (4) 制定合理的课堂行为规范, 使学生养成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5) 帮助学生获得解决课堂群体问题的技能, 防止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其他人。 (6) 学院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 在学生间形成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

2. 注重能力培养, 积极发展学生。

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与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相联系, 才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从“学会”转向“会学”, 因为学会学习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就难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 与时俱进,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学校在制定教学规划中, 应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案例教学”“直观教学”“合作教学”等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 注重学生评价, 积极鼓励学生。

教学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展性评价。由于学生自身的特点, 如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只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更会造成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心理上的失败感, 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 进而会丧失其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 应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 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要采取发展式评价, 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通过发展缩小与其他重点高校的差距, 减少学生的自卑感, 使学生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4. 注重学生心理辅导, 积极帮助学生。

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课堂纪律水平,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 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障碍, 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进而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 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 对学生中出现的疑惑给予及时帮助。其中, 行为矫正就是很好的方法,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 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总之, 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手段不会在一夜间形成。复杂科学研究表明, 无序是有序的起源, 无序也有着重要的组织作用。

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 从自己开始, 对真正值得追求的“课堂管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策略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部门的齐心协力,而教学管理工作是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型力量,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那种自上而下单一化的教学管理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办学效益问题,所以各高职院校都把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作为一个重点研究的课题。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教学管理工作现状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一般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各系部是学校二级管理机构。系部是具体的教学单位,在教务处的管理下,进行各项教学活动,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围绕教学主体中的教师和学生,做好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安排、考试管理、教学质量考核等等,每一项都环环相扣,一处有问题,就会影响其他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面宽、工作量大、服务对象多,加上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往重点一直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1.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成员,他们既是执行上级决定的执行者,又是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教学秘书主要负责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日常事务,保证各项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确保日常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工作中既要认真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还要灵活且有原则地处理好各种突发性教学事件。教学秘书还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沟通桥梁,协调和解决各类教学问题。教学秘书不仅参与课程安排、教材选用、教学质量考核、各类考试等各项实务性的工作,还要及时、客观地给领导提供方案和建议,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水平的好坏。因此做好教学秘书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提高教学管理目标的关键。

1.3其他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专科学校,随着社会上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进入本科院校再次深造的需求,这样高职院校的“专接本”应运而生。“专接本”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招生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专接本”,使专科学生能够获得教学资源共享资格。每次考试报名工作、实践课程的考试安排、论文答辩工作、学位申请工作还要有专门人负责。工作时间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大致相同。虽然“专接本”工作给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1.4教务管理系统的有效管理和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建设统一现代化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各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然而教务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头绪多、涉及面广、数据量大、突发事件多,加上各学校扩招以后,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一个功能更为强大,使用更为方便的管理系统,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和教学改革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策略

2.1不断提高教学秘书工作专业能力和水平

针对教学秘书工作的繁重、紧、杂的特点,教学秘书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工作态度,教学秘书首先要端正工作态度,要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勤积累、多总结。为了对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有更深层次地掌握,要不断学习。及时关注本院系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秘书还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多看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灵活应用,多学习同行的成功经验,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善于触类旁通,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处理事务能力。

2.2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和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新要求,各高职院校应努力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管理模式。进行修订和革新管理内容,对管理目标和形式进行完善,注重过程管理,加强量化控制。教学管理手段要适应多元化、科学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使管理方式适应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应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创设教学管理改革基金,加大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教学秘书在做好各项教学管理常规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具备为教学服务的理念。管理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工作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教学秘书要有服务精神,不怕遇到困难,勇于承担责任,真诚热情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工作。

2.3加强创新能力的素养

创新是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要求,是学校不断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教学管理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高速发展,就要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精神。充分发挥教务管理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进取。对有价值的新思想、新办法要勇于尝试。不要光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探索管理的新途径和方法。教学管理人员不光重视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教学管理方向学习。还要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定、政策把握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2.4更新教务管理系统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类许多工作方式,为了充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势在必行。为了保证教学管理工作中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需要开发一个及时收集和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信息系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把教务秘书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信息化知识进行管理和处理日常事务,利用信息化为教学服务,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建立一套快捷的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新一代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是锦上添花,实现了教学管理系统运行技术的飞跃,加上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模式的不断尝试,从而满足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发展的进一步需求。

3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作,需要学校、管理人员与大家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只有人人关心教学管理,人人重视教学管理,共同参与教学管理,才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和谐发展,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丹.浅谈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秘书工作[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146-148.

[2]张林红.对高职院校教学秘书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80-181.

[3]蔡爱萍,周建华.关于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115-117.

[4]魏章友,胡开炽.浅谈教务秘书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07(19):142.

[5]陈晓虹.高校系教学秘书工作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10):92-94.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问题初探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管理 问题 策略

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规模都有很大发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由规模扩张转向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上来,而教学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效益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一些被评为示范性的高职院校, 尽管在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等方面卓有成就,显示了示范高职院校的强大,但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普通高职院校一样,在教学管理方面还是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压力,现就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问题进行一下初探。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教学管理思想观念落后腐朽

中国的“管理者”历来已经习惯了“管”而不是“理”的陈旧思想观念,有着浓浓的根深蒂故的家长制作风,从来就没有“管理与服务”的这种意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也具有这种浓厚的气息,有着“家长式的管理作风”。这种后果就是,上头一纸命令,各系部,教研室,教师就忙的团团转转;各种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比赛等活动都是以上头命令开始,而不是“自下而上”在进行,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改革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性,成为空中楼阁,行之无效。很多的教学管理人员每天只是机械般的接受领导的行政命令,去忙于应付各项事情,这种教学管理思想严重的制约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以前的中专院校或成人院校升格过来的,很多管理人员也就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他们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自非教育专业,基本上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专业的基本训练;有部分人员还来自非高校。因而,他们对高校教育管理不甚了解,对高职教育特色的认识也非常模糊,缺少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在对这些教学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很多教学管理人员觉得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作一门普通职业,仅仅视为一种谋生手段,殊不知是较高专业要求的教学管理工作,也不开展专业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改革创新。有的管理人员反映管理工作好繁琐,学校行政机构又繁杂,每天疲于应付,身心劳累,没有时间进行学习。这种种原因,使得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与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笔者还曾对几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访谈,50%的教师认为他们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协作精神。80%的教师认为他们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

(三)教学管理制度老化不健全

教学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和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所制定的办事规程和参与教学过程所有人的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对日常高校的教学管理具有指导、规范、保证和教育作用。但纵观全国的高职院校,他们建校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他们很多的教学管理制度都是沿袭中专的教学管理制度。中专高职在层次上是明显不同的,因而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也不能盲目照搬制度。二者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都是一级管理,学校及其教务部门直接管到教研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主要是两级或三级管理。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一级管理和两级管理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其中教学管理制度中有很多是规范处理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关系的。另一个区别是我国现阶段中等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移植中学管理或组织培训的经验型管理,主要的内容也只是对教学活动的管理而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强调学术管理,有关管理须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管理制度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相对明确的自律性的特点。

经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机构设置单一,没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制度与制度之间衔接不上。那出现的结果就是没有制度来规范,大量的管理行为当成人际关系来处理,依靠人际关系沟通来维持基本的教学管理秩序,这种后果是大幅度增加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

二、解决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管理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高职院校进步的动力,同时创新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主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不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管理的发展。必须使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树立高度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督促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养成创新的习惯。让教学管理人员认识到创新是教学管理工作发展的基础,是教学管理工作出质量、出效果、出成绩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建立完善的创新督促机制,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同时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培育“以人为本”服务式教学管理理念。“以人文本”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思想把管理看做是以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与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方式,他们共同起作用,所以不能忽视科学管理和管理环境等外在因素,也要重视责任心、事业心等内在因素,把两者结合起来。

要以师生为本,不仅要树立其中心地位、也要深化教学改革。现在看来比较重要的是要有服务意识,展示普通教学管理人员自己的能力。当然这不是要把他们当做主体,而是要在创造好的条件助于他们,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认识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及时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让他们自己做主。他们的参与和重要,氛围同时也是很重要的。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创新并实现发展和成长。

(二)加强进修培训,提升教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人员理应是教育专业人员。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不仅要了解大学教育的基础理论,懂得现代化管理知识,能够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而且要对教学过程有实际体验,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各个具体的操作细节及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进行进修或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是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可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采取集中短期培训方式,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现有的院、系级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在可能的条件下,相关部门适当组织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到校外参观、学习,与兄弟院校交流经验和体会,开扩视野。三是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的研究,并抓好教学管理研究成果的评奖工作,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四是鼓励现有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在职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五是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引进既具有大学教育专业又具有较高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人才充实教学管理队伍。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使他们具有现代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逐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

(三)完善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对客观教学规律的反映,高职教学管理制度是高职特色和教学规律的反映。而高职的层次、类型是高职最基本的特色,因此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创新必须要围绕高职的层次类型进行。

从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类型上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国家的法律、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高职的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制定学校适合市场化运作的教学管理制度。从类型上来讲,高职的教学管理应该采取三级管理的方式,教务处的重点应该是加强教学计划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学院层次要充分发挥系部和教研室的作用,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要在思想观念上完善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不要让制度来“管”人,而要让制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要在机制上完善创新。一个先进的管理理念,需要一套良好的工作机制来实施,要让广大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能通过各种民主形式充分发表意见,主动参与教学制度的完善创新中来,这样既能够集中大多数师生员工的智慧,又能让制度的执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对遵守执行和积极维护完善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发挥巨大的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 篇4

1. 院级管理

院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者, 分管教学的领导要在学院的总的指导方针下给下一级体育教学管理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2. 系 (部) 级管理

系 (部) 级管理是学校的中层管理者, 同时又是系 (部) 的高层决策者, 应根据学校的要求和系 (部) 的具体情况,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教学条件为起点、以培养合格体育师资为目标, 提出和制定系 (部) 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 通过制定措施和要求, 引导全系 (部) 教职工努力提高系 (部) 的教学质量, 拓展学生的从师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把握和调控系 (部) 朝着健康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它的主要任务有:

2.1 以教学为中心, 制定系 (部) 发展规划与教学工作计划

制订计划是体育教学管理的第一步[1], 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和系 (部) 的具体情况, 制定系 (部) 长远规划和发展前景, 并体现出战略性的指导性;根据长远规划制定近期奋斗目标和措施, 并监督落实, 保证各项任务的执行和落实, 推动系 (部) 稳步向前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用“以人为本, 健康心身, 持续发展, 终身受益”[2]的体育教学新思想。

2.2 协同各教研室主任制定和修改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使体育教学能按章有序进行;

制定保证教学有序进行的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讨论和研究, 制定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 并带领全系 (部) 教职工逐一落实。

2.3 体育教学有其特殊的一面, 要涉及教室、场地、器材和相关设备。

任何一项体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都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完成, 所以, 系 (部) 级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深入实际, 发挥引导、监督、协调、整合作用, 保证各项教学任务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3. 教研室管理

教研室是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组织, 不仅是学院教学的基本教学单元, 也是各教学系 (部) 重要的教学基本教学管理层, 其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 直接关系 (部) 到教学、教改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 关系到整个系 (部) 教学质量的高低。充分发挥教研室的职能, 是提高教学管理效果重要的一环。主要任务:

3.1 制订和实施全院体育教学计划

在课的组织形式上一定要着重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兴趣, 因地制宜地开设各种内容的选项课。为了使选项课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开设学期要早, 项目要多。开设工作做得好的学校不仅打乱系和专业按选项内容上课, 而且在选修和上课时间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不能把选项课开成侧重课或指令性选项课。有的学院已把学时制和学分制结合起来, 从早到晚立体式排课, 并向课内外一体化发展, 真正体现学生学有所爱, 教师教有所长, 各得其所、因材施教。但各选项和素质的比例、理论课内容时数、考核标准要求统一制订和管理。

3.2 严格考核制度

考核是检查和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教委制订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 明确规定体育课在重修期限外考不及格者, 不准毕业, 作结业处理。根据这个规定, 学院必须严格考核, 加强管理, 制订出考核标准, 考核办法, 评分标准及统考、复测、补考等有关制度和条例。在评分办法上, 要根据体育教学特点, 贯彻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结合的精神, 使体育考核作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成效和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有力措旅。

3.3 加强体育教学检查、建立体育教学常规

教学检查和严格教学常规是教学管理中的重环节, 不少地区和学院均已制订出具体管理条例, 主要内容有: (1) 听课制度:有检查性听课、公开课、示范课、教法研究课、观察课等, 并提出对评估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制订出听课、评估纪录, 以达到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目的。 (2) 建立体育教学常规:教学常规的建立, 是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课前准各, 上、下课的队列队形规定, 考勤制度, 课堂纪律, 师生服饰和场地器材规格要求等。这些常规的制订对体育教学管理和教书育人均起着良好的作用。

3.4 教学质量的反馈

教学质量反馈的目的在于掌握教学情况,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改进教学效果, 督促和鼓励教师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3.4.1

课堂教学质量测评采用分散或集中听课的形式, 课后及时组织教学活动, 给予定性定量的评价。

3.4.2 教学教案检查

教学教案检查采用常规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结合的方法, 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各检查一次。检查的方法:一是教研室检查, 把握整个教案质量;一是教研室内同行检查, 把握备课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3.4.3 教学日志检查教学日志是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简要评价。

教研室每周一到两周查看一次教学日志, 了解学生对教学作的评价, 以便指导教研室工作, 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3.4.4 学生对教学工作量的评价

教研室组织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是教师的直接对象, 对教师有密期的接触和观察, 对每个教学环节有深切的感受。为了较广泛地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共作的意见, 积极有效地帮助教师改进工作, 为评估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是根据自己教学体会, 制订印发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请学生本着积极认真的态度填写;二又是采用语言评价, 如开各班学生代表座谈会, 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进行评价。

4. 教师自我管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 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使用、课堂教学的组织、育人的实施等, 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和行动来实现的,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以, 教师除了在院级、系 (部) 级管理和教研室管理外, 还应加强自我管理,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改的实施。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 体育课前准备

在课前认真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 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 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4.2 体育课中的管理

课中管理是体育教学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体育教师既是组织教育者又是组织管理者, 教师对体育课的管理水平决定了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 课中管理的好坏决定课的成败, 因此教师在管理中必须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4.2.1 分散集中原则

就全体学生而言体育课是一个整体, 但在整堂体育课中有分散就有集中, 所以分散集中是体育课不同于其它课的特点之一。分散集中则给体育课堂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许多问题却出现在分散集中这个过程中。因此, 教师要抓住时机, 进行严格的管理。

4.2.2 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是指区别教学对象的各种不同的因素, 如年龄、体质、体育基础、心理状况。由于教学对象不同, 我们在课堂管理的时候必须考虑个体的能力差异。

4.2.3 激励信任原则

在体育课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很多,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激励信任学生是最有效的办法。所以, 在体育课中应相信学生, 大胆利用学生来管理自己。如在课中可让学生充当裁判员、指挥等, 使学生产生自豪感, 培养其较强的组织能力;在组织方法上适当采用游戏和比赛的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总之, 给学生的信任越多, 管理的效果就越好。

4.3 体育课后的管理

体育课后要做全面的分析, 总结教学工作的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每个学期结束, 各体育教师应问教研室提交本学期工作总结。

4.4 其他方面

积极参加教研室活动。教研室是教师活动的乐园, 有很多的教育、教学、教改、新教学手段等信息都是通过教研室活动获得的;通过教研室活动, 可以增知识、建友谊、强感情, 取长补短, 共同成长与发展。

5. 体育教学中的风险管理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存在性质的不同, 常常有运动伤害事件的发生, 却浑然不知所措, 所以提出了风险管理。

5.1 体育教学中的风险因素

5.1.1 人员的疏忽

5.1.2 场地设施器材设计和维护的疏失

5.1.3 医疗器材及医疗能力的不足

5.1.4 未能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或紧急事件处理标准程序

一位优良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风险管理意识。

5.2 如何避免风险的发生

5.2.1 风险管理列入体育专业课程中

学院或体育教师可以透过风险的确认, 衡量以及因方法的选择、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成本, 达到伤害最小的地步。因此, 希望在学校未来的体育管理中, 可以把风险管理之认知的内容与课程列入在体育教师专业学习的一部分, 以维护到学院的安全, 并能防范意外的发生与运动伤害的产生。[2]

5.2.2 建立校园危机处理机制与运动伤害紧急通报系统。

只有这样校园内才能有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活动空间。

5.2.3 研读并熟习相关法规法令是依循的准则, 研读并熟悉法令的相关规定更是避免误触刑责的根本之道。

“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予以赔偿, 并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1]

5.2.4 运动伤害的防范

5.2.4. 1 落实授课点名制度

掌控授课学生或参与活动的人员, 确实负起监督照顾的人员, 确实负起监督照顾的职责, 避免因疏忽造成运动伤害的发生。

5.2.4. 2 实施热身活动

运动前适度的热身活动绝对必要的, 特别是较高难度或高危险性的活动如游泳、体操等, 曾有因未实施热身活动导致活者受伤之情况, 授课教师需负民、刑事责任的案例。

5.2.4. 3 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

安全的活动环境是防范运动伤害最高守则, 因此, 建立一套安全环境的检测模式是责无旁贷的重点。

5.2.4. 4 建立医疗体系

平时应加强紧急事故及对伤者急救的处理能力, 并须与附近之医院建立最快速之医疗系统。

5.2.4. 5 利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任何体育活动应利用保险制度转移风险, 以达到有效的预防。

5.2.4. 6 建立协议书的制度

任何高危险性的活动应取得参与者本人以及家长的同意函, 以免除不必要之刑责。

5.2.4. 7 对“有特异体制或者特定疾病”的学生予以注意,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明确事故责任。

高校体育教学对于风险管理的运用, 大多停留在意外事件发生后之处理, 然而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计划可以有效地控制并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因此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一般行政人员、教练、体育教师均应具备危机处理与风险管理的概念, 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最小化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体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 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它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宗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运作[J].体育科学.2002, 23 (3) :72-74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 篇5

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属于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位内容。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管理,高职学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培养人才目标角度出发,普通大学重视培养学术性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培养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相比于高职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普通大学的学生分数成绩更好,更遵守纪律,管理更为方便。在普通大学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培养方向偏向技术型人才,同时,大多数高职学生分数成绩不高,纪律性不高,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重视我国涉及高职院校的有关制度规范,结合本校的特征进行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位,这些特征主要包括:院校类型、培养目标、学科分类、院校风气、高职院校的设备设施、教师的综合素质等。

2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序组织教师的教学活动,保障学生的正常教学课程,使高职院校的各项条例能够正常实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工作的效率,从而保障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良好教学制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综合性,即考虑到教学管理制度各项条例的紧密性、逻辑性,通过各项条例的有序秩序,保障各项条例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整个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条例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各项条例可行性强,必须明确定义,不能设置模糊的条例,容易使教师、学生、工作人员错误理解条例含义,导致教学管理活动出现无序现象。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制度条例的运行效果,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可以高效工作。从管理教师的层面出发,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知识传播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技能型发展,为高职院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教师地位。在建立过程中,要求教师坚持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使教师明确职业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教学课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定义,在教学活动中,将高职学生视为主体地位,尊重高职学生的人格,坚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辅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有效检测学生技术水平的主要方法为考试,高职院校通过组织日常的考试活动,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后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对进行课程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涉及学生考核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考试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学生出勤制度等,这些条例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引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很多高职学院出勤率低,导致高职院校校风下降,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同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制度有关学生出勤率的条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增加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从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内容偏向实践技术方面。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职学生的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保障设备设施的建设,通过国家资助、企业筹资、院校合作建设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设备设施质量,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模式 现状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天津商务职业学院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教学管理扁平化模式的探究》,课题编号:TCC2014YB05。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27-02

高职院校在院校合并、扩大招生规模后,其办学规模得到迅速的扩展,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现行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教学管理力度和质量监控的要求,导致办学质量下降。因此高职院校急需在实践工作中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单纯的以其他高等院校的成功管理经验为参考,应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扩大办学规模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常见的教学管理模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教学管理模式分为以下几种:以行政管理方式可分为垂直型和扁平型,以课程管理方式可分为学年制和学分制。下面对这几种教学模式做简要的介绍

(一)垂直型教育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的垂直型教学管理模式是一个纵向的级层管理机构,管理阶层由上到下依次是以院长为首的领导层、包含教学管理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教学专家组的管理层、系部及骨干教师组的执行层。

各主体拥有不同的职能:1.院长负责全院的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和重大决策。2.教学管理中心负责建设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3.教学研究组主要研究国家及地方的教育法规和相关文件,研究教学改革,将研究成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为各部门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1]。4.教学专家组负责协助教学管理中心做好教学质量评估,培养青年教师。5.系部主任负责该系部的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

垂直型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1.教务与教学分工合作。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各自有合理的分工,职责明确,但两者之间又存在密切的合作。2.具备特色教研组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垂直型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了专业的指导委员会,通过对该行业的预测分析,合理定制招生计划、教学指导。

(二)扁平型教学管理模式

垂直型教学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存在很多缺陷,扁平型教学管理模式在垂直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后得到的创新模式。

扁平型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特点概括为以下两点:提高了系部和教研室的学科专业性,下层的专业人员拥有了更高的自主权[2]。减少中间的管理层,行政组织机构得到简化,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管理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扁平型教学管理模式中,以校长为首的决策层主要负责学校的宏观战略和发展目标的制定。二级学院和系部为主要的执行层,拥有更多的职能和自主权,上有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下有师生员工,对外有校企合作单位、实训基地、毕业对口行业等,还有同级别的其他系部,做好上传下达和各方的协同合作。

(三)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学分制的核心是把学生的学习情况量化,以具体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绩点为衡量标准,以学分数是否达标来衡量学生学业的完成情况。

(四)学年制

学年制也称学时制,是以教学时数为学生学习的计量单位。学生依据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完成该年度相应各门课程学习任务,经考试合格后,按规定以学年为单位依次升级直到毕业。考试不合格者给予留级或退学处分。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垂直型与扁平型的比较分析

传统的垂直型教学管理模式有很多优点,最为显著的是其集中化管理模式,有利于行政命令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机构繁冗、部门效率低下。垂直型教学管理模式的机构和人员设置完全是模仿我国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的,因此一样存在机构膨胀问题。管理机构的内部划分过于细化,虽各司其职但效率低下[3]。降低了系部和教师的积极性。垂直管理模式着中强调了职能部门的行政权力,而忽略系部、教师的专业权力。

与传统的垂直型教学管理模式相比,扁平型教学管理模式即使对管理层要求较高,但整体相对松散。另外扁平型教学管理模式具备独特的优势。减少了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隔层,决策权下移,基层单位和员工拥有充分的自主权,确立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保证上传下达的顺利沟通交流。有利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推进。过度的强调制度管理虽能提高管理效率,但容易忽视人们的情感因素,导致适得其反。

(二)学年制与学分制的比较分析

学分制以学生个体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求同存异,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张因材施教。而学年制是以国家利益为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整体的培养,而忽略学生的个人需求及个性发展,在此模式下的学生,大多缺乏个性与创造力。在课程设置上,学分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分制打破了传统模式对学生学习领域的限制。学年制则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又根据国家的人才需求制定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忽略学生的个人爱好和个性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其他问题

除上述管理模式自身存在的弊端外,教学管理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组成不合理,有些是没有工作经验,没有经历专业培训的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管理教学任务和教师上,管理者责任心不强[4]。另外,教学管理岗位的薪资待遇不高,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职称评定上,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管理模式陈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主要是经验管理和过程管理,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合如今高速发展的高职院校。过程管理和经验管理强调管理的一致性,注重共性的培养,但是,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不断增加,来自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学生,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点,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推进二级院系教学管理扁平型模式的建设

扁平型教学管理模式和垂直型教学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我们要取长补短,综合两者的优势。扁平型教学管理模式能克服层级繁冗、效率低下的弊端,另外也要充分利用垂直型教学管理模式执行快速的优势,垂直型教学管理模式对二级学院、系部和教研室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教学能力要求,因此,建议我国高职院校从现阶段开始,逐步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弱化职能部门的具体教务管理功能,让他们主要负责宏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监督指导工作,将教学计划安排和执行管理职能下放给二级院系,使学院成为拥有权力和职责的实体,同时要促进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能力的提升,尊重一线教研室和教师的专业权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促进学年制向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过渡

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教学管理方式,学分制与学年制相较而言,学分制具备更大的优势,更能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综合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应逐步完成学年制向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过渡。

(三)增强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的复杂性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精力和能力。想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入职后通过继续教育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然后,多招聘年轻员工,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年轻化,一方面能更好的与学生交流,减少代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后,领导要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增加投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加大管理工作的关心,以留住优秀人才。

(四)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给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例如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时,需要收集处理大量的相关信息,这些工作无法通过手工操作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得到普遍运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电子科技带来的便利,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大力开发、应用相关的教学管理系统和平台,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高效的处理教学管理中的各类问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通过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经验,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提高我国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洁.信息化浪潮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重构与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5,08:244.

[2]孙爱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 才智,2014,01:152.

[3]李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探析[J]. 才智,2014,02:26+28.

[4]唐湘桃.多校区高职院校有效实施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若干策略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02:73-76.

作者简介: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问题浅析 篇7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 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对教学管理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调查中发现, 目前, 教学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创新管理意识, 思想和观念还普遍比较落后, 专业结构混乱,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 依靠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仍是一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些制度之间部分内容重复。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刚性, 弹性不够, 制度严谨性不够, 合理性不强, 不注重制度的落实和严格执行。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仍然强调培养学生的共性, 注重教学管理上的整齐划一, 这显然忽视了教学的个性化和教育的科学性,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亟待改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学校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选用的是单纯的讲授法, 很多学者在论文中描述了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现状, 指出教学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忽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忽视培养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运用单一的讲授法多, 而运用多种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少, 特别是运用自学的方法、独立实验的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讨论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少, 在课堂讲授中, 灌输式多, 启发式少, 讨论式少, 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参与度低, 注重集体教学的方式, 忽视个别化教学的形式, 如小组讨论、自学活动等, 教师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不能因材施教, 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有机结合, 有些教师虽然使用了多媒体, 但没有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仅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屏幕上面, 使学生感到内容多, 听不懂。

二、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 树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个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 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要不断地转变教学管理的理念, 保持教学管理理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教学管理思想和理念的创新为先导, 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的, 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学管理制度是使学校教学管理处于充满活力的、高效的、自觉的运行状态的根本保证, 是能否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关键。教学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实施教学活动的工作规范,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运行的保证。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新形势的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不断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高职院校自身实际的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 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使教学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当中;规范学生行为, 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

(二) 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坚持主体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思想, 以学生为本, 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研究能力。停止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提倡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 由“授人以鱼”逐步向“授人以渔”转变, 实行师生互动, 课堂内外相互结合, 集中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互结合。理论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 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与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注意发挥多种教学方法所构成的方法体系的整体综合功能, 把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统一起来,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时, 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 应该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 把教学方法建立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 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进行统一设计和安排, 使学生获得与教学方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改革教学制度与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适应的教学制度与管理体制。

摘要: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之上, 指出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对策。高职院校只有顺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增加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 更好更快的发展高职教育。

谈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管理 篇8

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及内容要求;教学进程;课程的学期分布、周学时、总学时;考试、考查课程的学期分布, 课程设计、单独设课的实验次数, 选修课及学时数, 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理论教学、入学及毕业教育、实习、设计、劳动、考试、假期) ;实习分配 (实习内容、学期、周数、性质、地点等的说明) 。

一、加强教学计划管理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 教学计划是首要环节, 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对于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为院校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教学计划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其制定的科学性、执行的严肃性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 决定着培养目标的实现。

2、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为院校监督、检查教学活动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持。

教学计划规定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质量标准, 院校的教学监督和教学检查工作都是以它为依据开展的。

3、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

教学计划起着明确任务、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步调, 协调各方面力量的作用, 有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

1、培养目标。

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 有计划地设置教学计划培养目标, 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文件,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爱好, 结合各专业的特色, 将所学知识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当中, 能够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 完成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2、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和掌握本专业和国家政策, 能够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实际工作, 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

素质结构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基本素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拥护改革开放,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专业素质是掌握与本专业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技能, 能够较为熟练地进行本专业的实务操作, 具有职业或相关领域的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并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

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 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的设计、要求等方面, 应注意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 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按照课程性质, 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的开设因校而异。

4、职业技术技能实训。

职业技术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的特色课程, 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障。实训必须在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中进行, 通过实习, 使学生获得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 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学计划的实施是教学管理中组织、指挥、协调、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 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是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教学计划的制定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言, 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大量的工作在于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管理, 主要包括教务行政管理、编制教学大纲、编排课表、教师聘任等。

1、教学计划的严肃性。

专业教学计划一经制定, 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不得随意更改。存在的问题是, 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 无任课教师时就取消某一门课程;开学推迟或提前实习、毕业实践、就业, 使规定的课时量无法完成, 随意调课、换教室, 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专业, 或班级合并, 临时修改教学计划, 有时会出现一个学期、一学年要调整多次计划, 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计划实施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其措施是严格执行专业教学计划文件和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规范, 尤其是学院和系两级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一定要身体力行。同时, 教育教学督察室要加大对教学计划实施督察的力度, 确保教学计划实施的稳定性。

2、编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依据教学计划, 以纲要形式规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它要求做到如下几方面的规定:课程的任务、目的及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如知识、技能等的范围和结构, 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课程各章节的讲授课时数等。教学大纲是编写或选用教材、组织实施教学及评价课程质量的依据。

教学大纲一般包括主体和说明部分。编写教学大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注意协调与有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2) 贯彻少而精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精选教学内容, 并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部分、拓展部分和提高部分,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 保证基本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 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能力培养, 要适当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 (4) 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允许在内容处理、教学环节和时间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

3、加强任课教师聘任。

任课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因此加强任课教师管理在教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 要对任课教师进行资格认定, 提供学历、学位、职称、教师资格、任课简历等有关材料。由系、室对应聘教师在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初步鉴定, 并对鉴定合格的教师进行有关方面的培训, 填写《任课教师授课登记表》。任课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做到持证上岗。对有些所学专业不对口, 跨专业, 以及所任课程的范围超出审定的课程范围的坚决不能聘任。系室每学期开学前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 介绍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特点、有关规章制度、校历安排等;学习和掌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提供有关资料, 确定联系的时间和办法等。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制度。通过教学检查、听课等多种形式定期考察其教学态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 有以利于改进教学工作, 以保持教学质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

4、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 各门课程均须慎重选用或者编写教材, 凡具有国家规划教材的课程, 原则上应选用全国统编和已列入“九五”及“十五”规划的优秀教材。编写自编教材时, 教务部门应严格审定编写人员、编写大纲和主要章节内容, 要求内容科学, 编写质量较高, 以保证教学质量。教材在征订过程中严格按照程序, 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 认真慎重地确定所需教材, 并将其名称、版本、出版社及用量认真填写在表格中, 由系部负责人审核后按时上报教务处, 经教务处审核同意后, 方可报至教材中心, 以防止漏订、定错、订重等事情,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5、加强毕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承担着毕业实习等教学工作, 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是职业院校落实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不断加强毕业实践教学管理, 并以创新来推动实践教学建设与发展, 不断巩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建设成果。

为保证做好实践教学,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 各系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建立毕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选聘指导教师、安排工作进度, 于该学期的第16周做毕业实践动员, 按专业进行分组, 安排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 布置毕业实践的选题工作; (2) 为了保证毕业实践教学质量, 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以10人为宜。各专业的毕业实践工作应由各系统一安排, 系主任和教务办公室实施对毕业实践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为规范毕业实践的过程管理, 严把质量关, 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见面次数不得少于4次, 修改论文次数为3稿; (3) 系、教务办公室布置毕业实践工作, 系审核毕业实践指导教师资格, 组织毕业实践过程的实施。系、教务办公室组织教师对毕业实践进行中期检查。指导教师对毕业实践报告评定出最终成绩。系、教务办公室集中对毕业实践环节进行终审验收; (4) 毕业实践教学结束后, 各专业要认真进行总结, 包括:本专业在毕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执行学院规定和要求的情况、工作特色和取得显著效果的做法、存在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并对学院毕业实践教学提出意见或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教学计划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加大, 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及持续发展, 切实提高现代高职教学计划管理的效率, 加强高职教学计划管理的革新, 提升教务管理的质量, 已成为目前我国高职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S].1998.

[2]胡桃元, 刘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本科教学计划[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4.21.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篇9

一、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特点及价值

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不同与其他类型的档案, 它具有学科多样性、专业性、系统性、周期性、分散性等特点。这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和本科的学科教育有着质的区别, 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灵活、多样, 实训、实践课程为主, 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上与本科教育有很大差别, 形成的教学档案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评价的基础和依据。通过对教学档案的分析、整理可指导学校的教学活动, 对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同时,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还可供同类院校间学习和交流, 相互借鉴推进本地区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归档范畴

教学档案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学档案的归档范畴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学生试卷、质量工程、教师学习、培训等形成的材料, 主要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教育教学文件;学院有关教学工作的规定、规章制度、学院党委有关教学工作的决定等;学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的报告及上级批复文件;全院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及有关材料;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重点建设专业课程标准及专业核心课课程简介;各专业班级学年教学运行表, 学年教师授课任务、教师职称;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环节课程标准, 实训指导书、实践环节指导书;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表、课程标准、教学任务书、课程考核方案、全院班级课表、教师课表、考试试卷、试卷分析报告、优秀教学设计与教案等;教师培养、培训的计划、培训登记表、鉴定表、培训总结等;学院教学工作会议纪要、教务处会议记录:召开的重要会议记录、文件材料;有关教学管理工作的各种统计表;各种教学工作简报;有关专业设置、调整、撤销、合并、更改名称的报告及上级批复的文件;教学质量评价和各类教学情况调查材料;教务处下发的指导性文件、通知等;教师科研、教改申报、批复、结题等相关文件;教师、学生技能大赛申报材料、获奖证书、奖杯等。

三、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 高职院校对教学档案的重视不够。随着高职院校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大部分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学校的发展、建设及教学改革和学校的内涵建设中, 而对教学改革及内涵建设所形成的材料即教学档案不注重管理, 无论人员的配置、资金投入等都很难受到领导的重视, 如有上级部门专项检查, 也是临时抽调人员, 突击式完成工作, 应付检查。

(二) 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缺失。从目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现状来看, 很多学校没有针对教学档案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尤其是各高校的二级教学管理部门, 更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基本是管理的盲区。

(三) 经费投入少, 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由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文书、基建、学生、人事等档案的管理。而对教学档案管理却因为经费缺乏而投入不足, 影响了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学档案都存在保管条件差, 工作场所不足, 库房条件简陋, 硬件设施落后等现象。有的没有专用的教学档案室, 办公室与存放档案的场所合二为一, 档案信息化程度几乎为零。

(四) 人员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目前, 高职院校发展过快, 学生数量增长过快, 教职工紧缺, 档案管理人员多数为兼职, 身兼多职, 工作繁忙, 而且人员岗位变动比较频繁, 人员流动性大, 使本是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又经常流动, 致使人员队伍不稳定, 无法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四、加强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硬件设施齐全。高职院校的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在设备资金上给予必要投入, 在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上加大投入力度, 在硬件建设上给予资金保证, 确保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要完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 学院档案室、教务处牵头,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登记制度, 避免档案材料的丢失, 执行限时制度, 确保按时归档, 履行移交制度、查对制度、督察制度和索要制度等, 保证档案管理有法可依。

(三) 有效整合, 实现信息化管理。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 整合学院各部门管理平台, 实现学院内数据对接、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将现有的教务系统及科研管理系统中的已形成的数字化信息有效地转化为学校教学档案, 充分发挥信息时代大数据的优势, 使各个管理平台与学院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的数据对接, 不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占武.吴月莉.浅谈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J].档案天地, 2013.6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 篇10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是学校为了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指南,指导学校各项教学运行,监督、评价教学管理质量,组织开展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协调过程。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而教学管理则是这两项工作的保障,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成了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从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大批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高专院校,其规模和队伍也日益壮大。截至2012年5月,我国独立设置的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有1288所(含民办高职院校、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而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117万猛增至2009年的900多万,这些数据都显示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且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的地位也不可小觑。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程度不够高,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及培养方式的欠妥,课程设置混乱,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势,迎合社会需求,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形成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如何因应时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建设的合理化;如何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型,且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成了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保证培养质量、保障高职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动作来之不易,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老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而其中调整教学管理机制、更新教学管理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对于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至关重要。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面对的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而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其教学管理的职能也应该更偏向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适应基层技能岗位的工作。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往往注重规范建设,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教学改革的最终操作者———教师而言,他们往往注重“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与考试相连结的教学模式,即“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而学生则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这样的恶性循环,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把课程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转变为应用型教学,把以理论思维为主,转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课堂中,就从以前那种只有老师在讲台讲授知识,学生在台下低头苦思的方式,过渡到以老师指导为主,学生积极动手参与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爱上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个人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技能的目的。要努力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引入现代的教育技术,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考试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笔试以外,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等新的考试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立合理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是相对滞后的。因为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不够,教学管理制度很多时候都是生搬硬套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现有模式,并未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而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要保障教学管理改革取得成效,并向既定的目前发展,建立有针对性的、合理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犹为重要。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尊重老师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把必备的教学文件、管理文件、相关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整合,形成规范性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规章制度。最后要及时合理地调整相关政策,做到与时俱进。

3、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是否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安排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其合理性,即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向导,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去合理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应用型的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侧重点的教育模式,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模式。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根据就业方向和社会发展出适当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即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适当增加实践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毕业生标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特点是一专多长,合格的标准是一生多证,即要求毕业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良好的身心素质、顺利完成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科目、完成顶岗实习以外,还需要在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及基础专业技能等方面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方能毕业。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工作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日后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教高[2006]16号文规定,实践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安排,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选择。以上各点都明确点明了学生除了注重课堂的知识教育储备以外,更应走出课堂,多参与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而实践教学也应该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不断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多设立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注重师资建设,建立稳定而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建立稳定而强大的师资队伍,应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师资队伍的结构,达到老师配置的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制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民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失衡的现象更为普遍。要切实地做好师资结构的调整,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及办学规模,确定师资队伍的组成。其次,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包括提供合理的渠道给教师进行个人提升,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或者提高学历、职称,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为打造“双师型”教师提供广阔的平台。再次,积极拓宽师资招聘的渠道,招聘合适的,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如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教授,还可以到企业招聘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任教师,这样既可以弥补师资上的不足,又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不同层面的老师,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后,要合理地提升老师的薪酬待遇。很多高职院校人员流动率高,很大程度上和薪酬的比例有关系。根据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学历职称等方面综合评价,合理调整教师的薪酬,会对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属于“单师型”的教师,尽管这部分的教师专业技术过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师资队伍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要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应积极地有计划地组织老师参加工程建设和社会实践,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老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

总而言之,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使教学管理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让高职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发展规模、办学特色、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面临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就必须更新观念,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4.

高职院校加强教学管理的应对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应对策略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夯实教学基础、提高我院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改进。

1 加强备课

1.1 备教材。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教学参考资料,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同时结合课时安排、学生情况和设备情况等,编写学期授课计划。

1.2 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同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全面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意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1.3 认真写好教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做到内容充实,工整仔细,认真清楚,项目齐全、实用,不断创新。不上无教案课,不用旧教案上新课。

每位教师坚持做到了自觉把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与教材、教案、班级成绩花名册带进课堂,严格按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进行授课。

2 加强课堂教学的若干规定

①教师有义务承担学院安排的上课、实验实习指导、监考、课外指导等教学任务,同时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②教师应按时上下课,不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教师进入教室后,需要关闭自身佩带的手机、寻呼机等。③教师在课前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备课,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写好教案。注意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于每学期期末接受下学期教学任务后,完成学期授课计划(一式三份),由所在教研室、分院(部)审定后,给教研室、分院(部)、各交一份,自己留一份。④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讲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启发、重视实效,选用合适的教具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还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忌照本宣科,罗列堆砌。⑤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为学生开列课外阅读书目,并且对其进行阅读指导,采用相应的方式对阅读效果进行检查。⑥教师进入课堂需要确保自身服饰的整洁性,仪表的端庄性,言谈的得体性,举止的文明等。⑦教师必须用普通话讲课,板书要用字规范,字迹端正清晰。⑧每门课程都必须布置作业,实践性强的课程每学期作业不少于五次;文科基础每学期作业不少于三次。⑨教师上课应认真填写教学日志,并严格考勤。⑩教师因故需要调、代课,应按《调课、代课管理办法》要求提前向分院(部)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执行,教师不得自行处理。■对于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教师要给予全面的关心和照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严禁利用职务,向学生索取或收受礼品、礼金。同时更不能打击报复学生。■如果教师调离本院或者辞职,通常情况下需要提前半年通知学院,否则不予受理。■教师应认真执行学院的有关教学工作的各项规定。

3 加强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3.1 作业布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等布置相应的作业,同时精心细致地编写练习题目,确保内容的针对性,序列性、层次性,并且练习总量要合理。按照相应的规范书写作业,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在课堂上给予实施的指导,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鼓励学生要刻苦钻研,发挥创造精神。

3.2 作业批改。学生完成作业后,需要由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通过批改作业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加强师生交流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作业批改要认真、仔细、确保质量,原则上要全部批改。对于学生自行增做的作业,应予鼓励,尽可能给予批改。教师必须进行作业批改登记,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要退给学生重做,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应做好作业讲评。

4 加强晚自习纪律

4.1 二级分院作为晚自习安排、实施、监督的第一责任部门,应做好本院学生晚自习的分流及监督工作。原则上一年级学生在本班级晚自习,高年级学生由班主任批准,可在图书馆或其他教室自习。分流教室由分院进行划拨(本院所属毕业班级教室),如不足可向教务处申请调配(只限北区)。

4.2 教学楼晚自习值班人员要继续加强晚自习纪律检查工作,不得无故不到或随意调岗;班主任辅导员要坚守岗位,不得随意离岗;教务处、学保处将联合组建晚自习督察小组,负责对晚自习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4.3 教师辅导答疑时,应在指定教室进行,并维持好班级自习纪律,不得在教师休息室进行辅导答疑。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学作为其中的工作重点,学校通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以教学常规为准则和规范,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必备条件和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纪伟.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

[2]唐科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成人教育,2013(9).

[3]杨彩红,王洁,张轩萍,张明升,郝一彬.为学生备好课[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08).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探析 篇12

从现有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来看, 有的院校尤其是一些新成立或新合并升格的院校甚至不收集、不管理教学档案, 任其散落在各位形成者手中。档案部门重“藏”轻“用”, 重“保管”轻“开发”, 重“党政”轻“教学”等现象十分严重。多采用人工为主、机器为辅的人机并存管理模式。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档案管理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知识相对薄弱、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相对欠缺的单位。

随着各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 高新技术的不断引入, 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有的职业院校的教学档案工作做得比较出色, 将档案管理软件与办公网或Internet进行有效链接, 除档案主管部门的档案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进行档案管理外, 在其授权允许的范围内, 各教学口的教学档案分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管理相关的教学档案, 然后向档案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进行提供利用。这类院校在笔者所调查的职业院校中少之又少 (仅占5%) , 多分布在建校历史较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完善的职业院校。

一、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现状剖析

从当前各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来看, 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水平高低不一、管理质量良莠共存、管理效果参差不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 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档案管理意识缺失。

(1) 部分主管领导档案意识不强。对教学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或者说有失偏颇, 甚至有时会敷衍了事, 没有把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来抓。 (2) 部分档案工作人员档案意识出现偏移。高职院校的档案队伍构成比较复杂, 笔者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 受各种因素影响, 有的档案工作人员本身并未对档案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 相当一部分人抱着“得过且过”、“凑和着过”或者仅仅把档案工作当作今后工作的一块跳板的思想。 (3) 档案形成者教学档案意识薄弱。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档案的两大直接形成个体。但由于个体本身的差异, 给教学档案的收集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干扰。有的教师认为是自己的教学成果, 不想上交;有的教师嫌麻烦, 在授课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未能及时形成, 事后又不及时整理补充;有的教师从思想上并未重视档案工作, 认为其档案材料可归可不归。这样就势必造成教学档案材料的缺失和流失, 严重影响了教学档案管理的质与量。

2.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1) 有的高职院校尤其是由几个小院校合并而成的高职院校, 合并前, 各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各不相同;合并后, 不知道要执行哪种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 甚至一度有不归档和漏归档现象发生。 (2) 高职院校规模小, 经费有限。在有限经费的限制下, 学校对档案工作的投入更显得微乎其微, 失去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要想使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蓬勃发展可算是难上加难。 (3) 档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隐形性和时间性。教学档案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能量, 增加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这也就导致了一种怪现象的产生, 即教学档案中绝大部分档案材料 (如教学计划、新增专业调研分析、教学考试分析等) ,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变成了“故纸堆”, 无人用, 无人爱用, 无人想到要去利用。这就又逐渐产生一种误导:教学档案是无用的。从而“无用”与“不用”造成恶性循环, 如此往复下来, 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仅仅维持在实体整理初级阶段, 档案工作越发被动和落后。

3. 缺乏有效的教学档案管理手段。

(1) 缺乏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 依法治档力度差。各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执法力度差, 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纰漏和不足没有相应的惩处措施, 规章制度等同于一纸空文, 不能起到任何约束作用和告诫功能。档案归属权不明晰, 工作开展相对好一些的院校会明确档案工作隶属于校办、院办, 有的则仅仅是由个别职能部门代为履行档案管理职能。责、权不清, 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有相互推诿、相互等待和攀比等问题产生。 (2) 教学档案管理软、硬件条件相对落后。硬件上, 档案部门的硬件环境和硬件设备配备问题突出。软件上, 一方面表现为档案专业人员的缺乏, 有相当一部分为半路转行的非档案专业人员从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 (调查中占86%) 未使用档案系统管理软件或使用的是单机版档案系统管理软件。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功能实现的目标和运行机制定位在对档案本身的案卷级和文件级的目录编制、统计和检索等基础性工作上, 而缺乏系统综合开发和综合处理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的未来之路

1. 统一思想, 坚持统一领导、分集管理的原则, 实行统分结合模式。

各院校可据实际情况, 在法律、法规范围之内, 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如我校实行教学档案分级管理模式, 在校档案馆统一领导的情况下, 各院系设档案分管部门, 对教学档案实行校、院 (系) 二级管理, 视文件性质按学年或年度归档。当原件按相关规定移交入馆后, 院系可留复印件以备查考利用。

同时, 实行“预立卷”制度, 从高职院校发展趋势来看, 教学档案必将越来越丰富, 院系首先对教学档案进行预处理, 进行人工预立卷, 率先录入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这个过程须在学校规定的归档时间之前完成, 具体处理时间由院系自行掌握。既可以是实时的, 也可以是定时、定期的, 既可以是有一份就归一份, 也可以是批量完成的。然后由校档案管理部门检查各院系预立卷的质量, 指出问题与不足, 改正后再允许实体档案进馆归档。这样一方面规范教学档案管理程序;另一方面优化教学档案内容, 避免重复立卷或立卷有纰漏, 同时大大缩减工作时间, 能够保质保量及时完成归档工作。实践证明, “预立卷”是学校档案管理行之有效的办法, 适用于各级各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2. 尊重教学档案实体, 注重教学档案信息内容开发的管理模式。

离开档案实体, 档案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档案实体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但同时, 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 伴随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而日益增多的教学档案实体与教学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有限性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档案的管理不应停留于对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与保存上, 还要注意对这些档案信息进行再生产和再加工。这种再加工、再生产, 并不是泛泛的, 简单的编制检索工具, 而是有目的的、有重点的、有规划的开发原始资料, 从而形成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成品和半成品。目前,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教学档案管理的初级阶段———注重档案实体管理阶段, 而对教学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一方面, 各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档案实体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应该把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转移工作重心,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价值。

3. 以人为本, 以服务为主导的知识管理模式。

管理是手段, 利用是目的, 服务是宗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各高职院校档案部门应积极调整工作思路, 改进档案的管理模式, 使管理视角从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逐渐转变, 使档案承载信息由静态信息向动态信息转变。如高职院校强调工学结合, 这是高职院校特有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 那么在此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会成为各高职院校的特色教学档案。对特色档案进行开发编研, 例如对例年的同一工种教学测试进行汇总分析, 对例年此工种毕业生去向进行分析, 将此两种分析结果关联起来, 可对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做出预测、判断, 一方面对社会学生报考时选择专业是一种导向;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再如, 可公开的教学档案不单单要为学校提供服务, 更应面向行业、面向区域、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一方面可以在互相交流中取长补短, 弥补教与学两环节中实践操作上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可将先进的理念、理论知识传播于行业、区域或社会, 从而使教学档案的价值得以实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淑纯.努力探索高校档案管理的新模式[J].兰台世界, 2005 (7) .

[2]陈芳.关于做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08 (11) .

[3]范建萍, 陈重阳.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及管理改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4 (1) .

上一篇:模因理论下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