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素养

2024-09-16

传媒素养(共8篇)

传媒素养 篇1

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我国传媒业也在极速的发展和变革。迅猛发展的媒介需要大量的传媒人才。反之, 传媒从业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介的发展速度与水平。然而, 未来媒介从业的主体—当前传媒专业的大学生与媒介人才需求是否存在裂痕?当前的传媒教育能否实现媒体的独立精神, 摒弃随波逐流的屈就市场和娱乐放纵, 高扬艺术人文精神的高尚性和传播的客观公正精神, 造就我国和谐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当前的传媒教育能否培养充满责任感的社会守望者?在从事了三年的传媒专业教育后, 我在心底深深地打下了诸多问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就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媒体的关怀和情怀在哪里?”如果中国未来的媒体从业者没有关怀和情怀, 那么, 中国媒体又何来关怀和情怀可言。

一、传媒专业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90后”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本身就需要引导和塑造。

日本著名的媒介研究者林雄二郎曾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提出了“电视人”概念, 认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网络媒介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 可以说是典型的“网络人”。网络是“90后”学生离不开的生活伙伴、学习工具, 从网络等新媒体中, 学生可以获得各种信息, 扩大了知识面, 但正是这种便利让“90后”大学生出现了“浅阅读”现象, 缺乏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 知识较丰富, 但缺乏深度;思想较活跃, 但过于碎片化。而且网络的虚构世界, 也使学生缺少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 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少。此外, “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往往父母地过分呵护会导致其存在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淡漠等问题。然而, 浅层思维、快餐文化、碎片化语言、对现实社会甚少地关注和体验、缺乏责任意识、缺乏理想和信仰。这些都是与媒介的责任、新闻的价值追求、媒介从业者的标准背道而驰的。因此, 怎样针对“90后”的大学生进行传媒教育就为当前传媒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和要求。

2、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和媒介环境, 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问题。

从当前的社会层面来看, 效益观念日益盛行, 功利行为增多。社会阶段竞争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价值观更加现实。对物质的欲求日趋扩张, 物质越来越成为“成功”的代名词, 而精神的重要性在现实社会中显得有些无力, 因此, 执著的追求人文理念显得越发的困难。

同时, 从当前媒体面对收视率、收听率、售卖量的巨大压力, 自然对于媒体的守望功能轻薄和怠慢。媒体娱乐之风盛行, 知音体、咆哮体、羊羔体等的盛行,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前我国媒体对文化、对思想、对道德、传统、人文等传播的弱视抑或是弱势。这对于未来的媒体从业者是一个“示范”, 更是一个“引导”,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媒体从业者们。以电视媒介为例, 媒体在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往往会偏离社会效益的轴心, 急功近利、心态浮躁, 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 从而导致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表达不甚充分。如《高龄女保洁员再遭飞车撞》 (《西安晚报》2003年11月8日) 《坐台小姐抢坐台小姐》 (《重庆晚报》2005年10月31日) 等。这些新闻标题在涉及有关城市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的内容时, 并没有采取平等、审慎、同情的态度, 更多的偏重于猎奇、追求感官刺激, 对抢劫、凶杀、心理疾病等社会现象不是站在公立、平等、同情、探究的角度, 而是采取旁观和娱乐的手法来撰写, 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1]

3、传媒专业招生的生源情况加剧了人文追求的匮乏。

传媒专业在最初的招生阶段, 本身就有一定的“不公平”。这里所说的“不公平”是指不能均衡的按照我国人口的比例和阶层来获得相应比例的学生。这个问题显而易见, 比如这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在招生中, 往往是那些能支付高昂的培训费、繁杂的报考费、化妆费、服装费、交通费等费用, 还有每年1万元左右高昂的学费的家庭的孩子能够来报考这样的专业。此外, 日常生活中语音练习、气质培养等优越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样的选拔标准自然而然的把很多学生排除在了选拔之外。所以, 传媒专业所招收的学生, 本身就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 那么, 他们话语的表达、观点的选取上, 自然而然地就会促使媒体成为中产阶层及其以上的代言。这些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 没有经历过苦难, 没有真实的体验过人生百态, 就很难会有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之心。

4、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也忽视了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院长陈兵教授就曾表示, 传媒院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课程设置急功近利, 教学只满足于对操作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对基本理念和基本观念的传授, 忽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积淀, 忽视现代人文素养的塑造和公民意识的培育。背离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困难。[2]传媒教育还存在定位的缺失。比如, 目前全国与传媒相关的本科教学单位有877个, 几乎所有本科以上院校都在办传媒类专业。但联系到农村这个占中国三分之二的受众的媒体人才供应环节, 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在涉农传播领域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服务农村的理念在各大院校传媒教育中并未确立, 重点院校毕业生停留在大都市, 专业类院校传媒人才毕业定位主要是进入专业传媒领域, 如法制频道、财经频道。由于我国媒体对农传播资源和投入欠缺, 媒介从业人员对农传播还停留在较强的“先入为主”的主观立场上, 对农村受众群体“新农村”建设的多方面信息需求不甚了解。一些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报道, 呈现出的多是物质生活水平极高的典型, 并不考虑农民群体的接受态度。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固执在校学习期间对农村的认识, 仍把农民置于弱势信息接收者的地位, 僵硬地把主观评价的媒体符号投放到媒介中, 从而造成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偏颇态度。[3]

二、传媒专业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倾向, 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 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的综合表现。曾经的一次上课经验, 让我感受到当前的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是比较匮乏的。我在当给学生上课时, 让学生描述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时, 学生竟然觉得可笑;让学生描述母亲的微笑时, 学生竟然觉得煽情, 他们对高尚的审美、细微的体味观察充满鄙夷, 反而以丑为美、以异为美、以自己妄自尊大的自我欣赏为美、以外表的所谓名牌、时尚为美。审美, 包括观察美、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活动, 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也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大学生人生的全过程。因此, 充分认识审美在大学生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阔审美视野, 对大学生活多一些科学的合乎美学规律的审美评价, 自觉地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美好, 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17世纪日本著名自然主义诗人芭蕉有一天在小路上散步, 看到一棵小花在默默地开着, 于是触动了他的怜爱情感, 写下了一首俳句:“当我细细看, 啊!一棵荠花, 开在篱墙边!”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当观看《杨善洲》的电视片时, 不禁为他的忠诚无私、崇高的品格所震撼, 心灵受到一次冲击和荡涤;当观看抢险救灾的电视直播时, 心里激起强烈的欲望, 摈弃卑微与自私, 为社会和祖国的发展去努力奋斗。美可启真、美可储善、美可怡情、美可陶冶情操。审美可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高素质修养的人,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人。可见, 审美活动有助于传媒专业的大学生调动自己的敏锐的感知力, 增强择善之心, 升华情感境界。

2、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立足于人的尊严、独立、自由的个性, 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关注, 旨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传媒人本身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性, 但这种参与是一种真诚的职业参与而不是去投机。媒体从业者应该为各个阶层发出声音, 在于是否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修正错误的诚意。我们怀念传媒批评的底层感和平民意识。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 没有平民情结, 没有对百姓的理解、支持和鼓励, 没有把深蕴在人民心中的心理的问题明白地表述出来并担当起来, 你的工作就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化的重复, 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怎样让学生步入社会前, 在传媒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思想教育呢?第一, 传媒教育要努力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我们的媒体也不是精英的媒体, 因此, 传媒教育就应该以平常人、平常事教育学生。英雄、明星值得关注, 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更值得关注。第二, 传媒教育要明确自我定位, 对人文关怀的有清醒的认识。传媒教育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 但近年来多数院校的传媒教育缺乏人文品位, 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 因此, 应该增加中国史、中国经典研读、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人文类课程, 让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第三, 传媒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包括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坚守良知、维护正义、有理性有激情。传媒人不应成为金钱和物质技术的奴隶, 而有责任推崇向上的人文理想、启人心智、关注弱势群体、规避个人隐私、规避报道对象及相关人员的情感和感受, 做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人。[4]

3、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做社会的守望者。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 中国文化“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前世今生和价值判断。媒体的守望功能是人们所熟悉的。要做文化的守望者、思想的守望者, 成为许多媒体人的理想。诚如当年以笔为旗的“文学圣侠”张承志所言:永远有对人心、人道和对于人的本身的尊重;永远有底层、穷人、正义的选择;永远有青春、反抗、自由的气质。何谓具有独立精神的学生, 就是能够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窥一斑而知全豹, 有较好的整体感知和纵深感, 能够把握事物的主次, 主流发展方向;有独立精神的学生, 就是敢于质疑批判, 有敏锐的洞察力, 有主见,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有独立精神的学生, 就是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教育方式, 主动辨别吸纳扬弃知识, 不唯师, 不唯本, 主动、活泼、自然发展的学生。

在文章的结束时, 我想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教授、博导、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范以锦在总结一些年轻人为何成为令人尊敬的“年度记者”时, 提出了几点启示:

充满理想和激情, 才能有前进的动力;理想、激情与务实相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功永远属于敢于面对困难的百折不挠的人。我想, 这位老新闻工作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值得我们传媒教育者去思考和借鉴。

摘要:传媒教育决定着未来媒介的发展, 而当前的传媒教育存在着人文情怀匮乏的问题。本文对目前的传媒专业教育存在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阐述, 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传媒教育,人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http://wenku.baidu.com/view/95b6ea97dd88d0d233d46a65.html

[2]王文娟:《对当前传媒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考——访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院长陈兵教授》, 载于《今传媒》2011年第2期。

[3]李彬、霍速:《“新农村”话语构建中农业院校的传媒教育构想》, 载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

[4]申剑飞:《探讨人文关怀在传媒教育中的重要性》, 载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

传媒素养 篇2

关键词:传媒新常态;媒介素养教育;教育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5/16-0156-03

传媒新常态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的紧迫性分析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考察河南省时,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态”。新常态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状态。

随后,传播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与研究了传播新常态的特征,笔者将其特征总结如下:①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的崛起带来了传播活动构成要素的变化,即传播主体的草根化、传播客体及内容的碎片化、传播形式的图像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媒边界的模糊化,以及传播过程的互动性等。②传媒经营的新常态。传媒发展由过度追求规模、数量,转向追求质量效益。③传播理念的新常态。互联网思维成为传播活动的重要理念。④传媒管理的新常态。网络强国战略使网络舆论进入新常态,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舆论引导的焦点。

传媒发展新常态格局使人的传媒化生存特征逐渐明显,人们与传媒的关系日渐紧密。因此,人们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这样则需要准确地评估每个人受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进而衡量媒介素养教育的成败,指引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向。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评估对象、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过程四方面展开分析。

拓展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对象,以提升评估效果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培养优质公民的教育,其效果评估对象包括所有社会公民。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不同人群利用传媒的方式不同,需要具备的媒介素养也不同(如下表)。

第一,普通人群有参与媒介信息传播活动的需求和机会。针对这类人群,媒介素养教育多从保护立场出发,试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保护青少年、少数民族、老年人群、妇女等社会弱势群体,使其免于负面信息的侵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媒介信息传播的利用方法。笔者认为普通人群是比较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对象,他们需要具备基础的媒介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能力。而在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传媒活动无处不在,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的对象需要不断拓展。

第二,传媒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能力。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人人都是传播者,而传媒从业人员既要具备专业优势,又要有专业的媒介信息生产素养。因此,传媒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评估指标应区别于普通人群的评估指标。

第三,媒介管理者要具备媒介组织的管理能力。媒介管理者的素养需要具备四个维度,即传媒事业的价值观,一流的执行力,处事手段与方法,推动媒介发展的创造力。

第四,政府官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媒介信息传播能力及利用媒介进行危机公关的能力。媒介素养高的官员能够理顺传媒舆论,梳理政府形象,疏通所辖人群的生活琐事,并为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奠定舆论基础。

丰富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主体,以提升评估效果

媒介素养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三种实施模式:一是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有规范的、连续性的评估制度);二是大学通识教育(没有专门的考评);三是传媒实务界的在职教育(由业界管理机构或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并实施考评)。广义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是由大众传媒通过传播行为向人们间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另外,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对媒介的功能与使用技巧等展开的介绍,也归为广义的媒介素养教育范围。

上述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适应传媒新常态的社会需求,而适应情况如何,主要由传媒从业人员、媒介管理者、新闻传播学者、政府官员等做主要判断,这是因为:第一,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丰富,能够全面地判断、评价对象的素养具备情况。第二,媒介管理者对其他媒介管理者的潜质具有评判能力,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检验也具备丰富的经验。第三,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能够理性、客观、系统地从理论角度评价社会人群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第四,媒体素养较高的政府官员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其他政府官员与媒介打交道的能力。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的评估主体构成应包括上述四类工作者。

当然,针对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对象,评估主体的构成比例可以调整,以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调整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以提升评估效果

随着媒介类型与评估对象的变化,媒介素养评估的指标设置也要随之调整,从而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1.评估指标体系设置需要细化,并提高可操作性

部分研究者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还有研究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包括:①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掌握媒介的使用方法;②学习如何判断信息的意义和价值;③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④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上述媒介素养评估的内容属于整体规划,在实施具体的评估时,指标仍需要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不同的评估对象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

如前文所述,媒介素养教育对象包括普通人群、传媒从业人员、媒介管理者、其他政府官员等。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评估体系,从而准确评估其媒介素养情况。

针对不同人群,媒介素养教育设定的教育目标不同,其教育效果评估自然需要不同的评估指标。例如,新闻工作者追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尽力履行职业使命,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只有细化微观的指标设计才能准确评估。

规范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过程,以提升评估效果

部分研究者指出,媒介素养实证研究缺乏严格的科学范式,调查报告大多流于现状描述,对现状的解释则少有涉及。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者认为,目前,评估过程逐渐从以解释性研究及现状调查为主的感性跟风阶段向以开放研究和评价研究为主的理性探究阶段过渡。同时,研究方法也逐渐从定性研究及主观分析向定量研究转移,走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混合式研究。

1.媒介素养评估方法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媒介素养评估过程需要系统的量化指标,并客观公正地评估不同群体使用媒介的素养特征。评估主体要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解读和评价。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单纯依靠感性认知描述特定人群的媒介素养状况是不可信的,而过度地相信统计数据,缺乏对调查数据的合理解读同样不利于媒介素养调查与评估。

2.问卷发放方式影响实际评估效果

在评估过程中,如果通过问卷星发放的问卷不符合随机抽样要求,所选的样本也不具有典型性,那么调查所得的数据也就不具有代表性,会严重影响评估效果。

3.指标设置存在偏差

评估时,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存在交替的现象,草根群体经常参与新媒体信息传播活动,其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信息的接收与解读能力,同样包括信息传播能力。因此,评估者不仅要关注评估对象接触媒介信息的广度及利用媒介信息的深度,还要考察其利用媒介信息改善自身生活、工作或学习的情况。

结语

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信息传播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影响很深。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的意义尤其重要。我们必须从评估对象、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过程等几个方面协调发展提高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评估效率,并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依据,从而最终改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推动普通公民、传媒从业人员、媒介管理者以及其他政府官员对于传媒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敬文.习近平“新常态”表述中的“新”和“常”[Z/OL].中国经济网,[2014-08-1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8-10/6477530.shtml

[2]李苓.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3]胡智锋,刘俊.传媒领导者媒介素养提升论要[J].新闻记者,2013(11).

[4]李苓.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5]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A].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 [C].Toronto: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6]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7]谢金文.传媒人的媒介素养浅谈[J].新闻记者,2014(11).

[8]曹小杰,孔林久.媒介素养“因子分析”模型的提出及验证——基于北京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EB/OL].人民网,[2009-05-07].http://www.southcn.com/nfdaily/media/content/2009-05/07/content_5129986_4.htm

[9]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作者简介:王亿本(1977—),男,安徽省霍邱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非言语传播学,媒介经营与管理。

传媒素养 篇3

过去, 新闻界曾有过新闻从业者应是专家还是杂家的讨论。其实, 不论是专家还是杂家, 都说的是素养问题。至于应当是专家好还是杂家好, 则应根据从业者个人的情况及所服务的媒体、所从事的工作情况及需要而定, 总的原则是专业水平越高越好、专业素养越多越好。

党在新闻事业中一直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 而当年因何又有关于专家和杂家的讨论呢?这是因为, 党的新闻事业不仅需要坚持政治家办报, 也需要从业者具备专家或杂家的专业素养。坚持政治家办报, 是为了保证和发挥好党的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而具有专业素养, 则可以使从业者在观察社会、研究问题、报道新闻事实时做到懂行, 只有懂行、有专业知识, 才更利于有见解、有见地地抓住好新闻。本文说的是新闻人在其他行业、领域的素养问题。

新时期的新需要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 人们不但需要认识各种新的社会现象, 而且需要对各种实际问题做出自主决策, 不但需要媒体为他们提供信息与思想, 而且需要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分析、专业见解, 这些专业知识和专业见解, 不但广大受众需要, 国家和社会也需要。

先说受众需要。当今, 无论是升学、就业、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休闲, 还是购置房屋、汽车, 进行投资理财等, 无不需要个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分析判断能力, 而绝大多数人是不具备或不全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及分析、判断能力的, 很需要媒体为他们提供实用的新闻信息与解读, 提供指导性参考意见。面对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 如果新闻从业者自己还未明白、未掌握, 又怎么能进行新闻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 进而提供有分析、有解读、有价值、有用处的新闻信息来呢?

再看国家和社会需要。以经济领域为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无论是发展中的中国经济还是充满变数的世界经济, 都会不断出现或遇到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有时候可能是极为复杂或具有风险的问题, 需要媒体研究、报道, 以促进问题的解决。比如, 最近发生的美债危机就属于这样的问题, 它需要我们的新闻传媒进行深入分析, 诸如美债危机虽然暂缓, 之后是否还会发生债务危机?作为最大债权国的中国如何应对美债缩水的风险?对于这些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事, 如果你没有相当的金融货币知识、财政经济知识以及关于美国多党政治的知识, 又怎么能组织这方面的报道, 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 为国家有关部门和广大受众提供专业性的分析及深刻的见解呢?

专业素养的表现

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对专业知识有比较系统的掌握与运用。如果是跑证券的财经记者, 当然首先应该对证券市场的知识有比较系统的掌握, 否则没法做报道, 但同时还必须对国家及世界经济大局、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走势等也有所观察和研究, 否则就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会缺少预见性, 也难做深入有用的报道。上海著名财经评论员贺宛男原本是学新闻的, 但她通读过《资本论》, 并认真做过读书笔记, 后来又结合财经报道实际, 系统地学习掌握了财经理论、证券知识, 成为人们公认的财经学者、股评专家。贺宛男从一个普通记者成为学者型记者、财经评论员的经历证明, 只要加强学习研究, 所有新闻从业者在丰富专业素养的路上, 都可以走得更远一些。

对专业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与深刻的认识。掌握了相关专业的知识, 只是具备了专业素养的一半, 另外一半应该是对有关专业的实际情况, 比如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人员思想观念、创新精神以及现存问题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只有这样, 才能站到高处看透专业领域问题的本质, 写出有针对性、影响性的报道来。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引起中央领导和东北三省重视的新闻述评《“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 就是在对实际情况充分了解、深刻透析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这篇述评的作者赵玉庆、刘广军、马义都是新华社记者,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 对东北工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他们又深入分析其“不活跃”、“跑龙套”, 习惯于“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等现象, 终于找出了东北工业处于落后地位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解放、观念未更新, 从而写出了这篇著名的述评, 有力地唤起了东北人的觉醒, 对“东北现象”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促进作用。

对行业的发展及走向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思想见解。如果已经有了对专业知识的充分掌握与对专业领域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 再加上对国家宏观战略及国情、民情的了解及对专业领域走向的深入研究, 就可能形成足以影响甚至促进其发展的独到的思想见解和意见主张, 这应该是新闻从业者专业素养的最高境界。如今, 我们国家已经搞了10多年的小城镇建设, 而据《一个记者能走多远?》等作品介绍, 《经济日报》1998年关于小城镇建设的两篇文章, 为中央当年把这个问题摆上重要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就是《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艾丰从80年代初就关注、报道和研究城市的地位、作用及小城镇建设问题, 他先后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 明确提出或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大战略等重要观点, 很快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艾丰之所以能够提出、阐明这样一个引起中央领导重视的战略问题, 是他具备专家、学者素质的结果。

对专业报道有明白的表现能力。关于专业、行业的新闻报道, 大多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 能否把其表述得通俗、明了甚至生动、形象、深刻, 是对新闻从业者专业素养水平高低的一种考验。2000年11月29日, 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 怎么个“类人”法呢?请看《解放军报》记者姜宁、特约记者王握文的描述:“记者在实验现场看到, 与10年前通过鉴定的两足步行机器人相比, 这台我国独立研制的名为“先行者”的类人型机器人, 如今不仅‘长’出了身躯、脖子、头部与双臂, 还具备了简单的语言功能, 其行走功能更是今非昔比……。”这条发表于当年11月30日《解放军报》、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科技新闻, 不仅写得生动形象, 还把此成果的先进性、意义作用、现有发展空间、未来发展前景等也做了通俗明白的描述, 几乎使所有读者都可读懂, 都能增长知识, 这种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科技新闻表现手法, 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作者对有关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及其专业素养。

加强平日的修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此解释可谓道出了素养形成的原因与渠道。那么, 如何在日常中加强专业修养呢?

多读点专业知识的书。其实, 新闻从业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抽出时间来比较系统地读几个方面专业的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本人就有这样的体会。最近几年, 我利用每年的上百个节假日, 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财经专业知识, 在做财经报道时, 就感觉更加轻车熟路, 其观察力、发现力、分析力明显提高。

多向专业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学习。我知道有这样一位科技节目的编导, 他毕业于大学新闻专业, 近几年他在每次采访中, 除了完成工作任务外, 还注意向专业工作者了解、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不少科技专业的知识, 如今他不但具有新闻专业的素养, 还具备了科技专业的一些素养, 其科技节目也做到了通俗化、故事化、生动化。

深入到实际中去感受、体验专业。感受、体验也是一种学习, 有时可能是一种更深入的学习, 因为它使你对专业及其知识有着更多更深刻的领会与感悟。几年前的一个冬季, 我市的菜价比较贵, 当时我没有先找有关部门了解原因, 而是深入产、运、销三个环节的实际去体验、观察、了解了将近10天的时间, 既弄清了菜价较高的原因, 了解了市政府正在采取的措施, 也体验到了菜价问题的复杂性——它不仅源于生产、运输、销售的成本, 而且还被上游产业的有关价格、政策所左右, 必须统筹考虑解决, 由于感受、体验得比较深入, 既全面了解了情况、增长了不少新的知识, 又使报道比较客观、深刻, 具有建设性。

在不断学习中形成素养。专业知识包括连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就连专家也会边工作边研究, 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比如, 据《世界第一大峡谷是怎样发现的》介绍, 1993年10月, 新华社记者张继民为了采写一个探险故事, 研读了《中国科学》曾经刊登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气通道初探》的论文, 当读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了几百公里长”、“峡谷平均深切度在5000米以上”时, 他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因为他知道已“有世界第一大峡谷之称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才深2000米左右”。他立即把这一发现向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高登义、杨逸畴做了通报, 并希望加以论证。用一位科学家的话说, “由于张继民的敏锐和推动”, 他们很快完成了论证工作, 国家测绘局也完成了施测工作, 确定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为6009米、全长为504、6公里”, 远大于科罗拉多大峡谷, 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这条消息很快向全世界发布。科学家评价说:“大峡谷作为世界之最的历史性发现……有张继民这样科技新闻记者的一半功劳。”了解、知晓一条峡谷的深度, 竟成就了一个重大地理发现, 这一典型事例足以说明, 记者日常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是多么重要。

青少年传媒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传媒素养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英国传媒素养教育专家大卫·帕金翰博士(David Buckingham)作出如下定义:传媒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1)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张开副教授指出:“传媒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2)

最近二三十年,作为一种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及亚洲部分地区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科目,传媒素养及传媒素养教育在国外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为了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当前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的精神和意识形态,我们选取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类型和生源地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及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初中基础的中职学生和高中基础的中职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问卷1287份,有效问卷共1236份,有效率为95.1%,符合统计要求。

二、陕西省青少年传媒素养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对青少年传媒素养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包括他们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认识与分析评价情况等内容。

1. 青少年接触媒介具有特定的目的性。

媒介的社会功能对于不同的受众群体,往往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这是因为受众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各有不同,不同目的和利益的驱使使受众与媒介组合,并形成受众与媒介的不同性质的依赖关系,而后者又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 (3) 在问卷中,我们设置了“接触媒介的动机”这样一个多选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如图表(表1)所示:

半数以上的人接触媒介是为了了解新闻、增长知识、获取信息、轻松娱乐。这表现出的特征是,青少年接触媒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这是因为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过程,但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也需要放松娱乐。

2. 青少年接触媒介时过度趋向于网络。

网络的特点主要有:速度快、开放性、多媒体、交互性等。这些都非常复合青少年使用媒介的需要。 (4)

目前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时间最多的是网络,网络在各种媒介中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这里面其实隐含了一个问题,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尤其是对处于学习基础文化知识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对媒介产品的真伪性和优劣性的认知多从感性出发,因而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从性,追逐新奇和感官刺激,误以为是迎合时尚。如此日而久之,难免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以致造成潜在的社会问题。 (5)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见表2),对课外学习影响最大的是媒介中的网络,其次是传统媒介中报纸、期刊、书籍等印刷媒介,相比之下光盘的影响微乎其微。

而关于“对网络的评价”的调查更进一步说明了青少年在接触媒介时呈现出的网络化特点这一问题,统计结果如图1,认为网络“非常重要”或者“有帮助”的人高达被调查者总数的88%,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对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不仅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他们对网络大都持肯定态度。这与网络媒介的便利性,网上信息的海量性不无关系。

3. 青少年对部分媒介存在不信任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的传播行为都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在媒体数量剧增,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缺乏自律的大众媒体就会产生不规范的行为,传播一些虚假或者不良信息,致使青少年对部分媒介产生了不信任感。东北大学副教授生奇志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将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为了迎合受众或某些利益集团而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从而损害公众的利益。 (6)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见图2):有近半数的青少年认为承担传播信息之责的媒体有待规范;另有四成的人认为媒体不太可靠或问题严重;对媒体确信无疑的人只占11.2%。这说明大多数青少年意识到媒体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因此对媒体的信任度并不是很高。

三、陕西省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情况

对于传媒素养教育,目前,学术界依然众说纷纭,相对达成共识的定义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7)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不仅对青少年的传媒素养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对不同教育层次的学校开展传媒素养教育的情况有了基本的把握。

1. 青少年对媒介影响能力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还潜移默化地通过符码建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价值体系和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更需要全面地了解、理解、分析、批判、评价媒介并合理使用媒介进行沟通,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 (8)

当前,大众传媒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其中信息的影响,但是,如今的大多数青少年,好像并没有意识到大众传媒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能力,自以为媒介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从图3可以看出,74.3%的人认为媒介对自身“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自以为对媒介有一定的抵御能力。而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媒介对他们的影响是在其不知不觉中产生的。

2. 青少年对传媒素养内涵缺乏了解。

当代青少年具有的传媒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青少年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传媒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传媒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而且,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传媒素养的外延,内涵也得以不断拓展,这需要我们对传媒信息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 (9)

从图4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对媒介及传媒素养内涵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的人只占24.3%,大多数人都处于说不清楚或一点也不了解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传媒素养教育滞后。

目前,很多国家都将传媒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传媒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 (10) 显然,我们尚未赶上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传媒素养教育尚在初期启动阶段。2004年起,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传媒素养教育选修课,但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我国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在实践上尚处于萌芽阶段,传媒教育还处于落后状态。

从表3可以看出,有51%的学生反映自己所在学校没有开展过传媒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而开过相应课程或常有此类活动的学校只占19%。总的来看,只有一小部分学校意识到传媒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而大多数学校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四、培养青少年传媒素养的思路

针对陕西省青少年传媒素养现状和当前传媒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本地区此项工作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尚未真正开展起来,青少年的传媒素养亟待提高。

1. 通过学校综合开展传媒素养教育。

传媒素养教育首先要借助于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来展开实施。

(1)确立传媒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传媒素养教育的核心是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必须有一套成熟的传媒素养教育理论体系。陕西省各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大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青少年提供全面的传媒教育,丰富和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传媒素养。

(2)加快校园媒体的建设,营造传媒素养教育的氛围。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校园里,校园广播、校园报纸等等校园媒介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并且十分深刻的影响。校园媒体应以师生为本,关注师生生活和情感空间,反映师生志趣追求,引领师生生活时尚,提升师生思想境界,而不是只把校园媒体作为管理工具、宣传工具和教育工具。

(3)与大众传媒合作,为青少年提供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将大众传媒作为广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学校可定期邀请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与学生见面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们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身边的媒体状况,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消除对大众传媒的神秘感。

2. 通过社会进行传媒素养教育。

传媒素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赖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媒介本身等社会组织。

(1)就政府来说。政府首先要在法令政策上引导传媒素养的提升,完善各种相关法规,约束媒介的传播行为,保证传媒素养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应持续关注传媒素养教育的进行,对传媒素养研究给予资金和人才支持。

(2)就媒介本身来说。媒体制度应不断完善成熟,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媒体要发挥其传播优势,报纸上开设专栏,在电台、电视台举办讲座或通过热线、短信等互动活动展开讨论;媒体可以建立传媒实践的校外课堂或教育基地,赞助或与学校合作创建学校电视台、广播台或者校园小记者站等。

(3)就社会团体来说。各种社会团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对提高青少年的传媒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大作用。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大众传媒素养教育,如可以举办学习班,与学校成立联谊会,召开研讨会,到学校组织演讲会,乃至进行传媒知识比赛等。

3. 通过青少年自身提高传媒素养。

除了上述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外,自我教育也是一条途径。

(1)学校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设立读书周,学生积极参与。青少年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最基本的文化底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传媒素养的基础。我们应该首先重视青少年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然后再进一步加强他们的传媒素养。如果没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培养传媒素养就无法实现。⒒

(2)主动参加媒体实践活动。针对青少年对媒介认识不够的问题,他们应该广泛接触各种媒介。在使用某一种媒介时,也不应该只看到该媒介一个方面的用途,而应该全面的认识其多种用途。比如,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去陕西省一些媒体单位实习,亲身感受一下不同媒介的氛围。

(3)合理利用网络,全面看待网络信息。考虑到青少年使用媒介时越来越偏好于网络这种新媒介,并且对其过度的依赖与信任,而当前互联网的网络环境本身又不够纯净。所以青少年应该自觉限制自己的上网时间,明确自己上网的目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把网络作为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好助手。

结语

传媒素养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通过传媒素养教育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掌握媒介传播的知识与技能。良好的传媒素养可以提高青少年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传媒素养教育还有利于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青少年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可以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补充新鲜血液,对提高全民族的传媒素养具有推动作用。

摘要:传媒素养是当代信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如何合理利用媒介, 驾驭媒介, 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 这一点对青少年尤为重要。我们采用调查法, 对陕西省青少年的传媒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从1236份有效问卷中发现, 青少年接触的媒介类别呈现多样化趋势, 网络已经成为最受他们欢迎的媒介, 他们的媒介活动也日益多元化, 但从整体上看, 青少年存在媒介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 开展传媒素养教育、制定传媒素养教育政策、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是提高青少年传媒素养必不可少的措施。

媒介化时代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篇5

一、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任何工作的本质,因此健全人格是传媒工作者的首要条件。人格就是指传媒工作者所具备的独特的不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的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及行为风格。就传媒工作者来说,其人格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要求。就工作本质需求而言,传媒工作者需要有一定的主动性。此外,传媒工作者还需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对外界事物需要有自己的见解,且具备中和的品质,即在多数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传媒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果断,不可常常犹豫不决。

二、人文情怀

传媒工作与社会人文关系密切,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传媒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传媒工作者的人文情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敬畏生命。传媒工作者不能无视生命的价值,必须抱着敬畏生命的心态展开工作。

其次是众生平等,由己及人。从本质上来说,大家都是平等的。传媒工作者在工作时不能对不同人类群体存在歧视,应该坚定地捍卫不同群体的人权。

最后传媒工作者应该崇尚理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上的封建迷信思想已经日趋没落,但仍旧存在一些顽固派扰乱社会风气。传媒工作者在进行传媒工作时应该理性对待,利用真理的眼观看待各种社会风气问题。

三、责任意识

媒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报道要客观真实,媒体信息必须具备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传媒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客观真实地报道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热点事件。媒体信息对社会影响范围极大,报道不当容易造成一定的社会混乱,传媒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不可弄虚作假,应该真实客观的向群众反映社会事件。

二是积极为民众伸张正义,有效行使监督权,做好人民的代言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媒体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及时了解当今社会热点事件,宣扬社会正能量,实事求是地揭露社会现象。

四、协作精神

随着信息传播途径地不断增加,传媒行业逐渐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因此各传媒之间都在竭尽所能地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所有媒体都希望在第一时间获得受关注的热点信息,因此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各路传媒都使出浑身解数,力图在信息的内容及数量上获胜,从而获得足够多的媒体市场份额。传媒在竞争过程中往往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及事件进行报道,竞争意识充斥着整个传媒环境。从本质上来说,竞争是促进传媒行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传媒工作者为了促进自身发展,在日常工作中与同行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但竞争并不代表互不相关,在竞争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在独立的基础上实现员工间的协作以及传媒间的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即是竞争者,也是合伙人。

五、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从事传媒工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信息的作用,让群众及时有效地了解社会事件及热点新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媒体工作者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专业技能,面对各种社会现象能够进行准确地记录和判断,并通过准确的语言或文字描述将传媒信息表达出来。另外传媒工作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拍摄、视频处理、图片编辑等能力,只有具备这些专业技能才能够踏入传媒工作的门槛。

六、结语

媒介化时代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传媒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传媒工作者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时代对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提出了必然要求,传媒工作者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必要的专业技能,在更高层面上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媒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媒体信息。为提高人们在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必须提高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使得传媒工作质量大幅提升,在更高层面上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传媒素养 篇6

关键词:传媒素养,通讯员,策略

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网世界,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移动新媒体得以快速发展,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人们就能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在这样一个新闻零距离的状态下,以往由通讯员向有关新闻媒体反映情况、提供线索,再由新闻记者到现场采访再刊登新闻信息,或者由通讯员撰写通讯报道,再发给新闻媒体的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要,采用这样的模式往往使“新闻”变成了“旧闻”。

1 通讯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整体政治意识很强,但创新能力不足

笔者在与部分通讯员交谈中发现,他们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都有所了解,对本部门的行业情况也很熟悉,但对当前世界的变化趋势,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融合,新近发生的、新闻业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知道的并不多,因此难以采写出既符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又能结合热点新闻的稿件。

1.2 熟悉新闻素材,但采写经验不足

通讯员在采访本部门、本行业有关新闻事件和人员时,对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之道都十分熟悉。因此,他们采写的稿件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但是据笔者了解,很多通讯员并不是从新闻专业科班出身,大部分“半路出家”甚至是兼职搞新闻报道,他们当中也少有人专门到新闻类院校进修学习,因此他们采写的稿件质量有待提高,且能采用发表的较少。

1.3 有一定的媒介素养,但新闻敏感性较低

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事情,这些事情范围有大有小,性质有轻有重,数量有多有少,看待这些事情是否具有新闻性就必须依靠敏锐的“嗅觉”,这就是新闻敏感性。由于通讯员新闻敏感性普遍较低,有些时候对发生在身边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线索,往往视而不见,更多的时候只是从网络上搜索一些信息进行二次加工,简单地重复别人的新闻信息,这就导致一些非常好的新闻素材白白流失。

2 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高通讯员传媒素养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新媒体意识

首先,要严肃对待新闻写作,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采写新闻报道,同时挤出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其次,要经常和跑口记者或编辑沟通,对当前报道的重点做到心里有数;最后,通讯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立足省市高度,拓展视野,不断采写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2.2 要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媒介素养

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学习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思路,熟悉网络时代新媒体海量化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基本途径和应对策略,掌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规律,并遵循二者共同的信息传播基本规律,包括新媒体对大众媒介本质、媒介技术和媒介组织机构的影响,如何使用新媒体来更加快捷的进行新闻采写和报道,从而有效提升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其次,要增强新闻敏感性,新闻敏感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讯员新闻稿件被编辑采用的数量多少,是最能体现通讯员新闻素养高低的标尺,因此通讯员平时要多跑、多听、多看,善于概括和总结报道经验,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或者参观报社、广播电视台等,直接与专业的新闻记者交流采访经验与写作技能,与编辑策划近期新闻重点、交流稿件的选题、行文结构等,从实践层面了解、熟悉信息采编流程及相关环节的技能技巧要求,综合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最后,了解和掌握不同新闻体裁的写法,不断提高稿件质量。新闻体裁多种多样,有消息、通讯、特写、述评等,现在还出现了微博、微信等,通讯员在新闻写作中不要局限于一种体裁,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每种体裁的功能和用途,练习各种各样的新闻体裁写法,这样不仅能合理利用新闻资源,更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无形中也提高新闻稿件被采用率。

2.3 要具备传播伦理意识,牢牢守住言论底线

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通讯员要牢牢把握住职业道德底线,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应该以自己的职业良知和媒介公信力确保新闻的客观公正。

3 结语

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诞生让信息传播与接收之间几乎达到了一种无缝链接的状态,通讯员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认识、接纳并融合进新媒体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国栋.通讯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J].青年记者,2011(17).

传媒素养 篇7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 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 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而第二媒介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提出“地球村”的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每一种媒介都有偏向, 其扭曲性都远远超过弥天大谎的偏向。”这恐怕是对这个由互联网和24小时不间断电视新闻网构成的刺激兴奋而又眼花缭乱的新时代最为超前的预言。

新世纪以来, 在后现代娱乐文化的影响下, 人们从过去对崇高的追求转而对美和愉悦的享受。舒适和快乐成为人们的向往, 为了排解“自由城市”中产生的新的孤独和焦虑, 文化消费逐渐受到都市中青年一代的追捧。故而, 商品成为世界万物的共同名称, 在利益驱使下的大众传媒摒弃了原本庄重严肃的秉性, 用浓厚商业色彩涂抹了一个戏谑轻佻的面具。而作为这场面具下的欢快舞蹈的主旋律则是功利主义。一切皆被置于经济利益这个魔术指挥棒之下, 造成青年一代对社会和事物的认知的严重偏移。为此, 如何增强青年一代的媒介素养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

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始于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原本出自英文“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品”。最初是由英国学者提出来的。1962年,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UNESCO) 提出,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电视媒体,

中国大陆对大众媒介素养的关注相和欧美国家来说是相对滞后的。1997年,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女士在《现代传播》杂志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媒介素养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这是内地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2001年, 由共青团中央、文化部等单位共同制定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全国施行, 《公约》中明确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公民对信息的批判性选择和有效地利用。政府部门对公民媒介素养教育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

当今时代, 传媒业飞速发展, 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部分媒体在利益转轮的驱使下, 不断主动降低传媒艺术品位和抛弃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将庸俗和色情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 以血腥和残酷卖力兜售暴力美学。在这样充满眩惑色彩的传媒世界, 一些青年沉溺其间, 被动地被信息左右, 成为信息的奴隶。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刻不容缓。

对于如何增强面对媒介时的自我保护意识, 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认为:“如果某种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 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2]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青年人的媒介素养呢

首先, 培养青年对大众传媒的理性认识, 这是青年具备良好媒介素养的基础。只有引导青年通过阅读与大众传媒相关的书籍和查阅相关信息, 广泛了解传播理论和现实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 构建一个系统和宏观的传播知识体系, 从而不断建立理性的传媒认识, 从而为接下来培养良好的个人媒体素养提供一个坚实的保障。因为一个具有媒介素养的大众健康传播的受众必须认识到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并不是纯客观的, 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所谓现实并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 而是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而要让青年人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新闻传播机构要主动担负起这一社会责任。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强调大众对文本解读的主动性, 否定了大众是“中弹即倒的靶子”。他认为受众会根据个人情况, “生产出属于自己社会体验的意义所带来的快感”, 也就是说, 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文本, 生产出自己的文化。[3]媒介素养的广泛提升则意味着, 媒体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坚持了正确的航线。

其次, 在媒介的实际运用中让青年进一步了解媒介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机构的协助和配合。各级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不仅要从认识上将青年媒体素养的培养提高到政策层面, 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其重要意义落实到具体的支持行动中去:配备专门的师资力量, 提供专项培养资金。

“80”、“90”一代的成长过程正与中国社会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的时势紧密相依, 伴随着市场调控与商品价值的裙裾飞舞的是铺天盖地而来的消费文化。张清华这样总结“80后”的意识形态:“他们不得不用很成人化的方式与心态, 来应付这种种现实压力, 来消费和娱乐、逃避或发泄。” (4) 作为对青年人的成长来说, 媒介接触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活动, 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人类在认知活动中是用已知的知识来吸收、同化新知识, 再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那么, 培养大众传媒素养, 首先应该加强青年人对信息的分析、筛选和利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污染性信息的抵抗能力。他们的视野要进一步放宽, 真正以生命的深度和社会的广度去观察青春的经验。

故而, 在对青年人的媒介素养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 对他们在亚文化中呈现出来的一代人社会生活中日常共同经验缺失这一症候, 社会应予密切关注。

摘要:网络时代的青春物语精彩纷呈, 在全球消费主义文化侵越的泛娱乐时代, 青少年应该学习应对传媒浪潮的喧嚣, 从而为拓展文学创作的维度, 展示一种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媒介素养,引导,筛选,80后文学,日常性

注释

1[1]田维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04 (6) 。

2[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8。

3[3]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8-59。

传媒素养 篇8

关键词:大众传媒,媒体素养,培养,要素,途径

现今, 我们身处在一个众多媒体交织的世界, 看着纸质媒体提供的信息, 听着广播媒体传递的信息, 眼耳并用的接受电视媒体输出的信息, 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徜徉在这些大众传媒构建的信息海洋中, 我们一方面为能多角度、全方位的获取信息而欣喜;另一方面却又被虚假、不良、恶劣的信息所频频困扰。信息的良莠不齐、新兴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对媒体素养教育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我们需要积极提升媒体素养来更好的鉴别媒体信息, 更有效的应用媒体工具。

一、大众传媒视角下的媒体素养

1. 媒体素养的特征提取

媒体素养, 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 质疑能力, 评估能力, 创造和制作能力,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习, 我们发现, 媒体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六大能力, 这六大能力是环环相扣、层次逐步提高的。从这六种能力出发来提取媒体素养的特征, 我们可以得到下列梯形结构图 (图1) :

媒体素养的六大能力特征, 强调了媒体素养的概念组成, 清晰阐释了媒体素养赋予学生的六大能力。由上图可知, 这六大能力是协调发展、层层递进的。它清晰的梯形结构使得它成为了媒体素养教育的一个宏观准则, 为媒体素养教育提供了开展依据与检验标准。但是, 六大能力特征的抽象性, 使得它只能成为媒体素养教育实施的战略, 而非具体的战术, 我们也很难根据这六大能力指标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实施策略。因而, 我们要对媒体素养的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提炼出它的要素, 为我们媒体素养教育策略的制定服务。

2. 媒体素养的要素提炼

从大众传媒的视角, 个人与大众传媒的接触实质为一个信息交互的过程, 涉及到多个要素的协同作用, 对这些要素的提炼与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媒体素养深层内涵的理解。这里我们以著名传播模式“香农-韦弗”模式进行分析, 挖掘媒体素养的内涵组成。1949年, 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与韦弗一起提出了著名的“香农-韦弗”模式。这一模式随即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成为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模式, 并成为分析传播现象的主要依据。如图2。

这一模式理论上高度凝练的阐述了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涉及的要素, 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现实传播过程中, 信源与信宿的角色是很难明确的加以区分;我们总是一方面不断接受多种媒体传来的信息, 另一方面积极的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出去;因而扮演了信源和信宿双重角色。上升到更为宏观的层次, 多个参与信息传播的个体聚集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传播网络, 而每个参与传播的个体实质为传播网络中的一个结点。依据此, 我们可以对“香农-韦弗”模式进行转换, 提炼出媒体素养的要素。如图3。

从上图可知, 整个信息的传播过程涉及到信息、结点、媒体和干扰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体现了媒体素养的深层内涵。

(1) 信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现代传播过程本质上就是信息从一个结点流动到另一个结点的过程。一次成功的传播过程始于一个结点 (如结点A) 成功发送信息, 止于另一个结点成功的接受信息 (如结点B) 。

(2) 结点取代了传统的信源、信宿。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往往以单向传递为主, 而现代媒体的交互性大幅增加, 弱化了信源和信宿之间的差异。如图示, 在从A到B的传递过程中, 结点A扮演了信源的角色, 但与此同时结点A也从多种渠道不断接受信息, 包括从结点B, A同时扮演了信宿的角色。结点B在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 也不断向外发送信息, 包括传递给结点A, B也扮演了信源的角色。由此看来, 相对于传统的信源和信宿, “结点”的概念更强调现代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更符合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

(3) 媒体是对传统信道的具体化。媒体是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 广泛用于现代信息传播过程中;且随着媒体数目的逐渐增多, 应用的日益广泛, 现代信息传播对媒体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另一方面, 现代信息的传递, 往往突破了单一媒体的限制, 能通过多种媒体进行, 传递同样的信息, 采用不同的媒体往往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4) 干扰是对“噪声”这一概念的拓展, 普遍存在于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中。这种干扰既有对信息本身的干扰, 也有对各个结点和各种媒体的干扰, 本质是实现对信息质量的损害, 是我们需要积极加以避免的。

二、媒体素养培养的要素分析

从大众传媒的视角, 信息、结点、媒体和干扰是媒体素养深层内涵的体现, 也是媒体素养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四大要素。对它们的深入分析和详细解读有助于我们找出媒体素养培养的途径。

1. 信息的丰富性

大众传媒以多种媒体形式传递了大量的信息, 导致了信息的极大丰富, 这一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数量众多。每天我们都接受到大量媒体信息, 这些信息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覆盖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纷繁的信息被多种媒体、从多种角度、以多种形式加以传播, 形成了巨大的信息海洋, 导致了信息的数量众多; (2) 图文并茂。如今我们接受的信息逐步摆脱了文本传递的局限, 图片、视频等数量大幅增加。报纸中的头版头条总是有相应的图片点缀;电视以视听结合的形式, 把自己正式定位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中图片和视频量更是急剧攀升; (3) 更新迅速。现在感觉很时新的知识、理念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后就被认为过时。网络新词出现频繁, 如果你不能积极去关注, 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理解网络词汇;网络交流工具更新加快, 如果你不能积极去学习, 会发现越来越难以适应纷繁的网络交流方式。

2. 结点的双重性

信息传播的主体——结点, 具有现实和虚拟双重特性。了解这两种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与媒体素养的内涵。

结点的现实性。参与信息传递的结点, 都是真实存在的个体。即使在虚拟空间, 各传播结点也是真实存在的人。他们的理念, 不管多迥然不同、匪夷所思, 也是现实思想的反应;他们在虚拟空间中的经历也折射着现实生活的经历。

结点的虚拟性。参与信息交流的结点, 是真实存在的个体, 但是现代媒体又赋予了这些结点虚拟的特征。在我们的交流中固然有我们熟悉的人, 让我们感觉真实, 但更多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不熟悉的人。这些人可能生活在我们身边, 也有可能距离我们很遥远;可能与我们有同样的认知背景, 也有可能思想理念与我们截然不同, 与这些人在虚拟空间的认识与交流并不能弥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些人的知之甚少, 这就是结点的虚拟性。同样, 即使是我们熟悉的人, 在虚拟空间的掩护下, 也会表达出不同于平时的言论与理论, 让我们感受到不确定性和虚拟性。

3. 媒体的多样性

现代各种传播媒体的极大丰富赋予了媒体多样性的特征, 不同的传播信道有着不同的特征。报纸以平面方式表达立体形象, 以静态方式描述事物的发展变化, 却能给我们很多深刻的观点;广播侧重于声音信息的传播, 用丰富的语言配合美妙的音乐表情达意;电视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媒体, 形象记录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并灵活加以传播;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大众媒体, 以交互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同理, 即使是同一种媒体, 采用不同的传播工具, 也有不同的效果。同样身为网络媒体, Q Q和E-mail明显具有不同特征。前者作为一种即时聊天工具, 娱乐性的成分较多, 受很多学生的喜爱;而后者越来越多的被用于事务性场合, 交流和处理一些较为正式的事宜。

由此可见, 不同信道、不同媒体, 有着不同的特性, 容易产生不同的结果, 如何选择传播媒体和传播工具将直接导致传播效果的不同。

4. 干扰的普遍性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干扰是普遍存在的, 既包含对信息本身的干扰, 也存在于信息传播的通道中, 更存在于信息收发的各结点之间。

从技术的角度, 不管选择何种媒体, 何种交流工具, 对该通道的干扰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一干扰会导致信号的衰减、延迟, 严重的会导致信号的失真甚至丢失。从传媒的角度, 信息传递的主体——结点也是干扰的重要来源。每个结点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 思想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信息传播过程中会无形的加入自己的想法与情感, 从而导致了传播信息的失真。个人立场与情感的存在导致了信息传播过程中, “绝对真实”是达不到的。因而, 信息传递过程中干扰是普遍存在的, 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 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媒体素养培养的途径探索

信息、结点、媒体和干扰是媒体素养培养中必须考虑的四大元素, 每个元素有其特色也有其弊端。信息的丰富性另一角度显示了信息的良莠不齐;结点的双重性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传播参与者的虚拟性;信道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区分各种媒体、各种工具的特征;干扰的普遍性使得我们明确传播过程中“绝对真实”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媒体素养教育的过程中, 应从这四个角度出发, 整体上提高媒体素养。

1. 批判认识媒体信息

在信息达到极大丰富的同时, 一些虚假的、恶劣的信息也开始大量出现。尤其网络上, 未经证实、随意捏造的消息广泛传播, 并且传播的信息中越来越多的掺杂有个人主观情绪。作为信息接收者, 我们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去辨别信息的真伪, 去伪存真, 保留一些真实的信息, 摒弃一些虚假的信息;去粗取精, 去搜集、查看、接受一些好的、精华的信息与理念, 避免陷入到日渐粗俗、鄙陋的信息中。作为信息的传播者, 我们要积极传播真实的、精华的信息, 而放弃那些虚假的、粗俗的信息。

在图像、影像等元素日益争夺话语权的同时, 如何识别、解读、传播这些视觉元素已成为了当务之急。这些视觉元素表达了什么内容?它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内涵?它是怎么制作完成的?它要怎么进行传播?这些内容都是我们需要考虑与学习的。尤其视觉元素因为摆脱了语言文字的限制, 所以能跨越国界, 融合多种文化, 在更多的人之间传播。如何透过视觉元素理解它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都需要研习的高层次的需求。

在信息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 我们也要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 积极吸纳新词汇, 理解新理念, 掌握新技术, 从而与媒体的更新速度保持一致, 不落后于时代。

2. 谨慎鉴别传播结点

参与信息传播的结点具备现实性和虚拟性双重特征, 虚拟性这一特征我们要尤为关注。在信息交流过程中, 我们会遭遇大量的陌生人, 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 我们有必要明确距离感的存在。这一距离不仅仅指相互交流的结点之间的空间距离, 更指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之间的一道网络鸿沟。空间距离的存在, 使得参与交流的两者可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不同的立场;网络鸿沟的存在, 使得我们认识到在网络中我们所见的只是我们交流对象的网络表象, 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质我们并不可知。我们无法判断他说的话是一种真实的反映, 抑或是与现实完全相反的一种宣泄。这一网络鸿沟不只存在于我们与陌生人的交流过程中, 也普遍存在于我们和熟悉的朋友的交流中。谨慎有效的鉴别传播结点的虚拟性要求我们不要盲目相信我们的交流对象与交流对象所散发的言论。

3. 灵活运用多种媒体

不同的传播媒体有着不同的特征, 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要善于选择适合我们的媒体信道, 以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

纸质媒体能以较低的成本为我们提供较为深刻的信息;广播媒体已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伴随媒体, 让我们在工作、学习的同时获取信息;电视媒体凭借其高投入、高回报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 而且其视听结合的特性使得它一直占据着信息传播的半壁江山;网络媒体凭借其交互性异军突起, 使得它的受众和参与者高速增长。由此看来, 每种媒体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信道的同时综合考虑各自的优缺点, 选择最适合的。以网络媒体为例, 它的交互性使得它倍受很多人的青睐, 但与此同时, 它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也比较容易受到置疑。

每种媒体特征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选择多种媒体工具, 并在必要时结合这些媒体工具获取、传播信息。在应用媒体工具的同时, 我们也应理性看待每种媒体的弊端, 避免对某一种传播工具的过度沉迷。

4. 认真排除信息干扰

干扰信息的普遍存在让我们意识到在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没有绝对的真实, 但我们却可以竭力让信息的传递接近真实。一方面, 我们要在技术上逐步改进, 选择一些可靠的媒体, 减少信息的损耗与延迟;及时做好信息的备份, 以便信息的再次传送;对信息积极加以检验, 确保信息的正确传送。另一方面, 我们更可以主观上努力排除干扰。在接受信息时, 要多从客观实际出发, 考虑信息发送者本身的认知背景, 努力在信息中去除一些主观成份。在传递信息时, 要保持客观, 让信息本身不被我们的主观信念和立场所改变, 努力让信息能以更接近它本质的方式加以传播。

四、结束语

总之, 随着大众媒体的触角抵达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的角角落落, 如何解读媒体信息, 利用这些媒体为我们服务, 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方面, 这也直接加剧了媒体素养培养的紧迫性。然而, 媒体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我们要从媒体素养的四要素出发, 加以把握,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熏陶, 从而达到媒体素养的最终提高。

参考文献

[1]谢蔚君.“媒介素养”话你知[J].特殊教育, 2005, 3

[2]张舒予袁敏.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媒体素养[J].远程教育杂志, 2005, 6

[3]香农-韦佛模式[DB/OL].来源:http://metc.gdut.edu.cn/ziyuan/xinshiji/10/library/detail.asp-conID=596

上一篇:资源昆虫下一篇:传统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