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精选12篇)
网络时代 篇1
一、引言
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之后, 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行为习惯与生活状态等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出网络时代的固有特征。原先只是在现实社会中发生和出现的事件和场景, 被“移植”到网络空间得以复制和再现, 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之间的传导互动, 两者之间的“边界”发生了模糊和重叠。在网络空间, 网民通过各种形式就某一事件, 无论是个体性的还是社会性的事件, 进行关注、传播、评论, 迅速形成网络空间的公共话题和舆论焦点, 这种网络舆论不断发酵、强化和蔓延, 有的甚至会溢出至现实社会, 进而转化为具体的公共事件, 对社会公众的评判和该事件演变的最终结局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此种现象被网民称为“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的出现, 就其本质而言, 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 网民对公民权利的感知、尊重和运用, 是借助于网络空间这一前所未有的公共平台进行的社会参与的一种尝试和实现。广大网民“网络围观”的初衷是出于公民的社会责任, 在捍卫公共价值的基础上, 试图通过舆论监督和人文关怀, 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现实社会不同, 网民并不需要依赖过多的个人或社会资源, 只需借助手机或电脑登陆微博、微信、社交网站或论坛, 用移动鼠标的手指替代辨识事物的眼光, 通过浏览、转帖, 或者评论来实现对各类事件的围观, 从而实现其参与社会的目的。因此, 与现实社会中的围观行为相比, 网络围观的基本特征、生成机制, 及其对社会运行的正负作用都具有网络空间的固有印记, 值得学界的密切关注和研究。
二、网络围观的一般含义
自网络围观现象被社会各方关注以来, 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和知识结构, 对网络围观进行了界定和阐释, 但至今并无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 网论围观是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存在于网络空间的一种特有的社会舆论活动, 是众多网民运用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等网络平台, 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来理解和评判某一事件, 进而影响该事件发展的一种虚拟化群体性行为。这种存在于网络空间的围观行为与现实社会具有密切的关联, 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人物、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跟帖和评论从而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过程。”“实质上是网民利用互联网平台对社会事件进行集中评议以行使对公共事件的发言权和监督权的政治参与过程”, 尽管这种参与可能并不成熟和理性。
网络围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别:一是沉默的旁观者, 即纯粹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关注、浏览网络空间所发生的事件。这种网络旁观者即使拥有自己的观点, 也不会公开表达。因此, 这种网络围观他人难以觉察, 对网络事件的发展也不具有实际的影响力。目前, 学界对网络围观的分析研究通常将其排除在外。二是且观且语, 即不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关注、浏览网络空间所发生的事件, 而且还就事件发表自己的判断、观点和主张, 或者对其他网络旁观者的判断、观点和主张表示赞同和支持, 或者对持相反判断、观点和主张的其他网络旁观者展开辩论。但是, 这些言论和争论仍然局限于事件本身, 只是对事件本身作出是非判断。三是既观又语且行, 即不仅在就事件本身发表自己的判断、观点和主张, 或者与其他围观者展开争辩和互动, 而且还进行网络追踪, 挖掘、披露事件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侵犯了事件当事人的人格和隐私权。这类围观行为往往具有主观、偏激、冲动的特征, 对事件的后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被人们称为“网络暴力”。
三、网络围观的基本特征
(一) 围观主体的自主性和情绪化。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赋予网民一种虚拟的被自我扩大的自由度, 使其能够自由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网民对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网络围观, 并无他人的逼迫和利益的驱使, 即使与该事件或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利害关系, 也仅仅只是间接的, 甚至只是一种纯粹的理论上的假设。网民之所以围观某一事件, 往往是因为该事件唤醒了郁积在网民身上的某种情感, 并基于自身的经验认识进行评判。在整个过程中, 围观行为都是一种自主选择的结果, 这种自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网民对该事件的当事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命运的关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赋予了网民自由表达的平台, 使其真实的情感和心态得以宣泄、展露和放大, 并期望通过留言、转发、评论等围观方式获得他人的呼应和赞同。正是基于个人的人生体验和认知局限, 网络围观经常呈现为绝对的爱或绝对的恶, 非白即黑, 各执一端, 理性、客观的言论往往无人关注、附和, 极端化、情绪化的言论却往往赢得他人的喝彩、赞赏。网络围观主体的情绪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众尤其是草根阶层的要求、主张未得到充分关注和满足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压抑, 是其在虚拟空间赢取的一种精神满足。
(二) 围观对象的符号化和戏剧性。网络空间特有的隐匿性和开放性特点, 给予网民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的可能。网民根据个人的喜好参与网络围观, 基于其在现实社会中早已形成的利益倾向、价值判断和思维逻辑, 来选择、关注和评判围观对象, 潜意识中已赋予围观对象一个特定的“符号”, 并对其进行简单化、抽象化、类比化的逻辑推理, 从而将围观对象符号化, 并赋予其特定的社会属性。“网络围观中, 围观对象往往难逃被符号化的命运。”事实上, 被符号化的围观对象更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和响应。在网民的不断交流互动中, 该符号被进一步强化, 使得网民心中的形象远远脱离了事实本来的面目。网络围观通常源于一个离奇或轰动性事件, 该事件往往发端于现实世界, 却在网络空间被形象化地呈现出来。与传统媒体不同, 在网络空间, 网民在同一个平台, 除了文字、图像等以外, 还可以同时借助于音频、视频等手段, 来再现、描述和评判围观对象, 并不断地挖掘、更新事件的“幕后故事”, 事件发展的进程和围观对象的命运越是离奇曲折, 越是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一般来说, 网民往往只是关注事件表象的戏剧性 (反常性、突然性、剧烈性) , 而忽略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及其发生、发展的逻辑。
(三) 围观方式的互动性和开放性。网民参与网络围观, 除了寻求事件的真相, 促成事件的解决以外, 也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事实上, 许多网民参与网络围观的目的并非那么明确, 往往是目标模糊甚至是缺失的。他们参与网络围观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呼应和赞同, 从而获得一种虚拟的群体归属感。因此, 在网络围观中, 网民十分在意与其它网民的互动, 并期望在互动中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赏。网络围观的形成和演化, 都基于网民之间的互动, 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又给予这种互动无限的选择和可能。网络空间具有与生俱来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空间的生命和精髓。在网络围观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围观行为的加入, 以及围观对象和围观方式的选择都是开放式的。或者说, 围观方式的开放性不仅是指网络空间的接入是开放的, 任何人都可以在开放式网络平台注册登陆, 只要其言论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违反社会公德和社会价值, 都可以发表或转帖、评论等。在这样一种开放性的空间, 围观事件的发生、演变、结局都具有不可预测性, 因此, 每一个围观参与者都应当充分意识并尽量规避可能由此引发的社会风险。
四、网络围观的产生机制与社会意义
除极少数别有用心者以外, 网络围观的动机大多“建立于捍卫公共价值的共同底线之上, 是出于广大网民对自己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对所处社会肌体健康发展强烈愿望的善意表达”, 是公众实现社会参与的有效途径。从其本质而言, 网络空间中的人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 既使其具有匿名、隐蔽、虚拟的特征, 但是他在网络空间中的观点、主张、情绪、心态, 反映出他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感知和利益诉求, 并且这种表达的方式可能更加直接、简明和个性化。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经济增长越快, 社会分工越发达, 利益群体越分化, 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越发难以平衡协调, 导致不同阶层出现不同的诉求和主张, 而网络平台恰恰给予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尤其是底层民众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加宽松和自由的表达空间, 当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比如劳资问题、青年就业、行政腐败、司法不公、贫富差距、社会安全、行业垄断、诚信缺失等投射于网络空间时, 往往迅即成为网民网络围观的对象。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围攻实现其社会参与的目的, 他们关注网络事件的演变和围观对象的命运, 事实上是关注自身的命运。在广大的网络围观者中, 存在着大量的纯粹出于娱乐、起哄的网民, 但是, 也不乏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批判精神的网民。国内学者将网络围观的发生机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动力机制:情绪感染下的群体利益表达。认为情绪感染的前提是共同的意义和相互认同, 共同的利益诉求是群体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目标指向。二是内容机制:“凝视”权力和“合法性”审判。认为网民通过网络平台的开放优势展开了对权力的“凝视”, 对权力进行“合法性”评判。三是实现机制:话语的“优势反应强化”和形成决策压力。认为舆论领袖的强势舆论产生的压力会转变成决策压力, 改变被围观者的态度和行为, 影响其决策行为。
正是从承认网络围观源于公众对现实社会热点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关注, 是公众实现社会参与的有效途径这一逻辑起点出发, 可以发现网络围观具有两大社会意义:一是在公民意识方面。公民意识建构于“公民资格”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基础之上, 反映的是公民在与国家、社会的网络关系下就个体公民地位以及由这种地位所决定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准则的认知。公民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唤醒自身的公民意识, 同时, 也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来逐步地培养、学习和提高自身社会参与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法制体系不尽完美, 社会参与渠道不够通顺的背景下, 网络空间的匿名、平等、互动的特性, 拓宽了民众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手段, 提升了公众社会参与的能力和热情。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围观, 从事件的发端、发展到最终解决的整个过程中, 了解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提高了社会参与的能力, 知晓了社会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尤其重要的是, 获得了社会参与的自信。二是在舆论监督方面。舆论监督是公众社会参与的重要内容, 也是体现公民权力的重要途径。从理论上来讲, 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 公众享有充分的舆论监督权, 但是,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 公众在应用这一权力时, 还面临着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和门槛, 并且缺乏有效便捷的渠道和途径。而网络空间的隐匿性特征有助于消除网民对权威的畏惧感, 通过网络围观, 以平视的眼光来关注政府的施政得失, 监督官员的廉洁自律, 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促进各级政府和官员改进作风, 建立和完善公正、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同时, 网络空间的互动性有助于网民开诚布公地各述己见, 在虚拟性开放式舆论空间, 对围观事件和围观对象, 展开探讨、辩论, 鞭策社会中的丑陋现象, 净化社会风气, 推动社会进步。
五、结语
从理想化的角度来看, 在网络空间秉持“ID之间一律平等”原则的背景下, 假如每个网民在网络空间里都有足够的社会负责和法制意识, 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有利条件, 公正、理性地关注、讨论社会问题, 引导网络事件往正确解决的方向发展, 那么网络围观就可能成为公众社会参与的有效工具。但是,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参与网络围观的网民构成极其复杂, 关注焦点和利益诉求不尽相同, 部分网民还可能言语偏激, 甚至捏造事实, 误导公众, 导致网络围观失度、失序、失控, 网络围观演化成“网络暴力”, 这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疏解和规制。
摘要:作为网络时代公众实现社会参与的有效途径, 网络围观与现实空间中的大众围观不同, 其具有明显的网络空间属性, 即围观主体的自主性和情绪化、围观对象的符号化和戏剧性以及围观方式的互动性、开放性, 网络围观的发生仍然源自于现实中的社会矛盾和个人境遇, 并反作用于现实社会, 是公众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网络围观,基本特征,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静恩英.网络围观的界定及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 2011, 8 (下)
[2]刘文杰.政府在网络围观中的信息义务[J].现代传播, 2012, 10 (195)
[3]张淑华.试论网络围观的舆论监督功能及其发生机制[J].现代传播, 2012, 9 (194)
[4]李艳.网络围观与公民意识培育——基于“审议民主”的视角[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2, 3
[5]李艳.如何规避网络围观负面效应——基于政府公信力视角[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75)
[6]文宏.从自发到工具——当前网络围观现象的行为逻辑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 2013, 3 (10)
[7]任样.网络围观的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1 (上)
[8]陶鹏.网络围观现象的行为逻辑与现实隐喻[J].理论与改革, 2013, 6
[9]田野.论网络围观的伦理困境及其规制[J].求索, 2013, 5
网络时代 篇2
适应网络时代
通过这次中国教育网络学院的网络学习培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感到自己知道得太少。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看了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
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一下这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学习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通过参加本次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自主参与其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1、改变了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这种学习方式下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可以与老师交流互动,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
2、领悟有效教学。专家指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怎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从有效性走向优质教学呢?我认真学习了专家在讲座中的每一句话,思考着每一个观点。从学习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欲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我每次听专家讲座和观看课堂实录后,总要有一个思考,即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典型的案例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同发达地区学校教学上的差
距。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4、提高自身素质,学会终身学习。
数字网络时代下校园网络安全探讨 篇3
关键词:数字网络;校园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N915.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2
Security of Campus Network under Digital Network Era
Fu Lingyun
(Hunan Electrical College of Technology,Xiangtan4111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age,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Computer security is a white hat black hat attacker and a defender between the never-ending race.The attacker to attack the main tool is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malicious software.Howeve,Nowdays stay in the campus network,malicious software,it may be more subtle and more specific.Hackers can use these malicious software, steal secrets related,on the campus network security a great deal of hidden dangers, or even result in paralysis of the campus network.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campus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on the campus network security policy analysis.
Keywords:Sigital networks;Campus network;Security
在国际上,将“计算机安全”定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安全包含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方面的内容,其中逻辑安全,可理解为我们常说的信息安全,是指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而网络安全性的含义是信息安全的引申,即网络安全是对网络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时代不同,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要求也就不同。从最初的时间角度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包括隐私或机密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保护,避免被窃听、篡改和伪造;而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应付突发的自然灾害、军事打击等对网络硬件的破坏,以及在网络出现异常时如何恢复网络通信,保持网络通信的连续性。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不但包括组成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在网络上传输信息的安全性,还包括不致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攻击遭到破坏,网络安全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两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人为的网络入侵和攻击行为使得网络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网络信息盛行。网络信息可以给人以帮助,使其受益;同样网络信息也会给人们构成威胁,造成破坏。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安全问题是人们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尤其是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网络也收到很大的冲击。
一、校园网络安全现状及问题分析
经过笔者对目前高校网络安全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网络环境是复杂、典型、集中的,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一)校园网用户众多,病毒容易泛滥
众所周知,校园网的用户群一般很多,少则上千,多则上万。校园网络是集教学、办公、科研、管理等一体。而这一特点给校园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而校园网络的用户群也比较密集,这更给校园网络安全雪上加霜。而这样一个缺陷使得网络安全问题一旦爆发,对校园网络的影响比较严重。每学期快结束的那段时间,学生和老师使用网络更加频繁,是学校校园网病毒泛滥的高峰期。各种病毒经由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被学生带到校园网中,对校园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其次由于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决定了校园网络环境处于开放的状态,便于学术交流,管理也是较为宽松。校园网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又大多存在安全漏洞,对网络安全构成了威胁。而学校的学生通常又是最活跃的网络用户,对网络新技术充满好奇,勇于尝试。有些学生会尝试使用网上学到的和学校学到的,甚至自己研究的各种攻击技术,攻击校园网络。校园网用户的计算机接人校园网后被感染病毒,反过来这台感染病毒的计算机又影响了校园网的运行和安全。
(二)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低
笔者对20多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尽管,高校网络安全的事情频繁发生,但是还没有引起高校管理的的足够重视,高校校园网络安全对设备投入比例较小,对管理和维护人员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有些学校因为资金和观念的问题,校园安全设备迟迟不能到位。另外一方面有些学员认为只要有好的设备,校园网就安全了。
可是网络一旦遇到攻击,只靠网络中心的少数工作人员来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时候都要请外援来解决问题。对于这方面的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更是不足。造成校园网络安全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在校园网建设中,由于管理不善,安全保障措施以及技术不力,病毒很容易通过系统漏洞、邮件等途径在校园网传播和泛滥,给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校园网成为计算机病毒滋生和泛滥的“温床”。所以要加强必要的网络教育观念,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加强必要的技术训练,尤其是专业员的培训。
(三)校园用户缺乏安全意识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校园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需要借助于网络,从而促使数字校园的产生和发展,而信息的提取和应用也不只局限于校园内部,还需要通过互联网与校外进行信息交换。许多校园的用户每天都要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从网络上随意下载影视、音乐、软件资源,而因为缺乏安全意识,放低了对病毒的警惕性。而这些资源很可能是暗藏病毒,如:木马、蠕虫、冲击波、后门等病毒和恶意代码,如果某个用户的计算机上没有安装防病毒系统,那么该计算机就极易被病毒感染。这些病毒和代码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干扰校园网络和用户。一旦攻击成功将对学校的数据造成极大的威胁甚至导致网络瘫痪。
二、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对策
由于校园网具有较多的用户群,访问方式多样,网络访问突发性较高等特点,为了给用户提供—个安全稳定的应用环境,防止黑客、恶作剧者和病毒制造者利用或攻击这些服务器和客户端计算机,保护网络不受来自网络内外的各种危害,针对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一般应采用以下对策。
(一)充分利用防病毒技术
1.充分利用防火墙技术。
防止病毒传播的首要技术就是充分利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网络安全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控制和监测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的安全管理。防火墙可以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包、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访问行为、对网络攻击进行监测和告警。在校园网与Intemet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能够检测到各种入侵、攻击和异常事件,同时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防止内部信息外泄,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内部网与外部网隔离开,禁止来自公共网对校园内部网不必要的非法访问。并在发现异常时通知相关人员。
2.防反病毒。
从网络管理和病毒监控的角度来说,校园网宜选用网络版防病毒软件。网络管理员只要及时在服务器端进行升级、定期杀毒,并且能够实现远程安装、远程报警、集中管理,防止病毒在校园网上传播,及时了解校园网中病毒疫情,并进行病毒监控。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如下:不要随便打开可疑网页,不下载来路不明的程序;不打开陌生人发送的电子邮件,或是使用转信信箱安装杀毒软件,开启实时监控程序,并经常升级更新病毒库;注意系统可疑进程,并经常给系统打补丁;屏蔽网络病毒。
3.用户隔离技术。
将所有的客户端设备完全隔离,使之只能访问和主机连接的固定通信。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户在公共区域使用校园局域网的安全性。
4.访问控制和漏洞扫描。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在校园网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扫描和修补系统漏洞。采用先进的漏洞扫描系统定期对工作站,服务器等进行安全检查,并写出详细的安全分析报告,及时地将发现的安全漏洞打上“补丁”。建议使用微软的漏洞检测服务,自动更新以及安全分析工具来实现。
(二)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1.强化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在校园网络安全中,除了采用上技术措施之外,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同时要加强对用户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学生是校园网的使用主体,如果具备良好的网络安全知识,将很大程度地保障网络安全。很多安全事件的发生正是因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通过广泛宣传网络安全知识,进行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和安排网络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进修,拓展他们的专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强校园网系统管理。
由于多数校园网内部大量计算机没有及时安装软件补丁,系统漏洞很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和黑客攻击,从而导致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所以及时安装各种安全“补丁”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补丁”、应用系统“补丁”和防病毒软件。努力实现客户端电脑操作系统的标准化。使用正版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实现客户端电脑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
三、结束语
数字时代下,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生活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针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事件也随之增加。目前,对校园网络安全威胁的方式在日趋增多。为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还要综合运用其他网络安全技术措施。这样才能很好地起到保护校园网络安全运行。总之,校园网的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校园网络运行的重要条件,只有确保了校园网络的安全,才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办公、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肖丹凤,付华.浅析高校校园网络安全.农业网络信息,2008,5
[2]姜峰.浅谈高校校园网安全与对策.农业网络信息,2008,7
[3]黄新刚.校园网络安全与管理服务平台[J].中国教育网络•微软专刊
[4]缪元照,杨洋,于澎.基于网络层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8,25
[4]高敬国,张美玲.影像科网络和网络安全[J].中国医学装备,2005,3,15
网络时代 篇4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涵义
网络素养是人们使用网络时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 有效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对有害信息具有鉴别和规避能力, 网络活动守法意识强, 并利用网络使自身获得进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它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日常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等。
网络素养作为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 促使他们客观地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与辨析, 提高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免疫力, 培养网络自律意识,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 同时也为今后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获取知识, 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 提高素质, 培养成长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笔者以北京某高校部分在校生为样本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其中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88份, 回收率97.6%。 在回收问卷的同时, 还随机抽取了50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 本次调查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概念出发, 主要包含大学生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 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 以及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五方面内容。 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 但整体上还处于较低自发水平, 个体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弱化。
自主学习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这种能力和素质要求大学生成为网络资源的主动驾驭者, 通过使用网络等媒介途径主动学习, 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使用网络仅仅停留在休闲娱乐层面, 不是为了利用网络来学习, 而是沉迷于交友聊天、浏览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等。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36.8%的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信息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网上学习资源, 59.3% 的学生回答 “ 比较了解”, 31.3% 的学生回答 “知道一些”, 2.6% 的学生回答 “ 非常了解”, 还有6.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了解”。 由此可见, 某些学生虽然对网上学习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加工创造以发展自我的则少之又少, 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
2.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失控。
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进行自我约束, 加强自我管理进而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是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 调查数据发现, 大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占41.5%, 超过5个小时的占21.7%。 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在网上遇到不良信息时, 8.3%的大学生表示会继续浏览, 但会受影响;21.9% 的大学生表示会继续浏览但不会受影响;69.5%的大学生表示会关闭网页, 仅0.3%的大学生表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数据反映出某些学生缺乏时间观念, 存在上网时间过度的现象, 而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极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影响和干扰, 最终导致某些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生活中长时间沉迷而不能自拔, 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更有甚者造成行为失范。 这些都与大学生上网获取学习资源的初衷是相悖的, 可见这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领域。
3.网络道德观念淡薄。
信息时代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 积极践行网络文明、礼貌和诚信是一个现代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 调查发现, 对于“是否在网上发表过虚假信息和过激言论, 或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进行谩骂和攻击时”, 24.5%的学生选择 “是”;更有31.2%的学生认为 “在网上发表个人观点与他人无关”, 可见由于网络世界中个人信息的匿名性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导致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在削弱。 在网络诚信方面, 42.3%的学生承认自己在撰写论文时经常从网上下载参考。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一些大学生缺乏网络理性评判能力, 网络道德观念淡薄。
4.网络安全意识缺失。
信息时代的网络安全意识既包括计算机使用技术上的安全, 又包括网络交往时的安全意识。 在对大学生“是否定期更新系统或杀毒软件”的调查中, 81.9%的大学生选择“是”;在对“使用QQ等聊天工具时, 是否会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和“经过一段时间, 是否会透漏个人真实信息”两个问题调查时, 结果显示60.5%的大学生注意对自己私人信息的保护, 19.2%的学生不太注意保护, 12.8%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还有7.5%的学生没有对自己的私人信息进行保护。 由此可见, 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警惕性, 很容易掉入 “网络诈骗”陷阱, 导致自身受到侵害。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缺乏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氛围。
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具有信息发布及时、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 在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海量的学习资源的同时, 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也充斥着大量虚假、有害信息和不法网站。 此外, 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也加深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化, 这些都对一些涉世未深、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不仅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还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 容易在浩渺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2.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缺乏及时有效指导。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 目前大多数高校仅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 课程内容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并没有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更不用说建立系统的培育机制。85.6%的学生明确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网络素养方面的教育及相关活动, 11.7%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开展过网络素养教育, 可见高校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思想认识不够, 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滞后甚至被忽视。 此外, 高校还尚未完全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 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等问题。
3.自身原因:大学生特殊心理特征和行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思想上的不成熟, 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缺乏, 使一些人在面对网络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网络不良信息时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敏锐的辨别力, 导致其行为方式过于盲目、简单和草率, 沉迷网恋、网游和染上网瘾, 更有甚者出现行为失范出现网络犯罪等行为, 造成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行为发生偏离。
四、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途径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渐进的养成教育, 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形成联动机制, 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1.从社会维度上看, 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相关的政策, 加强网络监督管理。
一是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近年来, 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舆论形态 ———网络舆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调查显示, 网络舆论走向对大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确的舆论导向能使大学生得到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和引导, 对大学生产生正面、 积极的影响。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媒体网络平台建设, 掌握新媒体发展的主动权, 抢占舆论主阵地和话语权, 加强网络正面舆论宣传、遏制有害信息传播。 此外还要倡导网络文明,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构建对网络成员形成约束的道德执行机制来规范网络行为, 以此净化网络环境, 社会成员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的良好网络环境。
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网络素养培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德国、韩国等国外大学网络素养的相关标准, 加强网络素养的宏观理论指导, 尽快制定出台我国高等教育网络素养国家标准, 建构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能力标准, 以立法形式积极推动社会成员网络素养的培育。 另一方面结合我国自身特点, 在已颁布的 《互联网管理条例 》、《 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 》 的基础上, 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 特别是网民自身所应遵守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还处于空白。
三是加强网络监管机制。 为维护网络秩序, 保护网络安全, 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从行政手段入手, 健全信息审查制度, 把好网络入口关;严格网站分级制度, 把好网络出口关;启用网络实名制, 对一些论坛、BBS、贴吧和网站等平台进行有重点、有目的地监控。 另一方面提高网络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搭建包括网民的QQ群、MSN、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在内的网络防控网, 依靠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将不良信息堵截、清除乃至屏蔽, 尽量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 净化网络环境。
2.从高校维度上看, 应以课程教育为抓手,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绿色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为平台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过程全覆盖。
首先, 以课程教育为抓手。 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战场, 对培养教育大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 高校要在思想上重视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建立专门机构, 出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方案》, 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以确保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 更重要的是把有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合理地安排在合适的阶段学习, 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
其次,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塑造功能,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增强大学生对文明上网的认同感。 同时,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建好校园网主页, 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微信、微博、飞信、BBS、QQ、MSN等新媒体开设网络虚拟讨论社区, 针对大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线上交流, 沟通互动, 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和思想动态, 进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问题, 消除疑虑与困惑, 将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做到学生班级、教室、宿舍, 而且做到在学生心里、学生脑中, 形成自由、民主、宽松的网上文化氛围, 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最后, 以绿色校园网络建设为平台。 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学校 “网络管理中心”, 开展师生网络知识培训, 加强校园网络监管, 建立起一套包括防病毒、防火墙、加密与认证、远程监控等在内的网络安全体系, 为网络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另一方面, 高校要健全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制度, 加强IP地址、论坛实名制、不良网站屏蔽、网络接入时间等的管理, 对信息进行排查和过滤, 制定“师生网络使用规范”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手则”, 以规章制度约束力和强制力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以实现对网络使用和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 构筑校园网络“防护墙”。
3.从大学生维度看, 应加强网络行为自律, 提高网络学习能力, 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一是增强网络行为自律观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加强自制力, 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规范。 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 首先从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和网络言语着手, 约束自我, 尊重他人、讲求诚信, 杜绝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不法行为。 其次,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 不断提高信息辨识能力, 科学客观地选择网络上的信息, 自觉抵御不良有害信息的侵蚀, 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干扰。
二是强化网络学习能力。 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 而网络学习能力则是信息社会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网络教育是一所无形的学校”, 大学生要学会熟练地运用网络传播手段在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 并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见解明了地传递给人, 通过交互信息达到信息共享、交流协作、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是提倡网络道德规范, 践行网络礼仪, 文明上网。 自我内化、慎独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层次, 也是网络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 网络行为主体具有很强的匿名隐蔽性, 大学生“慎独”就要从最基本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做起,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放松自我要求, 不肆意妄为, 不发表过激和未经证实的言论, 不传播不良有害信息。 大学生“内化”就要按着科学先进的网络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我剖析, 常思己过, 不断学习改造, 自我完善, 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为自律, 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自觉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参考文献
[1]周志毅.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峥.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J].今传媒, 2010 (5) .
[3]焦晓云.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 (8) .
网络时代作文 篇5
“网红”指网络红人,它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奇怪,可笑,好玩的事,由一个个普通人,上传到网络,很多人的围观、转发就能使一个人快速成为网红。
北京清华附小的学生,利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完成了《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等具有专业性的论文,正是网络的“特殊力量”使小学生,充分了解,分析苏轼,并通过网络使更多人看到了,这些专业性的论文。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忙于事业、忙于学习。网络的出现,很多的人,有了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年轻人,网络使他们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中华文化。
一群小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用网络传播着中华文化,苏轼,只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诗人,那么,还有那么多,并不为人们所了解的诗人、作家、画家他们也可以是未来我们利用网络来了解的历史人物,他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
在20xx年初,网络并不发达,很多的人并不了解中国其他地方的历史,工艺品,但随着网络的发达,很多人不用出门,就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工艺品,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等。
孩子们的做法,是我们应该肯定、鼓励、并学习的,了解一位古代的诗人,应该全面的分析,全方位的看待。网络,使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专家、学者发表的文章,让我们更加深入的学习、了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网络的发展会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并在网络上发表他们所总结的论文,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他们成为网红,当之无愧。
网络时代的坚持 篇6
在嘈杂热闹的网络年代里,敢于忠实内心的向往,不随波逐流,忽视圈子、行业里的共识,需要的是什么?想知道答案就打开他的博客吧,你会看到“空间设计需思考人居住的核心价值透过家具、饰品等精准的传达出来风格,便自然成形”的宣言,扎扎实实的风格研究、有底气的实景图片作品展示,平均每周刷新三次,每篇500字文图并茂的思考与分享。它们是勤奋、实力、对于真实生活的关注与呵护。
博客里的文章全是您一个人撰写的吗?为什么会这么精心管理博客?
吴:通常都是由我和我太太一起来管理,上面有关设计讨论或者作品解析的文章都是由我来撰写,对于访客的评论或疑问,主要是我太太Monica来回复。因为发现博客的传播力量还蛮大,所以愿意在上面时常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设计上的心得,许多具体的设计理念,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管道,慢慢地详细地跟大家探讨。
“尚展设计”的博客从去年开始开辟专门的栏目探讨美式风格,从大师经典案例、美式中的具体风格分支、配色、配饰等等,给予关注尚展的读者很大启发,请问最初是什么原因让您想发起这样一个系列的研究?接下来会有类似主题性专业研讨吗?
吴:虽然台湾聚集的文化有很多,但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在台湾甚至整个亚洲地区,对于欧美古典主义设计流派并不是很了解。有些客户会照着一些图片来要求说需要这样的美式风格,但是我看来它并不是美式风格。现在我们开辟“尚展美式风格”专栏就是想最大限度地对“美式风格”做些研究,让对其感兴趣的朋友和我们的客户、读者更精准地了解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和含义。
这个系列专栏不仅针对设计师,而且希望对普通的业主进行介绍,是吗?
吴:是的,我希望普通的业主也能真正地理解这种风格,并喜欢上这种风格,才能使设计师的设计变的更有意义。因此,我在博客上的介绍是循序渐进的,越讲越深。先是介绍美式风格的常用颜色,然后是起居室、厨房等空间的美式设计,后来甚至拿一些国际著名设计师的经典美式风格案例做具体说明,让大家更了解美式风格目前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在大陆很多设计师更愿意从事样板房设计,因为利润更高,和地产商的沟通过程也相对简单。为什么您很少设计样板房?
吴:因为我不喜欢做。其实也有地产商找我们做的,但在样板房这个市场里,我们希望选择好的产品。现在很多房间大不大小不小的,地产商为了推销产品希望设计得很炫,预算也不是很高。我觉得如果案子不够好的话,宁愿选择不做。我们的的核心还是想做好的案例、好的设计。我认为住家设计应该以生活的舒适度与协调比例的拿捏为重点,在于打造人性且令人愉悦的居家空间,凸显业主的个性同时也让设计回归到生活当中,所以你在看我作品时很少会有样板房的案例,大都是为实实在在的业主设计的。
您近几年较为关注家居设计领域,为什么较少从事公共或商业项目的设计了?
吴:我早年的确从事了许多商业项目的设计,因为那个时候我在台湾最大的一家专门做商业空间的设计公司,可是慢慢感觉到做商业项目,需要吸引很多人关注和喜欢,所以常常要做一些很夸张、很花俏的造型,可是我觉得设计应该是贴近人们的生活面的,所以我做出来的设计更倾向于平实,后来在做家居设计的时候,就觉得似乎在这个领域更能实现我主张的人性化、舒适度的一些设计想法。自己成立公司,之后就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家居设计中来了,近年来除非是熟人委托,我们基本上不做商业空间了。
您的作品并没有拘泥于风格限制,而是反映了业主个性化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品位,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吴:我们还是有自己的诀窍。这种诀窍不是在理性的思维概念中去设计,我们会很希望凸显每个客户不同的特色,人们看到我们设计的作品时,会猜测这间屋子的主人是个大学教授,这间屋子的主人是医师等等。我们会慢慢地把业主的个性融入到设计里面,这样一来是个双赢的局面,不是说我们做我们的设计,做一个案子的发表而已,我们希望的是设计最后还是能回归到生活,这个生活并不是我的,而是客户的,客户进去里面可以慢慢地感受到这是属于他的生活。
从博客中可以感觉到贵公司的企业氛围非常温馨和团结,请问您作为一个公司老板,有何管理经验可以分享?
吴:虽然我们是一个盈利单位,但是长期从事的是家居文化的研究与家庭环境的设计,所以我倾向于在公司中营造一种不断学习,善于求知的氛围,好像是学院一样,大家都会专注于工作,比较单纯一些。我们会经常开一些研究学习会,就某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查找资料,提出见解。你会发现我们的作品的面貌是丰富多样的,正是因为每接到一个设计委托,我都会让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来共同研究出最好的设计方案。在这种良性的学习氛围中,凝聚起整个团队,并带领他们共同进步。不过,整个公司的行政主要是由我太太Monica在负责,她了解得会更为详细一些。
Monica:公司每年都会组织大家去旅游,去年我们就去了上海世博会和苏州、杭州。目的是鼓励员工多出去看看,实地亲身感受一下大师的设计作品,我们在苏州就去考察了江南园林的设计和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因为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更好地体会某些设计细节的精巧。而且可以了解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在上海世博会,我们的感触就很深。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的形式。另外,公司内部对于设计要求很高,每个月都会有教学训练计划,吴先生会根据近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课教学。
业内也有很多设计师采取了夫妻店的形式,请您谈谈这么多年来和太太Monica一起共同经营事业的心得?
吴:很感谢Monica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支持,我们两人的分工做得很好,我擅长的是设计和工程,她擅长的是行政管理,我们相互配合,让公司更好地运转。在一起这么久了,两人都很有默契,哪些该你来做,哪些由我出面,所以也很少有分歧争论。
网络时代 篇7
一、深刻阐述自主学习能力的深远意义和显著影响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国外学者提出, 随后成为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尤其对大学生而言, 自主学习更是衡量他们自身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成为衡量高校所推行的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自主学习这一领域, 并在相关方面加强研究工作。尽管如此, 到目前为止, 关于自主学习仍然没有统一的概念定论, 这也说明在当前的研究基础上, 学术界对自主学习这一研究对象进行定义时充满了个性特征。
以笔者看来, 顾名思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正是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 学习者为自己制定合理、实际的学习目标, 选择相应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鞭策监督自己的学习进度, 并及时对自己进行学习检测的过程, 其特点在于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自己, 且根据学习者自己的兴趣来发挥作用, 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更加开放、自由。关于这一点, 《网络时代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一书中提及的研究内容不同于以往传统学习的学习模式, 而是将传统学习课程模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 针对其局限性和落后性,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现如今我国学术界关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尤其在受到网络背景的冲击之后, 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增加了互联网学习这一崭新的学习平台, 互联网现在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英语自主学习对大学生而言, 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基于此, 本书的编者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及得当方法的深刻阐述, 观点独特, 语言精练, 高屋建瓴。众所周知,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多的是开放自主等特点, 只有当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愉悦感和满足感时才会充满学习的动力, 从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新学习策略等, 反之一旦产生抵触情绪, 自主学习将无法进行。21世纪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英语人才需求量全面激增, 作为世界上使用程度最广泛的语言, 在互联网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 英语显得更加重要, 而国家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更多地在于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等方面,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 也给了他们更多学习英语的途径和渠道, 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全书分析了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不仅对高校大学生及教育工作者自主学习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使之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更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二、全面探讨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从广义上而言, 自主学习受到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三方面的综合影响, 且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不同层面上影响着自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 考量网络时代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需要从主观、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入手, 结合当前的学习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才能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网络时代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一书针对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重点设置了几个章节, 进行深入剖析和细致讲解, 其中包括课程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课程因素包括,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大学英语教学材料、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评估等四个重要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包括, 学生心理、动机、能力、自控能力等因素。由于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复杂多变, 因此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也是多样化的, 针对制约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本书作者又叙写了第四章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多方面论述了强化英语学习的动机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强化英语学习动机、提高个人自制力做起, 这不仅是为了激发学习动机, 更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进而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重建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的迫切性以及营造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理想氛围的重要性, 前面已经讲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监督和引导, 因此高校的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循循善诱, 督促、监督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倡导者、培养者、监督者和支持者, 与大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并打消他们心中的问题和顾虑, 时刻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向以及发展趋势等, 还要加强对个体情况的了解, 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所制定的学习目标提供建议和鼓励。此外, 还要多开展自主学习集体性交流活动, 从而实现大学生以集体为单位的自主学习良性循环, 帮助大学生从多方面完善自己的学习架构和目标制定, 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路上实现质的飞跃, 因此说教师在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本书将焦点集中于自主学习的策略培训。这一关键内容, 设置合理, 编排到位, 为网络视角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献计献策。其中, 尽管书中不乏有争议性的观点和论述, 但是作者本着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态度, 将不同的观点与方法、策略与技巧统一于网络时代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上来, 彰显了语言的张力, 也体现了作者海纳百川、尊重知识、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
三、重点剖析和评价了策略的设计和实施
现如今, 我国的大学生对英语自主学习这方面的主动性不够强, 将更多时间用在了专业课学习上, 忽视了当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高标准、严要求和高需求量。为此, 要想全面提升英语自主学习的效果, 必须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尤其是利用网络, 构建真实有效的语言模拟环境。因此, 全书围绕网络时代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这一脉络, 构建了从了解到分析, 从分析到深入, 从深入到贯通的有机整体, 重点剖析和评价了策略的设计和实施。为了使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对策得以落实, 编者提出了自主学习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平台的设想, 高校有义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独立自主、高效自由的自主学习氛围和学习平台, 因此书中对自主学习支持平台的功能与数据库的基本内涵和整体方向做了有序布局, 更对平台建设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刻思考。网络时代下的社会进步发展速度非常快, 相应的知识学习也被赋予了动态性的特征。为进一步完善自主学习框架结构, 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 作者还设置了监控理论, 共分为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自主学习多元监控体系的构建、内部监控策略、外部监控策略等四个层面。帮助大学生基于网络平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由表及里完成对自身的监督控制和对知识的创新思考以及迁移拓展等环节, 从而全方位提升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 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网络时代职场新规则 篇8
一、工作方式的变化
工作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原有规则的变化, 新规则的变化也带来人们观念上的变化,
1、传统的早九晚五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现代社会工作方式的快速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提速, 必须有更灵活的工作方式来激起他们的工作热情, 帮助他们调整最适合自己作息习惯的生物钟, 以保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来“降压”、“解压”, 让他们的头脑时刻保持高度的清醒。企业也在极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潜能, 比如软件工作者, 最佳灵感是早上三点, 早九晚五就不完全适合他们。所以, 职场“弹性工作制”应运而生, 传统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弹性工作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如图一~图三所示:
2.、炒老板和被老板炒不论是与非
现在, 工作不合手, 炒老板和被老板炒是家常便饭, 当今职场的优胜劣汰生存法则是做一匹千里马, 定义是:经验、技能、品德三方面都很好, 有真正的专业水准、责任心、洞察力, 并在公司和业内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的口碑。企业愿意接收这样的千里马, 即使他们跳槽后再回头, 企业都鼓掌欢迎。但是, 职场新规则认为被老板炒鱿鱼, 并不等于这个人一定有问题, 而有的时候, 千里马也会被炒掉, 但是在别人眼中, 他们依然是精英, 到哪里都是千里马, 也没有人认为他们被炒是他们的问题, 恰恰相反, 在其他员工眼中认为是公司的观念出现问题, 因为在互联网时代, 员工的识别力和判断力很高的。
二、沟通方法的变化
如今, 职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 甚至为了得到金钱、房产、爱人、升迁、地位, 都在拼命和玩命。互联网时代的职场竞争规则很多, 沟通是职场的规则与潜规则之一。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等大都市, 市场化、商业化、公司化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形态, 要求职场人除了懂得竞争的技巧, 拥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不断去努力奋斗、突破自我, 靠自身努力获得成功以外, 沟通也是成功的法宝之一。有效沟通的方式和过程如图四所示:
竞争使职场每个人都在饱受办公室政治的冲浪, 办公室政治中沟通也不可缺少, 如职场公认标杆杜拉拉的处心积虑, 察颜观色, 该硬时硬, 该软时软, 所有事情都有明确目的, 具有强大的自制力, 权术, 心机, 能力, 人际关系, 有效沟通, 执行力, 甚至是否与上司对脾气, 都是有的放矢, 最后一步一个脚印的升迁成为顺理成章, 这对任何一个职场人士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沟通是职场人士相互和睦工作的纽带, 是建立个人情商和人脉的基础, 同时还是压力传递的另一种方式。沟通、再沟通、永远积极沟通才能有效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个体、群体、组织、社会之间的关系, 沟通、合作、激励、学习、创造、自律是职业成功的要素。只有不断增加与别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养成沟通的习惯和技巧, 有效深度双向的沟通, 能使自己与大家知己知彼, 动态掌握自己在团体行动网络中的坐标, 才会缔造个人影响力, 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获得成功、锦上添花。有效沟通的原则如图五所示:
三、职业成熟度
职场如战场, 职业危机意识, 让职场人感到核心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是不可缺少的武器, 具备软件工程技能 (Software Engineering Skills) , 帮助自己摆脱“职业瓶颈”, 工作中有所突破, 得到职场晋升, 当机会出现时才能游刃有余、胜券在握。职场最受欢迎的十大技能如图六所示:
网络时代, 一切变化太快, 总是在“翻新”。在新的职场环境下, 我们面对市场的新主导地位、岗位需求结构的新变化、产业结构的新布局、职业出现的新调整, 就业岗位的新需求、地域分布的新特点、技术换代的新升级、国际化的新影响, 面对新的形势发展、新的失业现象、新的就业模式、新的竞争压力等等, 促使工作岗位对职场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规则。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获得成功, 而对企业内员工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要求, 如:智能水平、工作主动性、人际关系等, 这就需要职场人在飞旋的职场变化中不断翻新, 如图七所示
作为一种明显的变革, 互联网正在对管理的所有特征产生巨大的影响, 新兴的交流方式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大增, 也增大了生活的压力, 造成了更多的干扰。总的来说, 职业活动中的各项特征从未改变, 并将继续保持, 它们包括:永不消歇的节奏, 简明、多样、细碎的行为方式, 干扰不断, 务实取向。
网络时代的广播架构 篇9
国内的广播媒体大都拥有自己的网站, 其形式比较原始:简介式网站, 综合性网站。简介式网站将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简介及节目时间表等一些常规内容放到网上, 并且多半会有广播节目直播和点播功能。综合性网站则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网站, 新闻来源更广阔, 服务范围也更大, 甚至开展商务活动。前者主要以地方台网站为主, 占大多数, 后者以部分省级台和中央台为主, 数量非常有限。
无论是简介式还是综合性网站, 都存在很大问题, 都不能起到广播内容另一个传播渠道的作用。
首先, 观念落后。部分地方台网站的建立只是跟随潮流而已, 他们认识到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性, 以及在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必要性, 但并不清楚网络媒体到底有什么用以及应该怎样用。
第二, 目前大部分广播电台采用租用服务器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网站, 这样的好处是投入的成本不高, 但相应的, 在网站的制作及维护上, 没有专业的队伍, 以致网站的规模不大, 制作水平不高, 更新速度慢。
作为广播内容的另一种传播方式, 电台网站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媒体, 它是广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和接收方式, 它与电台应该合为一体。以香港电台为例, 记者一人出去采访, 发回的报道, 有文字, 有音频, 还有视频。接收这名记者稿件的, 有该电台的编辑, 也有该电台网站的编辑。登录香港电台的网站, 有电台正在播出的每条新闻, 文字、音频一目了然, 不像内地很多电台网站只有一个直播或者点播的链接端口。
传统广播电台现有的生产流程, 是采访——编辑——播出, 广播信号通过发射系统传播四方, 听众用收音机来接收信息。这个流程的前半段——采访、编辑、播出, 是内容生产过程, 而这样的内容完全可以有两个不同的传播途径, 一个是广播, 另一个是网络。
把网络纳入自己的传播途径, 电台节目的生产流程和部门架构一定会发生变化。参考目前一些媒体的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架构设想:广播和网络合为一体, 拥有一个中心, 一支队伍, 两个平台。
两个平台指电台和网络各有一个编辑团队, 分别负责两个传播途径稿件的编辑, 同时拥有一个记者团队。为什么网络和电台需要各自的编辑平台?现在一些电台的操作方法是将网络广播的后台交给电台编辑直接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新迅速, 坏处就是不够专业。
其实, 网络和广播是两个不同的媒体。他们的受众群不同, 在受教育程度、年龄、喜好等方面差距很大。其二, 网络和广播承载内容的容量也不同, 广播有时间的限制, 一个节目到点播出, 到点结束。网络则可以无限制地延伸下去。广播是听觉的艺术, 网络更注重视觉冲击, 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各自的诉求。
比如电台的编辑要考虑节目内容的时长, 考虑主持人的风格、语速, 考虑广告开口, 考虑和整个节目的协调等。而网络的编辑要考虑新闻的相关链接, 如何排版更加醒目, 标题怎么做等等。只有拥有专业的队伍才能呈现专业的效果。所以, 网络和电台需要两套编辑平台, 而这两套编辑平台在运作上又是步调一致的。
广播编辑、网络编辑应与记者、指挥中心一同开选题会, 在记者报题过程中, 指挥中心的主管决定每一具体稿件的“流向”, 并分别由网络编辑与广播编辑负责跟进。
一个中心指宣传报道指挥中心, 确立报道方向、新闻选题、题材规划等, 统筹指挥两个编辑平台和一支记者队伍。指挥中心要确定各部门稿件的重要程度与播出时间, 并确定网页头条、广播头条, 各要闻区的稿件及顺序, 保证这些重要位置的稿件每天的更新。另外, 指挥中心也要掌控记者稿件采写的最新进展, 随时向记者发出指令, 要求其稿件分别发向网络、广播编辑或两方均发。
一支记者队伍指广播和网络拥有同一支记者队伍, 他们承担着向网络和广播同时发稿的任务。为什么只有一支记者队伍?记者采访是新闻生产的第一道工序, 这个环节需要集中力量获取更多的新闻资源。我们也看到不少媒体的电台和网站是两套人马在办, 各自有自己的记者, 这其实是一种内耗, 新闻资源是有限的, 两套采访班子不仅会发生条口的冲突, 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当然, 这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了解广播和网络两个传播方式的特点和流程, 对文字的采写, 音频的采集, 甚至视频的采集都要熟练。
网络时代的编辑特征 篇10
1 网络时代
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瑰宝,其中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企业也应及时转型,不断寻求突破。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就应该结合时代需求,不断突破发展。报纸期刊编辑出版领域应推陈布新,及时采用新型电子技术,使网上投稿、远程审稿、校样网上传送、在线编辑及期刊网站建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编辑、作者、排版印刷、发行形成一条龙服务,以网络的形式将其紧密相连。
与传统的印刷媒体相比,现代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印刷媒体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文字出现的速率不高、铅字危害读者大脑神经和眼睛,使其产生视觉疲劳。但在网络时代,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跳跃的文字、丰富多彩的画面,不仅给人以视觉享受,还让人在美的感觉中轻松愉悦地了解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于那些习惯了电视画面的广大读者而言,让他们去阅读传统的印刷物,他们也会感觉枯燥乏味,阅读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网络时代似乎颠覆了一切,它培养了读者新的阅读习惯,如今手持书卷、品茶看书似乎成为了老年人的一种消遣方式。网络将世界上已知或已有的文献都囊括其中,造就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无形图书馆,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网络阅读较之于传统阅读,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是一次改革。尽管人们可以松散地躺在床上,手握一本精美的书籍,去品味书中的乐趣,感受印刷物所带来的快乐。但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要想高效、快捷地获取资料,就必须要去电子网络中寻找。而报纸、书籍编辑领域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应该将自身与网络结合,采用“互联网+”的理念,对自身进行转型变革。
2 网络编辑流程
传统的编辑流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前编辑阶段、编辑加工阶段及后编辑阶段。在前编辑阶段中,首先要进行选题策划,待确定后进行组稿审稿。这一阶段的进行,是为了保证栏目的策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必要的社会性,要求能够反映社会现状,尽最大可能对实事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使读者能够知道事实真相,了解前因后果,这是文稿编辑加工前一项不可或缺的步骤。在编辑加工阶段,主要是完成文稿的评审、加工、排版工作,这些工作完成后再由责任编辑进行初审和二审,直至完成终审定稿,确定改稿是否需要再次加工或是否可以进行发表。后编辑阶段是为了保证信息与文字的准确性,主要包括校对、清样及信息反馈的采集分析,方便对文稿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3 编辑流程特征
在网络时代,覆盖世界各个角落的互联网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对传统发起了一场变革,这就使得报纸、期刊类的编辑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其编辑的主要流程和工作方式也在这场革命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比如,传统编辑中,各个工序是相对独立的,但在网络时代,它将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逾越了之前工序间无法相互连通的界限,使各个工序同步化、一体化。传统编辑需要多人合作,经过多次转手后才能完成一篇稿件的定稿发表,但如今网络时代将其进行统一同步,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在互联网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高效率的检索功能,从作者、关键词、期刊名称等检索入口进行查询,对文稿的创新性及学术性进行审查,提高了文稿的质量,保证了文稿的可信度,且机器查询可以保证其客观性,避免了人工查询的主观影响。在网络时代,编排人员可以直接在机编辑,利用专业编辑器对编辑加工痕迹进行保存留样,随时根据编辑人员要求及意见进行及时修改,对较为复杂的图表、公式,可以直接扫描绘制,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校对工作,一方面可以采用专业化的软件进行校对,另一方面可以发给作者或采用联网交叉校对,待一切完成后,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交付印刷厂进行印刷。
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给期刊编辑注入了新的特点的同时,也赋予了编辑工作新的历史要求。编辑需要做好设计、组织、加工等工作,它是出版工作中的中心环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确保编辑工作的质量。
在网络时代,为了起到与时代接轨的效果,编辑部要先实现网络化,要求编辑可以接受作者的网上投稿,然后组织审稿人进行审阅、综合评估,确定是否可以发表录用。在网络环境之下,还可以实时完成成本预算、财务管理、出版监控等工作,提高编辑的效率,完善编辑管理制度,更好地促进报纸、期刊编辑社的发展。
基于此,报纸、期刊类编辑的思维模式及工作方式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网络时代,编辑应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应树立正确的理念,培养其创新、竞争意识,要解放思想,跨越传统视野。同时,需要抵制诱惑,拒绝不良影响,要认真负责地审阅每篇稿子,要求每一篇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要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具有过滤与深挖信息的能力。
4 结语
报纸、期刊是传递民族文化与最新科技成果的一种形式,编辑则承担着保证每一篇稿件真实准确的责任。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注重知识结构的更新。在网络时代下,各个工序流程已经形成了一体化和同步化。因此,编辑应结合新的形式,熟悉新的业务流程,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这样才能保证网络时代中报纸、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才能保证编辑工作的继续存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彻底来临,通过网络,人们可以随时找到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吸收知识、了解时事、放松心情、聊天交友。但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于传统的报刊、书籍编辑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因此,编辑工作应结合时代特征,做好转型,本文就当前网络时代的编辑特征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网络时代,编辑,特征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玉萍.论编辑活动的哲学内涵[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1997.
[2]邵益文.新时期编辑活动新的特点和要求[C]//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2001.
[3]杜月英,朱君华“.文责自负”还是“文责共负”[C]//第三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网络时代乐淘淘 篇11
我所经营的店铺叫“淘淘吧”,实行代购和实体购买,与电子商务这个专业是相得益彰的。下面我来谈谈我开店的一些心得。
首先,店铺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吸引顾客的眼球,把人吸引来了,你才能有机会把商品销售出去,没人来,再好的商品也是卖不出去的。我就以商品的宣传做一下介绍:
1.第一眼的感觉——图片
图片一定要拍的清晰,最好不要从别人的店铺帖图,都一样了就没有新颖度了,拍摄图片一定要突出你的商品,最好把前后左右能展现出来的图片都拍上放到你的商品展示栏里面,这样买家摸不到的商品,就能清晰的看到了。
2.第二眼感觉——商品标题
经研究调查平均而言,无论看广告,还是看报纸的人群中,有80%人会看标题,却只有20%的人阅读内文。当你决定出一个好的商品标题会让人锁定你的商品,直接决定购买它。会大大的提高你商品的浏览量,对你店铺的兴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标题应该包含的内容=(1)商品名称+(2)同一商品的别称+(3)商品价格+(4)商品必要的说明+(5)备注。
3.商品描述
被你吸引来得顾客,一定会看商品描述的,你可以在商品描述栏里写上详细的介绍、图片展示、邮递方法、标准尺码对照、支付方式和联系电话。
4.店铺宣传
学校有宣传栏、广播台等宣传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把我们的商品更快更好的推销出去。
5.网络宣传
在互联网爆发的经济时代,网络是为我们提供信息的第一平台,习惯从网络上摄取信息的我们当然要把网络宣传作为我们的首选途径。
网络时代创作风格研究 篇12
看过电影的人无不为马克·扎克伯格的语速所困扰, 这也为本片烙下了最强烈的印记。开场戏就这样充满压迫性, 蛮横地将一个天才推倒你的面前。第一场戏拍了90遍, 目的就在于尽量使演员的语速符合影片对人物的要求。人人知道第一场戏对于全片有多么重要, 但大牌明星在做过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与一个天才艺术形象的要求或者说现实生活中原型的表现相比还差了90倍。斯坦福大学的企业家演讲系列可以作为印证, 马克就是这样说话的, 别人不是。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动感极其强烈, 以速度突破时空的时代。引领潮流者必须具备在感官上满足受众理解要求的外在特质。马克的表述当然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时代的机遇中, 必有这样的人物出现, 必有这样的故事发生, 他们借助时代机遇提供的锐利武器, 试图突破一切与目标不相适应的束缚, 到头来依然演绎着千百年里不断上演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总有无奈的选择, 充满了欲望与困境、追求与幻灭、情感与伤害、责任与背叛。在一幕幕的故事演绎中, 他们将怎样把自己呈现给世人呢。
学校委员会主席官腔十足地历数着facebook面对的涉嫌妨害公共安全、侵犯版权、侵犯个人隐私以及马克作为个人受到的关于违反校规和私自将学生照片对外发布的指控。马克接过话题, 他回顾了自己在校报针对校规部分所做的道歉声明, 关于其他部分, 他声称自己应该受到学校嘉奖。“嘉奖?”“是。”“不懂。”“那部分?”“关于嘉奖。”经过一番彼此的戏虐与调侃后马克应声说道:“网络有漏洞。”主席精心营造的围攻态势全线摇晃起来。
马克与文氏家族的交锋情景更加精彩。与文氏兄弟较量的核心在于, 马克是否在同意参与文氏的harvardconnection开发时, 窃取了他们的创意和开发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自己的网站。在律师盖茨给出结论前, 我们看到马克已变换了姿态, 他侧身而坐, 凝神窗外, 待律师说完后, 目不转睛的漫漫开口道:“下雨了。”律师不相信地问:“什么?”“下雨了。”“你在集中注意力吗?”“没有。”律师追问说:“你有资格这样吗?”“什么?”律师威胁性地问:“你觉得我有资格让你集中注意力吗?!”马克:“我宣誓不做假证, 所以我有权说不。”律师更进一步, 厉声质问:“我不配拥有你全部的注意力吗?”他得到了迎头痛击:“如果你的委托人想把我踩在脚下, 显得自己高高在上, 他们尽可以试试。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在这里听你们骗来骗去。我可以腾出一丁点注意力给你。我其余的心思都在facebook。我们所做的事情, 我相信这个房间里没有人有能力去做, 尤其是你那缺乏想象力创造力的委托人。我的回答你满意了么?”
不同的情节里, 马克与两位江湖老手的交锋同在一个时间与场景中, 与才华横溢的昔日好友爱德华多的交手则跨越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和东、西海岸的广阔空间, 而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长萨默斯在比美国历史还早100年的哈佛校长办公室里面对具有通天手腕的文氏家族新起的代表人物。在那里, 胜利者都不动声色地洞悉了对抗的进程和结果, 引领着事件的发展。一路下来, 主人公都用游戏的心情, 巧布机关, 步步设局, 先是漫不经心地卖出破绽, 再欲擒故纵诱敌深入, 身形反转中几番兜兜转转, 而后猛虎下山, 以撼人的气势一举击垮对手。不似当年的刀光剑影, 不是昔日的炮火连天, 肖恩说:“原先我们生活在牧场, 后来是城市。现在我们活在网络上。”今天的人物当是哪般形象。
在热烈的围观中, 教室中央转圈摆放着电脑, 屏幕前几个少年拼命敲击着键盘, 他们间或扬起脖子喝一口啤酒。随着一阵阵的叫声响起, 倒霉的校园网防护被一层层攻破直到被杀入了核心。比赛规则是, 竞赛者每写十行程序必须喝一口啤酒, 第一个攻入内核者获胜。马克走到电脑前看了一眼:“你被录取了。”
烟囱上拉出一根滑索, 屋顶上的人沿着滑索从天而降再跳入泳池内。马克举着录像机拍下那溅起的水花。
夜色中的街道车灯驶出优雅的曲线, 哈佛校园里学生们往来行走, 有人用小提琴拉着舒缓乐曲, 这迷人的景色中, 隐隐有急促的脚步声逐渐清晰起来并演化成主要的感官形象。马克一路跑来, 又一路跑向大楼前, 他推开大门, 穿过俯视的廊柱, 攀上高高的阶梯, 破门而入后, 打开冰箱, 打开啤酒, 打开电脑, 他上了网。
作为电影前段中最具画面感的一组镜头, 这里不仅对前面紧张的情节作了大幅度的舒缓, 使整体的节奏得到有效的平衡, 也为全片的节奏确立了结构性的底线, 为即将呈现的事件的发展提供了意象化的暗示。马克就像一只陀螺, 人们误以为静止时面目清晰的它就是它, 其实那时它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性的一般化物体。它必须不停地旋转, 在旋转中表现其存在的真实意义, 千姿百态, 进退摇曳, 风生水起。彼时的马克正当雕琢成型, 艾瑞卡的一番抽打, 这支陀螺开始了人生意义的旋转。他将一路前行, 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最终登上王位, 接受万民的欢呼和拥戴。或许导演看清了现实必须经由网络实行翻转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又或许在他的意识里马克和他代表的网络人依然是当今这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中的一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 他们那即将上演的故事只是优雅乐章中一缕不和谐的旋律。
肖恩于马克就像一面镜子。他成名极早, 曾经建立了红极一时的napster网站, 网站的成功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全球唱片业的正常经营, 成为音乐唱片销量滑坡的重要显性因素之一。不仅如此, 由于napster与唱片业的官司等一系列事件, 导致了美国互联网界与传统行业就著作权与版权保护法、专利权保护法以及商业保密法甚至宪法关于公民权利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影响波及全世界。对于如何认识互联网产品与创业, 肖恩精通网络技术和网民需求, 懂得网络产品的核心意义。他胸怀宽阔, 目标之远大早已跨越了传统行业经营方式能够想象的边界。他融资技巧娴熟, 对资本市场上所谓“天使”类风险投资者的嘴脸和心理了然于心。不仅对网络产品的扩张方式与策略极具战略眼光而且对工作团队中相关人员发展潜力的评估鞭辟入里。在网络英雄辈出的时代, 肖恩与马克惺惺相惜亦师亦友, 或者说肖恩就是马克创业时的引路人。
爱德华多那天夜里匆匆赶到马克的宿舍, 他为朋友的失恋而担心;爱德华多独自长久的坐在校委会门口的石柱下, 他要为刚刚受到校纪处分的朋友分担一份压力;爱德华多还做了很多很多。他为网站的雏形写出了核心算法, 他为朋友的冲动甘冒失去心仪的俱乐部会员资格的风险, 他为网站提供了第一笔启动资金, 他毫无怨言的承担着网站快速膨胀带来的经济压力, 他长途奔波寻找投资人希望使网站早日走上赢利的轨道。观念冲突, 影响被削弱, 地位被取代, 他不惜以扼杀网站来实施报复。
卡梅伦、泰勒兄弟, 头顶着无数的光环, 显赫的家庭、足以影响千万人利益的社交圈、名校荣誉的捍卫者、哈佛品学兼优学生的代表, 也是马克曾经念念不忘的成功者的象征。美丽的艾瑞卡, 聪明、善良、独立、自尊, 马克痴心相爱的女孩。
由内到外, 他们就像一组同心圆包裹围绕着一心走向成功的马克。但是, Facebook应该是完美的, 肖恩必须被抛弃。facebook应该是伟大的, 爱德华多必须离开。facebook应该破壳而出, 卡梅伦兄弟必须让路。Facebook应该孕育成生命, 艾瑞卡必须在伤害中断绝与你的关系。
这是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不同吗?大卫·芬奇却好像在编写一个循环运行的程序, 一旦你想要在网络上获得成功, 背叛就会不断上演, 你能做的无非是变换参数:女人或男人、主流族群或少数族裔、爱情或友谊、身份低微或地位高贵, 抑或是智慧超群或者性情浪漫, 当然会来自敌对一方, 也可能出自内部阵营。一如马克在攻城掠地时突然问道的一样:“他们又会传递给谁?”
有人说《社交网络》像一部纪录片。回忆与质询交替, 完整呈现了创业与财富的对立。除了少有的几处声音蒙太奇外, 其余的场景转换全都是直接的切入。肖恩起身离开餐桌, 临别时他对马克说:“去掉那个定冠词。就用facebook。简洁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