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2024-11-03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共8篇)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1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4〕839号)精神,我市开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对基层医疗机构院感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同时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本次现场调查与培训由市院感质控中心成员(参加全省基层医疗机构院感管理师资培训人员为主)承担,现将本县现状调查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全县3家二级医院,33家乡镇卫生院(其中1家乡镇卫生院正在建设中),2家民营医院。由市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制定统一表格,统一内容、统一方法、统一标准。

二、调查结果

2.1 37所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调查基本情况统计,见表1。

2.2 37所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综合监测的情况汇总,见表2。

2.3 37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管理情况汇总,见表3。

2.4 37所医院消毒灭菌设备(设施)的情况汇总,见表4。

通过对调查结果汇总表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管理工作的开展深度和广度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导致实际的管理工作开展水平参差不齐。二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趋于规范,各个乡镇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在医院感染组织、管理、培训、综合监测、手卫生、消毒中心清洗、消毒工作、灭菌工作、设备购置等问题上都反映出了比较大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3.1思想不重视,认识不足,组织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和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缺少健全的医院感染的组织,除了3家二级医院有专职人员外,其余乡镇卫生院与民营医院均是兼职人员,专业队伍极其不稳定,以致各项医院感染和消毒隔离制度不健全或者没有及时更新,医务人员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少,对医院感染了解甚微,对新的规范、标准熟悉和掌握程度不够,手术室、产科及消毒供应室等不同程度存在布局、流程不合理等情况。

另外,我市开展“手卫生活动”一年来,仍有18.75%的乡镇卫生院存在重点部位手卫生设施配置不符合要求,没有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手卫生的正确率、依从性及知晓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医疗废物处置除了二级医院及交通便利6家医院医疗废物交市医疗废物中心集中处置外,均自行处置,处置方式是焚烧,焚烧不彻底的进行填埋。

3.2消毒灭菌工作不到位

3.2.1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消毒不规范 紫外线灯安装不合理,重点科室缺少紫外线灯,未进行消毒时间登记,未做紫外线强度监测等。

3.2.2消毒液的使用不规范 ①消毒剂种类选择不当,不能根据物品的危险程度和被消毒物品的性能来选择消毒方法,没有中、高效消毒剂;②消毒剂浓度不达标,更换不按时,无定期更换制度。③使用消毒剂浸泡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方法不正确等。

3.3综合性监测缺乏 乡镇卫生院缺乏必要的监测技术与设施,无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及反馈。81.25%乡镇卫生院没有开展目标性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只能委托县疾病控制中心每年做1~2次;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存放不规范等。

3.4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管理及消毒灭菌设备(设施)配备不规范 乡镇卫生院多数只有一间消毒供应室,没有布局和流程,更谈不上生物监测及对灭菌物品质量的追溯等。目前消毒供应问题是我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最严重的问题。

由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建设没有被重视,消毒灭菌设备(设施)配备存在严重缺位,一部分乡镇卫生院酶洗剂、润滑剂、高压水枪、气枪等基本设施没有配备等。

四、对策

4.1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加快基层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的更新,规范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4.2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明确职责,加强对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4.3进一步加强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培训,开展好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好医务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对不符合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要求的科室布局、流程进行全面改造,加强医院感染事件监测和报告工作,有效控制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4.4医疗行政单位应该加大力度对这类医院进行比较有效的帮助和资源定向性流动。通过加强相关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资源合理配备来加强这类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确保人民的安全就医和医院的安全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2、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落实资金规范管理实施程序,一是要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财政人员。军队住房资金的管理工作理应由专业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资金管理财政人员进行实施管理。针对管理机构交叉权责不明确,设置专门机构和专项管理,可以有效解决管理政策落实不认真的问题。二是要加强住房资金规范化管理工作,理顺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建立健全的目标考核、业务培训、信息公开、限时办理、统计报表、档案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建立和规范考评制度,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军队住房资金政策制度,规范住房资金管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与完善监察监督机制,防患于未然,将权力关进“笼子”里,阳光操作,堵塞漏洞,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特别是对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环节和岗位开展风险防范,将关口前移,确保资金的运作安全。

3、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落实资金规范管理实施程序,一是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财政人员。军队住房资金的管理工作理应由专业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资金管理财政人员进行实施管理。针对管理机构交叉权责不明确,设置专门机构和专项管理,可以有效解决管理政策落实不认真的问题,对于缩减管理成本、加大住房资金服务含量,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规范军队住房资金,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专业的财政人员,可以准确操作住房包铁决算报表和资金报表的编排,并且能够把握资金运营过程中的各重要环节,统一而明确的管理机构设置和专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也可以有效解决对房改政策认识不清而导致的对住房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二是切实提高对个人档案管理的重视。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准确、合法。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进行纸质与电子化“两条线”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每一位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做到数据的及时更新与维护,以确保对军人个人账户资料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三是严格规范个人账户管理,加强审核发放管理。严格规范个人账户管理,加强审核发放管理,根据符合住房补贴条件的军队人员供应实力,建立军人住房资金个人账户,不得擅自扩大建户范围,对与不符合条件而且已经建户的,该封存得要封存,该注销的要注销,以便保证军队住房资金的挂账准确。四是要加强对调动人员的住房资金个人账户管理。对于调入人员住房的转移关系,军务、干部、营房部门一定要审核盖章;调出人员住房资金转移关系,要凭军务、干部部门的正式通知。对于住房资金账户的日常管理工作,个人账户录入必须准确及时,除每月及时录入以外,还应注意对相关软件之间的操作顺序进行审核,以避免数据提取错误,而账户转移封存、冻结等业务处理手续必须齐全,需要出示有关证明做相应的处理。在加强个人账户审核时,首先要明确界定享受补贴的人员范围;其次是查清个人住房状况;同时,还要审核其配偶的住房状况等。

四、结语

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近年来我国军队住房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为推进部队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要在扎实地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实践活动成果中,进一步做好军队住房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爱是一条双向的大河。当前,我军正在深入抓好铸魂育人、抓好练兵备战、抓好正风肃纪,努力开创部队建设的新局面。笔者相信,经过部队财经、房管、后勤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够认真分析军队住房资金问题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解决住房资金规范的方法,为凝聚起强军兴军的强大的正能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贺宝娟.浅议消防部队住房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总会计师,2011(9)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共调查基层医疗机构132所,其中一级医院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单位卫生所29家、个体诊所42家、村卫生室41家。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集中培训调查人员,统一方法和标准。现场使用试纸对医疗机构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快速监测,含氯消毒剂用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进行检测,戊二醛消毒剂使用2%戊二醛测试纸进行监测。使用紫外线辐照计(校正合格)按照规定进行紫外线辐射强度监测,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进行;调查和监测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组织制度管理

132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均未设专人进行管理。20家一级医院中,有医院感染组织的仅为3家,有兼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的有17家,10家医院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其他类型的112家医疗机构均无医院感染组织及其各项制度。调查有72.30%的工作人员将医院感染与消毒隔离混为一谈,概念不清。

2.2 医务人员接受医院感染和消毒管理的培训情况

一级医疗机构接受过培训的有12家,卫生服务站或单位医疗机构接受培训的有3家,个体诊所有1家,乡村卫生室没有一家接受过培训。

2.3 消毒灭菌管理

2.3. l空气消毒

医院感染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人流室、治疗室等大多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只有4家医院手术室使用臭氧或甲醛进行熏蒸消毒。对132家单位的209盏紫外线灯辐射强度进行监测,合格161盏,合格率77.03%;一级医院、卫生服务站(含单位医院)、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的合格率分别是86.89%、74.29%、57.14%、81.69%,经x2检验,4类医疗机构紫外线灯辐射强度监测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6,P<0.01)。132家单位有紫外线灯消毒记录的为21家,占15.91%;记录较完整的有11家,占8.33%,实行紫外线灯强度自行监测的只有3家(均是一级医院)。

2.3.3 消毒液的使用

使用高效消毒剂2%戊二醛的有44家,占33.33%,其中一级医疗机构的使用率较高,达到95.00%,村卫生室的使用率仅为12.19%,4类单位戊二醛的使用率有显著性差异(x2=145.42,P<0.0001)。(表1)

在使用更换方面,调查90家使用“84”消毒液的单位,消毒液更换时间1天~1周不等,每天更换的合格单位有41家,合格率45.56%;一级医疗机构合格率较高,达到86.67%,其他均在40.00%以下。在消毒液配制方面,检查104家单位,按照《消毒技术规范》配制消毒液的有7家(占6.73%),按说明书配制的有86家(占82.69%),随意配制的有11家(占10.58%)。消毒容器的使用,一共检查120家单位,使用消毒容器的有84家,占70.00%;其中有防尘盖的有40家,占47.62%。消毒液的现场监测,检查中现场对使用2%戊二醛消毒液的39家进行监测,合格率为61.54%;使用“84”消毒液的72家单位进行消毒液浓度监测,合格率仅为44.44%,其中一级医院、卫生服务站(含单位医院)、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的合格率分别是75.00%、20.00%、37.50%、48.28%。

2.3.3 压力蒸汽灭菌器配置和使用情况(表2)

2.3.4 消毒供应室

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49家医疗机构应设消毒供应室,实设18家,占36.73%,其中2家有供应室但不使用。其中18家单位三区(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分开的有5家,占27.77%(均为一级医疗机构)。现场检查37个无菌包或容器,有化学指示胶带的有26个,占70.27%。

2.4 口腔诊疗

查13家设口腔科的单位和牙科诊所,其中使用高压灭菌消毒设备的有5家,占38.46%;使用不合格消毒设备有6家,占46.15%,还有2家没有任何高压灭菌器。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方面,使用2%戊二醛、“84”消毒液、新洁尔灭消毒剂的分别有9、2、2家。

2.5 一次性医疗用品和消毒品的管理

132家医疗机构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索证率为17.42%,消毒用品索证率为14.39%,其中一级医疗机构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用品的索证率分别为78.95%、60.00%,但城市诊所的索证率均为4.76%以下,农村卫生室无一家索证。119家医疗机构(占90.15%)对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了处理。(表3)

3 讨论

3.1 缺乏重视,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缺乏重视,认识不足,组织制度不健全。这反映出医院感染管理意识和法律淡薄,同时对工作人员缺少一定的约束力,因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状况不理想。疾病控制应当和卫生行政部门一起,从技术指导和行政执法两个方面强化医院感染意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的基础建设和医疗质量管理[1],加强组织管理,建立规章制度。

3.2 基层医院对医务人员感染专业知识培训不够

加强基层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培训亟待加强。本次调查发现,医务人员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少,对医院感染了解甚微。培训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医院感染知识空白和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违法、违规操作。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分级培训制度,由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牵头进行行政约束,区疾控中心培训一级医疗机构,一级医疗机构对诊所和村卫生室再进行培训,经过培训的专兼职消毒员应持证上岗,或者借鉴国内学者推荐的实行医院感染例会制度进行定期学习、交流[2]。

3.3 基层医疗单位的消毒以及管理状况令人担忧

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在空气消毒方面,紫外线灯监测合格率不高,并且实行紫外线灯消毒登记和自行监测的少。(2)消毒液的使用方面,使用高效消毒剂的较少,有的使用过期的消毒剂,有的检查时竟然找不到任何消毒剂,有的认为现在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不需要用消毒剂。(3)对消毒剂的使用也缺乏规范,更换不按时,配制消毒剂随意性大。(4)消毒硬件设施缺乏,大部分医院均未设独立的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器配置也不足。132家医疗机构有近一半未配置压力蒸汽灭菌器,有的竟然用家用餐具消毒柜代替。基层医疗单位消毒以及管理状况差的原因,一方面为经济利益,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感染消毒知识的空白和法律法规的意识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卫生执法力度的薄弱。因此,要改变现状,首先应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如增置压力消毒灭菌器、无菌物品存放柜、紫外线灯、高效低毒的消毒液、浸泡消毒的容器、消毒液测试纸等。其次,要培训和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消毒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软件建设。最后,应加强监测和行政处罚力度。医院感染和消毒监测(包括自我监测)是评价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好坏的重要依据。

3.4 口腔科消毒工作比较差

查13家牙科诊所,只有5家使用高压灭菌器,使用中、低效消毒剂的有4家。口腔科的消毒一直是重中之重,要求从业人员有强烈的消毒意识和责任心,如果消毒不严格,极易造成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传染病传播的危险,因此对一些缺乏硬件设施的牙科诊所该取缔的要坚决取缔,严格把住新诊所执业许可的审批关。

3.5 一次性医疗用品索证以及使用后处理不规范是基层医疗单位存在的普遍问题

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几乎不执行索证制。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大多是一个医生既看病又买货,并且哪儿的货便宜买哪的,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约束和管理机制,让其自觉索证只是一纸空文。调查发现有超过20.00%的单位对医疗废弃物当做生活垃圾扔掉或当做废品卖掉,只有10.08%的单位有处置记录。目前,蚌埠市对医疗垃圾集中处理尚没有统一的要求,医疗垃圾的处置较为混乱,基层医疗机构普遍没有按规定进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3.6 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模式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督查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督导组织,成立区级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3],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目标考核,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定期考核。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小型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院感染、消毒隔离、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此外,可出台一个消毒与灭菌的量化评价标准,如国外学者Rutala WA等采用的14个指标的评价指南[4],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消毒和灭菌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评分,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总之,探索基层医疗机构新的管理模式,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日常管理和突击检查相结合,抓重点单位和抓关键环节相结合,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医疗场所。

摘要:目的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现场查看和现场快速监测方式对132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包括组织制度及管理、消毒灭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和处理情况进行调查,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医院感染组织制度不健全,消毒设施和消毒液的缺乏以及使用不符合要求、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疗垃圾的处理不规范等问题。结论应强化培训,加大投入,提高认识,加强卫生监督和处罚力度。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消毒,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国利,彭子奇,贾氢,等.当前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3):2182-219.

[2]胡贤军.医院感染例会制度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 10(13):957.

[3]程治馨,袁瑞玲,袁爱丽.我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做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6:541-542.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3

关键词 基层医院 感染管理

医院是患者的集散地,具备疾病传播的三要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疗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医疗事故和保障广大患者及医务人员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1,2]

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组织机构不健全:部分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有的医院领导认为院感科可有可无,院感工作“只花钱,不赚钱”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缺少投入。部分医院感染委员会未履行委员会职责,未按要求定期召开会议及开展相应的工作。有的医院虽建立了完整管理体系,但运行不好,形同虚设。

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机会多,造成医院感染发生的问题较高,如医务人员对各项侵袭性操作、消毒隔离、手卫生、职业安全防护、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等造成医院感染的隐患[3,4]。因此,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医疗护理质量和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规范:多数医院均未采取器械集中清洗,很多医院无专门清洗消毒供应室,均在科室作清洗打包再送高压灭菌,清洗步骤及流程,内镜的清洗、消毒处理不符合规范要求,无高压气枪、水枪,未使用酶洗,内镜数量不够,达不到消毒灭菌的时间要求。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而且会诱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增加,以及许多疾病的发生[4]。目前,基层医院普遍存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首先,由于受条件限制,乡镇医院大多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县级医院医师经验性用药比例较高。致使出现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现象;其次,医院感染管理职能不到位,专职人员结构不合理,无医师或药师,不能有效指导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部分医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外科系统科室手术后预防用药,无论手术大小,抗菌药物使用已成常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应对措施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是集管理职能与业务于一体的独立科室。医院领导应重视,不能使管理人员一身多职,应设独立的科室,不断提高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医院感染管理需要一批懂业务,善管理,训练有素,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科室控感小组应发挥作用,将各种控感措施落实到实处。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医院应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与本单位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质量控制标准、标准操作规程,并切实实施。

加强督导、检查加强持续质量改进: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根据制度、标准要求,经常深入科室,督导检查抓措施落实,抓持续质量改进,对未达标的个人及科室,要与奖金挂钩,并出书面整改意见每月进行反馈,年底奖优罚劣。

加强医院感染培训:基层医院必须宣传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加强全员培训,强化全院工作人员消毒隔离意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手卫生意识、提高标准化操作水平,以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知识水平和医院感染控制技能。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学科,大多数在医学院校没有得到系统的理论教育,需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培训方式,学习不同内容,结合医院院内实例进行宣传教育。只有人人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才能使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计划措施变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切实控制或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加强医疗度物管理:规范建立医疗废物暂存的设施设备,使用标准包装物和容器;医疗废物交由指定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严防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事件;对医疗废物进行全程规范管理,并纳入长效管理体系。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积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并监督执行,努力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加强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为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提供依据。

总之,对现代医院感染控制进行科学、合理以及规范地进行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改变过去的工作模式,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根据新的标准和要求,依靠科技手段,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依法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 程昌会,郭德芳.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240.

2 袁惠燕.县级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1,8(9):126.

3 张文梅,吕平,李一飞.基层医院消毒设备消毒效果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3):348.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4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61-0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担负着医院可重复使用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及发放工作[1],如果消毒不彻底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2],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临床诊断与治疗。所以,消毒供应室的设备配置和运行必须要满足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工作的需求,又能达到预防或控制疾病传播,保障临床医疗用品使用安全[3]。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设备配置严重匮乏、建筑布局及流程不合理、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得不到保证及管理制度相对滞后[4],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工作需求,因而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势在必行。本研究于2014年6-12月对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设备配置及运行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现状及医院管理人员对接受集中消毒供应服务的意愿,探索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供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山东省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查内容包括消毒供应室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建筑布局、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及消毒灭菌效果鉴测等。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展开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与访谈内容是根据2009年卫生部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表格,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第1部分:管理规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5-6]。调查者将实地考察看到的和访谈结果填写在对应的表格里,随机抽取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结果详细记录在专用登记表。对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工作人员及医院院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表,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逐条解读问卷项目,取得被调查者的知情同意,20 min内当场回收问卷,由调查人员进行统一评判。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2009年卫生部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中相关内容规定,判定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建筑布局、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及消毒灭菌效果鉴测等,是否符合行业标准相关内容规定要求,核实调查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调查表、实地考察与访谈内容调查表,按各项目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17家为乡镇卫生院,2家为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有独立消毒供应室有4家,合格率为21.0%;供应室实行集中管理、操作流程基本符合要求有3家,合格率为15.8%;有消毒供应室专职工作人员的医院有6家,合格率为31.6%;7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的设备配置、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等不符合规定要求,见表1。

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建筑布局情况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供应室建筑布局基本符合要求有4家,合格率为21.0%,80%以上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分区管理,无污净专用通道等必要的布局,见表2。

2.3 供应室设备配置及设施情况

本次調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设备配置和器材的配置合格率在15%~36%,大部分消毒供应室的基本设施配置不到位,见表3。

2.4 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情况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的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情况,见表4。

2.5 市场需求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17家(89.5%)愿意接受集中消毒供应服务,并同意使用消毒供应中心(CSSD)提供的器械,其中,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议每日提供下收下送1次,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议每周提供下收下送2~3次。费用方面:如独立单包装剪刀1把3元,清创缝合包1包10元,阑尾手术器械包价格80~100元等,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18家(94.7%)能接受。

讨论

3.1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重要性或必要性

根据2009年卫生部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要求消毒供应室的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必须符合标准,才能保障临床医疗用品使用安全[7]。然而,这次对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运行现状调查的发现与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要求严重不符合,基层消毒供应室基础设施设备简陋,大部分供应室建筑布局及流程不合理,建筑面积与位置都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及灭菌设备配置落后,以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为主,无超声波清洗机、高压水枪及烘干柜等,消毒灭菌设备滞留于早期的消毒功能状态,供应室未实行集中管理,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缺失,器械物品使用的棉布包装存在污渍及破损情况,70%的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由其他岗位人员(如未持有压力容器操作上岗证书的护理人员)兼职且未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器械干燥保养不规范,以目前现有的供应室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及管理制度等,无法保证消毒灭菌效果质量。因此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势在必行,用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各种医疗器械绝对无菌及使用安全,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保障措施。

3.2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又叫超级消毒供应中心(CSSD),指那些具备对所在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如医院、门诊、诊所、保健机构等)的全部可复用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功能的消毒供应中心[8]。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家医院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消毒供应中心显然是不可能的。政府部门也鼓励符合要求并有条件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为附近医疗机构提供消毒供应服务[9]。建立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后,将各医疗机构可复用器械及物品实行消毒供应中心的集中管理,集中清洗、包装、灭菌和发放,进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清洗消毒物品的质量,确保再生医疗用品的安全性,节约人力物力,减少资金投入成本,有效地达到资源共享。

3.3 有效地提高医疗用品消毒与灭菌质量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自行配备医疗器械或以租赁的方式实行有偿供应服务,消毒供应中心对可复用的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监测及发放。实行市内消毒供应物流配送,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物品的及时、安全、足量配送。消毒供应中心实行区域化管理,实行集中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10],先进的清洗消毒灭菌器械设备配置,专业的供应消毒工作人员,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及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疗用品消毒与灭菌质量[11]。

通过本次对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的设施、设备、人员、建筑布局、流程、资金投入、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方面展开调查,论证海阳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能有效地将资源整合与共享,提高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保证供应安全与效率的最大化,有效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压减负。

参考文献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5

基层金融机构在预防、揭露和控制洗钱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升基层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效能,有效打击洗钱活动,必须强化认识,加强培训,建立健全反洗钱法律体系和内控制度建设,尽快建立和推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电子监测报告系统,以及建立和完善反洗钱网络。

一、基层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隐瞒或掩饰起来,并使之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和过程。

洗钱活动虽然渗透到各个领域,洗钱犯罪有多种渠道,现代洗钱手段亦多种多样,但利用金融机构还是最主要的洗钱方式。我国刑法规定为犯罪的几种洗钱行为有以下几种:一是提供资金账户;二是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三是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四是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五是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质和来源,其中前4种均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

金融机构肩负着整个国家资金流通的重任,因而它在整个反洗钱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是防范洗钱的第一道屏障,而基层金融机构则处于这道屏障的最前线,是洗钱非法活动最容易接触的“金融神经末梢”。如果基层金融机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控制洗钱的金融机制,反洗钱工作不力,犯罪分子就会在金融机构内轻而易举地达到洗钱的目的,不仅妨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影响一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声誉。因此,基层金融机构在预防、揭露和控制洗钱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和科技通讯手段不断创新的形势下,洗钱犯罪活动已呈现专业化、复杂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这对基层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水平提出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二、我国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反洗钱“一法四规”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反洗钱工作取得显著进步,在反洗钱立法、工作机制、监管检查、资金监测、案件调查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反洗钱制度,并开始发挥实际效果。

目前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管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全面监管基础上有重点、有区别地实施分类监管。在监管对象上,央行顺利完成对银行业反洗钱工作三年一次的滚动式现场检查,覆盖面达100%,通过检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经营和防范洗钱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在监管内容上,实现了本外币统一监管,检查内容包括了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各类业务,涉及居民与非居民、企业与个人、在岸与离岸的各种交易;在分布地区上,从沿海到内地都开展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

自2001年7月中国银行总行成立反洗钱工作委员会以来,各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主动性不断加强,按照各自上级行的部署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反洗钱工作实施细则,开展了业务培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报告机制,并自行开发了大额外币现钞报备系统,及时将大额人民币和外币交易信息向央行和外汇局报告。由此,全国范围的反洗钱监测体系日渐形成。

但从总体看,当前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长期以来注重业绩指标考核,基层金融机构对稀缺的优质客户具有极大的“饥渴症”,重吸收轻鉴别,不仅一些客户对反洗钱感觉陌生,就连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其认识也不够明确。而事实上,许多洗钱活动有时候反映在银行业务的表象上,就是优质客户与意外之财,这就与反洗钱工作可能存在潜在矛盾。如此一来,基层金融机构的利益与责任很难有效平衡,这就导致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

与此同时,基层金融机构内部反洗钱的工作组织比较松散,执行力大打折扣。反洗钱工作涉及到现金、结算、存款、取款等各银行部门,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关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统一组织。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金融机构还没有以反洗钱为核心形成一套系统的工作体系,反洗钱的有关规定也没有渗透到账户和现金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这些工作仍沿用以前的管理制度,缺少反洗钱的工作导向,并且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上下联动的反洗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因此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反洗钱监管力度亦随着监管体系的形成而加大,因反洗钱工作存在问题而被处罚的银行机构数量亦同比明显增长。而政策性银行客户较稳定、客户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明确,洗钱风险相对较低,因此被检查和处罚的几率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也是最低的。

三、提升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效能的若干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基层央行应进一步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宣传力度,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辖内开展反洗钱宣传活动,增强基层央行反洗钱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荣誉感,提高基层金融机构自觉、自愿、自主履行反洗钱职责的意识,从而自觉履行反洗钱的工作义务。

各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认清洗钱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从维护金融稳定和银行自身良性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大局观念,自觉遵守反洗钱规章制度。

(二)严格执法,完善内控

基层金融机构应根据“一法四规”的要求,成立反洗钱的组织体系,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和执行具体的反洗钱规章制度,建立大额现金和可疑交易及时申报制度,配备专职反洗钱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储蓄实名制,认真开展对客户情况的调查,全面了解自己的客户,作好每一笔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真正将反洗钱工作落到实处。

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的内控制度,明确岗位责任,落实工作责任制,逐步完善反洗钱现场检查、行政调查和可疑交易报告等工作的程序和手续,不断提高反洗钱的工作质量。

(三)健全激励机制,将利益补偿与激励融入反洗钱机制

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承担相当大的责任,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并且业务发展和反洗钱工作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考虑到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成本和收益的问题,央行有必要建立反洗钱工作激励机制,尽量做到两者的均衡与兼顾,逐步改变当前只重视惩罚监管,而忽视激励性监管的现状,促进基层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

如果反洗钱工作激励机制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好处足以弥补其反洗钱损失,且有盈余,则这种反洗钱机制就是有效的。所带来的经济剩余越大,这种反洗钱机制运行的效率就越高。因此,除了制定严厉的法律以防止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不力的同时,还要引入利益分配和损失补偿机制,使反洗钱者的损失得到补偿,甚至使反洗钱效能高的金融机构有一定程度的获益。另外,各金融机构也要建立反洗钱工作专项奖励基金,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反洗钱工作奖励办法,设立单独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全面、及时、准确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成绩突出人员、成功堵截、举报洗钱行为的人员,及时足额兑现奖励,把反洗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四)尽快开发相关系统,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技术水平

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其业务处理系统,尽快开发出一套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需要的反洗钱信息处理系统,把反洗钱内容尽量数字化,并与支付清算系统对接,由系统对发生的业务往来进行统计处理,然后输出相应的图表,反洗钱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图表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可疑交易,从而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

随着金融机构会计系统的升级和数据集中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均已研制出大额交易收集和自动报告系统,建议金融机构针对单一营业机构难以统计、分析通过网上支付、通存通兑等业务系统在不同地域和机构存取、转移资金信息的现状,开发完善的电子支付交易报告系统,依靠高度自动化的电子支付交易报告系统,自动筛选具有典型异常特征的电子支付交易。总之,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由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自动采集、汇总、鉴别,减少人工统计的随意性、误差性和延时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外,还应建立信息交换系统,搭建反洗钱网络,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与工商、税务、公安、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横向网络,核对开户单位的营业执照、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以及身份证件等相关资料,实现社会各方信息资源监管共享,有效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共同创建金融安全区。

(五)加强培训,提高反洗钱的专业素质

一方面,加强反洗钱人员及一线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反洗钱专业水准。反洗钱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业务技能要求高的新业务,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运用多种形式组织会计结算、国际业务、个人金融和票据等业务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和运用反洗钱技术和法律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自律,自觉遵守反洗钱规章制度,提高反洗钱业务素质和技能。一是让金融机构反洗钱人员接受定期的反洗钱业务培训。二是依据已有的案例,公布些常见的高风险交易、高风险客户的特征或类型,帮助反洗钱工作人员及一线员工识别。三是金融机构在检查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整改建议,帮助反洗钱人员、一线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反洗钱的履职水平。四是借助多种信息交流平台,介绍最新的反洗钱动态,帮助反洗钱人员及一线员工提高防范洗钱的能力。

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篇6

(针对检查存在的问题)

2012年11月01日

主要存在问题

• • • • • 建筑布局流程:分区、流程 手卫生:设施、依从性、正确性

医疗废物 :胎盘处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现象

清洗、消毒灭菌:紫外线灯、高压蒸汽灭菌器、化学浸泡消毒管理等 监测 :灭菌效果的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监测等

建筑布局流程

• 医院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原则。功能分区应当包括:无菌物品储存区域;医护人员刷手、患者手术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各个区域应有明显的标志,区域间避免交叉污染。

• 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 产房内设更衣室、换鞋处、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洗手消毒间、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污物浸泡清洗间、打包间、卫生间等。设外科手卫生设施。

手卫生规范

手卫生设施

5.1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5.1.1 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5.1.2 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诊疗区域均宜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5.1.3 应配备清洁剂。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

5.1.4 应配备干手物品或者设施,避免二次污染。5.1.5 应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

5.1.6 手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医务人员使用。5.1.7 卫生手消毒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b)宜使用一次性包装。c)医务人员对选用的手消毒剂应有良好的接受性,手消毒剂无异味、无刺激性等。

手卫生规范

5.2 外科手消毒设施

5.2.1 应配置洗手池。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能防止洗手水溅出,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洗手池应每日清洁与消毒。5.2.2 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5.2.3 应配备清洁剂,并符合5.1.3的要求。5.2.4 应配备清洁指甲用品;可配备手卫生的揉搓用品。如配备手刷,刷毛应柔软,并定期检查,及时剔除不合格手刷。

5.2.5 手消毒剂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内使用。5.2.6 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消毒剂宜采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消毒剂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5.2.7 应配备干手物品。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菌;盛装消毒巾的容器应每次清洗、灭菌。

5.2.8 应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江苏省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暂行规定

手卫生规范

《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卫政法发〔2005〕123号)

山东省卫生厅:

青岛市卫生局《关于产妇分娩后医疗机构如何处理胎盘问题的请示》(青卫发【2005】22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产妇分娩后胎盘应当归产妇所有。产妇放弃或者捐献胎盘的,可以由医疗机构进行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胎盘。如果胎盘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告知产妇,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并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此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00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胎儿、婴儿遗体的处理

• 卫生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依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妥善处置。严禁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按医疗废物实施处置。

建立登记制度

• 胎盘处置:日期、床位、姓名、分娩方式、接产者、胎盘去向(带回、焚烧-产生病理性废物)、家属签字、乙肝等阳性标识。另外胎盘处理在病历中有专页填写

• 胎儿、婴儿遗体处理:日期、床号、姓名、住院号、诊断、胎儿婴儿遗体处理意见-留医院处理、家属签字、处理遗体金额、产房交接者签字、太平间接收者签字。

医疗用品清洗问题

医疗用品灭菌包装、标识问题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 • • • • • • • • • • •

范围

术语

定义 4 管理要求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6 清洗与清洁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8 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 9 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10 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消毒 12 皮肤与粘膜消毒 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14 清洁用品的消毒 15 消毒效果监测

物品分类定义

• 斯伯尔丁分类法 : • 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 高度危险性物品 • 中度危险性物品 • 低度危险性物品

高度危险性物品

•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中度危险性物品

•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低度危险性物品 •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灭菌水平定义 灭菌水平

• 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证水平。达到灭菌水平常用的方法

消毒水平定义 高水平消毒

•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中水平消毒

•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低水平消毒

•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

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

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注: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索证及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消毒产品索证

采购消毒产品时,应当索取下列有效证件: • 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 产品备案凭证或者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 • 经营企业的营业执照。• 产品合格检验证明;

• 产品说明书上内容与卫生许可批件批准内容及抽检结果一致。

2008年常州市一级医院管理评价细则

消毒供应室管理

1.布局合理,三区划分明确,标志醒目,配置必备设备,工作流程符合标准要求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工作程序、操作规范 3.供应的无菌物品符合质量标准

4.全院所有诊疗器械均由消毒供应室统一回收、消毒处理,科室不得有自备包 5.做好各项质量检测,记录齐全

6.人员固定或每日相对固定时段在岗,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消毒供应中心

CSSD 目的:

重复使用医疗器械通过清洗消毒及灭菌,确保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环境条件要求

• 建筑布局应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

– 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

– 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 三个独立的作业区域:

– 去污区

– 检查包装、灭菌区 – 无菌物品储存区

内部应严格划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区和无菌存放区。

环境条件要求

 通道规划

– 污物通道 – 清洁通道 – 无菌通道

工作区域要求

• 物流

– 强制性的单向流动

– 洁污分流: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 人流

– 缓冲室

– 专用出入口

• 气流

– 建立空气的压差

– 由洁到污递减: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标准的操作程序是感染控制的关键

基本要求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行清洁,再进行消毒灭菌。被阮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被朊毒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作用60分钟再按处理流程进行处理;被气性坏疽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先采用含氯消毒剂1000-2000mg/L浸泡消毒30-45min,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10000mg/L,浸泡消毒≥60min,然后按规定清洗、灭菌)。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清洗

• 清洗范围

– 重复使用诊疗器械 – 外来医疗器械 – 首次使用的器械

– 存放后再使用的器械

清洗

• 清洗方法

– 机械清洗 – 手工清洗

– 手工初洗后,再机械清洗

• 清洗操作程序

– 冲洗:将器械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出不去除污染物; – 洗涤:冲洗后将酶剂或其它清洗剂进行清洗; – 漂洗:洗涤后,用流动水洗去污染物和清洗剂;

– 最终漂洗:使用软水、纯水或蒸馏水进行冲洗、消毒

消毒

 首选机械热力消毒(自动清洗消毒器) 采用75%乙醇  酸性氧化电位水  消毒剂

湿热消毒

•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湿热消毒温度应≥90℃,时间≥5min,或A0值≥3000 • 消毒后继续灭菌处理的,其湿热消毒温度应≥90℃,时间≥1 min,或A0值≥600

湿热消毒方法的温度与时间

• 宜首选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

• 根据器械的材质选择适宜的干燥温度,金属类干燥温度70℃~90℃;塑胶类干燥温度65℃~75℃。

• 无干燥设备的及不耐热器械、器具和物品可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进行干燥处理。• 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等管腔类器械,应使用压力气枪或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不应使用自然干燥方法进行干燥。

器械检查与保养

• • • • 应在清洁区进行器械的检查,保养和组装。应确认器材清洗消毒方法和程序的有效性

进行洁净度检查、功能检查及保养、器械组装

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执行操作规程,遵循厂商提供的指导手册和建议 器械保养禁止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的规定 应使用医用的器械润滑剂

• •

清洗质量标准和操作要求 清洗质量标准和操作要求

包装

• • • • • • • • • •

包装操作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

器械包装与手术衣、手术单敷料类包装应分室操作,避免棉絮微粒污染器械 应依据器械装配的技术规程或图示进行器械的组装和配置。

各类器械的配套组装应制定实物图谱和文字说明包括器械包的名称、规格、数量和器械组装步骤、化学测试卡摆放位置等,确保包装、配套和组装操作符合使用要求。手术室器械的组装配套应依据使用部门建议,每套器械的应建立配置清单

手术器械通常为多件组合,应摆放在有网格的器械篮框或底部有孔的器械盘等硬质容器中 器械应摆放有序、平整 不应将多件器械捆卷包装 盘、盆、碗等器皿单独包装 贵重精密器械,宜单独包装

包装

• • • • 建议金属的盘、盆、碗不应放在手术织物包内

盘、盆、碗等器皿不能做到单独包装时,应在两个容器之间加垫布巾等吸湿的材料 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 有盖的器皿应开盖 • • • • • 应先在底层铺垫吸水布巾等吸湿材料

管腔类物品应盘绕放置,管腔的阀门应打开保持管腔通畅

精细器械、锐器等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护的部位应能够充分接触灭菌介质 通常情况灭菌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公斤 器械和敷料包装过重和较密集需要较长的灭菌周期和干燥时间,当超过灭菌参数标准时将影响灭菌质量。

• 延长灭菌时间会加快器材氧化、耗损,减短器械使用寿命。

• 骨科移植手术器械或手术器械使用硬质容器时,应遵循厂商提供的灭菌时间、干燥时间

包装

• 医疗机构对超重量的灭菌包还应进行灭菌质量测试,确认灭菌时间、干燥时间等参数,确保灭菌质量的安全和有效

• 灭菌包体积过大会影响蒸汽的穿透和包内冷空气的排除

•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是利用冷空气的重力作用进行排除,冷空气排除时间较长。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利用机械方法,抽真空排除冷空气,冷空气排除的时间短

•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和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包体积标准有所不同,•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30㎝×25㎝

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30㎝×50㎝

包装方法及材料

• 选用灭菌包装材料应符合GB/T19633的要求,具有无菌屏障功能

• 开放式的储槽不具备无菌屏障性,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

• 重复使用的纺织包装材料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

• 使用前应在带灯的桌上检查,有破损的包装材料不应使用

• 应粘除棉絮及外来污染物,有血渍、污渍的不应使用。

• 手术器械等关键器材的包装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时,应使用2层包装材料。宜采用连续包装方法

• 如使用两层纺织棉布缝制二合一的包布,应视为是一层材料

• 一次性使用的无纺布、纸等有工厂制成的二合一材料,可视为两层材料

• 病区至少2层1次包装(2层纺织棉布缝制在一起)

• 通常情况纸袋、纸塑袋使用一层包装材料

• 手术器械根据无菌操作的需要可使用两层包装

• 使用两个纸塑袋包装时,袋子应纸面对纸面,塑料面对塑料面,里面袋子不应折叠,利于灭菌介质的穿透

• 如果器械物品较小,可先使用闭合包装方法装后,再用放入袋中密闭封装

• 包装袋适用于单件物品的包装,不应用于组合的重型手术器械包,可能造成封口处裂开,影响包装的密封完好性

• 如果使用双重包裹,内层材料的透气性不应低于外层的包装材料

封包要求

(1)包外应设有灭菌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还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灭菌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放置包外灭菌化学指示物。

(2)闭合式包装应使用专用胶带,胶带长度应与灭菌包体积、重量相适宜,松紧适度。封包应严密,保持闭合完好性。

(3)纸塑袋、纸袋等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

(4)医用热封机在每日使用前应检查参数的准确性和闭合完好性。硬质容器应设置安全闭锁装置,无菌屏障完整性破坏时应可识别。

(5)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灭菌

• 正确的、有效的灭菌方法是保证无菌物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消毒供应中心的重点工作内容。• 常用灭菌方法

– 压力蒸汽灭菌 – 快速压力灭菌 – 干热灭菌

– 环氧乙烷灭菌

– 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 – 低温甲醛灭菌

灭菌方法选择

• 根据物品的性质和类别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 耐高温、耐湿的诊疗器械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 应遵循以下原则:

– 保护被消毒灭菌物品不受损坏 – 确保消毒灭菌的可靠性

压力蒸汽灭菌

– 分类: 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

• 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 脉动真空压力灭菌

– 适用范围:适用于耐高温、不怕湿的医疗器械的灭菌 – 灭菌操作方法:

• 灭菌器操作方法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

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参数

注意事项

• 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操作人员应经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灭菌设备应每日检查一次,检查内容包括:

– 门框与橡胶垫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 – 门的锁扣是否灵活、有效

– 压力表在蒸汽排尽时是否到达零位 – 蒸汽调节阀是否灵活、准确

• 正确装载灭菌物品

• 运行中注意观察蒸汽是否存在泄漏,压力和温度情况

• 具体操作步骤、常规检查保养,应按照厂方说明书的要求执行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 分类:

– 下排气 – 预真空

– 正压排气法 • 适用范围:

– 适用于对裸露物品的灭菌、应急物品的灭菌处理 – 不适宜选用此类设备进行常规灭菌

• 灭菌操作方法:

﹣灭菌参数如时间和温度由灭菌器性质、灭菌物品材料性质、是否裸露而定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 注意事项

– 使用卡式盒或专用灭菌容器盛放裸露物品 –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可不包括干燥程序 – 运输时避免污染

– 4h内使用,不能储存

灭菌过程的质量控制

• 良好的蒸汽

– 蒸汽的质量

• 定期对用于灭菌的蒸汽进行检查 • 确保蒸汽的含水量低于3% • 应符合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用水标准

• 有效的消毒灭菌过程

– 设备运行前准备 – 运行操作 – 灭菌后卸载

• 完善灭菌过程的监测

设备运行前准备

• • • • •

• 灭菌器压力表应处在“零”的位置 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

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 灭菌柜内冷凝水排出口通畅,柜内壁清洁 检查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

预真空灭菌器预热后应进行BD试验。监测合格后使用灭菌器

灭菌装载

• 下排气灭菌器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80%

• 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90%

• 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又分别不得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以防止“小装量效应”

• 灭菌器械装载应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筐装载

• 装载时器械不要堆放,灭菌包之间应间隔一定距离≥2.5cm • 使用下排气灭菌器时,较大的不易灭菌的包放上层,较易灭菌的小包放下层 • 物品不能接触灭菌器的内壁及门,以防止吸入冷凝水

灭菌装载

• 尽量将同类器械一起灭菌

• 如果不同类器械必须同时灭菌,织物类器材应放置在上层 • 金属器械类器械放置在下层,以防止冷凝水流到下层物品上 • • • • • • 手术器械包应平放

盆盘碗类器械应当斜放或倒立 织物类器材应竖放

启闭式筛孔容器应将筛孔打开 自动启闭式筛孔容器应平放

玻璃瓶等底部无孔的器皿类器材应倒立或侧放;灭菌包内容器开口应一致,以利于蒸汽进入和空气排出

灭菌卸载

• • • • • • • • 灭菌物品取出后放置于远离空调或冷空气入口的地方,待冷却30分钟后再从搁架上取下 物品在完全冷却前,不要放到金属或冷的表面上,防止产生冷凝水 冷却过程中的物品不要用手触碰

检查灭菌包干燥情况,如果包装外表或胶带的表面上有明显的水滴或湿迹,应该被视为湿包即灭菌失败

检查化学指示胶带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未达要求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检查包装的完整性 检查包装的记录标记

灭菌包掉地或误放不洁处,均视为污染

储存

1.无菌物品的储存条件:

(1)清洁、干燥、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60%。

(2)物品必须存放在洁净的柜内或架上,离地面20~25cm、离墙面5~10cm、距天花板50cm 2.无菌物品的有效期:

– 纺织布:有效期7天

– 医用一次性纸袋:有效期1个月 – 医用皱纹纸:有效期6个月 – 医用无纺布:有效期6个月 – 硬质容器:有效期6个月 – 纸塑袋:有效期6个月

3.已灭菌与未灭菌物品要严格分开放置。

发放

1、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2、发出的、过期的无菌物品必须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

3、发送至临床时,必须使用专用的车或容器,采取密闭运送。运送工具保持清洁,洁污分开。

灭菌质量的监测

• 物理监测

–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 化学监测

–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 生物监测

–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 – 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 灭菌管腔类器械进行管腔PCD监测

质量控制过程记录的可溯要求

• 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进行记录与追踪。记录应易于识别和可追溯,• 清洗、消毒监测资料的保存期限应≥6个月 • 灭菌质量的监测资料保留的期限应≥3年。

灭菌效果的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1.物理监测法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

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法(1)应进行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2)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法 应每周监测一次。

• 标准指示菌株: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7953或SSIK31株)

• 标准测试包的制作:由16条41cm×66cm的全棉手术巾制成。制作方法: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测试包。

• 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的制作方法:将两个标准指示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即完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的制作。

• 监测方法:将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排气口的上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 ±1℃恒温箱培养7d(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产品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结果。

•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若采用自含式生物指示物则无需做阴性对照。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 可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

注意事项:

(1)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

(2)如果一天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4.B-D试验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B-D测试方法:

(1)B-D测试包的制作方法:B-D测试包由100%脱脂纯棉布或100%全棉手术巾折叠成长30±2cm、宽25±2cm、高25cm~28cm大小的布包;将专用B-D测试纸,放入上述布包的中间;制成的B-D测试包的重量要求为4kg±5%。或采用一次性使用的B-D测试包。

(2)B-D测试方法测试前先预热灭菌器,将B-D测试包水平放于灭菌柜内灭菌车的前底层,靠近柜门与排气口底前方;柜内除测试包外无任何物品;134℃,3.5~4min后,取出测试包,观察B-D测试纸颜色变化。

(3)结果判定B-D测试纸均匀一致变色,说明B-D试验通过,灭菌器可以使用;变色不均,说明B-D试验失败,可再重复一次B-D测试,如果合格,灭菌器可以使用;不合格,需检查B-D测试失败原因,直至B-D测试通过后该灭菌器方能使用。

注意事项: •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第5类化学指示物。第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监测方法应符合GB18278的有关要求。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消毒液的监测

消毒液的监测: 1.常用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库存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应依照产品企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测定可用以下方法,也可使用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剂浓度试纸(卡)进行监测。2.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1)采样方法

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ml,加入9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采样后4h内检测。(2)结果判断

• 灭菌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为0cfu/ml • 皮肤粘膜消毒液的菌落总数≤10cfu/ml • 消毒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100cfu/ml(3)注意事项

• 使用中消毒剂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灭菌剂应每月进行监测。

• 对未使用的低效消毒剂和皮肤黏膜用消毒剂,使用前应按照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的方法进行细菌检测,未检出细菌为合格。

消毒液的监测 消毒液的监测: 1.常用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库存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应依照产品企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测定可用以下方法,也可使用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剂浓度试纸(卡)进行监测。2.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采样方法

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ml,加入9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采样后4h内检测。结果判断

• 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

• 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 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注:江苏省监测规范要求: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进行监测,灭菌剂应每月进行监测。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江苏省医院消毒灭菌相效果监测规范

采样时间

在消毒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采样部位

为内镜的内腔面。

采样方法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孔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结果判断

• 消毒后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镜,不能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内镜:无菌生长。

注:消毒后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

监测

• 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部(室)、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进行监测。

监测频度

• 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

• 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

• 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结果判定

• 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要求应遵循GB50333. • 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 4cfu/(15 min·直径9cm平皿)。•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 min·直径9cm平皿)。

注意事项

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采样。消毒效果监测

物体表面监测方法

• 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连续采样4个,• 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物体表面监测结果判定

• A.5.5.1 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 cm2。

• A.5.5.2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 cfu/ cm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紫外线消毒

C.6.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C.6.2

紫外线消毒灯要求

C.6.2.1

紫外线消毒灯在电压为220V、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紫外线强度(使用中的强度)应不低于70μW/ cm2。

C.6.2.2

应定期监测消毒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当辐照强度低到要求值以下时,应及时更换。

C.6.2.3

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μW/ cm2的时间(功率≥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 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紫外线灯生产单位应提供实际使用寿命。C.6.3

使用方法

C.6.3.1

在室内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m~2.2m。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 m3,照射时间≥30min。

C.6.3.2

采用紫外线消毒器对空气及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其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

C.6.3.3

消毒时对环境的要求

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空气时,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干燥。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温度低于80%。

C.6.4

注意事项

C.6.4.1

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擦拭。C.6.4.2

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温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C.6.4.3

采用紫外线消毒物体表面时,应使消毒物品表面充分暴露于紫外线。C.6.4.4

采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

C.6.4.5采用紫外线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及空气中悬浮粒子多时,应加大照射剂量。

C.6.4.6

不应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C.6.4.7

不应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使用。C.6.4.8

紫外线强度计每年至少标定一次。

A.3 紫外线消毒的效果监测 A.3.1 紫外线灯辐照度值的测定 A.3.1.1监测方法

A.3.1.1.1 紫外线灯辐照计测定法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测定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特殊紫外线灯在推荐使用的距离下测定,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值即为该紫外线灯的幅照度值。A.3.1.1.2 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蒋指示卡置于置于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A.3.1.2 结果判定

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管的辐照强度应符合GB19258要求(新灯辐照强度≥ 107*93%≈10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照射强度≥70μW/cm2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180μW/cm2为合格。A.3.1.3 注意事项

测定时电压220V±5V,温度20℃~25℃,相对湿度<60%,紫外线辐照计应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指示卡应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A.3.2生物监测法

空气消毒的有效监测

按A.6的要求执行。A.3.3 注意事项

A.3.3.1 紫外线灯在投放市场之前应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进行产品卫生安全评价。• A.3.3.2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时,采样液(平板中)不加中和剂。

C.8.1.戊二醛 C.8.1.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耐热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浸泡消毒与灭菌。C.8.1.2

使用方法

C.8.1.2.1

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将洗净、干燥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放入2%的碱性戊二醛中完全浸没,并应去除器械表面的气泡,容器加盖,温度20℃~25℃,消毒作用到产品使用说明的规定时间,灭菌作用10h。无菌方式取出后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干净,再用无菌纱布等 擦干后使用。其他戊二醛制剂的用法遵循卫生行政部门或国家相关规定进行。C.8.1.2.2

用于内镜的消毒或灭菌应遵循国家有关要求。C.8.1.3

注意事项

C.8.1.3.1

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在消毒前应彻底清洗、干燥。新启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先除去油污及保护膜,再用清洁剂清洗去除油脂,干燥后及时消毒或灭菌。

C.8.1.3.2

戊二醛对人有毒性,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使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性,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不慎接触,应立即用清水连续冲洗,必要时就医。

C.8.1.3.3

戊二醛不应用于物体表面的擦拭或喷雾消毒、室内空气消毒、手和皮肤黏膜的消毒。

C.8.1.3.4

强化酸性戊二醛使用前应先加入pH调节剂(碳酸氢钠),再加防锈剂(亚硝酸盐)充分混匀。

C.8.1.3.5

用于浸泡灭菌的容器,应洁净、密闭,使用前应先经灭菌处理。C.8.1.3.6

在20℃~25℃温度条件下,加入pH调节剂和亚硝酸钠后的戊二醛溶液连续使用时间应≤14d。

C.8.1.3.7

应确保使用中戊二醛浓度符合产品使用说明的要求。

C.8.1.3.8

戊二醛应密封,避光,置于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保存。江苏省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试行)

手术缝线、锐利器械(含刀片、剪刀、穿刺针等),严禁戊二醛浸泡灭菌;缝线不应重复灭菌。

使用2%戊二醛应注意的问题

1.主张只作为消毒用,不要作为灭菌用。

2.浸泡之前器械必须得到充分清洗和干燥,否则影响消毒效果。

3.如果作为灭菌使用,必须确保持续浸泡达10小时;一个容器浸泡一批器械,标识开始浸泡时间,灭菌过程中不可随意开启添加器械。

4.浸泡灭菌过程注意密闭,防止消毒剂挥发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5.浸泡消毒完成后、使用前必须用大量无菌水对物品进行彻底冲洗。清除消毒剂残留,防止残留消毒剂对人体的伤害(对蛋白有凝固作用)

6.不可用于刀片、缝线、皮片、缝针等浸泡消毒或保存。7.浸泡消毒用容器应定期清洁和灭菌。

8.每天进行消毒剂浓度监测并记录;每月进行消毒剂生物监测;每月进行灭菌物品的生物监测。

9.未加入碳酸氢纳,有效期参考厂家说明,有1年的,也有2年的;加入碳酸氢纳和防锈剂以后,有效期不超过14 天。

9.关于标识:应对消毒剂配置时间、失效时间、浸泡起始时间、浸泡完成时间、器械清洗人员姓名、器械灭菌人员姓名等进行标识,有可能将浸泡消毒或灭菌的器械名称标识清楚,该标识随诊疗过程最终粘贴到病人的医疗文件或医院诊疗记录中,以于质量追溯和责任到人。

C.8.2

邻苯二甲醛 C.8.2.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耐热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浸泡消毒。C.8.2.2

使用方法

C.8.2.2.1

将待消毒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完全淹没于含量为5.5g/L、pH为7.0~8.0、温度20℃~25℃的邻苯二甲醛溶液中浸泡,消毒容器加盖,作用5min~12min。C.8.2.2.2

用于内镜的消毒应遵循国家有关要求。C.8.2.3

注意事项 C.8.2.3.1

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消毒前应彻底清洗、干燥。新启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先除去油污及保护膜,再用清洁剂清洗去除油脂,干燥后及时消毒。C.8.2.3.2

使用时应注意通风。直接接触本品会引起眼睛、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损伤。接触皮肤、黏膜会导致着色,处理时应谨慎、戴手套;当溅入眼内时应及时用水冲洗,心要时就诊。

C.8.2.3.3

配制作用应采用专用塑料容器。C.8.2.3.4

消毒液连续使用应≤14d。

C.8.2.3.5

应确保使用中的浓度符合产品使用说明的要求。

C.8.2.3.6

邻苯二甲醛应密封,避光,置于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保存。

C.5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 C.5.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耐湿、热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管腔器械、金属器械、玻璃器皿、合成材料物品等。C.5.2 灭菌方法

C.5.2.1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程序应包括:预热、预真空、排气、蒸汽注入、、湿化、升温,反复甲醛蒸发、注入,甲醛穿透,灭菌(在预设的压力、温度下持续一定时间)反复蒸汽冲洗灭菌腔内甲醛,反复空气冲洗、干燥、冷却,恢复灭菌仓内正常压力。

C.5.2.2 根据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的要求,采用2%复方甲醛溶液或福尔马林溶液(35%~40%甲醛)进行灭菌,每个循环的2%复方甲醛溶液或福尔马林溶液(35%~40%甲醛)用量根据装载量不同而异。灭菌参数为:温度55℃~80℃,灭菌维持时间为30min~60min。C.5.3

注意事项

C.5.3.1

应采用取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并使用专用灭菌溶液进行灭菌,不应采用自然挥发或熏蒸的灭菌方法。C.5.3.2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操作者应培训上岗,并具有相应的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

C.5.3.3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的安装及使用应遵循生产厂家使用说明书或指导手册,必要时应设置专用的排气系统。

C.5.3.4

运行时的周围环境甲醛浓度应<0.5mg/m3,排水内的甲醛浓度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灭菌物品上的甲醛浓度均值≤4.5μg/cm2。在灭菌器内经过甲醛残留处理的灭菌物品,取出后可直接使用。

C.5.3.5

灭菌包装材料应使用与压力蒸汽灭菌法相同或专用的纸塑包装、无纺布、硬质容器,不应会用可吸附甲醛或甲醛不易穿透的材料如布类、普通纸类、聚乙烯膜、玻璃纸等。

C.5.3.6

装载时,灭菌物品应摊开放置,中间留有一定的缝隙,物品表面应尽量暴露。使用纸塑包装材料时,包装应竖立,纸面对塑面依序排放。

C.5.3.7

消毒后,应去除残留甲醛气体,采用抽气通风或用氨水中和法。

C.10 含氯消毒剂 C.10.1 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品、物体表面、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消毒。C.10.2 使用方法 C.10.2.1 消毒液配制

根据新产品有效氯含量,按稀释定律,用蒸馏水稀释成所需浓度。具体计算方法及配制步骤按C.9.1.2.1进行。C.10.2.2 消毒方法

C.10.2.2.1 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于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氮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

C.10.2.2.2

擦拭法 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消毒,消毒所用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C10.2.2.3 喷洒法 对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400 mg/L~700 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10min~3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60min。喷洒后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人员应离开现场。

C10.2.2.4干粉消毒法 对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干粉加入分泌物、排泄物中,使有效氯含量达到10000mg/L,搅拌后作用>2h;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50mg/L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搅拌均匀,作用2h后排放。C10.3 注意事项

C10.3.1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剂应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使用液应现配现用,使用时限≤24h。

C10.3.2 配置漂白粉等粉剂溶液时,应戴口罩、手套。

C10.3.3 未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应做金属器械的消毒。加防绣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器械消毒后,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干燥后使用。

C10.3.4 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

1、含氯消毒剂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 ★建议使用片剂,计量准确,能精确计算浓度。

• ★使用中应加盖,防止挥发,降低浓度;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7

1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

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和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健全的感染管理组织,未设立独立的感染管理科,缺乏医院感染管理的专业人才;相关工作制度不健全或过于陈旧;医务人员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少,对相关工作要求概念不清。

1.2 硬件设施及场地布置不规范

因建设年限较长,建设初期未严格按照《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实施,加之近年来出台较多的感染管理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重点科室布局分区不合理,存在人流、物流、洁污交叉及逆流等现象。

1.3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

1.3.1消毒灭菌管理不严格

对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三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我区绝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消毒供应室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设备简陋、人员配备不足、清洗质量差、监测不到位等问题;消毒剂使用不规范,器械浸泡时间达不到要求,未定期监测消毒液浓度;无菌物品保存不规范,未做到专柜存放;消毒灭菌监测不到位,对使用中的消毒剂、医疗用品等未能按要求开展相关监测。

1.3.2重点科室管理不规范

部分重点科室布局不合理,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无专人负责院感防控工作,工作人员缺乏院感防控的相关知识,无菌操作执行不严格,在诊疗操作过程中不注重个人防护。

1.3.3一次性医疗用品和消毒药械管理不规范

部分一次性医疗用品和消毒药械索证不全,存放不规范;个别医院有一次性无菌物品和消毒灭菌剂过期现象。

1.3.4手卫生依从性差

未安装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未配备干手用品、洗手示意图等,少数科室未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已过期,部分医务人员未能掌握正确洗手方法。

1.3.5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不规范,未做到日产日清;损伤性废物未置于专用容器;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物的厚度不符合要求;转运交接未按指定路线进行;运送人员防护知识缺乏;暂存地日常消杀落实不到位。

1.4 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基层医务人员未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剂量、时间、给药途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均存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现象。

2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实践

2.1 完善组织网络

我区于2012年11月成立了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中心挂靠在辖区内的三级综合医院武进人民医院,负责对全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行质量管理和控制。7家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均设置了独立的感染管理科,配备专职人员;其他机构均明确了分管感染管理工作的具体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各基层医疗机构均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临床科室专(兼)职人员三级管理网络,明确了院长为院感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职能科室为具体责任人的管理责任,落实了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院感管理责任,实行问责制。

2.2 加强队伍建设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是一所医院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1]。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业务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院感专职人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严格队伍的准入。各基层医疗机构选拨了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具有管理潜能的优秀人才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其次是严格培训考核。我区的院感专职人员均参加了市级以上的岗位培训班,在取得上岗证后吸收为区质控中心成员,由质控中心每季度对其进行培训,并定期进行业务知识考核。再次是维持队伍的稳定。调查显示,江苏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院感专职人员中,46.6%的专职人员工作年限在4年以内[2]。我区将院感专职人员的任职年限纳入机构考核内容,倒逼机构不得频繁换人,同时要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此外还建立了区级医院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感控结对帮扶模式,依托区内2家三级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院感专职人员提供进修、参观、学习机会。

2.3 加强业务培训

任何医院感染的发生都直接或间接与医院内各类人员有关。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不正确和非规范医疗行为均可埋下医院感染的隐患,亦可成为医院感染的魁首[3]。区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各基层医疗机构均建立了院感防控知识定期培训制度,针对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岗位,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使各级各类人员均能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院感防控知识,提高其对规范标准的执行力和自觉性,特别是加强了对重点科室、返聘人员、乡村医生和工勤人员等的培训考核工作,做到培训工作全面覆盖。

2.4 建立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

现代化消毒供应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需要,是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4]。面对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的诸多问题,我区积极顺应政策导向,于2014年4月建立了武进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依托辖区内设施设备先进的三级医院,将辖区内25家镇级医疗机构的医疗用品统一纳入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处置,全面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无菌物品的清洗、包装及灭菌质量,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执行消毒供应室3个强制性行业标准面临的难题,实现了资源共享。

2.5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依托区域化临床检验中心,在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开展感染病例的病原学检测,指导基层医生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开展全区抗菌药物监测工作,定期对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及静脉输液率等情况进行检查,每月对抗菌药物占药品采购金额百分比、抗菌药物采购金额占医疗服务收入百分比、购用金额前五位抗菌药物及单位等进行排位后通报,大大提高了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2.6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日常监管

我区将院感防控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指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专项检查。检查前先下发检查标准,细化检查内容;检查时在严格掌握标准的同时注重指导督查;检查后再组织“回头看”,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提出整改意见,做到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整改,建立了一套医院感染长效管理机制。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的消毒医疗用品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均由镇级医疗机构统一采购,并将村卫生室的院感防控工作纳入镇级医疗机构管理,与单位绩效考核挂钩。严把医疗机构设置审核关,将院感管理作为机构设置的前置条件,对拟设置的机构进行实地查看,并对院感负责人进行院感知识考核,现场审核和人员考核同时合格方予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体会

3.1 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是医院资源调节、分配的主导者。医院感染管理涉及的硬件设施改造、设备添置、人员配备、培训学习、制度考核等,都必须得到医院领导的支持方能落实。由于医院感染管理表面上看不到经济效益,因此,部分单位的领导往往在人、财、物方面不予投资,使得感染管理工作不能深入进行或流于形式。因此,院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感染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5]。武进区通过各类会议、检查、通报、培训等,使医院领导改变了感染防控只投入、无产出的错误认识,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必须要的事,从而将院感防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2 队伍建设是核心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是感染管理科联系医院各部门的纽带,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中坚力量,其执行力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管理计划的实施。每个专职人员的执行能力就是医院感染管理的执行力,要求专职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责任和毅力[6]。武进区通过合理增配人员、提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待遇、组织开展培训交流、加强专职人员考核等措施,逐渐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的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队伍,在全区感染防控工作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3.3 长效管理是保障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不仅要有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措施、控制工作流程,更重要的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长效机制[7]。武进区通过完善感染管理组织网络、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健全感染管理相关制度、整合资源提升能力、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体系等措施,将医院感染防控的目标和医疗机构绩效评估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翔,张卫红,陈文森.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专职队伍建设模式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1):74-75.

[2]李阳,姜亦虹,沈黎.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现状调查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2):39-40.

[3]郭彩霞,马成云,孔祥桂.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47.

[4]钟秀玲,郭燕.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45.

[5]闻智,孟欢.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74-975.

[6]索继江,李六亿,巩玉秀,等.如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执行力[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6):76-78.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8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口腔科门诊 医院感染 对策

口腔科门诊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部门[1,2]。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分析,建章立制、循证干预,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各个环节的管理,使经口腔诊疗而发生的医源性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口腔器械清洁、消毒、灭菌难:口腔诊疗器械种类繁多,使用频繁,形状结构复杂,且在诊疗操作过程中直接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黏膜频繁接触,污染严重。尤其是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负压,使患者口腔内血液、唾液、组织碎片、各种微生物等回收吸入机头内部,如去污不彻底就会影响灭菌效果而致医源性交叉感染。

诊疗环境污染:在使用牙钻时,由于高速旋转所产生的飞沫、气溶胶对诊室空气、物体表面的污染更大,如不及时清除环境中污染,极易造成病原菌扩散[3]。

综合治疗台水路、气路污染:在口腔综合治疗台停气、涡轮手机停转的一瞬间,手机头部的空气呈负压状态,该状态已经Ojajarvi等实验证实可导致患者口腔中的唾液、微生物、切割碎屑、血液等回吸入手机内部,并可经接头进入综合治疗台的水路、气路系统。还可以在综合治疗台的水路、气路系统的侧壁形成生物膜,当再次使用时,即便使用彻底消毒灭菌的手机,微生物也可经污染的综合治疗台供水、供气系统喷入患者口中[4]。在手机灭菌合格情况下,连续3次的手机喷水采样超标且有致病菌生长也充分证实了水路存在污染。

忽视口腔诊疗工作中的环节控制:手卫生及干手措施配置不完善,忽视诊疗前后的认真洗手或规范洗手,以至洗手后的采样结果超标且有两种致病菌生长。部分医务人员自身与患者双向防护意识淡薄,两名患者间不更换手套,操作时不注意个人防护及对患者的保护。有牙科医师因职业感染艾滋病的报道[5],20世纪90年代曾有口腔科医生感染艾滋病并传染给患者的报道。

醫疗废物:口腔科产生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废牙、牙胶尖、带血棉球,以及刀片、针头、缝针等均为感染性医疗废物,诊疗后如回收不利或乱丢、乱放或未严格分类及时处置,易造成交叉感染和锐器伤。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对策

加强知识培训,坚持循证干预:以《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为重点内容进行培训学习,共同制定口腔科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感染管理科通过定期检查或随机对口腔科空气、物表、手采样及器械清洁度及灭菌效果监测,了解口腔科及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循证干预,持续质量改进。

规范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①规范清洗、消毒灭菌流程:口腔科器械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消除了因口腔科自身清洗、消毒、灭菌条件不完善造成的隐患。逐步形成了规范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工作流程。例如手机清洗灭菌流程:分离手机钻头→自来水清洗→复合酶浸泡(5分钟)→自来水清洗→去离子水清洗→干燥→上油→包装→压力蒸汽灭菌→贮存。对清洗后器械用带光源放大镜进行清洁度检查,不合格者重新清洗,直至符合要求。对牙科手机、拔牙钳等耐湿热的口腔诊疗器械采用单包装,能压力蒸汽灭菌的不用消毒剂浸泡消毒灭菌。②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感染管理科每个月到消毒供应中心随机抽查3个待灭菌包内物品的清洗质量,定期对压力灭菌器、消毒灭菌物品,使用中消毒剂进行监测,对不合格项目协助查找原因,提出整改建议直至结果达标。

加强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诊室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坚持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对口腔综合治疗椅和地面清洁、消毒2次,对易污染的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牙椅的开关、头托、手柄等处用防护罩覆盖,并定期拆下清洗消毒。每周对环境进行1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加强水路消毒:定期对综合治疗椅的水路管理系统进行清洁,每天在接诊患者前对综合治疗椅的水路管道系统用消毒液反复冲洗3分钟以上,从而使附着在水管内的生物膜得以清除。定期对口腔科治疗用水进行微生物监测,及时更换净水装置。每次使用高速手机前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

督促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利用其不规范洗手的采样结果,教育督促口腔科医生给每位患者操作前、后严格按张贴图示洗手,更换手套。进行拔牙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无菌物品及药品由专人规范管理,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通过医院感染事件及随机监测结果的警示,提高医务人员防护依从性。在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认真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并据需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分类收集,凡诊疗使用后一次性医疗用品、废牙、及患者血液体液接触的废弃医疗用品,均按感染性医疗废物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刀片、缝针、针头等锐器均置入利器盒内,每天专人密闭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处统一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 吴晓磊,靳祥堂.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23:3220-3221.

2 秦红梅,周丽,赵文捷.口腔专科医院器械集中消毒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4):2070-2072.

3 杨梅.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538-4539.

4 胡必杰,郭燕红,刘荣辉.中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SIFIC常见问题释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20.

上一篇: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与班主任管理艺术包头会议下一篇:午休说话检讨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