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媒时代

2024-08-06

网络传媒时代(精选12篇)

网络传媒时代 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传播、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新传媒的发展, 网络艺术将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 要大力开展网络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 要大力开展网络艺术教育的实践与应用。就目前而言, 网络艺术教育的实践与应用应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通过文化传播, 实现网络艺术的文化价值;通过学校教学, 构建网络艺术的学科教育体系;通过网络艺术教育, 实现传统艺术教育创新。

关键词:网络艺术,新传媒,艺术教育,传播

新传媒

“新传媒”是一个还不确定的概念, 因为它的外延一直在不断扩大, 内涵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产品的不断创新更加丰富, 可以说它是媒体技术、媒体形态、媒体产品、传播方式等媒体行为的统称。就目前而言, “新传媒”概念的外延大致主要包括互联网传播、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也有人认为新传媒就是个人传媒或者跨传媒。因此, 新传媒时代有这样几个特点:内容生成的即时性、内容获取的随时性、内容传播的互动性、内容投放的定向性等。事实上, 新传媒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等概念的拓展。从当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网络的普及来看,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进入新传媒时代。

网络艺术

网络艺术的兴起是与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发展同步进行的, 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的网络艺术作品, 大致都是传统艺术作品在网络中的呈现或再现。到了本世纪初, 随着网络发展的成熟, 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的通用平台, 真正的网络艺术作品开始出现。因此, 网络艺术是在网络平台中创造的, 并主要存在于网络中。就目前国内外网络艺术的发展来看, 网络艺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不论是表现形式、编写规范, 还是管理引导、政策导向, 都处于自发状态。国内外对于网络艺术的研究也是刚开始, 不仅没有相关的著作出版, 而且相关的论文也不多。总体而言, 网络艺术的概念大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广义的角度看, 所谓网络艺术是指所有能与网络发生联系的形式艺术, 或者通过网络来表现的艺术, 或者运用网络技术设计的艺术, 既包括网络中的艺术, 又包括网络的艺术;既指能够在网络上传递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后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录像等, 又指把一些网络生存状况 (所谓的网络文化) 作为表现对象, 通过“网络多媒体艺术”形式或者传统艺术形式来表现的艺术。[1]从狭义的角度看, 所谓网络艺术指只能在网络上传播和实现的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后的艺术, 其艺术实现还必须要有用户的在线参与。

从目前而言, 我们认为网络艺术的概念还是理解为广义的好。因为, 任何一个概念的成熟不仅需要实践来检验, 更需要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给予广泛的关注。人们对于网络艺术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不同, 由此, 对于网络艺术的定义也有很大不同。从网络艺术的英语使用就可窥见, 网络艺术被翻译为Network Art、Internet Art、Cyber Art、Net Art、Art Online或Web Art等。在国外, 网络艺术一些时候还与new media art、electronic art、software art、digital art、telematic art和generative art等对应起来。而这些概念并不与网络艺术完全对等。由于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没有达成共识, 关于网络艺术的教育及其研究的情况, 在文献统计与分析上还存在困难。因此, 从材料收集的角度看, 目前我们对于网络艺术及其教育的整体情况的把握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通过文化传播实现网络艺术的文化价值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结晶,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部分, 尤其对于民族文化和久远的文化而言, 艺术是其精华部分和主要载体。因此, 网络艺术教育要十分注重文化的参与, 不论是网络艺术创作还是对于网络艺术教育, 既要注意吸收外来文化, 又要注重弘扬民族文化。日本很多少年漫画确实能激起年轻一代对美好的事物产生共鸣。这种现象的积极作用, 我们也要抓住, 但其消极面必须加以克服。要想清除消极的影响, 就需要进行高水平的教育引导。教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地深入讨论文化侵略等问题, 提高政治文化认识、提高审美的教育功能。在学习国外网络艺术优点的同时, 要融入并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不仅对于网络艺术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而且对于创建网络艺术健康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2]

我国网络艺术作品应该符合我国人民的一般审美诉求和审美心理, 应该与我国社会生活的现状紧密联系。设想一个网络艺术作品呈现的是受众完全陌生的世界, 那么受众势必会产生很大的受挫心理, 从而作品也就达不到应该产生的艺术影响力。事实上, 就目前而言, 网络艺术还是一种试验艺术、前卫艺术, 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态或传统的艺术形式, 更不同于以往的直面艺术 (包括纸张艺术、建筑艺术、形体艺术等) , 它存在于网络空间, 具有虚拟性、非物质性等特征, 它既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挑战, 又为传统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崭新的机会。因此, 网络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并没有鸿沟天堑, 它们之间有竞争, 更有合作融合发展的巨大空间, 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更新欣赏者的感知世界, 而且更能够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3]网络艺术是艺术发展的崭新形态, 它属于艺术的整体体系, “艺术”是其核心和基本的成分。我国传统艺术是五千年文明文化孕育的成果, 是丰富的艺术宝藏, 我国网络艺术完全可以与传统艺术结合产生出更具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4]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染缸, 网络艺术也会被染上各种颜色, 甚至变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带有过多的功利化和物质化,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被严重忽视。很多时候, 未成年人如果在现实家庭里找不到亲情温暖, 就会到网上去寻找, 而变质的网络艺术如网络色情暴力文学作品、图片、影视等, 都有可能侵害那些经常上网的未成年人。对于变质或劣质网络艺术的传播, 必须运用“堵截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说, 既要注重采取堵截、剔除、限制等措施, 也要采用疏通引导、疏导宣泄等方式, 用积极、进步、优秀的网络艺术作品去感染、去熏陶、去引导、去教育广大受众。网络艺术教育有责任去避免感官刺激的低俗化。网络管理者或网络艺术的施教者有责任引导受教者欣赏高雅脱俗和庄严肃穆的美的网络艺术, 远离低级趣味、肉欲挑逗的所谓的“艺术”作品, 获得高尚情操的陶冶和审美境界的升华, 在施教过程中向“妙品”“神品”“逸品”的方向做有效引导。[2]

通过学校教学构建网络艺术的学科教育体系

在我国, 网络艺术教育基本上还没有走进学校的课堂, 尽管一些老师、个别学校已经开始在艺术教育的课程中加入网络艺术的内容, 但完整地进行网络艺术教育的课程或教学体系还没有见诸报道。因此, 我国有必要尽快开始在学校学科课程教学体系中开设《网络艺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在中小学, 应当使现有中小学的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课程得以提升, 增加网络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中小学的艺术课本, 既应增加网络艺术知识与内容, 又要尽快改变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脱节的现状。教育, 师资是基础。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网络艺术教育, 高等学校的艺术师资培养必须加进网络艺术教育的内容, 为中小学提供合格的网络艺术教育师资做好充分准备。同时, 网络艺术教育还要求学校和社会并行, 有效地推进社会公德和未成年人道德伦理体系的协同发展, 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艺术教育模式。[2]

在中小学实施网络艺术教育, 既要避免工具式的、技术性的单纯技巧倾向, 又要避免脱离实践操作的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说教的偏向;既要把一些工具软件当成是信息技术的必备知识来学习, 又要注重训练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使之能够创造性地、整体性地把握艺术对象;既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 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引导其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既需要通过网络艺术作品的欣赏评价,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又要在创作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处理好软件工具与艺术灵魂的关系, 处理好娱乐性与高雅性的关系, 处理好喜闻乐见的形式美与精神文化的内涵美的关系, 实现创造力培养、情操陶冶、灵魂塑造的综合培养。[2]

在条件成熟的学校, 应该开设网络艺术教育课程, 甚至在高等学校的有关专业开设网络艺术的专业方向。个别高校已经在这样做, 例如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就开设有网络艺术设计专业方向。

通过网络艺术教育实现传统艺术教育创新

一是网络艺术能够实现艺术想象力的巨大扩张。互联网的兼容性使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非常方便地相互引用、转化。任何数据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原先栖身于不同媒体的作品可汇聚、转换和沟通。这对于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艺术创作人才来说极其重要。数字化创作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具有超自然的想象、激动人心的情节、巧妙的构思以及出色的视觉效果, 极大地激发了人的艺术想象力。人们习惯于将左脑的抽象思维、数字意识与右脑的图像、音乐的感悟能力分离, 而网络最大化地发挥了大脑的左右功能, 使艺术观念产生了变化。当今行业间的界限正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 人们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与体会网络数字化的生存空间。生物学、物理学、艺术学、电子学、数学、天文地理、音乐等共同构筑了数字的空间, 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 从而提供了一种综合的艺术观, 激发了人们的艺术想象力。[5]

二是网络艺术能够实现作品的无限复制和受众的自由漫游。在网络模式的艺术教育中, 大量珍贵的、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都可以很便利地通过网络艺术形成复制品, 取代了原作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和价值, 使得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可随时观赏, 这就使复制对象产生了新的活力。从一个角度看, 这是以往传统模式的艺术教育所不能实现的。

现实时空中的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固定在一定的时空中, 很难实现一个又一个瞬间链接, 而网络艺术却能轻松地实现这一点, 一个又一个的超文本链接, 不仅很容易, 而且诱惑人们不断地点击和浏览, 最终实现自由的漫游, 甚至把漫游作为目的, 行为代替了思想, 漫游本身也成为艺术。当然, 网络的超文本链接一般规定了对一个问题的唯一诠释, 可能网络以一种终极权威的方式迫使人们接受完全一样的艺术, 使一些毫无价值的所谓“艺术”增值, 甚至成为合理合法的方法和理论。这是网络法西斯主义所造成的。从一个角度看, 网络本质特征就包括这一点。由于网络提供给人们无限自由漫游之权利, 当人们漫游网络的行为变成了使用网络的目的时, 漫游者就很少会对某个艺术或者问题提出质疑, 只无休止地漫游于超文本的一个又一个的解释, 人们的批评性和逻辑性等理性思维必将被束缚, 网络艺术的实现与价值将与传统艺术发生激烈的碰撞, 必将影响到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鹰.网络艺术与受众的审美需求[D].武汉理工大学, 2006.[1]陈鹰.网络艺术与受众的审美需求[D].武汉理工大学, 2006.

[2]彭逸伟, 王春光.网络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5) .[2]彭逸伟, 王春光.网络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5) .

[3]张屹.网络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 .[3]张屹.网络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 .

[4]张屹.论网络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之相融[J].齐鲁艺苑, 2006 (6) .[4]张屹.论网络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之相融[J].齐鲁艺苑, 2006 (6) .

[5]白育芳.网络艺术教育的悖论[J].成功 (教育版) , 2007 (4) .[5]白育芳.网络艺术教育的悖论[J].成功 (教育版) , 2007 (4) .

网络传媒时代 篇2

传媒时代的节日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急剧发展的变革时代,一个古老农耕农牧文化的社会正在向工业现代化转型,几千年积淀承传的民族民间文化经受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民俗在发生着深刻的流变.在一个人类传媒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如何树立起鲜明有创造性的.民族文化理论,如何对待具有丰富文化积淀的民族重要节日,这无疑是一个紧迫又具有现实和发展意义的新课题.

作 者:乔晓光 QIAO Xiao-guang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100081刊 名:民族艺术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NATIONAL ART年,卷(期):“”(2)分类号:G03关键词:变化 自发 自觉 人民 资源 创造

网络传媒时代 篇3

关键词:网络传媒;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大学的教育工作,不仅包括理论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时下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显然已不能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因此,大学生辅导员在网络传媒环境下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使网络传媒与网络平台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网络传媒时代大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网络传媒时代,电子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的应用,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使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也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更多地集中在网络平台上,这使双方的交流更加频繁,有效地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使辅导员更加具有亲和力,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2.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网络技术平台的应用,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网络平台的应用,冲击了高校辅导员传统的教育理念。网络平台中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通过网络实现,属于虚拟的交流方式,进而也造成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形成了虚拟的人际关系。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辅导员的教育内容转变为信息信号的传递,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变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

二、透析网络传媒时代大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1.建立以学生工作为基础的班级主页。首先,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辅导员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以班级学生为主体的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班级主页当中,设置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浏览班级主页,通过网络内容的浏览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同时设置学生留言板、班级动态、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一系列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板块,促进辅导员与大学生进一步交流,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利用网络与学生在线交流。大学生辅导员可选用一种在大学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网络交流工具,如微博、QQ等与大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方式,不仅符合大学生的网络交流习惯,同时也能提升大学生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这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范围,增强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感和崇敬感,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3.辅导员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辅导员必须进行教育方式的转变,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应用水平,通过多媒体教育平台、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交流工具的应用,使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使教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实现完美的统一。

4.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传播正能量。网络平台的应用,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借助网络平台在大学生当中传播社会正能量。辅导员可在学生的交流群,或是所建立的班级主页上,分享网络平台上的红色网站或红色文章,使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来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的视频、语音、文字等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水平。

三、结论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网络平台的应用,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辅导员应该不断转变教育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地输送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桂艳,王平达.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创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60-61.

[2]张立荣,王健.高校辅导员数字化工作的现状调查与方法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17-21.

网络传媒时代 篇4

这句话显然还不能完全概括网络这一全新媒介的巨大魅力,因为三大传统媒介(报刊、广播、电视)从传播功能的物理性能上看来,已无一不包含其中。因此,传统媒介虽然不至于像专家所预言的那样“我们将化为泡沫”(以边缘媒介的形式存在或开发新的功能),但媒介主体地位的位移却已是无可争议。

“把关人”和受众劳燕分飞后各自所面临的问题

显然,真正令大众为之兴奋的并不是网络取代报刊、广播、电视而成为媒介世界的主体(他们才不关心这个呢)。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较而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性——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才是这次媒介革命的真正的关键,这也是新一代媒介的受众主体(此语显然已不够准确,因为他们也是传播者,借用一个相对准确的名词就是:“用户”,这意味着媒介的工具属性进一步强化,媒介只有被人使用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全球近十亿网民正在享受的、令传统媒介之读者(受众)羡慕不已的“自由”的核心:即自由地获取信息和发送信息。媒

对于一般的普罗大众而言,网络介的主要魅力在于“一旦进入网络空间,个人和组织便能够凭借电脑化的大规模信息交流系统建立起多向的相互联系;这时候,同一个人或组织既可以是新闻和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新闻和信息的传送者。在这张分散型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的经纬之中(美国马里兰大学马克·利维教授)。现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计算机知识的传统受众正以惊人的速度涌向互联网络(目前正在进一步转向移动互联网)——“让所谓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见鬼去吧!我要在网上自由地搜索,我要让全世界都听到我的声音”。也许,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互联网给传统受众所带来的惊喜只有用当年莫尔斯拍出的第一份电报的内容才能形容:“上帝究竟创造了什么?”

无疑,“见异思迁”的传统媒体的受众已义无反顾而又合情合理地抛弃了昔日的老伙伴——传媒“把关人”(包括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及作为机构的传统媒体本身),并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获取信息和展示自己存在的新天地。但“劳燕分飞”之后的“把关人”(传统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与机构)却在失乐园中徘徊、摸索——显然,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已经过时,丧失了信息垄断特权与渠道优势的传媒从业人员将走向何方?他们所供职的传媒机构又将面临一场怎样的转型革命?如果说,传统媒体和他们的从业者能够凭借既往的公信力积累和信息采编优势而逐步转型于向大众用户继续提供专业的数字化的信息服务(他们将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一代网络资讯的服务主体),那么,支持他们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并保持独家职业优势的新的理论依据又在何处?

从另一方面来看,“自由”的网民大众也并非毫无麻烦可言。首先,面对网络上纷杂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字、图像、声音,他们面临的首要的难题将是:“我究竟该先看谁的(因为任何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又究竟该相信谁的(不可能事事都去亲历亲查)?”显然,随着信息源与传播渠道的进一步复杂化多元化,信息接收与传播的先后秩序以及各种信息的真实性考量已经成为今日网民大众面临的共同难题。

其次,网络媒介的互动性给予每一个上网者以平等的发言的权利,结果“人人都成为一个无须牌照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那么,在这个无声而“喧闹”的世界里,如果“人们认为要让别人听到自己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声音,这样,上帝的声音就可能听不到了”(美国芝加哥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显然,信息愈多来源愈杂,寻找真相的成本反而可能愈高,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让真相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因为“任何一种工具如果更适合于传播真相,那么它同样也更适合于制造谎言”(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听到“来自上帝的声音”(关于事实的真实报道),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了解、应该了解的信息,以正确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也是当今绝大多数网民不得不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从“把关人”到“网络资讯人”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记者、编辑和媒体高层决策者在新闻传播中一直充当着至关重要的“把关人”角色,履行着重要的信息把关功能,即“GATE-KEEP”。在传统的社会信息流通网络之中,“把关人”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什么可以传播和怎样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信息资源配置和传播控制的特权。在西方社会,他们一直被称为“无冕之王”以及独立于政府、法院和检察机构之外的“第四种力量”,这正是社会大众对他们的信息特权的潜意识的崇拜和默许(当然也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时至今天,“把关人”的理论无疑已经显得过时了,数媒时代式媒介主体的位移已彻底地改变了该理论立足的前提性依据——即“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网络化的数字媒介“以个人化的点播

服务代替了大众传播的批量生产,以综合的媒体形式代替了传统大众传播的单一形式”,信息之“Gate”已经不复存在——网络以其几近无障碍式的交流宣告了传统“Gatekeeper”(把关人)的“下岗”时代已经提前来临。

但是,正如俗话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当“把关人”面临“下岗”的时候,曾经抛弃过他的受众(普罗网民大众)也遇到了诸如“我该先看谁的?”和“我又该相信谁的?”之类的问题(如前所述),这就为下岗后的“把关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网络资讯人”。

尽管“网络资讯人”在目前仍然是一个相当空泛的概念,从字面意义上看,它包含着在网上提供信息服务的各行各业的人,但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名词可能将为再次上岗(或转型)的原来的“媒介把关人”所独有(当然也可能包括其他信息服务行业人员作为支流转入这一岗位的人)——因为它们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隔的关系。

首先,除了大量的陈旧的资料性信息(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类似机构所提供的上网信息)之外,网络上绝大部分的新鲜的原始的动态消息、深度的调查性时事报道、及时的有针对性的个人信息服务,乃至于过去一段时期的新闻信息的咨询等(以上内容已经成为网上新闻性信息服务的主体部分),都将有赖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把关人”,即转型后可称之为“网络资讯人”所提供的专业资讯服务——因为他们拥有遍布全球的即时信息搜集网络、专业的新闻信息传播知识、统一的信息服务行业职业规范等,这也是他们独家具有的、其它行业无可比拟的承担“网络资讯人”这一角色与功能的先天性优越条件。

其次,如前所述,当网民面对网络上不同渠道关于同一事件的五花八门的报道或谣言而困惑不解(怀疑其真实性)时,传统的“把关人”以其深厚的媒介公信力(即公众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对主流媒介的信任度)提供了既传播“来自上帝的声音”(事实的真相报道),又解除其心头疑惑的可能。譬如说,关于某一经济问题或现象的报道,《华尔街日报》的网页比其他无名小报的网页或个人博客无疑更具有可读性和可信性。因此,传统的大众媒介“把关人”长期以来在新闻道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等)等职业规范下运作所积累起来的一大笔无形资产——媒介公信力,也将成为他们向“网络资讯人”过渡或转型的又一优越条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网民们关于“我们该相信什么?”的难题(如前所述)。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传统的大众媒介之主体地位让位于网络媒介时,昔日的“把关人”向“网络资讯人”转换已是大势所趋(包括从业人员及传媒机构本身)。完成了自身蜕变后的“把关人”将以“网络资讯人”的身份重新再出发,通过利用自己的各种先天条件(主要包括成熟的信息采集网络与技巧以及长期积累的媒介公信力等),重新构建网络传播世界中的信息权威形象。当然,后者显然已不再仅仅是前者的翻版,“网络资讯人”在继承“把关人”绝大部分的信息传播功能之外,必然拥有一种比“Gate—Keep”(把关)更为先进的信息控制或服务功能,以适应数字化时代更加快捷多变的信息传播需要,并由此确立“网络资讯人”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主导性地位。

那么,这一种取代“Gate—Keep”的、为“网络资讯人”(包括从业者以及由他们组成的专业资讯传播机构)所独有的新的媒介功能又是什么呢?

网络资讯人的“Heads-up Displays”(智能显示)功能

在《知识经济——21世纪的信息本质》一书中,有一段文字可以类比性地说明网络时代大众媒介和网民用户之间的关系:“……喷气式飞机是一个技术上的飞跃。它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的速度,以至于飞行员已不可能紧跟着事件的发生做出恰当的反应。”

在以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媒介时代,网络“以思考的速度把这块土地上的消息四处传播(莫尔斯)”,每一台上网电脑的启动,都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信息如潮水般奔涌而来。普通的网民大众疲于奔命,在匆匆浏览了有限的抽象的文字、图像和线条符号之后,就不得不仓促地做出了或许至关重要的决策——“人们的行动越来越不依赖自己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而是对现代传播媒介制造的无处不在“伪环境”的反应(李普曼)”。无疑,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进一步复杂化与快捷化,作为“飞行员”的普通网民大众已经无法稳妥地驾驭网络媒介这一传载信息的超音速“喷气式飞机”,人们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支持以“帮助人类吸收外界的信息并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

这种新的技术就是“Heads—up Displays”(智能显示)——可以说,它是数字化时代专业化大众传媒机构以及职业化网络资讯人的新的社会功能的一种形象说法(相对于传统的“把关人”而言)。

如果说,“Heads—up Displays”(智能显示)——其本义即“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投射到驾驶员头盔的面罩上”,能够“依靠技术手段捕捉一些关键的环境要索并将这些要素用抽象的概念表示出来,以帮助驾驶员理解‘正在发生什么’”;那么,处于网络信息传播核心位置的“网络资讯人”(作为职业化的传播群体与传媒机构),应该,也能够,借助搜索技术与即时抓取功能,从无数的网络信息中有针对性地捕捉到相对于每一位网民而言至关重要的信息组合,在经过合理而科学的编辑加工处理之后,使普通网民(媒介用户)在极为简短的时间里迅速明白他所关心的和应该关心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并依此对他们所处的外部世界做出正确反应,即成功帮助网民“驾驭”网络媒介这一传载信息的“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显然,这一功能的实现将直接帮助网民解决“我该先看什么?”以及“我应该相信谁”等一系列难题(如前所述),它也是网络资讯人作为职业传播者同其他网上信息服务者相区别而存在的重要依据。

尽管在现阶段,由于网民基本信息选择的趋同化、搜索技术的不尽完善、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转换的相对滞后等,网络资讯人的“Heads-up Displays”(智能显示)功能尚未能得到有效而深入的开发,但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服务的“人本化”趋势将最终迫使“Heads-up Displays”(智能显示)成为网络资讯人基于本职功能(具体信息的搜集、发布、咨询等)之上的首要功能之一。从这一点来看,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可穿戴式”传播介质的出现(如GOOGLE眼镜、Android智能腕表等),即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Heads-up Displays”(智能显示)理论的部分应用与实践。

当然,从理论源头上讲,“Headsup Displays”(智能显示)也是传播的最基本的“环境监测”功能在数字化时代的具体体现——要知道,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一个称职的“环境监测”的“岗哨”(威尔伯·施拉姆语)和“站在船桥上的守望者”(约瑟夫·普利策语),专业的网络资讯人决不应该仅仅只注意到信息海洋中的“水面以上的冰山”,否则,21世纪的诺亚方舟也避免不了与“Titanic”(铁达尼号)同样的命运。

结束语

传媒时代文化领导权的重建 篇5

传媒时代文化领导权的重建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市场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在各种文化的冲突中,凸现了传媒的发展与文化多元主义的冲突、强势文化与民族性的冲突、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冲突、网络文化与传统媒体的冲突,也引申了文化领导权的重建问题.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使中国的文化葆有自己传统的文化精神,并在与全球文化的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非常现实的文化问题.

作 者:孟繁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2(1) 分类号:G0 关键词:传媒时代   文化领导权   文化格局   文化多元主义   民族性  

品牌时代 向传媒要效益 篇6

中国虽然进入市场经济时间不长,但是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媒体关系上马失前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企业和媒体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1998年媒体的“舆论围剿”终结了三株集团,而继巨人大厦坍塌之后史玉柱借助脑白金东山再起,商场的风云变幻更是演绎了“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的扑朔迷离。

伴随着对媒体功能的认识,中国企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残酷。中国企业经历了“80年代杂牌与杂牌的混战,90年代名牌对杂牌的淘汰战,21世纪初名牌与名牌的遭遇战。”企业对声誉的看重,消费者对名牌的追求,标志着品牌时代的到来,使媒体力量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展开,强大的商业力量促进了企业与媒体距离的拉近,越来越多的企业活跃在传媒活动的舞台,中国的企业与传媒经过二十多年的博弈,从最初小心翼翼的试探,到后来的相互影响,企业有过马失前蹄,传媒也曾经失去自我,传媒与企业彼此磨合,互相适应,到现在媒体企业联盟共赢的局面欣欣向荣。如今,大众传播事业更是迎来了企业策划传媒时代,大众传媒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企业的影子,策划新闻事件、合作大型活动、消除负面新闻、直接投资媒体,企业在大众传播事业中的角色和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大众传播事业中的重要影响力量。

企业利用传媒的层次

纵观当今社会企业与传媒的关系,从现象上分析,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视而不见,敬而远之

在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是有一些企业没有清醒认识到传媒的巨大威力,仍旧遵循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运行,觉得利不利用传媒都没有关系。

投放广告,等价交换

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传媒的巨大力量有所认识,开始在媒体上投放广告和软文,但受制于对正处于转型中的现代传媒认识不足及执行能力的局限,在将资源升华为传媒资讯时总有力有不逮之处,摸不到媒体的痒处,只是习惯性地使用“广告公关费”,而现实的传播效应却大打折扣,大多数也停留在做广告,做有偿新闻的低层次的水平上。

这种靠高额广告费维系的媒体关系是片面的,非常不稳定的,一旦市场动荡,企业拖欠媒体广告费,媒体就不会再回避企业的反常事件,因为报道新闻本来就是他们的职责。

策划新闻,事件传播

为了提高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企业要不断在媒体出镜,见名,要有高出镜率,就要策划好企业的新闻,以新闻的形式面对受众,会让受众更相信,更了解。近年来,随着营销学、传播学的飞速发展,企业利用传媒的主动性急速增强,除了参与已有的活动和赛事,企业还会自己主动策划实施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吸引媒体的注意力,并通过媒体对活动的报道,获得大众的眼球,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善于“借力”、善于“造势”,而其核心机制正是“资源一资讯”的有效转换。未来的营销战中,中国的企业将越来越注重资源所具备的资讯转换价值。而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要将品牌营销信息转换为传媒资讯,又离不开企业对大画面的解读能力及基于此的资讯整合能力。

建立体系,高效传播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清醒地认识到大众传媒对于品牌建设和推广、企业公众关系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成就一个品牌,也可以毁灭一个品牌。许多企业都开始重视公共关系建设,重视传媒关系,成立专门的公关传播部,把公共关系建设纳入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的轨道中去。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内企业利用传媒的方式还比较单调,只把传媒当成是传播信息的一个工具,没有上升到战略资源的高度。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传媒不仅仅是传播自己信息的一个工具,也可以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来帮助企业建立、提升和维护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社会责任體,有义务让公众了解企业的运作和信息,与媒体长期地良好互动,可以达到和公众的良好沟通。企业应该充分对传媒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自身的特点配合传媒进行“分众”报道,以新闻的形式报道企业想要传播的核心信息,达到传媒、企业、社会公众“三赢”的目的。

现在企业与传媒的合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买和卖的关系,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说,能否用好、用足强势传媒的影响力和媒体资源这座“富矿”,将是国内品牌企业能否顺利发展、强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砝码。

企业的传媒管理体系构建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对传媒的利用不应该再是散兵游勇地打游击,而是要全方位立体式地利用,尽可能让传播效果最大化最优化。于是,企业建立传媒管理体系,有计划有规律地使用大众传媒便成为当前企业利用传媒的较高层次,也是如今企业与传媒关系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

建立传媒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对企业信息的大众传播全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规范传播管理程序,成为企业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应对突发事件的最有效的沟通手段,以期企业界对大众传媒的运用更好地向高级化、规模化、体系化发展。

新闻发言人制度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是从政府开始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加政府和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的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在一些企业内部作为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确立。

1.工作体系

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独立工作的个体,它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工作集体,从事材料的收集和了解情况等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1)确立为新闻发言人提供支持的部门及岗位。

(2)确立突发事件或危机时刻的支持部门及岗位。

(3)对区域公司及合作伙伴提出支持要求。

(4)在确定管理职能与业务职能归属的基础上,指定各接口部门并设计岗位。

2.发言范围

各级新闻发言人必须严格遵守发言内容的范围,不得越级发表对所属上级公司意见。

(1)总部新闻发言范围是企业的整体发展策略、市场环境、公司策略、业绩表现、经营环境、企业管理、日常营运或其他事件。

(2)区域公司新闻发言范围是所辖区域公司发展策略、所辖区域公司业绩表现、区域公司的经营环境、日常管理等方面。

3.发言口径

发言口径是指企业针对媒体的采访和报道预先准备的一些契合企业形象,符合企业品牌价值的标准描述。

(1)基础口径。对企业的标准基本描述,涉及股东、公司、品牌等内容。

(2)事件性口径。针对某一具体事件准备的标准描述,涉及事件内容、企业形象、与企业的关联等内容。

(3)其他数据口径。与企业相关的一些数据需要统一发布、规范引用,涉及报表数字等。

媒体采访制度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接受公众的注意,舆论的考验,不可避免地要与大众传媒打交道,而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接受媒体采访,因此建立一套媒体采访制度非常必要。

1.接待原则

(1)接听电话或接待记者时,尽量不回答记者所提出的任何问题,保持良好的态度,了解其采访意图后,另外为其安排与新闻发言人的采访事宜。

(2)在了解采访内容,并初步沟通后,立即搜索所有该媒体及采访记者的资料,包括该媒体的风格、与公司关系、该记者的口碑等等。

(3)任何情况下,保持对媒体记者的尊重,即使对方问题尖锐,态度恶劣,也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

2.主动采访

主动采访是指企业主动就某一事件或活动邀请媒体对自己采访,借助传媒的力量将自己的观点、信息发布给大众,从而获得积极正面的传播效果。

企业在决定邀请媒体对自己进行主动采访时,应该首先与采访事件所涉及的相关部门讨论,确定传播规划。预约媒体,接待记者,并对采访进行录音,备案存档。在媒体发布前尽量要求见样稿,至少需要见到以被采访人口吻出现在文章中的内容。之后跟踪发布情况、收集样报并归档。

3.被动采访

企业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引起媒体的关注,这时面对媒体的采访要求,企业处于被动状态,首先,要求进行采访的媒体可能并不是企业所熟悉的媒体;其次,媒体要求采访的事件对企业而言可能是负面的。

对于被动采访,企业更要谨慎对待。一般除新闻发言人外,任何人不得就媒体的咨询问题发言。企业应该确认来访记者的身份、来意以及该媒体背景,核查该记者在此之前对本企业的报道文章。安排合适的受访人并提供、介绍以上资料。在媒体发布前要求见到样稿并审核内容,至少需要见到以被采访人口吻出现在文章中的内容。

媒体网络建设制度

有效的媒体关系就好象有效的销售一样,需要长期培育,企业的传媒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媒体网络建设制度。

1.媒体网络培育

(1)确定媒体清单。收集媒体信息,尤其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联的板块,确定重要和核心媒体。

(2)了解媒体立场。尽量深刻地了解媒体的采编立场和方向,确定各个媒体对什么样的新闻和报道角度更感兴趣,有的放矢。

(3)注重区域媒体。由于贴近性等原因,有些发达城市自己的媒体在本地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此,应该利用区域公司的地缘优势在当地建立有效的媒体网络。

(4)加大合作力度。企业应该与媒体间采取较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建立起一种平等互惠、相互支持的关系。比如采取“与重要媒体建立业务关系,共同举办赞助研讨会等活动”等积极主动的合作方式。

2.媒体网络维护

(1)建立核心记者的年度、季度维护计划,包括时间、地点、维护名单、礼品选择、维护方式等

(2)及时更新。每个季度末提供下个季度的媒体维护的计划。每个月更新关系媒体名单并汇报备案。

(3)强调积累的观念,要有资金、时间投入。

危机事件管理制度

危机发生,最容易引起社会各方面公众的关注。任何掩盖都是徒劳的。有效的传播战略和行动计划在整个危机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危机公关的“5S”原则

处理危机事件的公关宗旨是:真实传播,挽回影响。业界对危机公关总结了“5S”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ING THE MATTER)

无论谁是谁非,都不要企图推卸责任。任何危机发生后,当事企业或者个人必须迅速主动介入,承担责任。

(2)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

企业应把自己所做,所想的,积极坦诚地与公众沟通。无论记者的态度如何,都应该尽力与其合作。

(3)速度第一原则(SPEED):

在危机发生后的24小时内应成立专门的危机新闻发言处,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坦诚阐述实际情况,并在整个危机期间与媒体保持联络。

(4)系统运行原则(SYSTEM):

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彼。另外,要积极寻求新的机会,制造新的兴奋中心,借势反炒,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机会。

(5)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尽力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独立的专家或机构的支持,让发布的每一个数据都包含着官方或权威机构介入的成分。

2.危机时新闻发言制度

公司内部,在高层设立新闻发言人或危机管理经理,专门研究和处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策略和措施。公司的中级管理层尤其是各地区的分部经理,要有危机管理的素质,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一方面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同时也要能够充分驾驭所在地的局面。

在企业的外部,企业一般要委托咨询公司公关部门等机构,与传媒维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旦企业发生危机,可以迅速及时地组织和调动媒体,开展企业的宣传攻势,将损失减至最小。

3.危机节点审查制度

危机节点审查制度就是指在平时贯彻“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危机节点审查,发现潜在的危机,及时采取措施,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消除风险。

(1)危机节点审查范围

总部以季度为单位负责对总部层面潜在的危机事件进行危机节点审查,汇同危机节点审查表,并向上级主管备案汇报。各区域公司以季度为单位对区域公司潜在的危机事件进行危机节点审查,并向上级汇报备案。

(2)危机事件评估

对潜在的危机事件进行评估,包括分清危机类别和危机层级。危机类别大致可分为对外关系、内部员工、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售后服务、其他等。危机层级则归类为严重、一般、轻微等层级。

力量的增强随之带来的可能就是欲望的增强,态度的傲慢。企业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我给你投了广告,你当然得听我的”。这种把传媒当作自己一个附庸机构的做法,必然招致传媒的极度反感。我们要知道的是,传媒的任务是揭示事实与真相,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信息需求,从来不是哪个商业机构的附庸。对于这一点,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传媒和企业的关系应该是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达到双赢的目标。

新媒体时代传媒监管对策研究 篇7

一、新媒体时代传媒创新的概述及影响

新媒体时代传媒创新概述。传媒创新是引起新闻传媒领域发生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从广义来看, 发生在新闻传媒领域的一切形式, 包括传媒制度和传媒业务两方面的创新活动都可以称为传媒创新。一般来讲, 传媒创新是指传媒工具创新和传媒服务创新等传媒业务创新, 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动因来看,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导致对传媒服务需求的急速扩张, 社会新兴行业的崛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同时伴随的各种制度创新、规模变动, 从根本上要求现代传媒业提供更宏观、更专业和更复杂的传媒业务服务。[1]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媒体的自我更新, 新兴传媒技术的崛起为社会打造了众多媒介传播方式及媒介组织, 引发了传媒业相对实体业务的快速增长, 促进了传媒发展的加速提升。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传媒产品和传媒制度的改变都会对社会传播体系产生制衡。

从时间角度来看, 创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旧有媒体而言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所有随时代变更而推陈出新的媒介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由于融合了大量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 当前的传媒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许多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的创新传媒得到了迅速发展, 创新传媒种类很多, 而其共性基础均是利用数字技术, 依托融合宽带信息网络, 具有自身独特终端移动性。

从特点来看,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创新传媒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在自身运行制度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新传媒拥有一些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海量的存储能力、立体的传播手段和个性的服务方式等。但二者根本性的区别不在这些表象特征, 而是基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方面的根本性差异。传统意义的媒体传播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一对多的, 受众被动接收信息, 是绝对意义上的传媒消费者。受众在现代信息传播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会, 与媒体传播者之间的关系转为互动, 创新媒体的受众不仅有听的机会, 而且由于进入门槛低, 每个人都有说的条件, 都可以表达自己的传媒意图。也就是说, 受众不单单是传媒消费者, 还是传媒生产者。传媒权力由传统大众媒介扩展到受众群体, 传播从单向变成双向, 从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从精英制造变成大众制造。

传媒创新对传媒监管的影响。新传媒时期传媒创新技术不断涌现, 传媒技术创新促使传媒业务发生了变化, 也极大地改变了传媒市场结构和传媒组织结构, 突出的一点就是传媒创新导致传媒市场融合。和传统传媒相比, 当前传媒机构提供着日益多样化的传播工具、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内容。新型传媒工具的发展, 传媒业务的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传媒市场的内容与结构, 信息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 导致传媒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结构变化, 打破了传播媒介的行业界限, 使文字、电视、广播等传统传媒市场直接融汇在一起,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综合性现代传媒市场。当前, 世界许多国家传媒业务构成中, 传统传媒业务在传媒资产总额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兴传媒业务的比例则在不断上升, 创新业务在传媒业务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衍生产品业务和增值服务等业务已成为综合性传媒机构日益重要的收入来源。[2]

与当前传媒市场结构和传媒机构自身资产结构的变化相适应, 传媒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认知的传媒机构的经营方式和内容, 传媒业务交叉使得传媒机构出现集团化、综合化趋势, 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增强, 同时也使得传媒机构的市场化运行趋势不断增强。为了不断提高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下去, 现代传媒机构往往会通过不断拓宽市场途径来拓展自己的规模和业务范围, 这促进了传媒机构之间跨行业、跨地域的合作, 也促进了集团化全能传媒机构的兴起。典型的模式之一就是成立综合化的传媒控股公司, 以打破传媒行业界限和地域限制, 将各种传媒业务融合起来, 打破传统传媒业务的界限, 突破传统业务界限的限制, 使得各种传媒机构和业务以及传媒市场之间的差别日益模糊,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可以提供各种传媒业务的综合传媒集团。

整体上来看, 传媒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传媒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而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模式上的创新又不断完善传媒机构的市场运行机制, 使得新媒体发展突出强调市场机制的主导运行。正是由于客观上传媒发展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不断对我国传媒监管体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逐渐暴露出传统监管模式在把握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在全新的发展环境下, 传媒产业出现若干新的问题, 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旧有监管的能力和范围, 使传媒发展受到影响。

二、当前传媒监管发展中的问题

传媒监管制度建设滞后。从制度发展角度看, 法律是监管体系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和方式。在当前媒体创新快速发展时期, 传媒监管滞后直观表现为我国传媒领域相关立法较少, 规范作用较弱。纵观我国传媒监管发展过程, 各种行政手段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而相应的传媒法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关传媒管理的法律文件中, 大多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实施, 一小部分是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同时, 每年颁布的有关传媒管理法规文件中, 一半以上是以“通知”“意见”或“办法”等行政文件的形式表现的。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 行政手段有自己独到的优点, 如权威、严肃, 但是灵活性和实用性不强, 而且体系不完善、前瞻性较弱, 长久来看不利于政府传媒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常见的一种现象是面对传媒发展中的问题, 不断用禁令、叫停的形式来禁止, 这样的监管手段不仅单一、简单化, 而且往往导致规范措施流于空泛。尽管监管禁令不断, 但往往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 行政手段的本质在于保证传媒发展的稳定, 但在实际执行中, 行政手段的过多运用却在客观上忽视了促进传媒业务创新发展的可能, 尤其是当二者之间产生目标冲突时更是如此。传媒创新发展强调市场机制, 核心是按照各种法律规章、规范办事, 目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制度规范体系来达到发展的目标, 而传媒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相关法律规章的缺失, 从根本上阻碍了传媒产业的良性发展。

传媒社会公信力降低。公信力是传媒导向作用的保证, 拥有良好公信力的传媒往往能使舆论导向发挥积极的社会促进作用;反过来, 良好的舆论效果又能有效促进传媒的发展。在当前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中, 由于传媒机构自身受利益驱动和过度竞争的影响, 加上社会性监管的缺失, 出现了某些传媒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些传媒机构为追逐收视率和商业效益不顾社会影响, 导致传媒公信力降低。传媒创新强调市场化机制, 有效地促进了传媒产品的资源配置, 但是市场并不能完全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满足社会需要。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因无利可图或者收益偏低而被某些媒体忽视甚至抛弃, 而那些无聊、乏味甚至不良的内容由于能够吸引受众, 带来较高的收益, 则受到很多媒体的追捧, 并大肆传播。可以说, 由于外部监管措施对传媒机构内部建设不力, 传媒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降低了传媒的品质, 也降低了传媒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传媒创新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一方面反映了传媒机构自身建设需要加强,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我国传媒产业市场化过程中社会性管制职能的缺失, 亟须强化与传媒市场化发展相适应的、以标准和规则为基准的各种社会性管制措施。严格限定传媒产品、传媒服务的质量以及伴随着的各种传媒活动, 可能危害公共利益、社会道德或者社会秩序的传媒行为,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以实现标本兼治、有的放矢的监管目的。

传媒监管条块分割。历史上世界各国传媒监管制度实行的均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 各种传媒立法对传媒机构的业务范围乃至经营地域均作出了明确的限制。[3]但是随着新传媒摆脱传统的单一媒介形态, 逐渐发展成全能化和集团化的媒介融合体系, 传统的传媒监管体制已经无法针对传媒的融合现象来进行有效的规范。尤其是2000年以来, 传媒创新进入高峰期, 众多传媒创新打破了传统传媒行业界限, 分业经营的限制被突破, 混业经营成为传媒业的发展趋势。这种混业经营模式以及传媒集团的崛起, 对传统的单一型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 我国传媒产业都是按照技术特性划分的, 各个传媒产业都以自身的传输平台向各自的媒介终端提供不同的业务形态。相对应的是我国以传媒介质为标准成立监管行政主体进行分类监管, 各个传媒行政主管单位各自管理着不同种类的传媒, 和传媒业务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都有权进行各自业务监管,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分级管理”的监管结构。这种分业监管模式在传媒业务分立时符合整体经营格局, 各监管机构可以进行差异化监管。但是, 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增强, 分业监管模式分类较细, 层次过多, 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 同时容易出现监管缺位或监管重叠的现象。

三、我国传媒发展过程中传媒监管对策分析

首先, 传媒监管制度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 完善传媒法律法规。从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及各国监管制度效用发挥来看, 传媒监管制度政策要有相应的提前性和前瞻性, 监管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结合我国传媒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为有效防止传媒风险, 传媒监管相关部门在制定传媒制度, 特别是制定有关稳定性的政策和措施时, 要充分考虑到今后一段时间里传媒创新的变化趋势。同时, 要切实加强对传媒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定。长期以来, 我国传媒政策的制定以保障稳定、化解风险为主, 然而, 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及今后传媒市场发展的要求, 我国传媒政策的制定应以促进传媒发展为主, 相应的传媒立法应当注重构建公平环境及平等竞争平台为目标, 突出市场约束机制在传媒监管中的作用。另外, 传媒政策制定的视角也应更广泛, 要从先前的局限于国内监管转向为着眼于国际范围的监管。从本质上来看, 在世界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制定具有前瞻性、能促进传媒市场高效发展的制度是促进传媒行业快速发展的基本和前提。

其次, 加强传媒机构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 强化传媒社会性管制。我国传统上相对更加注重传媒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因而反映在控制手段上, 就是更加注重外向控制, 强调从外向内的控制手段。但是,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及创新, 世界各国传媒监管的防线不断提前。当前, 各国传媒监管机构对传媒机构的自我内部管理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 传媒机构自身健全的管理结构、完善透明的运行制度是监控传媒机构风险的有效保障。尤其是对于尚未建立健全良好社会环境的国家而言, 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并不完备, 传媒机构要想在强大的市场化竞争下快速地发展壮大, 内部管理和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另外, 在重视传媒机构自身建设的同时, 还要大力发展传媒社会性监管, 强有力的、全面的社会性监管是保障传媒机构有效、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性管制依靠行政手段, 社会性管制更多的是依靠各种标准进行, 实现由行政手段向法律、标准的转变, 存在一个传媒机构信息披露、自身监管和程序规则公开的问题。通过社会性监管加强内部管理, 完善自身管理制度, 也是配合传媒监管手段转型的有效约束和保障。

最后, 以加强监管协调为目标, 有效改善当前的传媒分业监管体制, 建立以职能监管为核心的混业监管体系。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传媒监管体系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4]这种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曾对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但在传媒机构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下, 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多头领导、职权重叠对综合化、多元化传媒机构的监管收效大大降低, 甚至起到反作用。传媒行业进入门槛高, 技术性强, 有必要设立权威的独立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独立监管机构不仅要独立于传媒企业, 而且要独立于政府部门, 这样才能不受干预进行监管, 同时当产业发展和监管职能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 可以避免由于混同于同一部门管理而导致的管制冲突。

参考文献

[1]李红祥.英美传媒监管模式变革的动因考察[J].传媒观察, 2011 (3) .[1]李红祥.英美传媒监管模式变革的动因考察[J].传媒观察, 2011 (3) .

[2]樊娜.新媒体对广电传播模式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 2011 (10) .[2]樊娜.新媒体对广电传播模式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 2011 (10) .

[3]柏杨.我国传媒监管体制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5) .[3]柏杨.我国传媒监管体制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5) .

自媒体时代新闻传媒自律探究 篇8

一、自媒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在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We Media (自媒体) ”研究报告中, 对“自媒体”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 “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 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显然, “自媒体”是一个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概念, “自媒体”意即网络用户“自己的媒体”, 在进入自媒体时代后,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传播者, 交互性和自主性成为“自媒体”的明显特征。

“自媒体”区别于专业媒体和专业新闻工作者, 它是由普通大众、普通网络用户主导的信息传播行为, 内容没有一定的局限性, 也没有一定的核心性。信息发布者认为有价值、有必要, 他就可以直接的发布, 认为没有必要或没有意义了又可以停止发布或撤销, 几乎是想到哪里就可以写到哪里。既可以是长篇大论又可以是简短的几句话, 既可以是文字描述又可以辅以图片、音像说明。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限制, 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现今的“自媒体”形式不仅有博客、个人日志、主页、微博、微信等形式, 还有一些自制的节目以及利用一些平台发布信息的形式等等。

二、传媒新闻在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及问题

进入“自媒体”时代后, 传媒新闻的传播渠道和手段更丰富, 传播面更广, 速度更快。传统的新闻发布, 需要专业记者采编后经层层审核, 再根据内容决定发布不发布、在什么时候发布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发布, 往往造成新闻发布后已经成为了“旧闻”。相比较而言, “自媒体”的信息发布灵活性强, 有时在事件刚一发生就会被网络用户通过微博等形式发布, 甚至有时是和事件的发生同步。“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触角已经触及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 一些原来不被传统媒体所注意的事项经网络媒介的披露被广为传播, 其影响往往是巨大的。进入“自媒体”时代后, 网络媒介的新闻传播内容五花八门, 既有国家社会生活方面的又有普通公民日常生活方面的, 既有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的评论建议方面的也有个人情感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变成了一个个非专业的普通人, 新闻信息的发布渠道从专业的新闻媒体变成了非专业的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媒介, 从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审核信息内容到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发布, 等等现象显示了“自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容小觑。

但是, 在看到“自媒体”影响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带来的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起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的目的问题, 第二类是发布和传播的新闻的价值问题。在第一类中的主要表现有, 一些网络用户或者信息平台为了追求所谓的点击率和关注度, 刻意制造虚假信息或者对某些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进行放大化公布的无节操行为;还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在网络上不计手段的去攻击某一个人, 对某人的名誉和声誉造成不法侵害;还有一些人或组织故意捏造虚假信息或扭曲事实真相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等等, 这些信息的大量出现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影响。在第二类中的主要表现有, 一些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对一些网络信息不加以甄别和调研就盲目的发布, 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失真等现象, 另外在“自媒体”传播方式中信息量最大的就是一些娱乐性的信息, 这些信息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没有一点实际意义, 甚至一些不良信息大范围传播对人们的心理尤其是青少年心理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没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也使人们对“自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这些问题的出现, 除却一部分是法律意识淡薄引发的违法现象外, 大部分还是道德水平的问题, 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社会责任意识差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新闻传媒首先做到自律。

三、自律是对新闻传媒在自媒体时代的首要要求

自律是内在的自我约束, 它是人或组织对自身的内在要求的体现也是外在行为的体现。“自媒体”自律性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网络用户的新闻采编水平, 另一面可以将一些违法信息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扼杀于摇篮之中, 同时也净化了网络环境提高了网络信誉度。虽然在网络环境治理上还有其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可循, 但是, 自律是一种“自媒体”时代投入最小、收益最大、在新闻源头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也是“自媒体”时代的首要要求。提高传媒新闻在“自媒体”时代的自律水平需要重点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提高网络用户的制度意识。网络社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社会, 但同样需要遵守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 其行为同样要接受社会伦理规范的考量, 同样需要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在“自媒体”时代无论是新闻的生产者还是传播者, 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 因为其所传播的信息资讯会被他人所看到并传播, 会对大众心理和社会秩序产生影响, 其言行能够产生“善”的结果时就会受到大众和相关组织的支持, 产生“恶”的结果时就会被大众所反对并会受到制裁。我国已经针对网络信息生产和传播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与行为规范, 目的就是规范网络用户的言行以形成文明上网的环境。网络用户在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时, 要思量自己的言行是否为制度所许可, 是否符合相关的行为规范, 是否做到了守法上网、文明上网, 对自我的网络新闻生产和传播行为进行自省、自律才能规范“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目的与行为。

其次, 提高网络用户的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核心, 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不会产生良好的行为, 而道德素养的高低又是一个人是否能自律的内在条件。传媒自律是发自内心的对职业行为的自我约束, 新闻传媒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要建立在网络用户较高的道德修养上。网络用户是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其要有分辨是非的标准、区分善恶的能力、担负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较高的自制力。网络用户道德素养的提高, 一方面要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社会要进行新闻传媒道德教育。网络用户自我道德教育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自媒体”新闻传播中, 自身应负有的责任, 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抱有什么样的目的、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社会进行新闻传媒道德教育是要告诉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自媒体时代”中应该怎么做、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和应该担负的社会伦理道德责任。

第三, 提高网络用户的新闻传播素养。由于“自媒体”新闻传播不是专业化媒体传播, 但是它的传播影响力不亚于传统媒体的专业化传播, 可是从传播效果来讲其公信力远远落后于传统媒体的传播, 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用户的新闻专业化素养不高。传统媒体在发布和传播新闻信息时, 既有一套专业的人员负责采编又有一套严谨的制度和专业化的人员负责审核, 这样新闻质量就有了保障。而“自媒体”新闻传播在这方面内容缺位, 其新闻的可采信度就会大打折扣。虽然“自媒体”对我国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传统媒体也产生了冲击,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还不能脱离传统媒体而单独存在。“自媒体”的新闻传播不如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公信力高, 人们往往在网络媒介中得到某项信息资讯后抱着怀疑和求证的心态再去到传统媒体上印证, 这就需要“自媒体”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提高新闻传播的专业化素养。网络用户在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时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养, 需要懂得如何获得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 如何分辨已获取的新闻信息, 如何传播和传播哪些新闻信息并需要对新闻信息传播后的结果有一个自身的初步判断。网络用户提高自身新闻传播素养的渠道一方面是学习新闻传播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向传统媒体和专业人士学习、请教。

第四, 成立“自媒体时代”自律公约组织并形成条例。“自媒体”新闻传播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而只有所有人都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使“自媒体”生存生长环境得到净化, 但实际运作中法律法规并不能约束到每一个人的行为, 社会伦理规范也不能被所有人所遵守, 这样在以上两项以外, 还需要形成一个自发的、自治的行为规范作为“自媒体”新闻传媒自律的补充, 成立“自媒体时代”自律公约组织并形成一定的指导条例则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自媒体时代”自律公约组织是在网络用户中自发组织形成的, 是一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或组织提倡吸收广大网络用户参加的非强制性组织, 其条例一般来讲是对文明行为的提倡、对恶俗行为的抵制, 是一种自发性、自我约束性的组织和条例, 在这项组织和条例的组建与实施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给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支持。

第五, 完善监督、追责机制。网络用户的新闻传播综合素养提高是自律性的提高, 但自律性提高也需要他律性的支持, 完善监督、追责机制就是通过他律的方法提高网络用户在“自媒体”新闻传播中的自律性。相关部门要提高网络信息技术, 及时发现和筛选出违法、违规及不良信息, 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干预、消除影响。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立法等手段在约束“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行为与结果时, 要坚持监督和追责相结合, 对于故意散播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等危害网络新闻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行为, 要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 通过法律强制力提高网络用户的自制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的提高, 我们应当认清“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应当认清“自媒体时代”已经确确实实到来了, 也应当认清自律是解决“自媒体”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网络用户在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时要进行自发的自我约束,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采取一些他律措施切实提高“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自律性。

参考文献

[1][美]E·M·罗杰斯, 著.传播学史——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106.

[2]陈力丹.我国传媒的自律和他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5) :5-9.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媒 篇9

舆情释放的信息传递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 需站在客观的角度正确及时反映舆情状态。舆情需要释放, 释放需要受众, 受众需要真实。由此, 舆情信息必须遵循真实、客观、扬善弃恶的原则, 弘扬正能量。

随着信息市场的瞬息万变, 分秒更新传递, 大众对信息的源头、真伪、流传、反映、讨论、跟进等更是与时俱进。将传统传媒融进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 以跟上新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传播社会正能量为主流, 已经成为一种信息融合的新传媒力量。而其中, 舆情当为融合新老传媒的红色引线。而天津日报则顺势而为, 在新传媒建设中, 建立力量强大的舆情部和舆情分析员制度, 将舆情融合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新动量, 推向传媒一线。

如今, 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新闻竞争的空间与时间, 舆情分析的广泛、准确、定位、延伸, 是将网络舆情深化为新闻信息的重要环节。所谓舆情, 即掌控舆情、准确定位、顺势出击、决胜千里的“舆论情况”。即时综合分析, 即时定位转化, 是舆情分析员的首要职责。

通过实践, 把舆情分析员的要点归为民意、新意、规律、真相等几方面:

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 而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 就没有舆情。比如网友曾发布一条微博并照片, 公布天津动物园“瘦弱老虎”情况, 迅速引发网络围观。之后, 又被赵薇、赵忠祥、舒淇等诸多“微博大V”转发, 成为网络热点。对此, 舆情员通过分析筛选, 为一线记者提供最新、最及时的社会舆情。很快, 天津日报刊登《天津动物园“瘦老虎”引网络围观事件迅速发酵“变味”值得各方反思———拿什么爱你, 我的“老闺女”》, 细致正确地回复了网络焦点。在第一时间里集合舆情, 回归疏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找出新闻真谛, 就是新闻舆情分析员必须做到的明悟。

新意是舆情的触点、集合的起点。求新、求异、求创, 是广大受众的应时需求。比如曾一度出现路人好心帮扶摔倒老人反被讹诈的社会事件, 引发了一些人不再“多管闲事”的戒心。一位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称:“家中耄耋老人亲手写的简简单单的感谢信, 特意嘱咐我们小辈一定要发到微博上好好感谢这位车主……谢谢!”看到这条微博, 舆情分析员立即感到其中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并马上做了摘选。而一线记者依此当天进行了跟踪采访, 第二天便刊发了报道:《津门正能量———80多岁老人路边犯腿疾好心人开车送回家, 扶不扶?她扶, 我们赞!》, 得到读者好评。

真相是舆情研究、分析的最终目的, 通过舆情深入探究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从中找出新的内容。如网络曾热议“台湾士林夜市美食嘉年华”。一网友称:“士林夜市, 没看见台湾人, 也没听见台北口音。”“天津台北士林夜市一片火热, 但经营这些摊位的大多根本就不是台湾人, 而是以福建人为主, 至于所用的食材是否是新闻中所说的从台湾运来的更是存在很大的疑问!”综合舆情分析, 记者进行跟踪采访, 并以《“士林夜市”回应三大网络质疑》让真相还原。

定制让舆情赢得民心。2014年下半年, 天津日报创办了“@津城版”, 深受津门百姓的喜爱, 被称为“让群众说话, 为群众说话的地儿”。在“@津城版”里, 还有一款专为读者量身定做的“每周金砖‘@天津日报’专栏”, 选登一些微博粉丝犀利的评论等, 成为记者与受众互通有无的渠道。舆情分析员第一时间选取了关于天津儿童医院卫生间脏乱差的微博, 经现场调查, 一篇《找厕所闻味便知:儿童医院, 网友喊你升级卫生间》的报道, 赢得民心。

创新融合的舆情信息

新闻舆情是传媒的最前沿之一, 舆情分析员是新闻战线的哨兵, 深入思维、反应敏捷、猎取广泛、准确判断, 是舆情分析员的职业要求。新时代的发展, 新老传媒的融合与创新, 开辟了舆情“天地融合”信息大平台。

“天”乃道德。作为一名新闻人, 就要坚守新闻人的道德素养, 善用新闻人的特殊才能, 站在一定的维度、高度、深度, 做合格新闻人。如同我国倡导的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梦一样, “天”就是要求每一个新闻人要时刻紧跟时代, 讲政治、讲法制、讲道德、讲原则、讲公信、讲道理、讲真话。以理服人, 以德服人。

“地”乃百姓。百姓是国之根基, 创之力量, 更是媒体发展的衣食父母。新闻的价值在本身, 新闻的口碑在百姓。舆情分析员只有牢牢把握住“地”的原则, 明白受众想看什么?传媒能给什么?为什么筛选?人家看什么?才能把社会风尚、核心价值观植入到舆情分析中。这样的接地气的“定制”一定有市场。

比如, 人民日报传播形态的创新探索一直紧随时代脚步。既坚守人民日报权威的品牌优势、发挥高公信力的内容优势、高素质的人才优势, 又不再走纸媒单一生产图文报道的发展道路, 搭建集报纸、电视、手机、网络等载体功能为一体的传播平台。他们开创的“e客厅”就是对办报理念的最新诠释, 用融合创新推动内容的传播。

面对信息世界瞬息万变, 令人感到信息的迅捷, 舆情的力量。一个信息的“蝴蝶效应”, 甚至可以涌起社会舆情的“万里波涛”。这个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 都将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特别对于一些负面效应的信息舆情, 更要秉持公正、公信、公立、公平的责任, 严守党报舆情员的职责所在, 正确引导, 及时跟进, 为帮助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鼎力舆情前言, 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西方有句民谣:“丢失一个钉子, 亡了一个帝国。”蝴蝶效应在社会舆情领域, 就是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负面舆情最初的一个微小的征兆或变化, 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和调适;否则其一旦萌动或发展, 会给社会生活带来不利或危害。

崇尚“三真”的舆情信息

媒体环境催生融合创新。日新月异的技术, 与时俱进的受众, 力催着媒体格局、舆论阵营发生巨变。自我改革、融合并举、特色深化等日新月异。同样, 新闻内涵和形式, 不会永远停留在一招一式的表面上, 必然随时代脉搏、社会需求而跳跃、发展、进步。

在这个青春昂扬的年代, 年轻一代舆情分析员随时面临着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提高业务应变能力的锻炼。而这就是底线。纵观国内外新闻大洪流, 分秒时刻地产生着大批量的新闻。其中, 真中有假, 实中有虚, 嫁接频现, 鱼目混珠。

在舆情工作中, 总结出一些舆情工作的规律和要点, 而“三真”便是其中之一。既真实、真信、真新。顾名思义, 舆情信息无论话题大小, 受面深浅, 都要遵循这“三真”要义。确保从舆情员手中过滤的每一条舆情信息必须是内容真实, 令人真正信服, 时间保证新鲜快捷。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变革, 速度与途径时刻缩短着公众接收新闻的距离。但另一方面, 我们又可以随时随地耳闻目睹, 一些人背弃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经常炮制一些民方、军方、经济、社会类的假新闻见诸报端、网络, 不仅误导读者, 更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受众呼吁, 这是一个应该也必须进一步强化规范的舆情市场, 它决不能停留在只有规章制度而缺乏执行度的层面上。

分析其原因, 纵然有无序竞争、名利驱使、管理疏漏等因素, 更重要的是, 部分新闻人那种“宁求奇怪不求其真”浮躁心态, 导致虚假新闻频出, 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其实, 不管新闻传媒如何变化, 无论新媒体融合的脚步多快、多发达、多新颖, 恪尽职守新闻道德, 实事求是挖掘真实, 借助新媒体传送力量, 做好新闻事实与大众之间的“中介”, 才是新闻人的“德”。

数字传媒时代的危机媒体应对 篇10

本文从数字传媒时代企业危机媒体应对所面临的新挑战入手,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危机媒体应对的指导原则, 并依据我多年的实战经验, 旨在针对如何做好危机应对及其准备工作给出一些务实的建议。

媒体环境的变化, 带来空前的挑战

当下, 企业前所未有地感到危机媒体应对准备时间的短暂。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8%的危机在事发1小时内进入国际传媒, 而在24小时内这一数字则超过60%。研究同时揭示:企业平均需要21小时对危机做出任何像样的媒体沟通。因此, 在危机爆发之初的20多个小时里, 或企业发声之前, 绝大多数企业完全丧失了危机媒体应对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任由媒体评说。此后, 企业也只能跟随媒体业已设定的话题消极应对。该项研究清晰地告诉我们, 数字传媒时代危机响应速度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 企业倍感危机媒体应对准备严重不足。在过去的一年中, 全球发生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危机。在这些危机中, 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一次又一次地被广泛批评危机应对能力低下。而在许多情况下, 这些企业拥有危机管理体系和危机应对政策。此外, 企业高层也曾确认上述体系和政策是经过检验的。人们不禁要问:问题出在哪里?

纵观以上两大挑战, 不难看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却是十分一致的, 即在数字传播时代, 企业必须及时做好危机媒体应对的准备。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本人基于多年作为企业新闻发言人的实战经验, 尝试着从发展的视角, 把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降低企业风险和提高企业危机媒体应对能力的观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端正态度, 做好思想准备

谈到危机媒体应对的准备, 首先是思想准备。不同企业对危机有不同的定义。然而, 企业界的基本共识是:那些无论是在企业控制范围之内, 还是在企业控制范围之外, 能够给企业的声誉和正常生产、经营带来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都可以称其为危机。从类别上看, 危机大体上可分为: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业事故、财务危机、重大环境和产品质量事件、公众群体事件、合规经营、企业领导人行为不端等等。

危机管理分为事故本身的应对和媒体应对, 即危机媒体沟通。本文重点探讨危机媒体应对。在危机媒体应对中, 企业所面对的首要课题是, 明确危机媒体应对的指导思想, 即危机媒体应对的基本态度和沟通方式。无论置身何种产业, 无论企业大小, 危机媒体应对的基本态度必须是:积极应对, 通过坦诚的沟通赢得公众的理解, 把危机对企业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坦诚沟通的核心是:开诚布公, 不掩盖事实, 不主观猜测, 不逃避、不推卸责任。

在我多年的培训经历中, 有些企业对坦诚沟通持不同看法, 特别是当事件涉及当事企业的经济利益或赔偿责任时, 质疑这是否符合企业的最大利益。这些企业需要懂得, 危机爆发时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焦点是——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发生了什么事件, 事件对人员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 企业采取了什么措施, 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企业还需要明白, 危机中的企业绝非信息的唯一来源, 你不说有人会替你说, 尽管不乏猜测或主观武断。危机事件的目击者、质量安全监督部门、业内专家、社区邻里、媒体、乃至当事企业自身员工都可以对企业之言证实或证伪。现实生活中, 危机源自本企业员工爆料的案例数不胜数。尊重事实, 坦诚沟通是危机媒体应对中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是企业必须恪守的根本原则和道德底线。丧失了这个原则和底线, 任何应对准备都是徒劳的, 毕竟事实胜于雄辩, 纸是包不住火的。面对危机, 企业必须在实事求是、主动应对和敷衍遮掩、被动挨打之间做出抉择。孰是孰非, 不言自明。

随着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建立, 不少企业, 特别是大型企业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有了岗位并不等于有了能力, 尤其当企业的机构设置不能使新闻发言人获得企业的决策信息。在危机发生时, 新闻发言人不能及时掌握危机现场瞬息万变的真实信息和信息的更新, 危机新闻发言人与危机动态信息相脱节。新闻发言人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 仓促上阵, 说官话、套话、空话, 失去媒体和公众的基本信任, 另人贻笑大方。那种“至于你信不信, 我反正信了”的尴尬场面至今仍为业界津津乐道。面对危机, 掩盖事实, 混淆视听, 推卸责任, 怨天尤人, 再有经验的新闻发言人也注定要失败, 终将至企业于更加深重的信任危机。现实生活中, 因重大信任危机而危及企业生存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立足风险管理, 做好“软硬件”准备

上文中提到研究还指出, 53%经历危机的大企业股价在一年后仍未能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由于危机对企业的杀伤力, 危机媒体沟通在企业界无不给予极大的重视。相当数量的企业制定了媒体应对流程, 并根据企业的风险程度, 编写各种危机情景, 定期模拟演练, 以确保应对团队具有充分的准备。企业在危机应对方面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系统准备和人员准备。其中系统准备又包括应急预案准备和组织准备。

系统准备是指企业危机应对响应体系的建立。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事件的分类, 面对各种事件, 企业的响应策略和所扮演的角色、响应级别、人力和物资资源所在, 内、外部应对资源的动员调度权威和方式, 各级事故的逐级上报制度, 对外沟通职责和程序。

组织准备系指应急组织架构, 该架构要明确危机应对指挥系统和人员职责。由于应急是一种非常状态, 企业应急团队通常具有正常生产和应急响应的双重职能。因此, 只有职责清晰, 才便于检查落实应急团队成员是否做到应知应会, 不挂空挡。在小企业, 一个团队即可实现全覆盖, 而在大企业里, 通常分三级设置, 即现场应对团队、业务板块支持团队和集团高层支持团队。企业无论大小, 危机应对组织架构简单实用就好。

在人员准备方面, 事故应对岗位通常包括:总指挥、内外沟通、法务、人事、运营、安全、环保等岗位。在危机媒体应对中, 由于需要面对媒体, 总指挥和新闻发言人岗位显得尤为重要。宣传及新闻发言岗位的人员需要经事前授权培训, 掌握危机发生时内外资源联络流程, 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明白如何准备新闻稿, 特别要具有预判和驾驭敏感话题的能力。

相对于系统准备, 人员准备要复杂得多。首先, 企业再也无法假设企业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因此, 在进行任何外部危机沟通之前, 企业必须进行有意义的内部沟通, 确保企业中可能的对外接口都清楚自己应扮演的角色, 不能有盲区, 尤其是接线员、销售和客服团队。如果任何人不能面对媒体, 他们必须被提前告知谁能, 联系方式是什么。任何来自企业的“不知道”, “不清楚”, “无可奉告”或主观臆断及推脱的说辞, 只能说明该企业应对体系的不健全和不负责任, 都是不可接受的。

作为定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急团队各岗位要针对不同危机的真实风险和情景进行定期培训。培训所设计的情景要客观真实、实战化, 有什么风险就演练什么, 必要时启动外部资源, 进行压力测试, 以获得真实的临战效果。这一点说得容易, 做到难。因为我深知, 让企业领导模拟渎职腐败, 让主管生产的领导演练责任事故或质量欺诈, 让财务主管演练财务造假是多么艰巨的任务。然而, 平时危机应对培训脱离实际, 甚至沦为打分划钩的过场游戏, 一旦危机降临, 管理者难免发现企业的应对预案毫无实际价值, 同时显现出危机管理体系和危机应对培训关键时刻失效的问题所在。

谁将引领后奥运传媒时代? 篇11

那么在后奥运阶段,是不是新媒体可以更快更强地发展呢?哪种媒体将会引领后奥运传媒时代呢?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奥运期间新媒体的各自优势。

网络门户,谁是“奥运冠军”?

事实上,在奥运结束之后,几大网络门户都在盘点各自在奥运期间取得的成绩,并且毫不例外地说自己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这多少有点让人觉得自得其乐。中国网站排名(Chinarank) 监测显示,自奥运开幕以来新浪奥运用户数和流量两项指标均逼近四大门户均值的200%,再次体现了其权威的行业影响力。拥有庞大QQ 用户的腾讯公布的奥运期间流量数据显示,腾讯网奥运频道在此次奥运报道中日均流量达10 亿,最高流量达11.4 亿。

我们无法考证谁的数据更准确,谁才真正是这次奥运报道中最大的赢家,但通过此次奥运报道整个网络新媒体所表现出来的蒸蒸日上的势头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我们看好新媒体能引领后奥运阶段传媒时代的原因所在。

舆论传播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博客等新Web2.0,甚至Web3.0 的崛起,让我们看到新媒体的勃勃生机。以新浪网为例,奥运期间,体育、文化等各知名人士首选通过新浪博客传播其对奥运赛事的观点,网友们也借助博客、论坛平台发表看法,进行交流与互动。刘翔退赛的消息突然传来的时候,整个互联网都沸腾了,面对网友们不同声音的评议,众多博客名家都在第一时间发出了他们的声音。

据统计,单新浪的博文和评论在奥运期间就被300 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广泛引用。可以说,奥运期间新浪等博客已成为重大事件舆论传播平台,网民已高度认可新浪博客的权威性及快速性。

广告商缘何看好网络媒体?

我们再看看奥运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改变。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奥运会期

间央视收视份额高达52.19%,从8 月8 日奥运会开幕到24 日闭幕,收看央视奥运转播及相关报道的观众人数累计达11.2 亿。业内人士预计,央视奥运期间的广告收入高达20 亿元。显然,对电视业来说,尤其央视来说,奥运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对平面媒体而言,发展却不容乐观,基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下半年乃至2009 年的平面广告增长不甚乐观。

据悉,传统媒体之前的主要客户大致可分为三类:汽车、金融和综合消费品。目前资本市场的低迷直接影响了金融客户的广告投放量;而上半年汽车厂家普遍销售转差,相应广告额也大幅下滑。

与之相比,新媒体的广告额却大幅增加,除了奥运会因素、内部提价因素,很大程度是由于综合消费品类广告增加。为何广告商要把自己的“赌注”押到网络媒体上?很显然,目前网民的快速增长以及宽带的发展,网络经济的能力表现越来越强。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奥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 〜6 月间32 家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互联网广告投放费用累计达3.2 亿元,同比上升35%。这也是我们看好新媒体发展的根据之一。后奥运阶段,这种广告投放虽然会放缓,但是因为网络新媒体表现出来的态势已经注定了新媒体已经拥有脱颖而出的气势。

包括门户网站形式在内的网络新媒体虽然暂时没有新闻采编权,但却拥有直达新型消费群体的渠道。毫无疑问,IPTV、手机彩信、数字电视、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将利用自己良好的开放性、高传播度、互动性作为卖点来争取广告商。后奥运时代,新媒体将极有可能成为传媒时代迅速崛起的力量,快速占领更多的地盘。

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的品牌打造 篇12

新媒体时代, 电视传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用户不断增长, 传统电视媒体可以提供的新闻、影视服务, 在互联网中也可以找到相关资源, 而且网络用户还可以形成与新媒体的互动。但电视媒体也具有自身的优势, 因而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传媒应积极打造知名品牌, 塑造崭新的媒体形象。

1 新媒体时代对电视传媒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以网络为主要传播渠道。新媒体时代下, 电视传媒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 媒体是受众了解新闻动态、观看影视节目、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渠道。以往受众通过电视观看的新闻、影视、赛事、专题等节目, 现在通过网络媒体就可以实现。例如, 各大门户网站可以实时为受众提供新闻解读, 其新闻内容与报刊、电视播报的基本内容并没有显著差异;喜爱观看影视节目的受众, 如果不能在电视播放的时间观看, 还可以选择优酷网、乐视网等视频网站观看;精彩的体育赛事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等等。所以受众完全可以随意选择播放媒体, 但观看效果却不会受到实质影响。其次, 新媒体时代, 受众更加关注与媒体之间的互动, 受众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也希望参与到媒体活动中来。新媒体借助网络信息发布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可以形成与受众的良好互动。相比之下, 电视传媒则更为传统, 与受众互动的程度有限。因此, 新媒体时代, 用户抢占、市场资源抢占都给电视传媒带来新的压力。

2 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发展的方向

针对当前的媒体环境, 电视传媒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 应当以品牌塑造为发展的方向。从用户使用行为来看, 受众选择新浪网站获取新闻, 选择优酷网、乐视网观看视频, 选择淘宝网购买商品, 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对品牌的忠诚度。这些知名网站提供的资源非常丰富, 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而且网站提供的内容、报道的深度与其他网站相比具备自身的竞争优势, 如新浪网对部分新闻内容的独家报道, 乐视网清晰的画面和流畅的播放, 淘宝网的用户安全保障等。用户可以迅速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甄别, 选择经常登录的网站。

反观电视传媒, 在品牌优势方面体现得并不鲜明。以电视剧节目为例, 一部热播电视剧每晚在多个卫视频道同时播出, 甚至观众每晚调拨几个频道, 就能了解前后十多集的剧情;谍战剧、“打鬼子”成为电视剧的主角。曾经的《潜伏》的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随后出现不计其数的谍战影片。电视剧片面追求低投入高产出, 反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受众需求问题。而《金枝玉叶》、《风车》等一些感人至深的电视剧节目, 即使观众反复观看, 仍会细细品味。所以不少喜欢观看影视剧的受众选择在黄金时间登录视频网站, 进行休闲放松。品牌塑造是电视传媒保持长久生命力、突出媒体优势的关键, 例如央视的《探索·发现》、《人与自然》、《艺术人生》、《百家讲坛》, 卫视台的《年代秀》、《非常靠谱》、《天天向上》、《梨园春》等, 不仅能有效地把握受众观看需求, 节目有声有色, 而且对传播科学知识、先进文化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品牌塑造不是单纯以收视率为标准进行衡量, 而是要以媒体的社会责任、文化的先进性、可持续发展性作为努力的方向。

3 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品牌打造的策略

为促进品牌塑造, 电视传媒应重视以下发展策略:

第一, 通过有深度的内容塑造品牌。品牌确实代表着知名度, 但同时更暗含对内容深度的要求。比起时下收视率颇高的相亲节目、求职节目, 反而是那些具备深刻知识内涵、传承经典文化、不浮躁、不夸脱的电视节目更经得起推敲, 更能获得受众的真心认可。无论是电视台, 还是电视栏目, 首先要将有深度的内容作为品牌塑造的根本, 以节目深度、节目质量取胜。例如, 新闻类节目讲求时效性, 此方面网络媒体具有实时更新的便捷优势, 而电视媒体可以通过特有的深度报道来塑造竞争优势。再如, “风云剧场”虽属于付费台, 但其收费极其低廉, 电视剧连续播放, 无广告植入。更重要的是电视台能够担当起观众“把关人”的角色, 主动为观众筛选优质精品聚集, 如《幸福来敲门》、《辛追传奇》、《雾里看花》等电视剧深受观众好评, 其广告语“风云剧场, 把家人聚在一起”更是充满人文关怀。

第二, 通过丰富的创意塑造品牌。创意是电视传媒品牌塑造尤为关键且稀缺的资源。随着电视传媒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能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诠释节目内涵。但是受众之所以对很多电视节目感到乏味,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仍是电视创意的缺乏。例如相亲节目、求职节目、鉴宝节目、调解节目、真人秀节目、故事节目等等, 在很多电视台都表现出同质化发展的问题, 彼此竞相效仿, 对受众进行“疲劳轰炸”, 反而扰乱了电视传媒的发展环境。所以电视台应汇集专业人才, 组建品牌经营的精英团队, 汇集专业人才的聪明才智, 打造富有创意性的原创节目, 如湖南台北京节目中心, 前不久打造的原创节目《博物馆奇妙夜》就颇具代表性。其节目制作借鉴《达芬奇密码》的悬疑, 借助北京丰厚独到的文博资源, 造就出特有的品牌效益。

第三, 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塑造品牌。关注受众的需求和感受, 才能使电视传媒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在品牌塑造过程中, 电视传媒也应形成与受众的互动亮点。为此, 电视传媒应积极打造与受众的互动平台, 调研互动感兴趣的内容, 作为节目制作与创新的依据, 并从互动平台中了解受众对节目的评价。在节目策划中, 编导人员应考虑给予受众参与的空间, 如反映受众提出的民生问题, 邀请受众参与有奖问答, 倾听受众提出的观点, 从而拉近电视传媒与受众的距离, 增进受众对电视传媒的感情。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 电视传媒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 电视传媒应当以品牌塑造为发展的方向, 通过有深度的内容、丰富的创意、与受众的互动塑造品牌, 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品牌,打造

参考文献

[1]李晓星.创意:打造电视传媒品牌的驱动力[J].今传媒, 2011 (6) .

[2]孙冰.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的发展方向研究[J].新闻传播, 2012 (3) .

上一篇:房地产中介企业下一篇:热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