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纳税筹划的误区

2024-11-20

企业纳税筹划的误区(共7篇)

企业纳税筹划的误区 篇1

在国外,纳税筹划较为普遍,而在国内,纳税筹划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引起广大投资者和纳税人的足够重视和普遍采用。正如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一样,纳税筹划同样也需要不断走出误区,纠正错误,不断前进。

误区之一:随意夸大纳税筹划的作用

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竞争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从企业内部看,企业欲增加利润,使资产增值,固然可以通过调整商品价格、增加销售数量、提高产品质量等途径增加收入,但价格的上涨又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市场的风险,从而迫使企业在尽量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减轻税负上下功夫。若采用偷逃税方式,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其结果不但不能免除纳税义务、减轻税收负担,相反会增加企业的纳税支出,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削弱市场竞争力。若采用合理的纳税筹划方式,结果会完全不同。因为依法纳税是纳税筹划的前提和基础,其纳税筹划的利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只有纳税筹划是所付纳税费用小、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种合法的具体方式。纳税筹划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有限度的,纳税筹划往往需要与相关的生产经营决策配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产生出较大的总体收益和效果。

误区之二:纳税筹划在事后

筹划性是纳税筹划的一个特征,是指纳税筹划必须在事先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纳税筹划可以贯穿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但决不是在事后进行筹划。在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通常滞后于应税行为,如交易行为发生之后才缴纳增值税或消费税,收益实现或分配后才缴纳所得税等等,这时有的企业不是在发生应税行为或纳税义务之前聘请注册税务师进行筹划,而是等到纳税义务已经发生或已被税务机关查出问题时,才想起向注册税务师咨询进行纳税筹划。因不同的纳税人和不同的征税对象,税法规定的待遇不同,这在另一方面向纳税人显示出可选择低税负决策的机会,如果经营活动已经发生,应纳税收已经确定,再想方设法寻找少缴税的途径,这样的“方法”不能认为是纳税筹划。

误区之三:最优纳税筹划方案是纳税越少越好

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纳税筹划方法的复杂。但是其基本方法可概括为:1.选择企业组织形式的纳税筹划,如注册有限责任公司还是独资企业等;2.安排企业财务活动的纳税筹划,如企业筹集资金是向银行贷款还是发行股票或债券等;3.取得税收利益的纳税筹划,包括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由高纳税义务向低纳税义务转化、纳税期的递延筹划。

纳税筹划的目标是选择低税负和递延纳税,是获得税收利益,然而纳税筹划不能只局限于个别税种税负的高低,应着重考虑整体税负的轻重,因为纳税人的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税后利润,这就要求它的整体税负最低。在考虑整体税负的同时还要着眼于生产经营业务的扩展,即使多缴纳税了,但从长远看资本的回收率能增长,对投资者、纳税人有利,这样的纳税筹划方案还是可取的。

一个好的纳税筹划方案不一定是纳税最少,下面的例子也许更能阐明这一观点。

某商场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货时均按规定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为配合企业发展战略,欲在下月内搞一次促销活动,现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凡一次购货额超过130元的,一律七折销售;二是凡一次购货额超过100元的,一律赠送购货额30%的小商品。假定所有商品的购销价格比为6:10,不同商品的购销费用与商品价值之比相同。问:哪种促销方案对商场最有利?见下页表(以销货额为130元为例,单位:元)。

由下表可见,方案一交纳的税费较少且税负率也较低,但其销售利润与销售利润率并不高;方案二虽然交纳的税费较多且税负率也较高,但是其销售利润与销售利润率较高。因此,方案二对商场有利。

另外,纳税筹划方案的优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采取加速折旧法,可以更多、更快地计提折旧额,从而增加税前扣除额,使企业得到递延纳税的实惠,但是,对正处免税、减税期的企业来说,采用加速折旧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实惠,反而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

对税务筹划误区的几点分析 篇2

税务筹划是企业经营者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进行纳税方案的优选,从而有限度地节约税务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取税后效益。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是不能违反我国税法及有关法律,否则将会走进税务筹划的误区,误入偷税漏税的歧途,结果是节税不成,损失惨重。

一、利用变更会计政策的方法达到少缴税的目的,是可以随意而为的吗

在一些有关纳税筹划的书籍中,曾反复教导纳税人利用变更企业会计政策的方法,达到少缴纳税款的目的。例如,在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上,可以将平均年限法改为加速折旧法,使企业成本中的折旧费用增加,由此带动整个成本费用的增加,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成本费用上升意味着利润下降,利润下降就会减少纳税所得额,使企业本期现金流量增加,企业得到少纳税的收益。

那么,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是否可以随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国有关税收征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要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必须有充分的正当理由,还必须征得税务部门的同意,否则按偷漏税处理。

例1:某生产啤酒的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2700万元,使用寿命20年,净残值5000元,按平均年限法每年计提折旧额634.98万元。后来在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授意之下,改为以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当年的年折旧额为2540万元,当年增加1905.02万元。即:在当年销售收入和上年相同的情况下,成本费用增加了1905.02万元,利润减少了1905.02万元,由此少缴所得税628.66万元,受到了税务机关的查处,使企业得不偿失。

需要向纳税人提出警示的是: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必须征得税务机关的批准,否则是违法的。由此可见,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不能脱离税收征管部门和法律的控制,更不能一味地追求和税务机关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忘记了作为纳税人应该遵守的法律底线。

其实,选择折旧方法进行税务筹划之所以对企业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折旧的提取时间和每年提取的金额不同。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在资产使用开始年度多提取,以后年度少提取,那么企业开始年度利润较少,交纳所得税较少;以后年度利润较多,交纳所得税也较多。这样一来,就推迟了交纳所得税的时间,相当于无息占用了国家的财政资金,获得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但是,企业最终提取的折旧总额是相等的。另外,我国税法规定: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前2-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用加速折旧法减少开始年度的利润,将失去享受优惠政策的大好时机,从长远来看未必合算。因此,这种改变折旧政策进行税务筹划的方法并不是明智之举。这只能说明纳税人对税法的理解不够深刻。

二、利用关联企业实行转让定价达到减少缴税额的目的,是否违法

在有些专讲纳税筹划的书上,也曾介绍过利用关联企业实行转让定价可以达到少缴纳税款的目的。那么,这种做法真的是一种税务筹划的好方法吗?真的不违法吗?且看例2:

例2:某企业以生产化妆品为主,生意一直很兴隆,近几年也为当地的税收增长做出了贡献。为了使企业少缴点税,他们成立了一个独立核算的下属销售公司,把原来351元不含税出厂价的组合化妆品,以成本价100元销售给下属的销售公司,然后,销售公司再以351元售给客户。这样按照30%的消费税率每套缴纳消费科30元,少缴纳75.3元(351×35%)。一年做下来,竟然有50多万元。后来被税务部门查处,补交了纳税和罚款。

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该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纳税收入或者所得税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由此可见,利用关联企业实行转让定价达到少缴税的目的属于违法行为,并非是合理的税务筹划。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走入税务筹划的误区。

三、围绕不同计税依据进行的房产税筹划,是否违法

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或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有两种:一种是对纳税人自有非出租房屋,规定以房产余值作为计税依据,税率为1.2%;另一种是对纳税人出租的房屋,规定以租金为依据,税率为12%;另外,按照有关税法规定,对出租的租金收入还要缴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和个人所得税。由于出租要比自营多交这么多税,于是人们又对其房屋的出租和自营作起了“纳税筹划”。

例3:某市的李先生在繁华地段有一处商铺,价值60万元,为了免交出租收入的各种税款,便和承租人签订了一份合同,假装招聘承租人为门市部经理,经营期一年,一年中向李先生缴纳8万元管理费,其盈亏自负。这样一来,李先生只要缴纳7200元的房产税即可,比出租租金少缴纳7198元的税。结果,有人向税务部门举报了这一造假行为,被罚款6万元。

由此可见,纳税人隐瞒真相,编造谎言,利用不同计税依据进行房产税的所谓“筹划”是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纳税人绝不可仿效之。

四、利用“违约金不计销售收入”达到少缴纳增值和营业税的目的,是否违法

滞纳金不计销售收入,是许多企业的惯用做法,都认为这样做可以给企业带来少缴税的收益,至于是否合法,确实很少有人关注。

例4:山东省某国税稽查局对本县物资局某公司增值税缴纳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管理费用”转账凭证上有这样一笔会计分录:

借:应收账款——县建筑公司

68402.00

贷:管理费用 68402.00

仔细一查,这是县建筑公司交来的违约金。无独有偶,河北省某移动通信公司也将向用户收取的电话费滞纳金收入901272元计入了营业外支出。前者少缴增值税11628.34元,后者少缴营业税27200元。以上两例滞纳金不计销售收入的做法,都被税务机关做了罚款处理。由此可见,利用滞纳金不计销售收入进行避税是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税务筹划和偷税漏税有时候只有半步之遥,其界线有时候难以划清,这主要是纳税人的法律常识还比较欠缺,造成了纳税人税务筹划误区的产生,是绝不可忽视的。一些纳税人把自己放在与税务机关对立的位置上,挖空心思地想少缴税款,却没有认真研究我国税法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结果使税务筹划工作滑入了偷税漏税的泥潭。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务筹划的误区还有很多,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税务筹划是一门新兴的涉税学科,它需要筹划者不仅精通税法,还要懂财会、懂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纳税人不但要有胆量,更要有才能,有谋略,才能使企业将税务筹划工作控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否则,对企业和国家都不利。

房地产企业纳税认识的误区 篇3

一、把纳税筹划当成了财务部门会计处理的工作

有很多房地产企业的决策者认为:“税收就是财务部门的事, 财务部门所作的财务处理就决定企业的应纳税额。出现多交税和被税务机关处罚的情况, 就是财务人员失职”。这种纳税观念存在着误区, 没能了解税收是如何产生的, 也导致很多房地产企业无法解决企业的纳税问题。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企业没有设专门的税务专岗, 更没有专门的税务部门, 通常办税事宜都由部门经理或会计主管兼职。殊不知他们只是把日常报税的事务兼了。而由于国家税收政策的复杂性, 多变性, 房地产行业税收的特殊性, 加上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紧锣密鼓地宏观调控, 他们没法把研究税法的事也兼了。

房地产企业的税收存在两个环节:一是企业产生税收的环节, 共有四个阶段:买地阶段、建房阶段、售房阶段和后期的物业管理阶段, 每个阶段的风险不一样;二是企业交纳税收的环节, 即将企业开发经营产生的税款及时到税务局申报并交纳入库, 通常财务做的是这第二个环节。而交什么税, 交多少税是由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土地转让、开发经营、销售房产等过程中采用的不同方式方法决定的。如:企业在设立过程中, 注册性质的不同, 税收政策、缴税的税种税目税率就不同;企业在开发土地的时间上有推移, 税收的结果也不同, 等等。所以开展这些业务之前的纳税筹划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税务机关在查账时会让企业提供相关的合同?因为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营、销售等过程是通过合同体现出来的, 税务机关要查看房地产企业的业务过程。每一份合同决定每一个业务过程, 业务过程产生税收, 业务部门产生税收, 财务部门交纳税收。房地产企业的这些合同不是由财务部门签订的, 而是由决策人、相关的策划部门、销售部门等签订的, 把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单纯地放到财务部门, 由财务人员进行账面的会计处理, 以为这就是纳税筹划, 这是不可取的。

二、把纳税筹划的实施放在业务产生的事后来进行

房地产企业为什么总在税收方面出现问题?而且常常被税务机关处罚呢?这是因为企业的决策人没有树立一种正确的纳税观念, 等合同签订后, 到财务收款付款报税时才发现税负很重, 总期望事后通过财务人员在财务处理上来解决纳税问题。这是房地产企业暴露的最大缺陷。事实上这个时候相关的税收已经产生了, “生米煮成熟饭”想改也改不了, 剩下就是要按照《税法》老老实实去纳税, 已不存在所谓的纳税筹划了。什么叫纳税筹划?笼统地讲就是指企业各种经济交易事项没有完成, 或者尚未发生的纳税准备工作。它的特点是企业的各种经济事项还没有完成, 完全可以来得及事先加以调整, 事先加以改变, 事先进行重新计划安排, 目的是尽可能地规避税收风险, 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多年与房地产行业打交道, 全国地税系统已形成一个共识:房地产企业的会计账目, 是不可信任的, 房地产所有的合同凭证是唯一稽查的依据!房地产企业的税务稽查, 实际上非常简单, 从收入角度只需到房屋土地管理局抽调某一个项目的所有购房合同, 以及这个合同所对应的所有的契税, 拿契税倒除一下契税税率, 就得出这个项目的交易全额, 从而确定收入总额;再把所有与建筑公司签定的承包合同和相关的管理费用加在一起, 就是这个项目的开发成本和费用, 收减支就是这个项目的利润, 用以计算交纳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所以, 纳税筹划的重点在于事前筹划, 而不是事后筹划。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营过程中决策人要做决策之前可先与办税人员进行商讨, 画税收节点图, 利用房地产业相关税种的优惠政策来出台相关的纳税筹划。

三、随意夸大纳税筹划的作用

从当前我国纳税筹划的实际情况看, 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筹划过程中都普遍认为, 只要进行纳税筹划就可以减轻纳税负担, 增加自身收益, 而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纳税筹划的风险。其实, 纳税筹划作为一种计划决策方法, 本身也是有风险的。首先, 纳税筹划具有主观性。主观性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纳税筹划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失败的纳税筹划对于纳税人来说就意味着风险。其次, 纳税筹划存在着征纳双方的认定差异。严格意义上的纳税筹划应当是合法的, 符合立法者的意图, 但这种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部门的确认。也就是说, 即使是合法的纳税筹划行为, 结果也可能因税务行政执法偏差而导致纳税筹划方案在实务中根本行不通, 从而使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或者被视为偷税或恶意避税行为而加以查处。纳税筹划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部分, 其作用是有限度的, 纳税筹划往往需要与相关的生产经营决策配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 产生出较大的总体收益和效果。

四、房地产企业公司内部缺乏必要的纳税管理

近年来, 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税负过重, 税收筹划被认为是企业创收的第三条途径, 很多房地产企业也开始重视这一块工作。由财务人员开始学习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 对企业自身的业务开始进行纳税筹划, 但在操作过程中, 大部分没有得到好的效果, 反而造成企业偷税逃税的现象, 受到税务部门的处罚。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方面, 由于纳税筹划人员必须是高智商的复合型人才, 需要具备纳税、会计、财务等专业知识, 并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筹资、经营、投资活动, 财务人员临时抱佛脚, 可能没有掌握筹划方法和技巧。但另一方面, 更重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公司内部缺乏必要的纳税管理, 没有得到其他部门的配合。正如前面所述,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税收问题, 而财务只是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事后的核算与反映, 很多具体业务并不是财务部门能操作的。如: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在销售房屋时, 为了达到销售目的, 制定了不少的促销方式, 有打折销售、买房子送装修等。但在税法上规定, 打折销售是根据打折后的金额做销售, 而买房子送装修是根据购房款加上装修款的合计金额做销售 (送装修为视同销售) , 这就无意中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所以, 纳税筹划并不只是通过单个部门的工作能实现的, 必须得到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配合。

纳税人在整个经营过程中都应该考虑自己的纳税成本, 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来实现纳税筹划, 不仅办税人员要了解税收政策, 按国家税法规定交税, 决策者更应该通过了解税收政策设计好自己的开发和销售过程, 来减轻自身的纳税负担, 规避纳税风险。如果单位内部没有合适的纳税筹划人员, 或者其他客观条件限制, 不能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时, 可以通过聘请税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纳税筹划。

五、最优纳税筹划方案是纳税越少越好

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纳税筹划方法的复杂。但是其基本方法可概括为三种:一是选择企业组织形式的纳税筹划, 如注册有限责任公司还是独资企业等;二是安排企业财务活动的纳税筹划, 如企业筹集资金是向银行贷款还是发行股票或债券等;三是取得税收利益的纳税筹划, 包括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由高纳税义务向低纳税义务转化、纳税期的递延筹划。

纳税筹划的目标是选择低税负和递延纳税, 是获得税收利益, 然而纳税筹划不能只局限于个别税种税负的高低, 应着重考虑整体税负的轻重, 因为纳税人的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税后利润, 这就要求它的整体税负最低。在考虑整体税负的同时还要着眼于生产经营业务的扩展, 即使暂时多缴纳了税款, 但从长远看资本的回收率能增长, 对投资者、纳税人有利, 这样的纳税筹划方案还是可取的, 一个好的纳税筹划方案不一定是纳税最少。

另外, 纳税筹划方案的优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采取加速折旧法, 可以更多、更快地计提折旧额, 从而增加税前扣除额, 使企业得到递延纳税的实惠, 但是, 对正处免税、减税期的企业来说, 采用加速折旧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实惠, 反而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

综上所述, 企业要发展, 必须注重纳税筹划方案的综合性, 使之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将纳税筹划纳入企业的整体投资和经营战略, 对业务过程进行税收管理和规范, 制定必要的税收管理措施和制度, 综合考虑, 全面权衡, 更大程度地控制风险, 减轻税收负担, 做到纳税人整体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邱海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9 (3) .

[2]肖思萌, 陶小幸.税收筹划问题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5) .

[3]刘静.试论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财政与税务, 2000 (11) .

中小企业税收筹划误区探析 篇4

一、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误区

(一) 观念方面

1. 混淆税收筹划与偷逃税。

由于种种因素, 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财会人员认为税收筹划就是偷逃税, 他们不顾税法规定, 想尽办法将税收减少到最低。如一部分中小企业有意识地利用收入划分不清违反税收法规, 以此达到少纳税的目的。这种方法并非税收筹划, 而是虚假的纳税申报。事实上, 税收筹划与偷逃税最大的区别是合法性。偷逃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 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 隐瞒真实情况, 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是非法行为;而税收筹划是合法的, 是“智慧者的文明行为”, 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允许。

2. 认为税收筹划是在会计核算出来的利润基础上计算税收义务。

很多纳税单位认为, 税收筹划是会计核算的任务, 税收仅仅是在利润的基础上计算纳税义务, 尽管税务员和会计核算员掌握着税收方面最全面、最及时的资料, 然而仅仅依靠他们也无法满足税收筹划的需要。原因在于税收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和系统工程, 它对筹划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不仅要精通税法和会计, 还要了解投资、金融、贸易、物流等方面的知识。在很多中小企业里, 财务人员这方面的素质是不达标的, 因为单单的依靠会计核算是无法完成税收筹划任务的, 它需要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税收筹划是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的, 但还需要其他很多方面的数据和资料, 仅依靠会计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3. 认为税负最轻的方案就是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

如今,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理财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接受和运用, 它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企业能够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 但是, 往往税负最轻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 因为一味追求税收负担的降低, 往往很可能导致企业总体利益的下降。也就是说, 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如果一味的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 忽略该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 就无法实现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 操作方面

除了存在思维上的误区, 在实际的筹划中, 往往会出现操作误区, 例如利用纳税人身份进行筹划。此筹划方法本无可厚非, 但由于相关人员对税法理解不深, 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自行改变纳税人身份、追求赋税最低化便可达成目的, 殊不知国家对此有严格的规定, 并非完全认可自由变换身份的行为。再如, 利用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筹划。从理论上讲, 企业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进行存货计价, 不同的计价方法会影响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这是因为, 在盈利相同的情况下, 若企业的存货成本高, 利润会下降;反之, 则利润升高。因此, 单从方法的选择而言, 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筹划者恰恰忽略了税法的相关限制, 即存货计价方法一旦选择, 至少在一年内使用, 不得随意变动。这意味着企业若随意改变计价方法, 便存在偷逃税款之嫌。除此之外, 利用转让定价、筹资方式等进行筹划的失败案例也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 均源于对税法的一知半解, 未深刻理解其精髓。

二、中小企业税收筹划误区的原因浅析

(一) 外部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税收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税收政策也在进行着积极地调整, 然而, 由于宣传的不到位, 很多企业和个人对政策的变化无从了解, 对一些新兴事物十分陌生;另一方面是由于税收建设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 税收筹划的法律概念还未确定, 而且由于税收征管水平不高, 税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职权过大, 使得征纳关系异化, 引起企业和个人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误区。

(二) 内部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很多中小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策划水平有限, 他们大都按照税收筹划的相关专业书籍按部就班, 缺乏对于筹划知识的深入理解, 所以无法灵活运用相关技能;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会计制度不够规范。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要想正常开展, 就必须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同时拥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和账证, 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 税收筹划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可能还会产生反作用。

三、避免中小企业税收筹划误区的对策

(一) 从外部环境着手

1. 加大税收筹划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企业税收筹划, 重点介绍税收筹划的概念、特点、原则, 介绍税收筹划与偷逃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 介绍税收筹划可能带来的收益及存在的风险。税收征管人员也要在执法活动中让纳税人了解其享有的税收筹划的权利。税务代理中介机构要通过对企业税收筹划成功方案的介绍, 对比筹划与不筹划的区别, 从而使企业管理人员税收筹划意识到位。

2. 完善税收建设, 确定税收筹划的法律概念。

目前我国已经确定了偷税、漏税和逃税的法律概念, 然而税收筹划的法律概念一直没有确定。其实, 税收筹划应该包括避税, 避税本身没有违反税法, 纳税人在法律范围内有权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行安排以获取更多利益。此外, 要对税收征管人员要加强管理, 规范其行为, 加强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

(二) 从内部环境着手

1.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一个企业要想进行税收筹划, 就必须多组织财务部门进行税收方面的学习, 多加强与税收筹划专业服务部门的合作, 以提高本企业财务人员实施税收筹划的能力。一方面要做到正确认识税收筹划, 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为此, 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正确认识税收筹划的作用, 通过税收筹划有效实施对企业资产、收益的正当维护, 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当树立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的筹划意识。另一方面要坚决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 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才能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任何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 纳税人在获取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 必然会付出税收筹划成本, 只有在充分考虑税收筹划方案中的隐含损失和成本, 且税收筹划成本小于所得的收益时, 该项税收筹划方案才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不能仅盯住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 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另外, 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 不能把眼光仅定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 而应考虑服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选择能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2. 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税务机关对中小企业的税务检查, 是从会计凭证和记录开始的, 如果企业没有依法取得相关会计凭证或者说记录不健全的话, 税收筹划就可能会认为是无效的。同时, 中小企业应纳税额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税收政策为依据进行缴纳的。在实践中, 有些经济事项可能会有很多种会计处理方法, 由此造成的税收负担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因此, 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 合理选择会计政策, 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水平。

税收筹划作为现代企业理财的全新思路, 其操作过程必须依章行事, 企业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用好、用足各项政策, 使自身的纳税行为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陈建伟, 刘飞.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问题刍议[J].财政监督, 2010 (8) .

[2]张涛.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09 (3) .

[3]王延敏.税收筹划之我谈[J].公共事业财会, 2004 (2) :74-75.

[4]王涛.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2012 (2) :260.

企业纳税筹划的误区 篇5

当前随着我国税收法制化进程的发展和纳税人维权意识的提高, 税收筹划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纳税人的认同, 同时相关会计、法律和税收中介机构也投入了很大精力来开采这一“金矿”。但许多税收筹划书籍, 发现很多书籍在税收筹划方案仍着眼于最低级的节税阶段, 即以降低纳税人税额为目标, 而未能从企业经营全局着眼, 在降低企业税负和涉税风险的前提下, 进行企业整体经营战略层面的统筹安排, 导致其流于就税论税, 最终提出的方案无使用价值甚至和企业战略相悖完全不能实行。

在税收筹划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原则—全面性原则, 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时统筹兼顾, 全面衡量税收筹划方案对企业税负和经营的影响, 进而进行方案的最优化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目标。税收筹划的全面性原则至少有以下三重含义, 只有在筹划中进行全局统筹, 才能制定有效的筹划方案。

第一, 全面性原则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时不能只是着眼于降低某一个税种的税负而不顾其它, 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这种一叶障目的行为是税收筹划的大忌。很多税收筹划方案就单一税种而论看似完美, 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根源即在于此。案例1:两个人各自看上了对方的房屋, 其中甲的房屋位于市区, 已装修, 价值300万, 乙的房屋位于郊区, 未装修, 价值240万。现在准备进行税收筹划以降低税负。书籍上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让乙自己出资60万将其郊区住房进行装修再和甲进行置换, 根据契税计税原理, 因该处不动产置换属于等价置换故免契税。该书最后结论说按此方法进行筹划税负最低, 该方案是最佳方案。实际上, 根据税法规定, 不动产等价置换只是免契税, 并不能免除其它的相关税收, 如营业税, 个税, 土地增值税, 城建税及附加等。上述置换只是降低了契税却增加了营业税等税收, 最终得不偿失。只有在降低契税却不增加其它税收, 负担或增加的其它税负负担少于降低的契税负担的情况下该种方案才是可行的, 而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这个案例很典型的说明了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的时候是需要进行企业综合税负分析的, 如果只是就某一税种进行筹划是不正确的, 筹划的最终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第二, 全面性原则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还要统筹企业各业务部门要求, 不能仅仅站在财务部门的角度来规划。事实上, 税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从设立、筹资、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方面, 无不与税收密切相关。税收不仅是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事, 而且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事。比如, 业务员签订业务合同, 涉及发票开具、销售收入实现的时间, 涉及印花税缴纳等, 如果业务部门随意做业务、签合同, 税收方面出了问题, 最后找会计处理、找管理层协调, 这时只能通过会计账簿、凭证或靠关系来解决。要设计出另外一种业务流程, 管理层找关系、找路子来达到少缴税、规避风险的目的, 使难以行得通。显而易见, 只有领导重视, 财务人员具体操作, 业务人员配合, 大家分工负责, 各司其职, 群策群力, 才能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第三, 全面性原则还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还要注意筹划方案与企业战略的协调性。税收筹划方案的设计从企业经营层级来看基本属于战术层级, 这决定了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必须以经营战略为轴心, 要切合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案例2:A公司是某市一家综合类大型企业, 主管煤炭采掘、炭制品销售、国内贸易等业务。几年前公司管理层立足企业多元化发展策略, 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将下属的建筑施工和运输业务从企业剥离出来, 设立了鸿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B公司) 和迅达运输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C公司) 两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的控股公司。经过多年运行, B和C两公司的外部业务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快速发展, 反而在母公司的迅猛发展中承接了大量应税劳务, 与母公司发生的营业税应税劳务的关联交易量占两公司应税业务总量的80%以上。以B公司为例, 2005年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00万元, 其中对母公司A提供建筑劳务收入3790万元, 对非关联企业提供建筑劳务收入810万元。经过测算后作者给出的纳税筹划方案为A公司可以改变B公司的核算方式, 由原来的独立核算改成非独立核算。则B公司为A公司提供的服务无需缴纳营业税, 税收负担将大为减轻。从纯粹的纳税额上来说, 该方案无可厚非。但是, 如果考虑到企业实施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该方案却有待商榷, 极有可能在母公司高层那里会碰壁, 因为显而易见, 该方案是与该企业推行的多元化经营, 调动二级部门积极性的战略相悖。因此, 该方案尽管可以一时减轻企业税负, 但是根本有悖于公司的整体管理制度和经营战略。公司最后要做的最有可能是对B、C公司管理层进行调整以加大其市场开拓的力度, 母公司只是对其起到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很多跨国企业在开拓中国市场将利润想方设法的转移至高税率的境外而不是在囤积在低税率的中国, 也是基于其全球战略考量的结果, 其原因和上述情况如出一辙。

由以上分析可知, 现行的很多税收筹划方案要么是只顾及某些单一税种, 要么是方案看似完美却因部门沟通不畅、互相拆台导致在实际上难以实施, 或者是和企业战略出现根本冲突, 所有这些缺陷造成了税收筹划方案存在先天的诸多不足。那么该如何让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笔者认为, 要解决这类问题, 需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 好的税收筹划方案必然是符合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战术性筹划, 它不能偏离企业战略大旗, 否则南辕北辙, 因此在税收筹划方案设计之初就要与企业高层进行深入沟通, 既能获得对方支持, 更能通盘把握企业经营战略, 设计的方案也能获得认可和执行;第二, 企业税收筹划需要全面规划、综合思考, 要站在考虑企业整体税负降低的角度来设计;第三, 在税收筹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要全员参与和合作, 尤其是筹划方案的细节务求落实到各部门, 以免功亏一篑。

参考文献

[1]梁伟样.税收筹划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流转税纳税筹划误区及指正 篇6

误区一:滥用税收临界点

税收临界点筹划法在流转税的纳税筹划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包括:纳税人身份的选择,废旧物资的采购,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组织运输,混合销售行为,兼营不同税率的产品,起征点等。不可否认,税收临界点对于我们分析税负情况、进行纳税筹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如果忽视税收临界点的影响因子的特性,将其盲目地运用于纳税筹划中,就会陷入误区。

首先,税法中的临界点是一个法定的固定比例或数额,是立法者立法意图的体现。税收强调的是固定性和连续性,而影响临界点的因子,由于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市场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变数。要控制临界点,就要求企业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调控能力。其次,纳税筹划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流转税中控制临界点,很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标。如龚厚平、李明玉在《R=23.53%是金科玉律吗》一文中对运费临界点23.53%进行了详尽分析,认为“是否设立单独的运输公司,考虑的运费中可抵扣增值税的物耗比(R)影响因素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而且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直接影响了R值”。其结论是:运输公司是否分设,以运费中可抵扣增值税的物耗比值为依据是不充分的,应依据不同方案的折现税后净利润来判断。再次,仔细分析利用临界点进行筹划的案例不难发现,其采取的均为历史数据,由此计算出来的增值率只能代表过去,并不能代表未来。而纳税筹划是对未来的筹划,依此展开纳税筹划很显然是滥用了税收临界点,是一种误导。

误区二:以不变应万变

一切纳税筹划方案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选择确定并组织实施的。正因为如此,在有关纳税筹划的教材、论著和论文中,大多以现行税收政策及运行环境为背景展开论述。虽然从理论上看是在对现有政策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最有利的涉税规划,但事实上却把学习者或使用者引入了误区。因为从征纳博弈的角度看,税务机关是纳税筹划“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处于主动地位,而纳税筹划者相对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纳税筹划方案不是以未来税收政策及运行环境为基础,以不变应万变的纳税筹划很可能是徒劳的。

例如关于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筹划,依据修订后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只有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转换具有可能性,而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转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解散后重新设立。一般纳税人身份只有经过授权的税务机关认定才有效,而且一经认定具有不可逆转性。又如关于混合销售行为中增值税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选择的筹划问题,只要符合《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和有关地方法规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20号)的要求,就可以分别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常用的企业分立筹划就没有必要了。再如生产企业废旧物资采购的筹划,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的相关规定,废旧物资经营单位销售废旧物资扣除率由10%变为17%。对用废企业来说,进项税额的抵扣增加7%,降低了税负;而对废旧物资经营单位却由免税变为应税,税率为17%,虽然有增值税先征后返的规定,毕竟是按70%、50%返还,增值税税负大为增加。因此,如果在财税[2008]157号文件出台之前进行了筹划,按新的文件精神,不是降低税负,而是增加税负。

由此可见,纳税筹划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不仅要吃透税法,还要对税法的变化有充分的预见性,只有在此基础上的筹划才具有可行性。

误区三:就税种论税种

在研究流转税纳税筹划案例时不难发现,纳税筹划者在制定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时,往往就税种论税种,忽略了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达到筹划效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而形成了纳税筹划误区。如在增值税纳税人筹划中,“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如果增值率不高并且销售对象主要为一般纳税人,经判断成为一般纳税人对企业有利,但经营规模一时难以扩大,可联系若干个相类似的纳税人实施合并,使其规模扩大而成为一般纳税人”。又如,“消费税是针对特定的纳税人而征收的,如果对相关业务往来的企业采取并购的方式,就会因为纳税人的改变而给企业带来纳税筹划空间,使原来企业间按照正常购销价格缴纳消费税的购销环节,转变为不用缴纳消费税的企业的内部原材料转让环节,从而递延到销售环节再缴纳这部分消费税款”。

上述筹划思路从单个税种来看似乎是可行的,但是仔细分析,它会把我们带进纳税筹划的误区。首先,合并或并购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至少要履行《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程序。其次,即使依法合并后,其所需要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也会相应增加,会加大运行成本,可能使筹划得不偿失。再次,忽略了税种之间的联系。增值税虽然和企业所得税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它通过销售收入与企业所得税相关,销售收入与应纳税所得额成正比,与应税所得率成反比。而消费税、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直接相关,其本身是企业所得税的一个扣除项目。即便合并后会少缴流转税,但可能缴纳更多的企业所得税,最终可能达不到整体税负和长期税负最轻之目标。

误区四:滥用转让定价

转让定价是国内、国际避税中最通用、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常用于所得税的避税安排。我国学者在研究纳税筹划时,也将其避税原理移植于流转税纳税筹划中,如用于对多环节生产中的增值税筹划、用于对消费税纳税环节选择的筹划、用于对关税的筹划等。尽管研究者们注意到了《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六条的有关规定,但仍认为有利用转让定价进行筹划的必要。

这实际上是对转让定价的滥用。首先,部分纳税筹划研究者曲解了跨国公司转让定价安排的动机。避税并不是跨国公司利用转让定价的唯一目的,跨国公司进行转让定价安排在很多情况下是出于获得竞争优势、避免汇率和政治风险及绕过东道国的各种管制措施等目的。其次,漠视我国及大多数国家税务当局对转让定价的反制措施。如我国从2002年起正式引入了预约定价制度并提升为法律级次,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细则(试行)》,对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管理进行了规范,要求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提出预约定价安排申请,由税务机关对该企业转让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预期公平交易价格或利润值域等方面进行审核后,用于所得税和其他税种。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强化了对转让定价的管理和反制。除此之外,《增值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等对价格明显偏低的情形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再次,转让定价的结果是利润在利益集团的重新分配,单纯从流转税的角度进行筹划,可能出现少缴了流转税而更多地缴纳了所得税的情况,最终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王晓灿, 邹国金.筹划“临界点”简便又易行.中国税务报, 2003-06-03

[2].查方能.纳税筹划.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毛夏鸾.纳税筹划.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筹划误区及指正 篇7

增值税自开征以来, 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一直是税收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税务总局曾先后印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的通知》 (国税明电[1993]52号、国税发[1994]59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的补充规定》 (国税明电[1993]60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办法〉的通知》 (国税函[1998]156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使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2]326号) 等。尽管随着于2010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号) , 同时废止了以上通知和规定, 但是关于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筹划已经覆盖了所有《纳税筹划》、《税收筹划》、《税务筹划》等涉及纳税筹划的教材、编著和著作, 网络上也比比皆是。其中不少理论和案例, 给纳税人和学习者制造了种种误区, 如使用不当, 就会适得其反。

目前有关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筹划涉及两个方面:即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和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

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选择筹划误区及指正

纵观目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身份选择筹划的理论和案例, 其所依据的是两类纳税人的税收待遇不同。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将增值税纳税人按经营规模大小和会计核算健全与否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并规定对这两类纳税人实行不同的税收待遇。一般纳税人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 少数几类货物适用13%的低税率, 可以领购和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允许凭发票抵扣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则采用简易办法征税, 适用3%的征收率, 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也不得抵扣进项税额。所以纳税筹划的研究者认为, 纳税人可以利用纳税人身份的选择进行纳税筹划。事实上这是对《条例》的片面理解。虽然《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小规模纳税人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 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资格认定, 不作为小规模纳税人。这只说明了小规模纳税人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一种可能性, 并不意味着一般纳税人也可以向小规模纳税人转换。因此, 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选择并不像教科书和论文中阐述的那么简单和随意, 它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第一,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的约束。从小规模纳税人来看, 《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一是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 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 (指纳税人的年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 , 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 年应税增值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二是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 年应税增值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三是年应税增值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这说明只有符合上述条件, 才能选择以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纳税。从一般纳税人来看, 《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一般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 或者不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或纳税人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 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意味着一方面一般纳税人必须建立和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规范履行纳税义务, 另一方面纳税人超过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 必须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

第二, 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认定管理办法) 约束。《认定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权限在县 (市、区) 国家税务局或者同级别的税务分局, 《认定管理办法》的第十二条则指出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 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 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这意味着一般纳税人身份只有经过授权的税务机关认定才有效, 而且一经认定具有不可逆转性。

第三, 受企业生产、销售和购进等实际情况的制约。目前所有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时均采用“纳税平衡点增值率判别法”和“纳税平衡点抵扣率判别法”。如以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17%、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3%为例,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不含税销售额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为17.65%, 认为当增值率低于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17.65%时, 一般纳税人税负低于小规模纳税人, 选择一般纳税人比较有利;当增值率高于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17.65%时, 一般纳税人税负高于小规模纳税人, 选择小规模纳税人比较有利。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而在实际中, 由于受生产、销售、购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增值率或抵扣率处于动态之中, 而纳税人一经认定则是静态的。如果对未来的销售收入和购进项目金额不能准确预计, 那么以此为筹划的依据, 很可能适得其反。另外, 企业产品的性质及客户的要求也制约着企业进行纳税人筹划的空间。如果企业产品销售对象多为一般纳税人, 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只有选择一般纳税人才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第四, 受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目前几乎所有的筹划研究认为, 通过合并、分立和新建等方式可以实现纳税人身份的转换, 这在理论上似乎是可行的,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合并、分立和新建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而且仅仅是为了规避增值税而为之, 本文认为不可取。

第五, 受企业成本及效益的制约。纳税人身份的改变, 会涉及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权限的变更及人员调整, 加大管理成本即管理费用, 甚至对生产销售产生一定的影响, 导致收入减少。如果小规模纳税人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 还需要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需要建立健全账薄, 培养或聘用会计人员, 必然会增加成本。如果各种增加的费用或减少的收入接近或超过节约的税款, 就会得不偿失。

三、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身份选择筹划的误区及指正

研究各种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选择的筹划的理论和案例, 不难发现其所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六、七条以及《关于增值税、营业税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4]第26号) 第四条。《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外, 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货物, 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不缴纳增值税。”第六条规定:“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的混合销售行为, 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第七条:“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 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营业税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 (财税字[1994]第26号) 第四条对“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为主, 并兼营非应税劳务”进行了解释, 是指在纳税人的年货物销售额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的合计数中, 年货物销售额超过50%, 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不到50%。纳税筹划的研究者们认为, 不同纳税人发生的混合销售行为的税务处理方式不同, 以及兼营行为所适用的增值税率、征收率与营业税税率不同, 所以必然存在税负差异, 也就为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在理论上似乎有道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财税字[1994]已被《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若干废止和失效的增值税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 (财税[2009]17号) 废止。而《实施细则》所规定的:“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 是指纳税人的年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是针对是否为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中一个条件的限定, 因此, 判断以从事什么行业为主已不适用上述比例的规定。目前关于混合销售行为的认定, 纳税人应参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8]120号) 文件的规定来执行。即“既缴纳增值税又缴纳营业税的企业, 原则上按照其税务登记时自行申报的主营业务应缴纳的流转税税种确定征管归属;企业税务登记时无法确定主营业务的, 一般以工商登记注明的第一项业务为准, 一经确定, 原则上不再调整。”如果登记为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 混合销售就应该缴纳增值税;如果登记为以从事营业税应税劳务为主, 混合销售就应该缴纳营业税;对既缴纳增值税又缴纳营业税的企业, 如某企业既从事货物的生产同时又从事建筑业的, 以其税务登记时自行申报的主营业务应缴纳的流转税税种确定。

另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件还对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的选择进行了限定。第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征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4]122号) 第四项规定:以从事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为主, 并兼营货物销售的单位与个人, 其混合销售行为应视为销售非应税劳务, 不征收增值税。但如果其设立单独的机构经营货物销售并单独核算, 该单独机构应视为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性单位, 其发生的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征收增值税。第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营业税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 (财税字[1994]第26号) 第三条关于销售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征税问题的规定:电信单位 (电信局及电信局批准的其他从事电信业务的单位) 自己销售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 并为客户提供有关的电信劳务服务的, 属于混合销售, 征收营业税;对单纯销售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 不提供有关的电信劳务服务的, 征收增值税。第三, 财税字[1994]第26号文件第四条第二项规定:“从事运输业务的单位与个人, 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混合销售行为, 征收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若干废止和失效的营业税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财税[2009]61号) 文件对此条款做了失效处理。这意味着对于从事货物运输的单位与个人, 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混合销售行为, 自2009年1月1日起应征收营业税。第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及《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 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 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营业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营业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及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一是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二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因此对建筑业劳务只有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情形需要分别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外, 其他情况下的混合销售行为均应缴纳营业税, 并取消了自产货物的范围限定。

由此可见, 在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选择中采取调整销售额的办法进行筹划, 过去难度很大, 现在已经不可行了。另外纵观目前关于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选择的筹划也是采用“纳税平衡点增值率判别法”, 如以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17%、营业税税率5%为例, 混合销售不含税时纳税平衡点的增值率为34.41%。如果增值率大于34.41%, 则混合销售或兼营行为缴纳营业税有利, 如果增值率小于34.41%, 则混合销售或兼营行为缴纳增值税有利, 因此, 本文认为通过分立和合并等方法进行筹划可以达到目的。其误区与增值税“纳税平衡点增值率判别法”相类似, 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 目前关于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筹划存在诸多误区, 纳税人和学习者应结合实际情况, 认真分析其可行性, 谨慎决策。

摘要:关于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筹划已经覆盖了所有《纳税筹划》、《税收筹划》、《税务筹划》等涉及纳税筹划的教材、编著和著作, 其中不少理论和案例给纳税人和学习者制造了种种误区。本文以现行有关法律和法规为基础, 对各种误区进行了逐一辨析。

关键词:增值税纳税人,选择,筹划,误区

参考文献

[1]张中秀:税务筹划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盖地: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计金标:税收筹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毛夏鸾:纳税筹划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5]石庆年:最新纳税处理技巧与错比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上司公司下一篇:工具痕迹检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