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产业

2024-10-06

传媒产业(共12篇)

传媒产业 篇1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据《中国时尚产业蓝皮书》定义,时尚产业是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及文化等需求为基础的,设计、制造、推广、销售具有时代先进性并装饰、美化人们生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组织及其在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为了研究需要,本文基于价值链,借鉴颜莉利用模块化理论研究时尚产业的思想,将时尚产业划分为设计、生产、品牌营销三个模块。

从发展阶段来看,传媒产业分为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产业以及互联网、移动等新媒体产业。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传媒产业主要分为原创设计、生产制作、提供服务传播内容、发行流通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模块化理论,将传媒产业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原创设计、生产制作和传播流通。而传媒产业主要创造内容产品和受众产品,从内容产品角度,“原创设计”即由创作者基于社会现实或自身灵感创作信息;“生产制作”则是将创作出的故事进行包装生产,使其成为一种内容产品(如电影等);“传播流通”即将该内容产品传递给大众,并由此得到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从而具备自身独特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并由此加强传播功能。从受众产品角度,当得到注意力资源后,传媒产业则可进行将传播功能售卖给广告主的二次售卖过程。在此过程中,“原创设计”变为由创作者以某一特定品牌或概念为标的,而发掘其内部信息或创作出与之相关的信息;“生产制作”则是将该信息进行包装生产,使其成为一种受众产品(比如广告等);“传播流通”就是利用传媒产业核心的“传播”概念,将该产品传递给大众,完成二次售卖。

二、时尚产业与传媒产业的关系

关于时尚产业与传媒产业的关系,袁琳指出“新媒体通过文化创意引领时尚产业的潮流趋势和设计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时尚产业生产效率;利用网络营销交互性的优势重构时尚产业的传统营销模式”。苏状、陈中雨则认为新媒体产业环境下,媒介除了作为时尚信息的承载者,更是“时尚符号的制造者、时尚趋向的引导者、时尚消费的推动者乃至时尚生产的批判者”。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新媒体对时尚产业作用的研究已成热点,但现有文献对其互动关系研究深度尚欠。因此,针对其不足,本文在对两产业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产业链各环节间的联结点,厘清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并以时尚新媒体为例探讨传媒产业对时尚产业带来的影响与机遇。

三、文化:时尚产业和传媒产业的共有基础与联系纽带

时尚产业不仅代表一种流行,更重要的是从文化中汲取灵感,顺应社会发展及人们的审美变化,创造出一种带深层文化内涵的流行趋势,进而从内而外地满足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因此可以说文化决定了时尚产业的内容。由于时尚产品承载着文化,受众又可以通过对时尚产品的消费体验,使文化得以宣传与发扬。

传媒产业的内容产品也要依托文化来创造,所以传媒产业的每一内容产品必然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而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处在不断创造和形成的过程中。其创造形成过程中以及创造形成后,都不可避免地被具化成各种信息,有一个不断向大众传播的过程。传媒产业即主要的传播手段之一,通过这种传播,对大众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同时使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总的来讲,文化是时尚产业与传媒产业的共有基础与联系纽带。两产业之间以文化的共性为基础,产生关联点,进行多个层次的互动。

四、时尚产业与传媒产业的互动表现

1、时尚产业对传媒产业的拉动作用

时尚产业为传媒产业的内容产品提供创作素材。传媒产业可以通过对时尚相关元素的整合,向大众传达时尚概念与故事,一方面引领大众时尚,发挥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也由此得到注意力资源,提高传播能力。电视媒体的时尚潮流趋势发布、时尚人物故事讲述等都属于此类。并且时尚产业也可作为传媒产业内容产品的故事、文化承载者,为其进行进一步传播。除了传媒产业的内容产品受时尚产业影响以外,传媒产业也可以以时尚产业某一特定的品牌或产品为标的,进行营销策划,从而生产出相关的推广文案、图片视频等受众产品,即广告。因此,时尚产业也可以对传媒产业的受众产品提供内容元素。

2、传媒产业对时尚产业的推动作用

首先,媒体是信息载体,传媒产业可以通过生产的内容产品为时尚产业提供概念元素,给予时尚设计师灵感,然后由设计师创新整合为新的时尚概念与样品,从而促进时尚产业设计模块功能的实现。其次,由于媒体是时尚样品的一种呈现方式,所以传媒产业既可以作为时尚概念的传播载体,成为时尚影响大众的一个主要渠道,也可以起到为时尚产品宣传营销的作用,从而推动时尚产业的发展。

五、以时尚新媒体为例分析传媒产业对时尚产业的作用

作为媒体,时尚新媒体向大众传播时尚产业相关信息仍是两产业最基础的互动。以此为根基,时尚新媒体可以得到受众资源、注意力资源,以帮助时尚产业传播时尚文化,引领时尚潮流,营销时尚产品,收集时尚消费者反馈等。更丰富的内容资源与更快的传播速度,使得新媒体的内容产品更加丰富且传递到时尚设计师的时间更短,从而增强了知识溢出效应。并且,作为时尚产业信息与顾客信息的传递中介,新媒体可以更快地向双方传递对方的更全面更精确的信息,使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缓解,从而提高经济效率,提高双方价值。具体而言,新媒体产业对时尚产业的设计、生产、品牌营销三个模块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对设计模块的影响

传统方式下是时尚产业设计师提供成型的产品设计,时尚消费者被动选择,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由于网络具备双向沟通的特点,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充分表达自身意见,进而通过新媒体的知识溢出效应和信息传递效应,主动影响时尚产品的设计。比如时尚企业在汇集整理分析顾客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并了解其目标客户的个性特质与心理需求后,可以对产品风格、产品外观等的设计进行改进,从而真正实现客户导向的产品设计。另外,新媒体作为时尚概念和时尚样品的一种重要呈现载体,也可以比传统媒体更快更多形式地进行传播,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以及提升顾客价值。

2、对生产模块的影响

时尚企业同样可以通过新媒体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和信息传递效应,更加了解顾客的需求。而目标客户群体内部交流评价信息的传递也促使生产者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等各方面的完善,从而大大提高时尚产业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制定生产计划的完善性。

3、对品牌营销模块的影响

时尚企业通过新媒体所传达的各类信息可以更好地对品牌进行定位,对营销手段和方式进行选择,以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并且,新媒体更多作为时尚产业的一种营销渠道,可以根据特定的时尚品牌或产品设计生产出特定的新媒体产业的受众产品,并利用新媒体快速传播与多形式的特点,满足时尚消费者在审美、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时尚产品的情感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而使消费者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

六、结论与启示

首先,传统媒体的主要功能在于承载与传播时尚产业信息,相应地,其主要的盈利来源于广告、消费者购买,而时尚新媒体则可以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并打通时尚产业链。比如时尚新媒体企业可以通过实现时尚信息在不同终端的覆盖,积累用户量,并建立时尚垂直领域的互动平台,打通所有内容,成为一个时尚垂直领域的入口,而后增加与品牌电商的对接功能,向用户进行基于位置的各项服务,收集分析消费者数据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时尚新媒体可以有诸如广告收入、用户服务费、与品牌电商的销售分成、向时尚企业提供数据或用户分析报告等多种盈利途径,而时尚产业同时在设计、生产、品牌营销各环节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由于知识溢出效应对时尚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提高全民的时尚意识,增加全民的时尚知识,可以为整个时尚产业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时尚媒体连接着时尚产业与大众,拥有着最丰富的时尚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提供,必然会大大提高其时尚的输出能力,增强社会效益,为时尚产业的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意义。

最后,时尚产业如今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努力通过与时尚媒体的互动,在产业链各环节提高文化内涵,并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决策,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颜莉、高长春:基于顾客认知价值的时尚产品定价模型[J].消费经济,2011(27).

[2]颜莉、高长春:时尚产业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要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五大时尚之都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3).

[3]袁琳:新媒体对时尚产业发展的推动性[J].出版广角,2014(4).

[4]苏状、陈中雨:试论时尚传播中的媒介功能——以新媒介技术下的网络时尚传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4(6).

传媒产业 篇2

2014-04-19 17:20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核心内容

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规模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长率较2012年上涨近4个百分点。电视、互联网及移动媒体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支柱。2013年移动互联网正式走入第一媒体的序列。广告市场重心仍停留在北上广和沿海一线。预计2014年传媒产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

光明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李瑞英)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传媒》杂志社合办的“传媒发展论坛2014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2014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传媒转型、融合与创新”。论坛上,清华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邓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以及传媒学界著名学者、传媒业界有关领导就传媒转型模式和融合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对话,共同探索传媒业的创新之路。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外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传媒蓝皮书目前已连续出版十年。在过去的十年期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通过持续对中国传媒产业的跟踪观察和研究,及时反映中国传媒发展现状并科学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文章亦被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该蓝

皮书已成为研究中国传媒产业的权威著作,并于2012年起被认证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伴随传媒发展演变和结构调整,今年的报告进行了重新架构,分为总报告、印刷媒体、广电产业、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媒生态、海外及港台地区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等7个部分。在对传媒产业总体以及各细分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对“转型”“移动”、“大数据”、“并购”等热点进行了跟踪,剖析了新技术引领下的商业模式与行业变革。

该报告指出:2013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互联网及移动媒体行业收入的增长幅度领跑各细分市场,市场份额超越传统媒体,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也追平电视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作用愈发明显。PC互联网的广告、游戏等市场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3年对于移动互联网而言,是具有里程碑的一年,移动互联网重构传媒产业结构,媒体未来趋向多屏融合;互联网媒体展开移动入口争夺,社交媒体开始开拓新市场。传统媒体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电视媒体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电视广告市场基本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电影票房和植入广告推动电影产业加速前进。另一方面,广播和期刊增长率市场衰退加剧,报业集团开始寻求转型革新的模式。

会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主编崔保国教授发布了2013年传媒产业主要指标数据。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体规模达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较2012年上涨近4个百分点。传统PC互联网的贡献率下降4.7个百分点;而移动互联网相关业态发展迅猛,对传媒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0.3%,较2012年上升12个百分点。随着手机用户和手机上网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未来还有较大成长空间。

专家认为,传媒产业未来五年还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初步预计2014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2017年达到1.6万亿元,文化传媒产业整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GDP占比达到5%。

蓝皮书指出,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保持连续12年上升势头,延续着全球电影市场的奇迹。但前半年的风风火火与后半年的不温不火以及影院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等现象,预示着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红利”可能逐渐稀薄,产业的内涵式发展迫在眉睫。专家分析,2013年国产故事片产量638部,同比减少影片生产量多达107部。全国电影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用7年时间突破百亿元大关,然后仅用3年时间就突破200亿元的纪录。票房总收入相当于36亿美元,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北美地区的1/3,稳稳领先于不到30亿美元总收入的全球第三大市场日本,票房增幅全球最大。2013年全国电影观众6.1亿人次,增幅30%;平均票价37元,略高于前一年36元水平。内地观众总人次在印度、北美市场之后,居全球第三;人均年观影人次0.4;如果限于7亿城镇人口,人均年观影人次不到1,远低于欧美以及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水平,市场潜力有待挖掘。专家指出,33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份额优势失而复得。2013年院线发行上映电影305部。60部影片票房超亿元,其中,国产片33部(含1部跨年影片)。在217.69亿元的总票房中,国产片收入127.67亿元,同比

增长54.32%,占比58.65%;进口片收入90.02亿元,同比增长2.30%,占比41.35%。国产片夺回之前失守的份额优势。特别是《西游降魔篇》以累计票房12.46亿元的成绩成为全年票房冠军,也成为国产影片历年来总票房第二名,居《泰囧》之后。专家提醒,中国电影观众和电影市场的培育还在进行中,2013年下半年的市场疲软很可能预示着市场一定程度的消费瓶颈,不少人预言的3-5年“超美”的产业目标未必那么容易、那么乐观。中国电影发展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即将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蓝皮书认为,2013年移动互联网正式走入了第一媒体的序列,全面抢夺了传统互联网的风光,更在使用时间上远远超越了广播电视、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成为占据人们工作、休息之外闲暇时间的最主要媒介。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用户规模持续攀升,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全体网民中所占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24.0%上升至2013年的81.0%。2013年,中国移动视频用户规模为2.47亿,与2012年年底相比增长83.8%,移动视频用户的增长率远高于网络视频。2012年移动视频用户规模占全部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的36.1%,2013年这一比例已经增至57.6%,移动视频正快速缩小与传统网络视频的差距。2013年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出现爆发性增长,游戏行业内用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换增加,手机网络游戏对于PC端网络游戏的冲击开始显现。中国手机搜索用户数达3.65亿,较2012年年底增长7365万人,增长率为25.3%,远高于整体搜索用户增长速度。2013年,微信的全面普及继续巩固了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与社交功能,移动设备的社交新媒体特征越发明显。微信平台用户强势突破6亿,至2013年年底,其全球月活跃用户达2.7亿,已跻身全球超级移动应用之列。年内,微信公众平台迅猛成长,微信公众账号规模已超过200

万个,信息交互次数高达亿万次,已跃升成为国内移动营销的新阵地,其5.0版本推出后其商业化布局初现,公众平台广告模式创新不断。2013年,移动商务市场爆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手机网络购物在移动端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用户规模达到1.44亿。从交易规模来看,移动网购当前已列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排名首位,2013年其交易规模已达1676.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5.4%,而同期PC端网购同比增速仅为35.7%。

中国传媒产业制度变迁 篇3

关键词:中国传媒业;二元性;产业制度演变

一、 前言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的功能。而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产业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则对产业发展、企业行为和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起到调控的作用。就中国而言,产业政策通常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产业的市场化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不同的产业,产业政策往往带着明显的产品属性的侧重点和调控时期的侧重点。

中国传媒业自诞生即具备了强烈的中国特色“二元功能”(龚周方,2008;周鸿铎,2003、2006):中国传媒机构作为传播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工具和国家机器,承担着事实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公共事业;自1979年之后,历经市场经济的转型与改革,传媒机构在不改变其政治属性和功能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具备市场经济特征的行为,以此盈利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因此,从传媒机构的企业性质来看,中国传媒既具备事业单位特质,又衍生出市场经济运行的能力--这使得新闻产品既有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公共物品性质,又有可交易的商品特性,例如广告版面/栏目。

从传媒机构与社会的政治关系来看,中国传媒既基于苏联共产主义理念的传统媒介观,同时又开始具备新闻专业主义和社会责任相融合的新型媒介观--这使得新闻内容既有宏观叙事的严肃内容,又有反映社会真实面目的其他内容,并且包括能满足或迎合受众对娱乐和消费信息的使用功能。

这种“二元性”在中国传媒制度演变的过程不仅是其演变的政治基础也是指导策略。

纵观中国传媒业自1978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传媒业经历了多种经营、集团化运营、资本进入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的制度主要决策者仍是政府,而不是传媒机构本身;并形成了市场竞争与行政垄断并存的多元制度环境。本文认为,中国传媒业从1978年以来至2010年的有关产业政策变迁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年~2003年,是中国传媒产业正处于由政府主导的、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并进行了多种经济活动的转型时期;但从其内容和影响来看,产业政策尽管有开放,仍是以准入监管为主;第二个阶段从2004年~2011年,产业制度转变为结构性市场推进,并对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准入监管为主的“事业单位”制初级发展

中国传媒机构自诞生以来一直以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运营主体。制度改革始于1978年中央8家新闻单位首次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随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新闻媒体的计划经济的财政投入逐年递减。

第一阶段为1978年~2003年,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传媒业进行自我改革的初级探索过程,一系列政策的颁布的重点并非在于机构的市场化行为,而是在保证传媒机构的“事业单位”的政治身份的前提下,关注政府与传媒机构之间的财政关系——在促使传媒机构的财政收紧和减免的同时鼓励进行企业化经济行为的尝试。在这个阶段中,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还出台政策,分别对报刊、出版社、广电媒体提出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分开并转制改企的政策要求;但只有极少数传媒机构尝试从事业单位向企业法人制改革并走了改制上市的路径。

有三个产业政策对中国传媒机构转型时期的制度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政策是1978年1月,国家财政部核准《人民日报》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从此中国传媒业开始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制度改革,以取代传统的“机关报”的纯事业单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制度既保证传媒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和其新闻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重要的政治属性,同时又开始在经营盈利的市场化路径上进行尝试。第二年1月,上海《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大陆的第一则报纸广告,也是第一份媒体广告。

第二政策是关于1985年广播电视被列入第三产业进行统计,这表明政府开始承认了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同年,家财政部决定对新闻媒体的投入开始逐年递减。1986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逐步建立有特色、能体现自己广播媒体理念的品牌识别系统,广播品牌识别系统主要包括频率标识、呼号、宣传语、台标、台歌、节目名称、包装、主持风格,等等,广告收入直线上升,曾经创下每半小时广告时长12分钟的惊人记录,引起了很大的反响①。1987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广播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提出了电台、电视台不断扩大有偿服务、逐步缩小无偿服务节目服务范围,并提出了广播电视二重性的基本观点②。“二元性”首次明确成为中国传媒机构市场化运作改革的重要制度特征。

第三个政策是著名的“17号文”。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简称〔2001〕17号文,以集团化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开始了,开始了跨地区、多媒体大型传媒集团化改制的大幕。这是首份关于中国传媒机构进行集团化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文件,并制订了延续至今的集团化改制的产业制度。

新闻出版总署③随即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例如规定报业集团属于事业性质,实行党委(党组)领导下的社委会(编委会)负责制,党委(党组)书记兼任社长。报业集团应认真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从而增强舆论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并特别强调加强选择并积极培育和扶持十余家名社、大社作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试点,将组建“广东省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和“山东出版集团”地方出版集团,实行“政事分开”,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行使行政监管职能。但是,出版集团和报业集团一样,仍属“事业性质”,实行党委(党组)领导下的管委会负责制,党委(党组)书记兼管委会主任。

紧接着,国家广电总局《影视制作经营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原广电部令第16号)、《电视剧管理规定》(国家广电总局令第2号)就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发行行业准入管理,制定了实施细则。例如规定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务的机构,必须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简称“制作经营许可证”),有主管部门、注册资金不少于300万元、从业人员不少于2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经验、并有固定场所均可申请这个“制作经营许可证”。国家广电总局对制作经营许可证实行总监控制、分级管理。这是首次对中国企业进入传媒产业进行了“准入机制”的设计。当年12月,中国最大的新闻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同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新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将传播与文化产业明确定为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一,尽管将传媒业与文化产业合并一类有可能存在一定歧义,但也意味着将传媒业作为“产业”首次做出了明确的界定。2001年,根据国家对传媒产业分类的制度,广播电视总局提出了有线电视台与有线电视网分离、节目制作与播出分离、节目采编与经营分离的各项举措,使得业外资本可以绕过媒体的新闻宣传职能,投资于有线电视网、广告代理、节目制作等经营性领域。

与这种市场化的尝试性制度相对应的是,中国传媒机构开展了经营模式,但比较单一,主要是“拉广告”,尽管广告规模增长速度很快。据有关资料显示,1979年,全国广告行业从业人员为1 000人左右,广告经营单位只有十几户,当年的广告营业额约1 000万元;1981年广告营业额突破1亿元,1987年超过10亿元,1993突破100亿元,2003年突破1 000亿元大关,而各个传媒机构的广告员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广告从业人数已经超过93万。

三、 多元化结构并存的制度与市场发展

第二阶段为2004年~2010年,在经过市场化准备后,中国传媒业开始迎来了发展的市场转制的实施期并步入高峰期,涉及领域包括企业改制、资本运作、政策和制度关注的焦点是外来资本准入、传媒企业产权归属以及退出机制,以往坚守的“二元特性”诸多制度底线不断被突破。本文认为,有三个产业政策对2003年后的传媒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个政策关乎外来资本进入中国传媒业。尽管中国在入世的承诺中并不包括中国传媒业的开放时间表,不过,在2005年8月,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委仍联合制定《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规定》,首次明确了非公有资本及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方式与限定。允许外商以独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设立包装装潢印刷、书报刊分销、可录类光盘生产、艺术品经营等企业;在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外商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设立出版物印刷和只读类光盘复制等企业,或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设立和经营演出场所、电影院、演出经纪机构、电影技术等企业,参与国有书报刊音像制品发行企业股份制改造;但是,禁止外商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广播电台(站)、电视台(站)、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及播放公司、电影制作公司、互联网文化经营机构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港澳除外)、文艺表演团体、电影进口和发行及录像放映公司以及出版业。这个政策与以往政策不同的是,“事业单位”的制度底线已经演变为“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的条件”。

第二个政策关乎传媒产权的归属。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的,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根据这个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所管辖的传媒机构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政策和执行细则,自此“转制改企”全面推开。

第三个政策是2009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报刊评估和退出机制:以市场评估制度替行政退出。例如,中国报纸出版机构尽管在2003年有600多种退出,尚余二千多家,但这些报纸“只生不死”,即使有些报纸无法继续生存,仍可以售或出租刊号而维持生计。建立评估和报刊退出机制可实施报刊资源的科学配置,使优势资源向综合性传媒集团、专业性企业传媒集团和转制后有能力的经营性报刊出版企业倾斜。退出机制实施后,不少省份对报刊进行了“退出”尝试,例如辽宁省,以年度核验为基础,以市场化选择和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五类情况作为退出主体:一是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负债严重的都市类报纸,如《沈阳今报》、《都市青年报》,两报已负债4 807万元;二是发行量很少的专业类报纸,如《北方体育报》、《青年知识报》;三是经济效益逐年下滑,需要逐步调整结构的广播电视类报纸,如《葫芦岛广播电视报》;四是按规定已不具备继续出版资质条件,存在严重出版安全隐患的报刊,如《中外服装》、《市场与消费》;五是整改验收不合格,未通过报刊年度核验的报刊,如《辽宁汽车》。

在这个中国传媒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后期,产业政策对传媒企业的市场化进程是显而见的。但是,有一个企业行为现象仍然值得特别关注:即传媒机构的“转制改企”仍实施较慢,这其中既涉及产权改革的问题,也涉及资本多样化的问题。

有些机构的下属子公司已成为上市公司,母体机构仍属于无“法人性质”的事业单位,直到2009年才陆续实施改制。例如在广电系统方面,尽管根据国家对传媒产业分类的制度,广播电视总局在2001年就提出了有线电视台与有线电视网分离、节目制作与播出分离、节目采编与经营分离的各项举措,但是像上海文广传媒,直到2009年才开始(在全国电视机构中属于率先)整体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2009年10月21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分拆而成的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这标志着全国广电系统制播分离试点拉开大幕。自2009年1月起,湖南卫视对旗下10个频道重新调整定位,并以主推原创综艺节目的湖南娱乐为“创新节目孵化器”;2010年,根据湖南卫视的第三轮改革,即“制播分离”的规划,湖南广电中的经营性资产、业务和团队将会逐渐装入“市场主体”芒果传媒;当年6月28日,湖南广电总台和芒果传媒同日挂牌,当天,湖南广电宣布欧阳常林兼任总台台长与芒果传媒董事长。

2009年的广州日报进行了自身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即传媒类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规划。首先将符合要求的综合类报纸《广州日报》,以及文化、生活、娱乐、资讯类报刊《老人报》、《舞台与银幕》、《岭南少年报》、《广州早报》、《新现代画报》等进行了采编与经营的两分开,其次将符合政策要求且整体经营状况良好的全部传媒类经营性资产——约为42亿资产划拨到经营不良、2008年公司营业利润亏损8 779.78万元的实际控制子公司粤传媒(深圳:002181),实现广州日报社传媒类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

但是,根据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的相关政策,《广州日报》及系列报的采编业务和人员不进入上市公司,采编分离及采编费用补偿方案至今未确定。而这个方案关系到未来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

传媒企业资本多样化的尝试仍属少数。辽宁北方联合传媒通过资本多样化达到了改制转企的目的。作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与天津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成功实现跨地区合作;又与民营出版公司合作——收购“湖南蓝猫”绝对控股权以及与上海盛大文学、国内最大的教辅民营书业公司北京金星国际教育集团等合作组建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自2007年以来已与二十多个国家知名出版公司实现合作,2009年被商务部授予中国文化产品重点出口企业。从2010年开始,集团与台湾著名图书用品公司合作,拓展了大陆简体字版图书在台湾市场以及东南亚市场的销售。

从上述两个阶段的分析来看,中国传媒产业的制度演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历了财政免除、承包经营、企业化改制以及公司上市等市场化特征的运作方式,但是,产权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如何多样化仍然是目前传媒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从中国产业发展路径来看,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必须从产业制度上消除其阻碍,否则中国传媒业未来发展势必受到明显牵制。

注释:

①见《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品牌探索之路》,范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网站http://www.rgd.com.cn/rgd/xxyd/ nfgbyj/zl/9135.shtml。

②见《广播影视产业研究》,郑大群,http://ytv.blo g.hexun.com/1927642_d.html。

③见“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的通知”http://www.chuban.cc/cbfg/dlcbfg/zl/200701 /t20070104_8339.html。

参考文献:

1. 崔保国.改制与转折: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总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5.

2. 龚周方.传媒资本运作: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小企业”.岭南新闻探索,2008,(1).

3. 龚彦方.转型改制时期的中国传媒现状分析.学术研究,2011,(6).

4. 孙正一,农秋蓓,柳婷婷.我国新闻媒体资本运营情况初探.中国记者,2001,(5).

5. 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45.

6. 周鸿铎.传媒经济“三论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5-89.

作者简介:龚彦方,主任记者(副高),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王胡瑞,广东省新闻学会副研究员(副高)。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透视 篇4

一、什么是传媒产业

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 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 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 传媒的信源 (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 , 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1、它是对人们注意力的二次售卖, 传媒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是通过产品本身的售卖获取回报的,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这是一种二次售卖的经济, 将自己的观众和读者卖给广告商从而获得经济回报。

2、一个传媒的影响力越大就有越多的广告商, 所以许多传媒企业在起初都是不盈利的, 在初期要尽力打开市场获得一定的影响力, 进而获得读者的注意力资源, 然后进行售卖, 因此一家媒体的影响力就是它的资源, 而它的读者在社会中所有的影响力也就是他的影响力, 一家都市类报纸和一家财经类报纸所有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二、传媒产业为什么会迅速发展

传媒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它是具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克拉克定理, 资源合理劳动力资源注定是要朝着第三产业转移的, 因此, 传媒产业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已不容小觑, 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美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 作为知识经济里十分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十分重要的支柱产业, 而在我国的发展显然还没有完全发掘潜力。

2、当今世界不仅是依靠硬实力, 而且软实力也越来越重要, 传媒产业的发展就是软实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初,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 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每个国家的硬实力增长了, 既为软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软实的增长提出了要求。

3、传媒产业现在有高回报率, 因此, 根据比较收益的原理, 更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会向这个方向集聚, 因此传媒产业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4、传媒产业中与最新的技术紧密联系, 基本上每一次新技术的发展都抓住了, 而现在则在大力发展网络再现技术, 正是由于传媒业总是跟随着新的技术的脚步不断变革发展, 从报纸到广播, 到电视, 再到现在的网络, 新的传播技术总是很早就影响到传媒的形式与内容, 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

三、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现状

作为文化产业内核的传媒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并不乐观:

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传媒产业中力量分散, 基本上没有形成什么大的传媒集团, 不管是出版业还是报刊业, 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流 (我国的主流媒体基本都是党报集团, 但它并不是真正市场意义上的主流媒体) , 这无疑削弱了我国传媒产业的实力和对外影响力。

2、没有实现大传媒的融合, 世界上发展较为成熟的传媒产业都形成的传媒的融合, 作为老牌的贝塔斯曼集团 (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ld Brand Lab) 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二百三十六。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八十一) 在起家时顺应印刷术的发展, 印《圣经》起家, 建立了出版小作坊, 发展到现在是拥有欧洲最大的电视广播集团——RTL集团、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集团——兰登书屋、欧洲最大的杂志出版公司——古纳雅尔、BMG (贝塔斯曼音乐集团) 、包括Sony BMG音乐娱乐和BMG音乐发行公司的大集团, 并且通过俱乐部和在线业务销售媒体产品和服务。基本上是横向的联合了传媒的各种形式, 而我国都还没用真正做到这种联合。

3、我国的传媒都局限在国内的市场都没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也就是没有做到“走出去”, 像默多克的新闻集团, 从澳大利亚起家, 逐渐向英国, 美国发展, 现在拥有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太阳报、于去年更是收购了有名的华尔街日报, 在我国更是合资了凤凰电视台, 而我国至今都没有一家有实力走出去的传媒企业, 因此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仅仅局限在国内, 没有一家有世界影响力的传媒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

四、如何发展我国的传媒产业

我国要大力发展传媒产业:

1、要有有利于它做大做强的政策环境, 我国的政策规定地方办报不能跨地域, 这就使我国传媒企业在地域上的联合受到限制, 而且报业和出版业有一系列的准入机制, 比如出版社只能由国家, 不容许民营资本的进入, 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主体的进入和自由竞争。因此我国要逐步放松政策的准入。

2、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中国的传媒要走出去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而不是一味的复制西方传媒的道路, 在产业的结构优化上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 要通过比较找到中国的优势所在, 从而发展适合我国大众需求的传媒模式。

3、可以充分运用资本的运营手段, 我国现在有丰富的外资储备, 在国际上可以收购一些有名的发展成熟的大传媒企业, 以它原有的模式运行, 进而带动国内的发展, 真正的走出去影响世界。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传媒产业的产品关乎广大群众的精神领域, 因此传媒产业并不像其他的产业, 它不仅仅要强调经济效益, 更不能忽视它的社会效益。

5、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现在的网络发展迅速, 博客、ebook发展迅速, 因此我国要想在传媒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就要充分利用网络这种新媒介, 研究一种新的媒介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倩:《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 《统计与决策》2008年03期

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篇5

一、2010年中国传媒业发展情况概览

自2004年至今,中国传媒产业产值实现了翻番。而移动传媒与互联网发展快速,正在逐步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而相较于此,报业、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尽管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但在总体产业格局中的比重正在下降,整个中国传媒产业结构也正发生着改变。

1、报纸

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印张增长2.01%。

近几年,我国报纸广告整体呈现上扬态势,尽管前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而伴随经济形势的好转,广告市场也逐渐回温。根据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报业广告实收平均增长率仅为2.75%。这一数据在2010年前三个季度分别达到了23.53%、19.46%和13.78%。根据慧聪邓白氏的调研数据,2009年,我国报纸媒体的全年广告投放额突破900亿,达到了911亿元。截至2010年8月,报纸媒体的广告额已经达到了637.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达到18.2%。

在广告经营增长的同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报业广告市场并未与整体广告市场同步增长,二是广告结构恶化。2010年我国报业广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支柱行业的广告集中度下降,房地产、IT等优质的广告资源比重下降。如央视CTR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报业广告刊登额比2009年同期增长21.9%,其中,零售业增长35.7%,汽车大增50.9%,而作为报业第一大广告行业的房地产广告仅增长1.6%,其在报纸媒体的广告投放份额已经从200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24%。这些情况会影响到报业广告的进一步回升和增长。

2、期刊

200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平均期印数16457万册,总印数31.53亿册,总印张166.24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02.35亿元。与上一年相比,种数增长3.16%,平均期印数下降1.85%,总印数增长1.53%,总印张增长5.23%,定价总金额增长7.96%。定价总金额较“十一五”第一年的152亿多元增长了近33%,总印数增长近11%,总印张增长超过21%。

但与此同时,期刊业的广告经营额与发行收入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期刊广告经营总额为30.37亿元,较上年的31.02亿元下降2.1%,发行收入为166.3亿元,较上年的167.1亿元下降了4.8%。此外,我国期刊业年总产值和年广告总收入在我国整个新闻出版行业10000亿元的年产值中,占比不到4%。同时,期刊结构目前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在9800多种期刊中,科技期刊有4900多种,大学学报2000多种,行业期刊有1000多种,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期刊不面向市场,而真正面向市场的消费类期刊不到1000种,这与发达国家的期刊结构差距较大,我国的期刊结构亟待转型。

3、广播电台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播综合覆盖人口率达到96%以上。2009年,中国广播电台整体广告收入为81.46亿,增长12.79%。其中,实现自营广告收入71.87亿元,同比增长低于整体增速,同比增速下降(08年同比增速为8.79%);

在全国广告收入中占比由上一年的3.60%下降至2009年的3.52%。

尽管传统媒体广告正在逐渐被分流,但就广播电台来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迅猛增长,逐渐受到了广告商的青睐,甚至获取了电视广告的部分分流,其增速领跑其他传统媒体。不少广播电台获得了新的发展,如浙江电台交通之声今年广告额破亿,成为浙江首个广播亿元频道。

2010年,中国广播业的一大进步是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地探索,尤其是在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数字化发展、跨媒体经营等方面不断尝试。在全媒体应用方面不断升级,逐步由内容生产者和制作者向信息集纳者转变。北京广播电台先期已经开播了DBA视频频道并上线手机WAP网站,2010年3月,北京广播电台又开通了问城网,并在实现北京全境广播数字化的基础上,推出推送式广播服务,使终端产品大大丰富。

4、电视台

据国家广电总局初步统计,2010年1-10月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目前虽然电视广告播出时间缩短,但是我国电视业经济效益却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额超过12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创17年来的新高。据预测,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收入将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行业内外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广电产业发展预期普遍看好,电视广告收入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今年试点实行了“不对称进入”格局,以广电为主,政策全力支持广电进入电信,广电获得了先期发展权,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正在提速。

5、互联网媒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中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2.92亿,在互联网用户总数占比超过一半以上。网民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20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预计2010年该数字有望达到300亿元。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和移动传媒正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互联网使用终端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加剧。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带动了我国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

二、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传媒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将经营性媒体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并支持媒体企业发展,是近年来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媒体生产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深入推进传媒体制改革,发展传媒产业指明了方向。

不可否认,只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才能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激发生产活力。我国是传媒产业大国,但要成为传媒产业强国还需要在深化体制改革上做文章,以往事业身份的传媒机构通过改制重组,引入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念和机制,才能彻底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

在出版领域,我国出版社机构陆续完成转制任务。此外,49家党报党刊集团也实现了

宣传编辑和经营业务的分离,经营部分正在转企改制。目前,中国已组建了29家出版集团公司、24家国有新华发行集团公司、3家期刊经营集团、49家报业经营集团,市场主体更加明确,有效开辟了市场化融资渠道。《中国文化报》作为全国第一家部委主管整体转制的报纸,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公司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一开始就明确了转制后的企业与主管单位和出资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2010年10月,辽宁日报集团所属辽沈晚报社获中宣部批准,成为全国都市报作为非时政类媒体整体转制的试点单位;这一举措也拉开了我国非时政类媒体转制的大幕。

广电领域的改制主要以“制播分离”为切入点,将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资源、编播管理、新闻采编、播出总控等保留事业体制,作为政府出资主办的事业单位,履行广播电视运营的管控职责;将广播、电视中市场属性较强的节目制作(除新闻外)、推广发行、广告经营和衍生业务及其他经营性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2010年,央视提出“破中心、立频道”的战略思路,节目的制作与管理将更加直接,频道制会更加科学化;2009年末,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原辽宁电视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和辽宁教育电视台合并为辽宁广播电视台,同时开始全面实施制播分离、产业延伸的广播电视体制的全面改革;此外,湖南广电集团借鉴上海文广“一分为二”式的制播分离理念,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多元产业,并积极谋划上市融资。

2010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东方网、北方网、千龙网、大众网、浙江在线、四川在线和华声在线等10家新闻网站完成转企改制,成为首批选定登陆A股的新闻网站上市对象。

截至2010年10月底,国内A股市场共有40多家传媒类上市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达到300多亿元。这4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是通过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上报IPO的文化企业已达上百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传媒企业。无法回避的是,转型同时也伴随着“阵痛”。目前,绝大多数媒体改制的难点还在于员工对过去“事业”身份的留恋。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并创造性地改革内部人事机制,在维护转制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突出激励性管理,才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事制度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媒体数字化转型迈出新步伐

随着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的日益提升,国内媒体也深刻的认识到,向下一代数字媒介终端整合已不仅仅是发展的要务,而是未来生存的保障。传统媒体与数字化终端和移动网络的融合,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基本是从编辑制作手段的数字化起步,向终端平台的数字化发展。其具体途径为:一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改造传统媒体,使其更加适应数字时代受众阅读和视听需要;二是主动向数字媒介终端延伸,开辟新的媒介“蓝海”:

2009年12月28日,CCTV的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正式上线,并于2010年正式取代央视网成为网络传媒产业的一支航母级新军;而作为首家登陆iPad的中国媒体,《中国日报》也开启了中国媒体新一轮数字化转型的热潮。此后,国内众多媒体纷纷针对ipad推出应用程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助三网融合的东风,集成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对传统广播内容进行可视化开发,开拓视频新天地;《光明日报》着眼于切实提高新媒体的驾驭能力,自主研发移动新媒体“光明云媒”,国内首次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了传统纸媒的版面设计;在出版领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江苏移动合作、开发电子书项目,通过打造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信息服务、数字化内容出版三大平台,并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基础,借助数字化战略形成了竞争新优势,推进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新华社借助新的媒介技术,开播了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大大提升了中国新闻的海外影响力,它借着数字化战略转型的机会,向全媒体华丽进军。

(三)资本运作和多元化经营取得新业绩

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体制培育和资产重组三大功能,借助资本运营的手段可以使传媒业尽快实现市场化和规模化经营,同时使我国传媒企业的经营运作逐步进入科学化的轨道。而多元化投资作为一种增加企业收益机会、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市场策略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传媒机构所运用。

报业方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秉承“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媒体”的发展理念,依托传媒主业,首创了“一媒体一公司”的运营模式,做强主业。“以报为本,多元发展”培育了资本经营,房地产和高新技术三大重点多元业务,收获颇丰; 2010年8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分拆采编和经营,以42亿报刊经营业务资产整体注入粤传媒,至此广州日报社传媒类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2010年,河南日报集团总收入中的报刊经营收入比重由以前的90%以下降至50%左右,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走在全国报业集团前列。

出版领域,中南出版集团将图书、期刊、报纸、网站、手机报、数字报、框架媒体、电子、音像出版物等多品种、多介质媒体整合为一体,2010年前三季度,中南传媒实现营业收入30.85亿元,净利润4.34亿元,并于今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

在广电领域,湖南广电集团以湖南卫视为标志的精品频道品牌、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运营品牌、以金鹰影视文化城为标志的产业经营品牌、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标志的节庆活动品牌已经成形。这些举措在新的媒介融合市场环境下,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多元化并巩固了其优势竞争地位。2010年5月,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联实现数字电视新媒体与电子商务、金融支付的无缝衔接,共同推动中国新型文化传媒产业、金融支付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此外,东方传媒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收购星空卫视在华业务,在有效延伸集团投资产业链的同时也推动世界传播格局的变革与发展。

伴随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媒机构在经历了初创期的摸索后,其市场行为也日益成熟。媒体在跨产业、跨地域的多元化投资中,资金筹措能力、资本整合运作能力越来越强,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在坚持立足新闻主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经营领域,改变单一的传统传媒业务,向多元化、集约化、集团化、全国化、跨媒体方向发展。

三、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2010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处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一年,是传媒企业极力加大开发市场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传媒产业步入“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目前,传媒产业相关的十一•五规划均已进入成果验收阶段,各部门的十二•五规划正陆续出台。2011年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传媒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将成为未来体制改革的重点

依据国家制定的传媒产业转型政策,未来经营性宣传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将继续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新闻网络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将陆续完成。而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完成之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出版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组建大型出版集团,并向适应媒体融合趋势的数字化方向转型。针对报业和广电业而言,发行体制改革和制播分离改革将深入推进,覆盖面和影响力将不断扩大。同时,国有传媒企业将进一步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政策引导下,传媒产业内部将培育出一批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发挥在市场机制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基于数字化和移动化的传播形态更加丰富

新技术的发展,推动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以移动互联网络为通信基础,搭载高频处理核心,具有更长电池续航时间和清晰的显示技术及影像还原技术的手持便携式接收终端成为

未来媒介终端的发展方向。在媒介融合不断加深和拓展的形式下,复合型的传播模式代替了单一的传播路径和平台,以互动性、即时性为特点的微博等开放型信息传播平台的出现颠覆了信息传播的传统路径。传统媒体将顺应这一潮流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开发数字化的传播形态,从以新闻内容生产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综合性信息内容生产并提供即时信息服务为主的模式,同时积极介入微博等新的传播平台中,抢占一定的话语权,巩固自己的影响力。

(三)媒体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开展新的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业将是未来国内的媒体机构争相进入的下一个领域。在体制机制转型升级的同时,原本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依存的媒体,在未来终端一体化的前提下,其原有的宣传事业功能将进一步泛化。更加细分的市场将催生有偿的信息推送和定制服务,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但服务对象为有特定信息需求的普通消费者或机构。

具体路径上,在终端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媒体作为专业的信息集纳商,凭借多年来构建的信息渠道和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发挥在采集信息上的传统优势,深耕新闻信息的内在价值,依托更加精细的目标受众定位技术,借助自身的公信力和传播优势,提供有偿的定制信息服务以及信息增值服务将是传媒产业下一个发力点,从而摆脱以往高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局面,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的信息服务。

(四)通胀预期下,传媒产业发展喜忧参半

2011年的总体经济形势依然会伴随通胀的压力,包括纸张、印刷、设备更新、人力资源成本等在内的传媒产业总体运营成本将继续提高,这给转型初期现金流普遍不充裕的传媒产业将带来巨大的现实压力。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到希望。借助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为传媒企业参与海外媒体的兼并重组提供了绝佳的良机,也为传媒企业走出国门开辟了一条捷径。此外,一些进口新型设备的采购成本将会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下调。

(五)国家传播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即将出台的传媒产业十二·五规划向产业内部的深入贯彻落实,传播体系建设将得到加强,具体来说将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重点媒体的传播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继续得到推动;民族语言广播的投入继续得到重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将加快发展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实现手机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统一集成管理,播出控制以及电子节目指南(EPG),用户端数字版权(DRM)等管理系统。在国家政策促动下,传媒产业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宣传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宽带互联网普及、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农村公共项目的建设。同时,国家将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和政策倾斜。

结语

似乎是在不经意间,中国传媒业已经走完新世纪第一个波澜壮阔的十年,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亿元,2004至2009年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45%;预计2010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可达5620亿元。这些数字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令人赞叹,它凝结了中国传媒人十年的创造、十年的汗水,它体现了中国传媒人十年上下求索、披沙沥金的卓绝精神。

而今,传媒技术日新月异、转企改制的进程如火如荼,三网融合的曙光依稀可见„„可以说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市场环境都为中国的传媒人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传媒业会在“十二五”期间以及之后更长的时间里更

光线传媒布局全产业链 篇6

“转型”“跨界”“融合”已经成为2014年影视行业的最热门词汇。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军影视制作,影视与游戏跨界融合,让传统影视行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作为影视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光线传媒也正在积极谋划战略转型。

电影与综艺并举

“以前光线的主营业务是电视节目制作,但是现在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的比重是一样的,电视剧业务则会进一步压缩。”光线传媒总裁助理兼发行总经理田甜表示。

创立于1998年的光线传媒一直与华策影视、华谊兄弟一起,被视为影视行业的龙头企业,但早期业务各有侧重。相比以电视剧起家的华策影视和以电影起家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专注于电视节目制作与发行。时至今日,光线传媒的战略重心正在悄然改变,电影业务已经和电视节目制作并重,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一剧两星”政策出台,对影视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电视剧制作完成后不一定能播出去,存在较大风险。而电影是纯市场化的,“目前电影市场规模是300亿,明年突破400亿没有问题,现在一年有几十部电影都过亿,说明市场容量很大。随着观影人群和观影习惯的养成,未来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田甜表示。

2014年,光线传媒在电影方面动作不断。《港冏》《左耳》《鬼吹灯之寻龙诀》《全民危机》《诛仙》《谋面》《古剑奇谭》《钟馗伏魔》,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等陆续开始拍摄或已经进入后期制作当中。6月12日,光线传媒与欢瑞世纪等共同开启了围绕《盗墓笔记》、“电影+电视+游戏”联动开发、十年200亿的大计划。之后不久,光线传媒再次召开了以“开辟电影新世界”为主题的“光线影业上海大计划”发布会,拟投资100亿元在上海开展“中国电影世界”主题项目,打造“中国迪斯尼”。

虽然光线传媒的投资比重有变,但电视节目制作仍然是光线传媒的核心主业。即将于10月24日起每周五晚7:30分与观众见面的Rising Star是光线传媒的“扛鼎之作”。Rising Star中国版可谓大手笔,版权引进花费了上千万元,四位评委的出场费达到上亿元。光线传媒电视事业部总裁张航表示,“2014年是光线传媒的转型年,我们拒绝了很多千万级的小节目,騰出精力做大事。”

在光线传媒看来,Rising Star是一档改变中国人收视习惯的创新模式节目,能够促使新媒体用户回潮电视屏幕。Rising Star不同于以往音乐类真人秀的最大特点是直播和互动APP的引入,该模式节目最早出现在以色列时,就被誉为“真正与新媒体融合”的综艺节目。田甜表示,Rising Star中国版会坚持季播的编排模式,突出与观众的互动。“不管别的国家播出习惯怎样,但是中国像《爸爸去哪儿》这种季播的编排模式我们是不会打乱的,至于接下来会不会做出一些小的调整和变动还要看具体的播出情况。”目前,光线传媒以平均每年制作5档大型综艺节目的速度,位居国内最大的模式节目制作及运营公司之一。

扩张业务版图

在继续深耕电影、综艺市场之外,光线传媒正在积极布局游戏、动漫、新媒体等领域,打造自己的全产业链版图。

2014年,光线传媒先后投资页游公司仙海科技、手游公司热峰科技、动漫公司广州蓝弧。田甜表示,光线传媒收购收购游戏公司不光是为了做游戏,而是看中这些优质IP资源很有价值,希望将其做成网络剧、电视剧、打造整个产业链。光线传媒与欢瑞世纪、光线传媒等合作的“盗墓笔记大计划”,围绕《盗墓笔记》这一IP,开展电影、电视剧和系列游戏的联动开发。整个计划的开发周期长达十年,预计该系列票房、版权销售、广告、游戏收入、衍生产品等市场价值超200亿元。《古剑奇谭》同名电影和游戏,《诛仙》电影也已列入下一步开发计划当中。

在光线传媒看来,文学出版和动漫是娱乐产业的主要源头,电影是娱乐产业链条的顶端。未来,动漫产业将是光线传媒关注的重点。光线传媒的《秦时明月》是部较高水准的国产动画电影,另一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也被光线寄予厚望,“要成为动画片领域的阿凡达”。

此外,光线传媒在股权投资方面也获益颇丰。2013年10月,光线传媒投资8.29亿元入股新丽传媒,帮助新丽传媒实现了100%剧目在主流卫视同步播出,像《辣妈正传》《悬崖》《北京爱情故事》《父母爱情》等都在每年最热播电视剧中占据一席之地。光线传媒参股的游戏公司也表现出色,投资1亿元收购10%股权的天神互动拟借壳科冕木业上市,光线传媒持股权市值已达到6亿元。这类外延扩张也是光线传媒增强影响力和实现商业价值变现的重要途径。

传媒思维+互联网思维

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动漫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全媒体市场前景可观,吸引了众多不同类型的企业进入,未来这一领域的竞争也同样激烈。面对跨界竞争的“战国时代”,田甜表示,光线传媒拥有传媒公司的传统优势,同时也会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变革。

光线传媒很早就进入了电影领域,2006年旗下的光线影业发行了第一部影片《伤城》,开辟了光线传媒的电影之路。目前,光线传媒已经构建了全国最大的电影营销发行网络,辐射全国150多个城市,拥有50多部电影投资发行营销经验。特别是打破了传统发行模式,对影片进行属地化、贴近化营销和发行,把电影营销做到了细致化、精准化。

“我们的优势是有传媒的思维”,田甜表示,光线传媒是做传媒节目起家的,所以更懂得传媒营销宣传点。“我们一直强调宣传能力和发行能力。当然核心竞争力还是一剧之本,这是根基,但在此基础上宣发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这方面目前没有其他公司能和我们相比”。

田甜表示,面对影视公司转型做全产品线的大趋势,必须要有互联网的思维。“虽然目前我们向电视台出售产品的比例超过向互联网出售的比例,但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一定会超过电视台。”光线传媒打造全产业链是围绕互联网人群展开的。“现在做电影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年轻,一个是女性”,田甜表示,这部分观众是电影的消费主力人群,光线传媒现在做的产品都是在迎合年轻人。

创新发展思路 激活传媒产业 篇7

一、创新传媒运行机制, 提高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赖于传媒机制的深化改革。没有机制的保障, 一切创新都要大打折扣。“厚报时代”、“多频道时代”的到来, 宣告了传媒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 传媒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即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现在的“供过于求”。传媒新时代的到来需要有新的机制与之相适应。

推进传媒机制创新, 无论从宏观管理层面还是微观操作层面, 都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再造, 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束缚传媒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我国的报业集团化改革起步比较晚, 但发展迅猛。自1996 年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以来, 各地纷纷行动, 不到十年时间, 全国大大小小的报业集团出现了四十多个。报业集团的发展优势在于集约化经营, 在新的发展阶段, 报业集团的经营结构要向立体化、集约化方向转变。要从经营战略上进行调整, 有条件的报业集团要从以印刷、发行、广告等传统报业经营为核心的业务战略, 向以精确定位的内容产品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为核心的立体化经营战略转变, 改变单一经营, 特别是过度依赖广告经营、甚至是某几类广告经营的模式。

2005 年, 国内报业形势严峻, 在省级党报集团中, 唯独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总收入和利润总额出现了大幅的增长。这充分得益于其以创新体制求发展的理念。“两纵三横”集团化管理框架和“一媒体一公司, 两分开一本账”体制, 使事业和产业生机焕发, 活力涌流。所谓“两纵三横”, 即在办报和经营方面实行自上而下的“两分开” (“两纵”) , 同时形成三个层面的集团化管理格局。

房地产行业广告近几年来一直是报纸重要支柱行业广告, 占整体广告30%左右的份额。受全国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全国不同地区房价在下降, 影响平面媒体的房地产行业广告, 南昌也不例外。2014年, 江西省发行量最大的江南都市报, 经过第一季度对市场的观察、分析, 意识到房地产行业广告形势严峻。 决定从房产广告入手, 对房产行业广告进行体制创新经营。 《江南都市报》 引进有经验、懂专业的团队与房产部重组, 成立新的房地产事业部。对内, 房地产事业部以公司的名义与报社签订合同;对外, 以江南都市报房地产事业部的名义开展工作。对内, 按公司化运作进行考核与奖惩, 形成一支更具市场开拓力的团队, 从而达到提升房地产行业广告市场份额的目的。房地产事业部的机制创新给江南都市报带来专业的策划与服务、一线城市媒体成功的操作经验以及本地丰富的客户资源, 为提高房地产行业广告刊登, 提升江南都市报品牌影响力带来了新的突破。

二、树立品牌意识, 整合营销传播

报纸也是一种产品, 这种产品的最终销路如何, 取决于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这个整体形象就是品牌。要使某份报纸在传媒业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传媒人必须要有浓厚的品牌意识, 要从整合营销是全局高度来关照报纸。报社将可利用的各种营销传播方式综合运用, 加强协调, 让它们对外传达一致的声音, 实现“以一个声音说话”, 以便在读者心目中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

在这个方面, 报纸能够提供满足受众的信息尤为重要。报纸应该从必读性、可读性和选读性入手, 从受众的信息需求入手, 提高自身的信息内容质量。必读性层面关注的是人们安全、生存的资讯需要, 受众可以据此增加知识, 引起思考, 优化其决策, 从而通过信息的获取创造更高的价值;可读性层面满足人们社会交往和赢得社会承认和社会尊重的资讯需要, 站在核心受众的社会立场上决定传媒的资讯采集、资讯处理和话语表达, 实现定制式的服务, 与自己的受众同呼吸共命运;选读性是满足人们个人价值实现的资讯需要, 是专门化、窄众化下的特定受众的个性化成长需要, 有选择地提供这类资讯服务是“粘合”目标受众, 形成高度传媒“忠诚度”的重要手段。

关于品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应该拥有单一品牌还是若干品牌?我国报纸上网起步并不早, 但现在已从报纸网络版转向了具有独立意识的报纸网站实体。如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媒体网站金羊网, 已经成为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传统业务为依托的一个集新闻信息、服务信息与周到快捷的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新型传媒企业网站, 全国的各大门户网站 (搜狐、新浪、网易、TOM、中华网、21CN、焦点网等) 的广东地区新闻信息, 20%~40% 均由金羊网授权发布。再如千龙网, 人民日报的人民网, 中国青年报的中青在线, 广州日报的大洋网, 江西日报的大江网;它们均已不满足于再现报纸的内容, 而是尽可能地提供全面的新闻、丰富的知识、系统的服务、充分的交流甚至包括电子商务。这就是所谓传媒扩张中的“一体化”模式, 即将过去的单一层次的媒体生产通过媒体扩张, 形成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以及图书出版等多层次、立体化的媒体运作, 不但能够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极大地降低运作成本, 而且有助于形成和提升传媒的品牌及社会影响力。

三、技术和内容上探索, 创新传媒产品

传媒集团以生产内容产品为主, 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革新内容产品, 优化报刊结构, 调整产品定位。我国现阶段的报业市场中特别是都市类报纸同质化倾向愈来愈明显,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急需要传媒推出差异化、个性化的内容产品, 才能更好地服务受众, 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进而获得自身发展。

对于报业集团来说, 技术创新主要是创办新的报刊媒体的产品, 从新闻信息源到采编、印刷、发行、广告这个报纸生产流程的创新, 报纸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增值的资源开发创新等等。面对新媒体、新传播技术的挑战, 南方报业从四面出击, 在新媒体产品和技术方面探索创新突破:一是开发网络杂志。2005 年8 月15 日, 由南方报业集团旗下南方网开发的多媒体网络杂志 《WOW!ZINE.物志》 正式创刊, 内容主要包括潮流热点、个性家居生活、旅游日志、名车驾玩、前沿数码推介、城市消费热点等。其最大的特色是能够在线阅读、逐页下载, 浏览者无需等待所有的内容下载完毕就可开始阅读;目标人群是年龄为25 至35 岁的城市主力消费人群。二是推出手机报。2005 年8 月,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东移动合作推出的手机报正式“发行”。目前, 南方报业推出的手机报包括 《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 和 《南方农村报》 等等, 同时提供彩信、WAP两种版本, 用户超过30 万户。三是打造第二代门户网站——奥一网。2006 年1 月11 日, 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电信部门合作推出的第二代门户网站——奥一网正式上线测试。两个月的公开测试, 相继完善了各类产品的内容和功能, 已于2006 年3 月16 日正式运作。

以报刊媒体为例, 技术创新包括新闻采编思维、报道表现手法的知识创新, 如新闻图片、标题制作使用、版面风格等新闻处理技巧方面的技术创新, 还有报纸栏目设置、报纸板块结构的产品创新等等。如2008 年的奥运报道, 江南都市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一是做强A1 叠奥运新闻, 保障阅读;二是做足A2 叠奥运特刊, 突击市场。面对奥运盛事, 各媒体无疑都卯足了劲, 如何在芸芸众报中脱颖而出。江南都市报决定对版面进行美化包装。在封面设计方面, 利用A1 叠和A2 叠两个封面的优势, 恰当分割主题, 着重强化标题。集中当日最为关注的金牌或赛事。在图片处理方面, 手段多样, 善于结合电影、戏曲等艺术表现手法, 或以大图垫底。从而营造独树一帜的视觉盛宴。

报业的主要产品是报纸, 但是报业生产中最具有价值的, 实际是用来充实报纸版面的新闻内容和新闻相关信息。具有震憾性的重大新闻和最贴近的新闻, 是现代社会多数人群关注的焦点, 关键是我们用什么形式、什么载体将侧重点各有不同的内容提供给不同的受众。

以往许多媒体, 即使是现在的许多媒体, 在刊登领导人的相片时, 总是考虑维护领导的形象, 相片拍摄得一本正经, 满脸严肃, 十足的脸谱化。而南方日报在刊登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相片时, 居然将其“仰天长笑”的形象放在第一版, 这的确有些“离经背道”的味道。 但正是这种“离经背道”, 才是真正的拉近领导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是思想解放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 这种看似“离经背道”式的报道方式反而更能增强受众对传媒的信任度。

四、 建构传媒产业价值链, 实施跨区域多元化经营

广告在我国当前媒体产业主营收入所占比重过高, 而与此同时, 广告资源的基础又相当脆弱, 严重受制于国民经济的波动和循环。广告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较大, 整个经济的不景气或者是相关政策的变更都有可能带来广告收入的波动。因此, 仅仅依靠广告不足以保持经营收入的稳定、以及持续增长。

目前, 我国传媒产业的经营从总体上来说, 其主流经营模式仍然是“单点式”的, 即围绕着内容生产将相关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搭建起来。超出“单点式”经营, 展开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建构, 实行多元化经营, 是传媒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进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产业价值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为基础, 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

在传媒产业格局上遵循“以报为主, 多元发展”的方针, 分散主业经营过度集中的风险。传媒产业的赢利模式一般为“卖内容”、“卖广告”、“卖活动”、以及“资本运作”这四种模式。我国传媒产业的一个基本现实是, 过度依靠“卖广告”这种单点支撑的赢利模式, 不仅使传媒经营的风险程度很高, 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传媒经营发展进入到一个很难继续提升的“平台期”。

创刊于1988 年的齐鲁晚报, 遵循“打造新闻精品超市, 满足读者高尚需求”的办报理念, 顺利实现了向主流报纸的转型。报社事业稳步向前。办好报纸的同时, 还积极开拓事业发展空间, 成立了传媒投资公司, 办起了矿泉水企业、棋院、艺术团。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还实现了与生活日报、大众网的有机整合, 新闻资源、人力资源、媒介资源得到了合理的调配使用。跨媒体和跨行业是其多元化经营的两条腿。报纸媒体可以涉足网络、图书等多媒体运作, 提高自身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运作成本, 形成传媒品牌, 提高影响力;改变单一的“广告推动模式”, 变为“多点支撑”模式, 比如利用现有的资源针对企业提供专门的资讯服务, 与企业联合从事调查、咨询服务;通过发行渠道进行物流配送服务等。

随着信息、网络等技术的高速发展, 各种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相互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 传统的图书报刊等与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电信产业、互联网产业、娱乐产业的互相渗透, 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重组, 已成传媒业发展的显著趋势。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与成都电视台的有效融合,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跨媒体发展, 烟台日报的多媒体创新等都在跨媒体发展上有杰出表现。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速度正随着媒体融合的加快而迅速壮大。

与此同时, 有实力的报业集团正在积极地尝试跨区域经营, 探索跨区域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跨区域经营可以将一个地区报业集团的资金、优秀人才、管理理念等移植到别的地区, 为报业集团开发异地市场, 为集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获得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报业集团的跨区域经营也将成为未来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的另一个趋势。自2003 年11月11 日, 由光明日报与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创办的 《新京报》 在北京创刊, 开辟了报业集团跨区域扩张的先河, 各地的报业集团也都在努力地推进跨区域经营。在 《新京报》 获得成功后,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频频出击, 《21 世纪经济报道》《城市画报》 等已经在读者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扩张基本上是对传媒业的深度开发与拓展, 并没有脱离主营业务,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报业集团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国内外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使传媒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是当前传媒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传媒业的发展也必然面临国际化的趋势。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经过广大传媒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我国传媒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传媒业的体制机制、发展方式、传播手段等, 都在发生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将使我国传媒业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 跳出条块分割的狭小天地, 运用网络技术, 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但是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传媒业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传媒业人士应继续解放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树立机遇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放.品牌学[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2.

[2]沈正赋.解读传媒[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周鸿铎.传媒产业市场策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鞍山传媒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篇8

广播影视业包括广播影视节目 (作品) 的制作、发行和播映 (含放映) 。鞍山广播传媒主要依托鞍山广播电视台、鞍山报业集团、千华网、鞍山广播网、岫岩影视剧拍摄基地以及市内、各 (县) 区影院, 主导产业为广播电视服务、电影和影视录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鞍山市广播影视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未来将沿着产业转型、媒体融合、服务升级的轨道演进, 将鞍山广播影视产业打造成为融合多种媒体业务和文化业态的综合性文化传媒产业。主要将通过下述举措实现。

(一) 坚持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

新闻宣传是广播电视事业的中心, 也是发展广播电视产业的基础。鞍山广播电视台要坚持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 努力发挥各频率频道的载体功能, 做强传播品牌。在广播方面, 要通过市场细分, 寻求“广播”与“窄播”间的契合点, 聚焦目标听众。在电视方面, 要通过强化节目的指向性和专业性, 不断推出新内容、新形态, 不断形成新亮点。

(二) 鼓励实现跨界改革创新

形成“广电传媒+X”的跨界发展模式。通过组建演艺中心, 采取“广告—门票”营销方式, 拉动广告增量, 创新全市联网的票务平台, 联动销售鞍山各类文艺演出票券。着力建构“中国鞍山微电影产业园”, 打造集微电影研究、剧本创作、拍摄、特技、动画、配乐、审批发行、宣传、教学、后期开发与投融资为一体的微电影产业集群。依托岫岩影视剧拍摄基地的地域文化风貌, 与周边自然、历史资源和文化旅游设施联合成为产业共同体, 着力开发影视基地的旅游功能。

(三)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全面推进三网融合, 鼓励交互式网络电视、视频点播、手机电视创新性业务应用, 加快依据媒体形态定制节目内容的创作生产。以高清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为基础, 推动智慧文化、智慧社区、智慧旅游建设。以智慧鞍山“1+4+N”工程为依托, 开发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型平台。

(四) 提高影视品牌活动影响力。

以鞍山本土的历史、文化、人文、生态为主要内容, 打造本土化、特色化栏目和作品。围绕鞍山特色品牌等彰显鞍山特色的文化题材, 推出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精品, 推进本土自有院线。依托岫岩影视剧拍摄基地, 搭建起鞍山影视拍摄基地与域外项目合作的对接平台。借助刘兰芳、单田芳等曲艺大师的优势, 利用广电媒体和新媒体传播, 实现体裁内容、艺术传承、演艺创收、影视制品等诸多方面的创新。

(五) 拓展广告营销模式

鞍山广播电视台面对媒体市场的新形势, 应不断调整广告结构, 拓展营销模式, 通过“专业节目、品牌广告、活动营销、大型会展”四轮连动的方式, 为鞍山文化产业发展搭好平台。其一, 创新广告栏目。通过与市场全面对接, 找准栏目着眼点。其二, 推进会展经济。积极打造“汽车文化节”“电视购房节”等展会活动, 通过发挥节目导向功能和展会的产业聚合功能效应,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做大展会经济。其三, 转型销售媒体。继续探索分账销售、合作销售、团购销售等模式, 并进军大型文体赛事的票务销售领域, 为进一步为文化活动进行市场化推广奠定良好基础。

二、鞍山出版印刷产业创新发展举措

鞍山的出版印刷业以鞍山报业集团印刷厂为重点, 整合鞍山印刷发行资源而形成。将重点发展印刷复制服务和发行服务, 未来将打造成集数字创意策划、绿色印刷、数字出版平台运营于一体, 面向互联网、移动网络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数字印刷产业基地。具体将通过实施以下举措实现发展目标。

(一)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印刷品创意中心, 支持重点印刷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实现无版印刷、彩色桌面排版和数字印刷, 培育几家大型高端技术印务包装企业。加快引进国内包装印刷龙头企业, 培育和发展一批示范性大型印刷集团, 成立鞍山印刷包装产业园, 着力提高印刷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

(二) 健全出版发行产业链, 实行多元化经营

依托西柳服饰、岫岩玉饰品、满族民族服饰等特色资源, 发展本地专业市场配套印刷服务产业。鼓励引进外商和民营经济投资印刷包装企业, 建立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包装园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打造鞍山一流的书刊批发市场、中心书城、县 (市) 区书城及农村基层发行销售网点。

(三) 实施印刷发行行业“走出去”战略

鼓励印刷包装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 组建出版、发行、包装等全产业链园区。鼓励本地印刷发行企业承接国内外优质图书、期刊和数字出版物等产品与服务, 实现全媒体经营格局。加快融入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印刷发行行业, 谋求产业配套和产业延伸, 带动下游包装、物流等产业发展。

三、新媒体产业创新发展举措

新媒体产业是指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依托, 主要包括新兴媒体产业和新型媒体产业。鞍山市为更好地落实中央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性意见, 制定出台《鞍山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支持和推进鞍山市传统媒体做大做强, 提高新媒体文化产品的服务能力。

鞍山市有力推进以“三网融合”为基础和运作平台的数字化传媒产业和文化内容服务, 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实现鞍山媒体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发展手机报、手机网站、手机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高清电视、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 建立一些新媒体优质品牌, 开发智慧城市服务平台。建立并推广政府公共新媒体, 实现网络行政化与网络民主监督,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面向机械制造、建材、服装等多个行业的中小企业, 以鞍山市的岫玉、西柳服装、钢材、南台箱包等特色产业为依托, 阿里巴巴·鞍山产业带项目正式落户鞍山通尊产业园, 鞍山市与阿里巴巴、通尊集团联手共建鞍山电商产业带。同时, 以动漫游戏研发、数字竞技、娱乐体验等为核心, 以国际化、科技化、体验化为导向, 发展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数字音乐等数字新媒体娱乐产业。具体将主要通过几下几方面实施创新发展。

(一) 全面推进“三网融合”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广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双向改造, 大力发展融合性业务, 加快发展数字化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督。推动“智慧城市平台”建设, 全力开发贴近政府、民生和行业应用的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和文化内容产品。

(二) 加快发展媒体融合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改造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 促进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大力发展新闻网站、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应用, 积极推动视听新媒体业务。实现鞍山报业全媒体转型, 建成全媒体传播平台, 规划建设新媒体产业园, 打造新媒体产业集群。

(三) 支持电商培育行动

鼓励鞍山及各县 (市) 区利用互联网开展文化产品信息发布、在线订购与交易支付。鼓励文化企业完善电商服务体系, 发展新型电商模式。支持文化企业与BAT的合作, 扩大展示交易活动。在服装、箱包、书画、玉器等产业集中度高、独具鞍山特色的领域, 培育一批自有行业垂直电商平台, 打造鞍山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 建成区域交易平台。

(四) 鼓励动漫游戏企业创新

通过制定政策, 吸引国内外知名动漫游戏机构落户鞍山, 支持与省内其他城市中小动漫游戏企业组成行业联盟, 发展壮大企业。可以设立专项资金, 吸引动漫游戏人才进入创意产业园区, 鼓励支持高等院校与动漫游戏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另外, 可以围绕冶铁、玉器、温泉和千山等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动漫游戏的创作, 加快动漫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与国内外知名动漫游戏公司合作, 加快提升本地动漫游戏企业创作生产能力。搭建动漫制作、宣传、营销三个平台和全媒体分发平台、衍生品设计开发和授权平台, 推进动漫内容创作、音乐创作、节目制作、版权交易等动漫产业链发展。引导扶持动画游戏制作企业研发以互联网、手机等移动终端为技术平台的动画、游戏、漫画产品, 定期举办各类动漫游戏设计大赛。

四、保障措施

(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将按照中央、省和市委的有关要求,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着力点,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服务运行机制, 建立良好的广播影视文化市场秩序。

(二) 加强组织保障

在鞍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产业办公室的领导下, 有效推进传媒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 就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出年度计划, 并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 并按计划加以落实。

(三) 构筑人才高地

将通过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 为传媒产业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 不断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储备, 改变专项人才稀缺的状况, 通过按需设岗、按岗定人、竞争上岗、按岗分配、全员考核、全员绩效等机制建设, 调动人才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传媒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展示交流等活动进行专业培训。

(四) 加大财政扶持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用于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 拓展文化产业市场空间。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 推动文化与市场对接、文化与资本融合。鼓励传媒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文化创新建设资金。

大众传媒中娱乐产业现状分析 篇9

传媒产业在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机遇里利用技术及资本运作模式的创新发展迅速,形成了丰富的表现形式。随着传媒产业市场化进程的日益完善,市场机制对传媒的发展导向及刺激性越发明显。根据文化产业规划,传媒产业将形成更加完善的准入制度,同时市场使行业的竞争常态化、激烈化,传媒产业的受众也愈加专业化,受众水平和需求的提升促使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当前,在收视率主导的传媒行业中,电视节目商品属性得到不断的强化,商业价值成为电视行业中除去社会价值的另一大经营目标,促使娱乐传媒得到了长足发展。

业内学者普遍认为当前大众传媒的娱乐产业出现低俗化、同质化、偏离主流价值观等问题,在电视业界和电视观众中,一种强调社会主流核心价值、品质媒体的呼声和期待越来越强烈。在看似的矛盾中,大众传媒的娱乐产业与强调社会主流价值的电视节目能不能有效融合成为业内的新课题。

2 娱乐产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主流价值模糊

低俗化娱乐节目盛行的主要原因是主流文化价值诉求和价值观的迷失。娱乐节目对民族文化及主流价值观的承载力过低使娱乐中张扬的有不少是一些非主流的东西。比如一些娱乐节目打破传统,冲击道德底线,打造了一批靠炒作出名的人;还有一些节目过分以豪车美女为噱头,以戏说调侃为卖点,却毫无实质性内容,在社会价值沦陷的同时取得巨大的广告收益。这些低俗的娱乐节目都严重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当然,给娱乐节目赋予主流核心价值不是要否定他的娱乐性,而是要提升娱乐节目的社会价值,在服务受众的过程中引导群众的价值观,使受众不仅体验到娱乐节目的乐趣,更要在其中受到价值观的熏陶。

2.2 追求纯粹刺激

一些娱乐节目以窥私姿态追求猎奇,对封建迷信、情色、恶搞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等乐此不疲,给受众纯粹的感官刺激。例如,一些相亲节目在舞台及嘉宾的表现方面过度渲染,使金钱、欲望甚至肉体的表现层出不穷;一些网络剧则在内容上追求刺激、恶俗的题材,过度扭曲伦理道德,颠覆主流价值观。这些虽然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但也严重影响了年轻人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3 大众传媒中娱乐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构建新型产业机制

文化管理部门应主动构建大众传媒管理新机制,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完善节目报备审批管理程序。同时,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导入“社会美誉度”等指标,打破唯收视率论天下的现有格局,推动传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新建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争格局,激发传媒产业创新意识,提升国家软实力。同时,打破现有的运作模式,将电视台根据公益与商业性质相区分,由国家补贴打造新的公共电视台,以“社会美誉度”为考核指标,制作并播出一批高品质的主流节目。

3.2 提高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力

在发展娱乐传媒产业的同时融入公益性元素,为此国家权利部门下拨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公益文化产业发展。但中国城市与农村、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分化差距显著,且文化产业离群众越来越远,各类嘉宾出场费飙涨,以至于成为一线电视台的主要支出,而另一些二线、三线电视台则无力邀请,以至于节目效果上两级分化,好的创意得不到好的效果,出现唯明星论高低的局面。这样作为公共事业的电视台服务受众越来越少,公益属性缺失严重,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力越来越差。为此,国家应规范演艺市场,约束明星经纪市场,使各电视娱乐节目进入多头竞争的良性循环。作为大众传媒主流的娱乐产业更应加强公共事业的发展,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以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思想指导,充分发挥传媒行业的社会功能。

3.3 以创新驱动动发展

大众传媒最根本的发展动力是创新,这也是“十八大”报告提到的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的机遇。随着大众传媒表现手法的丰富,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媒形式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强。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受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对文化的审视能力也不断提高,这样就对传媒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也使传媒产业被动的进行创新。

目前,国内大众传媒的娱乐产业最大短板就是创新。大多数娱乐节目都是海外节目的复制品,在复制内容、形式的同时将其价值观也原原本本地搬到国内。电视台在克隆之后往往会收到奇效,从而引进版权变的批量化,娱乐节目制作根据原版模式变成简单的流水生产,使很多娱乐节目从舞台布置、音乐选排、台本编写、灯光设计都同于原版。而国外原版的节目设计大多已经导入了心理学、语言学等研究分析,以至于部分国内娱乐节目误入歧途,偏离了主流社会价值,将不符合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东西带入国内进行宣扬,对社会价值体系造成冲击。只有激励原创,遏制简单的模仿之风,才能够让娱乐节目更加接地气,使娱乐节目与强调社会主流价值的电视节目有效的融合。

3.4 创新传媒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大众传媒娱乐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健康发展的根本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是传媒产业链条中最具能动性的一环。高效发挥主观创造性对于实现大众传媒的娱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传媒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整个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 结语

大众传媒的娱乐产业与强调社会主流价值的电视节目有效地融合,其关键在于抵制大众传媒的娱乐产业低俗化、同质化,通过构建新型产业机制,提高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力,激励原创等手段之后,必将使我国大众传媒中的娱乐产业进入新的高度,开创服务社会的新局面。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众传媒中娱乐产业现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娱乐产业出现低俗化、同质化、偏离主流价值观等问题的两个原因——主流价值模糊和追求纯粹刺激,进而提出了针对大众传媒的娱乐产业与强调社会主流价值的电视节目有效融合的建议,以期通过构建新型产业机制,提高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力,激励原创等手段之后,促使我国大众传媒中的娱乐产业进入新的高度,开创服务社会的新局面。

关键词:大众传媒,娱乐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1]袁援.转型期中国传媒公共政策定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徐书婕,赵奕杨.刍议中国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13,(1).

新媒体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影响 篇10

我国传媒产业的规模变化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我国传媒产业的规模也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就我国的传媒产业规模而言, 2004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核心层产值已经达到了3000亿, 这个数字到了2005年转变为3205亿元, 到2006年为止已经上升到4236亿元。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传媒产业是呈迅速扩张的形势, 但从具体的结构分布来看则是新媒体的发展最为显著, 主要包括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方面。在手机电视、手机短信以及手机游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此外, 增幅较大的还有图书出版、电视广告以及期刊广告和电视收费等传统媒体。早期较为稳定的传媒产业规模正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这种规模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我国传媒产业的结构变化

伴随着传媒规模的变化发展, 其内部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长期以来, 图书出版一直占据着传媒市场的最大份额, 电视广告以及广播广告等媒体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近些年来, 除了有线电视还能保持稳定外, 其他传统媒体的收入都是呈下降趋势。这些都是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导致, 新媒体的出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用户群。而移动媒体的市场份额和收入都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已经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新媒体对于我国传媒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新媒体即为我国传统传媒产业产生了冲击的同时, 也为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有利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合理改革与发展。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原因

1.新媒体迅速发展普及是其经营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我国的传媒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包括传媒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早在2005年, 移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总收入占传媒产业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 并仍然呈现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原因涉及许多方面, 首先就是新媒体迅速发展普及为其经营收入的增长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基础。互联网以及移动电话成为了新媒体的信息载体, 而这部分用户的数量是一个巨大的受众体, 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互联网以及移动电话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 新技术以及新应用的出现, 也起到了强化新媒体的作用, 并吸引着更多的人群。

2.新媒体价格下降使其对传统媒体的替代性增强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性条件, 许多产品也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出现了价格的下降。产品价格的下降使数字产品由过去的高端、小受众体转变为如今的普通日常用品, 拥有了广大的用户群体。由此产生的影响颇为广泛, 新媒体价格的下降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用户, 增强了新媒体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不再具有绝对上的价格优势, 并由于新媒体的自身优势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于传统媒体的替代性。此外, 由于受众偏好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 也间接地拉动了新媒体消费量的增加。年轻人追求时尚新潮的价值观念, 使得新媒体更受青年人的喜爱,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新媒体还将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

结束语

打造高校传媒完美产业链 篇11

从高端社区到大学校园

2007年初,陈刚开始从事媒体行业,“当时没想要做校园媒体,因为离开大学大概二十多年了,很久了”。后来之所以从事校园媒体和他之前做的一个项目有关。

那时候正值北京奥运会举办前的关键一年,北京提出了“绿色北京,人文奥运”的口号,陈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和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合作了一个电池回收箱的项目,“在北京一千家高端社区里做电池回收箱,把回收箱做成一个电池的形状,就和5号电池放大很多倍一样。”陈刚花了很多精力去做这个项目,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想居民应该把废弃的电池仍到里边,没想到后来却变成了垃圾箱。”项目虽算不上成功,却给他带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商机。

就在做回收箱的项目时,有很多大学的环保组织找到陈刚,他们提出要将电池回收箱推广到大学。但是这样的想法起初并没有引起陈刚的重视,“高端社区里的电池回收箱都成垃圾箱了,大学校园里的回收箱不敢想象”。

陈刚的话并没有削弱学生们的热情,在他们的再三邀请下,陈刚和这个环保组织一起走进了大学校园。陈刚说:“当时我脑子里的大学是没有广告这个概念的,我们那个年代学生都穷,现在真是不一样了,也出现了很多种的广告形式,像体育场、报刊亭、超市里的框架、电视等等,突然发现大学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打造品牌忠诚度的最佳时期

之后陈刚认真地分析了这个市场。首先是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他在网络上做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平均是5500多元,两个学期就是10000多元,这说明每人每月平均消费1000多元,“这都相当于北京一个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了。”陈刚说。这样的消费能力足够支撑起这个巨大的市场。

除了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是品牌培养的最佳时期。陈刚认为,中国学生十年寒窗,不像国外学生接触社会早,他们大多是到大学才开始真正接触社会的,所以品牌忠诚度在这个时候开始培养符合广告学上“第一定位原则”,他说:“尤其在中国特别适合,学生在高中之前全是在学习,也接触一些品牌,但不像到大学一下子就放松了,可以去玩,心态也很放松。这个时候是打造品牌忠诚度的最好时期。”

陈刚坦言,目前中国对品牌的“第一定位原则”还不是很重视,“中国的很多企业一两年不盈利就倒闭了,每类品牌在人的头脑中一般不超过七个,而且消费者心中同类第一位品牌比第二位的购买率要高出百分之五十,这是很难改变的,不是质量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定位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虽然在消费层次上较平民化,但其对于品牌和时尚的认知度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因此这部分群体目前心理处于倾上的高端化和行为上的低端化,而一旦踏入社会,这些消费潜能将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有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016年,将是中国的一个消费繁荣期,大学生群体将步入成年,并会成为消费的主力。这也印证了陈刚的判断,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将想法付诸实践。

桌贴广告—静止的魅力

确定这个市场是没有问题的,陈刚开始琢磨,从哪个方面开始做起?他转了很多地方,从学校食堂到图书馆,从图书馆到澡堂子,从洗澡堂到体育馆,转了一圈又转回到了学校食堂。“体育场不是每个人都去打球,也不是每个人都爱好体育运动,也不是每个学生每天都去阶梯教室和图书馆,但是所有人都得吃饭啊,吃饭必须得坐在餐桌上,一般吃一顿饭的时间是十到二十分钟,媒体到达率可以说是百分之百,所以我们就确定了餐厅。”陈刚回忆说。

但是接下来的工作并不顺利,首先是选材料,其中需要一个桌贴膜,这种膜需要经得起卫生防疫站的化验,在高温的环境下不能有异味,更不能危害到学生的健康,选这种材料让陈刚在全国各地奔波了两个多月,“后来在苏州的一个基地找到了符合卫生防疫站要求的材料”。

陈刚将这种广告形式用一年的时间申请了专利,然后就开始在北京做试点,首先是北大,陈刚没有想到的是在北大做了之后影响力特别大,“做完一个礼拜吧,有七十多家媒体报道,包括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这样一些媒体”。媒体的报道让陈刚有些着急,这样的商业模式很容易被人模仿,除了赶紧申请到专利,更重要的事情摆在了陈刚面前——扩张。“从2007年到2009年,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做扩张这件事,先找出中国哪些城市大学最集中,学生消费能力相对比较高,然后在这些城市实行垄断。”用了两年时间,实效传媒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300余所高等学府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将国际高校媒体运营的经验引进到这些学校。

打造高校商业平台

陈刚和他的客户“脉动”的一次对话启发了他,“真正好的模式,就是你能给客户解决问题。客户需要什么?客户需要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品牌,同时还能买到这个品牌。如果我们还能够帮他销售这个品牌,那么你给客户的就不仅仅是传达信息,而是给了他一个新的市场,一个新的渠道”。

陈刚说,实效现在给客户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媒体,更是一个市场。产品想进入大学这个市场,需要有终端渠道。很多大学都有一个教育超市系统,全国的教育超市有五百家左右,总部设在上海,是指导型松散管理,产品要进入这个系统很难。陈刚告诉记者:“第一,我们可以帮助客户进入这个销售渠道;第二,我们在广告展示当中能让学生了解客户的品牌;第三,我们可以帮客户做一些校园活动,运用体验式营销等手段;第四,我们有真正的DM直投,能够送到学生手中;第五,学生通过我们的B2C直接就可以在网上购买。”

如今,实效传媒已经以全国高校为依托,覆盖了1100万大学生受众,它以新锐的姿态、时尚与文明兼具、新奇与幽默共有的特质,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生活态度和消费行为,并一跃成为大学校园消费人群的主体影响力媒体。

试析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 篇12

当今发展的世界, 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相互交融, 并且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 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其已经深深融入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中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一样, 如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 要想实现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同时还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而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传媒产业发展的现代化, 而传媒产业的现代化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和宣传平台, 同时文化产业的现代化业为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 我们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抓住这一广阔发展契机, 以信息文化问主导, 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将传媒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面, 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1.对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的研究

文化产业简单来讲其所指的就是从事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的一项经济活动, 开展这项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产业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 如教育领域、娱乐行业、影视行业、新闻出版行业等, 都可以说是文化领域范畴之内。我们知道,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兴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如网络书刊、影视作品等都得以批量生产和推广, 并且在现今的传播技术支持下在全球迅速推广开来, 为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之, 文化产业与传媒经济的融合是经济社会快速的必然产物。

2.完善传媒经济运营,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1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 俨然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 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 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活动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 来重新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本文经过研究分析, 总结出完善传媒经济运行,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项有力措施。第一, 要求我们要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想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科学、精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时代发展所离不开, 可以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应, 先进的文化可以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 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文化不能反应时代的发展, 且落后与当时的生产力, 势必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 因此, 只有让文化产业的发展顺应生产你的发展, 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2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现代化水平。本文经过研究分析, 总结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 但是还存在诸多缺陷, 如传媒领域的垄断问题, 所以, 要想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就必须打破这种垄断局面, 放宽市场准入, 来提高业内的竞争机制, 增加业内的竞争主体, 推动业内企业的技术、业务水平升级, 实现业内行业的重组、兼并、联合, 做大做强我国的传媒行业。第二, 提高我国传媒经济运营的国际化水平。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已经融入到世界团体中去, 所以, 传媒经济的发展要抓住这次机遇, 积极引进国外传媒资本, 借鉴国外传媒经济运营成功经验, 来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新。第三, 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 是传媒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将传媒业中的盈利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科学的划分开来,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实行对不同运营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实现传媒业的产业化经营, 实现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 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 传媒产业发展要有效结合高新技术, 加强与各领域之间的合作, 最终实现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科学、有序的市场。第五, 要求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即传媒经营企业要不断优化内部产业结构, 积极拓展产业经营范围, 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发行等纳入经营范围, 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结语

综上所述, 新时代发展下, 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者之间只有相互协调、相互统一, 才能共进步、共发展, 推动我国文化与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发展的界限, 二者之间实现了互补, 即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表里、相互定义。而在当今时代发展下, 文化产业只有与传媒经济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才能焕发生机, 同时传媒产业只有依托文化产业, 成为文化产业的载体才能真正发挥出传媒的最大应用价值。试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传媒经济也文化产业势必会进一步得到整合和发展, 所以, 当下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传媒经济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升级才能推动二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试析,传媒,经济,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贤.超前引领: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田宝川, 田葵.区域特色文化与河北经济发展的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O5) .

上一篇:效果调查下一篇:从教学目标谈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