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纳税人企业

2024-08-06

一般纳税人企业(共9篇)

一般纳税人企业 篇1

税收筹划是指在不违反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 对纳税人的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 以尽可能地少纳税或递延纳税, 从而实现纳税人的税后利润最大化。该活动得以开展是以对现行税收政策、尤其是对优惠政策的把握为前提的。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 如果纳税人能有效实施税收筹划, 这无疑将提升纳税人的财务管理绩效。本文将就商业零售企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筹划策略展开讨论。

1 商业零售企业及其增值税涉税分析

商业零售企业是指设有商品营业场所、柜台, 不自产商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业企业, 具体包括直接从事综合商品销售的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家居建材店以及采取出租柜台、场地等经营方式的综合性经营场所。该类企业是通过购销商品的差价来实现利润的, 其商业周期包含了商品的采购、储存和销售三个阶段。资金流转频繁是这类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因而对现金流的畅通和充裕提出了较高要求。

商业零售企业涉及的税金主要是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 本文将着重讨论占流转税份额最重的增值税。从增值税的纳税范围来看, 该类企业的零售业务、视同销售业务、进口业务都会涉及到增值税的缴纳。而有的企业在零售商品的同时还兼营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如有些商场设了首饰改样加工点和高档手表修理柜台等, 这些收入当然也面临增值税的缴纳。从税率来看, 一般纳税人适用的税率是17%或13%。对于商业零售企业而言, 负担的增值税税额对企业运营有重大影响, 因而在该行业通过实施增值税筹划来降低增值税税负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现金流的畅通充裕是必要的。

2 商业零售企业进行增值税筹划的必要性分析

2.1 增值税筹划是该类企业合理、合法减轻增值税税负的惟一途径

对任何纳税人而言, 要减轻税负无非三种手段。一是采取偷税、逃税、骗税等违法手段, 其后果不言而喻。二是采取不违法但不合理的手段, 典型的就是避税。这是通过钻现行税法的漏洞来安排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活动以减少纳税负担, 因而会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导致涉税风险较大。三是采取既合法又合理的手段即税收筹划。因为该手段的采取要求纳税人极其熟悉相关税收政策, 因而受到了政府的鼓励。同样, 对商业零售企业而言, 要合理合法降低增值税税负, 进行有效的增值税筹划是不二选择。

2.2 增值税筹划能降低企业外部成本, 辅助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实现

企业要最大限度盈利, 必须尽可能同时控制内、外部成本。对整个商业零售行业而言, 商品购进价格、工资支出、期间费用等内部成本的控制都受到了高度重视, 但对外部成本的控制还参差不齐。作为典型外部成本的增值税纳税支出, 占据该类企业税负总额的比重极大, 因此有必要通过税收筹划来降低该税负, 这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绩效和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3 商业零售企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筹划策略

商业零售企业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按当期销售商品实现的计税销售额而确定的销项税额, 二是当期购进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鉴于商业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涉及商品购销两个环节, 所以我们在考虑这类一般纳税人企业的增值税筹划策略时, 重点从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来切入。

3.1 采购环节的增值税筹划

采购环节主要涉及到该类纳税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相关问题, 而进项税额的大小又影响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要实现在采购环节对增值进行筹划, 其主要途径是创造条件尽多、尽早地抵扣进项税额。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1.1 供应商选择的筹划

商业零售企业购进商品时会涉及到商品买价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问题, 而这两个问题又都会视不同的供货商而有所不同。实践中, 对于该类企业而言, 由于要长期、大量采购品目繁多的商品, 因而对供应商的挑选和管理极其重要。根据我国现行税法规定, 只有一般纳税人才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实行凭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的制度。这就意味着, 一般纳税人若从另一个一般纳税人处购进货物, 则能取得可用于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若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进货, 则不能取得该发票, 除非小规模纳税人到税务所申请代开专用发票, 但这种情况下, 拿到该代开发票的购货方一般纳税人只能按买价的3%进行抵扣。将该规定应用于商业零售企业的一般纳税人时, 它们就必须对是选择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作为供应商而做出抉择。此时, 企业可考虑两种情况:第一, 若两类供应商开的价格相同, 为实现尽可能多地抵扣进项税额, 企业宜选择从一般纳税人处购进商品, 这样才可按17%或13%抵扣相应的进项税额。第二, 若确因特殊情况需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货物 (如某些市场热销的商品) , 一般纳税人可要求对方在价格上给予一定优惠以弥补因不能取得专用发票或只能按3%抵扣进项税额而产生的损失。

3.1.2 结算方式的筹划

商业零售企业在购进货物时常见的结算方式有现金购买、赊购、分期付款和预购。结算方式对增值税购货方商业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间上, 而创造条件尽早抵扣进项税额是有助于纳税人缓解资金压力的。依据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商业零售企业在购进商品时, 只有按规定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 才能抵扣对应的进项税额。所以要实现尽早抵扣进项税额, 就必须尽早合法地取得购进商品的扣税凭证。对供货方而言, 若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则不论货物是否发出都应在收到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开具专用发票;若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开具专用发票的时间为书面合同约定收款日期的当天;若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 则在货物发出的当天开具专用发票。显然, 结合考虑企业资金流转情况, 购货方零售企业宜选择分期付款方式购进商品, 从而分期取得抵扣发票, 实现每期款项所购商品对应的进项税额能尽早抵扣。

3.2 销售环节的增值税筹划

商业零售企业的销售环节主要影响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对纳税人而言, 在保证销售收入的情况下, 若能降低销项税额, 则一般会增加其税后净利润。所以, 对销售环节进行增值税筹划, 主要是为了降低销项税额。

3.2.1 从供应商取得收入的筹划

许多大型商业零售企业都有供应商直接进卖场的情况, 如百货商场的品牌服装和珠宝首饰专卖点。这些供应商根据商场的要求组织货源并销售, 然后根据与商场事先签订的合同定期支付商场费用。按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若商场从供货方取得的这些收入与销售额、销售量无关, 则应对其征收营业税;若与销售额、销售量有关, 如按其一定百分比计提的进场费、广告促销费、管理费等, 则视为商场的平销返利收入而按相关规定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所以在实践中, 商场可以在合理预测供应商的销售额后, 先收取固定数额的费用, 再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提一笔。这样, 一方面, 固定收入部分就只需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 从而避免按17%或13%来冲减当期进项税额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另一方面, 在销售额增幅较大的月份, 商场还可以获得较多的浮动收入。

3.2.2 促销手段的筹划

节假日是商业零售企业的销售旺季, 企业会为了吸引顾客而设计各种促销手段。近年来, 从实际采用的促销手段来看, 主要有打折、返现、返券和赠送礼品。这四种方式对企业增值税销项税额会产生不同影响, 进而导致商场净利润有所不同。具体来讲, 在确定促销手段时, 企业可参考以下几方面建议: (1) 以打折方式销售商品时, 若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 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 反之则以商品原价征收增值税。所以, 要想降低销项税额, 商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商品时务必要将销售额和折扣额分别注明在同一张发票上。 (2) 返现实际上是商场在以还本销售方式销售商品。这里需同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确定增值税的应税销售额时不得减除还本支出;二是返以消费者的现金属消费者的偶然所得, 且是税后净所得, 所以其对应的个人所得税还要由商场承担, 该税款也不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 商场给予消费者的购物返券或赠送礼品均属商品赠与行为, 要按视同销售货物处理, 且返券额和赠品对消费者而言也都是偶然所得。所以采用这两种手段促销时, 商场既要以销售商品的销售额和返券额或赠送商品的价额之和计算销项税额, 又要承担消费者所得返券额和赠品对应的个人所得税。笔者曾对具体案例做过计算比较, 在商品销售原价相等时, 就商场实现的最终净利润而言, 采取返券和赠送礼品促销时相等且最大, 采取打折促销时次之, 而返现最小。此外, 鉴于消费者将所得返券用于再购物时, 购买金额一般会超出返券金额, 从而增加商场总的销售收入。所以, 商业零售企业在节假日期间宜采取买满返券的促销手段。

3.2.3 兼营行为的筹划

商业零售企业的兼营行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兼营适用不同增值税税率货物的行为, 如超市销售的商品绝大多数适用17%税率, 但也有适用13%低税率的商品, 像农业产品、食用油、图书、杂志等。二是兼营非应税项目的行为, 如药店在销售药品的同时还提供医疗服务。依据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 对于第一种情况要求纳税人开核算适用17%和13%税率货物的销售额, 然后再分别计算销项税额, 否则一律从高按总销售额的17%计算销项税额;对于第二种情况, 也要求纳税人分别核算增值税应税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应税项目的营业额, 然后分别计算销项税额和营业税, 否则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的销售额。可见, 为了避免销项税额的增加而加重增值税税负, 涉及兼营行为的零售企业必须对业务收人进行分别核算。

摘要:税收筹划是企业合理合法降低税负的有效方式。以商品购销为主要业务活动的商业零售企业, 增值税是其主要税负, 在该行业实施增值税筹划是有必要且可行的。本文将根据商业零售企业的业务特点, 对该行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筹划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税收筹划,商业零售企业,一般纳税人,筹划策略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法[M].中国税务出版社, 2011.

[2]栾庆忠.增值税纳税实务与节税技巧[M].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0.

[3]计金标.税收筹划 (第三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一般纳税人企业 篇2

1.〈〈出口企业退税登记申请审批表〉〉一式三份(不可复写,项目填写齐全,加盖公章);

2.〈〈出口企业退(免)税认定表〉〉一式三份(不可复写,项目填写齐全,加盖公章);

3.营业执照副本原、复印件;

4.税务登记证副本原、复印件;

5.农业银行空港支行清算号1533

中信实业银行保税支行清算号6695

农业银行保税分行清算号1391

开户证明的原件、复印件;

6.一般纳税人认定表原、复印件;

7.〈〈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或商务部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批准文件;

8.海关出口企业自理报关证明及复印件;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原、复印件(外资企业提供);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原、复印件(外资企业提供);

一般纳税人企业 篇3

首先增值税实行抵扣制度, 要求一般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款时从销项税额中扣除进项税额, 保证增值税的计算只对商品和劳务在本企业增加的价值征税。其次增值税实行多环节课税, 要求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直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课税, 因此具有税收上的连续性。最后是税负公平, 统一商品的税负不会因流转环节、其流转金额的变化而产生差异。

二、增值税征收和会计处理的原则

基于上述的主要特点, 为了增强商品的竞争力, 实行出口退税;对进口商品按照本国的增值税率全额增税, 使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负担相同的增值税;由于增值税实行进项税额抵扣制, 要避免抵扣链条的断裂, 因此在核算过程中, 必须保证抵扣的连续性, 因此对采购农产品等免税商品允许按照收购凭证直接进行进项扣除、对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的征收增值税;增值税能够抵扣的前提必须是在未来能够产生销项税额, 因此产生了不准予抵扣的情况。

三、增值税优惠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

(一) 若企业只有内销, 没有出口, 则: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

(二) 若企业既有出口又有内销业务, 且出口产品的增值税采用免、抵、退的方式, 则: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 (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上期留抵税额。由于出口商品的销项税额免税, 所以当期的销项税额只体现内销货物的销项。当期进项税额是包括出口和内销商品在内的总的进项税额, 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难以准确界定和划分的。内销产品的进项税额可以抵减销项税额, 同时出口产品的进项税额也可抵减内销产品应缴纳的增值税, 只不过出口产品的进项税额是采用退税率来退还企业的, 由于征税率与退税率不一致, 导致出口货物对应的进项税不能全部被退还, 需要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即“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另一方面, 如果存在免税进口料件, 由于免税进口料件不存在进项税, 也就不存在把不能退还的进项税差额转出的问题, 因此, 在有免税购进材料的情况下计算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时必须在一般贸易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再计算出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抵减额, 即无征不退。同时, 也体现在免抵退税额中的“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三) 免抵退税额并非指企业实际可以退税的额度, 其经济内涵的实质是规定出口退税的最高限额。这是因为如果企业一次性进料而分次使用, 进项税额必然较大, 其中部分是库存材料的进项税额, 不属于退税范畴, 而按上述公式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必须通过规定一个退税的最高限额加以限制。即最后要比较“当期应纳税额”与“退税限额 (免抵退税税额) ”的大小, 退绝对值较小的那一个。如果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则退较小的“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如果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则退较小的“当期免抵退税额”, 意味着全额退税, 剩余的金额是真正的下期留抵税额。

(四) “免、抵、退”税的具体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具体包括:

1、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 (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 其中,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 (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 (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若当期应纳税额为负, 即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2、免抵退税的计算,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其中, 出口货物离岸价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

3、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四、增值税优惠和出口退税的会计处理解析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 税收返还属于国家通过货币性资产对企业进行的政府补助行为, 因此按照该原则进行核算, 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对于直接减征、免征等税收优惠形式, 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导向, 但政府并未直接向企业无偿提供资产, 因此不作为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处理。

(一) 直接免税的会计处理

免征是指免去产品在生产、流通中某一环节的税负, 对以前各环节已征的税款不予以考虑。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为生产免税货物而耗用的原材料的进项税不得抵扣, 因此销售免税货物时, 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不计提销项税额。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为生产免税货物而购进的原材料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种是采购时直接计入采购成本, 不单独记录借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另外一种是对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作转出处理,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

(二) 直接减征的会计处理

直接减征是按应征税款的一定比例征收。我国多采用降低税率或简易办法征收。因此在会计处理上, 如果采用低税率时则按照实际征收的税额确认销项税额, 进项税额正常抵扣;如果采用简易办法征收, 则对应的进项税额不准予抵扣。

(三) 税收返还的会计处理

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三种税收返还方式是指税务机关将应征的增值税征收入库后, 由税务机关和财政机关根据有关政策对税款进行返还。因此在这三种情况下, 销售货物和上交税金时按照正常业务处理, 收到税金返还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营业外收入”。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 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时抵扣项目, 体现为企业垫付资金的性质, 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 因此也不属于政府补助, 不确认补助收入 (营业外收入) 。

(四) 出口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1) “免”的会计处理。因为该方法适用于出口之前没交过税, 或未抵扣过税款的货物, 不存在前期抵扣的进项税额, 因此在出口销售时只确认相关的会计收入, 不涉及增值税会计处理。

(2) “免、退”的会计处理。外贸企业在购进出口的货物, 按照财政部 (93) 财会字第83号《关于印发企业执行新税收条例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即应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采购成本的金额, 借记“材料采购”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货物出口销售后, 借记“应收账款”,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时,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按照购进时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增值税额与按照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增值税额的差额,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科目;按照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出应收的出口退税时, 借记“其他应收款 (应收出口退税款) ”科目, 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出口退税) ”科目;收到出口退税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其他应收款 (应收出口退税款) ”科目。

(3) “免、抵、退”税的相关会计处理。退税处理时, 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增值税) ” (当期应退税额)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 (差额, 倒挤) ,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出口退税) ” (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作为进项税额转出计入成本中,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税法》,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版。

申办新办企业一般纳税人流程 篇4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企业,均可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1、开业满一年的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1)年增值税销售额(包括出口销售额和免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年应税销售额)达到或超过以下规定标准:

①工业企业年应税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

②商业企业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上。

(2)会计核算健全、年应税销售额在上述规定标准以下的下列小规模企业:

①年应税销售额在3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②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商业企业

2、新办企业自开办之日起三个月内,具有符合以下条件的,可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经税务机关测算预计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企业标准的,可暂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暂认定期最长为一年(自批准之月起满12个月计算):

(1)会计核算健全;

(2)预计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企业标准;

(3)具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

3、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出口企业;

4、持有盐业批发许可证并从事盐业批发的企业;

5、水电经销企业;

6、企业总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且实行统一核算,如总机构已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分支机构也可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

申请

1、纳税人向区(分)局、基层分局的申报管理科文书受理窗口领取并填写《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通用申请书》,连同如下资料呈交申报管理科的文书受理窗口:

(1)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

(2)法人代表、办税员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或护照);

(3)经营场地资料(房产证或租赁合同);

(4)银行账号证明;

(5)分支机构申请认定时,应同时提供总机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批复书,以及总机构确认其为统一核算分支机构的证明材料;

(6)出口企业、盐业批发企业,应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批准其从事进出口业务或盐业批发业务的证明材料;

(7)实际纳税及销售预测的相关资料;

(8)所属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申请人必须提交上述证件资料的原件和经签章的复印件。

2、暂认定一般纳税人期满申请转正

新办企业在暂认定一般纳税人期满后的十日内,必须申请转正,应向所属的区(分)局申报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通用申请书》,并同以下资料同时呈报申报管理科:

(1)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2)公司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

(3)银行账户证明;

(4)经营场地证明(房产证或租赁合同);

(5)分支机构申请的,应同时提供总机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批复书,以及总机构确认其统一核算分支机构的证明材料;

(6)出口企业、盐业批发企业还应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批准其从事进出口业务或盐业批发业务的证明材料;

(7)财务报表;

(8)法人身份证、会计证、办税员证复印件;

(9)应交增值税明细账设置和核算方法说明书;

(10)实际销售额、实际纳税情况。

区(分)局、基层分局的申报管理科文书受理窗口接到纳税人的申请资料后,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制发《税务文书领取通知单》交纳税人,并将相关资料转交给纳税人所属的管理科。审核

管理科初审后,连同相关资料转交分管业务副局长。

分管业务副局长审批后,分两种情况处理:

1、对新办企业和已开业满12个月的小规模纳税人不同意认定申请的,连同纳税人所附送的资料退回申报管理科的文书受理窗口,并退回纳税人。同时制发《不予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通知书》。

2、对暂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不同意转正的,由申报管理科通知纳税人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防伪税控金税卡、IC卡的缴销。

3、对同意认定申请的,如不是新办企业,申报管理科打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制发《增值税(临时)一般纳税人认定通知书》并在税务登记证副本上加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戳记。如为新办企业,申报管理科制发《增值税(临时)一般纳税人认定通知书》,并在税务登记证副本上加盖“增值税(临时)一般纳税人”戳记。领取认定结果

纳税人凭《税务文书领取通知单》到申报管理科的文书受理窗口领取、《增值税(临时)一般纳税人认定通知书》、《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和《税务登记证》(副本)。暂认定一般纳税人的企业不予批准转正,将领取《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通知书》。注意事项

申请转正未通过而被取消临时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应缴销领购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停止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如已纳入防伪税控系统,则要缴销防伪税控IC卡、金税卡。市内跨区迁移的一般纳税人应在税务登记变更时,向迁出地税务机关缴销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领购簿,注销防伪税控机金税卡、IC卡的登记资料,并持迁出地税务机关开具的一般纳税人迁移证明及有关资料向迁入地税务机关申请核准一般纳税人资格,填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核准申请表》一式二份。迁入地税务机关按规定的程序审核企业资格,核定其月专用发票供票面值与供票数量及限额,制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核准通知书》。

一般纳税人企业 篇5

一、认定标准

新办小型商贸企业是指新办小型商贸批发企业。新办小型商贸企业在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之前一律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管理。新办小型商贸企业自税务登记之日起,一年内实际销售额达到规定标准,方可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降低了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标准分别从原100万元和180万元降为50万元和80万元。

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拥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有货物购销合同或书面意向,有明确的货物购销渠道(供货企业证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到规定标准以上的新办小型商贸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认定其为一般纳税人,实行辅导期一般纳税人管理。一般纳税人认定实行宽进严管,并鼓励纳税人进入防伪税控系统。

新办小型商贸企业在一年内销售额达到规定标准以后,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材料以及实际经营、申报缴税情况进行审核评估,确认无误后方可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并相继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制度。由于新办小型商贸企业尚未进行正常经营,一般情况下对其一般纳税人资格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实际经营才能审核认定。

对设有固定经营场所和拥有货物实物的新办商贸零售企业在进行税务登记时,即提出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申请的,可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直接进入辅导期,实行辅导期一般纳税人管理。一般纳税人辅导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辅导期结束后,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可转为正式一般纳税人,按照正常的一般纳税人管理。

二、购票限制

对实行辅导期一般纳税人管理的小型商贸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约谈和实地核查的情况对其限量限额发售专用发票,其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最高开票限额不得超过一万元。专用发票的领购实行按次限量控制,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企业的实际年销售额和经营情况确定每次的专用发票供应数量,但每次发售的专用发票数量不得超过25份。

对实行辅导期一般纳税人管理的设有固定经营场所和拥有货物实物的新办商贸零售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对其限量限额发售专用发票,其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最高开票限额由主管税务机关按照现行规定审批。专用发票的领购也实行按次限量控制,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确定每次的供应数量,但每次发售专用发票数量不得超过25份。对已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新办商贸零售企业,第一个月内首次领购专用发票数量不能满足经营需要,需再次领购的,税务机关应当在第二次发售专用发票前对其进行实地查验,核实其是否有货物实物,是否实际从事货物零售业务。对未从事货物零售业务的,应取消其一般纳税人资格。

辅导期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最高开票限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一万元,如果开票限额确实不能满足实际经营需要的,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纳税人实际经营需要,经审核后按照现行规定审批其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最高开票限额和数量。

三、辅导期内进项税额的抵扣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进项税额的抵扣。

辅导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征收期内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必须是税务机关下达的《稽核结果通知书》上注明的税额。在辅导期内,小型商贸企业取得的专用发票抵扣联、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废旧物资普通发票以及货物运输发票实行“先比对,后扣税”的方法。“先比对,后扣税”是指辅导期一般纳税人企业将取得的增值税进项发票进行认证后,先通过防伪税控系统将认证信息进行比对,在交叉稽核比对无误后,方可予以抵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期限为90天,企业一定要有紧迫感,以免超过抵扣期限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增购专用发票必须先预缴税款。

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因需要增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应先依据已领购并开具的正数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额按4%征收率向主管税务机关预缴税款,未预缴增值税税款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不得向其增售专用发票。企业在次月进行纳税申报,按照一般纳税人计算应纳税额的方法计算申报增值税时,预缴的增值税可在本期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抵减后预缴增值税仍有余额的,应于下期增购专用发票时按次抵减。

四、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账务处理

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待抵扣进项税额”二级科目。企业认证后,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或其他相关科目)、“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或其他相关科目)。收到比对结果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经核实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用红字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或其他相关科目)、“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或其他相关科目)。

五、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相关栏目填写

(一)待抵扣进项税额。

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取得的专用发票抵扣联以及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废旧物资普通发票和货物运输发票,要在收票当月及时到税务机关认证以及录成清单(磁盘)交主管税务机关,并将上述数据填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表二)中第24栏“本期认证相符但未申报抵扣”栏次内。

(二)比对结果相符及其他抵扣凭证相关信息。

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在接到主管税务机关稽核比对结果的当月,按要求填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表二)中第3栏“前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栏次内,并于次月纳税申报期前申报抵扣。

(三)纳税人在辅导期内增购专用发票预缴的增值税可在本期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

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一般纳税人)主表第28行次“分次预缴税额”中填报;抵减后预缴增值税仍有余额的,即主表第34行次“本期应补(退)税额”出现负数,可继续在下期增值税纳税申报时自动抵减。

高校一般纳税人涉税业务核算浅析 篇6

一、高校一般纳税人涉税业务现状

(一) 税务管理环境极不乐观

一是体制不同, 造成人员的税法认知差异, 高校一直以非营利组织定位, 员工们对个人所得税较为熟悉, 但对流转税概念淡漠, 对“营改增”反应比较迟钝。二是因管理对象数量庞大形成的行为管理差异。在企业, 接触增值税业务的人员一般是销售采购部门的业务员以及生产部门的专职报账人员, 人数有限, 而高校办理业务的多数是经常变换的学生。高校相对松散型的组织特色, 增加了政策宣讲难度, 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 政策磨合期要比企业更长。三是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引起的管理效率差异。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独立的涉税业务核算机构, 会计人员也没涉及过增值税业务, 公共的增值税知识, 成了少数会计人员的“独家秘笈”。

(二) 纳税风险较大

一是存在内部控制风险。高校的涉税科研业务, 只有在项目结算、到款、报销时, 才有会计部门参与, 会计与业务两大控制流程不能同频谐振。二是存在管理偏好风险。高校的主要增值税业务为横向科研, 虽然合同中包含结算时间约定, 但高校通常不做分期管理, 合同进度完全由项目承担人来控制, 难以保证在税法规定的时点确认收入。三是存在人为操作风险。多数高校对会计制度和税法差异不能妥善调整, 依然纠结“开票是否确认收入、是否缴税”等问题, 有的还在坚持“开票不做账, 到款再计税”的错误做法。

(三) 核算模式不能满足涉税信息要求

一是明显的制度设计缺陷。2014年1月新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 涉税业务核算只有笼统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操作手册》中, 对收入、支出、固定资产购建等方面的涉税业务也没有提及, 无法指导具体操作。从高校会计发展历史来看, 高校税务会计概念和定位一直模糊, 高校税务管理, 只有专人而无专岗。二是会计核算重心远离经营, 难以反映盈利活动情况。如涉税的“科技开发与协作收入、科技成果转让收入、科技咨询收入”, 仍被视为非营利活动, 放在“科研事业收入———其他科研事业收入”中核算, 对收入费用的配比仍考虑不足。三是涉税信息精确度难以保证。目前高校普遍实行项目化管理, 税金作为项目支出进行管理。由于科目设计粗犷, 不能便捷产生项目中“缴税、抵税、免税”等信息, 增值税计算一般以发票开具金额为销售额, 缺少不开票收入信息。

二、高校业务管理制度与流程设计

首先, 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框架内, 按一般纳税人标准, 量身定做一套高校税务管理制度。包括: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学校重大业务涉税分析制度、税务信息管理和沟通制度、发票管理制度、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复核制度、涉税档案管理制度、税务管理人员培训制度等。

其次, 要尊重学校管理习惯, 考虑成本效率, 以最小的变动实现升级管理。改良后的科研业务管理流程, 将以经济业务合同的订立、履行、完结为周期, 通过“合同卡片”的建立、传递, 将合同管理、收入管理、发票管理、税费管理、责任管理流程串并, 做到“本 (合同) 、单、票、账、款”统一。各责任人和相关管理要求如表1。

三、高校涉税业务核算方案设计

高校可在高校财会制度框架内, 根据自身情况, 借鉴企业增值税核算模式, 设计既满足涉税信息需求, 又具有高校特点的核算指南或单独的涉税业务核算办法, 明确涉税业务的科目设置、核算规则等。

(一) 科目设置及其核算规则

总体原则:考虑高校项目管理的需要和行为习惯, 以及相关统计口径的合一, 增值税涉税的收支依然作为完整的项目内容反映, 不进行逐笔的价税分离。将企业中明细核算“增值税”, 改成明细核算“增值税税金及附加”, 即原应缴增值税中所涉及的内容, 均同步添加附加税费, 其核算规则与企业核算相似, 只是需要在月末通过相关明细科目发生额进行计算, 取得准确销售额、免税销售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等数据, 通过编制平行结转会计分录, 实现按税种核算缴纳相关税费。

(二) 收入核算

按价税合计数在合同约定时间确认“其他科研事业收入”, 同时将其中的税金部分计入相关支出。增设“增值税税金收入备抵”明细科目, 在月末, 根据涉税收入的合计数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金, 冲抵调整“其他科研事业收入”, 保证涉税业务的收入总额为不含税销售额。

(三) 税费支出核算

为准确核算项目成本中税金的变化, 在其他科研事业支出下, 设“增值税销项及附加”、“增值税销项及附加免税抵减”、“增值税进项及附加抵减”。为保证不虚增支出总额, 需设置“增值税税金支出备抵”明细科目, 月末冲减支出总额中的增值税销项税额。

“增值税销项及附加”核算按照确认收入的综合比例计算的增值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以及教育费附加。高校一般纳税人税率为6%, 加上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综合比例约为价税合计额的6.34%。如出现合同中止、退货等现象, 红字冲减该账户。

“增值税销项及附加免税抵减”, 用红字登记因符合“减、免、退”等优惠政策而转出的销项税金及附加。月末, 可通过该明细账户的发生数, 倒算免税销售额。

“增值税进项及附加抵减”, 用红字登记以专用发票等抵扣凭证上的税金数额乘上相关比例计算出的增值税税金及其附加, 用蓝字登记免税项目不得抵扣的税金及附加转出。

(四) 应缴增值税核算

在“应缴税费”中设“应缴增值税及附加”明细科目, 在其借贷方各设置多栏式账户反映增值税及附加的计算、抵扣、缴纳、退免等情况。借方专栏包括“进项及附加”、“减免及附加”“转分税种”等, 其中, “转分税种”, 记录该账户平行结转到各分税种明细账户情况。贷方专栏包括“销项及附加”、“进项附加转出”“差异调整”等, 其中“差异调整”栏目, 是调整根据该账户中“销项及附加”、“减免及附加”合计数计算出的增值税销项税与按照收入计算的增值税销项税差异, 作为应缴税费账户差异对应计入管理费用。月末, 根据“应缴增值税及附加”账户数据, 平行结转到“应缴增值税”、“应缴城市建设维护税”、“应交教育费附加”等明细账户。

(五) 应收款核算

为提高收款率, 减少财务风险, 在“其他应收款”下, 设“科研事业合作单位”和“科研负责人”明细科目。前者根据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结算清单, 核算确认收入时未办理结算手续的应收款项。后者核算已经办理开票尚未到款的应收款项。当应收款从“合作单位”转移到“项目负责人”时, 也意味着结算已经进行, 发票已经开具, 收款责任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落实到具体的自然人身上。

四、高校涉税业务

(一) 单个合同业务核算与管理

A高校于2014年5月5日与B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 项目负责人张某, 合同编号为XX, 合同价款100万元, 合作期限为两年, 约定合同签订日半月日内付款30%, 每隔六个月, 付款25%, 余款在合同成果验收后支付, 要求开具专用发票。会计相关核算如下:

5月, 科研处提交《2014年5月结算合同清单》, 显示该合同应结算首付款

6月, 科研处提交《2014年6月免税项目认定清单》, 显示该项目已经办理免税认定。

(二) 月末税费计算和相关分录

5月末, “应缴增值税及附加”贷方余额405520元, 其中“销项及附加”、“进项及附加转出”的贷方发生数分别为672040元和8480元, “免税及附加”、“进项及附加”的借方发生数分别为38040元和236960元, 本月“其他科研事业收入”贷方发生数10600000元。

计算相关数据 (可采用固定的计算表) :

本月销售额=1060000/1.06=1000000

本月免税销售额=38040/0.0634/1.06=566037.74元

本月应缴增值税进项= (236960-8480) /1.12=204000元

本月应缴增值税=566037.74-204000=362037.74元

本月收入支出总额中应抵减的销项税=566037.74元

增值税销项及附加差异调整=672040-38040-566037.74×0.06×1.12=37.74元

相关分录:

五、有关设计方案的几点说明

(1) 增值税纳税申报时, 应根据应缴税费明细账、增值税计算表、进项税额抵扣清册、发票使用统计表等基础资料填报, 销售额应等于开票收入与未开票收入之和。发票统计表中, 包含免税项目开票明细, 应及时转交科研管理部门, 进行免税额度冲销。,

(2) 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专用软件, 还没有考虑到高校一般纳税人业务, 无法生成通用规范的增值税多栏式明细账, 需要时可按月导出“增值税及附加”的明细账簿数据, 通过Excel的公式处理, 获得辅助增值税明细账。

(3) 高校有大量享受税收减免的横向科研合同, 由于高校会计制度中没有设置科目反映免税收入情况, 历来将国家税收减免视为教师的项目关联利益, 所以, 本方案遵从规定和习惯, 没有设置收入明细账户归集免税税额, 而是直接冲减相关项目支出。但在所得税汇算时, 务必要将免税收入单独列示。同时, 应尽可能将免税业务管理的关口提前, 减少项目报销中的进项税额转出业务以及相关资产价值的调整。

(4) 本方案的设计, 是在税法遵从与财会制度遵从发生冲突时不得已的设计, 短期应对大于长远考虑, 改良补救痕迹明显。本方案设计, 是在现有高校财会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填空式设计, 难免粗糙。比如, 依然不能解决单一项目中收入和费用的精确配比问题, 远离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会计人员依然没有能力去区分教学资源中有多少时间和份额用于了盈利。

(5) 本方案设计, 是基层会计人员对顶层制度的思考与磨合, 制度的设计者, 应正视高校内早已普遍的经营现实, 及早调整以适应社会变革。教育行政管理者, 也应调整心态, 视行政管理为科学, 集合和利用优势资源, 为教师们提供更专业更具活力的服务,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发挥高校更大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迎春、王杰敏:《高校内部税务管理工作探析》, 《价值工程》2011年第11期。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运费的税务处理 篇7

一、计算进项税额可抵扣的运费

(一)政策规定。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四)项规定:购进或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依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准予扣除。这种可计算抵扣增值税的运费在购进或销售货物过程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购买方购进货物负担运费而支付的运费;二是销售方销售货物负担运费而支付的运费。

1. 购买方负担运费。

当销售方所销售货物供不应求,则销售方会因产品为紧俏产品不负责货物的运费,而由购买方承担。这种运费可由购买方直接支付给运输机构,也可由销售方代垫先行支付给运输机构。不论运费如何支付,购买方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外购货物,要依据运输机构开出的结算单据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取得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且承运人开出的运费发票上注明的劳务接受者为本企业。准予抵扣的运输费用结算单据,是指国营铁路、民用航空、公路和水上运输单位开具的货票,以及从事货物运输的非国有运输单位开具的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的货票,不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货运定额发票。(2)准予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货物运费金额为结算单据上所列运输费金额(包括运输费和建设基金)依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但随同运输费支付的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不得计算扣除进项税额。

另外,购进货物所支付的运费是否可以计算抵扣,要看所运输货物的进项税额是否能抵扣,如果所购入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或免税项目,货物本身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则发生的运费也不能计算抵扣进项税;所购入货物发生进项税额转出,则相应的购入该货物所发生的已抵扣运费的进项税额也要相应转出。

2. 销售方负担运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销售方为扩大销售,占领市场,往往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包括免费送货。这种情况下,一般是由销售方负责联系运输单位运输,并负担支付运费。这种运费既不属于代垫运费,也不属于增值税销售额中的价外费用,运费只是销货方销售费用的一部分。当满足前述运费可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两个基本条件时,销售方作为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所负担支付的运费,可按要求计算进项税额准予抵扣。

(二)实例分析。

甲、乙企业均为一般纳税人,本月甲企业从乙企业购进原材料一批,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已付清。运输费用总计1 100元,其中运输费900元,建设基金100元,装卸费50元,保险费50元。不同方式的税务处理如下:

1. 甲、乙双方约定运费由甲企业承担,由乙企业委托运

输公司运输,乙企业先垫付运费,发票抬头为甲企业,乙企业将发票转给甲企业。

该业务属于销售方销售货物并代垫运费情况,运费发票由甲企业取得,且发票抬头为甲企业,该业务运费符合准予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规定。甲企业应将允许抵扣的运费金额1 000(即900+100)元的7%计入进项税额,其余的运费金额计入所购货物的成本。

甲企业对运费的会计处理为:

乙企业对运费会计处理为:

代垫运费时:

收到代垫运费时:

如果是甲企业自行委托运输公司运输,并支付运输公司的运输费,并取得运费结算单据,则甲企业对运费的处理同样是可抵扣7%的进项税,其余运费计入所购入货物成本。

2. 甲、乙双方约定由乙企业负责运输,乙企业支付运费给运输公司,运输公司所开具的运费发票抬头为乙企业。

该业务所发生的运费属于销售方销售货物支付运费,此种情况下的运费不属于代垫运费,也不属于增值税销售额中的价外费用,运费只是销货方的销售费用的一部分,因运费发票由销售方取得,且发票抬头为销售方,按规定准予计算抵扣进项税额。乙企业应将允许抵扣的运费金额1 000(即900+100)元的7%计入进项税额,其余的运费金额计入销售费用。而甲企业无需对运费进行业务处理。

乙企业对运费的会计处理为:

二、计入价外费用计算销项税额的运费

(一)政策规定。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增值税的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对价外费用做了解释,其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运输装卸费等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同时又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不作为销售货物的价外费用:(1)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的。而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代垫运费,其实际付款者是购货方,即购买方负担运费的情况,应由购买方计算进项税额准予抵扣。

属于价外费用计算销项税额的运费应满足:运费为销售方向购买方销售货物同时收取,实质是价外的收入。这种属于价外费用并入销售额计算销项税额的运费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销售方自行送货上门,其收取的货款中包含运输费;二是销售方委托运输单位送货上门,销货方向购买方收取的货款中包含运输费。如果销售方因该运输行为而向运输公司支付运费并取得运费结算单据,亦可以计算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在这两种情况下,销售方向购买方收取的货款中所包含的运费视为价外含税收入,在计税时换算为不含税收入再并入销售额计算销项税额。

(二)实例解析。

甲、乙企业均为一般纳税人,本月甲企业从乙企业购进原材料一批,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已付清。价款中包含运费用总计1 100元,其中运输费900元,建设基金100元,装卸费50元,保险费50元。不同方式的税务处理如下:

1. 购销双方约定由乙企业送货上门,乙企业自行运输,且乙企业向甲企业收取的货款中包括运费。

该业务中,向购买方收取运输费用属于价外的一种收入,应并入销售额计算销项税额。乙企业应将货款中所包含的1 100元运费金额还原为不含税的收入并入销售额计算销项税额。

乙企业对运费的会计处理如下:

计入收入的金额=1 100/(1+17%)=940.17(元)

如果乙企业向甲企业收取的货款中不包含运费, 则乙企业因自行送货上门而发生的与运输有关的费用则作为乙企业的一项销售费用处理。

2. 承例1,购销双方约定由乙企业负责运输,而乙企业

委托运输单位运输,运输单位开具运费结算单据给乙企业,乙企业向甲企业收取的货款又包括该运输费用。

该业务中,乙企业委托运输单位运输,并取得运费结算单据,满足可抵扣进项税额规定,可按运费金额1 000(即900+100)元的7%计入进项税额抵扣,其余的运费金额计入销售费用。而同时向甲企业收取货物价款中所包含的1 100元运输费用属于价外费用,应还原为不含税的收入并入销售额计算销项税额。

乙企业对运费的会计处理如下:

向运输单位支付运费,取得运费结算单据时:

甲企业确认包含运费的货款收入时:

运费是企业购销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费用,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 因业务种类繁多, 运费的发生也相当频繁, 且性质各异, 对其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 将直接影响到纳税人增值税应纳税额的高低。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 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运费处理的相关规定, 正确区别哪些运费可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哪些运费应作为价外费用并入销售额, 以便正确核算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应纳税额。

参考文献

[1].蔡宏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运费涉税处理探析[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7, (4) :33-34.

一般纳税人企业 篇8

购物中心应当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饮食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6]202号) 规定, 饮食店、餐馆 (厅) 、宾馆 (家) 、宾馆、饭店等单位附设门市部、外卖点等对外销售货物的, 仍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兼营行为的征税法规征收增值税。小型购物中心是宾馆对外销售货物的卖场, 销售工艺品为宾馆的兼营行为, 所以应当缴纳增值税。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 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 (一) 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 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 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 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 (二) 除本条第一款第 (一) 项规定以外的纳税人, 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本条第一款所称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 是指纳税人的年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 规定, 增值税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 除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外, 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年应税销售额, 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 包括免税销售额。根据以上规定, 该宾馆的购物中心如果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 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 且又是单独纳税的兼营行为, 应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根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 规定, 下列纳税人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 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 (二) 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非企业性单位; (三) 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对照以上规定, 由于工艺礼品销售业务不常发生, 似乎可以适用第三类情况, 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若干条款处理意见的通知》 (国税函[2010]139号) 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规定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 是指非增值税纳税人;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是指其偶然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很明显, 小型购物中心日常以销售货物为主, 是增值税纳税人, 增值税应税行为不是偶然发生, 不符合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条件, 应当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

纳税人需要关注的是, 为避免涉税风险, 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后, 应在收到主管税务机关《税务事项通知书》后及时在规定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逾期未报送的, 将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 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餐饮部不用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关于宾馆餐饮部自行加工销售糕点的纳税问题, 要分清餐饮部糕点是随餐饮消费时食用还是做好后单独对外销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饮食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6]202号) 规定, 对于饮食店、餐馆 (厅) 、宾馆 (家) 、宾馆、饭店等单位发生属于营业税“饮食业”应税行为的同时销售货物给顾客的, 不论顾客是否在现场消费, 其货物部分的收入均应当并入营业税应税收入征收营业税。《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也规定,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应税劳务又涉及货物, 为混合销售行为。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货物, 不缴纳营业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提供应税劳务, 缴纳营业税。按照上述规定, 如果宾馆将糕点在店内作为顾客餐费消费取得的收入部分, 应按饮食业税率缴纳营业税。

另外,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 纳税人兼营应税行为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 应当分别核算应税行为的营业额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其应税行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 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如果宾馆餐饮部设有专门的糕点销售窗口, 或者宾馆餐饮部把糕点推销到超市等场所进行销售, 没有伴随着营业税“饮食业”应税行为, 则是兼营行为, 应该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如果宾馆餐饮部兼营行为销售额较大, 达到标准用不用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呢?同样根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 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若干条款处理意见的通知》 (国税函[2010]139号) 有关不用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纳税人的相关规定。宾馆餐饮部为营业税纳税人, 且糕点销售业务是宾馆餐饮部不经常发生的增值税应税行为, 虽然销售额大, 但可以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不认定一般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企业 篇9

第二条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和认定以后的资格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增值税纳税人 (以下简称纳税人) , 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 除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外, 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本办法所称年应税销售额, 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 包括免税销售额。

第四条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及新开业的纳税人, 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对提出申请并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纳税人,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为其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 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

(二) 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 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 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

第五条下列纳税人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 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

(二) 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非企业性单位;

(三) 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

第六条纳税人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第七条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权限, 在县 (市、区) 国家税务局或者同级别的税务分局 (以下称认定机关) 。

第八条纳税人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 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 纳税人应当在申报期结束后40日 (工作日, 下同) 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 (见附件1, 以下简称申请表) , 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二) 认定机关应当在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并由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告知纳税人。

(三) 纳税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结束后20日内制作并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告知纳税人。

纳税人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 应当在收到《税务事项通知书》后1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不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表》 (见附件2) , 经认定机关批准后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认定机关应当在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批准完毕, 并由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告知纳税人。

第九条纳税人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 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 纳税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申请表, 并提供下列资料:1.《税务登记证》副本;2.财务负责人和办税人员的身份证明及其复印件;3.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明或者与中介机构签订的代理记账协议及其复印件;4.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者租赁协议, 或者其他可使用场地证明及其复印件;5.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有关资料。

(二)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当场核对纳税人的申请资料, 经核对一致且申请资料齐全、符合填列要求的, 当场受理, 制作《文书受理回执单》, 并将有关资料的原件退还纳税人。

对申请资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填列要求的, 应当当场告知纳税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三)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申请以后, 根据需要进行实地查验, 并制作查验报告。

查验报告由纳税人法定代表人 (负责人或者业主) 、税务查验人员共同签字 (签章) 确认。

实地查验时, 应当有两名或者两名以上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同时到场。

实地查验的范围和方法由各省税务机关确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四) 认定机关应当自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并由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告知纳税人。

第十条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一般纳税人《税务登记证》副本“资格认定”栏内加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戳记 (附件3) 。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戳记印色为红色, 印模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十一条纳税人自认定机关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次月起 (新开业纳税人自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的当月起) ,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的规定计算应纳税额, 并按照规定领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十二条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 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 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第十三条主管税务机关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对下列一般纳税人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

(一) 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新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小型商贸批发企业;

(二) 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一般纳税人。

纳税辅导期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2010年3月20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的通知》 (国税明电[1993]52号、国税发[1994]59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的补充规定》 (国税明电[1993]60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办法〉的通知》 (国税函[1998]156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使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2]326号) 同时废止。

上一篇:生理学机制下一篇:中国汽车市场走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