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

2024-07-15

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精选6篇)

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 篇1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

持续改进 医院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我院感染控制能力,现将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做以下总结:

一、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

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上报医院感染是揭短,会影响科室和个人评先,所以就刻意隐瞒。

医院虽然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未能真正发挥作用,特别是医生的工作由于变动频繁,容易中断;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太少,开展监测、研究工作困难;同时,大多数医务人员缺乏参与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二、医院感染监测工作不到位

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大多数是从医生、技术员、护理岗位上转来,专业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医院感染的技术水平不高。再加上医院感染科缺乏必备的仪器设备和工作条件,医院感染管理仅仅作了一些粗浅的工作,监测结果水平不高,意义不大,难的引起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的重视。由于医院有限的条件

医院只进行了很少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大部分只有物理和化学监测,均未开展生物监测。由于有限的条件医院还未未落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集中管理,供应室的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结构不合理,清洗、消毒、灭菌环节缺乏制度保证。

三、医疗废物管理欠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欠规范,医院医疗废物的包装容器不规范,医疗废物无专用运送工具,医疗废物暂存间布局设置不合理,医疗废物分类不清,暂存、交接、处理的相关登记不全。

四、职业防护意识淡漠,手卫生设施不规范,洗手依从性低职业防护管理制度不健全,知识缺乏,医务人员考核锐器伤后的紧急处理合格率为不高。医院重点科室的洗手设备不合要求,医院虽然配备速干手消毒剂。但有些医务人员不能做到严格合理使用,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的医务人员还没有达到100%。

综合以上不足,现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落实全面教育措施,提高全员的认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

医院感染管理涉及医院所有人员、所有部门和各个环节,看似事小,其实关键,一出差错,危害巨大,所以,必须提高医院领导及全体职工对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医院感染工作提高到医疗质量、医疗职业道德、医疗工作作风和保护人民健康的高度。制定全面教育规划,采取培训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使全院所有人员认识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自己的责任和义

务,增强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自觉性,在诊疗过程中主动贯彻医院感染管理的控制措施,医院感染科要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制定整改对策,还要把医院感染的内容列入岗前培训等等。

二、制定医院院感规章制度

配备足够数量的并且能胜任该项工作的专职人员,根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制度、标准及要求,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的三级监控体系,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和责任制,认真抓落实。

三、加强各环节院感管理

在医疗活动全过程中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实行干预性制度;做到感染管理有人负责,工作质量有标准,检查考核有依据,提高医疗护理全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四、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将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表彰,对违反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者应严肃处理。

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规避医院感染风险

医院感染管理软件与硬件建设是积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院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医院预计要在6月分搬近新医院,在新医院使重点区域分区明确,人流物流气流合理,尽

量符合医学感染和卫生学要求;把消毒供应中心纳入医院建设规划中,保证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提供合格手卫生设施,提供手卫生条件,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六、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研究

医院感染研究尚刚刚起步,其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均有待探索、完善和提高水平,医院感染研究课题也非常丰富,如医院感染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及其特点与规律;预防医院感染的理论、技术、方法;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防范对策等,都值得研究。医院各科室、医院与医院之间应加强协作攻关,提高医院感染研究水平,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 对2010-2011年的二级质量控制即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安全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查对制度、护理文书、医德医风、护士长管理共9项控制结果采用根因分析法, 发现造成护理质量失分的主要问题是思想不重视、沟通不足、自控不到位等。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质控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组;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质控考核结果作为对照组。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持续改进管理模式后, 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安全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查对制度、护理文书、医德医风、护士长管理考核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见表1。

讨论

原因分析: (1) 重终末轻环节:护理管理者尚未完全转变观念, 注重终末质量的检查, 未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个别护理单元弄虚作假, 如检查前突击更换被服、患服, 无端给护理人员造成工作量, 增加心理负担。多数护理人员认为这种检查是走形式, 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管理模式造成质控前与质控后两个样, 不能体现护理质量管理的真实水平。 (2) 落实追踪不足:对考核存在的问题, 各考核组填写了质量回复书, 规定整改期限, 有时仅依赖于护理单元的改进, 未深入检查, 形成有错不改的局面。 (3) 反馈未落实到书面:护理部层面:对护士长多口头反馈, 对共性问题进行交流, 而对个性未讨论。科室层面:个别护士长未认真贯彻护理部要求, 有个别科室未反馈, 形成质量控制结果只有个人知道。 (4) 全员参与未全面落实: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 认为病区的质量管理仅仅是质控小组的事, 对自身是质控员的认识不深刻, 从而自控不到位。 (5) 未形成竞争机制:对二级质控结果, 护理部未进行排名、公示, 无奖励及惩罚措施, 未引起一线管理者思想上足够的重视, 造成做好做坏一样的局面。

持续改进措施: (1) 加强院内外的培训: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较多, 其中主要因素是人[2]。高素质的护士是护理质量的保障[3]。加强对现代质量控制理论培训, 使全员深刻理解其意义及重要作用, 调动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提升护理团队素质, 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2) 全程质量控制:现代质量管理改变了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的的特点, 从重视终末质量转变为重视环节质量, 力求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4]。在医院全面质量控制过程中, 环节质量管理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环, 同时还是最主要的环节[5]。护理部采取终末及环节并重的管理模式, 在每个季度组织6个专项考核小组考核病区护理质量;护理部每月到病区进行2~3次重点护理工作检查, 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督察、指导、评价, 达到即时控制的效果;每天严格执行护士长夜查房制度及考核, 保障夜间的护理质量落实。病区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做到每天、每班次、每个重点环节的检查, 负责对运行中的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3) 追踪式质量控制:按照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护理部组织护士长评定考核结果, 通过质量回复书的形式向各科室下发各病区存在的问题, 限期整改, 由各考核组回复验收及护理部抽检, 对仍然存在的问题继续追踪直至彻底改进。 (4) 重视护士长层面的反馈、分析:在护理质量会议上, 护理部总结、反馈各病区存在的问题, 确立全院护理质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下季度整改的重点目标等。 (5) 制作简报并下发:护理部将考核结果、分析、排名以《护理质量季度考核通报》下发到病区, 要求病区公示并分别召开质控小组及全科人员的会议, 达到全院护理人员知晓护理质量的水平及现状, 树立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气。 (6) 建立激励机制:将每季度考核结果与护士长的评优评先、月考核、晋升挂钩。年度考核前3名的病区, 报请院内奖励。

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全员参与质量控制, 尤其是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质量控制的重点由注重终末质量向注重环节质量转变[6]。我院护理部不定期进行指导、督察, 加强了现场以及过程的控制, 促进了环节质量。

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 同时, 护理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监控的参与情况也影响护理质量[7]。护理部、科室层面都加强了反馈、沟通, 提高了全员的积极性;以质量简报的形式向全院反馈, 加强全员了解信息的平台;以排名的形式公示, 以激励机制提高护理单元之间的良性竞争等。采取一系列的持续改进措施, 杜绝病区质量工作表面化、虚假的不良风气, 保障护理工作质量处于常态化的管理, 使护理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措施。方法:分析本院护理质量控制情况, 将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革管理模式后, 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安全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查对制度、护理文书、医德医风、护士长管理考核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采取提高素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及下发质量简报等持续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质量,控制,现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刘雪琴, 陈玉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现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28-929.

[2]胡晓英, 张慧慧, 黄苏丹, 等.提升护理质量的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4) :416-418.

[3]冯志仙.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0) :15-16.

[4]任真年.现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81.

[5]龚智峰, 谭敬礼.抓医疗质量环节管理促进医疗规范化建设[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6, 13 (6) :34-36.

[6]钱瑞莲, 张燕红, 屠丽君, 等.我院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实践与成效[J].中国护理管理2011, 11 (8) :87-88.

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 篇3

外來医疗器械是由医疗厂家、公司租借或免费提供给医院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植入物是放置于外科操作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为30天或以上的可植入性物品。

1 管理措施

1.1 我院采用有医院统一招标进入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并验明产品合格证,准销证等卫生权威机构的认可证明的医疗器械公司的医疗器械。

1.2 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尤其是植入性器械价格昂贵,其手术器械则由手术器械商提供,目前广泛用于各类骨科手术,导致同类手术器械在各医院之间来回传递,流动性大,供应存在很多问题,如清洗不彻底,有锈迹和陈旧血迹灭菌质量难以保证,影响手术效果,针对上述情况我院建立了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和措施。

2 器械的使用流程

2.1 不得使用未经注册、过期失效淘汰的器械,用有医院统一招标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把关的器械,有手术医生制定手术计划,术前24小时至48小时通知器械业务员准备相应的器械送至消毒供应中心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清点登记后在污染区按照规范的清洗操作流程清洗消毒处理。

2.2 清洗消毒后的器械传递至清洁区进行分类包装,包内放置化学爬行卡、物品清单、包外贴3M指示胶带,经灭菌合格后保存至无菌物品存放区,待生物检测合格后专人经无菌电梯传送至手术无菌间,再发放手术间使用。

2.3 使用后的器械由器械业务员与手术室人员共同清点后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的污染区,经消毒处理后由器械业务员清点登记签字后领走。

3 保证质量,控制医院感染

所有外来医疗器械统一送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查对数量、登记并列物品清单,拒绝器械公司自行灭菌处理的器械包直接进入手术室,将器械公司纳入标准化管理流程,保证了灭菌质量,降低了医院感染率。

4 资源共享,医院增效

外来医疗器械在各个医院流动使用,实现了资源共享,减免了医院购置器械的费用,外来医疗器械用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灭菌管理以收取费用,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 篇4

长沙市 湖南省马王堆疗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科 王惠红

摘要 通过剖析医院病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目前医院病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使病案在医院中相对处于落后的原因,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有针对性的制定病案管理的改进措施,加强病案环节质量管理,并将其纳入《病案管理与医疗信息统计考核细则》,并与医院制定的科室绩效考核管理挂钩,从严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实行绩效考核,重视病案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利用,适应医院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 医院管理 病案管理 持续改进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病案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都是以病案中记录的信息为基本依据,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病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变革,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对病案信息的需求,尤其是近年我院被评为三级医院后,严格按照PDCA循环对病案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结合我院的绩效考核目标管理方案中对病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科室管理方案,优化病案管理流程,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将各岗位的职能职责进行了细化、量化,运用PDCA循环,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等不断提高病案管理质量,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

PDCA循环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纠正的第一个字母缩写,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改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周而复始的运转,每一次循环都把质量推向新的阶段。

.一、医院病案管理现状 1.医院管理体制问题

1.1机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许多基层医院承担着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为了追求单位经济利益,医院管理层把重心放在临床医技科室的投入建设和绩效管理,对于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病案统计相关职能部门缺少人力财力的投入,在很多医院病案统计隶属于医务科,没有独立的职能。

1.2病案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 很多医院的病案管理人员都是从临床岗位或行政后勤转岗的,有的还是快退休的职工,不具备医学病案相关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整体素质低下,缺乏主动为临床医疗、科研、管理服务的意识,缺乏病案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导致病案管理发展的滞后。

1.3基础设施差 由于大多数医院医疗用房的紧张,医院的病案库房面积狭小,病案的库房建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年代久远的病案被成堆的打捆,随意的堆放,办公设施简陋、陈旧,没有标准的办公室与阅览室。2病案管理理念落后

2.1病案管理质量落后 大多数医院对病案管理仍停留在原有的经验管理,归档病案只是简单的整理、装订、录入、上架等以保管型的工作方式为主,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责任意识,导致病案信息录入出现遗漏和错录,疾病分类不规范。

2.2缺乏对病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病案是疾病诊治、医疗实践过程的客观反映,也是开展医学教研的重要依据,许多基层医院未能从根本上认识病案的重要性,书写不规范不及时,错误书写等导致书写质量不高,导致不能充分利用病案资源所提供的真实的信息资料和医疗统计数据。

2.3病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医院对病案管理的不重视,缺乏有效的病案管理质量的督查机制,奖罚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病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心,直接导致病案管理与的质量与信息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率。二病案管理改进措施

1获得医院管理层的支持 我院自开展“医疗质量年”活动以来,对病案信息统计工作质量有了新的认识,根据“医院质量年”活动的主旨,院领导对病案信息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病案管理的相关制度我科制定了《病案管理与医疗信息统计考核细则》根据细则要求每周对临床科室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与考核并与绩效挂钩,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意见与有效改进措施。

2健全和完善病案管理体制

2.1制定医院特色化的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制度以及个性化的岗位职责 为了全面提高病案管理质量,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病案管理与医疗信息统计考核细则》、《病案管理与医疗信息统计业务查房制度》、《病案管理与医疗信息统计奖罚制度》《病案管理人员分工以及个人岗位职责》等相关制度和岗位职责并按照PDCA循环认真抓好制度的落实,相互督查,发现问题,找到根源并持续改进严格监控各项质控指标,从而保证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质量的逐步提高。

2.2加强病案管理的环节质控 病案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从源头抓起,从环节病历的细微入手,将问题杜绝在萌芽状态,严格执行病案管理制度,防止病案随意更改和丢失现象,每周对临床科室进行相关制度检查与考核并与绩效挂钩,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意见与有效改进措施,提高环节运行病历管理的力度。

2.3重视病案终末质量的督查 对归档病案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病案质量评分标准》认真督查,从2015年开始每月由业务院长亲自带领病案管理相关负责人参加临床科室出院病历讨论,督查核心制度落实,并按照三甲评审的标准制定了《首页检查登记表》《编码准确率抽查情况总结与改进措施效果评价表》认真检查终末病案,与临床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逐步提高我院终末病案的内涵与质量。建立与完善科室绩效考核制度,从严落实。为了保证病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根据病案管理工作流程,科室人员个人特点专长等,因人而异,制定了个性化,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并根据三级评审标准,将病案管理的PDCA循环融入日常工作中,科室每个工作人员既是科室工作的执行者,同时也互为质量督查人,对于科室各项工作相互督查,检查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使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工作在不断改进中提高科室病案管理水平。

4.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 病案管理是医院信息管理的考核,信息时代病案管理的内涵由过去单纯的收集、整理、编目、保存,发展为着重对病案内容所含信息的提取、、整理、分析、利用变简单服务为多方位信息服务。这种发展和转变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必须要加大对病案管理以及相关医学统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法律常识的学习,多参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定期组织考核,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重视病案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利用,适应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在医疗体制改革的现在,各级政府部门,医院领导,各职能部门,临床教学科研等都需要病案统计相关数据,电子病案的使用将传统的纸质病案信息完全电子信息化,提供电子存储查询、统计、数据交换传输,病案电子信息化使病案统计人员从大量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病案医疗统计信息的挖掘研究,提炼出更有用的医疗信息服务院领导,临床、科研、以及各级行政职能部门的对医疗统计数据的采集上报,充分利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机遇,改变病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落后状况,让病案信息中的统计数据为医院良性运营服务,优化医院管理,以适应现代医院信息化管理不断发展的需要。

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 篇5

【摘 要】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质量控制水平,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也是增强学校硬件管理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为相关的实践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 管理质量 重要意义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088-01

高职图书馆管理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和本科院校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相比,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建管时间较短,资源不够丰富,经验相对欠缺,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持续推动图书馆管理的改进具有积极影响。

一、高职图书馆管理质量控制与改进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普遍使用了ISO9000质量控制与管理系统,这对提升管理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不仅可以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同时可以拓宽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的思路,有助于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高职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在设置上都是以读者为核心,管理的程序也大同小异,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等,采用这种全过程的管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图书馆的管理情况,有利于高职院校随时掌握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建设目的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项目,采用持续循环管理方式可以确保图书馆管理工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该种管理理念可以不断挖掘管理潜力,促使图书馆管理工作追求永无止境的管理境界,也为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在拥有的教学资源上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稍显逊色,因此要体显出其办学特色,就可以通过图书馆管理质量来实现,在这一平台下,师生也可以为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高职图书馆管理质量控制有效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的质量,采取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要持续更新图书馆办馆理念,运用先进有效的理念指导管理的实践工作。通常情况下,理念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也不例外,办馆理念被人们视为图书馆发展的内在灵魂,也是塑造高职院校图书馆品格与气度的核心精神,根据以往的办馆经验,很多院校图书馆的创建都经历了新建期、数量发展期、内涵建设期。在最初阶段都将独立办馆作为主要的管理理念,可以借鉴本科院校建管的方式,在管理上更加注重资源的重组,通过制定比较全面的发展规划,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彰显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特色。在数量发展阶段,先要通过教育部对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根据国家的规定和学校的经济条件,加快图书馆资源的引入速度,相应地也要完善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内涵建设阶段是相应了教育部的号召,力求提升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仅注重于收藏,这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阅读的便利。这三个阶段都是密切相连的,因此高职图书馆的管理眼光须长远,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才能体现出学校的特色。

第二点,要进一步优化馆藏资源,结合缜密的计划,合理配置各种馆藏资源。图书馆的管理一定要将中长期计划和计划相结合,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例如有些院校在教育部评估之后就没有继续实行图书馆管理计划,这将影响到图书馆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高职院校师生的阅读爱好与倾向,要持续购买书籍,保证图书馆资源的丰富性。纸质图书的购买上也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提高图书的有效率,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与采购相关的保障机制,依据学院与不同专业发展的特点,结合图书馆现有图书的数量和种类,合理利用资金资源,制定采购计划后要通过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审定方能执行,以充分保证图书的采购质量和使用效率。优化馆藏资源还要做好所有图书使用情况的调研工作,买回来的图书利用率究竟为多少是根据其在读者群中的影响计算与分析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中也有这项统计功能,因此要利用这一特点,及时更新图书馆资源的管理方式,利用率较低的图书可以不采购或者少量采购,将资金用在最需要的资源建设中来。

第三点,不断提高读者服务水平,这也是高职图书馆建立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终极价值就是能够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服务,读者的满意程度不仅仅和图书馆馆藏情况有关,更重要的是图书馆还应该为读者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管理者要在丰富管理方式、优化服务态度、提高管理者素养等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既可以为读者营造舒适的客观环境,也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更进一步净化师生的心理空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经常遇见的问题包括管理员态度的冷漠招致读者的不满,还有一些管理人员自身素养比较差,在服务过程中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这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氛围。因此在管理中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可以在工作之余开展内容多样的研讨会,还可以通过设立示范管理者来鼓励广大管理员积极进取。

三、高职图书馆管理持续改进的优化方案

管理的持续改进离不开相应的行业规范与标准,持续改进也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原则,并且要将其贯穿在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同时也要根据图书馆的具体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采取最优的实施方案。

ISO9000标准虽然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管理情况,将ISO9000标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全新的服务理念,同时采用科学的工作方式,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有序性。我院在对图书馆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自查和抽查相结合、内审与评审相结合、三级评定和三期评定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管理效果更具备科学性和全面性,可以更加立体化地评估图书馆的管理质量,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管理方案。

在对图书馆管理质量的改进方面,也离不开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与协作。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需要众人的齐心参与,所以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与图书馆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促进高职图书馆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措施。先要充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成立图书馆管理工作专门委员会,来增强图书馆管理效率。其次是要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参与热情,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包括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自我激励等,这样可以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全方位、立体化提高。最后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积极作用。设立读者协会的目的是加强图书馆和读者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图书馆管理质量的提升,所以要发挥读者协会的作用,尤其是在推荐图书资源与为读者服务方面,要不断提高读者的积极性,借助互联网络的交流作用,也可以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与交流习惯。

综上所述,高职图书馆管理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和经济条件来设置必要的控制与管理体系,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管理网络的安全性,并增强管理体系运行的时效性,为广大的师生营造更为便捷的图书馆应用环境。

【参考文献】

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 篇6

关键词: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持续改进

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医院综合救治平台, 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 甚至被认为是国家医疗保健水平的标志[1]。然而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发展状况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审, 对我市11所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了调查, 并结合我院实际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1 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发展现状

1.1 设备不齐全, 病房与床位设置不合理

①重症医学科病房建设要求特殊, 有的医院由普通病房改建, 结构不合理;新建重症医学科病房, 由于建造者对重症医学科知识的缺乏、与使用者沟通不到位等, 导致建筑不合理。②重症医学科设备器材昂贵, 二级医院经济基础薄弱, 设备配置不齐全。③按照卫办医政发 (2009) 23号文件《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要求, 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应占医院开放床位总数的2%~8%。在二级医院住院病人总数达到七八百人, 而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仅为4张~8张。危重病人不能完全集中管理, 依旧分布各个科室。

1.2 病源不足

①住院费用昂贵。二级医院病源多来自于农村, 病人经济条件差, 而先进仪器使用、大量一次性耗材与药品、血和血制品的使用等都导致住院费用高。大量可望治愈的病人因高昂的医疗费用, 治疗难以继续甚至放弃治疗。②医院对临床科室实行经济收入与成本核算来实施分配制度, 危重病人是各专科收费的重要来源, 各科室为了增加医疗收入, 拒绝将病人送到重症医学科。③与临床科室的业务联系不协调, 重症医学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沟通少, 病人治疗上有分歧, 导致病人减少。

1.3 专业医护人员缺编

①专科医护人员缺编。在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是新学科, 外出学习培训力度不够, 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较少;大多数没有经过重症医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 人力结构配置也不合理。②重症医学科岗位辛苦, 风险系数大;医疗环境特殊、频繁倒夜班、精神负担大;部分医院领导对重症医学科人员重视不够, 付出与收入的不平衡, 也导致医护人员工作不安心。

1.4 科室管理不规范

①工作制度不健全。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起步较晚, 经验缺乏, 工作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培训不到位, 管道意外脱出、特殊药品外渗等情况发生率较高, 对病人安全造成威胁[2]。②病人收治标准混乱。有的重症医学科收治标准过于宽松, 变成各科室的缓冲室, 专科职能消失, 变成了特护病房。有的过于严格, 限制了危重病人入住重症医学科的通畅性, 使病人失去了早期干预的机会。③医院感染问题严重。布局不合理, 分区不科学;医疗区域、污物区域及生活区域没有相对独立性, 医务人员消毒隔离与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探视制度控制不严以及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等, 均导致医院感染问题严重。

2 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持续改进

针对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发展现状, 我院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模式, 持续改进以适应新的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2.1 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管理

①根据卫办医政发 (2009) 23号文件《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标准, 将必要的监测与治疗设备添置到位, 保证救治危重症病人工作需要。②整合医疗资源, 落实全院会诊制度, 随时为重症医学科病人提供纤维支气管镜、床旁B超、X线等检查, 解决重症病人的诊断及治疗问题, 为病人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提高重症医学科声望。③明确专科医生与重症医学科医生责任。协调好重症医学科与其他科室关系, 及时沟通, 及时处理摩擦。④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强化核心制度的落实及重点环节监控。在抢救病人多、任务重时适当增加医护人手, 发现疑难问题及时上报, 避免差错事故发生[3],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2.2 解决病源少问题

①切实从病人康复出发, 将有入住重症医学科指证的危重病人转入并接受治疗。②减轻病人负担, 适应新的医疗市场形势。与医疗保险部门协商, 适当拓宽危重病人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切实解决高昂费用难题。③医院对经济核算方式进行改革, 双向计费, 促使其他科室愿意将病人转入重症医学科, 既减轻其诊疗负担, 又不影响其经济收入核算。

2.3 加强人才建设

①医院积极选送综合素质强的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为重症医学科配备足够数量, 掌握重症医学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工作人员。保证医生与床位比0.8︰1, 护士人数与床位比3︰1。②医院提高重症医学科人员待遇, 帮助留住人才与吸纳人才。对重症医学科不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 绩效工资是其他科室的平均数上浮10%, 保证重症医学科人员工资居全院中上水平。③以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为中心, 构建院内重症病人早期预警体系[4]。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一旦发现病人异常, 早期识别、早期处理。加强业务素质训练, 为危重病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打造重症医学科医疗护理品牌。

3 体会

重症医学科是个新兴学科, 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正常[5]。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尚处于起始阶段, 只有不断总结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不断借鉴大型医院成功的经验, 才能自我完善与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邱海波.重症医学科发展让病人更安全[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 (8) :585.

[2]史自强, 马永样, 胡浩波, 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238.

[3]黄永红, 黄继菊, 胡玉兰.基层医院ICU护理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3) :53-54.

[4]杨毅, 孙纽云, 邱海波.院内重症病人早期预警体系的构建[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 (8) :590.

上一篇:讲礼仪懂礼貌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有趣而刁钻的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