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媒体

2024-07-27

传媒媒体(共12篇)

传媒媒体 篇1

2年零4个月, 它创造了一家企业从零开始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最快纪录;65个公交城市、8个地铁城市, 它拥有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联播网;7年投入70亿元, 它推动了我国移动电视产业化建设, 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

它, 就是华视传媒, 以独创组合式创新模式, 把乘客途中需求、城市信息化建设需求和广告客户宣传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凭借独特的商业思考和产业实践, 华视成功“闯”出一条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发展新路, 并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天空。

既做生意更重公益

“城市中, 每天都有许多人乘坐公交车和地铁出行, 行程中或长或短的时间如何度过?华视希望让人们享受一段快乐时光。”华视传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利民说。

基于这样的理念, 7年前, 华视开始将电视终端“搬”上公交车, 在城市流动的“脉搏”中传递着资讯和信息。

从地产起家, 到投资餐饮、电力、医药等产业, 再到进入媒体领域, 李利民希望自己的商业生涯不断丰富。这种丰富同样体现在公交地铁播出的节目中——新闻、财经、娱乐、体育、健康资讯、天气预报……在广电部门主导下, 华视负责创意、制作节目, 每天经电视台审查后播出节目多达750套, 此外还有实时快讯、重大事件的插播。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品位、兴趣进行研究, 华视积累起大量市场经验, 并凭借精准的定向内容播放, 获得观众和客户的高度认可。

生意之外, 还有公益。在专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 华视更加注重其户外传播的社会价值。

户外数字移动电视具备实时传播能力和广泛的覆盖面, 可同时向数以亿计的户外移动人群提供应急信息和宣传。借助这一优势, 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事件中, 华视第一时间投入报道, 通过联播网将灾情和救灾工作讯息及时准确地传播给户外人群。此外, 据统计,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北京市民通过华视公交电视观看奥运的比例达到23.6%;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则有90.3%的上海居民通过华视传媒地铁移动电视获取世博信息。目前, 北京、广州等城市开始使用华视平台开展城市宣传, 发布当地旅游、招商、人才引进等信息,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依托自身的影响力, 华视还积极参与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绿色环保、关注交通安全等公益活动, 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企业只有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从李利民的话语中, 我们读到了华视的担当。据了解, 截至目前, 华视已先后投入20亿元, 用于各类公益宣传。

寻找价值“洼地”

2005年, 也就是华视传媒成立的那一年, 户外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 不但在投行眼中炙手可热, 业内细分市场的“圈地运动”也已然展开。以楼宇视频广告为主要业务的分众传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运营航空数字媒体网的航美传媒、与出租车合作的触动传媒等一系列类似的企业随之而上。

先来者已获足够资源, 高关注度的市场是否还存在价值“洼地”?答案是:有。华视利用户外数字移动电视传输技术, 开辟出公交车、地铁上的受众市场。

选择这样的市场定位, 正契合李利民“把心贴在地面上”的创业初衷, 但在投入之前, 他经过了深思熟虑。众所周知, 与采用DVD预录、CF卡系统等技术的户外终端相比, 户外公交移动电视虽在实时性和丰富性上高出一筹, 但技术研制和推行的成本也高出许多。此前新加坡曾有过尝试, 终因成本高、受众少, 不到两年就夭折了。上海市内的推行则因其覆盖人数有限, 始终停留在“试验规模”, 无法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尽管如此, 最终让李利民下定决心的, 还是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 公交车、地铁将覆盖城市主流的消费人群。户外数字移动电视会成为沟通商业与消费, 拉动庞大内需的重要载体。人们选择‘绿色’出行, 对资讯大量需求。这些因素, 将共同构筑华视移动电视产业未来可期的前景。”

方向已定, 找技术供应商, 找城市交通方, 找广告新客户……由此, 华视的“大网”迅速铺开。值得一提的是, 在最为关键的内容获取上, 华视选择了与各城市广电系统合作。双方合资成立的公司, 华视持有其49%的股份, 并负责在公交、地铁上投资建设安装电视屏终端及配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同时帮助电视台创意制作贴近公交、地铁受众生活的、喜闻乐见的节目。

合作上的创新, 使无线广播电视资源重获生机, 华视“四高兴”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渐渐成形:一个是电视台高兴, 传播能力延伸了, 从中又能分得一部分利益;第二是投资者高兴, 创立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第三是公交、地铁高兴, 这个业务把报站等乘客服务系统都带进去了, 并且吸引乘客;第四是老百姓高兴, 能随时看到新闻了, 公共信息和文化资讯类的全部免费, 而且还能参与互动。“多赢”的商业理念得到了充分诠释。

与科技携手开创未来

作为深圳目前唯一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文化企业, 几年来, 华视保持了年均200%的高增长率, 其“触角”也不断延伸:拥有14.9万个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终端和7.3万个地铁电视终端, 覆盖我国公交无线数字技术播放终端数的81.6%, 已开通地铁终端数近100%, 每天影响我国主流消费城市4亿受众。

如何将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在李利民看来,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能产生“1+1>2”甚至“>n”的效果, 正是“破题”之途。

目前, 华视旗下已拥有3家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他们还和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起新媒体技术研究院, 在云计算、加密与安全、移动互联、图像识别、4G网络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手机等个人新媒体终端兴起, 让华视又一次“嗅”到了商机。“传统的电视都是单向性的, 观众只能够收看, 却无法直接参与。而使用华视自主研发的手机与电视的互动系统, 观众只需在车载电视屏幕前摇一摇智能手机, 就可以参加节目中的实时互动。”据悉, 这套系统获得了3项专利。而在户外数字移动电视监控终端软件、移动电视终端管理领域, 华视还拥有50多项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在华视深圳总部的控制平台上, 遍布各地的移动电视终端所播放的内容, 均可实时调取, 实现监控。

作为“文化+科技”发展模式的实践者, 华视还参与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国家标准——接收终端标准》的制定。由华视研发的新一代机顶盒、根据外界噪音自动调节电视音量等发明专利及技术设备, 也被广泛应用于整体国标转换中。

今年, 华视还将增加7个城市、11条地铁线的网点建设。可以相信, 随着华视联播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及其内容平台的不断成熟, 一些高新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并进一步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 成为华视未来可持续成长的“动力之源”。

传媒媒体 篇2

在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自始至终都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工作以来,我注意积累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学习,虚心取经,促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业务水平。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领导和同事请教。

业务能力方面 任现职以来,努力学习编导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工作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来打开自己的视野,通过这样不断的努力,本人的编导技术能力和驾驭工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更好地完成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一直积极参加各种编导培训课程,平日里有时间研究其他编导的节目的制作方法,取长补短。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入职不到一年被评为2010年度第三季度优秀员工,由于工作态度认真,工作经历更被登上了XX传媒杂志--《七星汇》上。

传媒:新媒体渐露锋芒 篇3

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房地产热的退烧,使得新兴媒体对以报刊杂志等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冲击及替代效应显现。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入预计将接近800亿元,收入增速54.70%,而2012年平面媒体行业广告收入预计增长仅10.95%,总体收入规模已被互联网行业超过。

未来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我们认为把握高成长+行业整合+产业升级拓展型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是四季度乃至2013年理想的投资思路:(1)高成长:互联网行业整体表现高成长性(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入增长54%)不仅孕育了一些新兴企业,对传统媒体造成很大的冲击,而且也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较好的投资机会,持续关注互联网企业对盈利模式的摸索创新和在新领域的拓展;(2)行业整合:关注行业体量大且分散的行业中龙头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如广告行业;(3)产业升级拓展: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借上市之机,加强文化产业化建设,延伸产业链,脱胎于传统内容企业的业绩波动性,放大影视内容品牌效应,转而向综合的传媒娱乐集团升级转型,应关注其投资机会;同时传统出版企业已处在改革创新的拐点,主业稳健并加快新媒体领域摸索和拓展的公司值得关注。

新媒体将改变传媒经济 篇4

——“2008奥运会上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重要”

——“新媒体的产业发展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在未来将有一家公司的市值超过Google, 那将是网络视频”

以上这些经济语录, 为目前处于中国经济领域的“朝阳产业”传媒业揭示了它光明的前景。这就是2007年12月1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上, 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等海内外几十位传媒界、经济学界以及商界名流经常多年实践与总结而得出的精辟论断。本届年会以“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为主题, 围绕新媒体内容创意、技术应用、投融资策略、产业合作和政策推动等五大层面展开, 探讨包括新媒体的市场机会、新媒体的技术平台、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新媒体与受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等众多焦点话题, 搭建官、产、学、研的信息交流平台、沟通对话机制与长期互动网络, 探索技术变革与产业创新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合作与共同发展。该年会以探讨论题新锐、论坛内容实用、指导性强等而赢得了经济界、传媒界人士及50多家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

“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与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和亚洲新闻台 (国际频道) 联合承办, 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黄勇、北京奥组委体运行部副部长高长力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副总裁吴耘嶔、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中心总监邢树森、北广传媒副总裁赵多佳、凤凰新媒体新总裁刘爽、IBM咨询总监张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俊凌以及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等国内外相关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受邀到场, 在本届年会就传媒经济与新媒体发展等论题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分别就“媒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奥运会的媒体运营”、“新媒体盈利模式”等最新的传媒经济热点、发展难点等进行了学术和实践相结合的探讨。

“中国传媒经济年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在今届年会上, 谈到新媒体发展对当代传媒经济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信心十足地表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 那么新媒体发展是一个全球发展同步的新技术, 对于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文化产业来说, 新媒体的不断出新和发展,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传媒业内部及其相关领域诞生了诸多新的产业群落。共同的是传媒产业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我国的土地局的24个出版物里面, 《互联网信息读物》这些都是和新媒体的诞生有关系, 都是新媒体催生出来的, 同时也和广电等这些新媒体的类型相关。”众所周知, 对于传统媒体领域, 西方的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并且通过资本的并购中形成了大的发展的公司, 中国的传媒企业要赶超这些国家有诸多的困难。但李怀亮认为中国新媒体企业却赶上了天时地利:“因为在新媒体这些后发的领域, 我们从时间和发展层面上来讲, 我们和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后面的一个数据也许能说明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一亿多, 中国的3G手机用户将会在未来发展到一亿多人, 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大的数量, 这么庞大的市场将为我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像盛大网络、分众传媒、阿里巴巴这些企业都在不断的发展。我认为中国的新媒体的产业发展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强。”

时下2008北京奥运会成了全球各大品牌激烈竞争的广告大秀场, 媒体企业也不例外, 尤其是搜狐网站取得了2008奥运网络全程独家转播权, 作为新媒体在“奥运经济”中的角逐中中的佼佼者。而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高长力在谈到“新媒体在奥运会运营”这个问题时则认为, 搜狐并不是唯一的受益者, 2008北京奥运对其他新媒体也是一种全新的机遇。他透露说:“最近中央电视台刚刚签订了一份协议, 如果新媒体对转播奥运会有兴致, 可以通过是同中央电视台进行谈判的途径, 由中央电视台再授权能够按照按权条例合法地进行运营, 那么互联网也好, 手机也好, 通过音频和视频的转播, 一样可以有新媒体与奥运的合作。”

目前传媒产业中新媒体面临的问题很多, 在中国互联网近十年来的发展和近几年的手机媒体发展中, 存在着几次市场洗牌和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普及与管理等空前严峻的挑战。一位专家指出, 尤其中国目前在新媒体的收购方面发展迟缓, 而且前几年一度热衷互联网等新媒体的VC们, 因为不能明确估算到这个行业的前景和收益回报等, 近来出现了纷纷撤资的惨淡局面。这位专家说:“我们讲到时候美国的Google06年10月收购了Outupe网站。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内还没有发生类似的收购, 这也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这也许是我们国家的媒体体制和商业化的运作, 业绩规模, 所以我们国内对新媒体的收购可能比较困难, 就是这种模式在我们的国家可能不是很适用。”

对此, 悠视网副总裁徐浩宇则拿出了一套在行之有效的“新媒体盈利模式”, 来告诉新媒体企业怎么赚钱。他对记者们信心十足地说:“如果在未来将有一家公司的市值超过Google, 那将是网络视频。那么下一代人的是以电脑为生活中心, 所以他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将会是网络电视。因为直到今天电视仍然是承载的信息最全、播放量最大、受众最多、承载最大的媒体, 当网络成为电视的时候, 才能使网络这个新型的媒体成为真正的主流的媒体。”

传媒媒体 篇5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本人是去年考入传大的,也是跨专业、跨学校、跨学科。中间的艰苦不必多言,只想把自己复试时的心得体会说给大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考上。

一、关于面试

面试是整个复试最重要的环节,这点大家一定很清楚了,所占比重试很大的,大家一定要充分重视。

1、关于穿着——有特色

如果你的穿着能和别人有很大不同(但绝不是奇装异服),能够充分吸引老师的眼球、能让老师眼前一亮的话,你不妨一试。如果不行,还是老老实实,学生样挺好的。切忌化浓妆,你以为是要选美啊?

2、关于语言——尽量幽默

能的话尽量幽默,老师们一天面试好多人,大家都很累,如果能以适当的幽默,让严肃的老师笑笑的话,不仅气氛会缓和许多,你也不会太紧张。而且老师们可能会和你聊天似的谈一些话题,避免一味问你专业知识。

3、关于老师——和蔼可亲

去年网新面试老师是:邓炘炘、张采、罗哲宇、王宇,还有一位抱歉得很,当时不认识,现在也想不起来。老师们都很和蔼,不会故意刁难你,你只需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就可以了。老师不是想要考倒你,只是想看看你的反应、你的水平。

4、关于运气——学识是关键

面试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从大信封(我们叫它锦囊)中抽两道题,选一道作答。大家说运气好的抽到容易的题,不好的就没办法了。其实,运气是相对的,你如果知道大部分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无所谓运气好坏,怎么也能打一些东西,如果你根本不了解所学专业,再简单也白搭。所以运气好的前提时。复试之前多了解你的专业。但是。如果题目是在太偏,你千万不要瞎答,不懂装懂。诚恳地说:“老师,我学得有限,暂时回答不出来,希望以后能在您的指导下学得更好。”这样,不仅避免尴尬,又表达了你好学的愿望。

5、科研设想——不要太大

去年的复试。加了科研设想一项。要求学生把入学后的科研设想以书面的形式交给老师。大家记住,科研设想不要太大,太大不好作,也不好写,更容易被老师问到。比如,你写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很宽泛的东西,业界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老师一旦问你,你也基本只能陈述别人的观点,自己的东西很少。所以尽量还是选择小的题目。

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个形式,入学后基本没用了。

二、关于笔试:

新闻学的笔试就是一些专业知识的考核,能通过新闻学初试的人一般不会有问题,但是,因为这个也算在总分里,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一点。要把指定的数目看一下哦。

三、关于英语:

英语的口语和听力考得都挺简单,基本上是老师说一段话你听,然后发表看法,顶多也就几分钟的事情,大家不用着急。平常听一些英语就好了,再有就是要敢说,经常找人说说,到时候就能“该出口时就出口了”。

四、关于同等学力加试——及格万岁

同等学力的加试,只是加试本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新闻的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题目不难,但是题量很大,从上午八点考到十二点,在新闻系五楼资料室。这个不算总分,所以只要及格就好。大家不用担心,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五、关于参考书目——精泛结合

学校要求的书一般都要看,有的笔试时用的到。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

(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

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3)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当然你报班需要找个比较靠谱的辅导班,这是很关键的,建议实地去考察一下,和他们的咨询老师聊一下.据我所知,凯程考研有自己的集训营,老师很认真很靠谱.本阶段复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归纳总结,升华提炼,查漏补缺,二是强化应试训练,模拟考试

考研辅导班有用吗?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改革 篇6

一、新媒体的概念

何为新媒体?这是一个中外学界众说纷纭的话题。法国学者弗兰西斯·巴尔和杰拉尔·埃梅里合著的《新媒体》一书认为新媒体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东京信息大学教授桂敬一在《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新媒体热”的说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媒体中心主任约翰帕弗里克教授的《新媒体技术》一书在“回顾历史”章节里加上了一个副标题——“千年之交的媒体”……尽管各家说法并不一致,但与多数学者将新媒体崛起看作数字化网络技术普遍应用的结果大体一致。

就学术研究而言,学界并不缺乏新媒体的相关定义,反倒是定义的泛滥让相关的研究无所适从。当然,在这些纷繁芜杂的定义中也不乏有见地的说法。例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总裁黎瑞刚说:“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最常见的就是数字媒体。”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汤东宁认为:“新媒体主要是指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上海东方宽频总经理张大钟对新媒体的定义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说:“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接收者与发送者之间的边界,等等。”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新媒体就让人想到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通信与传播的“新武器”: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短信、彩信、手机报、户外广告等等,各种传播新形式都想说自己是新媒体,相关业界都想成为新媒体的代言人。而中国学者刘吉认为新媒体的“新”就新在“快、准、全、易”四个字上。这四个字的意思十分明确:快,即传播的信息要快,实时、及时、准时;准,或直击源头,或多方比照,可最大限度保证信息可靠性;全,即信息全面、系统、完整,有问必答,有答必中;易,随时随地,无时空限制,查询检索,如探囊取物。

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性,就当下及其发展趋势来看,我们更倾向于将新媒体理解成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

二、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改革

那么,新媒体的产生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呢?因为笔者研究比较多的是传媒业的改革,所以在此主要从新媒体推动传媒产业发展这一角度进行浅析。

(一)新传媒改变了传媒产业的微观形态

对于很多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出现已经彻底重塑了许多为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媒介产业的微观形态。报业是我国传媒改革的排头兵,同时受到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也最大。在报业内部,30年间出现的新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报业的运作方式,如激光照排技术、卫星传版技术、高速轮转印刷技术等;在报业外部,报纸也受到电视、期刊以及新的广告形式的冲击。有学者预言报纸将在2044年消亡,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报业的微观形态必然会出现多种趋势,报业也正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的新空间。

(二)新媒体改变了传媒产业的产业结构

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历年发布的数据就可以看出,传媒产业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技术促使媒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内容的创意和生产逐渐凸显出愈加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国2005年的手机用户已达到3.93亿,同年我国的移动通信业务全年收入累计达到了2616.4亿元人民币,增值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18.3%,此外还有很多新兴的增值业务不断出现。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被大众接受以后,除了基本的通话功能外,它逐渐成为消费者满足生活、娱乐、商务需求的终端,这时针对手机的内容生产就成为了重要的行业。

另一方面,广告行业这一与媒体息息相关的领域,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分众传媒”的出现:分众传媒从2003年首次推出户外视频广告联播网络,确立了明确的受众定位和传播效果。之后,通过收购聚众传媒以及框架媒介不断扩大其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进入了社区平面媒体、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等多个领域。2005年7月,分众传媒成功成为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纯广告传媒第一股,并以1.72亿美元的募资额创造了当时的IPO记录。2007年其市值超过40亿美元,总营收达5066亿美元。

(三)新传媒改变了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

在商业模式上,新媒体强化用户的主动性,同时也改变了媒介产业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可以以很低廉的成本进行无损的大规模复制,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难题。比如,根据美国电影协会(MPA )、L.E.K 公司2006年5月的联合报告:截至当时,中国电影市场盗版给MPA 成员的电影公司带来的损失是5.65亿美元,而给非MPA的成员的电影公司带来的损失是21.64亿美元,盗版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的损失是灾难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介产业都将版权看作企业生存的核心价值,并采用一系列的手段去保护产权。新媒体技术使媒介产业将自身核心价值体系从有形的产品转向无形的专利、标准、技术、设计层面,推进了媒介产业企业向知识企业转化。

总的来说,新媒体是一种技术形态,是一种产业结构,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提出改变社会关系现状的要求,而国家通过制度建设、产业调整、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创新,逐步适应了相关变化,又给新媒体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需求,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技术、文化、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现阶段的文化生产力建设中,新媒体正在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虽然新媒体带来的新的传播形式中也会有很多不和谐的内容,如暴力、色情、分裂等不良信息,但从总体上来看,新技术和新文化对社会的推动力是其主要方面。目前,传媒已经成为塑造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而文化正在成为新世纪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水平的生产力来源,传媒改革的实质便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新媒体时代传媒监管对策研究 篇7

一、新媒体时代传媒创新的概述及影响

新媒体时代传媒创新概述。传媒创新是引起新闻传媒领域发生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从广义来看, 发生在新闻传媒领域的一切形式, 包括传媒制度和传媒业务两方面的创新活动都可以称为传媒创新。一般来讲, 传媒创新是指传媒工具创新和传媒服务创新等传媒业务创新, 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动因来看,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导致对传媒服务需求的急速扩张, 社会新兴行业的崛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同时伴随的各种制度创新、规模变动, 从根本上要求现代传媒业提供更宏观、更专业和更复杂的传媒业务服务。[1]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媒体的自我更新, 新兴传媒技术的崛起为社会打造了众多媒介传播方式及媒介组织, 引发了传媒业相对实体业务的快速增长, 促进了传媒发展的加速提升。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传媒产品和传媒制度的改变都会对社会传播体系产生制衡。

从时间角度来看, 创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旧有媒体而言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所有随时代变更而推陈出新的媒介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由于融合了大量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 当前的传媒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许多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的创新传媒得到了迅速发展, 创新传媒种类很多, 而其共性基础均是利用数字技术, 依托融合宽带信息网络, 具有自身独特终端移动性。

从特点来看,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创新传媒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在自身运行制度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新传媒拥有一些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海量的存储能力、立体的传播手段和个性的服务方式等。但二者根本性的区别不在这些表象特征, 而是基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方面的根本性差异。传统意义的媒体传播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一对多的, 受众被动接收信息, 是绝对意义上的传媒消费者。受众在现代信息传播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会, 与媒体传播者之间的关系转为互动, 创新媒体的受众不仅有听的机会, 而且由于进入门槛低, 每个人都有说的条件, 都可以表达自己的传媒意图。也就是说, 受众不单单是传媒消费者, 还是传媒生产者。传媒权力由传统大众媒介扩展到受众群体, 传播从单向变成双向, 从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从精英制造变成大众制造。

传媒创新对传媒监管的影响。新传媒时期传媒创新技术不断涌现, 传媒技术创新促使传媒业务发生了变化, 也极大地改变了传媒市场结构和传媒组织结构, 突出的一点就是传媒创新导致传媒市场融合。和传统传媒相比, 当前传媒机构提供着日益多样化的传播工具、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内容。新型传媒工具的发展, 传媒业务的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传媒市场的内容与结构, 信息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 导致传媒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结构变化, 打破了传播媒介的行业界限, 使文字、电视、广播等传统传媒市场直接融汇在一起,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综合性现代传媒市场。当前, 世界许多国家传媒业务构成中, 传统传媒业务在传媒资产总额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兴传媒业务的比例则在不断上升, 创新业务在传媒业务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衍生产品业务和增值服务等业务已成为综合性传媒机构日益重要的收入来源。[2]

与当前传媒市场结构和传媒机构自身资产结构的变化相适应, 传媒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认知的传媒机构的经营方式和内容, 传媒业务交叉使得传媒机构出现集团化、综合化趋势, 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增强, 同时也使得传媒机构的市场化运行趋势不断增强。为了不断提高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下去, 现代传媒机构往往会通过不断拓宽市场途径来拓展自己的规模和业务范围, 这促进了传媒机构之间跨行业、跨地域的合作, 也促进了集团化全能传媒机构的兴起。典型的模式之一就是成立综合化的传媒控股公司, 以打破传媒行业界限和地域限制, 将各种传媒业务融合起来, 打破传统传媒业务的界限, 突破传统业务界限的限制, 使得各种传媒机构和业务以及传媒市场之间的差别日益模糊,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可以提供各种传媒业务的综合传媒集团。

整体上来看, 传媒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传媒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而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模式上的创新又不断完善传媒机构的市场运行机制, 使得新媒体发展突出强调市场机制的主导运行。正是由于客观上传媒发展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不断对我国传媒监管体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逐渐暴露出传统监管模式在把握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在全新的发展环境下, 传媒产业出现若干新的问题, 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旧有监管的能力和范围, 使传媒发展受到影响。

二、当前传媒监管发展中的问题

传媒监管制度建设滞后。从制度发展角度看, 法律是监管体系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和方式。在当前媒体创新快速发展时期, 传媒监管滞后直观表现为我国传媒领域相关立法较少, 规范作用较弱。纵观我国传媒监管发展过程, 各种行政手段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而相应的传媒法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关传媒管理的法律文件中, 大多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实施, 一小部分是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同时, 每年颁布的有关传媒管理法规文件中, 一半以上是以“通知”“意见”或“办法”等行政文件的形式表现的。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 行政手段有自己独到的优点, 如权威、严肃, 但是灵活性和实用性不强, 而且体系不完善、前瞻性较弱, 长久来看不利于政府传媒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常见的一种现象是面对传媒发展中的问题, 不断用禁令、叫停的形式来禁止, 这样的监管手段不仅单一、简单化, 而且往往导致规范措施流于空泛。尽管监管禁令不断, 但往往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 行政手段的本质在于保证传媒发展的稳定, 但在实际执行中, 行政手段的过多运用却在客观上忽视了促进传媒业务创新发展的可能, 尤其是当二者之间产生目标冲突时更是如此。传媒创新发展强调市场机制, 核心是按照各种法律规章、规范办事, 目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制度规范体系来达到发展的目标, 而传媒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相关法律规章的缺失, 从根本上阻碍了传媒产业的良性发展。

传媒社会公信力降低。公信力是传媒导向作用的保证, 拥有良好公信力的传媒往往能使舆论导向发挥积极的社会促进作用;反过来, 良好的舆论效果又能有效促进传媒的发展。在当前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中, 由于传媒机构自身受利益驱动和过度竞争的影响, 加上社会性监管的缺失, 出现了某些传媒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些传媒机构为追逐收视率和商业效益不顾社会影响, 导致传媒公信力降低。传媒创新强调市场化机制, 有效地促进了传媒产品的资源配置, 但是市场并不能完全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满足社会需要。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因无利可图或者收益偏低而被某些媒体忽视甚至抛弃, 而那些无聊、乏味甚至不良的内容由于能够吸引受众, 带来较高的收益, 则受到很多媒体的追捧, 并大肆传播。可以说, 由于外部监管措施对传媒机构内部建设不力, 传媒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降低了传媒的品质, 也降低了传媒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传媒创新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一方面反映了传媒机构自身建设需要加强,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我国传媒产业市场化过程中社会性管制职能的缺失, 亟须强化与传媒市场化发展相适应的、以标准和规则为基准的各种社会性管制措施。严格限定传媒产品、传媒服务的质量以及伴随着的各种传媒活动, 可能危害公共利益、社会道德或者社会秩序的传媒行为,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以实现标本兼治、有的放矢的监管目的。

传媒监管条块分割。历史上世界各国传媒监管制度实行的均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 各种传媒立法对传媒机构的业务范围乃至经营地域均作出了明确的限制。[3]但是随着新传媒摆脱传统的单一媒介形态, 逐渐发展成全能化和集团化的媒介融合体系, 传统的传媒监管体制已经无法针对传媒的融合现象来进行有效的规范。尤其是2000年以来, 传媒创新进入高峰期, 众多传媒创新打破了传统传媒行业界限, 分业经营的限制被突破, 混业经营成为传媒业的发展趋势。这种混业经营模式以及传媒集团的崛起, 对传统的单一型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 我国传媒产业都是按照技术特性划分的, 各个传媒产业都以自身的传输平台向各自的媒介终端提供不同的业务形态。相对应的是我国以传媒介质为标准成立监管行政主体进行分类监管, 各个传媒行政主管单位各自管理着不同种类的传媒, 和传媒业务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都有权进行各自业务监管,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分级管理”的监管结构。这种分业监管模式在传媒业务分立时符合整体经营格局, 各监管机构可以进行差异化监管。但是, 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增强, 分业监管模式分类较细, 层次过多, 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 同时容易出现监管缺位或监管重叠的现象。

三、我国传媒发展过程中传媒监管对策分析

首先, 传媒监管制度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 完善传媒法律法规。从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及各国监管制度效用发挥来看, 传媒监管制度政策要有相应的提前性和前瞻性, 监管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结合我国传媒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为有效防止传媒风险, 传媒监管相关部门在制定传媒制度, 特别是制定有关稳定性的政策和措施时, 要充分考虑到今后一段时间里传媒创新的变化趋势。同时, 要切实加强对传媒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定。长期以来, 我国传媒政策的制定以保障稳定、化解风险为主, 然而, 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及今后传媒市场发展的要求, 我国传媒政策的制定应以促进传媒发展为主, 相应的传媒立法应当注重构建公平环境及平等竞争平台为目标, 突出市场约束机制在传媒监管中的作用。另外, 传媒政策制定的视角也应更广泛, 要从先前的局限于国内监管转向为着眼于国际范围的监管。从本质上来看, 在世界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制定具有前瞻性、能促进传媒市场高效发展的制度是促进传媒行业快速发展的基本和前提。

其次, 加强传媒机构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 强化传媒社会性管制。我国传统上相对更加注重传媒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因而反映在控制手段上, 就是更加注重外向控制, 强调从外向内的控制手段。但是,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及创新, 世界各国传媒监管的防线不断提前。当前, 各国传媒监管机构对传媒机构的自我内部管理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 传媒机构自身健全的管理结构、完善透明的运行制度是监控传媒机构风险的有效保障。尤其是对于尚未建立健全良好社会环境的国家而言, 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并不完备, 传媒机构要想在强大的市场化竞争下快速地发展壮大, 内部管理和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另外, 在重视传媒机构自身建设的同时, 还要大力发展传媒社会性监管, 强有力的、全面的社会性监管是保障传媒机构有效、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性管制依靠行政手段, 社会性管制更多的是依靠各种标准进行, 实现由行政手段向法律、标准的转变, 存在一个传媒机构信息披露、自身监管和程序规则公开的问题。通过社会性监管加强内部管理, 完善自身管理制度, 也是配合传媒监管手段转型的有效约束和保障。

最后, 以加强监管协调为目标, 有效改善当前的传媒分业监管体制, 建立以职能监管为核心的混业监管体系。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传媒监管体系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4]这种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曾对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但在传媒机构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下, 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多头领导、职权重叠对综合化、多元化传媒机构的监管收效大大降低, 甚至起到反作用。传媒行业进入门槛高, 技术性强, 有必要设立权威的独立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独立监管机构不仅要独立于传媒企业, 而且要独立于政府部门, 这样才能不受干预进行监管, 同时当产业发展和监管职能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 可以避免由于混同于同一部门管理而导致的管制冲突。

参考文献

[1]李红祥.英美传媒监管模式变革的动因考察[J].传媒观察, 2011 (3) .[1]李红祥.英美传媒监管模式变革的动因考察[J].传媒观察, 2011 (3) .

[2]樊娜.新媒体对广电传播模式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 2011 (10) .[2]樊娜.新媒体对广电传播模式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 2011 (10) .

[3]柏杨.我国传媒监管体制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5) .[3]柏杨.我国传媒监管体制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5) .

自媒体时代新闻传媒自律探究 篇8

一、自媒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在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We Media (自媒体) ”研究报告中, 对“自媒体”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 “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 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显然, “自媒体”是一个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概念, “自媒体”意即网络用户“自己的媒体”, 在进入自媒体时代后,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传播者, 交互性和自主性成为“自媒体”的明显特征。

“自媒体”区别于专业媒体和专业新闻工作者, 它是由普通大众、普通网络用户主导的信息传播行为, 内容没有一定的局限性, 也没有一定的核心性。信息发布者认为有价值、有必要, 他就可以直接的发布, 认为没有必要或没有意义了又可以停止发布或撤销, 几乎是想到哪里就可以写到哪里。既可以是长篇大论又可以是简短的几句话, 既可以是文字描述又可以辅以图片、音像说明。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限制, 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现今的“自媒体”形式不仅有博客、个人日志、主页、微博、微信等形式, 还有一些自制的节目以及利用一些平台发布信息的形式等等。

二、传媒新闻在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及问题

进入“自媒体”时代后, 传媒新闻的传播渠道和手段更丰富, 传播面更广, 速度更快。传统的新闻发布, 需要专业记者采编后经层层审核, 再根据内容决定发布不发布、在什么时候发布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发布, 往往造成新闻发布后已经成为了“旧闻”。相比较而言, “自媒体”的信息发布灵活性强, 有时在事件刚一发生就会被网络用户通过微博等形式发布, 甚至有时是和事件的发生同步。“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触角已经触及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 一些原来不被传统媒体所注意的事项经网络媒介的披露被广为传播, 其影响往往是巨大的。进入“自媒体”时代后, 网络媒介的新闻传播内容五花八门, 既有国家社会生活方面的又有普通公民日常生活方面的, 既有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的评论建议方面的也有个人情感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变成了一个个非专业的普通人, 新闻信息的发布渠道从专业的新闻媒体变成了非专业的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媒介, 从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审核信息内容到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发布, 等等现象显示了“自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容小觑。

但是, 在看到“自媒体”影响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带来的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起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的目的问题, 第二类是发布和传播的新闻的价值问题。在第一类中的主要表现有, 一些网络用户或者信息平台为了追求所谓的点击率和关注度, 刻意制造虚假信息或者对某些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进行放大化公布的无节操行为;还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在网络上不计手段的去攻击某一个人, 对某人的名誉和声誉造成不法侵害;还有一些人或组织故意捏造虚假信息或扭曲事实真相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等等, 这些信息的大量出现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影响。在第二类中的主要表现有, 一些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对一些网络信息不加以甄别和调研就盲目的发布, 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失真等现象, 另外在“自媒体”传播方式中信息量最大的就是一些娱乐性的信息, 这些信息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没有一点实际意义, 甚至一些不良信息大范围传播对人们的心理尤其是青少年心理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没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也使人们对“自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这些问题的出现, 除却一部分是法律意识淡薄引发的违法现象外, 大部分还是道德水平的问题, 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社会责任意识差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新闻传媒首先做到自律。

三、自律是对新闻传媒在自媒体时代的首要要求

自律是内在的自我约束, 它是人或组织对自身的内在要求的体现也是外在行为的体现。“自媒体”自律性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网络用户的新闻采编水平, 另一面可以将一些违法信息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扼杀于摇篮之中, 同时也净化了网络环境提高了网络信誉度。虽然在网络环境治理上还有其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可循, 但是, 自律是一种“自媒体”时代投入最小、收益最大、在新闻源头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也是“自媒体”时代的首要要求。提高传媒新闻在“自媒体”时代的自律水平需要重点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提高网络用户的制度意识。网络社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社会, 但同样需要遵守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 其行为同样要接受社会伦理规范的考量, 同样需要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在“自媒体”时代无论是新闻的生产者还是传播者, 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 因为其所传播的信息资讯会被他人所看到并传播, 会对大众心理和社会秩序产生影响, 其言行能够产生“善”的结果时就会受到大众和相关组织的支持, 产生“恶”的结果时就会被大众所反对并会受到制裁。我国已经针对网络信息生产和传播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与行为规范, 目的就是规范网络用户的言行以形成文明上网的环境。网络用户在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时, 要思量自己的言行是否为制度所许可, 是否符合相关的行为规范, 是否做到了守法上网、文明上网, 对自我的网络新闻生产和传播行为进行自省、自律才能规范“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目的与行为。

其次, 提高网络用户的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核心, 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不会产生良好的行为, 而道德素养的高低又是一个人是否能自律的内在条件。传媒自律是发自内心的对职业行为的自我约束, 新闻传媒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要建立在网络用户较高的道德修养上。网络用户是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其要有分辨是非的标准、区分善恶的能力、担负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较高的自制力。网络用户道德素养的提高, 一方面要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社会要进行新闻传媒道德教育。网络用户自我道德教育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自媒体”新闻传播中, 自身应负有的责任, 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抱有什么样的目的、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社会进行新闻传媒道德教育是要告诉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自媒体时代”中应该怎么做、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和应该担负的社会伦理道德责任。

第三, 提高网络用户的新闻传播素养。由于“自媒体”新闻传播不是专业化媒体传播, 但是它的传播影响力不亚于传统媒体的专业化传播, 可是从传播效果来讲其公信力远远落后于传统媒体的传播, 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用户的新闻专业化素养不高。传统媒体在发布和传播新闻信息时, 既有一套专业的人员负责采编又有一套严谨的制度和专业化的人员负责审核, 这样新闻质量就有了保障。而“自媒体”新闻传播在这方面内容缺位, 其新闻的可采信度就会大打折扣。虽然“自媒体”对我国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传统媒体也产生了冲击,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还不能脱离传统媒体而单独存在。“自媒体”的新闻传播不如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公信力高, 人们往往在网络媒介中得到某项信息资讯后抱着怀疑和求证的心态再去到传统媒体上印证, 这就需要“自媒体”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提高新闻传播的专业化素养。网络用户在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时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养, 需要懂得如何获得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 如何分辨已获取的新闻信息, 如何传播和传播哪些新闻信息并需要对新闻信息传播后的结果有一个自身的初步判断。网络用户提高自身新闻传播素养的渠道一方面是学习新闻传播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向传统媒体和专业人士学习、请教。

第四, 成立“自媒体时代”自律公约组织并形成条例。“自媒体”新闻传播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而只有所有人都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使“自媒体”生存生长环境得到净化, 但实际运作中法律法规并不能约束到每一个人的行为, 社会伦理规范也不能被所有人所遵守, 这样在以上两项以外, 还需要形成一个自发的、自治的行为规范作为“自媒体”新闻传媒自律的补充, 成立“自媒体时代”自律公约组织并形成一定的指导条例则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自媒体时代”自律公约组织是在网络用户中自发组织形成的, 是一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或组织提倡吸收广大网络用户参加的非强制性组织, 其条例一般来讲是对文明行为的提倡、对恶俗行为的抵制, 是一种自发性、自我约束性的组织和条例, 在这项组织和条例的组建与实施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给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支持。

第五, 完善监督、追责机制。网络用户的新闻传播综合素养提高是自律性的提高, 但自律性提高也需要他律性的支持, 完善监督、追责机制就是通过他律的方法提高网络用户在“自媒体”新闻传播中的自律性。相关部门要提高网络信息技术, 及时发现和筛选出违法、违规及不良信息, 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干预、消除影响。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立法等手段在约束“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行为与结果时, 要坚持监督和追责相结合, 对于故意散播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等危害网络新闻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行为, 要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 通过法律强制力提高网络用户的自制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的提高, 我们应当认清“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应当认清“自媒体时代”已经确确实实到来了, 也应当认清自律是解决“自媒体”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网络用户在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时要进行自发的自我约束,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采取一些他律措施切实提高“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自律性。

参考文献

[1][美]E·M·罗杰斯, 著.传播学史——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106.

[2]陈力丹.我国传媒的自律和他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5) :5-9.

新媒体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影响 篇9

我国传媒产业的规模变化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我国传媒产业的规模也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就我国的传媒产业规模而言, 2004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核心层产值已经达到了3000亿, 这个数字到了2005年转变为3205亿元, 到2006年为止已经上升到4236亿元。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传媒产业是呈迅速扩张的形势, 但从具体的结构分布来看则是新媒体的发展最为显著, 主要包括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方面。在手机电视、手机短信以及手机游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此外, 增幅较大的还有图书出版、电视广告以及期刊广告和电视收费等传统媒体。早期较为稳定的传媒产业规模正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这种规模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我国传媒产业的结构变化

伴随着传媒规模的变化发展, 其内部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长期以来, 图书出版一直占据着传媒市场的最大份额, 电视广告以及广播广告等媒体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近些年来, 除了有线电视还能保持稳定外, 其他传统媒体的收入都是呈下降趋势。这些都是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导致, 新媒体的出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用户群。而移动媒体的市场份额和收入都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已经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新媒体对于我国传媒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新媒体即为我国传统传媒产业产生了冲击的同时, 也为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有利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合理改革与发展。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原因

1.新媒体迅速发展普及是其经营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我国的传媒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包括传媒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早在2005年, 移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总收入占传媒产业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 并仍然呈现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原因涉及许多方面, 首先就是新媒体迅速发展普及为其经营收入的增长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基础。互联网以及移动电话成为了新媒体的信息载体, 而这部分用户的数量是一个巨大的受众体, 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互联网以及移动电话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 新技术以及新应用的出现, 也起到了强化新媒体的作用, 并吸引着更多的人群。

2.新媒体价格下降使其对传统媒体的替代性增强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性条件, 许多产品也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出现了价格的下降。产品价格的下降使数字产品由过去的高端、小受众体转变为如今的普通日常用品, 拥有了广大的用户群体。由此产生的影响颇为广泛, 新媒体价格的下降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用户, 增强了新媒体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不再具有绝对上的价格优势, 并由于新媒体的自身优势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于传统媒体的替代性。此外, 由于受众偏好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 也间接地拉动了新媒体消费量的增加。年轻人追求时尚新潮的价值观念, 使得新媒体更受青年人的喜爱,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新媒体还将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

结束语

传媒媒体 篇10

1 挑战巨大, 优势尚存

网络要真正解决海量传输的瓶颈, 在视听达到与电视相似的水平, 还要经过很长的一段发展过程。虽然, 传统的优势媒体受到了新兴媒体的极大冲击,

稳定的收视群体, 针对他们的喜好, 延伸边缘信息, 拓展节目空间。

2.4 末期:新节目尝试成功, 边缘的离散信息逐渐向核心靠拢, 为品牌升级做好铺垫。

3 在传媒公关过程中, 品牌定位和

整合信息传播结合的几点建议

3.1 品牌升级是品牌变更中风险较

小的一种做法, 可以保留住以前积累的品牌力量和人气, 使品牌的变动使人更易于接受。

3.2 品牌定位必须与其他媒体明显区别, 既要立足于本身的媒体资源, 也要借鉴其他的经验。

3.3在品牌定位准确的基础之上, 要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将其品牌内涵传递出去。尤其是在品牌发生变但它的优势依然存在。

1.1电视传媒具有网络媒体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从媒介发展史来看, 一般情况下传统媒体同新兴媒体的竞争中, 即使处在很不利的地位, 也不会轻易退出社会舞台。从受众接受规律来看, 权威性是人们选择新闻渠道的首要因素。受众选择媒介是由媒介的权威性与受众接收时费力程度之比决定的。电视长期形成的公信力, 正是电视的优势和网络的不足之所在, 对于新生的网络媒体而言, 要挤入传统媒体的市场甚至取代, 也不会是一帆风顺, 一蹴而就的事情, 相反会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决出胜负。电视传媒具有信息供应者的独家优势, 从品牌效应、信息渠道、专业队伍等关键要素对比, 网络媒体在实质内容上尚不能对电视媒体构成威胁。从技术层面而言, 当前网络媒体还不能传输和电视同级别的影像数据, 这直接决定

动的初期, 整合信息传播尤其重要。整合信息传播是一个配套活动, 从logo、宣传片、节目、主持人、活动等等都要集中传递信息。传播出去的信息不仅要与品牌相契合, 信息相互之间也要整合。

3.4 在品牌变动基本稳定之后,

一般已经形成一些特色品牌栏目以及稳定的收视群体, 针对这个群体的需求, 信息可以向外延拓展一下, 拓展节目空间, 尝试新的风格, 为传媒下一步的品牌升级做准备。

4 结语

传媒公关中, 只有将明确的品牌定位与整合统一的信息传播相结合才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而结合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在定位明确的前提之了网络的可视性无法与电视相比。电视传媒具有编辑过滤机制, 而网络新闻的这一机制不完善, 甚至缺失, 从内容的权威性方面看, 电视传媒播发新闻都要求在精确性和公开性上受到审查, 而网络信息在传播之前, 很难做到信息的全面审核, 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评论具有广泛性, 但是深度不够, 权威性明显不足, 特别是新闻评论性栏目这种专业程度很高的节目, 短时期内, 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很难与电视媒体相提并论, 甚至短时期内独立完成也存在很大难度。

1.2当代的电视传播技术优于网络技术

在硬件方面, 网络带宽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 网络技术发展神速, 但是从技术层面, 现在的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根本不可能满足用户的访问需要, 对于那些热衷于收看现场直播的观

下, 信息传播要紧紧围绕定位, 整合信息传播, 强化品牌概念。在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 传媒公关要更多的借鉴市场营销的手段,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期待中国的媒体能有够好的发展, 打造出更多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居延安, 《公共关系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2]杨朝阳, 《迈向整合传播时代:广告企划》,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7年7月。

[3]阿尔·里斯、劳拉·里斯, 《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成都610064)

众而言, 如果大量用户利用网络媒体同时集中收看, 势必造成网络的大堵车, 网络会一度处于缓冲状态, 有相当一部分的用户因此很难做到实时收看节目。

网络媒体的视、音频技术还不完善, 虽然可以提供给受众影像和声音信息, 但质量上无法与电视相比, 电视媒体可以为观众实现真正高质量的视听享受, 网络媒体很难做到。电视和网络实质上都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 它们都承载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样式, 电视剧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受众的观看模式而言, 电脑显示屏的观看效果难以与电视的观看效果相抗衡, 除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之外, 相比电脑, 电视媒体更适合于家庭或几个人同时收看, 受众更习惯于通过电视来观看电视剧;从受众接受的程度来看, 从网络获取信息远比从电视获取信息所要掌握的技术要复杂的多。另一方面, 电视自身也有告诉发展, 特别是在各种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 数字电视庞大的数据资料库可以让观众在满足高清晰度的观看音效基础上, 在适宜的时间任意选择节目, 这也增强了电视的竞争力。从而, 网络媒体在影音传输技术方面还远远不能与电视相比, 人们已形成的习惯成为电视的基本受众群。

2调整方向, 积极应对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 时效性、互动性、广泛性是网络媒体的突出特点。分析认为, 对于国内情况而言, 一段时间内, 网络媒介的异军突起并不会对电视媒体造成实质上的威胁, 面对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 传统优势的电视, 理应调整方向, 积极应对。

2.1加强直播, 增强时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变化, 在挑战与应战的撞击过程中, 直播这一形式, 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一睹为快”的现场感和忠实记录现场的真实感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直播除了实现第一时间, 第一观众的传播效果这一基本功能之外, 现代意义的直播却要求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挖掘和延伸。由此, 现代电视直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这种报道内容的单一与观众要求的多样之间的矛盾, 而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将“现场”这个外延拓展并且精心布置, 丰富其内涵, 不断满足受众的收视要求。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使广大观众伴随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似乎亲临到了现场, 仿佛看到了现场人们的生动形象, 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 感受到了现场的激昂情绪。这一播出效果是网络媒体至少是短期内无法做到的。今天,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电视要想在竞争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时效快。直播省去了录制过程, 在动态的行进中运作, 甚至可以同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步播出, 便电视的时效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为信息的传递与竞争确立了明显的优势, 从传播效果上看, 将信息价值提到了最高点。

2.2利用网络, 扩大影响。

世间万物都是依据其优势而生存的, 而生存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竞争, 二是合作。竞争因资源稀缺而起, 要想赢得竞争就要具备优势;而当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竞争时, 合作就产生了, 合作的目的是整合, 即通过资源、能力特别是优势的整合构建可以共享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那电视如何面对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又如何获得真正的“灵魂”, 分析认为, 电视媒体要取得发展, 就要利用网络, 扩大影响,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综合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 而是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

除了时效性, 网络媒体还具有的极强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网络媒体可以使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 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 甚至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回馈给传播者, 而这也是电视媒体需要学习和加强的要素与方面。中国的电视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使之服务于自己。电视栏目可以借助互联网覆盖面广、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克服电视转瞬即逝、单向传输的缺点, 实现点对点交流, 给观众提供发表意见、参与讨论、提出建议的平台。

如《开心辞典》借助栏目网站使大量受众积极参与其中, 除了充分展现视频表现力强、音色多彩等电视媒体的特点, 还采用网络选择被测试者方式, 更好地利用了网络优势, 使该栏目互动性增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项主要标志的互联网, 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度的资源共享。人们可以迅速从网上搜索到自己所需的资源, 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互联网所具有的高速的通信效果与低廉的价格使它能够迅速发展并产生巨大作用, 而电视媒体完全可以将如此巨大的信息资源加以利用和丰富。电视传媒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易存储性、易检索性、易复制性进行多层次的传播。

比如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 中央电视台对绝大部分比赛项目进行现场直播报道的同时进行了网上直播, 让电视节目直接进入互联网, 发挥信息总汇优势, 传送电视节目和数据系统, 使电视节目的信息价值达到最大化。电视媒体能很好地借助网络进行自我宣传。如凤凰卫视开设的凤凰网, 除了将栏目频道的所有内容放置网上, 还将每位主持人的个人资料上传网站, 通过节目介绍、主持人介绍及其他商务性服务与观众建立快速、跨时空性的网络连接, 更好地展示自身电视媒体形象。

比如, 2013年两会期间, 中央电视台利用网络、微博等媒体, 做了大型互动节目“我有问题问总理”, 通过电视媒体与新型媒体的优势互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传统的电视传媒模式已经从“单向传播”转换为“双向互动”, 基于此, 电视媒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与观众建立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是传统电视媒体成功转型的关键, 只有与网络媒体有机融合, 电视媒体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

摘要:在网络传播迅速扩张的今天, 传统媒体所面对的最大冲击与挑战就是来自于“互联网络”。传统的优势媒体电视有必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 以挽回即将失去的优势。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扩大覆盖面, 实现双向交流传播。

关键词:网络媒体,电视传媒,优势综合

参考文献

[1]佘绍敏:《传播学概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2]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数字媒体背景下的传媒设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数字媒体;传媒设计;信息科技

0 前言

数字科技是人类进入新世纪后最大、最显著的进步,其不仅衍生出了数字化的学习、生活方式,而且使艺术设计逐渐趋于层次化,使其在原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化,推动着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而传媒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方面,必然会受到其显著影响。

1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传媒技术是对传统的网络通信、计算机应用和声光技术的有机融合,将原本独立存在的文字、图像、影视等信息按照设计者的主观意识进行有效聚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网络应用技术,使原本分散材料的观赏价值得以提升,由此可见数字传媒技术的实施不仅要有现代电子设备做基础,还需相应的软件操作及应用技术作支撑,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开发、应用、传播途径逐渐得到完善,数字传媒技术在教育、媒体、商贸等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媒体时代来临。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背景下,传媒设计可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操作平台,降低人工制作失误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使相关设计信息的交流和更新速度得到保障,基本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在模拟画面和虚幻世界的构建中,设计者可以完成现实生活中实现困难或不可能实现的设想;在对数字、图像、影视等信息材料进行聚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设计者的创造能力展现不同的数字影视世界,为传媒设计提供更多可能。[1]

2 数字媒体背景下的传媒设计

数字背景下,传媒设计的工具和理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原本不可能实现的设计行为成为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传媒设计的平台得到扩展,而且使传媒设计的空间得到扩充,所以传媒设计发生了新的变化。

2.1 传媒设计具有新的美学特征

数字传媒背景下很多传统设计中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状态得以利用程序语言表达,在传媒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根据个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将虚拟的场景、三维动画、合成声音等各种形态的信息,进行组合、叠加等处理,或在现实场景中根据设计需要加入虚幻的角色或道具等,使传媒设计实现理想与现实的有机融合,这是传统设计所不具备的优势,使设计观赏者的审美观受到冲击,带给其不同的视觉体验,而且在数字媒体背景下,原本独立存在的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被混合使用,使观赏者的视觉、听觉在同一时刻得到满足,不论是在情感表达还是在理解记忆上,都会给其带来不同的感受,生动、真实等新型的传媒设计美学特征将传统传媒设计的形象美赋予更加全面的含义。[2]

2.2 增强了传媒设计信息的互动性

传统的传媒设计被限制于设计者与设计工具之间,设计者只能通过主观的想象、构思将想法作用于设计工具,然后通过设计工具的效果呈现进行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传媒设计限制于设计者的主观臆想之中,而数字传媒背景下,设计者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全面的向计算机“阐述”,实现人机交流,而且设计者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实现与传媒设计观赏者的实时互动,通过数字传媒提供的全新的视听语言和新型的语言形态,实现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限制的双向交流互动,拉近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距离,这对于传媒设计的使用和传播都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其设计过程的互动性得到提升,这有利于设计者及时、全面的了解观赏者、使用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传媒设计进行改进,使其设计成果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传媒设计者处于社会大环境中,是保证传媒设计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有效办法。

2.3 拓宽了传媒设计者的四维空间

传媒设计不仅要依托设计者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还取决于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传统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完全凭借自己的推断能力和想象空间进行设计,这不仅使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无法得到保证,而且受个人能力的限制,其设计的水平很难实现突破。而数字传媒背景下,设计的表现形式得到丰富,数据处理能力及其特有的程序语言可以将虚拟的场景、结构等进行仿真展现,或直接与实际中存在的场景、内容有机结合,通过仿真场景的逐步搭建,使设计者能够在“客观存在”的直观感受基础上进行创作,极大地拓宽了设计者的创作思维空间,而且可以使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其准确性及可行性等进行全面把握,使传媒设计不再受限于人脑的组织构造,使设计理念更加自由,为传媒设计创新提供了可能。[3]

2.4 有利于传媒设计的创新

数字传媒技术将电子信息、互联网、多媒體应用、电脑存储空间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数字传媒背景下的传媒设计建立在设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这不仅有利于设计者将设计理论付诸实践,而且为其突破传统条件限制,在原有成果上进行创新提供了条件,传媒设计以通过信息交流达到扩大宣传,被更多人认知为目的,而数字传媒技术的自身特点决定,其与传媒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设计者在数字传媒背景下进行传媒设计,可以在对其应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设计的方向更加直接,不仅为其提供创新设计的平台,而且在设计思维、设计手段等各方面为其创造条件,所以数字传媒背景下的传媒设计创新性更优越。

传媒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将设计者的思维过程及目的得到充分的展示,但由于思维的不可直观性,其需要建立在其他工具的辅助基础上,而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为传媒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使其表达更加充分、生动,更容易被理解,所以传媒设计的意义在数字媒体背景下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3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数字传媒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艺术设计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传媒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设计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而传媒设计的发展对数字传媒技术又会起到推动作用,可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促进数字传媒技术的深化,传媒设计的创新和顺应时代发展是其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赵文君.数字媒体背景下的传统动画[J].大众文艺,2014,12(03):176-177.

[2] 朱春阳.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创新特征[J].当代传播,2012,02(06):37-40.

[3] 李雪.新媒体背景下网页版式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全媒体形势下时政新闻传媒研究 篇12

关键词:全媒体,时政新闻,传媒

随着我国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移动互联设备的广泛运用, 信息化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与此同时, 借助电视、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在内的多种方式传播了各种时政新闻。因此把握全媒体形势下的时政新闻传播特征显得至关重要。

1 全媒体的定义

全媒体指的是通过多种传媒形式, 以文图声光电等方式, 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示相应的传播内容, 借助通信、文字、声像及网络等多种手段传输时信息和数据, 属于新型传播形态。究其形式, 全媒体绝非涵盖了所有的媒体类型, 它指的是在各种媒介类型间进行巧妙的转化、嫁接及融合。从它的内容来看, 在下列四大方面体现出来, 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信息和资源, 其次是对信息和专业资源实施统一加工, 第三是提供全方位的业务系统支持, 第四是设置了多种方式的资源增值应用。就全媒体的传播结果而言, 重点体现是多种形态的内容生产、多种产品发布渠道以及多种传播介质的终端。

2 全媒体形势下的时政新闻传媒特征

2.1 碎片化特征

新闻报道凸显出显著的“碎片化”特征, 比如, 在每年的两会报道中, 能够看到多个以微博为主要载体的时政新闻版块。相关报道被提炼成了“碎片化”信息, 几句话乃至一句话、一个符号, 能够重点地传输多种信息, 如“你懂的”, 然后多家新闻机构纷纷围绕着“你懂的”做足了文章, 不仅有网络视频及电视媒体, 还有微博、微信及报纸, 都表现了全媒体形势下的“碎片化”特征, 围绕这个主题挖掘了丰富、全面的信息, 而且还提供了二维码, 这样不但便于受众观看和阅读,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时政新闻的传播速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沈阳提出, 一部分传统媒体不能有效地补充“隐信息”, 无法使广大受众充分地把握时政新闻的整体印象, 但是通过其提供的二维码、微信、微博等其它媒体形式, 可以获取微博中那些以隐匿形式存在的帖子或评论, 为那些拼图式摸索的很多网友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时政新闻信息。

2.2 日益发散的时政新闻传媒思维

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决不可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那些领导身上, 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关心、关切的内容和问题。如央视曾经推出一个名为《你幸福吗》的时政调查栏目, 在报道过程中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 从而发现及选择独特的新闻要素。此外还在栏目下方附上了二维码及微博、微信的联系方式, 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 最为关注的重点问题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衣食住行等, 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根本利益。比如很多城市都设立了时政新闻栏目, 日益关注政府部门到底为人民群众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办了什么样的实事, 百姓是否认可, 政府颁布实施了哪些方面的惠民政策, 这些均变成了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 应该坚持发散型思维。应该从多个方面、诸多角度触发, 把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从相关新闻的各个侧面和前因后果出发, 把握事件的进展状况, 客观正确地进行报道。在这个方面, 微博、微信、电视直播及网络直播能够及时跟进相关报道, 并且请来了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这样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层次。比如央视在报道九三阅兵的过程中, 制作播出了相关视频, 将昨天、当天、明天的新闻密切联系起来, 并进行了全程直播, 事后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 采访了国内外政府、学界及民众对九三阅兵的看法和观点, 很好地展示了时政新闻的发散型思维和丰富内容, 有助于人们深入地思考, 使读者更全面地把握和了解九三阅兵的时政新闻报道。

2.3 时政新闻标题的眼球效应

如今我们处在信息大爆炸社会里, 必须做出吸引人的时政新闻标题, 才能让读者愿意读下去。比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报道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新闻, 在当时的情况下, “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 真可谓是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必须要求新闻标题涵盖重点要素, 找到报道中的闪光点及关键点, 提炼成精彩的新闻标题, 带来强烈的冲击力。但是必须坚决拒绝新闻报道中为吸引眼球而出现所谓的“标题党”。

2.4 故事性和细节性特征日益凸显

无论在什么样的媒体上, 负责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都必须学会抓细节及故事性。例如细节描写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印象非常深刻。比如《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是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中获得一等奖的重要作品, 胡锦涛同志和艾滋病人的“握手”细节显得意义重大;汶川地震废墟中虽然小手已僵硬, 但是却牢牢地握住铅笔的那个小手, 曾经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很多新闻采写实践说明, 出色的时政新闻作品通常都强调细节描写。如何通过故事性的描述来吸引读者, 写出故事性较强的时政新闻, 内容显得跌宕起伏, 有矛盾和冲突, 新闻就会具有可读性。如第十四届新闻奖中获得通讯二等奖的一篇著名作品是《总理为农民追工钱》, 通过对总理及村民的问答, 温家宝在听到这个问题时, 表情立即变得非常严肃, 双眉紧锁, 之后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农民工当天晚上就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文章因为这些故事性描述显得跌宕起伏, 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5 符号融合的特点

以多种形式的媒体表现手段为基础, 如通过图像、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具体的媒介形态, 借助广播、纸质、网络、电视媒体以及移动互联设备 (主要是手机) 等媒体多种媒体的有效融合, 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多角度、及时的全媒体体验, 融诸多表现形式于一体。从技术领域来看, 微博、视频、新闻等很好地在移动互联设备上完成了PC终端与手机终端的融合。用户不但能够像使用博客一样在网站上登陆、注销或者发布信息, 而且还能够利用高度智能的手机及时上传、下载视频及图片。任何微博用户能够在任何地点、于任意时间发布任何合法内容, 很好地达到了4A要求 (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 , 展示了全媒体的符号融合特征。如新华网络电视以及手机电视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 在《环球问“两会”》以及《高端对话》等多个专题中融合了诸多传播符号, 被多家视频网站 (如优酷、搜狐、新浪等) 等大批量。

2.6 多样化的时政新闻报道形式

在媒体探索时政新闻报道改革的历程中, 势必会遭遇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及市场风险。首先会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 这是因为在我国如今的语境下, 媒体头上是国家意志, 媒体必须面对“政治安全”这个生存发展的最底线。著名学者杨保军认为, 眼下我国的新闻传播业是在一般产业属性及意识形态属性中运行, 在新闻及宣传两大核心功能中进行传播,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社会、政治及经济等诸多力量的约束和制约。面对如此境况, 时政新闻报道务必确保政治安全这个底线, 在此基础上实现稳中求变, 变中做活做大, 报道出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各种时政新闻。

3 结论

在全媒体传播蓬勃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时政新闻传播形式出现了较大变化。因此在在时政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该综合分析和全面把握时政新闻的价值导向, 弘扬主流价值观, 在受众及全媒体间达成高度的认知共识及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2, 19 (4) :38.

上一篇:算法模型下一篇:网络流言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