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业的资本运营(精选7篇)
中国传媒业的资本运营 篇1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中国传媒业实行的是“行政单位, 事业管理”。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 处于与市场基本绝缘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 中国传媒业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媒体运营方式从事业模式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1]。
一、传媒业资本运营的内涵
资本运营是指对企业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 以实现最大限度资本增值目标。资本运营的目标在于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资本运营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
资本运营是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扩张为经营目的, 是一种以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方式, 是对传统的生产经营的突破, 是现代企业一种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管理理念。资本运营的范围非常广泛, 实现途径多种多样。首先, 资本运营既包括企业内在的经营管理活动, 又包括企业为了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战略举措;其次, 资本运营不仅是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还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经营思想的创新, 它是以资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活动。
传媒业资本运营是资本运营的一般原理在传媒领域的具体运用, 基本原理与形式和其他行业的区别在于运营主体的特殊性。传媒业以传播媒介与经营实体的双重身份存在, 因此, 对于其资本运营的研究, 既要有初级的产品资本运营, 又有高级的原型资本运营。
综合相关理论而言, 传媒资本运营, 就是将传媒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 包括和新闻业有关的广告、发行、印刷, 信息、出版等产业, 也包括传媒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 都可视为有经营价值的资本, 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井、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 优化传媒资源配置, 扩张传媒资本规模, 进行有效经营, 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二、中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现状
在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传媒业政策也逐步松绑的背景下, 传媒资本运营不断传来利好的消息:自从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组建之后, 全国几十家报业集团先后组建, 如青岛报业集团等等。一些有传媒背景的公司相继上市, 传媒企业开始与证券市场结合筹资融资。1999年《成都商报》收购四川电器, 采用借壳上市的策略, 实现了报业资本经营的边缘突破;同年, 湖南“电广传媒”的上市掀起了一轮传媒投资的热潮。河南省的《销售与市场》杂志, 引进战略投资, 进行市场化运营, 于2005年12月通过美国证监会的批准, 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随着资本运作的逐渐到位, 《销售与市场》又确立了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 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营销类第一品牌期刊。
可以看出, 在中国传媒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好, 产业的雏形已经基本上成型, 传媒业正表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带动了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但盈利模式单一、收入来源结构性失调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另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加快与深化, 外国传媒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涉及几乎所有的传媒领域, 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网络等。在电视媒体方面, 日前, 已经有超过30个境外电视频道获准在中国有线落地。今后, 传媒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市场壁垒的不断降低, 国外传媒巨头绝不会满足于打擦边球的方式, 这一切都会为中国传媒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通过分析研究, 中国传媒业在资本运营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 体制束缚。
传媒同时具有商业及文化事业的双重属性, 在中国, 这种“双重属性”被表述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喉舌, 媒体的政治属性一直被放在第一位, 其产业性质长期得不到认可, 传媒的核心领导由来自上层建筑的行政权力决定, 资本运营对核心领导的影响相当有限, 越是接近于传媒运作的核心部分, 其构造的市场化因素就越少, 这就极大地阻碍了传媒产业的发展。
2. 产权主体不清。
目前, 中国传媒内产权关系十分模糊, 传媒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责任不明确, 国家对传媒资产的监管制度尚未建立,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传媒业规模化发展趋势极需大量社会资本的流入, 以突破阻碍自身发展的资本瓶颈。
3. 开放程度有限。
虽然, 中国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文化领域投资、融资的法律、法规文件, 通过给予优惠政策, 引导、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但是, 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圈层, 尤其是核心圈层中的传媒产业上, 基本还是严格控制非公有资本的进入, 迟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禁。
4. 行业政策限制。
由于受到行业政策限制, 传媒业上市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较为复杂, 使得上市传媒公司的业务远离传媒核心业务。例如, “中视传媒”也是影视城的房地产和旅游资产, “歌华有线”是以网络工程为主, “赛迪传媒”主要是影视制作和信息咨询, 这种模式的弊端导致传媒企业关联交易多、业务透明度低、业绩易受操纵阻碍了上市公司的发展[3]。
纵观国内外传媒业发展的现状, 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步伐仍然比较慢、规模比较小。如果具体到单个传媒单位, 难以看到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强势传媒集团, 中国的传媒产业并不强大。现代传媒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 传媒产业要想生存和发展, 最佳途径在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建立中国的巨型立体化传媒集团, 以迎接国际媒体行业集团日益临近的竞争与挑战, 实现跨媒体、跨地域的飞跃发展。
三、传媒业资本运营的创新性思考
中国传媒企业具有社会与经济的双重属性, 追求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与一般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同, 传媒通过资本运营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不是其最终目的, 还要实现传媒的社会效益。因此, 对于中国传媒来说, 不仅担负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 还担负着党和人民喉舌的社会责任。
中国传媒业多年来实行“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的体制, 如何根据传媒的属性和特点, 结合国内传媒市场的经营实际, 借鉴国外优秀传媒集团的运作经验, 进行创新性的资本运营管理, 成为中国传媒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创新体制, 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发展的步伐。
资本市场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到体制束缚、政策限制等因素的严重制约, 传媒业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实现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 屡屡受挫, 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 传媒业要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发展的步伐, 就要进行体制创新, 体制问题不理顺, 既有悖于传媒产业存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点, 又有悖于市场和资本流动性的规律。在这方面, 国家相关部门不仅要有思路, 还要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具体措施。从管理体制上, 减少多头管理、明晰行业所属、杜绝条块分割, 为跨区域、跨媒体发展清除障碍。
2. 创新机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本运营的人才体系。
传媒业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同一般企业相比, 传媒行业身兼事业和企业的双重属性, 既熟悉传媒业务又精通资本运营管理的人才, 对于构建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环境的新变化, 要求传媒业改变以往“重采编轻经营”的观念, 在具体的聘用机制上有所创新, 调整传媒行业的人才资本需求结构, 引进和重视精通传媒资本运营和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南方报业提出在人才发现和使用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人力资本库, 以保证后续媒体资本运营的顺利进行[4]。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引进战略投资, 创新治理机制。
上市是资本运营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不是唯一手段, 最关键的是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本运营的途径有很多, 除了上市之外, 还有资本及产权的流动与重组、兼并、联合等方面的运作。在这些方面, 国外传媒企业进行过有效地尝试和探索, 已经有成功经验可循。传媒业完全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 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媒业产权结构的单一性, 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 解决制约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体制问题和机制问题, 在多方权益主体的情况下, 实现国有资本权益分散和风险平摊。同时, 资金的引进会伴随着智力资本和资本运营管理理念的注入, 能够提供传媒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升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建立传媒业资本运营服务机构。
针对中国传媒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传媒行业专业的资本运营咨询服务机构, 为有意投资传媒的出资人和需要融资的媒体提供帮助, 从而降低资本运营风险, 实现双赢[5]。
中国传媒业具有特殊性, 在资本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具有中国特色, 因此, 咨询服务机构的组建, 需要精通国内传媒行业生存环境和国内外资本运营理念的专家队伍, 通过深入全面地把脉诊断, 实现理论创新与实际运作的有效嫁接。咨询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可以开发专业化的资本经营方式, 如信贷创新融资模式、阶段性股权融资模式、无形资本运营模式等等, 充分发挥传媒业资本运营的潜力, 实现资本的优化高效配置。
摘要:近年来, 中国传媒业通过逐步改革, 由先前多种经营、集团经营阶段过渡到资本经营阶段。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规模扩张、资源整合是中国传媒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中国传媒业受特殊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进行资本运营的创新研究便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传媒业,资本运营,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渊.传媒资本运营的路径抉择: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J].北方经济, 2011, (11) :87-88.
[2]陈东升.资本运营:理论.方法.案例[M].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8:3.
[3]陈立新.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存在问题及对策[J].记者摇篮, 2011, (4) :70-71.
[4]范以锦, 蔡立.创新思路, 打造有特色的传媒资本运营模式[J].新闻传播, 2009, (4) :7-8.
[5]郑静.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间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6) :50-51.
中国传媒业的资本运营 篇2
再看形象经营。对于企业的形象经营,大众传媒并不陌生。因为企业形象经营所依靠的各种形象经营战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于传媒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传媒事实上是企业形象塑造的参与者和传播者。正因为如此,传媒的企业化经营选择形象经营作为主导模式有很好的基础,如善于形象塑造与传播,不缺乏塑形人才,实施形象经营的成本相对一般企业低,等等。除了上述外,更为重要的是,形象经营是最适合我国传媒企业化的一种好模式。这种模式好就好在,它既是一种可以取代行政经营的经济经营模式,又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经营模式;既能适应传媒的经营体制改革要求,又有利于作为文化传播事业的大众传媒向更高层次的现代传媒发展。
2.谨慎借壳上市
现在在大众传媒中已经出现了过于激进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媒体有三种形态,商品形态、品牌形态、资本形态,不具备资本形态的媒体,不是健全的媒体。按照这种观点,媒体的资本化就成了大众媒体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在此类观念的影响之下,不少媒体都在上下活动,积极与资本联姻,云遮雾罩的证券市场就成了众家渴慕的蓬莱仙阁。上不去怎么办,便八仙过海各显神。.由此,上市的多种模式应运而生。纵观各种模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上市,即审批上市;一种是间接上市,即所谓借壳上市。审批上市,需要净瓶雨露。绝大多数媒体与之无缘。借壳上市也就成为求其次的选择。借壳上市需要找一家上市公司实施重组,用媒体的优质资产把壳公司的不良资产置换出来。要进行置换,媒体首先就要获得控股权,就需要取得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落到实处,就是说手中要有能够当第一大股东的股份。要得到这样的股份,有两种方式 :一是出钱,即所谓买壳上市,如赛迪传媒等;二是通过国有资产划转,即行政划拨,如陕广电入主黄河科技。买壳上市,需要大量资金,没有一定的`实力,决策宜慎重,如果不顾一切,损伤了自身原气,承受不了壳的份量,反倒为壳所拖累。国有资产划拨,投入成本少,这种方式体现“中国特色”,但不是传媒想要就要得到的。一是要看两家的国有资产是否是同一行政主管;二是要看“乔老爷”的手指肯点不肯点;三是要看“包袱”给得重不重。就算是传媒捡了便宜,也应该想到,天上掉下的决不会是张口就能裹腹的馅饼。陕西长岭机器厂、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成重组过ST黄河科,结果是失败收常据说,陕广电得到ST黄河科采用了近似于“抢亲”的手段,寄希望于“成家”以后,能够从证券市场获得大量融资。但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通知》、《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等有关上市公司融资的条例,却大大提高了融资的门槛。以后,门槛还会不会提高,现在难说。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一定会更“规范”,也就是说,弄钱会更难。陕广电是否能如愿,那是后话。但据报载,壳资源正在迅速贬值,这却是事实。据曾任君安证券收购兼并部总经理的王明夫说,自底起,他任职的和君创业公司就遇到好几个要白送或贱卖控股权的公司。市场要和传媒拧着走呢?这很值得一心想借壳上市的后继者深思。
3.不盲目扩充资本
传媒与资本的再次亲密接触 篇3
两则公告引起注意
8月前后证券市场的两则公告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则是上海解放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以拍卖方式获得ST 金帝法人股2000 万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该投资公司据悉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下属公司;另一则是青鸟华光控股子公司北大文化参与全权代理受托经营《上海青年报》发行广告印刷等业务,在此之前,北大文化已成功控股了京城强势媒体《京华时报》。
之所以引起关注还在于这样一个大背景:根据6 月中央领导同志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一场涉及文化传播领域的重大改革正式拉开序幕。这场改革涉及资本领域的核心内容大体如下:传媒领域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可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经批准可以转制为企业的部分报刊社、出版社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于这样的表述,有资深传媒行业研究员分析:文件肯定了媒体以经营性资产转制为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发展的合法性,同时还允许部分报刊社、出版社转制为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不仅将使部分改制为企业的报刊社出版社的整体上市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平面媒体企业的重组并购进入资本市场扫清了体制和政策障碍。
而上面两则公告中的主角,一个是代表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一个是代表传媒的报业集团,二者在新的政策出台之后如此短暂时间里就达成合作,表现出传媒与资本对双方的热切渴望,或许这只是冰山一角。
传媒业改革在即
中国传媒业的改革和开放非常谨慎。又由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它常常被称做是“最后一个暴利行业”。 这个行业的局面让人感觉既无奈又可惜,在此举出一些现状供人参考:一部分媒体靠着行政命令或垄断优势,摊派发行和广告,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还有一部分媒体不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具有刊号资源,就与那些渴望进入传媒的各种资本进行合作;更多的媒体资源则是在各种各样保护下,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同时浪费着诸多的社会资源。
由于政策和体制的不明朗,一些跨国媒体集团迟迟不能深入进入中国,他们甚至在门口已经等待了10年之久;深谙国内之道的民间资本家却已不顾,早早地开始将资本的触角伸进了传媒领域,例如目前市场上两份财经类报纸,一南一北,知道底细的人都知道他们背后都有强大的民间资本支持,只是由于传媒市场的禁忌无法完全公开投资人的身份。其实,许多民间资本已经通过各种手法和渠道进入了报纸、杂志,甚至电视频道领域,但是毕竟投资者的身份得不到完全合法的确认。
这次改革尽管没有带来体制的彻底变动,但是影响已经足够深远。首先是治理党政部门主办报刊 ,治理核心在于管办分离,管办分离指在坚持《出版管理条例》确定的主管主办制度前提下,对报刊管理方式做出的一种调整:中央党政部门所办报刊要与党政部门实行人员、财务、发行分离,由报刊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但主管部门仍要履行主管职责。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统一主管主办一份党报和一份党刊;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等各级党政部门主管主办的其他报刊一律划转给党报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显然,此轮治理中,党报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力量将得到加强,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报刊业的市场化改革,投资传媒有望得到合法确认的地位。
又一场资本盛宴
博瑞传播、赛迪传媒买壳上市的故事在坊间被演绎成各种版本。不少报业集团尤其是南方几家报业集团在当时纷纷动了资本运作的念头,证券市场也是对传媒概念高度的追捧。后来,由于政策所限,热闹的传媒与资本对接悄悄没了声息。
这次对传媒业的改革不仅可以看出管理层的决心,而且实施步骤也是脚踏实地。中央确定了一批试点单位,包括有8 家报业集团、5 家地方电视台、6 家出版社、2 家电影集团、6 家发行集团等。据了解此次改革步伐迈得较大的将是报刊社和出版社等平面媒体领域。相信敏感的投资者会从中挖掘到机会。
中国传媒业的资本运营 篇4
传媒资本运营是传媒产业活动中的一个大问题, 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 但传媒资本运营的这种重要地位, 现在还没有被认识, 造成了传媒资本的巨大浪费。对于文化产业的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明确指出:“文化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 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与规定都要改变, 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一、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理论概述
传媒资本是一个新的概念, 传媒资本都包含人才资本、实物形态资本、价值形态资本和无形资本等。
传媒资本运营是指对传媒资本的运筹、策划和管理, 以谋求传媒资本增殖的最大化。严格说来, 传媒资本运营只是资本运营的一项内容, 应纳入信息资本运营的范畴, 但是, 由于传媒产业的特点, 决定了传媒资本运营的特殊性。
传媒产业兼并是传媒资本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传媒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传媒产业兼并是一种经济行为, 指取消被兼并传媒实体法人资格, 将被兼并传媒实体将产权有偿让渡给兼并者, 进而实现传媒产业一体化。传媒产业兼并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的一种表现, 是市场竞争的一种结果。
传媒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传媒产业的收购, 它是一种获取对被购买者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 能够通过一家独立的传媒实体来收购另一家传媒实体或其他实体的全部股份或者部分股份, 具有以下特点: (1) 收购者以股东的身份享有对被收购者的控股权。 (2) 使被收购者成为收购者的子公司, 收购者购买了被收购者全部股份, 享有对被收购者的全部支配权。 (3) 收购者用吸纳股东的方式把被收购者的全部财产和股份作为股金投入收购者的公司, 使其成为收购者的一个股东。
传媒产业涉及的范围较广, 其资源相当丰富, 是一种知识化产业。传媒产业重组是传媒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 对于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媒产业的联合是指为了一个共同利益目标, 两个以上的传媒产业部门在自主、自愿、互利、平等的原则下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产业组织。这种传媒产业的联合既可以是不同媒体之间的联合, 又可以是同一媒体之间的联合。既可以是跨地区的联合, 又可以是地区内的联合;既可以是横向联合, 也可以是纵向联合。切忌行政手段的过分干预, 可以根据本产业、本地区实体的状况来自主确定究竟采取何种联合形式完全。
二、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传媒产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体制瓶颈。
第一, 传媒产业的事业属性。进入传媒产业的规定是相当森严的。有关专家统计, 中国现行与广播电视有关的法律法规有近90多份,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项的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就使得国家的调控手段已经完全跟不上传媒业发展, 对传媒业的实际发展缺乏客观研究, 这样就造成传媒产业在进行资本运营时受到诸多的限制。第二, 传媒产业的“工具”属性。传媒产业的性质一直被定义为“人民、党政府的喉舌”。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不断扩大它的外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资本运营绝对不能动摇传媒产业的“喉舌”地位, 传媒产业的“喉舌”功能是政府部门的延伸,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资本运营的两大前提就是工具属性和事业属性。只有在不违背这两个前提的情况下, 传媒产业才可以进行资本运营, 这样无疑就大大阻碍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2. 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与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多年以来, 中国传媒产业实行的是四级办报办台体制, 即条块分割、部门所有、行业所属、多头管理。在媒体业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小而全、大而全、条块分割的格局。
目前想要彻底打破这种条块分割的状况, 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这是因为中国传媒业的管理宗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就是“守土有责”。这一方面阻碍了传媒业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攘夺了传媒单位必要的自主权。这一管理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存量”传媒, 它是以机关报为代表的。这是作为主流媒介的机关报因为在这一管理体制之下会逐步衰败, 渐次成为“边缘化”的媒体。
3. 资本运营的障碍是传媒产业产权不清。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新闻媒体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之后, 新闻媒体对自身所掌握的国有资产有一定的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
在一段时期内这一政策促进了各新闻事业和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媒体为寻求资产重组和产业扩张而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融资, 向“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前进的时候, 媒体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之一就是媒体产权不清。产权不清必然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传媒市场体系, 更无法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传媒资产的集团化发展、产权重组和优化配置。
4. 核心竞争力不足影响传媒机构的发展。
中国传媒产业实力较为薄弱, 没有太强的核心竞争力。传媒产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缺乏创新人才和创新机制。
三、对策与措施
根据以上研究, 我们得出以下对策与措施:
1. 传媒产业兼并是传媒资本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传媒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传媒产业兼并是一种经济行为, 指取消被兼并传媒实体法人资格, 将被兼并传媒实体将产权有偿让渡给兼并者, 进而实现传媒产业一体化。传媒产业兼并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的一种表现, 是市场竞争的一种结果。
2. 中国传媒产业的传统赢利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等信息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制作收入;二是传输及接收设备的建设、广播电视发射、印刷设备等信息传播设备的经营收入;三是广告收入和传统媒体发行等信息产品传播过程中的收入。现代媒体的广告收入要远远大于发行收入。
3.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融资手段, 可以
用少量的国有资产来控制、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来扩大中国媒体经济实力, 用于媒体迅速发展, 有助于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它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4. 指出了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传媒产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体制瓶颈;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与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资本运营的障碍是新闻媒体产权不清是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影响传媒机构的发展。
研究结论
资本运营参与传媒业及文化产业竞争, 介入文化产业的变革, 特别是传媒业的变革, 将成为影响中国传媒业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通过传媒业相关企业的改制上市或借壳上市, 或通过其他形式绕过政策壁垒去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将为社会资本、国际资本投资欲望的实现提供市场需求的巨大可能。文化产业的产权结构与产权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势在必行。以资本为纽带而不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的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综合文化产业集团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真正组织形式。资本运营是国际传媒集团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 也是国内传媒集团做大做强的必须选择。传媒集团应当抓住发展机遇, 尽快制定和实施资本运营战略, 打造出能与国际传媒集团相抗衡的传媒旗舰。
摘要:传媒资本运营是传媒产业活动中的一个大问题, 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融资手段, 可以用少量的国有资产来控制、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来扩大中国媒体经济实力, 用于媒体迅速发展, 有助于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 研究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M].萧琛,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
[2]邵培仁, 陈兵.媒介管理:第1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5.
[3]赵小兵, 周长才, 魏新.中国媒体投资——理论和案例 (第1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6.
[4]章平.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第1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6.
文化传媒公司成立运营起草方案 篇5
简介:龙海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龙影传媒工作室”)是一家集品牌策划(CIPOP)推广、演艺庆典执行、婚纱儿童摄影、网络公关(HOPR)传播、影视制作(DVTOM)、多媒体交互设计(UEART)等为一体的专业性文化传媒企业。由姬海龙、王三华等人在北京创建,后迁至山东临沂,由车芃芃注册法人监管,注册:龙海影视传话传媒有限公司临沂分公司(简称“龙影传媒(山东)影视机构);公司将于2011年8月正式试运营,临沂分公司起步设立摄影部,影视部,演绎庆典部,广告策划部;公司业务起源北京,立足临沂,辐射全国,在上海、北京、深圳、乌鲁木齐等地建有分支机构,与各级政府机关和文化界、企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业务范围:龙海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起承接国内、国外各类文艺演出及展览、评选、培训、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策划政府、企事业单位各类文艺庆典、形象代言、项目推广、产品推介、节庆晚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大型电视专题资料片摄制、大型活动策划与执行、全程独立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发布、代理各类广告,及提供系列商务咨询服务(NAMEO)、营销策略、企业形象策划(VIS设计)、多媒体交互设计(UI)、景观导示设计(SI)等。经营模式:我们秉承“创意、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创造价值”法则,以客户品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专注于为企业、机关团体等客户提供咨询设计、整体规划到实施完成的全方位服务。完美的创意,不断地革新!龙影盛世,朝气蓬勃的专业团队,以娴熟的执行技能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公司经营理念:诚信为本,创新为先,至善至美,和谐奉献。渠道合作理念:吸纳并团结社会上各类艺术工作室和大学生社团,广泛与同行业传媒公司业务合作、资源共享,并与相关行业的公司达成资源互补、战略兄弟同盟。企业文化:他们年轻,但不缺乏经验;他们热情,但不缺乏理智;他们不只一次创下辉煌,但不就此自满;他们有共同的事业,就是龙影的事业;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把这份事业发扬光大。所以他们亲密无间,不可分割。所以他们不断前进,龙影盛世,一鸣惊人。
公司核心价值观:明象位立德业公司发展愿景:做营销中最好的策划做策划中最好的营销公司的使命:改变不可能的不可能的改变正直待人真诚,讲究诚信,讲文明、有道德敢作敢为,能够坚持正途,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做事对事不对人,讲原则不散播谣言、不拉帮结伙、不玩弄公司政治,有问题向上走敢于挑战一切不良行为精神 目标感——清晰明确的三大目标:人生目标、职业目标、赶集目标激情——发自内心的百分之百的年轻人的热情!
执着——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爽”目标激情执着帮助部门之间——深入了解工作状况,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充分理解——部门之间完美协作,不推诿,不抱怨同事之间——激励团队,积极地影响团队——主动分享知识和经验,帮助同事成长责任对公司负责——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对他人负责——以同事的进步与发展为己任——以提高用户满意度为理想——以与客户实现共赢为追求目标开放拥抱同事——多看优点,少看缺点——想要被喜欢先学会喜欢人-—能够接受不同意见,做出自我调整适应新变化——理性对待变化,站在公司的角度看待变化,创造变化,适应变化学习
新知识——不断的学习以适应公司的高速发展品牌形象“龙影“商标“龙影”以“龙海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品牌识别机构”为依托,致力服务于“传“摄影”“庆典”领域的工作。是一个以“影视公司”为基础,媒”、“广告”、“媒介”、、向特色化发展的品牌策划与推广机构。
与“龙影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品牌识别机构”一同为您提供广告策划、影视制作、广告投放、杂志制作、报纸规划、媒体品牌、平面设计、杂志流程顾问、美编的培训管理与招聘、刊例的设计、画册的设计、企业机构的传媒推广、品牌形象、品牌设计、品牌规划、品牌定位、品牌命名、品牌顾问、品牌结构梳理、品牌突破、品牌管理、品牌传播计划、活动策划、网页的设计、网站的建设等服务。商标理念“龙影”商标的设计创意源自“龙”的图腾的变形。在“龙”中凸显“影”的形象,并将“龙”字融在“三原色”。整体的形象正如一只龙平稳矗立,眺望远方。敦厚、可爱的“龙”的图腾,映射出龙海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稳重、逾越、奋发向前、一鸣惊人的精神品质和展翅待发的企业动力商标文化“龙影”商标的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大篆象形文字的理念,将其图腾化,拟人化,并且通过商标的设计理念将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凸显出来“LONYIN”是“龙海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是该公司的简称。意蕴着公司将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的不懈努力。“龙影映像”标识“龙影映像”是“龙海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影视部艺术电影工作室的形象标识。
《廊坊未来城市建设规划宣传片》龙影映像工作室的广告作品有: 《霸州城市宣传片》;短片有:《阿蓬江上》《天堂之路》《天路》《凤
求凰后传》《镜子》《偷窥》;电影有:《美丽家园》《北京你早》《冰山上的来客》《绞杀》《净土》《这不是传说》(拍摄中)《暖情》(筹备中)和婚礼影片。
设计理念“龙影映像”取自“龙影”词两字声母,形象化为龙飞凤舞,而与电影机的镜头自然组合映衬出“映像”虽然剪掉的右下角打破了规则构图,给标识以“残缺”感,但却足以给人更深刻的映像,如同完美的电影情节总会留给观众充足的想象空间一样。“龙影传媒”标识“龙影传媒”是“龙海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综合部龙影传媒工作室的形象标识。
设计理念传媒,就是将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传达给受众者,就想一个个门窗一样,让受众者眼可见耳可闻。“龙影传媒”LONYIN就以如同英文字型依次排列,传达给人以清爽高雅的视觉感受。
品牌运作“龙海影视”主要从内容创新性和渠道网络化两个方面开拓发展。秉持长线投资、多元整合之经营要义,来实现多元化跨越式发展目标。“龙海影视”规划:电影、电视、、网络、演艺、摄影、音乐和广告等七大业务板块,从产业链整体上构架了“多媒体规模投资、多品牌集群发展、多渠道推广促进、多环节增值营收”的投资运营体系。
中国传媒业的资本运营 篇6
据了解,在近两年的热门影视剧,如《失恋33天》、《山楂树之恋》、《北京爱情故事》、《你是我兄弟》、《悬崖》等影视作品的背后,都有这家默默无闻的影视传媒公司的影子。它会是资本市场上又一个“华谊兄弟”吗?
今年6月,新丽传媒成为拟在上交所发行私募债的10家公司之一,承销商为中信建投,债券发行规模为1亿元。事实上,新丽传媒已在冲刺IPO过程中。资料显示,今年5月,新丽传媒已接受浙江省环保局的上市环保核查,拟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项目,其董事长曹华益亦公开表示,年内新丽将递交上市申请。
从2006年9月正式建立(那时叫“新经典娱乐传媒”)起算,新丽传媒仅有不到六年历史。2009年,现CEO王子文投资新丽并加盟。2011年,新丽完成股改,但未透露具体投资者构成。截至目前,新丽最大的亮点是它这两年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票房与口碑皆不错的影视剧,高质量的内容出品能力,成为支撑它业务的最大支柱。新丽强大的内容能力从何而来?是外界对新丽的第一个好奇。
创作型的影视公司摆脱纯粹的投资人身份,九成项目“自主开发”——新丽方面认为,这可能是新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即走“内容为先”路线。这与业界很多影视公司仅作投资人或是出资成立单独的工作室的做法不太一样,新丽对项目的参与度程度极高,尤其是在题材、内容的产生和选择上。
新丽传媒董事长曹华益在媒体面前曾说:“我们是一个创作型的公司。我们会根据市场调研、预测,主动拟定题材向作者约稿。”
据新丽内部人介绍,曹董事长更像是一位编剧,他对剧本能否引起轰动的把握很准确,比如今年新丽的另一部热剧《悬崖》的剧本,就是编剧全勇先被拒绝了三次后,被曹华益相中的。而这次电影《搜索》的小说改编权,也是在曹华益的牵线下,让陈凯歌从盛大文学处购买下来的。
曹华益,其复旦大学新闻专业的教育背景和创办影视公司之前从事图书出版的工作背景使他手中拥有了许多作家资源,他本身也阅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对组建自己的内容团队,对剧本的把握都有着先天的优势。而与盛大文学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内容的把控。两家共同建立了盛大新丽(之前的名称是盛大新经典,2010年更名新丽后,盛大新经典也更名为盛大新丽)。新丽副总裁张文伯介绍说,这家公司旨在积累编剧资源,希望能“孵化”出好的编剧团队。他们邀请好莱坞的著名编剧,如罗伯特麦基,来华指导网罗来的编剧,并按照好莱坞的模式对不同的编剧工种分类培养。
高程度的内容参与度,势必带来成本的上升,但是,且先不论好内容有可能带来高收入,在曹华益看来,内容好还可以直接提高制作方面对名演员的议价能力——这是新丽立足内容、打内容牌的商业逻辑之一。要知道,演员片酬成本上升太猛太快,已成这几年影视圈制片方共同叫苦的一个难题。
曹华益的原话如此:“关于演员片酬飞涨的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决定片酬涨跌的核心因素,但制作的精良与否也将决定着制作方的議价能力。”也正因为此,新丽的产量并不高。平均下来,新丽每年只投6部电视剧,同时把电影的量控制在2部。在剧集泛滥的背景下,新丽选择放弃规模转向质量。
出版传媒 资本受益者 篇7
这条在山西卫视播出的新闻让辽宁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任慧英非常感动,看完新闻的第二天,他立刻打电话给一位出版社社长,出版社立即组稿,半年后,一本名为《送84位烈士回家》的书面世了。这本书很快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全国庆祝建军8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之一,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我们能做的到此就结束了”,任慧英说道,“但是,现在一听到这个故事,你首先想到的肯定不是我们的这本书,而是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
“从业态看,这只是一本书和一部电影的差异;但从市场价值看,这是几万元和2亿多元票房之间的距离。”任慧英略带遗憾地说道。过去由于资本实力的限制,出版人传统经营理念对资源外延式的利用,以及附加值的综合性开发,一般只能到“书”为止。
不过,类似的遗憾今后应该不会再出现了。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601999.SH,以下简称“出版传媒”)作为“中国出版传媒第一股”成功上市。“现在我们可以对那些目前尚未被别人关注的出版资源和能够外延到相关文化产业的有效资源进行买断式地占有,再多元化地培育和开发。”
据中国出版网数据显示:按图书发货码洋统计,在全国的地方出版集团中,辽宁出版集团公司名列第四。由辽宁出版集团公司控股,并注入优质资产的“出版传媒”这支以行业名称命名的股票之所以能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还因为它是出版业第一家带着编辑业务上市的出版企业。
开放媒体的“厨房”
截至2007年底,已有13家新闻出版类企业向主管部门提出上市申请。
在“出版传媒”之前,沪深两市的传媒板块上已有粤传媒、新华传媒、博瑞传播、广电网络、东方明珠、中视传媒等10多只股票,此外,还有在香港上市的四川文轩、北青传媒等。
但这些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仅仅限于母公司的可经营性资产,如广告、发行、印刷等。因此被业界形容为“没有厨房的餐厅”、“没有大脑的身体”。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对出版业和文化产业借助证券市场做强做大,给予了全力支持、推动,以及有关政策的创新与突破。2007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将“允许新闻出版传媒整体上市,不再局限于将报纸的采编业务与广告等商业经营剥离开来的做法”。
事实上,早在2006年9月,国家有关部门就提出要“在2010年前推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文化公司”。
由于改革和发展上的良好业绩和所具备的优势条件,辽宁出版传媒成为此项政策的第一个受益者。
带着“厨房”上市的“出版传媒”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上市首日开盘走势很好,当天涨幅飙升329.53%,被誉为“2007年沪市最牛新股”。前不久,刚刚挂牌3个月的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宣布将把核心出版业务注入科大创新(600551.SH),后者的股票连续多日开盘即涨停。
截至2007年底,已有13家新闻出版类企业向主管部门提出上市申请。目前,重庆出版集团的上市申请已得到新闻出版总署书面同意;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借壳*ST耀华(600716.SH)已进入实质谈判阶段;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控股的湖北新华印务有限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
业内人士预测,2008年将会出现一波传媒整体上市的热潮。
上市为什么
上市是为了能从传统的原始积累式的产业增长方式向战略投资者转变。
传媒企业上市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上市以后干什么?怎么让从投资者那里拿来的钱尽快增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其友认为:传媒企业应该在上市前就考虑好“拿到钱之后怎么花”。当然,现在能带着出版业务整体上市,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能投资主业就好多了”,张其友说,“他们对主业很了解,投资主业的空间也大得多。”
“出版传媒”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列出了其募集资金的四项用途:设立辽宁出版策划有限责任公司、用于辽宁北方出版物配送有限公司增资项目、用于北方图书城北方区域出版物连锁经营体系项目、补充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流动资金项目。
可以看出,这几项投资基本都围绕着出版社的主业,在张其友看来,这种对主业上下游的纵向整合“比较符合投资规律”。
规模不大是传媒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同样以内容产业为主的贝塔斯曼,一年的收入大约有200亿欧元,“比全国所有的出版社加报纸的收入都多”,任慧英感叹道,“做大得先做强,不强不大很难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目前中国没有形成在世界出版业界有强势竞争力的出版集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出版业一向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基本是以省级出版集团为主体,各省以行政区划为据,同构化倾向非常明显。不过,任慧英乐观地表示:“从市场角度来看,同构化的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长久存在。”未来,真正以资本为纽带的整合将成为大趋势。
至于做强做大的途径,“最快的就是强强联合或以资本为支撑各种方式的融合、并购等”,任慧英说。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最好能分类型整合,比如让高教社、人教社、各省的高校出版社联合起来,会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相对于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98%的收入来自主营业务,安徽出版集团却广泛涉及地产、医药、卖场的多种产业。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的观点是:“仅靠单一出版,只可勉强生存,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对此,任慧英表示认同,在他看来,“多元化发展涵盖的主营业务和相关业务以及其他产业业务的空间都很广阔”。
资本标杆
上市后进入全新发展,特别是探索“战略投资者”发展新方向、新模式。
“要是一个电视机厂生产出1000台废品放在库里,就构成了重大责任事故,国资委就会去查你,甚至要负法律责任。但在出版业,要是库里有1000万滞销书、报废书、垃圾书,现在没有人会去追究。不过,这一切将从我们开始改变。” 任慧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在上市前,辽宁出版传媒就做了严格细致的梳理和清查工作:专门制订了有关确保导向,制止低效书,消灭无效书,不良库存责任核查制度,达不到要求的经营者接受听证、问责或有关处理。
上市之后,出版传媒继续强化这方面的管理。“过去很少有人对报废或跌价库存书负责,现在不行了,每一本报废书或跌价库存书、滞销书消耗掉的都是国家和其他投资者的钱。”任慧英把浪费出版资源、长期出无效、低效书的人员称为“双枪手”,即浪费成本和制造坏账。
在中国出版业,还没有确立和制订公众化、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任慧英说道,“这个传统行业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还没有摆脱数量规模型,除了上市公司外,还没有实行市值、每股收益率等评价经营质量和业绩的标准。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已经对这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这种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也是行业的很大进步。
【中国传媒业的资本运营】推荐阅读:
中国传媒业06-22
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07-22
中国新闻传媒的走势分析08-28
中国传媒10-04
张开中国传媒大学09-09
中国动力文化传媒10-02
中国影视传媒行业论文10-12
中国传媒产业联盟章程05-23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真题10-06
中国传媒网新闻稿发布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