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才

2024-07-23

传媒人才(精选10篇)

传媒人才 篇1

目前, 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传媒的大时代。伴着科技的进步, 我国的传媒在在经历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报纸、互联网、广播、电视、到人手一部的手机。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发展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原本泾渭分明的传播媒介之间已悄然兴起一场新的融合, 即“媒介融合”, 其实质就是将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本文将进行如下研究, 希望对新媒体发展能起到参考作用。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媒介融合

目前, 中国正处于一个媒介融合的大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 传播媒介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到现在每人手中的手机。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 原本区别明显的传播媒介之间已悄然兴起一场新的融合, 即“媒介融合”, 其实质就是将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媒介融合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形势下, 能否培养出适应和掌握先进传播工具的传媒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提出与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对策, 改革新闻人才培养的模式。

2. 新媒体的出现

“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任何事物都的诞生之初都是以新的面孔出现的, 而“新”与“旧”随着时间的流逝, 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因此, 笔者认为“新媒体”首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因此, 对新媒体的认知可以有两种。传统意义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科技、互联网、移动手机, 通过网络、宽带、无线信号、卫星等媒介, 以电视、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 向用户提供影音、语音等服务、关联游戏、远程服务、娱乐休息的所有传播手段或形式的总称 (包括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 ;狭义上的新媒体:专指新兴媒体。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人的要求

媒介融合时代对于新闻媒体人有了很高的要求,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形式之下, 新闻从业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每个新闻人除了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之外还需具备更多的技能。在媒介融合的时代, 新闻人才已成为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很快适应媒介融合、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新型人才。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复合型人才”。

三、如何提高新闻人才的素质

1. 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要明确, 新闻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因此放在首位的是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其次要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 从而在大信息量下辨别真伪、坚持主旋律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介融合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形势下, 能否培养出适应和掌握先进传播工具的传媒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提出与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对策, 改革新闻人才培养的模式。

2. 强化技术水平、提升能力

技术能力决定质量, 传媒工作者想做好自己的岗位, 就必须有过硬的从业技能和素质。一要有努力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即有符合传媒发展的规律、正确导向、文字表述准确、正确运用符号的能力;二要不断拓新, 掌握媒介环境下的新闻理论知识、采编技巧、不断扩大知识面、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

3. 加大对传媒行业的投入

建立、维护融合媒介时代下媒体传播的平台、不断满足媒体融合新形势下的硬件需求, 增加对于新时代新闻行业的投入, 为新时代人才能力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硬件平台, 以此提高媒体融合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4. 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

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我们力求组建一支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 即培养对于各类学科的知识都掌握扎实、对于世界多元文化都深入了解、对于网络数字信息时代的技术兼会操作的师资队伍。

四、结论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 笔者分析出媒介融合时代对于传媒人才的要求:操作多媒体技术、了解媒介融合思想、了解网络、善于发现热点、采编能力与速写技能、客观接收新生事物的能力、高端的审美能力、拟定标题的能力、奇思妙想、不断构建知识体系、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陈旧理论课程以及少之又少的专业对口课程、缺乏实践经验、照本宣科的薄弱师资、专业实践环节的缺失、设备老化、实验手段落后。

五、建议

媒介融合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形势下, 能否培养出适应和掌握先进传播工具的传媒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提出与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对策, 改革新闻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更好的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强化专业技能、加强实习力度、更新媒体教学设备、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为传媒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传播媒介在不经意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样的形势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人写这边文章主要是对当前传媒发展中人才的培养进行分析, 提出要求、阻碍发展传媒因素进行详细叙述, 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科技,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1]童兵.新闻改革新思路和新闻教育新突破[J].中国传媒报告, 2003 (4) .

[2]姚治兰.体育新闻的发展对体育新闻专业人才业务素养的特殊要求[J].新闻界, 2010 (4) .

[3]贾世秋.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23 (23) :35-37.

传媒人才 篇2

摘要 本文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室为例,探讨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 传媒实验室 实践 创新 应用型人才

高校实验室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平台。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大力推进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实验室对人才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此,要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实验室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挖掘。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所探索出的实验教学模式、类型及方法,既为如何进行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经验,也为如何利用高校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照。

一、教学模式创新

相比于其他种类的高校实验室来说,传媒实验室的人才培养途径当然是要围绕传媒人才的打造和市场对创新型传媒人才的要求,一面配合各个学校实验教学理念与定位,一面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最终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媒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人才紊质培养相结合、人才素质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强调专业教学、实践及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步性与综台性。而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则通过课堂上教学与拟真实践、课外专业技能培训、教学与社会活动实操、学术活动与讲座、学科竞赛等途径,综合而全方位地为培养传媒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出以下四种实验教学模式。

1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是指传媒实践教学遵循专业作业流程规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对教学与实践进行拟真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可以由教师设定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定题目,通过小组分上、各司其职,团队协作、共同作业,完成项目、汇报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其创意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项目运作能力,并同时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模式将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里,并突显和实现对传媒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的初步结合与培育,经过反复的理论与实验的融合与磨合,让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养成。

2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按照传媒人才的专业要求,根据专业实践的发展状态,让学生及时补充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新知识,使其与专业实践发展同步,始终能够学习到最新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与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与提高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聘请校内外的优秀教师与专家,一方面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搭建讲解、演示、实验操作平台,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加以课外培训,如大洋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公司出品的图片编辑与绘制软件、录音与导播技术等。通过现场讲解,现场实操,帮助学生熟悉设备和软件功能,技术操作流程。学生通过模拟、实际操作等技术和方法,结合实验教材独立完成实验。培训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基础,以专业技能的系列讲座为形式,在培训过程中以实际应用操作为手段,并在培训后加以考核,从而帮助和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全方面的扩展和提高,提升其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为学生讲授专业前沿知识、传统文化和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环境等,为学生巩固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并能够更快地了解工作性质,先行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社会视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探求精神和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能够适应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改善学校教育相对于业界发展来说一直体现出的滞后局面,为学生及时补充业界最新需要的专业技能。使传媒人才的培养能够保持在与行业发展的同步位置上。

3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结合专业人才市场的要求,在教学与实践中引进社会实际操作项日,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要求对接的实验教学过程。这一实践模式是为让学生更快地了解社会工作环节,熟悉工作流程,促进学生就业而开展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在这一模式中,依托学校与学院社会活动项目多、北京市传媒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实际要开展的活动或媒体项月引入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及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使学生在具体的媒体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为某公司进行形象包装,包括CI企业形象设计、公司宣传广告创意、宣传片制作、公司形象推广策划、宣传册设计、网站设计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这一模式通过教师组织和把握,采取项目招标的形式,完全由学生执行、策划、运作,直至项目的完成和总结,使学生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加强和培育其专业素质。使其创新能力在实操中得到肯定、创新信念得到巩固,以培养真正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传媒行业是一种需要更多实操的领域。就传媒人才培养来说,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培育,高校专业教学中所有的理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行业的社会实操环节、体现专业实操的能力、担当专业实操的责任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满足了培养传媒人才的特殊要求。

4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类竞赛或者自办竞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一实践模式是通过让学生通过竞赛,充分展示创意能力、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其意志力。在这一模式中,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类专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金铅笔奖、金犊奖等,由教师进行指导,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创意、策划、执行、操作等的一系列活动。另一方面,传媒实验室根据专业课程进度和人才市场需求,自拟题目,在院系内或者联合其它高校的传媒实验室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如主持人大赛、公益广告大赛、城市宣传片大赛等。大赛的筹办包括策划、宣传、聘请专家、现场拍摄、会务、报道等完全由学生完成,在筹办过程中,锻炼其策划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志力。

传媒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并且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各类媒介机构与公司、从事媒介行业实践的传媒人,均卷人到各种各样的竞争环境与过程。先行导入竞争因素。让学生能置身并参与,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开展实验教学的有意作为经过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可以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冶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课程类型与层次建设

高校的人才培养从来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要培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实现教学目的`,实验教学需要有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和层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由如下实验类型构成的。这些实验类型同时结构出其独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层次,为实用创新型传媒人才的打造,提供了坚实支持。

1 专业基础实验

这种实验类型是高校专业实验教学必备的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其内容主要是对专业基础技能进行系统的教学与培训,让学生掌握以后从事相应的专业上作所需要基础技能。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专业中设置美术基础、广告摄影、摄像,造型艺术、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等实验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实操能力。在传播学专业中,则设置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共关系、摄影与剪辑、新闻写作、报刊编辑等实验课程,以培养传播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涵育专业素质、掌握实操技能。

2 专业提高实验

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将这种类型的课程,开设为着重于创意设计型实验教学的课程类型。其间,主要通过参与项日、活动等,使学生在拟真和实际的情境下,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如广告学专业中设置广告创意、版式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影视制作、广告音乐形象设计等课程。通过试验教学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广告设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其综合专业素质。传播学专业中设置媒体经营与管理、广播电影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环节,以提升传播系学生进行媒体项月的策划、管理、运营和媒体公司管理、运营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在这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是要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及环节的设计,实现传媒专业学生基础技能的提高与运用。

3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

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后,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提高专业综合能力。通过虚拟媒体公司、创意工作室、校企合作、参加竞赛等方式,造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传媒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场地、器材与相应的指导,为学生承担的创意活动和项目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与专业传媒机构、公司合作,进行项目的创意、策划、运作,并为学生创新学习活动提供实践指导和服务。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以实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追求,以培养出当下社会最需要的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

三、实验教学效果实现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递进式的教学类型与层次,帮助学生提高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想象力获得不断的激发及培育,并通过策划、设计、管理、运作和宣传、营销等实践环节,让创新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素质,这也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进行实验教学的终极追求。在多类型、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中,传媒学生的专业技能趋于成熟,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不断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传媒相关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形成了促进。实验教学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1 专业技能成熟

通过一系列的横向、纵向的实验教学类型和层次、体系的设置,在基础性、提高性实验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在递进式实验教学环境与进程中,使得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达到了市场对传媒人才需求的行业标准及要求。

2 专业素养提高

通过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其创意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协作能力等。以及作为专业人才所需要的感觉、素养等均得到了培育。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在实验教学的积极体验与参与里,提高了自己的择业和就业竞争力。

3 创新人才素质养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所设置的社会实操的环节和虚拟公司的运营,主要让学生起主导作用。通过创意、策划、公关、制作等一系列具体运作中,增强学生的勇气、毅力、信心,坚定其意志并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能将学生打造成具有独立创新能力、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意志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传媒业的出路在于人才革命 篇3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使传媒业遭遇空前挑战。旧的生存媒体危机四伏,一触即发,业态面临生死存亡,险情迫在眉睫。传媒业的命运如何,传媒业的出路何在?

一、传统行业面临历史性挑战

新中国传媒业起步于新闻。我国的新闻事业从一开始就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有253份报纸;经历“十年浩劫”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只剩下186份报纸;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报纸1943种,年总印数达到442.92亿份,日报出版规模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报业大国。此外,全国共有各类期刊9486种;广播电台257家、电视台277家、教育电视台45家、广播电视台2069家;境内注册网站287.8万个。

在我国,传媒业一直是高投资回报的智力密集产业。由于管理体制、政策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国内的传媒业,在产业属性、目标市场、产品特性等方面与传统产业和境外同类产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产业属性上,我国传媒业属于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边缘产业。它既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而所传播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在目标市场上,媒体产业具有二元结构。它要面对的是受众和客户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必须要兼顾受众营销与客户营销。

在产品特性上,媒体的产品与服务不存在价格弹性。媒体的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产生需求。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微弱,产品自身的竞争力成为媒体市场竞争的核心。弱势媒体无价格,媒体经营的唯一出路是做强自身。

在行业体制上,我国传媒业具有事业与企业的双重体制,而且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经营权归经营者。目前国内主要媒体多属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而且渐呈强化趋势。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做到,一方面从政治属性出发,完成舆论宣传与导向的任务;另一方面从产业属性出发,直面市场竞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所有这些既成事实,构成了中国传媒的传统业态。也正是这些固有的存在,成为历史性挑战的目标阵地。

纸媒体,读者群大体积流失,从发行数量到广告额度,一落再落,生计维艰;视播界,少人问津,花样不灵,编导计穷;广告业,有法不依,竞争无序,诚信滑坡,绩效崩盘。这些触目惊心的信号,一方面预示着传媒业的危机深重,一方面提示着新媒体的力量强大。

传媒业面临的挑战来自于多方面,主战场是新时代世界技术革命的浪潮。这个浪潮所冲击的,不仅在于媒体的存在形式,而且深入到媒体的属性实质;这个浪潮所波及的,不仅包括旧有的体制结构,还有现有的人才架构。

二、新媒体带来的是一场人才革命

传媒业的革命来自于媒体自身的嬗变,这场革命的缘起既不突兀,也不复杂,实质上就是业态的生存危机导致了“穷则思变”。“穷则思变”的这个“穷”字,不是单一意义上的贫困,而是变化莫测的丕变之几,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否极泰来。

水穷,穷在路途,古人有途穷而返、途穷而哭的故事,那是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改弦更张。我们今天面临的穷,是要思变,是要云起。

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媒体从业人结构还保有传统态势的橄榄型,即采编人员为主体,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比重较小。据统计分析,合理的媒体人才结构应该为哑铃型,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日常工作人员比例较小。工夫在诗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开发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媒体对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多元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是随之而来的问题。现状是,一方面媒体从业人数饱和,一方面是有用人才稀缺。缺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的采编播人员,特别是,缺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 总体看来,新闻媒体主要缺乏复合型人才,缺乏专业背景的新闻从业人员,缺乏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综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从业态上看,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无线宽带、移动通讯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构成了新时期传媒大发展的壮丽画卷,也向传统媒体的人才结构发起了尖锐挑战。

此外,媒体管制的政策宽松、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传媒行业环境公平,势必催生新的传媒结构革命,发展进程中,资本市场和文化架构也将因时介入,为传媒业注入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如果说传媒业面临的挑战来自于技术革命,那么媒体自身的应对之策就在于人才革命。

三、终端革命,传媒业准好了吗

技术革命的新浪潮席卷而来,它用高技术打造低门槛,以带有强制性的注入态势,把终端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咄咄逼人地闯入人们的生活,既为我们带来便利,也向带来挑战。

云数据显示,互联网在全世界的人类生活中已呈“包举宇内”之势。这无疑是传媒变革的大事件、大趋势。

苹果公司将开发一项新的人机互动技术,利用压力感应触屏使人们通过动作实现功能的迅速打开或信息的即刻阅读。

三星公司将使用可弯曲塑料制作手机,像书本展开一样实现屏幕的增大。

据说在英国,人们每天要扫手机10亿次,60%的人在清醒时每15分钟看一次手机。在我国,这些数字还要变得更“严重”。

手机支付将在2016年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于传媒机构,手机便捷支付将更有利于增进订阅。

nlc202309031003

过去几年,互联网速度更快,信号更加稳定,网络信息爆炸,在线视频的革命风生水起。随着4G网络的普及和一系列网络提速技术的应用,在线视频未来的增长点将在手机端。据预测,未来五年在线视频量将增长14倍。人们70%的手机流量将消耗在观看手机视频中。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全世界的人们有种种预测:

预测一,“脸书”进一步强化视频功能。脸书Facebook将专门为视频内容发布新的标签页,提供更好的视频搜索和发现体验。观众在手机上可以边做其他工作边看视频,并随时按暂停保存,随后继续观看。同时,新的视频功能将更好地结合广告内容,吸引新闻机构提供更好的视频内容。

预测二,全景视频、虚拟现实、沉浸式观看迅速普及。观众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身临其境感受电影内容。谷歌也利用视频网站和虚拟现实眼镜推进全景视频业务。在新闻报道方面,已有媒体全景呈现了叙利亚难民营的景象,观众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叙利亚危急的局势。

预测三,直播和社交化视频 网速、摄影设备和手机应用的改善让直播应用成为2015年的市场亮点。这将迫使媒体“借船出海”,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有时间和资源去组建团队或购买设备进军视频领域,要维系生存它们就得依靠既有平台,或租或借,以求获得产能。

预测四,今后所有的突发新闻将实现不同角度、高分辨率的现场视频报道。“拍什么”的主动权已不在专业记者手中,24小时全天候的电视新闻频道应当思考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同时,直播软件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也将成为热点,或许引发法律确认。

不须预测的是,在新媒体的冲击面前,电视业的窘境首当其冲。

视频改变了的网络,不仅影响了传统网站,也开始冲击电视行业。电视的收视率节节下降,其中新闻、时事类内容受冲击最大。人们看的视频比以往更多,但不是在电视上,而是在更多的公共屏幕和移动场所。

面对咄咄逼人的技术革命的终端产品,旧媒体如何应对,我们准备好了吗?

“播客”热潮的到来,或许将为传媒业选择应战策略提供启迪。世间万物,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弱势可能增强,短板可能伸长。事在人为,路在脚下。

伴随着视频热而复苏的是以语音为主的广播播客。特别是在连接了手机后,广播这种不占有读者精力和双手的媒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人们收听播客的模式从以往的下载变为现在的在线收听。这改变了播客的盈利方式,也为精准投放和实时插播广告创造了技术空间。

社交媒体的未来看好。2015年,社交媒体和通讯应用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重心。相比于短信,通讯应用的低费用甚至零费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许多国家,这些电子平台巨头都在研究如何将庞大的用户转化为巨大的利润。2016年,这种趋势还会加强。

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是,新闻出版业乐观。乐观的理由和来源,在于新闻的原创性空间。

2016年, 提高原创性也成为一些聚合网站追求的目标。日趋成熟的新聞聚合网站意识到内容转来转去没有太大价值,于是加大各种投入到原创新闻之中。

用来收集数据和信息的传感器、相机、无人机等机器将改变新闻采编,特别是对于一些气象、交通以及社交媒体上的区域新闻。相信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实现根据不同的消息来源撰写新闻。我们也将看到机器像帮助钢铁侠一样帮助记者:自动提供事实材料、引用以及背景资料帮助记者撰写新闻。

传媒业的出路不在别处,其实就在新媒体身上。技术的普适性决定了“物为我用”的合理性,见贤思齐,化敌为友,旧媒体的涅槃指日可待。

在我国,新传媒业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获得发展机遇,创新理念,更新技术,求新业绩,与先进的生产力相呼应,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技术进步、产业更易、经济多元、社会变革,我们确信,传媒仍然是一个具有影响力,并创造着影响力的行业。传媒人应该有能力有信心,远瞻前路,未雨绸缪,变危机为机遇,履夷开泰。长夜过去,朝暾普布,霞光万丈,传媒业的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高校传媒创意类人才生态开发培养 篇4

一、高校传媒创意类人才生态开发培养需要注意的方面

高校传媒创意类人才的培养应以交叉学科教育为基础,完善的传媒创意类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应该建立在系统的传媒创意产业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突破学科院系之间壁垒,建立综合性科研平台。传媒创意类人才的培养机制应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生态开发的需要培养人才,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模式。

转变传媒类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对人才的生态开发。传媒创意类人才要充当不同知识领域合作、交流的中间人,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对人才的生态开发,才能适应产业调整的需求。

第四,以传媒学科为基点,形成以多学科支撑的课程群。只有形成多学科支撑课程群,才能适应传媒创意产业的发展。对课程内容以及形式进行整合、优化,对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合作、借鉴、互补有着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源,把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结合起来,致力于建立层次分明的课程结构。

二、外国高校传媒创意类人才开发培养的成功经验

(一)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抓住发展机遇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影响传媒创意产业的发展,外国传媒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撑,蓬勃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应。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对高校传媒创意产业发展和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高校传媒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加强同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交流

政府对传媒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引导、支持的作用。举例来说,英国政府将创意教育看作是创意的“四个关键性因素”之一,英国高校在政府的号召和有力支持下,文化传媒同英国体育部以及许多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的成立就是很好的交流平台,该论坛邀请政府官员教育组织和创意企业的代表,关于英国传媒创意人才培养和创意产业的高效发展进行密切的交流。

(三)文化产业与商业紧密相连

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高校各种优质资源将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的高校都与创意产业界紧密相连,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到工厂和相关部门进行实践,进而学校能够了解到产业以及企业的真实需求,同时针对产业的真实需要来培养传媒创意人才。

(四)建立完善传媒创意人才培养体系

外国对高校传媒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特定的领域培养,更具专业性。每个专业都具体针对文化产业某一领域进行培养,专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发达国家开办的创意类专业的院校,为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外国高校不仅注重专业教育,同时也注重实践,并将学生实践严格纳入培养评估的体系中。

三、我国高校传媒创意类人才开发培养的促进措施

(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高校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高校的支撑。政府需要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传媒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强信息、教育、投资和宣传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社会中介机构应该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合作平台;传媒创意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在校生提供适合的实践平台。高校作为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要求的传媒创意类专业人才。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三者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才能不断地满足当前我国传媒创意文化产业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需要。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来培养传媒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一个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可分为四类,即公共基础课程、文化产业管理基础课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相关学科课程。要根据市场客观的环境,设置几个大方向的专业课体系。中国传媒大学实行在校生进入大三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方向。因而,我国高校应根据市场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文化产业专业课程,注重文化创意类人才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为社会提供适合需要的人才。

(三)注重实践以及教育生态开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传媒创意人才

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强调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高校传媒创意人才的培养应该结合理论与实践,注重人才的生态开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传媒创意人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需要高校为其提供高素质、专业型人才。我国高校应积极效仿发达国家,同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践能够为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专业的在校生提供丰富的经验,这对传媒创意人才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为保证学生实践更具目的性,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

(四)完善传媒创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传媒创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以及科学的评判。传媒创意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需要在对各专业的合理性、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实际研究,对优秀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进行推广宣传,为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艳.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5).

传媒人才 篇5

近两年,《阿凡达》、《变形金刚》等一些制作精良的进口大片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使得观影者对其创意人员利用计算机创作出的逼真、震撼影视效果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时,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体现在致力于加速文化创意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的“中国传媒大学VirtualStudio文化创意在线虚拟工作室”项目,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该校师生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技术资源的需求。

该项目是北京市和江苏省共同建设投资的文化产业类的高科技项目,它以中国传媒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研发的高性能服务云平台为基础,在其中植入了游戏开发、电影特效、动漫设计所需的各类专业应用软件,以“云”的模式为校内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个在线创作的虚拟工作室。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使用者只需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即可接触并利用到平时没有获取途径的专业资源。即使足不出户,他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虚拟工作室提供的各种专业技术资源,进而实现在线方式的游戏开发、电影特效和动漫渲染等工作。

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走进中西部“能效中国行

2012数据中心卡车巡展”全面启动

中国北京,2012年7月30日—近日,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正式启动大型体验活动“能效中国行——2012卡车巡展”,作为该活动的一部分,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卡车巡展同步启动。本次活动中,以卡车形式呈现的数据中心移动体验中心将驶向中西部地区的39个城市,旨在让客户零距离体验施耐德电气领先的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

随着IT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中国数据中心的发展更是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同时也对数据中心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无间断”、制冷“无热点”、未来扩容“随需而变”,一个高效、可靠、节能、可扩展的绿色数据中心成为当前客户的迫切渴求。

施耐德电气旗下的APC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表示:“中国拥有目前增长最快的数据中心市场,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拥有最多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的国家。施耐德电气希望通过本次卡车巡展的方式,让数据中心移动体验中心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走进中西部地区,让更多的当地客户和合作伙伴体验施耐德电气的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将集成的、标准化的、可扩展的、模块化的全方位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带给更多用户。”

英特尔与行业伙伴指点PC江山,共话“超极”未来

第二届英特尔零部件厂商大会在深圳召开

2012年8月2日——第二届英特尔零部件厂商大会今天在深圳召开。此次大会注册人数逾800,参会厂商中包括百余家供应商,其中80%是内地企业。英特尔在此次大会上分享了对PC产业现状的见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景。作为PC行业的领军者,英特尔持续与零部件厂商合作,推动PC产业发展。特别是在超极本领域,英特尔带动全行业共同寻求新的合作模式和产品设计理念,旨在为消费者带来极致体验。

该大会为零部件厂商提供了创新的平台。随着PC行业的不断发展,超极本以迅猛的成长态势已经成为PC行业的宠儿,藉此“超极”之势,本届大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为未来超极本的发展指明方向。此次大会着重探讨了超极本在形态和设计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触摸屏、超薄屏、超长续航电池以及机箱等方面的探索。

超极本的推出是英特尔以前瞻性视角继续引领未来产品发展的又一有益实践,对广大PC产业合作伙伴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实现超极本“不妥协”的极致计算体验,需要核心技术提供商、整机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软件供应商,以及分销商、零售商的共同努力。可以说,每一个超极本产品的创新和完成,都凝聚着整个产业链的智慧。在这一激动人心的创新大潮中,英特尔站在产业发展高度,鼓励和支持产业链各环节合作伙伴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和积极协作。我们已经看到超极本在市场上取得的卓越成绩,并可预计将有超过140款超极本在年内上市,预计今年年内还将有40款基于触屏的超极本与消费者见面,其中包括10款变形超极本,而在即将上市的触屏和变形超极本中,零部件厂商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性能计算推动文化产业信息化新发展

希捷任命GaryGentry领导其固态硬盘业务

希捷科技公司日前宣布,GaryGentry重新加盟希捷,作为SSD高级副总裁领导其固态硬盘(SSD)业务。

Gentry先生将负责上市迅速且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以加强希捷在SSD领域的领先地位。他将在科罗拉多州的朗蒙特办公,并直接向首席销售与市场营销官RockyPimentel汇报工作。

Gentry先生在存储行业有着25年以上的丰富经验,最近还曾出任过美光公司(MicronCorporation)企业级SSD部门的总经理。在重新加盟希捷之前,他担任过SpansionCorporation和StorageGenetics公司的各种领导职务;他还担任过Maxtor公司的首席市场营销官,向日立环球存储系统(HitachiGlobalStorageSystems)提供战略咨询服务。以前在希捷工作期间,他担任过各种管理职务,包括负责战略市场营销与规划的副总裁。

高校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新路 篇6

一、任务教学法从兴趣入手与成绩挂钩

学生们常说,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 教师虽不尽认同, 但分数毕竟是考核成绩的标尺, 任务教学法首先是从教学目的、任务、考核标准与课程概述开始, 让学生了解课程的进度、评分标准和与之对应的每一项具体要求, 如:时间节点、提交的内容与方式等。更为重要的是在简短的第一课一定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找到自己兴趣点和合作的团队

影视传媒业的发展就像它的传播一样迅速, 紧跟时代最具潮流的脚步, 用最新的影像资料介绍与此专业课程相关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与热点, 教师所选案例带有先进性或经典性, 引导学生的兴趣点, 让学生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最关注、最喜欢的节目或栏目 (一个或几个) , 给出自己的评价。同时按照自愿结合, 专长互补的原则, 根据兴趣点、任务类型, 组建4人小组, 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共同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 提示难点与要点, 做好共性问题的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中兴趣的驱使总会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尤其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合作, 更能彼此激励,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问题, 在上课之初教师就着重提示学生, 要有思想准备和应对某些问题的措施。如:策划前期的市场调查与研究 (如何考察节目的传播效果、同类型节目变异与类型划分等) 、自创节目的创新点、亮点、评价方式、策划书的撰写与可操作性等;讨论拍摄制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策划案、文稿、影像呈现的基本要求等。

3. 提出任务考核要求和激励标准

考核标准以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要求为最恰当, 以此为基准, 任何突破与亮点的呈现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并在学生成绩上得到反映, 尤其对于那些有探索精神, 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的同学, 奖励的同时可以重新提升任务的难度, 给出新目标, 提出新挑战。分数鼓励对于学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但不是全部, 只有将考核目标定到可以让绝大多数学生翘翘脚就能够得着、可以实现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教育。

二、以学生为中心课上课下互动式教学

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课上课下联动兴趣任务教学法, 是以调动学生追寻自己的兴趣为入手点, 以激发学生实践的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目的, 课上课下互动分为以下几步完成。

1. 策划案的讨论陈述与撰写

简单说, 学生在上《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 (3学分54课时共18周) 时, 任务为小组完成一个栏目的策划 (第八周前完成) , 样片展示从第十周开始;策划完成一个短片, 最后两次课展示 (期末统一提交作业, 文案与视频中必须清晰记录小组成员在各项任务中所担当的具体工作) , 两个作业均为百分制, 各组较好的一个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另一个作为平时成绩占40%。

策划案 (共有十项内容) 的撰写是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 也是影视创作、文案撰写、广告策划等的首要步骤, 更是新闻与传播学毕业生的求职方向之一。它集本课程的策划原理、节目类型要求、前期市场调研、个人认知积累、观念创新、语言表达与沟通、文学功底、团队合作能力与执行力等于一体, 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在较短时间内扩大自己的视野, 全面考察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应用所学的知识通盘考量团队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目的。

第一步, 讨论。小组成员按照老师上课时提出的策划原则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各抒己见, 通过互联网做前期调研分析, 在全组充分讨论、沟通, 相互质疑、解答之后, 确定节目策划案雏形, 并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 (问卷调查等形式) , 形成基本成熟的策划方案 (书面或电子版) 。

第二步, 陈述与质疑。小组全体成员到老师办公室面谈, 这里形成学生的第二课堂, 老师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弱项来强化要求, 同时对每位学生的长项采用追问的方式, 扩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如:要求每位小组成员陈述策划案的不同部分, 并鼓励他们有理有据地说服老师、同意小组的策划, 同时他们也要接受老师的质疑, 组员可以相互补充, 与老师一起讨论甚至是争论。头脑风暴后, 老师不仅会给出策划案是否可行的答复, 还会指出策划案中的不足、漏洞, 文字错误, 并给出更多合理的建设性意见, 整个过程老师保持启发式的交流状态, 及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点滴进步与创新给予的肯定。

第三步, 完善与提高。小组再次修改或重新讨论新的节目策划案 (如果前一个策划案没有通过) , 个别小组会一两次顺利通关, 但多数小组要经过多次反复后才能进入样片的创作阶段。

2. 样片创作的点播与自我提高

影视作品样片创作是凭借老师的见识与学生整体水平提出基本要求, 同时对影视感兴趣、上进心强、追求完美、自身素质较好的同学, 在一次次思考与讨论中找出较为理想的故事, 选择恰当的表达手法和呈现方式, 用心、时间和自己的耐力与智慧, 脚踏实地践行自己的创作意图。样片的数量会根据每届学生课程的多少, 或是同一策划案每人一个, 或是每组 (同一策划) 一个。

第一步, 找最合适的故事。任务部署上没有要求学生一定拍到最好的故事, 但一定是学生自己感兴趣、希望讲给大家听的故事。由于学生课业较多, 不能只为更好地完成这一门课的任务, 而不计其他, 不能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和上课出勤, 尤其是要考虑到他们的人身和设备安全。况且有些学生在此前还没有过实际操作摄像机或是视频剪辑的经历。采用折中的办法:故事合适就可以, 前提是需要小组全体成员都同意, 并能讲出与已有节目的不同点与创新点 (或意义、价值) , 能做详尽的前期准备, 大家没有很多遗憾即可 (创作一定会有遗憾, 但不能让学生中的任何一位有自己被忽视的感觉) , 所以在第二课堂和每一组讨论样片故事时, 都会详细分析其利弊, 将出现的分歧、遇到的难点尽量解决。

第二步, 做好拍摄的准备。拍摄是具体而艰苦的任务, 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行, 学生在拍摄前常常处于一种亢奋的期待状态, 而剪辑时才会发现镜头不足, 而又难以弥补, 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冷静而充分的准备。对于初学者来讲, 撰写脚本或是完成故事板的创立 (尤其是在拍摄栏目或是短片时) , 最好是有分镜头脚本, 注明光影的强弱、关键镜头、多机位与多景别等。

第三步, 审看精剪的片子。作业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在课堂上展映 (最长25分钟、最短5分钟) 。有些同学会在展映前主动走进第二课堂, 听老师的观后感和修改意见。学生知道:展映课上, 同学他评、展映小组自评和教师点评, 时间都很短, 会一针见血, 不能顾及情绪绕着弯子讲, 更不会因为你是男生或是女生就留有余地。这是传媒业最大的特点, 职场不分男女, 一视同仁, 只评作品。第二课堂提前看片对他们自信心的提升更有利, 也更有利于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

第四步, 课上点评的基本要求。课上时间极为有限, 每个作品展映后要迅速按照两个班对应的学号做相应的点评 (如:一班1、11号的作品, 二班1、11号做点评) , 更鼓励其他同学自由发言。学生给出的他评必须先说优点再讲不足, 并且绝不可以是空话、套话。如:不允许只说好或不好, 一定讲出好表现在哪儿, 不好在什么地方, 有理有据。当然课上也常有争论发生, 教师欢迎并鼓励正当的探讨, 逻辑缜密有条理的辩论和奇思妙想都是媒体人应有的素质, 每每有此类事件发生绝不制止, 而是正确引导, 让每位同学充分表达。

3. 评审后的反思与追加任务法

第一步, 玉琢方能成器。作品展映后, 各组同学都会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比较, 多数同学只需按照课上点评的要求, 进行提交前的修改完善即可达到合格或更好水准;但也有少部分作品, 由于前期拍摄存在无法弥补的硬伤, 必须完全推翻重来, 比如有下面任何一种问题存在的都不能通过:全片画面稳定性均很差, 看过后像坐了过山车;噪音太大听不清同期声, 完全达不到传播效果;没有贯彻策划案的宗旨, 不知道传播目的何在等等。一定会有个别小组再次走进第二课堂, 就片子存在的严重问题, 老师提出重新拍摄的各项具体要求。

第二步, 制作力求精良。有些小组或同学很努力, 不仅完成老师的基本要求, 看过其他同学的作品后又产生新的创作激情, 兴致所至他们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但有时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再学什么, 再做些什么, 社会上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会走进第二课堂, 教师提出要求, 或布置新任务, 比如:试试用after effects (AE) , 片头可以做得更炫;用蓝布或绿布做背景, 用抠像方式, 突出主体, 可以让背景活起来等等。第二课堂为有这样需求的同学解决自我兴趣追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三步, 鼓励学生参赛。珍惜学校提供的参赛机会, 有兴趣的同学一起研究参赛方案, 教师指导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在全国比赛中展示实力, 获奖的喜讯能激励更多的同学找准定位增强自信。

三、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提升整体能力

每门课程都有学分、课时数和教学任务, 根据媒体的工作经验以及客观现实存在, 创新出在不增加学生课时的情况下, 利用教师自己的课余时间, 用课上课下联动的兴趣任务教学法来实现新闻与传播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 课上讲原理 (策划的原则、节目类型) , 解决共性的问题, 第二课堂解决个性问题, 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 这有利于学生在影视创作的过程中得到迅速提高。然而, 这并不是我们全部的目的。

作为新闻与传播系, 与影视相关的课程只占极少学分, 课程少、课时少的现实难以改变。在有限课时内达到培养应用、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 这些也给教师培养学生成为不畏艰难、具有自我挑战意志的传媒人以机遇。经过教师精心的设计, 学生在兴趣与任务驱使下, 在这样一次次自我实现中提高了自己面对困难、自我突破的能力。

传媒人才 篇7

一、大传媒环境中期刊编辑的类型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出版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大传媒环境下出版业对期刊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 市场需求推动编辑人才向多元化发向发展。目前, 我国的期刊编辑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复合型编辑

各行各业发展都需要复合型人才。复合型编辑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而且还要具有本专业之外与出版发行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复合型编辑人才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文化素养高, 市场眼光敏锐;二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知识储备多, 视野涉猎广泛;三是对现代出版理念具有独到的见解, 能够与时俱进;四是对编辑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2. 应用型编辑

应用型编辑在编辑队伍中占有较大比例。这部分编辑一般都有较为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 熟悉编辑出版的业务和规律, 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期刊编辑的工作过程是比较复杂的, 从选题策划、组织稿件、审稿加工、阅读校样, 到宣传推荐、与读者沟通, 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很繁琐, 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整个出版发行质量。所以, 实践经验在期刊编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成熟的应用型编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懂政治、讲政治, 始终保持旺盛的政治热情, 不断学习法律法规, 掌握有关的方针政策。其次, 要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 要有政治敏感性, 对编辑过程中涉及的政治原则问题, 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要善于随时发现和消除稿件中的政治错误和常识性错误, 杜绝导致期刊造成不良影响的任何失误。总之, 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 关键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评判应用型编辑水平的重要标准。

3. 创新型编辑

在大传媒环境中, 创新型编辑正逐渐成为期刊出版单位的中坚力量。这是由新闻出版行业的性质决定的。新闻出版行业是一个文化产业, 优秀的、高质量的出版物是它的重要产品。在市场经济下, 要挖掘市场需求, 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面, 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新媒体不断涌现, 快餐文化让更多的读者逐渐对传统的出版物失去了兴趣。期刊要吸引读者, 首先要有新意, 要努力打造新颖独特、个性鲜明的品牌精品。创新型编辑的特点就是具有开拓精神, 能够在技能和理念上承担文化创新的使命。

二、大传媒环境中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行业和岗位不同, 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就期刊出版业来说, 大传媒环境中编辑人才应具备以下的素质:

1. 信息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出版传播业务的形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接受信息、编制信息的过程中, 编辑人员随时都会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强大影响力。在大传媒时代, 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不断对期刊编辑提出新的挑战, 编辑工作者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 是不可能编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的。因此, 新形势下的期刊编辑应该掌握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包括音频视频编辑、多媒体动画、数码杂志等。熟练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后, 编辑工作会事半功倍。

2. 服务能力

在大传媒环境下, 具备服务意识对编辑工作者非常重要。在互联网时代, 社交网络日益发达, 自媒体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人人都可以成为编辑。网络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 也会因其传播的不确定性而造成消息失真。从某种意义上说, 时代又赋予了期刊编辑新的使命和责任, 那就是对网络信息进行补充和论证, 不要让错误的信息误导公众, 要本着服务大众的宗旨, 发布真知识、新技术, 传播正能量。

3. 沟通协调能力

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是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在大传媒环境下, 社会的公共话语平台正在逐渐建立, 人们的话语表达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期刊编辑来说, 引导读者相互了解、包容, 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公共话语环境。例如, 在编辑重大新闻题材的时候, 单靠一种媒体是很难完成的, 这时候编辑人员就要主动与其他媒体进行沟通, 做好分工与合作, 共同完成选题策划工作。

4. 创新能力

对于期刊编辑来说, 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 编辑人员掌握的信息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可是呈现给读者的作品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版面上传播最有价值的文化产品, 编辑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整合提高能力。因此, 编辑人员一定要具有创新意识, 要加强业务能力培训,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三、大传媒环境中期刊编辑人才培养途径

新时期, 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编辑人才。从企业到学校, 到社会, 都应该重视编辑人才的培养。只有建立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 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在大传媒环境下培养编辑人才,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提高编辑队伍素质

目前, 我国的新闻出版业整体上还没有对外国企业开放, 但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外出版企业正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我国的出版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给我国新闻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与国外出版企业的竞争中, 迫使我国企业提高自身实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新闻出版企业要做强做大, 走向世界, 必须要树立人才第一的理念。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期刊发展壮大的前提, 没有人才支撑期刊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 出版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通过公开招聘, 吸纳优秀人才, 通过进修、培训, 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

2. 建构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评价体系

现代新闻出版业要求编辑工作者具备综合素质, 具有全局意识。这样就对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期刊出版单位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编辑人才, 急需既熟悉出版业务常识, 又懂得经营管理的编辑人员。企业、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应该共同建构编辑人才的培训体系, 要在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有针对性地提高编辑人员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出版编辑人才进行绩效评价, 督促编辑人员不断学习提高。传统的绩效评估制度人为因素较多, 缺乏公正性。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 通过对编辑人才进行客观公正的业绩考评, 促进编辑人才之间的良性竞争, 进而实现对编辑人才更好的培养。

3. 建立学习型编辑部,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俗话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建立学习型的编辑部, 可以激发编辑人员的学习热情, 培养更优秀的编辑人才。另外, 出版企业的文化环境对编辑人才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有利于编辑工作者发挥自己的才能, 可以给编辑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有利于编辑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编辑人才是期刊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传媒环境下培养编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大传媒环境中编辑人才三种类型, 包括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大传媒环境中编辑人才应具备技能素质、开放服务素质、协调配合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可以通过树立人才理念和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建构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学习型编辑组织和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等途径, 在大传媒环境中培养编辑人才。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在深入融合, 大传媒环境已经形成。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编辑人才是摆在期刊出版单位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传媒环境中编辑人才的类型, 研究了期刊编辑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传媒,环境,编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鹏.论多维度审视编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编辑, 2010, (2) :27-32, 48.

[2]聂远征.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编辑人才培养[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21-123.

[3]程绍沛.也谈编辑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 2011, (4) :77-78.

[4]李明非.创新编辑人才培养机制[J].编辑学刊, 2012, (1) :72-75.

[5]肖芒.现代编辑的教育理念与方略——创新型编辑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2, (1) :110-114.

[6]常凌翀.大传媒时代编辑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101-104.

案例教学与新时期传媒人才的培养 篇8

20世纪80年代初, 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是一种利用案例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 它“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前沿性的案例为教材, 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1) 近年来, 案例教学法开始在多种学科领域展开其势不可挡的空间蔓延, 并逐步演变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新型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高校教师, 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这一蔓延之势所带来的重大教学变革。并且, 笔者相信, 对于我国新时期传媒人才的培养而言, 这无疑是一个“久旱逢甘霖”的福音。

一、媒介教育中的案例教学

不同于其它学科,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 在这个专业领域, 理论与实践常常是密切结合的。因此, 实践教育是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质量好坏关乎整个教学目标及学生培养计划能否实现。但是, 正如论者所云, “当前多数传媒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共同的特征, 即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以老师为主要教学主体、以笔试为主要教学考核方式。” (2) 显然, 这种强调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基本的操作能力。因此, 将案例教学法适时、适当地引入新闻传播学不啻是开辟了一条媒介教育的新路径。

毋庸置疑, 与传统媒介教育相比, 案例教学法具备其独到之处。我们知道, 传统教学是围绕课本进行知识传授的, 教师往往在讲授相关理论后, 举出典型事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 并对理论进行拓展。显然, “理论”是传统教学的重心, 传统媒介教育所孕育的教学模式是从理论出发, 继以案例解析, 之后又回归理论, 即“理论→实践→理论”。而较之前者, 案例教学法却在教学实践中另辟蹊径。在该教学法中, “案例”成为了师生的中心议题, 它强调从案例中提炼理论, 继而又重归实践, 成为实践的向导。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应注重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归纳, 还应适时将其提升至理论层面, 总结出其理论模式, 以获得关于新闻实践活动或个别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同时, 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些理论最终都应还原到现实生活中, 接受实践的考验。如此一来, 案例教学便构筑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理论→实践”。

就好比卓尔不群的画师与作家总是把最绝妙的事物和最深刻的内涵留给阅读者去思考与想象一样, 案例教学法也极为讲究这种“空白”艺术。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 在授课过程中, 笔者采取的是列举案例、讨论案例和讲评案例三种主要教学形式。首先, 在列举案例时, 笔者会对案例进行简单地描述, 以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这一阶段, 案例的选取, 以及遗留的思考空间至关重要。随后, 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论证其独具特色的判断和观点, 同时, 还要接受他人的疑问抑或反驳, 进而在辩论中进行反思。最后, 在讲评案例阶段, 笔者强调的是, 答案并不绝对也并非唯一。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换言之, 即便是从同一起点出发, 人们也会因为视角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见, 案例教学法不仅能以其“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气度来容纳不同的思想火花, 而且, 它还使理论与实践二者达到了和谐共融。

如上所述, 作为一种媒介教育的新尝试, 案例教学法对于传统媒介教育具有一种正本清源、补缺纠偏的作用。接下来, 我们应该如何搞好案例教学, 并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新时期的传媒人才呢?无疑, 案例充当了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中心议题, 那么, 从案例入手来加以探讨,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案例培养传媒人才

事实上, 案例教学就类似于一种情境式教学方式, 它借助了“案例”这样一种现实原型和话语情景, 使学习者能够更集中、更具现场感和参与性地围绕有关专业问题加以思索, 并通过建设性的方法参与貌似真实的社会实践。因此, 形象地说, 案例就是一块连接起点与终点的跳板, 而恰到好处的案例往往能够将跳板上的人送到更为理想的目的地。一般而言, 案例教学法都要求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具体到媒介教育中, 笔者认为, 我们选取的案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经典性案例、前沿性案例和争议性案例。

1、经典性案例

经典性案例通常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即便时光荏苒, 它们却能够历久弥新。我国的新闻传播学虽然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 却也不乏经久不衰的案例。以下, 我们将以中国电视改革作为案例来进行说明。

一直以来, 我国电视台都是党和政府的传声筒, 基本上没有经济创收, 也不受商业活动的影响。然而,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口号一经提出, 商机便开始无孔不入, 当然, 电视行业也在其列。直至今天, 不仅广告已是铺天盖地, 电视行业还明显呈现出节目娱乐化、栏目品牌化、频道专业化等趋势。针对这一变革, 我们该如何解读呢?显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说还过于简单, 在授课过程中, 笔者引入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从这一视野出发, 我们首先必须将研究目光聚焦到媒介机构上, 将它看作是创造利润的经济组织。其次, 要理清政治、经济等社会权力体系是如何影响媒介文本的生产及流通的。最后, 我们还应审视媒介作为一股经济力量给公共利益、社会民主等造成的影响。通过这一案例, 学生应该明白的是, 中国的电视改革实际上就是一场以市场为原动力, 经由政府发动与认可, 传媒与政府合谋对旧有传媒制度进行的全方位的改革。就此而言, 经典性案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一些经典的传播现象, 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的核心理论知识。

2、前沿性案例

前沿性案例就好比船头的瞭望者, 它应该紧扣时代的主题, 体现时代的内容, 涉及最前沿的社会问题。比如, 媒介融合、网络恶搞、华南虎事件、人肉搜索等等。而了解这些事件, 并用理论工具来加以分析, 继而使其成为实践的向导, 应是媒介教育的目标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曾组织了一场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主题的案例讨论。这部恶搞作品是以电影《无极》的部分画面及人物名字作为素材, 继而重新编排、剪辑、配音和制作的。当然, 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其予以某种肯定或是批判, 在学生的讨论之后, 笔者分别运用了两种理论来加以分析, 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首先, 恶搞是以“无厘头”的方式颠覆经典、张扬个性, 事实上, 它已汇集成一种独特的网络亚文化。另外, 以戏谑、搞笑的方式将作品的能指和所指撕裂, 从而瓦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度模式, 也是一种标准的后现代式解构行为。通过这个案例, 学生可以掌握两种理论工具, 即“亚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而这些理论又可以重归实践, 指导实践。比如, 同性恋者、“粉丝”就都是独特的亚文化群体, 而他们也都拥有各自的亚文化。由是观之, 前沿性案例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把握时代前沿, 还能培养其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这些对于我国的传媒人才而言, 都是不可或缺的。

3、争议性案例

同时, 我们还应该提供一些争议性案例, 以便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讨论环境, 而不是提供一个封闭式的结论。如杨丽娟事件、范跑跑事件、山寨春晚等, 这些现象实则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被搬上课堂。在笔者组织的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主题的案例讨论中, 学生们对该问题的分析角度与立场各异。有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扩招而导致的;有的学生认为其主要症结在于人才的供需关系,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以及经济发展对工作职位的影响;也有学生站在自身的立场认为这与自我期望值过高有关;还有人寄希望于政府能维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及企业能提供更多的工作职位等等。这么一来,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 一个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就带出了教育体制、经济发展、个人心态、政治局面等系列问题。从中学生们既学会了运用多种视野来分析问题, 也领会到了深度报道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深入。不难想见, 争议性案例不仅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案例进行剖析与透视, 同时, 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也放宽了视野, 拓展了思维, 并且在争议中学会了思考与判断。

三、案例教学的效果与前景

行文至此, 案例教学法不仅构筑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同时, 它还借助于“案例”这一中心议题将案例教学的各种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诚如有学者所言:“案例教学不重对错, 重在分析与决策能力;不重经验, 重在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传授, 重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3) 那么, 在我国媒介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会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其前景如何呢?

众所周知,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者角色, 往往以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则处在接、受、听的位置, 是被动的接受者, 其教学效果显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型传媒人才的需求。有鉴于此, 案例教学法应以共同体讨论方式为教学机制, 从而“突破学生作为单一的、孤立的知识接受者的限制, 使学生成为能动的认知主体。”并且, “整个认知过程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体相互讨论、辩论的认识过程, 体现了认识过程中认知个体从量到质的变化。” (4) 毫无疑问, 教师也是此共同体中的一员。在学生对案例充分发表见解后, 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 而当问题较为复杂时, 教师则可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这一过程中, 一方面, 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得到大大提升。正如上文所述, 恰到好处的案例往往能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自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逻辑思辨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 案例教学法也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丰富教学形式。因为它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又要求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又要求其对现实生活保持高度敏感。一语以蔽之, 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 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值得期待的是, 对于理论与实践一直脱节的媒介教育而言,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无异于“久旱逢甘霖”, 它将给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带来希望。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曾于2003年4月公布了一份报告, 报告提出要求: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具备应付新形势的能力, 应该学会分析和整合信息的技巧, 应该像一个记者一样去思考, 应该熟悉新闻行业的变动、现状与趋势。 (5) 这份报告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媒介教育。目前, 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弱、生活阅历少、实践经验少、新闻意识淡薄、新闻敏感缺失等问题。而事实证明, 传媒人才不仅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 而且他们最终都需回到传媒实践中去, 应对实践的考验。特别是在当今这一波谲云诡、竞争激烈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传媒人才还须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随机应变的能力, 以及“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处事之道。而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 (6) 从这个角度来看, 案例教学法就好像一座横贯东西的桥梁, 它正介于传统教学 (纯理论) 与媒体实践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 它能够很好地连接理论与实践二者, 既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 又为学生的实习和工作打好铺垫。所以, 毫不为过地说, 对于我国新时期传媒人才的培养而言, 案例教学法的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 而且, 它必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媒介教育的新尝试, 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助于使媒介教育走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单一模式, 还能克服媒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而从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不难看出, 不论是经典性案例、前沿性案例还是争议性案例, 都能从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辨能力等等。进而言之, 在当今这一社会日新月异, 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案例教学法或许还能够实现李希光教授的一个理想, 即教会学生们鉴赏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是伟大的作品, 了解什么样的记者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7) 。而这恰恰也是我们在媒介教育中努力追逐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应用型的传媒人才。

注释

1 王平:《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教学中的运用》, [J]《.今传媒》, 2006, (1)

2 (7) 冯钢、朱光宝:《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代发展趋向》, [J]《.新闻界》, 2004, (3)

3 庞京生:《在教学互动中实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 [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4 刘俊浩:《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论分析》, [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5 俞远宏:《改进新闻教学的思考》, [J]《.当代传播》, 2006, (1)

传媒人才 篇9

一、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供需状况分析机制

本课题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各类型的传媒行业进行访谈、调研, 主要运用科学统计的方法分析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需求状况。结果发现:

1. 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需求已经出现缺口, 但强劲势头还没有形成。

2. 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行业所开展的跨文化传媒活动还不够深入, 所需人才大多还不是专业性的。

3. 中国-东盟跨文化媒介活动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许多媒体活动是短期的、临时性的,

人才就业形态不稳固。

根据以上情况本课题组认为, 人才供需状况分析机制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1.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需求, 而是面向未来的需求。

2.供需机制分析应该立足实际, 体现长期发展趋势。

3.人才供需机制应该体现供需状况的动态环节。

二、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校企合作对接机制

传媒产业是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 故许多独立学院都面向这个产业人才需求市场设置了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 然而他们不能像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老牌新闻学院一样拥有雄厚的师资、设备、基地。目前, 本课题结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内传媒界进行访谈、调研、实验, 探索新闻院所与传媒界之间的互动机制, 即走出去与请进来两个方式。

我们请进传媒企业参与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有:1.请进培养订单;2.请进实训课程;3请进栏目制作;4.请进记者站;5.请进人才反馈系统。

我们主动走出校门培养传媒人才的途径主要有:1.寻找中国-东盟跨文化实习基地;2.校办中国-东盟跨文化传播公司;3.建立跨文化的新媒体服务平台;4.输出创新性跨文化应用型人才。

三、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计划更新机制

教育市场需求在变, 学校的培养计划务必跟着变, 在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之后, 中国高校很有可能根据市场需求每4年左右更新一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目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已经根据人才市场需要, 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了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该校东盟国际学院在培养计划更新过程中, 逐渐摸索了一套思路、形成一个机制:

1. 课程保留机制, 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坚决保留。

2. 课程精简机制, 市场不需要的专业方向课程能减则减。

3. 课程特色化机制, 中国-东盟跨文化课程尽可能增设。

四、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途径优化机制

有了更好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倘若缺乏科学的执行也将无济于事, 我们看到好多大学都有很多制度, 也重视品牌建设, 但品牌形成除了有创意的设计之外缺少有效的执行。本课题组与东盟国际学院的合作就是通过体制创新, 实施有效教学、有效管理:

1. 教师科研方向的东盟特色, 有效促进人才培养。

2. 学院管理系统、团队对东盟特色育人的引导、监督。

3. 学生成立越南语社团、泰国文化社团等特色化组织。

五、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氛围营造机制

塑造人才离不开培养环境, 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媒介发展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 以实现教育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本课题从教学资源、教学措施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提供较好的培养环境:

1. 积极有效地整合国家政策资源环境。

2. 积极有效地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环境。

3. 积极有效地整合学校内部资源环境。

六、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效果监测机制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国-东盟传媒界发展对各类传媒人才的需求, 我们必须适时地检测人才培养效果, 才能合理地转变办学思路、调整办学定位,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传媒人才培养机制, 最大限度地避免传媒教育的盲目性。目前, 我们探索、实施的监管机制主要有:

1. 通过校企合作单位的反馈监测培养效果。

2. 通过学生就业方向、区域监测培养效果。

3.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量表监测培养效果。

4. 通过专家对中国-东盟跨文化传播人才的认可监测培养效果。

总之, 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了, 中国—东盟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态势较好, 但中国—东盟媒体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加深, 相应地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需求也是一个逐步递增的过程, 我们仍然会在实践中对这一机制继续验证、创新。■

[注:本文属新世纪广西教改工程重点项目“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是2011JGZ064, 项目主持人王乃考, 成员有张丽萍、郑向、樊连启、邱红光、周博、宋亮等]

参考文献

[1].王乃考:《培养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的必要性》, 《新闻传播》, 2011年第12期。1.王乃考:《培养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的必要性》, 《新闻传播》, 2011年第12期。

传媒人才 篇10

1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1) 教学体系不够清晰。作为高职教育一个新兴专业, 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较多地借鉴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本科的四年压缩为高职的三年, 课程数量也随之减少。由于本科教育理论性较强, 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导致高职教育在借鉴过程中呈现出课程安排混乱或者实践课程开设不足的特点, 虽然开设了一系列实践教学课程, 但是在课程开设的顺序和课时的安排上没有形成较清晰的适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训内容比较单一。由于专业认知的不同, 在实训中会侧重于某些课程或突出几项核心技能, 比如有些专家认为传媒专业应注重拍摄, 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就会设置较多的新闻拍摄类课程, 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大部分的实践时间都在拍摄, 而忽视了其他如前期的文案策划、脚本写作和后期的剪辑合成等技能的培养。根据这样的实践课程设置, 学生就会感觉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很单一, 除了拍摄就是拍摄。同时, 由于院校的实训条件限制, 无法满足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 也会存在实践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问题。

(3) 文化素质培养缺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传媒专业应强调技术与艺术并重。然而, 高职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整个课程体系基本为专项训练课程, 文化课程则尽可能地删除或缩减。这一体系优点是训练量大, 技能熟练, 上手快。但是这一课程体系往往会导致学生艺术性和创造能力不足, 缺乏审美能力和文化底蕴, 缺乏对新闻热点的敏锐性, 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

2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1) 符合传媒经济发展需求。加大传媒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传媒行业的整体素质, 已成为我国传媒经济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 跟踪传媒教育发展潮流。传媒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迄今为止美国及欧洲诸国的传媒教育仍领先世界。因此, 必须紧跟世界潮流, 势所必然。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同程度地要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 (3) 突出高职教育应用特色。突出体现高职教育注重技能型与应用型的特点。

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 根据市场需求,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基础, 一切教学活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因此,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首先, 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 了解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其次, 积极借鉴本科院校或者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再次, 召开专业建设会议, 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对专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最后, 根据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调查和毕业跟踪调查, 发掘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特长, 提炼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目前而言, 高职传媒专业是融艺术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 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掌握现代传媒基础知识, 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 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 如表1。

(2) 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基于工作流程, 突出核心技能”课程教学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培养学生核心能力, 构建四大模块体系。如表2:

(3) 拓宽培养途径, 引入校企合作机制。针对传媒实践教学的需求, 一方面应在在校内加大资金投入, 建设完善的实训设施, 满足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的需要, 如演播室、摄影棚、录音室、3D放映室、机房等;另一方面, 为加快学生与岗位之间的接轨速度, 应建立长期合作的稳定校外实训基地, 以弥补校内模拟实验实训在学生心理上、环境上、真实度上等方面的不足。最终实现校企合作, 形成多赢格局。

(4) 拓展评价空间,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目前, 高职院校对学生评价的思路还是比较狭窄。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基于此, 我们应拓展评价空间, 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 从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入手进行评价。我们必须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加以研究。在新的探索中, 我们应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践行能力入手, 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 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2) 从巩固学生的学科知识入手进行评价。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注重通过考试和考查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从学科能力培养的角度设计考试选择的内容, 能够导向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并利用自己学科能力形成的便利渠道, 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 (3) 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进行评价。在对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 精心设计考查内容, 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使学生逐渐养成活性思维的好习惯。

传媒策划与管理是一个新兴专业, 其人才培养也是一个不断需要摸索完善的过程。从发展趋势上看, 也是一个高收入弹性专业。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 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将直接决定该专业的发展前景。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给传媒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也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培养途径、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方面入手, 着力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传媒策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晨.高职院校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体系构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0.

[2]周敏.北京地区高职传媒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10.

[3]黄耀红.传媒策划要从“文化制造”走向“文化生成”[J].编辑之友, 2007 (4) .

[4]李跃.高职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广播大学学报, 2012.3.

[5]http://www.gx211.com/collegemanage/collegeindex.aspx

[6]田卫东.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传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2.

上一篇:装饰方案下一篇:概况发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