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精选5篇)
高校学生传媒素养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 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辅助教学上多下工夫。实际上, 教育现代化如果离开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 单靠教师口讲手写是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所以, 我们应利用传媒资源,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开设阅读课, 借助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多种多样, 而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历史,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必然要寄托于阅读。因此, 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读好书。利用《中学生必读的60本书》, 引导他们去读世界文化经典;同时也指导他们在课下多看一些有益的报纸杂志, 如《语文课程导报》、《语文报》、《读者》等。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 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开设了阅读课。我们把学生带进阅读课, 使语文贴近时代的脉搏, 让学生走进社会, 不仅可以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课上, 学生们自行介绍读过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品味生活,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在阅读课上, 在师生交流这一环节, 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使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 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积累了不少词句、故事、精彩片断, 写成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同时, 我们开展读书笔记展。这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时让学生们有成就感, 使他们更加热爱读书。
二、利用课堂一角, 组织丰富的语文活动, 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延展和深化, 是大语文教学的具体体现。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搭建平台, 展示学生的才华, 生动活泼地开展语文活动, 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 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节课课前5分钟时间, 组织多样的语文活动, 有读报、演讲和诗词讲解赏析等, 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 在学期末评出最佳演讲者、最佳讲师。几种活动形式交叉进行, 既有知识的积累, 又有语文综合素质的锻炼, 如在公众面前的讲解能力、演讲能力等。
三、运用影视资源, 设置情境,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本质上是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 学生必须有自我生命的情感投入。因此, 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散文教学, 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教学情境。许多根据诗词、散文拍成的音乐电视、配乐散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 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例如, 学习杜甫的《登高》时, 教师先播放一段配以三峡画面和主人公表达情感的音乐电视片来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 以音乐电视特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 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 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引发其无穷的想象。
语文新课标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欣赏影视片原本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活动。用影视片来辅助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 并由此提高审美水平, 这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实时交互的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课堂教学中, 实时交互是基于听觉之上的, 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口耳相传。在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 实现基于视听结合之上的实时交互,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视频展示台、液晶电视两者的组合即具备了即投即现的功能, 有利于实现由基于听觉之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实时交互向基于视听结合之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实时交互的转化。因此, 视频展示台更是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
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过程中, 有许多知识点, 如仿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文言文翻译、古诗鉴赏等都是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当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某项书面表达任务之后, 教师可以随机或有针对性地把一位或几位学生的答案利用视频展示台投影到屏幕上,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实现实时交互。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们或分析比较, 或讨论交流, 或修改补充, 或鉴赏评论, 教师则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促使学生的对话、交流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 最终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同学的讨论交流中完成意义建构。实践证明, 这种形式的实时交互,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传媒资源能让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大增, 让我们的课堂神采飞扬,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高校学生传媒素养 篇2
关键词:信息素养;现状分析;调查分析;建议策略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我国学者也渐渐地关注到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且越来越重视。王吉庆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这几个方面,并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利用、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能够通过教育来进行培训。”[2]本调查研究通过对江苏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关解决建议。问卷的调查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
一、调查基本情况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江苏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为95.7%。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统计如下所示。男生占33.3%,女生占66.6%;理工科学生为46.1%,人文社科为53.8%;低年级(大一、大二)占63%,高年级(大三、大四)占36.1%。
二、调查结果
1、信息意识现状调查
信息意识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素养”。[3]问卷第4题:您在网上的时间用于什么方面?(单选)A.解决学习问题B.处理生活常识问题C.休息娱乐23.53%的同学选择A选项,63.4%的同学选择B选项,13.07%的同学选择C选项。问卷第5题: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可多选)A.网上搜索B.图书查阅C.报刊杂志D.新闻媒体E.咨询他人F.其他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通过网络、图书馆、咨询他人收集信息。问卷第6题:您是否使用过学校图书馆免费的电子资源库?(单选)A.经常使用B.很少使用C.从未使用D.不知道图书馆有电子资源库调查显示52.29%的学生知道但很少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库,35.29%的学生知道且使用,剩下12%的学生知道不使用或根本不知道。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一般。大多数学生具备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深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深入利用网络资源,依然停留在表层。
2、信息能力现状调查
信息能力指“各种形式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3]问卷第9题:您是否快速地应用信息技术获取所需信息?(单选)A.从不B.很少C.经常D.总是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快速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但仍有34%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能力。问卷第11题:您会怎样处理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单选)A.生搬硬套B.稍加修饰C.内化应用D.果断决定是否接受E.能将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结合,并在适当情境中运用本题显示出学生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参差不齐,2.61%的学生选择A选项,23.53%的学生选择B,32.03%的学生选择C选项,7.84%的学生选择D,33.99%的学生选择E。问卷第13题:您能否熟练自身现有的信息技术作出自己需要的作品?(单选)A.熟练B.一般熟练C.很不熟练D.不会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能够运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制作自己的作品,但有11.77%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能力。分析以上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信息能力较强,具备快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简单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制作作品。但对于信息的处理依然处于基础水平,不能将已经获取的有用信息内化并纳入到自身已有的知识建构中去。
3、信息道德现状调查
信息道德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3]问卷第10题:您认为网上的新闻消息是否可靠?(单选)A.不可靠B.有的真,有的假C.值得信任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认为网上消息有真有假,很少学生认为值得信任或不可靠。问卷第15题:您在引用他人发表的文章或作品时是否会注明出处?(单选)A.从不注明B.很少注明C.经常注明D.总是注明结果显示,过半学生从不或很少注明引用文章的出处,百分之四十几的学生会注明出处。问卷第18题:您认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有没有帮助?(单选)A.很有帮助B.帮助作用很小C.没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提升信息素养是有必要的,认为其对于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从以上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的真伪性,对于信息的真伪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信息素养对于自身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保护他人智力成果的意识很薄弱。以上三部分分析了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较之前已有了较大提升,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创新方面有待加强。根据上文提出的高校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不足,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建议:1)首先高校要提高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开设文献检索课。不仅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2)加强对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开发信息推送服务,优化数字图书馆,加强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及时更新补充图书。3)学生也应有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积极地学习各类信息技术。多动手,将已有的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不能忽视自身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才能提高信息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6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高校学生传媒素养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大众传媒;媒介素养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捷。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普通的一个受众群体,主要通过媒体获取信息,特别是在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大大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而现在电脑、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备品,据调研,现在大学生每天花费在互联网和手机上的时间,平均在5小时以上。大学生作为使用媒体人数较多、时间较长的一个群体,深受媒介的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着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关心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
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明白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旨在倡导社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介信息辨别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传统素养仅限于一般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而媒介素养还包括人们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和辨析,有利于提高大众对传媒的认识,从而有选择性地去观看、收听各种媒介所传输的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指导大众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普及媒介的基本知识,培养民众的批判和监督意识,能够理性、客观地认识媒介信息,让民众不仅能够从网络、广播等媒介传播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还能够借助媒介来指导生活,监督媒介,发展自我,为社会发展营造一个积极的媒介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帮助他们有效地理解、辨别网络信息,构建自主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正确使用媒体,使其可以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去接触并了解社会。
三、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大学生对传媒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对媒介的传播内容缺乏辨别能力
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社会实践不够,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靠学习、阅读、浏览网页等方式获取的,通过学习、浏览的途径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作为学生,做到这样已经算是比较优秀的了,但这种认知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缺乏亲身体验的感性认知,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理论的获取一般都是通过非亲身经历获取的,如果要保证大学生最终形成的价值观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那么势必要求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是正确且客观的。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泛滥,鱼龙混杂。很多大学生阅历不够,缺乏实践,对这些信息根本没有判断能力,是非对错全盘接受,全部当成真理接受,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意识有待提高
媒介道德意识有待提高,探讨的对象是使用媒介的传播者,而非媒介本身。作为一个媒介的传播者,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品格:诚实、正直、有正义感、能够传播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媒介发出的声音是客观且积极向上的,为社会秩序的发展起到正向的引导和借鉴作用。媒介的力量是强大的,因为它所影响到的范围极广。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帮助;如果用得不好,将为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目前,大学生根本没有这种责任感,他们对于自己所传播的信息,没有甄别和严格的筛选,无论是非对错,想当然地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互联网渠道发布出去。他们没有严格地按照真实客观的要求来发布信息,也没有去认真考虑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在发布信息时,如果是不假思索地转发或评论,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更无媒介素养可言。这种状况,影响极其恶劣,势必会给他们的发展带来阻碍,甚至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媒介道德意识迫切需要提高并强化。
3.大学生对媒介知识运用能力不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全面均衡地对所学有一个客观的认知,这样也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课本上的理论媒介知识,为自身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由于大学的这种属性,很多大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尽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这种实践毕竟只是体验性的。与此同时,在实践时间上,对大学生来说也是短暂的,因为目前的大学体制,学生还主要是在校园听课阅读学习。由于实践经验少,欠缺对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的指导,大学生对媒介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普遍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四、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是未来各种媒介的掌控者和操作者,当然对于信息发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面提到,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主要在于提高信息传播者的素养,所以,现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首先,普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基础课程。让大学生对与媒介相关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媒介的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大学生对于媒介相关的基本理论,如“大众传播学”“新闻理论”“广告学”等基础课程,要进行深入了解。
其次,深入社会,结合社会实际,培养大学生媒介实践能力。将社会中新发生的有关媒介案例整理出来,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互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学校可以整合社会上与媒介相关的工作,作为大学生的大学实践课程,要求大学生亲身实践接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全方位地学习使用媒介知识。
再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这一狭窄的区域。而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相同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大学生,最后踏入社会之后,成就依然千差万别。这足以说明,学生的学习,除学校教育之外,还有其他诸多影响因素。其中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对这种差异就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所以,对于学生教育而言,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三者孤立开来,这种做法是片面的。三种教育必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帮助。大学生教育如此,媒介素养的教育,也是这样,需要三者结合,共同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培养出优秀的媒体人。
最后,要努力营造良好校园媒介氛围。教育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很重要,与此同时,良好的校园媒介氛围也同样很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本质上说的就是氛围。大学校园的良好媒介氛围营造起来了,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正向积极的媒介文化,而文化可以深入影响人的意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形成了,那么让他们学习和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媒介观也就变得容易了。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事关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未来社会的整个媒介环境,意义重大。大学生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跟不上媒介的发展速度,所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闫晋瑛.青年群体新媒体素养提升:学会批判性信息识读[J].传播与版权,2014,(4).
[2]顾斌.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J].传媒教育,2006,(3).
[3]袁宏刚.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1).
[4]赵广香,郭广春.近年来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9,(4).
[5]任志明,王文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探究[J].当代传播,2009,(4).
[6]赵娟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理论导报,2011,(8).
高校学生传媒素养 篇4
关键词:网络素养,现状,教育对策
近期,大学生魏则西网络求医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最后不治身亡事件成为网络热点,由此引发人们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思考。本文拟就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范本,对传媒类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本问卷共设计46道题目,发放250份,回收238份。
一、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1、大学生网络接触及网络利用方面。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网龄普遍较长,66.6%的被调查学生网龄在六年以上,85.7%的被调查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在三个小时以上。随着学生使用网络的增多,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47.5%的被调查学生对网络较为依赖,14.7%的被调查学生对网络严重依赖,两者超过被调查学生总数的一半。
网络利用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服务的利用体现了大学生网络利用能力。调查显示,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看电影、看电视、听歌、玩游戏以及QQ、微信、微博等,反映出网络利用主要用于休闲娱乐。
2、网络媒介认知方面。
根据调查,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网络认知能力状况并不乐观。有49.6%的被调查者表示懂得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14.3%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不知道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有24.4%的被调查者知道网络媒介的技术特征。
3、网络道德修养方面。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世界中产生越来越多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对网络道德和法律认同度较高,79%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上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网上言论需要遵守道德和法律。76.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主动抵制网络上传播的黄色、暴恐等不良信息。
4、网络安全意识方面。
根据调查,有74.3%的大学生会主动给电脑安装杀毒软件,有38.7%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手机上网不安全,有24.8%的学生会接入陌生的wifi热点,有31.1%的学生宁愿使用自己的移动流量。在私人信息保护方面,有42.0%的大学生会经常在社交工具上发布照片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内容。
5、网络信息的辨识与批判方面。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受众面超过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成为大学生日常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对于网络搜索到的信息,有56.7%的被调查者会仔细阅读,做出自己的判断,41.2%的被调查者会关注作者及来源的权威性。
6、网络表现能力。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倾向于诉诸网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网络是一种交互式传播渠道,传播者影响受众,受众的回应也影响传播者。在问及看到社交平台信息的反应时,有75.6%的大学生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评论、分享、转发。在选择与他人分享信息的渠道上,有35.3%的大学生选择面对面与他人分享,有64.7%的大学生选择在网络等社交平台分享。
7、网络内容的参与和制造,网络内容的参与和制造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
有53.4%的大学生表示会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在净化网络环境,弘扬清风正气上,有87.8%的大学生选择从自己做起,不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有81。5%的大学生表示应该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和互联网道德。
二、教育对策
1、建立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浙江传媒学院只有新闻传播专业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其他专业鲜有相关课程开设。高校网络素养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的认识网络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传媒类院校应该着眼于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课程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环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课堂”的教学模式让传媒类大学生加深对网络的科学认识,提高对网络信息接收、分析、辨别、利用能力,了解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和特点,积极利用互联网,使互联网成为促进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有利工具。
2、加强对传媒类大学生的引导,尊重大学生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主体,思想和价值观日渐成熟,在网络素养教育中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平等相待,更要加强引导。针对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无计划性和迷茫情绪,要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好上网和学习时间,明确学习和休闲的界限,逐渐减少上网时间,避免长期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产生消极迷茫情绪。教师要以丰富的网络素养知识和实践引导、感染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利用网络服务学习和自我发展,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加强传媒类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
中共中央于2001年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阶段,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特别容易在网络世界遨游中迷失自我,网络世界的无序性和开放性,网络上充斥的色情暴力恐怖信息,也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要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的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操。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观念,传授网络道德知识,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积极、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
4、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要提高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轻易在网上泄露姓名、生日、家庭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更要严格保密。教会大学生利用基本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和防护软件如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防火墙的使用等手段来保护国家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安全。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浙江传媒学院要从学校的文化特质、文化内涵、文化品位、文化传播方面谋划和思考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气,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校园媒体要积极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使网络舆论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同时,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向大学生普及网络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虚拟世界和现实的差异,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中。
参考文献
[1]耿红卫.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M].新华出版社,2013,08:53.
[2]张晓.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2:222.
高校学生传媒素养 篇5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学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国内许多学者对信息素养从不同角度都做了深入研究,如马海群从宏观上给出了概念;张义兵()比较了信息素养在技术、心理、社会和文化上的区别;王吉庆()认为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一般来说,信息素养是指经过培训能够运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能够助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
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虽然经过了高校开设的系统课程的培养,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科技信息检索等,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仍没达到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信息获取工具,但是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应用能力学生基本没有,在获取了大量信息后,学生无所适从,不能从中找出有用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没出校门的毕业论文中就集中体现出来了。说明高校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课程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只明白原理不会操作,纸上谈兵。
2.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
目前,网络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几乎天天上网,上网已成为其日常习惯。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如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娱乐占据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网络最初的目的就是信息共享,构建学习和工作平台,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不能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对信息缺乏敏感性,对专业知识缺乏关注。即使有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开展检索文献、网上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但往往这部分学生会不经意间被一些其他因素干扰,自制力差,忘了最初的目的。
3.高校学生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就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信息道德的培养缺失,学生只能依靠自身道德素养培养信息道德。据相关调查显示,某些学生浏览过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站,长期浏览该类网站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严重影响;部分学生为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都在网络上查阅过相关文献并抄袭以达到快速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的目的,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部分学生网上传播不良信息、参与网络骂战、网络围观,都对培养学生信息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信息道德的系统培养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
1.推进培养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推进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专业课中,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技能性课程,融入后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信息素养;
(2)结合实践案例教学,将知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以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授学生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应用软件的讲授应该是最新版本的,应该灵活运用云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设置防火墙过滤掉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扰,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2)开设信息道德类课程,正确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使学生具备处理不良信息的能力;(3)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如开展网络技能大赛,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共建校园网。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
[2]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
[3]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