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

2024-10-04

中国传媒(共12篇)

中国传媒 篇1

注:“/”前为期号, 后为页码, 10-11期合刊

新技术重塑电视生态陈丹1/P6

2014的电视行业新面孔——后期团队才是讲故事的人罗姣姣1/P9

2014的电视行业新面孔——现在, 听他们讲故事罗姣姣1/P12

电视台T2O模式难成救命稻草1/P13

七大卫视节目的制播分离实践1/P16

制播分离模式的惑与解喻国明姚飞1/P19

2015年将改变行业的影视新政1/P23

版权硝烟背后的法与理本刊编辑部编辑报道2/P6

今日头条的版权战役刘胜男王瑞瑞2/P11

症结:新闻版权价值不被公众认同——访知识产权法研究者李俊慧刘胜男江雪2/P15

上海报业集团:产学研联手追踪侵权内容刘胜男潘蓉2/P19

新媒体时代的版权保护需要跟得上时代的技术和法律刘胜男2/P21

“机器人记者”来了!3/P6

“机器人记者”抢饭碗来了鲍广仁3/P7

“机器人记者”在发酵鲁烨3/P9

圆桌论坛——“机器人记者”的未来曹素妨3/P13

传媒教育——“机器人记者”对新闻人才培养的冲击韩立新3/P16

“机器人记者”将刺激传媒产业优化——对话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曹素妨3/P20

可穿戴设备与传媒未来智能手表将如何颠覆媒体?鲁烨 整理4/P9

媒体如何在智能手表上赚钱?鲁烨整理4/P11

可穿戴设备喷发面世陈鑫胤 整理4/P13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媒体属性陈鑫胤 整理4/P16

可穿戴设备有可能改变新闻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潘文军朱一童4/P19

可穿戴设备与传媒的“来与往”曹素妨4/P21

张小平:媒体人如何转型并投身智能化浪潮曹素妨4/P24

新智能时代与新媒体革命杨静4/P27

迎接无人机新闻时代的到来鲍广仁5/P4

试飞中的无人机新闻探索——揭秘新华网重庆分公司无人机团队刘胜男5/P6

无人机新闻实验室开启梦想试验杨溟5/P8

无人机新闻学课程的一年探索——访密苏里大学无人机新闻项目创始人Scott Pham刘胜男5/P9

对传媒行业应用级无人机的畅想刘胜男5/P11

无人机, 让智能媒体时代再一次悸动曹素妨5/P14

看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客户端如何行走江湖?田雪亭6/P10

新闻机构为何需从战略上优先发展新闻客户端?曹素妨6/P14

科技公司助力广播公司新闻客户端取得新突破曹素妨6/P16

“联姻”Apple Watch:优质设计可以创造市场曹素妨6/P18

报业新闻客户端:将沦为长尾末端的一个小点陈国权6/P21

可穿戴设备:新闻客户端的下一个前沿刘胜男6/P23

智能语音正在引发交互革命刘胜男朱可也7/P12

当传媒业遇到智能语音技术刘胜男7/P14

智能语音催生传媒发展新机遇石群峰7/P18

音频是移动端融媒体报道的关键一环许秋里王丹宁7/P19虚拟现实正在变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专访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庄岩刘胜男朱可也8/P14

焰火工坊CEO娄池:媒体需关注虚拟现实技术刘胜男8/P20

案例解读:虚拟现实能为媒体创造哪些可能?刘胜男巫珊朱可也8/P23

广告能成为虚拟现实的盈利模式?刘胜男8/P28

国内首个虚拟现实艺术专业方向的四年摸索——专访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盛刘胜男邹轶凡8/P30

3D动新闻:从带你回到“七七事变”战场说起刘胜男展畅8/P35

智能化浪潮与传媒转型9/P14

智能化引爆新浪潮之巅曹素妨9/P14

智能机器人:正在悄然改变媒体生态刘胜男9/P17

机器人来了, 记者去哪儿刘挺9/P20

人工智能与传媒行业有“对撞”机会么?——专访新智元创始人杨静曹素妨林畅9/P22

智能化时代的四核驱动力刘兴亮9/P27

正在开启的智人时代, 将考验人类的智慧张小平9/P30

迎接机器人的时代10/P36

机器人的现在与未来曹素妨10/P36

超限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席宁10/P39

机遇与挑战——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曲道奎10/P43

机器人助力中国智能制造王天然10/P48

未来十年的机器人大挑战Paolo Dario 10/P51

开源时代, AI热潮coming soon王秀文10/P54

当我们谈论算法时, 人工编辑再度占领社交媒体杨斯钧10/P56

人工智能开启机器人新纪元吴大炜王嘉俊10/P58

杨静:人工智能创业创新的好时机来了杨静10/P62

“感知未来”——首届“智能+”传媒超脑论坛系列访谈12/22

杨溟:传媒业的未来必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刘胜男12/P23

常河:澎湃将为写作机器人设计图片识别系统刘胜男12/P24

蒋纯:人工智能扮演着人类记者的“外脑”角色曹素妨12/P26

吴甘沙:机器要与人形成“共情”响应曹素妨12/P29

刘挺:“文本情感分析”将成为攻克机器人“情商”难题的重要选项曹素妨12/P30

林思恩:认知神经科学, 可实现意念“控制”机器曹素妨12/P32

苏中:机器人的情感之路还很长曹素妨12/P35

乐视张志伟:无颠覆, 不出手曹素妨12/P37

橙媒体实验室

世界街舞冠军的“舞蹈圈”:行业垂直媒体实验——访90后创业新贵俞家模刘胜男1/P26

行业垂直媒体投资的黄金时代曾航1/P30

行业垂直媒体的运营能力是关键刘胜男1/P32

自媒体创业:媒体人真能靠“内容为王”创业成功?刘胜男王昭研2/P30

王留全:“赞赏”让出版重来刘胜男3/P42

“赞赏出版”:因应互联网社交的创新与隐忧刘正红3/P48

行业媒体的转型之路刘胜男朱可也4/P30

内容、关系、服务:行业媒体转型之痛向安玲4/P35

中国交通报:技术驱动构建“新型行业主流媒体”翟淑英5/P32

中国妇女报:实用性改造实现技术和内容的融合孙钱斌5/P34

中国黄金报:采用成熟技术提高含“金”量王涛5/P36

方正:行业媒体随“技”应变大有可为曹素妨5/P37

中外新闻界的数据可视化创意大赏刘胜男6/P35

新华网数据新闻部:从《打虎拍蝇记》看“以数维新”刘胜男6/P40

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诺贝尔奖可视化数据新闻设计总结刘胜男6/P42

瞿振元:慕课颠覆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曹素妨司曼7/P36

Coursera的中国慕课计划曹素妨7/P40

高福安:慕课是传媒教育改革的大势曹素妨7/P42

周翔:慕课影响下传媒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曹素妨7/P43

徐士进:慕课, 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保持一份冷静曹素妨司曼7/P47

吴晓如: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刘胜男7/P52

深圳报业集团印务企业的新媒体营销探索陈宇辉何亮李狄8/P38

数字印刷提供了印务公司更多选择机会汤学黎8/P42

数字印刷真的是印务公司的救命稻草吗?刘胜男付饶8/P46

雅昌:一家印刷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艺术王国刘胜男8/P49

新闻无人机:翅膀下的变迁刚刚开始刘胜男9/P46

新华网:新闻无人机建设进行中刘胜男9/P47

搜狐建立飞手数据库, 加速改变新闻生产方式刘胜男朱可也9/P49

无人机并非自由无边鲍广仁9/P56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获“2015搜狐传媒影响力致敬之年度技术团队”殊荣刘胜男12/P7

Star是谁?这个生物传感机器人要当传媒人的助手刘胜男12/P8

《战马》“袭”心——新华网携手国家话剧院开展国内首次观众传感实验刘胜男12/P10

皮电传感, 让你的皮肤智能起来曹素妨12/P11

“战马”生物传感实验是这样炼成的曹素妨12/P12

生物传感+——国内首次剧场传感实验引发各领域需求探索刘胜男12/P16

十三五期间中国“传感器”亟待破局阮晓琴12/P19

专题

全媒体考核之道——媒体内容生产层面的绩效考核浅析刘胜男江雪1/P34

Google的OKR制度能否破局传媒业考核难题?——访国内知名战略绩效管理专家宋劝其刘胜男1/P36

报业全媒体采编绩效考核四大趋势林颖1/P42

人才投资正在兴起王明夫1/P45

华文媒体在美国2/P36

华文媒体美国印象曹素妨2/P37

华文媒体人眼里的美国新媒体曹素妨陈鑫胤2/P38

凤凰卫视在美国的发展路径曹素妨陈鑫胤2/P41

世界日报:花开海外华人家曹素妨杜迎春2/P46

美洲《中国日报》:多元支撑整体曹素妨曹洁亮徐煜轩2/P50

美国媒体启示录曹素妨2/P51

“后厨”改造“大堂”更新——技术创新助力新华社2015两会报道曹素妨3/P24

两会技术保障个人感言曹素妨3/P28

两会说说曹素妨3/P31

新华社CNC两会视频直播插上“中国之翼”——“空地直播”创新记杜迎春3/P32

新华网:创新技术敲准两会网媒“定音鼓”曹素妨陈鑫胤3/P35

两会报道微议题排行榜梁夏3/P37

硬时政新闻中的萌拟人化可视化操作——以网易新闻客户端2015年两会报道为例龙志许秋里3/P39

硅谷“编形金刚”不仅会中文, 还是翻译大师——访硅新社机器人记者创始团队刘胜男4/P6

科技时代, 新闻业可将“传感器”作为报道利器——访哥伦比亚大学高级研究员Fergus Pitt刘胜男6/P30

借助公共设施中的传感器进行新闻调查——以《太阳哨兵报》“超速警察”报道为例刘胜男6/P33

大数据热的冷思考匡文波7/P22

大数据时代的传媒变革与新技术新观念之挑战陶丹7/P25

数据新闻的困惑曹素妨7/P28

融合业务“牵引”技术创新技术保障“护航”全媒报道——新华社“9·3阅兵”报道技术保障创新后记杜迎春曹素妨9/P4

新华网:“新闻+技术”仍是网媒制胜的关键刘胜男付饶9/P8

可视化新闻选题, 用小角度碰撞新包装——以阅兵报道网易可视化策划为例龙志许秋里9/P11

融合、拓展、创新, 推动促进媒体战略转型曹素妨10/P8

2015年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获奖结果曹素妨10/P11

京报集团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李彦魁10/P14

中国日报新媒体实验室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实验韩冰10/P16

“术”与“艺”的结合成就了央视春晚数字化舞台郭凌10/P18

从SMG高清媒资系统建设看媒体内容管理的发展杨海生梁晓雯10/P21

江西五套全流程数字化多媒体融合制播平台设计与运用思考范永红10/P24

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研究梁晋春姚颖颖10/P27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传媒科技发展——2015年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评析何10/P29

泛媒体云服务开放平台:“新空云媒”缘何得以出身“豪门”曹素妨陈鑫胤10/P31

专家眼里的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10/P72

论剑

都互联网思潮了:时尚杂志还剩些什么?王欣1/P50

决战移动互联:致集团广电同仁的一封信张兵1/P53

今日头条:享受机器带来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刘胜男1/P56

视频网站的颠覆:爱奇艺的视频智能实验本刊编辑部整理报道2/P54

适应媒体融合新常态打造广播影视发展新优势曹素妨2/P58

推动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曹素妨2/P60

CCBN访谈:如何构建高度安全、可管可控的新一代广电融合网鲁烨3/P64

2015年文化传媒业投资机会分析余江灏张权4/P54

转型与融合将助推传媒业逆势而为鲁烨4/P57

2015年世界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沃纳·威格尔博士4/P59

王汉华:智能化浪潮将引发智能家庭革命曹素妨5/P46

“互联网+”的媒体思考孟琛5/P48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5) 》:七大特点值得关注曹素妨5/P50

服务战略与开放式创新——从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看电信网络生态系统的变迁与发展杨光5/P52

大数据助力政府网站发展任民6/P56

“互联网+”时代纸媒该如何补齐短板?潘晓娟6/P58

华为助力甘肃日报打造“智能报社”杨波6/P61

移动Web App:未来发展更需要抓住的新趋势刘扬7/P58

科技博客:是扩大认知还是创造鸿沟?田智辉赵璠7/P61

36氪股权众筹平台上线的野心鲁烨7/P64

新技术对新媒体的颠覆性改造杨弋8/P53

离职前, 她把阿里运营的干货都供出来了芮曦8/P56

中国式创新仍将是全球创新的主战场杨静9/P58

刘炳路和他的“热门话题”林畅10/P90

共享经济:让资源更具“天赋”——专访《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俞琴曹素妨底婧雅10/P93

作者罗宾·蔡斯“大有盒子”在农村电商的应用——大有公司总经理张长江专访杜迎春10/P96

吴甘沙:大数据的六大人工智能变现方式陈鑫胤12/P54

媒体云平台:大数据时代传媒行业的转型设想何李白12/P59

前沿

新华社少数民族语言新媒体工程标准规范研制综述刁毅刚赵东岩贾爱霞1/P58

基于SDH技术的电视新闻回传网方案方正阳王亚钢1/P61

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趋势吴雷1/P63

专题策划在移动客户端和门户网站的应用分析——以凤凰网对“美国第一夫人访华”报道为例方舒怡张聪丁光梅1/P67

华为对未来存储的定义1/P70

新闻访谈:记者要打开那扇门韩锦王云松2/P72

可视化“数据新闻”:电视新闻报道新形态辛梓杜志红2/P74

颠覆自我, EMC中国2015高歌猛进赵宁3/P74

基于GSM MODEM的广播直播短信平台的设计应用秦琳顾琳3/P76

面向新闻业务系统的AB岛架构简介贾明3/P78

按需印刷的个性化报纸成为可能赵宁3/P80

基于影视基因技术构建新华社新闻信息版权保护与监测平台徐东健10/P114

中国电视购物市场现状与发展——兼论电视媒体经营的技术思路李芸婷10/P117

旧媒体和新江山——浅谈融合媒体技术发展谢超平10/P119

新媒体视频智能拆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周海涛10/P121

VR正当时丨虚拟现实到底可以用来做些什么陈媛10/P125

智能终端新贵演变鲁烨10/P127

专栏

可视化新闻策划, 不能徒增用户阅读成本龙志许秋里1/P72

来,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来自网易新媒体实验室的叙事型新闻可视化实验许秋里王丹宁2/P70

数据的准确和叙事的严谨是数据新闻的生命许秋里王丹宁4/P64

数据新闻团队出现内容产品经理的必然性许秋里王丹宁5/P58

动画视频的卖点在于抽象事物的有趣解析龙志许秋里6/P62

数据新闻在移动端如何突破页面限制许秋里王丹宁8/P62

传媒视角

无人机新闻来了方可成1/P74

要做好网络视频, 先忘记电视节目是怎么做的方可成3/P66

社交平台入侵内容生产:即将到来的“Snapchat大选”?方可成5/P56

大数据帮助纸媒在社交媒体上找到目标订户方可成7/P55

传媒人

回来做新媒体吧——给Y兄的一封信范卫锋1/P76

从“喵星人”到“汪星人”的转型实践——ZAKER总编辑叶伟民专访刘胜男时文轩2/P62

媒体思维正在改变互联网行业——专访拉勾网公关总监杨继斌刘胜男3/P50

互联网社会学:洞见传媒人的未来——唐兴通和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4C法则”刘胜男4/P48

闻进:创“妹夫家”让荣耀回归内容编辑刘胜男王瑞瑞5/P40

从编辑到产品经理理念与标准的转型之路曹素妨6/P4

传媒人转型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刘胜男6/P7

刘炳路:新媒体产品建设需要解决的10个问题曹素妨7/P4

未来主编的看家本事与新功力刘胜男7/P8

告别冷冰冰, 情感变化能改变产品的属性曹素妨8/P4

Circa, 一款创新性超强新闻客户端的“死亡”曹素妨8/P7

从《今日美国》的成功看Circa的倒下鲍广仁8/P12

“无界”模式是中国媒体的发展方向吗?——访无界传媒执行主编黄志杰刘胜男朱可也9/P64

“最具影响力”是影响到用户的脑瓜子和钱袋子——专访“智谷趋势”创始人兼CEO邓科刘胜男12/P4

传媒教育

变革时代, 传媒教育需要更强大的“定力”——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刘胜男3/P54

互联网终结大众传播史, 传媒教育正在被颠覆——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刘胜男林畅4/P38

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新突破——访阿里巴巴集团新媒体事业部总监黄磊刘胜男王瑞瑞4/P43

传媒教育不应伴随传统媒体衰退范以锦5/P22

传媒教育需要多途径培养具备专业精神的创新人才刘胜男6/P26

探索艺术与传媒教育的融合之路——河北传媒学院副校长丁海宴专访刘文清李妍9/P34

王甲佳:020主题私塾——与其培养人才, 不如挖掘欲望宗鑫9/P39

王琼:微信沙龙在线学习探索者吴赛9/P42

顾理平:传媒教育应积极回应传媒发展的新特点刘胜男10/P83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迁转流变和传媒业未来高钢12/P44

媒体融合案例

后“黄金时代”的传媒融合之路曹素妨5/P25

一个好的系统建成才仅仅是开始——“现代快报全媒体用户资源运营平台项目”的媒体思考曹素妨5/P27

报道融合后, 媒体经营转型的技术探索——“现代快报全媒体用户资源运营平台项目”的方正幕后经验谈曹素妨5/P30

谋定而后动按需建设新媒体——中国税务报移动新媒体业务布局曹素妨6/P46

产品设计:细到每一个功能按钮、每一个场景交互曹素妨6/P48

跟着市场走, 一直都在更新迭代中——“中国税务报移动新媒体项目”的媒体思考曹素妨6/P51

新媒体改造传统媒体的趋势不可阻挡——专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兰曹素妨司曼7/P31

后“黄金时代”的媒体融合之路9/P68

“中央信息厨房”是如何搭建起来的?曹素妨9/P68

“中央信息厨房”让媒体告别冷兵器时代——访谈嘉宾:方正电子数字媒体业务部副总经理霍为兵曹素妨林畅9/P70

新华报业“中央信息厨房”如何生产“可口大餐”?曹素妨9/P73

修炼

“新闻雪球”是怎样滚大的?韩惠迪3/P68

我国AIS信息服务平台上线实现亿级大数据融合赵宁3/P73

从《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浅谈——基于受众心理的融媒体探索实践刘洁4/P68

头条属于谁?大数据说了算蒋远翔4/P72

融合通信下对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研究与思考代伟伟4/P74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思考——2015易观电商大会暨天马年会侧记鲁烨4/P78

聚焦全球目光贵阳开启大数据时代“英雄汇”曹素妨4/P80

掌握日凌规律完善卫星通信发稿流程吴丽华5/P62

试论媒体融合编辑加工环节的顶层设计付蓉5/P66

无锡广播的融媒体探索和发展之路吴维豪5/P68

浅析视听数字媒体用户界面设计何帅5/P70

网媒冲击下企业报数字化道路探索与研究王阳5/P72

中国游戏的多元化发展郑莉5/P74

KT-DF100A自动化系统电机的控制原理聂志龙5/P76

基于新闻网站的移动客户端系统设计与实现李洁原5/P78

方正字库:以“公益”翅膀呼吁版权保护鲁烨6/P64

虚拟化技术在容灾备份系统中的应用浅析王一凡6/P66

借助电脑技术优化编辑工作的路径探索孙湛波6/P69

大数据技术在稿件采用统计系统的应用研究孙振中6/P72

常见宽带接入认证方式及比较李志伟6/P74

压力测试在真实环境下进行的意义——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压力测试曾建国6/P76

媒体互联网化变革的思考汤宇时6/P78

新华社浙江分社非编制作和媒资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应狄刚7/P68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报纸的突围之路杨凌雁7/P72

新常态下基层电视媒体善用“两把尺子”量新闻李娜黄馨瑶7/P74

电视广告监管策略分析与研究孙鸿洋7/P76

网站访问量统计应用实践王峰7/P79

结构化数据在信息编辑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梁静7/P82

试析微传播领域的版权乱象及对策樊磊马力海8/P66

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架构——全融合基础架构——重报集团打造私有云平台的实践戚永8/P69

建设企业统一域名服务系统是大势所趋刘晨光8/P72

二维码技术与广电媒体应用现状刘伟东刘晨鸣叶志强8/P74

桌面虚拟化技术在远程新闻投稿中的应用李晶晶徐丹张永超8/P76

浅析我国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研究的局限与展望石祯专9/P92

光纤入户是实现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诺敏卢建丽9/P94

让您的页面随“机”应变——浅谈响应式Web设计方法曾瑶9/P96

浅谈多媒体新闻网站自制音频节目的利器——小型录音室的建设洛丹9/P98

新华社云计算平台标准规范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林波10/P104

智能客服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李斐邵晓东周力恒金阳10/P106

颠覆性技术的基本特征与国外研究的主要做法王志勇党晓玲刘长利曹敏10/P109

浅谈数字付费电视的经营之路赵乐10/P112

让机器人具有“体温”和“大脑”——《智能爆炸:开启智人新时代》推荐序余凯12/P66

媒介融合环境下城市台运用社交媒体策略研究曹钢12/P68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误区、问题与可能的路径刘安西12/P72

活动

传媒人如何转型媒体产品经理?曹素妨6/P53

华为防火墙, 守护北方广电网络的“钢铁侠”乐洋7/P56

“全国首届畅销书《梦控师》创意摄影大赛”启动7/P57

甲骨文媒体融合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柯冀文8/P78

华为正式发布企业云服务战略鲁烨8/P79

资本市场

股市踩踏危及创新资本助跑到十字路口阮晓琴9/P76

传媒科技领域迎来移动互联的黄金时代9/P80

互联网迎来黄金发展期杨弋9/P80

通信行业为移动互联铺路架桥谭琴9/P83

资本与政策风向牵引的传媒产业变局曹素妨9/P86

科技股挂帅牛市回来了阮晓琴10/P86

投资理财与新技术运用杨弋10/P88

注册制来了, 科技股还会好吗阮晓琴12/P46

智能语音+互联网教育的成功之道——专访清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朱奇峰博士刘胜男12/P49

传媒应用

互动地图:新闻展示的新兴途径王秀文10/P64

Magic Leap:让视网膜成为你的显示器杨斯钧10/P66

浅析数据可视化时间线设计的几种方法杨斯钧10/P68

上海报业集团公文统一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借鉴钱纯12/P40

新媒体访谈

新华全媒头条:对话时代的新闻产品——“新华全媒头条”融合产品业态和科技创新综述刁毅刚曹素妨杜迎春2/P24

资讯

EMC:数据中心全面拥抱云鲁烨10/P71

暮首十年, 赢享中国鲁烨10/P99

奇点临近智能造物——Big think大数据与智能化论坛启动鲁烨10/P102

中国传媒 篇2

地点:人民大会堂

序幕:1.交响乐《乡村骑士》序曲(鉴于我校现状,可由管乐团和合唱团同台进行序幕表

演,表演曲目最好恢弘,大气,以抒情慢板为主)。

2.《乡村骑士》后紧接演奏《北京喜讯到边疆》(此曲为欢快快板,可以引起观众的兴奋感)。

开场:1.以一段传媒大学的视频作为开场白,展示了传媒大学的方方面面。

2.视频过后是舞蹈《春潮》。

3.舞蹈过后,主持人上场(白岩松、管彤、鲁健、胡蝶、曹涤非、春妮,均为传媒

大学校友)。强大的校友主持人阵容,直接的引发了在场师生的自豪感。

4.主持人介绍社会各界校友,并欢迎各级校友、老师、同学们的到来。晚会正式开始:由于视频上没有明确的给出章节,所以我大致的根据节目内容分了一下

章节。

一.歌唱祖国

1.朗诵《祖国 一首唱不完的恋歌》

表演者:各级校友

2.以一段展示祖国各地风光的视频串联朗诵和下一个节目:歌曲《国泰民安》演唱:吕继宏(有伴舞)

在演唱的同时,视频仍在不断播放。

3.主持人上台介绍传媒大学历史,并引出下一章节。

二.祝福母校

1.相声《为您放歌》

表演者:冯巩等

2.歌曲《木棉花开》

演唱:汤灿

3.相声《金秋的祝福》

表演者:朱时茂、陈佩斯

4.歌曲《饮酒歌》

演唱:教师

5.播放社会各界世界各地校友给母校的祝福。

6.朗诵《我们的呼号》

表演者:各级校友(均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播报员)

二.思念母校

该章节以组歌形式呈现,演唱者均为传媒大学各级校友,体现校友对母校的思念。歌曲有《十月阳光》、《故乡是北京》、《好大一棵树》、《奔跑》、《宁夏》、《同桌的你》。

三.青春校园

先以毕福剑的小品《老毕的爱》开头,后面为组歌演唱,演唱者均为传媒大学在校生,体现了现在传媒大学的朝气和活力。歌曲有《我来广院那一年》、《如果我也有一个小孩》、《西湖恋》、《中国话》,值得一提的是这几首歌都是传媒大学学生自己创作的原创歌曲。

四.师恩难忘

1.影视配音

表演者:各级校友

2.舞蹈《天唱》

表演者:在校生

3.歌曲《感谢你》

表演者:毛宁

4.访谈《师恩难忘》

参与者:各级校友

请到社会各界人士,讲述自己与学校、老师的故事,并向老师献花。

献花的同时由合唱团演唱歌曲《永远的诉说》(晚会达到高潮)

5.播放校友贺词,主持人引出下一章节

五.传媒发展

1.播放中国传媒业发展的视频

2.朗诵《中国的声音》

3.歌曲《when you believe》

4.歌曲《让我们舞起来》

表演者:宋祖英

5.校歌《年轻的白杨》

演唱:合唱团及现场全体观众

主持人在歌曲中宣布晚会到此结束。

中国传媒 篇3

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生成三维环境提供交互和沉浸感觉的技术,近年来从概念提出、原型探索、技术积累到产品迭代和产业化发展,VR逐渐从军用市场拓展到消费级市场,并向更多行业领域渗透。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VR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开始走向大众消费市场,VR产品逐步推广普及,并渗入各个垂直行业应用,实现产业化发展。更多企业、资本涌入VR市场,更多不同层次的设备产品涌现,内容产业和技术支撑更加成熟,用户规模也不断扩大。

资料显示,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百度、阿里、腾讯先后宣布进军VR领域。百度视频宣布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推广VR频道,聚合优质的VR内容链接,阿里投资VR研发企业Magic Leap,并成立自己的VR实验室。腾讯也公布了Tencent VR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

中国环保与传媒议题 篇4

对环境议题认识的曲折性

关注环境议题的形成过程, 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把握。前者主要是社会变动方面的反映, 如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受害者抗议、传媒报道的发展历程等;后者主要指传媒是如何反映环境问题的, 包括收集信息、制作新闻的流程、产生舆论压力等。这里有两个议题生成模式:一是企业排污———受害者抗议———政府治理———传媒报道;二是政府默许、企业排污———传媒揭露、受害者抗议———传媒报道———政府治理。不论哪一种模式, 都离不开传媒的关键作用。

在这方面, 社会建构理论提供了很好的解读视角。环境社会学家汉尼根指出, 将特定的环境状况转变成“问题”, 并进而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在这一过程中, 媒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媒介建构环境问题的实际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1) 汉尼根指出, 公众对于环境的关心并不直接与环境的客观状况相关, 而且公众对于环境的关心程度在不同时期并不一定一致。事实上, 环境问题必须经由个人或组织的“建构”, 被认为是令人担心且必须采取行动加以应付的情况, 这时才构成问题。科学界、大众传媒、政治界是不同的角色, 履行不同的功能, 但功能又互为交叉, 相互补充, 而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泾渭分明的。在环境问题的集合中, 科学界发挥其专业优势, 发现问题、给问题命名、建立参数等, 这些又是新闻媒介的消息来源。在引起关注、使环境主张合法化方面, 新闻传媒的制作逻辑就是按照新闻价值规律, 采取与流行问题或原因挂钩、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可直观的图像、修辞策略和方法等将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问题实现报道影响力的最大化。 (2) 当然, 在政策的制定、问题的解决、诉诸行动、动员支持等方面, 政府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根据英诺的观点, 具有以下特点的事件才能上升为环境问题: (1) 引起媒体关注; (2) 涉及政府的权力; (3) 需要政府决策; (4) 不会被公众当作异想天开或昙花一现的事件而遗忘; (5) 与大多数市民的个人利益相关。只有当环境问题在媒体、政府、科学界和公众等领域都具有合法身份时, 才算达到了目的。

中国环境问题成为新议题还源于社会大多数人包括传媒以往对此普遍缺乏一种自觉意识。尽管环境问题早已存在, 但是在农业经济时代, 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规模和深度都不足以超过自然对此的修复能力。但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彻底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状态与和谐关系, 代之以征服、奴役与践踏自然。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发展一度处处点火, 户户冒烟, 甚至作家们还特意讴歌工厂的烟囱。 (3) 由于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过分迷信, 就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对待环境问题也是如此。

环境问题是由个别媒体、个别时期的议题逐步演变为多数媒体的常态议题和重要议题的。但我们有必要考察环境议题在中国传媒上的地位是如何发生转化的。

传媒环境议题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

环境成为新议题简单地看是由20世纪80年代文学领域的呐喊, 转型为90年代的大众传媒揭露, 由伦理批判、政治诉求转向公共参与的。其主体也从作家、学者演变为传媒记者、环保NGO、普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员的共同参与。具体看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9年~1982年。1979年新华社记者和通讯员李一功、黄正根、傅上伦、李忠诚发表的《风沙紧逼北京城》第一次引发环境议题;对北京乃至全国的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揭示还有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沉沦的地平线》。这一时期记者多是极为敏感的、富有诗人气质的, 怀着对土地和自然的强烈感情, 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自然发生的细微变化, 警示人们对自然采取友善的态度。这些作品轰动一时, 影响深远。

第二个阶段:1987年~1997年。1987年《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反响强烈的“大兴安岭火灾系列” (《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报道第一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给予了强烈关注。几乎同时揭露环境问题的还有记者出身的诗人徐刚。徐刚堪称中国的卡逊, 他的《伐木者, 醒来!》对中国环境发出的棒喝之声, 堪与《寂静的春天》之于美国媲美。报告文学中揭示的事实及进行的痛彻反思, 是矫正无视环境生态后果, 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行为的一剂良药。此前, 维护生态平衡, 不过就是一些节约用水、搞好环境卫生之类的生活琐事。但到了徐刚, 作家的思考达到问题的根本层面———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着手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徐刚为维护森林的生存权利和人类自身的生存向愚昧、向贪婪、向罪恶发出了大声的控诉, 为保护环境不遭破坏发出了强劲的呐喊。此后, 岳非丘的《只有一条长江》、杨兆兴的《沙坡头世界奇迹》、长江的《走出古老的寓言》等都发出了保护环境的呐喊。 (4) 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只有作家陈桂棣1994年推出的《淮河的警告》颇有影响。

第三个阶段:1998年~2000年。1998年是中国环境发展的转折点, 也是政府环境工作和传媒环境报道的新起点。这一年的世纪大洪水, 震惊了全社会, 随后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全面禁伐天然林政策;这一年传媒披露的藏羚羊被疯狂猎杀的惨象、野牦牛队舍生忘死反盗猎的壮举引发举国关注;而后北方发生了连续3年的冬春强沙尘暴, 又深深刺痛了国人的神经。这时期出现了获奖新闻《长江上游仍在砍树》以及《川西天然林的浩劫》《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等反响强烈的新闻作品。环保传播的呐喊对于人们意识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培育了一批环保行动者。

第四个阶段:新世纪以来。环保传播开始成为社会显著议题, 出现了报道增多的现象。这包括2003年起环保NGO干预的“怒江建坝”、杨柳湖工程、北京动物园搬迁、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 以及厦门海沧化工事件。在过去的8年中, 还有一个以社区环境抗争为特征的现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诸如古民居的野蛮拆迁、物业 (居委会、污染源) 与居民的冲突等。这里既有公共利益的维护, 也出现了基于个人利益的环境抗争, 它们共同普及着公共性。

这样4个阶段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但是在这里也不能不遗憾地看到, 环保传播的效力还是很有限、很迟缓, 20多年时间并没有唤起全民的环境意识, 直到21世纪的最初几年, 人们才感同身受环境恶果的侵害, 有了环境诉求, 有了对原来视若无睹的清洁空气、净水、植被的强烈需求。这里还需要看到4个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 以及其他原因怎样遮蔽了环境传播的议题, 使得应该受到重视的问题反而被边缘化了。即使到了今天, 仍然有不少人从实用理性出发, 坚持发展压倒一切, 环保只是富人的奢侈品, 可见思想引导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环保传播作为新议题的生成机制

首先, 环保议题从边缘进入中心是环境挑战的结果, 是基于利益受损的反应, 但是它的生成需要社会的合力。在1980年前后, 固然有少数先知先觉的记者、作家发出一声呐喊, 带给人匆忙一瞥之后, 就几乎无声无息了。当时社会的主调是对外开放, 分田到户轰轰烈烈, 是全民奔向致富之路, 是“有水快流”的鼓吹。至于北京的风沙只是局部问题。而到了1987年前后, 民间“反官倒”的呼声高涨, 《中国青年报》“三色报道”就体现了这种事实的轻重安排。政治风潮的激荡使人们尤其是身怀家国意识的知识分子普遍增长着变革现实的诉求, 并通过传媒大量反映出来。到世纪末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环境保护成为社会新议题的时代到来了。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的大洪水、可可西里的血雨腥风、大西北沙尘暴恶性发作等事件令人震惊, 大自然的报复开始警醒“沉睡”中的人们。如果说以往人们可以对个别地方环境破坏视而不见的话, 那么今天则是环境恶化到形成对生活的致命威胁, 已经无法回避。人们既期待通过传媒提供环境信息, 认识自己所面临的境遇, 又希望传媒对自己的行动有所提示和指导。当大众主动寻求环境信息时, 环境议题的产生、壮大就变得十分自然了。

调查发现, 人们对环保的认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依赖于大众传媒的 (5) 。借助于迅速扩散信息的能力, 大众传媒对社会变动的反应快捷和广泛, 新闻事实在短时间内就广为人知, 引发舆论关注, 这是传媒的技术优势。

其次, 环保传播成为新议题还在于它在传媒上面以一个异于其他报道类别的“他者”形象———负面新闻出现。环保传播的对象———环境问题一直以来并未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话题,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就如影随形地出现了。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 人们一直把环境问题当作资本主义的弊端加以批判, 并在1972年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上明确地表达了社会主义不存在环境污染的立场。追随国家意识形态, 大众传媒也不愿承认和意识到环境问题。同时, 传媒还面对着一个接受心理的转型, 即由“喜鹊文化”转向“乌鸦文化”, 这迥然有别于中国人的“大团圆”心理, 也有悖于“报喜不报忧”的宣传惯性。当然不是说环保传播只是负面报道, 而是说负面报道构成了它的主色调, 意在“揭出病痛, 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鲁迅语) 。由此可以看出, 环保传播不同于其他诸如文化新闻、教育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具有可消费性和娱乐性, 它不仅不娱乐, 而且还会因为展示环境美被毁灭的真相使人痛苦不安:“美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语) 环保传播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涉及人类的安全、幸福及未来的命运, 许多话题既是宏大而深刻的, 又是具体而细微的。“既然看见了, 就不能背过脸去。” (6) 面对严峻形势, 社会大众也这样要求传媒满足他们的环境知情权。

再次, 环境议题的强化也是各类传媒关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得到空前发展。除了电视、报纸上面有关绿色、生态的信息不断出现之外, 网络上新开设的环保网站增多。中国电影界近年来也推出了一些有关环保的影片, 《可可西里》《红飘带》《图雅的婚事》《天狗》等获得广泛好评, 这充分说明环保已经成为传媒的普遍议题, 演变为当今社会一股势不可挡的热潮。由于环保成为时尚, 连一向精明的商家也越来越多地打起了“环保牌”, 将产品、服务标榜为环保型、节能型、无公害。这就促使传媒追随人们的价值趣味去更多地反映环保, 扩大传播的规模和深度。

最后, 环境问题成为新议题还在于近年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几乎都与环保有关。2003年非典疫情曾造成全国范围的大恐慌;一些地方暴发的禽流感更让人看到环境生态的脆弱性;2005年因为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使人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006年甘肃徽县血铅超标数百人住院事故令人震惊;2007年连续发生无锡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引发供水危机, 巢湖、滇池也爆发蓝藻, 2009年盐城发生污染停水事件。这充分说明, 今天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难以承受过度的开发, 普通民众在生活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也在抵制非科学发展行为。民众也有了更多的环境知情的需求, 这需要传媒的积极回应, 它是传媒报道转向的“发动机”。

总之, 环保传播成为传媒新议题在大的社会框架下催生的公共问题。但是这种公共问题在中国是个不速之客, 其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大规模发生的历史还比较短暂, 作为传媒反映的对象还没有得到深刻的认识, 因而成为一种被动反映的新议题。环保传播今天借助于人对自然生态修复的反映从而呼唤公众参与, 这种转向无疑走向了公共性提升之途, 这使得环保议题今后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

参考文献

①②姜晓萍、陈昌岑主编《环境社会学》, 2000年版, 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28页。

③李运抟:《“颂歌文学”文化意识的批判》, 乐山新闻网, 2007年8月9日。

④舒晋瑜:《解读生命的精彩》, 《中华读书报》, 2001年6月7日。

⑤当然80年代与90年代还有区别, 前期以广播、书籍和期刊杂志为主导, 后期则由于电视和都市报崛起, 夺走了广播和书刊受众的大部分市场。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简介 篇5

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社始终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办报宗旨,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

2008年5月25日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指导下,由中国青年报携手国内63家重点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其宗旨在于为各高校的校园媒体搭建一个交流、共享、提高、互惠的合作平台。截至2011年2月21日,加盟高校231所,理事人数462人(各校宣传部长、团委书记),与联盟成立同时开通的中国校媒网()的注册会员已达到500多万人,日PV值最高达到1995万次,《中国青年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腾讯微博联手打造的微博平台“微博校园”(t.cyol.com)目前用户已达到20224人,日pv值最高达到20752次。

此外,北京、天津、江苏、四川、福建、江西、上海、河南、广东、陕西、贵州等地方高校传媒联盟相继成立,成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已成功举办了“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天翼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体验行动”、“校媒记者看两会”、“校媒记者访村官”、“挑战杯联合报道”、“创业成都——寻访身边的创业英雄”等品牌活动,以及

“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广州2010年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知识大讲堂”等活动。

【中国(天津)高校传媒联盟简介】

中国(天津)高校传媒联盟(简称“天津校媒联盟”)是《中国青年报》天津记者站指导下、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天津的分支机构。中国(天津)高校传媒联盟成立于2008年11月,其旨在联系天津各高校学生媒体,成功搭建起天津高校媒体的交流平台——高校媒体交流会,促进了各大高校媒体间的业务合作、资源共享;加强高校媒体与《中国青年报》和其他社会媒体的交流合作,努力寻求提高学生媒体记者业务素养、拓展高校学生媒体与社会媒体对接的渠道。

作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中国民航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14个高校的校园媒体组成了中国(天津)高校传媒联盟的校媒队伍。其中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科技大学7所高校成为天津高校传媒联盟的理事单位。联盟积聚多种校园媒体形态,包括校报、青年报、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立足校园,关注社会,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已逐渐成为广大师生了解校内外新闻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

天津高校传媒联盟成立以来,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指导下,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以推广天津高校传媒联盟品牌,促进天津市校园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吸引、整合活动资源

中国(天津)高校传媒联盟作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天津高校媒体间开展活动。天津校媒联盟曾协助开展 “校媒记者看两会”、“与世界对话”、“未来中国”领军人物大讲堂、“幸福水岸寻找幸福表情”中国首届湖泊休闲节校园推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百所高校大学生寻访徐霞客足迹活动。

探索区域联盟发展模式,2011年天津高校传媒联盟以区域联盟名义陆续承接了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天津高校微社团行动,打响天津校媒联盟在天津地区的品牌影响力,在天津高校范围内聚合传媒力量,引领青年文化。

二、打造校媒精英实践训练营

从2009年开始,《中国青年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先后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发起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天津高校传媒联盟共推荐了16名天津校媒记者参与国际盛事媒体训练营,10名记者亲赴盛会现场与国内外知名媒体并肩实战报道。

联盟多次为天津校媒人才对接实战采访机会:“校媒记者看两会”活动中,多名记者的优秀稿件刊登于《中国青年报》两会专刊上;“与世界对话”活动,记者面对面对话美国常春藤名校学生领袖、法国前总统拉法兰等精英人物;“百名大学生寻访徐霞客足迹”,记者重走徐霞客出游之路,领略并传播中国旅游文化……天津校媒联盟带领天津校媒精英“走出去”,成为青年意见领袖,在重大甚至是国际交流场合激荡新鲜观点、展现天津青年风貌。

三、促进高校媒体之间的交流,扶持高校媒体发展

天津校媒联盟以互寄报纸、带团互访、实践调研等方式,增进各高校校园媒体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搭建共同的学习、交流网络,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自愿参与原则下,组织成员代表与各地校园媒体联盟开展交流、联谊活动。

联盟已经在天津高校媒体之间多次举办大小规模的交流会,由联盟各成员单位组织轮流承办。交流会上,《中国青年报》记者与校媒记者一起畅谈校媒新媒体发展;各媒体之间沟通办报、管理经验;“资深”校媒记者和各校团委老师共同探索高校媒体深度报道模式……天津校媒联盟已为推动各媒体共同发展进步做出了不懈努力。

同时,天津校媒联盟致力于促进天津校媒与其他省市校媒之间的交流联系。2011年初,“天津高校传媒联盟代表应邀参加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年会暨首届高校新媒体文化节”,与国内百余所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团委书记及校园媒体负责人齐聚首都,以“新媒体发展助力青年成长”为主题,共话高校传媒合作与新媒体发展以及青年成长。

天津校媒联盟将各类活动资源对接到各高校校媒,帮助他们打响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未来讲堂”来到天津,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积极组织承办,为高校学生提供与传媒领袖、创业导师交流沟通的机会。

四、加强会员媒体与社会媒体的交流合作

中国青年报社是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指导单位,其天津记者站相应成为高校传媒联盟的指导单位天津高校传媒联盟聘请中国青年报社天津记者站张国为秘书长天津高校传媒联盟主席团的办公地点设在中国青年报社天津记者站。

天津校媒联盟成员单位协助《中国青年报》完成本校范围内的新闻采集、读者调查、产品推广等活动。中国青年报社天津记者站不定期为天津校媒联盟的成员组织进行学生记者培训,并提供实习岗位,帮助联盟成员组织培养人才。

中国移动的传媒梦 篇6

与这种业务扩张冲动相比,中国移动近期的另外一项动作更令人关注。2006年6年初,中国移动与凤凰卫视(HK 8002)、新闻集团及其旗下星空传媒达成一系列合作,尽管所涉金额不大,但潜在影响也许比国际收购更为深远。 在这次合作中,各方一共签订了两个协议和一个备忘录:第一个乃是中国移动香港集团(为中国移动集团的子公司,是中国移动的间接控股公司)与星空传媒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第二个为中国移动和凤凰卫视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第三个则是中国移动与新闻集团和星空传媒的战略合作备忘录。

在第一个协议中,中国移动香港集团出价12.78亿港元,从星空传媒手中受让凤凰卫视19.9%股权,从而成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原本并列第一大股东的星空传媒退居第三,凤凰卫视主席刘长乐仍通过旗下今日亚洲持有37.5%股权,成为单一第一大股东,控制力进一步加强,难怪有媒体评论此交易时认为“最大的赢家是刘长乐”。

但这份协议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区区12.78亿港元的代价与中国移动每年数百亿元的净利润相比(2005年为535亿元),实在是很小的投资,也并未通过上市公司进行。反倒是后面的两份合作协议,才清晰地透露出中国移动的战略企图。

根据中国移动和凤凰卫视的战略联盟协议,双方将在无线增值服务领域相关的五个方面深入合作,中国移动将优先并以优惠条件享有凤凰卫视或其控制的实体的新闻及其他内容。而中国移动与新闻集团及星空传媒签订的战略合作备忘录表明,双方有意在多媒体领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并探讨不同合作领域,初步合作范围包括充分发挥新闻集团的内容库和中国移动的网络用户优势,进行多媒体内容及其他无线增值服务的合成、开发及推广。

至此,已拥有近3亿用户的中国移动的战略显露无疑,在传统业务增长极限到来之际,在3G服务即将成为现实之时,如何能将手握的巨量用户资源价值最大化?中国移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全球性地开拓无线传媒业务”。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手机媒体化,手机的确也已具备成为大众传播媒体的全部条件——数量巨大、随身携带、可以计费,并且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认为:“中国移动入股凤凰卫视是多赢之举,体现了电信、媒体和新技术融合的趋势,对合作各方都有益,这些协同效益将会随着各方之间的业务合作的增多而逐步体现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无线增值业务收入已经占全部营收20%的中国移动看来,自身已有实力和能力在全球范围推广自己的多媒体业务经验。有分析师认为,除了在海外收购移动通讯运营商外,中国移动更想把自己无线增值业务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传播到海外市场。

而一直想在中国扩大市场的新闻集团近年来并未取得如意进展,而对于包括手机在内的新媒体的崛起,默多克则认为将极大地威胁到传统媒体,并一直关注该领域的发展。目前新闻集团在全球拥有大量新闻与娱乐内容资源,包括福克斯电视台、chariel V、二十世纪福克斯等在内,也有如MySpace这样的互联网个人平台。

对于以手机为基础的无线媒体而言,比技术更关键的是网络规模和内容(包括应用)。在这次合作中,一家是用户群最大的移动通讯运营商,一家是最大的内容提供商之一,中国移动和新闻集团将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很可能诞生出一家最大的无线传媒集团。王建宙如此表示,“我和梅铎先生(即默多克)的观点一致,手机是一种新媒体,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并加速电信业与媒体业的融合。”

《财经》;默多克退,中国移动进,但刘长乐和凤凰卫视是这宗交易的真正赢家。

《经济观察报》:娱乐业进入电信领域以及电信运营商为娱乐业提供平台,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3G前夜,中国移动渴望迅速完成从网络运营商到新型媒体平台提供商的转变。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透视 篇7

一、什么是传媒产业

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 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 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 传媒的信源 (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 , 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1、它是对人们注意力的二次售卖, 传媒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是通过产品本身的售卖获取回报的,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这是一种二次售卖的经济, 将自己的观众和读者卖给广告商从而获得经济回报。

2、一个传媒的影响力越大就有越多的广告商, 所以许多传媒企业在起初都是不盈利的, 在初期要尽力打开市场获得一定的影响力, 进而获得读者的注意力资源, 然后进行售卖, 因此一家媒体的影响力就是它的资源, 而它的读者在社会中所有的影响力也就是他的影响力, 一家都市类报纸和一家财经类报纸所有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二、传媒产业为什么会迅速发展

传媒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它是具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克拉克定理, 资源合理劳动力资源注定是要朝着第三产业转移的, 因此, 传媒产业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已不容小觑, 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美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 作为知识经济里十分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十分重要的支柱产业, 而在我国的发展显然还没有完全发掘潜力。

2、当今世界不仅是依靠硬实力, 而且软实力也越来越重要, 传媒产业的发展就是软实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初,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 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每个国家的硬实力增长了, 既为软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软实的增长提出了要求。

3、传媒产业现在有高回报率, 因此, 根据比较收益的原理, 更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会向这个方向集聚, 因此传媒产业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4、传媒产业中与最新的技术紧密联系, 基本上每一次新技术的发展都抓住了, 而现在则在大力发展网络再现技术, 正是由于传媒业总是跟随着新的技术的脚步不断变革发展, 从报纸到广播, 到电视, 再到现在的网络, 新的传播技术总是很早就影响到传媒的形式与内容, 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

三、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现状

作为文化产业内核的传媒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并不乐观:

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传媒产业中力量分散, 基本上没有形成什么大的传媒集团, 不管是出版业还是报刊业, 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流 (我国的主流媒体基本都是党报集团, 但它并不是真正市场意义上的主流媒体) , 这无疑削弱了我国传媒产业的实力和对外影响力。

2、没有实现大传媒的融合, 世界上发展较为成熟的传媒产业都形成的传媒的融合, 作为老牌的贝塔斯曼集团 (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ld Brand Lab) 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二百三十六。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八十一) 在起家时顺应印刷术的发展, 印《圣经》起家, 建立了出版小作坊, 发展到现在是拥有欧洲最大的电视广播集团——RTL集团、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集团——兰登书屋、欧洲最大的杂志出版公司——古纳雅尔、BMG (贝塔斯曼音乐集团) 、包括Sony BMG音乐娱乐和BMG音乐发行公司的大集团, 并且通过俱乐部和在线业务销售媒体产品和服务。基本上是横向的联合了传媒的各种形式, 而我国都还没用真正做到这种联合。

3、我国的传媒都局限在国内的市场都没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也就是没有做到“走出去”, 像默多克的新闻集团, 从澳大利亚起家, 逐渐向英国, 美国发展, 现在拥有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太阳报、于去年更是收购了有名的华尔街日报, 在我国更是合资了凤凰电视台, 而我国至今都没有一家有实力走出去的传媒企业, 因此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仅仅局限在国内, 没有一家有世界影响力的传媒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

四、如何发展我国的传媒产业

我国要大力发展传媒产业:

1、要有有利于它做大做强的政策环境, 我国的政策规定地方办报不能跨地域, 这就使我国传媒企业在地域上的联合受到限制, 而且报业和出版业有一系列的准入机制, 比如出版社只能由国家, 不容许民营资本的进入, 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主体的进入和自由竞争。因此我国要逐步放松政策的准入。

2、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中国的传媒要走出去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而不是一味的复制西方传媒的道路, 在产业的结构优化上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 要通过比较找到中国的优势所在, 从而发展适合我国大众需求的传媒模式。

3、可以充分运用资本的运营手段, 我国现在有丰富的外资储备, 在国际上可以收购一些有名的发展成熟的大传媒企业, 以它原有的模式运行, 进而带动国内的发展, 真正的走出去影响世界。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传媒产业的产品关乎广大群众的精神领域, 因此传媒产业并不像其他的产业, 它不仅仅要强调经济效益, 更不能忽视它的社会效益。

5、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现在的网络发展迅速, 博客、ebook发展迅速, 因此我国要想在传媒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就要充分利用网络这种新媒介, 研究一种新的媒介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倩:《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 《统计与决策》2008年03期

中国出版传媒并购发展研究 篇8

外国出版传媒在很早以前就采用了适应市场的运营方式,所以并购的历史长、体制成熟。研究外国出版传媒业的并购历史,对于我国的传媒业并购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随着西方经济的发展,西方传媒业共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

(一)第一次并购浪潮(1898~1904)

第一次并购浪潮起源于19世纪末期,在1898~1902年达到顶峰,又在20世纪初结束。这次并购活动的特点是行业上多为传统工业,而且规模较大、范围较广,从而形成了很多的行业垄断。报业作为传统传媒的代表参与了这次资本主义世界的并购浪潮,并产生了最早的新闻传媒集团。报业的初始报社纷纷展开并购,建立新闻传媒集团,控制新闻传媒业。这次并购浪潮在1904年结束,结束的原因是1904年美国股票市场崩盘,导致企业缺乏并购的融资来源,进而平息了第一次并购浪潮。

(二)第二次并购浪潮(1916~1929)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不同于第一次为了垄断而并购,第二次并购是已经垄断的大公司主导的、为了形成寡头而进行的并购。在这次并购中,企业逐渐注重经营和盈利,被并购公司也从被动兼并转变为主动出售。企业并购体制逐渐成熟。许多企业进行跨行业合并,从而产生了综合性企业,加剧了市场上的竞争。

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报团实力大大加强,大型报社顺势尝试跨行业的经营。其中赫斯特报的拥有者赫斯特将报团逐渐打造成一个庞大的媒体报纸、杂志、特写辛迪加、无线广播以及电影等,在1935年拥有26家日报。通过一系列并购,报业的垄断格局也逐渐形成。

(三)第三次并购浪潮(1965~1969)

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二战战后时期。这次并购浪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1967~1969年达到高潮,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这次并购以混合并购为主要形式,产生了一批更大、更全面的大型垄断公司。本次并购浪潮期间形成了大量的综合型企业,但这些并购并没有明显地加重行业的垄断。

在这次并购期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发展迅速,不断地挤压着传统纸媒的利润。另一方面,美国通讯委员会(FCC)对传媒业的管制也不断加强,制定了一系列的反垄断政策,比如:媒体不能相互持有股权;一家公司在一个市场只能拥有一个电视台;一家公司只能运营一个电视网,等等。

在这次并购浪潮中,除新媒体发展外,另一大现象是并购逐渐走出国界,放眼全球,出现了多个跨国并购的成功案例。1935年,加拿大人汤姆森进入英国传媒界经营电视业,吞并了肯姆斯莱报团形成“汤姆森集团”。1966年,该集团购入严重亏损的《泰晤士报》,轰动一时。20世纪60年代,斯克里普斯霍华德、赫斯特和纽豪斯成为美国最大的三家报业集团。

(四)第四次并购浪潮(1984~1989)

第四次并购浪潮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于1988~1989年达到高潮。在这次并购浪潮中,出现了弱者并购强者的杠杆并购形式。并购企业的范围逐渐扩大,目标也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发生了更多的跨国并购案。

在这次并购浪潮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并购方法,呈现了新的特征。投资银行的作用日益呈现,给并购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开始出现了垃圾债券。而且这次并购更具有策略性,单纯的无关兼并减少。并购活动逐渐规范并更加积极地进行资金的运筹。得益于债券资金的使用,小公司并购大公司日趋简易。并购活动的国际性日益增强,西方发达国家相互兼并,跨国大型企业的兼并案频频出现。同时,政府的政策行业管制逐渐宽松,促使并购活动进一步增加。这次并购浪潮的规模之大,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风起云涌的第四次并购浪潮中,传媒业随之进入加速并购发展期。从澳大利亚走出来的默多克疯狂发展,在收购了都市传媒的6个大型电视台后成了美国第四大电视网络公司。德国的贝塔斯曼也趁机进军美国,控制了美国22%的纸皮书市场。1989年,时代公司以151亿美元并购了华纳公司,组建了时代华纳公司。

(五)第五次并购浪潮(近期)

第五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次并购浪潮的政治背景是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国家进入战后最长的扩张期,政府的管制进一步放宽。在这次并购浪潮中,强强联合所占比例比较多,并购金额巨大。而且不同于以往,跨行业并购逐渐减少,垄断行为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这次并购极大地冲击了市场结构,大企业的优势日益明显,刺激更多的企业参与并购。

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中国也占有了一席之地。过去几年,中国企业的并购数量一直以70%的速度增长。2004年,联想公司更是通过兼并IBM的个人电脑部分,跻身世界500强之列。

在这次并购浪潮中,传媒业也丝毫不逊色。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成功合并,一度轰动了世界。在这次并购浪潮中,传媒业的世界格局大体形成。第五次并购浪潮至今仍然持续,并购行为也更加成熟。

二、并购活动的类型

由于国外传媒业的并购活动要比我国成熟很多,所以了解外国传媒大业的常见并购经营方式十分有益于中国传媒并购活动的开展。经过分析,外国传媒业的并购经营有以下几种目的。

(一)以并购的方式获得新部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综合型企业的优势逐渐体现,传媒企业也要随着自己的需求建立新的部门,获得新的能力。传媒企业获得新部门,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直接创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运营能力,并购其他企业来获得新的部门。自己创建虽然花费的资金少,但是从零起步,风险较高,时间较长,容易错过好的时间窗口。并购获得可以直接获取原公司的市场资源和品牌资源,降低了成本,缩短了时间,但是前期需要的资金较多,还要对新公司进行整改合并,难度也很大。从国外传媒业的经历来看,绝大多数传媒集团都采用了并购而没有通过自己直接创建的方式获得新部门。

(二)以并购的方式完善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给一个公司提供了发展方向。公司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很多公司的并购活动,都是服从公司战略的指导。

(三)干预行业资源,扩大经营规模

扩大经营规模常常是传媒企业实施并购活动的重要原因。在企业实现扩张之时,并购其他企业要比自身扩张要好很多。一般来说,如果合并后的新公司的总体实力高于原公司的实力总和,即可算作产生了“1+1﹥2”的效果,即协同效益。产生协同效益也是扩张型并购的主要目标。

公司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并购的目的会有所不同。若企业规模尚小,尚处于成长期,进行企业并购多是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若企业是已经初具规模的传媒巨头,其并购活动就会更多地考虑协同效应。

三、并购模式

并购活动中,被并购的目标公司类型也是购买方需要考虑的重点。根据被并购的企业类型不同,国外的传媒业并购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几种。

(一)横向并购模式

所谓横向并购,指的是处于同行业中的公司之间的并购。一般二者之间多具有竞争关系。在传媒业中,横向并购一般体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同类媒体的并购,另一种是综合型集团之间的并购。进行横向并购的效果包括使经济更成规模、消除竞争、拓展市场、增强实力。在行业初期,并购多为横向并购模式。因横向并购可产生规模经济、消除行业竞争,故横向并购是各国反垄断的重点。如果并购的各方在合并后实力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其并购意向就会使政府非常的恐慌,并试图以反垄断为由破坏掉他们的合作。不过从近期各国的政策来看,政府对于横向并购的敏感度正在逐渐降低。

(二)纵向并购

纵向并购指的是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进行合并。纵向并购在传媒业中体现多为出版企业并购印刷、发行公司,或电视制作公司并购电视台。与横向并购不同,纵向并购多追求效率的提高,而非实力的直接增强。纵向并购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可以将上下游企业归入控制,以求生产、交易和代理成本的降低,和时间、企划的协作,将市场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传媒企业的纵向并购,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稳定性。电影电视制作企业如果可以控制发行、播放渠道,无疑会让自己如虎添翼。另外,纵向并购还可以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避免政府部门的反垄断审查。

(三)混合并购

混合并购,就是既不并购自己的竞争对手,又不并购自己上下游企业的并购方式。传媒行业的混合并购一般是指媒体企业实施超出自己系统范围的兼并,以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这种方式实施兼并,可以实现多元化经营,还可以降低风险,增强稳定性。传媒行业通过混合并购整合资源,促进新媒体的融合,还可平衡营收。

(四)影响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因素

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并购模式,就不能获得足够好的效果。一般来讲,影响企业选择其并购模式有以下原因:企业的产权、企业的发展战略、所在行业的市场结构。

在众多企业中,业主制与合伙制自然人的产权制度往往更倾向于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更大利益,故实现并购活动较多。除产权制度的影响外,企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影响并购活动的重要原因。传媒企业发展初期,多规模不大,规模较弱,故多采用横向并购的方式整合业界。而当企业已经获得一定发展时,就会转而选择纵向并购的方式,打通供给、产出、发售之间的隔阂,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延续自己的市场活力。

企业并购活动的进行,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制定的发展战略。传媒企业也是如此。发展战略多基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一旦确定便不会轻易改变。所以,企业的并购有很多也是服从企业发展战略的结果。如果说传媒企业并购的内因包括发展战略、发展阶段,那么市场结构及政府管制政策就是企业并购的外因。市场的自由度、政府的扶植与管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并购的实施。

四、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展望

在我国传媒业发展初期,曾走过一些弯路,迷信了苏联的意识形态为先的理论,忽视了传媒业的市场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传媒业的发展也逐渐和世界接轨,传媒企业并购案也逐渐规范起来。

中国传媒企业通过并购发展,一大优势就是政府政策的扶植。早在2001年,政府就开始着重促进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在2003年发行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屮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试行》中,明确指出国有发行集团、转制为企业的科技类报刊和出版单位,在国有投资主体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吸收国内其他社会资本投资;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申请上市。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我国的传媒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五、结语

我国传媒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期间,有进步也有不足,有优势也有挑战。但是我国的传媒企业毕竟起步很晚,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外国传媒业的并购,从而制定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策略。相信通过对外国企业的透彻分析和对本国的摸索,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前途必将更加美好。

摘要:传媒业在现今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业的繁荣,不仅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向,还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我国的传媒业在初期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性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传媒业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发展至今已小成气候。然而,我国的传媒业因发展过晚,不如西方传媒业经营经验丰富。所以,本文在分析外国传媒业并购历史及并购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媒业并购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媒业,国外传媒业,并购,跨界

参考文献

[1]王菲.中国出版传媒并购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

[3]张梅燕.从大并购到大融合:中国传媒业发展趋势[J].开放导报,2016(02):64-69.

中国传媒信任危机的现象分析 篇9

一、中国传媒社会公信力的变化趋势

传媒的公信力是指传媒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在社会和受众中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我国传媒业发展很快, 传媒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各家媒体要想赢得受众, 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占有率, 必须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提高在受众中的公信力。传媒的公信力建立在传媒自身所提倡的诚信机制和向社会所传播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也就是要充分地发挥传媒的社会功能, 履行传媒的社会职责。

传媒的社会职责包括:向公众及时而充分地报道涉及公共事务的新闻;充当公众意见与批评的论坛;真实、平衡地报道社会团体事务, 促进相互了解;形成基本的社会伦理标准, 教育大众等。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坚持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真实性作为一种原则, 已成为新闻界普遍的共识和承诺。真实性原则也一直被许多媒介人视为传媒安身立命的基础。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第一条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工作人员, 应尽一切努力, 确保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 不应任意曲解事实, 也不应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真实性之所以如此重要, 是因为受众一旦发现传媒提供的信息来源不可靠, 内容不真实, 就会对传媒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影响传媒的公信力。而传媒的威力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舆论引导功能体现出来的。传媒的报道应公正客观, 不偏激、不媚俗、不冲动, 舆论导向正确、令人信服, 就会逐渐地为传媒树立起威信, 为广大受众所认可, 所信赖。

可见, 传媒的公信力时刻经受着的考验, 传媒一旦没有发挥应尽的社会功能, 没有履行传媒应付的社会职责, 传媒的报道一旦背离了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 出现报道不真实、不客观、不公正的时候, 传媒的公信力必然会受到损害。传媒的公信力下降, 受众不再相信传媒的报道, 传媒的影响力也逐渐降低, 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传媒的信任危机。

二、中国传媒面临信任危机的表现

中国近代的传媒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猛, 面临的问题也是十分严峻的:虽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地抵制有偿新闻, 然而传媒的寻租行为却仍然大量存在, 传媒的商品属性被渲染得无以复加, 似乎媒体仅是一个赢利的企业, 媒体的从业人员也成了打工挣钱的产业工人, 传媒研究一时间几乎成了传媒经济研究。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历史使命都成了笑谈。这些现象都导致了传媒公信力的急遽丧失, 传媒所面临的信任危机日益严重。

(一) 高露洁事件传媒公信力大失

2005年4月, 中国国内为高露洁牙膏而骚动。骚动的起因是中国的传媒对源自英国一家小报《标准晚报》报道的一条消息的原引:“牙膏肥皂等产品中所含的三氯生与自来水中的氯能生成致癌物质三氯甲烷, 英国玛莎超市将高露洁等产品下架”。这一报道并没有在英国引起太多关注, 反而被“新闻敏感”极强的中国传媒所大量重复转载, 使“高露洁牙膏致癌’成了人人皆知公司的新闻发布会, 以及发现三氯生问题的美国科学的秘密。

而稍后, 有关高露洁牙膏真相的报道也一步步展开。高露洁家的声明, 使人们似乎又有理由相信高露洁牙膏的安全性。

于是, 高露洁牙膏又被重新摆上了货架, 消费者们也又开始使用高露洁, 但在他们心里仍有一丝不安, 可能直到现在消费者也无法分辨清楚高露洁牙膏的是是非非。

中国的传媒似乎是无辜的, 在高露洁事件中, 他们敏锐地发现了高露洁可能存在的问题, 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他们将消息传播了出去。而当事情澄清之后, 又再次大力宣传, 让受众知道真相。这一切看起来是传媒应该做的, 然而, 中国的传媒在没有经过任何考证的情况下, 将一个源于英国三流小报的消息几乎转载到了大大小小的每一个新闻媒体上, 让不知真相的广大受众认识到事情的严重, 使曾经使用高露洁的人们陷入了惶恐不安中。虽然最终高露洁事件真相大白, 但是高露洁想要恢复到从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 而中国的传媒若想赢回在高露洁事件中丢掉的公信力却更是难上加难。我们都知道“言而有信”的道理, 传媒是广大受众信息得来的源头, 受众希望能够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传媒一再的“出尔反尔”, 不能为自己的报道负责, 必然会影响传媒的形象, 给自己制造了信任危机。

(二) 明星炒作炒丢了受众的信任

娱乐新闻往往侧重于娱乐的功能, 其真实性受众一般不过多地追究。在看惯了娱乐圈里是是非非难分难辨的绯闻丑闻之后, 受众把娱乐新闻大多看成是炒作, 仅仅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

2004年6月, 中国各大传媒纷纷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至少有两个人亲眼看到了张国荣的身影。而其中一人绝非近视眼, 另一人刚刚看过《东邪西毒》。这则娱乐新闻着实荒谬, 在张国荣自杀之后传媒的一系列报道中, 我们应该相信张国荣的确是离我们远去了, 张国荣再次现身如果是真的, 那传媒本身就给自己打了一记耳光。这则张国荣现身的消息之后又变得悄无声息, 可见其并非事实。可以说这是中国传媒的又一次炒作, 这一次炒的是明星的生死之迷, 将已去世的明星再拿出来炒番, 无非是想赢得受众的关注, 获得短期利益之后, 留下的必然是受众鄙夷的眼光和无法挽回的流失的公信力。

(三) 新闻画面也不可信

我们一向认为新闻画面是真实的, 因为它让受众“眼见为实”。然而, 新闻画面造假的案例频频出现, 使受众认识到新闻画面也不可信。

首发2003年5月7日, 《武汉晚报》A7版刊登《非典时刻生活依旧》的照片, 图片说明是“5日, 在武汉市街头, 一对情侣穿着婚纱, 戴着口罩, 穿过马路去拍婚纱照,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与他们擦肩而过。记者邱焰摄”。该照片也在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生活类三等奖。2004年3月22日, 在武汉工作的温州籍男模陈英称, 他就是获奖照片中的男模, 照片中“人物场景从头到尾都是制造出来”, 存在严重失实, 侵犯他的名誉权。男模陈英将照片作者邱焰和《武汉晚报》告上法庭, 要求赔偿精神损失。他指出这是一张假照片, 他们并不是结婚, 而是去影楼当模特。照片中的女孩虽然是他的女朋友, 但只有17岁, 他们至今也没有结婚。这张照片的刊登, 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邱焰所拍摄的照片的确是一张好照片, 既符合时代的主旋律又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新闻记者不问清事实, 仅凭主观判断就将照片命名刊登, 难免会与新闻事件本身不符。

随着电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不论是合成照片还是剪辑电视画面都变得易如反掌。有些传媒为了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往往根据需要任意合成照片或编辑出自己满意的画面, 以求以假乱真, 既增强了真实性, 又迎合了受众想要看到新鲜刺激的画面的需求。然而当蒙在鼓里的受众知道了真相之后, 他们不仅不再相信传媒的文字报道, 对传媒的图像报道也不再信任。传媒又一次为自己制造了信任危机。

参考文献

[1]、孙瑞祥.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中国电视传媒管理创新探析 篇10

目前, 关于管理创新的定义尚不统一, 我们比较赞同如下说法:所谓管理创新是管理者“在坚持科学的管理原理的同时, 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采用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方法与手段, 进行开创性的管理, 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1]。

从根本上说, 电视传媒经济发展、传媒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方式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导致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电视传媒管理创新也随之产生。自印刷术发明以来, 迄今传媒技术上最大的发明非电视莫属, 而电视真正成为大众媒介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21世纪的传媒依然会以电视为代表, 要想使其永远保持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 就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成就中国电视传媒美好的未来。

1 电视传媒管理创新的功能

管理是电视传媒的一种重要战略性资产。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电视传媒管理必须进行创新, 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最终赢得全球竞争优势。具体地说, 电视传媒管理创新具有以下功能。

1.1 管理创新具有整合功能

管理创新能形成管理结构整合格局, 优化现存的媒体内部资源, 使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以及组织创新有效组合、重组直至融合、共生, 为同一个战略目标服务, 使电视传媒管理机制达到良性组合的最优化的状态, 即通过动态地综合使其系统更加完整与和谐而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 形成单项创新所无法形成的合力。管理创新符合目前发展电视传媒业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要求, 可以促进和带动其他创新的开展, 具有整合功能。在管理实践中应该把握以下重点:其一, 以产业化发展为要求, 以企业化管理为目标, 整合管理结构, 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企业化管理;其二, 以重组为手段、共享为目的, 以实现效益扩张为宗旨, 整合媒体资源, 深化职能改革, 推进集约化经营。

1.2 管理创新具有创生功能

管理创新主要是在自身管理实践中不断生成新的规则和能力的过程, 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电视传媒有限资源配置能力, 使媒体的运作适应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最终赢得全球竞争优势。例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3年底推出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就是一项极为重要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该意见提出“面向市场, 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深化经营性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广播电视要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 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2]。它的出台, 为电视传媒经营资产的整体改制铲除了政策障碍, 推动了电视媒体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谋求财富的扩张和裂变式发展, 为其整体实力的壮大建立了良性扩张机制。

1.3 管理创新具有活化功能

管理创新能够使传媒竞争力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使媒体核心能力始终成为焦点。核心能力是“独有的特殊的竞争力, 资源配置或无形资产”[3], 是“企业竞争真正具有摧毁力量的制胜武器” [4]。电视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了核心技术等知识的积累, 也包含了电视传媒管理创新的问题。它能够提供电视媒体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形成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 是电视传媒内部与外部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目标与价值系统的有机组合。此外, 管理创新还能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实现政企分开, 事企分开, 并在管理实践中培养出了一大批新型的职业传媒经理人。

2 电视传媒管理创新的实施对策:方法与手段

电视传媒管理创新是电视传媒保持勃勃生机的根本动力, 随着中国电视传媒业的演进与发展, 电视传媒管理创新的实施对策在方法与手段上逐渐变得实效而多样。

2.1 管理方法的创新

电视传媒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包括择优选才, 有效分责、放权, 优化资源配置, 激励先行等方面。

其一, 择优选才。一个媒体只有根据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性思维来分配任务, 择优选拔人才, 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选拔人才方面, 要建立“赛马机制”, 树立“智力、表现与实绩重于一切”的观念, 把那些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放在适宜的岗位上,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 从而增强人事管理的活力, 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其二, 有效分责、放权。管理者应该重视电视媒体中员工的存在和价值, 重视其主动性和参与性, 鼓动全体员工参与管理, 使媒体上下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的氛围。日常的经营管理应由各部门自主进行, 实行分类管理与分别考核, 即按照事业与产业两种业务性质分别推行不同的管理决策与考核标准, 并授权下属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其三, 优化资源配置。正视电视传媒管理资源配置所面临的问题, 充分认识现存的媒体资源必须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定功效来实现专业配置, 才能提高经营效益, 在实践中可采取剥离、重组、调整、集成等方式实现专业化运作。管理者应善于使用创新资源, 坚持多元化的赢利模式。主要着力于:①揉合、重组、分类频道资源, 实现频道群管理, 强化专业性, 打造特色品牌;②并购、统分网络资源, 对直属网络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 跨越部门界限, 打破利益格局;③全面改造、规范经营广告资源, 对广告资源及其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公司化改造, 依据市场要求重新划定职能部门;④整合信息资源, 逐步把办公、财务、资讯等几大信息系统整合起来, 打通资源管理视窗, 实施集中管理。

其四, 激励先行。电视是智力密集型产业, 需要优秀人才资源的支持, 应该把人力资源的管理摆到关系媒体命运的位置上。从主次关系上, 要把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和培养视为管理的重心, 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利用政策杠杆挖掘人的潜力。一要强化人员的集约化管理, 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采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措施;二要创新用人机制, 激活人才资源, 稳定专业队伍, 时常认可和鼓励各个层次的创新工作。

2.2 管理手段的创新

电视传媒管理手段的创新是促进发展的抓手和捷径, 它主要包括:一是要建立组织知识库;二是要完善自己的专有信息数据库。

一个媒体要进行有效决策, 实施最优化的战略, 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组织知识库。“组织知识代表着内部系统、常规、共享的知识和实践。……组织知识无论怎样, 代表着比组织文化概念更广泛的独有的部分”[5], 组织知识库被定义为 “组织所有成员知识库的集合以及嵌于这些个体互相关系中的社会知识”[5]。电视传媒产业应倡导创新, 提倡挑战, 以产业化为指向, 着力于内部运行管理新架构的构建, 实现“集团化、产业化”的总体思路, 完善功能定位, 淡化行政概念, 调整管理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市场主体, 强化市场运作, 积极探索既保证公益性事业的健康发展又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电视运营新模式。电视传媒组织知识库的建立, 将使媒体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营销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从而极大地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努力完善自己的专有信息数据库, 将各种各样的数据和资料经过有效的统计、分类和分析, 挖掘出有价值的竞争资源, 加强组织综合建设, 整合信息资源系统, 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结构。逐步把媒体内部行政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企业软件系统、广告管理信息资讯系统等几大信息资源系统整合起来, 构建统一的、互联的、可控的、互馈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提高资源效益, 从而为电视媒体在竞争中进行市场细分, 准确定位, 采取恰当的竞争战略和策略等服务。

3 电视传媒管理创新的突破路径:理念与制度

在现代传媒管理实践中, 创新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第二项职能。管理者应时刻寻求电视传媒管理创新的突破路径, 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规范管理制度。

3.1 管理理念的创新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是电视传媒的第一资源, 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电视传媒管理理念的创新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只按照权力、身份、职位、学历等外在因素来衡量、评价和任用人的思想, 真正坚持“任人唯贤”的选才、用才理念, 坚持“按劳分配,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 构筑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系统平台。引入“知识管理”的用人新思想, 即将知识视为电视传媒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电视媒体竞争力的关键, 把存在于电视媒体内部的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乃至媒体运营战略协调统一起来, 共同为电视传媒发展服务, 创造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除此之外, 还要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 充分调动媒体中员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不断地共同学习, 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 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 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 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电视传媒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新格局, 以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引进“电视与专业”、“营销与管理”、“制作与技术”等各类优秀人才,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用活人才的动态良性机制。

3.2 管理制度的创新

传媒产业的管理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划分。“在微观层面上, 它主要是指各类媒体内部的组织与管理制度”[1], “微观层面上的管理制度, 是媒体内部资源整合行为的规范, 它既是媒体行为的规范, 也是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1]。当然, 管理创新并不仅仅是媒体内部的事, 电视传媒在微观层面上所主要涉及的人才管理、财务管理、技术应用、投融资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与宏观、中观层面上的管理体制的创新构成了一个整体联动的创新系统,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地联系。目前, 电视传媒业应率先从微观层面管理制度的创新上入手, 以微观层面的管理制度创新带动宏观、中观层面的体制创新, 将我国的电视传媒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例如, 在人才管理制度创新方面, 要遵循前文所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激发重视人的能力、智慧、潜力的发挥, 不断创造新的激励机制, 建立全局的、系统的科学人力资源观, 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将长期性的人才培养规划与电视传媒的前景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帮助媒体赢得竞争优势, 保持长远、健康发展。

又如, 在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方面, 要在确保资金统一管理的前提下, 将财务核算单位划小、下放, 增强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与成本控制的自觉性。有计划、有目的地更新财务管理软件和管理系统, 通过对核算单位的精细测算以及新的开放而可控的资金流程管理, 对媒体的资金在使用、监管上实现实时化的控制, 堵住漏洞,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再如, 在技术应用创新方面, 电视传媒的技术创新更多地依靠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来加以推动。电视媒体之间技术创新的竞争, 主要表现为新技术的应用速度、应用质量和转化能力的竞争。在微观层面上, 电视传媒技术应用的创新能够促进新产品的开发, 促使传媒生产不断地由低一级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加快生产方法的改进, 从而占领市场的主动权, 在激烈竞争中获益。

此外, 电视传媒管理应在地域立足点的基础上, 着力以资本运作为手段, 实现内部转制和外部产业扩张。努力构建投融资平台, 实施资源的重组, 明晰产权, 理顺投资关系, 重点构建高一级的投资平台与市场主体, 作为整个资产资本的运营主体, 统一整合内部经营性资产资源, 统一对外市场开拓, 统一负责全局性的重大投融资项目与产业运作。

时代在发展, 创新势在必行, 管理创新是中国电视传媒实现自我提升和新时代媒体不断融合的必由之路。中国电视传媒如果想要有所突破, 想要取得更大的进步, 就必须在管

理创新上迈出有力的步伐。电视传媒在管理创新上迈出的一小步, 就是整个广播影视业迈出的一大步。我们期待, 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电视传媒管理创新, 大力推进我国电视传媒产业和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和根.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70, 176, 178.

[2]李然忠.边缘突破与渐进推论——论中国电视传媒市场化历程[J].上海综合经济, 2004 (12) :51-53.

[3]巴顿.知识与创新[M].孟庆国, 侯世昌,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23.

[4]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

中国传媒 篇11

李倩玲简历: 群邑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负责集团及旗下媒体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发展。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获传播学硕士学位。1990年加入台湾智威汤逊,在传立台湾和上海工作8年,就任群邑中国首席执行官之前,曾任传立中国首席执行官。曾获2006年度“中国经济女性领袖杰出成就奖”等多项中国传媒业界大奖。

前瞻观点: 从2007年延续到2008年,中国媒介市场涌动着一股“淘金”热,这股热潮不断把这个市场往上炒,使广告价格变得越来越贵。因奥运会的缘故,今年包括奥运赞助商在内的商家在广告方面的投入会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接下来,那个冬天可能就是2009年,2009年的广告投放量会紧缩下来。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www.vkarketing.cn。2007年影响力: 群邑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全方位媒介投资管理公司,旗下媒介品牌包括传立、迈势、竞立、尚扬媒介及宝林。群邑集团通过强大的购买力、先进媒介调研工具的开发和投资力度,为客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以实现其投资价值的最大化。2007年,群邑集团媒介投放量增长15%~20%。

从2007年延续到2008年,很多境外投资银行和投资者看好中国的媒介市场,大量的资金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寻找投资标的物。国内成功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投资,比如分众传媒,在楼宇传媒领域几乎已经形成了垄断局面,2007年开始向互联网领域扩张,现在互联网领域的本土代理商,能够收购的几乎都被分众传媒收购了,所以分众传媒将在互联网领域形成一股很大势力。 较之于中国互联网产业过去几年的蓬勃发展,电视产业已经开始面临一些经营上的瓶颈。大概一两年前,已经有一些电视台无法实现它的经营目标,更不要说报纸了。所以,当媒体运营上面临比较大压力,无法达到指标时,如果投资者进来,就很容易用比较大的资金取得一些媒介资源。 媒介资源获取后,就要看取得者是否有媒介从业经历,如果没有,在取得媒介资源后,只会以资本运作为手段,简单的获取利润,结果可能会不断地获取媒体资源,希望做到部分垄断的局面,之后再上调媒介价格。 这股淘金热不断把媒介市场往上炒,使广告价格变得越来越贵,到底广告主还能否承担,能够承担多久?我认为,这是从2007年延续到2008年对整个产业有非常重大影响的一个现象。 从去年开始,中国整体物价水平在不断上涨,广告行业也是一样。媒介公司购买的商品就是广告时段、版面等。这些商品价格的不断攀升,给广告主以及媒介公司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不仅仅是电视,像分众传媒这些户外广告也是越来越贵。虽然像手机这样的新传播渠道已经开发出来了,但是否已经成熟,成熟到它有足够大的受众覆盖面,我认为这仍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另外,物价的攀升也令广告主和厂商的成本不断提高。其结果就是削减成本,而广告投放量一定是最先被砍的。这样做下来,广告主可以继续投放传媒市场上的广告量会越来越少。 因为今年有北京奥运会,包括奥运赞助商在内的商家,在广告方面的投入会较上一年有所增加,但是,冬天很快就会来临,那就是2009年。一旦2009年的广告投放量紧缩下来,又有多少媒介能够承受这个被削减、紧缩之后的广告预算? 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一切都很红火,但是奥运之后,马上就发生了大萧条。因为广告主,不管赞助商还是非赞助商都希望能够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去做很多宣传,把前一年的预算、后一年的预算,全部集中在奥运这一年来做宣传,奥运之后就开始紧缩。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www.vkarketing.cn。 古代花剌子模的国王有一个规矩:凡是报喜讯的人都被提拔,凡是报告坏消息的,哪怕这个坏消息是千真万确的,其报信者的命运也是喂皇家动物园的老虎、狮子。我愿意做那个报告坏消息的人。因为如果我说对了,那么就是提醒大家提前做好准备,所谓“未雨绸缪”,就像如果有人可以预见到这次南方的冰雪灾害一样那将是功德无量;如果我说错了,……,但愿我说错了。

传媒时代的中国武术赛事发展探析 篇12

1 大众传媒与中国武术赛事

诚然,不论是传统武术,亦或是武术赛事,它们都能在体育文化的属性上找到自身的立足点。中国武术当中的某些功能原本属于体育,但它又高于一般形式上的体育,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厚重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是很多体育项目所无法企及与比拟的。中国武术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与强大的媒体支持。

单从中国武术赛事而言,我们真正的武术赛事,真正代表中国武术原本所蕴含的文化、哲学、美学、伦理学的赛事,依旧是身单力薄,它的发展是举步维艰的。取而代之的是注重比赛结果的武术散打赛事,这些武术散打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武术,它只是表现出中国武术“打”的一面,却忽视了“不打”的另一面。正如王岗先生所言:“我们从武术中发掘的‘散打’也没有一统天下,本应很绅士的‘中国武术’却越来越变得野蛮和暴力。”中国武术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作为体现我们民族文明的身体文化,倘若一味地追随、过度依附于西方体育的话,中国武术就很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凸显自身的文化个性。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西方体育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们,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中国武术丧失信心,更不能对武术赛事发展自信失去信心。中国武术当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技术要义,不仅对我们中华民族甚至对世界民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深刻意义。

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作为中国武术借助电视媒体发展的先行军与探路者,已经做出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明智之举,已经迈出了中国武术走向职业化、市场化的一步,虽然,武术赛事的发展过程很是艰难,武术赛事的发展依旧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的棘手问题很多,但是媒体没有放弃对中国武术的宣传、从未放弃对武术赛事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2 大众传媒对中国武术赛事的影响

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步传播手段的阶段性发展。伴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武术的发展,不论是从质或是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飞跃,并且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全球化、市场化与媒体化成为占据当今社会主流的时代,中国武术赛事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而言的显得尤为明显,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业已成为各种媒体所关注的一个对象,武术赛事丰富着大众传媒的传播触角,大众传媒的高度关注也不断促进着中国武术的顺利发展。大众媒体在关注西方体育的同时,能够为中国武术提供展示其自身魅力与发展空间的媒介平台,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在欣慰的同时,中国武术赛事如何利用好媒介这个平台去发展、展示自己,是我们中国武术不可逃避的现实。任何一个成功的赛事,都脱离不了电视传媒的介入。中国武术赛事的发展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和运用西方体育其他赛事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例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等。

可以这样说,武术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推广,我们在西方强势体育传播的冲击之下,传统武术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在尴尬的现实境遇之下树立起一种文化自尊。这对于宣传武术回归传统武术的WMA来说,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文化的自尊。中国传统武术要摆脱困境走出尴尬,争取主流媒体的更大关注,就成为国人要将武术这种传统文化身打造成流行文化,而武术赛事的传播必须要与主流媒体相结合,这样才能建立武术文化的重要坐标,并且通过主流媒体去建立武术高层文化的范例,这才可以真正为武术的发展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央视五套强势电视媒体的介入中国武术赛事,将使得各派武术展现于亿万观众的面前,必然会唤起国人对处于尴尬处境的传统武术有更多的了解与重视。武术赛事和电视媒体的相结合,必然会使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影响逐日深远,并会使得武术联赛越来越拥有更多的观众。武术赛事重在包装,这个包装既要有艺术方面的包装,也要有文化方面的外包装。因为,武术本身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包装好、如何展现好、发展好武术,也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的问题。

3 媒体化:武术赛事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它在自身的发展嬗变过程当中,越来越趋向于复杂繁琐,它不断地融入传媒社会等其他内容当中,不断地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媒体化,正是当今武术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对于渴求中国武术不断繁荣、不断受人关注以及健康发展的人们来说,中国武术发展的何去何从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武术赛事在其发展过程也同样面临着重重困难。

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的社会中,媒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种文化的发展快慢与否。面对西方体育赛事强有力的冲击,我国传统体育尤其是代表民族特色的武术,不论是赛事宣传还是全面推广上,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就武术而言,中国武术在运用媒体的商业价值依旧很难与国外赛事相抗衡,抗衡的资本都差的很大。在这个媒体占据社会主流的时代,离开媒体、不借助媒体而发展的事物是难以长久或是发展缓慢的。就如人们离开电视与网络,人们掌握社会瞬息万变消息就成为奢望。而事物发展的好坏与否,媒介往往起着关键作用。现代媒介的功能就是“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社会影像,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实体’产生认知。”人们大多都是通过媒体的拟态现实来接触和认识世界,媒体的选择为人们提供接触的范围,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消费理念。所以说,媒体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离开媒体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新兴赛事的WMA而言,借助强势的国家媒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华武术》以及《中国体育报》等诸多媒体来对WMA来做广泛的舆论宣传,可谓是声势浩大。能得到这样的媒体大力支持,各家武术俱乐部不论是选手还是观众都会产生一种心理倾向和思维定势,借助央视这个广大平台,中国武术赛事的宣传效果就增加了广大观众观看比赛的积极性。反过来说,如果用不好央视大平台,那么也会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正所谓,“职业体育转播经验告诉我们,媒体舆论对比赛的预测和对比赛成绩的评价,能够比较明显地影响人们对比赛的认识和继续观看比赛的兴趣。”

我们在借鉴西方体育赛事的传播、资本运作以及媒介功能发挥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同时也要对其负面效应时刻保持极其高度的警惕。我们要立足本民族的特色项目,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的标杆作用,不断加强各大网络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中西共融的新时代武术传播的新格局。

摘要: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处在一个传媒占据主流的时代。传媒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在。而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来说,我们仅以体育化的形式亦或通过竞赛比赛的简单形式去实现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推介与传播,则是难以实现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力量。中国武术应有自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宽的发展领域。文章从传媒与武术赛事的关系来探讨中国武术的发展。得出:媒体化是中国武术以及武术赛事的必然与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传媒,武术赛事,传统武术,WMA

参考文献

[1]王岗.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8.

[2][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8.

[3]高建萍.论电视体育媒体的传统体育“文化自觉”——从“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看我国电视体育传媒“文化自觉”意识的崛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43.

[4]蔡利燕.cctv5武林大会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6):184.

上一篇:急诊血液灌流下一篇:外币折算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