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2024-07-25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共10篇)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篇1

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论文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旅游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至今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为此,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与研究也在谋求长足发展,以便为旅游业各部门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各个高职院校都为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作者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问题及对策,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首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就业方向: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萁它。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不科学,现有旅游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因人设课”的现象较多,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沿袭本科的“三段式”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把旅游高职高专看作旅游本科“压缩饼干”或旅游中专的“发面馒头”,简单的移植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或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大部分学校无专职教师,教师多为从管理、地理、经济等专业转行过来的,既没有受过系统的旅游专业方面的学习,也没有经过旅游实践的磨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即使现在专职教师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六是缺乏激励机制,教学评估指标不全面,教师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工作量的多与少,参与教科研的强与弱,在考核方面标准一样,教师缺乏积极性,对学生考核过于注重理论方面,而对于实验、实训方面考核明显缺乏,难以反映学生综合技能水平。因此,面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高职旅游教育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培养应用型的旅游。

三是教材建设不配套,旅游专业教材建设看似繁荣,不少院校出版了自己的教材,但实际情况是编的多、写的少,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的多、操作性的少,继承的多、创新的少,由于缺乏统一的旅游高职教材规划,要么将全日制本科教材照搬使用,要么继续使用旅游中专教材,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一)改革课程体系,突出高职特色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一是强化实践教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特点采用“2+1”模式(即校内理论教学两年,旅游企业实习实践一年),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旅游实践课教学,实践教学要占到40%左右,实践教学贯穿于学制的全过程,实践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年级主要进行生产性实习,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变陈旧教学方法,为实地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针对同生源的`学生,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高职师资的培养,尤其是既有教学能力又有该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保证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到高校进修,学习国内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三是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支持专业教师读在职研究生或接收高层次学历人员逐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四是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制作教学课件,进行科学研究。五是高职院校要建立自己的师资库,以避免兼职教师过多带来教学秩序上的冲击或影响,以确保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材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硬件设施,是高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学院一是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硬件设备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数码摄像机、图书、教学软件等的投入和更新。二是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如导游模拟室、客房模拟室、餐饮模拟室、形体训练房等更新与建设,建立起初具规模的校内实训基地,大大改善学生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要加强学校与旅游企业密切的产学合作关系,设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定期送学生到酒店、旅行社、进行实训、学习,酒店、旅行社选派有经验的管理专家到学院进行技能教学指导,使得校企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教材选用问题上,鼓励教师从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特殊需要实际出发,打破教材原有结构,并允许对其内容进行增删;同时鼓励教师自编讲义和参编高职教材,编写的教材要求突出高职特色,即:专业针对性要强,具有专业特色;以培养为主,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反映技术科学领域新发展。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业管理,高职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物业管理在我国从出现到现在不过30年的历史, 但是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 物业管理快速进入社会经济生活, 并发展迅速, 各类物业服务公司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社会对专业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 随着建筑物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居住理念的变化, 物业服务理念也不断更新, 国外先进物业管理模式被引入, 物业服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等职业院校对物业管理人才的现有教育模式相对滞后, 已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是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要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必须明确物业管理的培养目标。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在我国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强调实用技能, 教育部在“2004年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若干意见”中把就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像本科院校的课程强调学科理论性和全面性, 而是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又不同于职业上岗培训或工种培训, 在强调就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使学生不仅在毕业时能顺利就业, 也能在以后根据需要转岗、换岗和跨岗工作。即职业教育既要以就业为导向,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 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来说我们的目标主要在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顺利就业, 同时也要使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不断学习, 实现职业发展, 成为社会需要的中高级物业管理人才。

结合社会需要,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科学设置课程

首先, 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就要从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出发, 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在设置之前充分调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最新的具体情况, 然后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其次,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上, 对于物业管理一些实际问题体会不如直接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深刻, 因此邀请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专家和校内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 研究决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 有利于课程的科学优化设置;

再次, 由于物业管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要根据社会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动态地进行调整, 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例如, 针对目前高端物业不断增加, 高级物业管理人员需求旺盛, 可以相应地开设针对别墅、高档公寓等物业的课程。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业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保洁、绿化等基础服务, 而是更强调物业的经营与增值, 可适当增加开设物业的综合经营与管理的相关课程。再如, 物业管理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设置课程时, 要及时引进最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最后, 在设置专业课程时, 注意与相关的行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在一起。例如国家将物业管理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物业管理员和物业管理师四级, 在课程设置时, 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层次和目标将中高级物业管理员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纳入课程, 这样学生在学习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较容易取得相关的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 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职业发展。

2. 强化校内实训, 深化校企合作

课堂教学主要侧重理论知识, 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更强调学以致用, 实训与实习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专业认识模糊, 以及资金不足、实验室建设定位不准确等原因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设施缺乏, 校内实训场所不足, 难以满足技能教学的需要。要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强化校内实训, 深化校企合作。

校内实训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物业管理专业实验室, 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 改善实训条件来加强,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例如, 后勤集团、基建工地、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以及各种水电气设施设备等都可以成为其实践教学的场所或器材。还可以在校内建立起模拟物业服务公司, 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开展物业管理, 并参与学校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此外, 各高校物业大多由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进行管理, 校内实训也可以携手学校的物业服务公司, 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安排学生适当参与前台客服、会计、房屋建筑维修、水电设备维修等项目, 在真实的物业管理环境中进行实训, 这样实训效果更好。

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高职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参与实习指导这一层面, 而且这种合作更多是学校单方面地向企业寻求合作, 企业较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 促进校企的双向交流。一方面, 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员工培训、项目开发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 学校应在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让企业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聘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的指导, 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知名专家来校为学生做讲座传授经验知识, 还可以与物业服务企业一起举办各种物业管理技能大赛, 例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每年都会与合作的物业服务企业举办物业管理技能大赛, 邀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经理担任评委, 鼓励企业参与物业管理的教学活动, 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3.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多数高职院物业管理专业建立都只有几年时间, 而且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层次大多是专科, 少数是本科, 研究生阶段目前还没有物业管理专业。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缺乏物业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 现任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建筑工程、管理学、法律等其他专业换行而来, 对物业管理认识不够, 也缺乏相关的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和能力。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物业管理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内容。提升教师素质首先应对现有教师进行有计划的进行培训和开发, 例如分批选派相关教师到物业服务公司挂职、兼职, 以提高教师的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其次可以聘请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所学专业与物业管理专业相关的青年教师, 或副高以上职称, 有从事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再次可加强本专业教师之间以及不同院校之间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相互学习借鉴, 实现优势互补。

4. 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

除了获得毕业证书之外, 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兴趣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也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业管理员和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调整, 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基本完成了职业资格考试的准备工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最近几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举行的物业管理员证的资格考试, 绝大多数同学都一次性通过了考试。在获得物业管理员证书之外, 也可鼓励学生取得与物业管理相关从业资格证, 如会计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证书。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课证融合, 深化学习,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5. 改进教学手段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还需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模式, 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例如讲授物业管理法规时, 可以结合典型案例讲解, 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讲授物业管理概论、房屋维修与预算、物业设备智能化等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观看操作流程或考察处理情况, 让学生全面了解基本操作程序。观摩结束后, 要求学生讨论观感体会, 并进行总结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物业管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设计项目, 现场模拟物业服务公司的工作情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的答卷考试, 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采用现场操作、模拟实习、校外岗位实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基础课程, 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于实践性较强专业课程则侧重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而又蓬勃发展的行业其发展变化尤为迅速, 这种发展和变化对相应的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新的需要,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促进物业管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凤.关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5) .

[2]鲁捷.谈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岗位模块的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9) .

[3]胡芳, 刘葆, 杨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技术类人才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8) .

[4]何岩枫.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7, (11) .

[5]俞万源.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4, (9) .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经成为资源整合,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速度快,企业数量众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很大,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而言,应加快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出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高技能实践型的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高职类学校的老师大都有这样的感触: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积极性不高,但在动手实习时学生们反而有较好的表现。教与学如何能够相互融合成为教师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些反差给我们的教学改革一些提示。其次,在上实训课时,由于硬件设施的不完善,致使很多正常的教学实践活动无法展开。然后,在教材方面学习资料不够统一,有的缺乏权威性,有的内容抽象难懂,学生拿到教材看不懂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最后,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发现,同专业的好多教师大多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的物流相关经验,在谈及实际操作时往往缺乏说服力。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据自身教学经历来谈谈我对物流管理专业改革的一些看法 :

1、 结合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学习差异性,以实践带动理论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重点在于应用型或操作型人才的培养,这与普通高校重理论型人才培养有很大区别,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好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另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在初学专业的时候,应花一定的时间详细给学生介绍与专业相关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所在地区的一些物流公司,切实感受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以兴趣为导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仓储与配送》课程为例,可采用现场教学法,带学生去参观当地一些生产企业或物流公司,教师讲授或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工人等讲授,学生通过参观边学边做,既可以有感性认知又获得了直接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对所学知识有更牢固的理解;也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将学生分组配置项目任务,先由学生角色扮演自主学习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项目结束后小组讨论总结,此时教师再进行点评并结合理论进行强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团队精神及自主能力,并对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努力完善硬件设施,加强校企合作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硬件设施方面虽有一定的投入建设,但由于受到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很多正常教学活动仍无法展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流设施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不断购买新的设备不现实,所以应加强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借助仿真软件除了可以使学生及时接触了解现代最新、最常用的技术装备之外,还可以进行多式联运仿真规划等。

在实训方面,我校已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以物流管理模拟沙盘为例,会定期举行校级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在校外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操作的专业平台。基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去年“双十一”在企业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我校学生去“德邦”顶岗实习得到了校企“双赢”。

3、 教材方面应鼓励在校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

对于高职类教材应有一定的针对性,高教类教材理论性较强,而高职类教材应适当弱化生涩难懂不常应用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因材施教,通常会多找一些相关案例以帮助学生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另外我们知道教材的编撰耗时较长,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针对这些问题,很多教师已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结合物流市场需求编撰校本教材。

4、 师资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重视“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培養

高职类物流专业学生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的,然而现实中物流专业授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真正在企业里面锻炼过,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专业建设,也会影响教学质量。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仅要有专业水平,教学水平,还要具备职业水平。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就应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企业锻炼。“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开展,为教师职业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校在对专业职称晋升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要有不低于6个月的企业锻炼经历,同时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调研室也会安排相关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去企业挂职锻炼。实践证明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改变了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尴尬局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我校也重视“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培养,比如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已经取得“物流师”的职业资格,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专业建设。

总之,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而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教师不仅要从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更要在思想上得到转变,加强自身素养,为市场培养出更多高技能实践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亚琪 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08,(3).

[2]龚隐春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4).

[3]王林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21).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篇4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

高职院校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主要是由专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力资源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和提高难以与企业接轨。文章剖析了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指出有效解决途径是必须建立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重视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加紧建立校内实训室,同时还应该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内的专业能否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又直接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目前,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1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课时太少,教学形式单

一、缺乏创新并且时间安排不当

实践课时少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包括军训和劳动等时间在内,仅占总课时的10%~20%。长期以来,高等学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较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使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实践环节少,学时数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年轻专业,其基本理论框架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就更加困难了。提到实践就想到建立实习基地、专业调查等传统项目,而如何用创新的理念整合政府、企业资源,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一个从长计议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模拟实验教学、实务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十分薄弱,比较成熟的实践教学教材也十分缺乏,致使其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也缺乏创新。

1.2 校内外实习基地匮乏

校内外企事业单位一般对接纳实习学生不大愿意,怕麻烦,加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其单位的涉密部门,有些商业机密不愿往外泄漏,所以更难接纳学生实习。再者,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企业实习学生日益增多,造成企业接纳困难,即使企业接受了,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1 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要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首先应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现列举两种教学方法。

2.1.1 课堂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了各种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情景模拟,能让学生体会到公司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应该如何操作,并在操作中提升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从而能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

2.1.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专业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它贴近生活和实际,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调动自身知识、潜能来解决问题,这就拉近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要有代表性,具有分析价值,应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实情景。它既可是成功经验,也可是失败教训,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复杂的具体事件时有可借鉴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事先布置案例,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进行思考,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再由教师精心安排,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2.2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细处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我校逐步加强了“工学结合”的力度,增加了实训、实习等多形式实践性教学高效协同办公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的内容,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强化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

2.2.1 重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实践环节大致包括课程实训、集中实训、岗位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几部分,我们要重视这一系列实训实习环节,并且要落到实处。每门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安排了相当的实训学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典案例,调动学生参与,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基本能力。如我校在综合实训环节中,让学生们参与当地人才市场招聘的过程,或作为应聘者,或作为服务人员,通过亲身体验招聘甄选的场面,了解详细过程,对招聘的程序和技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参与过后,学生们自己搞一个模拟招聘会,从岗位说明、招聘表设计、简历投放、甄选到面试提问等,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进行的,全校许多专业学生热情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有一个体会玩味的过程,对招聘相关的能力有了更好的掌握。

2.2.2 建立校内专业核心实训室,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配合课内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在原有共享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专业实验室。以小组讨论式布局,有利于学生在对相关模块的仿真实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内讨论、交流和协作,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2.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架起就业桥梁

两年来,我们已经与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南方人才市场代理部、广州市场、南方人才网、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外商大酒店、侨鑫集团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一种新的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我们将这些单位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前往参加专项技能的实训。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单位也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基地”。由学院委派一些专业教师为这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培训、讲座,或提供咨询服务、活动场地服务等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能为学生的就业架起一座桥梁。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一些主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走出了一些新路子,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3.1 符合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讲义还比较缺乏,需有计划、有步骤地与一些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绩效管理实训》、《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等教材;此外,部分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编写还不够齐全,而且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学结合”的特色更是不够突出,需逐步予以强化。

3.2 在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的聘请方面也是刚刚开始,其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实际操作时,尽管实行了“弹性教学制”,兼职教师在时间上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较大的不稳定。

3.3 由于实习单位自身工作的特点,在安排实习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与实习要求的环节、时间、内容等完全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系统性、规范性,“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要抓好实践教学,但由于专业不同,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搞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的大力探索,也需要校方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篇5

卢军锋 吴亚林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本文介绍了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总结了实践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更好地培养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自我药疗意识的普及和增强,社会零售药店霎时间遍布大街小巷。据统计,我国药店的总量已达到38万家左右,药店与人口比例已达1∶3550,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社会药店输送对口人才。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办学经验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自2007年开设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来,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3330”人才培养模式

“3330”是“3阶段、3能力、3实践、0距离”的简称。

“3阶段”即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3分阶段。第1阶段在第1、2、3学期,侧重人文素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的培养,同时进行为期2周的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培养专业技能。

第2阶段在第4学期及暑假,组织学生到社会药店进行带薪顶岗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了解药店经营管理程序,提升药品经营和管理的基本实战能力。第3阶段在第5、6学期,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3能力”指人才培养过程有3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渗透,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药品经营与管理能力贯穿始终的培养渗透。

“3实践”即人才培养过程中穿插3次工学结合实践活动。第1次为第3学期2周的专业技能实训;第2次为第4学期及暑假的带薪顶岗实践;第3次为毕业顶岗实习。

“0距离”指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2006 年 16 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 2006 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中指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研究制定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1]、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院于2009年开始探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校企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其立足点在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顺利、长期运转。我院在与江苏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王星辰)合作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经过磋商,双方就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成了一致意见,从2010年开始正式实施。

2.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

在与海王星辰共同确定“3330”人才培养模式后,为了做到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突出校内理论学习知识与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一致性,校内培养的人文素质能力与实际工作所需的职业通用能力的一致性,专业教师与海王星辰的专家、技术骨干一起,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了让课程内容的选取更为科学、合理,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能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要求,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以理论适中、技能加强为核心,以学生从事药店药品经营和管理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确认学生在具体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与中国连锁药店百强第一——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江苏分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从2010年起,将药品经营与管理班冠名为“海王星辰班”。第4学期及暑假,该班赴海王星辰进行带薪顶岗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在顶岗实践期间获得固定的报酬,根据销售业绩,还可以获得销售奖金,同时为学生设置了企业奖学金。学校每年指派一名教师和学生一起到海王星辰带薪顶岗实践,协助企业管理学生,解决疑难或突发事件。我们为每一位学生指定了2名带教师傅,一般由店长和执业药师(或药师)担任,方便及时指导学生,我们还安排了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定期为学生集中授课。2010年和2011年,学校已组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进行了2次带薪顶岗实践。通过顶岗实践,学生亲生体验到了在企业第一线工作的辛苦,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锻炼了专业能力,增强了自身的信心。最重要的是,通过“工”与“学”的轮换交替,使“学”的知识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学生基本掌握了药店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各项技能,达到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2.4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开放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与海王星辰共同确定了人才评价制度,制定了“以素质为权重,以能力测评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在“海王星辰班”顶岗实践期间,进行两次阶段性考核,成绩完全有企业评定。这样的考核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反映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中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受到企业的欢迎。根据考核结果,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企业奖学金,并提供在企业优先发展的机会,已有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即当上了药店的店长。

2.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过5年,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职称偏低,且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一直是个难题。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海王星辰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缓解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结构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3存在的问题

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成效明显,08级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就业率达100%。但是,在带薪顶岗实践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1学生分布广泛,无法集中授课和指导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在顶岗实践期间,我们会安排教师和企业骨干在总店为学生集中授课。但是,海王星辰在苏州、无锡、常州共有200多家药店,“海王星辰班”的学生分布在各个地区的药店,有些学生路途较远,集中一次非常困难,所以经常集中授课便无法实施。

3.2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情绪

高职院校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在顶岗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意到“生产一线”,部分学生在企业中表现[2]

出一种过分的大学生优越感。因此,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表现出怕苦怕累的思想,不愿意做基层工作,不愿意去艰苦的岗位,不服从企业的安排,这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带来了挑战。

3.3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参与度不够

我们派教师和学生一起到企业去,初衷是一边配合企业管理学生;一边进行短期的顶岗锻炼,学习相关技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但是,学生所在的药店分部较为广泛和分散,教师走访一次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学生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基本上无法亲自参与顶岗实践。

3.4缺乏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其他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十分紧张,很难有时间到企业和企业的专家、骨干交流,导致传授的知识和具体的工作联系不是十分紧密,例如:《药理》的教学应以药店常规性药品为重点,而非面面俱到。同样,因为每个药店工作人员数量有限,节假日较少,聘请的兼职教师无法到学校完成系统性的教学任务。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要进一步完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教育改革之路,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强顶岗实践的过程管理,培养出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3]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4年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篇6

1前言

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较好,2016年广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约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4191.3亿元,增长迅猛;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广西高等院校共73所,其中高职院校共37所,占高等院校的50.7%,在这37所高职院校中,共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就目前而言,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篇7

1 当前就业市场对高职建筑管理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

建筑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其具有较大的专业跨度、较为丰富的边缘效应,这也就使得该专业所培养的高职生必定需要具备系统性、综合性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专业人才。例如:知识面无论是在深度方面,还是在广度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决策判断方面需要有多元性,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市场动态格局的能力等,都应当成为我们判断人才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

可以相信,在经过三年至五年的缓冲期之后,我们国家的建筑市场必将慢慢融入国际建筑市场这个大环境之中。对于建筑管理人才要求的素质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眼界开阔,具有国际性的战略视野;(2)擅长紧密结合具体目标与远见战略;(3)可以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4)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且有比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5)拥有管理不同人才与资源的技能;(6)拥有不断创新、提升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等技能;(7)拥有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开拓市场、管理创新、基本训练等技能;(8)明白决策过程,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9)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培养人才、引导改革;(10)明白事理、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勇于挑战、心态稳定平和。

以上十个建筑管理人才要求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将高职生培养成为拥有丰富且广泛知识面,拥有探究治学能力的建筑管理专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我们的建筑管理高职生应该是对建筑相关业务有着充分的了解,具备运用多门类知识处理本行业实际难题的技能,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拥有系统性的建筑管理理论知识,运用相应的方法,具有预先识别,且有效规避建筑管理风险;该专业的高职生应当拥有较为开拓的思维,敢于探索,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较为优良的洞察能力,并可以采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证明自己的研究结论或观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职生还应当是立足于本职工作,拥有开阔的眼界,可以准确判断市场行情,把握建筑相关信息、把握对策。

上面我们所讲到的从建筑市场对人才需求而衍生的建筑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不但较为具体,而且还相当必要。而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则需要树立自身的责任感,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并得到有效的理想延(下转第89页)(上接第44页)伸。所以,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得到每一位专业教师的充分重视。

2 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改革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

主讲课教学。以往的主讲课讲学往往是在高职生没有充分做好预习准备的情况之下进行,为了可以确保学生听懂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板书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当前为了可以更好地培养高职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励学生主动预习,假设学生已经做好了预习的课堂准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讨论探究课程的教学。对于某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原理概念,仅需结合问题开展提问式教学。而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容易混淆、延展性较强的问题则需要开展深入的探究式讨论教学。

习题课的教学。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教学时,可以安排部分习题课程,对于所选定的习题,教师在课堂上仅需要进行解体思路的讲解,对于具体的求解过程则应简单化,具体计算结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为了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1)强调专业课程在理论-实践-建筑工程实际这个培养主线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交流式、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手法,构建既活泼又生动的学习、教学气氛。(3)认真做好课程的备课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突出教学重难点,尽可能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4)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好,并及时掌握与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

2.2 强化实践教学手段

(1)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加大企业界的参与力度。可以进行顶岗实践,真正达到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鼓励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实习考核合格后可计入学分。学校在学制、学分、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考虑和安排。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直接为企业服务,并在导师安排、设计或论文完成时间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

(2)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经实践教学证明,建在校内的实验室可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便、及时地互相结合和交融,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起到重要作用。

(3)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对于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些时间长、要求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安排学生到土木工程建设单位进行,以小组形式,在生产实践中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专业技术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等问题。同时,对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这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应尽量与生产实践结合。

3 结束语

总之,持续发展前进的市场期盼着高素质的建筑管理人才,实际教学应当为市场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业务扎实、理念超群的优秀管理人才。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当成为高职专业教师付诸实践的研究课题。我们可以期望:不断地处于动态演进的教学改革,必然能不负使命地开创建筑行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楠,刘东,汪志军.建筑工程管理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学,2012.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篇8

摘要:因办学时间较短,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最大短板,在充分认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以职业胜任力为基础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胜任力

【中国分类号】G718

我国高职院校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时间教晚,专业名称也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一般称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除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外,更要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具体包括协调沟通能力、文案处理能力、管理能力等;但就目前状况来说,该专业毕业生大多不具备这些能力,导致求职就业时遭遇“冷对待”。导致该状况的肇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构建与完善已成为主因。本文以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为个案,探究高职院校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6年开始招收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截止2013年7月,已有5届200余名学生毕业。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65%学生进入企业,20%的学生自主创业,10%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进入政府组织和事业单位的学生仅为5%。这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因此探究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未能真正厘清实践教学的地位。由于受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仍把实践教学置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时安排时,也设置了实践课时,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内容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实践教学活动也流于形式,仅是安排学生去周边行政组织、社区、企业或事业单位参观或从事文件及报刊收发等办公室管理杂务,不能真正了解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管理工作中的流程和内容。

2.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影响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因我国缺乏培养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高学位人才的机构,导致该专业师资队伍人数偏少,教学任务繁重,职称学历结构极不合理,“科班”出身的教师更少,转行的教师多,职称较低。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依托于原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思政专业的师资,这些师资有一定的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但缺乏教育、卫生、环保、文化管理、市政管理等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在琼台师专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中,专职教师仅有6人,其中行政管理专业1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人、工商管理专业1人、政治学专业1人,社会学专业2人,这6名教师承担了该专业绝大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因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很大影响。

3.缺乏实践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应该建立专业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实践中,专业实训室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联系起来,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很大,但受制于資金、场地以及师资等条件,许多高职院校没能配备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影响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相对缺乏,琼台师专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自招生以来,也建立了部分校外实习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以临时性的居多,不能为学生提供长期而又稳定的实习机会,大部分学生都是依托自身资源或社会关系寻找毕业实习或社会实践单位,部分学生甚至不参与毕业实习或社会实践,造成学生实习分散,教师监管难度大,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相对于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而言,校内应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

二、构建以职业胜任力为基础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

1.做好职业胜任力为基础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准备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备,可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提高专业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多渠道提高专业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使教师有机会去国内外学习,可派遣教师定期在政府组织、社会政府组织及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专业也可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及企业开展横向项目研究;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高校的教师、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管理人员,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可以采取互惠互利双赢的方式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以及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

2.设置基于职业胜任素质的实践教学体系

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范畴;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实践教学形式、地点、课程内容和方法等;实践教学体系的形式应该包括案例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咨询服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地点应涵盖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重点应着眼于提高专业技能、解决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及企业的的实际问题;就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而言,学生专业技能应包括办公室管理、文档处理、沟通与协调、政策执行等。

3.实施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要遵循渐进式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可采取理论—实践—理论的方式。实践教学可从第二学期开始,首先聘请校外专家或政府公务员给学生进行讲座,使学生了解政府组织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办公室管理、公务员招聘考核与管理、公共政策周期等知识;其次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主题不宜过于宽泛,应具体详细;再次,安排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可组织学生进入政府组织或行业单位,协助政府公务员或行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最后,安排学生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必须进入政府组织或行业单位,实习过程中要积累经验和素材,为就业打好基础。

4.反馈检验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实践教学效果

反馈检验工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召开有政府公务员、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对学生见习、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效果进行点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可将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求职就业挂钩,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铁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

2.邓俊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3.安轶超.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太愿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4.崔宁、李厚本.基于胜任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J].学理论,2010,24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篇9

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面的发展步调并不一致,很多学校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较为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身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专业实践性、办学多样性和社会密切性等,导致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电子信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还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②学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电子信息行业以及相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③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还不能很好适应育人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④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还不完善,与基地建设的要求、行业企业新技术不断提升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⑤专业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还不显著;⑥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还没达到预期水平,青年教师虽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但专业、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⑦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相关调查显示,在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或者相关的职业,即使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职业,他们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能直接上岗为用人单位、社会创造经济价值,而必须经过用人单位的再次甚至多次培训才能正式上岗。而这恰恰是很多用人单位不希望看到的,他们希望所招聘的高技能型人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公司、企业创造实际的经济价值,而不是再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人才。特别是从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从业者大多存在不稳定性,把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岗位作为自己的终身单位、岗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从业者跳槽的几率很大,如果一个公司花了很多心血来培养他们,当他们真正可以给公司创造价值时却选择跳槽的话,那公司在员工身上的投入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并且这种现状对学校的声誉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因此,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以及当前的就业现状来看,高职院校有必要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进行改革,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零延时上岗,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在以结果为导向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改革

1.以结果为导向理念的含义。“以结果为导向”这个说法是从以前工作过的公司借鉴过来的,它是指以员工所做事情的最终结果来评定员工业绩的好坏。这里所谓的“结果”,就是能为公司企业创造实际的经济价值,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企业的盈利,当然同时对公司企业员工的自身利益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公司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都是以该员工所做事情的最终结果来评价一个员工的业绩好坏。因此,不管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努力、如何辛苦,只要最终结果没达到公司的预期要求,该员工所做的这一切工作领导都不认可,都认为是没有意义的。这看起来很残酷,很没有人性,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当今社会各个行业的竞争都异常激烈,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他们所招聘的员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公司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对公司企业来说这名员工就没有利用价值可言,这样的员工必然在该公司企业是干不长久的。

2.以结果为导向理念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含义。“以结果为导向”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就是以学生的最终就业为目的,再反过来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该校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情况,如果一个学校连学生的就业问题都解决不好,就更别谈什么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了,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学生就业的问题就是学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就业问题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都是个老大难。

3.在以结果为导向理念下对电子工程专业建设进行改革。高职教育有别于一般本科教育,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都是三年制,因此在对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必然和一般本科院校有所区别,而这几方面在学生的就业上具有主导性的作用。①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以专业需求为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建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为原则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学校需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未来的个人发展,不能盲目安排一些理论很深的课程,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让学生望而却步,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教育是以为社会提供高等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目标,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实际专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来培养学生,而不能靠学校所谓的办学经验、行业经验向学生传授一些已经过时、被淘汰了的知识技能。因此,最直接有效地掌握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办法就是深入相关企业去调研,特别是对行业领先企业调研,比如像华为、中兴、EMC、富士康等。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需要学校为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学生在学校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在掌握了这些信息之后,学校就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进而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重点学习当今行业企业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这些课程在时间安排上也应该尽量充足,而对于一些基础性的以及几乎快被淘汰了的知识则应适当减少相应的课时量,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个基本认识就足够了。②教材的改革。教材是授课的主要参考资源,因此教材的选择就很关键,现行出版的教材种类繁多,学校必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教材的筛选,很多教材理论性较强,而实际需要学生参与的实作部分则很少,这种教材比较适合本科教育而不适合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的是理念知识不是很深、但够用,实作部分比重较大的教材。这种教材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但种类并不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自行编写教材,但在教材的编排上需要注意几个问题:①必须满足专业需求,在通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对内容进行增减,增加当今电子信息产业比较热门的内容,而对于较少用到的或者快过时的内容则应适当删减。

②内容选择上应该重实作,理论知识不应过深,能够支撑实作部分即可,实作部分则应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不能偏离学生就业最终目的这个大前提。③教材的章节安排上由易到难,最好以一个个独立项目的形式来编写教材,打破传统的理论化教材的编写模式,这种形式更能满足高职教育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特点的需要。③授课方式的改革。在授课方式上应该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的理论化教学模式,而应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即所谓的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更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先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融合在一个个独立的项目中,每个项目按照课程总课时量进行划分,然后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小组的形式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开展工作,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学生开展工作之前老师可以先对项目中要用到的新的知识点进行简单讲解。在学生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指导性的帮助。④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需要一改传统的以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为主体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形式,这种形式过于重视卷面成绩,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学校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所谓学习过程的考核,即老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学习主动性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比较有效的过程化的考核,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力度,经常与学生互动交流,不断完善改进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为了使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更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将“以结果为导向理念”运用到专业建设中是毋庸置疑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相信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必定会上一个新台阶,专业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的技能。很多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这里指口语交际能力)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在语言交际能力方面的要求高于对普通理工类专业学生的要求。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和业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不适应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新的突破,对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因此,要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技能性学习方式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等进行改革,建立以个性化学习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下面我结合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实际,分析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教改方案。

一、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非英语国家,从事专业技术的人才都应在英语语言交流方面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大部分技术人员在与外方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却只能打手势或讲出个别的单词,这便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交流。究其原因,就在于英语教学中仍存着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1.重基础英语,轻专业英语

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但因有些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国家A、B级英语考试的通过率,甚至将其作为衡量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之一,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应付考试上,减少了专业英语学习时间,造成学生疏忽、轻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后尚未能通过B级考试,还须在开始学习专业英语的第二学年甚至第三学年将主要精力用于B级考试。也有许多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还会继续准备四级考试,这就不可避免地占用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时间。另外,有许多学生通过B级考试后,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受影响,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往往敷衍了事,不肯再花大功夫。因此,现行这种为应付B级考试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难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和掌握专业实用性英语的主要原因。

2.专业英语教师资格的标准不明确

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和其他专业毕业的教师在教学上各有长短之处: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所以在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英语能力的教学训练方面有明显优势。然而,他们在各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却又苦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深化专业英语的教学;其他专业毕业的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帮助学生阅读专业的英语资料、文献和介绍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他们英语语言类知识功底不够深厚,在语音、语调、词汇量和英语知识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达不到英语教师应有水平,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因此应重视专业类教师英语进修。

3.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缺乏

上一篇: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教案下一篇: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