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2024-09-04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共11篇)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篇1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2015年,根据医院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制定了多项目标,并一一执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工作中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将2015年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法执业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依法执业的执行与落实,保障医疗安全,医务科加强对全院的依法执业进行检查、督导、落实、反馈、组织学习与落实。加强执业准入管理,要求各科主任严把入关,无执业资格人员必须在执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执业。

二、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各项制度

在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及操作规范的同时,医院修订了医、药、技管理规范及各临床专业诊疗规范。

三、定期医疗质量检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医务科对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质量检查。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每月组织至少进行一次病历质量督导检查。

四、主要存在的缺陷

1、医疗质量:(1)部分科室的医疗文书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完全雷同,常规检查不完善,病历中出现许多逻辑错误(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出入院诊断不一致等),重要异常检查结果无分析、无记录,诊断依据不足,部分医师或者护理人员应该签名的地方未签字,日常病程记录书写不及时,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不完整等等。(2)部分科室抗生素使用不规范(3)部分科室医疗质量质控小组工作未落到实处。

五、下一阶段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

1、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督查力度,严格把好执业准入关,使各级医务人员自觉依法行医,依法执业。

2、加强各类质量管理制度的学习,提高医疗质量,做到诊断有标准,治疗有依据。

3、做好《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年版)的培训工作,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强化“三基三严”,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4、完善和统一医院医疗质量评价的各项标准。

5、进一步完善院科两级管理组织,落实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

6、现运行病历由医务科定期组织检查;归档病例由医务科及病案室组织相关科室主任或质控医师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病历督导检查,至少每月一次。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3年医护人员与医疗统计报表, 医务人员614人, 男260人, 女354人, 内科192人, 外科159人、儿科86人、妇产科88人、口腔科9人、耳鼻喉科9人、皮肤科6人、医技科室65人;医疗统计报表包括:门诊、住院人次、手术人次、平均住院日、平均术前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次数、诊断符合率、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各科治疗有效率及住院患者病死率。

1.2管理方法2013年1月—6月主要根据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医院日常管理, 7月~12月在依照规章制度管理的基础上, 将人性化管理机制引入医院日常管理中, 具体做法如下: (1) 为医护人员提供尽可能舒适的工作环境, 倡导“以人为本”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 (2) 管理者转变观念, 放弃本位主义, 以理解、尊重与宽容的心态对待基层医务人员。 (3) 充分理解与尊重下级组织, 每月下科室与一线医务人员进行广泛交流, 发现不足, 接受合理化建议, 对困难职工给予必要的帮助。 (4) 充分发挥中层领导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让中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5)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 开展人性化服务, 让每一位医务人员懂得人性化服务是获得患者信赖的关键, 是医院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根本保证, 是降低医疗风险的有效方法, 是促进医院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6) 完善医院管理制度, 鼓励医务人员对医院发展荐言献策, 对有价值的建议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1.3观察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 (1) 2013年1月~6月、7月~12月医护人员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满意度= (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 /总人数×100%。 (2) 参照李丽勤[2]设定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 比较1月~6月、7月~12月医疗质量指数, 包括工作负荷指数、工作效率指数、诊断质量指数、治疗质量指数四个方面, 工作负荷指标包括门诊、住院人次、手术人次;工作效率指标包括平均住院日、平均术前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及床位周转次数;诊断质量指标主要指诊断符合率, 治疗质量指标包括切口甲级愈合率、治疗有效率及住院患者病死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013年1月—6月、7月~12月医护人员满意度比较7月~12月医护人员满意度为93.97%, 明显高于1月~6月的83.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013年1月—6月、7月~12月医疗质量指数比较7月~12月较1月~6月工作负荷指数、工作效率指数、诊断质量指数、治疗质量指数均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医疗体制运行与国外的交流与接轨, 一方面, 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另一方面, 医疗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医患矛盾日渐突出, 医院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 必须要转变管理理念, 强化人性化管理, 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保障医院的和谐发展。

田禾[3]研究认为医务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是影响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性化管理可以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与医疗质量, 对医院发展极为重要。本文证实, 引入人性化管理,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由单纯制度化管理时的83.55%上升到93.97%, 反映医疗质量的工作负荷指数、工作效率指数、诊断质量指数、治疗质量指数均较前明显增高, 与田禾的研究结果基本趋于一致。

分析原因认为, 一方面, 人性化管理着力在解决医务人员需求的基础上, 运用符合医务人员心理的方法实施管理, 让医务人员在舒适、和谐的环境下心情愉悦地工作, 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满意度[4]。另一方面, 医院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 破除居高临下的工作作风, 与基层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及时吸收合理化建议, 职工的困难可以得到及时解除, 有助于于医务人员对医院管理的接受。同时, 始终贯穿人性化服务理念, 医院管理者人性化管理医务人员, 对促进医务人员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由被动型服务向主动型服务及满意服务转化[5], 对提高医疗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 人性化管理可提高医院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和医疗质量, 值得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对医院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6月主要根据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医院日常管理, 7月12月将人性化管理机制引入医院日常管理中, 比较2013年1月—6月与7月12月医院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医疗质量指数。结果 17月12月医护人员满意度为93.97%, 明显高于1月6月份的83.55%, 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7月12月较1月6月工作负荷指数、工作效率指数、诊断质量指数、治疗质量指数均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人性化管理引入医院日常管理, 可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提升医疗质量。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工作满意度,医疗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艾热提· (中旬) , 艾山.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4) :149-150.

[2]李丽勤, 虞兰香, 罗阳峰, 等.应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住院医疗质量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6) :37-39.

[3]田禾.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8 (3) :277-278.

[4]戴小萍.浅谈现代医院的人性化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3) :357-358.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篇3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大众对于国家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持续提升。医疗纠纷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医疗市场的竞争持续向激烈化发展。三级医院,作为国内护理、医疗、科研、教学能力级别最高的医疗防治机构,在新医疗形势的兴盛下,受到了很大的行业冲击。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只有对医疗质量管理问题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并不断开发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医疗服务模式,才能够对医院的发展方向进行控制,提升医院在医疗行业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新医疗形势;医疗質量管理;三级医院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33-02

医疗质量管理环节是国家医疗机构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特别是国家三级医院,作为国家的最高等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环节更要加以重视,医院本是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公益性机构,但在现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引导下,部分国家三级医院却产生了以利益为主要导向、忽略医疗质量的恶劣风气,不仅对医院本身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更使国家民众对国内的医疗体制失去了信心,影响了民心的导向,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性与稳定性,所以国家的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高等医疗机构,必须强化自身对于医疗服务质量重要性的认知,并进行针对性的改善,才能在医疗行业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现今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问题

现今我国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工作在新理念的带动下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国外先进理念的带入使得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改善,但医疗机构发展需求的落后及医疗质量管理中的矛盾问题依旧存在。

(一)相关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

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人员队伍主要是由临床科室负责人与科室的专职管理人员构成的。医疗服务质量教育的落后使得这些管理人员的观念与管理方式都相对较为陈旧落后,并未形成优化医疗服务规范、提高医疗服务品质、以病患为重心的专业理念。而且部分专职的管理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对于临床诊疗方面也并不了解,所以使得管理的相关专业理论无法与实际工作相互连接贯穿,导致实际工作与理论产生了脱节。

(二)医疗质量管理的体制不健全

在传统的医疗机构中,是采取科、院分级管理以及科主任负责制度,这使得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网络支持也有不足的情况。大多数医疗机构的监督部门和医务部门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并未以医疗机构的大平台作为着手点,发挥出多部门交互的优势。另外,因相关工作人员的缺乏,使得管理工作始终得不到全面性的落实,所以也使整个医院的管理能力受到了局限。

(三)管理手段的陈旧

现今的信息技术在国内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并不广泛,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在医疗机构中的推广与普及,都将重点放在了临床医学等方面,虽然现今部分三级医院也都构建了医院的影像归档系统、信息系统及通讯系统等多个管理系统,但依然缺乏整体的筹划,使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得不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而且信息标准化的环节依然较为落后,导致了“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这对医院的信息化管理进程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为医疗服务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许多医院的质量管理工作还是停留在汇总分析、手动统计的阶段,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二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着重培养管理人才

医疗行业的特殊需求使得这个行业对相关管理人才的要求更加倾向专业化,这也是作为挽救生命的医疗行业应当遵守的准则。所以医疗机构在组建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人才专业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培养,需要让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管理人才不但需要了解临床诊疗工作的运作流程,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管理知识。而且要着重选择年轻、具有活力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医疗流程及管理知识培训,这样的人才在相关医疗及管理知识的培训后,会是管理团队中的核心储备力量。

(二)加强信息系统构建

在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初期阶段,信息孤岛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但随着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果医疗机构的总体规划不足,信息孤岛增多,便会导致管理系统整体效能的减低,管理工作的落实也会因此受到阻碍。所以将孤立、分散的信息转变为网络化的信息材料,将孤岛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搭建出精确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才能够使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加顺利。

(三)建立多部门交互平台

各部门的交互,是确保各环节工作良好接洽、落实责任制的基本工作。所以医疗机构要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寻找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建设起院、科、岗垂直管理的体系,强化各个部门的信息交互与合作,加强横向的联动。确保各个部门在信息上实现互通,在责任上分工明确,消除部门壁垒的阻碍,避免责任推脱的情况。

(四)实行实时监督

医院需要建立起防控一体的监督系统,在医疗质量监督管理上要注重三级结构,即环节管理、结构管理及结果管理。依照级别对医疗质量进行控制是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传统的医疗质量控制,多数以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作为重点,很少涉及到环节质量的控制,但结果的反馈的滞后性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延迟的问题,导致发生的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也无法及时进行弥补与解决。所以在医疗质量监督方面,要注重环节与结构,进行实时化的监督,确保了每个医疗环节的规范性,才能保证有良好的医疗成效。

(五)转变陈旧管理观念,促进质量管理体制创新

时代在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体制也都在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改善,医疗机构自然也是如此,如果还是使用一贯的传统质量管理方式,自然无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与民众对医疗机构的要求。所以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结语:

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而且医疗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意识到,医疗机构间的竞争就是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竞争,只有对医疗质量进行针对性提升与创新性的改善,确保医疗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才能使医疗机构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进而提升大众对医疗机构及国家医疗体制的信任度,让医疗行业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蓉蓉,韩光曙. 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结构的讨论[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03).

[2] 张彬,王胜. 50家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2011(09).

[3] 张永良,邱永荣,姜添荣,张立新,陈厦,刘志刚. 浅谈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做法[J]. 中国医药指南,2010(30).

[4] 倪凌云,徐春灵.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三级三类指标管理模式探讨[J]. 新疆医学,2014(06).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篇4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教育培训计划(2013年)

一、培训目标

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科室发展的切实保障。开展医疗质量和安全培训教育活动,狠抓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旨在使全科医务人员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职业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服务意识,增强全科的主人公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我科室医疗服务质量。

二、培训内容1、2、3、4、5、6、7、8、《职业病防治法》等各种法律法规、三基知识的学习科室诊疗规范和指南 十三项核心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相关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地震安全预案、消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分级护理制度

十大患者安全目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9、医疗风险防范、医患沟通技巧等医疗安全教育

10、医院随时下发的需要科室学习的重要文件

华西附四院内三科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篇5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为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院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依据:

1、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

2、卫生厅《山东省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

3、卫生部《2008——2009年”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方案》

4、上级医政管理部门管理文件要求

二、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满足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需要。

1.健全院科医疗管理组织,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院长、科主任为院、科质量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要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健全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和质控网络,强化职能处室及医疗质量监管部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加大质量控制监管力度,扩大院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能,设立医院管理评价办公室及专家督导检查组, 科室设质控员。

2.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分析、评价医疗质量及安全工作,定期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检查分析并督导落实。监管检查须有计划、有记录、有分析、有反馈、有整改措施、有实际效果。建立执行部门与监管部门交叉协调管理机制。

3.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疗质量管理、伦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和护理管理委员会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有活动记录,重视工作实效。

三、加强全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营造质量安全氛围,提高全员质量安全参与能力,质量安全培训纳入全员培训计划,定期进行,确保培训效果。

四、强化“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职能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医、护、药、技等全员培训计划,分类开展临床医疗、护理、病理、影像、检验、药剂、输血、医院感染等岗位专业人员的练兵活动。抓好抓实急症处理、重患抢救、复苏技术、物理诊断、外科操作、临床技能、病历书写等基本功训练,强化依法执业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五、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核心制度,完善并实施各项规章、技术操作规程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控制及追溯机制,完善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完善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防范措施。按规定报告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等不良事件。

六、加强重点部门及重点岗位的管理。各质量安全执行及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急诊科、ICU病房、新生儿病房、血液净化室、手术科室和麻醉科、手术室、中心供应室、护理管理、病理科、医院感染控制

十项工作重点,以及其他重点部门科室(门诊、输血科、感染疾病科、临检、药事、病案管理等)的管理,制定可行的质控、监管计划和措施,重点查找医疗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加强整改,每月有检查、有监控记录。

七、依法加强医疗技术管理,遵守高危、敏感技术准入规定,严格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和监督评价管理。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并实施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对新开展医疗技术进行安全、质量、疗效等全程追踪管理与评价。

八、充分学习、应用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循证医学等现代医学理论、科学管理手段,指导制定患者的医疗护理诊疗方案,规范临床医疗工作和医疗行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九、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病患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简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沟通随访,改善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利益,实现医疗服务规范化、人性化。

十、切实加强临床一线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各科室依据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结合本科室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及告知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须中有记录。

检查标准2: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责任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检查标准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医务部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评价。

检查标准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济南市中心医院制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规范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由质检及临床药学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

检查标准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加强急危重病人抢救理论、技能及操作规程的的培训,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须≥80%。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制度和相应职责,规范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并形成重大、复杂事件科级、院级分级响应机制。

检查标准6:按手术诊疗管理有创诊疗操作。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临床科室所开展有创诊疗操作,要在设施、消毒、制度、流程等方面管理上符合手术管理水平,建立定期自查、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有创诊疗操作和人员资质的资格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

检查标准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措施:分别制定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并发症少的单发病病种质量控制计划,实行一定时段内所有病例质量考

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及措施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医院总体质量目的:医院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贯彻我院“患者第一、质量第一”的服务宗旨,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实施优质全程服务;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及后勤供给,减少服务缺陷,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防范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条

医院总体质量目标: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水平,医院总体水平达到市内先进水平。

第三条

医院的质量管理就是医院各方面工作和各科室质量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医院六要素(人、财、物、设备、任务、信息)发挥作用的集中表现,也是医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条

医院以医疗工作为中心,医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是管好科室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五条

质量管理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必须人人都接受质量管理教育,人人均参与质量管理,以优异质量为人民服务。

第二章

管理监控网络、反馈机制及工作任务

第六条

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网络,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负责,医务科、护理部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

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流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负责制定、修改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各科室设立质控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护、技、药师等人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章,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各科室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本,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收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考核上报。

第七条

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下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定期进行医疗质量全面监督、考核工作;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定期下科室进行监督、考核工作,管理本部门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各科室成立医疗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医、护质量随时指导、考核。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第八条 考核内容:

一、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科室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传染病报告等质量情况进行交叉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二、各职能部门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的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负责监督本部门管理范围内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并进行通报、提出合理化建议;

接待患者来访或对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的缺陷、差错与纠纷投诉进行调查、处理。

三、分管院长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高风险时段、项目等质量管理工作。

四、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每月检查本科室各级各类人员诊疗技术操作常规的执行情况,对医疗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改进、提高;按照第五章的质量标准开展经常性质量检查,分析本科室的质量管理问题,将上述工作情况上报各职能部门。

第九条 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一、科室医疗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医疗质量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每月将业务工作月报表和科室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上报相关职能科室。

二、各职能部门及院部医疗质量检查小组定期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医疗质量管理评价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科室进行交叉评价检查,将检查考核结果、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质控小组反馈;各科室质控小组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追踪整改效果,并返报相关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汇总分析,在临床、医技等科室主任联席会上及质量管理例会通报。

三、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1-2个月召开一次质量管理例会,研究、分析、处理质控检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评价质量管理措施、效果的合理性,交流质量管理经验,制定下一步全院性的整改计划及措施;以会议纪要形式向全院公布质量管理的成绩、医疗质量的新动态、表彰好人好事、反馈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以便交流经验,堵塞漏洞,推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章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第十条

医院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各部门、各科室认真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各级医疗质控小组均有责任对科室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各种相关记录本备查(如病例讨论记录本、交接班记录本等),对于制度执行不合格的科室,每项扣除科室当月1%的奖金。

第十一条

重点对以下核心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⑴首诊责任制⑵三级医师负责制及查房制度⑶危重、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制度⑷会诊制度⑸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⑹手术分级制度⑺术前讨论及手术审批制度⑻分级护理制度⑼查对制度⑽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管理制度⑾交接班制度⑿临床用血审核制度⒀医疗质量评估制度⒁合理用药监督制度⒂医生外出会诊制度⒃医疗信息公示制度⒄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⒅业务学习制度⒆医嘱制度⒇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等。

第四章

增强法律、质量意识,加强“三基”“三严”训练

第十二条

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第十三条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医疗质量教育、培训,每年必须讲大课至少一次。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参加

并签到,无故不参加学习者每例扣发当月奖金10元。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内容。

第十四条

对新分配来的医务人员实行岗前教育,学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不合格者不给予上岗;对住院医师进行严格的规范化培训;对高年资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选送进修培养;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派出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及短期学习班1次,更新知识,跟踪国内外的新进展、新动态,加强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

第十五条

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不定期组织本科的医务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第十六条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以“三基”考核为重点,每年对45岁以下的医务人员进行一次“三基”考试,考试成绩记录于个人的业务技术档案;医护人员应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第十七条

院部所组织的院内业务学习各医务人员不得无故缺习,对无故缺席者扣除当月奖金10元。

第十八条

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档案。

第五章

质量标准

第十九条

基础质量:

一、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二、对新进入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岗前教育,教育内容为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

三、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对情节严重的人员实行下岗教育直至合格为止。

四、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科的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五、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六、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

七、建立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缺陷档案。第二十条

环节质量:

在临床整个医疗业务活动中认真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技术操作常规、护理操作常规、病历管理制度、病历书写规范。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科室每月应进行环节医疗质量自控检查,对质量不合格的情况科室应及时找出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加以改进。每月质控内容可以自行选择,各科科内的环节医疗质量监控情况请在每月10日前将上个月的质控总结上报医务股。

第二十一条

终末质量:

一、基础指标: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甲级病案率(无丙级病案)≥90%;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二、诊断质量标准: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0%;临床主要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0%;入院三日确诊率≥95%;尸检率≥10%;

三、治疗质量指标: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80%;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麻醉死亡率≤0.02%;开展成份输血比例≥90%;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症合格率≥90%;孕产妇死亡率<40/10万;新生儿死亡率<20‰;单病种病死率低于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标准;单病种术后十日死亡率低于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标准;单病种治愈好转率达到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标准等。

四、工作效率指标;年门(急)诊患者中外埠患者比例≥8%;年出院患者中外埠患者比例≥15%;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出普通门诊每周二次以上;本院医师出门诊人数应占门诊医师总数的80%以上;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急诊留观时间≤72小时;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检验、心电图、影像常规检验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一般病人超声自检查开始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30分钟;平均住院日≤12天;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病床使用率

≥90%(二级医院适应范围≥80-90%);病床周转次数≥20次;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服务满意度≥90%;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90%;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度≥90%;社会对医疗服务满意度≥90%。

五、医技工作质量指标:临床化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VIS≤150);血液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改良偏离指数DI≤2);免疫室间质评全年平均成绩居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细菌室间质评全年鉴定正确率≥80%;CT检查阳性率≥70%;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70%;X光机摄片甲片率≥50%;B超机检查阳性率≥70%。

六、药剂工作质量指标: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45%;配方出门差错率﹤1/10000;饮片标量误差﹤5%;严格执行特殊药品、贵重药品的管理制度、交接班、日清月结制度;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基本用药供应率﹥90%,中药院内配方率﹥95%;严禁使用过期失效、霉烂变质药品;品名不清的药品不得发出;严格执行处方调配制度,严格验收购进药品,质量合格方可入库,有验收记录及其它依据可查,库存药品完好率达100%(饮片90%),年报损金额﹤0.5%(饮片﹤1%)。

第六章

违规责任

第二十二条

为保证医院各项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对违反医院各项工作制度与工作人员职责、诊疗技术操作常规,护理常规等现象,院部将按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东莞市卫生系统廉政、廉医三十项规定》及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处理。

一、窗口部门(药房、急、门诊科等)对病人询问不加理睬,态

度淡漠,情节恶劣者,被患者有效投诉者,扣发当事人一个月奖金,扣科室负责人一个月管理奖。

二、在服务过程中,对病人或家属说有损人格的语言,或使用“忌语”、粗语伤人被投诉者,扣当事人一个月奖金,扣科室负责人一个月管理奖。

三、任何工作人员上班时间离开工作岗位必须在黑板上写下具体行踪,并告知相关人员。如因擅自离岗被投诉或被检查发现者,扣当事人一个月奖金,扣科室负责人一个月管理奖。

四、上班时间做与业务无关的事情,引起病人投诉者。扣当事人一个月奖金,扣科室负责人一个月管理奖。

五、与病人发生争吵或打架者,扣当事人一个月奖金,扣科室负责人一个月管理奖。

六、除危急重症患者或特殊情况外,诊病或各项检查原则上按秩序进行,如因随意安排熟人插队,造成病人不满而引起投诉者,扣当事人一个月奖金。

七、为保证门诊的正常秩序,要求医务人员按规定准时开诊,如因无故缺席、迟到、早退引致病人投诉者,扣发当事人一个月奖金,扣科室负责人一个月管理奖;医生如因故不能按时出门诊,可向科主任提出,由科主任安排人员代替,原则上不能停诊。

八、错、漏填写各类申请引致无法收回报告单、丢失病人各类治疗单或送检标本者,当事人除赔偿检验、检查等费用外,另扣发当事人一个月奖金;医技部门发出的检查报告单如临床科室已签收,并于签收后丢失,扣主管医师奖金5元/份。

九、不执行首诊负责制,推诿病人有投诉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扣当事人一个月奖金;造成一般不良后果者,扣当事人二个月奖金,直接管理部门负责人一个月管理奖;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扣当事人三个月奖金,直接管理部门负责人二个月管理奖;造成医疗事故者,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规定处理。

十、对首诊危重患者,未能收集陪送人员任何资料,让患者、死伤者的陪送人逃逸,扣医护当事人员各一个月奖金。如医护人员捏造虚假陪送人员资料者,各扣三个月奖金。

第二十三条

同一个人一年内两次被有效投诉者,除按上述规定处理外,加扣当事人三个月奖金。如被有效处理三次者,聘用人员给予解聘,其他人员年终考核视为不合格,并提交院部给予待岗、低聘、辞退等处理。

第二十四条

凡是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涉及经济补偿,以及对工作失职而造成医院经济损失者,个人应承担经济责任,按医院《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处理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凡已招标购进的药品不使用,却要病人外购,发现一例扣当事人一个月奖金,科室负责人扣一个月管理奖;凡申请购进本院的药品,因较长时间不使用导致积压、要限期将积压药品用完,如超期失效造成医院经济损失的,药品的申请人、药库保管员各扣一个月奖金,药剂科主任扣一个月管理奖。

第二十六条

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科室每月应进行环节医疗质量自控检查,对质量不合格的情况科室应及时找出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加以改进。不按时完成科内质控者,扣除科内当月奖金的

1%。科室负责人一个月管理奖。

第二十七条

各管理委员会每年必须进行各类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至少一次。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参加并签到,以提高相关质量意识,无故不参加学习者每例扣发当月奖金10元。

第二十八条

各科室建立、健全科内各项医疗工作的制度文件、职责文件及程序文件。各管理委员会应对科室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科室应建立各种相关记录本备查(如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等),对于不合格的科室,扣除科室当月奖金的1%。

第二十九条

医务股应对新分配来的医务人员实行岗前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不合格者不给予上岗;对住院医师进行严格的规范化培训;对高年资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选送进修培养;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派出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及短期学习班1次,以“三基”考核为重点,每年对45岁以下的医务人员进行一次“三基”考试、考核及培训,考试成绩记录于个人的业务技术档案,对于“三基”考试、考核不及格者各扣除当事人当月奖金50元。医务股所组织的院内业务学习各医务人员不得无故缺习,对无故缺席者扣除当月奖金10元。

第七章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解释。第三十一条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篇7

近年来,我国医院在规模、技术能力、装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许多大医院在医疗仪器设备方面的配置已非常先进和完善。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目前国内对于临床环境下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管理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处于资产管理水平,缺乏对临床使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和质量监管。2010年1月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下称《规范》)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台的。该规范的实施,给医疗质量管理指明了方向,使医疗器械临床安全使用有章可循,为医疗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下面我结合医院的实际工作,就规范中与医院相关的条例加以解读,使规范在临床上更有执行力。

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前提

规范第5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据本规范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医疗行政管理、临床医学及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器械保障管理等相关人员组成,指导医疗器械临床安全管理和监测工作。”

这是总则中对医疗机构的要求,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管理部门,缺少统一有序的内部管理机制。我们认为,医院安全管理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医院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委员会(下称管委会)、医工处质量安全管理科(下称安管科)。管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对设备的采购、使用、检测、维护保养进行全过程管理;安管科在管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执行设备的采购、使用、培训、维护保养等工作。

管委会工作要从全局着手,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实行医疗器械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3]:(1)制定本单位医疗设备的长远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确定当年购置项目。突出抓住购前论证的关键环节,大型设备的选型必须经过管理委员会的论证。(2)协调临床医学及护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部门,对医疗器械设备使用、消毒管理、保养维修情况进行监督。分析研究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提出改进措施。(3)监督检查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情况,论证医疗器械新产品的临床可行性。

国外的医学工程部都有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医疗器械安全使用与质控相关方面的工作[1]。国内医院没有安全质控部门,需在设备科建立该部门,使其独立于采购与维修,3个部门共同完成全院设备的质控工作,指导监督采购与维修部门的工作。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后,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就能随之建立,安全才有保障,从而使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纳入医院质量管理范畴。

2 规范设备采购前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规范第7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采购论证、技术评估和采购管理制度,确保采购的医疗器械符合临床需求。”

这个要求对医院的设备采购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这个环节缺失或者执行力度不够会给设备采购带来诸多问题,如符合标书要求但质量不可靠的设备中标;标书参数设置过高或者有针对性,参加投标的多数供货商会因不符合标书要求造成流标;或者高价购买了高端设备,而实际使用却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性能,这些情况都会给医院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给医疗安全管理带来隐患[2]。管委会应该对医疗设备的梯度配置(尖端、高端、常规)有明确的计划,有的设备能提升医院水准与核心竞争力,以科研为主,应具有国际尖端水平,比例大约占10%~15%;有的设备应处于某个学科发展的高端水平,既可以完成科研任务又能承担一定的常规检查,占35%~40%;有的是常规设备,以临床辅助检查治疗保障为主,占40%~50%。这个理念是我们招标工作的指导原则,在其指导下进行采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要求论证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使用科室全体人员一起讨论所购买设备的性能指标、功能要求,设备应该到达的水平;设备科按照科室的要求收集厂家相应档次设备技术参数信息,进行标书的制作,制作完毕以后再请医院相关专家及院外专家对标书进行可行性评审;经过评审专家评议一致通过以后,在报安全管理委员会审议,才能进行正式的招标。整个过程还应该有纪委、审计、财务人员参加,进行监督。只有经过这种严格的民主评议和流程控制才能保证购买到符合医院发展、满足临床需要的设备[3]。

3 相关技术培训是医疗设备安全使用的保障

规范第16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技术人员和从事医疗器械保障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培训、考核制度。组织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前规范化培训,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相关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定期检查评价”。

医疗设备的有效性、安全性不仅取决于设备本身,还与设备使用过程的诸多环节有关,其中人员的问题就是最重要的一环。世界卫生组织做过一项研究指出,在所有医疗设备不良事件中,产品本身的缺陷造成的约占10%~20%,设备运行环境、性能退化和故障损坏约占20%~30%,而由于临床维护管理不善、使用不当或错误使用约占50%~60%。

对临床医护人员来说,学会使用和操作不同的医疗设备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必须强化岗前培训,减少使用不当或错误使用带来的医疗安全问题。培训必须达到两个目的:(1)纠正错误匹配(Mismatch),即因使用者、设备、使用目的之间没有达到相互配合带来的问题;(2)纠正使用错误(Use Error),即因缺乏合格的培训,不熟悉设备操作,操作不规范带来的问题。

医疗器械有其特殊性,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不仅决定于医疗器械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使用人员对医疗器械了解与熟悉的程度。首先,任何器械都有他的适用领域与范围,使用者要清楚地了解器械的特性,考虑使用适合度,避免使用禁忌症及发生不良反应。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探索和积累操作技巧,使之成为得力的工具。要使医疗器械的使用医生真正做到上面所述,需要通过产品供应商请专业老师讲课、讲解操作、培训考核来完成。这种讲课和培训不能只进行一次,需反反复复不断举行。既能帮助医师提高使用水平,也能满足医院新生力量的培养。

对医学工程人员来说,由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多层电路板以及元器件表面封装焊接技术的广泛使用,各种高新技术运用和整合到医疗设备中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医学工程师单纯以维修为其主要职能的传统工作模式面临巨大的困难:设备的可修性越来越小,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新技术新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等,造成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低下。传统的医学工程部门的职能定位已经无法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设备的维修维护,而是将工程学和工程管理学的知识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起来,保障与工程设备等有关的一切医疗活动,贯穿于医疗设备进入医院以及其后的整个过程,它是多方位多层面的,工作重点应是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2]。要达到这个目标医学工程人员也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培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使自己首先成为设备使用方面的专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及质控标准,配合厂家对本医疗机构的医护及医技人员进行培训。

4 设备的安全使用、维护保养、计量质控制度的建立是设备安全管理的手段

规范第24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的预防性维护、检测与校准、临床应用效果等信息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估,以保证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处于完好与待用状态、保障所获临床信息的质量。预防性维护方案的内容与程序、技术与方法、时间间隔与频率,应按照相关规范和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

该规定主要是针对目前医疗设备在应用于临床之后,缺乏相应的安全使用、维护保养及安全质控等问题提出的。如今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复杂,无故障、不报警并不一定是最佳工作状态。定期的检测和校正可以保障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是医学工程师重要的职责之一,是保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PM)是周期性地对仪器设备进行一系列科学的维护工作[4],以确保设备使用安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医院在用医疗设备,尤其是与病人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医疗设备,临床医学工作部门都应负责开展PM工作。作为临床医学工程师,首先要密切关注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如合适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的清洁度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设备的运行质量,事实证明在优质的环境中设备的故障率可大幅降低。其次,要做好设备的应急维修和预防性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功能检查,并做好记录,建立设备档案,动态观察设备运行状况,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减少故障的发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医疗机构要构建医疗设备安全运行信息系统,将每一台设备的信息:预保养、设备维修、校验与校准、计量等信息输入数据库,然后通过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集进行分析与挖掘,进而对临床应用效果等信息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估[5],衡量趋势,给予正确诊断,预计差距,采取纠正措施,评估结果将会反馈到管委会,为医院今后的规划、决策、设备采购等提供第一手资料。

要将规范第24条在临床上贯彻执行,关键的问题是医学工程人员的配置问题。目前,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素质参次不齐,人员数量缺口大。在美国,医院医学工程人员(临床工程师、物理师、放射工程师、信息工程师和生物医学工程技师)编配比例约占其人力资源的15%~20%,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比例则不足1%~3%,二者差距明显。少数人员担负着价值数亿元数量庞大的医疗设备的维护维修保养工作,仅维修一项就疲于应付,根本没有精力去实施众多设备的预保养、安全质控等工作。而国外维护人员配置比较合理:每一类设备都有相应数量的专业人员、技术专家对设备的运行进行全程管理,国内医院是有限的人员参与了所有设备的维修,专业分工不明确。如果人员配备不到位,医疗安全质控就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加强临床工程师的人员配置。

5 小结

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确保医疗安全,是医院立院之本,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规范》在临床上的实施必将使医疗安全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我们应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改与完善《规范》条文,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安全质控之路。

参考文献

[1]倪萍,陈自谦,张鲁闽,等.当代临床医学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71-72.

[2]刘俊松,吉琳,王全才.完善和健全医疗设备招标工作思路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0):86-89.

[3]叶佳,刘麒麟.浅析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2):77.

[4]张力方.在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重点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4):9-11.

[5]闫亮.医疗设备持续性安全质量管理危机与挑战[J].医疗保健器,2008,15(6),61-62.

[6]付晓华,李军,陈金根,等.浅谈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和安全应用[J].苏州医学,2009,32(1):63-64.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会计核算;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医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服务基层百姓的基层医疗机构,必须要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院竞争力。2011年7月1日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颁布实施,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据。作为会计制度重要内容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以往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一、基层医疗机构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其虽然规模较小,但”五脏俱全”,而由于传统观念、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院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对象不科学,影响核算准确性

现行的制度和规定中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分为医疗成本和公共卫生成本两大类,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将以上两个内容作为主要对象进行核算。但从实际情况看,特别是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其日常成本支出除了以上两项外还包括有医疗卫生服务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很难简单地归为两大类之中。这就造成了会计核算时,如果简单地将相关费用硬性的划入医疗和药品成本之中,就难以真实反映两者的真实情况,使得会计核算不准确。

(二)医院会计报表信息不完善,影响管理者决策

会计报表是医院管理者准确了解单位财务运行情况,针对性制定措施的最可靠依据。但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一方面受医疗水平的制约和群众法制观念提高的影响,医患纠纷的比例日益增加,相关的医疗纠纷、医疗诉讼等问题不断发生,使得医院财务运作受到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自身负债率和相关资产管理工作因素的影响,一些医院的会计报表未能全面的现实出单位财务运行的实际情况,无法准确显现医院的经营状况。

(三)重资金轻资产,影响会计核算全面性

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是基础医院管理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固定资产而言,现行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按原价值核算,从其购入、使用、保养直到报废或出售,账面金额一致保持购入时的价格,而忽视了资产因老化、磨损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导致在计算固定资产是存在着帐物价值不符的问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相对资金较少,因此更为重视平时的创收,而在物资管理方面则重视不够,浪费现象严重,也导致了会计核算工作中资金与资产核算出现问题。

(四)会计核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工作开展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在会计核算人员的使用方面,由于自身资金和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没有独立的会计核算人员,而是将职能分散在财务以及相关的科室之中,难以发挥会计核算工作的作用;二是即使部分医院设立的核算人员,但由于医院工作性质的特点,相关人员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往往势单力薄,疲于应付,核算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在观念意识方面,无论是医院的管理层还是工作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存在着重创收轻管理、重增收轻节支、重资金轻实物的思想。

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对策建议

(一)完善基础医院会计核算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医院全体人员的会计核算意识,将切实将会计核算工作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之中,变个别人员的行为为全体人员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会计人员相对数量不足的问题;二是针对基础医院开支种类较多的实际情况,改进相关费用的分担办法,进一步细化成本计算的项目内容,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三是加强对医院会计核算人员的培养力度。上级医院要实时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集中学习、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其业务水平;基层医疗机构也要让相关人员能够有机会到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医院收支情况的最真实数据,提高其工作的针对性。

(二)注重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一方面,要及时对各种设备的使用、维修情况进行入账并计提折旧。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由于其自身资金实力的限制和不少医疗器械公司采取的先使用在签订合同的促销方式的影响,不少基层医疗机构都是采取使用后付费的形式,约定在设备使用期内分阶段付款。而这种方式由于没有采取计提折旧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相关科室的收益,而其成本却并未发生变化,导致在成本计算时未能准确反映其真实的情况。因此,对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人员要及时进入相关环节,实时计提折旧,准确反映医院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加强对固定资产登记的管理。及时设立《固定资产登记薄》,全面、准确、详细的登记医院的固定资产情况以及其他使用、维修等内容,加大固定资产的管理。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支出的控制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篇9

为切实做好全市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2014年8月29日下午召开全市医疗质量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内容总结前一段全市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

一、赤峰市斯琴局长和马天山副局长重要讲话精神:

(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收集医疗质量存在问题信息进

行整改、干预措施。

(二)防范医疗纠纷,随着患者法律意识和服务要求的提高以及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必须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培训和信息化建设制度,做好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安全防范,科学管理,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整改、有措施。发现医疗纠纷,主管部门即刻做出预警机制,认真查找原因,找自身问题,实施责任人,当事人追究问责制,责任科室主任组织科内人员认真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吸取经验教训。发现医疗纠纷时妥善处理,缕清思路以病人为中心公平公正处理,防止发展扩大。

(三)严禁非法行医,切实做好医疗技术管理,医师定期考核制度落实,新技术、新

项目审批制度落实,认真抓好多学科、重点专科、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满足基本需要,医疗机构认真执行人员、设备、技术准入制度。根据卫生法规,严格执行医师注册再依法执业,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保证医疗安全,(督查时根据医生值班排班表中值班人员名单再逆查执业注册证书,发现未注册人员单独执业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狠抓重点环节,做好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质量管理,节假日交接班制度,认真

做环薄弱环节的监督,提高自身诊疗水平,观察病情及时,对高危、病情重点病人病情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做好抢救病人病程记录,突发重大事件抢救记录完善,医患沟通到位,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防患于未然。

(五)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落实,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杜绝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千篇一律的官话,内容符合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及时纠正诊疗缺陷,有用药要点,讲解记录。

(六)加强医患沟通制度,抓好医德医风,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突出重点、真抓实干,落实工作任务。

(七)加强作风建设,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抓好医疗质量。

(八)抗生素及毒麻药合理用药管理,做到用药有理有据,认真分析病情,做到安全

用药。

(九)落实核心制度下功夫,建立管理体系,层层把关,定期控制、评估、反馈、使

医疗质量不断持续改进。

二、会后卫生局朱局长做今后工作部署:

2013医疗质量管理总结 篇10

在院领导、医务科、质控科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圆满完成了科室内各项工作任务,门诊和病房的医疗质量管理都有新的提高。具体医疗质量管理内容如下:

1.1月份对“病人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效果评定”方面进行检查,存在问题:门诊病历记录不够详细,特别是康复治疗计划不够完善。如:颈腰椎牵引时未写明牵引重量、时间、次数;做药物透入时未记录药物用量、用法、每次理疗时间、强度,治疗过程中未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对以上不足我科进行学了“门诊病历书写规范”培训,并完善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效果评定内容。诊疗过程中严格按照本科诊疗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2.2月份本科康复治疗单不够规范,科室相应意外抢救预案不够完善,针对这两方面我科设计了专科的康复治疗单,并严格按照治疗单填写;认真学习科室相应意外抢救预案,并现场模拟演练。

3.3月份针对二甲复审回头看工作,我们严格按照二甲医院标准进行诊疗活动,并将长期坚持下去;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每一位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4.4月份有些医务人员医患沟通不到位,如对患者做某一部位CT或磁共振时,要考虑患者的经济能力、做的必要性,患者有没有阳性体征,有没有在其他医院检查过,必须做时应向患者 1

说明必要性及注意事项,避免出现医患矛盾。

5.5月份个别医务人员相互推诿病人,首诊医生交班出现问题,对此加强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核心制度,明确医师职责。

6.6月份有患者出现晕针,个别医务人员不知怎样处理,平时对业务学习不够重视对此我科组织科室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对常见疾病的意外应急预案学习。

7.7月份病房值班医生交接班不够完善,未记录或记录不全。如只记录“一夜无事”。对此我们认真学习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记录值班、交班、接班记录。

8.8月份患者隐私保护方面不够全面,如:患者在针刺时暴露过多未进行掩盖。对此我们建立男女诊室,分开治疗。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对外保密。

9.9月份门诊和病房电子病历书写不规范,对此我们进行病历书写规范学习,并严格按照规范书写。

10.10-11月份对我科就诊患者进行回访,大多数患者对我们的服务很满意,但个别医务人员治疗时间不够,吵吵了事,患者认为不起作用。对此我们对相关人员提出批评,并进行了医德医风教育。加强“三好一满意学习”并严格落实。

医疗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及管理 篇11

【关键词】 医疗设备;维修;养护;制度;目标

医疗设备在当今医院,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先进的医疗设备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治疗能力,而且创造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及社会影响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及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医疗设备的保养、维修及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在医院等级质量评估方面,医疗设备的管理与运用成了评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医疗设备工程人员,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针对医疗设备机构建设、医疗设备的运用维修及医疗设备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 组建医疗设备购置委员会及专职的维修机构。

1.1 建立医疗设备购置委员会 医疗设备购置委员会应由医院分管层、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及维修人员组成。购置设备前首先通过本地市场状况对该医疗设备进行立项论证,然后对该设备的使用率、投资回报率、设备的先进性、设备的性能、性价比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估,严格遵守医疗设备购置制度,避免盲目性及随意性采购。一台好的医疗设备不仅能促使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业务的拓展,同时也为医院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反之,一台差的医疗设备,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又阻碍了医院的发展。

1.2 建立专职的医疗设备维修机构 随着医院步入市场化,各级医院领导层普遍存在重医轻工的思想,在生活待遇、工种重视程度、培养发展等方面存在失衡现象,促使大量优秀医疗工程技术人员流失,从而造成目前医院医疗工程人员素质偏低、维修手段及维修工具的落后。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医疗设备在诊疗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添加及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对医疗设备的保养、维修问题也日益凸显。虽然现在医疗器械销售厂家及公司售后服务制度比较健全,但毕竟鞭长莫及,而且维修费用昂贵。培养医院自己的医疗设备维修队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医疗设备利用率高及延长医疗设备使用寿命等优点。如果医院自己有一支强有力的医疗设备维修队伍,及时地发现、处理医疗器械隐患,并能对一些故障进行及时修复处理,不仅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避免了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而且医疗设备的能否正常运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医院形象与声誉,也影响到医务人员的情绪及行为。

2 建立医疗设备维修专职人员的培养制度

一名合格的医疗设备维修人员首先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及全心全意为医疗工作服务的思想。医院管理层应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正确使用,严格管理。在业务水平提高上要做到安排维修人员到设备厂家或公司进行定期培训,搭建院内维修人员与厂商技术部分咨询、沟通平台,鼓励技术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及在职脱产学习、进修。在学术研究、新项目开展方面给予维修部门充分的人力、物力上支持,营造适合医疗工程技术人员施展才能的条件,为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而提供组织保障。因此医院领导层在重视医疗设备引进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医疗设备维修队伍的建设、培养,把医疗工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纳入医院总体建设的轨道。

3 建立工程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制度

3.1 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制度 一台新设备安装时,应安排分管该设备的维修人员,参与协调厂商工程师进行设备安装,借此机会了解该设备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维护保养方法及易损部件更换方法等。机器安装工作完成后,还要对设备进行调试,了解设备的性能和各项参数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对所了解的知识,认真做好记录,并填写验收报告。

3.2 建立医疗设备的使用及日常检查制度 医疗设备使用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而且设备操作人员应该做好使用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如设备表面清洁除尘,开机前检查设备外部电压、电流是否正常等,不同的设备日常检查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设备操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该设备的出厂要求来做日常检查。如机器运行时出现异响,异味、运行不稳定、图像伪影、数据偏差等异常情况,应及时的通知设备维修人员,不可私自拆卸。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到设备使用科室与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设备使用情况,查看设备的使用环境如室温、湿度、防尘、防护、电源线路保护等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并及时纠正操作中不规范行为。

3.3 建立维护人员定期检查制度及维修工作制度 定期检查医疗设备其目的是对设备的精准度、状态、性能及易损部件进行预防性维修。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的校准、更换。这样不仅大大提高医疗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及消除设备故障隐患。

随着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增加及年限的增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故障。医院设备维修部门要及时的组织、调配相关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到故障现场,对机器故障进行精确的分析,及时的修复故障设备,确保临床诊疗工作继续顺利进行。

4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目标

4.1 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度 医疗设备目前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必须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领导管理,确立主管领导负责制。主管领导工作职责应包括,负责医疗设备维修的日常工作,积极组织维修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培训、讲座及业务交流,统筹安排维修工作的详尽规划,进行经费预算,尽可能的降低运行成本,论证各种设备的保养周期、日常维护及维修的相关事宜等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维修人员责任细则、维修设备的管理、事故责任细则等,并负责具体实施。

4.2 建立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组建设备档案资料部门,并制定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细则。凡有价值万元以上的各种进口和国产的贵重设备及精密、稀少设备都必须建立档案,来具体详尽收集或记载医疗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及维修方法等,并科学分类、严格管理、确保维修有案可查。使维修依据更加及时可靠、方法更加恰当,更换部件更加准确。

4.3 建立管理目标制度 对医院设备维修工程人员根据学历、资历、职称等,进行技术合理分工,如分为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组,精密设备维修组及常规设备维修组。根据业务能力各组设立负责人,各组之间定期组织业务交流,必要时各组组员可相互调剂,使维修工程人员技术更加全面。医院结合自身现状对维修小组的自维修合格率进行明确的目标要求。如CT自维修成功率应达到70%,生化分析仪自维修成功率应达到90%,B超自维修成功率应达到80%等。年终根据各组自维修合格率进行考评,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5 结束语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4月24日下一篇:感恩父亲节国旗下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