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媒技术(共11篇)
新媒体传媒技术 篇1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形式的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新媒体技术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当代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通过本文对新媒体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新媒体传媒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为我国未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1 新媒体传媒技术
新媒体传媒技术是指由新媒体技术为主导所进行的一系列传媒活动。所谓的新媒体技术也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技术结构,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作为媒体形式的信息服务功能,新媒体技术是当今时代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传媒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传播工具,是人们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主要载体形式。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对人们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够吸引更为广泛的人们参与其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益。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以一股强大的魅力感染人们,增强新媒体技术的实力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新媒体传媒技术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技术的特点,从而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帮助,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点:
1)即时性和信息发布的迅速性
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较之传统媒体形式更为方便,利用传播方式所要传播的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多个环节才能到达人们手中,过程运行缓慢,甚至错过了最佳的报到时间,一些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突发性事件来不及报道,只能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不过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将一些时间性较强的新闻直接公布在人们面前,跳过了众多复杂环节,将最原始的面貌还原给人们,这样既没有浪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同时也防止人们错过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2)广泛性和媒体形式的互动功能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仅仅依靠面对面进行交流的局面被打破,突破了人们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充分展现了新媒体技术的跨时间和跨地域的能力,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等形式的新媒体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即时信息,获取最为全面和广泛的知识内容,从而实现了信息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目标。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使用各种平台发表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并与众多网友进行在线地交流,进行有效互动,这样既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3)全面性和内容的融合性
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手段具有多样性,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形态将信息随时随地传播给人们,并实现各种媒体手段地有效融合,为人们呈现出一个更为可靠、真实的传播环境,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有助于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于此之外,人们利用各种媒体形态不断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从而使信息内容更为全面和系统,以一种全方位的形式对信息进行深入地、具体地传递和沟通。
2 新媒体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已得到显著的成效,对我国各个环节的发展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趋势,各国实力存在明显的差别,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扩大,同时使我国处于竞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之中,新媒体传媒技术已成为我国赢得国际地位的有力武器,只有真正掌握了新媒体这一关键才能使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位,我国应当充分分析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新媒体传媒技术发挥最大程度的技术魅力。
2.1 新媒体技术下每个人处于平等的地位
新媒体技术是一个面向全国人民的新型技术,处在新媒体技术下的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平等。不过,新媒体并不是人们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工具,新媒体自身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可以有效控制人们的言行,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新媒体未来的发展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所要传播的信息不再包含凭空捏造的虚假信息,而是具有事实论据证明的真实数据。新媒体技术也使媒体环境发生了改变,其中包括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内容的丰富化和多元化以及传播途径的复杂化等等方面,新媒体技术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不断向人民群众靠近。主导新媒体技术的对象是人民群众,新媒体技术的视角运用、监督管理、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方法等等,都强烈体现着如今社会提倡的平等理念,新媒体技术为普通人民提供了说话的平台,草根新逐渐在新媒体技术中显现。
2.2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各个领域工作变得更加方便
新媒体技术现如今已普遍应用到我国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各行各业正常工作的使用工具,同时也将更多的方便带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现今社会中占有重要的突出地位。未来新媒体技术会变得更加具体化,并对数量众多且难以处理的数据信息加以分析和整合,将触及每个行业的专业性信息放在一起,并设立专门的网站以解决具有行业针对性的一些问题,对一些行业知识还不够了解的人们提供了帮助的平台,促进人们自身专业能力地有效提高,并利用新媒体传媒技术将更为准确的信息传播给人们,将各类信息资源真正用到实处,使人们可以在感受新媒体技术强大魅力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2.3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有助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新媒体技术通过利用网络上所提供的资源,从而使公共设施信息变得更为即时化和清晰化,公共设施内容具有准确性,信息内涵较为精确,而且更新速度极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知识信息传播给人们,新媒体环境下使公共服务系统具有动态性,可以适时跟踪指向信息的现场,并不断拓展和延伸信息内容和内涵。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更为精准地进行定位,熟悉掌握周边的人群以及交通等各方面的情况,逐渐减少人们因为对城市或地区不够熟悉而产生的恐慌心理,从而完善了我国的公共服务系统,使我国因此而变得更为被世界所认可。
2.4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我国将自由话语权归于人民群众
人们自古以来就是自由独立的个体,我国是一个法治化国家,公民在法律面前拥有同等说话的权利,同样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被赋予可以自由说话的权利。新媒体利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将传统媒介形式限制的个人话语权完美地释放出来,进而激发人们思维的开放能力,新媒体技术促使人们器官的延伸,个人话语权重新回归到人民手中,个人的传播力量得到极大地发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环境依旧面临着文化冲突、信息内容良莠不齐以及人民观念不同等方面的制约,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支持程度,争取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应当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新的媒体机制中所产生的话语权融入民间和个体的心声,从而吸引社会上的讨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传媒技术是新时代发展而来的,同时也是我国为满足人民需要的关键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为缓解这一问题的发生,我们应当积极运用新媒体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开拓创新精神,注重新媒体传媒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程金海.数字媒介与跨文化交流:一种批判性的传播学视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马梅,孙静.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媒体与公民社会构建[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
新媒体传媒技术 篇2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本人是去年考入传大的,也是跨专业、跨学校、跨学科。中间的艰苦不必多言,只想把自己复试时的心得体会说给大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考上。
一、关于面试
面试是整个复试最重要的环节,这点大家一定很清楚了,所占比重试很大的,大家一定要充分重视。
1、关于穿着——有特色
如果你的穿着能和别人有很大不同(但绝不是奇装异服),能够充分吸引老师的眼球、能让老师眼前一亮的话,你不妨一试。如果不行,还是老老实实,学生样挺好的。切忌化浓妆,你以为是要选美啊?
2、关于语言——尽量幽默
能的话尽量幽默,老师们一天面试好多人,大家都很累,如果能以适当的幽默,让严肃的老师笑笑的话,不仅气氛会缓和许多,你也不会太紧张。而且老师们可能会和你聊天似的谈一些话题,避免一味问你专业知识。
3、关于老师——和蔼可亲
去年网新面试老师是:邓炘炘、张采、罗哲宇、王宇,还有一位抱歉得很,当时不认识,现在也想不起来。老师们都很和蔼,不会故意刁难你,你只需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就可以了。老师不是想要考倒你,只是想看看你的反应、你的水平。
4、关于运气——学识是关键
面试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从大信封(我们叫它锦囊)中抽两道题,选一道作答。大家说运气好的抽到容易的题,不好的就没办法了。其实,运气是相对的,你如果知道大部分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无所谓运气好坏,怎么也能打一些东西,如果你根本不了解所学专业,再简单也白搭。所以运气好的前提时。复试之前多了解你的专业。但是。如果题目是在太偏,你千万不要瞎答,不懂装懂。诚恳地说:“老师,我学得有限,暂时回答不出来,希望以后能在您的指导下学得更好。”这样,不仅避免尴尬,又表达了你好学的愿望。
5、科研设想——不要太大
去年的复试。加了科研设想一项。要求学生把入学后的科研设想以书面的形式交给老师。大家记住,科研设想不要太大,太大不好作,也不好写,更容易被老师问到。比如,你写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很宽泛的东西,业界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老师一旦问你,你也基本只能陈述别人的观点,自己的东西很少。所以尽量还是选择小的题目。
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个形式,入学后基本没用了。
二、关于笔试:
新闻学的笔试就是一些专业知识的考核,能通过新闻学初试的人一般不会有问题,但是,因为这个也算在总分里,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一点。要把指定的数目看一下哦。
三、关于英语:
英语的口语和听力考得都挺简单,基本上是老师说一段话你听,然后发表看法,顶多也就几分钟的事情,大家不用着急。平常听一些英语就好了,再有就是要敢说,经常找人说说,到时候就能“该出口时就出口了”。
四、关于同等学力加试——及格万岁
同等学力的加试,只是加试本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新闻的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题目不难,但是题量很大,从上午八点考到十二点,在新闻系五楼资料室。这个不算总分,所以只要及格就好。大家不用担心,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五、关于参考书目——精泛结合
学校要求的书一般都要看,有的笔试时用的到。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
(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
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3)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当然你报班需要找个比较靠谱的辅导班,这是很关键的,建议实地去考察一下,和他们的咨询老师聊一下.据我所知,凯程考研有自己的集训营,老师很认真很靠谱.本阶段复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归纳总结,升华提炼,查漏补缺,二是强化应试训练,模拟考试
考研辅导班有用吗?
传媒:新媒体渐露锋芒 篇3
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房地产热的退烧,使得新兴媒体对以报刊杂志等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冲击及替代效应显现。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入预计将接近800亿元,收入增速54.70%,而2012年平面媒体行业广告收入预计增长仅10.95%,总体收入规模已被互联网行业超过。
未来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我们认为把握高成长+行业整合+产业升级拓展型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是四季度乃至2013年理想的投资思路:(1)高成长:互联网行业整体表现高成长性(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入增长54%)不仅孕育了一些新兴企业,对传统媒体造成很大的冲击,而且也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较好的投资机会,持续关注互联网企业对盈利模式的摸索创新和在新领域的拓展;(2)行业整合:关注行业体量大且分散的行业中龙头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如广告行业;(3)产业升级拓展: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借上市之机,加强文化产业化建设,延伸产业链,脱胎于传统内容企业的业绩波动性,放大影视内容品牌效应,转而向综合的传媒娱乐集团升级转型,应关注其投资机会;同时传统出版企业已处在改革创新的拐点,主业稳健并加快新媒体领域摸索和拓展的公司值得关注。
新媒体传媒技术 篇4
《广播与电视技术》:请您介绍一下全媒体交互演播室的主要产品和特点。
唐佐逸:全媒体交互式演播室整合了新奥特众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 包括背景拼接大屏在线包装系统 (Mariana.DP) 、舞美屏集中调度控制系统、Mariana点评系统、咨询汇聚系统。Mariana.DP可以通过三维模板播出的方式, 为演播室中主持人身后的背景大屏提供绚丽的包装效果, 已经得到众多大型电视台的应用。舞美屏集中调度控制系统通过在演播室周围设置的一系列LED屏幕, 实现对演播室环境的包装, 使环境更切合节目主题, 让演播室表现得更加生动。Mariana点评系统主要用于财经、新闻类栏目, 主持人可以在点评系统上进行操作, 并实时将画面推送到演播室背景大屏上, 实现很好的互动。咨询汇聚系统隶属于点评系统, 微博、微信、短信上的相关内容经过数据库的处理和调度, 进入到点评系统, 实现主持人和电视受众的互动, 使观众更多地参与到节目中。同时, 在Mariana渲染引擎的支持下, 点评系统可以实现绚丽的3D效果。
今年BIRTV新奥特还展示了虚拟图文包装系统, 业内也称为“虚拟植入”、“虚实结合”, 这是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拍摄和制作手段, 其中用到了三维模型、动画实时渲染和摄像机精确跟踪等技术。该系统最大的亮点是虚拟出镜技术, 虚拟演播室中的主持人可以被植入到实景拍摄现场中, 虚拟演播室中的摄像机还可以跟踪拍摄实景的摄像机同步运动, 形成生动的现场画面。
《广播与电视技术》:全媒体互动演播室中的“全媒体”和“互动”分别如何理解?
唐佐逸:将新型的图文包装技术综合应用于演播室中, 从而形成了全媒体演播室概念。借助新的技术, 舞美灯光设计、高清晰度大型新闻主播背景屏、全媒体内容聚合展现、前后景虚实结合、多屏融合、多屏触控、智能交互控制、360度全景式拍摄等重要的特征元素, 融于演播室电视节目制作中, 通过更多的展现内容和资讯的平台, 丰富节目的表现手段, 从而形成了全媒体演播室概念。同时, 传统的字幕、在线包装的应用也综合体现于全媒体演播室节目制作中。
全媒体互动演播室颠覆了传统新闻节目呆板的制作模式, 主持人不再是传统的坐播方式, 而是游走于大型的新闻演播室中, 演播室中各个舞台空间被设置成多个景区, 通过红外等新兴的技术手段, 主持人可以自由走到某个屏幕前, 与屏幕发生互动。例如主持人在某个屏幕前谈到某个新闻话题, 这个屏幕上就可以立即展现出新闻背景、现场画面, 或者与现场记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广播与电视技术》:这样的演播室模式是否是未来新闻或访谈类节目发展的趋势?
唐佐逸:我们认为从电视制作的角度来说, 确实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尽管可能地县级电视台由于经费有限, 无法涵盖所有的全媒体元素, 但虚拟大屏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演播室节目制作尤其是新闻节目的制作, 都在向综合型演播室发展。新奥特为浙江卫视直播钱江潮、明月共潮声、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15周年庆典、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北京卫视最美和声、中央电视台中秋歌会等众多大型节目提供了技术支持, 将虚实结合的节目制作方式真正投入了实际应用。
在全媒体演播室之外, 我们看到另一发展趋势是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电视节目制作中, 让他们更有兴趣观看并与节目互动。随着微信、微博等传播手段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将自己的体验与别人共享, 将来甚至会有些电视受众自己拍摄的短片, 经过电视节目制作, 传到电视台中, 通过公共的渠道进行发布。所以, 电视受众与电视内容的融合也是未来节目制作发展的一个方向。
《广播与电视技术》:请您以几个具体的案例来介绍一下“虚实结合”的应用?
唐佐逸:《直播钱江潮》是浙江卫视非常重视的一个栏目, 八月十八钱江大潮被誉为“世界九大奇迹”, 吸引了中国乃至全球无数观众的目光。我们通过虚拟植入技术, 在演播室中设计了一个三维沙盘, 其中设置了5个最佳的观潮点, 并且在模型中引入了虚拟直升机, 带着音效在沙盘上飞行。当真实的钱江大潮到达某个观潮点, 演播室中三维制作出的模拟大潮也同期到达, 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三维沙盘中这个观潮点周围的标志性建筑, 感受当地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背景。
在去年与CCTV音乐频道合作制作中秋歌会时, 我们对大型的综艺演播室进行了舞台包装, 其中包含了许多中国元素。比如中秋节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演播室背景大屏上放映出很多孔明灯放飞的画面。为了增强画面效果, 导演组要求电视画面中舞台上的其他位置也要有孔明灯慢慢升起, 这就用到了虚拟植入的技术, 让整个演播室空间都有很多的孔明灯往上飞。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虚拟的月亮挂在角上, 更加丰富了画面的空间感, 整个画面看起来更美更绚丽。
唐佐逸先生现场演示虚拟出镜技术, 请注意照片右上角屏幕中出现了女主持人
“虚实结合”的制作手段在体育类节目中也有广泛应用。奥运会游泳比赛中, 每个运动员的泳道上都会展现出其国家的国旗, 比赛进程中还会有世界纪录与运动员速度的对比。在标枪比赛中“虚实结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视画面中可以显示出比赛当前阶段前几名的投掷距离, 运动员投出标枪后, 观众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他的成绩。另外“虚实结合”的制作方式也给体育广告带来了新的表现方式, 电视画面中赛场中央可以出现立体的广告模型, 绚丽的入出效果、震撼的动画效果以及新颖的表现方式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广播与电视技术》:新奥特全媒体互动演播室与市场其他同类产品相比, 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唐佐逸:刚才提到的一系列技术几乎都是图文技术在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新奥特从事图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在业内享有非常好的口碑, 我们沿着图文技术深化研发, 推出了适应节目制作发展趋势的全媒体互动演播室。在Mariana渲染引擎的支持下, 新奥特全媒体互动演播室在功能、效果、渲染效率以及安全性等各方面都做到了一流水平。新闻演播室是电视台对演播室系统安全性要求最高的演播室, 我们在渲染流程中采用了“制播分离”技术, 制作和播出分别由两套单独的系统完成, 降低了播出软件的繁冗程度, 保证软件的安全性。在图形渲染工作站中, 我们设置了对CPU、GPU和内存的实时监测, 如果有超负荷运行的情况, 系统可以自动报警, 从而避免了系统崩溃带来的风险。另外在平台硬件的选型方面, 我们也选用了国际知名的图形渲染平台, 以及经受长期市场检验可靠的板卡来组成硬件系统, 为整个系统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华数传媒:新媒体的云探索 篇5
成立于1999年的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华数)最初只是为杭州市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提供电视节目转播,2003年华数从新媒体业务着手,向电视数字化转型,布局互动电视、移动公交、城市路面电视等业务。在向新媒体产业运营转型的过程中,华数构建了全国最大的数字化内容库,拥有上百万小时的数字媒体内容资源,并拿到了互动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的运营牌照,开始从杭州广电网向全国广电网拓展覆盖。
然而不同屏幕和终端对节目内容的格式要求不一样,其运营模式也不一样,华数的节目内容利用率并不高,效率和成本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并且尽管华数的业务市场化程度很高,但却是国企管理架构。如何打破资源孤岛困境,解决原有企业管理流程中低效问题,扩展业务范围?
华数做云服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把各个终端之间的服务能力拉平,让电视终端也能做原来不能做到的事情。
云计算概念给了华数一个很好的启发:如果能够把所有的节目内容资源集中在云端,在云平台上做节目转码集群,然后将机顶盒变成瘦客户端,在瘦客户端上可以播放任何格式的内容、加载各种应用,资源被打通,效率和成本问题都迎刃而解。
2012年,华数和英特尔一起合作开发云计算平台,在开源化的管理软件平台上,搭建云基础架构平台,在平台上做适合华数业务的个性化需求开发,最后再跟上端的App做结合,更好的服务于业务应用。即在统一的云平台上进行存储、转码、适配,进行统一认证管理,最终将内容统一适配到城市生活的各个终端上。
“以前通过终端来解析的工作,现在通过服务器端的虚拟机来解析。我们在PC上的业务很多,比如游戏,现在可以直接移植到电视终端上,本身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只是把电脑上的键盘操控变成遥控器操控。”华数传媒技术副总裁朱素平直言,云服务模式深刻改变了华数的业务覆盖能力。
同样一个增值服务,在互联网里能获得2亿用户,在电信网里能获得1000万用户,但在广电网里可能只有20万用户,就是因为终端的能力支持差异非常大,而且开发成本很高。
华数做云服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把各个终端之间的服务能力拉平,让电视终端也能做原来不能做到的事情。早年广电行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因为机顶盒成本比较高,所以大多数机顶盒采用较低配置,也没有考虑加载复杂的业务,以至于在现有机顶盒配置能力下发展新媒体业务举步维艰。
而在云服务平台下,终端能力被拉齐平,不同屏幕之间的业务开发变得简单,而且可以直接引入。处于“云端”的海量计算能力,用通用的服务器形成复杂业务运行,然后把复杂业务变成一个频道化的应用流,普通机顶盒只要能收到应用流就能接收到全业务,这样未来业务的空间就变得无穷大,而不再受限于机顶盒的能力。
新媒体将改变传媒经济 篇6
——“2008奥运会上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重要”
——“新媒体的产业发展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在未来将有一家公司的市值超过Google, 那将是网络视频”
以上这些经济语录, 为目前处于中国经济领域的“朝阳产业”传媒业揭示了它光明的前景。这就是2007年12月1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上, 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等海内外几十位传媒界、经济学界以及商界名流经常多年实践与总结而得出的精辟论断。本届年会以“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为主题, 围绕新媒体内容创意、技术应用、投融资策略、产业合作和政策推动等五大层面展开, 探讨包括新媒体的市场机会、新媒体的技术平台、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新媒体与受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等众多焦点话题, 搭建官、产、学、研的信息交流平台、沟通对话机制与长期互动网络, 探索技术变革与产业创新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合作与共同发展。该年会以探讨论题新锐、论坛内容实用、指导性强等而赢得了经济界、传媒界人士及50多家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
“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与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和亚洲新闻台 (国际频道) 联合承办, 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黄勇、北京奥组委体运行部副部长高长力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副总裁吴耘嶔、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中心总监邢树森、北广传媒副总裁赵多佳、凤凰新媒体新总裁刘爽、IBM咨询总监张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俊凌以及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等国内外相关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受邀到场, 在本届年会就传媒经济与新媒体发展等论题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分别就“媒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奥运会的媒体运营”、“新媒体盈利模式”等最新的传媒经济热点、发展难点等进行了学术和实践相结合的探讨。
“中国传媒经济年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在今届年会上, 谈到新媒体发展对当代传媒经济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信心十足地表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 那么新媒体发展是一个全球发展同步的新技术, 对于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文化产业来说, 新媒体的不断出新和发展,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传媒业内部及其相关领域诞生了诸多新的产业群落。共同的是传媒产业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我国的土地局的24个出版物里面, 《互联网信息读物》这些都是和新媒体的诞生有关系, 都是新媒体催生出来的, 同时也和广电等这些新媒体的类型相关。”众所周知, 对于传统媒体领域, 西方的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并且通过资本的并购中形成了大的发展的公司, 中国的传媒企业要赶超这些国家有诸多的困难。但李怀亮认为中国新媒体企业却赶上了天时地利:“因为在新媒体这些后发的领域, 我们从时间和发展层面上来讲, 我们和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后面的一个数据也许能说明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一亿多, 中国的3G手机用户将会在未来发展到一亿多人, 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大的数量, 这么庞大的市场将为我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像盛大网络、分众传媒、阿里巴巴这些企业都在不断的发展。我认为中国的新媒体的产业发展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强。”
时下2008北京奥运会成了全球各大品牌激烈竞争的广告大秀场, 媒体企业也不例外, 尤其是搜狐网站取得了2008奥运网络全程独家转播权, 作为新媒体在“奥运经济”中的角逐中中的佼佼者。而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高长力在谈到“新媒体在奥运会运营”这个问题时则认为, 搜狐并不是唯一的受益者, 2008北京奥运对其他新媒体也是一种全新的机遇。他透露说:“最近中央电视台刚刚签订了一份协议, 如果新媒体对转播奥运会有兴致, 可以通过是同中央电视台进行谈判的途径, 由中央电视台再授权能够按照按权条例合法地进行运营, 那么互联网也好, 手机也好, 通过音频和视频的转播, 一样可以有新媒体与奥运的合作。”
目前传媒产业中新媒体面临的问题很多, 在中国互联网近十年来的发展和近几年的手机媒体发展中, 存在着几次市场洗牌和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普及与管理等空前严峻的挑战。一位专家指出, 尤其中国目前在新媒体的收购方面发展迟缓, 而且前几年一度热衷互联网等新媒体的VC们, 因为不能明确估算到这个行业的前景和收益回报等, 近来出现了纷纷撤资的惨淡局面。这位专家说:“我们讲到时候美国的Google06年10月收购了Outupe网站。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内还没有发生类似的收购, 这也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这也许是我们国家的媒体体制和商业化的运作, 业绩规模, 所以我们国内对新媒体的收购可能比较困难, 就是这种模式在我们的国家可能不是很适用。”
对此, 悠视网副总裁徐浩宇则拿出了一套在行之有效的“新媒体盈利模式”, 来告诉新媒体企业怎么赚钱。他对记者们信心十足地说:“如果在未来将有一家公司的市值超过Google, 那将是网络视频。那么下一代人的是以电脑为生活中心, 所以他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将会是网络电视。因为直到今天电视仍然是承载的信息最全、播放量最大、受众最多、承载最大的媒体, 当网络成为电视的时候, 才能使网络这个新型的媒体成为真正的主流的媒体。”
新媒体时代传媒监管对策研究 篇7
一、新媒体时代传媒创新的概述及影响
新媒体时代传媒创新概述。传媒创新是引起新闻传媒领域发生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从广义来看, 发生在新闻传媒领域的一切形式, 包括传媒制度和传媒业务两方面的创新活动都可以称为传媒创新。一般来讲, 传媒创新是指传媒工具创新和传媒服务创新等传媒业务创新, 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动因来看,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导致对传媒服务需求的急速扩张, 社会新兴行业的崛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同时伴随的各种制度创新、规模变动, 从根本上要求现代传媒业提供更宏观、更专业和更复杂的传媒业务服务。[1]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媒体的自我更新, 新兴传媒技术的崛起为社会打造了众多媒介传播方式及媒介组织, 引发了传媒业相对实体业务的快速增长, 促进了传媒发展的加速提升。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传媒产品和传媒制度的改变都会对社会传播体系产生制衡。
从时间角度来看, 创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旧有媒体而言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所有随时代变更而推陈出新的媒介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由于融合了大量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 当前的传媒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许多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的创新传媒得到了迅速发展, 创新传媒种类很多, 而其共性基础均是利用数字技术, 依托融合宽带信息网络, 具有自身独特终端移动性。
从特点来看,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创新传媒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在自身运行制度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新传媒拥有一些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海量的存储能力、立体的传播手段和个性的服务方式等。但二者根本性的区别不在这些表象特征, 而是基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方面的根本性差异。传统意义的媒体传播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一对多的, 受众被动接收信息, 是绝对意义上的传媒消费者。受众在现代信息传播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会, 与媒体传播者之间的关系转为互动, 创新媒体的受众不仅有听的机会, 而且由于进入门槛低, 每个人都有说的条件, 都可以表达自己的传媒意图。也就是说, 受众不单单是传媒消费者, 还是传媒生产者。传媒权力由传统大众媒介扩展到受众群体, 传播从单向变成双向, 从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从精英制造变成大众制造。
传媒创新对传媒监管的影响。新传媒时期传媒创新技术不断涌现, 传媒技术创新促使传媒业务发生了变化, 也极大地改变了传媒市场结构和传媒组织结构, 突出的一点就是传媒创新导致传媒市场融合。和传统传媒相比, 当前传媒机构提供着日益多样化的传播工具、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内容。新型传媒工具的发展, 传媒业务的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传媒市场的内容与结构, 信息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 导致传媒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结构变化, 打破了传播媒介的行业界限, 使文字、电视、广播等传统传媒市场直接融汇在一起,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综合性现代传媒市场。当前, 世界许多国家传媒业务构成中, 传统传媒业务在传媒资产总额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兴传媒业务的比例则在不断上升, 创新业务在传媒业务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衍生产品业务和增值服务等业务已成为综合性传媒机构日益重要的收入来源。[2]
与当前传媒市场结构和传媒机构自身资产结构的变化相适应, 传媒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认知的传媒机构的经营方式和内容, 传媒业务交叉使得传媒机构出现集团化、综合化趋势, 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增强, 同时也使得传媒机构的市场化运行趋势不断增强。为了不断提高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下去, 现代传媒机构往往会通过不断拓宽市场途径来拓展自己的规模和业务范围, 这促进了传媒机构之间跨行业、跨地域的合作, 也促进了集团化全能传媒机构的兴起。典型的模式之一就是成立综合化的传媒控股公司, 以打破传媒行业界限和地域限制, 将各种传媒业务融合起来, 打破传统传媒业务的界限, 突破传统业务界限的限制, 使得各种传媒机构和业务以及传媒市场之间的差别日益模糊,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可以提供各种传媒业务的综合传媒集团。
整体上来看, 传媒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传媒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而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模式上的创新又不断完善传媒机构的市场运行机制, 使得新媒体发展突出强调市场机制的主导运行。正是由于客观上传媒发展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不断对我国传媒监管体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逐渐暴露出传统监管模式在把握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在全新的发展环境下, 传媒产业出现若干新的问题, 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旧有监管的能力和范围, 使传媒发展受到影响。
二、当前传媒监管发展中的问题
传媒监管制度建设滞后。从制度发展角度看, 法律是监管体系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和方式。在当前媒体创新快速发展时期, 传媒监管滞后直观表现为我国传媒领域相关立法较少, 规范作用较弱。纵观我国传媒监管发展过程, 各种行政手段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而相应的传媒法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关传媒管理的法律文件中, 大多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实施, 一小部分是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同时, 每年颁布的有关传媒管理法规文件中, 一半以上是以“通知”“意见”或“办法”等行政文件的形式表现的。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 行政手段有自己独到的优点, 如权威、严肃, 但是灵活性和实用性不强, 而且体系不完善、前瞻性较弱, 长久来看不利于政府传媒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常见的一种现象是面对传媒发展中的问题, 不断用禁令、叫停的形式来禁止, 这样的监管手段不仅单一、简单化, 而且往往导致规范措施流于空泛。尽管监管禁令不断, 但往往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 行政手段的本质在于保证传媒发展的稳定, 但在实际执行中, 行政手段的过多运用却在客观上忽视了促进传媒业务创新发展的可能, 尤其是当二者之间产生目标冲突时更是如此。传媒创新发展强调市场机制, 核心是按照各种法律规章、规范办事, 目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制度规范体系来达到发展的目标, 而传媒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相关法律规章的缺失, 从根本上阻碍了传媒产业的良性发展。
传媒社会公信力降低。公信力是传媒导向作用的保证, 拥有良好公信力的传媒往往能使舆论导向发挥积极的社会促进作用;反过来, 良好的舆论效果又能有效促进传媒的发展。在当前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中, 由于传媒机构自身受利益驱动和过度竞争的影响, 加上社会性监管的缺失, 出现了某些传媒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些传媒机构为追逐收视率和商业效益不顾社会影响, 导致传媒公信力降低。传媒创新强调市场化机制, 有效地促进了传媒产品的资源配置, 但是市场并不能完全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满足社会需要。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因无利可图或者收益偏低而被某些媒体忽视甚至抛弃, 而那些无聊、乏味甚至不良的内容由于能够吸引受众, 带来较高的收益, 则受到很多媒体的追捧, 并大肆传播。可以说, 由于外部监管措施对传媒机构内部建设不力, 传媒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降低了传媒的品质, 也降低了传媒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传媒创新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一方面反映了传媒机构自身建设需要加强,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我国传媒产业市场化过程中社会性管制职能的缺失, 亟须强化与传媒市场化发展相适应的、以标准和规则为基准的各种社会性管制措施。严格限定传媒产品、传媒服务的质量以及伴随着的各种传媒活动, 可能危害公共利益、社会道德或者社会秩序的传媒行为,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以实现标本兼治、有的放矢的监管目的。
传媒监管条块分割。历史上世界各国传媒监管制度实行的均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 各种传媒立法对传媒机构的业务范围乃至经营地域均作出了明确的限制。[3]但是随着新传媒摆脱传统的单一媒介形态, 逐渐发展成全能化和集团化的媒介融合体系, 传统的传媒监管体制已经无法针对传媒的融合现象来进行有效的规范。尤其是2000年以来, 传媒创新进入高峰期, 众多传媒创新打破了传统传媒行业界限, 分业经营的限制被突破, 混业经营成为传媒业的发展趋势。这种混业经营模式以及传媒集团的崛起, 对传统的单一型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 我国传媒产业都是按照技术特性划分的, 各个传媒产业都以自身的传输平台向各自的媒介终端提供不同的业务形态。相对应的是我国以传媒介质为标准成立监管行政主体进行分类监管, 各个传媒行政主管单位各自管理着不同种类的传媒, 和传媒业务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都有权进行各自业务监管,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分级管理”的监管结构。这种分业监管模式在传媒业务分立时符合整体经营格局, 各监管机构可以进行差异化监管。但是, 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增强, 分业监管模式分类较细, 层次过多, 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 同时容易出现监管缺位或监管重叠的现象。
三、我国传媒发展过程中传媒监管对策分析
首先, 传媒监管制度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 完善传媒法律法规。从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及各国监管制度效用发挥来看, 传媒监管制度政策要有相应的提前性和前瞻性, 监管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结合我国传媒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为有效防止传媒风险, 传媒监管相关部门在制定传媒制度, 特别是制定有关稳定性的政策和措施时, 要充分考虑到今后一段时间里传媒创新的变化趋势。同时, 要切实加强对传媒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定。长期以来, 我国传媒政策的制定以保障稳定、化解风险为主, 然而, 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及今后传媒市场发展的要求, 我国传媒政策的制定应以促进传媒发展为主, 相应的传媒立法应当注重构建公平环境及平等竞争平台为目标, 突出市场约束机制在传媒监管中的作用。另外, 传媒政策制定的视角也应更广泛, 要从先前的局限于国内监管转向为着眼于国际范围的监管。从本质上来看, 在世界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制定具有前瞻性、能促进传媒市场高效发展的制度是促进传媒行业快速发展的基本和前提。
其次, 加强传媒机构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 强化传媒社会性管制。我国传统上相对更加注重传媒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因而反映在控制手段上, 就是更加注重外向控制, 强调从外向内的控制手段。但是,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及创新, 世界各国传媒监管的防线不断提前。当前, 各国传媒监管机构对传媒机构的自我内部管理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 传媒机构自身健全的管理结构、完善透明的运行制度是监控传媒机构风险的有效保障。尤其是对于尚未建立健全良好社会环境的国家而言, 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并不完备, 传媒机构要想在强大的市场化竞争下快速地发展壮大, 内部管理和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另外, 在重视传媒机构自身建设的同时, 还要大力发展传媒社会性监管, 强有力的、全面的社会性监管是保障传媒机构有效、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性管制依靠行政手段, 社会性管制更多的是依靠各种标准进行, 实现由行政手段向法律、标准的转变, 存在一个传媒机构信息披露、自身监管和程序规则公开的问题。通过社会性监管加强内部管理, 完善自身管理制度, 也是配合传媒监管手段转型的有效约束和保障。
最后, 以加强监管协调为目标, 有效改善当前的传媒分业监管体制, 建立以职能监管为核心的混业监管体系。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传媒监管体系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4]这种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曾对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但在传媒机构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下, 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多头领导、职权重叠对综合化、多元化传媒机构的监管收效大大降低, 甚至起到反作用。传媒行业进入门槛高, 技术性强, 有必要设立权威的独立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独立监管机构不仅要独立于传媒企业, 而且要独立于政府部门, 这样才能不受干预进行监管, 同时当产业发展和监管职能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 可以避免由于混同于同一部门管理而导致的管制冲突。
参考文献
[1]李红祥.英美传媒监管模式变革的动因考察[J].传媒观察, 2011 (3) .[1]李红祥.英美传媒监管模式变革的动因考察[J].传媒观察, 2011 (3) .
[2]樊娜.新媒体对广电传播模式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 2011 (10) .[2]樊娜.新媒体对广电传播模式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 2011 (10) .
[3]柏杨.我国传媒监管体制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5) .[3]柏杨.我国传媒监管体制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5) .
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的品牌打造 篇8
新媒体时代, 电视传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用户不断增长, 传统电视媒体可以提供的新闻、影视服务, 在互联网中也可以找到相关资源, 而且网络用户还可以形成与新媒体的互动。但电视媒体也具有自身的优势, 因而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传媒应积极打造知名品牌, 塑造崭新的媒体形象。
1 新媒体时代对电视传媒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以网络为主要传播渠道。新媒体时代下, 电视传媒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 媒体是受众了解新闻动态、观看影视节目、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渠道。以往受众通过电视观看的新闻、影视、赛事、专题等节目, 现在通过网络媒体就可以实现。例如, 各大门户网站可以实时为受众提供新闻解读, 其新闻内容与报刊、电视播报的基本内容并没有显著差异;喜爱观看影视节目的受众, 如果不能在电视播放的时间观看, 还可以选择优酷网、乐视网等视频网站观看;精彩的体育赛事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等等。所以受众完全可以随意选择播放媒体, 但观看效果却不会受到实质影响。其次, 新媒体时代, 受众更加关注与媒体之间的互动, 受众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也希望参与到媒体活动中来。新媒体借助网络信息发布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可以形成与受众的良好互动。相比之下, 电视传媒则更为传统, 与受众互动的程度有限。因此, 新媒体时代, 用户抢占、市场资源抢占都给电视传媒带来新的压力。
2 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发展的方向
针对当前的媒体环境, 电视传媒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 应当以品牌塑造为发展的方向。从用户使用行为来看, 受众选择新浪网站获取新闻, 选择优酷网、乐视网观看视频, 选择淘宝网购买商品, 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对品牌的忠诚度。这些知名网站提供的资源非常丰富, 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而且网站提供的内容、报道的深度与其他网站相比具备自身的竞争优势, 如新浪网对部分新闻内容的独家报道, 乐视网清晰的画面和流畅的播放, 淘宝网的用户安全保障等。用户可以迅速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甄别, 选择经常登录的网站。
反观电视传媒, 在品牌优势方面体现得并不鲜明。以电视剧节目为例, 一部热播电视剧每晚在多个卫视频道同时播出, 甚至观众每晚调拨几个频道, 就能了解前后十多集的剧情;谍战剧、“打鬼子”成为电视剧的主角。曾经的《潜伏》的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随后出现不计其数的谍战影片。电视剧片面追求低投入高产出, 反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受众需求问题。而《金枝玉叶》、《风车》等一些感人至深的电视剧节目, 即使观众反复观看, 仍会细细品味。所以不少喜欢观看影视剧的受众选择在黄金时间登录视频网站, 进行休闲放松。品牌塑造是电视传媒保持长久生命力、突出媒体优势的关键, 例如央视的《探索·发现》、《人与自然》、《艺术人生》、《百家讲坛》, 卫视台的《年代秀》、《非常靠谱》、《天天向上》、《梨园春》等, 不仅能有效地把握受众观看需求, 节目有声有色, 而且对传播科学知识、先进文化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品牌塑造不是单纯以收视率为标准进行衡量, 而是要以媒体的社会责任、文化的先进性、可持续发展性作为努力的方向。
3 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品牌打造的策略
为促进品牌塑造, 电视传媒应重视以下发展策略:
第一, 通过有深度的内容塑造品牌。品牌确实代表着知名度, 但同时更暗含对内容深度的要求。比起时下收视率颇高的相亲节目、求职节目, 反而是那些具备深刻知识内涵、传承经典文化、不浮躁、不夸脱的电视节目更经得起推敲, 更能获得受众的真心认可。无论是电视台, 还是电视栏目, 首先要将有深度的内容作为品牌塑造的根本, 以节目深度、节目质量取胜。例如, 新闻类节目讲求时效性, 此方面网络媒体具有实时更新的便捷优势, 而电视媒体可以通过特有的深度报道来塑造竞争优势。再如, “风云剧场”虽属于付费台, 但其收费极其低廉, 电视剧连续播放, 无广告植入。更重要的是电视台能够担当起观众“把关人”的角色, 主动为观众筛选优质精品聚集, 如《幸福来敲门》、《辛追传奇》、《雾里看花》等电视剧深受观众好评, 其广告语“风云剧场, 把家人聚在一起”更是充满人文关怀。
第二, 通过丰富的创意塑造品牌。创意是电视传媒品牌塑造尤为关键且稀缺的资源。随着电视传媒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能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诠释节目内涵。但是受众之所以对很多电视节目感到乏味,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仍是电视创意的缺乏。例如相亲节目、求职节目、鉴宝节目、调解节目、真人秀节目、故事节目等等, 在很多电视台都表现出同质化发展的问题, 彼此竞相效仿, 对受众进行“疲劳轰炸”, 反而扰乱了电视传媒的发展环境。所以电视台应汇集专业人才, 组建品牌经营的精英团队, 汇集专业人才的聪明才智, 打造富有创意性的原创节目, 如湖南台北京节目中心, 前不久打造的原创节目《博物馆奇妙夜》就颇具代表性。其节目制作借鉴《达芬奇密码》的悬疑, 借助北京丰厚独到的文博资源, 造就出特有的品牌效益。
第三, 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塑造品牌。关注受众的需求和感受, 才能使电视传媒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在品牌塑造过程中, 电视传媒也应形成与受众的互动亮点。为此, 电视传媒应积极打造与受众的互动平台, 调研互动感兴趣的内容, 作为节目制作与创新的依据, 并从互动平台中了解受众对节目的评价。在节目策划中, 编导人员应考虑给予受众参与的空间, 如反映受众提出的民生问题, 邀请受众参与有奖问答, 倾听受众提出的观点, 从而拉近电视传媒与受众的距离, 增进受众对电视传媒的感情。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 电视传媒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 电视传媒应当以品牌塑造为发展的方向, 通过有深度的内容、丰富的创意、与受众的互动塑造品牌, 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品牌,打造
参考文献
[1]李晓星.创意:打造电视传媒品牌的驱动力[J].今传媒, 2011 (6) .
[2]孙冰.新视听视角下电视传媒的发展方向研究[J].新闻传播, 2012 (3) .
新媒体传媒技术 篇9
一、传媒经济的现状
(一) 传媒经济发展已取得的成绩
近些年, 传媒经济逐步由新闻传播的一种现象成为一门具有独立学科价值的学问, 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其一, 传媒经济本身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就学术界而言, 从1995年至今, 至少有40部以上的关于传媒经济的著作问世。研究人员不断专业化、学术化, 研究的问题以及范畴在不断更新, 颇有几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意味。经济学界对传媒经济的关注则更为明显, 甚至有把传媒经济捧为显学的趋势。
(二) 传媒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唯物辩证法启示我们,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更要看到不足。传媒经济作为文化创新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创新意识缺乏由此可见一斑。除此之外, 我们对传媒经济的认识还有待深化, 许多新的现象、理念无法准确解释, 这些成为传媒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障碍。而传媒经济与其他行业的进一步融合, 仍需加强。
二、新媒体时代传媒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一) 充分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有利机遇
如同科技一样, 新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不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市场革新、设备更新层面, 它都给传媒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 它又会对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形成巨大的冲击, 倘若传媒经济不抓住新媒体提供的机会, 与时俱进地发展, 将会被世界传媒界远远抛在后面。众所周知, 新媒体时代发展最根本的动力仍然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所能带来的一切有利因素, 媒体也同样应毫不动摇地借用。
(二) 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
在经济领域, 市场的导向作用无处不在。媒体经济市场的运转有着不为人转移的规律, 传媒经济在新媒体时代要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的计划生产局面已经被打破, 市场的需求标准代替了政府的人为规划。
(三) 遵守客观规律前提下加强人为调控
传媒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 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 加之市场自身存在的缺陷, 不可避免要加强人为调控。这里所说的人为调控, 包括媒体经济相关制度的规范, 高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为了避免媒体市场混乱而进行调控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需指出的是, 人为调控不是凭空而行的, 必须在客观规律的支配下运作, 换句话说, 人为调控需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依据。
(四) 强化创新意识, 促成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促成传媒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应该强化创新意识。传媒产业对创新意识的要求相对较高, 如何能与时俱进、形成自我特色、获得受众的认可, 这些都离不开创新意识的融入, 源源不断的活水的引进。
总之, 在新媒体时代, 我国媒体经济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 不论是媒体制作思路, 抑或是传播方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其不足也应该正视。要从新媒体时代中汲取养分, 壮大自我;在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的同时, 加强客观有效的人为调控;更应该把创新意识贯彻始终, 为媒体经济的科学有序发展和壮大提供坚强保障。
摘要:目前, 传媒经济实体在逐渐壮大, 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挖掘出机遇要素, 积极探索各种创新策略, 以便成功应对各种挑战, 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传媒经济的现状入手, 分析它受社会各界重视、与其他学科及要素融合, 以及经济实体得以壮大等的有利方面。同时, 坚持马克思辩证的思考方式指出其尚存的不足。最后, 重点从新媒体时代的机遇、抓市场的导向作用、适当的人为调控和加强创新意识等四点, 阐述新媒体时代下传媒经济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媒经济,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孔云云.论传媒影响力增值的现实途径[J].新闻世界, 2013 (9) .
[2]赵诗雯.论媒介经济中的注意力经济特征——以《我是歌手》为例[J].中国市场, 2013 (45) .
[3]田涛.2014年传统媒体的竞合与发展[J].声屏世界·广告人, 2013 (12) .
新媒体传媒技术 篇10
在参加去年的亚洲广播电视展时,我们被3项视听新技术所吸引,因为它们的应用有可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一、比二维码更先进的视频识别技术
为了实现电视与网络尤其是移动社交网络的互动,现在很多电视栏目都推出了“二维码”,比如湖南卫视的“呼啦”。但目前二维码的电视应用还比较初级:一种是二维码只是一个链接,用手机读出后就可以不输入网址直接进入这个电视栏目的网站,从手机上了解该栏目的相关信息;另一种是电视上的二维码有可能是该栏目微信群的二维码,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微信软件中的“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加入该栏目的微信群。
法国电信北京研发中心研制的视频识别技术就克服了二维码使用不便的问题,观众想要了解电视中正在播放的节目或栏目、演员、主持人、嘉宾等的相关信息,只要用手机的摄像头对准电视画面拍几秒钟即可,不需要专门走到电视机前去瞄准指甲盖大小的二维码去拍,对观众来说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Applicaster的“手机玩电视”技术
目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技术的加速升级,观众的视听消费主渠道已经由电视的大屏幕转向手机的小屏幕。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4.2亿手机网民,其中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达1.3亿,手机音乐用户达2.1亿。开着电视也在玩手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且很多时候电视只是充当“伴音”,观众的注意力主要在手机上。
Applicaster 的“小屏玩大屏”技术特别适合娱乐节目和体育赛事节目。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如果使用Applicaster至少可以让观众实现以下几项全新的收视体验:
1.自己当导播,想看谁就看谁。《中国好声音》这类引进节目都是全机位全程录制,三四十部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景别将整个节目全部录制完成,然后由编辑进行剪辑后播出。如果有了Applicaster,就可以将所有素材全部上传到“云”端的数据中心,观众在收看电视播出版的《中国好声音》时就可以通过手机小屏调出全部素材,同步选择收看每一个机位的镜头。2.即时回放精彩片段。对于线性播出的电视节目来说,不能有选择地反复观看是一个先天缺陷。而对于拥有Applicaster的用戶来说,就不会有这样的遗憾。对直播节目来说,已播节目及素材已全部以数据的格式上传到“云”端的数据中心,所以用户可以毫不费力的选择自己想看的精彩片段进行回放。3.实时在线与各社交媒体的“微友”就节目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并发布个人观点。Applicaster会将服务主页与各大社交网站链接,并在各社交网站发起话题讨论,适时推送各种“猛料”,推动讨论持续热烈进行。4.参与场外投票、竞猜等有奖互动。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如果有了Applicaster,最终决定选手胜负的将是数量庞大的Applicaster用户群。同时,每一场比赛都可以设置有奖竞猜环节,把观众的热情“吊”到最高。5.导师和选手的着装、配饰可以实时查询其信息,并同步下单购买,满足追星欲望。在服务主页上将出场导师和选手的着装、配饰信息全部公布,并与品牌商和电商达成协议,观众只要登陆Applicaster服务主页,就可以对看中的商品下单购买,并保证第一时间送达。下定单也比平时简单,因为在Applicaster上的注册信息中有关尺码、地址、电话等信息已经一应俱全。
三、让手机瞬间变身卫星电话的“手机壳”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见到了一种可以和iphone手机组合成卫星电话的设备,售价仅500美元。这个设备与iphone手机组合后外形就如同我们常用的海事卫星电话,同时它还可以作为移动电源为iphone手机充电,在出境安检时,可以说是手机的移动电源而过关。通话费也不贵,1分钟1美元。
视音频卫星传输器和卫星电话“手机壳”这两种设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传输效率,更因其极易携带、价格低廉的特性,有望成为电视实现突发状态下“单兵突击”的有力武器。现在网络媒体的报道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比如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很多网媒都是在用微博、微信、短视频做直播报道。在电视与新媒体的竞争中,谁能更快、更有质量地把视音频信号传回本部编辑播出,谁就是赢家。
电视的“第二春”必然是以电视全新的技术革命为基础的,而这种技术革命的方向就是电视如何与新媒体深度对接,形成合力,求得共赢。
责任编辑:白洁
新媒体传媒技术 篇1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及表现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报纸、数字电视、博客、论坛BBS、微信等, 其基础和核心载体是互联网。与新媒体拥有的海量信息、互动传播、及时便捷、多媒体视听等优势相比, 纸媒具有天然的劣势, 比如信息量有限、单向传播互动性弱、时效性滞后等。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读者, 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读者群, 开始加快脱离报纸并向新媒体靠拢。
从全球范围来看,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已经显露出下滑趋势。上个世纪末, 由于电子媒介的冲击、新闻纸价格上涨等原因, 西方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即使如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 英国《卫报》《每日电讯报》等主流媒体也不例外。多家报纸的受众和广告客户大量流失, 发行量每年递减, 大量报纸或杂志不得不停刊, 有的则被迫采取裁员和撤销海外机构等举措来降低成本。
国外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冲击
面对严峻的形势, 国外各大媒体纷纷采取对策, 或主动或被迫进行自身战略调整, 其在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所做出的创新做法及经验, 可为我国传媒提供一些借鉴。
(一) 美国报业应对新媒体冲击采取的主要措施
近年, 美国报业为应对新媒体冲击, 采取一系列全媒体战略。《纽约时报》为适应新媒体时代主推网络版报纸订阅业务, 网络读者数量突破2200万人。以此同时, 《纽约时报》还注重支网平台架构, 如支持“移动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其他平台的建设和开发, 将自己优质内容通过新的介质形式传播出去。《华盛顿邮报》注重自我研发, 推出基于Facebook的社交阅读器。该阅读器深受年轻人欢迎, 拥有1000多万的注册用户。《赫芬顿邮报》也成为全球浏览量最大的英语新闻网站。报社将3000名博客作者在该网站上免费发表文章, 作为其主要内容, 依靠点击流量吸引广告客户。该报成功的秘诀在于搭建的两个平台:一是新闻评论平台, 该平台对网络原创新闻大量转载, 并依靠专家及博客作者进行后续评论;另一个是新闻发布平台, 有读者自主决定社会新闻排行榜。
(二) 美国之音和英国广播公司停播部分语种广播
为了配合政府的政策, 作为美国政府“喉舌”的美国之音2011年初宣布, 将停播汉语普通话、广东话和其他一些语种的对外广播。与此同时, 英国广播公司也于2011年3月26日宣布将取消其中文普通话广播。表面看, 这两家媒体是因经济危机导致的预算紧张而被迫“瘦身”, 但从深层原因分析, 其是在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争夺话语权。管理美国对外宣传机构的“广播管理委员会”称这是其对华传播的重大调整, 即对华传播将主要依靠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如社交网站、手机网站, 以及视频、音频、博客和播客等形式。
(三) 日本报业面临困境采取多项积极变革措施
据2010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显示, 全球发行量最高的十大报纸中, 日本报纸占了5家, 前三甲也均被日本夺得。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普及, 日本报业也面临严峻的危机。在面临发行量大幅下降及广告收入持续下滑等发展困境, 日本报业采取了多项变革措施:一是将报纸带入课堂, 重塑年轻一代的读报习惯。报社还定期举办青少年采访及撰写稿件活动, 提高知名度;二是抱团发展, 整合渠道和内容资源。为了节约经费, 多家报社合作, 经营报纸专卖店及成立报纸新闻导航网站;三是多管齐下, 加快数字化建设, 拓宽收入来源。日本报业利用新媒体, 积极开展多种运营, 并加快数据库建设, 扩展收入来源。
对我国传媒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分析国外传统媒体采取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措施, 对我国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提出了几点启示。
首先, 与新媒体联姻, 给传统媒体插上新技术的翅膀, 并努力适应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 尽快赶上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 积极运用这些先进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 形成更加多元的新闻发布平台。
其次, 化危机为转机, 寻找适合自身的转型或改革方式。我国媒体在转型或改革时要研究本国用户需求, 针对用户群体的差异、接受心态和阅读习惯的变化, 运用适合的方式进行新改革, 不能照搬照抄国外传统媒体的成功转型方式。
【新媒体传媒技术】推荐阅读:
传媒媒体07-27
自媒体传媒时代07-20
传媒集团所属媒体介绍08-13
0Gqcmfn_1【校方】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向05-12
新传媒时代08-24
新媒体新技术07-07
新媒体网络技术07-26
当代新媒体的技术建设10-31
新传媒经济学特征08-27
新媒体与科学技术传播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