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分析(精选8篇)
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篇1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现状分析
了解泸州市2010年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报告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48个,参照《200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检查督导工作方案》的方法开展调查。结果 共抽查挂号(处方)签686张,门诊日志符合率为80.76%,抽查门诊日志登记670份,登记完整率为68.66%,抽查出入院登记、传染病登记各440份,登记完整率分别为34.77%、66.82%,抽查检验登记220份,登记完整率为72.73%,抽查放射科登记429份,登记完整率为76.69%,抽查医务人员109名,传染病报告知识不及格率为68.81%;抽查法定传染病426例,报告率、报告及时率、完整率、准确率、录入一致率分别为98.36%、99.12%、97.80%、96.48%、92.95%。结论 泸州市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水平和报告质量不高,特别是住院部、门诊、检验科、放射科、感染管理科等各种登记缺项较多,登记不完整;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知识欠缺,对诊断标准的掌握有待提高。
2010年是全国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的第7年,为了解泸州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促进泸州市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真正实现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快速、准确与高效,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10/11对各县区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泸州市4县3区各级医疗机构。
1.2 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每个县区各随机抽查1个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其中省级和市级医院必查),2个乡镇卫生院,4个村卫生站。抽查县级以上医疗机构2010-01/09诊断的法定传染病个案30例(门诊20例,住院部10例)、乡镇卫生院20例(门诊和住院部各10例),不足病例的单位检查其全部登记;村卫生站诊断的传染病个案全部抽查。
1.3 调查方法参照《200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检查督导工作方案》[1]的调查方法,现场查阅相关科室的各种登记簿和资料以了解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与制度建设、人员培训、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管理、传染病报告管理、网络直报设备设施及运行情况等;翻阅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簿以抽查传染病个案;走访门诊、检验科、放射科等科室了解检查结果登记情况和阳性结果反馈机制的执行情况;随机抽查4位临床医生和1位网报人员接受问卷调查,了解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4 评价方法门诊日志使用和登记情况、出入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登记簿使用情况、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及反馈机制执行情况、传染病个案报告率、报告及时率、纸质卡填写完整率、准确率、录入一致率等各项指标严格按照《200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检查督导工作方案》的方法进行评价和计算。
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采用四川省疾控中心提供的问卷进行现场匿名调查,被调查者间互不交流。得分≥6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
1.5 质量控制制定调查方案,统一培训调查人员,各项评价指标在检查现场完成,所有检查结果由防保科(感染管理科)陪同人员签字认可。
2结果
2.1样本情况共抽查医疗机构48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6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站26个。
2.2门诊日志的设置和使用情况抽查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内科(急诊科)、儿科、感染科(发热、腹泻门诊)各1位医生当日(或近1周)的挂号(处方)签686张,与门诊日志登记相符554张,门诊日志使用符合率为80.76%,其中省市级符合率为100.00%、县级为88.93%、乡级为66.22%。经卡方检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使用符合率总体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x2= 78.19,P<0.05)。经卡方分割,调整检验水准(α’=0.05/3=0.0167)两两比较后:省市级、县级、乡级间符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抽查门诊日志登记病例670份,项目齐全登记完整460份,登记完整率为68.66%,其中县级为100.00%、省市级为67.29%、乡级为44.27%。不同级别机构间门诊日志登记完整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0.56,P<0.05)。经卡方分割,调整检验水准(α’ =0.0167)两两比较后:县级、省市级、乡级间门诊日志登记完整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泸州市2010年医疗机构门诊日志登记情况
单位级别 抽查挂号(处方)签/张 门诊日志登记/张 登记符合率/% 抽查门诊日志登记病例/份 登记完整/份 登记完整率/%
省市级 107 107 100.00107 72 67.29
县级 280 249 88.93249 249 100.00
乡级 299 198 66.22314 139 44.27
合计 686 554 80.76670 460 68.66
2.3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登记簿的设置和使用情况抽查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出入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登记簿登记病例各440份,其中出入院登记簿登记完整率为34.77%,经卡方检验,不同级别机构登记完整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50 ,P>0.05);传染病登记簿登记完整率为66.82%,其中县级为83.33%、乡级为64.29%、省市级为35.00%。经卡方检验,不同级别机构传染病登记簿登记完整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84 ,P<0.05)。经卡方分割,调整检验水准(α’ =0.0167)两两比较后:县级、乡级、省市级间登记完整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泸州市2010年医疗机构出入院和传染病登记情况
单位级别 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登记簿
抽查病例/份 登记完整/份 完整率/%抽查病例/份 登记完整/份 完整率/% 省市级 40 20 50.0040 14 35.00
县级 120 40 33.33120 100 83.33
乡级 280 93 33.21280 180 64.29
合计 440 153 34.77440 294 66.82
2.4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及反馈情况抽查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检验科登记记录220份,项目齐全登记完整160份,登记完整率72.73%,其中省市级、县级机构登记完整率为100.00%、乡级为57.14%;抽查放射科检查登记记录429份,项目齐全登记完整329份,登记完整率76.69%,其中省市级、县级机构登记完整率为100.00%、乡级为62.83%。经卡方检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检验科、放射科登记完整率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卡方分割,调整检验水准(α’=0.0167)两两比较后:省市级、县级检验科和放射科登记完整率与乡级完整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泸州市2010年医疗机构检验和影像部门登记情况
单位级别 检验科登记情况放射科登记情况
抽查登记/份 记录完整/份 完整率/%抽查登记/份 记录完整/份 完整率/% 省市级 20 20 100.0040 40 100.00
县级 60 60 100.00120 120 100.00
乡镇 140 80 57.14269 169 62.83
合计 220 160 72.73429 329 76.69
2.5传染病报告知识知晓情况抽查109名医务人员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不及格率为68.81%。其中网报人员不及格率为36.36%,临床医生为77.01%, 经卡方检验,不同类别
人员不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3.52,P<0.05);县级以上机构不及格率为55.00%,乡级机构为76.81%,经卡方检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61,P<0.05)。见表4。
表4泸州市2010年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
机构级别 网报人员临床医生合计
调查数 不及格数 不及格率/%调查数 不及格数 不及格率/%调查数 不及格数 不及格率/%
县级以上 8 1 12.5032 21 65.6340 22 55.00
乡级 14 7 50.0055 46 83.6469 53 76.81
合计 22 8 36.3687 67 77.01109 75 68.81
2.6传染病报告情况共翻阅就诊病例145884例,查出法定传染病426例,报告率98.36%,其中省市级、村级机构报告率100.00%、乡级98.31%、县级97.75%,经卡方检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9,P>0.05)。门诊报告率98.39%,住院部报告率98.36%,经卡方检验,不同部门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1,P>0.05)。见表5。
表5泸州市2010年医疗机构各部门传染病报告情况
单位级别 门诊
住院部合计
查出例数 报告例数 报告率/%查出例数 报告例数 报告率/%查出例数 报告例数 报告率/%
省市级 40 40 100.0020 20 100.0060 60 100.00
县级 120 117 97.5058 57 98.28178 174 97.75
乡镇 139 137 98.5638 37 97.37177 174 98.31
村级 11 11 100.0011 11 100.00
合计 310 305 98.39116 114 98.28426 419 98.36
其中抽查乙类传染病12种192例,报告190例,报告率为98.96%,漏报病种是乙肝和细菌性痢疾;抽查丙类传染病6种234例,报告229例,报告率为97.86%,漏报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乙丙类传染病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 ,P>0.05)。
2.7传染病报告质量从已报告的传染病个案中,随机抽取227张纸质报告卡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核对,报告及时率为99.12%,纸质卡填写完整率为97.80%,填写准确率为96.48%,网上录入一致率为92.95%。经卡方检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49,P>0.05),填卡完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1,P<0.05),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4,P<0.05),录入一致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64,P<0.05)。经卡方分割,调整检验水准(α’=0.0167)两两比较后:县级与省市级完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省市级与县级、乡级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乡级与省市级一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
表6泸州市2010年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
单位级别 抽查数 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
及时数 及时率/%完整数 完整率/%准确数 准确率/%一致数 一致率/%
省市级 20 19 95.0018 90.0016 80.0014 70.00
县级 60 60 100.0060 100.0060 100.0057 95.00
乡镇 147 146 99.32144 97.96143 97.28140 95.2
4合计 227 225 99.12222 97.80219 96.48211 92.95
X2检验X2=4.49 P>0.05X2=7.01 P<0.05X2=18.44 P<0.05X2=17.64 P<0.05
3讨论
抽样结果显示2010年泸州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8.36%、报告及时率为99.12%,纸质卡填写完整率为97.80%,填写准确率为96.48%,录入一致率为92.95%,各项指标均优于2007年四川省抽样调查结果[2]和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3~5]。
调查结果显示,泸州市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发展极不平衡,其中:门诊日志使用符合率省市级高于县级,县级高于乡级,门诊日志完整率县级高于省市级,省市级高于乡级;传染病登记完整率县级高于乡级,乡级高于省市级;传染病知识及格率县级以上机构高于乡级;传染病卡报告质量省市级比县/乡级低。总体来讲,医院级别越高,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管理也相对较规范,对门诊日志和处方签(或挂号签)的管理、对检验科和放射科的登记管理及异常结果反馈机制执行情况、对临床医生的培训等方面较为规范,多项检查指标显示省市、县级医院优于乡镇卫生院。但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省市级医院不太重视传染病的报告质量,使纸质卡填写完整性、填写准确性和录入一致性方面反而不如县级和乡级医院做得好。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登记簿、门诊日志等登记完整率非常低,主要是项目设置不完整,其次是临床医生没有养成逐项填写的习惯。部分乡镇卫生院放射科、检验科对检查、检验结果没有进行登记,约50%的医疗机构没有执行异常检查结果反馈机制,致登记完整率也较低。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个别医生甚至还有抵触情绪,把传染病报告当成负担,是造成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检查结果登记簿和传染病报告卡等基础资料项目设置不齐、记录不全、登记不详的主要原因
[6-7]。部分医疗机构不重视对临床医生的培训,使多数临床医生缺乏传染病诊断及报告知识,不清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不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范围,这一情况与各地报道一致[2,8-1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知识和诊断标准的掌握较差,不及格率高达77%。除个别卫生院外,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均有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制度,但对制度的执行普遍较差,定期自查或督查不严格,内容不全面,多数单位忽视了对处方和相关科室登记情况的管理和报告卡质量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往往也得不到有效落实,是造成传染病漏报、迟报和报告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泸州市近期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重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应加强制度建设,并将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标准化管理[7];二是各医疗机构清理与传染病报告管理有关的各种登记簿,使项目齐全;三是加强培训和考核,各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培训考核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四是加强院内自查与考核,定期通报自查考核结果,奖惩逗硬,杜绝漏报,规范报告,切实提高传染病报告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五是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对医疗机构定期指导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和处理。
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篇2
1 现状分析
1.1 基本情况
2003年淄博市政府积极投资筹建了淄博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并于2004年将50家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首批纳入集中处置, 淄博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实现了常态运行。2005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被纳入淄博市“碧水蓝天”行动计划中, 实行目标责任制, 通过行政手段极大地推动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工作;卫生、环保两大部门出台了《淄博市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施方案》, 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工作在职责明确、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2005年底成立了淄博市卫生监督机构, 进一步理顺了医疗废物监督管理体制, 为医疗废物法制化管理奠定了基础。2006年物价、环保、卫生、财政、建设五部门在《淄博市医疗固体废物处置收费标准》基础上, 适时修订收费标准, 联合出台了《淄博市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 解决了无固定床位小型医疗机构处置费的收费问题, 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工作, 在淄博市城镇医疗机构全面展开。目前, 淄博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由市政府投资在处置方式、尾气净化、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良, 基本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但是, 在对医疗废物实施全程法制化管理, 集中无害化处置监督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2008年淄博市86家市属、市管、区属、民营医院和1家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建议。
1.2 存在问题
1.2.1 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暂时贮存、交接登记、意外事故处理、相关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工作制度制定不全不细, 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职责, 过于简单、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有24%的医院未制定本机构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应急方案和报告制度, 有33%的医院无医疗废物从业人员上岗前培训制度。
1.2.2 登记交接记录不规范
医疗废物登记交接记录项目不全, 不能全面反映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交接人等情况;医疗废物交接后, 经办人员不签名或签名不完整、不规范;登记记录年月日未标注齐全;登记资料未保存至3年以上;未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类型填报。医疗废物登记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不强, 资料利用价值较小, 医疗废物通过资料追溯源意义不大。
1.2.3 五大类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外观类同, 为分类收集带来不便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对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在原料、颜色、形状、文字说明、警示标识、包装袋外观、规格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五大类医疗废物使用的专用包装物唯一区别是文字说明, 即感染性医疗废物应在包装袋上加注“感染性废物”字样, 病理性医疗废物应在包装袋上加注“病理性废物”字样。医疗废物仅用标签标识中的文字说明加以区分, 给文化层次较低的后勤人员带来识别困难, 极易导致不同类别医疗废物混放现象。事实上在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点发现损伤性医疗废物、病理性医疗废物、感染性医疗废物有混放现象, 多数原因是外观不易识别导致的。
1.2.4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实际效果差
培训无计划、无总结、无讲课内容、只有考试卷, 培训流于形式。医护人员不能正确区分五类医疗废物的占33%, 保洁员不能正确区别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的占23%。感染性疾病科、预检分诊点 (如肠道门诊、发热门诊) 医务人员、保洁员对其产生的医疗废物实行双层包装的知晓率占54%, 检验科医技人员对产生的如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 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就地消毒的知晓率仅占56%。
1.2.5 措施落实不到位
有些医院医疗废物未能严格分类收集, 损伤性医疗废物与感染性医疗废物混放, 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 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未按照医疗废物收集, 损伤性医疗废物未使用利器盒;登记交接记录未按照设定内容填写;高危险废物 (如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 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未就地消毒;废弃的血液透析器收集处置前未毁形;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在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前未消毒处理;废弃的人体组织无冷藏、防腐处理等暂时存放条件;未建立人员知识培训、健康检查、职业防护个人档案, 未使用医疗废物专用工具运送医疗废物;未使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
1.2.6 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及时收集、集中处置不能保障
对产生医疗废物少、交通不便利的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不愿收, 产生单位不愿交, 导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产生障碍, 甚至在医疗废物被纳入集中处置后,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存在超时限运输医疗废物现象。
1.2.7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方式单一, 不能实现分类收集, 分类处置
淄博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方式是按照我国《医疗废物处置技术》 (试行) , 实施焚烧单一的处置方式, 使分类收集工作前功尽弃。
1.2.8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区域设置单一易成医疗废物处置行业服务、竞争和技术发展障碍
我国医疗废物处置实行行政许可制, 淄博市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仅有一家, 这一现象不利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同时变相剥夺了医疗废物产生单位选择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权利, 事实上在医疗废物及时清运、医疗废物包装物、容器的供应、处置收费等方面已经有弊端显露。
1.2.9 技术规范不完善无相应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试行) 》中的处置技术仅仅规定了适用于固体废物的高温热处置技术, 对血液、消毒液、菌种和毒种保存液等液体医疗废物收集、包装、处置方式等未制定相应技术规范, 无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卫生学效果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2 建议对策
2.1 建立健全并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 制定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规范、标准、流程。强化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包装、标识、登记、运送、暂时贮存、交接、职业安全防护等措施的落实, 做到依法管理。在制定《突发医疗废物意外事故应急方案》的同时, 做好意外事故应急演练工作, 有效及时地处理好可能发生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应急报告工作。
2.2 改进医疗废物包装标签
按照医疗废物的分类制作颜色区分明显的标签, 使医疗废物收集、运送、暂时贮存、运输、处置, 相关工作人员能通过颜色就直观识别医疗废物类别, 便于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
2.3 加强人员的培训和防护工作
医疗废物从产生到处置涉及多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多环节——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多科室———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 上述环节和部门人员组成不同, 认识不同, 面临医疗废物管理侧重点也不同。对从业人员的相关法律、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置和报告等知识的培训工作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做好进修、实习、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 切实落实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技术要求。同时医疗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要为从业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建立从业人员知识培训、职业防护、健康检查个人档案。
2.4 探索解决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及时收集安全处置的有效途径
可采用先地域分段收集后集中运输处置的管理方式, 节约集中处置单位运输成本, 最终达到集中处置的目的。
2.5 探索经营运行机制和处置方式
借鉴公路建设、自来水供应等公益行业经营模式, 引用其他资金或者政府投资, 进一步加大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的改良工作, 逐步解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老化、技术设备落后、处置方式单一的问题。积极探索如压力蒸汽灭菌法、电磁波灭菌法、干热灭菌法、等离子体法等处置方式[1], 通过经济运行机制和处置方式的改良, 促进医疗废物处置的产业化进展, 实现环保、安全、资源利用的有效结合。
2.6 及时制定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技术规范如液体医疗废
物处置技术规范, 医疗器械毁形处置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暂时储存设施建筑设计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分类包装物具体规定, 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卫生学效果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等。
2.7 探索监督管理新方式, 加大医疗废物监管力度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要依据医疗废物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按照职责分工加大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力度, 进一步做好两部门间监督检查和抽查结果的交换工作, 对在检查中发现的或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的, 经调查核实属实, 应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同时建立并执行医疗废物定期检查、考评、考核、奖罚制度, 落实医疗废物一把手责任制, 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并用的管理方式, 促进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管理考核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204-01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目前,我国公立医院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转变医疗卫生服务理念,摒弃以往“以药养医”的旧观念[1],提升医疗卫生质量,进一步体现医疗服务价值,这就需要医院加强管理,实施相关配套措施。2013年10月,原河南省卫生厅印发《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60条》,要求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2012年7月,原郑州市卫生局出台《全员全岗全程优质服务规范100条》,向全市卫生系统医疗服务推出了指南和要求。
从出台的一系列的规范条款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医院的传统观念而言,只有大力推进进医疗服务管理创新,使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得到质的提升,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才能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二)选题意义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看病就
医的主要场所,也是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焦点所在[2]。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管理考核创新的探索为医院医疗服务改革提供了思路,将成功经验与公立医院的实际结合,构建具有郑州特色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管理考核体系,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管理考核模式的路径设计及效果追踪
(一)做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管理考核体系的顶层设计
做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管理考核模式的创新,首先要认真领会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意图,准确把握改革的原则和方向,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创新的顶层设计,要围绕公益性这个总体目标,坚持把患者的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作检验我们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试金石。
(二)《全员全岗全程优质服务考评体系》建立的动因与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看重医院的医疗技术,更注重医院服务感受。因此,如何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管理质量是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3]。借此,我院依据原河南省卫生厅下发的《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60条》和原郑州市卫生局制定的《全员全岗全程优质服务规范100条》为蓝本,把改进工作作风作为轴心,把关注服务细节作为重点,把服务对象满意作为准则,进一步明确责任,进一步理顺流程,进一步完善制度,进一步强调内涵,真正把营造文明、和谐、人文、便捷的医疗环境这一使命,落实到每位员工,每个岗位,所有流程上[4];真正把为人民健康提供安全、有效、经济、满意的医疗服务这一责任,体现在每位员工、每个岗位、所有流程中,以履职尽责为切入点,建立了配套的考评办法,出台了《全员全岗全程优质服务考评体系》。
三、结论
“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好的方案只有落实到每个执行的细节上,才能发挥作用。全员全岗全程优质服务考评体系的建立,落脚点就是把人放在了第一位,主要表现在人性化服务上,就是优化服务程序、简化服务流程、合理服务收费、提高服务效率[2],树立主动为病人服务的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病人的要求为起点,以病人的满意为宗旨,建立了一支具有人文情怀的团队,把尊重病人、关爱病人、体贴病人作为工作的天职,充分考虑患者的情感,给他人以尊重、关心、宽慰、谅解,以满足其情感的需要、心理的诊治、情绪的安抚、关系的融洽,用全新的服务理念给病人全新的感受。真正做到把病人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病人的满足作为第一标准,在为病人服务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眼中有病人,心中想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参考文献:
[1] 何达,王力男,王贤吉,方欣叶,邵祯谊,谢之辉,付晨, 金春林: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5年8卷03期 17-23页
[2] 郑大喜. 基于成本核算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美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 7(7): 56-62.
[3]邵丽萍,孙静,钱彦:我院客户服务中心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40-141
[4] 顾建钦,医院该给患者什么—现代医院的经营与管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
[5]尹志苹.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探究[J]. 中国卫生经济,2013, 32(8): 28-29.
[6]徐玲琳:有关优质服务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0期,155-155[16]
[7] 陈国芬:4C 营销理论及人性化服务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9):157-159.
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分析 篇4
北京市常驻人口已经达到2700多万,并在此基础上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将形成超过30%以上老龄化的趋势。从2015年5月公布的《2014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公报》数据可以窥见全貌。
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增长,全市医院诊疗人次数和出院人数分别为15751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的68.6%和308.5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的95.8%,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1%和10.8%。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患者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占总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已经超过30%,三级医院甚至在50%左右,专科医院的外地患者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峰值甚至达到65%。而医疗资源配置涉及三个核心问题: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和就医秩序。区域布局基本依靠市政交通网,三级医院大致形成东西城集中、三环分布,四环零星、五环新发;二级医院以城六区为主要分布,远郊区县欠缺;基层卫生基本普及辖区人口的格局。经SWOT分析和PEST分析,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存在医生资源结构化紧张的突出矛盾,而新建大型医院只能提供医疗服务场所和医疗检查、手术硬件平台。相比新建大型医院,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功能显得尤为突出。作为属地管理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以及下属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直接管理并运行21家三级医院,并通过区县各级政府管理着市辖范围的约70%以上的二级医院和92.7%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北京市最大的一个医疗卫生服务集团,可以通过政策影响市辖区所有卫生服务机构的单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代表政府执行减少病人数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理念。北京市卫生服务资源建设总体规划思路
2014年,随着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布局,将禁止在五环内新建大型医院,通过医药分开、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医联体、放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等措施对公立医院实施改革。因具体改革措施尚未明确细节,下一步改革只能依据分级诊疗的方向,建立规范的诊疗秩序,引导优势医疗资源向周边发展,向基层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来发展。因公立医院的使命愿景不断回归公益,非营利性医院将成为民营资本入市主体,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呈会员制发展结构,今后以减少疾病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危害,减少病人数量和维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规模和能力的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成为未来医改的宏观战略思路。未来公立医院改革的趋势将是“管疾病、少病人、增能效”。而真正能够实现这一愿景的方法,在现有医疗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只有盘活现有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功能,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广覆盖、基层控制慢病、各级医院人才资源共享方能将目前本市常住人口健康水平保持较好水平,才能够“增能增效”,实现外地就诊患者按需就诊、科学就诊,缓解大型医院人满为.望京地区比较大得医院有10家,分别是蕙兰医院 一甲,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三级甲等,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北京善尔医院 综合一级,凌和望京医院 一级,然后是我们的医院,国宗中医院 没写,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知堂
没写,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望京地区一共的医院有78家,门诊口腔什么的都算计在内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鼓励社会多元办医。2010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2012年8月30日,北京市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明确了社会资本在京举办医疗机构的待遇政策。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撑的大环境下芸众本草中医医院利用精准医疗临床科研为驱动,综合服务配套为支撑,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特色,健康管理和家庭病床为补充,旨在架构一个专业化,人性化和可永续发展的高端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经营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卫生方针,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为核心,以把芸众本草中医医院建立成一所一流的医院为终点目标,建设初期夯实基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坚持走以诚实服务、优质品牌求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立高起点,创新思路,做名医院,以创新促发展,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励精图志。
二、发展目标
(一)中期规划目标
1、五年内一级医院评审优秀通过率100%,医疗、科研、保健、康复水平达到朝阳区内一流一级医院要求。2、2017年前建成医技、后勤、病房、门诊综合楼,使医院使用面积达到10000平米.3、2020年使医院固定资产超过5亿,业务收入年均递增25%以上,公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4、服务绩效指标:年门诊量到2017年达到8000人次以上;住院病人达到4000-5000人次出院诊断符合率≥95%;治愈好转率≥95%;床位使用率≥80%-≤90%;床位周转次数≥16次;平均住院日≤10天;与同级医院相比,医院感染率≤10%;医院感染漏报率≤10%;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业务收入增长率20-30%。
5、积极实施科教兴院战略,不断提高科研学术水平,规划期内,力争医院获区级科技进步奖1-2项。有1-2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6、在规划期内,建成并完善医院局域网,使其发挥院内医疗文书同传、数据资源共享,行政业务公用的信息平台。
7.在规划期内,建成并完善博华医院网站,使其初步具有网上诊疗在线咨询、网上予约医生。
(二)十年规划目标:
1、力争在十年内使医院成为一所集医教研、防保康于一体的医院,床位扩至100-200张。
2、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占专业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多。
3、在规划期内,进一步优化、完善网络资源和网站建设,引进高端网络人才,在五年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便捷、快速、可视、直观的特点,实现网上病情资料传输,体征文图视频的功能。
三、发展策略
(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创建二级医院为最大目标。未来五至十年医院要以创建一流医院为重点,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主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特色立院措施,把芸众本草中医医院建成品牌突出,特色明显,医患和谐,公众满意的一流医院。
(二)特色强院,打造优质品牌。
牢固树立“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发展”的思想,坚持特色强院,立足于医疗体制的整体改革,着眼于医院的长远发展,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形成个性鲜明的办院风格。医院将在巩固原有特色专科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医院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搞好特色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给予充分保证。促使医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发展,最终形成品牌优势。
四、实施方案实施“强化三项建设、加强五项管理”工程。
(一)三项建设:强化人才和学科建设。
1、人才是医院竞争,发展的根本。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医院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动力,今后5-10年内医院要紧紧抓住培养后备人才,吸引紧缺人才,用好现有人才三个环节,建设学习型医院,建设稳定的人才学术队伍。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档次。坚持全员培训,采取多层次培训,普遍轮训和重点培养相结合,职工进修与研修相结合,开辟多种渠道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
2、正确定位,科学布局,突出重点,扶持特色,形成品牌优势。医院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没有重点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缺乏竞争力。
首先,今后一段时间内,医院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科学调整学科布局,制定重点学科发展规划,力争在五年时间内进入市级领先学科行列,银肖病,其他难治性皮肤病治疗在五年内进入全国重点学科行列;其次是对那些发展势头良好的科室、专业实行优惠政策,重点投资、重点培养、重点管理、重点发展;第三是继续加强重点专科同北京及全国各有关医院高校的协作关系,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四是以重点学科发展带动医院其它科室的发展。力争在5-10年之内建设更多的强势学科,树立更多的品牌名医。实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目标。
五个方面管理:
一、质量管理
1、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后的工作中医院要围绕“建好一级医院”,再创二级医院的总目标,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为载体,以医疗安全为目的,持续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首先要逐渐完善和加强“院、科”二级质量控制体系。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二是全面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素质,增强质量意识;
三是对医疗的基础环节及终末环节实行全方位质量控制,推行单病种质量与费用控制;
四是建立并完善医疗质量监督机制;
五是制定并完善各级人员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及细则,量化指标,严格考核; 六是培养并强化职工的医疗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每年组织全体职工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加强新入院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尽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七是经常组织医生学习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和制度,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和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首先要逐年深化护理改革,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阶段服务;
二是要加强培训,依法管理,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及考试,严格准入,持证上岗,使护理质量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继续开展整体护理,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单病种标准护理计划,并认真执行;
四是加强病人的健康宣教工作,逐渐规范化并列入护理日常工作内容之一; 五是加强护理骨干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护理人员,逐渐优化护理队伍结构。
3、加强科研质量管理:科研工作是医院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质量、层次不同代表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在今后工作中:
一是要逐步提高医院科研层次和水平,强化前瞻意识,把握好科研课题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多开展医院特色专科研究和难治病种研究;
二是要充分利用北京人才、课题、信息、设备、实验条件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开展合作研究;
三是医院要积极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制定激励措施,调动医务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四是建立严格监管制度,做好科研工作过程管理。保证科研项目高质量完成。
通过以上措施尽快实现医院科研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管理。力争在5年内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一项,区级科技进步奖一项。
二、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竞争是医疗市场竞争的关键。
首先,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资源,人才就是生产力的观念,要站在医院人才需求的角度,为人才提供满意忠诚的服务,要尊重人才的选择权和工作自主权;
其次是要进一步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逐步形成“市场选聘、竞争上岗、定期考评、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要逐渐完善岗位职责和考评标准,继续推行全员聘任制和临时人员合同制管理;
三是探索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薪酬体系,逐步形成重实效、重贡献、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在公平的基础上注意拉开档次,进一步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四是采取多种渠道和措施,继续努力提高全院职工的综合素质,提升人员内涵,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作用。
三、强化经营理念,加强成本管理。
首先要在全院职工中树立并强化经营理念,要求做为独立核算单位和效益单元的科室负责人,要把握好成本和效益,市场和营销,投资和回报几个关键环节,注意增收节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减少资源浪费;
二是要进一步推行成本管理,建立组织框架,实行院科两级成本核算,目标化管理。
三是在未来两年内完成医院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和质量。使成本管理控制标准化、正规化;
四是继续制定并落实成本核算制度,落实管理措施。继续实施药品、材料、设备、办公用品及消耗性物品使用核算,在保证供应的前题下,加强各种材料及用品的库存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减少资金占用。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全院职工自觉控制可控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篇5
【摘 要】
目的:了解农村医疗卫生现状及村医建设情况。
方法: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兴化市安丰镇周围村民及村医进行调查。
结果:针对村医的问卷调查,共选取了四个村的村医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村医文化程度是以中专文化程度最多,占46.2%,而没有医学文凭的则是占到了38.5%。年龄四十岁以上者占92.3%,而从医10年以上者为100%,从医20年医生者也有92.3%。村医收入在5000元以上者占92.3%,医疗收入是重点,但是水平仍偏低。
针对村民的问卷,则是进行广泛的调查,共完成207户村民问卷。通过调查发现,以务农为经济来源的占93.4%,医疗方面年支出在500元以上的超过占92.6%。对附近卫生院的医疗状况感到满意的占31.3%,当地有固定健康普查的占48.8%。认为医疗费用高昂是现今医疗最大问题的占82.3%,认为是医疗设备问题的占11.4%。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比率是98.8%,对该项政策满意的比率是68.9%,认为药品价格虚高是导致医疗费用高昂最大问题的是86.3%。
结论:农村医疗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收入增长缓慢的农民来说,增长迅速的医疗费用是个很大的负担。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医疗改革,严格控制药品价格,降低农民就医负担。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基层防保工作的投入,尤其是针对农村的医疗改革刻不容缓。这样,广大的农民才能得到实惠。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尚未完全普及,村医整体素质也偏低,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加强对现有村医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积极引导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更多的医学专业适用人才,让更多的医学生能够下基层,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
【关键词】:农村医疗
村民调查
村医队伍
问卷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曾对我国医疗事业作出如下的论述: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来自《十七大报告》)
所以,无论对党,还是对国家来说,医疗卫生都是民生问题的重点,而农村医疗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医疗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健康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试问,如果连基本健康都不能保证,那农民哪来的积极性进行农业种植呢?所以解决农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医疗也必须要发展起来。[1]
为了实地调查农村医疗具体存在的问题,我们暑期大学生党员实践村医促医疗小分队来到了兴化市安丰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对当地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进行调查。我们共设计了两份问卷,一份是针对当地村医的,主要用于了解当地村医的生存状况和工作情况;另一份是针对当地村民的,主要是用于了解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以及当地群众对国家新农村医疗制度的了解程度和对当地卫生医院的满意程度。
1.调查方法
1.1样本的选择
我们实践小分队选择了安丰镇作为整个实践活动的开展基地。针对村医的调查,随机选取了五个村子的卫生服务站,针对村医完成调查;针对村民的调查,则是进行广泛的调查,由小队队员对每一个村子负责的形式进行调查。
1.2 调查对象
对象是兴化市安丰镇村民及村医 1.3 具体方法
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2.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我们分为两块进行,一块是是针对村医的调查,一块是针对村医,一块是针对村民。在针对村医的调查中主要涉及村医的年龄,医龄,是否受过系统医学教育,收入,压力等方面;在针对村民的问卷中,主要涉及每年医疗费用支出,对当地医疗条件的满意程度,对国家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满意程度,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并对它的看法等方面。
2.2 村医性别、年龄
此次调查的13名村医中,男性占46.2%,女性占53.8%,年龄在40岁以上占92.3%,从医10年以上者为100%,从医20年医生者也有92.3%;
2.3 村医文化程度 这次调查的村医中,文化程度是以中专文化程度最多,占46.2%,而没有医学文凭的则是占到了38.5%,还没有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的村医;
2.4 村医收入情况
村医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者占92.3%,医疗收入是重点;
2.5 满意程度 村医调查中发现,认为医疗工作负荷大的只占15.4%,村医认为自己收入一般的有61.5%。对收入不满的占38.5%;而在村民调查中发现,对附近卫生院的医疗状况感到满意的只占31.3%,对农村医疗保险政策感到满意的比率是61.9%。3.调查实践过程
3.1调查活动的开展
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如期而至,我有幸参加了医学部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小分队——“大学生党员实践村医促医疗”,我们一行十人带着坚定地信念和满腔的热情以及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的责任与使命感来到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安丰镇中圩村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地卫生院——中圩卫生院以及当地村领导的热切关心与大力支持下,我们小分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一个个有意义的活动。在这短短的一个星期中,我们完成了苏州大学医学部与当地卫生院的揭牌签约仪式、举行了义诊活动、带着礼品和爱心去走访困难户、完成了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村民问卷调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去村子卫生服务站实践村医、最后还与当地小学生一起做互动等具体活动。通过整体的努力,使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当然,本次社会实践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针对村民和村医进行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为此,队员们分头行动,走访了中圩地区的各个村庄。
走入这些村庄,我们面对着最为真实的农村:广阔的农田,贫穷的农民,老弱妇孺,难以分辨的方言和一双双看到陌生人的眼睛。我们微笑着向他们靠近,表明来意,他们总会热情的接受我们的采访,进屋、搬凳子、倒水,客气的令人惭愧,我们会选择在凉快点的屋外和他们面对面坐下,拉拉家常,问点问题,周围的村民会向我们聚拢,使我们一下子成为中心,或站或坐或蹲,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我们这些大学生。有些问题总能得到十分一致的答案:我们问“看病一般回去哪看?”“赤脚医生(即村卫生服务站)”;“为什么不去中圩卫生院或者更好的医院?”“太贵了”;“参加农村医疗保险了吗?”“参加了”;“那不是可以报销吗?”“还是贵啊„„”„„这些人年龄一般都在40岁以上,属留守人员,儿女一般外出打工,留下一个或几个孩子,他们务农为生,偶尔收到儿女的补贴,最怕生病,“现在看病太贵了”,谈起农村医疗保险,要么答不知道,要么连连摇头。
队元们经各方渠道了解到,中圩地区农村医疗保险为每人每年30元,在正规医院看病时可进行30%的报销,村里卫生服务站看病不在报销之内。30元中,15元为基本保险费,另外15元可抵消为医疗费用或药品,未就医者应返还。对此,村民们表示一概不知,询问未就医者是否收到15元钱退款,得到的回答均为“没有”。
收取15元即可的保险费用,却要多收15元作为抵消或退还的做法令人感到不解,也感觉有点多此一举,鉴于调查时间有限,队员们也未能找到相关人员进行解答。
3.2 实践村医,与村医零距离接触
村医这个名词,对于来自农村的我来说并不陌生,记得小时候只要有什么销商风感冒的我就会被父母带到村医那里挂水,但至今作为一名医学生的我来说,到底什么是村医,村医是怎么当上村医的等等一系列问题确实一概不知。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通过与当地村医的接触和了解,村医的神秘面纱一点点的被我们揭开。
村医即为乡村医生,他们一般没有上过正规的医学院校,只是在实践中经过不断的相关培训以及考证再加上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为相应村民服务。也是说他们一般是以一种边工作边学习,边看病边培训的模式来维持自己村医的职位。而村医的显著特点是他们治病的最大优势是经验以及好几十年的工作经历。
就中圩附近的村子而言,村里的所有村医在每周都以一个固定的时间一起到中圩卫生院开例会。而村医家中的药物都是直接从卫生院来的,像以前从药贩采购药物的现象在当地几乎已不再出现了,在药价上是以在原来基础上加5%的价买该村医,而村医在提一定的价卖给村民。所以在当地,村医每年在药品上的收入大约为3-4万元。正因为想多赚点钱,一般情况下,有病人来,村医第一措施是挂水,因为挂水的利润比较大。因此,在村医那看病的以挂水的居多,就是能吃药就行的小病,村医也会选择给病人挂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这个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就是与村民的看病的期望值有关。在农村,由于农活繁忙,他们得病之后就期望能迅速得到治愈以期不耽误太多,所以作为村医就会选择见效最快的挂水以及加大药量的方式给病人看病。
反过来就村民自己而言,面对村医家里病人不断的现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看病的花销。相比卫生院在村医家里看病花的钱较少,这也是驱使他们在一般小病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村医的重要原因。例如一瓶注射液在村医家里挂只需80,而到卫生院就得花180左右。
村医的趋势:在当地,由卫生院领导在各村建立卫生服务站以代替原本村医在自己家的个体经营。一个服务站由四五名村医以组成期中一名为站长,也即由原来的“个体”转向“集体”,而每位村医的收入以业绩划分,即看的病人多又有效的收入也高即所谓的多劳多得。3.3 村卫生院现状堪忧
在对当地村民调查过程中,我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卫生院是政府承包给私人的,也就是当地卫生院居然是私人承包的。在对村民进行农村医疗状况调查时,大都村民反映虽然新合作农村医疗保险的出台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但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依然没能得到解决。如果上述消息属实,那我个人认为农民看病贵的难的问题应从此处下手,坚决反对政府把卫生院承包给私人这种做法,虽然这样做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但这是以损失老百姓的利益为前提的,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在调查中还发现,离村民最近的卫生所在村民心中的满意度极低。该卫生院的中没有本科生,大专生也不多最多的是中专生,可想而知农村医疗水平的局限。
3.4 调查分析后的忧虑
在这一周时间里,也让我感受到了基层特别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的确令人堪忧。就大范围讲我国目前卫生服务的社会需求大部分在基层,即卫生服务的社会需求呈“正三角形”的分布。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卫生资源却配置在城市和较大的医疗卫生机构,使卫生资源的配置呈“倒三角形”;显然,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配置状态。由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疾病谱的变化,居民人均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普遍期望能就近、方便地得到服务。但相比落后的卫生所村医院又让老百姓对大城市大医院趋之如骛。
但是这次调查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使我最大收益的便是对村民的问卷调查,因为这个活动真正的深入到了基层,深切体验,关心老百姓在医疗方面面对的问题,真正了解一些社会现实。通过与村民面对面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我深切体会到一些政策的具体实施是有很大难度的。虽然这个活动是整个活动中比较累的一个,队员们冒着炎热,每家每户的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送上一份我们自己制作的防暑保健小常识。活动中,有少数的村民并不是很了解,以为我们是医院下来调查的人员或记者,以为做了问卷就要负担一些责任等而不愿意去做问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耐心的解说,出示我们的证件,说明我们的来意。当然,当地的很多村民都很热情,与我们唠家常,诉说一些医疗方面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一些饮水,西瓜等解暑解渴品,遇到下雨时,让我们在他们家中避雨,提供雨伞等,我们都很受感动。总结与讨论
4.1村医情况调查分析及建议
通过这次的调查活动,我们发现其实每个村子有2.6名村医已经能够满足村民的需要,这就是说在数量上,村医已经足够。但是村医的整体素质还不高,毕竟文化程度是以中专文化程度最多,占到了46.2%,甚至调查中发现有的村医以前就是村里的兽医,去镇上医院实习了两年,就直接回村当起了村医,这些都是有隐患的。村医的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过系统正规医疗培训的人太少,只占38.5%,很多都是几十年前,响应政府号召,从干赤脚医生开始的,所以在调查中,也发现年龄在60岁以上的村医也占到了46.2%。农村信息传播缓慢,知识更新的太慢,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村医的培训力度,也开始广泛设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站,但培训多数是短期培训,很少有系统、正规的培训,设立的站点也没有配备相应的设备。因此,我的建议是要加强对村医的培训,提高素质,而且政府应改善村医的工作环境,加快步伐配备一些基本的设备,并在原来基础上提高村医的收入,这样才能提高村医从事医疗服务的积极性,转变他们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现在就业形势复杂,很多医学生找不到工作,应该积极引导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更多的医学专业适用人才,让更多的医学生能够下基层,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同时,应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改善村医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在政策上给以优待,吸引优秀大学生扎根农村,为更多的农民服务。[2] 4.2村民情况调查分析及建议 村民才是农村医疗关系的主体,所以相应的情况也更复杂。在村民问卷中,我们主要探究他们在医疗方面的支出以及对当地医疗状况的满意度。务农几乎是所有村民的收入来源,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家以副业为生,绝大多数家庭生活并不富裕,这就要牵涉到不可避免的问题 — 每年医疗费的支出。
村民收入低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医药费依旧居高不下,药品价格偏高依然是农民心中的心病。在我们这次调查活动中,遇到一位患有冠心病的老太太,她向我们诉说药价太贵了,然而她做手术需要7,8万元,根本拿不出来,只能靠不停的吃药来维系生命,但是就这样,每年药费还是要花费掉2万多元,几个子女都被她这个病拖累的生活潦倒困苦。她的话让我们几位小分队队员都要落下泪来,在农村这样因为高昂医疗支出而困苦的家庭其实不在少数
在我们这次问卷调查中,认为医疗费用太高是当今农村医疗最需要解决问题的占到了82.3%,而对附近卫生院的医疗状况感到满意的只占31.3%。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不足,导致很多乡村医院只能自己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来支撑发展,这样,卖差价药,收药商回扣类似的问题就层出不穷,这无形中给农民增加了很多负担。国家的医疗改革每年都在深入,但对农村医疗的改革还没有落到实处,政府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帮助广大的农民解决医疗保障的问题。
这次针对村民还重点调查了一个问题——就是对国家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满意情况。对这项政策感到满意的人有61.9%,近40%的人对这项政策感到很不满意,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调查过程中,不难发现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出了了一些问题。很多村民都跟我们聊自己对医疗保险这个政策的看法,而他们的共同看法是:这个政策很好,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多实惠。继续探究这个问题,这其中村民主要反映了两个问题。首先是报销管理的问题,有反映服务态度恶劣,私自改变报销比例,改变报销对象等等。怎么改变报销对象呢?一位村医透露说我们说其实很简单,如果两人关系密切,就在开报销单的时候,虚报病情,虚报医药费,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报销更多的钱!这也就是老百姓戏称的“不花钱看病”。第二个问题就是小病当大病看,把药价提高。农民没钱看病,当然想报销一些费用,但是现在的规定是只能达到一定费用才能报销,一些农村医院抓住农民的这个特点,哪怕你只是咳嗽,都给你开一堆药,就算其他药不能吃,那就开补药。通过这种方法来为医院增加收入。另一个手段就是单方面提高药价,即使算过报销以后,农民仍比原来要花费更多的药费。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农村医疗管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在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管理。对于农村医疗工作者,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杜绝这些有损农民利益的现象。[3]
当然,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已经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有了很大改观,这是党和国家努力的结果。但是农民吃不起药,看不起病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提高村医队伍素质和农村卫生服务功能。同时,国家对农村医疗的投入需要加大,社会对农村医疗的关注需要集中,更多改善农村医疗现状的政策需要出台。药品价格需要更加透明,才能避免一些不法药商提高药价,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需要减轻医疗花费的负担。
根据我在实践期间的了解和感受,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医生固定收入
医生的固定工资应升高,而其他奖金之类的按多劳多得计算。这样就有可能使得医生为了生计和药代合作使老百姓看病花钱上升的情况减轻;另一方面,医生的基本收入高了也可以减少医生收受红包的现象。
2、惩罚措施 开展教育活动 减少红包现象
制定惩罚措施是针对医生而言的,对收受红包的医生进行相应的惩罚,努力减少红包现象的发生;开展教育活动是针对病人而言的,有些病人直观的认为只有医生收了自己的红包才会尽力自己治病,而且只有医生收了自己的红包他们才觉得有所放心,这样的想法是导致红包现象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相关的教育使其摒弃这种想法,这样才能使红包现象消失。
3、适当提高门诊报销比例
现在的农村合作保险制度是,住院的报销金额为(X-400)*60%;门诊医药报销金额为X*20%。所以对于一般不得什么大病的人以及患有慢性病的病人来说,他们一般不需要住院,但却要经常往门诊上跑,对于一个农民而言这笔开销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适当提高门诊报销比例还是很有必要的。
4.3调查实践活动的感悟
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说的是许多医者只知逐名求利,不求精修医术和医德,外表花哨没有实际内容,这就像皮和毛的关系一样,内在的皮没有了,外面的毛再漂亮又有什么用?这是对所有医务工作者的鞭策,可是我们在现实中却看到很多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状况,农民把看病难归结给医院,医院说农民没知识,不懂医疗。在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尤其严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村民生病了都不敢去医院看病,因为医疗费用太高,或者要跑上数十公里去县城看病,这更让他们承受不起。这一方面说明医疗费用的高昂,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医疗设施的缺失。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的医学知识,更要时时刻刻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心,要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病苦放在心头。可是,在现在社会物质崇拜的冲击下,很多医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愿意深入到农村去为基层服务。在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一直提倡精神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但是在整个医疗行业中专业的医疗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医疗行业充斥着不良风气,个人难免随波浊流。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富人多宰、穷人少吭”的滑稽局面。另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过度崇尚“金钱主义”。随即就出现了“医生就是铁饭碗”、“医生是社会的上层人物”等荒谬的社会舆论。这样一来不仅对医疗行业的高尚作为抹上了黑,更重要的是对高校医学生的思想产生的非常低劣的影响。一些医学生很早在潜意识当中形成一种“向往富裕生活”的思维。这样下去使得医学生的整个职业认识和职业价值取向发生了质的改变。农村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条件都很艰苦,自然就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
医学生是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接班人,他们应该做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医学人才,树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时时处处为病人的利益着想,做一个济世爱民的好医生,成为深受人民所爱戴和欢迎的“人民医生”,做到社会利益,病人利益,个人利益三兼顾。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对他们进行必须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对社会对人民有用。我想这其中,学校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基层百姓的医疗状况,了解到他们看病的困难。学校也可以多举办一些知识讲座和展览来积极引导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更多的医学专业适用人才,让更多的医学生能够下基层,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始终是国家民生问题的热点,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能够真正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难题,能够真正让广大的农民做到安心看病,放心买药,真正减轻他们的负担。而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医学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更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去努力引导身边的大学生,让更多的医学生学成后能够下到基层,真正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
参考文献
【1】.龚幼龙,冯玲芳.《乡村医生分布、培训》
【2】吴健明.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3).
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篇6
【摘 要】 老干部是历史,老干部是榜样,老干部是形象,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干部工作不仅仅是组织部门工作,更是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社会的工作。我省离休老干部目前平均年龄达84岁,已经普遍进入两高期,老同志的健康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点。通过实地走访,文献分析等方法,了解河南省离休老同志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基本现状与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离休老干部 医疗保障 现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保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中共中央提出了废除实际存在的干部职务终身制,我国正式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制度的重大改革。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广大老干部宽阔的政治胸襟和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老领导、老同志们从党的事业出发,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心甘情愿地把“接力棒”交给后人,满腔热情的欢迎和支持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实现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保持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宽阔胸襟,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离休是指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的;在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并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在敌占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广大离休老干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们是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功臣,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理应受到特殊待遇。尊重他们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他们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
一、河南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基本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众多,革命老区多,离休老干部也多。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有离退休干部813432人。其中离休干部47181人,平均年龄84.4岁,他们已普遍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以下简称“两高期”)。保健康,保长寿,是新时期做好“两高期”离休老干部工作的核心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离休老同志的医疗保障工作,为广大离休老同志安度晚年奠定基础。
为做好离休老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2009年7月和2011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两次下发《关于提高部分离休干部医疗待遇的通知》(组通字[2009]43号)和(组通字[2011]27号),提高部分离休老干部的医疗待遇。2010年9月15日 中组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跨省(区、市)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10]53号):切实保障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进一步落实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要按离休干部实际医疗费用支出合理确定筹资标准。进一步做好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确保易地安置离休干部享受接受安置地离休干部的医疗照顾政策。2011年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提高部分离休干部医疗费报销标准的通知》(组通字[2011]28号):决定提高部分离休干部的医疗费报销标准。这些制度为河南做好离休老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指明了道路,提供了方向。
为做好河南的离休老干部工作,河南省专门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为组长、各相关省直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河南省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做好全省老干部尤其是离休老干部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分工明确,组织规范。河南省相关单位也联合下发通知做好离休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2008年11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老干部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央企业驻豫单位、省直驻外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豫老[2008]6号),文件要求:省直驻外离休干部应参加属地离休干部医药费单独统筹,属地必须接收,并执行和地方同等的政策。省直驻外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标准按所在地确定的统一标准执行,由离休干部所在单位向当地经办机构缴纳。对于离休干部医药费实际开支超出当地确定的医药费统筹金标准的部分,可按离休干部人均超支医药费及人数向省直驻外单位征收补充资金。2012年3月9日,省财政厅、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了《关于提高离休干部护理费标准的通知》(豫财社[2012]14号)。通知要求: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由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到1200元;因瘫痪等原因生活长期完全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由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1000元;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市(厅)级离休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800元;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其他离休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700元。针对老干部“两高期”管理实际,河南省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重申离退休干部住院报告制度的通知》、《河南省省直驻外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和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印发了《省级老同志医疗保健联系卡》,进一步加大对离休干部医疗保健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扩大医保药品目录,放宽诊疗项目和服务范围。全省先后3次为离休干部增加药品共计959种,可报销的药品已达2724种,同时将在职人员不予报销的出诊费、加急费等40多项费用,纳入离休干部医保范围,对慢性病患者一次性取药剂量放宽至1个月。郑州、焦作、济源等新增一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双方协议建立了“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有效地遏制了治疗和用药上不合理收费现象。2004年2月26日 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认定省直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特困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办法的通知》(豫老(2004]1号):通知要求:被确定为一、二类特困企业、事业单位的,可申请免敫或减缴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费,免缴或减缴部分由省财政帮助解决。2004年6月21日 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改制、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豫老[2004]7号):国有企业在实施改制、破产中,要按国家和省统一规定标准,一次性提留10年的基本养老统筹金以外的各项费用(包括书报费、洗理费、交通费、护理费、特需经费、公用经费、丧葬补助费等)。提留费用计算在改制企业成本中,作为“安置职工费用”之一列入科目,并纳入第一清偿顺序,一次性提取后划拨给接收管理部门,专款专用。无法提取或无法足额提取的,缺口部分由出售企业产权的管理部门负责解决,确有困难的,经审定后,由当地财政部门补齐。今后由于改革调整新出现的费用增长,由各级财政解决。同时,河南省各地市也出台了离休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的相关政策,为全面做好河南省离休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河南离休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在中共河南省委老干部局实习期间,有幸接触到了一些调研文件并参加了赴部分地市关于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调研活动。在调研中通过座谈、走访,发现大多数离休老干部对目前的医疗保障工作比较满意,对我们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基层医疗保健任务越来越重 目前,离休老干部普遍进入“两高期”,平均年龄达84.4岁,大多数存在看不见、听不清、记不牢、吃不下、睡不着、走不动等现象,人均患有6种疾病,主要为恶性肿瘤、糖尿病、脑溢血、肾功能不全等,其中,长期卧床、行动不变、生活不能自理的在不断增加,恶性疾病逐年增多,慢性退行性疾病率在不断增加,住院压床时间拉长和频率增大,“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的离休老干部也明显增多。老干部的医疗需求呈现多元化、精细化、全方位的特点。
2、专项计费使用管理效益有待提高近年来,各级重视一线保障条件建设,坚持标准制定也实际需要相结合,坚持上级投入与本级自筹相结合,坚持设施更新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各地市都对一线老干部医疗保障条件不断增加经费投入,配齐了急救、理疗、急救呼叫系统等设备。对医疗用房进行了普遍整修翻新。不断深化“一体化”服务内涵,把亲情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渐渐落实到医疗保障的每一个环节,老干部收益率和满意度明显上升。但目前来看,不少地方干休所对用药分级保障制度落实不够,仍把医院当成干休所的药房,医疗标准经费存在结余,甚至转入单位家底。特别是住同一城市的干休所过度依赖体系医院保障,医疗经费保障效益有待提高。
3、边远地区老干部就医保障方式需要拓展 由于目前实施“分级保障、就近保障、逐级后送”原则进行的,处在边远地区的离休老干部患病后需要逐级转送才能到大医院。这个老干部就医带来许多不便。老干部一旦患病后送体系医院路程远。时间长、风险大,往往老干部不愿转,家属反对转、医务人员也不敢转,急诊抢救只好送地方医院。另外有的体系医院单位多,保障任务重,住院压力大,难以及时满足异地老干部转诊住院需要。因此,现有医疗保障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真正让老干部得到实惠,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保障他们健康长寿。
4、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离休老干部医疗费用的优惠政策,基本符合老同志的需求。但部分老同志反映,看病就医不方便,药费报销不及时,报销手续繁琐,就医垫资数额大等问题。
三、相关建议
1、亲情化服务照顾,家的感觉
把特殊的感情倾注给老干部,把特殊的关爱奉献给老干部,让老干部真正享受最佳服务。“您起床了吗,没有什么不舒服吧?”亲情化、人性化、精细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措施。每天有电话问候,实行“摆药到人、送药到家”,一系列“提醒服务”“到户服务”“伴随服务”相继出台,使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更加细致周到。为适应老干部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的特殊需求,离休老干部医疗部门应着眼提供全面、连续的基础医疗保健服务,从预防保健、慢病控制、康复护理、院前抢救,到保健管理、关怀照料,实行全要素服务;以急危重症救治和疑难疾病诊治为重点,把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由院内向院外、单纯治疗向综合防治、生理服务向生理心理服务全方位延伸,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一体化”保健服务新格局。对行动不便、长期卧床、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干部,建立专门“家庭病房”,由体系医院专家定期查房、干休所医护人员上门服务。
2、积极适应老干部“两高期”新形势的需求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努力开展亲情化、人性化、精细化服务,将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克服各种困难,坚持送药到户,摆药到人,督药入口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大大提高了服药的依从性和慢病治疗的达标率。对孤寡老人及遇有重大精神创伤,如丧偶、突发急重症患者,重视心理疏导、精神安抚、生活照料、乃至临终关怀,相关人员要做到陪随服务、守候服务、全程服务。还要充分利用老年手机一键呼救报警系统,为离休老干部解除了突发急症时“呼救难”的后顾之忧。
3、应用新技术,普及实施远程网络会诊 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服务系统,与上级医院实现了诊疗、急救、会诊、住院、咨询、康复、家庭病房查房,一条龙"零距离"服务。建立专家咨询、网络会诊、就医指南等健康就医咨询信息服务平台。对于离休老干部来说,免除了患者及陪伴亲友的长途奔波劳累之苦,找专家的盲目性,使患者不出远门就可享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对那些无法承受远距离奔波之苦的重病患者,通过权威专家的会诊,避免误诊,及时得到规范治疗。
4、要进一步简化医药费报销和易地就医手续,保障好老同志看病就医 调研中,一些老同志反映医药费报销手续很繁琐,有时候还不如普通老百姓看病方便。特别是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在外地看病就医手续更繁琐,而且报销周期较长。建议结合当前相关政策,从工作实际出发,进一步简化手续,切实保障老同志看病就医。
老干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行者,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力量。尊重老干部、学习老干部、关心照顾老干部,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做好新时期的离退休老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少军 周书明 《军队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
2、覃静 张锐 《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特点与对策》人民军医 2007,50(12)
3、汪平孙醒华 李岳华 《做好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海军医学杂志 2003,24(2)
4、王广峰 《做好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机器相关问题思考》 沈阳军区政治部 110013
5、何述莉 徐雯 《构建两高期老干部医疗保障服务新模式》 东南国防医药 2011,13(1)
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生命周期,危害分析,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
1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的立法、监管机构和风险管理框架
我国2000年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医疗器械监管的第一个里程碑。2014年,国务院对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并于2014年6月1日开始实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医疗器械监管,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监管。
我国对医疗器械的注册实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的产品,实行备案管理。第二类是具有中度程度风险的产品,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的产品, 实行注册管理。
我国对已上市医疗器械的监管主要包括:变更审查、质量体系审核、日常监督(高风险企业实行重点监管)、产品抽检、召回制度以及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2014年版和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同时规定,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时,应当提交“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2011年发布的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和《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充实了上市后医疗器械的监管法规系统。
2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目的
市场上没有零风险的医疗器械。所谓安全的医疗器械是指医疗器械的风险是当前社会各方都可以接受的风险,或者受益大于风险的情况。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制定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安全的(即可接受的)范围内。“与风险可接受性准则进行比较”和“风险/受益分析”是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的常用方法。总之,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降低医疗器械给患者、操作者可能带来的伤害的严重程度和/或发生概率。
2.2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过程
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过程包括:(1)风险分析,先通过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判定产品可能的危害(即危害识别),再进行危害判定,然后对每一危害处境下的风险估计;(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包括风险控制方案分析、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的验证、剩余风险评价、风险/收益分析、由风险控制措施引起的风险(如果有)或者由风险控制措施导致原有风险评价的变化、并实施全部的风险控制措施;(4)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5)上市前的风险管理评审并输出风险管理报告;(6)策划并实施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和评价。
2.3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活动和技术
在Rachelo Dumbrique所做的有关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活动和技术的实践和效果的调查中,风险管理活动和技术包括:建立风险接收准则,危害识别/初步危害分析(PHA),人因因素/可用性/使用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Use FMEA),故障树(FTA),设计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DFMEA),过程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PFMEA),危害和可运行性研究(HAZO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风险受益分析和对客户抱怨的分析评估。
YY/T 0316-2008中推荐的风险管理技术包括: 初步危害分析(PHA),故障树(FTA),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危害和可运行性研究(HAZO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风险管理活动包括: 风险管理计划(包含建立风险管理团队和风险可接受性准则),风险管理过程(包含风险分析、评价、控制等),风险管理过程的评审(即产品上市前的风险管理评审),以及收集和评审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阶段的信息或市场同类器械信息。
2.3.1初步危害分析(PHA)
初步危害分析(PHA)是一种归纳的分析方法,其目的是识别对给定的活动、设备或系统可造成损害的危害、危害处境和事件。
这个方法一般从与医疗器械系统性应用层面着手分析。先从医疗器械的应用环境、预期用途出发,识别医疗器械可能存在哪些方面的危害,比如:机械方面的危害、能量方面的危害、微生物方面的危害或者信息方面的危害等。识别出可能的危害后应考虑这个危害可能导致的损害,再考虑可能的原因,即事件序列,并考虑危害发生的概率、评价对健康的可能伤害的程度、以及可能的风险控制措施,并验证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典型的PHA的表头设计包含:编号、危害、事件序列、危害处境、损害、初始的严重度/ 概率/风险水平、风险控制措施、剩余的严重度/概率/ 风险水平、参考文件。
2.3.2故障树(FTA)
故障树(FTA)主要是一种用来分析已由其他技术判定的危害的手段,它从一种设定的不希望的结果(亦称“顶事件”)开始,是从上而下的方法。FTA适用于从一个顶事件开始分析,以演绎的方式,判定下一个较低功能系统层次的可能原因或故障模式。
FTA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方法,用于分析各种因素,及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FTA最有效的作用是估计故障概率和识别单一故障和多重故障。
2.3.3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
与FTA相反,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采用自下而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在设计开发的早期阶段进行,通常在设计可行性研究阶段,以评估每个组件的可能的风险。通过对组件的评估,设计人员可获得设计改进的方向或想法,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使其不易产生有害的故障。对故障模式及其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指数评估,并确定改善的必要措施,这就引入了FMECA这个概念。FMEA有三种类型,即:使用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Use FMEA、设计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DFMEA和过程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PFMEA。 DFMEA是用来分析设计的不足之处及其影响, PFMEA是评估可能在生产中发生的潜在风险,而Use FMEA是用来分析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可能的失误及其影响。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过程的步骤包括定义作为分析对象的系统,识别该系统或部件的故障模式及其影响,评估风险指标,并决定采取什么纠正和预防措施予以改进,这些措施的实施,必须进行监测,以确保满足所需的结果。FMEA的重点在于纠正措施对于零部件的可靠性具有最显著的贡献。典型的FMEA工作表的表头设计包含:编号、产品使用步骤或方法(Use FEMA的分析对象)、产品或部件(DFMEA的分析对象)、产品生产过程或工艺(PFMEA的分析对象)、故障模式、故障原因、故障结果、探测方法、初始的严重度/概率/探测度/风险顺序数、风险控制措施、剩余的严重度/概率/风险顺序数、参考文件。
2.3.4危害和可运行性研究(HAZOP)
危害和可运行性研究(HAZOP)的基础理论是假定事故是由偏离设计或运行目的引起的。它是一种判定危害和可运行性问题的系统技术。目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技术中采用这个技术的还比较少。
2.3.5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是一种识别、 评价和控制危害的系统性方法。以往的经验,这个技术在食品行业,对食品的毒性分析有所运用。
2.3.6软件危害分析(SHA)
软件危害分析(SHA)是一种用于分析软件故障所导致的危害的评估技术。它用于判定安全相关软件,潜在危害估计和分类,通过程序路径分析发现内部和环境条件的有害组合。在软件危害分析中,软件危害与下列活动联系在一起:(1)在软件设计阶段,结合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故障模式;(2)在软件代码阶段,实施危害的缓解;(3)在软件验证和确认(V&V) 阶段,这种缓解已经过测试,并发现是有效的。
2.4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分为:概念和开发、制造、包装和标识、广告、销售、使用、 处置。其中概念和开发、制造、包装和标识三个环节为上市前阶段,这个阶段富有主要管理职责的主体是生产企业;广告、销售、使用、处置四个环节为上市后阶段,其中,广告和销售环节的主要管理责任主体是经销商,使用和处置环节的主要管理责任主体是使用者。
YY/T 0316-2008中指出医疗器械的“生命周期(Life-cycle)”,是指从医疗器械最初的概念形成、经历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过程,上市销售,直至最终停用和处置的所有阶段,并且在标准中明确了“风险管理报告”是在上市前的活动,“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是上市后的活动,所以,国际标准委员会(ISO)认为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初始概念阶段、上市前阶段、 上市后阶段,直至最终停用和处置。
3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1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 集约化程度低、自身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2013年,我国各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过1万5千家,其中:Ⅰ类四千多家,Ⅱ类八千多家,Ⅲ 类两千多家。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在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中注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共8495家。吴晓环的研究结果认为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产品的风险管理水平低,应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
另外,按照现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网站上可查询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我国医疗器械共分43个大类,306个小类。这些医疗器械涉及物理、化学、机械、材料学、生物学、医学、药学、计算机软件等学科,更有各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应用,技术领域广、技术水平高,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不是一门专业的学位,因此,要做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专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技术人员再学习如何进行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
郭艳等分析了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些特点,产品多样、复杂、技术创新投入高,对安全性、有效性要求高, 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目前还以中小企业、低端产品为主。
3.2医疗器械行业标准YY/T 03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执行现状和问题分析
李军等调查了14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了解其对YY/T 0316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知晓、理解和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知晓本标准的占71%。已知晓本标准的企业中,在理解方面,46%的理解程度一般,14%的理解程度差,11% 的理解程度较好;在应用成熟度方面,成熟应用占3%,初步执行占50%,还未开始执行占18%,其他占29%;在实施阶段方面,注册阶段的占43%,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占14%。
吕大雷等企业提交的风险管理报告进行了分析, 发现报告中只有一些常见的风险,一般没有与产品特性紧密联系,并且定量的数据少,一般都是定性描述, 对风险的评价结果一般没有数据支撑,甚至部分企业的风险分析报告雷同现象严重,并且,企业对上市后风险管理的手段少有描述。
段世梅分析了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管理的现状,发现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管理的理解及执行都不到位,许多企业都不知从何入手。
3.3我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现状和问题分析
徐研偌研究了我国注册审查的现状,指出目前我国缺乏一个判断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基准,注册文件(包括产品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技术报告、设计验证、 设计确认、说明书、标签等)之间缺失相互的关联,主要原因是这些文件缺少一个“核心”,即产品风险管理报告与其他证明文件之间的关联。调查研究指出医疗器械风险分析应该作为产品安全有效评价的基础和评价的起点。我国的注册审查非常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评价方法,并特别推荐将医疗器械的风险分析作为系统之间的联系。医疗器械注册审查的核心是安全有效,风险分析则是基础。
徐研偌论述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评价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指出医疗器械注册审核中要求风险管理报告应做到风险分析充分、风险控制彻底和风险逻辑关系清晰等要求。
3.4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医疗器械召回现状和问题分析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从2012年的18万份增长到了23万份,增长了31.7%。从200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累计收到不良事件报告超过73万份。
尽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在报告质量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田月洁等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质量进行的分析,发现目前不良事件报告中存在两大缺陷,即信息不完整性和不良事件描述不规范性。信息不完整表现在:患者信息空缺或不准确、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信息缺失、报告单位和报告人信息不准确。不良事件描述不规范表现在: 事件陈述过于简单、不良事件发生时间等不符合临床应用逻辑、原因分析不够深入。
医疗机构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主要单位, 因此医务工作者对不良事件报告的认知程度对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罗雪梅对某医疗机构的133名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27.82%的人员参加过专业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培训;9.02%的人员表示不知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什么,并有15.79%的人员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等同于医疗事故;另外明确知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的人员也仅有50.38%。
在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安全纠正措施方面,段世梅对2012年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后安全性通告进行了调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发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通报》9期,共发布《医疗器械警戒快讯》 10期,对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进行了通报,并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性的措施,召开了5次医疗器械产品专家分析会和6次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沟通会。截至2015年5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共公布了301个医疗器械产品的召回信息。
4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监管机构存在的关键问题的解决建议
4.1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实施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活动和技术
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分为:概念阶段、设计阶段、 设计验证阶段、设计转移阶段、临床确认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应用监视阶段。在各个阶段,最常用的风险管理活动和技术如表1所示。
4.2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中富有责任的机构之间建立更有效的数据共享和协同
这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系统性的规划,来推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中富有责任的三方机构间的协同工作。这三方包括:生产企业、监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
目前,在立法上,生产企业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承担最主要的责任。生产企业在建立风险接受准则和实施风险管理活动时孤立无援,没有获得医疗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应有的协助,导致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成长缓慢。特别是对上市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控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隐瞒不良事件,不良事件报告的信息不详细,不良事件的分析和措施不彻底, 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不良事件数据库平台。在这些问题中,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管机构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建立规则,提供方法, 实施不良事件收集过程的专业指导和监管,实施不良事件评价和处理过程的专业指导和监管,建立全国统一的不良事件数据库等作用。
论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篇8
医院是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最为关键的环节,而医疗设备是医院医疗实践、科学研究、医学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医院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环节,而医疗设备是医院医疗实践、科学研究、医学,是医院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医疗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所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医疗设备的科学化管理已成为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断合理完善医疗设备的配置,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推进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是医院进行正常医疗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而购置医疗设备需要很大代价,从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它们占用了医院的大量资金,而且是医院固定资产的主要部分。如何对医疗设备进行合理科学配置,如何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率是当前医疗设备科学化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医疗器械的概念及分类
1.1 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设备又可称为医疗器械。在2000年4月1日国务院实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的第三条,对医疗器械概述如下: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③ 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④ 妊娠控制。
1.2 医疗器械的分类: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医疗设备共分为基础外科手术器械、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核磁共振设备等43个大类。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对医疗设备进行了重新分类,如弛昂咨询有限公司(Sinotes)就将电子医疗设备划分为了六大类。六大类电子医疗设备分别为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超声仪器设备,医用激光仪器设备,医用生化分析仪器,医用射频与核磁仪器设备,其他如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电子内窥镜等。
2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现状
我国的医疗设备生产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医疗机构的大型中高端医疗设备以进口为主,价格昂贵。
3 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现状至1995年国家卫生部颁布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以来,各地在医疗设备配置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体现建立了基本设备管理的宏观框架,使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有了规矩;建立了医疗设备配额管理的制度,其配置标准对各地医疗行业的设备配置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盲目配置设备的现象有所缓减;设备分布得到改善。但目前大型设备的配置和管理仍存在一些漏洞,需要進一步改善。目前根据国家卫生部1995—1996年发布的有关设备管理的文件,纳入国家卫生部直管的设备有8种: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磁共振成像装置(MRI)、医用直线加速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超高速CT(UF—cT)、伽玛刀立体定向系统(7刀)、爱克斯刀(X刀)、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目前为止,8种大型
设备中仅制定了PET 、MRI等少数3种医疗设备的配置标准,其他总类设备提出了管理框架,但缺少准确的指导性规划和标准。而且3种大型设备配置规划的是十多年前颁布的,随着人民医疗需求的增加,原来的配置规划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配置规划尚未颁布。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合理配置大型设备目前是医疗设备管理主要的矛盾。目前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利用率低下、诱导消费问题严重是困扰设备科学化管理的两大难题。大多数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不到5O ,而诱导消费的比例高达30 ,在综合性三甲医院排队等候检查而社区几乎无候诊患者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大型设备配置应进行政府干预为主和市场纠正为辅的方针,在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设备配置。
4 其他国家的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01-02
医疗质量评价分析12-18
医院医疗质量信息分析发布制度08-29
医疗质量月分析报告10-04
医疗质量分析报告(26个)01-04
2024年二季度医疗质量分析12-14
第一季度医疗质量考核分析记录01-04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10-21
我国医疗改革现状分析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