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医疗质量控制方案(共10篇)
安全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1
2016年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方案
为了强化临床工作的质量意识,保障各项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医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认真执行,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安徽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制定我院2016年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实施方案。
一、控制目标
1.达到“三甲”医院的标准;
2.规范诊疗行为,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
3.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差错、缺陷,无重大医疗事故。4.严格按照科学诊断、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的原则,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价的医疗服务。
二、监测指标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60%。
CT检查阳性率≥70%。
MRI 检查阳性率≥70%。
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70%。
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麻醉死亡率≤0.02%。
医院感染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96%。
临床化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VIS≤120)。
血液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改良偏离指数DI≤2)。
免疫室间质评全年平均成绩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细菌室间质评全年鉴定正确率≥80%。
普通门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60%。
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急诊留观时间≤48小时。
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合格病历率≥90%。
处方合格率≥95%。
开展成分输血比例≥85%。
输血适应症合格率≥90%。
剖宫产率≤30% 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
血、尿、便常规检验、心电图、影像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生化、凝血、免疫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6小时,细菌学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4天。
超声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
术中冰冻病理自送检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平均住院日≤12天。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
病床使用率85-93%。
病床周转次数≥36次/年。
药品耗材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44.5%。
基础护理合格率≥90%。
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全员开放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例1:0.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100%,培训合格率≥90%。
职工对医院管理组织机构和领导工作满意度≥80%。
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科服务满意度≥90%。
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90%。
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度≥90%。
患者、医务人员对医院后勤服务满意度≥90%。
已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90%。
2.单病种监控指标,卫生部制定下发的单病种路径,其中省、市级临床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为主要监控对象。
3.铜陵市人民医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病案质量判定标准;《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全工作过失、过错追究制度》《铜陵市人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奖惩规定》等。
三、工作重点和计划
(一)工作重点内容:
1.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和规定的执行。
4大学科质量管理组:负责本学科医疗质控方案的制定,抽查本学科的医疗质量情况,督促整改,及时奖惩。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控方案的制定及对本科室医疗质量情况随时进行检查、整改,并进行奖惩兑现。
质控员: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对本科室医疗质量情况定期及随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向科主任汇报。
2.完善相关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修订包括《铜陵市人民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细则》、《铜陵市人民医院病案质量判定标准》,《铜陵市人民医院门诊工作医疗质量考核表》。
3.实行病案三级审查制度
科室质控小组对本科在院病历、门诊病历随时及定期进行检查;对出院病历在离开科室前必须认真进行查阅、审核。病案书写应严格按照原卫生部有关病历书写的规定和《安徽省病历书写规范》(2015版)的要求进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大学科应定期组织检查、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医务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奖惩兑现。
病案室对临床归档病历进行全面的审核、检查。
门诊部必须定期对门诊病历进行检查,将发现的问题、整改意见、奖惩情况等,形成综合评价报告及时反馈给医务处及科室。
4.加强重点科室和重点人群的管理
重点科室指容易发生问题的科室。包括急诊科、妇产科、手术麻醉科、ICU及危重病人较集中的内科专业和一些手术科室。各级质控组织应对重点科室及人群加强监督管理。
各科室要经常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安全教育、劳动纪律教育,抓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诊疗规范的落实,特别是书写病历不认真,不遵守岗位责任制或屡次违反规章制度,不按操作常规进行诊疗活动的极少数医护人员,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员要经常进行检查和教育,加强管理。
5.推进临床路径工作、规范化诊疗、单病种质量控制等工作
落实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培训,积极组织实施,定期开展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评价,扩大临床路径覆盖面,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环节,突出重点。
五、效果评价
1.按有关监测指标对科室和个人进行医疗质量评价,并及时将检查评价结果反馈给科室及个人,督促及时整改;
2.对每次检查、抽查、督查中存在问题的科室和个人,将按照《铜陵市人民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奖惩细则》、《铜陵市人民医院病案质量考核奖惩细则》、《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全工作过失、过错追究制》、《铜陵市人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奖惩规定》等进行奖惩。触犯有关法律、法规的将由有关部门给予处理。
六、信息反馈
1.医务处每月抽查,现场反馈给相关科室主任、质控员;
安全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2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电气安全
1 引言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物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医用电气设备进入医院临床诊断、治疗的各个领域,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这些设备往往直接与人体接触,甚至设备的部分电极植入体内,从而存在电击风险,一旦发生电气安全事故,可造成一系列的生理效应,从较轻的刺痛感到严重的电击灼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安全使用医用电气设备,防止电击事故,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1]。而研究和解决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问题,对医疗设备电气安全质量严格把关,避免出现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是医学工程人员的首要职责。
2 电气安全检测技术规范与方法
2.1 检测规范
根据国家标准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医疗设备应避免在正常使用和单一故障状态时发生电击危险[2]。按照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医用设备通用电气安全质量检测规范》,检测项目包括电源电压、保护接地阻抗、绝缘阻抗(电源—地、应用部分—地)、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患者漏电流、患者辅助漏电流等。
2.2 检测工具及方法
使用瑞典奥利克公司的Rigel 288全自动电气安全检测仪,对我院在用的80台心电监护仪、6台心电图机进行电气安全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通过模拟被检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单一故障状态对相应参数进行检测。正常状态在电源极性正常和电源极性反转2种条件下分别进行检测;单一故障状态在断开1根电源线和断开地线条件下分别进行检测。其中对地漏电流不进行断开地线模拟,其他漏电流项目均在正常状态以及单一故障状态(断开1根电源线、断开地线)条件下进行测量。
检测方法如下:
(1)保护接地阻抗:保护接地测试点包括被检设备保护接地端子或者等电位端子以及其他接地金属部分。
(2)绝缘阻抗:测试电压选择500 V,分别对电源线与地线、应用部分与地线间阻抗进行测试。心电图机硬开关置于开状态进行测试。
(3)对地漏电流:测量由电源部分穿过或跨过绝缘流入保护接地导线的电流。由于被检设备由电气安全检测仪288型供电,该参数指通过电源线流入检测仪接地端的电流。
(4)外壳漏电流:测试点包括在正常使用时操作者或者患者可接触的外壳或外壳部件(应用部分除外)。
(5)患者漏电流:测量从患者流入地的电流。对于心电监护仪,测试应用部分包括心电导联(CF类)、体温探头(BF类)等部分;心电图机应用部分主要为心电导联(CF类)。
(6)患者辅助漏电流:测量应用部分与应用部分之间的患者漏电流。
3 电气安全检测结果及分析
3.1 检测结果(见表1)
86台检测设备中,11台电气安全检测不合格,不合格率12.8%。不合格设备中,7台保护接地阻抗过大,2台对地漏电流超标,2台外壳漏电流超标,患者漏电流和患者辅助漏电流均合格。
3.2 检测分析
(1)对于保护接地阻抗过大的设备,对其电源电缆进行了确认测试,测试发现,7台保护接地阻抗过大的设备中,6台设备电源电缆存在着电源电缆阻抗过大的问题。更换电源线后,该指标合格。剩余的1台设备更换电源线后,发现保护接地阻抗仍然过大。拆开仪器外壳,发现保护接地端子与地接触不良。修复后测量,保护接地阻抗指标合格。
(2)规范中对绝缘阻抗的要求不小于10 MΩ,被检设备经检测全部合格,通常绝缘阻抗值均大于100 MΩ,而有一台设备的应用部分到地的绝缘阻抗为58 MΩ。分析发现,该设备使用年限较长,应用部分到地绝缘性能下降可能是因为内部灰尘堆积或电路老化造成的。
(3)对于对地漏电流和外壳漏电流超标的设备进行维修,维修后再检测相应指标均合格。检测中发现,无论是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患者漏电流还是辅助漏电流,电源极性对于漏电流的影响通常较小,电源极性正常条件下的漏电流和电源极性反转条件下的漏电流大小相当。尽管从分析数据上我们并未得出电源极性反向将增大漏电流的产生,但火线和零线的方向应严格规范化连接。
对于对地漏电流,部分设备在断开1根电源线的单一故障条件下,发生了电流增大的情况,且增加了2倍以上,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对于外壳漏电流,在地线断开情况下,漏电流发生明显增加,且该值与正常的对地漏电流值大小相当。原因在于:医疗设备的外壳金属部分通常与保护接地端子相连,因此,在地线正常连接的情况下,该部分漏电流正常经地线流走,外壳漏电流较小;当在地线断开的条件下时,该部分电流无法经地线到地,造成外壳漏电流增加的现象。从该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安全接地对于设备电气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旦发生未接地或地线故障的情况,将导致安全风险的急剧增加。
(4)对于患者漏电流和患者辅助漏电流,所有检测数据均在规定指标范围内,但部分设备在地线断开的条件下,漏电流大小增加。通过比较,发现该部分设备的导联存在着屏蔽层部分脱落的问题。更换导联线后,地线断开条件下漏电流增加不明显。
4 总结
通过对心电监护仪和心电图机的电气安全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几点该类设备在使用和维护中的注意事项:
(1)电源线需使用阻抗符合相关标准的3线插头。使用2线插头,不能保证对I类设备进行正常接地,容易造成外壳漏电流超标,增加发生电击的风险;电源线阻抗不合格或者长期使用后,电源线存在老化、腐蚀等问题,也容易造成接地阻抗过大[3],无法保证对患者或医务人员的安全保护。
(2)仪器外壳或旋钮等部件不应有裸露的金属部分,心电导联如果发生绝缘层脱落等损坏时,应及时进行更换。不推荐使用医用胶包裹后继续在临床上使用。
(3)对临床使用人员,应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形成制度化管理,如对电源电缆、导联线等是否完好的检查;如何确保接地;导电膏的正确使用和作用等。
通过定期地对医疗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和排查被检设备潜在的电气安全风险,使医疗设备更加安全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贾建革.医用电气设备电气安全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 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 医疗安全 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37-02
医院感染问题,作为衡量现代化医院管理水平重要内容之一,已日益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广泛重视。随着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出台,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院是一所拥有12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医院,自1989年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1992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单位,20年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比较规范和完善。我院在总结多年感染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观念,通过完善的组织管理及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多年来无医院感染爆发事件发生,具体如下。
1 健全三级监控体系,是完成目标任务的保障[1]
1.1 一级管理 医院感染监控组织中的一级管理是院长负责制情况下形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领导决策机构,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研究并制定出医院感染爆发等突发事件的控制措施。
1.2 二级管理 以感染管理科作为二级管理的核心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
1.3 三级管理 有各临床科室、各个护理单元的感染监控人员,负责监督本科室及本单元的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及上报工作。
2 价值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感染控制手段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注重能够直接给医院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质量观念更新,医院感染管理的内涵与外延越来越充分体现出在医院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念转变主要体现在对医院感染控制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感染控制考核力度的加大。
2.1 感染控制基础设施建设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改善消毒设施。先后新建了血液病净化仓、和层流手术室,改建了消毒供应室、口腔科、内镜室、ICU、产房、血透中心等,使布局流程合理符合感染控制要求。添置了大量的消毒设备,如空气消毒机、全自动清洗机、环氧乙烷消毒器、酸性氧化電位水、等离子消毒器等,提高消毒灭菌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2.2 感染控制考核力度加大
我院将医院感染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全局管理中,同时也作为院长业务查房的重要内容。在科主任目标考核中加大对感染管理的考核力度,感染管理科与各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状,充分发挥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委员会成员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专项检查,如:手术室外科洗手、连台手术消毒情况、内镜室的清洗质量、消毒供应室的高压灭菌等,对存在问题制定限期整改通知书,对整改不到位或重复出现的问题,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
3 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中心
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部门,其管理质量代表着整个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3.1 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标准操作规程
制度是纲,是总体要求和限制;操作规程是目,是具体规定和细则。我院重视对操作规程的落实,使操作人员有章可循,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操作规程详细具体,实用性强,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3.2 深入重点科室,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院要求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周一次参加重点科室的早交班和医生查房,通过交班查房,及时传达相关文件精神及院感信息,及时反馈存在问题,解答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发现不规范行为,如:手卫生规范的执行情况,无菌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等,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受大家的欢迎。
3.3 注重对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应用
对重点科室前3年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该科室的感染控制基线,对高出基线太大的科室,必须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必要时进行相关环节卫生学监测,针对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完成监测分析报告。加强耐药菌株的监测和分析,我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天对微生物室的阳性检验报告进行监测,发现特殊耐药菌株或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科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对特殊耐药菌株进行标记隔离。
3.4 加强重点科室的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我院对重点科室的培训是由专职人员到科室进行专题讲座或讨论,每季度一次,探讨医院感染相关问题,形式不拘。要求科室每月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层次,近三年感染管理科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完成医院感染相关论文20多篇,其中6篇发表在中华级期刊上。完成医院感染科研项目5项,分别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4 有效的环节管理,是促进感染控制的关键
4.1 加强环节管理的内涵质量
目前,我院正处在发展当中,医院感染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不高,这就要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难度更大,工作更重要。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大对重点环节的内涵质量管理。
4.2 依法管理,加强对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的管理
按照卫生部相关文件精神,我院出台对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的管理的规定,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做了详尽的规定,重点加强了血液透析器和各种导管的管理,明确规定凡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一律不得重复使用。
4.3 特殊感染病人的跟踪监测和防护
对特殊感染病人的转科和医院内流动,特别是ICU病房病人周转快,特殊耐药菌株感染率高,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要进行跟踪监测,并要求接收科室做好消毒隔离及标准预防工作,防治感染流行。
总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工程”[2],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优秀的管理人才,科学的管理机制,严格的操作规程,是医院感染向“零”爆发管理目标努力的必备条件,最终达到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牛延军. 医院感染的三级组织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302-303.
耳鼻喉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4
一、目的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不断优化医疗环境,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提高科内业务人员业务素质;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目标
通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的推行,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建立明确的职责权限,相互监督与制约,相互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制度化,设施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考核管理组织和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及质控员组成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科内结合本科业务工作实际制订诊疗护理常规和操作规范,并督促贯彻执行。对医疗、护理、医技、功能、教学科研、病案质量实行全面综合管理。
2、建立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科内质控小组对本科医疗质量进行指导考核,形成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院质量检查考核小组,科室质控组三级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3、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同时负责病案管理、药事管理、感染管理、输血管理、医疗事故预防等相关事务工作。
四、严格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1、严格依法执业,建立准入制度,对人员、器械特别是置入性器械、新业务、新项目的准入管理,规范各类人员执业范围,严禁跨专业收治病人。
2、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规范,加强医疗环节管理,科主任、护士长及质控小组要认真负责,严把医疗每一个环节质量关。
3、严格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重点对核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执行。
五、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
认真落实医疗垃圾的收集与销毁工作,核对传递染病上报情况,检查各种感染管理工作,提出整改意见。
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疗卫生法规,学习业务知识
抓好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严抓“三基”“三严”强化训练,达到人人过关,将“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
七、建立缺陷管理制度
各个医疗环节严把质量关,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业务人员技术缺陷档案。
耳鼻喉科
安全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5
实施方案
为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有效防范医疗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根据山东省卫计委和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专项整顿活动,进一步强化依法执业意识,落实主体责任,改善医疗服务,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加强监管,改进管理,切实保障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弥补各类医疗安全管理漏洞,整治医疗安全隐患,杜绝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领导
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活动,成立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整顿活动领导小组”。由院长亲任组长,制定活动方案,周密安排,精心部署,组织全院开展自查,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工作重点
1、依法执业。重审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许可证》等行医资格证书。严格对照执业范围界定医院科室设置和行医范围。保证校验遵期进行。2、18项核心制度落实。深入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十八项)的学习与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3、医院感染管理及传染病管理。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修订《院感工作制度》、《院感与疾病控制管理制度》、《医院消毒灭菌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强化院感管理及传染病管理力度。
4、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处置。设立院长接待日、医患沟通日、投诉电话和意见箱等沟通平台,及时了解病人疾苦,关注病人要求,并持续改善医院就医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杜绝医疗纠纷。制定《医疗纠纷应急处理预案》,防患未然。
5、合理用药、检查。加强我院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严格掌握适应症检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加强并持续开展我院合理用药监测工作,推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杜绝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大处方等不良现象。
6、药品、耗材采购和使用。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及《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要求,开展药事管理工作。定期召开由院长主持的药事会,对药品质量管理、处方点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合理用药、药品调剂质量等进行督导。严禁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流入医院。
7、价格管理及收费。严格按照泰安市物价局 卫生局 人社局印发的《泰安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表》制定医院医疗项目价格,并执行。运用现代化的院管软件管控医院收费,杜绝不合理收费、私自收费等不良现象。
8、贯彻落实“九不准”。深入学习“九不准”规定,认真抓好贯彻执行,坚决查处违规行为,切实加强监督检查。院内医务人员一旦查出违反“九不准”规定,坚决辞退,绝不姑息。
9、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医院系统分为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两部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和HIS系统的权限由专人负责。所有用户建立、开通需由院长审批。信息管理员对网络系统实行监控、查询,及时对故障进行有效隔离、排除和恢复工作,以防灾难性网络风暴发生。所有上机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严禁私自安装软件、插入临时储存介质、变更计算机硬件等不良行为。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8年10月17日):学习、认识。
第二阶段(2018年10月18-19日):自查、整改。
第三阶段(2018年10月20日):总结、提高。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各职能部门、科室管理者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医疗安全工作挑战,剖析医疗安全问题原因,深刻认识做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重要意义,深入开展医疗安全管理,制定目标任务计划,确保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安全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6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终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确保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不断发展,同时也为争创“二甲”医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结合我院目前实际情况并放眼可预期的未来,特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而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 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为了医院医疗质量而成立的质量控制领导小组,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其职责分述如下:
1、质量控制小组的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 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 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
(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二)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职责
(1)、科主任、护士长为主要责任人。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2)、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3)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医务人员自我管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活动等多个组成部分。有关实施控制及具体考核内容按过程分为:
(一)门诊医疗:
1、挂号、分诊 咨询处、挂号室:按照专业病种及病情轻重缓急指导患者 2 挂号。
2、首诊医师:
(l)首诊医师负责制:a、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拟定初步诊断,做出恰当处理,同时按病历要求书写门(急)诊病历(每月检查重点为病历书写质量)。b、建议专科门诊就诊。c、收住院。
(2)第二次就诊:①原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收住院。②新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门诊治疗。
(3)第三次就诊:仍未能确诊,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应履行签字手续。
(4)当患者需入院诊治时,应由开具入院通知单的医师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二)病房医疗:
l、24小时内完成:(1)病人入院30分钟内应给予初步处理。(2)由经治医师做出初步诊疗意见并完成病历书写(24小时内完成住院病历)。(3)必要时由主治医师提出并请示上级医师组织科内讨论、科间或院内会诊。(4)急、危、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看并于6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
2、入院三天内:(1)确诊者按诊疗常规进行。(2)未确诊者,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组织科内讨论、科间会诊。
3、入院后1周未确诊者,必须进行科内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确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2周内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特殊专业按诊疗常规执行)。
4、治疗措施:(1)药物治疗:①药物选择:a、制定专科用药规范并严格执行;b、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②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③根据病情、疗效及时更改、调整用药方案。④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其它脏器及其它疾病的影响。
(2)手术治疗:①术前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审批。②按手术常规操作。③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后处理。
(3)特殊诊疗按各专业诊疗常规执行。
5、转归:(1)治愈——出院,专科门诊随访。(2)好转——专科门诊随访。3(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转院需履行签字手续。(4)死亡——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l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及时上交病案。
6、出院:(1)治愈者由主治医师审批,向上级医师汇报后即可出院。(2)好转者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向患者交待专科门诊继续治疗或返院治疗的注意事项,并批准方可出院。(3)未愈者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向病人做继续治疗指导并批准方可出院。(4)管床医师必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书写“出院小结”。
注:
1、根据病情,不受时间限制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诊,如院外会诊、远程会诊等。
2、重危病人应床边交接班,每天有交接班记录。
3、报告方式:对病危病人须将病危通知单送交医务科;对特殊、紧急抢救病人须立即报告科主任,由科主任上报医务科及分管院长;对死亡及入院两周未确诊病例应书面上报医务科。
4、护理考核由护理部按照质量要求。其他质量要求按照各职能科或考核细则执行。
五、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
(一)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质控办、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信息科、药剂科等职能科室对各医疗科室进行考评,并将每月考评结果汇总,每季度以《通报》形式下发各科室。对正在诊疗过程中的运行病历、处方、各类同意书、手术记录表、各种申请报告单等医疗文书按院《医疗质量管理督查考核评价标准》内容逐项考核,每月随机抽查并反馈;归档病历主要由医务科、护理部、病案室、信息科负责每月抽查考评反馈。
(二)分析各项诊疗活动对整体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及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1、按院《医疗质量管理督查考核评价标准》满分为100分,如检查的各项所得总分大于85分为合格,不合格科室按照医院《岗位工作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处罚。
2、重大医疗质量问题按医院有关规定视情节给予处罚,取消当年度先进科室评审资格和对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等处理。
3、门诊医师对需入院治疗的病人未及时收住院者,须进行教育、惩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按医院《医疗质量、业务工作督查考核奖惩制度》、《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及《投诉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医院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全院上下须通力合作,各职能科室监督指导工作要落实到位,考核办法严格按照要求执行!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医院各项工作处于质量不断得到控制、方案持续得以改进、效益不断得到提高的新局面。
罗源县医院医疗质量管委会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经验点滴 篇7
医疗设备是医院资产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基础保障, 医疗设备质量优劣关系到医院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1]。进入21世纪, 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医院医疗设备更新越来越快, 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
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 医院必须根据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存档、培训、维修、计量、质量检测和报废的全过程[2], 建立《医疗设备采购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设备验收制度》《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医疗设备使用培训制度》《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医疗设备计量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内部质量检测制度》和《医疗设备报废制度》等的质量体系[3]。
1.1医疗设备采购过程中的管理
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是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4]。医院要严把设备采购环节才能保证合格、安全的设备进入到临床应用。科室提出购买医疗设备申请, 填写《医疗设备采购申请表》, 提出购买设备的名称、用途、价格要求。医院应审查设备供应厂商资质、代理商资质、销售人员资质、医疗器械注册证、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或3C认证证书等内容。
签订的采购合同是以后设备验收、安装、使用、维修时的主要依据, 因此合同中的条款应做到详细、明确、可操作性, 使医院利益得到最大保证。购买的医疗设备到货后, 应组织临床科室负责人, 设备科和采购科人员, 厂商工程师以及销售代表对设备进行验收。医院验收人员应对设备的包装、数量进行清点, 根据合同对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进行核对,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设备厂商应提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维修手册、产品合格证书等资料。强制检定范围内的设备, 厂商应提供设备的检测证书, 方可验收。验收报告或验收记录应保存至卫生装备淘汰报废后5年。医院应对设备的资料进行存档, 保存在档案室内, 分类编号, 并制定案卷目录。档案内应存放的资料包括论证表、采购合同, 使用手册、操作手册、验收记录、使用培训记录、维修记录等。借阅档案者应办理借阅手续, 填写借阅记录。档案管理人员应随时整理完善档案内资料。
1.2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设备验收完成后, 医院应及时联系厂家对临床使用科室进行技术培训。科室人员应掌握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对于卫生装备使用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 应及时开展针对性卫生装备操作培训, 提升临床卫生装备操作人员的水平。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作用是降低设备故障率、降低维修和运行成本, 提高设备使用率和经济效益。除了一般性故障维修外, 还要对设备实行预防性维修。根据每类设备的风险程度, 安全要求、使用频率等因素制定预防性维修周期。设备科需要每年制定预防性维修计划, 预防性维修工作按计划实行。设备维修后的文字资料要整理归档保存, 为以后同类型设备维修提供参考[5]。对于国家实行强制检定的医疗设备, 要严格按周期进行检定, 检定率应达到100%。对于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停止使用, 待修复并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6]。计量设备应建立相应台账, 计量检定结果要有相应记录, 检定合格证书应保存完整。
1.3医疗设备的内部质量检测管理
医院内部设备质量检测是对计量工作的重要补充, 保证了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医院内部质量检测人员每年要制定检测计划, 根据检测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性检测和性能检测。对不合格的设备进行维修, 检测合格后方可允许临床使用。多次维修仍无法达到检测标准的设备应及时报废, 不能再继续使用[7]。
(1) 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性检测内容。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以下简称顺义医院) 使用美国福禄克公司ESA612电气安全分析仪。检测人员对输入电压、设备的接地阻抗、机壳漏电流、患者漏电流、患者应用部分漏电流、绝缘性能等项目进行检测。
(2) 医疗设备的性能检测内容。2015年, 顺义医院购买瑞典奥利科公司的生命体征模拟仪、除颤器质量检测仪、输液泵质量检测仪、呼吸机综合质量检测仪、血液透析机质量检测仪等质控检测仪器, 分别对监护仪、除颤仪、输液泵、注射泵、呼吸机、透析机等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测, 检测内容见表1。
(3) 质控检测结果及分析。2015年, 顺义医院对158台医疗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性检测, 不合格12台, 不合格率为7.6%;监护仪性能检测130台, 不合格台数9台, 不合格率为7%;除颤仪性能检测28台, 不合格2台, 不合格率为7.1%;输液泵/注射泵性能检测192台, 不合格11台, 不合格率为5.7%;呼吸机性能检测38台, 不合格3台, 不合格率为7.8%;透析机性能检测33台, 不合格1台, 不合格率为3%。被检设备不合格项目见表2。
顺义医院在检测中发现影响监护仪质量的主要是其电极线、血压袖带、血氧指夹等附件, 它们的老化、不洁净等因素直接影响了监护仪的测量数值。检测中发现输液泵/注射泵如果使用时间过长, 不合格概率较大。呼吸机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氧电池老化, 导致氧浓度不准确, 需要更换氧电池。设备电源线的破损、电源没有地线等直接影响了仪器的安全性和仪器质量。
2顺义医院开展医疗设备质控工作体会
顺义医院通过开展医疗设备质控工作, 将设备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使日常工作更有条理性。质控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临床科室的支持。只有临床科室了解了设备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指控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通过进行内部检测, 把每件设备的情况反馈给临床科室, 为临床科室正确和安全使用设备提供重要保证。统计归总被检设备的检测数据, 发现设备使用中的诸多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更加认识到医疗设备质控工作的必要性, 坚定开展质控工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周丹.医院医疗设备质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J].中国数字医学, 2007, 2 (8) :18-21.
[2]梅国江, 马健.医疗设备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10 (5) :63-65.
[3]李怡勇, 米永巍, 郭赤.建立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实践和探讨[J].医疗卫生设备, 2010, 31 (8) :126-127, 129.
[4]陈晓红, 任国荃, 周丹, 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实践与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4) :92-94.
[5]王晓敏, 李怡勇, 郭赤, 等.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08, 5 (1) :40-41.
[6]文彬.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环节[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7, 31 (5) :377-379.
安全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8
为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确保提高我科医疗质量和安全、保证病历 书写的内涵质量及医疗指标的完成,拟定本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计划:
一、强化思想认识,持续发展:崔云主任、张钢琴护士长负责抓好科室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每月召开质量管理小组会议、病历质控小组会议、护理管理小组会议,医疗安全小组会议等,规范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使我科每个工作岗位的医师都能努力工作,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科室持续发展。
二、明确科室医疗主要控制工作指标,努力完成。
三、完善科室医疗质量考评工作,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定考评标准,每月由质控员进行检查,做好总结反馈工作。
1、参照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三好一满意的评审标准,对科室的每月工作情况,认真评分,并结果与科室个人奖金挂钩。
2、健全落实科室各种医疗制度,要求各种制度执行记录规范,项目齐全。医疗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入院48小时内主治医师查房,一周内主任查房,术前,术后上级医师查房,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房,病重自动出院请上级查房,重病人值班医师查房后作好病程记录。加强知情谈话制度管理,非手术病人入院内48小时谈话,手术前后谈话,危重时随时谈,特殊诊疗操作、治疗、用药谈话,输血同意谈话,麻醉前同意谈话;严格执行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审批及手术权限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各科每月召开科室质控会议,对存在问题分析,整改,持续改进。
四、认真做好医疗文书书写管理工作
1、强化病历书写者自我检查、科室病历质量小组监控。科室病历质控医师每月对病区进行环节及终末病历质量检查,培养科室每个医师的病历质量意识,加深检查者的感性认知,将检查结果及时传达到给本人,避免同样错误发生,使被检查者引起重视,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意见,实施改时,起到良性循环作用。
2、抓好病历质量的评价、科室实施奖惩结合制度,科室病历质控医师每月对病区进行终末病历质量检查,检查存在问题及乙级病历,本科室记录并予以适当经济处罚,且作为年终评优秀和先进的考核项目之一。促使大家重视并互相督促,避免和减少病历缺陷发生率,提高我科病历质量。
3、落实病历检查制度,突出每月检查重点。
安全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9
检查标准1:急诊科设置
急诊科独立设置,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设备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
(1)按照要求急诊科设置应为独立的医疗区域,有急诊“绿色通道”,标志醒目,无障碍,通道衔接通畅,设置了急诊导医。
(2)急诊医疗专业设内、外科两大系列,护理工作由急诊科护士担任。(3)专业队伍相对固定,确保急诊观察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2%,监护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1%,固定人员按核定床位的1%设置,副高以上人员大于1/3的标准。(4)根据急诊工作的要求,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满足急诊病人的需要。检查标准2:急救技能掌握(附件1:急诊医生必须掌握的急症诊治及操作技能)(1)急诊医务人员经过医院和科室的培训和考核,能够熟练掌握急诊医生必须 掌握的急症的诊治及相关技能(考核办法见附件2急诊急救培训与考核制度、考核内容见附件3)
(2)熟悉院前急救程序(见附件4:院外急、往诊接待流程);(3)熟练使用抢救设备。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
(1)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急诊医师须经过急诊专业培训后上岗(抽查附件1、2内容);
(2)科室质控小组每月检查急诊医师专业培训记录、资料和急诊抢救工作记录,查看标准执行情况。
(3)每月进行急诊业务学习,及时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4)及时组织新员工进行院前、院内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保障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喉罩管技术,不断提高急救技能。检查标准3:急救设备、药品的配备及完好率 考核方法:
(1)设备设施:实地查看急救设备设施是否定位放置,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完好率能否达到100%,对于临时故障设备是否加以标识及有无应急措施。查看急救设备维修保养记录、交接班记录及设备的调配方案;(2)急救药品及急救物品:查看药品、急救物品的准备是否齐全足量,有无过期药品和消毒物品。现场查看各种无菌包及治疗盘的使用情况;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查看药品、物品的交接班记录;
(3)现场查看救护车车况及随车必备抢救设施、物品情况; 改进措施:
(1)急诊抢救设备每天有专人负责,做到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并记录交接班记录,保障设备性能良好,处于应急状态。按照要求建立各类设备的应急调配预案,以备应急使用。对于发生故障的急诊抢救设备,应立即报告科室领导及医院设备管理员,并进行设备故障报告登记,同时启动应急调配预案。
(2)严格执行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制度:每天进行急救药品、物品交接班清点登记,所消耗药品、物品应及时补充,过期药品及物品应及时淘汰。
(3)医用救护车满足需要,处于应急状态,车载设备齐全(车内必备担架、氧气、急救箱、抢救药品等,完好率100%)检查标准4:急诊管理
(1)查看急诊制度(见附件5急诊工作制度)、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度和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
(2)急诊环节管理(见附件6危急重症抢救制度、附件7危急重症患者管理制度、附件8急诊绿色通道的有关规定):急诊辨识及分诊处理能力;急诊“绿色通道”(高效、安全、便捷)情况;科间紧密协作情况,患者转归处理等;(3)建立重点病种(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症、休克、创伤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4)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考核方法:
(1)模拟现场检查急诊制度及核心制度落实情况;
(2)模拟现场检查急诊抢救,查看5分钟内抢救措施到位情况;
(3)查看重点病种(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症、休克、创伤等)急诊抢救记录;
(4)查看质控小组检查情况记录、查看质量管理会议记录情况。改进措施:
(1)加强急诊工作制度和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和会诊制度的落实,任何科室不得拒绝和推诿病人,跨科病人由首诊科室负责或协商解决,科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2)对急诊科留观病人应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于留观时间达8小时以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作出进一步处置意见。
(4)建立创伤、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症、休克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证急诊抢救工作及时有效,确保完成5分钟内抢救措施到位、急诊留观时间≤12小时、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等各项质量指标。
(5)急诊检验、放射、输血、药房、B超按照要求24小时接诊,会诊、留观、手术、住院、转诊等环节职责明确,落实规范。检查标准5: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及时、完整 考核方法:
(1)质控小组定期抽查留观病历,检查留观病历病程记录情况,首次记录由首诊医师完成。病志中必须记录生命体征及重要阳性体征,记录每8小时不应少于2次,急、危、重症随时记录;8小时内要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交接班、转科、转院等应有病程记录、有详细的会诊记录和急诊留观医师执行记录;留观72小时应有病情小结;病人离开时应记录去向;每月组织死亡病例讨论。对留观登记本定期进行抽查、统计,达到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12小时的标准,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
(2)检查急诊抢救记录书写情况:急诊抢救记录应按格式要求记载全面完整,接诊时间、病情经过、生命体征、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印象诊断、抢救经过、转归等均应加以记录。
(3)急诊门诊处方药严格按照规范书写,姓名,性别,时间,科室,诊断要写清晰,无漏项;每张处方不能多于5种药品(包括液体);处方上不能写化学符号和代码;诊断处严禁写“取药”。
(4)检查医患沟通制度落实情况,做好医患沟通记录。改进措施:
(1)经常性开展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的重要性的教育。要求首诊医师对患者要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确诊,合理治疗,并按要求书写门(急)诊病历,做到不推不拖;对疑难重症应祥细检查,并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遇有多处复合性创伤时,应由首诊医师和有关科室共同给予急救处理;危重患者首诊医师负责转送急诊科进行抢救,情况危急者,首诊医师负责组织就地抢救;凡应收治的特殊抢救病人,如收入科室确有困难,首诊医师应报告医务科和总值班,该部门人员有权临时吩咐有关科室先行治疗,该科不得拒绝;首诊医师有事离岗时,应将所负责的患者交予其它医师负责。
(2)及时进行充分、有效的医患沟通,要告知患者病情情况、诊疗计划、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潜在的好处)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3)对于患者不配合诊疗的情况应及时详细告知可能导致的后果,将告知内容及时记录在“告知登记本”上,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
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院2011年4月间接收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进行临床检验时进行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获取质量控制下的检验结果, 同时分析考察此方法下相关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参考没有进行质量控制时的相关检验结果准确性, 对比不同方法下的临床检验工作效果。
1.2 质量控制方法
1.2.1 临床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前, 临床医师要正确填写检验申请单。明确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 如改名、年龄、住院号等, 如有必要还需附加简单病历, 并说明特殊情况。患者基本信息的填写要求全面准确, 避免漏填、错填等。填写不当很有可能会影响检验人员的判断, 造成错误的检验结果或者误诊医疗事故。同时, 重视患者的准备工作。由于检验结果受患者生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患者准备工作会对送检标本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如患者的兴奋、激动情绪会造成体内白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而患者饮食高蛋白食物也可能引起尿素、尿酸、血糖等项的检测结果增高。因此, 在采集患者标本时应该尽量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破坏, 避免影响检验的结果。此外, 整个检验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患者标本采样与检验的准确度。进行患者标本采集时应注意相关事项:如核对检验的申请单与标签的一致性;采血时为保证安全让患者保持坐姿或卧姿;控制止血带的压迫时间和松紧度, 避免用力拍打患者的穿刺部位, 穿刺入血管后应该立即松开止血带;相关的标本采集器材要满足检验要求, 避免污染等[1]。
1.2.2 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从接受标本开始, 要对临床检验中的质量进行控制, 直到得出检验结果。其中, 良好的仪器维护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之一, 因此相应的仪器维护意识要加强。对检验仪器要按照相关规定正确保养维护, 同时制定周保养、月保养及季度保养计划, 确保相关检验仪器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对故障仪器以及部件更换需要做好记录, 方便查询。
检验过程中, 要按照相关检验流程规定严格进行试剂准备操作。依照标准检验流程, 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配制试剂;相关试剂应该存放于冰箱以防止挥发;对长时间不用的试剂, 严密观察其稳定性;严格禁止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出现。
整个检验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检验质量。临床检验以实验为基础, 全面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检验工作效果影响很大。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规范控制临床检验工作的全程, 保证整个检验结果的全面及时和准确有效。要控制好室内和室间质量, 及时调查改正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所有项目的检验工作都要按照标准程序实行, 保持一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 保存完整的原始记录, 以完整、全面的检验记录为检验工作提供数据资料支持[2]。
1.2.3 临床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检验后, 要对检验结果进行认真严格审核。相应的检验人员要认真对待每个环节, 及时发现错误并且改正。同时加强比较分析得到的检验结果, 对异常的检验结果立即与患者最近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 了解相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对患者标本的采集情况可以进行必要了解, 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有效。
完善报告单签收制度, 实行检验报告单的专人负责管理方法。各检验科室根据情况具体规划保存有关的检验报告单, 制定合理的保存方法, 方便日后进行相关核对审查。
对检验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 针对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的差异, 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 查找原因确认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同时, 根据临床医师的意见和建议, 改正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 保证临床检验的工作质量。
2 结果
对临床检验全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显著提高了患者临床检验的结果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临床医师以及患者对相应的临床检验工作的程序、结果和检测效果的认可度上升。相关检验程序更加规范有效, 减少了医患纠纷,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对质量控制下的临床检验效果表示满意的患者达到85%, 显著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3 探讨
3.1 质量控制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不断提高, 对相应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日益严格。患者及家属在接受医疗时更加注意相关程序合理性、医疗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服务态度, 客观上要求相应的医疗护理工作应该更加积极主动且提高效率。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 基层医疗机构面对的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医疗服务质量日渐成为医疗机构之间竞争的有效手段, 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也是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基层医疗机构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的临床检验工作, 适应医疗机构竞争以及患者家属的服务要求。通过加强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保持良好信誉以及适应行业竞争具有积极意义。
3.2 有效提高患者家属的服务满意度
基层医疗机构的所有医疗护理服务, 都应该以患者的健康恢复为工作重心。医疗机构要实现治病救人的工作目的, 就要围绕患者的医疗护理体验,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身体体征切实提高相关的医疗工作质量, 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医疗服务[3]。因此, 相应的临床检验工作也要以保证检验质量为工作前提, 提高全面的质量控制水平, 保障患者的医疗护理服务满足治疗康复的实际需要。同时, 医疗机构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更新, 需要医疗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保证临床检验工作质量, 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清芝, 蔡英美.质量管理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地方病通报, 2010, 25 (4) :55.
[2]谢平仙, 张建明.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临床医学与检验, 2011, 8 (10) :1265-1267.
【安全医疗质量控制方案】推荐阅读: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11-22
医疗质量与安全06-04
医疗质量和安全09-18
医疗质量安全11-19
医疗安全质量制度11-20
医疗质量和安全01-11
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总结08-28
医疗质量与安全试题10-24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09-04
医疗质量安全检查表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