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传媒未来

2024-07-28

激情的传媒未来(通用7篇)

激情的传媒未来 篇1

媒体转型,首先考较的是对趋势的判断,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如今,微软、苹果、谷歌等国外企业,以及国内的BAT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都把投资热点转到和物联相关的技术、技术公司和技术产品上。为什么?这就是基于他们对未来的趋势判断。

传媒发展将迎来生态媒体时代

我们对未来传媒业发展的理解就是未来将迎来一个生态媒体的时代,也就是基于专业的媒介素养和生物感应技术相结合形成的能量的交换和支持系统。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我们觉得传统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形态未来会走向消失和消亡,而专业素养和媒介能力会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生态媒体时代会形成真正以人为中心,以关系经营为核心,以跨界、跨平台连接与协作为特征的新型组织关系。具体表现为:

一是技术特征,其中以生物传感技术为代表会成为下一代媒体中非常重要的媒体技术。

二是去中 心化的组 织特征 , 媒体重组会越来越多地朝着这个方向走,无论怎样的融合,最终归结到终端的融合,归结到自媒体离散型的结构形成宏观上的巨系统。但是从每一个单元来说,传统的在信息垄断下形成的组织会越来越涣散。

三是以连接为基础的能量转换,入口的动态迁延从PC的搜索框转移到移动互联时代的二维码。

从管理来说,从传统的工业时代对绩效、利润的考核管理会转向生态媒体时代的健康管理。

未来媒体的影响力可以用一个能量值来代表,这个能力值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乘以连接系数。连接系数以基于信任的粘度和传播广度为核心。过去我们很少会考虑连接系数的问题,今天一个很小的质量可能因为连接系数的强势,形成百倍的放大效应。当然,如果质量为负数,乘以连接系数后,负能量值也会比较高。

传统媒体的对手不是新技术

传统媒体转型中危机四伏,除了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分析转型危机的成因同样至关重要。首先要认清的是,传统媒体的对手绝对不仅是新技术,从宏观上来看,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中国媒体、 工商管理体 制 ,以及汉语言鸿沟为新 媒体在中国迅速发展提供了空间。由精 英控制的中 心化的传统媒体时代逐渐没落,去中心化的草根性自媒体越发强大起来,传统媒体受到威胁。

信息不对称年代由特殊人才、特殊工艺处理做成的生意已死,被技术化后的智能信息流取代。传统媒体权力被迫交出。

面临危机和被颠覆的不仅是传统媒体,而是整个传统行业。互联网率先跨界延伸至传媒业,同时,还延伸至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商业等几乎所有传统行业。

在传媒行业内来看传统媒体面临的危机,那就不妨换个思路,分析当下最火的新媒体蓬勃生长的动因。比如:微电影等是对明星大腕体制为代表的情感表达垄断机制的轻蔑和冲击;电子商务是对管制及垄断经济为代表的经济权势的对抗;社交媒体是对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垄断和文化传播平台的颠覆。另外,大数据的本质是信息智能化程度的进化,生态媒体时代必须以此为根基发展演进。那么,反过来看,传统媒体对数据的应用情况如何呢?

传统媒体数据使用刚起步

我们将媒介在数据使用上的层次分为四层。第一个层次是智能化搜索,包括发现信源,甄识用户,搜索的智能化水平决定了找到的数据是否比别人多一些;第二个层次是在大量的数据采集和挖掘下进行分析;第三个层次是创意的表现与表达;第四个层次是应用,包括产品、工具、业务及模式的应用。

大部分转型中的传统媒体还处于第一个阶段,还没有实现从信息集成的平台到应用集成平台的转变,也就是说他们知道产品应该用更多的数据的方式、可视化的方式去呈现,但是普遍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所以我们将传统媒体数据化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媒体常规运营基础上增加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精准支持,这个阶段分为传播层面的互联网化和渠道层面的互联网化。传播层面的互联网化即狭义的网络营销,通过互联网工具实现品牌营销;渠道层面的互联网化即狭义的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实现产品销售;

第二个阶段是以数据分析结果作为生产基础、战略与流程的决策依据,这也是两个层面。一是实现供应链层面的互联网化,通过C2B模式,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和研发环节;二是以互联网思维重新架构的企业。可以看到,现在强大的对手和传统媒体正在形成这样一种博弈,其实他们都是在第二个阶段,而大部分传统媒体还是在第一个阶段。

传统媒体数据化三重点

传统媒体要想实现数据化,有几个需要攻克的重点。

第一是理念,需要媒体组织自上到下都认识到数据应用的重要性。比如,当基于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因为领导的主观倾向而被否定,那就说明该组织还是在用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去决策。

第二是常态化的制度和流程建设,就是每一个员工使用数据的层次,数据复用的水平和效度可以看出企业整体上数据应用水准。将来数据的应用度越高效率越高,如果员工几乎不使用数据,那就说明这个企业还没有进入到数据应用的层次。

第三是内部管理的开放式运营,及合作共享程度。比如报纸的静态数据很有商业价值,用什么样的机制让它动起来,怎样吸引用户主动提供数据平移,从而为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便利。

媒体数据应用的基本条件

首先,需要拥有海量数据存储的实现能力。目前,最新存储技术有分布式数据仓库、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和流计算的实时数据仓库技术,可以解决超过PB量级的数据。另外还可以同云服务进行合作。

其次是动力问题,并不是因为今天大数据很时髦所以大家来做大数据,这背后一定有运营的动力、业务增长的动力。动力足了,数据运营上才会获得不断的突破。换句话说,媒体要有精细化运营的需求,业务需求、用户导向是精细化数据运营的动力和成败标准。

然后,媒体要具备数据挖掘与分析应用的团队,包括数据新闻制作、可视化表现、创意表达的信息产品生产人员,以及做用户分析、产品分析、工具分析与模式分析的数据挖掘与运营人员。出色的数据分析师不会是孤立的,应该具备与各部门、各业务的沟通与整合开发、应用能力,具备统计、数据库、数据挖掘与分析、建模、表现能力。

最后,作为正在进行融合转型的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对自身及自身需求的了解和分析是最重要的。

激情的传媒未来 篇2

作为全球数字信息产品的重要提供商,长虹集团本着“员工满意、顾客满意、股东满意”的企业宗旨,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快乐体验,成为人们改变生活的推动力量。

长虹集团创立于1958年,经过近50年的风雨历程,现已发展成为集数字电视、空调、冰箱、IT、通讯、数码、网络、电源、商用电子系统、小家电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的跨国企业集团。截至2006年,长虹品牌价值已跃升至437.55亿元(RMB),荣膺世界品牌500强。

长虹集团总部位于四川绵阳,已在全国30个省市区成立了200多个分支机构,在广东、江苏、吉林建立了三大数字工业园区。立足中国,放眼全球。长虹积极实施海外拓展战略,在澳洲、东南亚、欧洲设立了子公司,美国、法国、俄罗斯等1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商务中心,经贸往来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虹坚持“科技领先、速度取胜”的经营理念,协同全球优势资源,依托国家级长虹技术中心,与微软、飞利浦、东芝、三洋、三垦、微科等多家国际著名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成功构建起全球消费类电子技术创新平台;发挥IC、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设计等三大核心技术创新优势,在深圳、上海、成都等地创建了研发基地,建立起开放式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

长虹志存高远,秉承“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已任”的历史使命,乘着全球数字化浪潮,迅速由传统的家电企业向3C融合的信息家电企业转型,先后推出3C电视、IPTV、3G手机、客厅电脑、时尚数字化娱乐等行业领先的3C融合产品,成功构架跨越广电网、通讯网及互联网的3C产业体系,成为制定信息家电标准的领先企业。

在快乐中创造,在创造中快乐。

我们坚信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公司为所有员工营造了开放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同时提供大量的培训与学习机会,不断创造员工价值,为员工开拓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加盟长虹,激情演绎快乐人生!

主要招聘岗位:设计研发岗位:光学相关专业

技术支持岗位:电子/机械相关专业

专业工艺岗位:电子/机械相关专业

市场营销岗位:不限专业

请登陆长虹公司主页,投递电子简历

投递截止时间:2006年11月16日12时

激情的传媒未来 篇3

一、传媒与智能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著名网络预言专家、《连线》杂志创始人、畅销书《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在其新作《必然》中,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兴奋和期待:“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最大益处在于,各种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定义人性。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正如凯文·凯利所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人类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技术创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透过Alpha Go等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我们不仅要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的商业资本流动,更要认识到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需求。

人工智能时代已至,我们正身在其中。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可以表现为一种身份认证机制,也可以表现为一种人机互动界面、一种娱乐互动或生活服务的接口。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发挥空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会生活在一个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环境中,从早上睁开双眼的那一刻起,智能卫浴会为你调节好水温,智能厨房为你烹饪好早点,吃完早饭,无人驾驶汽车已在家门口等候着送你去上班,到达办公地点,智能办公桌已经为你打开邮箱和一天的工作计划表……凯文·凯利预言,未来,人工智能会成为像电力一样通过网络传输的服务,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使用也会像日用品一样顺手,届时,信息传播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无处不在,当然也早已广泛渗透到传媒领域。传播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演变,云计算、大数据、万物互联、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引发的传播变革乃至组织形态变革浪潮,使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行业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并在不断影响和塑造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描绘着网络信息社会的美好愿景。

纵观人类社会的传媒发展史,每当传媒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都会带来传媒业的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迹象已经表明,人工智能将引领下一场媒介技术革命。2015年12月,瑞典爱立信公司对40个国家的10万名消费者进行调查,其中有一半的人认为未来五年内智能手机将成为历史,而替代智能手机的将是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将使人们无需通过智能手机屏幕即可实现与物体的互动。透过这个具体的调查,我们应该认识到,集中各类智能化应用的新型平台正在诞生的路上。

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传媒业变革的源动力。现在,人工智能赢了人类,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传媒业能够赢得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新一轮媒介技术革命,将传媒与智能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智能媒体技术将是未来传媒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智能技术使媒介更加回归其连接的本质

根据《辞海》的定义,媒介是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因此可见,媒介的实质是居于双方(人或事物)之间的中介物或工具,主要起到连接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与人、物与物或人与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连接是媒介最本质的功能和特征,从邮车、海底电缆到无线电、互联网,都因为方便了人与人进行连接,而历史性地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传播媒介。

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麦克卢汉强调了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体器官的延伸,作为传统媒体时代关于人与媒介关系认识的代表性观点,这一提法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延伸主要是对人的生物性的延伸,表现的是一种媒介与人的感官上的联系,而忽略了媒介对人的社会性的延伸,忽略了媒介在为人或事物建立广泛联系上的重要作用,对人与媒介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片面性。

基于网络互联、智能处理等技术的发展进步,新的媒体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连接介质或平台,新媒体重新定义了人与媒介的关系,并充分发挥了媒介的社会连接作用,使媒介更加回归其本质功能和特征。新媒体连接的不仅仅是人和信息,而是连接万物。新媒体强大的连接特性,使在社会传播活动中充当中介的人或事物的中心地位不断被削弱,连接变得更加直接。在连接活动中,个人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性,可以绕过中介渠道直接获取和传播信息,绕过中介性的服务直接实现自我服务、功能性实际服务需求的满足,自主地实现与信息、他人、物体、服务的交互。媒介“连接一切”正逐渐成为现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人们的信息及各种社会服务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高效,人的需求满足和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言:“从微博、微信开始,Web已经开始从2.0向3.0过渡。Web3.0的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人与人的交往仅是信息交流的组成部分,而人与物质世界的交流将成为信息交流中非常丰富的一部分。”

媒体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传媒建立更加广泛的社会连接。近几年来,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LTE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智能媒体技术和应用被不断创造出来,全球智能连接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根据华为公司预测,到2025年,全球互联终端的数量将达到1000亿。未来,巨量的互联终端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信部表示,到2020年,5G将在我国投入商用,相比4G技术,5G通信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网络容量大、延迟时间短的特点,从而使可连接设备数量实现倍增。届时,我国将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生态系统,具备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实现万物互联。提高连接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媒介技术发展的根本标准,媒介的连接本质功能和特征正日益凸显。

媒体智能化演进的过程,就是一个连接不断加强的过程。智能媒体技术的作用不仅在于它为传媒提供一个智能化的平台,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人与媒介技术智能互联的接口。传媒与智能的结合,为更好地实现人与媒介技术的协同提供了可能,两者的优势在平衡中实现功能互补与价值互补,人机接口的智能化是未来媒体智能化发展的主流路向。

三、媒体因智能化连接而重新界定其外延

除了“媒介即人的延伸”外,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的观点,即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可以称为媒介。这一观点正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媒体的社会连接意义和价值正日益凸显。无论是传统媒体转型,还是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我们评判它是否发展进步的逻辑就是看它是不是以实现广泛的社会连接为目的,能不能提高社会连接的效益,推动人或事物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媒体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及其带来的社会连接方式的变革,重构了传媒生态,使得一切能够实现信息互联的载体或社会信息活动皆可以称为“媒体”。智能媒体时代,媒体的外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新闻性媒体,不仅包括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还包括淘宝网、美团、大众点评、去哪儿网等垂直功能性媒体,以及正在集结搜索、摄录和传送于一体的新型终端如百度神灯、腾讯蓝鲸。未来,媒体的主要限定性特征在于连接和编织,而不再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的生产供应及其组织机构作为判断基点。从这个意义出发,一切智能设备其实都属于传播性媒介。

智能(媒介)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社会的整体连接性,使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由于技术的限制而形成的传统信息壁垒正在不断被打破,跨界融合越来越成为必然趋势。围绕智能化媒体建立的社会连接关系,使原本因时空局限性而分散、孤立的个体被连接起来,各种社会资源也被充分连接起来,形成各种新的生产联系。智能(媒介)技术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凭借其超强的社会连接力,以及对社会各方资源的整合作用,主要扮演着社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当前,媒体变革的前沿正逐渐由社交化媒体转移到智能化媒体,美团、熊猫TV等提供连接的智能化服务软件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媒体理念,一切智能媒体技术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连接,才能不断拓展自身的价值空间。那些采写编评摄录播的具体业务,不过成为越来越容易为大众所掌握的一种传播技术、交流手段。

传媒的社会作用在于实现价值的有效传递和连接。强调内容优势、渠道强权乃至智能硬件的成功都是不可靠的,未来的媒体组织,不论其采用的媒介形态是什么,只有将传播全价值链上的内容、渠道、介质、受众四个层级的所有元素汇聚在一起,特别是要促进受众这个能动元素实现自发群分,同时提供基本的智能化的交往工具,形成基于人与人之间强大的“信任+传播”的连接力,才可能塑造出更具价值的商业模式和社会交往模式。任何不以社会连接为核心的媒介应用和传媒组织,都将会因为无法实现可控的、闭合的信息、流程和交易而告终。

四、智能媒介技术驱动下传媒业的重大变革

(一)传媒职能的转变:从“信息资讯”到“生活服务”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服务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仍然十分巨大。传媒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媒体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成为值得传媒业思考的问题。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管理制度和技术水平的局限,传媒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比较容易控制,渠道在传媒价值链中的优势明显。基于宣传和市场需求,传媒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信息资讯的发布渠道,主要提供社会变化的最新动态信息。随着管理的松动和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等强关系媒体不断涌现,传媒的渠道优势不断被削弱,传媒的定位和职能也因此发生改变。

智能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权力关系被不断重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日趋多元化,传统的一家媒体形成的对渠道的垄断已不可能,仅提供信息资讯也不可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被充分激发出来,尤其对与自身紧密相关的本地生活服务信息的需求更加高涨。面对传播环境的变化,除了提供信息资讯外,提供信息化了的生活服务对于传媒来说变得更加重要。智能媒体技术的运用及其带来的广泛的社会连接关系,推动传媒的定位由提供信息咨询的平台和渠道转向新型的信息服务行业。

立足本地提供特色化生活服务信息,日益成为区域传媒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方向,区域传媒作为本地生活服务信息提供商的功能正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娱乐性内容的供应更加由大公司控制,因为提供连接广泛的社会相关领域的能力正日益向大公司(可能是科技公司延伸而成,可能是传统媒体发展而来,也可能是资本重新组合而成)集中甚至垄断。

(二)传媒生产方式的革新:从“线性中心”到“非线性”

在行政威权和有限市场的环境下,社会生产主要局限在一定地域和行业内,实现社会连接所需要的资源,要么仰仗威权,要么依靠市场进行配置。传媒组织大都按照区域条块和媒介形态进行设置,传媒的信息传播、产业发展、社会联结等不同区块呈现出较大程度的疏离,传媒价值链的介质、渠道的价值被稀释或弱化,受众也往往被刻板地视为模糊的很难测度的群体,内容生产端被凸显为所谓的“上游”,可以统领性地满足“下游”受众的新闻、娱乐、教育和服务的几大需求。传媒价值链的各层级间并未实现有效的连接,需求与生产供给之间的关系往往被机械化地理解为谁决定谁或者谁更重要,传媒的内容生产呈现出“线性中心化”特点。

“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方式限制了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建立社会信任和连接机制的成本加大,而在信息社会,信息的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及时响应和更新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种典型的去中心化技术,智能化的核心——区块链为传媒的“去中心化、非线性”提供了思路。人们把一段时间内的信息(包括数据和代码)打包成一个区块,盖上时间戳,区块之间互相链接,每下一个区块的首页都包含了上一个区块的索引,然后再在页中写入新的信息,从而形成新的区块,首尾相连,最终形成了区块链。作为未来互联网“去中心化、非线性”组织结构的基础架构,区块链是一种网络交易的无信任证明机制,它运用纯数学算法建立的各方信任关系,不需要任何第三方的介入,从而使建立信任关系的成本降为零,为全球范围内各方提供了“去中心化”的交易形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传媒生产进行改造,通过打破传媒生产环节之间固有的链条,在不断地重组中建立起新的更加有效的连接,实现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最优化以及传媒价值的最大化。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网络直播平台,将可能众筹网民的创意汇集成为内容环节,也可以提供随时随地的有意味的直播——融合了斗鱼、公开课等不同的特性。

市场经济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将逐步消解国家政权和资本市场对传媒技术和内容生产的垄断,受众与传媒的距离越来越近。“去中心化、非线性”技术的运用,对受众进行了媒介赋权,传媒生产中固定的角色分工正在被打破,跨组织协作也能够轻松实现,受众参与、众筹生产成为可能,传媒生产的自发组织、自由联合正在现实中发生。例如,通过技术创新,爱奇艺在PC端和移动端已分别推出云编辑、啪啪奇等在线视频制作工具,全面解决了普通用户拍摄、编辑、上传、分享视频的基本需求。

(三)传媒营销方式的拓展:从“用户”到“窗口”

传统的营销模式下,传媒的收入以广告为主,这种高度依赖发行量、收视率或是受众数的眼球经济,并未深入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中去,传媒业的盈利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智能媒介技术的运用,为传媒、广告主和受众之间强连接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渠道,固有的传播关系和角色定位被颠覆。受众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传播者和生产者,媒体所拥有的巨大的受众群体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用户消费市场和内容生产工厂。

智能媒体日益改变用户的消费行为,动摇了原有的营销体系。IBM的调研数据表明,62%的消费者认为数字媒体能够让他们更加轻松地做出消费决策。在智能互联时代,媒体要突破传统的广告盈利模式,深挖用户消费市场,实现传媒业务的增值。新的营销模式下,把握用户对细微需求的体验成为传媒成败的关键。只有充分了解用户的信息,才能精准地把握用户的消费需求,而用户的信息来自于他们的活动行为。

用户使用智能媒体技术时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为精确把握用户的行为模式提供了基础。通过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对用户的行为信息进行分析和标签化,可以发现用户对于哪类产品感兴趣,容易接受怎样的广告诉求,是否喜好参与互动等等,从而实现用户微分。根据分析结果给用户贴上相应的标签,这些最直观的用户形象,对提高传媒营销的针对性具有重要作用。媒体开始比用户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服务变得更加智能化。基于用户数据分析,匹配给用户需要的信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随时随地满足用户的沟通、表达等需求,为用户匹配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等。例如,腾讯公司借助其独有的QQ ID识别功能,不断积累用户的行为数据,对用户进行精确画像,可以实现基于年龄、性别、场景、地域甚至内容等多元的智能化定向,为腾讯视频的内容产品的精准化投放提供重要依据。

在多屏智能时代,传媒的营销还要在不同的场景中找到最适合的接口。媒体不仅是一个信息渠道,更是一个交易平台,它可以承担更多的营销责任,发挥媒体社交的口碑效应。基于场景的生活服务,使媒体不仅可以提供服务信息,甚至媒体就可以成为服务本身。当你逛商场时,智能化媒体通过获取你的地理位置信息,就可以帮你获取“离你最近”的打折信息、美食推介,场景化的信息服务使传媒变得更加贴心。还有,类似于区块链的智能技术,将改写金融货币的运用方式,届时,以点击率之类的统计赚取广告、支付的营销方式,也需要面对新的更加透明的交易“窗口”。

链接

人工智能市场潜力巨大多元化发展成趋势

人工智能时代是诸多业内人士想看到的,不过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第一步便是需要人工智能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依赖并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 Markets的数据显示,随着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媒体、广告、零售、金融和保健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50.5亿美元。研究机构Gartner也称,预计2018年,全世界将有60亿台设备用上人工智能技术,届时人们将在互联网家电、汽车等产品上与人工智能零距离接触。

摘要:在人工智能渗透人们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当下,传播技术也正向智能化发展。新媒体重新定义了人与媒介的关系,使媒介更加回归到连接的本质。在智能化的驱动下,传媒职能、传媒生产方式、传媒营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放飞梦想点燃激情成就未来 篇4

第二届**青年创业论坛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的精神,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观念,激发广大青年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决心和信心,加强青年创业与促进就业的理论研究,优化青年创业环境,推动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和创建**创业型城市的深入实施,为青年创业和就业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帮助,团市委、市青联决定举办“**青年创业论坛”,现将具体事宜安排如下:

一、论坛主题

本次论坛以“放飞梦想、点燃激情、成就未来” 为主题。立足共青团工作实际,结合当前青年就业、创业现实,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方法途径。

二、时间、地点及议程

时间: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下午2:30 地点:

议程:

1、主办单位领导致词

2、**市青年就业、创业之星代表演讲

3、特邀嘉宾主旨演讲

4、市领导领导讲话

三、演讲程序

1、就业、创业演讲:根据论坛主题进行演讲。

2、交流互动:参加论坛的来宾可向演讲者自由提问(1-2个问题),现场进行就业、创业交流。

3、简短陈述就业、创业感言。

4、评审嘉宾现场讲评指导。

四、参加人员

各县(区)团委书记、青联负责人,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团委负责人,机关各部门负责人,高校有志创业青年学生。特别邀请**市青年就业、创业之星代表、青年创业成功人士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

五、有关要求

1、各县区、各单位接此通知后,要高度重视,进行专题研究和精心准备。

2、演讲要突出 “放飞梦想、点燃激情、成就未来”这一主题,结合贯彻落实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现场推进会的主要精神做准备,要求主题突出、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演讲稿内容可围绕论坛主题自行确定,字数在3000字左右。并于4月15日前将演讲稿报送团市委统战部。

六、任务分工

一、论坛组织

(一)论坛通知

(二)论坛地点联系

(三)主持人邀请(男女各一人)

(四)评委会成员的邀请

(五)会场布置及就餐安排

二、材料准备

(一)论坛演讲稿修改各部门负责人 修改要求:总结个人简介、提出修改要求、归纳创业历程提炼30—50字的创业感言,字数原则在3000字左右

完成时间: 4月日(星期)

(二)画册制作编辑部

1、画册设计

(包括日程、评委会成员、企业或个人简介、创业感言、标准照1张、生活照4张、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简介)

激情的传媒未来 篇5

纸质传媒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 已经失去了以往在传媒行业中的主导地位, 其盈利的能力也相应的受到影响。自网络媒体称为主流之后, 世界各地不断传来传统报纸杂志无奈倒闭的消息。

这一残酷的现实, 引起了纸质传媒业的重视和关注, 行业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是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如何应对以数字媒体为主流的网络传媒的侵蚀, 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以此为线索, 结合当今纸质传媒仍然具有的优势对其提出相关的未来发展方向, 并就其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提出见解, 希望能够对纸质传媒的相关业者提供帮助。

二、纸质传媒仍然具有的优势

(一) 纸质传媒依然是大部分国家受众较多的传媒

虽然全世界范围内的纸质传媒不时传出倒闭破产的消息,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传媒的冲击, 纸质传媒受到的影响极其巨大, 但却依旧无法改变纸质传媒受众较多的事实。

从历史层面看, 报刊至今为止已经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 在这段极其漫长的岁月中, 纸质传媒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养成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 这是短时间内不可能被改变的。以美国为例, 大部分的美国居民依旧保持着早餐中阅读报纸的生活习惯, 即使在美国中移动终端等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从受众群体来看, 以报纸为例, 当前习惯阅读报纸的人群主要是中老年群体, 这一类群体对于网络数字化媒体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他们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 即使受到网络数字媒体的侵蚀, 但在日本依旧有超过88%的读者保持对于报纸的按月定制, 在其他各国也存在类似的普遍现象。

即使抛开当前的受众群体, 纸质传媒始终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纸质传媒能够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始终不倒, 经受住广播电视的冲击, 到今天依旧有着如此多的受众, 就证明其始终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不管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 始终有其自身的一大部分的受众。

(二) 纸质传媒在解释性新闻和深度报道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即使网络数字媒体有着传播能力强、新闻时效性高、方便阅读等诸多的优势, 但其存在一个极大的弊端——没有采访权。

国家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 网络等媒体没有采访权, 该权利只针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 包括报刊、电视广播。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在深度报道的方面, 纸质传媒依旧具有巨大的优势。

同时, 对于解释性新闻, 因为撰稿者往往是有一定资质的撰稿人和专家, 这一类人群往往与传统的媒体有着良好的关系, 并且从他们自身来说也更倾向于纸质传媒, 因此更多更高质量的解释性新闻仍旧存在于纸质传媒当中, 这是网络数字媒体所无法拥有的优势资源。

(三) 纸质传媒的广告收益依旧巨大

纸质传媒依旧是广告业所钟爱的平台, 即使受到数字网络媒体的不断冲击, 但纸质传媒的广告量依然不低, 甚至仍然超越了数字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 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持纸质传媒现阶段的生存。

三、纸质传媒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从面向型转向定制型

转型, 是当代纸质传媒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议题, 即使纸质传媒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转型是迎合时代发展的必要趋势。

网络数字媒体正在不断蚕食纸质媒体的市场, 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在进一步被改变, 这将直接导致纸质传媒的受众将不断减少, 但上文已经提到, 纸质传媒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无论在历史的哪个阶段, 始终会有一部分纸质传媒的受众。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 纸质传媒不得不开始改变自己的方针, 从以往的面向型向着定制型转变。所谓定制, 就是敏感地抓住那一部分受众的兴趣和爱好, 并且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报道和内容的安排, 牢牢地将这一部分受众者抓住, 培养稳定的读者群, 有了读者就有了一定的商业价值, 最终就会有广告和销售方面的盈利。

纸质传媒向着定制化的转型, 其主导核心思想就是从以往的广泛传播方式向着小众的精品化路线转变, 主要是能够维护好这一小众的读者, 不断地打造精品提高质量, 最后数量众多的小众读者所汇聚成的总量依旧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数字。

(二) 整合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

媒体整合, 主要针对的是传统纸质媒体与网络数字媒体双方面的整合, 两者具有各自不能替代的优势, 也有着各自不能弥补的弊端, 为了满足读者的高质量追求, 将两者进行整合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

利用网络数字媒体的高速传播能力和庞大的读者群, 结合纸质媒体在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新闻等相关方面的巨大优势, 二者整合之下就能够完全互补, 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使纸质媒体的优势得到最大体现。

在整合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极其巨大的受众群, 也就诞生了相应的商业价值, 广告和销售方面的收入也就随之而来。

此外, 纸质传媒在受到网络数字媒体的促进后, 其本身的影响力也会进一步扩大, 其读者和受众将会更多更广泛, 所获得的收入也将大大提高。

(三) 纸质传媒的数字化出版

相对于整合这个方向, 纸质传媒的数字化出版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 传统的纸质媒体在感受到数字网络媒体的巨大优势后, 已经开始逐步建设自己的相关网站。

通过网站的相关建设, 传统的纸质传媒也能够出版数字化的报刊, 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宽广平台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吸引读者, 因为纸质传媒往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使得其纸质传媒的数字化出版能够快速地得到读者的认同, 因此这个发展方向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注意事项

(一) 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现状

上文已经提到几种纸质传媒具有的独特优势, 但并不代表着纸质传媒有着稳固的地位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纸质传媒要在未来不断发展和维护自身的地位, 首先要做到的即是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现状。

即使纸质传媒依旧有着数量众多的受众, 但其市场份额正在被数字网络媒体不断蚕食的事实是不可改变的, 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以及人们阅读方式和习惯的进一步改变, 纸质传媒能够获得的生存空间将会进一步减少, 这种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要求纸质传媒在当前积极转型和改变。

(二) 要不断提高质量, 抓住小众读者的胃口

定制化是面向小众读者的战略, 这个战略的改变, 是因为纸质传媒的现状所被迫选择的。面对数字网络媒体的大力侵蚀, 纸质传媒必须不断地提高质量, 从小众的角度入手, 根据他们的喜好和意愿发布更多的更高质量的内容, 以此来维护其对于小众读者的吸引力。

定制化是未来纸质传媒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能够抓住小众读者的胃口是这个战略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 所以报刊的内容质量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 这一点必须引起纸质传媒的注意。

(三) 必须重视网络数字方向的发展

纸质传媒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 其所得到的成果也体现了这个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站在传统纸质传媒的角度看, 必须重视网络数字方向的发展, 不能以片面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纸质传媒渐渐无法迎合广大人民的需求才促成了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 这是不可违逆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当今的纸质传媒受到来自于数字网络媒体的强大冲击, 逐渐失去以往的主导地位。但从纸质传媒自身来说, 其仍然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并且拥有维持自身生存的盈利能力和受众群。

但纸质传媒行业不得不正视不断下滑的读者和收益, 正视数字网络媒体的强大优势和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向定制化、整合化和纸质传媒数字化出版的方向转型, 以便在未来继续生存和发展。

摘要:网络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促使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如今的主流媒体已经从传统的纸质传媒变为以数字传媒为主的网络媒体。在这个大趋势和背景下, 纸质传媒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状况令人担忧。本文结合当今纸质传媒仍然具有的优势对其提出相关的未来发展方向, 并就其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提出见解。

关键词:纸质传媒,发展方向,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陈旻.浅谈传统报纸未来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 2013 (8) .

未来传媒业主力军——传感器新闻 篇6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电影《lucy》中女主角拥有超能力后可以控制全球的电话、电视信号、甚至可以建立和外太空的联系。而传媒从业者如果能够娴熟使用传感器也可以借助卫星、空间监测器、无人机、测谎仪、手机等智能设备促进新闻报道的深度和新闻生产制作的升级, 从这个角度而言, 传感器新闻对未来的媒介生态建构影响深远。

那么, 传感器 (sensor) 是什么呢?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 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 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 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 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1]依此概念为参考, 传感器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温度计, 雾霾测试器, 测谎仪, 空气净化器、声控灯、虹膜、指纹锁、监控器以及我们家中电器的各类保险都是传感器的范畴。而卫星、军用探测仪, 汽车手机的GPS定位系统、机场塔台, 可进行程序控制的各种智能机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也都是传感器家族的成员。

随着智能城市化的进程, 物联网的迅速发展, 传感器已经如影随形地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日常。传感器新闻这一新兴模式在2013年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提出。

在笔者参与的哥伦比亚大学传感器新闻教学周中,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教授弗格斯给出了自己对传感器新闻的理解, 他认为, 传感器新闻是指新闻媒体机构可以运用传感器收集实时数据, 再根据这些数据撰写新闻报道或策划制作新闻产品的一种方式。传感器是媒体从业者获得信息的一种的方式, 传媒从业者在制作传感器新闻时, 需要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获得数据、收集数据、按一定的要求分析数据、将分析后的数据结合计算机技术和视觉传达技术用受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呈现方式融入新闻产品制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 用传感器收集数据, 对数据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他还指出传感器新闻并非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类型, 是建立在数据新闻普及基础上, 依托传感器与新技术结合可供新闻从业者进行新闻报道和制作新闻产品的一种方式。

2 传感器新闻依托物联网生态及大数据产生

当前, 互联网发展的两大趋势是智能化和数据化, 在这样的趋势下媒体从业者越来越强的感受到数据新闻的重要性, 而媒体从业者在策划制作新闻传品的过程有了更多的数据需求。依托传统的方式获得数据, 来源多为采访、各类调查, 或者事件相关方愿意公开的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 也意味着, 记者很难从新闻事件相关方得到需要的全面数据, 而事件相关方数据也可能隐瞒了一些信息, 数据选择比较有限。而新闻的本质是对真实地无限接近, 怎样获得更多的数据达成呢?传感器可能助其一臂之力。在物联网和大数据广泛应用地背景下, 传感器收集信息数据可以将生活中细微处做以数据为基础的精准量化处理, 在形成一定基数的数据库中我们发现新闻点, 成为新闻的来源, 进而制作新闻产品。相较于传统新闻采访, 对新闻事件观察、感受, 或者语言采访方式会不同程度带有采访制作团队个人有意无意的把关行为、被采访对象描述的有限性, 双方语言表达的有限性, 传感器对新闻的报道更加客观, 精准。在法国巴黎暴动事件中, 新闻报道者就是根据现场人群GPS定位从人群的逃离路线确定暴动发生的定位和轨迹的。而在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生中就用无人机这一工具对美国的动物迁徙进行报道,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用传感器对密西西比河沿岸的淡水鱼大量死亡事件做了报道。美国西北大学机器人报道研究中心的师生将Narrative机器人报道系统应用在专业的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报道及相关的新闻生产领域。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先生在《媒介是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 媒介是人的延伸, [2]即媒介是人的感官, 视觉以及触觉感觉的延伸。可穿戴设备的广泛应用印证了这样的论断。而以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以及大数据技术支撑为传感器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物联网是指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 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 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3]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 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 融合了互联网的各类应用, 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都具有个性化和私有化的特征。如图1所示, 物联网时代传感器的普及也意味着信息媒体来源的第一步。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 使得记者们具有较强的数据抓取, 数据分析, 数据可视化的解读能力, 这样就能够将物联网传递来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对相关新闻进行传播, 规避了相关的专业性晦涩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更加精准, 呈现更加深刻, 受众更易接收的传感器新闻应用而生。

3 传感新闻用众包的方式收集新闻数据, 将在健康、环境、人流物流领域实现互动式信息消费

健康数据、环境数据、人流与物流数据等相关的数据都是新闻报道及新闻产品制作中新闻源的有效来源, 传统采访以及新闻产品制作是通过媒体资料整理, 与相关部门协调, 采访专业人士, 现场采访等途径获得, 但在物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广泛应用的背景下, 新闻机构如果拥有采集这些数据的传感器, 就将拥有未来的一种核心媒体资源。

3.1 环境数据的收集

以雾霾报道为例, 借助卫星监测和大数据应用基数, 目前手机的应用软件可以清晰的体现出每天雾霾的浓度, 整个全年北京空气质量指数, 如果能够在红绿灯口装有监测汽车排放污染的传感器, 在城市的不同地区装有测量雾霾的传感器, 将数据进行实时汇总, 结合LB (地理定位) 技术应用, 在移动中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不同区域雾霾浓度的不同, 结合不同区域的车流量、排放量、地势、风向等因素, 就能较完整的将北京等城市的雾霾服务类报道实时地推送给不同地区的受众, 促进受众的交互性应用体验, 同时也实现新闻服务不同地区公众的相关性。如果能够结合相关专家的研究, 新闻报道的疆域更广, 新闻产品的实时互动效果性更强, 甚至可以增加一些专业化、定制化、个性化的付费订阅内容, 促进信息消费的多样化。

3.2 健康数据的收集

健康是人的普遍追求。相关数据如何获得?通过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及相应的手机App, 人们可以得到自己的一些健康数据, 能够对不同地区代群的健康数据进行收集, 尤其是针对不同精准人群的亚健康数据, 不良生活习惯数据数据分析, 结合专业化、定制化、个性化的精准服务产品信息, 用实时推送的方式服务不同社区代群受众, 是非常有效的新闻尝试。

3.3 人流与物流数据收集

通过手机的GPS系统及高速交通系统的监控, 中央电视台曾经对春运潮做了一个人流数据的互动图,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人流主要流向的城市及方向, 主要使用的交通工具, 能够非常清晰深入的了解春运的状态。通过卫星可以对大量的物流现场进行追踪, 通过收集的追踪功能可以时时获得物流的数据, 对大量物流数据的收集, 也能有效的该城市的对外贸易, 物流量, 商品消费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类行业数据可以借鉴Bloomberg的模式细化到各个行业的产业节点单元进行定期的信息服务。

众包式新闻是传感器新闻的特点, 而如何将众包式新闻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多元需求进行各个层次和分领域的信息生产与服务, 将传感器新闻的盈利价值不断升值, 是对新闻产品盈利模式的有效尝试。当然除了以上3个领域, 这样的模式也会在其它领域逐步发力。

4 传感器新闻对传媒业的影响

4.1 使用传感器新闻, 扩充了新闻选题的范围, 拓宽了新闻报道的疆域

传感器新闻颠覆了之前新闻选题只做音视频能够表现的主题内容, 极大的拓宽了传统新闻报道中的新闻源, 使得新闻从业者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报道和产品制作。例如借助用户身边普遍存在的传感器, 比如可穿戴设备, 以及智能手机上也隐藏了一些传感器功能, 然后用“众筹”的方式收集数据。《华尔街日报》网站亚洲板曾借助用户手机上的GPS定位及记录运动轨迹的移动客户端软件提供的数据, 当然这些数据是用户提供的公开数据, 创作了一个“看图猜城市”的可视化互动新闻。更有趣的案例是, 纽约公共广播电台曾邀请听众一起用温度传感器做过一个研究“蝉鸣”的联合实验报道。每到夏季, 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后, 土壤中的蝉虫就开始繁衍, 蝉鸣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该电台就邀请听众用温度传感器测量自家后院的温度, 探测什么温度时有蝉出现。吸引受众主动参与新闻制作, 体现新闻相关性也是未来传感器新闻成长发展的趋势。

4.2 传感器新闻依托数据收集, 精准度及新闻真实的深度更强

例如, 《休斯敦纪事报》的一名记者为了探测当地一些化工厂是否释放有害物质, 在化工厂周围设置了一些传感器, 探测土壤污染情况。国内媒体关于天津爆炸案的报道, 利用传感器进行现场测试, 之后将采样带到专业研究机构, 通过传感器设备进行检测, 将数据应用到爆炸事件的相关报道中。一些法制案件的报道中, 也应用了测谎仪进行测试, 依托数据对法理和人性的关系进行细致入深的分析。

4.3 依托传感器报道, 媒体可以将新闻源涉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效为受众的生活提供服务

除了使用已有的传感设备, 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定制传感器。传媒机构如果可以与专业的传感器研发机构合作, 建立自己的低成本传感器系统。当然, 定制化的传感器新闻或许需要较高成本, 还需要更多跨界的探讨与合作。例如做有关雾霾报道, 可以制作关于测试PM2.5的传感器, 与智能手机及家具进行融合, 随时检测城市不同地区雾霾的污染及变化, 对雾霾的现状进行精准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为受众的生活进行服务。同时定位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信息消费。

4.4 传感器新闻源的广泛性提升报道的精准性和权威性, 进而提升解释性、调查性报道的张力

传感器收集有较多的新闻源, 相比较传统的深度访谈及样本抽样, 传感器新闻的数据量更大, 样本更广泛, 在一些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中央电视台利用声音传感器测量树木的年龄也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在调查性报道中, 记者不断在追逐真相, 传统的新闻来源于采访及专家界定, 对新闻专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受限, 如若报道中融入相关的传感数据, 一定程度上也将增加报道的权威性及说服力。

4.5 传感器新闻提升新闻的相关性与互动性

互动性新闻聚焦点是让受众参与新闻中的浸润式体验, 这种特殊的新闻类型会帮助媒体与用户建立更深的联系, 增加用户的使用黏性。英国BBC就利用装在伦敦市郊及市区的传感器, 设计互动新闻展示不同品种的猫的生活轨迹, 吸引了许多的受众。

而人手移步的智能手机上的传感器记录了一些个人数据, 能否以此作为一个报道源, 做一些有意思的人物报道, 如所在社区、社会圈层、社交圈中最高的人、最矮的人、一天走路最多的人、运动量最少的、减的卡路里最多的人、记忆力最好的人等, 每一个和他或她在基本参数上的差距是什么, 加入动态的游戏设置, 会激发起社区、社会圈层、社交圈内人们的极大兴趣。

4.6 传感器新闻可以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为媒体及时提供有效的新闻源

2015年11月,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 Google就用自己的地图及相关手机的定位系统, 还原恐怖袭击事件中受害者的逃跑路线图, UBER也通过行车位置, 对人群的疏散路线进行还原。传感器新闻拓宽了突发事件的新闻源供给, 提升了突发性报道的传播力。

4.7 传感器新闻改变传媒从业者合作模式

弗格斯所在的托尔数字新闻中心侧重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应用方面的支持, 他们敏锐的发现传感器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组建了传感器新闻小组。这个小组由研发人员+技术工程师+新闻从业者组成。而像《纽约时报》的团队人才包括统计学、社会学、数据收集分析, 交互设计、动画设计、地图设计、高清图片编辑处理、智能计算机设计等人才。将传感器数据收集处理、计算机智能技术、可视美学、新闻产品生产结合是传感器新闻团队合作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联盟形式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技术与美学三者结合的需求。如果说这样的模式代表未来媒体合作的一种趋势, 那今天我们的人员结构、合作模式将面对较大挑战。

4.8 传感器新闻重塑传媒教育的培养思路

传感器新闻制作要求从业者有较强的应用传感器搜集数据, 分析数据的能力, 因为涉及上述提到的环节作业, 要求从业者对自己所善长的环节业务熟练, 同时也对其他环节能够有所涉猎, 从这个角度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这对新闻的实践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怎样培养这样的团队是摆在新闻教育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5 结论

传感器新闻在部分程度上拓宽了新闻源, 对整个传媒新闻及资讯生产环节及流程进行了重新建构, 也必然逐步的对媒介生态进行改变。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及深入, 传感器新闻, 扩充了新闻选题的范围, 拓宽了新闻报道的疆域, 加强新闻报道精准度和新闻真实度, 将新闻源涉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效地为受众的生活提供服务, 突发事件提供新闻源的功能将日益凸显。传感器新闻在未来会成为传媒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3stf P3Ia T7Wnf Ku GH9F Kd8Hgps9Jpf4j90q VKc Wvyk M_Mfb5UE796-3CwZ8REf3re7yVZkSTs3aWn0R2tdsT2fE8JBFYI8OQZFFkjGvDfoHbtxXndJ7TRE5cDcrtoXxR.

[2]孙其博, 刘杰, 黎羴, 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33 (3) :1-9.

[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激情的传媒未来 篇7

连续的整体感和柔和的建筑界面和表皮, 体现了凤凰传媒的企业文化形象的拓扑关系, 而南高北低的体量关系, 既为办公空间创造了良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 避免演播空间的光照与噪音问题, 又巧妙地避开了对北侧居民住宅的日照遮挡的影响, 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构想。 (图2)

建筑的双层外皮很好地提高功能区的舒适度和建筑能耗。设计利用数字技术对外壳和实体功能空间进行量体裁衣, 精确地吻合彼此的空间关系。共享空间利用30米的高差的下大上小的烟囱效应, 在过渡季中, 可以形成良好的自然气流组织, 节省能耗。 (图3)

此外, 整个建筑也体现了对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光滑外形没有设一根雨水管, 所有在表皮形成的雨水顺着外表的主肋导向建筑底部连续的雨水收集池, 经过集中过滤处理后提供艺术水景及庭院浇灌。建筑具有单纯柔和的外壳, 除了其自身的美学价值之外, 也有缓和北京冬季强烈的高层建筑的街道风效应的作用。建筑外壳同时又是一件“绿色外衣”, 它为功能空间提供了气候缓冲空间。

关于数字技术与设计创新这一课题, 不得不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设计的凤凰国际传媒中心项目。该项目是凤凰卫视在北京的总部, 作为民营的电视机构, 她区别于央视这样的国营电视机构, 她是两岸三地华人的连线和纽带, 北京院在做设计的时候对这一点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她坐落在朝阳公园的西南角, 也是朝阳公园位置最好的一块地。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 充分围绕凤凰的企业背景以及用地特征来展开。

首先, 要说明的是凤凰城建筑的设计创意来源——数学概念, 设计师认为这个概念既能够诠释凤凰企业的理念, 也能把企业的功能需求融合进去。造型好, 并且与环境相协调, 这是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设计师将其立体化, 形成建筑立体纽带的造型, 这和凤凰卫视的特征是十分吻合的。

当然, 这个奇特的设计也是从初步造型开始的, 随着设计的深化, 设计师不断地构建和深化建筑的细节。最后定型的效果图既具有复杂建筑的特征, 同时又把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进行了理想的结合。凤凰城不仅有优美的造型和曲线, 还兼具结构和生态技术的性能。

这个建筑从上到下都是一个异形的建筑, 整个建筑有两个主体组成, 一个是办公楼, 一个是后面的演播楼, 这个楼的外侧加了生态节能罩, 不但表现了这个建筑, 同时还提高了舒适度, 降低了能耗。尤其是建筑的外壳形成了几何逻辑, 这成为幕墙、结构深化的重要基础。

从建筑的南北剖面来看, 这个建筑跟以往的建筑有很大区别, 整个建筑的外形都是直上直下的, 为了配合这样的效果, 我们做设计的时候, 把建筑外部的结构做成了弧线的, 而不是传统折线的, 这样才能够保证一个完整的办公空间。

从建筑的东西剖面来看, 由于建筑外面加了生态罩, 所以使得建筑物产生很多有趣的空间, 南北两个主体之间有表现体的中庭空间等等, 这会成为这个建筑很重要的展示和体验空间。

从整个建筑的内部分析, 为了增加中间开放性, 首层设计为环状造型, 在东西两侧架空, 形成一个开放的内广场, 使得建筑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南侧是主楼大堂, 北侧是演播厅。为了给凤凰城将来运行创造好的服务条件, 我们在东西两侧还设计了下沉广场, 让观众可以直接进入地下进行交流和体验活动, 这些活动跟地上功能是分开的。二层有两个台阶可以走到平台, 将来, 公众可以进入体验区参观所有演播活动, 这和央视的做法不一样, 央视的建筑需要高度警备的机构, 这个机构完全是对外开放的, 更多的是像一个博览建筑, 大家都可以去体验和参观。

我们还在东侧中庭里面做了凤凰概念的纽带环廊, 这都是建筑师在数字专家的支持下进行设计完成的。该建筑的标注表皮也有独特的地方, 首先, 利用钢结构的异形加工条件形成纽带的基础, 然后利用钢结构之间的缝隙, 通过鳞片状处理将其转化为平面体系, 这样极大的降低了中庭的造价和建造难度。

凤凰城的结构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这首先要得益于建筑师的努力, 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 结构师是无法做出这样的效果的, 该建筑由里外两组结构构成, 外面是钢结构的外壳, 里面由异形造型的混凝土结构构成。这个外壳是一个交叉的网桥的概念,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把两个结构进行分离, 把幕墙插在这两个结构之间, 把物理分割进行很好的落实, 同时使该结构既对室外有表现力, 也对室内有贡献。可以看到整个结构的外柱都是弧线的, 所有的立柱和外壳交叉的概念能够有机的融合, 使得首层大堂更加具有表现力。所有这些构建都经过建筑师精确加工, 最后形成具有一定视觉的美学效果, 这是我们打造一个建筑所必须的前提。

为了使这样复杂的建筑具有高品质的效果, 我们做了许多有关几何控制的尝试, 特别是在工作的开始, 通过大量的研究, 为她的形体专门设计出一整套完整的几何控制参考线, 也可以认为是轴线或者是模糊线。这样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是做复杂建筑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 后面的工作会变得无序、混乱。这样一个建筑由于特殊的造型, 我们在表达方法上已经无法用传统的平面图纸来表达, 都是通过平面图和表格进行精确的描述, 为建造创造了条件。同时, 为了实现其复杂的设计, 我们运用了大量的3D化手段, 将凤凰城所有的建筑外壳都通过统一的逻辑和编程方式计算完成。所有建筑的单元尺寸各不相同, 但是都具有统一的逻辑。

设计建造方案时, 我们对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终的效果可以说是成功的, 凤凰城在绿色节能方面起到了典范作用。她的外壳是一个生态环保罩, 可以降低对能源的依赖, 可以减少内部建筑的耗能。她的造型跟街道有很良好的关系, 从而创造很好的小气候环境。让我们设计师很满意的是, 凤凰城的多功能的外壳除了具有结构性以外, 还有很强的装饰性, 在装饰性之外还有两个绿色的功能:遮阳、雨水和地面水池的自我循环。

在这场凤凰城的设计盛宴中, 数字模型概念给我们提供了便利, 创造了条件, 不单单是建筑的造型, 连管线综合、机电配合等方面, 数字模型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化手段支持我们进行了该建筑的复杂性空间布置, 从而, 优化了对空间的依赖, 通过这样的手段和方式, 该建筑完全有可能节约30%的空间。同时, 整个钢结构在有序的逻辑控制下产生了许多不可预见的结果, 这些结果可能让建筑师想画都画不出来, 但是通过参数化运作可以实现这样的效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很荣幸做出了这样一个设计, 很自豪, 这样一个复杂的建筑由中国人设计完成。目前, 凤凰城被称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 同时还被中国文化部选为公益文化交流展的核心参展项目, 带去罗马参加罗马公益文化双年展。

通过凤凰城的设计, 我们深刻体会到数字化的重要性:

第一, 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将来, 数字技术会在建筑设计领域会发生一些重大的革命, 并不是因为数字技术一定要去建一些奇特的建筑, 而是因为数字技术可以带来一种新的思想观念, 能够使得我们建筑更加精准, 更加可控和创新性。

第二, 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整的相关数字化技术的标准、规范, 甚至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也并不多, 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人来参与项目工作, 推广数字技术。

上一篇:教学系统成本会计下一篇:中考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