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海外学生

2024-07-12

高校海外学生(精选12篇)

高校海外学生 篇1

由于留学生身处不同文化、生活、学习环境,身心必受其影响[1,2,3,4,5,6]。质性研究( qualitative study) 又称定性研究,能获得研究对象深层次想法、信念、感受和价值观等,收集研究对象的态度、行为及心理等信息,对定量研究结果做出深入解释,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7,8]。本研究通过定性定量方法,了解海外留学生在中国这一新环境中的压力现状,从文化、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探索其压力来源和影响因素,为学校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2013年从江苏大学600多名在校留学生( 专业不限) 中随机抽取300名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86份,应答率为95.33%。其中男生145名( 50.7%) ,女生114名( 39.9%) ,27名性别信息缺失;专业分布为医药类 ( 临床医学专业和药学) 145名( 50.7%) ,化学工程34名( 11.9%) ,工商管理33名( 11.5%) ,国际经济与贸易17名( 5.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名( 4.5%) ,其他44名( 15.4%) 。平均年龄( 22.9±3.6) 岁。

1.2方法定量研究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内容由基本情况、学习、生活等相关信息和一般健康问卷12项(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12) 组成,以英文表述。一般健康问卷12项采用0-0-1-1计分,总分12分,得分≥4分压力评估为阳性; 作为心理评价的筛检工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被普遍采用[9,10,11]。

定性研究通过目的抽样,选取压力评估为阳性的学生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压力的来源及影响因素等。据信息饱和原则,共访谈18名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生,平均每人20 ~ 25 min。英、汉语水平采用自评方式。

1.3统计分析定量研究资料采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SPSS 19.0统计分析。定性研究采用Nvivo 8.0软件,对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进行编码,然后将所有码号汇集起来,采用归纳法对各码号之间的关系和属性进行归类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

2 结果

2.1定量研究286名留学生中,71名评价阳性,总阳性率为24.8%。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来源地的学生压力感不同,来自欧、美、大洋洲国家的学生压力阳性率最高,达47.2%; 中英文水平与压力有关,水平差的学生压力阳性率高于水平好的学生; 自我评估健康较差的学生压力阳性率高于评价较好的学生; 学习困难者压力阳性率高于容易的学生( P值均 < 0. 05) 。见表1。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在校时间、来源地、英语、学习和健康自我评估与压力有关。欧、美、大洋洲的学生压力危险度上升( OR = 3.87) ; 英语水平差、健康自我评估低和学习困难是压力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5) ; 与第1学年比,第2学年学生压力下降 ( OR =0.46)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阳性率 /%; 数据有缺失。

2.2定性研究绝大多数留学生表示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和学校管理,普遍认为老师授课过多、作业过多、自主学习时间过少,对晚上、周末及考试期间安排上课尤为不满。不同在校时间、来源地、专业学生有所不同。第1学年的学生压力主要来自对学校管理的不理解和不适应,如封闭式管理、关门熄灯时间过早、饮食问题等; 3学年及以上的学生主要担忧学业。有学生说: “没有获得自己想学的知识,没有时间自我学习,对课程理解不够,担心自己学得不够好”,还有的学生表示“因为人多没有机会与老师交流”。英文水平对课业影响很大,来自亚洲地区的学生担心自己无法充分理解全英语教学内容。

注: 在校时间以 1 a 为参照,来源地以亚洲为参照,英语水平以好为参照,健康水平自我评估以好为参照,学习情况以容易为参照。

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表示很思念家人和以前的朋友,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地方来缓解情绪。文化差异上,欧美洲的学生更关注中国社会,认为“中国发展太快,节奏太紧,压力大”,此外担忧中国食品、饮水安全、空气污染等带来的健康隐患。宗教文化深厚地区的学生,如中东,内心难以认同中国文化,以疏远为主。此外,有相当多的留学生以“经济特权”来无视学校管理等。

3 讨论

中国高校正步入国际化,创建一个适合国际学生学习的环境,培养一批优秀的留学生管理与教育师资,是一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留学生压力现状,结果显示压力总阳性率为24.8%,且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学年学生压力阳性率最低,Muhammad等[6]研究中对此也有所提及,但没有进一步探讨原因。结合本次定性研究的结果,建议对一年级新生应注重学校管理制度合理性的解释,争取他们的理解和合作; 对3 a以上学生应改变中国式教学法,以指导为主,把握学习方向,减少知识灌输和课堂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校对留学生采用的是全英文教学,相较于中文,英文理解水平与学习更直接相关。中文只与日常交流有关,本研究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与压力相关。定性研究显示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更担心其英语能力,与钟家宝等[3]研究中指出南亚留学生英语水平较低一致,提示留学生培养中,关注其英语能力同样重要,还需要从留学生老师的角度研究该问题。

健康水平自我评估低的学生压力危险高,学生多以打电话或网络等静态方式减压,提示应从外部如增加体育锻炼、社会活 动等来增 强学生个 人心理素质[12]。在适应性上,除文化差异,更多来自学生内因,大多数留学生自我成群,独立于外,没有积极主动融入中国学校和社会,偏执与孤独现象明显。王家麟等[13]研究也指出同样问题,如何解决 还需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通过结合定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对留学生压力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不同在校时间、来源地、专业学生提出了具体建议,对学校在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上具有实际意义。但本研究存在其局限性,如各地区留学生人数相差较大,心理评价工具单一等,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研究来完善。

关键词:压力,回归分析,学生

高校海外学生 篇2

面试为7月份开始,二本线以上的学生都可以申请。面试的学生在24小时之内就可以知道录取结果,通过者一周之内就能收到录取包裹,8月进入旧金山大学,开始秋季学期的学习。随着上海春季高考面向应届高三毕业生开放,学校同样接受以春考成绩进行申请。现场不少家长咨询后表示这是一个不错的高考后备方案,这对很多高考生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校方表示,尽管不需要提供雅思、托福等成绩,在面试过程中,学校专门负责英语(精品课)分级测试的教授会对所有学生进行考察,测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

毕业工作签证计划吸生源

近年来,海外高校不断推出鼓励和吸引国际学生的新政策,例如“毕业工作签证计划”。展览现场,不少高校打出“就业牌”来吸引中国生源。

加拿大CDI学院今年首次推出“就业在加国”计划,学院中国事业管理总监Brandon告诉记者,在魁北克省校区就读的留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加拿大移民局颁发的毕业后工作签证,学院也将根据学生就读专业提供至少3个正式的工作面试机会。对于有工作经历后选择海外深造的人士,学校则打出“子女教育牌”,在学院就读的国际学生子女可以免费在魁北克省当地公立小学或中学就读。

低龄留学趋势愈发明显

随着留学愈来愈热,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选择把孩子在中学阶段送出去读书。

留学展上,除了传统的美英澳加等留学热门国家,很多非英语国家的高中也成为家长们新的关注点。德国奥斯卡凯莫教育集团展位前咨询的家长几乎不断。有家长表示,相比英美高中动辄30、40万一年的费用,德国高中每年学费生活费在20―30万左右。此外,随着这两年越来越多中国低龄留学生涌向英美,家长担心小留学生面临的语言环境。

警惕:海外留学生安全! 篇3

2003年5月18日晚,乌克兰国际技术大学(基辅工学院)一名中国留学生返回宿舍时,被保安盘查证件,双方发生争执。随后部分中国留学生与保安及乌克兰学生发生冲突,校方请当地警察出面调解后平息。事件中,3名中国留学生受伤。19日下午,乌克兰学生与中国留学生再次发生冲突,有2名乌克兰学生受伤。当晚,该校数百名乌克兰学生聚集在中国留学生宿舍楼门前……

2002年11月某个周末的凌晨2点,新西兰北部城市奥克兰市区。一名中国留学生从一家夜总会出来,刚走到门外就被三名剽悍的当地毛利人劫持。这名学生未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嘴就被胶条封住,眼睛也被蒙上,然后被塞进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里,飞快地驶离现场。半小时过后,汽车停在一幢别墅前,这名学生被押进屋里。当被揭去蒙眼的胶条时,眼前站着的也是一名中国人,初步的对话使他明白,他被自己的同胞绑架了。绑匪要他交出一定数量的钱才放他回去。起初这名学生不从,当然受了不少皮肉之苦。最后,他不得不把远在中国的家里电话告诉绑匪。绑匪通过手机直接与他母亲通话,告诉她立即汇来125万新元(约合71万美元),否则就撕票。据说他母亲立即答应了这个要求......

2002年2月10日,中国农历二十九晚20时,加拿大多伦多Finch西大道Keele大街,来自中国武汉的女留学生陶琳学完车后正匆匆忙忙地往自己的住所赶。对于1982年2月13日出生的陶琳来说,再有三天就是她20岁的生日了。她于1999年赴加拿大留学,2001年12月结束语言课程,现在是约克大学英语进修学院全日制学生。

虽说天早已黑了,但Keele大街不算偏僻,而且她的前后都还有行人,所以想必陶琳也没有觉得担心害怕。

20时06分,当陶琳走到约克大学附近一座公寓大楼停车场的时候,一名歹徒突然对她发起了袭击,陶琳挣扎着与他搏斗,不过,由于大街前后的行人离她太远,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过往行人并没有发现异常,当大家听到动静都往这个方向看时,一切都太晚了:陶琳倒下了,歹徒也逃走了……

……

车祸、绑架、抢劫……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留学生家长的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已经演变成了“儿行万里母揪心”。很自然,留学生的安全问题成为留学问题当中的重中之重。每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都对周遭的留学生们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将引起中国驻外使馆的官员、留学专家、中介机构等各个领域的关注与思考。针对各个国家的不同,就近两年的热门留学国家——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的留学生的安全问题,记者走访了对本国情况相当熟稔的有关人士。

美国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人数最多,使得其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就此,美国全球文教机构中国区的负责人Bill Liu,依据自己多年来在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情况的研究,作出了以下的分析与忠告。

依据留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所面临与接触的美国层面不一样,大体分为三类:

1)国内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研究所

此类学生的目标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国际上认可的高学历,中国学生除了在课堂、图书馆、与宿舍之间,大概没有机会接触到美国全盘的当地生活与太多的社会活动。也可以说,许多研究生是在象牙塔里追寻自己的理想。因为生活圈子的窄小,减少了许多安全上的顾虑。但是,近几年来,美国社会上出现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在美暴力事件,例如自杀或者枪杀教授、同学、丈夫、妻子、警察等问题。所以,学生在美国的安全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出国学生的心态与心理是否健康,另一方面才是美国社会安全的问题与文化生活差异的问题。

2)高中毕业生进入美国大学

美国大学除了课程以外,有很多其他的社团活动,尤其是大一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住宿舍,虽然中国的高中毕业生与美国当地同学可能没有那么多共同的兴趣,但是十八九岁是可塑性最强的年龄,可以充分体验美国大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与各种社团活动,并学习如何防范风险,保证自身安全。美国的法律非常严谨,严禁犯法行为,如伤害罪(打架、侮辱等)或损害他人财产罪(偷窃、破坏、甚至不尊重产权等)或妨害警察执行公务罪(如不听警察命令、不遵守执行规定)。

3)进入美国中学就读

幸亏美国在中国的领事馆对中国小留学生进入美国私立中学严加控制,慎少签发F-1学生签证,否则将要看到许多中学生在美国危险事件的发生。美国移民局非常有经验,在80年代初期,洛杉矶地区的亚洲小留学生问题造成美国社会与司法制度严重的负担,所以直到今日,中国的中学生签证大约只有10-15%的通过率。美国高中交流学生因为是美国国务院赞助的方案,签发DS-2019表格,所以从近年起,签证通过率比私立中学高。

美国的法律对于未成年的学生保护非常严密。无论是留学生或是本国学生,都受到美国宪法和地方法律法规的严密的保护,只要学生本身没有不良行为,学生在美国的安全是会有保证的。家长不必要有严重的安全顾虑。

就留学生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要先冷静地思考这是哪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是我个人行为上的问题吗?是心理上的差异而造成的问题吗?是读书压力而造成的问题吗?是感情或金钱压力而造成的问题吗?是生活文化上的差异而造成的问题吗?是法律差异造成的问题吗?还是对方的问题?如歧视、语言沟通上的困难、伤害行为。了解问题的性质以后,美国有各种协助你解决问题的免费咨询与服务的专业人士,可以寻求协助,从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有学校的辅导员,预约时间,安排辅导。每一地区都有社工人员与免费的少数民族法律咨询中心,都可在黄页与网页上搜索资讯。

另外还有许多慈善机构、宗教机构、华侨的机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当地大使馆和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最重要的事是有问题时,要及时向可提供正当咨询的地方询问,不要事情到来的时候,才临时补救。所以中国学生要特别记住多询问,记住“Talking is not cheap for Chinese students, always ask if you have problems or questions”。

新西兰

据我驻新西兰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自新西兰实行教育出口政策以来,在开拓中国留学生市场方面可谓异军突起,来新学习的中国学生络绎不绝,教育出口更成为新西兰的五大支柱产业。不过,让人忧虑的是,随着中国留学生的不断增加,留学纠纷及安全问题不断增多,引起了中国大使馆的严重关注。

去年圣诞前夕,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特地向广大留学生发出《安全指引》,希望广大留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尽快成熟起来,让国内的家人放心。《指引》指出:由于新西兰与中国的交通规则有相当的不同,因此大家要特别注意。一是大家尽可能地使用公共交通。在新西兰许多大城市,公共交通还是相当方便而且安全。二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无照驾车或酒后驾车,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既会为他人带来灾难,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甚至丧失性命。三是不要开“英雄车”。新西兰由于多山的特点,道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大家要注意限速要求,安全行驶。

《指引》还特别提到,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家是独生子女,从小的优越和众星捧月式的生活环境给大家也带来一些问题。过去大家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自然是家长来处理,因此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成为大家出来之后必须要补的一课。中国留学生要学会处理和寄宿家庭、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处理和学校之间的争执等复杂的问题。并提醒留学生多花些时间与寄宿家庭进行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从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多结交朋友。如果确实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可以通过投诉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另外,留学生身在异乡,结交朋友要谨慎。相互间不要乱借钱,因为父母为大家提供的经济资助应该都是足够维持大家的学业和生活的,没有借钱的理由,也警告那些“借钱不还”者,尽快还钱,否则就会成为敲诈勒索,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新来的留学生在这些方面尤其要特别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与在学业上能够相互促进和帮助的学生,包括当地的学生,建立友好关系。遇到敲诈勒索的情况,大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使馆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驻新西兰总领事馆的官员表示,他们一直非常关心留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有所成固然重要,但安全和健康应该放在第一位。在国内的家长实在该好好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要以为把他们送出国就完成任务了;学校也要对留学生提供更多关心和爱护,不要纯粹把留学当作一项生意,学生来了就不管他们了;更重要的是留学生自己,要多了解留学地和原住地的不同,要和周围有很好的沟通。

俄罗斯

由于俄罗斯的治安情况一向比较令人担忧,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公司市场部经理梁继光以及东方人力的刘鑫臻。他们更多的从中介机构的角度谈了留学安全问题。

梁继光经理介绍说,金吉列作为一家专业的留学中介服务公司,为海外留学生提供完善的境外服务是重要的一项服务内容,而且,现在这部分的工作量,占整个金吉列留学公司服务工作量的40%以上,并且这个比重每年都在增加。就拿俄罗斯为例,一年向俄罗斯输送数百名自费留学生,他们每次离境前,我们都会请我国前驻俄罗斯教育参赞陈华生老师或俄罗斯部经理(在俄留学十年)为他们做行前指导,这其中就包括到俄后的安全问题。我们会建议他们到俄后要以学习为主,不要随便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特别是初到俄罗斯,语言、文化还不是很了解,容易产生摩擦,要多容忍,多和老同学接触,他们会有很多有益的经验。一旦遇到困难一定要和老师或金吉列公司驻俄罗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帮助海外学生。

金吉列留学公司不但在俄罗斯设有办事机构,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都设有办事处,这些办事处的中心工作不仅为留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如:接机、住宿、升学、转学、办保险等等,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要对公司输送的海外留学生进行管理和监控,随时掌握学生在海外的生活、学习、安全等情况,及时为他们解决问题,随时与国内保持联系,向家长通报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状况。

东方人力的刘鑫臻介绍说,在俄罗斯,治安不好只是相对而言,限于闹市区或各类人群比较繁杂的地方,如火车站、商业闹市区。从我们目前送出的赴莫斯科林大学习的学生们反馈来看,校方对国外的学生安全采取了以下措施:学校门口和宿舍区有多名保卫人员严格把守,进出学校或宿舍需出示护照并按要求详细填写来访者情况,并经保安与被联系人确认后方可入内;校方为学生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出入校园;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开设了康体中心、按摩室、娱乐中心等多项服务设施,学生只花少量费用,便可在校园内实现锻炼、娱乐目的。

建议如下:目前,俄罗斯的社会治安比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了很大改观,治安更加趋于稳定,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定。尤其是校园内,环境比较封闭,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学生只要少到较乱的地区,避免晚归,出门结伴而行,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还是比较安全的。另外,学习期间,学生应避免显富和互相攀比,将精力用在学习上,自身安全保障不成问题。

日本

曾经在日本留学的刘新红对日本有一个很好的印象:日本是一个治安非常好的国家。在首都东京,虽然它的人口密度为世界之最,但犯罪率极低,这或许是它对犯罪处罚的力度大有关。刘新红是1999年去日本留学的,当时日本,由于经济大泡沫的破灭,失业剧增,物价上涨。政府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大量吸收外国留学生也是其政府吸纳外汇资金的一种方法。外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对日本的安全也是一个挑战。在日期间她耳闻目睹了一些故事……

故事一:生活老师

初到日本在日本语言学校学习的,被称为就学生(pre-college student),两年后考入日本大学的方称为留学生(college student)。就学生由学校安排统一住到学校的寮里,寮一般在学校附近。寮里有专门的生活老师,他们多是日本人,但能讲一两门简单的外语,他们白天在学校教课,晚上和学生们住在一起。这些生活老师一般都是未婚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周末也是和学生们度过。几乎每一个就学生都得到过这些生活老师的帮助。比如:去区役所办理暂住证、健康证,帮助联系打工的事情,带学生去医院看病,充当向导陪学生去购物去郊游。因为和学生们朝夕相处,他们掌握着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往往学生遇到问题,最能给予他们帮助的就是这些生活老师。

故事二:保险公司

印象最深的是刚入学不久,学校安排保险公司来学校给学生讲保险。感觉保险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需要上的是健康保险,也就是生病时我们能够得到的保险赔偿。另外,我们还听取了诸如火险(日本多为木建筑,火灾频繁)、地震险(日本多地震,经常在看电视时就能收到地震的信息)、意外险(因为99年日本奥姆教制造了几起灾难,此险有了广大的市场)的介绍。其目的在于让每一个来到日本的外国人都能平安,即使有意外发生,如果你有保险,就能得到相应的赔偿。日本的保险很多很细,遗憾的是中国学生往往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不能给自己以全面的保护。

故事三:同乡会

同乡会的观念可能只有中国人有。因为同来自国内的某一个城市,便有事必求助同乡,同乡也可能有求必应。其实这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结。不论它的江湖气息有多少,只凭借它的存在就说明了它是因需要而产生。我认识的一个小姑娘,到日本3个月后所带的钱就已经花完了,而打工的事还一点没有着落。情急之下,就去了一家按摩院,日本按摩院分“清店”和“黄店”,所谓的清和黄区别在于是否提供性服务。也是语言还未过关,也是还不了解这一行,总之,进去之后傻了眼,后来还是在同乡会的帮助下,离开了那里。

加拿大

人民网的记者陈特安认为:温哥华和多伦多地区通常是中国留学生留学的热门地区。这里的中国留学生相当集中,发生问题的机率也就比较大。去年连续发生的几起中国留学生命案,分析其原因,有观察家认为,应从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以及留学生自身内因去寻找,其中来自家庭小环境的影响尤其不能忽视。有些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出国门,就意味着他(她)走上了成才之路。其实,这里存在着误区,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有的孩子刚踏出国门,人地生疏,语言不通,连怎么转机、如何找行李都一窍不通。同时,孩子孤身在外,与当地的华人社团基本上没什么联系,得不到及时的指点和帮助。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家长误以为钱就是孩子的护身符,有了钱就万事大吉,于是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导致一些学生在外面住好房子、买豪华车,挥霍无度。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都是外因,留学生自身的素质是问题发生的内在原因。他们年龄一般都比较小,涉世不深,对国外的社会环境所知甚少,尤其对大都市里的“陷阱”不知深浅。加拿大社会相对比较稳定,但也同其他任何社会一样,必然存在阴暗的一面。留学生在远离家长监护而独自一人生活的情况下,面对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往往在很多不健康的社会现象面前没有鉴别能力和自制能力。少数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陷入泥潭甚至陷阱,不能自拔。例如,有些留学生到赌场玩,并非长长见识而已,而是近墨者黑,逐渐染上了贪恋赌博的恶习,赌瘾越来越大,甚至成了赌场的常客,赌注也越来越大,其结果往往是越输越惨。

接连发生的留学生命案在华人社区引起强烈反响。全加华人联合会秘书长林君先生表示,当地华人对发生这类不该发生的事深感痛心。为了防止和减少类似事件发生,他深情地说:钱总有两面,有“能使鬼推磨”的一面,但也确有招致杀身之祸的另一面。今后类似事件还可能发生。中国历来有注重学生德育的优良传统,他建议在留学生出国之前,国内有关部门要下功夫让他们对西方社会有足够的认识,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对五光十色的西方社会有一定的应对能力。

英国

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是很安全的,当地的生活便利,居民热情友好。但是这并不排除在一些特定区域有偶发事件。所以,还是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下提醒。

第一、 英国的机动车都是靠左行驶的。当你穿越主要路口,要特别留意地面上“注意左边”和“注意右边”的提示。

第二、 不要携带大量现金,最大限度地利用银行卡、支票等支付工具。

第三、 将你的护照、银行卡和支票号码进行备份,以便在遗失后可以及时、准确地挂失、报案。

第四、 避免与酗酒的人发生争执。

第五、 如果晚上你不得不单独出行,尽量避免黑暗、无人的街道。

第六、 将你的行踪告诉房东、朋友和亲戚。

第七、 远离毒品。

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留学生联谊会论坛上,有网友发出了贴子,从几个方面提醒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

一、心态调节:最重要的是心态。不要有离乡背井的伤感。学生们大多处于打拼的年龄。在国外应该积极面对改变的环境,蓬勃向上。这样不但对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可以帮助改变外国人对我们的腼腆自闭的片面印象。

二、身体适应:国外生病不比国内。虽然大部分学生有医疗保险,但病了谁来照顾,耽误学业的后果等因素让学子们谈病色变。

三、安全适应:国外学校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恐怖,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世外桃源般的安全。新生应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安全常规,如去学校、回家的时间和路线。

四、交通适应:澳洲的交通结构和国内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以私车交通为主流,公共交通,除少数大都市外,极不发达。所以如果您将去的大学位于一个小镇或大学域,那很有可能将无公共汽车可乘。这就需要您在这方面有所心理准备。刚到时可能要多走些路,随着不断熟悉,同学朋友多了,购物等路远的事可以和有车同学一起去。上学如路远可考虑买旧自行车代步。

五、人际适应:在国外留学,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和自己的导师的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很容易,就是勤奋二字。常和导师交流探讨,不要过于客套,他(她)布置的工作及时完成,做到这些,您和导师就会融洽相处。

六、版权适应:国外对知识产权视如泰山。对盗版深恶痛绝。从学生到教授人人如此。切勿做拿国内盗版软件到外国教授、同学前摆弄、献宝之蠢事!

最后,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教育部国际交流司的有关工作人员。针对中国海外留学生遇害案件越来越多的问题,他指出,大概有这么几点原因:一是现在有些非法中介公司以欺骗手段把学生送到国外,学生到国外以后发现有关教育机构缺少应有的教育设备。二是现在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当中,也有一些犯罪分子,他们以谋取钱财为目的,绑架中国学生。三是学生本身缺少防范意识,在外期间经常受到欺骗。

因此,提醒广大的留学生,出国留学一定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遵守当地的法律及学校的校规,遇到问题要注意运用法律武器;二、积极参加保险,不要因小失大;三、主动与我驻外使馆联系。

高校海外引智途径探讨 篇4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共创包荣的人文交流新局面”“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具体包括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完善高校便捷的海外人才来华工作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高校作为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在世界人才流转速度加快,知识、技术更新时间缩短,频率加快,高精尖人才成为人才争夺的首要目标的时代,引进国外智力具有显著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校引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引智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引进海外智力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引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引进海外智力方面投入了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引进的国外专家在人数、层次上都有显著提升。高校课堂里金发碧眼的“老外”已然成为高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必须承认的是,尽管如此,引智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1. 重视之余却条件不足

一是经费限制。尽管国内高校硬件办学条件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在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购买资源库等方面仍很难满足高端领域学科发展的需要。受制于此,尽管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校,之后也难以全面开展工作,难以发挥聘请效益。

二是教师水平限制。尽管高校不断吸引留学归国人员,有留学背景教师比例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大幅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老年教师仍占据较大比例。这部分教师国际化水平不高,外语能力欠缺,实际沟通交流能力较弱。这一点直接限制了与高层次海外人员的合作,同时也限制了本校留学生工作的发展。

2. 引智工作发展不均衡,邀请专家人数基础坚实,却比例失调

“不平衡”体现在多个方面。受经济、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部署、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在引智方面差异巨大。重点高校社会知名度高,校友分布全球,依托平台多,具备良好的引智基础,往往有能力引进全球知名学者,层次高,数量多。相比之下,地方高校不论是在社会知名度、科研经费、条件、水平、待遇等方面都无法与前者相比,引智的质量和层次相对较低,引智发展速度较慢。此外,引智专家水平不协调。本科层次的外籍专家比例大大高于硕士和博士;语言类专家比例远远高于科研管理类。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2015—2016年共引进17名外籍专家,12名为本科学历,1名硕士,4名博士;12名为语言类专家,从事管理和科研的专家仅有5名。

3. 引智机制有待完善,外国专家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外国专家通常归属高校国际交流部门,但受行政化体制影响,有“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服务意识淡薄。外国专家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往往得不到切实解决;政府及学校政策缺失,在华工作专家有后顾之忧,家庭实际需求往往被忽视,没有得到妥善安置。

二、高校引智原则

为促进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智力,应坚持以下原则:

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要求高校从管理层到聘请学院,上下一致,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杜绝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多渠道人才引进,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在资源、制度方面给予充分的灵活性,从而发挥主动性,充分挖掘效益。

2. 按需引进

配合国家尤其是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有重点、有目的地引进,确保引进人才更好地服务并发展本校特色;同时,契合学校学科发展实际,提供充分的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确保引进人才有发挥空间。

3. 政策灵活

海外专家资历方面,引进海外专家不局限于专家学历、出身,更要看重专家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术能力、科研能力。尤其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本身引进海外院士、大师具备相当难度,转而应放眼长远,着手引进与高校本身发展适应、具备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专家是青年学者。

聘请时限方面,普通语言类专家比较容易实现一年期合同的长期聘用制,目前高校聘请的语言类专家也普遍如此。但国外高水平专家或技术人才在国外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事业和生活,长期在国内恐怕具有现实局限性,使得专家有所顾虑。相比之下,短期引进更切实可行。国外高校每年有三个学期、三个假期,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到校长短期工作,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长期、短期仅是实现“聘请专家”这一共同目标的不同形式。

三、高校引智途径

为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实现高校对国际化的迫切需求,高校必须拓宽思路,寻求突破,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寻求引进国外智力的思路和途径,真正实现引进国外智力在高校国际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1. 共享国外智力资源

2012年天津市外国专家局与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签署协议,所有中国科学院邀请的外国专家都可以实现与天津高校及企业的对接,在专业、研究领域相符的情况下,都可以邀请专家实地进行科研与合作。这就是共享国外智力资源的典型做法,即主请单位邀请国外专家到华后,其他非主请单位如有需求,在尊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可以同时参与其他单位的科研合作,实现“一方聘请,八方受益”。这样可以节省经费,横向扩大专家服务,深挖聘请效益。

据此思路,可以两家或多家单位共同邀请相同领域专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多家单位共同邀请,均分费用,降低成本,同时,强强联手,资源共享,增加邀请海外大师的可能性。

事实上,很多普通语言类教师已经开展了类似做法。目前存在一批经外国专家局认可的中介公司。多数高校聘请语言类外教存在由于工资低难以聘请的问题,但外教一周课时只有16~18节,还有很多空余的课时量。为此,共享语言类外教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中介公司聘请语言类外教,将外教外包给多家单位授课,既满足外教对高工资的需求,也解决了学校需语言外教授课的问题。当然,这一做法须在政策和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操作。

2. 举办或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

高水平国际会议一般由来自世界各地多个国家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出席,就某一特定主题进行高水平、有效的交流、讨论,会议发表论文常常代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以及今后发展方向;同时参会的专家,既有才学卓著、年高才广的老专家,也有后起之秀的青年学者。举办国际会议,将智力汇集的地点选择在自己“家”,无疑是齐聚专家的最有效方式。通过国际会议,一方面向高水平专家展示、宣传高校的优势、特色和魅力,从而来吸引专家;另一方面,从汇聚的专家中挖掘人选,主动联络,全力邀请。另外,通过短短几天时间聆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的高水平报告,了解不同视角、不同方法和进展,也是对于高校本研究领域所有教师和学生的一次全面拓展。

积极发挥校内高水平专家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参加国际会议,培养他们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意识,请他们在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时,有意识地结识并邀请专家来华,也是引进专家的重要方式。

具体实现途径可以是:其一,举办国际会议,提前搜集参会专家简历,报学院及学校相关部门如人力资源处,选择意向专家。专家参会期间,学校积极与专家接洽。其二,建立机制,鼓励学院教师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出发前与教师沟通,就需求专家水平、领域、待遇等问题达成共识,请教师代为邀请。

3. 依托政府引智专项政策

为推进引进国外智力,中央组织部、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各地市外国专家局等推出引智专项政策,包括国际合作项目、各类引智项目、引智基地、人才政策,如国家和地方的“外专千人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引智基地”),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外国专家局还设有天津市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天津市教委特色项目等。

依托政府引智专项政策有以下特点:

(1)引进专家水平高,专业对口。许多政府引智专项政策如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级别很高,获批项目专家代表了所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具有深厚造诣。引进专家到校后,发挥其长处,解决科技难题,同时,开展校内讲座培训,带培青年骨干教师,扩大学生视野,极大提高了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2)邀请专家有与高校合作的意愿。涉及专家初始就明确与中方高校合作,在彼此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开展科研,并在科研的过程中,建立彼此信任,培养友好感情,为日后更多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专项政策涉及学科多。研究内容涉及双方经济、科技发展,或为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问题,往往针对国际热点问题,如现在的节能减排、生物技术、医药技术等,这也是高校科研发展的重点方向。

(4)专项政策获批后往往获得资金资助。海外专家来华必然产生一系列日常开支,许多高校并没有这部分多余资金,需要从项目本身列支,势必影响科研项目本身。引智专项政策的获批恰好解决了专家来华产生的费用,为邀请专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开展合作办学最本质的目标就是要引进国外的教育方法、教材、资源、人才,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背景的高素质人才。

依据办学主体不同,中外合作办学分为机构和项目两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典型代表为浙江万里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教师全部由英国诺丁汉大学选聘,包括三部分:英国本部教师、面向全球招聘的教师、中方教师;西交利物浦大学教师来自全球十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80%为外籍教师,50%为非华裔外籍教师,毕业于世界各大名校。

有获批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大批邀请外方合作院校教师来校短期授课。依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符合“四个三分之一”的规定,即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高校海外引智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人才资源,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恰恰为引进海外智力提供了充足的人数基础。该人群的引进,可以直接聘任专业教师,实现双语教学并最终实现全英文授课,成为提高国际化水平的有力支点。

四、总结

总之,本质上来说,高校引智是中外教育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化交流的方式,而“文化究其本质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因此,高校应更加重视引进海外智力,充分利用好引智的各条途径,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以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科技、科研成果以及优秀文化,发挥引智的独特作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高校长远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芳,胡绍雄.高校引进国外智力的激励机制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高立平.引进国外智力的政策选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4).

[3]顾美玲.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与启示---以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2,(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5]李贺.国外典型国家引智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1(1):55-58.

[6]刘思安.关于我国高校引进国外智力方式的探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高校海外学生 篇5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实现与海外高校“无缝对接”2014年11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代表团两次到访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希望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更多形式的合作。南安普顿大学对厦大嘉庚学院的好感,来自于嘉庚学子所体现出的良好素质。在英国,嘉庚学子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国际奖学金。同样,在日本,嘉庚学子多次获得日本高校奖学金,并屡屡被评为“京都府名誉友好大使”。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嘉庚学子能实现与海外高校“无缝对接”,得益于嘉庚学院自创办之初就秉持开门办学,强力推进国际合作的教育理念。

2014年11月19日,澳大利亚2012最佳教师、悉尼大学教授詹姆士为嘉庚学院师生带来了主题分别为“创新教学”和“教育的未来”的学术讲座。讲座后,嘉庚学院一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詹姆士教授的讲座告诉我可以换种方式去创新。我学到很多,会将今天学到的运用到日后的教学中去。”

汲取国际先进教学经验,这是嘉庚学院一贯的办学理念。为此,早在2007年,嘉庚学院就开设国际班,推进英语环境下的专业教学。与此同时,嘉庚学院也非常注重引进国外前沿课程,以便学生出国后更好地与国外大学对接。

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有着15年的海外求学与执教经验,他深知海归人员和外籍教师,对于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师资建设时,嘉庚学院注重引进海归人员和外籍教师。而这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也给嘉庚学院带来了十足的国际范儿。

来自加拿大的阿莱克西亚已经在嘉庚学院任教8年了。每次上课,她都会带上自己的“秘密武器”——亲手制作的精美小卡片。阿莱克西亚说:“英语语言的学习不仅只是一个用到听觉的过程,还应该用到视觉和触觉。我通过这些小卡片让我的学生真正触摸它,感受英语的魅力。”

嘉庚学院不仅有阿莱克西亚这样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外籍教师或者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长年累月与学生亲密接触,还时常邀请国外专家来给学生做讲座。不久前,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建筑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玛丽、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家休·迈特卡夫都为学生带来了相关专业的前沿讲座。

2013年,嘉庚学生龚甜颖通过嘉庚学院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合作项目到英国交流学习一年。2014年7月,她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顺利毕业,同时也收到了英国杜伦大学、伦敦大学和政治经济学院等5所高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

在嘉庚学院,像龚甜颖这样通过学校合作项目出国留学,并继续深造的学生不在少数。嘉庚学院自创办以来就积极开拓与海外高校的合作项目,力求为学生拓宽留学渠道和平台。截至目前,嘉庚学院已经跟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2+2、3+1等模式的合作培养模式。

大学生为何不能海外务农? 篇6

我不禁感慨:当我们的大学生抱怨自己找不到工作时,问过自己是否为工作做好了准备吗?如果你身在农学院,只知道金融时髦,于是一头扎进去,对农业不屑一顾,甚至不知道即使从金融的角度看,农业类股票去年恰恰是华尔街的明星。以如此狭隘的训练,又在毕业时赶上金融危机,也只能坐视自己的金融毕业证泡汤了。这样的状态能面对世界竞争吗?

大学生在农业面前如此不得要领,其实和中国的整个舆论环境在农业问题上缺乏想象力有关。记得不久前在两会上,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代表赵志海提出一个目光长远的建议:国家应支持农民到非洲创业。他去年随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组织的农业考察团到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埃塞俄比亚的农业部官员主动找上他,表示对中国的杂交谷子非常感兴趣。赵志海代表计算,埃塞俄比亚现有人口7800万,目前约有700万人口常年靠救济粮食维持生存,另有1000多万人常年缺3个月的口粮,粮食需求十分迫切。2000万亩杂交谷子可增产粮食30亿公斤以上,完全可以解决该国的粮食问题。他进一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面,和非洲国家谈判:如果一个人种20亩地的话,2000万亩就可以解决100万中国人的就业,还可提高农民收入。

可惜,媒体整天围着刘翔转,海外务农的提议早已被人们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去年曾写过一篇《去巴西种地》的文章,呼吁中国农业走出去。许多美国农民已经到巴西开拓事业。一个十八九岁的美国小伙子,几年就拥有了几千英亩农地,俨然是一个农业CEO。而中国农民,则还守着家里的一亩二分地挣扎。这样怎么可能有出头之日?正因如此,我特地撰文为赵志海先生的观点鼓吹。但文章转了几家报社,却难见天日。一家说:这个问题,我们的读者不感兴趣。另一家说:你太异想天开了。我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道中国的电冰箱厂建到美国就不是异想天开?当今世界的农业全球化并不比制造业的全球化落后。为什么媒体对农业有如此大的偏见?

在我看来,不仅中国的农民要去海外创业,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到海外务农,但切不可走小农经济的路,应该有经营上万亩大农场的气魄。仅仅送农民出去是不够的,还应该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农校学生出去,把先进技术运用于规模经营。中国素来待农民太薄,使农民缺乏资本积累,乃至开拓地广人稀的边疆,如当年闯关东,也在新的环境中克隆内地的小农经济模式,利润很低。如今的海外开拓,切不可重复这一模式,而应该鼓励国内资本和农学院的技术、知识,以及农民的劳动力相结合,走大农场的路。当年欧洲人到美洲建立的甘蔗种植园,就是以规模取胜,使新技术在那里很容易推广。事实上,那些甘蔗种植园是工业革命以前最先进、最有效率的经济。后来的一些工业技术,如火车等等,也是先在那里试行。

高校海外学生 篇7

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2012年5月9日报道, 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建议, 高校在海外的活动应在新的风险性质量保证制度下接受严格的检查。

近年来, 英国大学与海外合作伙伴的联合学位项目和有效性协议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但是, 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在昨日发布的风险性质量保证制度的咨询文件中, 宣布会更加密切地监测国内外合作伙伴提供的合作项目的标准。

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在咨询文件中表示, 这个提议“回应了对不同形式的合作可能会使学术质量及学术标准置于更大风险中的担忧”。这一文件是在威尔士大学和英国乃至世界各地合作伙伴的利益条款丑闻曝光后提出的。

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提出为了紧密关注合作项目质量,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QAA) 在六年的院校审查中已加入新的评估模块, 包括学位认证、远程课程、分校及合资等模块。

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表示, 根据协商的结果, 这些模块可以取代QAA的合作性规定审计。该文件补充说:“合作条款凭借其更为复杂的性质, 对于维护学术标准和质量, 比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规定会带来更多挑战。”这些模块将与院校审查同时进行。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还指出:“对于一方提出的合作协议中的某项重大变更, 比如增长, 多年来也一直未有正式的审查, QAA外部评审小组认为一个或多个合作协议的模块也可能潜藏着质量风险, 应加强监测。”

高校海外学生 篇8

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为我国的人事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引进海外人才能够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提升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校”战略,推动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界定

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于2005年4月联合发布《关于在留学人才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5]25号),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作出了明确界定。《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一般是指:我国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学成后在海外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金融、管理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为国内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拥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等人才。

2 引进人才出现的一般问题

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对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需求日趋强烈,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校师资工作的重头戏。尤其地方高校在名气、实力等方面有待提升,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建设人才强校的一项根本措施已经达成普遍的共识。但是,在加速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矛盾凸显。

2.1 引进人才渠道较少

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途径,通常采用国内现场招聘、网上发布需求信息等常规做法,这些做法的弊端是海外信息交流不畅,扩大信息不对称的效应,学校及应聘者不能及时了解信息,或者是片面了解,尤其是地方高校,名气及实力都不及重点高校。在这种信息不畅的状态下,地方高校在引进海外高级人才过程中处于劣势。

2.2 鼓励回国政策不完善

为聚集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工作,我国近年来制定了很多鼓励人才回国的优惠政策。例如,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高薪待遇、先进设备和工作场所等等。我国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的同时,却忽略了海归人才安心工作的一些最基本政策。例如,劳社厅函[2001]198号规定:“对于取得国外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人员回国工作,凡同国内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应按规定参加企业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享受相应待遇。”但是,我国的社保、医保号码是和居民身份证号码一致的。这些已取得外国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人往往没有我国居民身份证,事实上便无法享受正常的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还有,虽然我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规定:“华侨子女回国就读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视同当地居民子女办理入学手续。”但目前,还有不少地区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要具体落实还有一定难度。类似于这样的基本服务政策其实限制了很多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

2.3 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今地方高校财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资源有限,引进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目的是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有希望做出斐然成绩的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达到目的。一般来说,以职称和学历为标准判定人才,是一种易于操作的办法。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信号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对个体而言造成人才难以择良木而栖或滥竽充数,对组织而言则难以唯才是用或甄选失误。地方高校由于有些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当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成果或者论文论著时,并不能对人才给予正确的评价。如果是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人才进入国内高校工作,因为都属于教育研究部门,考评相对还有参考性,但如果是国外的企业人才进入国内高校工作,我国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对他们的先进研究成果或者产品可能缺乏一定的客观性,由于考评机制不完善,致使一些高端创新人才白白流失。

2.4 高校服务不到位

高校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普遍采取的通行做法是提供高薪待遇,提供事业平台,毕竟这些是衡量人才价值的一把标尺。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调研中,有些海外人才反映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下了很大的力度,但是引进来后高校同人才的沟通就少了。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思想观念、工作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国内高校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做到同海外人才经常沟通,不能及时了解人才在国内的工作、生活现状,致使人才的工作情绪受到一定影响。人才在国外办事流程也没有国内这样繁琐,比如报销科研经费要到很多部门签字认可,浪费了高层次人才的大量精力和时间。

3 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人才的逐步市场化,高校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引进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当前中央财政把大部分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在了为数不多的重点高校,因而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必须有所选择、重点引进。一定要根据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和各学科发展目标,深入分析现有教学科研人员的现状和学校的可用财力,准确定位、科学规划,重点引进领军型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现有资源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有力地推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

3.2 创新方式,拓展渠道

针对大批有回国工作愿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各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利用师生传承、同窗同事、校际交流、来访互访等各种资源和渠道,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同时,要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强化信息对接,如通过专业媒体平台、知名猎头公司、驻外机构组织、海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等多种渠道,面向海外广泛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也可有针对性地组织海外招聘团,赴高校集中和留学人才众多的国家主动延揽人才。

3.3 刚柔并举,灵活引才

各高校要深入分析当前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制度与环境的制约,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和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机制,提高效率,妥善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录用入编、住房安置、子女入学、配偶安排等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切实发挥人才的能动作用。对于暂时不能全职到校的急需人才,可采取先聘用后办理手续、先执行合同薪酬后规范入轨等政策。对于不愿放弃现有职位和工作条件的海外高端人才,可淡化身份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如通过聘为学校兼职教授、特聘教授、顾问等方式,进行科研合作;或不定期地来校讲座、短期讲学等;或开设核心专业课程、前沿领域课程来合作培养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通过引进智力资本的柔性方式不仅可实现国内外高级人才资源的共享,也可缓解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压力,降低用人成本。

3.4 完善机制,科学考评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完善的考评机制是高校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引进的人才能否安心工作,充分发挥才能。因此,高校应尊重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科间的差异性,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时,应运用调查访问法、面试考察法、档案查询法等对人才的背景、影响力、技能水平、从业经历、归国工作意愿进行判断。人才引进后,学校除了明确为其提供的条件外,必须对其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和进度要求,按期进行目标考核,考核的时间长度和方式方法上可以根据各个学科和研究团队的情况确定,并依据考核情况对人才进行适时的奖励和惩处。

3.5 依托“硬件”,改进“软件”

硬件平台是海外高层次人才早出成果的关键,而良好的环境是他们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除了设立专项基金为人才及其团队配置先进的科研设备,并赋予学科带头人在团队管理、团队人员聘用等方面较大的自主权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原本承担的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点项目提供科研平台;利用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搭建实验室平台;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构建人才平台。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引进初期,往往对国内的机制体制和社会环境不适应,所以,除了硬件支撑外,高校更应注重为引进人才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和谐宽松的环境。要营造民主、团结的学术环境;要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要真心实意关心爱护人才,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6 协调关系,稳定队伍

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目的不仅是希望短期内多出成果,更是希望能发挥所有人才的团队合力作用,推进学科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因而在制定海外引才激励政策时应同时兼顾制定本土人才培养政策,避免制定大量基于“身份”的激励政策,避免产生“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倾向和人际互动偏差,从而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和海外人才的积极性,实现良性互动。比如,学校可适当调整现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待遇发放方式,根据聘期结束后考核的结果兑现部分待遇;或自行实施一些面向校内外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工程,大幅度提高入选这些人才工程的校内人才的待遇,适当平衡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校内本土人才的相关待遇。只有做到引进人才与校内本土人才的协调,才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才有益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人事处人才引进办公室.复旦:创新之笔勾画“人才强校”蓝图[J].神州学人,2009,(1).

[2]莫尔(Mohr,Marian M.)等.研究型教师与学校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陈向阳.沪苏浙地区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启示[J].中国人才,2009,(1).

[4]万学远.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若干建议[J].国际人才交流,2009,(4).

[5]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答记者问[J].神州学人,2009,(2).

高校海外学生 篇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 党章第八条也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 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做好高校海外留学党支部建设, 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因此, 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留学项目中党建工作的形式和特点, 总结面临的新问题, 积极寻求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新举措, 对将党建工作推向新高度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海外留学党建工作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快, 高等学校人员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 内容和形式也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在我国,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规模也逐渐扩大, 层次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把国际化作为办学理念和强校战略, 同时, 更多的学生选择到海外高校求学。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3月24日, 全国范围内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就已达1015个。这其中只包括设立和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然而, 与这一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海外留学党建工作的滞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海外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的断层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许多党员学生出国后的继续培养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出国后, 学生由于海外留学党组织建设的滞后, 缺少学习党最新纲领及思想动态的途径, 党组织也无法及时了解海外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党校学习, 海外入党积极分子无法培养。这就造成不能及时将优秀学生、积极分子纳入党组织范围内的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部分人的入党积极性, 阻碍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2管理工作的忽略与制度建设的缺乏

目前各个高校主要将国内的党建工作作为工作重点, 未将国外留学党组织的建设工作考虑在内, 没有形成有效的海外留学党建工作的管理制度。许多海外学生在面临新环境, 遇到新问题, 特别是面临不同的文化、政治制度冲击时, 由于缺乏党组织的指导与帮助, 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困惑。海外留学生有更为强烈的接近、靠拢组织的需求, 但是, 管理的不重视和制度的不健全, 直接影响了海外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

3传统党建活动的局限性

由于受海外新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党建活动已经不适于海外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在国内, 党内学习、面对面谈话、党建知识讲座、传统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等党建活动很难在国外新环境中顺利展开。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海外学习环境为党建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挑战, 需要党组织依据新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

二高校海外留学项目中党建工作与传统工作的区别

1教育方法的不同

传统上, 在国内的党校学习主要采用自上而下、以老带新的方法。通过学校党组织自上而下的宣传, 组织学生参加学习、面对面的谈话、参加党校学习等方法,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这种传统的方法很难在国外开展, 因此, 要想适应国际化办学的发展, 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必须转变思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

2工作环境的不同

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主要针对国内高校学生的教育培养, 而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员却涉及国内和国外两个阶段的教育和培养问题。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及法律政策的极大不同, 国际化合作办学中的党建工作需要考虑到国外特殊的复杂国际环境, 这也促使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们要适应不断加快的国际化进程, 将国外部分的党组织建设也作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

3工作对象的不同

在国内, 高校的传统党建工作主要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地求学的学子, 他们从小接受传统的教育, 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 大多数家庭生活富裕、思想相对开放、知识多元化, 这些特殊性使海外党建工作在培养对象的理想信念教育上有着差异之处, 对这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新的复杂性。

三高校海外留学党建工作新举措

1国内外教育双管齐下

目前, 大多数国际化合作办学都采用“3+1”、“2+2”等“X+Y”的模式, 也就是说学生要先在国内进行1-3年的教育, 再到国外学习。在国内党建工作经验丰富、资源充分, 而海外党建工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更要抓好学生在国内的教育培养, 为海外党建打下夯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 探索建立海外留学党支部, 加强学生在海外的后续教育培养, 保证学生党员教育的连续性。海外学生经过国内扎实的教育, 以及海外党建的继续培养管理, 会使学生党员更有归属感, 增强凝聚力, 保证党员的培养、发展及管理工作的完整性。同时, 海外留学生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巨大的发展潜力, 也为国内的党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增强新的活力。

2打造实时性信息管理平台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机遇。“网络党建”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 打破了时空界限, 通过开放式的党员管理新机制, 有效整合了党组织资源, 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前, 刷微博、看朋友圈成为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娱乐休闲, 而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则成为大学生们交流沟通最活跃的平台。高校党建工作者们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信息时代出现的新工具, 建立“网络党建”平台, 对学生进行积极地教育和引导。

目前, 大多数高校也建立了“数字化校园”, 为学生提供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化服务, 这也使得留学的学生在海外也能共享国内资源, 接受国内的教育与管理。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模式, 为高等教育跨越国界带来新机遇, 也为学生党建工作的海外发展提供新的便利。

3发挥留学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目前, 大多数留学党员具有自主性、分散性的特点, 留学党员无组织活动。在国际化合作办学国内学习期间, 应强化对即将留学党员的教育, 激发其主动性, 并为其海外学习、生活、工作提供指导支持。留学党员到了海外应作为纽带, 主动与当地党组织、使领馆及国内院校党组织取得并保持联系。由于同一所学校的海外留学学生可能来自于国内不同院校, 这时, 党员同学应该发挥带头作用, 将所有中国学生视为一家人, 而不以院校为区分, 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协作, 学习不同院校、不同党支部的活动建设, 相互借鉴, 共同进步, 增强凝聚力。

4不断探索党建活动的新方式

传统的党建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海外留学生的需求, 应不断适应新环境、新的意识形态, 创新党建活动。传统的面对面谈话、党建知识讲座等党建活动由于时间、空间的局限无法开展或者无法取得预期效果。通过“红色SNS”教育、网络时事学习、国外“一帮一”互助小组、“半月谈”时政点评、“秉承先烈志、寄我爱国情”读书观影活动等形式, 贴近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生活, 充分调动留学生关心国内时事、互相帮助、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 不断培养留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实现为国揽才的重任。

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德才兼备的未来人才。针对这日趋壮大的特殊群体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应加强对海外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 创新工作理念, 探索新的工作模式, 建立海外留学党支部, 设计并搭建“网络党建”平台, 实践党组织在海外留学项目中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及管理工作, 保持学生党建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碧宏.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J].湘潮, 2010 (12) .

[2]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5) .

[3]华长慧, 徐亚芬.构建中外合作大学党建工作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6) .

[4]姜良杰, 汤明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初探[J].高校辅导员, 2012 (3) .

[5]郭强, 孙秀成.新时期高校海外留学生党建工作探析---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J].社科纵横, 2011 (10) .

[6]杜新年.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法制与经济, 2003 (11) .

[7]郭强, 孙秀成.信息化视阈下海外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创新模式探究---以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

[8]王世谊.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就是开展“网络党建”吗[N].解放日报, 2009-11-02 (4) .

高校海外学生 篇10

关键词: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问题,对策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等教育正面临深刻的改革, 生源日益减少,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世界上先进科学和文化知识的载体, 这一稀缺资源日益受到政府和高校的重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提升高校学科建设质量、增强高校综合软实力, 使高校占有可持续发展的先机, 对高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内涵

增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战略强国”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 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师资水平如何, 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力和竞争力,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于2005年4月联合发布《关于在留学人才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指导意见》 (国人部发[2005]25号)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文件中首次明确界定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概念。《指导意见》指出, 我国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指:“我国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 学成后在海外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金融、管理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为国内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 以及拥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人才。

二、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

在知识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政府越来越重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工作,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 给出一系列优惠条件, 以此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国内高校也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人事工作的重点, 加快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步伐。力图引进一些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多、有重大技术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人才, 充实到师资队伍当中去, 以带动高校的学术氛围、提高师资建设水平, 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实力和知名度。出发点是好的, 但在这一系列加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中, 一些问题正日益凸显。

(一)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单一、沟通渠道少

国内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通常都采用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方式, 如有意者即回国进行进现场招聘的常规方法, 渠道非常单一。因国外、国内存在时差等情况, 应聘者未能在有限时间内查看招聘信息, 进而未能回国进行现场应聘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对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极大的贻误。

其次, 很多高校未能建立起有效、快捷、畅通的信息渠道, 不能和有应聘想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时沟通。海外高层次人才对于相关政策了解不够, 遇到问题不知该哪个部门进行咨询, 与此同时, 高校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情况和想法也缺乏了解, 不能及时地进行沟通。由于信息不畅、情况不明、找不到沟通渠道, 高校错失了很多时机, 影响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进而影响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

(二)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

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工作, 很多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但实际上, 要真正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安心回国效力、安心工作, 仅仅现有的政策远远不够。已经出台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只是集中在提供高薪待遇、良好的工作场所、先进的仪器设备等, 却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贴心”政策, 比如, 劳社厅[2001]198号文件规定, “对于取得国外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人员回国工作, 凡同国内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 应按规定参加企业所在地的社会保险, 并享受相应待遇。”但是, 因为我国社保、医保与居民身份证一致, 没有国内身份证就无法享受社保和医保。所以, 虽然政策规定持有国外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参加社保并享受待遇, 但因为他们没有国内身份证, 实际上无法享受这些基本的生活、医疗保障。类似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还有不少, 看上去十分吸引, 但却缺少令海外人才真正归国的“贴心”政策, 比如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配偶的工作、社保、医保问题, 如果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 将会制约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

(三) 海外高层次人才重引进、轻使用问题突出

国内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对于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 也都在积极地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 但是有些高校在卖力引进了人才之后, 却只把归国人才当成学校的招牌, 闲置起来, 而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又或者因为管理不善、后续跟踪管理不到位, 对引进的归国人才不管不问、另作他用, 不能发挥归国人才的能力和才华, 不能实现归国人才的抱负和梦想, 高校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 使归国人才的工作热情大大降低, 这不仅对于人才资源是极大的浪费, 也使高校自身的口碑大打折扣。

(四) 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与本校内教师关系失衡

出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 高校在引进海外人才的时候, 势必会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好的工作环境、发展机遇, 如果不能很好地平衡和管理, 这对于本校内的教师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对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过分关注和过多的倾斜政策, 对本校内教师重视不够, 忽视本校教师自身的努力, 也很难让本校同等资历、级别、职称的教师在同等的环境下与其竞争, 不利于本校教师的发展, 也使海外引进人才与本校教师之间出现矛盾, 关系失衡。

三、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面对问题, 高校必须着眼于自身实际, 借鉴国外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成功经验。

(一) 转变思想观念, 拓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

国内高校应该推进综合改革, 完善制度建设, 构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体制机制, 在引进渠道上应该实现多样化, 不拘一格降人才。首先, 高校由领导带队, 亲自去北美、欧洲、日本、澳洲等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国家和地区, 宣传政策、吸引人才。其次, 充分发挥本校已经引进的海外人才的优势, 通过师承、访问讲学、同学同事、合作伙伴等渠道, 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联系, 多渠道掌握海外人才的信息, 有意应聘者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进行面试, 节约应聘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最后, 要打破常规观念, 更新思想中, 寻找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高校可以与各省市的海外工作处取得联系, 在海外院校、媒体上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并与猎头合作, 寻找合适的海外人才。

(二) 出台科学的人才引进政策, 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规划

高校可以细心研究目前已出台政策的漏洞, 并通过座谈会、一对一交谈等方式了解已引进人才的感受, 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解除令海外人才不能安心工作的原因, 尽力出台配套政策, 安顿好归国人才的子女、配偶, 解决归国人才和家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为他们办理临时身份证, 并据此临时身份证号办理社保和医保, 使高层次人才安心、舒心、放心地开展工作。

(三) 完善人才引进后的综合管理

人才引进后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 人才进校只是一个起点, 最终的目的是稳定人才、使用人才, 让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能够在新环境中人尽其才, 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 高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海外归国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适的工作岗位, 让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 还要注重对引进海外人才的再培养,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才进行再培训, 让他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理念。最后, 高校应该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对引进的海外人才定期考核, 干得好的给予奖励, 干得不好的给予惩罚。

(四) 处理好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后的待遇和薪次水平远远高于国内同级教师, 为避免双方的矛盾激化, 应该建立两套完全不同的考评机制和晋升体系, 对海外归国人才给予更高的要求、给予更大压力, 充分执行“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的理念。同时, 高校可以为本校教师开辟绿色通道, 有意愿加入海归人才考评体系的可以自愿加入, 考核标准、晋升体系、薪酬标准和归国人才完全一致, 可以极大的调动本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总之, 高校要避免“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倾向, 用客观、发展的眼光, 做到不管是引进人才还是本校人才, 只要做到相同的工作, 即可获得相同的待遇, 不让本校教师产生心理落差和不平, 即可平衡好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使二者合力作用, 推进学科发展和学校发展。

四、结语

建设一流的大学, 需要一流的教师, 高校应当充分意识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高校顺应时代进步、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 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 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管理, 平衡好引进人才和本校人才的关系, 充分发挥海外引进人才的作用, 带动校内人才,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提升科研能力、教学水平, 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源源不竭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莫尔 (Mohr, Marian M.) 等.研究型教师与学校发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万远学.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若干建议[J].国际人才交流, 2009, (4)

[3]刘璐璐, 苟军平.高校做好海外高级人才引进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4)

高校海外学生 篇11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署的数据,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财政年度通过大学担保申请学习签证的有164124人,较上一财年下降了1%。但是,由罗素集团大学录取并担保申请签证的学生增长了7%,达到75403人。海外赴英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数量下降了15%,签证获批数量为15507份。由语言学校录取并申请签证的学生数量下降了20%,仅为2669人。由独立学校录取并申请签证学生数量下降了3%,为13591人。

英国国家统计署的另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有11.2万名非欧盟的学生在英国接受长期学习(1年以上),较同期减少了16%,约2.2万人,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海外学生整体获学习类长期签证的数量也下降了4%,为137506人。其中,海外学生的几个主要生源国和地区,除中国学生申请学习类长期签证数量仍呈增长外,包括美国、印度、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均有下滑。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政府不断收紧的移民政策,包括严格控制海外学生工作时间等,使得英国与世界其他留学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相比,逐渐失去竞争力。

高校海外学生 篇12

高校英语教师承担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是我国高校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所占学时多, 学分多, 课时量较大, 英语教师课程教学任务重, 高校英语教师普遍缺乏进修提高的机会, 其直接后果是教师们现代教育观念混乱, 缺乏理论指导或理论脱离实践。英语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其次, 随着不断推进的全球化进程, 培养具有出国访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基于以上问题, 教师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差异, 尽快深入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交际内容,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地付诸于课堂实践当中, 是促进英语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当务之急。

2 研究设计

为推动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自2012年开始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开展合作培训项目, 英国阿伯丁大学建于1495年, 是英国第五所古老的大学, 是中西部高校英语教师为期6个月的人才培养计划———“西部计划”的合作院校。作为第5批参加这个项目的学员, 对这个项目做了一定的评估研究。

教师培训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由具有教师培训资质的机构或各类学校实施的, 旨在促进参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的活动。对培训项目进行评估, 是指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 即衡量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培训评估能够帮助培训相关人员重新审视其他培训环节的工作, 进而实现科学的培训管理。托尼·纽拜认为培训是一个循环过程。本研究在托尼·纽拜提出的培训循环模型基础上,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从个人培训需求和单位培训需求分析调查入手;2) 分析培训目标;3) 分析培训方案和实施过程;4) 分析培训实效。

3 研究对象和内容

本研究以2014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计划”第五期派出留学人员19名为研究对象, 其中40岁以上教师7人, 40岁以下 (含40岁) 以下教师12人;男性2人, 女性17人;教授1人, 副教授6人, 讲师12人, 人员结构基本反映高校教学一线教师的整体面貌。

本研究从培训前教师的需求分析入手, 对学习内容, 学习体验和学习发展为考察目标。其中学习内容以课程设置为调查基础, 主要包括英国文化导论;语言教学理论;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课;科学研究导论和科研论文写作课程, 涉及语用学, 数据统计等方面的几个讲座。学习发展主要从学习体验包括访问苏格兰名校、博物馆、艺术馆等文体活动为主的英国文化接触;教师所在学校对培训的要求和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评估。

4 培训实效分析和研究讨论

评估从问卷调查和访谈入手, 涉及培训人员的个人培训需求, 在培训前从语言运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理论、实践的提高方面提出问题, 访谈中, 参加该项目的教师兴奋地讲述了他们在英国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 特别是所学习到的教学经验。自身在英国文化的理解、语言技能和课堂主导能力方面都有提高, 感觉自己在英语语言应用上有了信心, 并对如何向学生展示英国文化有了自己的想法, 而且提高了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

1-4题反映了学员在文化体验, 听说能力具有统一的较高期待, 19份问卷显示一致具有较高需求;5-6题反映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方法的期待, 略有差异, 其中选择掌握更多的教学实践方法的学员多于选择掌握语言教学理论的, 比例为37:5, 即37%的学员认为掌握实践方法比学习理论更重要, 5%的学员认为语言教学理论比实践方法重要;第7题显示学员在培训前对专业发展和晋升职称具有很高期待。

从单位培训需求方面的分析显示, 第8题普遍选择校方期待培训后教师能在课程设计或改革中能有所贡献;第9、10题学员选择校方要求会在教学方法和研究方面开设讲座的比例为50%, 第11题调查校方是否要求进行精品课建设, 选择没有此项要求或不确定的占63%, 第12题调查校方是否要求培训后会对新入职的教师培养开展工作, 结果显示60%的校方没有这方面的需求。鉴于这个结果, 笔者观察发现, 很多学校在派出教师培训方面目标不明确, 导致培训与实际需求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

在培训后学员反映, 听力提高的比口语提高的多40%, 分析原因可以看出该项目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聆听教授讲座的途径提高中国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性。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英语运用技能, 在课堂研讨中, 分成学习小组, 这样使得教师有更多大胆发言和锻炼的机会。其次, 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之余学员学员希望增加与专家教师的互动和交流, 还可以通过安排日常生活交流等多种途径来达到锻炼口语的能力。

在调查跨文化适应能力方面, 除1人选择没有体会文化差异外, 95%的选择体验了许多文化差异;调查显示只有16%的学员认为实践教学方法比语言教学理论的学习有收获, 对照教师的培训前的需求, 37%的学员认为掌握实践方法比学习理论更重要, 因此培训后有50%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没有达到提高的需求;从教师科研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查显示, 35%的教师对此保持怀疑态度, 50%的教师认为在个人学术和专业成长方面增加了信心, 而且也提高了能力。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观察, 教师对科研和学术要求, 以及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要求比较突出。在笔者的问卷中, 要求对七大类课程按重要到次要排序, 这七类课程按照开设先后分别为文化导论、教学理论研究、课堂实践教学、讲座 (应用语言学方向) 、教学原则 (Brown著) 、课堂教学观察和学术写作研究。57%的受训学员在课程结束后认为学术写作研究课程是最重要的;32%的学员认为课堂观察研究与课堂实践研究是最重要的;教师认为在今后培训中给予更多时间;认为教学理论研究和文化意识培养重要的只占11%;与此同时,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 选择培训课程中讲座 (应用语言学方向) 属于次重要的学员均为专业英语的教师, 可以印证专业英语教师理论学习需求超过公共英语教师。在今后的项目中应该考虑将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分开培训, 以满足双方实际需求。

5 培训启示和思考

“西部计划”英语教师培训有助于提高跨文化意识, 提高教师的交际能力, 增强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素质, 避免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我国英语教师的外派培训计划还处在起步阶段, 如何设计课程, 校方的培训计划不够详实, 培训方不太了解中国实情, 对教师的学术需求和职业发展期待没有一套很好的量表, 导致课程设置对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急需提高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次, 对培训计划的评估需要进一步完善, 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从而达到培训目的和保证实效。

摘要:本研究以“西部计划”高校英语教师海外培训——阿伯丁项目为研究对象, 首先从学员培训前的需求和专业发展期待入手, 对学员所在院校对培训的要求进行评估, 然后对培训后的实效做出总结, 并尝试性地探讨学员对课程设置的评价。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和如何提高培训实效提出可借鉴的思路和基础。

关键词:需求分析,培训评估,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霞.教师培训学习结果的多维度解析[J].教育科学, 2011 (4) :35-38.

上一篇:工业铁粉下一篇:语言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