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纳税遵从风险

2024-08-13

企业纳税遵从风险(共9篇)

企业纳税遵从风险 篇1

纳税遵从风险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遵从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而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损失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税收损失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税收流失的金额两个方面的内容。而纳税人的纳税遵从风险主要是指纳税人能否遵从纳税程序的风险和能否足额缴纳税金的风险。

近些年来,随着税收征管软件的推广、税收数据省级数据大集中的实现和日益增长的海量税收数据信息的快速归集,为开展企业纳税遵从风险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从海量税收信息资源中客观、真实、准确地捕捉企业财务、税务的关键信息,切实提高辅助决策水平,需要完善的企业涉税风险指标体系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运算和反映。

一、现有分析方法及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风险指标体系主要是以总局发布的纳税评估指标为主,分为通用指标和特定税种指标两大类。各省税务机关经过多年探索,也添加了不少指标。表1为常用的分析指标。

由表1可见,现阶段运用的各类指标主要以会计核算内容为主要依据。在分析方法上,一般分析只关注单一的指标变动情况,较少分析指标之间的联系,即便进行配比分析,也只是各指标之间的横向数据对比,这样无形中割断了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进行有效的综合指标分析。

常用企业涉税风险财务指标体系的优势在于,可以直观地对各项指标做出经济解释;缺点是主观性较大且容易产生重要指标的遗漏,难以让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全貌,造成以偏概全,不能有效地捕捉到关键信息,抓不住、抓不准税收风险,使风险评估缺少说服力,并给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和成本。

鉴于税源数据有明显的行业和地域特征,因而现有跨地域、行业、税种的通用涉税指标体系也需要灵活配置。实践证明,对于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的企业,采用恒定不变的一套指标体系很难客观、真实、准确地透视企业财务、税务状况。

现阶段分析企业纳税遵从风险主要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和简单加权综合方法建立税收风险指标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现行方法使用的这些指标具有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很难将企业涉税风险的特征指标及特定行业的异质性指标凸显出来,难以有效、合理、全面地反映税务风险。税务风险指标间多重共线性主要是由税务指标的共同趋势、滞后变量的引入和企业规模效应等引起的。企业涉税风险指标间具有多重共线性会导致以下问题: (1) 企业涉税风险指标权重估计值方差会变大; (2) 各企业涉税风险指标权重的经济含义不切合实际; (3) 税务指标的权重安排不合理,且有可能将重要的风险影响指标赋予较低的权重被排除在外; (4) 模型的预测功能失效,多重共线性导致方差变大,从而使预测失去意义; (5) 综合指标往往是指标的简单罗列,很难看出企业税收风险的症结所在。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原理

为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和筛选出区别不同企业涉税风险程度指标,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PCA)最先是由Pearson (1901)提出、后被Hotelling (1933)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降维技术把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不关联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在复杂而量大的税收风险评价过程中,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税务风险指标体系,就是将海量税务风险指标重新组合成互不关联的几组指标,以排除指标组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使每个指标组形成一个综合指标,用这些综合指标来反映企业各种风险特征的异质性,从而有效消除各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涉税风险指标体系

单指标分析和简单多元回归分析各有优势及不足,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分析指标体系则是以上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思路是从海量样本数据中筛选同质数据,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正交性的综合指标;再根据这些综合指标进行权重排序,并结合其实际经济含义进行定性分析,由此构建指标体系。此种构建企业涉税指标体系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单指标和统计学指标体系种种难以确定的问题,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企业,通过流程会生成一套不同的指标体系,以较高的精度客观、真实、准确地捕捉企业涉税风险点。

下面,本文以A市850家商业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数据来源于A市商业局征管系统数据库)为例进行分析,为此选取了覆盖企业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与企业所得税相关重要内容的28项企业财务指标,并采用比例法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便进一步分析。

为消除指标间多重共线性问题,保持指标间的相互独立性,先进行主成分分析。表2是按照综合指标贡献率得出的排序。主成分的贡献率体现了该主成分的方差在全部方差中的比重。方差反映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其值越大,表明该主成分对该行业不同企业间区别的解释力越强。一般认为,如果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表明前k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测量指标所具有的信息,这样更便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商业企业第一个主成分贡献率为20.7%,表明它对商业企业间异质性的解释力较强。因为前7个维度贡献率大于80%,所以选取前7个维度。

主成分分析的关键在于能否给主成分赋予新的含义,给予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应根据主成分的计算结果结合定性分析来进行。主成分是原来变量的线性组合,在这个线性组合中变量的系数有大有小,有正有负,有的大小相当,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个主成分是某个原变量的属性起了作用。线性组合中各变量系数的绝对值大者,表明该主成分主要综合了绝对值大的变量,有几个变量系数大小相当时,应认为这一主成分是这几个变量的总和。这几个变量综合在一起应赋予怎样的经济意义,要结合税收专业知识,给予恰如其分的解释,这样才能达到深刻分析经济成因的目的。

根据筛选的7个维度指标的分组情况,结合其经济含义进行定性分析,并剔除分组中的无关指标,得出第7个维度(PRIN1)中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权重0.329 489、成本费用利润率权重0.327 163、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权重0.291 086、总资产利润率权重0.288 545、有形资产营业利润率权重0.288 399等相关利润指标权重都比较大,而其他指标权重相对较小,由此第一个主成分综合了利润率的相关指标,主要反映了企业的利润水平,因而将这几个指标分为一组并予以命名。对于某些在两个维度或更多维度中权重都很大的指标,结合其经济含义再对其进行维度归类。而对于权重和经济含义都符合多个维度的指标,则可将其归类为多个维度。由此剔除了各维度中相关性较小的指标,筛选出体现税务风险差异的异质性指标,从而构建比较科学的指标体系(见表3)。

四、企业纳税遵从风险评估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企业涉税风险指标体系后,要对新的综合指标相关性进行检验,而新构建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评估企业税收风险。本文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方法检验新构建指标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通过回归分析法对企业进行纳税遵从风险评估,并给出企业税收风险排序。

1.税收风险指标体系相关性检验。

如前所述,本文选取A市商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作因变量,以新指标体系中的资产结构、负债比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资产周转率、利润率等指标作自变量,建立回归预测方程如下:

我们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方法判断新建指标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VIF是容忍度的倒数,其值越大,表明其共线性越强。经验判断方法表明:当0

从表5可以看出,A市商业企业样本中主营业务收入应纳税所得率与资产结构、长期偿债能力、利润率和费用维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负债比率具有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存货和流动资产占比较高、长期偿债能力较强、利润率较高和销售管理等费用比较大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纳税能力,其资产周转率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与应纳税所得率相关性较低,符合企业实际经济情况。

2.企业税收风险排序及风险防范。

从风险排序方面来说,经过式(1)求解,可得到估计参数和预测方程如下:

求解式(2)就可以得出企业税收风险排序。首先,把各指标值代入式(2),就可以得到各个企业资产所得额率的预测值;然后,结合企业所得税税务规则,比如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各企业具有的特点,就可以测算出各企业应纳企业所得税的能力;再将企业的纳税能力与其实际申报缴税进行对比,其差就是企业可能少申报的企业所得税。根据其差值的大小,就可以得到纳税人的纳税遵从风险排序。

从风险防范方面来说,主要是选取同质(同行业、同地域)企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正交性的综合指标,筛选出能区分企业税收风险的纳税人,再构建特定行业、地域特色的指标体系,并建立模型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然后对企业税收风险指标的正常值进行对比,按其偏离正常值的距离进行单项风险指标排序,从而为后续的税收风险应对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风险的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焦瑞进.微观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及方法.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5

[2].栾春华, 刘超, 侯哲.“金税三期”工程框架下的税收风险管理.中国税务, 2010;6

[3].王斌会.多元统计分析及R语言建模.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

[4].许凤玉, 王进东.从纳税人权利保护看我国税制改革.财会月刊, 2009;18

企业纳税遵从风险 篇2

征纳博弈的结果就是能够达成征纳双方都接受的一种均衡,但在现实中,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行为、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而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信息了解得相对不够,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纳税人有机可乘。有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纳税人中,40%的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30%的纳税人通过辅导遵从税法,还有30%的纳税人遵从度不高。应当说,这一遵从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管理因素。在管理措施上,主要表现在征管力量分布不均,税源管理比较薄弱,征管力度不够,导致偷逃税成为部分纳税人经常使用的小伎俩,初犯转变成惯犯,形成心理适应。同时,影响原本具有良好税收遵从意识的纳税人,造成其心理失衡,从纳税遵从转变不遵从,形成恶性循环;在管理手段上,稽查查获率与涉案定罪率偏低,处罚率低。在现实征管中绝大部分都取最低限处罚,没有根据偷税性质、情节、数额大小等标准进行处罚,这对少数存在侥幸心理不依法纳税的企业,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2、纳税遵从成本因素。纳税人遵从成本高而不遵从成本低是重要原因。征管业务流程较为繁琐,纳税人面对两税务征管机构,使遵从成本偏高。而纳税人不遵从成本较低,对不遵从税法所受到的处罚偏轻和罚款数量规定上的弹性安排,加之税管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使纳税人的不遵从成本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纳税不遵从的主观故意。

3、法制因素。税收法律环境是规范征纳关系的刚性环境,能促使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纳税人依法纳税,而我国还没形成良好的法律环境,表现为:税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备,这给了纳税人钻法律空子的机会,引发了懒惰性不遵从行为;税收执法程序不规范,税收执法手段软化,纳税人逃税成本小于遵从成本;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不健全,纳税人偷漏税的侥幸心理增强。

四、基于税收管理影响提升纳税遵从的建议

尽管纳税遵从受到法律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博弈分析告诉我们,优化税收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纳税人的遵从度。理解税法是遵从的基础,降低办税难度是遵从的保障,而严厉打击不遵从则是对遵从的最好鼓励。

1、树立“人性化”征管理念,提供“专业化”税务咨询。提高纳税遵从首先要从税务人员理念的转变上着手,要建立有效的纳税人诉求和反馈机制,充分倾听并汲取纳税人的意见,以“更容易、更节省、更人性化”为核心制定遵从规划。要从方便纳税人办税而不是从方便内部管理出发来设计征管流程和相关信息系统。要本着公开、负责的态度与纳税人交流潜在的不遵从风险并指导其主动纠正,而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保持手中权力的神秘感。其次,税务部门应根据纳税人个体情况,从复杂的税法体系中梳理出适合的部分,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人性化”的辅导,并加强后续的跟踪管理。

2、开展流程再造,降低办税难度。办税流程越复杂,纳税人承担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等遵从成本就越高,纳税人遵从度也越低。因此,我们需要以纳税人为中心开展流程再造,简化纳税程序,统一报表资料报送要求,实现纳税人一次提交资料,后台信息共享。要加强业务部门之间的统筹,避免各业务部门与同一纳税人多点接触,多头管理,让纳税人在设定的办税流程中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优质的服务。要加强征管手段的信息化建设,扩大网上申报的税种,扩充申报表填写引导、自动计算、自动纠错等功能。此外,应尽快完善信誉等级管理,通过为诚信纳税人提供“绿色通道”以显示对税收遵从者的鼓励。

3、加大查处力度,增强税法威慑力。纳税人受不完全信息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一项税收不遵从行为将面临多大风险是无法完全准确判断的。如果纳税人能高估违法受罚的风险,那么其从事不遵从行为的风险爱好动机将减弱。这种高估,一方面取决于法定的处罚标准;另一方面根据其他违法纳税人实际受到的处罚程度来定,特别是在法定处罚标准弹性比较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而,要加强对故意不遵从的打击,对轻微的涉税犯罪,也不轻易放过,增大税收不遵从压力,使纳税人内化税收威慑。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振彪.我国税收遵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5.

[2]王玮.纳税遵从意识调查分析及建议[J].财税纵横,2010.11.

企业纳税遵从风险 篇3

一、税务机关实施税收征管的难点分析

1.纳税不遵从的形式多种多样。

出于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纳税人通过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少缴甚至不缴税款, 于是出现了偷税、漏税、逃税、欠税、骗税、抗税、避税等一系列纳税不遵从行为。具体表现为不办理税务登记;不及时变更、注销税务登记;不申报或申报不及时、不准确, 或申报但不入库;发票使用不规范;会计记账混乱, 虚增成本、多摊费用, 少报或隐瞒应税项目, 转移财产或利润, 假账, 账中账, 账外账等等。

2. 纳税不遵从的手段越来越隐蔽。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纳税不遵从的手段越来越隐蔽, 令税务机关防不胜防。由于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实行无纸化, 这使得税务机关的审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凭据, 而以电子形式填制的账簿、发票很容易被不留痕迹地修改, 因此, 税务机关要发现企业刻意隐瞒的业务真相, 可谓难上加难, 从而形成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的“征税盲区”,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纳税不遵从行为。另外, 纳税人还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加密技术, 通过超级密码和双重用户名等来隐藏交易行为, 使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工作的难度更大。

3. 税务机关征税成本受到限制。

税务机关要加强对纳税不遵从行为的监管, 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成本是有限的, 因此不可能确切地掌握和检查所有纳税人关于纳税的真实情况, 搜集、掌握税源信息的能力往往跟不上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步调。这些都使纳税人认为有机可乘, 更产生了偷逃税的犯罪动机和行为。

二、影响企业纳税遵从度的因素分析

1. 自私性因素伴随侥幸性心理。

利益刺激是纳税人选择纳税不遵从的根本原因。受利益刺激的刺激, 纳税人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 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通过偷税、骗税、欠税、避税等手段千方百计逃避纳税义务, 甚至骗取国家税款。由于纳税人无法预知税务机关的稽查时间、稽查范围、稽查效率以及稽查结果处理等等, 征税人也无法预知哪些纳税人实施了纳税不遵从, 于是征纳双方之间形成博弈关系。

基于风险因素的存在, 纳税人会权衡自己偷逃税成功可能得到的预期收益和偷逃税失败可能受到的惩罚来选择是否执行纳税遵从以及执行纳税遵从的程度。当纳税不遵从的预期收益大、被发现的可能性小、发现后的处罚力度低的时候, 便会助长纳税人的侥幸性心理, 从而大大刺激纳税人的不遵从行为, 形成反激励机制。所以说, 税务机关稽查率和查获率越高, 处罚力度越大, 纳税人偷逃税的概率就越小。

2. 情感性因素。

情感性因素主要指的是纳税人的社会公平感和满意度。公平理论认为人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正感。当纳税人主观上感到公平时, 就会产生主动纳税的激励;反之, 当纳税人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 就会感到烦恼和不安, 感到不满意, 为发泄各种不满情绪便会采取有意识的纳税不遵从行为。这些不满情绪包括纳税人对税收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如税负不公平、税制复杂等感到不满意, 对政府和税务机关行政职能履行感到不满意, 对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感到不满意, 对自身权利缺乏保障感到不满意等等。抗税正是情感性不遵从中税收征纳矛盾的激化表现。

公平是纳税的心理前提, 纳税不平等性越大, 纳税人就越会考虑采取偷逃税行为, 从而陷入“纳税人的道德沦落”。事实上, 由于税务监督成本的限制以及税务机关本身失误等等原因的存在, 往往会产生同等纳税水平下的各种差异现象, 这种情况会促使纳税人“搭便车”心理滋长, 即当一部分纳税人采取某种逃税手段进行逃税而又未受到应有的惩罚时, 很快就会有另外的纳税人争相效仿, 原先诚实的纳税人也会变得不再诚实。

3. 无知性因素。

无知性因素是指纳税人对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不了解, 对履行纳税义务的程序不了解, 从而导致不能全面、准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 即发生漏税行为。漏税与偷税的区别主要在于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但事实上, 在税收征管实践中, 要明确纳税人未缴税或少缴税是否存在主观意图非常困难, 因此往往将漏税归入偷税范畴。

目前, 我国正处于税制结构不断优化完善的阶段, 税收政策变化频繁, 税制构成要素复杂, 纳税调整项目繁琐众多, 税收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衔接困难, 税收优惠政策泛滥, 税率偏高且档次多, 这些都给纳税人实务操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也容易诱发偷逃税动机, 对纳税不遵从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 无论是从税务机关的角度, 还是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都有必要加强税法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学习。

三、提高企业纳税遵从度的对策建议

1. 以税收价格论重构税收法律意识理论基础。

长久以来, 我们一直以国家分配论作为税收法律意识的理论基础, 强调税收是强制的、无偿的、固定的。这种理论容易误导纳税人, 使其认为自己的利益被国家强制地拿走了, 从而产生纳税抵制情绪, 这对于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 我们不妨以税收价格论重构税收法律意识理论基础。

所谓税收价格论是指税收是私人经济部门为消费社会公共品而向公共经济部门支付的价格。纳税人将自己的部分收入以税收形式让渡给政府, 使政府能够提供社会公共品而服务于自身利益, 就如同支付私人品价格一样, 同样具有货币支付与利益获得之间的平等交换关系。税收价格论比国家分配论更具理论上的说服力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但是, 要让税收价格论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使纳税人能够真正看到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利益纳税, 而不是为政府纳税。因此, 必须构建政府用税监督制度, 实施阳光财政。纳税人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的买单者, 有权利了解政府如何利用已经取得的税收提供公共品, 包括公共品的总规模、类别项目、数额及其质量等。与税收征收的整个过程需要公开一样, 税收支出的整个过程也需要公开, 以便让纳税人及其代表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 这样就能增强纳税人对政府用税的满意度, 从而提高纳税遵从度。

2.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

(1) 完善纳税申报制度, 加强税源管理。严格的纳税申报制度, 有利于加强税务管理, 使税务机关及时掌握分析税源情况, 也有利于培养纳税人的主动申报纳税意识。因此, 税务机关应该强化纳税申报立法, 建立以网上电子申报为主体、直接申报和其他申报 (电话申报、邮寄申报) 为辅助的多元纳税申报体系, 并加强对纳税户动态的管理。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户要经常进行清理, 严格做好新办、变更、停复业、注销、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管理工作, 加强非正常纳税户的认定和处理。要注重实地巡查, 减少漏征漏管户。凡未按期申报的需到户检查核实, 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监控作用, 对未申报户加大催报力度, 使申报率有所提高。定期开展检查和换证工作, 摸清纳税户底数。依托信息化进一步落实纳税人户籍资料的“一户式”管理, 建立健全户籍管理档案。加强与工商、金融、质检、民政、公安、统计等部门的协作, 构建纳税人户籍管理的信息网络, 特别是与银行的协作, 将每个纳税人税务编码和存款账户一一对应, 建立完整、准确的纳税人档案, 通过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对纳税人的税源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同时完善支票和信用卡制, 限制现金结算, 对应该采用转账支付结算而不采用的, 予以严惩。这样就有利于增强税务机关信息采集能力, 是其及时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源变动情况, 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 促进纳税人选择纳税遵从。 (2) 完善税务稽查体系, 提高税务稽查质量。随着征管改革的逐步深入, 税务稽查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税收稽查机制不仅可以降低征税成本, 还可以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纳税情况, 及时发现纳税人的不遵从行为, 充分发挥威慑机制的作用。因此, 首先, 税务机关应该建立健全严格的税务稽查工作制度, 强化健全对税务稽查内部各项业务的专项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改变以入库税款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现状, 根据执行政策是否到位、检查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及检查户数的多少等综合指标来行功论赏, 从而提高税务稽查的效率。其次, 规范税务稽查执法权限和程序, 增强税务稽查人员执法能力, 严格贯彻执行调查取证与处罚分开, 听证、罚款与收缴分离等原则, 既不能滥施权力、滥用处罚, 也要坚决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现象的发生, 该立案稽查处理的要坚决立案稽查处理, 该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察的要坚决移送, 提高纳税人不遵从的成本, 使其违约的成本大于收益, 得不偿失, 在利益机制上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最后, 落实税务违法案件公告制度, 通过建立“税务违法案件公告栏”, 利用新闻媒介等多种形式对税务违法案件实行公开曝光, 增强社会监督的透明度, 从而加大对偷、逃、骗、抗税行为的打击力度。

3. 加强税法知识宣传与教育, 普及税法知识。

了解和掌握税收法律法规知识, 是形成良好社会纳税风尚的前提条件, 因此必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形式多样的税法知识宣传活动, 最大限度地增强公民的纳税遵从意识, 使全社会树立起纳税光荣的良好纳税氛围。首先, 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 持之以恒地进行宣传, 切忌一阵风式的说教宣传, 使纳税人及时掌握各类税收法律法规知识, 尤其是新出台的或修订的税收法律法规。其次, 对于特定的纳税人群体, 应通过举办各种税收座谈会、培训班, 宣传税收法律法规政策, 促进纳税人了解、支持税收工作, 依法纳税。第三,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民税法知识普及教育, 首先要从娃娃抓起, 要让税法宣传基础化, 应把税收基本知识编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从小树立纳税光荣的观念。最后, 税法知识宣传队伍必须专业化, 宣传人员自己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和税收新政策。

当然, 光是做好税法知识宣传工作还是不够的, 我们必须不断简化和优化税制结构, 使被宣传的税法知识真正深入民心。如正确处理税收法规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关系, 贯彻税制方便易行原则;合理调节税率结构, 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 最终促使纳税人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

摘要:文章对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难点及影响纳税遵从度的因素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了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若干对策建议, 包括以税收价格论重构税收法律意识理论基础、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加强税法知识宣传与教育, 普及税法知识等。

关键词:纳税遵从度,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梁娜.纳税遵从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 2007 (2)

[2].赵霄汉.税收价格论对强化税收征管的现实意义[J].税务与经济, 2006 (5)

基于提高税收遵从度的纳税服 篇4

近年来,世界各国税务机关相继认识到纳税服务将成为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新战略、大趋势,已竞相把纳税服务提升到税收征管的战略层面。我国的纳税服务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起步,但发展较快。2007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历史上首次召开了“全国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纳税服务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方便纳税人依法及时足额纳税,不断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次会议后,总局分别于当年8月30日和11月2日下发了《关于落实“两个减负”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清理简并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文件都旨在减轻纳税人和基层税务机关不必要的办税负担。这表明,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开始积极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努力降低纳税人税收遵从成本,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

一、目前企业的税收遵从成本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税收遵从定义:税收遵从是指纳税人在适当时间填写所有要求填写的申报表,且申报表上的应纳税额按照填表时期的税法、规定和法院裁决的要求正确计算,或者说税收遵从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内,依照税法规定全面、准确、及时地计算应纳税款并申报。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现阶段尚未开始税收遵从成本的系统研究,税收遵从成本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有待经验研究论证。但是,借鉴国外税收遵从成本研究的经验,重视降低税收遵从成本从而提高税收遵从度理应成为我国今后完善税制建设和加强税收征管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的税收遵从成本还存在许多隐蔽的问题。

1、企业缴纳的工商税税种繁杂。我国企业需要缴纳的工商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每一种税企业都要填写单独的纳税申报表,到税务机关办理申报和缴税手续。从税收成本角度分析,部分税种课征制度相对复杂。如现行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等应纳税款的计算和申报缴纳制度都较为繁琐,不利于纳税人简单、明了的缴纳税款,从而提升了遵从成本。此外,部分税种的税基设计不尽合理,增加了纳税人偷逃纳税的可能性,也会提升遵从成本。

2、税务机构设置不科学。国、地税务系统分设,征收、管理、检查三分离造成的多人多次检查给纳税人增加了时间及心理上的负担。目前,我国机构臃肿、人员冗杂、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机构设置庞杂、人员众多,形成了机构内部协调失衡的问题。

3、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优先考虑的事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缺乏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往往把税务事项当作财务部门的事,忽视事前控制税务风险,喜欢事后找关系摆平涉税违法行为,通过非正常手段降低税务风险。

4、管理信息化不到位。尽管我国税务部门在税收新的征管模式基础上,确立了计算机网络在税收征管中的“依托”地位,但是税务管理远没有实现管理信息化,信息传递不到位的问题随处可见。另外,税务机关缺乏服务意识,纳税人也很难得到来自税务部门对其生产经营起指导或促进作用的有效信息。

二、以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提高企业税收遵从度为目标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一)健全纳税服务制度体系。

推进纳税服务制度建设,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加强经费管理,加强纳税服务工作保障,能有效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

1、推进纳税服务制度建设根据纳税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包括纳税服务范围、纳税服务程序、服务监督管理在内的纳税服务标准和规范,统一办税服务厅、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务网站、短信平台等各类纳税服务渠道的服务标准。整合现有办税服务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预约制度、服务应急处理预案等制度。同时明晰各岗位职能,建立纳税服务岗位责任体系,以保证各项工作制度能够落实到具体岗位。

2、加强纳税服务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服务意识强、业务熟练、具有良好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员配置到纳税服务岗位;引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充实到纳税咨询和纳税人权益保护有关工作岗位。建立持续培训机制,将纳税服务培训教育纳入税务教育培训计划,分层次、分类型逐年开展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纳税服务经费管理,建立纳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规范纳税服务经费构成,控制纳税服务成本。纳税服务经费既要优先保障为大多数纳税人提供的基本服务,推进公共纳税服务均等化,又要重点保障纳税人迫切需求的分类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二)整合纳税服务平台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网站、短信服务平台的整合,进而建立统一的纳税服务平台体系,为纳税人提供统一完整、务实高效的纳税服务。

1、提升办税服务厅功能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调整和转换办税服务厅的功能。推行后台业务向前台的转移,压缩管理层次和内部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合理划分功能区域,科学划分现有办税服务厅功能区域。

2、开展立体化税法宣传咨询。依托网站、12366呼叫中心等信息化平台、办税服务厅等场所以及新闻媒体、广告媒介、办税设施用品等载体,合理选择图、文、影、音等形式,适当运用网页发布、纸质或电子资料发送、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当面宣传辅导等多种方式,提供更加多样、便捷的税法宣传咨询服务。引导更多的纳税人通过上网查阅、订制等方式获取税法信息。

3、丰富办税服务方式。在实现短信平台的提醒服务、征纳互动、业务咨询等功能,以及涉税事项网上申报、网上缴税、网上审批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还要区分纳税人的不同需求,推广“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和“全程服务”、倡导“同城通办”。

(三)健全纳税服务社会化体系。

借鉴西方经验,建立健全纳税服务社会化体系,重视发挥税收群团组织联系税企、协调关系、倾听企业呼声的作用。纳税人和税务机关通过客观公正、精通税法的中介机构来相互沟通,把纳税人和税务人员,从纷繁复杂的涉税事务中解脱出来。这样,既有利于纳税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上,也可以使税务人员不再直接受理纳税事宜,从而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税源调查、税制建设等工作中。

1、鼓励税务中介服务业发展改善税收中介行业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规范税收执法,加强行业监管,营造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税务代理市场秩序。建立税务师事务所信用及服务状况评估机制,引导和促进税务师事务所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守法经营,提高执业质量。加强对税收中介行业的宣传推介,增强纳税人对税收中介行业的认知度,引导纳税人自主选择税务代理。

2、加强税收公益服务制度建设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纳税服务,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增强纳税服务社会化的效果,为社会纳税服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与社区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合作,开展税收宣传辅导。与此同时,要探索与工商、邮政、银行等单位的合作,更加为纳税人提供便利服务。

(四)健全纳税人权益保护体系。

税务机关应及时了解纳税人的诉求,解决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合理满足纳税人的合法需求。同时推动相关立法,进一步创建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并通过法律援助等手段,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1、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联系,通过直接沟通等方式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开展网上调查、收集服务评价信息、发放调查问卷、召开纳税人座谈会、听取特邀监察员意见等渠道,经常性地开展调查,侧重于了解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特定环节、特定项目的意见,汇集纳税人以不同渠道反映的涉税问题。对直接调查和纳税人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按照纳税人意见的分布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纳税人权益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提出报告,适时向社会公布。

2、加强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按照纳税人的类型、规模,制定相应的信用评级标准。根据税收业务内容的变化,对指标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客观反映纳税人信用状况。根据纳税人不同的纳税信用等级,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对信用良好的纳税人,给予办税便利,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实行办税绿色通道;对信用较差的纳税人,在加强宣传辅导的同时,重点监管。同时根据信用状况,分析纳税人构成,提高税收风险预警能力。针对不同信用纳税人的行业、区域分布等特点,合理调配管理资源,加强对信用较差纳税人的监督,提高税收管理效能。

3、建立纳税人权益保护机制规范纳税人投诉举报的受理、响应和处理反馈机制。做到“及时响应、统一受理、全程跟踪、主动反馈”。加强税收争议调解机制,完善税收争议的预防、调解和申诉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调解、申诉程序,保障对争议事项的公正处理。

(五)健全纳税服务绩效考评体系。

多年来,税收管理的考核指标单一,主要集中在收入任务的完成和征管质量的效率上,而纳税服务的内容、标准和责任,缺乏统一的规定。很显然,这类考核办法往往会导致税务机关忽视纳税服务工作。税收遵从成本的理论分析指出,税收行政的水平不能以单一的收入任务来衡量,纳税服务等内容也应是管理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1、建立纳税服务奖惩机制,使纳税服务考核与税务人员评先、晋升及待遇相结合。按照纳税服务工作性质和特点,科学划分纳税服务职位类别,加强对纳税服务人员的职务激励。

2、建立纳税服务考核分析机制,促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对工作标准明确、量化的服务岗位,根据征管信息系统、纳税服务系统和其他系统中相关数据,分析服务工作量、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等数据,发挥信息化条件下考核的过程控制作用。

3、有效发挥纳税服务外部评价作用,定期开展第三方主导的纳税人满意度、纳税服务工作整体满意度等调研评估工作,通过收集、调查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等服务对象的评价信息,对纳税服务工作人员做出评价。税务机关应根据分析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在今后年度落实跟进改进情况和效果。

如何促进纳税遵从 篇5

一、强化税收征管和纳税人遵从税法程度的关系

所谓强化税收征管, 实质上是对纳税人税法遵从程度不高所采取的措施。诚然, 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会受社会环境和宏观税负的影响, 也会受到自身税收知识和道德素养等的影响, 但这些影响因素会在征管过程中得到反映或部分消除。规范的税收征管形成的税款征收的确定性, 是纳税主体遵从税法的基本条件, 如果税收征管严密, 能对纳税人进行有效监管, 纳税人会趋向于遵从税法, 反之, 纳税人可能会轻易地偷漏税, 进而不遵从税法。因此, 要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二、当前我国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税收制度不尽合理。

部分税种课征制度相对复杂, 如现行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等应纳税额的计算和申报缴纳制度较繁琐, 不利于纳税人简单、明了地缴纳税款;部分税种的税基设计不尽合理, 增加了纳税人偷逃税的可能性;多数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等都没有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 导致在实际征税活动中应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 纳税人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来认定;在增值税中存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并采取不同的征税办法, 等等。这样复杂的税制会增加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时的时间成本、劳动成本及各种费用, 进而增加税收遵从成本, 降低税收遵从度。

(二) 税收执法力度不够。

如果一国的税收执法力度较大, 则该国纳税人认为不纳税而获得收益的风险较大, 从而更加愿意纳税;反之, 该国纳税人认为不纳税获得收益的风险较小, 从而可能偷、逃税。可见, 税务机关对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和惩罚力度也是影响纳税遵从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 国内税务机关执法手段软化, 执法刚性不足。一是一些涉税刑事案例久拖不决, 使得许多涉税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处理, 如针对偷逃税问题, 税务机关只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 有时却不要求罚款和滞纳金, 更谈不上交由司法机关处理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纳税人不遵从行为, 严重削弱了税收的法律地位。二是基层税收执法不规范, 权利、义务的落实有差异, 易出现税收不公平现象。

(三) 税收征管模式陈旧。

实践中, 征收、管理、稽查等部门各自为战, 使税源管理相互脱节;国税、地税、工商、银行等部门互不通气, 信息不能共享, 造成漏征、漏管严重;税务机关未建立起一套可行的内部职责制约机制, 出现了对同一纳税人, 征收、管理、稽查部门都在管, 而当纳税人出现问题时, 上述管理部门又相互推卸责任的局面, 使纳税人处于尴尬境地。

(四) 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质量不高

1、税法宣传不深, 纳税辅导不强。

现在的税法宣传工作多是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没有扎实宣传到实处, 宣传效果不佳, 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广大公民的税收意识。这必将造成纳税人税收知识贫乏, 既不懂得如何缴税, 也不了解不及时足额缴税将受到的处罚, 从而导致纳税人不遵从税法的现象出现。

2、办理纳税事宜的过程繁琐。

税务部门为纳税人提供的某些服务过多地强调了自己的便利, 而忽略了纳税人的便利, 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很多税务部门往往为了自己内部管理的需要, 将税收征管流程设置得很复杂, 将很多手续留给纳税人完成。如, 纳税人填报纳税申请表所需时间较长, 还需要去税务机关和银行缴纳税款, 进而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咨询等征管过程中, 纳税服务形式常体现为限时办理和一窗式服务, 服务层次较为初级等。总之, 涉税办事程序越复杂, 纳税人越可能申报出错。而且纳税人面对如此多的纳税环节、流程和手续, 难免出现懒惰性不遵从现象。

3、税务机关征纳理念不端正。

税务机关是征税过程中的强势主体, 因此部分税务工作人员以管理者自居, 忽视了征纳双方在征管法中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一些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工作方法欠妥当, 挫伤了纳税人的纳税遵从积极性。

三、在强化税收征管的视角下促进纳税遵从

(一) 深化税制改革, 建立简明、公平的税收制度。

简明的税制可以清晰界定税收业务, 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还可减少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劳动成本及其他花费, 从而降低税收遵从成本。应构造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少减免的新型税制结构;实现生产性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 缩小减免税范围;完善与优化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采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课征办法以公平税负;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总之, 建立简明、公平的税收制度, 是确保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提高的前提条件。

(二) 加强税收执法力度, 维护税法尊严。

税务机关应加强税收执法力度, 要设计严厉的税收处罚机制, 加大对偷税逃税行为的税务惩罚力度, 增加偷逃税的风险成本, 降低偷逃税的预期收益, 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同时, 对纳税人特别是“关系户”的税款征收、违法处罚等情况要置于广大纳税人的监督之下, 实行公开办税、阳光作业, 进一步完善对纳税人偷逃税举报的奖励制度。可见, 税务机关执法的公平、公正、透明、执法力度大、监管防范严, 纳税人不遵从税法, 轻易偷逃税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三) 改革、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调动社会力量, 推行社会综合治理, 以税务机关为主, 社会力量为辅。由税务机关监管集中、稳定的税源, 由社会综合治税管理分散的税源, 从而有效发挥税务机关和社会各部门的优势。具体来说, 应加强与银行、工商、统计、财政、物价等部门的联系, 从各方面采集信息, 摸准税源变化规律, 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同时与纳税评估有机结合。还应以信息技术为载体, 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充分发挥提升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用计算机对征管进行全程监控。扩大计算机系统与其他部门的联网范围, 不断从各渠道获得交易信息, 便于税务检查。经过高效处理的信息只有实现联网通用, 才能使税收征管的整体效率得以提高。特别是税务机关可采取“税银联网”的模式, 利用银行掌握的存贷款者的基本信息来获取更多的涉税信息, 大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促进纳税遵从度的提高。

(四) 以纳税人权利为中心, 改进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质量

1、丰富创新税收政策的宣传和辅导方式。

加大税法宣传力度, 建立税法咨询体系, 使纳税人易于获得税法知识。税务机关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利用报纸、广电、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同时, 免费为纳税人提供宣传资料, 加强税务网站建设。在宣传中应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清楚简短的表现形式, 为纳税人提供详尽周到、优质高效的税收服务, 提高纳税人的遵从程度, 最终提高征管效率。

2、创新申报方式, 拓宽缴税渠道。

切实抓好网络申报数据与征管数据及金税工程的对接, 在此基础上可全面推行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 进而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纳税通道, 允许具备应有软件的纳税人实行网上申报, 进而节约纳税人亲自到办税机关申报的时间。引导暂不具备条件的纳税人以电话等方式申报, 也可弥补一窗式办理或限时办理的不足。

同时, 由于征纳过程中税务机关也不太可能事事包揽, 于是将许多复杂手续都交由纳税人自办, 针对这一现状, 应大力发展税务代理业, 税务代理业可为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专门办理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诸多涉税事项, 从而大大减少了纳税人亲自办税的时间, 有利于纳税遵从度的提高, 真正方便纳税人。

3、树立正确的征纳理念, 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在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合作关系, 它是建立在征纳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征税人能够尊重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将对纳税人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并使其产生人际公平感, 促进其纳税遵从度的提升, 否则纳税人在税收征管中只能是被动的, 就不可能有很高的依法纳税的积极性。

正确的征纳理念, 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强化纳税人权益。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彻底改变以往的官僚作风, 平等对待每个纳税人, 防止纳税人因权利受损而失去对税收的信任和支持。同时, 应积极营造轻松的办税环境, 充分体现对纳税人的尊重。可在申报大厅配备供纳税人使用的休息设施及提供礼貌、热情的人性化服务, 拉近征纳双方的心理距离, 提高纳税遵从度。因此, 要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征纳理念, 把“以纳税人为中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进而才可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和促进纳税遵从度的提升。

摘要:我国当前在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着税收制度不尽合理、税收执法力度不够、税收征管模式陈旧、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原则性问题。本文在考察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 从强化税收征管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税收征管,主要问题,纳税遵从

参考文献

[1]宿州市地税局课题组.关于纳税不遵从的若干思考[J].税收科技, 2003.12.

[2]杨志安, 韩娇.降低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途径选择[J].税务研究, 2006.1.

[3]郑志勇.提高纳税人遵从度的几点建议[J].税务研究, 2006.1.

[4]罗光, 萧艳汾.考虑税收遵从成本的逃税模型研究[J].税务研究, 2007.26.

[5]张德平.对当前税收征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税务研究, 2007.26.

提高我国纳税遵从度 篇6

我国纳税遵从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虽然不断加强税收征管, 但纳税遵从度仍然较低, 欠税、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财政部发布的《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显示:2008年个人所得税完成3722.19亿元, 从具体项目上看, 工薪所得税收入超过50%。国家税务总局对外公布申报人数统计数据也显示:2007年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 自行申报人数为170万, 2008年为240万;以保守的600万人为基数, 申报比例分别为28.33%和40%, 申报比例偏低。在河南省国税局曝光的2008年十起涉税案件中, 整体稽查成果为23.88亿元, 直接补税12.69亿元。甘肃省国税局稽查部门在2008年检查的5474户中, 有问题的达3385户, 为61.84%。2007年湖南省安化县国税局、地税局对安化县清塘镇煤矿偷税案联合立案稽查, 经查实, 该煤矿偷逃税款达385.85万元, 占其应纳税额的90.84%。

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理论, 纳税人会选择一个能使其预期效用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如果纳税不遵从的预期效用大于纳税遵从的预期效用, 那么纳税人将选择纳税不遵从;反之纳税人将选择纳税遵从。目前, 我国纳税遵从度之所以较低, 原因就在于“纳税遵从成本高, 纳税不遵从成本低”。这是现行税收制度、税务部门行为等因素导致的。

1. 税制复杂, 税法不稳定

(1) 税制复杂。我国税制中存在的基本法和实施细则不完善、税收优惠减免规定过多等问题, 使税收制度过于复杂。比如, 增值税、营业税交叉征收, 增值税的税负偏高;营业税实行行业差别比例税率, 在企业经营多元化情况下, 容易出现税收征管真空;个人所得税采用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制度, 不利于采集个人收入信息。

(2) 现行税法种类众多, 具有多种法律渊源, 大部分税种未通过人大立法, 而是以条例形式发布;法规层次低, 具体条款频繁修改, 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加大了纳税主体依法纳税的成本。

2. 税收执法力度不大

如果一个国家的税收执法力度较大, 那么该国的纳税人就会认为不纳税而获取收益的风险较大, 从而愿意纳税;反之, 如果该国纳税人认为不纳税获得收益的风险较小, 就可能偷税、逃税。税务机关对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和惩罚力度是影响纳税遵从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 我国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刚性不足。在有关税收征管的法律法规中, 对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适用标准过低, 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后果相比, 处罚过轻。比如, 对偷逃税问题, 税务机关只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 有时却不要求其缴纳罚款和滞纳金, 更谈不上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3. 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不完善

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和稽查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使税源管理相脱节;未建立职责制约机制, 对同一纳税人, 征收、管理和稽查部门都在管, 而当纳税人出现问题时, 三个管理部门又相互推诿、扯皮。另外, 税务部门虽然在新的征管模式基础上, 确立了计算机网络在税收征管中的“依托”地位, 但是税务管理还未实现信息化。

4. 纳税服务质量不高

(1) 税法宣传不深入。税法宣传工作大多流于形式, 宣传效果不佳, 造成公民依法纳税意识不强。纳税人既不懂得如何缴税, 也不了解如果不及时足额缴税将受到何种处罚, 这是导致纳税人不遵从税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办税流程复杂。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服务时过多强调自身的便利, 而忽略了纳税人的便利。比如, 为了内部管理的需要, 将税收征管流程设置得很复杂, 把本应税务部门办理的许多手续让纳税人办理;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咨询等过程中, 纳税只体现为限时办理和“一窗式”服务, 服务层次较低。征税程序越复杂, 纳税人越可能出错。纳税人面对繁杂的纳税环节、流程和手续, 难免出现不遵从现象。

(3) 税务机关缺乏正确的征税理念。税务机关是征税过程中的强势主体, 部分税务工作人员以管理者自居, 忽视了征纳双方在征管法中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还有些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方法欠妥当, 挫伤了纳税人的纳税遵从积极性。

提高纳税遵从度

纳税遵从度的高低,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纳税遵从度, 既要有一套公平合理、明确易行、奖罚分明的税制, 也要使纳税人真正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含义, 更要明确税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1.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简明的税制可清晰地界定税收义务, 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纳税遵从成本。税收立法是各项税收工作的起点, 是产生纳税成本的第一环节。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构造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少减免的税制结构, 是我国税制建设的目标。我国要尽快完成具有一般原则的各税种的立法工作, 修订税收暂行条例, 使其成为刚性的法律法规, 还要建立完善的税收优惠减免制度。虽然政府实施税收优惠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过多的税收优惠容易造成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 损害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税收优惠和减免要按照“尽量少的优惠减免, 尽量规范明确的形式”的原则, 明确享受优惠减免的条件, 杜绝非法减免和越权减免。

2. 加大税收执法力度

税务机关要加大税收执法力度, 这是提高纳税人纳税理性的制度保障。具有纳税理性的纳税人, 面对可选择的组合方案时, 总会选择边际成本小于边际利益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加大违法的成本和代价。纳税人在选择纳税行为时, 会参考其他人的做法和意见, 以此预测偷逃税的成本几率。建立严厉的税收处罚机制, 加大对偷税逃税的惩罚力度, 就会增加纳税人偷税逃税的风险成本, 降低他们偷税逃税的预期收益, 提高他们的税收遵从度。同时, 还要将对纳税人的税款征收、违法处罚等情况置于广大纳税人的监督之下, 实行“阳光”办税。只要税务机关执法公平、公正、公开, 而且力度大、监管防范严, 纳税人偷税逃税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3.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我国大部分纳税成本都发生在办理涉税事项过程中, 要使纳税成本最小化, 必须提高征纳双方的效率, 节省纳税人的费用。

(1) 完善以纳税人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重点, 多元申报、集中征收、集约管理、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

(2) 加快信息化建设, 推进电子报税、网上报税等征收方式的改革进程, 优化征税渠道和方式, 简化征税手续, 降低纳税成本;进一步优化税收机关的工作流程, 设置合理的征税程序。

(3) 加快办税服务厅建设, 按照“办税事项在前台集中, 服务在外部延伸, 业务在内部流转, 质量在后台监控”的要求, 把税收服务事项拓展到所有纳税人和所有涉税事项, 让纳税人真正享受“一窗式”服务。

(4) 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机制, 做好“征、管、查”的协调配合。

4. 提高征税服务质量

(1) 加强税法宣传。第一, 丰富宣传内容,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税收宣传活动, 加强税收宣传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时效性, 增强公民的依法纳税观念。第二, 优化税收环境, 树立良好的税务形象, 面向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 宣传对象要有层次性, 宣传内容要有针对性, 宣传形式要有多样性。比如, 根据不同的纳税人群体, 举办税收座谈会、培训班, 宣传税收政策和服务措施。第三, 建立税法宣传长效机制, 创新宣传形式。既要搞好税收宣传月活动, 突出重点, 扩大影响, 又要加大日常宣传的力度。

(2) 建立完善的税法咨询体系。第一,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专业化的税法咨询体系, 减少纳税人获得性税收不遵从行为。第二, 依托信息技术, 建立税法咨询数据库, 并实时更新, 使纳税人在第一时间了解税法内容。第三, 拓展纳税咨询渠道, 做好纳税咨询回复工作, 规范纳税咨询管理。第四, 税务机关要加强税务网站建设, 为纳税人提供详尽周到、优质高效的税收服务, 提高征管效率。

(3) 树立正确的征纳理念。和谐的征纳关系是建立在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一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合作关系, 它是在征纳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征税人能够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那么就会使纳税人产生公平感, 促进纳税人提高纳税遵从度。税务机关要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理念, 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 平等对待每个纳税人;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制度建设, 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行税务公开, 扎实做好税务法律普及工作, 严肃查处损害纳税人利益的行为。

(4) 规范税务代理业务, 使其真正成为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的重要途径。税务代理人作为独立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第三方, 一方面可通过为纳税人提供专业、优质的纳税服务, 减少纳税人的税收风险, 防止偷税漏税违法行为发生, 维护国家税收利益;另一方面, 又可监督税务机关是否依法征税, 是否依法为纳税人提供税收优惠, 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纳税遵从的问题研究 篇7

一、纳税遵从概念

从概念角度来看, 纳税遵从主要包括了及时性、报告性和准确性等要求, 纳税遵从和纳税不遵从概念是相互对应的, 两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能否进行及时的纳税义务的履行。从法律角度来进行概念辨析, 可以看出纳税义务的履行方面, 如果纳税人不按期进行税款的缴纳, 或者税务机关不作为都可以认为是纳税不遵从, 反之, 就是纳税遵从。从行为学角度来辨析纳税遵从的概念, 我们可以认为纳税人如果采用了非法的手段, 来使得自身的纳税义务减轻, 可以被认为是纳税不遵从。从合理避税的角度来看, 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收征管过程中, 通过相应的强制形式来使得国家税法得以履行, 进而使得纳税人正确承担应尽的纳税义务。但从目前税法实践来看, 纳税遵从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完全统一概念表述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我国税收纳税遵从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税制复杂不利于纳税遵从

当前, 我国税收主要是集中在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 这些税务计算较为复杂, 而且计算的难度较大, 对纳税人正确进行纳税申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更容易出现纳税中的错报和漏报现象。例如,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应按期进行, 年度终了后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纳税清缴。年度纳税申报不仅手续繁杂, 而且涉及到的纳税申报表较多, 容易出现错报或漏报现象发生。又如,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过程中, 不但包括了工资性收入而且还包括各种劳务收入等等, 各种不同来源的收入其纳税计算标准和税率也不尽相同, 各种不同来源的税率计算方法需要进行正确的纳税申报, 容易出现人为漏税问题发生。

(二) 纳税遵从成本较高不利于纳税遵从

纳税遵从成本是指纳税人在纳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之和。高效率的税务部门可以提高自身效率的同时, 来不断的降低纳税人的成本。目前来看, 我国税务机关纳税遵从度较高。一是纳税申报成本较高, 纳税人需要定期的向税务机关进行相关纳税申报, 并按照规定时间进行纳税缴纳。在书面申报过程中, 受制于交通等方面的限制, 可能要产生一定的交通等费用、申报费用等等。二是检查成本较高, 税务机关内各个职能部门较多, 既有负责日常稽核的部门, 又有相关税收征收管理部门, 多部门进行税务征收管理, 不可避免的就要发生相关费用, 也不利于税务部门内部效能水平的提升。三是相关税务处罚成本较高。我国中小企业众多, 相关纳税人税务知识缺乏, 对税收相关法规掌握较少, 虽然中小企业多采用了税务代理的方式来进行税务申报, 但相关代理人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容易出现非主观故意而导致的税收处罚。

(三) 税收执法权的监督约束滞后

当前, 我国相关税收法律还不够健全, 特别是税收征收管理法还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 只是通过条例的形式来进行约束。税收征收法律中一些法律实践需要依据其他法律规定来进行, 这种法律不完善的制约性作用导致我们税收法律相关实践程度不高, 法律效率低下。在我国税收相关实践活动中, 还存在税务部门履行职责中的不作为现象, 甚至有的税务征收管理人员和纳税人相互串通偷税、漏税, 进而导致税款流失。这种情形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副作用是纳税人认为税务机关征收管理不公平、不公正, 税务机关形象收到一定的损害, 对税收征收管理人员的执法行为表示怀疑的态度, 进而导致依法纳税很难做到, 甚至出现抗税行为的发生。

(四) 纳税人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影响纳税遵从

受到传统的“皇粮国税”等片面思想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行为存在一定的思想偏见, 没有考虑到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而是认为国家征税是对公民负担的一种强加。这种非正常文化对纳税人纳税行为的影响, 使得我国依法纳税的整体环境不佳, 纳税遵从度低。虽然近年来, 我国税务机关开展了多样的正面纳税宣传, 但效果不佳, 税法在公民中的普及率不高, 公民的纳税思想不浓厚, 缺乏依法纳税意识。

三、对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的政策建议

(一) 提升税收法律层次

目前, 从我国税收法律制度来看, 多属于位阶较低的条例等形式, 而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定, 影响了法律制度执行的权威性, 也不利于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程序的复杂, 也不利于纳税人合理纳税和税收征收管理部门的依法征税。因此, 需要通过加强税收法律制度的制定, 提高税法的位阶的形式来解决当前法律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例如, 可以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条例进行修订, 上升为法律层面。其次, 要通过加快税收制度改革的形式, 来提高税收法律的适用性。例如, 对个人所得税可以考虑重新制定相关法律规定, 以家庭课税, 减少纳税主体较多而带来的税收法律执行难的问题。再次, 根据经济形式发展的需要, 取消部分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税种, 而开辟新的税种, 随着我国2014年全面养老保险的提出, 我国当前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以费用的形式征收已经不适合, 因此, 可以通过税法的制定, 将以上的两种费用纳入税收征收管理的范畴中去, 既可以保障全民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也利于纳税人缴纳遵从。

(二) 加强执法力度

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逐步深入, 依法纳税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也是公民应遵守的基本要求。通过加强立法, 提高执法力度, 可以有效的对我国税收违法活动进行有力的打击, 提高公民自觉遵守税收法律规定的自觉性。通过法律宣传的形式来提高公民对税收法律规定的认识, 通过对违法税收法律行为的惩处, 来震慑税收违法行为的发生。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 可以提前让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介入, 确保稽查执法到位。在税收稽核工作中, 为了提高稽核工作的效果, 可以通过异地办案, 下级案件上缴等形式, 防范可能出现的“关系案”、“人情案”现象的发生, 确保稽查执法过程的公正严明。同时, 对于拖欠税款较为严重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通过公告制度来催收, 对于拖欠行为较为严重的案件, 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来进行公开曝光, 来不断的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 通过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曝光, 增加纳税不遵从行为的社会压力和道德压力。

(三) 建立纳税人信誉等级制度

对纳税人进行信誉等级制度的建立是发达国家为了进行科学纳税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制度。通过对纳税人进行等级分类管理, 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不同的税收服务。信誉等级制度对于鼓励纳税人进行真实的纳税申报, 降低纳税人的税收征收成本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纳税人不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 不仅仅不能得到纳税服务方面的好处, 而且可能要受到税务部门的相关处罚, 在利益和损失面前, 纳税人就要进行权衡, 减少税收违法行为的发生, 进而提高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 增强自我调节和自我克制意识。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对相关标准进行合理的评定, 确保纳税人进行纳税过程中, 主体税合理, 并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纳税评估标准, 对纳税人从纳税登记到纳税申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管理, 确保纳税人有一个合理的依法纳税标准。为了更好的进行税收管理, 提高对纳税人权益的保护, 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过程找那个, 要本着公平合理的角度进行规范, 该降低纳税评估等级的就要降低, 改提升纳税评估等级的就提高, 通过动态管理的方式, 来确保纳税人进行合理科学的纳税。二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稳定型的遵从主体, 在纳税管理中要以程序性管理为主要方式, 给予纳税人一定的纳税优惠措施, 确保纳税人在诚信纳税活动中能够得到切实的利益, 降低单位的纳税成本, 促使其始终保持较高的纳税遵从度。对于制度性遵从的纳税主体, 这类纳税人不够稳定, 容易从纳税遵从转化为纳税不遵从, 因此, 税务机关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通过严格管理和强化措施等手段, 来确保纳税人能够遵守税法相关规定。对于纳税不遵从的纳税主体, 要主动上面进行宣传和有针对性的开展税法相关知识的培训, 增强他们的纳税遵从意识。同时, 通过严格的管理, 来增加纳税人不遵守税法的成本, 使纳税人付出偷逃税额多倍的代价, 降低纳税不遵从的可能性。

(四)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税务机关要保护税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逐步推行阳光纳税服务。目前, 部分税务机关的权利意识浓厚, 而服务意识淡薄, 没有将纳税人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 公共税务观念在税收征收管理中体现不足, 难以满足纳税人所需要的政府服务, 更难以体现服务性税务机关建设的要求。因此, 当前应结合国情, 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国外先进文化的养分, 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行政制度伦理规范制度, 确保公共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正如罗尔斯所说, :“公正和平等是社会首要价值, 制度无论多有效, 只要不公平和不公正, 就应该改造和废除。”

《礼记·大学》所言“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修身是治国的前提, 身不得以修何言治国。一个人自己的行为都不能得到修正, 那么延伸到公权利的行使中必然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要从思想上去增强税收管理人员的权利观, “一切权利来源于人民”, 权利的行使也必然以服务社会公众为目标, 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在税收执法过程中, 要从群众利益着想, 要了解群众所需、所想, 正确引导人民群众进行合法经营。在税收执法中, 要树立群众感情观念, 做到公平和正义, 这样才能信服于群众, 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要树立牢固的道德信仰, 在利益面前要能有抵御能力, 放弃一己之私, 巩固道德防线, 进而真正做到为百姓谋利益。通过行之有效的道德交易, 使得税收管理人员公共价值理念体现在日常的执法活动中, 并将正确的道德伦理标准内化为其行动标准, 使得税收管理人员成为心系百姓、遵纪守法、道德高尚、清正廉洁的社会楷模。对只享有权利而缺乏义务履行的行为进行约束或惩戒。“人们在权利面前想到的首先是责任, 也就不会认为权利是一种奖励”。责任和权利是伴生的, 有权必有责, 权利责任相当, 权利有多大责任就有多重。逐步实现纳税服务由形式性服务向实效性服务的转变, 提高税收遵从度, 降低税收成本。同时积极引导纳税人不断增强维权意识, 形成共同创造优质服务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薛菁.纳税遵从:理论与实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王锐.税收不遵从的识别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

[3]杨进军.企业所得税纳税遵从风险与防范[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4]许评.有限理性下的税收遵从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提高纳税遵从度的理论分析 篇8

(一) 纳税遵从内涵分析

纳税遵从问题自税收产生而产生。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非对称信息博弈框架下, 对其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税收遵从的研究大多基于纳税人角度进行, 如Roth等于1989年将纳税遵从定义为“纳税人在适当的时间填写所有的申报表, 并按照《国内收入法典》条例以及填写申报表时所使适用的法庭裁定准确的报告应纳税额”。西方还有一些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对纳税遵从进行研究, 如美国学者Mc Ewen和Kidder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强制、自利、习惯、政府合法性、社会压力、税法不确定性等方面对纳税遵从行为的影响。并把纳税遵从分为防卫遵从、制度性遵从、自我服务性遵从、习惯性遵从、忠诚性遵从、社会性遵从, 代理性遵从和懒惰遵从等8种类型;将纳税不遵从分为程度性不遵从、无知性不遵从、懒惰性不遵从、自私性不遵从、象征性不遵从、社会性不遵从、经纪人性不遵从和习惯性不遵从8种类型。

税收遵从概念在我国首次正式提出是在《2002年—2006年中国税收征收管理战略规划纲要》中, 指的是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 它包含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及时申报, 二是准确申报, 三是按时缴款。纳税遵从这一概念体现了现代公共财政体制下的税制优化目标, 涵盖了现代社会公民自我意识和国家意识提升的基本思想,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税收征纳关系是否和谐。

(二) 税收遵从行为理论基础

1. 预期效用理论。

纳税遵从的正式理论研究起始于1972年Allingham&Sandmo的《所得税逃税:一种理论分析》。他们在“纳税人都是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了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 (即A-S模型) 。他们的研究表明, 纳税人做出纳税遵从或不遵从的决策只是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同时, 他们从理论角度论证出罚款率、稽查率与纳税遵从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A-S模型及A-S-Y模型研究的都是在固定税率的条件下稽查率、罚款率及税率对纳税遵从行为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纳税环境中, 有些税种是按累进税率来征收的。所以, Witte&Woodbury将A-S模型中固定税率的假设条件放宽, 引进了累进所得税率。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累进所得税率对收入申报有一个反向的激励, 而更大的惩罚概率会起相反方向的激励作用。

2. 期望理论。

基于Tversky&Kahneman提出的期望理论分析风险选择偏好以及框架效应等对纳税人纳税遵从行为的影响, 并解释预期效用理论下分析纳税人纳税遵从行为的一些困惑。此理论是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 提出了期望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确定性效应、表述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指人们是厌恶风险的, 与可能的结果相比, 人们更青睐于确定的结果。假如税制简明易于遵守, 并且逃税的社会威慑十分强大, 风险收益对比鲜明, 纳税人就易于做出遵从税法的选择;反之, 则纳税人极有可能选择逃税。表述性效应是指决策如何受到表述形式的极大影响。对同样的境况因表述方式的不同, 可能会引导纳税人关注问题的不同方面, 最终做出不同的决策。

二、影响纳税遵从行为因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税收遵从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压力因素和税收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压力主要是因税收不遵从从而被不信任和被鄙视, 国家机关失纳税信用所面向的主体, 纳税信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明一个经济主体的信任度。高纳税信任度让人产生更高的责任感, 有利于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纳税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从而, 社会压力对税收不遵从不仅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而且也可以正面对纳税遵从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税收文化, 是指税收征纳双方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 各自内在的税收行为活动的文明成果, 以及征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意识形态, 是纳税人、征税人、用税人在长期税收实践中形成的, 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总和。税收文化不仅指税收机构自身的组织文化, 更重要的是包含社会范畴里的税收观念、纳税意识等意识形态及保证税收工作正常有序周转的税收制度。税收文化对纳税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税收环境来实现的。一方面通过提高纳税人主动纳税的意识, 另一方面利用税收征管服务中的非法律、非行政的力量来约束征纳双方的行为。如果一个国家有较高质量的税收文化, 道德修养会在该国范围内形成一定的约束条件, 对该国纳税人的心理造成深远影响, 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二) 税制因素

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的安排能够对当事人形成约束和激励, 从而影响当事人行动的选择。一国的税收制度就是一种按照税法要求合理、合法缴纳税款的规则, 也具有约束和激励两大功能。税制缺陷的存在会对征税人、纳税人的利益取向和行为选择产生复杂而广泛的影响, 并最终生成种种税收不遵从现象。首先, 征税人有可能利用手中职权与纳税人相互勾结偷逃国家税收, 在征与不征、征多与征少之间以及税率高低之间, 任意自由裁量, 采用低税率, 选择不征或少征。其次, 纳税人也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避开税务征管, 如钻政策空子、攫取税收优惠, 改变收入性质或调整入账时间, 化整为零, “合法”地少纳税或不纳税。需要强调的是, 若某一纳税人利用税制缺陷“合法”地少纳税或不纳税, 很快就会有另外的纳税人争相效仿, 使税收不遵从产生“倍数效应”。刘易斯 (Lewis, 1982) 研究个体纳税心理发现, 只有在纳税人感到对他的收入而言税收政策是公平合理的, 才可能自觉地缴纳税款, 否则就会偷逃税, 产生“搭便车”行为。

(三) 征管因素

税收征管工作会影响纳税人税收遵从意识, 税收征管是否有效力, 是影响纳税人行为的关键因素。如果征管力度不够或管理松散, 会导致偷税、逃税成为某些纳税人经常使用的小伎俩, 初犯转变成惯犯, 形成心理适应;并且对于原本具有良好税收遵从意识的纳税人, 由于征管工作的不力, 造成其心理失衡, 可能影响其税收遵从意识并进一步影响其税收遵从行为, 从而大大降低税收遵从度。世界各国的税收管理实践已表明, 对偷、逃税的查获概率和处罚率越高, 人们偷、逃税的动机就越弱。而查获概率和处罚率的高低取决于税收征管水平和政府廉洁法治程度。首先, 征管水平特别是对税源的监控水平越高, 政府对纳税人信息的掌握就越充分, 偷、逃税被发现的概率就越大。其次, 廉洁法治程度越高, 意味着偷、逃税被发现后越会受到依法严惩, 越难以通过金钱、权力、人情等手段获得宽大处理。

三、提高纳税遵从度的举措

(一) 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 培养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

我国现阶段有必要通过加强税收文化建设, 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来提高纳税遵从度。关键要摆正征纳双方的地位, 尊重纳税人的主体地位。为此, 要从纳税人根本需求出发, 落实“纳税服务”的目标。税务机关作为纳税服务的提供方, 一定要从纳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 尊重纳税人的主体地位。通过宣传咨询服务、一站式服务、网上服务等方式, 简化办税程序, 降低纳税人成本。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平等对待每个纳税人, 避免纳税人因权利受到损害而失去对税收的信任与支持, 同时应提高税务行政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以消除征纳双方的对立心理, 改善征纳双方的关系, 减少征税阻力, 提高税收遵从度。

(二) 增强用税透明度, 赋予公民税款知情权

公民纳税意识和税收道德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对税款去向的知情权。纳税人如果不清楚税款的用途和去向, 或是知道税款被用于与其利益相悖的地方, 即使税收负担不重, 也会引起纳税人的反感、抵触, 甚至被剥削感。为此, 务必要建立完备的税务信息公开披露机制, 定期公布税收资料, 尤其是税款去向, 以获取公民和纳税人的信任。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对于纳税人的权利还不够重视, 在宣传教育中过分强调纳税义务, 而忽视纳税人权利的宣传。因此, 要完善税法, 注重纳税人权利的充实和宣传, 诸如对税款的知情权、隐私权, 税收筹划的权利等等。而税务机关在征税工作中也要尊重纳税人的权利, 如对纳税人的有关信息进行保密。

(三) 深化税制改革, 为税收遵从构建一个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制度平台

简明的税制可以清晰界定税收义务, 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税收遵从成本。公平、确实、简便的税收制度, 有利于保护忠诚性税收遵从, 鼓励制度性税收遵从, 避免情感性税收不遵从和减少无知性税收不遵从。不公平、不确实、不简便的税收制度, 必然会破坏忠诚性税收遵从和制度性税收遵从, 诱发情感性税收不遵从和增加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税收制度是否公平、简便确实, 主要由税收所承担的任务和税收立法的体制与程序所决定。构建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少减免的税制结构应是我国税制建设的发展方向。尽管政府实施税收优惠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容易造成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 损害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 也是一些纳税人设法拉拢税务干部牟取不法利益、滋生腐败的根源。

参考文献

[1]李林木.税收遵从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5.

[2]王炳文.关于促进纳税遵从的思考[J].税务研究, 2006 (12) .

[3]梁芬.纳税遵从的国际借鉴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探讨[J].特区经济, 2007 (7) .

[4]梁俊娇.纳税遵从意识的影响因素[J].税务研究, 2006 (1) .

资本运作、纳税遵从度及税制建设 篇9

资本运作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价值增值和谋求未来发展, 通过对其所掌握的资本在资本市场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性的运作, 是经济资源在市场中重新进行配置的过程。在税收领域, 资本运作主要包括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企业合并和分立清算等企业重组行为以及增资扩股、定向增发、设置对赌协议等。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资本运作还将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迅猛, 为资本运作提供了广阔平台。至2013年,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 400家, 每年超过100家企业上市, 平均每周都有2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是全球最重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交易场所之一, 届时中国资本市场证券总市值将达到80到100万亿元。资本运作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也是税收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领域。

二、对资本运作中影响纳税遵从的分析

纳税遵从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正确如实申报、缴纳税款, 并且在税事活动中无其他违反税法的行为。纳税遵从包括为避免违反税法规定而遭受处罚的防卫性遵从、因为税制严密和监管严格而难以“跑冒滴漏”的制度性遵从、纳税人出于对税收正确认识而积极履行纳税义务的忠诚性遵从等三种类型。反之, 纳税人也可能出现纳税不遵从的行为, 具体包括出于一己私利而千方百计逃税的自私性不遵从、由于对税法的不熟悉和认知错误而未能及时准确履行纳税义务的无知性不遵从、因对税制或税收征管现状不满而有意识逃避纳税义务的逆反性不遵从等三种情形。因此, 影响我国资本运作中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的因素有:

1. 税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税制缺陷会对征税人、纳税人的利益取向和行为选择产生复杂而广泛的影响, 并最终生成种种纳税不遵从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

(1) 税收政策反复“试水”, 刚性不足。比如, 从2001年至今, 我国先后发布了《关于企业改革中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1]161号) 、《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3]184号) 、《关于延长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 (财税[2006]41号) 、《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8]175号) 和《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2]4号) 等5个政策对企业破产时企业债权人承继破产财产予以免征契税的优惠。但是上述文件几乎每3年便重新“刷新”一次, 每次“刷新”对免税优惠的条件设定都有不同之处。财税[2001]161号规定企业破产清算期间, 对债权人 (包括破产企业职工) 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以抵偿债务的, 免征契税;而财税[2003]184号、财税[2006]41号则将“企业破产清算”改为“企业关闭、破产”;财税[2008]175号又改为“企业注销、破产”;财税[2012]4号又改回“企业破产”。政策频繁“刷新”是对课税要素认定的“试水”, 这不利于纳税人在资本运作中构建完整交易预期, 规避税务风险, 从而降低忠诚性遵从, 被动增加无知性不遵从。

(2) 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横向不公平。财税[2009]59号文件的最大亮点在于, 对于符合权益连续、经营连续且不以逃避、减少和推迟纳税为主要目的企业重组行为, 可以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享受递延纳税甚至免税的优惠。但是, 这种税收优惠仅囿于企业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制中并无类似规定, 甚至国税发[2008]115号和国税函[2011]89号两个文件明确规定照常征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对企业重组中不同类型股东税收待遇的差别规定, 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扭曲和歧视, 所导致的结果是:有的自然人股东滥用公司组织形式, 利用导管公司进行重组, 变相套用财税[2009]59号文件;有的采取隐瞒、虚假申报或者只变更工商登记不变更税务登记等作法, 千方百计规避纳税;还有的与税务机关发生执法争议, 甚至最终对簿公堂。资本运作中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横向不公平的税制障碍, 降低了防卫性遵从和制度性遵从, 迫使纳税人选择自私性不遵从和逆反性不遵从。

(3) 个别税收政策缺乏明晰解释, 纳税人难以准确理解和遵照执行。在资本运作领域存在许多表象相似但本质截然不同的业务, 比如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这些易于混淆的业务, 有些有了统一的界定和区分, 但还有一些涉税事项, 需要税法进行必要补充。目前, 在有关资本运作的税收政策中, 有如下内容可能会导致纳税人的无知性不遵从, 而有些纳税人则可能趁乱产生自私性不遵从行为:企业出售、企业合并和资产整体出售的区别;资产价值有时并未明确指定是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税法条款中的“相应所得税事项”、“相关规定”等指代过于模糊。

2. 税收监管能力亟需跟进。

“十二五”期间, 我国经济结构和行政体制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强, 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在税收征管领域, 大量的项目也由审批制改为了备案制, 促成“双赢”局面。然而, 行政审批改为备案也对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收管理应当奉行“宽进严管”方针, 事前监管为主转向事中和事后监管为主, 实质性审批转向合规性监管, 更加注重痕迹管理和台账管理等。另外, 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要求税收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和跟进, 比如新修改的《公司法》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如果市场资本运作缺乏有力的税收监管, 势必引起不法分子的偷逃骗抗、税款的跑冒滴漏等, 纳税人的防卫性遵从度和制度性遵从度大幅下降, 自私性不遵从行为抬头。

3. 征纳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税收征管的过程, 也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博弈的过程。博弈最后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占有信息的丰富程度。纳税人知道自己是否诚实纳税, 而在与税务机关的博弈中, 每个纳税人都会宣称自己是诚实的纳税人。税务机关若要核实, 除了需要真实准确的纳税申报资料、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注册税务师出具的鉴证报告等资料, 还需要银行账户信息、资产评估报告等。然而, 税务机关获取上述信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 因而在判断纳税人是否真实、完整遵从税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征纳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客观上不利于纳税人提高防卫性遵从和制度性遵从, 压抑自私性不遵从。

4. 部分地方政府和财税中介机构推波助澜。

某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夺税源, 对个人限售股减持竞相出台高比例的税收返还, 甚至全部返还地方分成部分, 形成地区间的恶性税收竞争。此举不仅造成国家税款大量流失, 还对税收执法产生了严重的负外部性——纳税人由此可能会将纳税等同于商业交易, 争取最多折扣返还——降低和诋毁了税法的刚性和严肃性。有些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务咨询公司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人脉关系和内幕消息, 设计不合理、不合法的纳税筹划方案, 把企业和个人引向税法灰色地带甚至雷区。比如, 采用税法尚无定性的行为、滥用公司组织形式、假股真债等, 从而人为降低纳税人的制度性遵从和忠诚性遵从, 诱使纳税人走向自私性不遵从。

三、相关建议和措施

1. 加快税收立法, 形成规范资本运作的税法体系。

第一, 加快研究资本运作的特点和税收管理存在问题, 并尽快以法律文件形式加以推行。我国当前关于资本运作的税收立法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纳税人和税务机关时常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提高纳税遵从度更是无从谈起。对于短期内不能立法规范的资本运作业务, 政策制定者应该通过各类渠道宣传和表明法律精神和原则, 提供过渡时期的纳税遵从导向。第二, 消除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之间的横向不公平, 挤除避税空间。加快研究和明确自然人在资本运作中享受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 使之在符合经营连续性、权益连续性的基础上同样享受递延纳税的优惠。

2. 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只有建立一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税务干部队伍, 做到对纳税人的资本运作方式、手段洞若观火, 才能真正形成有效威慑。另外, 税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有利于实现税务机关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变, 不断降低纳税人和代理人的纳税遵从成本, 最终有效地提高纳税遵从度。

3. 建立有效的税源监控系统。

针对资本运作可以跨地区甚至跨境远程进行的特点, 税务机关应当建立一个社会化的税源监控系统, 实现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 有效地缩小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大幅提高纳税人的防卫性遵从和制度性遵从。

4. 加强业务交流, 强化管理。

税务机关与财税中介机构之间的业务交流, 可以加快推进税收立法, 改善征管使之更为严密简化, 提高纳税人的制度化遵从;税务机关对财税中介机构予以业务指导并进行规范化管理, 促成一支高素质、严管理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队伍, 提高纳税人的防卫性遵从和忠诚性遵从。此外, 应尽早建立起独立、规范的税务代理法律体制, 促使财税中介机构在规范化服务中求得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乡镇党委下一篇: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