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军训

2024-05-26

高校学生军训(共12篇)

高校学生军训 篇1

一、高校的性质

高校作为法人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已经为法律和社会所认可, 可高校就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法人, 观点各异。

(一) 国外关于高校法律性质的规定

在国外,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在英美法系中的英国, 高校设立的根据是判断高校性质的标准, 如果高校设立的依据是法律或者国王的特许状, 作为自治团体的高校就是公法人——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否则不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美国则把高等院校院校作为第三部门①, 介于政府和营利性部门之间, 为了社会公益和社会稳定从事政府和盈利性部门无法从事的事业。大陆法系则将高校定义为公务法人②, 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 在关于公务法人的定义当中, 他们将公务法人定义为从事行政管理职能的非行政管理机关,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大陆法系区分公法与私法的情况下, 大陆法系学者认为, 公立大学作为公务法人具有行政主体的性质。

(二) 国内关于高校性质的规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 对高校性质没有明确的规定, 造成了管理制度的混乱和学生权利保护的缺乏。尤其是在高校管理工作与学生权利冲突的情况下, 高校的管理工作怎样进行, 学生权利如何维护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法律观念的增强, 学生将高校诉诸法院案件的增多, 使得人们对于高校的性质获得了更清晰的界定。田永和北京科技大学的案件、刘燕文和北京大学的案件使高校在某一方面具备了行政主体的资格, 也使得高校管理工作和学生权利维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 比如行政法学者马怀德教授主张采用大陆法系公务法人的概念, 可以更清楚的界定高校的性质。③

(三) 关于高校性质的界定

由于我国的高校是经过国家的严格审批, 通过一种准入的方式, 然后批准建立的, 它完成国家严格规定的一些教育任务, 同时按照国家机构的授权对高校和学生进行管理, 具有自主管理、较强自治的机构。此外高校, 还具有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之分, 因此, 区分高校的性质因从不同方面进行界定。

1.高校在某些方面具有行政主体性质

高校在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对学生进行处罚方面, 高校和学生处于管理方和被管理的关系, 同时, 高校在进行此类行为时是具有国家的授权。高校在此方面相当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具有行政主体的行为。高校在进行管理, 学生在维护此方面的权利时, 要以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性质来界定自己的行为。

2.高校在某些方面具有民事主体性质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实现免费教育, 学生还需要交一定的学费, 高校为学生提供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尤其是在私立高校中, 高校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还有部分盈利的性质, 使得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类似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此方面, 高校和学生只有清楚界定自己的性质, 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比如高校有收取学费的权利, 学生有要求高校提供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相适应的教学。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 学生在维护权利时, 要以平等主体间的关系进行调整。

3.高校是自主管理的自治团体

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属于公立性质的高校, 可高校毕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国家鼓励高校进行自治, 尤其是鼓励高校进行管理方面的自治。在高校管理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的这一性质, 高校不是隶属于某一行政机构, 高校拥有自主的管理权限, 拥有自主决定各项事务的权力。这是高校的一种性质。

在三种性质关系中, 各方面性质具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高校在进行高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最终成果体现在各种证书上, 高校行政主体的性质处于主要方面, 在此方面, 高校具有法律、法规的授权, 相当于颁发执照的权力, 其它两种性质是为这一性质进行服务的。

二、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界定高校的性质以后, 我们还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工作, 高校性质的界定只是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做铺垫。

(一) 高校与学生的非契约法律关系

有观点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为契约法律关系。在此种观点中:一种观点认为,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是消费合同关系, 认为学生交学费给高校, 购买高校的教学服务, 高校接受学生的钱之后, 为学生进行服务。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消费合同关系源自教育责任的转移, 认为学生接受教育, 可以通过自给自足 (学生自学或者家长教育) 、学徒式教育 (我国古代的私塾) 、高校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选择,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消费合同关系。但也有不同主张, 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不可能是消费合同关系, 首先学生不能对高校进行自由的选择, 也不能对高校作最终评价从而使高校进行优胜劣汰④, 高校与学生不可能存在消费合同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 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此种观点源于社会契约论, 认为, 受教育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 人们将此种权利通过契约的方式交给国家进行管理, 国家为了更好的保障和实现此种权利, 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委托高校进行教育, 以此保障受教育的权利。首先不说社会契约论的反对者对社会契约论的反对, 从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 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即可以看出, 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委托关系纯粹是一种想象, 不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之中。

(二) 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高校性质决定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具有不可能性, 简单的以契约的性质来概括高校与学生的关系, 也不利于学校运用权力理论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对高校与学生的关系进行契约性质假设既非必要也非现阶段背景假设⑤。

高校性质决定简单的以一种法律关系来界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 一种法律关系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忽视了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复杂性。高校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性质, 决定了高校与学生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法律关系。因此, 在解决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时,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的以一种法律关系来界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只有这样, 才更适合高校的实际, 促进高校的发展, 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

三、高校管理工作与学生权利救济

高校的性质和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复杂性, 决定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学生权利救济的难度。田永和北京科技大学的案件、刘燕文和北京大学的案件, 在给学生权利救济提供新途径的同时, 也给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将法治理念引入高校为高校管理和学生权利救济开辟了新途径, 法治理念引入高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在管理工作中注重程序参与

在对学生做出处罚时, 尤其是涉及毕业证、学位证等方面, 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处于行政主体的地位, 给学生充分的程序参与。做出此类惩罚相当于行政机关吊销执照类处罚, 要在处罚决定之前举行听证会, 告知被处罚人所要接受的处罚, 给予被处罚人申诉、辩解的权利, 保证处罚做出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让被处罚人充分参与和进行辩解。

(二) 注重学生的救济权利保护

任何管理工作都难免存在失误,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纷繁复杂, 没有错误是不可能的。在错误发生之后, 给予学生充分的救济权利不仅是对学校管理工作负责也是对学生权利负责。在学校内部赋予学生申请复议和申诉的权利, 尽量减少错误决定的执行, 使错误的管理工作得到纠正。

(三) 管理规则在法律、法规范围之内

法治社会, 高校管理工作不可能超出法律的调整范围, 虽然高校的性质具有自主管理和自治性, 但是其都是在法律范围之内, 法治理念引入高校就是以规则和程序保障效率和公正, 但规则一定要在法律范围之内。比如学籍管理办法中有关于取消学籍的规定, 如果学校制定过分严格于法律的规定, 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在此类案件进入法院以后, 学校管理工作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总之, 法治社会发展的进程已经使法律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校管理工作只能适应这个趋势, 更好的认识高校与学生的关系, 将管理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 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生权利融合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2]湛中乐.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籍管理办法.

高校学生军训 篇2

作为一个大学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其次,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通过军训的实际训练,学生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最后开展的军训大学生军训是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但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是我对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在理论方面,大学生军训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

首先,应该让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学生军训的意义,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军训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的重视度,保证军训工作的质量,以实现军训的最终目的;其次,要提高学生军训的兴趣,理论知识的教育应当多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与日常生活联系,选取学生所爱好和关注的话题,用于作为引题来传播军事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大军训的自主参与度;然后,在教学方式方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利用图片,视频等现代化辅助手段,使课堂具备视觉的冲击力,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通过一些的实物或者模拟物的展示,例如军事设备的模型等来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也满足了学生对于军事的好奇心,也可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使知识更容易被接受;最后,教学也可采用案例式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国防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了解到国防史,增加爱国热情。

(二)在实践方面,大学生军事训练的实际内容还应该与中学生的有所不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军事训练内容十分单一,多是分列式训练,军歌表演,内务评比,内容较为单一,与中学生的军事训练几乎一样,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们对军训有深层次的理解,更会使学生们不能真正通过军训学到一些必要的知识,反而会使学生丧失热情。因此,大学生军训应该提高训练的层次和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分列式训练,形式还应多样,例如可以加入实弹演习,真人模拟设计比赛,野外的生存技能培训等,也可以尽量让学生真正入军营训练,以达到真正地效果,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到军事知识,学会一些实际的本领。以达到好的训练效果,还应该加强考核力度,力争让每一个身体健康的学生接受同等的军事训练,尤其是要完善监督体系,把是否按时军训作为素质评估成绩与文化课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军训的重视,以克服学生懒惰,想逃避军训的思想。

然后,在教官的选取中,还应该真正从军营中选择高素质的教官,以避免教官的自身素质影响到学生们对军训的整体观念,以免引起错误引导,在军训前应该对军训教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

其次,军训的内容还应该紧跟时代,适应现代化要求,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让学生体验现代化的军事训练,如提供必要的军训教材与教学资料,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军训结束后仍能够对遗忘的内容重复学习,还可以适当配备必要的军事训练器材,提高军训的训练效果,也可让学生进行战略战术的训练,以达到简单分列式训练难以达到的效果。还可以根据学生 的兴趣,增设类似于大学选修课程的军训项目的训练课程,可以使一些对军事有爱好的学生依资源更多的满足学习需求。

最后,军事训练应该科学的训练,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安排训练内容,以减少军训中的受伤情况,防止强度过大、超过大学生身体承受强度的训练,杜绝变相体罚。在训练之中最好能够劳逸结合,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谈“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学生管理 篇3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虽然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但是重点本科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同时随着高校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带来学生素质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市场经济、社会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实施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现在,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呵护,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差、感情脆弱,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费标准的提高、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高校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这些都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其次,缺乏整套系统的学生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体制单一化,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满足于不出事。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年龄层次、思想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给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失望。由于中国几近残酷的高考制度,使得高中教师总以考上大学便轻松为动力激励着学生,以及网络上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消极言论,使得学生心中形成了大学是来玩,来享受生活而并非学习的心态,这也需要学生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以便于学生走上正轨。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工作的小事做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个中心环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重点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上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就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的参与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校的管理中凸显人性化,表现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的活动,自主安排活动,自主制定规划,校方在管理过程之中尊重学生的权利,从思想政治上,实现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是引导高校思想教育走出困境、回归思想教育本质而做出的时代回应。个性是个人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倾向性和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个性使人对事物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选择。真实的集体来自于个体间内在的共生性,存在于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个体中。所以真实的集体并不压制人的个性,而且是个性得以发展的土壤。任何人离开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就不能成为人。异化的集体存在于一种外在的约束,这些外在的约束压制了人的个性。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通过“科层式全景监视”的管理制度、以强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价标准模式化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学生的个性受制于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使他们不仅要生存于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接受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还要生存于犹如镶嵌于大学的校园里的一个个不同的方格——“班级”和“宿舍”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外在约束的基础之上,体现为整齐划一的特点,这使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有悖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个性的弘扬。

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人性化教育的光芒,管理要有制度,要有法可依。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同样,管理者要增强执行校规校纪的严肃性。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规范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必要的。缺乏严格的管理,让学生放任自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严格管理规范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应是关爱。在他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无奈、挫折和烦恼,他们需要老师和亲人给予关心和爱护、帮助和鼓励,更需要辅导员给予他们鞭策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在他们困惑不安时,前方有一盏温馨的、明亮的航标灯时刻伴随在他们成长的路上。

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学生管理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要达到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神圣性的同时,正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形势,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作面临的难题,不断创新思维、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提高管理艺术,提升管理绩效。管理是一门科学,学生管理更是一门与众不同的科学。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加强学生内在管理与外在管理的结合,做到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人性化,才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课题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以学生为中心’管理理念的研究与应用”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建.以人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工作.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l0.

[2]张焕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讨.管理科学研究,2010

高校学生军训 篇4

1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1 榜样能动作用

学生干部是具有一定的榜样作用的, 其榜样作用主要指的是这些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能够对其他的学生产生激励和积极影响。学生干部也是来自于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 在理想、语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 所以更容易与其他的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在学生干部的号召和感染下, 学生群体就能够针对明确的目标, 奋力拼搏、积极努力、增强信心, 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强大凝聚力的带动下,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2 发挥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可以看作是整个学生群体中的带头人和骨干, 也是组织各项学生活动的人, 这样学生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好坏就会直接对学生工作管理质量产生影响。因此, 注重对其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进行自我管理与教育, 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

1.3 发挥协调作用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与教师之间的桥梁, 在关系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生干部需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 注重两者之间关系的协调。首先学生干部要注意维护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在整个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基础和前提是教师本身拥有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从而形成一种隐性影响因素的精神力量, 让学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其次, 需要处理好友谊与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干部一方面与其他学生之间都是朋友、伙伴, 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 学生干部又是得力的工作助手。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完美地处理好友谊与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够发挥其协调作用, 增强学生群体的团队意识。

2 如何完善高校学生干部工作

2.1 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

在管理工作中,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看作是其例行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学生干部来说, 加强其他学生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 也需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 来加强对新途径、新方法的研究与探索。随着各个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大, 在学生管理方面需要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 不断将学生管理及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融合,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规章制度。

2.2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学生群体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健全的人格,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在学校中建立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机构、师资队伍及咨询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问题的不良影响, 进而导致其心理出现不健康的问题, 原先学校中开设的专题报告或是心理咨询室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大学生的要求了。就目前来说,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现状楚, 然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具有针对性、情感性和亲和力, 并对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进一步完善, 有效地结合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生干部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需要更好地与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如果发现异常的情况, 就需要及时地向教师汇报, 然后共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

2.3 加强高校学生干部自身队伍的建设

对于学生干部来说, 所有的工作并不是依靠自身就能够完成的, 还需要加强对自身队伍的建设, 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首先应该加强对成员的选择。学生干部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 这样才能够做好工作;其次, 学生干部之间建立灵活的联动机制, 从上至下做好与教师和学生的衔接工作, 队伍内部工作任务分配明确, 提高工作效率;最后, 队伍本身应该培养主观能动性, 根据学校实际探索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交流方法。

3 结语

在新时期, 学生干部在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应该注重对学生管理方式以及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和改进。随着教育事业以及社会的不断变化, 学生群体的各个方面也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 为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需要加强对学生干部队伍的进一步建设和培养, 注重其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发挥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喆, 周海峰, 刘平.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管理[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

[2]郭洪楠, 孙竞阳, 殷路.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12) .

高校学生文明礼仪 篇5

家庭是最具私人性的场合,但这并不改变一般的人性需要,例如尊重的需要,讲必要的礼仪,就是尊重他人,不仅不会使人尴尬、陌生,而且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1)在家里,要主动关心问候,早上要向长辈问好,晚上要向长辈问安,长辈外出或下班也要问候,当长辈生病的时候,在端药送水的同时,要时时加以劝慰和问候,过新年和母亲节,父亲节,要向长辈问候和祝福。

(2)听从父母的教诲,孝和顺总是相联系的,没有顺也就没有孝,尊重长辈就应该听长辈的教诲,不要随意顶撞,有不同想法应和父母商量,要讲道理。

(3)关心父母健康,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请父母休息,当父母生病时,要主动照顾,问寒问暖。多说宽慰话和随同就医,长辈生病后要主动关心,对父母的病痛要体贴入微,讲话态度,语调,方式,都要亲切和蔼,尽可能在精神上消除父母的痛苦和不安。

二、感恩礼仪

心怀感恩之心,礼仪自然养成。

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的话,如“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让父母舒心;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父母省心;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让父母开心。这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感恩自己的父母。

三、环保礼仪

(1)积极学习环保知识,在家庭中大力推广环保理念。

(2)节约用水的行为礼仪规范。洗手擦肥皂时一定要关上水龙。做家务或打扫卫生时,用盆去接水,不用长流水。

(3)节约用电的行为礼仪规范。随时关掉不用的灯,不开长明灯。白天尽量利用自然光,在自然光线充足的地方学习。尽量用扫帚和抹布打扫卫生,减少吸尘器的使用。尽量不装空调或少开空调,用风扇防暑降温,比空调节省几十倍的电力。使用节能灯,它既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又可节省电力,还比普通灯泡耐用。

(4)控制噪声污染的行为礼仪规范。养成轻开轻关、轻拿轻放和轻行轻走的文明礼仪习惯。使用电器、乐器时,注意不要把音量调得太大,也要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要打扰邻居的正常休息生活。

(5)节约粮食的行为礼仪规范。珍惜粮食,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四、助人礼仪

(1)邻里之间有事应互相帮忙、互相照顾。

(2)邻居有喜事真心替他高兴,并恭喜他。

(3)第一次拜访邻居,最好选择在周末的白天,也可给邻居带份小礼物。

(4)邻里之间若产生矛盾,多换位思考,有效地进行沟通与交流。

(5)积极参加楼道组织的各项活动,增进邻里感情。

五、尊老礼仪

(1)常怀感恩之心。做儿女的应该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尽量在物质和精神上予以报答。

(2)不干涉老人私事。老人也有自己的社交空间和人情往来,更有自己的感情寄托,作为晚辈的不可越俎代庖。子女应将心比心,为老人晚年幸福着想,切忌粗暴gan涉。

(3)在细节上体贴入微。经常嘘寒温暖、问安侍奉,及时添衣备药、祝寿报喜;尽量帮父母扫扫地、刷刷碗;陪他们聊天、散散步,揉揉肩、捶捶腰。

六、节日礼仪

(1)出门拜访亲戚之前,要对长辈的称呼有所了解。向长辈拜年时,要恭敬有礼。

(2)路上遇到熟悉的人,应面带微笑、恭贺节日。

(3)遇到亲朋好友,当他们送你小礼物时,应双手接过,并表示感谢。

(4)亲朋好友要送你贵重的礼物或压岁钱,应礼貌地拒绝。

★ 高校学生辅导员评语

★ 高校学生工作部职责

★ 高校学生的自我鉴定

★ 高校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 高校学生学雷锋活动简报

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篇6

[关键词]诚信高等教育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诚信是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精髓。诚信,就是诚实、忠诚、讲信用,也就是诚实、可靠、认真、负责任。高等院校是传播科学、传播真理的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桥梁。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迫切需要。

高校诚信教育的意义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到今天,提升着国民的素质。当今,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也就是诚恳待人,对他人予以信任。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诚信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无论从大学生的成才,还是从树立学校诚实守信的形象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来讲,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塑造。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以及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了极大影响,其中一些人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背弃诚信,见利忘义,使传统的道德根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并迅速影响到高校的大学生这一群体。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必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1、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缺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高校学生的诚信起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起到了强化作用,激发了他们勤奋努力、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成才的意识,促进了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当然,我们首先明白的是,当前高校学生的诚信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高校学生诚信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问题最突出的一个表现。

2、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随着银行业务的逐渐开放,一些银行开展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信用卡。但是,一些大学生却拖欠银行贷款。在新学年开学报到的时候,有部分大学生没有按时缴纳学杂费。当然,其中有的学生家庭条件确实困难,无法按时缴纳,但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是故意拖欠学杂费,并且把家长已经支付给学生本人用于缴纳学费的钱用来上网、购物、谈恋爱,而且相互持观望态度,觉得能拖就拖。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信用的认识不足,信用意识淡薄。

3、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在毕业就业方面,有的大学生擅自对成绩单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改,欺瞒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坏影响。还有一些大学生在简历上造假,如通过编造实践经验或者做假证书等方式企图获得工作岗位。这些做法都极大地影响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扰乱了就业秩序。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1、不断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诚信。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关键是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加强大学生自律实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党、团、学生会、班级及社团等组织,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地投入参与诚信教育相关的自律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诚信的意义与价值。比如,可以班为单位进行诚信大讨论,就个人诚信、社会诚信、校园诚信等一系列话题进行探讨,也可以开展学生品德自评、互评活动,定期进行考核;谴责考试作弊、求职中作假、不按时还贷等不道德的行为。

2、结合相关学科对高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里提到的相关学科主要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是系统学习、全面认识诚信的有效途径。而且,诚信教育与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充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高校整体工作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教学大纲、教材,在保证一定课时量的基础下来进行。法律基础课要形式多样,课堂内外结合,并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广播、录像、校刊等进行宣传教育,结合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纪律观念,增强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能力,严格按照法律和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高校学生军训 篇7

一、台湾与大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比较

(一) 机构设置上的比较

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呈单一型, 具有扁平型组织的特点, 校一级设学生事务处[1], 下设学生活动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体育辅导、奖助学金辅导、留学生辅导、学生设施管理等若干工作组, 负责全校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日常事务, 在院系一级没有对应的组织。学生事务处对上向分管的副校长负责, 对下直接面对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开展工作, 其特点可概括为, 一级管理, 多头并进, 条状运行。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呈复合型, 具有锥形组织特点, 校一级设学生处 (学生工作部) 、校团委、校学生会三个一级子系统, 各子系统实施分级管理, 在院系一级设有对应的二级机构。学生处、学工部、校团委对上向分管的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负责, 对下向下属二级机构安排工作,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级管理、条块结合, 网状运行。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大陆高校学生工作机构设置上主要有两点不同, 其一,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院系一级不设对应的二级机构;其二, 大陆高校设有独立的共青团组织工作系统。

(二) 职能范围的比较

台湾与大陆高校赋予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能有很多相同之处:第一, 学生就业辅导。包括毕业生就业咨询、就业教育、就业指导, 提供就业信息, 为招聘活动提供服务。第二, 学生活动辅导。包括指导学生团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举办各类拓展培训, 管理学生活动场所等。第三, 学生心理辅导。包括开展心理状况普查, 举办相关知识讲座, 开展群体或个人心理辅导, 心理或心理疾病学生的治疗康复等。第四, 奖助学金管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 助学贷款的评定与发放, 勤工助学计划的实施等。

台湾与大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职能的差异主要在:第一, 工作范围有所不同。大陆很多高校学生处的职能包括了本科生的招生工作, 不直接管理学生宿舍, 学生公寓实行社会化的物业管理或交由学校后勤部门管理。而台湾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还包括了侨外生 (留学生) 服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 相当于把大陆高校国际合作处、体育部 (系) 的职能划归其管理。第二, 学生辅导内容侧重点不同。台湾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方面。内地高校的学生辅导这十分注重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养成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心理辅导工作也较为薄弱。

(三) 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 由学务长统管。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由、自主、灵活。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 学生细想教育科, 招生就业科相似, 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2]。

1. 生活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 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租住民房, 除军校外学生的出入和作息没有专人管理。相对而言, 住宿在学校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 尤其是公立大学, 每学期的住宿费用为新台币6 000元~7 000元 (约合人民币1 500元) , 而住宿在外的费用至少是1倍以上。但由于台湾的大学近来也存在扩大招生的问题, 所以学校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需要通过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住宿学校宿舍。助学贷款是台湾学生解决学费的一个主要途径。生活辅导组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于台湾银行的联网系统和信用记录非常健全, 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及时还清贷款, 已确保自己的信用记录。使得助学贷款的运作比较顺畅。

生活辅导组的事务主要由教官负责。教官是台湾教学体系中保留的传统部分, 早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与早期大陆大学中的舍监和现代大学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但目前教官的职责已逐步由管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角色。除负责学生的军训外, 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进行指导。

2. 心理辅导。

与大陆的高校相同, 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台湾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这些任务由咨询辅导组完成。咨询辅导组的成员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 兼职的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精神科医生。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生涯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相对国内大学的心理辅导专线和日常辅导员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 台湾大学的咨询辅导团体更大, 咨询辅导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从学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区, 都能找到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身影。所以, 虽然台湾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对松散, 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这一点是大陆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3. 毕业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的毕业辅导涵盖较广, 除各类毕业生需求信息外, 还包括暑假的培训, 公读机会以及为求职所办的各种讲座和准备。其功能和内地高校的就业科有些类似。毕业辅导组的固定教职员很少, 多由校友组成。职业生涯的讲座也是邀请在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回校进行, 并提供面试和求职简历准备等的指导。大陆高校的就业指导多在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 而关于简历和面试都是学生自己摸索。现在有些高校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 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相对于大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 台湾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小一些。应届毕业生中约有20%~30%会继续升学, 20%左右会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所以相对于就业机会而言, 一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起薪较低, 一般为2万~2.5万新台币/月。

(四) 学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受美国影响较大, 课程大致分为两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 其中又分别涵盖选修和必修。台湾高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为4∶6, 学生除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 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

1. 通识教育。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大陆高校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平台相近, 课程包含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种, 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 大约占全部学分的25%。共同课程多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和宪法四科。而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领域选择几门课:自然科学, 文学艺术与人文, 社会与行为科学。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 台湾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课程门类、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程还存在矛盾, 目前各校都在与专业课程的资源进一步协调, 以取得更好的发展。大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来在通识平台中也加入语文和人文修养课程, 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还处于试点阶段, 效果的优劣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2. 专业教育。

台湾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 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只有57学分, 必选课程6学分, 选修课程大于12学分。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化学基础的四大课程所占比例较重, 而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都放在选修课程中, 更体现出“厚基础, 宽专业”的特色;同时四年级没有必修课程, 便于学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时间。台湾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 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需要单设专业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

二、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一) 注重学生“通识教育”

台湾高校秉承“通识教育的理念”, 以培育完整的人格为主要目标, 强调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增进学生对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了解, 协助学生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更为宽广的体验认识。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贯彻“通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从工作理念上看, 强调“目标为先, 方法为要”, “发展重于预防, 预防重于治疗”, “服务重于管理, 奖励优于惩罚”, “关怀先于要求, 耐心多于忧心”, “主动出击, 争取认同”的理念等等[3], 既简单明了, 又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实现“通识教育”的途径上看, 强调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的重要作用,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出版指导刊物, 定期举办研讨会;强调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

通识教育的理念,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理, 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深刻理解及对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追求, 与大陆高校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全面素质教育一脉相承, 值得内地高校借鉴。

(二) 注重培养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台湾高校都拥有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 多数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硕士以及以上学历, 具备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而且由于竞争的压力, 他们一般会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 出国深造也十分便利, 学校为他们的学习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条件。学生事务工作者经过长期积累和互相传承, 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乐于为学生服务。

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大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工作年限较短, 阅历经验不足, 业务培训较少, 此外, 队伍的整体敬业精神、服务意识不如台湾高校。因此, 对于大陆高校来说, 加快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专家化, 职业化建设步伐, 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工作队伍, 尤其迫切而又任重道远。

(三) 注重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台湾高校均尊重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 十分注重发挥其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学生组织在参与民主管理、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成长方面, 在学生干部评聘、工作经费筹措、创造工作条件等自身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借鉴之处。

台湾高校高度重视发挥学生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台湾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重视“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 而社团活动正是实践全人教育、潜在教育、通识教育目标的有效方式。因此, 台湾高校鼓励广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 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台湾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 学生社团管理规范。不论是台湾高校制定的学生社团规章制度, 还是学生社团自身制定的运行办法, 均日趋完善规范, 对学生社团成立、辅导老师、经费补助、社团评鉴、出版刊物、社团奖惩等都有明确具体的措施。为适应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 学生事务处由昔日对社团的单纯管理, 进一步向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目标发展。如东吴大学在学生中开设《社团经营与发展》课程[4], 淡江大学开设《社团经营与管理》课程。有的高校还举办学生事务研究在职硕士班, 培养社团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第二, 学生社团种类繁多。近年来, 台湾高校学生社团增长迅速, 发展多元, 已经成为台湾高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台湾大学有学术性、艺术性、服务性等十六大类, 总计600多个学生社团。第三, 学生社团作用突出。社团活动在培养台湾大学生多样化兴趣, 丰富大学校园生活;磨炼领导才能,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训练自治自律能力, 奠定择业就业的优势;陶冶个人情操, 提高人文素养, 提升大学的整体教育质量等方面, 收到明显成效。

(四) 注重发挥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事务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 起着指导、帮助、咨询的作用, 通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言行举止来引导、启发学生做出适合个人的选择。从业者非常看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依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工作方向和服务内容, 十分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 这可以从其个性化服务形式中窥见一斑。 (1) 个别辅导。通过会谈、家访协助学生克服其在学业、社交、情绪及家庭方面遇到的困难, 在需要时转请有关专业人士提供服务。 (2) 小组工作。包括治疗性小组、发展性小组、学习技巧小组等, 对有相同问题和需要的学生, 通过小组工作起到补救和预防的作用。 (3) 咨询服务。向前来求询的学生、家长予以指导, 提供资料, 必要时给予跟踪服务。 (4) 外展工作。在课余时间, 工作人员到一些学生经常聚集的地方去接触他们, 与他们交友谈心, 融洽关系, 促进工作。通过这四种有效的工作方式, 做到学校要求与学生需求的结合、学生个性与群体共性的结合,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以教育管理为主, 强调行为控制, 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来搞教育。在教育实践中, 往往重共性轻个性, 重普遍轻特殊, 重集体而轻个人, 重当前而轻长远,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发展观。当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 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权力意识普遍增强。大陆高校应学习借鉴台湾高校的做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发展服务, 体现在教育观念上, 就是要转变对教育主客体的固有认识, 学生既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 更是教育的消费权益者、学校教育的主体;落实在行动上, 就是要在各项工作措施上多为学生考虑,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在教育方法上, 要多尊重学生, 关注个性;在活动组织上, 要针对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开展活动, 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与大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地位, 甚至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上均有不少相似之处, 大力推进两岸高校学生工作的交流, 取长补短, 对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人才培养, 实现和平与发展, 均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冬卉, 文辅相.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由于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7) :15.

[2]刘荣, 钟璟, 等.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6) .

[3]钱钟.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J].江苏高教, 2001, (4) :59.

高校学生军训 篇8

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开展较晚, 仍处在以课程教育为主的阶段, 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指导单单依靠高校就业工作部门承担, 形式单一、内容有限, 面临如下几方面的问题[2]。

1.教育理念缺乏专业性, 教育过程缺乏实践性。美国作为首个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 在其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丰富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型, 积累了大量经验, 对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有借鉴意义。在美国, 各级教育部门都设有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及师资队伍, 辅导人员普遍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博士学位, 可承担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3]。相比而言, 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 在实施过程中尚无可依据的管理、考评及活动制度, 且目前主要由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负责, 这些政务部门的学生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理论开展教育的能力欠缺。

此外, 高校就业部门将教育重心放在增加就业机会, 提升就业率及就业层次上, 简单粗暴地采取填鸭式短期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培训。而事实上,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帮助其适应瞬息万变的职场环境。这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任务, 不仅需要信息给予及路径指导, 更需通过实地参观、调研考察、顶岗实习等形式让学生切身参与,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定位。

2.教育目标滞后于社会发展, 教育成果与社会脱节。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从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能力的获取、选择职业、就职, 直到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4]。这不仅是对学校学习、生活、情感的计划与安排, 更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入门的选择和准备。而目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目标与就业目标混淆不清, 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强调职业指导和实习培训, 忽视了就业信息提供、职业咨询、企业行业分析等, 导致学生在接受初期启蒙后, 缺乏后续思考及实践, 在规划职业生涯时往往异想天开, 与社会就业环境、实际岗位需求产生脱节。

3.教育体系与学生实际需求有差距, 教育内容对学生实际影响力较小。目前, 校园内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职业规划氛围, 但学生探寻职业生涯道路的内在动力尚未被激发出来, 主要是因为教育体系未能以学生为主体, 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 课堂教学及考核方式旨在传授学生职业规划知识, 缺少对学生执行规划、培养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持续指导。另一方面, 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活动, 表演成分多过操练成分, 且学生参与力度有限。虽然学生可以得到锻炼, 但由于缺乏职业背景及行业需求等信息及实践平台, 学生无法将课程及赛事所学心得付诸实践[5]。

二、高校学生社区的主要特征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 同时是课堂的延伸, 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综合性场所, 是提高学生素质, 使之社会化的重要阵地, 与其他校园平台相比, 有着自身的特点。

1.多元化。随着高校社区建设逐渐常态化, 基于学生社区举办的活动日趋丰富, 社区也成了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及素质拓展的乐园。作为培育青年知识分子的特殊人居空间, 大学生社区不仅是居住、娱乐、休闲的场所, 更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培育阵地[6]。因此, 社区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并且从全方位辐射到党团建设、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

2.自主化。多样的社区活动易于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态度,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随着学生社区组织建设的日趋完善及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等学生组织的成立, 学生群体能较好地在学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 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7]。其次, 社区中的党团组织也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学生社区采取个体参与、群体参与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在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 保证了管理渠道通畅, 充分发扬了民主, 让学生了迈出“社会人”的第一步。

3.信息化。作为社区管理现代化和组织网络化的要义之一, 信息化是当代高校学生社区的重要特征。除了耳口相传的地理优势, 社区更是网络平台的集聚地。腾讯QQ、微博、人人、微信等新兴平台纷纷进驻学生社区, 占领高校传媒高地, 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心理疏导、职涯教育提供了便利途径。

三、高校学生社区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1.多元化社区为职业生涯教育提供平台保障。首先, 鉴于传统职业规划课程实效低, 可以突破班级限制, 以专业兴趣、求职地点、预期岗位等为切入点, 在社区建立学生职业发展训练营、职业素质拓展工作坊等学生团体, 聚集志同道合的求职伙伴, 提供生涯发展全方位的培训, 集众人之力, 缓解就业压力;其次, 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从根本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统一的, 在育人功能上是互补的。社区作为思政教育的承接平台, 开设有“名师有约”、“企明星大讲堂”等教育活动, 因此可以借助该类社区活动, 对求职案例进行思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求职观念;同时, 学生社区作为高校心理健康咨询的重要阵地, 可以通过“求职心理沙龙”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借助微信、微博、人人等虚拟社区, 让学生畅所欲言, 分享困惑, 及时排忧减压, 为职业生涯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8]。

2.自主化社区为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主体保障。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成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广大学生或者为了赚取学分被动接受教学课程, 或者为了获得荣誉盲目参加形式各异的职涯规划活动[9]。学生社区作为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管理的平台, 是介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地带, 在这里, 学生乐于贯彻“我的地盘我做主”这一口号, 以学生社区自治委员会为主体, 就业小分队、IE学社、吃货大联盟等功能各异的学生小团体活跃在学习、生活、就业的方方面面;在这里, 学生自主设计公寓Logo, 自己邀请企业HR来社区开展职业素养大讲堂了解职场前沿, 自己组团联系企业开展暑期实习拓展专业素质, 自己举办模拟招聘大赛提升求职能力。依托学生社区, 通过学生自主管理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增强自我教育、自我设计的能力。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 为自我职业生涯设计创造良好条件, 提供积极主动的主体保障。

3.信息化社区为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信息保障。首先, 学生社区拥有迅捷便利的虚拟社区平台, 可以优化职业生涯教育流程。大学生职涯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只有将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培训、实践等紧密结合, 才能发挥其综合优势, 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信息化管理;其次, 为生涯教育提供信息支持。依托学生社区打造校友信息库, 将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存档并适时更新, 方便学生对往届校友的求职取向和职场发展状况有明确认知, 从而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做出合理规划;再次, 了解学生所需, 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网络科技的影响, 偏好在虚拟社区中开展互通交流, 袒露心扉。因此, 借助学生社区网络, 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充分了解学生实际需求, 并以此为出发点, 规划生涯教育的体系及内容, 提升学生所需与生涯教育的契合度, 缩小原本教育体系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扩大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

学生社区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成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抓手, 成为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高校应组织开展具有社区特色、与时俱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群体性活动, 丰富社区“居民”的职业生涯理念, 借助社区这一集“理论教育, 行为指导、实践服务、信息互通”于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阵地, 有效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及职业适应能力, 为实现人职匹配的最终目标夯实基础。

摘要:新世纪, 我国高校引进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然而, 由于历史、认知偏差、经验不足等一系列原因, 至今职业生涯教育仍是就业服务工作中毕业生满意度最低的领域。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 而且是课堂的延伸, 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综合性场所, 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阵地, 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本文从高校学生社区的特征出发, 分析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曹瑞明, 韶妍.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5) :123-125.

[2]房欲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4) :104-110.

[3]汉吉月.中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J].时代经贸, 2013 (280) :99-10.

[4]张桥, 张敏坚.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320-323.

[5]武文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33) :255.

[6]吕文彬.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 2008:6.

[7]覃嫔.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9.

[8]吴玲玲.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9 (33) :79-80.

高校学生军训 篇9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 我国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研究明显缺失

除教育学、管理学外, 近年来,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开始注重对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但其研究的内容多集中于对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探究上。学者们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认识大多也仅停留在经验及观念层面, 没有升华到理论高度。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目前仍然处于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的尴尬境况。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张, 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完成了量的积累, 步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然而, 这种量的增长是通过简单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完成的, 虽然在一方面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 但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在校生与学生事务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的比例急剧攀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 :“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辅导员。”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师生比远远低于《规定》要求, 有的学校甚至达到1:400、1:500, 这大大加重了辅导员的责任和负担, 使之无法很好地管理和服务每一个学生, 降低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含安全教育、危机处理、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助学贷款、党团建设、宣传等多方面, 工作的繁杂性使他们疲于处理琐事, 模糊了其本身的育人职责和管理服务功能。

(三)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不强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学历层次虽多为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 但由于我国高校并没有开设涉及学生工作方面的学科专业, 加之工作的繁杂性导致其时间精力的局限性, 所以大多数学生工作人员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专业学习及培训, 专业化程度很低。其工作理论及工作方法大多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得来。另外, 因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并无相应的技术职称对应, 部分工作者并不是从心底热爱学生工作, 通常是拿当前工作作为跳板寻求转岗机会。很多高校在辅导员管理思想上也有欠缺, 主动为其提供转岗机会, 导致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很难形成专家型队伍。

(四)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带来新考验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就业逐渐向专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大学生从单纯寻求知识的群体成为高等教育的“用户”和“消费者”, 其对原有的大学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态度与评价也随之转变。大学生们已经不满足仅仅从高校获取知识, 而要求高校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而与之对立的是, 受传统观念影响,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部门的工作者对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服务意识淡薄。作为当代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 应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 倾听学生服务需求, 服务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全过程。目前,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服务内容多局限于招生咨询、入学教育、学习指导、困难资助、就业推介等, 在心理咨询、生活技巧、素质拓展、职业选择及发展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五)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人才培养给学生事务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

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 除部分必修课外,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课程选择选修课程, 行政班级内部成员上课的时间及地点被错开。行政班级功能弱化, 以传统的行政班级为单位, 以班级学生干部为纽带开展学生事务管理的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六)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与教务工作沟通协作不畅通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与教务工作相互分离, 即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相关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工作负责学生的认知发展, 两者在具体工作目地设定时经常会出现重复、冲突或相互推诿的现象。如在大学学风建设工作中,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部门认为应由教务部门通过出台规章制度、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加强课堂考勤等实现, 教务部门则认为应由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部门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等方式达成, 两者进行沟通协作较少,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特点分析

(一)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研究起步较早、体系完善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 美国就已掀起针对高校学生成才和发展方面的专门理论研究。美国教育委员会于1937年发表了“学生人事观点”报告。报告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和挖掘自身能力,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 为社会培养具备较强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报告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200余年不断积累的结果, 奠定了新人道主义的学生事务观。1949, 美国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同名指导文件, 要求高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使学生事务管理进入“服务”时代。[1] 至今, 两份报告所提倡的指导思想仍然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随后的《学生权利和自由联合宣言》、《明日高等教育的学生发展——回归学术》、《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含义》等报告相继问世完善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理论体系。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研究者及从业者还非常注重从其它学科汲取营养。今天,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基础涉及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为实际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 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拥有专业的工作队伍

在美国, 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具有如高等教育学生行政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相应的专业教育背景, 且大多数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除此之外, 从业者还应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合作精神, 从专业角度为在校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另外,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学生事务管理岗位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

(三) 美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美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机构一般包括:学生处、招生办、注册办公室、奖贷学金办公室、学生活动办公室、学生保健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会等, 各个部门分工协作, 在分管副校长、副校长助理、特别助理、执行助理以及各部处办负责人的领导下共同完成学校学生管理工作。[2] 另外, 在完全学分制教育模式下, 美国打学生入学后不会按照专业进行分班, 宿舍也不会根据专业年级进行划分。因此,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以学生宿舍为工作基地, 各项工作活动的开展也以依托宿舍及社团进行。每栋宿舍楼都设置有宿舍管理员, 宿舍管理员由专门机构领导, 主要负责宿舍学生的安全、行为、活动开展、素质拓展等管理服务工作。管理员素质较高, 一般住在学生宿舍内部, 充分与学生接触并解决各种问题。美国高校学生管理机构完整、主从分明、分工协作, 确保了整体效能的发挥。

(四)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注重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美国高校学生数量的下降致使各校都通过努力改善学生服务质量争取生源。“学生消费者”的观念形成, “学生服务”理论兴起。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从过去的管理学生为主转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解决困难上来。各高校除了做好之前的宿舍管理、文体活动、扶困助学等方面的工作外, 更加重视为学生提供心理、法律、生活、发展方面的服务。如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服务, 健全信息网络, 提供心理咨询等。

三、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特点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教育管理事业只有在不断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中才能取得进步。为此, 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验, 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加以消化利用, 对提升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加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理论研究

学生工作从业者及学者要积极总结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所已有的理论成果, 融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知识及实践工作经验将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理论体系化、结构化。

(二) 注重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发展, 为学生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 应大力加强与学生工相关的学科建设, 设置专门或相近专业培养学生事务管理专门人才。加强在岗工作人员的培训, 使之明了大学生发展的特点, 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队伍不断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要进一步拓宽青年干部发展余地, 增设处级政治工作辅导员职务, 并与相应职称等级相互配套。

(三) 在管理体制上建立学生工作沟通协作的长效机制

从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经验看, 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融合的。为更好的培养学生,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 形成宜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大环境, 为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四)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服务指导工作。高校工作者应尽快更新观念, 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部门更要率先垂范, 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助困帮扶、心理咨询、就业拓展方面的服务, 提供实践锻炼机会。要在学生管理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 倾听学生实际需求, 热情为学生服务。

(五) 优化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体制

把由行政班级作为开展学生工作的重心转向以宿舍以中心, 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模式。完全学分制使得宿舍成为学生相对比较固定的活动空间, 学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宿舍文化、宿舍氛围的影响。学生宿舍是将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高校应重视宿舍软环境建设, 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变革和挑战, 困扰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者们的许多问题, 如工作的理论、观念、职能、制度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表现出了种种不适, 已经影响了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需求和发展。因此,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需进一步解放思想, 学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 以促进工作水平的提升, 解决实际工作中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

关键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玮.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高校学生安全窥探 篇10

由于学校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当中, 因而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同时也存在于学校管理、教师、学生自身、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之中, 存在于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管理教育等各个方面之中,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

现在不少高校没有完善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条例, 这就使得安全要求在高校范围内“无法可依”;部分高校即使有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条例, 但相当一部分院系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划来安排专门时间学习条例和消防安全知识, 造成安全管理体制不顺、制度不严。部分高校虽有规章条例但无法执行或是没有执行到位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主要是因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不深、责任心不强、自身安全知识缺乏, 有些管理人员甚至带头违反有关安全规定, 形成安全责任不明的工作作风。部分高校内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安全标准, 因安全检查不力而不能对基础设施进行足够的维修和管理;消防硬件设施薄弱, 如安全通道不畅通, 安全设备陈旧, 报警系统失灵, 宿舍电线老化等。

二、学生方面

学生安全消防意识淡薄, 对安全缺乏足够认识;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强, 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学生经常违犯安全规定, 使用电热杯、热得快和大功率电器设备, 乱拉乱接电线、乱扔烟头和使用蜡烛、酒精炉, 私自留宿外来人员, 离开宿舍不及时锁门, 为他人配备本宿舍钥匙, 因种种原因而在学校周边租房。

三、社会方面

作为因更能引起哄动效应而为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人群——高校学生——其许多事情包括安全事件极易被放大;家庭的学生管理目前在高校基本缺失, 家庭认为学生到了学校, 什么事情都应该归学校管理;在培养学生方面,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协调工作做得不够、不及时。

针对现存的高校学生安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学校方面

健全安全管理体制,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安全工作管理。制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 严格执行门卫登记、验证制度, 规范日常管理, 严格落实24小时治安巡逻和巡查制度, 巡查日志和记录必须详实、清楚, 校内防火、防震设施需齐全有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体系, 落实应急反应机制;规范校内娱乐场所、建筑和商业摊点;合理规划校内交通, 完备交通标识。

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 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保证他们在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正确处理, 对违纪学生进行教育时能够以理服人,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 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学校安全队伍。

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力度, 加强对安全设施的维护保养。按照国家安全标准, 配备齐全各类安全器材, 并使所有的安全设施保持在良好的战备状态, 保证在遇到火情火险时能够从容应对发挥其应作用。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 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安装智能技术防范系统, 包括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监控系统、自动报警装置等。

2、学生方面

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 以“教育在先, 预防在前”为原则, 加强防火、防盗、自救等知识的培训, 提高学生的消防意识, 消除他们的安全侥幸心理, 使他们掌握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 真正做到安全第一警钟长鸣;营造校园安全文化, 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调节和教育, 结合学校传统和校训精神, 建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检查力度, 把潜在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完善学生公寓设施, 改善学生住宿环境, 避免学生使用电热杯、热得快、电热褥、电暖气等违章电器;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 以警示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和违章后果的严重性。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先进、模范、带头和监督作用, 学生党团员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认真负责, 学生工作分管领导和辅导员要经常性深入基层, 切实了解学生的安全状况, 开展安全思想工作, 关注学生个案, 树立安全防范与安全意识强的典型。

严格学生校外租房居住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报告记录、责任承诺和跟踪回访制度, 并结合当前情况, 多给学生开一些相关讲座, 如生理卫生常识、社交应注意的问题、防火防盗等安全常识, 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在外住宿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社会方面

创造良好的学校周边治安秩序, 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规定, 坚决清理整顿和取缔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厅和各类流动摊点;加强学校及周边出租房屋的管理, 加强校园流动人口管理。

建立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高校学生与社会上的其它人一样, 并没有太大的特殊之处, 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具有普遍性, 因此对于以高校学生为主角发生的事情, 舆论媒体没有必要大肆炒做, 应以平常心对待、看待。

浅谈高校学生评教 篇11

摘要:学生评教是教育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说,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对领导了解与管理教师教学业务也有一定帮助。所以在此要谈谈对我对学生评教的看法,学生评教作为学校内部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手段。存在哪些优势、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学生评教优势弊端措施

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效果、语言表达、板书、教态、批改作业、辅导情况等进行评价,给每一项内容打上相应的等级,如90以上表示优,80以上表示合格,60—70表示基本合格,60以下就是不及格了。然后由有关领导合计成明确的分数,反馈给任课教师。这个结果往往会被作为评估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教师的评优、评职、晋级都有着直接关系。

2学生评教的优势

学生评教使得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更具有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生评教这种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犹如在一潭死水里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流水,自然有许多值得提倡之处。

首先,学生评教体现了“以人为本”观念,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让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考核测评,是激励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方法,是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有效途径。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地位平等,尊重了学生主体对教师主体的价值评判。

其次,学生评教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民主,加快了师生的和谐发展。学生评教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发展的前提,有了和谐,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向健康的轨道发展,创新型的人才观才能真正成为现实,教学民主才能实现。

再次,学生评教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情况。因此学生评教,能帮助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改变不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

3学生评教的弊端

3.1从学生角度来看首先,学生评教具有局限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知识层面也较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难免片面,在评教过程中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化。这也决定了他们对评教缺乏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次,学生评教具有主观性。由于评教是匿名的,所以存在学生在点评时漫不经心或言语偏激的情况。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评价的目的、意义都很明确,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准确地把握评价标准、掌握评价技能。学生评教,评的是教师教学质量,评的是教师职业操守,而非相貌或性格等。

最后,学生评教具有偏差性。各个学生评教的方式不同,给出的分数更是千奇百怪。而且,我们也不能绝对地肯定一个学生给打了90分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比只打了89分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好。微小的误差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允许存在的,不影响数据的有效性,但对于评教结果的排序和质量等级的确定。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3.2从教师角度来看从积极影响来说,年轻教师更能从中受益。比如通过考核结果找出自己的缺点加以改进、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协调等。

从消极影响来看,一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虽然教学水平很高,但由于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有时会因为课堂纪律、考试成绩等和学生发生冲突,这样就会使一部分学生耿耿于怀,在测评时对教师的评价就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打击。

4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学生评教中的缺陷之处与优点所在。在此简要提出几点对学生评教的改进措施:

4.1要确立进行学生评教的正确目的学生评教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在开展学生评教过程中应首先明确其出发点和主要目的,让学生真正认识学生评教、了解学生评教。学生评教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让教师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学生在评教的过程中不应单单只根据教师的人为和表面现象来进行评价,不能出现只对人不对是的现象,而应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水平出发,来进行学生评教活动。加强师生沟通,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并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评价和意见。

4.2加强对评教学生的指导与培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评价是评教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认识不同班级或学科的特点,认识教师年龄、性别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认识教师教育教学风格的多样化,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学生因个人主观的好恶来评价教师,减少评教的随意性和误差。

4.3建立科学、合理和规范的学生评教体系在建构评价体系时,要科学地设计调查问卷,充分听取教师乃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还应该注意针对不同学科或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客观、科学、系统的看法,形成一套有效的评教体系。

4.4要科学地分析评教结果一方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并分析评教结果,注意具体而明确地分析结果。如,对同一教师任教的不同班级,在分析评教结果时要避免混杂在一起分析;对同一班级,也要注意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基础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要及时向有关教师反馈信息、提出建议,并督促教师接受学生的合理化建议。

4.5正确对待评价结果就教学管理部门而言,不能以一次评价结果作为惟一依据来判断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应仔细分析评价结果,既要充分肯定被评教师的成绩,又要正视被评教师的不足,帮助分析不足之处,找出改进的办法。对于被评教师提出的争议、疑虑,要共同探讨解决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

4.6建立健全学生评教的制度规范学生评教作为一项具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活动,不能没有规范的管理和制度的保障。明确学生评教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确保评教活动定期、正常开展。

高校学生军训 篇12

军训客观上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心理和智能上更快成熟, 更快收获自身所缺乏的一些品质。

军训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兵役法的要求。而服兵役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也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军训中, 大学生可以通过军事理论课了解一些国防知识, 以多种形式承担起自己的义务。由此来看, 高校学生军训越来越显示出特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 学生军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军训中除了学习初级军官和士兵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外, 还要接受政治教育, 搞社会调查, 体验生活, 了解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现实。

第二, 学生军训是加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经过一段军事训练以后, 挑选一部分适合服现役的学生入伍, 这对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是有好处的, 能够更好地改善人民解放军官兵的知识结构, 提高官兵的素质, 加速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

第三, 学生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对高校学生实施军事训练, 使他们牢固树立国防观念, 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 能为我军实行战时快速动员、储备基层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和后备兵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 学生军训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需要。通过军事训练, 能激发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从而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 使全体公民都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国防观念。

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军训中都有一个突出问题, 那就是军训的内容相对单调, 除了操练队列外, 可能会有一些射击训练, 开设野外拉练项目的比较少, 更无法做到和大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如果能够把军训内容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联系起来, 就可以使军训更加有针对性、特色性, 也更加有实际意义了。

传统军训形式中, 队列操练作为基本内容必不可少, 它在培养学生军事技能、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野外拉练不仅可以在地形、体能方面对学生加以训练, 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品格和集体观念;紧急避险疏散演练内容可以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等人员密集处进行, 利用新生军训间隙组织学生快速撤离、紧急避险的演练, 能够提高学生的应急观念和应急技能, 一旦遭遇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可以帮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有序地撤离。另外, 军训还可以协同当地消防部门, 安排消防演练项目, 让学生掌握火灾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全面营救等常识, 以便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他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锻炼他们的协同组织能力。

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 军训中也可以安排一些与战场有关的技术训练、探险与远足、紧急医护、无线电通讯等。比如学医的学生可以多增加训练野战救护、民防救护的内容;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训练军用机械的维修、武器改造等;通信专业或者无线电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强野外通信和军事通信技术基础的练习, 或者是一些中继通信的训练。如果大学生军训能够与专业特点结合, 那么我们在传授最新国防知识的时候就更加有针对性, 也就更加有的放矢了。同时, 学生在军训过程中也能因为对专业特点的接近性和天然的亲切感, 从而对军训更感兴趣, 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应对这一问题上, 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始有所改进。如甘肃工业职院近年来就把新生军训的主题定为:“紧贴实际, 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上下功夫, 在抓好队列训练、内务整理等传统课目的基础上, 着眼社会安全形式, 结合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 搞好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内容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应急自救技能。”这一改革虽然幅度有限, 但也标志着该院涵盖军事素质训练、爱国主义教育、军营文化体验、紧急避险疏散演练四大项目的军训体系基本确立。这个变化的亮点在于该校的军训除了正常的队列、队形、内务等基本内容外, 还增设了紧急避险疏散演练等多项有专业特色和针对性的内容。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针对体育专业的特点, 在新生军训内容中加入了军体拳的训练和表演, 使体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进入大学后, 体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接受更规范、更严格的体育科学教育、职业素质提升和身体技能训练, 军训是他们身体与心理素质考验、意志与品质磨练的第一课。该学院结合体育专业特点, 充分彰显专业特色, 把军体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新生在军事教官的指导下, 认真领会动作要领, 细心琢磨动作规范, 军训场上的参训队伍整齐, 步伐有力, 演练专业, 士气豪迈, 充分展示了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展示出了体育专业学子的风貌。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在军训中根据专业特色, 特别准备了军事邮票展在各学院军训场地流动展出。这些以军事为主题的邮票分门别类, 各具特色, 既有集邮研究会提供的专门邮票, 也有学生自己绘制的军训邮票。军事邮票展在学生军训休息时间展出, 丰富了军训的内容和内涵, 让大学生增长了不少邮票知识, 尤其是学生自己绘制的“军训潮装”主题邮票更是激起了不少教官和军训学员的极大兴趣。此外, 军事邮票展也使地理环境学院学生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用结合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倡导的方向, 军训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有力组成部分, 如果能在其中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所长解决实际问题, 就可以使学生对军训和专业知识有更新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激起他们对专业知识、军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积极创新。

摘要:目前, 国内高校军训中的突出问题是内容相对单调, 难以和大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如果能够把军训内容和大家所学的专业特点联系起来, 就可以使军训更加有针对性、特色性, 也更加有实际意义。本文将对如何利用专业特色做实高校学生军训工作进行具体探究。

关键词:军训,思政工作,特色性

参考文献

[1]范韶维, 王增国, 李建.大学生军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7) .

[2]朱凌云.促进大学生军训和思想政治工作良性互动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3) .

上一篇:行政管理原理下一篇:鸡传染病的中草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