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精选6篇)
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篇1
也谈“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中国质量认证》2003年第5期刊发的《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以下简称《改进》)一文认为,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统称为改进,持续改进是“好上加好”,纠正预防措施是“由坏变好”,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一、持续改进、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不是并列关系,纠正措施、预防措施隶属于持续改进。
1.ISO 9000:2000标准3.2.1.3条款将持续改进定义为:“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该条款在“注”中指出:“制定改革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程序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从这个定义和“注”可以看出,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是持续改进的表现形式之一。
2.ISO 9001:2000标准8.4条款由这样一段叙述:“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当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时,组织通常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形式进行改进,允许说明纠正和预防措施隶属于持续改进。
3.ISO 9001:2000标准8.5条款将持续改进、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作为其三个条款的标题,似乎说明三者似并列关系。但从8.5.1条款“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同属于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之一,于支持改进不是并列关系。
二、持续改进不一定是“好上加好”。
《改进》一文认为,纠正预防措施是围绕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所开展的活动,表明组织的能力不足。这种观点与持续改进是“好上加好”相互矛盾。
2.ISO 9004:2000标准的附录B指出:“改进过程应当重复用于遗留问题,以及用于为进一步改进过程制定目标和解决办法。”在这里,提到了“问题”二字,说明持续改进不一定是“好上加好”。
三、采取预防措施不能表明组织的能力不足。
预防措施的实施对象是潜在的不合格,其目的在于防止其发生。如果采取预防措施后,没有发生不合格,说明组织的能力是满足要求的。组织采取预防措施的原因,是发现其过程能力表现为恶化的趋势,不能表明其能力不足。
“持续改进”和”纠正和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一直都认为持续改进是质量达到要求后的进一步提高,而纠正和预防措施则是已发生不合格或有潜在不合格时采取的改进措施,那么,持续改进包括纠正预防措施吗?
还有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也是有区别的。纠正措施是为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预防措施是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持续改进: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见ISO9000第3.2.13条),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过程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也就是说持续改进的输出就包括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篇2
冷屏:该型号设备设置80K和20K两个冷屏, 它们的作用都是直接减少辐射传热。
冷头:由驱动电动机、置换器、气缸等部件组成, 其作用是冷却磁体内部蒸发的液氦, 维持正常的液氦消耗。
氦压缩机系统: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吸附器、换热器、信号采集系统、显示屏, 其作用是向冷头提供高压冷却的高纯度 (99.9999%) 氦气。
外部水冷机组:由制冷剂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电器自控系统组成。其作用是为初级冷却循环系统提供温度为6~12℃, 流速为60~80L/min的冷却水。
冷却水循环系统:由初级冷却循环系统和次级冷却循环系统组成。 (1) 初级冷却循环系统利用外水冷的冷却水对氦压机冷却柜 (Refrigerator Cabinet, RCA) 中的热交换器、氦压缩机和ACC机柜中的冷却系统 (Water-CCS) 进行热交换。 (2) 次级冷却循环系统是封闭的蒸馏水循环系统, 利用RCA中的热交换器带走射频电源放大器 (RFPA) 、梯度线圈电源放大器 (GPA) 、射频模拟负载 (RF dummy load) 工作时产生的热量。
2 实际故障分析
故障一:系统工作时报错, 冷头停止运行, Alarm Box上压缩机LED报警灯亮起。
故障分析:进入Service>Magnet&Cooling>Cooling Status, 初级冷却循环的冷却水流速在正常值范围内, 而Primary Water Temp和Secondary Water Temp均超出允许范围, 所以故障点排除冷头、氦压缩机, 锁定在外部水冷机系统。进入设备间, 发现外水冷机“冻结报警”。出现这种故障的原因可能是水的流量过低或者回热器对氟利昂的加热不够造成的。回热器的三通阀一般不主张调节, 因为一旦调节的不合适就会对蒸发器造成严重损坏。检查压缩机工作温度值设置正常。检查水路的过滤网, 并未发现堵塞, 仍然清洗滤网。重启水冷机, 检查压缩机氟利昂的高低压正常。经过十个左右的制冷循环后, 故障再现, 水泵停止运行。检查水泵电机的空气开关和相序保护器, 均正常。推测水泵自身故障, 仔细观察后, 发现水泵的工作噪音比以往大了一些, 水流的速度在60L/min以下, 用钳表测量水泵电机工作电流发现会过流引起保护, 判断是水泵机械故障, 配了同规格的水泵, 安装后故障排除。
小结和PM改进措施:此次故障中, 水泵的损坏是慢性不易觉察的, 但不是没有预防措施。只要熟悉和掌握设备正常运转时发出声响的音律和节奏, 通过人的听觉就能发现异常噪声, 判断设备内部出现隐患。根据此次故障原因分析, 对预防性维护工作的一级巡检做出调整, 增加要求技师每日观察和记录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流速和温度。通过数值的变化分析, 使很多故障在萌芽状态就可以被发现。
故障二:磁共振设备在检查时提示“磁体温度超警告值”。
故障分析:冷头工作正常, 进入Service>Magnet&Cooling>Magnet Status, 发现磁体温度75.2K, 更新状态发现液氦的挥发速度比之前快了一些。检查初级冷却循环系统。清洁水路多滤网, 故障依旧。检查氦压机, 发现氦气压力指示表数值下降至1.4MPa, 正常情况下该数值应该在2.1MPa左右。氦气压力下降, 氦压机冷却效率下降, 导致冷头温度过高报警。补充高浓度氦气后, 报警消失, 设备暂时恢复正常。一个小时候, 有接到报修电话, 现场发现氦压机氦气压力指示表数值又下降至1.7MPa。判断氦气管路漏气。检测位于冷头、氦压机柜各氦气管接口, 均未发现漏气。拆掉压缩机处氦气管, 将压缩机隔离出来以后, 氦气压力仍会降低, 表明压缩机本身漏气。通知厂家工程师维修, 结果在移除压缩机水冷管后, 在水管的接口处测到了氦气泄漏。据分析, 原因在于氦压机的热交换器中, 氦气和水是由很薄的金属片隔开的, 如果自来水中含有杂质, 可能造成水管堵塞, 金属片也会受到腐蚀, 时间长了就可能造成砂眼。由于氦气压力高于水压, 所以氦气向水中泄漏。更换备件后故障排除。
小结和PM改进措施:一般情况下, 氦压机自身的故障率非常低。通常保养是定期清洁初级冷却循环水路中的滤网和更换其内部滤油泵。由于水循环管路使用超十年, 管路内壁附着大量铁锈与水垢等杂质, 过滤网的清洗并不能有效防止类似故障的发生。
依据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 提出改进计划———更换外水冷机柜到氦压机机柜之间的自来水水管。更新后使用至今, 清洗滤网时发现杂质明显减少, 此类维护工作周期可适当延长, 减轻设备维护工作量。
3 总结
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篇3
【关键字】纠正和预防;措施;质量管理体系
一、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意义
(一)由于人們提高了对产品的质量意识,社会对检测机构出具的公证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检测设备的更新、人员素质的提升作为检测机构发展的一个标志,忽视了质量管理体系中纠正、预防等软要素的完善以及其有效实施,尤其在欠发达地区检测机构事业发展过程中只重视经济效益及硬件建设,对社会科学发展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二)一个组织若希望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希望自身能够处于持续改进状态,希望不断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就应当充分实施ISO9001标准。在实施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零差错是质量管理追求的目标,但在现实工作中又是难以企及的。所以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对预防纠正措施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制定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能促进体系持续有效运行,IS09001标准强调“所有的控制都应针对减少和消除不合格,尤其是预防不合格”。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实现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以减少偏差发生的概率,促进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四)制定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是企业/组织进行持续改进的重要内容,ISO9001标准中指出“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二、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区别和联系
纠正和预防措施与持续改进的关系要正确把握和理解,首先,应正确理解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的基本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共同目的:以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或发生,要从根本上消除产生不合格的原因。两者区别在于,对于已发生甚至是多次发生过的不合格原因采取的措施称为纠正措施,降低或消除已发生不合格所造成的后果是纠正措施的目的。而对于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采取措施称为预防措施,它所关注的是类似的不合格以后不再发生,目的是避免不合格的发生。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并提供许多实用的管理方法,从而引导整个质量系统和组织的共同持续发展。
1.纠正:是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所采取的措施。纠正是针对不符合本身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减少和排除事件、事故和不符合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但该类事件和不符合今后可能还会重复发生。
2.纠正措施:是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纠正措施是针对已发生事件、事故和不符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为消除造成事件、事故和不符合事实的真正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通过该措施的实施,可防止同类事件、事故和不符合的再次发生。
3.预防措施:与纠正措施不同,是针对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这时尚未造成事件、事故或不符合,但按现在的发展趋势,可能会造成事件、事故或不符合。与纠正措施的相同点都是针对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三、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的常见问题
1、“纠正措施”,而不是“预防措施”。
发生不合格问题时,大家会着手去处理现场的问题。可是不合格现象消失后,就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并不去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是怎样产生的。满足于“纠正”,忽视“预防”,导致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2、制定措施的人员经验不足。
往往由于负责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人员工作经验及技术水平有限,很难准确地找出真正的原因,分析问题不够深刻,没有“刨根问底”,举一反三,经常出现同样性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不严格管理质量记录。
缺乏对质量记录填写的正确认识,不能及时的填写工作日志、过程记录、自检记录等,工作不够仔细,而是事后改正。发现不合格时无法追溯、资料上缺签名、缺现象描述、缺原始数据、缺处理过程甚至缺时间等等,导致纠正和预防措施无法展开实施。
四、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步骤
步骤1:识别已存在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也就是说组织/企业要认真自我检查,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分析已发现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其影响程度。
步骤2:分析不合格原因。找出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需要通过现场调查,利用统计工具。
步骤3:负责部门准备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程序;
步骤4:领导负责纠正或预防措施方案的审查和批准;
步骤5:责任部门按照批准的计划执行,并记录执行的情况;
步骤6:效果验证。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不通过效果验证,所有工作空话一谈,只是形式及应付,失去意义。
步骤7:综合部门收集整理一套完整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资料,在管理评审时报告结果。要注意过程资料的文件化管理,并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在上述7个步骤中,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是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发展的关键,
造成不符合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项:(1)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规定不当或不完善;(2)岗位设置不合理;(3)缺乏人力资源,缺乏培训或工作失误;(4)设备、设施等资源不足;(5)试剂及消耗材料缺陷;(6)设施环境条件不适宜;(7)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不适宜。
总结
持续改进的措施 篇4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持续改进的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及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服务过程的持续改进。2 职责
2.1 管理者代表负责持续改进的组织策划,负责组织持续改进的实施和协调。2.2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归口管理持续改进,编制、实施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项目改进,对持续改进最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2.3 各维保检测室负责完成本检测室的持续改进项目并形成记录。3 控制程序
3.1持续改进是公司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是公司永恒的主题。公司应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持续开展改进活动,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度。
3.2 确定持续改进项目 持续改进是一个过程。公司通过以下活动的实施,实施不断的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的服务质量改进,目的是促进维保检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维保检测服务的有效性提高:
a)通过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建立、实施和考核,营造激励维保检测服务的改进机制;
b)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服务、过程的趋势和不足,评价顾客不满意的信息;
c)通过内部审核不断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d)通过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施改进;
e)通过管理评审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采取改进措施。
3.3 持续改进的方法
a)通过机构调整,优化维护保养检测服务的组织及接口方式; b)对维保检测服务实现过程进行改进; c)资源的合理优化和调配;
d)开展维保检测服务质量监督活动;
e)纠正和预防措施;
f)制定持续改进计划或方案; g)合理化建议。3.4 持续改进的措实施
3.4.1 重大持续改进 关系到公司整体运行机制、过程的重大突破性持续改进,由总经理办公室组织制定具体改进方案,经总经理办公会评价批准(一般以文件形式下发指令)后实施。
3.4.2 一般持续改进项目:指日常渐进的改进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机会,以提高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由各维保检测室负责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经本检测室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3.4.3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服务质量监督活动:各维保检测室应积极开展服务质量监督活动。通过开展服务质量监督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进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过程的能力和维保服务质量。
3.4.4技术、质量负责人根据质量目标,制定质量管理体系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服务项目改进计划,规划持续改进工作程序,并 通过实施维保检测项目改进计划,检查完成情况,持续改进维保检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3.5 持续改进的考核 技术、质量负责人每年组织公司所属维保检测室对开展的持续改进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对在持续改进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维保检测 室进行表彰和奖励,包括优秀维保检测服务质量监督活动成果;对未按计划完成持续改进项目的单位进行必要的处罚。4.0记录
4.1 实施本标准形成以下记录: 持续改进实施记录 质量监督活动成果 持续改进奖惩记录
4.2 本标准形成的所有记录由《记录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持续改进措施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是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实验室应利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本公司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持续改进措施改进管理体系。
1、客户服务的持续改进
在ISO/IEC17025;2005;4.7.2中规定“实验室应向客户征求反馈意见,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应进行分析客户提出的意见,以改进管理体系,检测和校准活动及客户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顾客调查,互访、投诉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每年要定期或不定期对顾客调查,发放顾客满意度调查表;分别对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技术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检测周期,客户意见和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并用有效的统计方法对收集后的顾客调查表进行满意度分析,并对质量目标进行评价,并做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以寻找改进的途径,实验室应对顾客调查,互访、投诉等过程中顾客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反馈,对提供的意见建议、新的需求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开展新的维护保养检测技术服务项目,改进检测质量,改进服务态度,改进工作流程,改进检测报告格式等方法进行持续改进
2、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改进
每年度应在公司内部有计划的开展和组织一到2次的内部审核工作,自我检查的要求;对于外部的审核所发现的观察项或不符合项,要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从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项和有效性,对于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潜在的问题,制定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无论是内审还是外部审核都是体系改进的重要机会,把接受审核的过程当做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改进的机会,每次要把审核的机会当做虚心学习他人的有益经验。
3、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改进
公司全体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对质量方针和目标进行宣贯,让公司的每个从业人员理解并能为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而努力,实验室应对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必要时可对质量目标做一些调,整逐步改进和提高质量目标。
4、管理评审改进
公司在每年度的管理评审中所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改进措施,并进行必要的变更,管理者要确保这些措施应在一定的时限内得到实施和验收证
5、质量控制改进
从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服务质量控制方式(实验室比对、复测、能力验证)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的改进,使用质控图、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相关性分析,尤其对于质量控制所获得的结果或数据应加以分析,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定依据,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对于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的可疑或离群结果,应采取纠正措施,对产生的原因加以系统查找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整改报告,并通过再次参加能力验证,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维护保养检测技术服务质量控制是确保维护保养检测实验室持续保持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公司维护保养检测技术服务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要通过各种质量控制手段发现种种不符合和潜在的不符合,6、纠正和预防措施
对于文件修订、人员引进和培训、人员监督、过程监督、新项目开发、设备开发和引进环境的改善进行纠正和预防,持续改进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1)分析和评价实验室现状,以识别改进的区域; 2)管理者确定质量改进目标
3)动员公司全体从业人员共同参与,寻找可能实现这些目标的解决办法 4)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估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 5)组织相关人员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
纠正与预防措施 篇5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质量偏差,实验室异常检验结果偏差,自检,外部审计,质量缺陷,生产工艺和质量监测趋势,变更控制,维修;纠正与预防措施的管理,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预防性行动,使所建筑工程的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减少偏差发生几率的管理内容与要求。
1.2本标准适用于质量偏差,实验室异常检验结果偏差,自检,外部审计,质量缺陷,生产工艺和质量监测趋势,变更控制,维修的管理。2.职责
2.1企业的岗位操作人员、班组长、工长、质检员、工程部门负责人及生产副经理、总工程师、项目经理对本标准实施负责。2.2 总工程师负责监督实施。3.管理内容与要求 3.1 定义
3.1.1 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该措施是针对已发生偏差事故的根本原因,为减少或消除偏差事件。
3.1.2 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情况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该措施是为了防止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发生。
3.1.3 根本原因:通过各种方法和工具,对已发生的偏差事件深入分析而确定偏差事件发生的内在根本因素。3.2 纠正与预防措施内容与要求 3.2.1 职责 3.2.1.1 相关部门:
⑴异常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拟定。⑵ 改进措施的实施。⑶ 持续改善之提案、实施。
3.2.1.2技术部:图纸变更等相关信息的接收和反馈。3.2.1.3 采购部:供应商有关信息的传递与接收。3.2.1.4 质量部:改进措施实施情况的追踪与评估。3.2.1.5 安全部:现场安全的检查、记录、追踪、处置。3.2.1.6 公司所有员工有在偏差出现时及时向上级报告的责任。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3.2.1.7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维护纠正与预防措施(CAPA)系统。3.2.1.8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批准、变更、跟踪。
3.2.1.9 纠正和预防措施措施负责人负责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的落实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负责人可由偏差事件调查小组长担任,也可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担任。3.2.2 偏差事件的识别与报告
3.2.2.1 质量偏差与检验结果偏差的识别。
3.2.2.2 对于来自自检、外部审计、质量缺陷、生产工艺和建筑质量监测趋势、变更控制、客户投诉,维修等偏差事件,在确认已存在或潜在质量问题时,应立即报告本部门负责人并由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随后填写“偏差事件报告”二份,一份交质量中心,一份交本部门上级主管负责人。3.2.2.3 偏差事件叙述应清楚以下内容: ﹒应该发生什么? ﹒实际发生什么?
﹒偏差怎么发生的,什么地方发生的? ﹒什么时间发生的?
﹒什么时间发现的?怎样发现的? ﹒立即采取了那些措施?
3.2.2.4识别不合格:对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各过程输出的信息进行识别: A)过程、质量出现重大问题,或超过本公司规定目标时; B)管理评审发现不合格时; C)相关方对建筑质量书面投诉时; D)内审发现不合格时;
E)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时;
F)本厂现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与标准不符合时; G)其他不符合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规定要求时。3.2.8 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的跟踪
偏差事件发生部门应进行初步调查,并立即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减小负面影响。3.2.6 偏差的评估、调查、收集数据、分析等
3.2.6.1 偏差的评估、调查、收集数据、分析等要求执行《生产偏差控制管理规程》和《检验结果异常的调查处理管理规程》。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3.2.6.2 根据评估,在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未制订或执行之前,应先期拿出适当的纠正措施。
3.2.6.3 在质量偏差与检验结果偏差的处理过程中,若能够立即采取有效地纠正措施解决所发生的偏差事件,则无需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立即采用的纠正措施可以不归入纠正和预防措施体系进行管理,只需记录相关内容并跟踪确认后,即可结束纠正和预防措施规程。
3.2.9 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
3.2.7.1 针对根本原因制订全面的适当的纠正与预防性措施。
3.2.7.2 是否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整改小组,取决于纠正和预防措施目标达成的风险级别和困难程度。偏差调查小组可以过度为纠正和预防措施整改小组。
3.2.7.3 一般情况若风险级别为次要偏差,则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由质量受权人批准,该计划的跟踪 负责人为纠正和预防措施整改小组长,若风险级别为重要偏差,则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批准,该计划的跟踪负责人为总经理或质量受权人。3.2.7.4 确定措施方案
⑴ 建立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可以消除根本原因的长期解决方案,对不能消除根本原因的,列出可以降低风险的解决方案。
⑵ 针对确认的根本原因,审核每一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恰当性。⑶ 制订的计划包含人员职责、措施行动、计划完成时间。
⑷ 按风险级别和审批规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应获得质量管理部负责人或质量受权人的批准。
⑸ 当发生内部或外部与规范或要求不符合时,可使用QC手法、8D的方法或其他统计分析手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⑹当发生外部不合格时,按顾客要求的方法作分析解决,并依据其规定方式进行纠正处理。⑺在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的过程中,应视问题的重要性和所承受的程度,适当运用放错法,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⑻ 在正式执行方案计划前应与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工
3.2.7.5 责任部门查明原因后,应立即拟定并执行改善措施,于规定期限内完成改善措施,并将不良原因、改善措施、改善效果确认等内容填写相关表单交给质量部。相关部门亦有责任协助改善对策的拟定和执行。
3.2.7.6 质量部收到纠正预防措施单后,应定期跟踪改善措施执行状况,在确认改善对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策执行成效无异议后,将确认结果填写于相关表单上呈管理者代表审核通过后结案。确认无效时重复分析整改至结案。3.2.8 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执行
3.2.8.1 根据批准的计划,纠正和预防措施整改小组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确定行动计划的具体执行。
3.2.8.2 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若因故需要变更、延迟,如截止日期变化,行动责任人变化,整改措施变动,纠正和预防措施负责人均需填写“纠正与预防措施计划修改申请表”向质量中心提出变更申请,获得批准后才能生效执行,批准权为原计划的批准人。
3.2.8.3 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文件,证据材料,变更资料,进度报告均应作为纠正和预防措施资料的一部分存档备查。
3.2.8.4、对于存在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3.2.8.5 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整改小组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该计划的执行情况予以跟踪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纠正与预防措施跟踪表”中,定期报告管理层,必要时,上报药品监管部门。
3.2.8.6.相关责任部门收到相应纠正措施要求表单后,需立即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及进行原因调查分析,有必要时可要求有关部门开检讨会议。
3.2.8.7 相关部门针对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原因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计划,经部门负责人审核,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涉及的相关部门配合。
3.2.8.8 在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计划时,应考虑资源、成本、顾客满意以及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评价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措施或预防措施的要求以及效率和有效性。
3.2.8.9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实施由质量部进行监控和跟踪;质量部在每月的品质会上通报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3.2.8.10 纠正或预防措施的验证、评审
⑴ 纠正或预防措施实施完成后,由质量部或行政部对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和评审。⑵ 纠正和预防措施无效,需重新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和实施新的纠正或预防措施,直至问题解决。
⑶ 相关部门应视状况将经质量部门确认有效的改善措施记录于相关文件中予以标准化,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实施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导致的对文件的更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⑷ 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应提交管理评审。纠正与预防措施之记录,依《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3.2.9 纠正或预防措施的终止
纠正或预防措施终止的标志,只有在确认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中的整改措施已全部完成,且该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得到了认可,该计划才能终止。3.2.9.1 确认整改措施全部完成的条件:
⑴、查明了原因,原因分析,采取了统计技术或试验的方法来确定原因并做到: A)过程、产品质量、出现重大问题,或超出本公司规定目标时,质量部根据不合格事
实作出原因分析,由相关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质量部跟踪验证。a)过程检验无法再调整的不合格品时(应开“制程异常处理单”); b)成品检验判不合格时(应开“纠正预防措施单”);
B)管理评审出现不符合时,由行政部记录不符合事实及原因分析,责任部门制定纠
正措施,行 政部及质量部跟踪验证。
C)相关方提出异议时,接受部门记录不合格事实,质量部或行政部确认属实后进行
原因分析,由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质量部跟踪验证并是将结果反馈回投诉
接受部门。
a)甲方监理提出问题时,由质量部作出分析,并开出《客户投诉处理单》,责任部门落实执行,质量部跟踪结果回复给业务部及客户。
b)周围居民等投诉时,由行政部作出分析,填纠正预防措施单,责任部门落实行政部跟踪结果回复给相关方。
D)内审发现不合格时;依《内部审核控制规程》执行。
E)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时;进料检验中,若发现来料不符合本公司验收标准时,质量部开据《材料异常反馈通知单》由供应部转交供应商,要求提出纠正措施并反馈回本公司。质量部在实施纠正措施后一批来料中进行跟踪验证。当同一产品向同一供方连续发生两次纠正措施而质量未有明显改善,取消合格供方资格。
F)公司现行管理体系文件与标准不符时,在管理评审时提出。按B)的规定执行。G)其他不符合方针、目标或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时,根据具体情况执行。H)品质月报告之针对性品质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执行纠正预防措施单。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I)其他工作品质发生严重不合格时;根据具体情况执行纠正预防措施单。⑵ 所有的措施计划已经完成。
⑶ 所有的变更完成,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变更予以了记录。⑷ 所有相关的员工的变更实施后经过了培训,且能掌握相关内容。⑸ 相关信息已反馈到质量受权人和整改措施负责人。⑹ 确认了措施的实施对产品和服务不会造成不利影响。⑺ 纠正与预防措施文件记录齐全,存档于质量管理部门。3.2.9.2 确认整改措施合理性、有效性 ⑴ 根本原因已经找到
⑵ 采取的措施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 对2010-2011年的二级质量控制即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安全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查对制度、护理文书、医德医风、护士长管理共9项控制结果采用根因分析法, 发现造成护理质量失分的主要问题是思想不重视、沟通不足、自控不到位等。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质控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组;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质控考核结果作为对照组。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持续改进管理模式后, 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安全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查对制度、护理文书、医德医风、护士长管理考核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见表1。
讨论
原因分析: (1) 重终末轻环节:护理管理者尚未完全转变观念, 注重终末质量的检查, 未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个别护理单元弄虚作假, 如检查前突击更换被服、患服, 无端给护理人员造成工作量, 增加心理负担。多数护理人员认为这种检查是走形式, 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管理模式造成质控前与质控后两个样, 不能体现护理质量管理的真实水平。 (2) 落实追踪不足:对考核存在的问题, 各考核组填写了质量回复书, 规定整改期限, 有时仅依赖于护理单元的改进, 未深入检查, 形成有错不改的局面。 (3) 反馈未落实到书面:护理部层面:对护士长多口头反馈, 对共性问题进行交流, 而对个性未讨论。科室层面:个别护士长未认真贯彻护理部要求, 有个别科室未反馈, 形成质量控制结果只有个人知道。 (4) 全员参与未全面落实: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 认为病区的质量管理仅仅是质控小组的事, 对自身是质控员的认识不深刻, 从而自控不到位。 (5) 未形成竞争机制:对二级质控结果, 护理部未进行排名、公示, 无奖励及惩罚措施, 未引起一线管理者思想上足够的重视, 造成做好做坏一样的局面。
持续改进措施: (1) 加强院内外的培训: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较多, 其中主要因素是人[2]。高素质的护士是护理质量的保障[3]。加强对现代质量控制理论培训, 使全员深刻理解其意义及重要作用, 调动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提升护理团队素质, 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2) 全程质量控制:现代质量管理改变了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的的特点, 从重视终末质量转变为重视环节质量, 力求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4]。在医院全面质量控制过程中, 环节质量管理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环, 同时还是最主要的环节[5]。护理部采取终末及环节并重的管理模式, 在每个季度组织6个专项考核小组考核病区护理质量;护理部每月到病区进行2~3次重点护理工作检查, 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督察、指导、评价, 达到即时控制的效果;每天严格执行护士长夜查房制度及考核, 保障夜间的护理质量落实。病区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做到每天、每班次、每个重点环节的检查, 负责对运行中的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3) 追踪式质量控制:按照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护理部组织护士长评定考核结果, 通过质量回复书的形式向各科室下发各病区存在的问题, 限期整改, 由各考核组回复验收及护理部抽检, 对仍然存在的问题继续追踪直至彻底改进。 (4) 重视护士长层面的反馈、分析:在护理质量会议上, 护理部总结、反馈各病区存在的问题, 确立全院护理质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下季度整改的重点目标等。 (5) 制作简报并下发:护理部将考核结果、分析、排名以《护理质量季度考核通报》下发到病区, 要求病区公示并分别召开质控小组及全科人员的会议, 达到全院护理人员知晓护理质量的水平及现状, 树立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气。 (6) 建立激励机制:将每季度考核结果与护士长的评优评先、月考核、晋升挂钩。年度考核前3名的病区, 报请院内奖励。
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全员参与质量控制, 尤其是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质量控制的重点由注重终末质量向注重环节质量转变[6]。我院护理部不定期进行指导、督察, 加强了现场以及过程的控制, 促进了环节质量。
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 同时, 护理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监控的参与情况也影响护理质量[7]。护理部、科室层面都加强了反馈、沟通, 提高了全员的积极性;以质量简报的形式向全院反馈, 加强全员了解信息的平台;以排名的形式公示, 以激励机制提高护理单元之间的良性竞争等。采取一系列的持续改进措施, 杜绝病区质量工作表面化、虚假的不良风气, 保障护理工作质量处于常态化的管理, 使护理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措施。方法:分析本院护理质量控制情况, 将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革管理模式后, 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安全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查对制度、护理文书、医德医风、护士长管理考核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采取提高素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及下发质量简报等持续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质量,控制,现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刘雪琴, 陈玉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现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28-929.
[2]胡晓英, 张慧慧, 黄苏丹, 等.提升护理质量的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4) :416-418.
[3]冯志仙.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0) :15-16.
[4]任真年.现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81.
[5]龚智峰, 谭敬礼.抓医疗质量环节管理促进医疗规范化建设[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6, 13 (6) :34-36.
[6]钱瑞莲, 张燕红, 屠丽君, 等.我院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实践与成效[J].中国护理管理2011, 11 (8) :87-88.
【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推荐阅读:
食品安全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09-22
医院病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持续改进09-26
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12-18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09-24
医技科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07-13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08-14
新建 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06-30
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