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精选10篇)
传媒视角 篇1
开心农场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一款社区游戏, 游戏模拟现实中的农场, 玩家通过种菜、收菜获得虚拟货币, 也可以用偷取好友农场果实的方式来赚钱, 通过为好友除草、杀虫和自己种菜来升级。在享受“乡间”情趣的同时, 当然还有偷的乐趣。
这款游戏对象的年龄跨度从只会运用鼠标的七八岁的小学生, 到不会打字的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都乐在其中。
开心农场传播速度之快, 普及范围之广是任何人都始料不及的。那么,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站在大众传媒的视角下, 开心农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
传播学角度下的受众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 由于经济条件、技术手段以及思想观念等各种现实条件的束缚, 我国刚刚从过去那个缺少正常文化娱乐活动的特殊历史时期走出, 业余文化生活枯燥贫乏。直到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中来, 人们的社会心理从传统向现代不断转化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 也使得人们接触外界的渠道不断拓宽, 原有的思想观念迅速发生了改变, 人们需要更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日益强大的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开心农场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且居高临下, 傲视人们。而且受众的参与始终贯穿其中, 受众在其传播过程中不再处于从属的地位, 而是一个“农场主”, 充分拥有主导权, 自由掌握自己的开心农场, 真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民众找到了一个感情宣泄的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新奇事件的猎奇心理。这里的新奇性, 是指事件非常规的变化, 蕴涵着大众对神秘、私密的窥视欲望。麦克卢汉将“求新”本能和“好奇”情绪列为人类主要的本能和情绪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威廉·托马斯也认为“新鲜经验的欲望”是人的最主要的四大基本欲望之一。所以, “好奇”和“窥视”是受众心理的本能需求。大众媒介为了把握受众、吸引受众, 就需要把握受众的这两个本能需求, 开心农场游戏抓住了这一点, 让人们徜徉在开心农场虚拟的社区里。
“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的开心农场现象
“大众媒介的发展历史表明, 受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媒介及其内容的产物。人们的需求刺激出更适于他们的内容供给, 或者说大众媒介有选择地提供那些能吸引人们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大众媒介视为一种回应, 一种对国家社会、地方社区和既存社会群体普遍需求的一种回应。” (1)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根本的后果是这个需要被平息, 一个更高级需要出现。”当人的下一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时, 就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五种需要是并存的。越是低级的需要越广泛, 人首先得满足起码的物质的需要, 然后才可能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大众媒介作为现代生活中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 无疑在某些方面承担着满足人们某些需求的任务, 这正契合了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
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 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 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 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 使用与满足理论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 而受众使用媒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 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 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 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 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使自己的某些需求获得满足。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 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多样性的个人。在现代社会, 接触大众媒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 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个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媒介的积极作用, 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 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在开心农场游戏中, 数以千万计的用户为什么会对这款简单的游戏如此痴迷?回答是:第一, 城市居民虽然渴望在乡间拥有一片蓝天一块菜地, 却永远成不了现实, 只能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满足;第二, 偷菜充满了成就感。
适度的娱乐让受众在欢笑中得以宣泄。娱乐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 它既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 也是一种行为表现。一切能够让人放松、获得快感的情感体验方式都可以进入娱乐的范畴, 包括宣泄、消遣、游戏等。
开心农场的出现, 正好迎合了我们城市化之后, 年轻一代的心态。他们浮躁、空虚, 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中, 渴望绿色的大自然。而在游戏中, 自己做一个农民, 种种菜, 却正好满足了年轻人回归自然的追求。是啊, 城里人或在办公室里的人, 由于不能出去自己开一块菜地, 现实的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 所以大家积极参与网络上面的种菜游戏。爱上种菜游戏, 也是理所当然, 因为网络种菜可以满足人们所缺失的心理需求。
“农场”的一个亮点就是每收获一季作物会得到相应的经验, 经验值不断积累, 就可以升级。个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汲取能量, 最后实现质的飞跃。当虚拟中的“农场主”等级不断增加时, 仿佛看到自己付出了一系列努力, 种着种着, 自己的菜长大了, 非常有收获感、成就感。成就感是人们毕生去追求的东西, 认为它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开心农场对受众的需求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使受众在玩开心农场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心理的愉悦和满足, 进一步突出了受众的中心地位。开心农场游戏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巨大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满足了受众的多种情感需求, 使人们压抑的心情得到宣泄。在这一现象中, “农场主们”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他人的社会互动, 同时还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新的审视, 以此为基础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受众, 男女老幼, 都从其中得到了某种满足感。
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
大众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应该是民主法制的推动者、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氛围的营造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
社会的发展与传媒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传媒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前提下, 需要给予媒体较多的获取信息和自主处理信息的权力, 激励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自身协调社会的功能。虽然开心农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求, 但是开心农场游戏中, 虚拟与现实不对接。种菜种得再好, 也不是现实意义的活动。相反, 有不少人通过在虚拟网络上获得某些满足, 却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 如提高工作业绩、改善人际关系, 久而久之, 还是处于困惑之地。
也有人说, “开心农场”病毒对社会、经济、家庭包括个人都带来了巨大危害。截至目前, 这个游戏已造成若干家庭不和, 情侣分手, 白领解职, 数十万名网民身体亏损。据权威人士声称:“开心农场”病毒会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神经衰弱、丢掉饭碗甚至患上偷盗癖。虽然虚拟的网络不代表现实社会, 但是游戏中的潜移默化还是会影响网民思考, 从而形成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负责任等行为, 网络游戏的过分娱乐化肯定会影响到正常生活, 必须要加以管理和引导。比如硬性规定10岁以下的孩子不宜接触带有偷盗、暴力等因素的网络游戏;通过对游戏程序的改造和规则的修改, 使得网络游戏成为为玩家排解压力的帮手。
“开心农场”现象给大众传媒带来了深思:如何才能真正地体现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正确引领社会舆论呢?
在时下新媒体的洪流中, 媒介显然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受众的感受, 互动营销也才能使得受众和媒体关系更紧密和平等。一个和谐的媒介环境应该发挥更有利于社会的媒介价值, 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化为实践的微笑行为, 而不是教导人坐在电脑前对着虚拟的世界痴迷地傻笑。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传播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4].陈卫星:《传播的观念》, 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5].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传媒视角 篇2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控制被统治阶级冲突反抗的一种方式。
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的行为基于一种人类定义的共识,以同样的方式解释和定义多数同样的情境,在今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规范等。反观大众传媒,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看,其自身也是一种工具符号,也可以看做是我们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共识——大众传媒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同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也在不断的在人的生活中建立着新的共识。
传媒视角 篇3
摘要: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文化背景下,一种完全被市场所支配、被商业逻辑所左右的消费主义思潮日益盛行于传媒领域。经济利益至上是消费主义被人广为诟病的痼疾,当传媒一味追逐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时,大众传媒领域的伦理危机便开始显现。本文从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入手,论述了消费主义给传媒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并对解决这些伦理问题提出传媒的理性转轨、重塑社会责任、坚持伦理原则等建议。
关键词:消费主义 ; 大众传媒 ; 伦理问题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及其与新闻传媒的关系
(一)消费主义的概念
消费主义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的概念,因为消费主义反映的是消费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这种态度把物质消费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追求,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价值观。所以说消费主义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实际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消费,而是被一种消费文化和消费意识所主导的、被动的、无节制的非理性消费。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解释就是物质消费被符号化了,物质消费已经脱离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基本内容。消费主义脱离了消费本身,不再注重商品的价值或使用价值,而是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伦理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消费主义另外一个代名词是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
(二)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毋庸置疑的是,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思潮的渗入以及消费文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消费主义也不断的刺激传媒的发展与改革。具体来看,其一,新闻传媒促使消费主义主导下的消费文化发展高效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传媒对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传媒如同一张巨手推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跨国公司之所以能短时期迅速地大范围扩张,除了其自身具有的经济实力外,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大众传媒在不同时期影响着消费文化,进而影响消费人群,最终帮助跨国公司获得巨大利益。其二,新闻传媒是消费主义最好的助手和工具。新闻传媒会通过对特定生活方式的报道,抓住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使人们以过上大众传媒所展现的音像资料中的生活为目标,寻找一种唯美的、享受性的生活方式。在纯商业性的运作下,商品被赋予众多诱惑元素,人们在消费时心理得到满足,传媒便趁机将消费主义思想植入消费者的脑中。最终使消费者脱离消费本身,走向符号化的消费。
二、消费主义引发的传媒伦理问题
消费主义确实给商业化运作的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消费主义中的效率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对传媒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但是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大众传媒往往容易忽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再重视社会效益而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在这种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大众传媒的职能发生了扭曲,从而引发了许多传媒伦理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新闻工作者与媒介的道德失范问题
新闻工作者本应该是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一些从业者开始放弃道德底线而追逐金钱利益,进而导致众多“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的出现。随着传媒产业化的加快,原本以报道事实真相为追求的新闻工作者,不得不考虑掌握自己饭碗的广告商的利益,新闻不再是纯粹为大众而服务,却被当做商品进行售卖,新闻人的道德底线也开始松动,自身价值认同已经跌落到自嘲为“新闻民工”的地步。
媒介的一些行为也变得让人难以接受。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用虚假、色情的信息去吸引大众的眼球,以期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善良被邪恶代替,金钱至上成为游戏规则。媒介对事实不再求深、求透,从前那种文火慢炖的调查报道已经越来越少的出现在受众眼前,取而代之的各种快餐类的标题党与简讯。随着各种不良广告和低级娱乐节目不断出现,新闻工作者的收入增加了,传媒盈利了,但伦理道德于公众的信任度却被狠狠地踩到了脚下。
(二)传媒过度产业化经营所导致的伦理问题
传媒的产业化经营需要有一个前提——以市场为依托。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报道各种文化、娱乐现象时,由于受产业化经营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一些新闻报道不再追求真善美,而是以种种煽情的手法突出暴力、色情等耸人听闻的新闻,以此来博取受众的眼球。在这个“关注度”可以进行“二次售卖”的时代,大众传媒依靠此类内容赚的盆满锅溢,而传媒这一公共领域不再向普通人开放,却成为商家和广告主追名逐利的秀场。
(三)新闻伦理原则与市场逻辑产生矛盾
由于消费主义的影响,大众传媒本该坚持的伦理原则与市场逻辑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在消费主义主导的市场逻辑中,金钱的价值超过了人性、尊重等基本的伦理底线,反映在传媒的报道上就是重视轰动效应,而不惜牺牲人的感受。大众传媒对整个社会负有教化的功能,当传媒放弃伦理原则听任市场逻辑的安排时,将会直接影响受众的价值观,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社会秩序的动荡。
三、解决新闻传媒伦理问题的建议
(一) 大众传媒的理性转轨
面对诸多伦理问题,大众传媒必须在消费主义的进攻下,筑起理性的城墙。当低级趣味的新闻报道与庸俗的娱乐节目充斥受众的眼球时;当主流媒体也被商业性思想完全掌控,忽视社会责任时;当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在不良传媒的影响下日益消沉和堕落时,大众传媒再不进行理性转轨,我们必将“消费至死”。因此,传媒必须及时调整步子,与时代主旋律合拍,传递正能量,为公众创造健康的精神交流空间。
(二)重塑传媒业的社会责任
我国现行的媒介体制是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媒体毋须讳言自己的盈利性质。但是,媒体毕竟是一个事业单位,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到传媒集团,小到媒体从业者,都不能损害社会利益,而应自觉服务公众,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能够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只有这样,传媒伦理问题才会越来越少,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也会逐渐上升。
(三)坚持传媒的伦理原则
传媒的伦理原则可以概括为适度、正义、善良。首先,适度原则要求媒体在市场逻辑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單纯追求经济利益;其次,大众传媒要维护正义,惩恶扬善,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站在公众的立场;最后,媒体要有人文关怀,将善良作为最终伦理原则,只有坚持对受众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善良意志,媒体才能走的更高、更远。(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卫星. 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蓝鸿文. 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邵培仁. 媒介管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蒋原伦. 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陆地. 西方商业电视的经营意识[J]. 国际新闻界, 2002(1).
[7]王希. 民主的非民主化[J]. 读书,1999(10).
大众传媒的人文视角与社会责任 篇4
关键词:传媒,导向,人文,责任
当今社会, 人们每天都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收传递的信息, 在瞬息变幻的社会节奏中, 筛选和过滤对于个人发展与生存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信息内容。但是在当前中国社会环境加速转型的变轨阶段, 思想选择的多元化、经济利益的复杂化、社会道德的裂变化等宏观与微观的缠绕纠葛, 使得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既要坚守又要反攻。而有些传媒在喉舌与利益的博弈之间所呈现出的轻担当重实利、轻责任重浮华的现象, 对当代青年一代的成长影响颇为深远, 所显现的逐利趋势也为世人所担忧。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大众传媒更应该用理性的思考、深邃的审视、高远的目光来体察和剖析自己, 成为在人文导向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坚实引领者。
大众传媒的人文视角偏差与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以人文视角做新闻, 就是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格美、人性美, 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观念, 为营造和谐舆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 人文视角就是对弱势人群和普通人、小人物生活的关注,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平民视角和人情味。 (1) 然而在当前的大众传媒报道中, 对于人文导向和伦理责任的把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和缺陷:
内容上的失真现实与煽情娱乐。内容真实是大众传播媒介职责的第一要务, 也是传媒应该积极报道所要保证的根本原则。一些传播内容往往在出版或播出时间的压力下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 这也是当前媒体争抢时效性和卖点的背景下所作出的牺牲, 而这一点在网络媒体上更为明显。传媒的品牌效益是靠长久的内容质量和信息真实积淀、搭建的, 即便是偶尔几次的信息失真也会导致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下降, 这种失真的现实不能给受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强势信息的传播效果。社会经济的发展驱动着人们的求富心理, 有一些媒体大量宣扬高薪白领的消费生活, 过分地渲染使得身处白领职位的人群也会产生疑问:“我们是这样生活吗?”而且这些对于物质追求的宣导也使得心理不成熟的年轻人进入一些超前的消费潮流。反过来, 对社会基层人们的生活状况报道很少, 这就导致了年轻人从媒体上认识到的现实与实际生活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这种差距影响了他们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 他们看不到矛盾, 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期望值过高。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媒体往往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采用很多刺激性的因素:凶杀、暴力、案发等。这些“猛料”固然能够起到获取一定受众的作用, 但是过于煽情和爆料暴露出媒体本身的动机问题。对于这样的新闻事件, 媒体理应报道, 获取新闻点, 但是大众传媒的穷追猛打、滚动报道显然是有失理性的, 也伤害了这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识别能力。对于某些明星的绯闻报道也过于集中频繁, 大众媒介毕竟是属于社会公民的信息渠道和内容平台, 这些绯闻明星相对于中国数量较多的农民来说是少数群体, 过多的娱乐信息也占用了一定比例的公共信息资源, 占用了受众群体关注国计民生的空间。
方式上的语言失范和模式呆板。大众传媒实现传播目的致效的主要载体就是语言与文字。在现代社会, 语言的定型和传播往往通过媒体, 受众经常性地接触到传播媒介引进或介绍的词汇、语言, 也成为受众的用语习惯加以巩固。但是对于一些没有经过标准审核的缩写、简称、新词汇等, 大众媒介有时也并不加思考地采用某些表述方式, 并不一定充满科学性。虽然可能会有一定的接受层面, 但是并不能达到语言严谨和普适的效果。现在有些媒体, 对语言规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从文学上来说, 一些档次低的报纸, 语言错误也时常出现。从事大众传播事业的职业人员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素养和表达水平, 只有使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文字才能增强传播效果, 这既是新闻传播人员的职业要求, 也是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所在。文字作为重要的传播载体, 也更应该通过适当的表达、精细的表述加强它的人文内涵, 遵照当前的标准、规定及语言要求承担文化的传承者、事实的描述者和历史的见证者。
大众传媒作为反映社会的万花筒, 应当百花齐放。社会的构成是多元的, 反映社会现实的大众媒介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人们曾一度对所谓的“新华体”颇有微词, 因为它最大的诟病在于其问题结构的格式化及语言的僵化陈旧。近些年由于都市报等大众化媒体的大量出现, 新闻的结构模式和语言表述颇有改观, 但相对于反映社会现实的需求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说, 模式还有创新和变化的空间。这样就不能最大化地达到受众喜闻乐见的程度, 也对新闻所反映的事件缺少人文的表达方式, 不利于达到受众的最高满意度。
深度上缺少深刻反思和独立思考。媒体是一种社会公器, 不仅可以反映舆论, 而且还可以制造舆论。可以说, 大众传媒是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力量的工具, 善用这种力量可以为公众创造福利, 而不善用这种力量则很可能成为公众之祸。因此,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摒弃自大浮躁的情绪, 不仅要不断反省自我, 而且还要具备深刻反思社会问题的能力。
而我国媒体的反思能力仍有待提高, 很多报道题材还可以深入地探讨下去, 但却没有进行。例如各地煤矿接连发生恶性事故, 对于工人的安全问题, 无论是媒体还是整个社会的反思都不够。对伪劣食品问题, 很多媒体也是一报而过。其实报道本身并不是目的, 报道的目的是为了改善, 问题改善的速度、力度、深度, 持续报道、专题性报道、深入挖掘的报道都跟不上。很多重大事件都是报道一下就没有了下文, 没有给受众深刻而全程性的结果。
一个新闻事件的优劣、成败, 方方面面都应该去观察、检验、反思, 但现在所反映事实的积累程度较小, 有些报道浮躁、表面化, 对一些事件的思想性、社会性挖掘还不够深入, 对事件来龙去脉的把握, 对发展过程的解析都远远不够。大众传媒不仅要传给大众信息, 还要从大众社会生活中汲取资源, 有些资源是转瞬即逝的, 而另外一些资源可能会对社会生活持续发生影响和作用。大众传媒工作者不仅要针对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现象, 在必要的时候和学界专家建立良好的联系, 增强媒体报道的深度和力度, 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凝聚深刻的见解, 为社会公众提供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深入了解的渠道, 这也是增强人文深度的重要一环。
大众传媒的人文视角与社会责任的路径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众传媒既要实现本身的经济利益, 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又不能丢失传媒本身的社会职责, 放弃媒介使命。因此, 大众传媒如何处理“收视率”、“发行量”与社会责任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传媒业内外人士所普遍关心、关注。
立足本职地关爱普通百姓。记者的媒体责任首先源于对新闻职业精神的坚守。因为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 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者。记者每发出一条消息, 每播出一句话, 少则影响几百万、几千万人多则影响数亿人。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这一根本性质和其拥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决定了我国媒体记者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2)
记者作为大众媒体的传播者, 把握着信息疏导、真相传递的资源和条件。既然是大众媒体的职业人员、社会的守望者, 就应该用平民化的视角观察和感受现实生活, 因为在社会的分层条件下, 精英阶层虽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毕竟属于少数群体, 在中国国情之中, 相对于生活在社会更广泛的基层群体来说, “小人物”的命运和状态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媒体固然要关注精英阶层的社会生活, 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 展现社会发展的趋势, 但在表现这些事实的时候, 应该侧重于事实的本来面目, 不可过分渲染营造言过于实的现象, 让受众接受到的生活状态描述脱离切身感受, 而只充满缺少理性的期待。
在关注普通百姓、“小人物”的事件中, 也要防止取笑、调侃的价值取向, 不能侧重于曝光“小人物”身上的那些笑料性的事件。大众媒介对于这一部分群体的关注应该心怀浓厚的人文情感和道德意识, 为生活和话语权上的“弱势群体”找到价值上的平衡点。以真情实感的笔触去触碰那些“小人物”所特有的亲切感, 闪现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寻找人物和报道事件上的共性特征, 也应该报道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的能够引起我们深思的事件, 这些事情也会涉及其他阶层、其他方方面面, 从而使得全社会更能关心这样一个阶层。这样把普通百姓和精英阶层的报道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小人物”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顺畅联系, 平衡社会情绪, 大众传媒也才能立足本职地为百姓立言, 为民生立命。
公正无私地坚持新闻真实。传媒是对社会的现实反映, 是大众实现社会理想的有力工具, 是人民知情权的一种延伸。恪守新闻真实的媒体就是这个社会真实状态的一种折射、一面镜子。新闻真实必须以客观真实为基础并通过逻辑真实向客观真实无限接近, 所以, 一方面我们承认新闻真实不可能是客观真实, 新闻事实不是客观事件本身, 但新闻报道不能背离客观事件, 更不能歪曲客观事件, 黑白颠倒。 (3)
公正无私地坚持新闻真实要求大众媒介面对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恪守新闻本位要素, 尽可能做到据实以报、据理力争。当然要求媒体完全代表一种所谓的客观、公正、无私的形象, 这是对媒体过于苛责的要求, 因为在大众媒介反射社会现象过程中, 并不可能出现绝对的客观真实, 它只是相对的认识论上的概念,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应该以此为职业准绳和内在约束, 抵制起到不良作用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炒作新闻等内容, 维护传播环境的纯净与和谐。长久地坚持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在百姓心目中树立大众媒介良好的公正形象。在面对少数人、个别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应该站稳人民群众的立场, 做党和人民的坚定喉舌, 维护集体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视角观察在社会生活当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不良社会现象, 敢于揭露和批评, 倡导正确和优良的社会风气与导向。
坚持内容真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多元性。媒体本身也应该是观念多元化、利益多元化时代的客观折射, 也应该为多种声音的表达搭建平台, 维护社会意见的交流与民众观点的适时表达, 这也是一种对百姓态度的疏导和反映。民主、自由的社会应该包含多种表达个人见解的信息渠道, 单一与雷同反而会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多样声音的表达也有助于受众能够最大限度地接收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内容, 获得心理趋同。
总之, 媒体必须尽到它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受众身心健康应尽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不能允许媒体半点不尽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的行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提倡媒体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实现媒介产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 良好的舆论和信息环境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大众传媒坚持正确人文视角与社会责任担当,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注%释:
参考文献
[1]马小彦:《从人文视角解析媒体的社会责任——浅谈媒体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 《青年记者》, 2009 (5) 。
[2]杨林书:《让责任成为媒体竞争的名片》, 《人民论坛》, 2008 (8) 。
[3]朱颖、陈小彪:《新闻真实与新闻侵权纠纷中“真实性”的司法认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3) 。
传媒视角 篇5
关键词:传媒创新;艺术;实践教学
2007年11月,《传媒》杂志社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我国首次组织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并重磅发布中国第一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在这篇调查报告中指出,人才因素决定了传媒创新的水平和速度,传媒经济是知识经济,其本质就是人才经济。因此,该课题项目是在市场迫切需要建立传媒创新体系的前提下提出对艺术类课程的研究。
回顾这两年的研究历程,总结出来的是,在完成一个传媒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实际上是从一个对单一模式的探索,向多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也就是从传媒创新中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点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以下就是详细对这个教学模式的阐述,请多指正。
一、传媒创新视角下艺术类教学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第三产业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创新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在全媒体时代下,高校作为生产内容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培养适合全媒体时代下有能力的创新人才。
以《媒体表现与传达》课为项目案例。由于该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始终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目前已经在初期阶段所成效。
首先该门课是以三大构成基础为教学初衷设置,在7年的教学中也基本是秉承这一初衷进行教学,并适当的结合媒体表现进行讲授。但是在讲授过程中发现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其原因是三大构成基础是专门针对美术类院校进行授课,性质比较单一,而传媒类学生:1、没有美术基础;2、低年级的学生艺术修养不扎实;3、专业的方向不同,所以导致积极性不高。其次该门课的授课专业涵盖多个专业,虽然都属于传媒艺术类,但各自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所以对于这些专业领域之间的衔接在课程初期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导致一些学生有创作欲望却没能有效的发挥出。再次是该门课没有结合当下传媒创新这一时代特色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授课。所用的教材也是偏向美术类的平面设计教材,非但没能体现出传媒的特色,更无法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
因此,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整编适合该课程的专业教材,并且更合理的优化该课程的特色,使其更适合传媒艺术类专业。而这个工作实质上在2013年9月就开始进行了,针对该课所涉及到的专业,教材除了沿用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外,还加入构成概论和影像构成这两部分,其中构成概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实践过程中,明白其由来,从而更好理解进行创作。而影像构成也是在舍去原有的立体构成内容后加入的,目的是立体构成固然重要,但整个课程的课时量只有48课时,如果只是一味的加入,学生非但没能真正掌握实质性的内容,对课程的深入程度就是走马观花,甚至会产生麻痹,稀里糊涂。与此同时,整编新教材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本与该课程相关且符合传媒艺术类的教材,所以把原有的立体构成部分替换成影像构成部分。因为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更适合传媒艺术类专业,所以教材定名为《视觉构成设计》,也因此该门课程的名称更改为《视觉构成基础》。
二、传媒创新视角下艺术类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改革
从上阶段的教学和实践中调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互补与互助。因此,这一阶段在教学模式上体现的是:综合性、交叉性;艺术性、实践性以及个性化。基于以上认识,此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就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多方位多手段教学模式
首先传媒艺术类课程较传统的艺术类课程有所区别,更注重视听传媒与传统艺术类课程相结合;其次多学科交叉主要的是能体现出多重视角、多重方法的融合;最后作为专业必修课该教学模式是衡量学生专业能力的生成,专业基础是否扎实的标准。
因此,在第一堂课中,会对该门课进行预讲,把当下与该门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式的讲解,如有通过图片进行构图和色彩的讲解,通过短片进行视听的讲解,通过视频结合各个专业相应的进行讲解等。在后续的单元课程中,首先会以传统艺术类部分为基础内容展开,再以视听部分为补充内容加强,如传统艺术类部分涉及到关于绘画中的蒙太奇部分,那么接下来也会用电影中的蒙太奇部分做补充加强,为的是把传统艺术与视听传媒结合的同时,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概念,并且能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多学科的交叉模式也得到体现,就比如蒙太奇这部分内容,首先从概述历史中理解其发生的原因,其次从绘画中理解图形的转移与变化,对作品的体现,最后在电影中理解时空的转移;线条、形状的变化对情节的铺垫以及节奏对画面的控制,通过多学科交叉对概念的解析,从而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知识点并强化认识。而作为知识点的反馈,衡量学生是否生成能力,体现专业必修课的特点,则需要通过论文、PPT的展示、实践等手段获得。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多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学习,具备了更全面的专业基础能力。第一、掌握艺术学、电影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艺术审美和艺术眼界,从而能理解大众文化的本质。第二、具备视听传媒的能力,能运用图形、色彩、构图、影像、声音等传播方式和规律有效进行媒介传播。第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创新思维,找到适合自身个性发展的方式,为进入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打基础。
(二)多实践多鼓励的教学机制
毫无疑问,学生在经过多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学习后,是需要进一步通过多实践多鼓励的教育机制进行更有效的反馈。以往的反馈形式虽然也是实践,但形式比较单一,并不适合各个专业,使得反馈的效果并不理想。然而经过课程改革的实践,不仅仅是完成几种简单的实践,而是结合一整套有机的教学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在传媒创新的影响下,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由知识转化成作品,激发创新能力,该门课在实践的内容中融入了更多跨专业的内容,比如,让各个专业的学生完成抽象画的创作,借用各种材料手段,激发其灵感,再比如让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完成定格动画的创作,该定格动画的内容有别于传统动画,更多的是进行试验性短片的尝试。与此同时,对实践的内容进行强有力的引导,让学生借助大学生专业类的比赛参与其中,不但可以激发创作灵感,而且可以激励创作动力。
三、传媒创新视角下艺术类教学模式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传媒创新视角下的艺术类课程研究教学强化了理论、实践、转化的教学过程。该门课程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学习,让学生在收获经验和方法的同时,培养其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互动,更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能在各类大赛中获得较好的名次。总之,传媒创新视角下的艺术类课程研究能够使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人民网《传媒》杂志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7407429.html
传媒视角 篇6
关键词:电视媒体,播音主持,艺术要素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视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成为当今大众传媒中最为强势的媒体。而播音主持是电视信息传播中的重要环节, 现代传媒视角下, 播音主持直接关系到电视信息传播的成功性, 因此电视播音主持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并非单一因素形成的, 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在信息时代, 培养成功的播音主持需要哪些艺术要素, 成为业界重视的一个问题。对此本文从现代传媒视角探讨此课题。
一、良好形象与艺术内涵
基于现代传媒视角下, 电视是一种集视、听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型媒体, 所以为塑造电视播音主持良好的外在形象, 还应从文化内涵层面分析播音主持的视觉层面的艺术要素, 这一要素对于强化电视播音主持视觉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播音主持的视觉艺术要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外在形象的包装。当前, 电视播音主持外在形象包装必须从节目定位和主持风格出发, 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必须和节目风格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成为节目的特色标识, 使电视播音主持的外在形象和其主持栏目有着密切联系, 比如郎永淳与《新闻联播》、撒贝宁与《开讲啦》等。
二是内涵及自身素养。电视播音主持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之外, 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内涵修养是其外在形象和艺术魅力提升的一个关键。在具体节目主持中, 电视播音主持个人如果举止大方、仪态端庄, 同时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独特的魅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不但能使节目获得成功, 还可给予观众愉悦和艺术享受, 进而提升节目与播音主持的艺术魅力。
总之, 一名有魅力、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播音主持, 不单单要有端庄的、良好的外在形象, 大方得当的举止仪态、积极向上的气质及风度, 还应该口齿清晰伶俐, 善于互动交流, 思维迅速敏锐, 良好、稳健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要能有效应对播音过程中任何突发状况, 要能够自如地调控电视节目, 进而给广大受众心灵上的愉悦和美感。
二、独特声音与语言技巧
电视播音主持独特的声音及其声音美是个人形象艺术审美的重要基础。人的声音都是各有特色的、存在差异的, 高低、轻重、低沉、洪亮等均不尽相同。电视播音主持不管是何种声音品质, 均应给予观众一种特殊的美的体验, 电视播音主持人可根据自身的声音要素塑造多种类型的艺术形象。声音是先天带来的, 是不可变的, 但语言技巧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学习获得, 而语言应用是否恰当, 表情、节奏及语气等方面的表现是否得体, 则全部依靠主持人个人具备的语言能力及内在修养。通常, 大众娱乐性电视节目要求风趣、幽默的语言, 专题社科类节目需要冷静、客观、严谨的语言, 竞争竞技类节目需要刺激、紧张的语言, 因而无论是何种声音特质, 只要能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 并配合相应的节目方式, 就能塑造出独具特色的电视播音主持人形象, 所以, 要求主持人具有专业性强的个性化表现, 如此才可让更多观众认可和喜爱, 而这就需要电视播音主持积极、努力地培养自己充分利用好自身声音条件、塑造良好的播音主持艺术形象的能力, 不断强化语言发声练习, 以熟悉及充分掌握语言发声技巧。此外, 还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 提高个人的内在素养,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综合驾驭整个节目, 通过自身的形象美、声音美及情感美的统一、和谐, 逐步形成个人的播音艺术形象, 并养成独特的魅力。
三、较强的二度创作能力
通常, 我们将艺术家首次创作出来的作品称之为一度创作, 而对于另外的艺术创作者将作品搬上表演舞台进行的演绎称其为二度创作。电视播音主持和广大观众间属于有声交流, 在实际播音中, 主持人需要对所播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提高作品的可看性和可听性, 如此才可实现和观众的良好交流, 而要实现所播内容的二度创作, 应先对其进行分类, 比如叙述类的要求主持人讲述得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语言类的要亲切、自然, 情感和内容表达类的情感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议论类的播音时应语气坚定、语调沉稳及态度明确, 抒情类的应做到感染他人引起共鸣。此外, 电视播音主持人还应做到情感真实和语言技巧的合理应用, 通过不同的态度和情感, 说相同的话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色彩是不尽相同的, 而采取差异化的重复等技巧说出相同的话, 效果也有所差异, 所以应根据节目的具体形式采取正确的、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及语言技巧。当然, 这要求电视播音主持人具有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 将自身真切的情感真实地展现出来, 进而实现和观众的情感交流。对情感的表达必须要真实、确切, 才可引起观众共鸣, 受到他们的喜爱和欢迎, 才可走进观众内心, 塑造出有情感、有特色、有内涵的电视播音主持形象。
四、正确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从现代传媒层面看, 电视播音主持人形象表现的内涵远比资格、人格、魅力、社会阅历及知识水平等要高, 更在于广泛的文化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从另一层面看, 播音主持的艺术形象在文化传播领域的成功并非取决于某个因素, 而是取决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及构建, 每一个电视节目在定位、策划、组织及推广等方面均有着不同的差异, 在社会文化范围之内, 因道德规范、政府喉舌及基层声音等功能的差异, 使不同的审美价值得到体现, 比如 《新闻联播》 的张宏民、康辉、王宁等主播, 他们在进行国内时政要闻、国际时事播音时, 主要是传播国家和党的形象, 向广大观众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 这就直接决定了其必须要有严肃神情、庄重着装及严谨的态度。比如央视的 《焦点访谈》, 该节目的价值定位为“追踪报道时事、分析新闻背景、透视社会热点、评论大众话题”, 主持的责任是充分揭露当前社会中的负面问题, 通过媒体来发声, 体现出职责和道义, 以充分诠释社会正义, 此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形象深入观众的内心, 他们的社会价值远重要于主持人的个人艺术修养和内涵, 这就需要基于现代传媒的播音主持艺术在创作上积极发挥出认知、教育、宣传和审美等社会性功能, 如此才可有效树立播音主持者在社会文化中的艺术形象。
五、善于应用电视传播规律
当前, 作为大众思想和文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传媒, 电视播音主持必须遵从电视节目传播的客观规律。在电视媒体传播中, 更加重视声、画语言的合理应用, 同时还需要拿捏好特定语境下的分寸, 充分考虑到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这项工作本来就受到不同的限制或约束。所以, 电视传播语言的表达对播音主持具有特殊性要求, 又由于电视画面的连续性、新鲜性, 要求电视播音的叙事节奏速度上较快, 电视播音主持需要具备适应自身审美特性及传播规律的电视声画驾驭力, 特别是在电视播音主持出镜时, 要同时应用有声语言, 加以适当表情、手势等符号, 在镜头前要有准确的位置感, 也要充分考虑到机位、现场情况及背景声等因素。电视传播的画面、声音等视听要素及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对电视播音主持有了更高要求及标准, 换言之, 现代传媒视角下, 电视媒体有其独特的综合审美特性, 它能够把多种艺术方法予以渗透、融合, 并可充分借鉴和应用其他艺术的经验, 再和独特的电视语言予以结合, 进而表现出它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把欣赏、娱乐及审美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使现代传媒下的电视节目传递出新的视觉效果, 提升电视节目的艺术性。
总之, 从现代传媒角度看当前的电视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提升和形象塑造, 必须充分认识并重视各种艺术要素的重要性, 要求电视播音主持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和艺术内涵, 具备特色的声音和语言技巧, 且要有较强的创作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如此才能为电视节目增添魅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严焱.现代传媒视角下电视播音主持所应具备的艺术要素[J].新闻传播.2014, 10 (05) :247-248
[2]白静.电视播音主持在现代传媒视角下的艺术要素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05:324-325
[3]崔悦.基于传媒视野的播音主持艺术要素探讨[J].科技传播.2014, 13 (10) :207-209
[4]韩昭.传媒视角下播音与主持艺术要素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5, 12 (15) :117-118
传媒视角 篇7
档案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是历史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传播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受传统档案思想“重管轻用”的影响, 档案常被束之高阁, 严重脱离社会, 阻碍了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手段, 探索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使档案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 成为档案部门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档案是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性信息, 以第一手资料见长, 其真实性不容置疑,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档案尽管作为一种社会信息资源, 但具有一定的机密性, 因此在民众中形成一种神秘感, 民众对档案内容长期存在猎取心理。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 档案的机密程度逐渐减弱, 这就为档案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可能。档案部门与传媒行业建立合作机制, 一方面, 档案部门可为传媒行业提供丰富、真实、权威的历史素材, 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和猎奇心理;另一方面, 传媒行业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加工、整合、传播手段协助档案部门进行高效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传播。当下, 电视媒介与纸质媒介、手机、互联网呈现全方位的融合趋势, 挖掘传媒合作潜力, 整合传媒整体资源优势已成为必然之路。档案部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也应充分利用当下不同媒介融合的趋势, 加快建立与传媒行业长期高效的合作机制, 借鉴传媒资源整合、产品制作和传播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 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和质量, 最大化地服务于社会。
1. 创建档案品牌电视栏目。
作为大众传媒之一, 电视媒介是我国城乡最基本的信息接收载体, 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和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指出, 中国的电视用户已经到达13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82%, 位居全球第一[2]48。电视媒介以其极广的覆盖面、极高的收视率、多样化的表现手段有利于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目前, 从国内各大省级卫视到部分地市级电视台, 以“档案”为题材的电视栏目不少于20个, 但就现在的影响来看, 北京卫视的《档案》栏目是最为成功的。根据《中国档案报》2009年底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的收视率位居全国卫视节目同时段收视率第5名[3]12。《档案》栏目从2009年开播至2012年3月以来, 除去重播内容共播出304期, 选题范围涉及国际国内的军事档案、公安档案、安全档案、传奇人物档案以及中外外交档案等方面, 以“层层揭秘”的手法揭示档案中不为人知的重大历史事件,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借助电视声像结合的传播方式, 打造精品栏目, 将尘封的档案通过形象生动的媒体手段呈现给观众, 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窥探心理、扩大了观众的知识面, 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观众的档案意识。
2. 建立电视栏目官方宣传网站、微博, 网站中设有档案馆的链接。
在电视取得不菲的收视率之后, 借助网站巨大的流量, 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优势将电视节目通过网络播出, 以达到播出效果的最大化。在电视栏目组上传电视节目视频的同时, 档案部门应配合节目内容在网站上提供相关完整、专业、权威的档案资料, 并设有档案馆链接, 欢迎观众查阅档案。
3. 完善信息反馈渠道。
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传播是单向性的, 即信息由传播者发出, 受众接受, 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后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信息的处理当中。然而, 建立与受众有效的互动关系有利于缩短电视栏目与受众的距离, 及时了解受众的兴趣方向, 扩大线索来源, 针对性改进节目。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 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发展, 与受众的互动性大大增强。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完善信息反馈渠道, 促进与受众的沟通交流。 (1) 设立短信互动平台。短信互动是指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向栏目指定的号码编辑和发送短信, 从而参与到节目中来的形式。电视栏目组可以有选择地将观众的意见通过电视屏幕下方滚动条播放出来[3]47, 也可以设立幸运观众抽奖, 激发观众参与的热情。档案部门应认真收集、整理观众意见, 及时回答观众所提出的档案性、历史性的问题。 (2) 设立网络互动平台。利用网络互动具有参与度高、回复便捷、易于控制等特点, 在官方网站设立“留言板”、“观众互动台”或者开通微博, 扩大与受众的直接交流。档案部门应高度重视观众的意见, 避免网络平台开通后处于荒废、摆设状态。同时, 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主动地向观众宣传档案思想, 介绍档案工作, 提高民众的档案意识。
4. 挖掘纸质媒介传播潜力, 开发电视栏目衍生产品。
相对于数字媒介而言, 纸质媒介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内容的专业性、分析的深度性, 它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信息载体。因此, 档案部门在充分发挥数字媒介声像结合、跨时空、高速海量传播的优势下, 应探索与报纸、期刊、图书等纸质媒介合作的新模式。例如利用档案电视栏目的品牌效应, 在社会形成全民关注档案、全民保护档案的热潮, 在此热潮推动下, 适时进行品牌栏目的衍生产品开发, 与出版行业合作, 编研档案电视栏目丛书, 注重丛书规模化、专业性。配合电视栏目的播出和栏目丛书的发行, 档案部门还应适时地举办高水准的相关档案展览、图书展览、影视展览, 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宣传效应。
5. 利用手机、楼宇媒介、移动数字电视等新媒介开展轰炸式宣传。
如今, 新媒介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多媒体化的传播方式全面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 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 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 用户可通过手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08年发布的《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4亿, 手机报用户普及率达到39.6%, 手机报无疑成为人们一种全新的读报方式。2012年, 济南世博动漫嘉年华举办前期, 济南移动手机报对其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宣传, 活动期间, 又实时报道了其动向, 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期间参观的人数达三万余人次, 超过去年的20%。档案部门也应积极寻求与手机报运营商的合作机会, 借助手机报较高的普及率, 介绍近期档案展览、档案精品、档案栏目, 吸引潜在的参观者、消费者。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是以公交车、出租车、轨道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数字电视接收机作为信息接收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在地铁、公交车等空间封闭、频道固定环境下, 移动电视的垄断性传播具有无可比拟的广告优势;另外, 在乘车途中、等候期间产生了一系列时间和空间片段, 引发了人们对板块媒体的需求[4]17, 而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短小、片段化的内容刚好满足了受众的此类需求。档案部门应利用公交移动数字电视的强迫收视性、乘客等候时的无聊心理, 与媒体合作制作短小、精美、创意性的档案宣传广告, 同时, 也应注意宣传广告的更新, 避免因循环播放而造成乘客审美疲劳进而导致抗拒心理。
6. 分析受众的需求差别, 细分受众市场, 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档案产品。
在播出档案电视栏目、出版档案丛书、举办系列档案展览、轰炸式宣传档案工作的同时, 档案部门应从受众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以及对档案产品的了解程度、态度、使用等方面出发, 认真分析受众的特点、需求, 把受众分割成不同群体, 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合不同群体消费偏好和水平的档案产品。例如在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受众的前提下, 向特定精英群体提供档案手机资讯、数字电视专业频道、付费网络电视等服务, 实现档案产品的分众化, 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
虽然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潜在价值的挖掘, 但是我们应看到, 目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一直处于被动开发状态, 即媒体因节目需要而主动查询档案史料, 档案部门被动提供档案的状态。此状态不利于档案部门转变思想、改善工作, 同时因缺乏档案部门的主动参与, 也可能导致档案的真实性、历史性被篡改、扭曲。因此, 档案部门应主动与不同媒介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在合作过程中, 做好档案的提供、咨询、开发工作, 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 提高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和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文科.传媒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小军.电视媒介视阈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J].山西档案, 2010 (2) .
[3]张相涛.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传播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 2011.
传媒视角 篇8
一、研究奥运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意义
历年来, 具有百年发展历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成为吸引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关注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体育传媒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构成内容便是体育传媒, 同时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奥委会正常运作的重要的营销市场和经济来源。奥运会中展现运动员们高水平的竞技运动, 通过体育媒体吸引观众, 提高收视率, 增加经济收入, 其品牌价值得到有效提升。现代奥林匹克与体育传媒的高效结合, 使其运作程序商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但是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反而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自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来, 现代奥运与中国体育媒体之间所存有的相互关系得到充分表现。所以积极探索有效策略确保现代奥运与中国体育媒体和谐发展, 使现代奥运的环境得到净化意义重大。
二、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简析
(一)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发展简析
奥运视角下, 当代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主要有报纸类、期刊类以及图书类之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传播奥运会的形式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 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新中国成立前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前, 多以报纸、期刊、图书类为主要载体, 并辅以幻灯片和广播的形式对奥运会进行播报, 由于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 中国印刷类体育传播所报道的奥运会内容很少, 层次不高, 所引起的关注程度较低, 严重阻碍了奥运会在中国的传播。
2.上世纪50~80年代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发展状况。上世纪的50至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 对奥运会没有做相关报道。而十年动乱时期, 受极左思想冲击, 对奥运会的传播完全限制,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仍有报刊体育传播消极对待、甚至负面报道现代奥运的情况发生, 此时处于发展初始阶段的期刊体育传媒, 受文化革命以及与国际奥委关系僵化的影响, 中国期刊传媒的发展速度较慢。总体来说,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报刊、期刊、图书等印刷类体育传媒处于停滞状态。
3.改革开放后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发展状况。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 中国报刊加大了对体育新闻的报道, 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全国性报纸开辟体育报道专栏或者体育版。比如《人民日报》开辟的“体育之角”、《中国青年报》开辟的“体育爱好者”、《光明日报》开辟的“体育场”等板块, 针对奥运等重大赛事进行专栏报道, 以及各种体育特刊、专刊、图书纷纷推出等。为了满足体育传媒的发展需求, 一些报社专门成立体育新闻部门, 并且开设专门的体育板块。中国报业结构呈现多样化、层次化。
(二) 奥运会视角下中国电子类体育传媒发展状况
中国电子类体育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等体育传媒等, 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电子类传播奥运会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不同。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子类体育传媒发展状况。由于我国的电子类体育媒体的发展晚并且速度缓慢, 黑白幻灯片是奥运会的报道及内容宣传主要工具。1940年中国第一个广播电台建成并投入使用, 但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处于战争时期, 中国广播电台并没有针对奥运会进行报道。此时的电视体育传播还未出现。
2.20世纪50~80年代中国电子类体育传播发展状况。在上世纪50~80年代初期, 由于有关信息储存、传播的技术手段不完善, 甚至未出现, 奥运会传播信息的主要以报刊、广播、电视为基础。由于受国内、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我国电子类体育传媒中广播体育传媒对奥运会的报道处于停滞状态, 并且对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的报道以消极态度对待。
3.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子体育传媒发展状况。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的形式下, 广播体育传播开放了对奥运会的信息报道, 广播的受众群体不断壮大, 文化层次不断升高;电视逐步得到普及, 奥运会相关信息的报道以及实况开始通过电视进行传播。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使中国广播电视电子体育传媒的奥运会传播领域大大拓宽。具有快捷、方便、较高的覆盖率和较强的互动性, 并且经济成本低等优点的广播在奥运会传播中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而此时有着二十多年奥运会报道发展经历的中国电视体育传媒, 经过不断的探索、学习与创新已经逐渐成熟, 并在电视节目制作、播报方式上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随着人类科技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多媒体技术及信息化通讯技术出现, 网络时代的到来, 开启了现代奥运新纪元, 奥运会传播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举办期间, 我国互联网技术还不发达, 与体育信息发展达不到同步, 不能满足日益攀升的用户需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互联网体育传媒带来了发展契机, 中国体育传媒专业网站的数量大大增加, 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网络科技人才, 促进了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传播。在互联网体育传媒的作用下, 现代奥运得到快速发展, 而在现代奥运的促使下, 互联网体育传播得到了创新, 二者之前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统一发展的关系。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以其节目多、传播质量好、终端类型多、实用经济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
三、影响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的因素
(一)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政治影响
由于受各种时期政治的影响, 奥运会在中国的传播报道受到极大影响, 在奥运会发展过程中, 不同时期受政治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上世纪末期与新中国成立之前, 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局势极不稳定, 再加上连年战乱, 当时的政府部门对于奥运会的关注程度较低, 受中国政治因素的抑制, 这个时期的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发展处于滞留阶段。在70年代末期, 鉴于奥委会违背中国领土完整的“两个中国”论, 以及当时的社会形势影响, 促使我国断绝了与奥委会的关系, 同时也杜绝对奥运会信息的传播报道。自改革开放来, 经济的增长、政治的稳定, 为中国参加奥运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代中国体育传媒取得了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治为奥运会视角下的体育传媒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经济影响
奥运会的举办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基础, 其举办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 刺激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然而, 体育传媒与奥运会过度的商业运作对奥运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比如, 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中断或者延迟实况直播, 使观众对赛事的不可预知性受到影响。
(三)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传媒的文化影响
一场成功的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 更是一场文化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融合了绿色、科技、人文的三大理念, 重点体现人文奥运的核心。现代奥运不仅是荣誉上的竞争, 更是文化的渲染。2008年北京奥运将运动与中国的千年文化交融在一起, 促进了世界民族文化交流, 通过体育充分体现了世界人类人文思想及对于和平、友谊的追求, 促进世界各族人民和谐进步共同发展。由此可见,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发展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四)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科技影响
在中国体育传媒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科学技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体育传媒奥运会信息传统的传播方式。互联网以及移动多媒体广播快速便捷获取奥运信息的优势, 使中国体育传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的过程, 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者之间既互为牵制, 又互为影响。
四、奥运会视角下促进当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的有效策略
1.正确认识各个时期中国传媒发展的特点与不足, 加大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为奥运会视角下中国体育传媒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
2.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 积极协调中国体育与政治、文化、经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 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宣传奥运会文化精神;增加体育传媒研究的经济投入, 大力培育体育传媒产业的高级人才;强化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中国体育传媒中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 促使中国体育传媒健康稳步发展。
五、结束语
事实证明, 当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伴随着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逐渐壮大, 奥运会视角下的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本文面对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为当代体育传媒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栾娟.传媒批判视野下中国体育传媒的功能失调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传媒视角 篇9
关键词:问题,新视听,视角,电视传媒,发展方向,对策
一、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发展的问题
在新视听视角下, 电视传媒的发展方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探讨:
1. 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发展的问题有资源和网络的不完善
目前, 我国电视传媒的网络是宏观管理体制、发展方法共同建立的, 所谓的发展方法是四级办广电, 而宏观管理的体制则是将电视传媒条和块的形式, 以块为主, 以条为辅的进行分级管理, 导致了电视传媒的网络也被分成分散的条块形式, 从而, 导致了电视传媒的资源在不断的浪费, 而且电视传媒的网络发展一直都处在偏小的情况下, 也就无法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发展。
2. 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发展的问题有缺少专业的人才
由于, 从事电视传媒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人数不多, 其中有才华也就几个而已, 而且在专业学校中也很少有开设有关电视传媒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专业, 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电视传媒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 这样的形式, 根本无法达到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发展的需求, 因此, 一直以来电视传媒的工作人员中, 技术人员的人数一直都比行政管理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要多很多, 所以, 电视传媒也会经常录取一些其它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但是, 往往他们的工作都是不如人意的, 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电视传媒中所需要管理的知识, 从而也就导致了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的管理模式一直很不完善。
3. 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发展的问题有缺少企业化管理遏制了电视传媒的发展
如果电视传媒所播放的节目观众不太满意, 甚至也没有多少观众会看, 但是, 只要领导能够满意这个节目, 那么, 这个电视传媒的节目也照样可以继续播放, 不用承受被淘汰的风险。由于, 电视传媒没有真正的法人财产权, 在行动的时候, 要兼顾很多权责, 不可以独断独行, 因此, 当电视传媒出现亏损的时候, 自然也就不用自己承担, 而是由国家来承担的。如果电视传媒实行企业化的管理, 那么所有损益都是由自己承担, 但是要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是必须改变原来的各种形式, 所以, 导致了电视传媒的录取人数越来越少,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遏制了电视传媒的发展。
二、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发展方向的对策研究
在新视听视角下, 电视传媒的发展方向的对策研究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研究:不断的提高电视传媒节目的质量, 和不断的提高电视传媒与资本市场的合作力度, 以及不断的增强培养电视传媒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人才。
1. 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发展方向的对策有不断的提高节目质量
(1) 将电视传媒的电视节目专业化。在新视听视角下, 如果有效的将电视传媒的电视节目专业化, 那么, 则可以有效的提高电视传媒的知名度, 一旦发生什么重大事件的话, 所有电视传媒都在争相报道, 此时, 只有知名度较高的电视传媒, 才能让观众备受注目。
(2) 将电视传媒的电视节目公司化。在新视听视角下, 电视传媒多制作一些娱乐节目, 不仅可以脱颖而出, 甚至还可以为自己打出一个品牌形象。从而就可以有效的提高电视传媒的收益, 还可以有效的催动电视传媒的发展。
2. 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发展方向的对策有不断的提高与资本市场的合作力度
在新视听视角下, 电视传媒如果可以有效的提高与资本市场的合作力度, 那么, 则可以不断的提高电视传媒的市场经济实力, 甚至可以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去, 从而, 为电视传媒带来更好、更大的发展。当然, 在电视传媒与资本市场合作的同时, 必须坚持在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的范围内, 并且坚守道德素质而进行实施, 例如:电视传媒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发展现状, 然后利用一些市场和资本 (例如:信贷市场、股票、金融租凭、企业债券等) 的方式, 来获取更多的发展方向。只有不断的提高电视传媒与资本市场的合作力度, 才可以为电视传媒带来更好的、更大的、更有力度的发展, 从而不断的提高电视传媒的收益。
3. 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发展方向的对策有不断的增强管理人才的培养
上面第一大点中我们探讨了在新视听视角下, 电视传媒渴望获得相关的管理人才的急切, 所以, 应不断的通过实践、社会、学校等各种方式, 进行增强有关电视传媒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 在专业学校中, 应开设有关电视传媒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专业。只有培养出电视传媒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人才, 并且选拔出最顶尖的优秀人才, 成为一支创新、大规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才能为电视传媒的发展带来福祉, 也为电视传媒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带来了可靠的、优秀的人力资源。
三、总结
综上所述, 目前, 在学术界, 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化的发展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 在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只有不断的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 不断的提高电视传媒与资本市场的合作力度, 以及不断的增强电视传媒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 才能有效地为电视传媒带来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保证, 才可以有效地为自己打出一个品牌的形象, 从而, 有效地为电视传媒带来更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金云丹.电视传媒如何应对视听新媒体的挑战[J].管理观察, 2010, (12) [1]金云丹.电视传媒如何应对视听新媒体的挑战[J].管理观察, 2010, (12)
[2]王文超.我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 2008, (2) [2]王文超.我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 2008, (2)
[3]李龙珠.我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0) [3]李龙珠.我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0)
传媒视角 篇10
一、坚持“内容为王”,准确把握受众需求
从认知的角度看,受众喜欢知道自己所在地域或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对自己所熟悉的新闻容易产生亲切感,受众对自己熟悉的新闻很容易纳入已有的认知图式,感到可亲、可信。《奇葩说》主要讨论三类话题:成长问题、现实问题与“脑洞大开”的问题。这些话题都是受众身边的问题,满足了受众的接近心理。
同时,《奇葩说》满足了受众的求真心理。《奇葩说》将受众锁定为“90后”,该节目中一群真实的年轻人用真实辩论的方式探讨真实的热点问题,最终满足了受众的求真心理。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通过节目,受众可以学习如何融入社会,如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等,进而满足了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对选手们来说,这档节目或实现或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规划。就像马薇薇,辩论圈里神殿上的人物,通过《奇葩说》实现了自己将辩论推向大众的愿望。而《奇葩说》的辩手来自各行各业,人人皆可报名参加节目,由此该节目为大众提供了一条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道路。
二、辩题来源于真实生活的趋避冲突,易引起受众共鸣
所谓趋避冲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2]
例如,婚恋主题中“恋爱中要不要有备胎”“分手后还能不能做朋友”“结婚在不在乎门当户对”“伴侣之间应不应该看手机”“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没钱要不要生孩子?”等主题,涵盖了现在80后、90后正在面临的各个婚恋主题:恋爱、分手、结婚、相处、离婚、生育等层面中的心理冲突。这些话题就发生在受众身边,它们通过节目的形式、犀利的观点,破解受众的趋避冲突中趋向和逃避之间的内心冲突,达到节目中受众认真观看,节目后继续参与线下讨论的效果。
三、受众可以从中寻找到学习的榜样及问题解决的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52年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即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3]
尽管《奇葩说》具有十足的娱乐性,但它真正希望传达的是在探索新时代年轻人内心世界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上,让年轻人对自身生活有更加精准的见解,也学会更加多元地去看问题。例如,在“要不要牺牲贾玲救大家”这期节目中,蔡康永总结发言时意外倒戈,声称“没有人能剥夺别人的生命权”,坚持认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比一场辩论的输赢更为重要。同时,《奇葩说》所呈现出来的自由、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在让观众消遣的同时,还能够让人从中得到许多生活的勇气、经验。
四、传受双方的互动使受众观看节目的热情更加高涨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奇葩说》播出时受众可通过弹幕实时发布评论,吐槽节目笑点。在《奇葩说》播出以后,一系列的公众平台,如奇葩说吧、奇葩说专区、奇葩说电台、奇葩说官方微博等相继被创建,在网络平台上受到了受众极高的关注,使传播者与受传者能够相互作用。此时,受众作为受传者,同时也成了传播者。受众将接收到的信息处理后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便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对节目进行一定的改进。因此,利用公众平台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得到受众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节目更符合大众需求。
五、一些嘉宾兼具两性优点,打破性别刻板束缚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会形成一些先入为主的关于性别的根深蒂固的印象。[4]例如,在性别刻板印象中,女性娇小柔弱,男性高大威猛,女性情绪化、自卑感强,男性理智、自信。这种刻板印象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一种教条主义的束缚。《奇葩说》的一些嘉宾,如“少奶奶”肖骁、“名媛”姜思达、具有中性气质的邱晨等人,打破了性别的刻板束缚,同时拥有男女两性的魅力,最终成功地俘获了观众的心。
六、结语
《奇葩说》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分析受众心理,设置了一系列反映受众生活的议题,引起了受众的共鸣,同时通过娱乐的形式呈现出了自由、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在满足受众消遣需求的同时,还能够让受众从中得到许多生活的勇气、经验。同时,节目十分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且一些选手兼具两性优点,打破了性别的刻板束缚。总之,由于《奇葩说》满足了受众的不同需求,最终收获了如潮好评。
摘要:《奇葩说》是一档由爱奇艺打造的说话达人秀。节目由马东主持,并邀请了蔡康永、高晓松担任导师(第二季为蔡康永、金星),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新颖的节目形式,“奇葩”的选手,乃至脑洞大开的后期,使节目一经播出便大受追捧,成就了网生节目前所未有的“奇葩围观”现象。本文从大众传媒心理学的角度,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趋避冲突、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刻板印象、认知心理学理论等探析《奇葩说》热播的原因。
关键词:《奇葩说》,马斯洛需求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1]马斯洛需求理论[DB/OL].百度百科.
[2]趋避冲突[DB/OL].百度百科.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DB/OL].百度百科.
【传媒视角】推荐阅读:
从评批语言学视角看当今大众传媒与女性07-14
【四川传媒学院排名】四川传媒学院特色专业-四川传媒学院录取分数线06-07
传媒新词07-21
传媒05-23
财经传媒05-26
校园传媒05-29
儿童传媒06-20
传媒英语07-02
商业传媒07-13
传媒人才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