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月分析报告

2024-10-04

医疗质量月分析报告(共8篇)

医疗质量月分析报告 篇1

香山中心卫生院 第四季度医疗质量分析报告

我们医院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下面就医疗质量引起纠纷的多见原因及我院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进行分析。

一、引起纠纷的多见原因

1、责任心问题

表现为值班离岗,不能做到随叫随到或者是病人叫医生或护士而没有及时到位,引起病人的不满;值班医生对在值班过程中发生的病情变化,不在病程录中及时记载,或者说病人不是我管的,等管你的医生来了再说;对危重、疑难、诊断不明的患者不请示,擅自做主,自以为是,从而延误病情,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以及应急能力不强等。对患者病情观察力不足

主要是病人思想上无准备,一旦病情变化,病人及家属不能接受。特别是一些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如果没有及时将病情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或抢救不得力,很容易引起患方误解而出现纠纷

3、医患相互沟通问题

4、不认真执行抗菌素使用制度 个别患者用药不符合抗菌素使用规定。

5、医德医风差

治疗效果没有达到患方理想的要求,医疗纠纷就有可能发生。二.我院存在问题:

1、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

医院每周四及随时的医疗质量安全大检查中发现有些科室不能很好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内二科的检查中发现危重患者比较多,而没有很好的执行危重病人讨论制度;门急诊的极个别医生没有很好地执行会诊制度,自

己认为解决不了就把病人转走。

2、工作责任态度问题

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个别住院患者对主管医生服务态度不满意,部分辅助科室出报告的时间长等导致患者投诉问题

3、医疗文书书写不及时。

抽查六月份出院的20份病历,未发现不合格的。但共性的问题是:字迹潦草、医生签名难以辨认、术语欠准确以及病程记录中对病情变化的分析判断不够等等。

三.整改措施

1、针对以上纠纷产生的多见原因、我院检查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隐患,医院重申逐级负责制。科主任和临床质控员切实抓好医疗质量,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制度。首诊负责制度、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认真执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三合理规范。严格按照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生素分级使用。

2、加强业务学习,强化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医患沟通。认真执行我院的工作流程,即患者就诊时首诊医生完全负责,对于急诊病人更是如此,严格执行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

3高风险的手术科室要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大、中型手术前讨论制度。

5、认真书写医疗文书。病历内容要真实、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医疗质量月分析报告 篇2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调查对上海市3个区的13所小型医疗机构 (包括3所综合门诊部、2所中医门诊部、2所口腔门诊部、1所美容门诊部、2所中医诊所、2所口腔诊所、1所美容诊所) 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员资质, 岗位设置与制度建设, 医疗流程 (包括门诊病历/处方检查、药品与设备管理、院内感染控制、实验室安全) , 病人满意度 (包括对医务人员服务、就诊流程、就医环境、医疗费用合理性、病人隐私保护和总体医疗服务6个方面) 。

调查方法包括:①小型医疗机构基本状况问卷调查表和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 前者为每家机构填写1份, 后者是在1周内随机调查50为病人 (对于病人量较少的小型医疗机构酌情减少人数) ;②现场调查, 问卷调查两周后, 课题组组织3~4名相关专家对被调查机构进行现场调查, 包括对随机抽取的10份门诊病历和50份处方进行检查。门诊病历检查涉及首页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或其他病史、查体、处理、诊断、医师签名以及病历书写9大项32个检查点, 全部合格者才定为合格病历;处方检查涉及对处方格式与用药合理总计16个检查点, 全部符合要求者为合格处方。

2结果

2.1 人员资质

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门诊部中, 执业医师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约为45%~65%, 4所门诊部设有执业助理医师;医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者, 门诊部的比例均为33%以上, 其中综合门诊部比例最低, 口腔或美容门诊部最高。被调查的门诊部中, 注册护士 (师) 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约为13%~50%;诊所中, 注册护士基本为每所1~2名。门诊部和诊所中, 护理和医技人员绝大部分为中专学历和初级职称。

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情况显示, 除护理人员每年每人基本能拿到30学分的继续教育外, 医师和医技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培训者寥寥无几。在职人员流动性显示, 护理人员的流动性很高, 但执业医师相对较稳定。

2.2 岗位设置与制度建设

调查显示, 有6所小型医疗机构未设立医疗设备计量管理人员, 有4所小型医疗机构未设立院内感染监测和质控人员, 有3所小型医疗机构未设立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人员。各类工作制度建设中, 门诊部相对较齐全, 但仍有个别门诊部未设立处方制度、病案管理制度、门 (急) 诊工作制度以及院内感染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消毒监测制度等重要的常规制度。个体诊所的制度建设内容较单一, 部分诊所缺失多种重要制度, 如处方制度、消毒灭菌操作规范、消毒灭菌监测制度等。

2.3药品与设备管理

现场调查中, 专家对设有药房的5所门诊部进行了检查, 检查项目涉及药品的采购、保存, 药房或药柜的布置, 特殊药品的管理, 急救药品准备完好情况等。调查发现, 有部分机构无法提供完整的药品合格证明, 有2所机构药房墙上未帖药品有效期表, 被调查机构的药品有效期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急救药品的准备情况, 发现1所口腔门诊部无急救箱, 未备任何急救药品;另发现1所机构急救药品中有过期的肾上腺素。

针对医疗设备的管理, 课题组主要抽查计量设备的年检情况, 除1所中医推拿诊所没有需要年检的计量设备外, 专家对其余12所机构进行了检查。调查发现, 1所美容机构呼吸机、抽脂机没有强检标识, 1所口腔诊疗机构牙科X光机无强检标识, 另有3所机构设备强检有效期已过。同时我们还发现相当部分的机构不清楚高压锅也需要接受强检, 仅当发生设备故障时才找设备厂家进行维修, 且未建立相应的维修保养记录。

2.4门诊病历检查情况

门诊病历检查显示, 只有1所口腔诊所病历合格率达到90%, 1所综合门诊部为80%, 2所机构为10%~50%, 另5所机构的抽查病历均有缺漏, 合格率为0%从具体内容看, 综合门诊部的病历在既往史、首页药物过敏史、病人个人信息填写 (如住址或电话) 方面缺漏较多;口腔门诊部和诊所在首页药物过敏史、病人个人信息、主诉描述、现病史方面缺漏较多;美容门诊部或诊所也是在首页信息和主诉描述中缺漏较多

2.5处方检查情况

处方检查发现, 保留处方的门诊部有5所, 均设有药房。另有1所中医诊所的机构负责人另开了1所药房, 与诊所比邻, 因此在现场调查中, 课题组共调查6所机构的处方情况。调查显示, 只有1所综合门诊部处方合格率为100%, 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漏。从具体内容看, 主要问题是处方前记部分信息缺漏 (如科别病历号、临床诊断、费别、机构名称等信息的缺漏) , 中西药写在同一张处方, 后记部分不规范 (如审核、调配、核对的人员签名不完整, 或签名者不具有药学专业技术资质) , 用药不合理。检查还发现有篡改处方日期的现象。

2.6院内感染控制与实验室安全

现场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小型医疗机构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不甚理想。部分机构存在环境杂乱、设施陈旧, 清洗消毒室的污染区、清洁区与无菌区未分开, 消毒室无标识;部分机构存在手术缝线未用高压锅灭菌消毒、器械化学消毒浸泡不完全、浸泡器械未注明起用时间、不封袋的物品4小时后仍在使用、消毒监测不合格不规范等现象;部分机构购买消毒产品索证资料不全, 无验收记录;多家机构未使用非手动洗手池, 有个别机构的医务人员不知晓洗手六步法;有机构存在临床锐器未置于防渗防刺容器内、生物垃圾中有带血棉球、医疗废物无交接记录、污水未经处理即排出等违法违规现象。

现场调查显示, 设有检验科的4所小型医疗机构存在实验室备案登记资料不全或无效、实验室内标识不清、实验区域摆放私人物品、实验人员生物安全培训无记录、对新员工未作相关培训、室内质控无记录的现象。

2.7病人满意度

调查显示, 病人对各类小型医疗机构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尚可, 100分制评定中, 各项评分均在85分以上。病人对“自己在就诊过程中被尊重和重视的程度”、“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医务人员诊疗时保护个人隐私”的评价相对其他项目较高。病人对中医门诊部、口腔门诊部/诊所、美容门诊部的“候诊时间”评价均较低, 对口腔门诊部/诊所“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费用的合理程度”评价较低

3讨论

此次典型调查, 我们看到小型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医疗质量的各个方面正在逐步地规范、提升, 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3.1人员资质参差不齐, 培训不足

上海市小型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和医技人员素质偏低, 大部分为中专学历、初级及以下职称;而医师学历与职称结构在同类机构间差异较大。此外, 这些小型医疗机构的医师与医技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者寥寥无几。这一方面可能与民营医疗机构的医师与医技人员在职称晋升方面存在困难[1], 另一方面与这些医疗机构内部的培训机制不完善有关。虽然部分小型医疗机构有质量讲评、业务学习等内部培训, 但其培训内容较为陈旧, 培训质量与效果参差不齐。例如供应室墙壁上所张贴的消毒隔离的操作规程版本未及时更新;专家询问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有关标准操作规程方面的知识技能, 也发现不少错漏。此外, 医技人员, 尤其是护理人员的高流动性也给小型医疗机构的日常医疗服务造成不利影响。

3.2管理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到位

上海市不少小型医疗机构已建立了相关的岗位章程、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但仍有部分门诊部、诊所未设立病案管理制度、消毒灭菌操作规范、消毒灭菌监测制度等重要的常规制度, 设有影像科的部分医疗机构未设立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设有检验科的部分医疗机构未开展临床实验室室内质控管理, 未设立实验室质控人员。此外, 虽然一些医疗机构明确制定了消毒隔离、消毒监测、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的相关制度, 但在现场调查中, 专家却发现器械化学消毒浸泡不完全、不封袋物品4小时后仍在使用、未按要求进行消毒监测或监测记录不全、医疗废物无交接记录、污水未经处理即排除等违法违规现象。一些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套用公立医院的版本, 制度流于形式, 难以执行, 可能只为应付相关的监督检查[1、2、3]。

3.3质量管理薄弱, 环节质量堪忧

上海市小型医疗机构的病历书写合格率和处方合格率较低 (仅1所口腔诊所的病历合格率达到90%, 1所综合门诊部合格率达到100%) , 多家医疗机构存在漏检或年检有效期过期等现象, 相当部分机构未建立相应的设备维修保养记录此外, 上海市小型医疗机构在药品管理消毒隔离、消毒监测、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环节质量及其管理的薄弱, 都是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的较大隐患, 需要小型医疗机构管理者、行业学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医疗服务的结构和过程质量也是小型医疗机构质量监管的重点。

摘要:文章通过对上海市13所小型医疗机构的典型性调查, 分析了这些小型医疗机构人员资质、岗位设置、制度建设、医疗流程以及病人满意度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小型医疗机构人员资质参差不齐, 在职培训不足;部分医疗机构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到位。作者认为目前应重点加强小型医疗机构的结构与过程质量的监管。

关键词:门诊部,诊所,医疗质量,调查

参考文献

[1]罗晓, 王更, 王?, 等.北京市45家营利性医院医疗质量实地考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23 (6) :401~403.

[2]罗维荣.成都市民营医疗机构[J]..中国医院, 2004;8 (5) :27~29.

医疗质量月分析报告 篇3

【关键词】:个体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53-01

为了解个体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加强对个体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的监督监测,控制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保证患者就医安全,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对辖区内个体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进行监督并采样检测,现将本县2005~2007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和种类 2005~2007年采集本县65家个体医疗机构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医务人员手四类样品,共1838份。

1.2 检验方法 依据卫生部2002年《消毒技术规范》[2]进行检验,每年3~4次。

1.3 结果判定 依据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3]进行判定。

2 结果

2005~2007年对个体医疗机构共采样1838份,合格1241份,合格率为67.5%。其中2005年最低为60.1%(445/740),2006年为74.6%(417/559),2007年为70.3%(379/539)。环境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工作人员手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2005~2007年,本县个体医疗机构检测结果表明:各医疗机构重点环节消毒灭菌质量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尤其是空气质量不合格率更高(78.9%)。这与个体诊所消毒意识淡薄,消毒知识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有关;也有经济利益驱动,不愿配置消毒设施与用品有关。尽管各医疗机构一般均采用紫外线灯管消毒,但空气合格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紫外灯安装数量不足,使用率低。有些紫外灯照度不够,或照射时间不足。消毒药物配制及使用方法不正确,是影响物体表面和消毒液合格率的主要因素。3年来,消毒灭菌质量监督各项指标合格率不稳定,考虑与监管力度和监督频次也有一定的关系[4]。针对以上情况,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加大消毒管理工作的监督监测力度,增加监督监测频率,对所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②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加强个体医疗机构领导、工作人员对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各医疗机构应按照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一套规范的消毒工作程序,把消毒灭菌工作纳入到单位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使消毒工作不流于形式;③对工作人员的消毒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消毒质量,确保消毒效果。只有切实做好这几项工作,才能有效预防交叉性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谷银凤.包头市青山区2005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评价[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3(3):256-2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1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S].2000,11-20.

[4]黄中.1999-2002年渝北区医院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12(4):327.

医疗质量检查报告 篇4

2、医保范围外诊疗项目管理未形成制度化,未纳入绩效考核;

3、未按消防安全要求开展检查、季节性检查等专项检查,未对特殊部门进行消防演练;

4、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布局欠合理,消毒剂使用欠规范,手术器械等物品清洗质量有待提高;

5、个别工作人员对有创技术操作的授权管理及审批程序不熟悉;

6、病危患者病情变化未在医生交班本中体现;

7、科室质控工作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为科室质量目标监控管理不全面、自查频次少、问题描述不清、原因分析不够、整改效果评价少等;

8、运行病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效果不明显;

9、不良事件上报有漏项;

10、部分工作人员风险预警分级标准不掌握;

11、个别外科科室危重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内容空乏,流于形式;

12、职能部门质控工作存在深度不够的情况,如非计划再手术的质控等;

13、药事管理组织有效监管、药品质量管理、全院药品警示

— 1 — 标识未体现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性;

14、抗肿瘤药物、超说明书用药的规定与程序欠完善,医师、药师、护士对上述规定和程序知晓度有待提高;

15、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评价不及时;

16、年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不够熟练;

17、临床科室护理质控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整改措施不具体,无追踪评价与成效分析;

18、护理部监管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季度医疗质量分析报告 篇5

1、加强领导,逐渐完善各项医疗制度及管理,逐步落实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做到以人为本,依法执业 今年年初,借卫生部开展医院“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的契机,在昆明市卫生局和安宁市卫生局的检查督导下,根据质量管理年考核标准,医院加强领导,加大对临床各科室的管理力度,开展医院及科室的自查自纠工作,找出潜在的医疗隐患和管理缺陷,提出整改措施,杜绝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逐渐完善各项医疗制度及措施,规范操作,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就诊及住院手续,严查大处方,严查诊疗过程中的过检、过治现象,杜绝高值耗材应用,为老百姓考虑,真正解决好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尽量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为病人着想,为病人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体贴病人,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依法执业。

2、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方案的要求,医院成立了“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领导小组”,“医疗急救小组”和“病历质量检查小组”,按照质量控制标准,抓好医院医疗、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信息管理和血液管理、临床

药理学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的落实,组织开展质量检查考核、质量检测、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用药评估、医疗信息分析、行为监督等各项工作,落实医疗护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使临床用药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

3、规范医疗操作规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院每周开院周会,分析讨论医疗质量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各种医疗管理规范,督促各科室按规定执行,每月定期组织病历质检,以时间-行为位点为质量标准考核病历质量,并作质量分析,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全院医疗操作行为,使病历质量由有所改善。

4、继续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技巧,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组织外出进修学习人员举行经验交流会,相互交流进修学习体会,学习上级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规范完善的医疗操作规程和良好的医疗服务技巧、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从而增强医院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院内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对服务态度及服务技术好的科室和个人提出表彰,树为典型,在科室内开展服务技巧培训等。

5、继续加强急救通道建设,保证医疗急救通畅,急危重症病人实行全程动态管理 医院领导和急救小组成员要求24小时保障联系,随喊随到,遇急救病人,各科室相互协作,不推诿扯皮,接诊医生要做好首诊医生负责制工作,做好病人的接诊、急救、汇

报等医疗急救工作,救护车随时准备接送急诊病人,急救设备、器械专人管理,随时保持良好运行状态,要求各科室急救药品齐备,专人管理,做到及时添加、更换急救药品,保障临床供应,急危重症病人实行全程动态管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做到及时处理、记录和报告工作。

6、继续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医院及科室每月分别开展业务学习和“三基”培训工作,为业务的发展不断打造平台,为医疗质量的提高夯实基础,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在全院推广应用,从而促进医院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

7、继续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促进医院的不断发展 我院骨外科已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妇产科、内科分别被昆明市卫生局批准为中医妇科专科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专病建设单位,随着专科建设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医疗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医院品位不断得到提升。

8、继续深化整体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继续强化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加强护理建设,严格按照昆明市《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实施细则》,《护理行为仪表规范》《急救药品管理规范》和《护理质量控制规范》要求规范全院护士行为,加强护理人员基本功训练和培训工作,促进和推动我院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真正实现整体护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工作目标,使人民群众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9、继续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院高度重视感染控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建立院、科二级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化验室定期细菌学监测,医院控感办公室定期督促各科室完成各项控感工作,同时加大控感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医院控感管理水平,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控制不安全注射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规范我院固体医疗废弃物,医疗污水的管理工作,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10、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预警、监测、诊疗和报告工作 对全院职工全员培训艾滋病、肺结核、禽流感、非典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对传染病病人实行全程动态管理,对孕产妇免费艾滋病检查,做好结核病的转诊、登记工作。

11、以药代动力学为指导,继续抓好临床用药 定期抽查住院医嘱和门诊处方,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抗生素实现分级使用,医院编撰院内库存药物手册,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药。

12、继续加强血液管理工作,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开展临床医生合理用血培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指针,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安全用血,完善临床用血签字

文书及各项登统工作,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杜绝因临床用血造成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目前存在的不足 医疗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明年的重点是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医院管理力度,让医疗质量管理更细、更深入,让医疗制度及措施更细、更完善。xxx中医院医务科 2009年3月30日 2009年第二季度医疗质量分析报告 2009年,我院以“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方案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医疗质量管理,从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落实入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加强领导,逐渐完善各项医疗制度及管理,逐步落实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做到以人为本,依法执业 今年年初,医院在昆明市卫生局和安宁市卫生局的检查督导下开展“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根据质量管理年考核标准,医院加强领导,加大对临床各科室的管理力度,开展医院及科室的自查自纠工作,找出潜在的医疗隐患和管理缺陷,提出整改措施,杜绝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逐渐完善落实各项医疗制度及措施,规范操作,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就诊及住院手续,严查大处方,严查诊疗过程中的过检、过治现象,杜绝高值耗材应用,为老百姓考虑,真正解决好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尽量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为病人着想,为病人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体贴病人,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依法执业。

2、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方案的要求,医院成立了“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领导小组”,“医疗急救小组”和“病历质量检查小组”,按照质量控制标准,抓好医院医疗、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信息管理和血液管理、临床药理学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的落实,组织开展质量检查考

核、质量检测、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用药评估、医疗信息分析、行为监督等各项工作,落实医疗护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使临床用药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

3、规范医疗操作规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院每周开院周会,分析讨论医疗质量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安宁市中医院病历质量检查扣分表”,“安宁市中医院病历质量考评表”,“安宁市中医院病历合格标准”,“安宁市中医院病历抽检办法”,“安宁市中医院病历奖惩措施”落实“三级医师分级分组管理制度”,督促各科室按规定执行,每月定期组织病历质检,以安宁市中医院病历质量检查扣分表考核病历质量,并作质量分析,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全院医疗操作行为,使病历质量进一步提高。

4、继续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技巧,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组织外出进修学习人员举行经验交流会,相互交流进修学习体会,学习上级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规范完善的医疗操作规程和良好的医疗服务技巧、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从而增强医院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院内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对服务态度及服务技术好的科室和个人提出表彰,树为典型,在科室内开展服务技巧培训等。

5、继续加强急救通道建设,保证医疗急救通畅,急危重症病人实行全程动态管理 医院领导和急救小组成员要求24小时保障联系,随喊

随到,遇急救病人,各科室相互协作,不推诿扯皮,接诊医生要做好首诊医生负责制工作,做好病人的接诊、急救、汇报等医疗急救工作,救护车随时准备接送急诊病人,急救设备、器械专人管理,随时保持良好运行状态,要求各科室急救药品齐备,专人管理,做到及时添加、更换急救药品,保障临床供应,急危重症病人实行全程动态管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做到及时处理、记录和报告工作。

6、继续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医院及科室每月分别开展业务学习和“三基”培训工作,为业务的发展不断打造平台,为医疗质量的提高夯实基础,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在全院推广应用,从而促进医院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

7、继续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促进医院的不断发展 我院骨外科已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妇产科、内科分别被昆明市卫生局批准为中医妇科专科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专病建设单位,随着专科建设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医疗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医院品位不断得到提升。

8、继续深化整体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继续强化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加强护理建设,严格按照昆明市《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实施细则》,《护理行为仪表规范》《急救药品管理规范》和《护理质量控制规范》要求规范全院护士行为,加强护理人员基本功训练和培训工作,促进和推动我院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整体护

理质量,真正实现整体护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工作目标,使人民群众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9、继续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院高度重视感染控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建立院、科二级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化验室定期细菌学监测,医院控感办公室定期督促各科室完成各项控感工作,同时加大控感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医院控感管理水平,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控制不安全注射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规范我院固体医疗废弃物,医疗污水的管理工作,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10、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预警、监测、诊疗和报告工作 对全院职工全员培训艾滋病、肺结核、禽流感、非典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对传染病病人实行全程动态管理,对孕产妇免费艾滋病检查,做好结核病的转诊、登记工作。

11、以药代动力学为指导,继续抓好临床用药 定期抽查住院医嘱和门诊处方,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抗生素实现分级使用,医院编撰院内库存药物手册,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药。

12、继续加强血液管理工作,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医疗质量自查报告4篇 篇6

(4)门诊患者的沟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随诊的时间等。(5)医护之间的沟通:落实医疗行为的及时到位,各种检查是否及时进行,患者病情的变化是否得到及时处理,是否存在医疗隐患或者纠纷。

2、认真落实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对于有关治疗,必须由经治人员与家属和患者进行当面的沟通,把该诊治检查的必要性、适应症、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医疗费用、医疗需要观察或者治疗的时间向患者家属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如病情危重、病情波动变化大、精神异常、不配合医疗操作、随便外出等患者,必须做好解释工作,并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和理解,必要时设立专职陪护人员,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4、合理调配科室加床,在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对科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医疗质量自查报告范文二: 根据XXX卫生局关于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医疗质量安全整顿活动的要求,我院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到位 个别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转科转院制度等核心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如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的问题。

1、字迹潦草,有涂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

2、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记录内容分析少,过于形式化。

3、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

二、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难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质量管理是一门学科,要想提高医疗质量,不但要学习医学理论、医疗技术,还要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理念,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使医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质量管理意识,掌握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变被动的质量控制为主动的自我质量控制。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医疗质量月分析报告 篇7

1 临床资料

内1科共有病床45张, 主要收治神经内科及呼吸系统疾病, 病区共有护士14名, 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2名, 护士11名;学历:本科3名, 本科在读2名, 大专8, 中专1名。年龄20~38岁 (26.5±3.5岁) 。另科室住院医师10名, 其中副主任医师一名, 主治医师7名, 医师2名。科室护士排班采用APN排班模式, 白班护士分A1、A2组管理患者, 每组护士最少两人, 最多3人, 每组由一人担任组长, 相对固定。科室对医师收治患者的要求:患者入院当天谁收治, 谁负责治疗到出院, 而不是分病房管治。

2 实施目的和方法

2.1 目的

对现有的晨会交接班模式进行改革, 有效地利用晨会时间对患者的病情了解更直接、准确, 让科室医师、护士及时充分掌握每一位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情变化, 掌握患者的重点治疗、护理要点, 从而确保患者安全, 保持医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2]。

2.2 具体实施方法

(1) 仪容仪表:科室交班环境清洁。交接班者全部到齐, 要求着装整洁, 仪表端庄, 挂牌上岗, 不配戴饰物, 交班人员充分准备, 必须熟知交班内容, 熟练报告病区情况及患者的病情变化。所有参加晨会交班的医护人员认真倾听, 有不清楚情况或感疑问时可以及时提出, 以供大家学习和引起注意。 (2) 交班语言:要求晨会交班时使用医学术语, 背诵交班。交班者声音洪亮、言语清晰, 语速适当。交班内容真实、重点突出、富有条理性。交班顺序正确。 (3) 交班时间:科室所有人员提前20min开始在医师办公室进行交班。 (4) 交班内容:交班内容涵盖要全面, 反映病区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病区医疗护理工作持续性的内容均要交接。交班护士须介绍新入院、危重、手术、抢救、特殊用药、病情变化、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患者[2];所有管床医师汇报所管患者数量, 当天新收治患者, 所管重点患者情况, 需注意的治疗护理要点, 需上级医师会诊讨论治疗方案的患者等。

2.3 交班方法

2.3.1 交接班前准备工作

在晨会交班开始前, 护士长、各班护士、管床医师以及病区、交班环境都要做好准备。夜班护士要了解全病区患者病情, 尤其是对急诊、危重、一级护理、前日入院、特殊治疗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护士提前15min上岗, 巡视所负责病房的患者情况, 了解所管患者的病情、特殊检查、治疗、护理重点。护士长提前15min上岗巡视病房, 了解病区疑难、危重、新入院患者病情, 做到心中有数, 并根据病房整体工作量进行合理分工。医师实施的是谁收治谁负责制, 对患者情况较熟悉, 要求提前15min上岗, 在交班前向值班医师了解自己所管患者中是否有夜间进行治疗处理的情况。

2.3.2 医师办公室交班

(1) 每日8:00AM准时晨会交班。当天上班的全体护士及医师均参加, 集体站立于医师办公室听取晨会报告。参加人员着装整洁、精神饱满、思想集中。 (2) 夜班护士脱稿背诵交班。简明扼要地报告全天病房患者的流动情况、危重抢救、手术和病情变化、特殊处置等, 要求做到重点突出。接班护士、管床医师认真听取交班内容, 不清楚时应提出质疑。 (3) 责任护士对本组患者情况可作重点部分补充。 (4) 医师将所管患者一一交接, 交接内容:所管患者数量、新患者情况、重点患者、需主任会诊查看的患者、需护士重点观察内容等。 (5) 在医师交班报告过程中, 管床护士不时用随身笔记本记录下所管患者的特殊情况, 需重点观察的患者。 (6) 科主任、护士长或管床医师可就交班内容提问, 同时强调当天工作重点。

2.3.3 医师办公室

交接班报告结束后即按以前常规进行床头交接班, 讲评与提问。

2.4 设置满意度调查表

内容:医师对护士交班报告的满意度;护士对医师交班报告的满意度;护士通过交班对患者情况掌握程度。

3 结果

对科室2012年1月至6月交班流程与2012年7月至12月实施新交班流程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结果见表1~3。

上述结果表明, 实施新型晨会交接班前后医护人员对患者情况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杜绝了医护人员之间因交接班不清出现的扯皮现象;增加了团队凝聚力、向心力, 密切了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减少了护理缺陷和医疗安全隐患。

4 体会

4.1 展示了科室人员的精神风貌

夜班护士、责任护士、管床医师等在交班前都必须对所管患者、特殊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熟练地进行背式交班, 有意识地提高了医护人员主动关心了解患者病情, 主动学习患者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所有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4.2 提高了晨会交班报告的质量

晨会交班作为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确保临床工作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通过对医护晨会交班报告的革新, 医护人员明确了交班的意义及重要性。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医护人员每天主动深入病房了解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解决问题, 防患于未然, 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服务理念。为确保医疗质量提供了有力安全保证。

4.3 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交班的医师、护士要在全科人员面前进行准确、有序、重点突出的背式交班, 本来精神就很紧张, 若对患者情况了解不详细, 往往会出现交班内容片面、不连贯, 引发医疗纠纷和安全隐患。为了应用医学术语准确描述交班内容, 医护人员必须大量查阅科室所收治患者特征的相关资料, 无形中调动了他们学习疾病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训练和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表达语言、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此外晨会报告时, 科主任、护士长提问, 其他医护人员对所交内容提出质疑, 既可警觉医护人员提高责任心, 又可相互拓宽专业知识领域, 同时还可达到督导科室人员对业务知识学习的目的。

4.4 增加了患者对科室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医护人员通过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情况, 密切了医患、护患关系。患者对科室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艳萍.利用晨会提问提高产科临床护士思维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9 (7) :50.

[2]护士晨会交接班模式的革新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 20 07, 11 (11) :53.

移动医疗:质量有点“虚” 篇8

移动医疗近年来如火如荼,各色APP、各种模式,令人眼花缭乱,据统计约有2000多种,可见行业的火热程度。近来医疗质量一词又被重新提及,使人不得不开始思考:传统医疗质量好歹有医院管理者在把控,移动医疗呢?总不见得线上问答、APP查询中对患者的态度好就是质量好吧?但是触及真正的移动医疗质量,又总觉得有点看不见摸不着,有点虚。

有声没画的电视机质量

试想一下,如果买一台电视机,只有声音没有图像,你会是一种什么感受:上当受骗!肯定会向周围人诉说,千万别再上当!

其实,许多尝试过移动医疗APP的用户,就如同买了台只能出声没有图像的电视机,只不过这种尝试绝大多数是免费的,个别的甚至还有补贴。尽管没什么损失,用户所能做的,也只有放弃这款产品了。

举几个例子,看看产品服务质量和用户期望之间的落差有多大。

陪诊:无法控制医生

业务模式:代用户挂号、预约,陪同用户就诊。

用户期望:既然付费了,用户期望全程享受优质服务,最重要的是享受满意的医疗服务。

实际情况:预约、挂号,高级轿车接用户到医院,陪用户在诊室外就诊,用户非常满意。但是,一旦进入诊室,情况完全失控,我们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进入诊室后,医生简单询问几句,迅速开药或开检查单,不到五分钟即被医生赶出诊室。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因为诊室外还排着长队,医生不可能为一个病人花费太长时间。

用户本想从医生那里得到更多的服务,现在,如此的待遇,非常不满,于是,一腔怒火撒向陪诊公司,要求退款,再也不相信这样的鬼把戏了。

问诊:建议您去医院

业务模式:用户线上提问,后台医生回答,类似于微信上的好友聊天模式。

用户期望:能明确做出诊断结论。

实际情况:如下

APP:请问有什么可帮到您?

用户:我头疼。

APP:请问您发烧吗?

用户:发烧38.5℃。

APP:多长时间了?

用户:两天了。

APP:建议您去医院检查一下,谢谢您的使用。

用户:???这就完了吗?

APP: 建议您去医院检查一下,谢谢您的使用。

用户满以为能获得有用的提示,现在,还是要去医院。早知如此,何必在这里浪费时间?这样的感受,怎么能让用户再次使用这个APP?

诊后咨询:可能踩线

业务模式:在装修豪华的会所里,专家坐诊,用户携带病历前来咨询。

用户期望:明确诊断,或给出治疗方案。

做这样咨询的用户,大多数疑难杂症或不治之症,这类疾病,无论在哪家医院都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清晰的治疗方案和效果)。用户来这里咨询,是来看病的,不是来度假的,豪华装修,有什么作用?并且,这个业务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非法行医。因为这种会所,不可能是诊所等医疗机构,因而也不可能有医疗牌照。谨慎的医生,估计也不敢来这里执业。踩着政策的红线走,是相当危险的。

APP测血压:并不成熟

业务模式:APP通过手机摄像头测量血压。

用户期望:测量结果准确,能得到医生的认可,可用于诊断。这个需求,要求APP应该具有医疗器械许可证。

实际情况是,这种光电原理的血压测量,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其准确性,尤其是对动脉硬化之类的病人,离散性太大,测量结果是不可信的。因而现阶段是不可能拿到医疗器械许可证的。

医学是严肃的,把一个不成熟的方案拿出来给用户使用,无异于开玩笑。移动医疗虽然是新兴产品,但显然是不能这么做的。

另外,在移动医疗中,医疗领域思考最多的是信息泄露问题。这大概和大众对IT信息系统了解较少有关,因此造成了对未知的恐惧。事实上,安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管理和技术两部分的有机结合。任何一部分的缺失或者漏洞都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2013年美国名人金·卡戴珊身上曾发生病历泄露事件,当时其刚出生女儿的一系列信息,被西奈医疗中心工作人员窥探并泄露给了记者媒体。事后医疗中心解雇了6名相关工作人员,并对事主告知详情和道歉。这就是典型的管理安全范畴,医疗服务机构在前期的病历信息管理不到位导致泄露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移动医疗而言,有效的管理更是尤为重要。首先,公司入职人员都应该签订相关医疗信息保密协议,让法律威慑形成企业行为标准。 其次,医疗安全培训,帮助员工引导和加强安全意识也是移动医疗企业必经的环节。最后,相关操作规章制度的建立,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屏障。

事实上,在设计安全的四大领域,除了技术安全服务、技术安全机制两个直接相关的技术要求外,管理流程和物理防护两大管理领域也是医疗安全方面的重要组成,必须加以重视。

错误定位的硬件质量

从“格局”的角度衡量一个创业项目,格局的不同,做法自然也就不同。尽管格局大小不一样,但都有存在的道理,格局小的产品有其生存空间,格局大的产品也有它的用武之地。格局无论大小,站在创业者角度,只要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就算是良好的开端,在接下来的从1到n的过程中定位恰当,就能走向成功。但是,许多错位的事情不断发生:错误的定位,搞错了格局,许多项目就这样死在了路上,很可惜。

nlc202309091130

小格局撑不出大产品

从“先看小格局的东西,它们往往只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求,或者是某一类人、某一时间段、某一地区的需求等等,总量不可能很大,所以才定位于小格局产品。但因为专注,倒也小而美,依然有市场,值得人们去做。

例如体重秤,从健康角度,似乎每个家庭都该配置一台,市场也很大。作为制造业大国,应该有许多企业生产体重秤。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些厂家中,多的每年能卖出几百万台,小的也能卖出几十万台,都经营的不错,有一定的利润。但无论如何,充其量也就是几百万台了,数量上很难再突破。为什么?市场的规律就是如此,传统的制造业,多少年就是这么在运行着。

但是,“互联网+”来了,携带着资本和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本着颠覆一切的豪迈心态,开启了“颠覆”本行业的进程:原本很简单的“称称体重”这件事,被赋予了健康管理、云健康、健康档案、孕妇、儿童健康等诸多理念,一时间如果买个没有蓝牙功能的体重秤,没有下载个APP管理体重,会感觉丢人,甚至被人耻笑。体重秤在这个华丽的外衣下更是被寄予了资本的厚望,希望尽快能到资本市场去搏一把,能上市,能圈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本来做体重秤的都是靠卖产品赚钱的,在互联网思维的感召下,产品不卖了,直接免费送给用户!以此期望在短期内实现用户数量上的飞跃,进军资本市场,达到所谓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牛来买单”的效果。

但是,凡事皆有道,违背规律的行为,最后都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体重秤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小格局的产品,非要无端放大,产品是无法、也不可能承载如此的重负,表达不了这么大的价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快速死亡,非常可惜。他们本来可以在各自领域,悄悄地、小规模地有声有色的经营。体重秤、血压计、胎心仪、体温表、手环等等,其实他们本来就是小型家用电器、家用医疗设备,有需求有市场,但绝对格局不大,就适合传统的生产、经销模式,承载不了再多的内容。事后复盘这些事件,只能用一句话来评论:这脑袋是让驴给踢了。

这是全社浮躁心态的典型表现,影响面很大。不仅仅表现在小格局的产品上,许多本来格局挺大的产品、创意,也因为浮躁而乱了阵脚,因为浮躁而急于成功,因为浮躁而缩小了视野,一点点把很大的格局引入了死胡同。

我们知道,互联网医疗是个新生事物,无论从产品角度还是从受众的接受程度,都还在初期阶段。但医疗是个巨大的市场,是需要从大的格局上思考问题的,非如此,不能成功,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捷径。

从产品角度,互联网医疗能给人们带来什么,至今尚未有明确的形式。做个APP,把医生和患者连接起来,是行不通的,而且已经被这两年来众多失败的案例所证明。

冷静的分析,互联网跨越时空的性质,它天然的服务对象就该是普通大众,这种服务能力的提供,应该不仅仅来源于医生、医院的人工,更要来源于医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来源于因它们的交叉组合而产生的服务能力。这种新型服务能力借助于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医疗。

当然,这是需要持续不断投入研发力量的,也就注定不会在短期内看到经济效益。最近两三年没有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实现盈利,就证明了这个问题。也正因为困难,一旦跨越这个门槛,必将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这就是大格局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大格局的困惑之所在。

可惜的是,我们看到,许多有实力的企业,缺乏这样的眼界。例如有些药企,年营业额都过百亿了,却干起了O2O送药上门的生意。不是说这个生意不能做,而是说他们本来可以从更大的格局出发,去研制新药,好上加好,做大做强。人工送药上门,仅仅是流通的变革,实在是没有技术含量,而且随着国内人力成本的迅速攀升,基于人工的业务,注定是一条不归路。大格局之下紧盯小胡同,可惜了。

另有一些企业,融到了钱,得到了资本的认可,本应沉下心来夯实产品和服务,但要么是去做黄牛,做起了号贩子,要么就是去开诊所了。所谓“不忘初心”,成了一句空话。

认证门槛高 被打擦边球

专业人士认为,可穿戴设备上游端包括柔性屏、传感器、处理器芯片、电池、FPC等硬件元素;中游则主要是语音交互技术、受话器、触控模组、体感相关产品的软硬件系统开发;而下游则是代工企业和大部分的成品厂商,主要业务包括外观和功能设计,实验性研制,然后开模具,定制产品进行组装,相关配套软件的开发(包括移动端和云端),特别是后续的增值服务、获得流量入口后拓展衍生业务和跨界合作。

因此,大部分移动医疗的创业团队是没有实力进入产业链中上游的,进行针对特定需求的订制化开发和集成创新成了几乎唯一的选择。

目前,光是属于医疗健康中比较外围的产品,如手环、体重秤和血压计就有百家团队进行拼杀,大多数团队只是做健康辅助产品。如果是进入心电图、血糖和尿液的检测等相关智能产品,就绕不开医疗器械的审批和准入门槛。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一旦达到某个值,就意味着需要服药或就医,因此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而不少还处于生计阶段的创业公司为了节约成本,许多产品会先天不足。

虽然国家刚刚出台了创新医疗器械的利好政策,创业团队进入这一行业还是比较困难,更多都在打擦边球。

医疗器械认证很重要

在美国,目前仅有16%的人口比例拥有可穿戴设备用于健康和运动数据的监测,但美国一直将可穿戴设备作为传统医疗改革的一个方向,例如,Google Glass在国外已经成功应用于外科手术等复杂医疗环境了。据高通的一份市场预测报告显示,到2018年,美国可穿戴设备将从今年的4000万增长到8700万。全球存在360亿美元的远程医疗监控市场,家庭病床将是慢性病管理的终点,将覆盖3.9万亿美元的市场。

nlc202309091130

这一风向标也引向了中国,近两年,可穿戴设备在中国呈现爆发性增长。有代表传统医疗的企业如九安医疗、理邦仪器等推出的家用便携式血压计、血糖仪,尿液检查仪等,也有一批代表互联网创业者针对一些细分人群推出的智能设备,如针对孕妇的胎心仪、针对患有心脏病人群的心脏检测、便携式心电图设备等,有些创业团队将重点瞄向了手环、智能体脂秤等,以健康运动、减肥、睡眠监测、异常情况报警等功能切入这一领域。

但是市场上这些可穿戴产品品牌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用于医疗用途的可穿戴设备,必须获得医疗器械认证,甚至是CE认证。并且医疗器械认证对各个产品的检测指标也有不同。例如,心电图机的性能指标最高,允许误差为5%;监护仪允许误差为20%,动态心电图允许误差10%。因此,想把心电图做成可穿戴进入家庭的门槛很高,在临床试验上是件耗时耗力的事情,也会让很多专注电子而没有医疗背景的公司望而却步。

因此,对于市场上那些漂亮、精致、小巧,看上去造型好看的可穿戴设备产品,用户一定要谨慎购买,或许你买的是一个好看不中用的产品。这些产品购买回去后,不仅是质量不过硬,所监测出的数据误差也较大。

如何真正提升质量

看了这么多移动医疗这不行那不行的分析,大众难免要问: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提升移动医疗的质量?

两大入口:预约挂号、在线问诊

从广义上看,移动医疗的范畴非常广泛,仅就患者来说,移动医疗就包含:“在线健康资讯、自诊自查、在线问诊、预约挂号、线下陪诊、后续随诊”等一系列服务链条。那么,如果移动医疗只有两个最核心服务的话,应该是什么?

寻医问药网战略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姜天骄认为,这两大核心服务分别是“在线预约挂号和在线问诊”。移动医疗需求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去医院的患者,一类是不想去医院、但仍然想获得医疗服务的患者”。

在可见时间范围内,对于需要去医院的患者来说,挂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是最核心的服务入口。相比去医院挂号,在线预约挂号服务如果足够完善,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影响将是巨大的。这就像用12306在线购买火车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重大改变一样。

而在线问诊作为移动医疗行业的第二大入口的原因,正是解决了不想去医院又想获得医疗服务患者的需求。

打破医患不信任、患者不付费怪圈

在线问诊作为移动医疗的重要入口之一,为什么患者很难认同付费?打造高品质的移动医疗服务到底该免费还是收费?

对此,姜天骄认为,在线问诊存在一个医患不信任、患者不付费的怪圈。而向患者收费,可能是走出怪圈的一个突破口。

具体来说,首先,问诊服务本身如果发生在医院里,恐怕很少有人会认为不该付费;然而在线问诊却很难直接向患者收费。表面上看,患者的付费意愿取决于患者是否认为在线问诊是医疗服务。而目前来看,患者并没有把在线问诊服务当成是一个严肃认真的医疗服务,这背后的主要问题是信任感的缺失。

一方面,医疗本身是一个难被激发的低频需求,患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次数少、信任基础低是不信任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选择问诊的患者,本身不是急重症,提出的问题本身重要性不强,加之免费的服务模式,患者付出极低代价就可以在线问诊,导致患者对问诊服务信任度低、提问质量低。这进而影响了医生回答问题的严肃性和被尊重感,最终形成医患不信任、在线问诊难以收费的怪圈。

针对这个怪圈,姜天骄认为,这背后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线医疗服务本质上是不应该免费的。免费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逻辑,但医疗服务本身是一个稀缺资源,稀缺资源本身边际成本并不为零。因此,在线医疗服务本质不该免费。

那么为了打破这种怪圈,对患者进行收费可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反过来提升患者提问质量,进而使医生感受到尊重。当然,针对回答问题的医生,我们需要给予更大力度的补贴,这种进行利益绑定的方式,才是汇聚医生资源的核心思路。

预约挂号:严肃医疗需求下的大机遇

相比在线问诊服务,预约挂号的患者一般是急重症及一些必须去医院看病的需求,因此这类患者需求更可能是严肃认真的医疗需求。因此,在挂号环节切入电话医生场景、提供外地患者就医陪诊、诊后随访等增值服务,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目前,预约挂号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线下挂号转到线上挂号,极大提高了便捷度;二是包括寻医问药网在内的很多平台正在利用互联网增加医疗资源供给量,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举个例子,目前很多平台借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东风,鼓励医生提供移动医疗服务,用互联网手段精准匹配医患需求,给医生更多的职业回报,真正把医生价值最大化,从根本上提升了医疗资源的供给量。

真实场景体验下的服务衡量标准:有效性和有用性

最后,到底什么是高品质移动医疗服务的衡量标准?姜天骄认为,应该是基于真实场景体验下的有效性和有用性。

与其他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不一样,交互设计、视觉感受,在移动医疗的体验中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对移动医疗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基于真实场景体验下的感受。比如,如果我们在不生病的情况下,去用在线问诊或其他移动医疗工具,只会关注有没有医生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快不快。但是如果是一个真实的医疗需求,当疾病发生,用户肯定是想得到一个严肃认真的回答,这个时候更会关注回答的有效性和有用性,这才是评价在线问诊等移动医疗服务的最终标准。

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产品上,而是后端的服务

如果后端的服务跟不上,再好的产品也很难有用户持续使用。而要做好服务的根本是后端的医护人员,所以移动医疗最终拼的是圈医生资源。但是,囿于中国特殊的医疗体系,中国医生资源很难被真正圈进来为移动医疗服务。

上一篇:贵在坚持坚持作文下一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