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信息

2024-08-07

高校学生信息(共12篇)

高校学生信息 篇1

摘要: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和打造学习型人才之必须, 是高校学生不断向高素质新型人才发展的重要素质基础。文章主要从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涵义、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内容和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途径三个方面, 探讨了利用多种途径以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

关键词: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

高校学生信息素质, 是指适应信息时代需要, 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方面所应具备的品质和素养。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骨干力量, 其信息素质的培养不容小视。

一、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涵义

信息素质 (Information Literacy) 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全新概念。这一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来的。1989年,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 并能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我国学者认为, 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素质是传统认知素养的延伸和拓展, 是认知素养的一部分。信息素质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知识信息资源的能力, 是人类跨入信息社会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基本品质的基础上, 发展并优化出来的一种新品质, 是信息时代对人类的一种高要求, 是现代人才在信息环境中获取、加工和利用知识信息必备的技能。目前, 国内外虽然对信息素质的理解趋于多样化, 但可以得到这样的共识:信息素质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高校学生应具备获取、处理、分析、传输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即有效、自动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 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提取、评价、组织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 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工作问题) 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 并认识个人对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在信息时代, 信息素质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行素质教育和打造学习型人才之必须, 是高校学生不断向高素质新型人才发展的重要素质基础。其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和信息道德素质。

二、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内容

信息素质培养的内容能够让高校学生通过了解信息的本质和特征, 熟悉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 进而发展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 敏锐的信息意识是先导, 厚实的信息知识是基础, 较强的信息能力是核心, 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保证。

1. 信息意识的培养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的性质、地位、价值和功能的感知与反应, 它决定人们对信息认识、捕捉、判断和利用的自觉程度。这里既包含对信息共同属性和共同规律的认识, 也有对信息的个别认识。信息意识培养的目的是, 使高校学生牢固树立信息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制胜意识。主要解决想不想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 敢不敢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和能不能顺利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问题。在“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优秀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而不落伍。强烈的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以及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2. 信息知识的培养

信息知识是指有关信息的本质、特性、信息运动的规律、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其原则、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其中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产生、检测、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识别、提取、控制等的技术, 包括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其核心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方法是指用信息的观点来分析自然和人们思维中的问题和矛盾, 以得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佳方案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信息综合分析法、行为功能模拟法、系统整体优化法。

3. 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能力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对信息搜集获取、加工处理、传递提供、吸收利用的一种能力。包括文献信息的查询、检索与收集能力, 信息分析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能力, 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与维护能力等。具体表现在高校学生对信息贮存机构 (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因特网等) 的应用能力和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和设备、简单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攻防技术的基本能力, 并对之具有一定的维护保养能力。

4. 信息道德的培养

信息道德素质是指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 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法律约束和内心信念来维持, 调整信息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自身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应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 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 主动参与理想的信息社会的创造。信息道德具体包括信息信念、信息规律、信息行为、信息责任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就是在信息社会里, 应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息行为。

三、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途径

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具有鲜明的信息时代特色, 其培养体系的构建需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使多种培养途径形成育人合力。

1. 构建利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构建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而这也正是当前信息教育的薄弱环节。信息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途径有:一是要加大有关信息课程的比重。开设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课程, 重视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较为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形成科学、系统的信息知识体系。信息素质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二是要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堂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 加大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在学科专业应用的比重。三是要加强信息教育的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学会把科学的信息检索、分析、处理等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实践中反复摸索、研究,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取大量有价值信息, 并不断锻炼和增强信息能力。信息素质的考核与评定必须注重实践, 即看学生对现代信息工具和技术、知识的运用, 使之学会区分信息以及信息的采集、分类、应用、创新。促使学生把知识、能力、素质内化为一个整体, 保证信息素质的尽快整合和发展。

2. 建设利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因素, 其本身的信息素质是事关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成效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指教师在信息时代中, 为适应信息化要求而必须具备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与呈现信息的能力, 以及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 处理信息化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素质。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是终生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的需要, 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是确保教育系统自身高效运转的需要。但是, 目前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 信息思维能力弱, 信息的敏感度低, 不能有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去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变化。各学校一方面要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所需软、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训和考查力度, 向教师下达硬指标, 以期全员达标,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3. 创造利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环境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没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是难以提高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因此, 要着力创造环境条件, 解决高校信息化教育所需的起码的物质基础, 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环境条件建设主要就是进行以打造信息化校园为龙头的各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这对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信息化校园是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物质基础。面对信息时代网络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挑战, 要加快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步伐。重点建设好校园局域网、教师电子备课室、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信息管理中心、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使广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借阅图书、网络教学以及了解校内外、国内外的各种信息等。另外, 还要建设模拟试验室, 在虚拟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信息素质。

4. 推进利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教学改革

这里所谈的教学改革主要是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不仅要进行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同时也要进行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应采用“双向互导”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在这一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 又都是教育的客体, 都是教育的主导者又都是教育的被主导者。这种教学模式要求, 一方面尊重课堂内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技能的模式, 另一方面又要尊重课堂外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索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自我教育模式。即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 教师的主导教学和学生的主导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双向互导”的教学与教育的机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促进和完成本学科的学习,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分析鉴别、整理加工并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

5. 创新利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方法手段

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生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不能用传统的或一般的方法、手段进行培养, 需要对其培养方法和培养手段进行创新。其培养方法和培养手段主要有:一是进行信息理论的学习, 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自学、研讨等方式进行, 重点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二是参与科研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其文献检索、网络和计算机的运用、硬软件系统维护、对信息的分析研究与获取利用等能力。三是依托信息虚拟实验室开展模拟试验和训练。依托各种信息虚拟平台开展模拟训练, 使学生在近似现实的条件下经受锻炼, 使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晓波.略论信息素质培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 (21) :19-21

[2]蔡明花.试论信息化社会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3 (3) :5-8

高校学生信息 篇2

5现阶段高校学生治安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生治安信息管理工作主要通过人工书写备案和查询,同时部分结合电子表格的方式进行,在具体操作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工作程序繁琐、文件的保密性和保存性差、内容的录入更新和查询效率低下等问题。

5.1日常工作的记录和更新缓慢

日常的学生治安信息管理工作基本都是靠当天值班人员通过记录本进行手工书写录入后,再对当天发生的各种治安信息进行分类,最后分别放入各种档案袋中备案,致使工作记录和更新进程缓慢,效率低下。这将严重影响治安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处理。

5.2治安信息的发布和查询渠道不畅

虽然部分文档资料已经输入电脑备份,并且各学校电脑的普及率普遍较高,但是大部分电脑未连接网络,特别是异地化办学、多校区办学的情况下问题尤为突出,导致无法在整个校园内实施治安信息共享。这使得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生治安信息成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孤岛,直接导致学校的治安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发布和传达,广大师生员工因此无法及时了解和查询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学校治安信息,严重影响学校治安防控、宣传和处理等相关工作的效果。

5.3治安信息缺乏相互支撑

高校学生治安信息种类繁杂,即使能够做好日常信息的记录、更新和查询工作,但是就单个学生治安案件而言,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治安信息体系,提供以往其他学生治安案件的相关信息作为该案件借鉴和参考的支撑材料,将严重影响高校学生治安工作的处理程序和进度。同时,也不能对学校今后开展治安管理工作提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工作建议和决策参考。

5.4治安信息保密和保存性差

主要以纸质文档作为高校学生治安信息储存的载体,不仅在安全保密性方面存在极大隐患,而且在其长期管理保存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隐患。虽然目前已有多所学校普遍将部分数据资料输入电脑,但是通过数据形式保存的信息仍然存在单台电脑数据丢失和损坏等安全隐患。治安信息的保密和保存性差,将严重影响高校学生治安信息管理的基础信息建设工作。通过调研和规划,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结合、运用云技术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集群效应:这种集群效应使得普通用户能够在高效利用云环境中资源池的同时,获得比肩高性能服务器的计算能力。

(2)低碳经济实现资源公平化:对高校而言,云环境的个人消费化形式是非常有利于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减少学校提供教育资源的开支。

(3)虚拟化服务:虚拟技术是云环境的核心技术。

(4)保证服务品质的可靠性:云环境能够动态调配部署分布式的服务器,其高度的容错功能能够通过良好地容错调度方法有效地回避这些失败节点,保证各项服务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5)弹性和稳定性: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及时动态调整资源各项部署和计算能力,通过改变自身服务尺度以动态的方式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6)量入为出,按需服务:云环境能够在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签署的服务水平协议(SLA)的前提下,客户在不同的需求背后获得不同的服务。

(7)以网络为基石等:网络是实现云环境的重要基础。同时,充分运用虚拟化技术、大规模分布式数据保存技术和并行计算技术。

6结语

高校学生信息 篇3

关键词: 高校学生    信息素养    现状    培养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学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国内许多学者对信息素养从不同角度都做了深入研究,如马海群(1997)从宏观上给出了概念;张义兵(2003)比较了信息素养在技术、心理、社会和文化上的区别;王吉庆(1998)认为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一般来说,信息素养是指经过培训能够运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能够助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

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虽然经过了高校开设的系统课程的培养,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科技信息检索等,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仍没达到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信息获取工具,但是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应用能力学生基本没有,在获取了大量信息后,学生无所适从,不能从中找出有用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没出校门的毕业论文中就集中体现出来了。说明高校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课程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只明白原理不会操作,纸上谈兵。

2.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

目前,网络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几乎天天上网,上网已成为其日常习惯。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如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娱乐占据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网络最初的目的就是信息共享,构建学习和工作平台,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不能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对信息缺乏敏感性,对专业知识缺乏关注。即使有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开展检索文献、网上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但往往这部分学生会不经意间被一些其他因素干扰,自制力差,忘了最初的目的。

3.高校学生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就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信息道德的培养缺失,学生只能依靠自身道德素养培养信息道德。据相关调查显示,某些学生浏览过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站,长期浏览该类网站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严重影响;部分学生为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都在网络上查阅过相关文献并抄袭以达到快速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的目的,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部分学生网上传播不良信息、参与网络骂战、网络围观,都对培养学生信息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信息道德的系统培养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

1.推进培养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推进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专业课中,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技能性课程,融入后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信息素养;(2)结合实践案例教学,将知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以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授学生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应用软件的讲授应该是最新版本的,应该灵活运用云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设置防火墙过滤掉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扰,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2)开设信息道德类课程,正确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使学生具备处理不良信息的能力;(3)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如开展网络技能大赛,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共建校园网。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

[2]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

[3]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高校学生信息 篇4

1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

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 高校艺术类学生呈现出一定专业社会表现特点, 主要表现为:情感丰富, 个性鲜明, 但组织纪律性不强;思想活跃, 创造性强, 但理想信念淡薄;重专业掌握、轻文化学习, 缺乏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特别是存在的重专业知识、轻文化学习特点, 使他们特别重视掌握专业知识尤其是重视专业实践活动, 如, 音乐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声乐、器乐等专业课和文艺演出;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过分依赖电脑。存在知识不系统, 大量的业余时间乃至课堂学习时间都被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现象。同时, 由于过分的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其它综合素养的提高, 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较低, 信息素养更是难以提高, 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与教育对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因此, 如何满足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成为艺术类老师和信息素养教育老师思考的问题。其实在平时的实践和学习中, 因为艺术类学生对一般与专业知识没有直接联系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没有兴趣是他们信息素养较低的一大主要原因, 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需要的是能吸引艺术类学生兴趣的、结合实践教育的有效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与内容, 而不仅仅只是开设相关的如信息检索课一般无区别的信息素养教育。

2 信息时代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自1974年被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以来,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其概念、方式等方面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研究, 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以来,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 人们对信息素养的教育也更加重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综合分析来看, 信息素养的教育一般是对大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的教育与培养, 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来说也应该从以上四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但在教育的过程中, 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对上述内容的简单叠加, 而应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 结合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一种适合艺术学生发展和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 应重视结合艺术专业知识的文献检索课教育。文献检索课主要是一门传授检索工具、检索方法、具体文献检索知识的课程, 由于其侧重于信息检索技能的训练, 缺乏信息评价、鉴别、选择和利用等内容, 因此大多数艺术学生对其没有兴趣, 但如果将信息检索课与相关艺术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与实践, 增加检索知识的专业新颖性, 则能让艺术专业学生通过信息文献检索课增加信息知识, 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

(2)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作用。手机、电脑的普及为艺术学生的电子阅读提供了多种可能与选择, 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注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艺术专业学生阅读引导, 并可利用Web2.0等技术开展信息在线咨询服务, 形成学生—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 学生可以随时咨询在信息检索或其它方面遇到的问题,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老师则可以在解答疑惑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困难与要求, 并进一步制定更加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方式。

(3) 高校图书馆是艺术专业学生信息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是集信息服务与教育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教育机构, 在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 图书馆更是凭借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专业的教育人员有着其它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图书馆可以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能培养基础上, 或开展艺术相关专业的信息素养比赛活动, 或开展艺术相关资源二次开发活动等, 让艺术专业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信息素养提高的必要性, 开发或提高他们提高信息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 在上述的教育或活动中, 对艺术学生的信息道德必不可少, 只有在信息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才会不对他人或社会带来危害的教育, 反过来促进自身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提高。同时, 对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人员的能力提高也很是必要,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掌握新的事物与技术, 并将这些新鲜知识教会给学生, 只有这样, 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3 结束语

现代信息社会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较为庞大和复杂的体系, 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努力, 在信息素养教育老师对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知识与能力教育的基础上, 艺术专业老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灌输, 并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以提高他们的素养水平与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 2009 (5) .

[2]信息素养教育:高校走了多远?[EB/OL].http://xxsy.zau.edu.cn/xxsy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

[3]金华宝.高等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成都: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论文, 2002.

[4]张进良, 张克敏, 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8) .

高校学生在校生信息修改须知 篇5

在校生原则上信息不予变动

一、属于招生过程填涂、录入错误的,需提供:

1、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2、考生当年的报名表复印件;

3、高考诚信承诺书复印件;

4、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开具的带有本人照片的户籍证明原件(户籍证明落款时间应在2个月内);

5、身份证和户口本的原件及复印件;

6、学生个人申请及免责书。

二、属于在校期间变更的,需提供:

1、户籍所在地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公民户籍信息更改证明(注明申请更改信息的时间、原因或理由,发函单位固定联系方式等,加盖户籍专用章、户籍民警专用章);

2、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开具的带有本人照片的户籍证明原件(户籍证明落款时间应在2个月内);

3、姓名变更的,需提供本人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申请更名时的全部材料复印件;

4、身份证号码变更的,需提供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开具的身份证号码变更证明;

5、更改信息前后的身份证和户口本的原件及复印件(如姓名变更应在户口本曾用名一栏注明原姓名);

6、学生高考电子档案照片打印件(加盖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公章);

高校学生信息 篇6

关键词:学生信息;管理系统;ASP.NET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引言

在21世纪如此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高校也赶上了信息化的脚步。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部门选择信息技术快捷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实现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的高校建成了校园网,有了实现信息互通的硬件平台,并且部分高校拥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这种系统的使用方便了师生全方位、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教学管理的水平,提高了管理效率。

本文对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效益价值。开发后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及时准确地提供学生管理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速度。

二、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一)系统设计目标

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数字化管理,将学生处以及相关院(部)、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连接,建立信息共享的网络体系,最终实现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

(二)系统功能描述

系统应具备七大功能:日常管理、基本信息管理、文件管理、助学贷款管理、审批管理、就业管理、留言。下面对一些主要功能做介绍:

1.基本信息管理

(1)基于权限的管理:本系统可以同时提供给管理员(教师)或者学生使用。但是对于学生类用户而言,只能查看本人的信息;而对于管理员而言,其可以浏览、查找管理所有的学籍信息。

(2)囊括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班级、家庭地址、所在院系、电话等等。

(3)具有浏览和查找功能。可以根据院(部)、班级等查找对应学生的学籍信息,也可以进行精确查找学籍信息、模糊查找学籍信息。

(4)可以对学生学籍进行变动管理,对学籍信息进行增、删、改等操作。

2.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模块完成关于学生各种管理和检查工作,主要包括:

(1)学生考勤信息管理:完成学生在校上课情况登记。

(2)学生奖励信息管理:实现奖励信息的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统计等功能,完成学生各种奖励情况的登记。

(3)学生处分信息管理:学生处负责审查、审批学生处分信息,并反馈给各学院。院(部)用户只有浏览、添加、修改、删除处分信息,而无审批权力。

3.助学贷款管理

助学贷款管理模块主要是处理贷款银行、贷款类别、贷款年限、还贷时间及金额等信息,能够登记、查询、上报各种信息。为了实现学生贷款管理的方便性,学生可以在线申请助学贷款。

(二)系统需求分析

通過分析,从用户的性质来看,可将系统用户的角色分为四类: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处);院(部)级管理员;辅导员;学生。其中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处)与院(部)级管理员之间是继承关系,院(部)级管理员与辅导员之间也是继承关系,即前者继承了后者的所有功能。各类用户相互协作完成学生各种信息的录入、查询浏览、上传、下载、保存、统计汇总等功能,院(部)用户完成信息的录入,学生处管理人员负责这些信息的审查并做相应的处理。

(四)类图设计

根据以上功能需求的分析,首先建立对象模型,构造出类图。

本系统的业务逻辑包类图如图1所示,本系统涉及的主要类有:学生信息(Student),用户信息(Users),班级信息(Class)就业信息(EmploymentInf),奖励信息(RewardInf),考勤信息(AttendanceInf),处分信息(PunishmentInf)。

图1业务逻辑包类图

三、系统的实现

选用Microsoft.Net Framework 3.5版本,在Visual Studio 2008(ASP.NET(C#))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开发;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5进行开发。下面介绍系统的几个典型模块。

(一)系统的登录

每类用户都必须有用户名和密码,因此登录系统必须对这两种登录信息验证。登录窗口是应用程序的入口,用户只有通过该入口才能进入系统。用户登录过程中选择登录角色,然后根据角色到对应的用户数据表中验证该用户的信息。若验证成功则进入相应的用户登录界面,若不成功,则重新回到登录窗口。其中,验证用户名和密码的正确性时,将登录界面中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与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进行匹配,如果符合,就验证成功。而访问数据库是用ADO.NET实现的。

(二)录入学生基本情况

系统应对学生的信息进行采集,以此获得本系统的重要基础信息。用户在网页上点击学生信息采集模块,进入的采集界面。采集界面如图2所示。

图2学生信息采集模块

(三)显示学生基本情况

用户选择要查询的班级,系统可将对应班级的学生信息显示出来,实现效果图如图3所示。

图3显示学生基本情况

(四)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模块完成关于学生各种管理和检查工作,奖励管理实现的截图如图4所示。

图4奖励管理

四、结束语

本文对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该系统的功能,并完成了系统的设计,利用ASP.NET,SQL SERVER 2005技术实现了系统。系统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教学管理的水平,提高了管理效率,流程处理更加快捷、方便。

参考文献:

[1]杨彪.基于B/S结构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2007

[2]黄美琼.基于B/S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2):204-205.

[3]李秋珍.基于EA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探讨[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2(02):19-23

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篇7

一、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建设现状

(一)就业信息平台的雏形来自于各大高校的BBS

在BBS上发布就业信息虽然方便快捷,但存在难以管理,功能单一,信息准确性及时效性难以保证的现象。随着1997年以后全国高校开始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1年的115万猛增到2006年的413万[1]。就业压力日益增加,毕业生就业率关乎学校的声誉,直接影响其招生及评估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知名度及社会认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如何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各大高校纷纷着手建设专门化的就业信息平台。

(二)建设初期的就业信息平台,只具备信息发布功能,页面和功能都非常简单

在此阶段,用人单位通过传真、信件、电子邮件的方式把招聘信息发送给学校就业部门,学校就业部门在就业信息平台上发布,学生浏览到招聘信息。此阶段的标志是信息的流向是的单向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无法通过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基于网络的双向互选,就业信息平台取代了传统的告示栏,实现了就业信息的广而告之和快速传播。初期阶段的就业信息平台功能单一、缺乏交互性的特点即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也是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模式过渡周期决定的。

(三)就业信息平台飞速发展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才招聘和人事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好,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丰富,信息获取便捷的优势,构建优化网上服务体系,实现小成本大收益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2]。随着信息技术、就业指导工作的拓展,就业信息平台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各大高校的系统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往往一至两年就会更新一个网站版本,新建系统的功能大大提高。用人单位和学生可通过高校就业网站发布自己的信息并查询对方的信息。此阶段的标志是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3]。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基于就业信息平台可以进行信息共享、信息交互,进而实现即时通信,完全基于网络实现双向互选。

二、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已经基本成熟,且各具特色,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系统的建设还是落后于就业工作的需要,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功能单一,缺乏即时协作

现有系统的交互功能通常采用非实时异步模式,异步的信息传递不能满足学生用户和用人单位用户即时协作的需要,也远不足以支持就业中心的业务管理和协同工作,致使相关管理部门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比较低。系统产生的过程信息和过程数据,没有按照良好的管理方式进行归纳、沉淀与传播,实际上是很大的信息浪费。

(二)数据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

现有系统的数据设计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由于数据标准的缺失,造成了数据不准确、难以共享等诸多问题。数据不规范的就业信息平台不能适应目前多样化业务形式的增长和发展的需要,造成就业管理工作上的不便,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较差,对原有系统的维护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三)独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系统大多采用单独构建的模式建设,与相关部门的应用系统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数据交换与共享存在很大困难,数据准确性差,严重影响了就业中心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更难以支持决策分析。

(四)资源分散,缺乏社会集成

由于就业竞争的加剧,一些著名高校就业网站开始锁住自己的独家资源,只有该校学生用户才能浏览该校就业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和校园招聘会信息,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与外界就业信息的共享与交换。

三、加强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教学、科研、管理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最终功能,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数字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在当前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搭建能够提供即时协作功能,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的就业信息平台需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增强系统功能,构建即时协作的就业信息平台

基于电子邮件系统的非实时异步交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传递信息的需要,但是电子邮件系统存在邮件过多、信息过剩、协作交流的实时性不足、垃圾邮件泛滥、应用功能难以扩展等问题。构建基于即时通信技术的协作平台以丰富就业信息平台的功能,能够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包括数据、语音、视频、电话的完整的交互支持,使企业与毕业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双向选择成为可能。“网络双选”的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用户还可以随时查询对方基本信息,并提出相应问题,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通过在就业信息平台中引入即时协作功能,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对新技术的合理使用习惯,同时能够减少传统人才招聘会的拥挤和喧嚣,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就业成本。这种方式在未来的招聘就业工作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制定标准规范,构建开放、可扩展的就业信息平台

信息标准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信息标准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就业信息平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信息标准建设工作是开展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基础之一。如果把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形象地比喻为修建一座大型的建筑物,信息标准建设则相当于该项工作中的地基建设工作。如果这项工作的设计施工考虑不周,会造成整栋房屋建成后使用中的诸多不便,并且留下难于更改的隐患。

目前,对高校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数字校园信息编码的参照规范主要是教育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就业信息平台的信息标准应作为数据校园信息标准的子集与其他标准子集统一设计。鉴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制定信息标准应在充分兼容国标、部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学校自定义的信息标准。这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积累和总结,将会形成一些在工作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入信息标准,也可以成为信息标准的一部分,它对统一信息标准建设起辅助和补充作用。如果自定义的标准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普遍性,还可以上报上级部门,以便成为正式的标准,这样使标准本身不断丰富和完善,以适应数字校园建设的需求。

(三)整合数据孤岛,构建信息共享的就业信息平台

目前高校就业信息平台通常采用独立建设的模式,与数字校园中其他应用系统缺乏好的交流机制。随着校园中应用系统的不断完善,各应用系统之间不断提出数据交换的需求,而分离设计的应用系统之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因此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不应采用独立建设的模式,独立建设只会使其成为分离与数字校园的数据孤岛。就业信息平台应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通过统一规划建设的就业信息平台能够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

就业信息平台能够与教务管理平台、研究生管理平台、档案管理平台等相关应用实现从业务流程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从而实现就业信息平台与数字校园的有机融合,准确、完整的数据为决策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使就业工作的科学决策成为可能。

(四)推进社会集成,构建资源联盟的就业信息平台

目前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校外的就业信息平台工作各自为战,无法实现信息共享[4]。彼此独立的就业信息平台会产生就业信息的“贫富不均”,信息重叠和信息不准确,客观上造成了用人单位求贤若渴,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心仪的就业机会的现象。推进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平台联盟,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就业信息平台联盟,省、市人才交流市场之间的就业信息平台联盟,进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信息资源,达到资源联盟———社会集成的目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了整合就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2006年11月成立了以教育、人事和劳动三大行业部门牵头,教育系统为主,吸纳大的行业性用人单位的就业网络联盟[5]。它的目的是联合各大行业部门力量,发挥网络优势,搭建有效沟通供需双方的就业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就业资源信息的深度共享,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

参考文献

[1]李亚军.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就业工作创新,2006,(15).

[2]吴旭东,刘晓辉.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网络化的实践与思考[J].丹东纺专学报,2003,(4).

[3]付光辉.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互动服务平台[J].教育技术导刊,2006,(4).

[4]李华.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4).

高校学生信息 篇8

2006年, 美国新型社交网站twitter的盛行, 打开了中国社交媒体的新局面, 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微博应运而生。随后, 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社交工具不断渗入到高校学生、年轻白领、社会公知等不同年龄层、行业领域的人群中。尽管一则微博限于140字, 但经大量转发或评论后, 一百多字的几句话也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推动着正面或负面的力量。微博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及难以监控的传播方式, 给高校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微博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微博的传播模式具有:去中心化、点到面发散、意见领袖掌握话语权等特点, 这使得它在校园事件中释放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通过了解和分析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可以找到高校学生在面对校园事件时做出不同反应的深层次原因。

高校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 具有先进的信息意识。 (2) 掌握科学的信息知识。 (3) 培养优秀的信息能力。 (4) 严格遵守信息道德。

1 微博信息反馈的特点及影响

微博在中国具有传播新闻、动员社会力量的功能。尤其当敏感的公共事件发生时, 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比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报道空间更广, 影响力也更大。关注高校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及信息素养显得非常必要 (1) 。

2 高校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

我们以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样本覆盖了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不同地域的6所高校。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64份。

数据表明, 72.84%的学生每天使用微博, 其中, 每天使用半小时以上的占41.81%。近8成学生通过微博解大量信息。

在使用微博的学生群体中, 仅64.49%会关注校园相关微博账号, 对校内信息关注度低 (2) 。

获取校园内信息的微博来源最多的三项分别是同学好友、学生社团、校方机构, 分别占88.99%、70.18%、68.81%。由此可见, 新兴的微博让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甚至在获取校内信息的微博来源中的占比超过了校方机构, 不过这与多数校方机构在微博平台上较少发布消息有很大关系 (3) 。

3高校学生对焦点微博内容的分析鉴别能力

调查显示, 当下高校学生在发现关于校园内突发事件的微博后, 82.11%选择查看评论、56.42%试图查证, 35.78%会转发该微博。大多数学生在发现校园内某突发事件的微博时仅仅通过查看评论来了解其它说法, 只有过半学生会试图查证, 而查看微博的人不一定会去查证所看到的信息 (4) 。

判断微博上校园突发事件信息真实与否的依据主要是:发布者的权威性和仔细分析研判, 分别占41.28%和31.65%。对于不同的微博信息源, 学生态度也有所不同:对社会媒体较多人选择“看看而已”, 对校方机构、学生社团、教师教工和同学好友偏向于选择“比较相信”;对学生领袖和社会名人最多人选择“看看而已”。

当微博中就某校园内突发事件观点不一时, 30.63%的人选择“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不怎么思考少数派的观点”;69.37%的人选择“经常思考少数派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如果, 自己的观点只与少数人相同, 59.74%的人会选择“坚持己见, 但不公开不表达”;34.57%的人选择“坚持己见, 并积极表达出来”;5.69%的人选择“放弃己见, 向大多数人看齐”。

4微博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新信息素养模型

在获取信息能力上, 72.84%的学生使用微博来获取信息, 说明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意识。但仅有64.49%的人在微博上关注校园内的信息, 表明部分高校学生仍不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在信息源的选取方面, 最多人选择从同学好友、学生社团、校方机构获取信息, 但校方机构信息来源占比仅排第三, 十分值得反思。

在评价信息的能力方面, 56.42%的人会试图查证微博信息的真实性, 82.11%的人和35.78%的人仅仅查看微博和转发该微博。而在判断信息的可信度上, 仅31.65%的人认真查证微博上的信息, 判断信息质量的能力非常有待提高。对于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微博言论, 69.37%的人选择“经常思考少数派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如果观点只与少数言论一致, 59.74%的人选择了“坚持己见, 但不公开不表达”。表明高校学生多数具备对待微博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 但因怕受到语言攻击, “少数派”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微博上多种观点的表达仍处于一种很不健康的阶段, 多数持“少数派”观点的人在评价和发出信息的能力上有所缺失。

在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上, 对于不同微博言论多数人选择看看而已, 看待微博更多的出于娱乐的心态, 其在微博上的信息保存和利用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及微博自身的特点, 我们提出高校学生还急需提升的新信息素养:

第一, 在评价信息能力上, 需要提升对信息进行分析查证的意识, 和鼓励多样化观点的表达;

第二, 在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上, 需要提升对信息进行分享的意识, 从而让更多人通过微博接收到有用信息。

综合信息素养的定义及新的需求, 我们鼓励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新媒体环境下, 作为主要使用者的高校学生群体, 更要肩负起打造健康互联网、分享互联网的使命。

微博时代下高校的舆情现状

1高校官方微博的现状及不足

经统计, 高校机构中, 高校的官方微博账号开通的较少, 或者发布的微博极少, 其它高校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少部分有开通微博账号。高校学生热衷于发微博, 但高校机构在微博上的宣传、互动却失, 表明现在的高校机构微博账号仍然用传统的思路来使用微博。其次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没有主动地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引导舆论, 导致谣言形成影响更多的人群。这些“不作为”降低了学生对高校机构微博账号的期待。

2高校官方微博管理员素养要求

高校官方微博管理员应该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素养:

在获取信息能力上, 要多关心可供发布微博的内容来源, 保持微博每天都有更新, 发布与微博定位相符的微博。

在评价信息能力上, 发布微博内容的核心观点应与社会的主流、健康、所倡导的价值观一致, 对广大同学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在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上, 保持与用户在微博上互动 (评论、私信等) , 对用户较多咨询的问题及时发布微博作出更大范围的解答, 同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以客观真实的角度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以免恐慌或者谣言传播。

3 微博舆情发展与高校传统舆情管理方式的冲突

微博的去中心化快速传播的特点让习惯于传统静态宣传的高校舆情管理机构受到很大的冲击。而当高校的舆情管理机构在遇到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微博时, 倾向于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封锁消息。但是我们希望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尊重新闻事实才能给校方微博带来更多生存空间。

4 对微博时代下高校的舆情管理方式的建议

高校舆情管理机构需要在微博上多“主动出击”, 及时的发现舆情, 引导舆情, 直面事件。

做好微博上的舆情管理不仅需要高校机构对此平台更加关注, 更需要多了解其平台特点和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尤其是高校学生在微博上较少关注高校机构发布的信息;高校学生较少分析研判微博上的信息, 导致轻信不实信息。所以, “对症下药”显得十分重要, 了解学生, 增加互动,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摘要:本文论述了微博时代下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新变化与需求, 通过调研分析微博使用情况, 指出高校学生对焦点微博内容须具备一定的的分析鉴别能力, 同时根据目前高校的舆情现状, 和微博舆情发展与高校传统舆情管理方式的冲突, 建议微博时代下的高校舆情管理需要“主动出击”和“对症下药”。

注释

11 陈勇兵, 王基一.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4 (1) :43-48.

22 顾玉林.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 2006 (3) :24-25.

33 谢耘耕, 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5) :70-74.

高校学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篇9

高校学生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满足了学校、学院或系部党务工作人员对学生党员信息管理的需求。它实现了对学生党员基本信息、入党发展进程、学生党员基本资料、在校期间奖惩情况等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从而实现网上查询、分类、汇总和对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 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 充分发挥校党务部门的管理职能, 提高业务管理、学校党务工作效率, 发挥积极的作用。

1 需求分析

信息系统开发的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设计人员必须充分理解系统的商业总体目标和用户的工作方式, 然后确定系统的功能。

在高校学生党员管理系统中, 要为每一个学生党员建立一个信息档案, 并能够进行编辑。信息档案中存储学生党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入党特定信息。学生党员在整个入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党章和学校党委所规定的相关流程进行, 按要求提交相应的材料 (入党申请书、党校培训结业证书、家庭情况回调函、思想汇报) , 经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验收后, 纸制文档归档进入档案柜, 同时将材料信息 (递交时间、文档编号) 录入到系统中保存。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还要将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奖励情况如实录入到系统中。学生党员可以通过校园网查询相关的详细信息, 了解入党进程情况。

在入党流程的各个阶段 (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 中, 按照入党流程, 相关的职能部门 (学院或系部团委、学生党支部、学院或系部党总支、学校组织部等) 对学生党员的资格要进行流程化的审批和认定。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工作调动、临时代理等原因) 灵活调整和设置流程各阶段的审批负责人。整个的流程必须是逐级递进, 不能越过任何一个环节。

2 功能设计

本系统包括的功能模块如下:

系统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登录、系统用户维护、审批流程维护、信息查询三个子模块。系统登录实现了验证用户身份, 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系统用户维护主要实现添加、修改、删除合法系统用户的信息。审批流程维护可以根据工作具体情况对入党审批流程中的审批负责人通过添加、修改、删除的操作, 实现动态调整。信息查询实现了系统用户进行学生党员相关信息的查询、导出数据的功能。

学生党员信息维护模块包括学生党员基本信息维护、学生党员入党资料维护两大子模块。学生党员基本信息维护实现了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对学生党员个人基本信息 (例如姓名、性别、班级等) 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的功能, 信息可采用导入的方法从学校教务处直接导入。学生党员入党资料维护实现了学生党员相关入党资料 (包括在校期间奖惩情况、党校培训结业证书、家庭情况回调函、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 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的功能。。

学生党员模块包括信息查询、网上学习两个模块。信息查询实现了学生党员查询自己入党相关信息 (例如入党进程的审批情况、思想汇报的递交情况等) 和系统公开信息 (党员公示、党支部新闻) 的功能。网上学习通过下载学习资料和相关链接的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党的相关理论知识。

流程审批模块包括审批推优、审批入党积极分子、审批预备党员、审批正式党员。该模块根据党员发展工作流程, 由相关部门负责人 (团委书记、学生党支部书、党总支部书记、学校党委组织部负责人) 对相关入党环节进行逐级网上办公审批。每个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只能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信息进行操作, 而且这些操作必须按照一定流程来进行。例如, 团委书记如果对某个学生没有批准同意推优的话, 那么学生党支部书记就不可能把该学生发展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3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把事迹需求转换成数据库模型的过程, 它是建立应用系统的关键。本系统中建立的数据表如下:

学生党员基本信息表用于管理学生党员的基本信息, 例如姓名、学号、性别等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该表的信息由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进行维护。

学生党员递交思想汇报详细情况表记录每一名学生党员在入党过程中递交思想汇报的信息, 例如思想汇报的标题、递交时间等信息, 这些信息便于用户查询、统计每个学生党员递交思想汇报的情况。该表使用学籍编号和递交顺序号组成主关键字。

学生党员奖惩详细情况表记录每一个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所受奖惩的基本情况, 例如奖惩内容、奖惩的时间等信息, 这些信息便于统计每个学生党员奖惩的情况, 作为入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该表使用奖惩顺序号和学籍编号组成联合关键字。

学生党员入党进程信息表记录每一个学生党员在入党过程中的信息, 例如推优的审批时间、成为预备党员的审批时间和成为正式党员的审批时间等信息, 这些信息反映每一位学生党员入党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情况。该表的信息也是我们整个学生党管理系统的主要部分。

系统用户表是用来存放合法系统用户的相关信息, 例如用户真是姓名、用户登录名、用户密码、用户权限等。

4 结束语

实践中, 我们应用业界流行的工作流技术、UML技术来分析和设计系统模型, 通过My Sql数据库、Java开发语言、My Eclipse、Tom Cat等开源软件建立开发环境, 使用面向对象开发模式和框架技术快速开发高校学生党员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部署应用, 使我校学生党务管理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系统实现对学校的学生党员信息管理, 既能实现对学生党员信息的高效率管理和控制, 又能满足学校的决策者对学生党员活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的需要, 还能够为学校对学院、部门的评价以及学院、部门对人员的评价提供依据。

摘要:应用数据库技术和Java技术开发基于B/S体系结构的高校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对文档资料、审批过程等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 有效提高了高校党务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B/S,Java

参考文献

[1]陈炜, 张晓蕾.Java软件开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途径简析 篇10

我校学生工作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针对学生管理现状和学生管理基本制度, 将学生工作信息化的建设思路确立为“以各种媒介为平台, 以学校数字化校园为推进, 以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 创造性开展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 推动实现学生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 通过整合多种资源, 大大提升学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真正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传统与新兴媒介相结合, 搭建与学生交流平台, 实现交流全覆盖

学生工作QQ群———搭建在常用网络聊天工具平台基础之上, 由学校对各系、各系对各班设立专门的群, 以群消息的方式实现信息发布、传达信息、汇报工作的目的。飞信工作群———手机是广大同学和教师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工具, 具有随时随地保持通信的特色, 搭建了飞信通知平台, 保证与学生干部的24小时沟通。博客交流——每一个团支部都有博客, 通过博客形式跟学生交流分享思想。学生之间互通有无, 广泛交流。

在使用班级QQ群、飞信群、专题博客的基础上, 不断尝试使用新的网络平台, 创建微博、倡议各班级建立微信群。这些网络平台形成了学生工作信息交流的立体体系, 实现了点对点直接交流, 确保教师方便、及时地联系每位学生, 信息交流畅通无阻。

二、以学校数字化校园为推进, 实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管理信息化

学校积极推行数字化校园建设, 探索建立完善的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卡集餐卡、水卡、机房上机卡、图书借阅证、报到注册、发放补助、医疗缴费、教学楼门禁、宿舍楼门禁、会议签到等功能为一体, 方便快捷。除此之外, 学生还可以根据一卡通进行选课、空余教室查询、成绩查询等, 降低了学校管理成本, 为学生提供了方便。

三、重点加强学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推动信息化建设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学校自主研发了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平台既静态地记录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在校各种表现和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经历;又能动态地管理学生的学籍变动和奖惩情况;同时又能实现随机查询等功能, 为学生管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平台分为两级用户即学生处和各系, 学生处和系级用户都包括新生报到、公寓管理、奖励管理、惩罚管理、资助管理、学籍异动、学生综合管理六大模块。在学生处登陆的页面中可以实现对于学生信息的添加修改查询操作, 并可以实现excel报表的导出与导入, 可以按照学号、姓名、班级进行具体查询和模糊查询, 针对新生可以进行导入添加公寓、奖惩等信息, 未报到者则可以删除出数据库。对于毕业生, 根据毕业年份进行筛选进入毕业生库, 保留毕业生信息, 便于新生的报到和毕业生的毕业处理工作。

在系级用户下面, 功能相对简单, 需要实现方便的人机交互, 在新生报到中能够查询本系的新生报到情况, 能够修改学生的报到标注是或者否, 能够导出本系的新生信息;在公寓管理中能够实现修改本系学生的公寓情况, 查询本系学生的公寓情况;在奖惩中能够查询本系的奖惩情况, 可以添加奖励信息, 不可以添加惩罚信息, 在资助中只能添加本系学生的资助情况和查询本系学生的资助情况;在学籍异动中只能是查询本系学生学籍异动的情况;在学生综合管理中可以查询本系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综合信息, 这也是本系统的最大目的———能让学校更加方便地管理大量的学生信息。 (图1)

各模块都针对具体的学生工作设计了功能与权限, 力求覆盖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实现了学生工作按照流程办理, 按照网络要求办理, 所有的学生基本信息, 可以通过学生综合管理模块进行导出和查询, 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所有情况都能全面反映, 通过以上功能实现,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学生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 为学校管理和其他部门的有关工作提供了便利。

四、利用信息化成果, 创新性开展各项工作

(一) 开发设计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 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监测调查。

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尤其是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维、处事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思想非常活跃, 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使用网络学习和生活。因此, 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是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我们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 就相当于占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今年, 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开发了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网站, 设计了一系列网上问卷, 其中包括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基本生活情况调查问卷和大学生学习状态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深入调查了解学生情况, 及时发现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在后续的工作中及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工作, 并据此撰写了分析报告, 达到教育与引导学生的目的。

(二) 以“红色驿站”为平台, 拓展党支部建设的覆盖面。

党员培养与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部分系由学生党员搭建的学生支部网站“红色驿站”党员学习交流平台并已经成功运行, 该平台包括公告、论坛、成果展示、规章制度、组织简介、IT前瞻、友情链接共六个模块, 能够实现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学习、交流以及在线考试, 能够很好地开展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学习, 还可以记录每名党员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逐步成熟的心路历程, 也是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这种网络学习的形式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 覆盖面广、形式灵活, 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人翁意识。通过网络平台党支部还可以近距离了解每名党员的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支部中存在的隐患, 促进支部健康发展。

(三) 以各项学生服务工作为创新点, 做好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

1、招生信息化。

为了保证新生报到方便快捷, 学校将学生入学时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生源地、籍贯、身份证、准考证等个人基本信息整理, 通过数据库处理后快速分班。各系根据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平台确认新生报到与否, 让新生班主任掌握应有的学生情况, 便于班级管理。

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上印有二维条形码。为了快速统计新生报到率, 为每个系配备了一把扫描录取通知书的条码器, 以准确筛选未报到的新生。

2、心理教育信息化。

自主研发了心理健康测评软件。通过信息化手段为高校师生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辅助科研分析、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实现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将UPI量表应用于系统, 平台化的功能设计为:系统基于互联网、局域网设计, 运行于校园网。学生用学号登陆校园网客户端即可进入操作, 简单轻松, 系统将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分开进行, 既满足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局域网和因特网上同时进行个人或团体测评, 又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3、就业工作信息化。

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服务网, 发布就业信息, 方便广大同学查阅。通过飞信等方式, 向学生广泛发布就业信息。此外, 还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测量室, 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对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进行探索, 对职业环境进行探索, 做好人职匹配。学生还可以通过就业测量室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招聘, 通过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 为就业信息化提供了便利。

4、资助工作信息化。

资助工作上报信息繁多, 学校将VF数据库应用于资助信息的上报, 通过数据导出和导入功能, 将原本由学生填写的姓名、身份证号、学号等信息由学籍库导出并锁定, 避免了学生自己填写容易出现众多的问题, 既节省了时间, 也减少了差错率。上报时转化为EXCLE即可。同时, 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相结合, 及时导入数据, 方便查询个人受资助信息。

学生工作的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进行资源整合, 借助多种技术手段来完成。高等学校相关部门应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 提高资源利用率, 使基本研究成果能够广泛推广和应用, 真正体现其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明等.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研究[J].高教研究, 2007.4.

高校学生信息 篇11

【摘 要】此次调研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描述统计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党建普遍存在的问题。【关键词】高校党建

信息化 一、前言(一)调研的目的通过调查目前广州市各大高校的党建模式的现状,发现其弊端,分析当前在信息化学生党建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二)调查对象广州市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者、大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团员。(三)调查内容研究广州市各高校学生党建模式的现状以及各高校学生对所在学校学生党建情况的了解程度。二、调研内容分析(1)党支部活动——以支部会议为主的组织生活据调研统计,目前广州各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主要是通过学生党支部开展的,比如:发展党员、党校培训、支部组织生活等。但高校党务工作者反映,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学生党组织,仅仅是停留在发展党员、组织一些党员活动等一些基本的党建工作方面,不能切实发挥其在高校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党员主要是通过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对一些重大决策进行投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这种工作模式比较繁琐,效率较低。(2)网络党务系统——管理和掌握学生党员信息据调研分析,在广州各高校中,有75%的高校具有网络党务系统。网络党务系统主要是用来录入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的基本信息,便于管理和掌握各个支部的党员情况。但是,由于网络党务系统功能上的限制,使其无法在平时的组织生活和其他党务工作中发挥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党建信息化的优势。(3)党建网站——单向发布党建资讯据统计,广州市各高校都有相关的党建网站,但是党建网站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不明显。只有7%的高校建立了网上党校,通过网络开展组织生活和设置党员论坛。目前高校党建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方面,59%的高校学生认为网站建设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习对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35%的高校学生认为党建网站的话题不能贴近时代主题,不够新颖;43%的高校学生觉得网站页面气氛严肃、色调单一、板块罗列;34%的高校学生认为网站的扩展功能低下,学习资源链接少。由此可见,高校党建网站建设应该注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朝多元化、交互化、个性化、学习化等方向发展,让学生党员及时了解时事动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沟通方面,37%的高校学生认为党建网站的建设不够重视学生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与诉求;75%的高校学生认为目前的党建网站学习互动少,多为单向宣传动员和信息灌输;还有62%的学生认为党建网站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体系不完善,基层组织间缺乏沟通交流。大部分的党建工作者认为,一个能够全面发挥作用的党建平台,不仅要符合信息化时代发展的特点,还要注重加强学生党员间、各学生党支部之间的互动。只有加强党员之间、基层组织间的交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党员的威望和思想觉悟,减少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的东西。并且,为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党员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对自己所接收的信息发表看法。这样不仅有利于上级党组织倾听下级的心声,更有利于党的建设和发展。在活动方面,高校学生党员对党组织建设活动缺乏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60%左右的高校学生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党组织活动的形式呆板、内容单一,活动宣传的力度不够,以及活动激励的机制不完善。22%的高校学生认为活动缺乏党组织的统一指导,组织散乱。由此表明,党组织活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党组织活动参与的热情。另外,党组织活动的激励措施,对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今这个网络技术日益普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高校学习中,学生党建工作者必须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党建网站才能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宣传力度。总的来说,在党建活动的前期组织、宣传到后期总结的整个过程中,党建活动要尽量避免流程化,应更多地考虑到高校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自主参加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这无疑给高校学生党建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党建网站存在诸多不足。通过问卷调研分析,73.5%的高校学生认为党建网站需多提供一些生活、时事、学习等方面的信息,这不仅可以改变目前党建网站呆板单一的形式,而且,也将网络党建与高校学生党员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39.7%的高校学生认为党建网站需要提供一些入党的相关信息,如入党流程、党课须知等内容。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党务知识存在浓厚兴趣,只是缺乏了解途径。73.5%的学生认为,党建网站需增强开放性和互动性,促进党员、团员和群众之间的交流。目前高校党建网站还没有满足高校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沟通上的需求。党建网站要真正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往满足学生需求的方向发展,改变呆板单一的形式,增强开放性和互动性,切实在生活中为高校学生服务。(4)党建博客和微博——宣传党建资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辅助工具据调研,党建博客和微博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只起到辅助作用。只有13%的高校学生表示偶尔会关注党建博客和微博。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博客更是我们思想的碰撞地。充分利用这一时代特点,信息化学生党建平台将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传统的学生党建的基础上,当前高校尽管利用了党务系统、网站、博客、微博等信息化途径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未真正构建成全面适应学生党建工作需要的信息化学生党建平台。三、结论当前高校传统学生党建模式工作效率低,网络党建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高校学生普遍反映,目前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高校传统学生党建工作主要是通过学生党支部来开展,但学生党建工作过于繁琐,效率不高。网络党务系统主要是在管理党员信息方面发挥作用,网络党建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高校学生要求学生党建平台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必要途径,因此,高校学生信息化党建应与时俱进。

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篇12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所谓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针对图书馆读者的用户教育,又称为读者培训。具体来说,信息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有针对性地策划,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和专题培训等活动,有计划分步骤的介绍不同类型及载体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或检索策略及图书馆提供服务方式,培养和提高读者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图书馆信息能力的素质。[2]

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改革,首要的问题,是明确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信息素质能力。信息素质一词是20世纪新生的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974年的美国,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提出,他将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工具及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或解答的技能”。在后来的美国图书馆协会年终工作报告中,将其定义为“知道并且寻找、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质不仅仅是指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具体来说,包括三方面的素质,一是信息意识的素质;二是信息能力的素质;三是信息道德的素质。

世界上不少国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具体的标准。我国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也制定了具体的地区指标。下面以北京地区的信息素质指标体系为例,对信息素质做一下简要介绍。北京地区的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包含两个体系,一个是一级指标体系,具体包括7个方面的指标[3];另一个是二级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5个二级指标。深入分析,一级指标体系,包括7方面的指标,一是具备信息意识,即认识到信息本身的性质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二是信息的范围感,即能够确定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具体的范围,为之后的查找奠定基础;三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即学生能够采用一定的手段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四是对信息的评价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的评价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并将此信息融入到已获得的知识结构中去。五是对信息的组织管理能力,即能够有效的管理信息并与他人交流信息;六是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学生能够利用所获得信息完成某一项具体的任务。七是信息道德,了解相关的法律、伦理以及社会道德,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支配下合理使用信息。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引起多方面的共同关注。高校图书馆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之一,学者Hyadne指出:“图书馆主要是从事识别信息、收集信息、分析综合信息以及提供信息等工作,他们具有信息素质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实际是信息素质人的缩影。”[4]同时,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一是专业人才优势,高校图书馆馆员一般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能力,能够有效的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二是资源信息优势,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资源丰富,收藏着古今中外各学科的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还具有拥有广泛的信息服务经验;三是设备技术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广大高校图书馆纷纷进行进行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多数高校图书馆设有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等,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设备技术的基础。基于图书馆的地位和属性,其在信息素质教育过程汇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

二、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改革,是适应新形势要求,培养信息社会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今社会网络科技技术迅猛发展,以此带来的是信息的飞速发展与膨胀。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遴选,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改革,提高广大的读者的信息素质,使其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做到有效寻找、检索、获取、判断和利用,是对这一挑战的有效应对。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提高广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6],信息素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如今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也要求我们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改革。

三、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

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广大读者的信息素质,换言之,就是通过各项培训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增强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了解与利用能力。

把握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可以通过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上加以把握。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三方面的内容。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在于这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教育,是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使其对信息本身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所认识。信息能力教育,是向广大学生介绍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方式、各种信息资源获取方式以及检索方式,让广大学生掌握不同的信息源的获取方法,具备基本的检索能力以及技术设备能力,进而促进广大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能力,提高对信息知识的利用率。信息道德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获取利用相关信息资源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规范以及道德规范,从而得以善用资源。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信息化趋势越发明显,这一趋势要求人们具备计算机网络文化以及超媒体的文化。

(二)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在一定原则的规范与指引下进行。基于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面向社会、融合数字信息、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检索技术于一身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具体开展改革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有针对性、分层次因材施教原则

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有老师,也有学生,有高层次科研人员,也有普通的低年级学生。不同的主体在在自身能力以及对信息知识的要求上,是存在区别的。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信息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原则。信息资源的利用,一方面要凸显其社会公益性,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根据读者群体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介绍不同形式的信息载体、信息的获取方式、检索方式以及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方式,策划不同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不同于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专业课程,它不是专业的信息教育,而是一门课下的辅助性业余教育。作为一种辅助性的业余教育,由于其受体的水平不同,信息素质教育有其层次结构。针对读者的这一特点,图书馆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可按读者知识层次分为“三阶段”——导向阶段、入门阶段以及高级阶段,按照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教育设计,从侧重于信息知识的扫盲到侧重于研究型的信息检索分析。同时,图书馆还要加强与各专业的学科的联系,开发不同的教学培训,因材施教,避免相关资源的重复利用及浪费。

2. 普及适用性原则

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素质教育需要具备普及性。作为高校的文献中心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还要拓宽服务领域,帮助教师设计相关的课程,并将此类课程安插到各学院个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去,培养各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信息技能。同时,学校图书馆还要加强对馆员的信息素质的培养,将图书馆作为一个良好的平台,利用图书馆馆员对其他读者进行培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接收到信息素质教育培训。

3. 有计划分步骤原则

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需要长期的稳定的投入,因而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要在整体原则的规范下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具体来说,可以设置一个长期的计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信息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读者的基本信息与需求,将这个长期计划分解成为多个短期计划。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配合,最终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信息素质教育的方式

明确了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目标,接下来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将信息素质教育实施开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信息素质教育改革中,方式的改革是决定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图书馆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途径主要有:进行宣传;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开设网络在线教学;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组织读者培训等。笔者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近三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展的具体情况,谈一下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具体方式。

从2008年到2012年,我校每年开展两期信息素质教育培训。北师大的信息素质教育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每学期举行一次,一般情况下,上半年3—6月,下半年9—12月。具体来说,每次的讲座现场人手一台电脑,现场安排学习与答疑。如果由于特殊的原因或特殊要求,则由培训人员安排专场的讲座或是辅导,时间一般安排在周二、周四,读者自愿参加。

信息素质教育讲座的包括三大系列——服务、资源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如图1所表示,2008年2—6月设23讲,包括:服务系列,介绍图书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资源系列,介绍书目信息、索引及文摘信息、全文信息、事实信息、术语、网络学术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技术能力系列,介绍信息检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重要数据库和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并根据图书馆资源建设情况随时补充内容。学校图书馆在每学期结束后进行总结,根据读者需要讲座内容再作适当调整。

2012年2-6月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讲座安排

除此信息素质教育讲座以外,图书馆还采取了各种培训服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此类培训活动具体包括:

1.专场讲座

专场讲座具有针对性的特点。专场讲座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专场培训,从而有效的解决相关问题。新生入学后的专场培训即采用这一方式。通过新生专场讲座,使广大的新生了解我校图书馆的机构设置、馆藏布局、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各项基本情况,了解简单的检索技术,使广大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到自己的所需文献。

2.一对一式教育

学校师生就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与图书馆培训馆员约定时间地点,进行一对一式培训,有效解决问题。

3.开设信息素质教育选修课

针对本科新生,开设信息素质教育选修课,让其根据自身水平,决定是否选修本门课程。水平相对不足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选课系统选修该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提升自己信息素质水平。

4.组织数据库推广活动

图书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可以采取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例如,可以采用跟数据公司合作的方式,邀请数据公司人员来校举行专题讲座,为在校学生了解数据库发展的新方向[7],利用第三方的力量,促进学校读者主体信息素质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通过文章中介绍的各种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我校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学生的信息素质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明显的。在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上,偏重信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信息意识以及信息道德的提升;在方式上的不足表现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不足,网络的利用性偏低。笔者认为,在以后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信息意识以及信息道德培育,拓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使读者能够自主的选择素质教育学习的时间和方式,同时在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大网络的利用性。当前大学生广泛利用的EMAIL、BBS和BLOG等方式,是网络提供的很有价值的交流手段,都可以在高效的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得到利用,用其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的发布、文件的传输、网络咨询与答疑以及成立网上学习小组等,加强教学交流,促进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馆文献载体在形式、内容以及检索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形势下如何在如此大量的信息中找出自己所需,对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此背景下,信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信息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大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之一,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改革,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读者,教育,信息素质,培训

参考文献

[1]李婧.浅议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商业经济,2008,(1).

[2]褚慧军.大学图书馆的读者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1).

[3]李敏.高职院校图书馆职能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高教研究,2010,(22).

[4]宋云娴.网络教学的现状与未来[J].多媒体世界,1997,(2).

[5]佟潇.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6).

[6]聂长建.浅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

上一篇:着力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下一篇:工程索赔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