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教学大纲

2024-12-27

新媒体技术教学大纲(精选8篇)

新媒体技术教学大纲 篇1

《软件维护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Softwar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课程编号:7022211 学时数:40+S8 课程性质:限选

先修课程: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一、课程实验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维护软件系统的技能,包括如何进行预防性维护、如何进行改正性维护、如何进行适应性维护、如何进行完善性维护。

本课程实验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相关维护工具的使用及维护相关技能的培养,包括如何进行调试以进行改正性维护、如何使用逆向工程工具对源代码进行分析、如何利用已有文档及数据进行维护,以及维护过程中保持文档、代码等的一致性。

二、课程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1.养成好的编程习惯

内容:优秀的源代码案例,为源代码添加合理的注释,通过源代码中的注释生成文档。

要求:熟悉优秀的源代码案例,掌握为源代码添加合理的注释,掌握通过源代码中的注释生成文档。

2.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

内容:配置管理的概念,版本控制工具的使用。

要求:熟悉配置管理的概念,掌握版本控制工具的使用。3.调试工具的使用

内容:调试技术分类,各种调试工具,如何定位错误源,如何读懂他人的源代码,如何让自己的代码易读。

要求:熟悉调试技术分类,掌握各种调试工具,掌握如何定位错误源,熟悉如何读懂他人的源代码,熟悉如何让自己的代码易读。

4.逆向工程工具的使用

内容:数据库逆向工程工具的作用,UI逆向工程工具的使用,类图源代码逆向工程工具的使用,逆向工程与正向工程的关系。

要求:熟悉逆向工程与正向工程的关系,掌握数据库逆向工程工具的作用,掌握UI逆向工程工具的使用,掌握类图源代码逆向工程工具的使用。

三、课程实验的进度安排

本课程实验的总学时数为8。主要安排在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讲完之后进行,用2~4周的时间来实施,每周2~4学时。

四、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实验过程:20% 2.实验结果、实验报告:30% 3.实验考核:50%。

五、几点说明 1.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依据高等工科院校四年制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2013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要求而制定。

2.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美)格鲁布(Grubb,P.)著 韩柯译.软件维护:概念与实践 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03月第1版.(2)教学参考书

张人璜,计算机软件维护简明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 1999 谢莎莉等译,软件维护 问题与解答,机械工业出版社 , 1990年5 月

制定人:韩立毛 审定人: 批准人:

新媒体技术教学大纲 篇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自19世纪以来,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电视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等相继问世,这些高科技成果在教学领域的推广应用大大加快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后来,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提到“新媒体”这一概念。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在不久以后影响了全世界。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1 新媒体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

1.1 新媒体的构成要素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概念,随着技术进展会有变化,但是其构成要素包括以下五点。

(1)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

(2)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

(3)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

(4)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1.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2 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

课堂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学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教学媒体既包括传统教学媒体(粉笔、黑板、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媒体,也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还包括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情感的任何一种手段。随着现在大学生的成长,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知识传播、答疑解惑、信息沟通已经是现在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1 按学生的学习方式分类

这是根据教学信息的流动方向和师生应用这些媒体时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分类。

(1)单向媒体。包括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电视机等。这类媒体传递的信息都是由教师向学生方向流动而没有交互性。采用时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几乎不能影响或改变信息的内容和传递的速度,不能进入与教师或内容的动态联系。即使如此,若运用得当,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仍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如提供丰富的材料、较短时间内向较多的受众传递大量的有效信息、扩大教学规模等。

(2)双向媒体。即相互作用的媒体。诸如讨论、角色扮演和语言实验室教学等都是相互的。虽然它们在传递信息方面不如单向媒体那么快速有效,但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扮演某种能动的角色,学生能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信息的再现和信息的内容。反过来,教师又能从学生那里获得对有关课题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信息。并借此改进教学工作。

2.2 按媒体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分类

这是根据媒体传递信息的通道作用于学生的何种感觉器官进行的分类。由于利用媒体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刺激,刺激的种类不同,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也不同,于是又可将这类媒体分为三类:

(1)视觉媒体。这类媒体传递的信息主要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进行学习。它包括幻灯机、投影器、放映机及相关软件。其功能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听觉媒体。这类媒体通过声音传递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其功能是提供抽象的经验,利于学生了解对事物分析、综合、归纳及概括的过程。

(3)视听媒体。这类媒体通过视听两条渠道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为之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它包括配音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因特网等。其功能是以较多的神经通路向大脑皮层传递信息,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 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

现代教学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后,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其独到之处在于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缺陷和不足,尤其在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3.1 集中注意力

注意是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方能进来。只要事物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人们意识的警觉,随之引起探究反射,将注意力集中于该事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可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其形象性和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幻灯片中的色彩对比、黑白反差,计算机屏幕上的字幕闪动和箭头指示,电视中的镜头变换、物体运动以及特技效果等,这些都是利用对比关系和艺术效果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以引起好奇心进而引起注意的。学生一旦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对象,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继而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学习过程之中。

3.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那清晰的图像,富于变化的栩栩如生的画面,再加上极具感染力的画外音或教师的口头讲解,可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也能为某些原本冗长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增添无穷魅力,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参与,使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轻松的心理环境中闻道受业。另外,双向现代教学媒体的交互性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提供感性认识

学生在感知教材时,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做基础。这些感性经验有的源于生活中的切身体验,有的源于学习中的长期积累,但大量的则需要教师的巧妙运作。要想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若只凭教材和语言描绘所唤起的表象的完整性和鲜明性就远不如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知觉来得鲜明具体。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媒体呈现出学生必须做出反应的信息或情境,并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纷繁复杂的变化过程,尤其那些在正常情况下难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如天体运动、火山爆发、分子结构、细胞分裂、异国风情、地处异域的动植物,都可在现代教学媒体的展现中,通过形状、大小、距离的变换以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不见为可见的加工制作,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促进知识的理解

理解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阶段。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通过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深刻的理解。

现代教学媒体传递信息具有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和运动特征。就空间特征而言,现代教学媒体可通过特殊技巧调节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因素。如电影和电视在连续的拍摄过程中,通过镜头的调度、采用远景、全景、近景、特写,或利用镜头的推、拉、摇、移、跟等方式,有效地从各个角度来表现事物的形状、方位、距离以及立体感等空间特征。在时间特征方面,电影和电视等能表现事物与现象所包含的时间因素。如通过淡变表现事物的时间过程,通过放映设备的慢放和快放改变事物变化的时间特征。在运动特征上,电影和电视能以活动的图像呈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动向,采用接近实物的形式,逼真地系统地表现出原因、经过、结果等流程,对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相互关系及形状变化等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其结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维加工或思维操作所必需的原料,并极大地扩充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目的性和可控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大增强。进而加快了理解知识的进程,提高了理解知识的水平。同时,现代教学媒体的可控性还利于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的需要,使之凭借原有的思维水平,通过对诸多思维原料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省时高效地完成理解教材的任务。

3.5 便于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知识的保持。记忆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一般地说,具体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有趣的材料比枯燥的材料识记后保持的时间长,多种感官参与知觉过程得来的材料识记后再现的成功率高。现代教学媒体能以具体形象、丰富多彩的材料多层性多角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上教师同步进行的语言描绘和非语言手段的渲染,会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大脑皮层形成多个感官中枢的联系,对输入的知识和技能的信息的存储就会长久而牢固。

4 结论

总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不但利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还能使学生的思维突破感性认识在时空上的局限性,从而从认识单个事物扩展到认识一类或几类事物,从认识事物的外表现象深入到认识事物内部的深层的本质规律,由认识现在到推知历史和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7-58.

[2]周葆华.新媒体使用与主观阶层认同: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J].新闻大学,2010(2):29-30.

[3]张苑琛.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转向[J].探索与争鸣,2011(8):73-75.

浅析新媒体教学 篇3

关键词 新媒体专业 教学 课程体系

一、新媒体专业教学的综合化倾向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窥见,新媒体无论是在创作方式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涉及到多技术和多媒介的混用。新媒体的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其教学的综合化倾向。故应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和学科建设,以灵活、开放的态度来开发新媒体课程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跨学科”“多技能”的融合上,打破专业间的界限,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协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水平,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合理构建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

1、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近年来,一些高校并没有遵循市场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安排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还多侧重视觉传达的内容,如 Coreldraw、书籍装帧设计等,延续着 21 世纪初的平面设计课程结构,未形成一个能满足现在新媒体社会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根据省示范高校建设的需要,对国内地区几个典型城市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细致地分析了新媒体的业务范围、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情况,并结合我院自身的特色确定了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以《新媒体概论》课程代替《设计概论》课,更具针对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如平面构成课程中就淡化点、线、面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将教学重点放在形态的联想与设计上,QQ 表情的设计、插画人物的设计等思维训练,加强学生的图形设计能力,具有灵活性和专业性。

另外,我院新媒体作为一门新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中,提出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对专业课程进行突破性改革,其核心在于把工作中的行动过程与课程中的学习过程相统一,形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互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2、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色定位

当前,我国高校在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趋同性。一些院校参考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方案,并没有针对自己学校对专业进行定位。相当多的院校希望培养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上追求全面。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多是表面和肤浅的。

因此,高校在新媒体专业的建设中,应倡导在院校自身特色发展的基础上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教学内容,努力将新媒体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新意。例如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依托国际大都市的环境开设专业方向。目前上海地区已成为全国游戏产业的高地,所以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上构建了一个创意强、技术高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当代产业紧缺的、高素质游戏美术设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应聘于国内各类游戏企业,能够胜任游戏原画、MAYA 建模、游戏动画等岗位。

三、加强学院自身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新媒体专业教师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高职院校培养新媒体人才的质量,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应鼓励教师到社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通过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通过专业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可以聘请社会上具有较高声誉的、实践丰富的新媒体专家担任外聘教师,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2、加大实训室的建设,重视技能的学习

新媒体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艺术,所以对教学资源的配置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推进新媒体的教学发展中,要加大实训室的建设,建成新媒体互动实训室、摄影实训室、非线性编辑实训室等。实训室的建立,也方便了综合课程的开展和学科间的交叉,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主动学习、跨学科探究都大有裨益。

高校作为人才的加工厂,不仅要看市场的需要和办学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其培养的人才质量。所以,学院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合理构建新媒体艺术的课程体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孙志伟.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 新闻界, 2011(08).

[2]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姜进章.新媒体多元性的张力[J]. 中国传媒科技,2011(08).

新媒体技术教学大纲 篇4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新媒体技术已经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也被广泛的应用,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作为当代的教师应该怎样转换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进行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怎样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真正做到素质教育,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教学;教育教学;新媒体技术;

刘岩

沈阳市第四十中学

110034 【正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应用新媒体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更加容易理解,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教学,将新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的结合。因此在课堂上找准使用新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提升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教学能力,便于整合各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提高整合能力

课程的改革,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新媒体、新技术是以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处理、交流进行探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真正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育观念是每一个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要强化创新意识。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的教师也要不断地创新,如果教师缺乏创造性思维,将失去学科的灵魂和动力,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理念的课程,它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教学基础、又延伸到通信、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综合应用技能教学,需要知识性与技能性很强的整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以提供大容量教育信息载体为特征,担负着开拓视野、搜索资料、整合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功能。这其中,教师素质是关键要素。教师整合能力是信息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用新媒体、新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升华内部动机,做好结果评价。

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

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二节信息的编码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二进制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利用Flash软件制作了一个扑克牌的魔术游戏,同学们对这个游戏很好奇,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顺势我就将今天的主要内容二进制引入课堂,通过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思想教育应贯穿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学生的思维阻塞点上巧设疑难引导学生的思路,就能够起到架设思维的桥梁作用。学生在学习某种思维时就会出现思维的堵塞,这时就希望能够找到合理的引导,以求得茅舍顿开。这时就可以运用手段设疑引导,就能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使用新媒体,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现答案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去探究里面的奥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交替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

2、先进化教学手段/设备的应用 在教学中还应体现教师、学生和知识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如利用电子白板。电子白板走进课堂,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更容易掌握。教学过程中可借助电子感应笔在电子白板上随时随地书写,重点部分可以即时圈划,能体现教学过程修改、保留、再现等思维脉络。对书写得内容还可以整理保存到资源浏览器的个人资源中,便于以后再次使用。可以借助调色板的强大功能,书写、绘制出形状各异、线条粗细、颜色分层的各种文字或图形。老师或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可以尽情操作,利用它,师生之间可以搭建起一个轻松、愉悦的交互平台,课堂气氛相对融洽,三维目标也较易达成。例如:在讲解信息技术的第五次革命时,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工具中的选择功能,看是否能成功拖动来进行判别正确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电子白板的功能还很多,利用它的视频播放功能讲解组建局域网是,可以将制作超五类双绞线水晶头的具体方法通过电子白板播放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讲Flash动画制作时,可播放七巧板逐诊动画视频。还可以利用该软件的投票功能,请学生对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评价等。在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但没有网络的环境下组织教学,电子白板上的海量资源库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信息素材问题。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随时调用并生成这些材料。如果教师提供的图形不符合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学生可以自己深入到资源库中寻找最适合的图形,并随意拖放到任意位置,这让我们体会到电子白板的资源库的强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搜寻的问题不能太显空泛,问题也应该随教学进度而逐步深入。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较快,技术应用比较灵活,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较高,因而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对全体采用按兴趣、特长分组,利用新媒体手段引导辅助学生探究。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知识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及现有知识能力针对性的学习,把握学习的进度;进而利用“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在同质、异质的的小组内合作探究,有效的交流,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实施的有效平台。

(2)教师巧设任务,分层教学,及时把握教学反馈。基于计算机学科灵活及更新快的特点自学探究,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利用“电子教室”分类分发功能或者开发的“教学软件”中的分类管理功能分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小组中,还可以进行实时指导,从而实现任务分层,指导分层;为及时掌握教学的反馈,可以通过调查系统,能够随时让学生进行课堂中的小型测验和调查,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评价。

4、微课

在教学中,我采用微课配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一节微课有一个导学案,导学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任务单,这节课要讲什么东西,讲到哪个地方,前期需要进行规划,而微课主要是任务单上的重点和难点。一张任务单可对应两个微课或者三个微课,然后学生自习的时候通过微课来学习,每个微课的时间很短,但是给我们的感觉是这个老师上了一门完整的课程。学生可以从第一课入手,也可以从第三课入手,这就是微课的一点优势。而在传统方式下老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你说这一课我懂了,让老师跳过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网络这种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微课这种载体上能做到。所以说微课对于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的转变更具意义,这不仅仅是教学的结构翻转,实际上角色也翻转了。这个时候,老师在课堂上不是一个教授者,而是一个指导者;对于学生而言,不再单纯是以前的填鸭式学习,他已经变成一个真正的学习者。因为他在家里学到了这些知识点,带着一些问题、疑惑到课堂上来,是带着这个驱动力来的,他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求知、求索。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是微课的魅力,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要改革的部分。

5、低成本、高效率的交互软件在教学管理中的选择和应用。

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时候经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或者同学的帮助,我选择了简单易操作的QQ软件。QQ作为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网络交流工具之一,在功能上,除了具有在线聊天、视频电话、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自定义面板、QQ邮箱等多种功能,还可以使用QQ进行远程教学辅导,具有方便、实用、高效的和学员联系等诸多优点。利用QQ实施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远程教育改革模式,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利用QQ则可以不受白天、晚上时间的限制,平时可以双方把QQ挂在网上,一旦双方都上线,则互动马上就可以实现,并且可以不受人员数量的限制,实行多方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QQ的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浏览共享文件、浏览网络硬盘共享功能、QQ信箱等功能,进行网上答疑、学习资料的传输,实现论坛无法实现的“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功能,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

三、依托局域网丰富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进一步服务教学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专人负责,统筹规划。并安排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维护的教师专门负责本校校园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维护

(1)建立网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

我建设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网站,学生在利用教学网站进行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信息技术学科能够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成为平常生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2)利用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前,教师通过学科教学网站的虚拟课堂栏目中发布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和相关练习。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教师辅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也可以结合教学网站进行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教学网站进行课前的探究,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

(3)利用在线测试,检查教学质量更便捷。

教师可以使用教学网站的在线测试系统,课前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学生在学完本节知识后在线完成练习。计算机自动批改并将答案和成绩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对每个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和小结。

(4)利用“作业提交”,改进教学管理方式。

学生课后可以通过计算机登录到教学网站,完成课后作业,并把作业上传到教学网站中提交给教师批改。通过虚拟课堂栏目或下载相关的课件和学习资料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到教学论坛中向其他同学和教师请教。

四、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注意事项

1、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在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投影+黑板),便于引导学生思考,梳理知识框架,为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而多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后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方式的支持,两者要结合使用。

2、新媒体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创新意识 在新媒体中得到的知识越多,学生的问题也会越丰富,多创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使其感受学习和探究新知的乐趣,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需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发现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新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教育媒体运用于教学,不仅可以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还可以作为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运用新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正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同时也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调控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等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把握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对教学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期刊类

[1]郑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信息技术教育,2006,(4).[2] 周象贤.浅谈心理学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36期.[3] 杨秀清.浅谈有效教学的心理能力[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S1):45-47.[4] 刘奕.对教师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31-32.[5] 希建平.开放教育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杂志,2002,(06):21-25.[6] 牟海燕.国内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刊.2008年10期.[7] 梁碧湘.基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7期.[8] 连进军,杨旻旻.试论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2期.2.专著类

[9] 徐红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A].2002.7.[10] 冯秀琪.电化教育教程.[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1]潘云泽,王以宁.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12]温寒江,连瑞庆.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1.3.报纸类

[13] 魏彩萍.新媒体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6,(01):13-16.4.论文集

[14] 徐新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5.学位论文

新教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5

上小学信息技术课(三、四、五年级)一个月来,我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如下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一. 对课程本身的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课程有较大差 别,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强,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这门课,“知道”很重要,而“运用”更重要。

二. 对学生的思考

1.低年级学生(以三年级为例)

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计算机是 个新奇的东西,他们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在这一阶段,他们对计算机可以说一无所知,但却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以简单直白和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让他们认识计算机,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正确开关机)。

2.高年级学生(以五年级为例)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无论是认识上还是运用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有较强的自主性,急于自己动手操作,对于一些理论性、概念性的讲解没有兴趣甚至还带有排斥心理。对于这些情况和问题,我尽量将讲解和演示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把一些需要学生认识的概念性的东西寓于演示的过程中只作简要讲解。让学生有更

多的自主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绘制”长卷》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在于让学生利用旧知识(画图程序)联系新知识(ACDSee的相关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绘画长卷的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如下的一些感受和反思:

一. 新课开始前的板书展示

在正式进行演示和讲解之前,以板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要 完成本节课任务的几大关键步骤(准备图片;使用画图程序调整画纸大小并粘贴图片;使用ACDSee中的“添加文本”工具)。之所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就展示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看演示,在听讲解或者在自己动手做的时候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思路,知道自己要先做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

二. 在讲解和演示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

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遇到比较重要或者关键的地方,适时的提问学生,比如在本节课中,在画图程序中的两个操作(调整画纸大小和粘贴图片)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操作,当讲解并演示完一遍时,请学生上来演示并在黑板上写出操作步骤,以此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三.针对问题,个别指导

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不一样的。就以本次课为例,有的同学本该在四年级时候掌握的“新建文件夹”还没有掌握,有的同学就已经可以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6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与其向学生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应该如此。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有其特有和强大的功能,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个操作产生了一些特别的让人惊喜效果,老师上课时不可能一一填鸭式的告诉学生该软件有哪些功能,实现一些什么效果。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性也非常重要,离开教师目标明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就容易失去方向,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带的班级多,学生多,课时多,教学任务重,杂务多,信息技术教师大多还要负责机房的维护,甚至还有学校其它的工作。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如何让学生更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呢?

一、重视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三、让学生有成就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在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同学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这样,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信息技术课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被人为归为非主科之列,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冷落。学校、家长、学生对此也不重视。可是,目前在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见到计算机的身影,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迫在眉睫。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特殊性,首先是课时少,学生刚刚学会的技能,下节课又忘了;其次,学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却又不投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它的游戏、操作时的图形化界面、上网等很多都吸引学生,但这种吸引只是表面上的,作为一门课程它有很多难点,要学好它也不容易,如何使学生真正投入地来学习信息技术,成为计算机教师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一、结合信息技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是计算机课程显著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中应该最为重视的,我们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它不仅仅是讲述计算机知识的课程,计算机只是一种认知工具,帮助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多采用 “任务驱动”的方法。用实际生活中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

布鲁纳说:“创设新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没有设问情境就不可能有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时,才会产生探究欲望。可见,创设一种思考的氛围尤为重要。教师应设计富有创意引起兴趣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导语”是关键,它起到“激起兴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范例”也是激起兴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教师提前做好的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等,用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直接把问题拿出来,学生便很难提起兴趣,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习惯。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中自选图形知识时,在学生懂得了如何插入自选图形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有特色的自选图形,并完成自选图形与文字的结合。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再比如,讲授Word中的图片处理时,激发学生每个人心中对美术的渴望,进而引入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美化,再应用到word之中。

二、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只有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信息技术课时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想通过在校的几节信息技术课来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难办到的,基于这个差异性,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多看计算机书,利用课后时间可以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使计算机从单纯的游戏机中脱离开来,从网络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与计算机相结合,共同促进,共同进步。更新学生信息技术理念,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仅为对知识肤浅的理解,而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挖掘出学习知识内在的意义,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的目的。当前教育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这把钥匙,自然就会信心百倍轻松自如地接受知识了。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个赞扬、一个肯定都会给他们树立 “我能行”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亲其师而信其道,根据少年的心理特点,只有信赖欣赏他的老师,学生才能心无旁骛地接受传教。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在信息技术课上对于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课上机练习是关键,需要学生自学时间较长,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到位。由于初中教学质量不同,学生层次也就不同,为了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提升,可以根据学生素质进行分组,每小组安排一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教师授课后,由组长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作小组辅导员。学生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更能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误区,小组式教学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挖掘出他们潜在的能力,也给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第一时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要联系实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最为明显,教师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学生才会了解学为何用。但是,在讲述知识时,教师却往往忽略这一点。脱离了实际而去讲理论,很容易让学生感觉不知所云,不知所学为何用,或者似懂非懂,影响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在讲解Word排版的时候,可以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学校的校报中,通过电脑来设计校报,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漂亮的校报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排版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学习。为了校报的美观,学生还需到网上去查找、下载图片信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本节课学习到word的基本知识,而且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再比如,在日常授课中,教师每天都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对课件非常熟悉,也有自己的想法,基于此,鼓励学生参与课件的设计,给老师提出合理建议,有能力的小组还可以自己制作、美化,或者用自己做的短小的课件在课堂上演示来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这无疑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对这个软件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有效地展现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让信息技术课程立竿见影,学有所用。

四、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班额大,学生多,日常授课中,进行合理的分组,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逐步探索,将班内学生按综合素质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加强层。各组组长负责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反应给课代表,然后由课代表汇总后向老师求助。各层次的学生基本素质差不多,便于更好交流合作,形成竞争机制。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既尊重学生,又能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输入竞赛、排版比赛、ppt制作竞赛等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为学生树立目标,把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比赛中可以有个人赛,评出若干奖项,也可以有小组赛,促进学生共同研讨,锻炼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构建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研究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构建,模式

随着素质教学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鉴于所有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信息技术教学就应该紧紧围绕生活来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应紧密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感受到更多的生活化元素, 从而让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全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结合更多的生活化元素, 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更好地认识信息技术, 从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一、尊重科学发展规律, 开展有效引导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 是指按照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 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 同时准确掌握知识的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应该科学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在课堂导入和创设问题的时候引入信息技术教学, 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起到很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解“收发邮件”相关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网搜索一下邮件的相关知识, 然后给学生讲解一下邮件的由来。接着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在课件中制作一些动画, 使学生的视觉受到有效冲击, 使其对于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更加深刻。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创建自己的邮箱, 并且教会学生基本的使用方法, 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中邮件的相关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当前教学过程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活化的情境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 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观念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 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集中更多的精力。在快乐中学习, 才能够保证学习的效率。所以,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是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例如, 在学习“电脑”相关知识的时候, 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化的情境, 让学生对电脑整体有一些了解。教师可以采取拟人的方法, 把电脑比作是一个人, 在键盘上输入时, 就是给电脑发送命令, 电脑经过思考之后会有一些行为。通过这样的方法,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会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迅速提高。

三、有效结合生活经验, 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进行新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 应该紧密结合理论知识, 使学生能够掌握有理论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应该把生活实际和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有效结为一体, 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能够准确理解生活化的过程。这样,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学习知识也不会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单纯记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 是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一种手段, 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找到生活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例如, 在学习“收发邮件”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与写书信进行对比, 从而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

四、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局限于他们的学习成绩, 却忽略了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 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 教师应该注重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展开评价,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例如, 在学习完“绘图工具”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幅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的图片, 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绘制和着色等, 然后把每个人的作品传上班级共享中进行交流互动。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五、结束语

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 学习知识的目的又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尤其像信息技术这种工具性比较强的学科, 教学更是来源于生活, 然后去服务生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 是构建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的重要方法, 是尊重科学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 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特点。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时候, 应该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律来开展, 让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激发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同时, 教师应该结合更多的生活化经验, 让学生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而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毕春苗.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11) .

[2]魏立荣.多元智能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6) .

新媒体技术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新教育形势下,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个阶段教学的重要课程。

一、高中信息教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不断地优化教学。优化教学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师资力量方面的优化,另一方面是在信息技术教学教材上的优化。随着新科技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让学生能够紧紧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要不断地更新和优化,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外,还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学校一定要及时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的知识水平得到优化,有更高的信息技术领悟能力和认知能力。可以说新时期要想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符合新课改标准,优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是前提。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重视实践

新时期的课程标准要求各个阶段的教学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来说,要想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强化教学实践这一步骤是关键。实践操作具体分为实验和实训两个方面,实验方面,教师要在当堂讲完理论之后,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进行不足的指出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完善。实训方面,就是指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借助家里的电脑进行信息技术技能的真正实操,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加加深对课上内容的理解。总的说来,新时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操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决定着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真正意义上有效。

新时期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学,都要求教师讲求教学方法,应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而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科,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策略要求。本文提供了以上教学策略上的优化,希望能够为更多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带来教学上的灵感,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侯凤鸾.中学计算机教学创新之我见[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5).

上一篇:班主任给学生的经典励志寄语下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主招生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