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2024-10-11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通用8篇)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篇1

篇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一、目标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设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由分管院长负责,医务科、护理部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护、技、药师等人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章。定期逐一检查登记和考核上报。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科室成立医疗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医、护质量随时指导、考核。形成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逐步建立和完善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和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⑴病历书写制度及规范

⑵危急重症抢救制度及首诊责任制

⑶三级医师负责制及查房制度

⑷医嘱制度

⑸会诊制度

⑹值班及交班制度

⑺危重、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⑻医疗纠纷、事故报告制度

⑼传染病登记及报告制度

⑽首诊负责负责制

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讨论制度。逐步建立影像、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科的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6、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六、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

(1)、各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检查考核,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2)、职能部门药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3)、分管院长应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4)、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科室交叉检查、考核。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

2、职能部门及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质控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收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

3、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1)、科室医疗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有医务科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

(2)、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等职能部门应将检查考核结果、医疗质量指标等,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质控小组反馈。科室质控小组应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3)、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应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评价质量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交流质量管理经验,讨论、制定整改计划及措施。

七、逐步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奖励基金。制订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奖优罚劣。医疗质量的检查考核的结果与科室、个人的效益工资、职称晋升、考核、劳动聘用等挂钩,与干部选拔及任用结合,实行医疗质量单项否决。

篇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为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确保提高我科医疗质量和安全、保证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及医疗指标的完成,拟定本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计划:

一、强化思想认识,持续发展:

科主任、护士长继续抓好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每月召开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病历质控小组会议、院感小组会议,护理管理小组会议,医疗安全小组会议等,规范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使我科每个工作岗位都能努力工作,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科室持续发展。

二、明确科室医疗、主要工作指标,努力完成1、病床使用率≥92%

2、平均住院日≤14天

3、入院三日确诊率≥90%

4、术前平均住院日≤3

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6、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

7、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0%

8、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0%

9、三基考核合格率=100%(80/100分)

10、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90%(90/100分分以上)

11、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历

12、医疗设备,仪器完好率≥90%

13、急救仪器,药物完好率=100%

14、抗菌素使用范围<60%,ddd<40%,药敏>80%,抗菌素限制使用率<50%

15、手术250台

三、完善科室医疗质量考评工作,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定考评标准,每月由质控员进行检查,做好总结反馈工作。

1、参照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三好一满意的评审标准,对科室的每月工作情况,认真评分,结果与奖金挂钩。

2、健全、落实各种医疗制度,要求各种制度执行记录规范,项目齐全。医疗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入院48小时内主治医师查房,一周内主任查房,术前,术后上级医师查房,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房,病重自动出院请上级查房,重病人值班医师查房后作好病程记录。加强知情谈话制度管理,非手术病人入院内72小时谈话,手术前、中、后谈话,植入谈话,危重时随时谈,特殊诊疗操作、治疗、用药谈话,输血同意谈话,麻醉前同意谈话;严格执行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审批及手术权限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各科每月召开会议,对存在问题分析,整改,持续改进。

四、认真做好医疗文书书写管理工作

1、强化病历书写者自我检查、科室病历质量小组(相关质控人员)监控。科室病历质控员每月对病区进行环节及终末病历质量检查,培养每个质控员的病历质量意识,加深检查者的感性认知,将检查结果及时传达到自己科内,避免同样错误发生,使被检查者引起重视,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意见,实时改时,起到良性循环作用。、2、抓好病历质量的评价、实施奖惩结合制度

科室病历质控员每月对病区进行终末病历质量检查,检查存在问题及乙级、丙级病历上报质控办。相关科室的质控人员需及时上报检查结果,如连续不上报的则扣科室当月一定的考核总分,与科室奖金挂钩。促使大家重视并互相督促,避免和减少病历缺陷发生率,达到提高病历质量的目的。

3、落实病历检查制度,突出重点

每月检查重点安排如下:

1月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离开手术室前核查,准备切开皮肤前的核查,规范书写手术安全核查书。

2月份:危急值报告登记,护理人员及时报告医师,医师及时处理并记录,3月份:对住院>30天的患者,做大查房重点,核查有无评价记录。对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进行逐一核查,落实各项措施。

4月份:输血管理制度,包括输血前申请、备血情况、化验项目、申请单书写全面;输血前签署患方输血同意书;合理用血,输血前后的病程分析记录。检查第一季度的各种种讨论病历(疑难、死亡、术前、出院病例讨论记录)。

5月份:抽查危重病人的上级查房记录,值班医师查房记录,病危通知书,抢救记录等。

6月份:落实术前病情评估制度与术前讨论制度

1、在术前完成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的评估。

2、患者术前病情的评估的重点范围

3、手术风险评估

4、术前准备

5、临床诊断、实施手术方式

6、明确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术等。

7、检查病历记录情况

8、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培训及培训记录。

7月份:①谈话制度方面。手术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谈话制度,植入病例的谈话,非手术病人72小时谈话,患方签字的及时性、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前的谈话;病情危重告知;被授权于病案签名的一致。

②第二季度讨论病例(疑难、死亡、术前、出院病例讨论记录)。

8月份:合理用药,包括抗生素专项治理和用药的情况分析及病情处置等。

9月份:病程记录方面。包括三级查房制度、病程记录记载要求对检查、化验的分析并合理用药、处置等。加强首次病程录的内涵。重点检查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的内容。疑难病历、死亡病历讨论书写的检查。会诊及转诊记录及时性、完整性。

10月份:①归档病历的评分;②讨论病历的书写。

11月份:手术分级动态管理、考核、授权等

12月份:一年来医疗质量与管理总结,巩固成绩,改正缺点,持续改进。

五、定期召开质管小组会议,及时反馈,总结。每次检查后及时反馈科主任,病历检查及时反馈书写医师,每月检查的存在问题以季度书面总结报院长,并在每季召开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反馈,在会上要求各位把科室存在问题提出大家讨论,提出整改方案,以持续改进。

篇三: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20xx年医院工作的重点是迎接等级医院评审、继续深进展开医院管理年活动,依照以上活动方案的要求,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整体和重点工作仍然是对医疗质量的管理和延续改进。现将20xx年的工作计划以下:

一、进一步加强迫度建设,对我院医疗质量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根据最近几年来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工作实践,今年计划对我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医院管理相干规章制度等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同时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利用管理的相干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完善手术分级管制度和手术审批制度,有效防范与控制医疗风险。

检查和指导各科室质控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及工作制度。落实医疗质量管理目标、计划、效果评价方案及赏罚措施。修订和组织实施《医疗质量管理赏罚办法》,奖优罚劣,落实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医疗质量检查考核的结果与科室、个人的效益工资、职称提升、考核、劳动聘请等挂钩,与干部提拔及任用结合,实行医疗质量单项否决。

二、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积极争创三乙医院

1.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浙江省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根据评审标准要求,果断把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到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医务职员。

2.依照医疗质量延续改进方案,每个月针对医疗进程中存在的题目进行反馈总结。

3.狠抓病历书写质量,严格落实病历质量院科二级管理。每个月不定期组织质控员抽查现病历和回档病历,发现题目及时反馈,奖罚措施落实到科室。

4.完善各项医疗操纵流程,特别是重点、高风险科室的诊疗流程。制定各科高风险疾病谈话记录模板、常见病诊疗临床路径;完善门、急诊服务流程,住院服务流程等。

5.完善医疗争议处理流程,重点加强对争议处理后医护职员在该事件中本身分析、整改措施落实的监管。

6.与各科室签订创建三乙医院工作责任状,具体落实科主任、三级医生及一、二医生的具体工作职责,争取创建工作美满成功。

三、强化对人材的培养,提升医技水平

1.依照与长海医院协作内容,落实具体工作。邀请长海医院的专家定期来院检查、坐诊,展开讲座,同时提拔青年骨干进行脱产培训。2.加强对低年资住院医师技能与理论锻炼:继续落实12小时留院制、展开技能比武、三基三严理论考核等。

3.再次完善住院医师轮转方案:要求新进医生定期轮转科室;主治以下内外科医生必须在该系统全部轮转合格才能提升等。

四、努力营建学习氛围,不断进步科研水平

1.抓好医生的学习制度,强化科内学习和全院性学习,全面进步全院医生业务素质。

2.积极鼓励各科室申报科研项目,有目的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指导授课。争取20xx年市级科研立项6-7项,省级立项有零的突破,催促已立项项目及时结题;鼓励医学论文发表,落实相应嘉奖措施,加大对一级杂志论文发表的嘉奖金额;鼓励相干学科专家积极申报省级继教项目2-3项。

3.突出重点,加强学科建设的管理。从本县群众需要动身结合医院实际,医院已确定骨科、脑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为医院重点发展学科,消化内科、超声科、放射科为重点扶持学科。对这些科室医院将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请协作医院如长海医院等上级医院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争取部份学科水平早日挤进省级先进行列。

五、及时总结交换管理经验,制定整改措施

每季度由院长主持召开一次委员会全体会议,评价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讨论存在的题目,交换质量管理经验,讨论、制定整改计划及措施。遇有特殊情况随时召开,研讨题目,总结工作。

篇四: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20xx年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以《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xx版》、《20xx患者安全目标》、《浙江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xx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为基准,实施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技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加强学科和学科群建设。督促职能科以卫生部颁布的各专科的建设指南为标准,加强相关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

卫生部已颁布7个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它们是《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血液透析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有一批指南出台。要认真学习相关指南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省有关文件精神细化相关内容,指导我院的相关学科建设,从人才、技术、设备、制度等各方面提升学科水平。对优势学科要保持其先进性,使相对落后的学科,要借此机会创造条件迎头赶上。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强化科室文化建设。

加强学科群建设。根据医学发展需要及学科发展现状,重新对有关学科进行梳理,建立相应的学科群,确定责任人,明确相应职责,合理、有序地开展工作。相关职能科加强监督和管理。

二、以卫生部临床路径为基础,指导职能科与相关科室实施临床路径建设,促使临床诊疗规范化,标准化

在20xx年初步开展临床路径基础上全面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力争每个科室均有相关病种实行临床路径。相关重点科室按卫生局要求实施3条临床路径,合理确定病种,制定标准化医嘱,对各部门进行培训和宣传,合理推行临床路径。通过实施临床路径进一步落实相关制度,避免诊治随意性,防止漏诊和误诊发生,规范围手术期用药,降低药品比例,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和评价,并进行修正和改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各科室应按卫生部的要求做好临床路径工作和单病种质量管理,认真、及时准确地做好上报工作,医务处做好督促工作和质控处履行检查职能。

三、督促职能科加强临床技术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准入机制,完善相关准入制度

认真落实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相关内容,严格落实技术准入制度以及手术分级制度。在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及手术准入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相关具体措施,依法行医、依法执业,杜绝超范围,超专业执业。加强会诊管理,完善种类会诊制度,严格执行《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

还将对全院的各项诊疗技术进行一次梳理,引进新技术,淘汰相对落后的技术,保证医疗质量。

认真准备迎接省厅的二类技术、三类技术的审核工作,力争全部通过。并借此机会加强对二、三类技术的管理,加强准入管理,完善准入档案,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四、加强临床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的落实和督查

卫生部20xx年发布了一批疾病的诊疗规范,今年将继续发布一批临床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完整的临床技术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使每个专科,每种疾病均有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关键还需认真落实。对临床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动态管理,更加附合临床需求。

五、强化医护人员的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管理,拓展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思路

在20xx年及20xx年全面开展临床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的基础上巩固考核成绩,拓展考核内容。加强临床思维的培训与考核。不定期对有关项目进行抽查,使考核更加合理,确保培训效果,保持相应水平。要求住院医师三基理论考试和体格检查、心肺复苏、换药、洗手等技能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公示考评结果。继续举办临床医师操作技能和病历书写等竞赛。加强医技人员上岗培训与定期考核。完善中、高级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今年开始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由科教科负责。

六、加强医疗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文件,使诊治过程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以《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xx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卫生部相关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及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为指针,进一步完善相关诊疗制度,修改相关程序,使制度和程序更加合理。认真组织学习并全面贯彻落实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以十三项核心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加强医疗制度的检查和落实,执行医疗质量责任追求制。管理要热情,检查要无情,处罚要绝情。

以强化医疗质量控制为手段,实施医疗质量的动态过程管理,加强环节质量控制,严格标准,定期检查,奖惩结合,切实整改,提供优质便捷医疗服务,创建质量品牌优势。增强质量意识,建立现代医学模式的科学的医疗服务质量观;开展质量教育,端正质控心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案,有效防范医疗纠纷。

七、加强医疗安全管理,认真实施《20xx患者安全目标与策略》,提倡和实施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理念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落实相关制度,提高用药安全;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严格实施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减少危险情况发生,加强患者教育,改善相关设施,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建立非处罚性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加强对院感重点人群的监控、培训和考核。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监控。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各项内容,完善相关制度内容,提倡患者参与的理念,提高安全水平。实施医疗技术风险警示管理。严格执行医疗缺陷管理工作制度,定期分析医疗不安全因素,进一步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监督整改。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篇2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 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组织, 负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医疗器械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 则是在医疗器械行业内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 承担医疗器械标准的制修订任务。医疗器械标准作为医疗器械设计、生产、经营、使用以及监管过程中重要的技术文件,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开展的标准化工作对于医疗器械监管和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当前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的管理运行现状进行分析, 主要依据技术委员会主要职责进行阐述, 从标准制修订工作情况、对标准的宣贯和培训情况、国际交流情况以及技术委员会自身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意见和建议, 旨在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管理, 提升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化管理水平。

1 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管理现状

1.1 标准制修订情况

截至2014年4月, 我国的医疗器械标准项目共1145项, 其中国家标准210项, 行业标准935项。这些标准项目的维护, 由我国的23个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和4个标准归口单位共同承担, 其所辖标准如图1所示。

技术委员会负责的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工作包括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以及复审等各阶段具体工作。每个阶段都不可或缺, 并且各有侧重。我国的医疗器械标准经历了“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的跨越式发展, 初步形成了每个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在本专业领域内完成标准制修订基本任务的稳定状态。但是从目前的医疗器械标准实施情况来看, 只是保持较稳定的状态是不够的, 在经过了数量的跨越之后, 更应该重视标准的实施效果, 也就是标准的质量。

1.2 技术委员会管理情况

目前, 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均设立在国家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秘书处人员也全部由检验中心的在职人员承担, 基本上为兼职 (同时也是检验人员) , 秘书处在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的领导下, 负责处理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按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中的要求, 委员由医疗器械各个领域中生产、使用 (临床机构) 、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监督、检验等方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截止2014年4月, 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委员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 作为医疗器械的使用方之一, 临床的委员整体偏少, 个别技术委员会甚至没有临床方面的专家。另外, 科研单位的委员分布不均, 这对于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1.3 标准化国际交流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医疗器械标准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各个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在密切跟踪对口国际标准组织的相关活动的同时,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基本做到及时了解国际对口标准化组织工作动态, 把握对口国际标准工作进展和发展趋势, 但是在医疗器械产品的标准日新月异的今天, 医疗器械标准的国际化事务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把参加国际会议变为真正参与国际会议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只有做到真正的参与标准的国际事务, 才能发挥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的作用, 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

1.4 医疗器械标准的宣贯与培训

目前, 我国的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负责其专业领域内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工作, 每年度各个技术委员会都有相关的培训计划, 尤其对新发布的标准及时进行培训, 以期保证标准的正确实施。

标准发布后的宣贯与培训对于促进和提升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本专业领域发布的重要标准, 尤其是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方法标准, 更是需要对标准的内容进行统一分析和解释, 对于标准关键点的把控以及标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则是标准宣贯与培训中的重点内容。

2 意见与建议

我国的医疗器械标准同医疗器械产品一样, 在快速发展之后, 由重点发展标准的数量和覆盖能力转变到了重点关注标准质量的新阶段。标准可以说是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产品, 作为医疗器械标准的技术和质量的承担者, 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需要在加强自身管理的基础上,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以提高标准质量为目的, 促进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

(1) 加强标准的科研工作。

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 不管是医疗器械产品, 还是医疗器械标准, 基础科研能力都是薄弱环节。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要加强标准的科研工作, 深化对标准项目基础数据、行业状况、技术要求等主要内容的研究, 为确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以及保障标准可操作性提供理论依据。

(2) 加强标准制修订重点环节管理

一份完整的医疗器械标准, 从立项到发布出版,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多个环节。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应从科学管理的角度, 对重点环节予以重点关注。比如, 立项前预研究环节, 是对准备立项的标准项目进行充分的调研, 广泛征求意见的重点环节;起草阶段中的标准验证环节由于直接涉及标准的可实施性, 也是作为重点关注的环节。另外, 各技术委员会应在工作中及时收集和反馈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情况, 对标准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尤其对超五年的标准要进行复审, 并提出有效、修订、废止等建议, 也就是按阶段对标准的可实施性进行评价, 及时修订落后或者不适宜的技术指标, 复审阶段也需要作为重要阶段来关注。

(3) 加强对技术委员会的管理, 尤其是对委员的管理。

技术委员会是一个相对虚拟的机构, 除了秘书处负责日常运营之外, 并没有集中的办公场所, 因此, 如何把一个相对分散的技术委员会管理得有条不紊, 能够制定出促进行业发展、维护国家形象的医疗器械标准, 是一个严肃且艰巨的课题。

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要严格按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的要求对本技术委员会进行管理, 加强对技术委员会换届和改选的管理工作[9]。根据标准自身的特点, 在符合《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的基础上, 设置合理的委员比例, 将医疗器械标准的委员合理配置在医疗器械生产、使用、科研、监管和检验等领域, 尽可能得实现标准的公开、公正以及公开透明。

(4) 加强对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价。

医疗器械标准质量评价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十三五”期间的重要课题, 因此, 除了加强标准培训宣贯之外, 更要加强培训效果和标准的实施效果考核评价机制, 确保每一份医疗器械标准能够达到其立项时的预期目标, 促进产业发展和规范市场秩序。

(5) 代表中国形象, 加强标准化国际交流。

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在密切跟踪对口国际标准组织的相关活动的同时, 要更多、更好地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协调组织好国内代表参会。代表中国参加医疗器械标准年会时, 意见收集和投票工作要提前做好技术研究, 确保中国的意见合理并统一。

(6) 着力发展医疗器械标准化信息系统。

标准的主旨是维护贸易秩序, 本身具有公开透明的特性。医疗器械标准的信息化建设则是把标准的主旨和特性发扬光大的一个最有利手段。目前, 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基本完成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但是, 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数据, 如何做好标准信息的更新与维护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 应及时反馈信息系统使用中的问题, 共同遵守业务流程, 加强员工日常培训, 达到提高信息化系统使用效率, 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

3 结语

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开展医疗器械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与医疗器械产品一样, 具有交叉集成、动态发展的特点。因此, 我国的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应该在新的形势下, 把握我国目前加强医疗器械标准质量建设的契机, 加大自身管理力度, 提高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 为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作出贡献。

摘要:通过对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现状的研究, 提出完善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的建议, 提升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1号, 1988.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Z].国标委办[2009]3号, 2009.

[3]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 (试行) [S].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1号, 2002.

[4]刘毅, 李悦菱等.ISO与国内医疗器械标准化机构设置比较研究[J].首都医药, 2018, 16 (8) :8-11.

[5]张春青, 王越等.我国医疗器械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现状及建议[J].中国药事, 2010, 24 (9) :864-866.

[6]董放.医疗器械标准技术委员会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 2010, 7 (2) :211-213.

[7]母瑞红, 杨昭鹏.对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事, 2012, 26 (11) :1174-1176.

[8]肖忆梅, 母瑞红.我国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与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1, 17 (10) :58-61.

[9]田小俊, 徐红蕾等.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3, 37 (4) :285-286.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篇3

北京医院成立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日前,北京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药品临床研究和发展及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在北京医院举行。据大会现场透露,北京医院成立临床试验研究中心,拉近临床与科研之间的距离,争取早日制定出中国自己的临床诊断标准。

福建基层医改出新方案

近日,福建省医改办、省卫生计生委就近期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试行)》和《关于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关于在城市开展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等深化基层医改有关政策联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向医闹亮剑 全国首家医疗公安分局成立

为针对性破解当前医患纠纷、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加强对市民平等就医权利的保障,日前,辽宁省锦州市公安局医疗公安分局正式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针对医疗设立的公安分局。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篇4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审查、研究制定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

3,督促各科室执行落实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督促相关职能科室及时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并且积极落实。

4、在院长指示下,对医院医疗质量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方案,积极督促相关科室落实。

5、组织并参与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研讨会,收集科室意见,汇集整理报院长。

6、组织并参与院内医疗事件鉴定工作,为院内医疗争议鉴定处理提供参考意见。

7、组织并参与处理医院医务人员重大失职工作的鉴定讨论工作,提出处理和整改方案。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质管会”)由院、科行政领导组成。

二、质管会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三、质管会负责制定全面、系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及持续改进方案,并指导、协调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四、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二级责任制,科室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科室设兼职质控员,负责科室日常的医疗质量质控工作。

五、院质管会下设的办公室设在医务办公室内,并由其负责日常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六、科室每月对本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记录于《医疗质量管理记录本》。

七、质管会指导医办定期(每季度)组织院质管小组(非手术科室组、手术科室组、医技组、门诊组)对各科室医疗文书和医疗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医办人员应不定期到各科室随时抽查。医办负责将收集、整理的医疗质量检查情况汇总,定期向院质管会汇报,质管会对医疗检查汇总的情况或资料进行最终的审核、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作出相应的奖罚决定。每次委员会议要有会议记录。医办应将所有质检情况汇编成《医疗质量简报》,发给各科室。

八、医疗质量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并落实奖惩制度,表彰先进、处罚失误、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

九、由院长、主管院长组织领导下,院质管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对全院的医疗质量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指导性意见。年终对全年的医疗质量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指导下一的工作。遇有重大、紧急医疗质控事由时,院长、主管院长可随时动议召集院质管会会议磋商对策,并形成具体操作程序和处理措施。

十、委员会秘书负责会议召集的具体组织活动,对内、对外联络,信息交流,做好会议记录、起草文件、保存资料、情况报告、工作总结等工作。

十一、所有委员必须按时参加会议,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协助院长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对不能履行职责的委员,委员会将对其进行批评、警告或调整更换。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篇5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是院长领导下负责对院内医疗器械在临床上的安全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督的组织。

1、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

1)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家有关医疗器械安

全使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有关的管理规范。

2)起草、制定、审核和评价医院内有关医疗器械安全管

理的工作制度和政策,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通报、讨论和分析院内外发生的,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有关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的重大问题,探讨改进医院医疗器械临床安全使用的建议、方法和措施。

4)通报院内出现的重大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负责督促

有关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和追踪,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的结果。

5)对医院内医疗器械临床安全使用的工作状况进行分

析、讨论和总结。

6)对在医疗器械临床安全使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有关

科室和人员提出表彰和奖励的建议;对在医疗器械临床安全使用工作中有重大责任事故的有关科室和人员提出批评和处罚的建议。

2、人员组成由医院领导及有关医疗行政管理、临床医学、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器械采购和保障管理等相关人员组成。

组成成员:院长(史学森)、分管院长(杨贵林)、医务科科长(张建礼)、护理部主任(白梅梅)、医院感染科科长(宋宏鹏)、医疗器械科科长(赵福)。

3、工作方式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篇6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在分管院长和院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完成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对医院的业务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2、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开会一次,讨论和审定临床、医技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负责组织和实施医疗、护理、院感质量的检查、评价、考核、提出整改措施和反馈情况、检查落实等工作。

4、组织疑难病例、重大或罕见疾病(手术)、纠纷病案的讨论。

5、组织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鉴定工作。

6、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进行严格审核并按规定上报。

7、参加各种医疗文书、技术操作、诊疗水平、“三基”考核、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检查,并进行评价。

8、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全体成员要自觉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医疗业务水平,要熟悉和了解各种质量指标,以及具体的考核标准。

9、每年年终召开总结会议,总结当年工作,制定次年工作计划。

10、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决议、决定提交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后生效。

易县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负责全院医疗、医技工作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2、负责制定全院医疗、医技工作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3、负责制定和完善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持续改进方案,对各项医疗质量标准、各种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规程和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进行规范。

4、审议医务科制定的有关医疗质量管理具体实施措施。对全院医疗、医技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提出指导性的改进要求。

5、制定医院新技术、新方法准入管理制度和规定。

6、负责讨论、决定全院医疗、医技工作中的差错、过失和事故等事件的院内处理意见。

7、负责宣传贯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开展对全院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制定全院医、技人员质量教育、培训的要求。并检查其落实情况。

8、负责宣传贯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开展对全院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工作。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篇7

这次会议闭幕后不久, 本刊记者就会议涉及的心电生理和起搏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 独家专访了徐伟教授。

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规范、更先进的治疗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 “江苏省心脏节律管理论坛”至今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 因此, 徐伟教授首先谈及了历届论坛的办会情况和他对论坛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和期待。

徐伟教授回顾说:“今年是这个论坛走过的第7个年头了, 回想起来, 感触良多。记得2001年我从国外学习归来时, 江苏全省起搏器植入绝大部分是以VVI单腔为主;我们鼓楼医院每年仅有一两台双腔起搏器植入手术。这与我在国外接受的生理性起搏理念相差极大。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病人太穷, 不可能接受双腔起搏器的, 因此我首先尝试在科室开展学术讲座, 改变大家的起搏理念、同时采用心脏主动固定导线技术, 腋静脉穿刺技术, 优化手术流程, 促使当年心脏科双腔起搏器植入达到了40%……”

谈到这里, 徐伟教授欣慰地说:“接下来的两年间, 我们鼓楼医院双腔起搏器植入递增至60%到70%。这一变化也触发了我希望为提高江苏省生理性起搏水平做一些事情的想法。于是, 从2003年开始,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曹克将教授的支持下, 我和当时的美敦力华东区经理胡金葵先生一起策划, 在省内几乎所有的地市开展了生理性起搏巡讲。2008年, 我第一次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委员后, 鉴于当时尚无江苏省起搏电生理专业学术会议, 我便萌发了为江苏省起搏电生理同道建立一个交流平台的想法。这一想法获得了当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领导的大力支持, 尤其值得我感动的是学会副主任委员曹克将教授。他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 不仅担任大会主席, 还作为大会的协办单位全力支持。学会的其他几位领导如陈新教授、王方正教授、张澍教授、黄从新教授、黄德嘉教授、华伟教授等每年均亲临大会作学术讲座。目前, 这个论坛已经从最初的起搏技术研讨会发展到现在涵盖了心脏起搏、电生理、药物治疗等心律失常领域, 会议的规模也越来越壮大, 交流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不仅获得了广大业内同行的认可, 还成为了江苏省心律失常领域的一个品牌会议, 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心电生理和起搏事业的发展。”

徐伟教授继续说:“今年的论坛迎来了全国各地30多位顶级起搏电生理专家, 他们在两天的时间里和江苏地区的同道们共同交流, 传递心律失常领域的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研讨方式包括专家讲座、热点辩论、病例讨论、模拟训练以及卫星会等;授课内容主要包括ICD和CRT植入技术、起搏器故障分析、起搏器并发症处理、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技术。同时, 会议还针对心脏植入器械治疗的适应证、生理性起搏的进展、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房颤及室速射频消融的难点等专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并安排了现场模拟操作训练。我们最终的目的, 就是让更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得到更规范的、更先进的治疗……”

据记者了解,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领域的常见病, 也是人类猝死的主要原因, 但由于心律失常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隐匿性, 常给临床医生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 做好心律失常的规范诊疗十分重要。谈及此话题, 徐伟教授坦陈:“对于多数内科医师和普通心脏科医师, 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处理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长期以来, 不同医院、不同医师在心律失常方面的诊疗水平参差不齐, 临床实践中的不规范现象比较常见。为了推进心律失常诊治尤其是介入治疗领域的规范化, 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领导、由专业学会组织, 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我国建立了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心律失常培训基地。我们医院作为首批培训基地之一, 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责任心建设, 坚持跟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 慎重把握各项治疗的适应证, 严格遵循公认的规范操作技术, 从而实现了规范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 培训基地采用培训导师负责制, 设立若干名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负责协助导师监督学员完成各项培训目标。基地学员享受本院住院医师三年制培训待遇, 参加科室考勤, 培训津贴与考核挂钩。我们改革了原先导管室介入进修机制, 研究生普心进修医师不再安排参与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工作和学习, 确保基地学员的学习机会;而且, 本院的医师和研究生必须在取得学员资格后, 方可参与介入诊疗技术的学习与培训。”

华法林在抗凝治疗中的地位尚无可取代

在采访中徐伟教授还介绍说:“近年来, 随着电子、能源、材料以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 心脏起搏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心脏起搏器的功能也不断提高, 传统的生理性起博理念不断受到挑战。因此在这次论坛上, 我就‘起搏理念改变与适应证演变’等话题做了专题讲座, 我在讲座中谈了我的观点。”

徐伟教授认为,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过去我们强调的所谓的生理性起搏并不是真正的生理性起搏, 真正生理性起搏是指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 以最接近生理的起搏模式、起搏部位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正常的电激动传导和泵血功能, 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1997年ACC/AHA/NASPE发布心脏常规起搏适应证指南到2002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国内外多个权威学术机构如ACC/AHA/HRS/ESC、CASPE分别发布器械植入指南, 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变化反映了起搏理念的改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早期挽救生命为主要目的过渡到目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如高龄患者反复发作性房颤合并窦房结功能低下, 即使没有心动过缓的症状, 通过起搏器植入辅以抗心律失常药物,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房颤发作症状, 从而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淡化病理或生理概念, 强调改善症状;如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过去认为是良性疾病, 不需要安装起搏器, 但现在只要有相关联的症状, 就应当接受起搏器的治疗。第三、关注猝死高危因素, 无论是否有症状都要积极干预。如慢性双分支阻滞合并间歇性三度或交替性束支阻滞, 此类患者猝死的风险极高, 即使无症状, 也应接受起搏器治疗。第四、淡化心脏停搏时限概念, 强调只要导致心律紊乱, 引起症状, 就可以植入起搏器。如频发窦性停搏, 即使停搏时间小于3秒, 如有症状, 即可接受起搏器的治疗。希望起搏电生理同道们能够切实领会新指南所反映的起搏理念和精髓, 以使更多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能够从起搏疗法中获益。

另据记者了解, 华法林是目前最常用的抗凝治疗药物, 但也有专家表示, 华法林应用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如果用药过量, 患者出血风险就会增加, 而服用量少, 溶血弱了, 就会表现为血栓。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也对华法林造成了一定冲击。而徐伟教授在华法林的临床应用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 因此, 在谈及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监测问题时, 徐伟教授介绍道:“华法林是最早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的口服抗凝药物, 其发现、发展的历史极富戏剧性。早在1921年, 北美很多牧场的牛羊们突然之间变得非常脆弱, 一些平素看起来不足以威胁生命的操作, 比如阉割或去角, 却让它们流血不止而死去。兽医病理学家弗兰克·斯科菲尔德对此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这一年, 异常温暖的天气使农场储存的牧草———是一种豆科草木犀属植物, 俗称‘野苜蓿’———大量发霉腐败, 因此推测这些发霉的牧草造成了牲畜的凝血功能障碍, 随后在兔子身上进行实验后得到了证实……”

徐伟教授继续说:“随后经过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 华法林于1954年被正式批准用于人体的抗凝治疗。经过华法林用作口服抗凝药物带来了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的革命, 而且至今近60年来一直是这一领域的主要治疗药物, 医学界也积累了大量临床证据和使用经验, 证明其是一种成熟的口服抗凝药。虽然近年开发了一些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 目前全球仍有数百万患者在服用华法林。而且, 荟萃分析也显示, 华法林可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8%, 但华法林存在起效慢、治疗窗口窄, 需经常化验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等, 因此华法林临床应用率不高, INR达标率更加有限。新型口服抗凝药固定剂量使用, 无须监测抗凝活性, 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近年来IIa因子抑制剂 (达比加群) 、X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 等新型抗凝药已在临床广泛使用。然而, 对于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或者瓣膜性房颤的患者, 新型抗凝药尚无适应证。此外, 目前新型抗凝药在国内尚未进入医保, 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 华法林仍是首选。临床上华法林使用的经验已有几十年, 只要注意监测INR, 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非常可靠的。”

“我认为, 作为临床上最经典的口服抗凝药物, 华法林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徐伟教授强调说, “华法林的适应症范围最广, 在瓣膜病、换瓣术后、经济困难、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仍是长期抗凝治疗的首选, 更便捷的INR即时检测技术还将大大消除华法林使用中的主要缺点, 为这一老药带来新的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它还将为人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建立更多功勋, 尤其对于第三世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量患者更是如此。”

学科建设领跑江苏心脏起搏领域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 徐伟教授供职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科, 是江苏省医学临床重点专科, 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组在起搏领域, 目前拥有国内最大样本量的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导线植入。身兼心脏科的行政副主任和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组长, 徐伟教授谈起该科室科室近来在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领域的研究情况及主要成就时如数家珍。

据徐伟教授介绍,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前身为美国基督会资助的、加拿大籍传教士马林医学博士于1892年创建的“基督医院”, 经过120年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科室设置齐全, 技术力量雄厚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院心脏科成立于1953年, 是江苏省医学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市医学重点学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冠心病及心律失常介入) 、美国心脏病学院继续教育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江苏省心血管专科医师进修基地, 并为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鼓楼医院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脏选择性部位起搏技术, 其中低位房间隔起搏技术和右室间隔部起搏技术均居国内领先水平, 分别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和二等奖;2007年在江苏省牵头开展了有关间隔部起搏的多中心协作研究;200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工作, 植入了国内首例用于心梗后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埋藏式心脏除颤复律起搏器;目前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的一、二级预防工作均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其CRT植入工作获得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RT十周年推广普及奖。2010年开始开展的起搏导线拔除技术已超过百例, 成功率97%以上, 无一例死亡, 为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的患者解除了痛苦。2012年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推荐为国内开展导线拔除技术中心。

徐伟教授接着说:“我们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组能够常规开展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及各型起搏器植入手术。在心脏电生理领域, 我们医院也是在国内较早开展工作的。在上世纪80年代, 马德瓒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预激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心外膜标测和无水酒精消融技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上世纪90年代初, 我们医院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组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目前每年完成射频消融治疗近500例。2003年在省内率先开展肺静脉电隔离技术治疗阵发性房颤, 并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2005年常规采用三维电生理标测技术治疗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 2009年开展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射频消融治疗。截至目前, 我们已经完成了5000余例各种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成功率98%以上, 无一例死亡病例。未来, 我们将锲而不舍, 继续努力, 力争在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 更上层楼, 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 非计划再手术;负性事件;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7-03

Study on evaluating of medical care quality of unplanned re-operation

XU Feng1  MA Xiemin2  ZHU Zhifeng3  

1.Beijing Anzhen Hospital of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2.School of Public Healt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3.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Unplanned re-ope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healthcare. However,it was little application in the domestic study,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a single disease. This study aims to deliver objective basi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s in hospitals,and tell the manager how to improve i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hospital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With the database of 37 529 hospitalized surgical patients,this study calculates the incidence of unplanned re-operation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different reasons,and then conduct the root cause analysis. Results The unplanned re-operation rate was 1.15%,higher than the average district hospital in Australia. The main reason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surgical re-adjust not reach the expected results,incision problems,active bleeding after surgery,secondary gravel,surgical site infection,etc.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should be vigilant about the incidence of unplanned re-operation when it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and need to improve problems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spect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Key words] Unplanned re-operation;Adverse events;Surgical complications

初次手术后,患者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在医学上被认为是严重的术后负性事件。经研究证实,作为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指标,非计划性再手术是与医疗结果高度相关的指标[1]。它是指在同次住院期间,住院患者因先前的手术所导致的并发症或是其他不良的结果而重返手术室,可能因手术技术、麻醉或感染控制等问题而产生。国外研究表明,非计划再手术是非常有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非计划再手术事件的研究,澳大利亚地区医院非计划再手术事件的平均发生率约为0.6%[2]。我国台湾地区于1999年引进了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开始了其对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的研究[3-4]。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医疗机构很少采用该指标对医疗质量进行监测、评估,文献报道大都为临床再手术病例,主要是从临床疾病角度分析某个病种再手术病例,寻找解决的办法[5],很少有将非计划重返手术室从医院整体的角度作为医疗质量监测指标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以及发生原因,为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改善提供客观的评价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地区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7~2008年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进行非计划再手术住院患者均被列入研究。

1.2 资料收集流程

通过住院电子病案系统对住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分析,采集住院患者住院病案手术信息。首先由医疗质控人员(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筛选出住院期间二次及二次以上重返手术室病例。通过对二次及二次以上手术病案信息分析,由相关手术科室专家筛选出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病例。

1.3 方法

对筛选出的非计划再手术病例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分析手术病案信息,找寻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及发生原因。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7 ~ 2008年计划性与非计划再手术患者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重返手术室病例2 923例,其中筛出非计划再手术病例432例。2008年重返手术室病例1 841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247例;2007年重返手术室病例1 082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185例。见表1。

2.2 2007 ~ 2008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情况

研究所在医院2007年手术量为17 291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185例,非计划再手术率为1.07%;2008年手术量为20 238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247例,非计划再手术率为1.23%,2007年与2008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计划性再手术种类及原因

根据计划性再手术发生的原因,计划性再手术主要分为双侧手术、检查术后再手术、因患者身体状况再手术、首次手术为二次手术做准备、植入物手术等6类。见表3。

2.4 非计划再手术发生原因构成

对非计划再手术按发生原因进行分类,未达手术预期效果、切口问题、手术后活动性出血、二次碎石、手术部位感染是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5.0%、18.3%、16.4%、12.0%、10.0%。见表4。

3 讨论

3.1 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

重返手术室病例包括计划性再手术和非计划再手术病

表3  计划性再手术种类及原因

计划性再手术类别手术原因主要手术种类

双侧手术因患者身体双侧同时患有疾病,在住院期间对双侧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分次手术进行双眼手术、双上肢手术、双下肢手术、双肾手术、双耳手术等

检查术后再手术患者为明确诊断而先进行检查术如活检术、造影术等,根据结果采取进一步手术治疗各种肿瘤根治手术前进行活检术,如肺癌支气管镜检、肾癌肾脏穿刺术等

因患者身体状况再手术患者所患疾病需要进行大手术治疗,由于病人身体条件差不能承受一次手术打击,而采取分次手术治疗老年患者的肿瘤手术

首次手术为二次手术做准备患者因所患疾病需要进行手术,但该手术后易出现并发症而采取提前预防措施的相关手术心血管手术中为防止血栓脱离而进行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植入物手术患者疾病治疗所采取植入物的植入与取出手术眼科肿瘤放射托植入与取出手术

其他患者因患某病住院手术治疗,住院期间检查出患有其他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而进行的二次手术因患阑尾炎住院手术后发现肾结石而进行的碎石手术

例,本研究2007~2008年共收集重返手术室病例2 923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432例。此次回顾研究非计划再手术病例中,总的非计划再手术率为1.15%。其中2008年非计划再手术为247例,非计划再手术率为1.23%;2007年非计划再手术185例,非计划在手术率为1.07%。

两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医院两年在围手术期质量、手术操作水平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保持稳定水平。澳大利亚的类似研究表明,所有外科手术中非计划返回手术室发生率只有0.6%,与此次研究所得到的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1.15%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而台湾医学中心2006~2008年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平均发生率为0.84%,也要低于研究所得到的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此差异表明与澳洲医疗机构及台湾医学中心在手术水平上存在着一定差距。

3.2 非计划与计划再手术病例

重返手术室病例中包括计划性再手术和非计划再手术病例。计划性再手术不同于非计划再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由于患者自身状况及所患疾病的情况,不能通过一次手术来解除患者的疾苦,而是有计划的进行多次手术来解决患者的问题。计划性再手术不是医疗负性事件,是正常的诊疗过程,不能作为医疗评价指标来监测医疗质量。本研究得到的计划性再手术病例,根据手术原因可以分类6类。50%以上的计划性再手术是双侧手术,如双眼白内障手术、双膝置换、双肾结石碎石手术等等。各种根治手术前的检查术也是比较常见的计划性再手术,主要是为了明确疾病诊断,而进行诸如肿瘤病理活检术、血管造影术等。用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作为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对手术质量进行评价,必须将计划性再手术病例排除在外。相对于非计划再手术,计划性再手术发生率要远高于非计划再手术率,本研究所得到的计划再手术是非计划再手术数量的6倍。如果将这些计划再手术病历算为非计划再手术病例,将大大增加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将会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做出错误的判断结果,导致采取错误的干预措施。

3.3 非计划再手术发生原因

通过对非计划再手术病历审阅,根据二次手术的目的分析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原因。本研究非计划再手术发生原因分为13种,占据前5位的是未达手术预期效果、切口问题、手术后活动性出血、二次碎石、手术部位感染,占总发生率的88.2%。从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导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原因都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手术并发症的出现说明围手术期间的患者诊疗环节中存在相应的医疗服务质量问题,表明医院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缺陷。因此,非计划再手术事件直接反映了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医疗机构发现围手术期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可以为持续改善医疗质量提供更加直接和明确的信息。

在临床工作,非计划再手术是一个谨慎、相对不能随意发生的事件,除非患者真正需要再次手术。较高的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表明了目前的医疗质量或者手术中存在缺陷,不能通过设计好的手术为患者解决存在的疾患,而是给患者带来了其他不良结果,给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得到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要高于澳洲地区医院的平均水平,通过对非计划再手术病例发生原因的分析,反映出患者病例组合的复杂性,同时表明在围手术期间的诊疗环节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医院应该对高出平均水平的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事件提高警觉,寻找其发生的原因,改进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1] Birkmeyer JD,Hamby LS,Birkmeyer CM,et al.Is unplanned return to the operating room a useful quality indicator in general surgery? [J].Arch Surg,2001,136:405-411.

[2] William H,Isbister. Unplanned return to the operating room. Aust. N.Z. J. Surg[J]. 1998,68:143-146.

[3] 顾而洲,陈英耀.台湾地区医疗质量指标系统的发展和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2):80-82.

[4] Chiu WT,Yang CM, Lin HW,et al.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nationwide health care quality indicator system in Taiwan [J].Int J Qual health care,2006,(19):21-28.

[5] 顾建英,秦净,施鹏,等.加强二次手术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12-14.

[6] 王坤,马谢民.基于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的医院医疗质量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5):20-21.

[7] 马谢民.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及其特点[J].中国医院管理,2007,316(11):22-24.

[8] 赵继顺,张晓纲,刘学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策略[J].中国病案,2008,9(9):41-42.

[9] 马谢民.我国评价医疗质量指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2008,12(2):32-34.

上一篇:一般企业管理制度下一篇:礼物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