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企业管理制度

2024-10-11

一般企业管理制度(精选8篇)

一般企业管理制度 篇1

一般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了加强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公司章程和总公司财经管理制度及国家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经营特点,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公司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办理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

三、财务部门要依法合理筹措资金,并有效使用资金。既要做到广泛筹集资金和组织资金来源,满足工程施工和日常行政办公需要,又要降低筹资成本,有效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财务管理部门应明确财务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分明、实行岗位责任制。

五、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财务审批制度,明确内部审批权限,强化内部控制。企业所有重大财务收支活动,均应实行执行与监督行为相结合。执行与监督人员相分离的原则,有牵制、有稽核。对企业资金调度、财务运作和可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经济活动,必须形成由总经理与财务总监实行联合签署方为有效的制度(简称联签制度,下同)凡涉及到重大资金调度、财务运作和可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必须报请董事会批准。

六、凡不符合制度要求,违反财经纪律的各项开支,财会人员 必须坚持原则,有权抵制并向总经理与财务总监汇报。

七、正确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依法缴纳税收,并接受财税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八、财务部门应按照要求认真编制企业各项财务预算,为加快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办法打下基础。财务预算的编制要体现“真实性、完整性、严肃性、先进性”原则,根据预算的目标,分解指标、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并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加强检查和考核,以确保财务预算的有效实施。

九、认真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做好完整的原始记录,各项经济业务都应及时做好完整的原始记录,确保原始记录的及时、准确、真实。

(二)健全计量验收交接制度,各项财产物资的进出消耗,都要经过严格的计量验收,做到手续齐全,计量准确。

(三)做好财产清查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及时处理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毁损、报废,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十、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会计核算。

十一、收益和成本费用的计算应当互相配比。一个时期内的各项收入和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个时期内登记入账,不应脱节,提前或延后。

十二、各项资产应按实际成本计价。

十三、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不得任 意改变,如有改变,应经总经理室、公司董事会同意,并报主管财税机关审批或备案。

十四、财务经理以外的财务人员调动工作或因故离职时,必须由财务经理派人员监交,财务经理调动工作或因故离职时,必须由公司总经理派人员监交,在移交过程中必须办好交接手续,不得中断会计工作。

十五、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妥善保管会计档案,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未经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同意,其他部门人员和外来人员不准借阅会计档案。

第二章会计核算

一、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制度的规定。

二、公司的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月)。

三、公司的会计为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四、公司发生的各项经济事项,均应有合法的凭证,并经有关人员审核签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各种会计记录,都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登记,做到记录准确、内容完整、手续完备、方法正确、符合时限。

五、公司采用借贷记账法。

六、公司的一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应当用中文书写。

七、公司采用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对发生的经济业务所收付的货币,如与记账本位币不一致时,除折合为记账本位币外,还应按实际收付的货币记账。

八、账簿分类为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三种主要账簿及各种必要的辅助账簿。

九、记账原则为权责发生制。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十、收入和费用的计算应当相互配合。同一会计期间所取得的收入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

十一、公司的财产应当按实际成本核算,除另有规定外,公司不得自行调整账面价值。

十二、应当划分资本支出和收益支出的界限。

十三、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期必须一致,不得任意改造变。如有改变应经董事会同意并报当地税务机关备查,自新的会计开始变更,同时变更会计的会计报告中加以说明。

十四、流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和预付款项以及存货等。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当分别核算,应收和预付款项,应当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分别核算;预付款项,应当按预付货款(预付定金)和待摊费用等分别核算;存 货应按原材料、产品、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分别核算。

十五、现金和银行存款应分别设置日记账,并按不同货币分别设账登记。

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应逐日与实际库存核对相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账面余额,应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十六、有价证券包括准备在一年以内变现的股票和债券,应当按实际支付的款项登记入账。实际支付的款项含有已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应计利息的,应将这部分股利或利息金额作为暂付款项,通过其他应收款账户核算。

十七、应收和预付款项应当按不同货币分别设账登记,并及时催收、清偿,定期与对方核对清楚,对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应查明原因,追究责任,确定无法收回的,经严格审查,报董事会或总经理批准后,冲抵坏账准备。

十八、存货,是指库存的、在用的和在途的各种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产成品、在产品等。

公司的存货应按实际成本记账,外购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的实际成本,包括买价、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挑选整理费用等。公司的各项存货的收发领退,应根据实际数量及时办理会计手续,并设置有数量、金额的明细账逐项逐笔登记。对于各种在途材料、物品应进行明细核算,并隨时检查到货情况。

存货应定期进行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发现盘盈、盘亏、毁损、变质等情况,应由有关部门查明原因,写出书面报告,经董事会或总经理批准后及时处理,并应在决算前清理完毕。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的盘亏或盘盈及毁损,除应由过失人赔偿外,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

存货盘点方式,采用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

十九、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包括2000元)的房屋及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和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可作为固定资产。

根据上述规定制定固定资产目录,作为核算的依据,并报当地税务局备查。公司固定资产的分类参照国家邮电施工企业的有关规定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公司特点分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通讯设备、运输工具五大类。

固定资产应按原价登记入账。作为投资的固定资产,以投资时合资各方议定的价格作为原价;购进的固定资产,以进价加运输、装卸、保险等费用作为原价;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的原价还应包括安装费用;进口的固定资产原价,应包括按规定支付的关税和工商统一税;自制自建 的固定资产,以制造或建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作为原价。

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平均计算,并根据电力企业和集团有关规定,制定分类折旧年限和估计残值率、分类折旧率。财务部根据月初在用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和月折旧率,按月计算折旧。当月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自次月起计算折旧,当月内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也自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提足后,仍可使用的,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补提折旧。

固定资产的购入、出售、清理、报废和内部转移等,都要办理会计手续,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进行核算,并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变动的固定资产于次月将变动说明书报公司董事会或总经理.固定资产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对盘盈、盘亏、毁损的固定资产,应由部门查明原因,写出书面报告,经严格审查,按董事会规定报经批准后及时处理,并应在决算前处理完毕。

二十、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指从签订合同之日起至开始生产为止)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为公司筹建前期准备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不包括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以及应计入工程成本的利息支出),按合同规定和合资章程有关规定,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入账。在开始生产后,按国家财税规定进行分摊或一次性入生产成本。

二十一、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款项、预付货款和预提费用等。

应付款项应当按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股利和其他应付款等分别核算。有多种货币的流动负债,还应按不同的货 币分别设账登记。

职工奖励基金及福利基金视同流动负债进行核算。

二十二、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应分别核算。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人按合同约定实际缴入的出资额。合资各方应按合同规定的资本总额、合资比例、出资方式,在规定期限内投入资本。公司则应按根据实际投入的资本进行核算,并于收到后及时办理记账手续。

现金投资,按照实际收到或存入合资企业开户银行的金额和日期,作为资金的记账依据。

建筑物、机器设备、材料物资等实物投资,应按合同规定和合资各方协定并经检验核实的实物清单中所列金额和收到实物的日期作为记账的依据。

各方的投资,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的注册会计师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后,由公司据以发给出资证明书。

二十三、健全原始记录,实行定额管理,严格计量检验和物资收发退制度,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和核算。

一切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支出,都应计入成本、费用。凡应由本期负担而尚未支出的费用,应作为预提费用计入成本、费用;凡已支出的费用,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担的费用,应作为待摊费用,分期摊入成本、费用。

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用的各项材料,应按实际耗用数量和账 面单价计算,列入成本、费用。

应付工资的核算应根据核定的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奖励津贴以及公司的考勤记录、工时记录等有关记录,计算员工工资,计入成本、费用;按规定支付中方员工的各项公积金和国家对员工的各项津贴,也应列入成本和费用。

应按规定的成本项目和费用项目分别汇集,项目建设期间应汇集在建工程所发生的各项工程建设费用、生产运行期间应汇集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管理费用,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董事会费、顾问费、诉讼费、交际应酬费、税金(包括房产税、车辆使用税、印花税等)、场地使用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其他资产摊销、坏账损失、职工培训费、研究发展费和其他费用。

分清本期成本、费用和下期成本、费用的界限,不得任意预提和摊销费用;分清公司内部各部门成本和费用的界限、分期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工程成本核算采用工号法。加强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建立责任成本制度,编制成本、费用计划,财务部严格按计划进行资金预算,并定期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成本、费用上升和降低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费用。

二十四、当月实现的销售收入应全部记入本月账内,并应相应结转销售成本和费用。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入口径必须一致,不 能只记收入,不记成本,也不能只记成本,不记销售收入。

当月收到以前的销售收入时,应相应结转以前的成本和费用,并在当月财务分析中予以说明。

二十五、净利润为营业利润加营业外收支净额减所得税。营业利润为主营业务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后的毛利,再减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其他业务支出的净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为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的净额。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理固定资产收益、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罚款支出、损赠支出和非常损失等。

公司的利润按月计算,在内,采用表结法,终了,采用账结法。

储备基金经批准可用于弥补亏损和增加资本,企业发展基金经批准可用于增加资本,否则账面金额不得减少。职工奖励基金和福利基金应当用于公司员工的非经常性奖励或各项福利。

提取储备基金、生产发展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后的利润,为可分给投资人的利润。

终了,按照合同、章程有关规定,并根据当年实现的利润或亏损和以前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的亏损,编制利润分配方案,提交董事会讨论决定后据以记账;列入当年决算。

二十六、公司的外币业务,是指对记账本位币---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进行的款项收付、往来结算以及计价等业务。

公司的外币账户,包括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以外币结算的债权(如应收账款)和债务(如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股利),应与非外币的各该相同账户分别设置,并分别核算。

公司对外发生外币业务时,无论增加或减少,均应采用当日市场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即人民币记账。月终,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应当按照月末市场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即人民币金额。因汇率不同而出现的差额,作为汇单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二十七、本制度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二十八、本制度解释权在公司计划财务部。

一般企业管理制度 篇2

一、澳门特区廉政公署的一般监督制度

澳门特区根本没有一般监督的概念, 澳门特区廉政公署则承担了类似于内地反贪局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监督权, 并有所扩展。但在实践中, 属于一般监督性质的监督工作却大量存在, 主要指澳门特区行政申诉制度。

(一) 澳门特区行政申诉的工作机构及职能

在澳门特区, 履行一般监督权职责的行政申诉监督是由澳门特区廉政公署下设的行政申诉局来行使的。廉政公署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设立, 是一个独立的工作机构, 它在职务上和活动中即不从属于其他司法当局也不从属于行政机构, 廉政专员直接向特别行政区长官负责。其职能除了打击公务人员贪污外, 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能是接受行政申诉、开展行政监督, 保障市民的基本权利不受行政当局或机关的不法行为侵害。根据澳门特区《廉政公署部门的组织及运作》关于廉政公署组织架构的规定, 廉政公署部门包括廉政专员办公室、反贪局和行政申诉局, 其中, “行政申诉局负责分析及处理行政申诉, 研究及建议发出劝喻, 旨在简化行政程序及改善公共部门运作, 以及研究及分析有利于预防及遏止行政违法、贪污及由公务员作出的欺诈行为的措施。”

根据《廉政公署部门的组织及运作》行政法规的规定, 行政申诉局下设调查三厅和审查厅两个部门。调查三厅主要负责接受投诉, 纠正违法或行政失当的行为, 就违法或行政失当的行为提出劝喻, 以及促请有权限实体为查清违法行为迹象提起必要的纪律程序并跟进有关程序的进行。审查厅则负责研究行政程序及公共部门的运作, 对法例或制度的缺点提出劝喻或建议, 研究预防及遏止公务人员贪污及欺诈行为的措施, 处理财产申报工作, 以及就保护人的权利、自由、保障或正当利益的规范之合法性作出研究, 以促进公共部门优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和落实依法行政。值得一提的是, 行政申诉局局长一职由助理专员当然担任, 目前该职位由澳门特区检察院派出的检察官担任。可见, 澳门特区廉政公署的行政申诉工作在工作性质上与检察院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澳门特区行政申诉监督的工作方法

1.受理申诉。利害关系人可以直接向廉政公署投诉或举报, 无需经由任何机关或团体转送。廉政公署接到案件后会对涉案内容进行分析, 认为不属于行政申诉案件的, 会向有关部门移交或向投诉人作出澄清及提供协助;认为属于行政申诉案件的, 根据案件性质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处理。一是“非正式介入”。廉政公署即时与被投诉的部门对话 (包括电话沟通或召开非正式会议) ,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纠正其相关做法, 从而促使争议迅速解决及节省大量公共资源。二是“转介投诉”。市民投诉的问题如果应先由被投诉部门处理, 廉署会在征得投诉人同意的前提下, 将问题转送相关部门处理, 并主动跟进监督。此外, 廉政公署还会“主动介入”, 即廉政公署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发现有违法、不公平或不合理等问题, 会立即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 谋求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妥善解决。

2.立案调查。廉政公署根据市民的投诉或举报展开调查, 也可以主动调查在其职权范围内的违法或行政失当之事宜, 通过不同形式的介入, 以纠正违法或失当行为。任何法人或自然人, 均有义务在不影响其权利及正当利益的前提下与廉政公署合作。在进行调查时, 廉政公署有权向被调查的行政当局、公共机构及自治机关采取任何合法的调查措施, 包括以资讯途径索取有关资料、自由进入其办公楼内的任何地方、听取有关人员的陈述等。

3.发出建议或劝喻。廉政公署根据调查结论, 如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的行为有违法或不当之处, 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或劝喻, 建议行政机关撤销不当的行政行为、对申诉人给予补偿及对某些官员给予行政处分等。廉政公署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法律法规本身存在缺陷, 有权提出改革性的建议或劝喻, 既可以向行政长官提出, 也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但属立法会立法权限的法规, 则透过制作报告书向行政长官表明立场。

4.公开调查报告。廉政公署可以根据公共利益或宣传教育的需要, 在不披露所涉人士身份的情况下, 用适当的方式将调查结论公开。对行政当局的运作审查报告或法律法规的制度审查报告, 廉署会议年度工作报告或适当途径予以公开。

5.制度审查。澳门特区法律亦赋予了廉署对法规审查的职权,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律制度方面的审查。针对法律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市民投诉较多的方面, 廉署听取有关部门、机构和人士的意见,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行政运作制度方面的审查。廉署通过实地了解, 听取各方面意见, 找到改善公共服务的有效方案。

二、澳门特区一般监督制度的主要特点

(一) 权威性

澳门廉政公署是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基本法》的规定设立的, 其行政申诉职能理所当然同样具有特别行政区宪法性法律地位。根据宪法创立, 是内地检察机关一般监督制度和澳门行政申诉制度异于其他行政监察制度最显著的特征, 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按照宪法设立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免受立法的影响, 而按照其他法律设立的则可能受到一般法律修订的影响。

(二) 独立性

《基本法》赋予了廉政公署工作独立性。根据法律规定, 澳门廉政公署的行政申诉工作具有独立性及程序自主性。廉署可以主动展开调查, 无须得到任何机关的同意, 也无须通知任何机关。廉署开展的调查程序独立于一切法定的行政申诉途径及司法争讼途径, 不受其他法律条文规定对某项决定属最终决定所限制。

(三) 程序性

澳门廉署针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发出建议或劝喻, 本身并没有撤销或变更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的权力, 其监督效能的实现必须得到有关行政部门的确认方可, 这也是防范监督权滥用的必要的手段。其具备的是启动某种程序的权力, 因此, 权力的性质具有程序性。

(四) 超然性

澳门的行政申诉制度延续了葡萄牙行政申诉制度的特色, 根据《基本法》的授权, 作为行政权以外的一种监督权, 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察。澳门廉政专员也仅由行政长官提名向其负责, 独立工作。从而澳门行政申诉工作更加具有公信力。

(五) 广泛性

澳门行政申诉制度除却对公民个人遵守法律情况进行监督外, 监督内容也十分丰富, 既有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不法行为的监督, 也有对法律制度规范和行政程序的审查监督。

三、澳门特区一般监督制度的功效与启示

(一) 重构一般监督制度是建立权力制约体系的必然选择

权力制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正是基于这一民主政治的基本考量, 澳门特区行政申诉制度应运而生。廉政公署作为独立于行政权外的实体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以此促进依法行政, 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下的“一府两院”政权组织模式。在人民代表大会下, 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别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 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但人民代表大会的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其监督不可能事无巨细, 必然只能是宏观上的监督, 难以对纷繁复杂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于是, 国家设立专门监督机关———检察机关, 并由宪法赋予法律监督职能, 监督国家宪法、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得到统一、有效的执行和遵守。而法律监督的核心工作则是一般监督。正如苏联学者列别金斯基所言:“在监督法制方面的检察工作的实现, 大部分要通过一般监督的方法, 一般监督是检察工作最重要的部分之一。”①因此, 重构一般监督是我国权力制约体系建立的必然选择。

(二) 职务犯罪侦查权是一般监督制度实现的重要保证

实践表明, 廉政公署的行政监督工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强有力的后续保障手段, 监督缺乏必要的刚性。近年来, 内地虽然尚没有一般监督的具体规定, 但检察机关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相关做法, 如发出要求改正的检察建议或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实践中, 这些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被监督者基本都能按照要求整改自身的行政执法行为, 从而也防止了一般违法行为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起到了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良好效果, 不能不说与作为强大后盾的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不无关系。因此, 可以说, 一般监督权与职务犯罪侦查权相辅相成, 检察机关没有一般监督, 包括职务犯罪侦查权在内的各项法律监督权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没有职务犯罪侦查权, 一般监督职能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从这个层面上说, 重构检察机关的一般监督权已成为完善检察制度的当务之急。

(三) 一般监督制度以不妨害行政权为原则

开展一般监督工作必须把握好监督权与行政权的界限。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 就可能干涉被监督机关的正常工作, 极易将应由组织监察、行政监督部门监督办理的案件自行查办, 出现越俎代庖现象。在前苏联和我国的一般监督实践中, 就出现过到底是“监督纠正违法”还是“违法干涉行政”的争议。如, 前苏联诺沃西比尔省检察长认真地检查了集体农庄的“干草堆的大小是否规定得恰当。”②又如, 我国建国初期开展一般监督时, 也曾出现过, 某市把一些国营商店螃蟹跑掉, 韭菜烂掉和工厂环境差等问题也当作“一般监督”案件查处的情况。③在澳门, 廉政公署的行政申诉权作为独立于行政权之外的一种权力, 严格坚持履行的界限, 绝不妄加干涉行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廉署每年将大量本应由行政机关决定的投诉事项转交有关部门处理, 也无权撤销和直接改变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反而容易被监督对象所接受,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此表明, 一般监督要想摆脱人们的质疑, 重塑监督权威, 就要严格把握监督权与行政权的区分界限。

注释

11 列别金斯基.苏维埃检察院及其在一般监督方面的活动[M].陈华星, 张学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57:65.

22 陈健民, 傅宽芝.检察院组织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9:386-401.

一般企业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分配

一、完善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应考虑的价值目标

证明责任和证明责任分配理论是民事证明法中的核心问题。而民事证据又是民事诉讼中的“脊梁”。因此,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要符合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保证民事诉讼价值目标得以执行,为民事诉讼服务。具体的说,应考虑诉讼公正,诉讼效率和诉讼效益三大目标。

诉讼公正包含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个方面,这是现代诉讼理论中公正的应有之义。尽管我们不主张程序法是实体法的工具的理论,但我们不否认实体公正是民事诉讼的重要价值。首先,要通过诉讼程序和民事证据的运用查明案件事实,更好地实现实体法的规范。证明责任是一个兼跨程序法和实体法的“两栖”问题,证明责任分配的如果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实体法立法目的的实现。因此,在决定证明责任分配时,就需要了解和把握实体法上的每一项法律制度和权力的立法宗旨和价值取向。其次,民事诉讼通过确定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分配,促使当事人提供证据,从而查明案件事实,使裁判总体上接近于客观事实。因此合理的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理所当然地应便于最大限度地发现案件事实,证明责任的分配应有利于真实地再现案件事实而不能为此设置障碍。所以掌握、接近或者有收集证据的方便条件的一方显然较不掌握证据的、或不便于收集证据的一方更有能力提供充分证据,所以正常情况下应由他们承担证明责任。同时,当法庭调查和辩论已经终结,而法官仍然未能对争议的事实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心证时,就必须依照证明责任规范作出裁判。对于这类裁判,法院是无从判断各个裁判中认定的事实是否于客观事实相符。但是,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虽然无法保证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大致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却可以增加案件在总体上接近客观真实的比例。为此,当统计资料或生活经验表明通常情况下争议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远远超出了其不存在的或存在的可能,由主张其不存在或存在的一方承担证明责任,在事实最终真伪不明时判决承担证明责任的一方败诉,至少在概率统计的意义上,这种判决更接近客观事实。这就是实体公正对证明责任分配的要求。

程序公正是诉讼程序自身的价值要求,我们在设计任何程序性制度时都要充分考虑程序公正。我们认为程序公正是比实体公正更为重要的价值要求,在实体公正无法衡量时,程序公正就是唯一可循的实现公正的途径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只要诉讼程序是公正的,那么严格按照这一程序得出的诉讼结果就应视为是公正的。程序公正在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中就体现在保证诉讼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被告诉讼地位平等是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也是构成程序公正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证明责任分配应充分考虑原被告诉讼地位平等的价值要求,是原被告承担的败诉风险大致均衡。首先要坚持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为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性原则,这代表了基本的公正观念;其次证明责任分配要考虑公平的因素,将证明责任交付给有能力的一方;再次要遵守“诚实信用”这一帝王原则,使之在证明责任分配中得到体现。

公正和效率向来是难舍难分的一对矛盾。尤其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更需要兼顾两者。在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社会,是司法解决的高效率的标志之一,诉讼效率也就成为考察、衡量诉讼制度的重要尺度。证据提出与认定在诉讼过程中快捷与否,证明责任的分配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了诉讼的节奏,决定着证明过程的加速或延缓。一件原本复杂的案件,可以通过证明责任分配确定原本难以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判决简便化。因此证明责任的分配必须简便易行,实际上,诉讼效率与诉讼公正在一定意义上是统一的,“迟到的正义为非正义”这一古老法谚就说明了效率对公正(正义)的重要性。同样地,证明责任分配在充分考虑实现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同时,自然地也就实现了诉讼的效益。

二、完善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尽管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研究中,证明责任的问题一直都颇受重视,但目前还没有学者在证明责任分配这一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目前的实践又要求使证明责任的分配做到有法可依。因此,立法者考查整体法律因素,明确地制定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性标准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各国在规定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方式上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德国式、法国模式、和美国模式。

我国大部分学者主张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作为构建民事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理论基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法律要件分类说它自身具有的超乎其他学说的安定性和统一性,不仅和我国实践中已有的一些证据规定相吻合,而且也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载量权,承载了当事人的接受性,从而进一步地节约了诉讼资源,提高了诉讼效益,这无疑是非常契合于我国目前的司法境况的。

第一,该学说是分配证明责任各种学说中最为成熟的理论。它适合于采用民法典的国家,并在德国、日本经受了长时期的实践检验,被司法实务证明具有一定的妥当性。从渊源来看,我国实际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最早追溯到清末的立法运动,那时清朝政府迫于国内外的政治压力,大量模仿制定了西方国家的现代法律体系。尤其是民事诉讼律草案的制定还聘请了日本民事诉讼法学家参加,日本学者借此将证明责任理论介绍到了中国,对后世的民事诉讼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在诉讼体制、审判模式、法律思维、实体法的体系和结构等方面接近于德国和日本,法律渊源上的一脉相承,使我们更容易接受它。这种一脉相承在实体法上就表现为我国的实体法规范基本与大陆法系的实体法规范相同,这就为我们采纳法律要件分类说提供了实体法上的基础。

第二,该学说已经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有相当多的学者都认为我国应当采取法律要件分类说,如李浩教授就我国证明责任的分配提出的主张是:(1)凡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只需对产生该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事实负举证责任,不必对不存在阻碍该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存在阻碍该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的举证责任由对方当事人负担。(2)凡是主张原来存在的权利或法律关系已经或者应当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只需就存在变更或消灭或法律关系的事实负举证责任,不必进一步对不存在阻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这类事实的存在亦由对方当事人主张并负举证责任。显然,这些主张是法律要件分类说的翻版。

第三,该学说在我国亦有一定司法实践基础。法律要件分类说对于我国司法实务界也产生显著的影响,已有不少法官在审判事务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它分配证明责任,我国的证明责任分配立法中也有很多是依据法律要件分类说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在1992年7月制定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而“倒置”是针对按法律要件说分配举证责任产生的“正置”的结果而言的,因此它间接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在分配证明责任时实际上采用了法律要件分类说。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规定》第五条“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并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有代理权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可见,该规定与法律要件分类说很大的类似,虽然仅仅是关于合同纠纷的规定,却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第四,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作为一般原则,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它与其他学说相比,证明责任的分配更为规范、明确、易操作,法律留给法官的自由裁量的范围并不太大。法律要件分类说的这一特点对于防止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随意裁判的现象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司法的信任度和司法裁判对社会的说服力,因为在具体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中,如果法官的裁量权过大,一方面可能造成司法的腐敗,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当事人因客观原因导致的败诉转变为对司法的不满,而法律要件分类说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一问题。

按照法律要件分类说,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举证责任的原则应当是:(1)凡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只需对产生权利或法律关系的特别要件事实(如订立合同、设立遗嘱、存在构成侵权责任的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阻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如欺诈、胁迫且损害国家利益等)则作为一般要件事实,由否认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对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2)凡主张已发生的权利或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只需就存在变更或消灭权利的特别要件事实(如变更合同的补充协议、修改遗嘱、债务的免除等)负举证责任,妨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一般要件事实由否认变更或消灭的对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我国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现状并没有突破法律要件分类说所给出的分配原则,没有能够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应该说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体系还处在一个逐渐完善,逐渐构建的过程中。我国的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提出证据的主体选择的仍然是“以法官依职权收集和调查证据为主,当事人举证为辅”的方式。尤其是民事诉讼法以及有关的法律在证据制度方面规定得十分简单,进而导致在具体的民事案件中,一些基本的证据规则仍然缺乏。

[参考文献]

[1]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0.

[2]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

[3]毕学谦.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之构建.

[4]谭兵.民事诉讼法学[M].法律出版社,1997.

一般企业管理制度 篇4

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作,随着社会主义法制体制的变革,不断出现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其应用模式和操作机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审判流程管理规律,是否完善和科学,完全取决于其司法效益和社会价值体现,认真研究和加以思考当前的审判流程管理方式,促进司法改革,进而建立规范科学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是当前司法理论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现行审判流程管理的一般形式及效能

审判流程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流程化的操作方式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加以管理和监督,通过其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公开、公正、高效和透明,密切人民法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使人民法院工作表现出其法律性、社会性、群众性的高度统一。规范的审判流程管理机制是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信息中心、调度中心和监控管理中心。最高人民法院把建立审判流程管理机制作为近期法院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地人民法院为了加强审判监督和管理,也都分别建立审判流程管理制度。一般形式为:建立起立案大厅,加强立案庭的人员和装备配备,扩大立案庭的职责范围。实施以统一立案、统一收费,立案和审判相分离、审判和执行相分离、审判和监督相分离、审判和司法鉴定相分开,由立案庭对诉讼程序实行全程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审查决定立案;决定排期开庭;负责案件的上呈、归档;办理案件的记录,裁判文书的校对、法律文书的送达、卷宗的装订、归档、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庭前准备等司法辅助性工作,并完全管理案件的审限监督和程序监督。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审判管理模式来说无疑是一巨大进步,有利于人民法院贯彻司法为民宗旨,科学分配审判资源,强化职能管理和监督,有效促进司法改革顺利进行,促进法官尽职尽责完成审判使命。

二、审判流程管理相关问题思考

现行审判流程管理体制虽然针对了“公正与效率”的要求,但毕竟应用较晚,随着社会法制进步的要求和司法改革的深入,其缺陷也日渐显现出来,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管理模式,还有很多和我们审判活动的客观规律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地方,直接影响了法院“公正效率”主题的实现。

一是审判流程管理的范围问题。审判流程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其系统性应该包括审判活动的极大部分过程,并将职能反映在司法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突出体现上。但到底管理多大范围,目前在法院系统做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进行单一的审限跟综管理的审判流程管理;另一种是不仅进行审限跟踪管理,而且还进行排期开庭,集中送达,有的还办理诉讼保全,庭前调解,办理督促程序案件,使主使审判流程管理权的立案庭工作繁杂,没有科学性。对于这一类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说明确审判流程管理改革不是人民法院内部权利的重新分工,也不是审判方式的改革,而是人民法院一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诉讼法,完成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任务,实现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的主题。

二是审判流程管理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审判实践中对于审判流程管理权限属于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审判流程管理应由立案庭承担,另一种意见认为审判流程管理应由立案庭和审判监督庭来共同来承担。笔者认为,立案庭的工作,具有统一性和全面性,由于统一立案,就使得立案庭相对其他审判庭能够更多地掌握审判工作动态、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等情况,由其承担审判流程管理职责有利于实施对审判工作的客观的调控管理。因此,应经明确审判流程管理的承担者是立案庭。立案庭 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立案、送达、排期开庭审限跟踪、诉讼费收取、结案等不同的审理阶段,进行组织监督,协调的行为,完成人民法院立案分离的职责,充分实现了人民法院各庭室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制订,形成高效有序的审判工作格局。

三是审判流程管理的职责有不确定性。一些法院将部分审判工作前移至立案阶段进行,重新出现立案不分的局面。如:诉讼保全、庭前调解、支付令和督促程序案件的办理,不应该由立案庭去做,立案庭应该着重处理程序问题,而不应该介入具体的审理,应该充分完成自己的职责,而不应随意扩大化,否则会削弱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科学化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的理性构建

审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核心,管理则是法院工作实现“公正与效率”主题的根本途径。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审判管理机制,就必须实现司法权与内部行

政管理权的分类行使。实行审判流程管理,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理想化的审判流程管理模式应当充分体现“司法公正”、“为民执法”,体现审判流程管理内在的特征,一是全面性。审判流程管理涉及到法院工作了方方面面,既有审判工作,也有人、财、物等司法资源的调配。二是系统性。审判流程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包括民事、刑事、行政、执行等,也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涉及到法院所有审判业务。三是信息性。能提供综合的审判信息。四是动态性。流程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要把审判流程管理 特性都有显示出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探索。科学地实行审判与非审判机构人员的分类管理,科学地划分内设机构职责。把内部设置四大类型:审判、执行、审判管理和教育考评,对四大类型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应当依其行使司法权和内部行政管理权的不同分别界定其职责。强化组织机构体系的 化,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并及时发布审判信息,有效提高监督效果和全院工作的整体协调水平,建立有效地工作规范体系,突出对审判业务流程的识别,建立系统完整具体的审判工作规范,使审判流程管理具有明确的对象依据,严格执行审判管理规范与审判业务规范的统一对应原则,强化工作规范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保流程管理工作与全院工作统一协调,确保规范体系与机构职能,岗位职责任的对应统一。

四、当前实行审判流程管理急需加强的几项重点工作

针对当前审判流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搞好审判管理工作,我们认为:

(一)搞好立案庭的基本建设是提高审判流程管理的前提条件。立案庭要配备一定数量、一定素质的审判人员和完善的物质装备来完成日益繁重的新的立案工作,并根据实行审判流程管理改革的情况合理划分内部机构,使之职责明确,主要是明确立案庭的三大职责,即立案职责、管理职责和信访职责。

(二)加强审判案件流程管理和信访案件流程管理。

(三)排期开庭是审判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做到五排即一排案件、二排时间、三排审判人员,四排法庭,五排书记员。

(四)加强审限监督。克服简单的对延期案件和超期案件进行催办、督办,而要按照案件行进过程,从根本上杜绝超期案件的发生,实行一个进口,一个出口制度。

(五)加强全程监督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案件的全程监督和跟踪上,尤其是对案件审理质量的监督和跟踪上。

(六)加强网络化管理,实施微机自动化管理,建立科学的监控机制。把全院每个案件的立案情况,主审人、案件进展情况等信息全部输入微机,同时以明细表的形式对 所有案件的进行自动统计归纳,使全院案件的审、执情况一目了然。立案庭则根据系统的统计情况及时对引起超审限或超过执行期限案件的承办人发出《督办通知书》,以督促这些案件尽快结案,从而实现对每个案件从立案到审判、执行整个过程的自动跟踪监督,确保了案件在流程管理的每个环节不滞留、不积压。

一般企业管理制度 篇5

本报讯8月26日,攸县酒埠江镇农民夏雨在镇卫生院看病,她惊喜地发现,原来需要23元的门诊挂号费等常规费用,现在只需交纳2元,仅此一项节省21元。

为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该县各乡镇卫生院从8月1日起,在全市各县(市)率先启动一般诊疗费制度。将原来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标准暂定为10元,由患者负担2元,其余8元纳入其所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基金报销范围。

该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这种制度的施行,不但减轻了农民患者的负担,而且从根本上杜绝了各基层卫生院过度输液现象的发生。

另据悉,该县将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提高到到100%,并实行处方点评制度,杜绝大处方、过度医疗现象,使农民看病费用负担大大减轻。今年前7个月,全县乡镇卫生院共让利204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次均门诊药费下降44.55元,降幅40.86%;次均住院药费下降290.35元,降幅31.86%。

注册外贸企业一般流程 篇6

外商投资的公司注销登记所需提交的文件清算组负责人签署的《外商投资的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 2* 原审批机关同意注销的批准文件

3* 依法作出的决议或者决定

4* 经依法备案、确认的清算报告税务和海关出具的完税证明分公司的注销登记证明营业执照正、副本其它有关文件

规范要求:

1、申请书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签字笔填写,字迹应清楚。

2、以上文件除标明复印件外,应提交原件。

3、以上所提交的文件若用外文书写,需提交加盖翻译单位印章的相应中文译本。

4、第2项营业期限已满、法院裁定解散、破产的、行政机关责令关闭、吊销营

业执照、吊销设立许可或撤销公司设立登记的不需提交。

5、第3项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

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以及公司章程规定做出的决议或决定,决议或决定的内容与所申请的事项应当一致。法院裁定解散、破产的,行政机关责令关闭、吊销营业执照、吊销设立许可的,应当分别提交法院的裁定文件、行政机关责令关闭、吊销营业执照或吊销设立许可的决定。因违反《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被公司登记机关依法撤销公司设立登记的,提交公司登记机关撤销公司设立登记的决定。

6、第4 项应包括刊登注销公告的报纸报样。

二、办理备案登记手续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程序如下:

(一)领取《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对外贸易经营者可以通过商务部政府网站(http://)下载,或到所在地备案登记机关领取《登记表》(样式附后)。

(二)填写《登记表》。对外贸易经营者应按《登记表》要求认真填写所有事项的信息,并确保所填写内容是完整的、准确的和真实的;同时认真阅读《登记表》背面的条款,并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个体工商负责人签字、盖章。

(三)向备案登记机关提交如下备案登记材料:

1、按本条第二款要求填写的《登记表》;

2、营业执照复印件;

3、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

4、对外贸易经营者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还应提交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复印件;

5、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独资经营者),须提交合法公证机构出具的财产公证证明;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外国(地区)企业,须提交经合法公证机构出具的资金信用证明文件。

三、海关注册登记手续

浅谈猪场饲养管理的一般原则 篇7

1 应用全价配合饲料

为了保证各类猪能获得生长与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应根据各类猪的生理阶段, 按饲养标准的规定, 拟定一个合理的饲养方案。这种方案, 就是要实现对各种类型的猪, 应用全价饲料;另一个是以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全价饲料。各类猪户 (场) , 应根据具体条件, 灵活配制和使用。

精、青、粗饲料的搭配, 应具备营养全面、体积合适、适口性好、易消化的特点。精、青、粗三种饲料, 适宜的搭配比例见表1。

应用配合饲料喂猪, 增重快, 省饲料, 经济效益高。例如在公主岭市的一家养猪户, 省农科院分院对其做了不同料型的对比试验。在猪的品种、入栏重、饲喂方法、管理条件都相似的情况下, 试验组喂配合饲料, 对照组喂玉米面, 试验153天。其结果是, 试验组每头净增重77.1千克, 日增重504克, 料肉比为3.63:1, 到90千克出栏只需154天, 盈利38.88元。而对照组每头净增重28.9千克, 日增重189克, 料肉比7.56:1, 到90千克出栏需396天, 每头亏损9.42元。所以说, 要想养好猪, 就必须使用配合饲料养猪。

2 合理调制饲料

合理调制饲料可以减少营养损失和提高饲料利用率。一般的饲料调制方法有, 粗料和精料的粉碎、打浆和青贮等。

试验证明, 用整粒精料喂猪, 其消化率为67%, 而粉碎后喂猪消化率可提高到85%。为了解决常年喂青饲料, 在青饲料生长旺季, 开展青贮, 以备在冬季和早春利用。青饲料切碎喂猪, 猪吃饱需62.2分钟, 如打浆生喂, 猪吃饱需24.9分钟。青饲料切碎喂猪, 其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分别为61.2%和49.2%, 如打浆后喂猪, 其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分别为63.2%和50%。精饲料一般应粉碎后生喂, 可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 但粉碎的大豆子实, 最好加热处理, 可提高适口性, 也可提高大豆蛋白质的消化率。

3 改善饲喂方法

3.1 改熟饲为生饲

3.1.1 生饲料喂猪的好处

生饲料喂猪可节省燃料, 减少设备, 降低成本, 可节约劳力, 减少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生饲还可以减少饲料中的养分的损失, 因为饲料煮熟后, 维生素遭到破坏。如高温久煮, 可引起蛋白质变性, 降低了蛋白质的消化率。有些菜类经焖煮后久放可产生亚硝酸盐, 容易造成猪的中毒,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1.2 生饲料的种类及饲喂方法

生饲料的种类, 可分生泡料、生湿拌料、生干粉料和颗粒饲料。根据饲料生喂的经验, 以生湿拌料为好。料水比例为1:1, 做到早、午、晚喂三遍料, 喂后让猪自由饮水。如果青饲料充足, 可与粉料混合一起喂, 也可吃完后喂青料, 最后给水。

3.2 不限量饲喂

在喂饲上不限制, 任猪自由采食, 这种方法可增加采食量, 能充分满足猪的营养需要, 有利于猪的增重, 缩短育肥期, 饲料报酬高。

对于限量饲喂, 虽然会降低日增重, 但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及瘦肉率。

4 加强对猪群的管理

环境条件, 对猪的生长发育是十分重要的。温度、湿度、气流、密度和精心管理, 对提高猪的生产能力和肥育速度, 都有密切关系。

低温能造成能量消耗增加, 高温能降低食欲, 因此根据季节和圈舍条件, 冬季应增设防寒保温设施。猪舍不但在冬季要保暖防寒, 夏季还应降暑通风, 防止猪只中暑。一般猪舍的适宜温度, 哺乳仔猪25~30℃, 育成猪20~23℃, 成龄猪15~18℃;相对湿度为50~75%。

圈养密度, 应伴随猪的成长而适时调整。猪的密度和增重、饲料利用率是息息相关的。当密度上升, 猪的日增重与饲料利用率则下降, 还会导致一些猪病发生。为此, 在养猪实践中, 要注意合理解决养猪的密度问题。

平时应训练猪在固定地点采食、睡觉、排便。为了保持圈舍清洁, 应在喂食后及时清扫。饲养人员应与猪经常接触, 做到三看 (看吃食、看粪便、看动态) 、四定 (定食、定量、定温、定质) , 保证猪只健康, 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养猪效益。

猪场与养猪专业户, 对不同类型的猪, 要适当进行运动, 同时还要健全防疫制度, 搞好预防注射。

5 建立饲养管理制度

一般企业管理制度 篇8

一、 一般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工程管理涵盖了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工程管理专业由管理工程、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与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优化调整而来。专家研究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其毕业生应有牢固的工程技术基础并具备综合素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有较高的工程道德水准。

一般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应结合各个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依托一定建设领域和行业,按照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基础,强化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则,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区别于名牌重点大学研究型培养模式,应选择应用型培养模式,即着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订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安排上,土木工程类知识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并重,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实践中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

1.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通过入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邀请已毕业学生或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讲座等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精神的培養和教育。

2.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参加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学生课堂教学状况反馈制度。通过任课教师的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教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建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双向选择制度。可在网上公布每位专业教师专业和研究特长,学生根据自己可能就业方向、专业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教师因材施教。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又能够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保证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1.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研究,满足时代实用要求

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反馈,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课程实践学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应用能力;增大专业应用知识比重,增加计算机技术和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根据国家实行执业资格制度,调整了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岗位针对性,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国家执业资格制度。

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坚持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组织教学研讨会,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2.重视实验室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扩建了工程基础实验室,新建了工程管理实验室。我们采取措施引进高级人才,并鼓励在校教师提高学历,通过出国深造、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尤其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已有两名教师取得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了作用。

严格实施青年教师训练程序,通过试讲、老教师指导、集体备课和公开试讲、听查课制度引导青年教师适应教学要求。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专业师资培训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方法有:

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趣味性,扩大信息量。教师可通过网络邮箱,实现课堂内容的提前布置,借助学院网站,学生可以浏览全部案例,访问试题库,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自测。

案例教学: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深入细致的剖析,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索精神。

现场教学:学生均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对工程建设的实践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我们将课堂搬到室外或实验室,对照实物或模型进行讲解,对照施工图纸、标准图集学习工程做法和细部结构。

模拟教学:结合施工技术管理课程,要求学生以现场技术员身份编制施工方案;结合工程造价管理课程。引导一部分学生以招标人身份编制招标文件,另一部分学生以投标身份投标文件,模拟组织开标,决定中标单位;模拟业主和承包商身份签订承发包合同,对合同内容确定、签订、变更、履行等环节作出合理处理。

4.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创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学生一是掌握了CAD绘图技术,二是能够运用结构计算软件 PKPM,三是利用广联达工程算量和造价软件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四是借助Microsoft Project软件辅助工程项目管理;不断修订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大纲,开展实验课程教材配套化建设,为了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能力,实现顺利就业,开展了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从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毕业生信息反馈表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他们毕业后能顺利适应环境,尽快胜任工作,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5.创新毕业设计和论文指导和考评方式

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与实习结合、与实践结合、与专业结合;在选题、开题、中期控制、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小组评分直到成绩汇总环节设立质量标准进行衡量,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使学生初步具有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

本文系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06J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听力300字作文下一篇: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