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海外

2024-11-06

海外看海外(共12篇)

海外看海外 篇1

摘要:粮食安全是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 国内耕地面积下降的同时, 海外种粮讨论日益激烈。笔者主要从海外种粮事件回顾入手, 揭示国内粮食耕种现状, 包括耕地面积和种粮收益变化;具体分析海外种粮的利弊;最后指出应充分利用本国耕地资源, 有效发挥粮食价格信号作用, 采用“政府租地+农民种地”模式海外种粮, 适当补充国内粮食供给。

关键词:海外种粮,耕地面积,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 粮食历来是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上个世纪90年代,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赖斯特·布朗耸人听闻的报告《谁来养活中国》, 曾将世界的眼光聚焦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中国, 在今天全球粮荒愈演愈烈, 粮价日益高涨的国际环境下, 粮食安全再度摆上议程。

虽然中国粮食连续4年 (2004~2007) 丰收, 目前无粮荒之忧, 但2007年粮食产量 (50160.3万吨) 与历史最高产量 (1998年51230万吨) 相比还少1069.7万吨。鉴于当前严峻的形势, 海外租地、买地种粮在不少专家、学者的争论中由幕后走到台前。政府方面也在不断提及鼓励中国农业企业到海外租地种粮或买地种粮。早在2003年年初,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传出消息, “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发土地、林业、渔业等资源, 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贸易”。2008年4月22日, 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 有农业部官员就透露政府部门正在探讨相关的鼓励政策, 鼓励农业企业到国外通过买地、租地种植粮食, 确保粮食安全。

海外买地、或租地种粮究竟对中国粮食安全有多大程度的保障?一旦出现粮食危机, 是否能够化危为安, 做到“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一、海外种粮历史回顾

海外租地种粮, 历史由来已久。日本、韩国由于自身自然资源的限制, 很早就开始海外租地种粮。如日本20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亚建了农场, 20世纪80年代将垦荒范围延至中国等地。现在日本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地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协议。日本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 相当于日本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左右。我国海外租地种粮的主要尝试可以归纳为表1。

资料来源:由各大报纸资料

从海外投资租地、买地种粮的主体看, 主要是政府部门主导, 如湖北农垦局、陕西农垦局、重庆市政府;也有上市公司, 如新疆新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集团) 有限公司;也有农户个体, 据浙江省农业厅的数据, 目前浙江农民在境外承包土地实施种养的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在“走出去种粮”方式的选择上, 多以资本投资为主, 少有利用我国农业劳动力丰富廉价的相对优势, 对外输出劳动力。投资的目的地主要是非洲、南美洲、南亚等地, 为充分利用当地肥沃丰富的闲置土地、良好的光热条件, 提高当地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主要项目不仅仅是简单的粮食作物种植, 还包括收益丰厚、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种植, 水产、畜禽养殖, 加工等。

二、国内粮食耕种现状分析

1. 耕地面积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我国耕地资源逐年减少。众所周知, 粮食生产是土地密集型产业, 而我国人均耕地2006年仅有1.39亩, 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40%[1]。且农户经营的土地细碎化, 相互不连接地分散在居住地周围, 导致农业生产的规模不经济, 造成面积、时间、燃料和其他物质损失。2003年, 中国农户家庭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7.517亩, 户均拥有地块为5.722块, 平均每块面积为1.314亩, 在有些地区, 农地细碎化现象更为突出。[2]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的有关结果, 从1997年至2006年, 我国耕地从19.5亿亩锐减到18.27亿亩, 10年间净减1.23亿亩, 年均净减少1230万亩[3],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开发区和城市扩张占地为主。1983~2005年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 耕地减少80.56万公顷,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是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4]。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998年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 并于2003年达到最低 (99410千公顷) , 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153969千公顷持续增加到2006年的最高水平157021千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差额随年份的变化如图2所示。

说明这一时期我国耕地利用中, 投入油料、棉花、糖、麻等经济作物生产的耕地面积在增加, 而投入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在下降, 进而说明, 我国近期耕地利用中, 粮食生产的偏好在下降, 而经济产出偏好在上升。由于自2005年之后, 粮食单产基本保持在4500千克/公顷上下波动,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直接导致粮食产量的波动。

2. 种粮收益

尽管近几年中央出台了多项惠农措施, 如取消农业税, 加大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力度等, 仅2004年发放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种补贴共计149亿元, 2005年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 合计发放补贴173亿元。但随着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机会成本的增加, 小规模的粮食种植收益率相对来说越来越低, 并且生产生活成本的上涨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粮食种植收益的增加, 农业政策无法对粮食生产形成有效激励。自1997年以来粮食种植的成本收益如表2所示。

单位:元

注:差额1=平均出售价格-总成本差额2=平均出售价格-现金成本 (2007年为粮食主产区数据) 资料来源:2008中国粮食年鉴

据中国发改委统计, 2007年全年, 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升58.2%、44.4%、45.9%、6.2%, 所有大宗粮食都创下了10年新高。但中国国内粮价并没有放开, 在国际粮价高涨、粮食短缺的同时, 中国东北竟然出现了卖粮难问题。种粮不赚钱, 甚至赔钱, 极大地打击了中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的情况下, 大量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种植两季水稻的江南、华南地区都只种植一季, 甚至在较发达南方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现象, 与粮食供应日益紧缺现象极不协调。据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估计, 到2007年10月, 全国抛荒耕地在9000万亩左右。

三、海外种粮利弊博弈

为什么会选择去海外租地、买地种粮?究其原因是因为理性的经济人认为, 相比于在国内种粮, 海外种粮收益更高。

1. 海外种粮的可行性

首先, 中国农业企业赴海外租地或买地种粮具有现实可行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具备农业海外投资的能力;而且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 拥有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技术, 相比于国外的转基因技术, 中国的种子生产技术如杂交水稻等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农业技术;中国农民中小规模的农垦开发模式也更适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认为, 中国的农业资源既丰富又短缺, 劳动力、技术等资源丰富, 土地、水等资源短缺。而海外种粮可以集中利用非洲、南美洲、南亚等地良好的光热条件、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充沛的水资源, 发挥中国农业资源中劳动力、技术等丰富的优势, 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耕地持续减少、粮食需求缺口大的问题, 同时提高当地落后的农业技术生产水平,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取得双赢。

支持海外种粮的学者认为, 这种形式的粮食像在国外买油田和矿产一样, 一旦出现粮食短缺, 可以定向出售给国内市场, 保障国内的供应, 起到一种战略储备的作用。

2. 海外种粮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观察现有海外种粮的实例, 投资地多为非洲、南美洲、南亚等地, 而不是同样物资丰饶、气候适宜的澳洲、北美洲等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不仅在资源禀赋、财政及物化投入、市场建设等硬性指标方面存在差距, 而且在用人体制、农村组织化程度、管理水平等软指标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导致中国农业企业没有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竞争。而非洲、南美洲、南亚等地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缺少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2) 缺少海外种粮的人才

海外种粮需要大量拥有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经验、熟悉现代企业制度、熟悉当地语言并且了解投资国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产业政策、劳动力资源、税收政策、市场情况、市场营销等的各式各样人才, 中国目前还严重缺乏拥有这些素质的人才。

(3) 缺少经济效益

任何经济行为都讲究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看, 海外种粮缺少经济效益。虽然当地土地、生产资料成本低廉, 但考虑到市场销售半径, 如果这些粮食要在国内粮价低于国际粮价的条件下长途运回国内销售, 农业企业势必会以国际粮价出售才能获利生存, 难以使普通消费者接受, 不能抚平粮价。如果政府从稳定粮价角度考虑, 就必需补贴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之间的差价。计算成本, 这种间接进口的方法是不经济的。如果将海外种粮作为一种战略储备, 不仅定向买卖的做法违背WTO自由贸易的精神, 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粮食危机, 如果投资国为保障本国市场供给, 限制粮食出口, 那就无法保证在海外生产的粮食能够运送回国

四、政策措施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粮食安全一直是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新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 保障粮食安全更加重要。

1. 立足现实, 充分利用耕地, 保证粮食自给

温家宝总理2003年在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那样:“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安全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只有切实保护好耕地, 才能保护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证粮食供给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2007年末我国有人口132129万, 且将进一步增加, 到2030年达到峰值。而耕地面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持续减少, 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据, 1991~2005年的15年间, 我国建设用地累计为5797.4万亩, 随着经济的发展, 建设用地规模还将不断增大。2005年底, 我国实有耕地面积194516.4万亩, 如果到2030年, 我国人口达到高峰16亿, 耕地要保有187123万亩才能满足包括食物消费和工业原料等在内的经济发展的需要[5]。

而且, 由于种粮收益低, 很多良田都被外出务工的农民抛荒, 或只部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条件, 减少了粮食收获总量。研究表明, 全国农田整理系数为2.6~3.6, 可净增加耕地298.38万~413.13万公顷 (4475.7万~6196.95万亩) , 另外通过开展村庄整理, 近期 (2010年) 可净增加耕地的潜力为169.21万~283.96万公顷 (2538.15万~4259.4万亩) [6]。

外出务工农民可以通过将零散的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 增加部分收益, 减少抛荒现象。而且, 土地集中耕种、“化零为整”, 不仅能够统一管理, 集中机械化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 发挥规模效应, 从而降低耕种成本, 而且有利于培养现代农民, 和快速发展的世界农业接轨, 增加中国农民的竞争力。

2. 政府减少粮价干预, 发挥价格信号作用

政府应对粮食种植面积波动、粮食产量变化导致的市场供需不均衡、粮价涨跌的主要措施就是释放或增加粮食库存, 用以平抑粮价波动。这样虽然暂时稳住了价格, 但中国分散的广大农民面对失灵的价格信号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会进一步减少粮食种植。在粮食库存和粮食产量下降的同时, 使得粮食供需缺口更大, 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价格暴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钟甫宁教授认为解决粮食短缺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供不应求的价格上涨信息顺畅地传递给生产者[7]。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增加种粮的经济效益, 让上扬的价格引导农民扩大种粮规模, 保障粮食供给, 确保粮食安全。

3. 采用“政府租地+农民种地”模式

海外租地、买地种粮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中国当前外汇储备充足, 可以通过采用“政府租地+农民种地”模式, 对外输出资本、劳动力。不仅可以利用中国农业劳动力丰富的相对优势, 部分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避免个体农户海外种粮交易成本过高、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的弊端, 而且在这种模式下, 海外种粮可以不计成本, 起到战略储备的作用, 作为国内粮食供应体系的一个补充。同时, 海外种粮利于中国农业经济进入全球农业大循环。

参考文献

[1]龚子同, 陈鸿昭, 张甘霖, 赵玉国.保护耕地:问题、症结和途径--谈我国1.2亿公顷耕地的警戒线[J].生态环境, 2007, 16 (5) .

[2]李功奎, 钟甫宁.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基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4.

[3]吴正红, 燕新程.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11.

[4]朱莉芬, 黄季.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2) .

[5]王慧霞, 赵然芬.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9.

[6]黄小虎.中国土地管理研究:下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337-341.

[7]徐海慧.海外租地种粮被指得不偿失[N].国际金融报, 2008, 5 (9) .

海外看海外 篇2

所在位置:美国,旧金山市

学校设置类型:

创建时间:1855年

学历:

学校性质:私立

学生人数:8772人

院校地址: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Offices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Admission 2130 Fulton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17-1088 USA 本科招生办: 电话:+1(415)422-6563 传真:+1(415)422-6888 邮箱:internationaladmission@

出国()为即将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留学新闻:《看高考成绩选海外大学》07月05日报道。 上周末,高考分数已经公布,对于准备出国留学的高考生来说,怎样选择与高考成绩匹配的海外大学呢?新东方前途留学市场部负责人李浚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解决方案。

高考成绩:“一本”重点线以上

●申请目标:全球Top50顶尖院校

●申请规划:

美国――如果准备申请明年春季开学的名校,要抓紧准备托福、SAT考试,也可以选择“有条件录取”、社区大学等途径,入读正式课程后再转学到排名50至100位的名校。

英国――名校预科是日后进入全英前20位顶级名校的“跳板”。

澳大利亚――除预科外,雅思达到6.5分的话,也可以直接申请悉尼大学、西澳大学、麦考瑞大学等澳大利亚名校。

高考成绩:“一本”与“二本”之间

●申请目标:世界百强名校或各国排名前30位的院校

●申请规划:

美国――排名前300位的学校,如旧金山大学、俄亥俄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等。

英国――综合排名前30的学校,如埃克塞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东英吉利大学、莱斯特大学等。

法国――通过“预科+本科课程”的方式进入教育质量较高的公立大学,或者直接入读英文授课的高等商学院课程。

加拿大――可选曼尼托巴大学(出国 )、布鲁克大学(出国 )等。

高考成绩:“二本”与专科之间

●申请目标: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较好的本科院校或应用文理学院

●申请规划:

美国――申请四年制大学的“有条件录取”项目,先修读约一年的语言,再进入大学课程。

加拿大――如果关注职业教育,首选应用文理学院,获得大专文凭后可考虑在国外就业。如果想继续求学,可申请学分减免插读到大学,获学士学位。

澳大利亚、新西兰――先赴澳新完成一年的大学文凭快捷课程,然后再升读大学本科第二年,三年时间就能拿到本科学位。

高考成绩:未上线

●申请目标:海外大学预科学院或“双录取”项目

●申请规划:

看海外游子如何过春节 篇3

光阴荏苒,桃符更新。不知不觉中,鼠年春节悄然走来。

春节是全球华人共同欢庆的重大传统佳节,尤其对于海外游子来说,纵然人在他乡,但是与故土与中华传统文化总有一种难以割舍又挥之不去的情结在维系,春节便是其重要的纽带之一。在游子们的心目中,那些名目繁多、花样奇特的洋节日,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取代中国春节之位置的。

事实正是如此。中国人不论人在哪里,去向何方,工作再忙,事情再多,时间再紧,也会以各种方式庆祝春节这个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的传统节日。生活在瑞典维市的学者学人、华侨华人,每年春节都习惯组织起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举办辞旧迎新晚会,共品传统文化盛宴,同享新春佳节浓情。鼠年春节也不例外。为了将鼠年的春节晚会办得有声有色,协会理事会提前两个月就开始了晚会的筹划工作。

晚会于2月9日举行。游子们满怀思乡念亲的浓浓深情,身着节日盛装,以友情代亲情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晚会期间,大家如同兄弟姐妹般,一起吃团圆饭,一起包饺子,一起自娱自乐,一起放声高歌,聚会大厅自始至终沉浸在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中国年味氛围之中。包饺子的一幕更是展示了传统的文化气息,浓浓的中国年味,场面尤为动人。大家不论相识与不相识都踊跃参与,争相动手,亲自体验传统节日的生活情趣,切身感受中华年文化的诱人魅力,一任思亲念家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彰显和释放。

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不只是在国内传承和发扬,在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坚守。众多的海外游子任凭浪迹天涯海角,那种深植于心的中华文化之根牵连着、影响着和感召着自己。例如每逢新春佳节或中秋节,游子们会感到一种脉脉的温情在涌动,一种浓浓的乡恋被唤起。

过年项佳谷(奥地利维也纳)

“快点,不然我们不等你了!”

小伙伴在外面大声地招呼着,妈妈手上的针线还连着我的衣服,我拧着脖子对着窗外喊道:“马上就来啦!”妈妈怎么这么慢,我急得直跺脚。

一脚踩了个空,原来是一场梦。通常在我的梦里,人物、场景是虚幻不清的,可是这个场景却是那么的真切,因为它实在是我经历了多少次的事情。在海外生活了这么多年,开始的年头里挺喜欢这里的圣诞节和复活节,呆的时间越长越是怀念家乡的春节。

想起小时候,每年过年,妈妈都要给我们姊妹3个每人做一件新衣服,妈妈每周工作6天,星期天要打扫卫生,还要缝缝补补,那会儿的衣服怎么那么爱破?真不知道她用什么时间做新衣服。多少个大年三十,吃完了年夜饭,我们都上床睡觉了,妈妈还在灯下给我们做新衣服。大年初一醒来第一件事,就要看看床头有没有新衣服。许多次,衣服是做好了,可是扣子没来得及钉,妈妈做了大半夜衣服,累得眼睛也睁不开了。于是就出现了上面那样的梦境。记得好多次,都是初一早上先用线暂时缝上,晚上再钉扣子。

年初一一大早,小孩们就要穿着新衣服成群结队,在院子里从这家串到那家地去拜年,说是去拜年,实际上就是去搜罗吃的,花生、瓜子、花生糖、炒米糖、水果糖……有的人家还给上海带来的奶油糖呢。这会儿,就要看谁的口袋大了。每次年前我都不忘了央告妈妈,新衣服口袋要做大一点,妈妈好像总也记不得,我的衣服口袋总是比别人小。现在想想,可能别的小伙伴也是这么想的。

听说国内现在年味淡了,这一方面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需要到过年才能吃好的穿好的,可是另一方面,又让人觉得有点遗憾。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文化,是民族情感的一个载体。就像国外的圣诞节、复活节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期盼、乐趣和遐想一样,春节对中国的孩子甚至对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愿鼠年春节多一些年味。

今年大洋彼岸过春节谷世强(美国费城)

定居美国十多年,几次在家乡天津与父母家人过春节,放鞭炮、包饺子、看春节晚会、与兄嫂举杯给父母拜年祝寿的感觉真好,真难忘!

虽然现在美国飞北京的航班不少,“常回家看看”越来越方便,但鼠年春节我们在大洋彼岸过。春节我们无法回国与家人团聚,这里的华人同胞有条件的都会聚集一堂在异国它乡欢庆传统佳节。

我太太所在的费城郊外华人基督教会有许多学习小组,每逢“圣诞节”、“春节”等就会在小组某个成员家聚餐。鼠年春节在我家过,我太太在与她们学习小组的“女士一族”们商量谁和面、谁带三鲜馅、谁还会擀饺子皮等“细节”。是啊,十多家,几十口子人光靠我们家准备的三鲜馅手包水饺当然不够。通常,来聚餐的各家各户都会带来自己家的拿手菜,从凉拌菜到自己现烤的蛋糕都有,还有烤年糕嘞。

在异乡的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老家是北京的、内蒙古的、江苏的、河北的、河南的什么地方都有。在我家聚餐迎新春,我也得另外奉献个“豆豉扣肉”、 “天津粉皮”之类的自家“名菜”不是?

在费城中国城的华人商店或者在费城郊外多家规模很大的华人超市,国内食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从贵州出产的“老干妈”牌辣椒油到北京来的“王致和”腐乳和芝麻酱,甚至天津麻花、“傻子”瓜子,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不贵。而过年要吃的柿饼、芝麻糖、炒花生、大白兔牌奶糖等也都样样齐全。在中国店也可以随时买到各种豆腐甚至苦瓜、鲜藕和油菜等,这对冲淡我们华人的“乡愁”帮了大忙。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春节在我家过,我们这一群在海外的华人同胞们举杯给家乡父老拜年!我们也祝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红红火火才不会寂寞石莹(美国)

今年是我第一次离开家过春节,没有家人、亲戚,只有老公在身边;没有烟花爆竹的喧闹,只能打电话与家人联系;早上看春晚,动手准备年饭,不过我还是要自己搞点气氛。在超市买来红色A4纸和白板笔,用来写春联,加上一包红色餐巾纸,是要剪窗花的。回到家,把纸裁剪好,按照在网上找到的春联,一张张地写好。哈哈,在大学时有书法课,没想到在毕业后还真用上了。虽然开始不习惯白板笔,写出来的字怪怪的,很难看,还好,我只浪费了几张后,终于能模仿出毛笔的样子了。我一时高兴就写了好多份。家里贴了5副,给老公办公室送去一副,朋友们每家一副。还有窗花,我把一包餐巾纸都剪了,大概有70多个吧。分给大家一些,剩下的就全贴自己家了,卧室、厨房、客厅、冰箱、厕所……朋友们来参观都说我布置得漂亮。离乡背井,要布置得红红火火的心里才不会寂寞啊。

年二十九晚上,我和老公就开始往国内打电话挨家拜年。到年三十早上,我很早就起来了,老公帮我把电

脑网络电视调到CCTV-1,然后就去研究室了。我自己摆好椅子,周围放满小吃和饮料,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坐好等着春晚的开始。今年的春晚是真不错,尤其喜欢这次的舞台设计,整体上的视觉感受是一震撼、唯美。语言类节目也都个个是精品。到了晚上,几个朋友小小的聚了一下,我炒了几个小菜,烧上火锅,鱼呀肉呀往锅里一扔,开瓶从家里带来的剑南春,就算是年夜饭了,然后陪各位上班族又欣赏了一遍春晚。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吃着朋友带来的饺子,还真有在家过年的感觉和气氛!

春节,众多节日中最重要的一天,我们就是这样度过的。我会记住它!

爆竹声声延新晨(加拿大)

回到家乡已经几个月了,正好是2007年和2008年的新旧交接。这几个星期以来,几乎每个周末的凌晨,都被阵阵爆竹声从梦中唤醒,然后就再也无法入睡。

睡不着,脑子里就很兴奋,开始天马行空。想着终于可以和父母家人一起团聚过春节了;想着这又听到家乡过年时的爆竹声了……

多久没有在故乡过年了?算一算,已经10年了。10年以后,我又能在故乡和父母家人一起过年了。今年父亲已经80岁了,母亲也近80了,每天我陪伴在他们的身边,看着他们白发苍苍,满是皱纹的脸,我多么希望他们能永远健康长寿,我更希望能年年陪他们一起过年。

爆竹声声辞旧岁,瑞雪飘飘迎丰年。小时候最喜欢过年,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那时虽然生活不富裕,可小孩子家,却有盼头。而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可是,盼过年的心却一天比一天淡了。

然而,爆竹声在告诉我们,年就到了。听着外面那一声接一声的噼噼啪啪响,无论如何,我是再也不能入睡了。过年了,我也要去放鞭炮了!

欢笑在同一刻张惠(美国纽约)

农历大年三十还没来到,我们这些海外学子就开始口耳相传一件大事。什么事?约时间一起在网上看春节联欢晚会。要说这可有点奇怪,因为想看春晚的各个专业都有;而且好多还是在国内对春晚“不感冒”的。

海外看海外 篇4

一、选秀模式拓展:从表演选秀到技能选秀

一般认为,选秀节目主要是表演选秀。表演是一种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活动,代表性门类通常是音乐和舞蹈,有时将杂技、武术、魔术等划入表演活动的范畴。例如,《美国偶像》就是典型的歌唱表演主题,表演内容以流行歌曲为主;而《美国达人》中的表演则是广义上的、泛化的才艺表演。以《美国偶像》、《美国达人》为代表的选秀节目以平民百姓为“海选”对象,其特点是草根和造星;与“平民选秀”理念反其道而行之的,是“明星选秀”,英国BBC的《快来跳舞》(Strictly Come Dancing)、美国ABC的《与明星跳舞》(Dancing with the Stars)、FOX的《与明星滑冰》(Skating With Ce le britie s)等皆为此类。无论是“平民选秀”,还是“明星选秀”,都是表演选秀。而与此同属海外热门节目的是技能选秀。在这类节目中,最具盛名的是由纽约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主持的《学徒》,其参与者是来自美国各地的年轻的职业经理人。由于此类节目的出现,电视选秀的对象也由艺人(或具有某项特殊才艺的普通人),扩展到各行各业无处不在的职业人士。

经过精心策划,现实生活和日常生产劳动中的各项技能都可以成为电视游戏的内容。例如:《天桥骄子》(Project Runw ay)是关于“衣”的选秀,12位设计新人为即将到来的纽约秋季时装周展开激烈竞争;《地狱厨房》(Hell’s Kitchen)是关于“食”的选秀,脾气暴躁的名厨戈登·拉姆齐将在一群厨艺爱好者中选出一人担任新餐馆的厨师长;《创意巅峰》(Top Design)是关于“住”的选秀,室内设计界的新秀为最终胜出而施展浑身解数;《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是关于“行”的选秀,由双人搭档进行环游世界的比赛和冒险。从最早的表演选秀到今天的“无不可秀”,欧美电视选秀的节目模式已日趋多元化。

电视选秀的本质是一种娱乐游戏。唯物主义认为,游戏源于生产劳动。将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或竞争角逐进行游戏化的加工,以戏仿的方式获取娱乐体验,这就是游戏。现实生活充满竞争,各行各业,每个领域,人与人的竞争,人与环境的斗争无处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能是比表演更为普遍也更贴近大众的技艺。只要精心设计,从中抽象出一个游戏框架来,哪怕是“衣食住行”之类的日常琐事,也能设计出选秀节目。

作为一种艺术行为,表演与日常生活(如职业技能)有所区别。表演天生具有娱乐性和被观看的属性,重在审美;技能则常以日常生活为对象,强调实用。正因为如此,虽然两类节目都会融入选拔或竞技元素,但节目模式有所区别。以《创意巅峰》为例,参赛者将直面各种设计任务,如为神秘嘉宾打造专属房间,设计儿童房的游乐世界,主题聚会设计,都会饭店房间与豪宅设计等,他们的作品将受到设计界名师的检验及评论,整个过程真实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严苛的选拔,最终获胜者将获得现金奖以及著名设计工作室的职位。与此类似,大量技能选秀节目选用“完成任务———记录”或“情境体验———偷窥”的节目模式,而表演选秀多选用“才艺表演———观看”的模式。在我国,央视的《互动空间·电视超人》先后策划了“火锅超人”、“筷子超人”、“品茶超人”等多个竞技主题,打造出常态化的真人技能选秀赛。虽然从节目模式的选择上看,其保留了表演类节目的一些元素,但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选秀主题创新:从流行主题到民族主题

民族性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属性,电视节目可能是最民族化的文化产品。原Fremantle传媒公司CEO汤姆·格特瑞奇认为:“《美国偶像》就好像麦当劳或者星巴克一样,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1]虽然《美国偶像》等选秀节目在世界范围热播,但流行文化并非电视选秀的唯一主题。当流行歌舞选秀风靡世界的时候,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选秀节目也开始风行。

与欧美热衷于唱歌跳舞的纯娱乐选秀节目相比,阿联酋阿布扎比电视台近年推出的诗歌选秀节目《百万诗人》,则以传播和弘扬阿拉伯民族文化遗产为宗旨。没有绚丽的舞台,《百万诗人》演播现场典雅素净,参赛选手们一律着传统的阿拉伯白色长袍,吟诵原创的奈伯特诗歌,在语言感染力、文学才华乃至思想境界等方面一决高下。节目共设置5位专业评审,由他们对选手的语言表现、诗歌内容和思想内涵进行点评,其中有3位是来自中东等国的著名演讲家,另外两位则是专门从事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学术权威。该节目在海湾各国设置分赛区,以观众短信投票作为评选依据。由于契合民族传统和文化精神,该选秀已成功播出5季,吸引了数千万中东观众。负责策划《百万诗人》的编导马兹鲁阿表示:“阿拉伯民族素有崇尚文学、喜好诗歌的传统,但是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很多年轻人已经渐渐丢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作为媒体工作者,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阿拉伯诗歌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证明,国际风行的真人秀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娱乐节目,同样也可以体现出艺术品位和人文深度。”[2]

除去形式,选秀节目的价值取向完全在于主题的设置,完全可以根据某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设置节目主题。人类社会是由多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组成的多元共同体,各种异质文化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和不同文明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方式。在这一共同体中,源自西方的流行文化借助强有力的商业运作,以及对人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体现出一定的传播强势。随着大众传媒的全球化经营,《美国偶像》、《老大哥》等西方真人秀节目在世界范围持续流行,但即便是在美国本土,非流行文化主题的电视节目也依然受到欢迎,由《美国偶像》策划团队打造的另一档选秀节目《美国发明家》(American Inventor)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这一节目以“美国梦”为主题,成千上万的各年龄段的发明家、修理爱好者、白手起家者纷纷报名参赛。他们在屏幕上展示自己最有价值的发明,从古怪的小玩意,到心脏升温器,一旦获胜,参与者成为发明家的梦想便能成真,他们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也将转变成真实生产的商品。这档海选草根科技发明的电视节目堪称流行文化与民族性格巧妙结合之作。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崇尚发明与探索精神的国度,《美国发明家》正是因为契合了美国国民垦荒、创新的性格而受到好评。

中华民族素以深刻的文化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相对传统的伦理观念著称,而选秀节目则是大众娱乐与草根文化的代名词。那么,如何把流行的现代娱乐节目形态与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让电视选秀与中华传统文化“同频共振”,让普通大众在参与电视娱乐的同时获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已成为中国电视人亟需正视的现实课题。近年来,我国电视界先后推出了以“功夫”、“红歌”、“师道传承”等为主题的选秀节目,在探索选秀节目主题的民族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三、选秀规则变革:从常规票选到另类游戏

规则直接决定着选秀节目情节的走向。从这个角度看,电视选秀节目的关键在于游戏规则的设计。不同的规则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选秀节目的规则与体育比赛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它不设定具体结果,却决定了由它产生的悬念是否吸引观众,以及包括观众在内的全部节目参与者的最终命运。

从规则设计的角度看,《美国偶像》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三合一”模式的成功。首先,在海选阶段,各类水平参差不齐的平民选手本色表演,搞笑场面无不令观众捧腹;其后,在进一步的淘汰遴选阶段,观众通过各种互动方式介入到评选过程中,热线电话和短信参与不断激发收视热情;最后,在紧张激烈的决赛阶段,选手竞争扣人心弦,节目如期达到高潮。《美国偶像》成功之后,世界上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以此为蓝本,推出了自己的选秀节目。如今,这个集娱乐、参与和艺术为一体的规则模式已成为电视才艺选秀的标准模式。当然,在“三合一”选秀模式大行其道的同时,各国电视机构也在嫁接和移植的过程中完成了选秀规则的创新,于是,《美国达人》、《X元素》等相似却又不同的后继者不断出现。

当前,电视选秀正在进入类型化制作的时代。类型是惯例与经验的系统。之所以出现某种类型,是因为某种形式已经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产品必然引起更多仿效,成为惯例;同时,观众根据大量类似的经验,养成一种期待,随着期待的增强,最后转变为规则。但是,类型化制作绝不等于原样“克隆”。从策划与创意的角度看,对节目形态中那些客观存在并容易模仿的要素及规则,进行多元组合,便可能产生出一个新的节目,只有不断错位设计,推陈出新,才能跟上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例如有一档名为《美国最差车手》(America’s Wors t Drive r)的另类节目便颇吸引眼球。每周,来自美国某座城市的4位司机被亲朋好友推荐到节目中,通过一系列驾驶方面的测试,确定其是否是“本市最差车手”。一旦被评为“最差”,他的汽车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残忍地销毁。当季节目的最后,来自全美的“最差车手”们将会聚洛杉矶,通过比拼车技,赢取一辆新车,而排名最后的倒霉鬼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最差车手”。这档节目的成功要诀在于创新规则,变选优为选劣,反其道而行之。

一般说来,选秀节目的淘汰与选拔环节有四种常见机制。“一是达标淘汰;二是评委裁定;三是观众票选;四是同伴裁决。达标淘汰,即事先确定游戏‘过关’的标准,如果竞争者无法达标则遭淘汰,达标者进入下一轮;评委裁定较为传统,是竞技类节目最常见的淘汰与选拔方式;观众裁决多使用互动手段,由观众投票决定,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选手的人气状况;同伴裁决则由内部投票进行表决,是游戏残酷竞争性的集中体现”。[3]当前,不少海外流行节目综合使用上述多种方式,以强化节目的悬念和竞争性。在规则“变脸”的过程中,也有的节目采用记分方式,变“汰劣”为“选优”,最后获胜者获得大奖;还有的游戏规则是在淘汰的同时进行选拔,让被选拔出来的人具有豁免权或投票权,如让优胜者获得豁免权,被淘汰者从非优胜者的群体中产生,甚至,优胜者最后有淘汰别人的特殊权利。在选秀节目策划与生产的过程中,规则之变既是适应社会文化风潮进行的调整,也是对观众不断变化口味的迎合,更是对同质化节目竞争压力的反抗。

综上所述,海外电视选秀正朝着更贴近受众日常生活体验,更注重民族文化传统,更强调规则与形式创新的方向发展,其中暗含的节目形态变化值得关注。在国内,优秀的选秀节目创意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娱乐节目低层次拷贝,互相撞车,进而造成重复投资、带来资源的浪费。在原创能力相对低下的当下,国内电视机构模仿和引进欧美的电视版式无可厚非,但只有善于在改造加工的过程中求新、求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受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王亚雪“.美国偶像”:造钱机器[J].互联网周刊,2005(30).

[2]李震.诗歌文化选秀节目火爆阿拉伯世界[EB/OL].(2007-09-06)[2011-08-15].http://news.sohu.com/20070906/n251986806.shtml.

海外看海外 篇5

一, 公司状况了解

1.通过公司目录介绍和网站信息认识公司的历史发展情况,了解公司架构以及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运作操作流程。

2.经现场实习参与了解各环节流程,如销售,研发技术,财务,采购,生产体系,计划,品质控制,物流等部门工作流程,认识在后续工作开展中所需协配的相关人员,尽快熟悉公司工作环境让自己融入公司,以便为后续的业务开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二, 五金产品认识

1.认识产品状况:认识主要产品目录。通过前期的现场实习,深入了解公司产品,全面了解系列产品种类,分类,名称,规格,型号,产品价格定位或价格构成分解等;

2.认识产品特性:认识产品工艺流程,产品功能特点和性能,基本参数,各项产品出口指标,产品的包装等。

3.认识产品生产过程:了解成熟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和新产品或开发产品的周期,相应物料资源及原料的供应情况,生产条件和产能等信息。

4.认识产品出口操作流程:了解产品区域差异标准,产品出口流程,掌握产品的相关专业术语,结合产品竞争力的特点和自身在贸易业务拓展的经验进行有效的细化来分类。

5.产品全面归纳总结:根据全部系列产品情况,结合双语进行总结归纳,为产品海外业务开展提供最有利的,全面的产品信息沟通支持。

三, 五金市场认识了解

1. 行业现状:通过收集国内同行业之间的信息资料,行业协会或海关数据记录等多方面途径获取行业市场供求信息情况,了解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根据行业现状制定相应的开展思路和步骤。

2. 行业政策法规:了解行业产品的国家支持政策和在进口国对产品的限制或优惠政策及法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分类拓展,使产品效益最大化。

3. 市场设定:根据海外区域消费水平,人口分布,方式,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来制定划分市场: 重点市场,潜力市场,关注市场等,要有重点有针对开展,不盲目随意性开发。

4. 市场趋势预测:分析不同区域市场现状,间接或直接了解产品所处市场的发展阶段,划分空白,新开发,高增长,成熟,饱和等五类市场,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开拓。

四, 五金市场竞争分析

1. 竞争市场份额分析:从国内出口同行和海外本土市场情况细分竞争者市场份额。通过对各项市场数据的对比收集分析,制定灵活合适的有效市场开发思路。

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了解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信息,如公司规模实力,产品特点情况,产品优势和劣势,市场占有率和价格定位等,从而制定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3. 潜在竞争对手和市场变化分析:重视较小的潜在竞争对手,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市场变化,保证自身的竞争力。

4. 自身产品竞争优势: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提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改进,并让自身特点优势综合提升,以确保产品竞争力在行业领先。

五, 五金市场业务开发

1.制定开发思路:

1)根据公司五金产品自身定位锁定目标区域市场,发掘新市场目标,同时进行目标市场筛选;应要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分析,可聘请当地知名咨询机构、顾问公司进行协助,以取得第一手详细真实资料。

2)细致全面的国际区域市场分析,把握每个海外开发机遇,进行海外市场的.国别划分,从而进行可行有效的当地市场实地调研开发。

3)根据资料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五金产品要求标准的差异化,对整体市场进行层级划分及制定相应的开拓方法。

4)利用资源地理优势,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如人口,经济,文化,习惯等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灵活开发策略。

5)以中端产品要求的区域市场为突破口,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目标市场开拓,以点带面;同时了解发达国家区域的相对高端产品需求情况,同步提升自身产品技术品质和标准以满足高端产品市场需要,为公司带动新业务增长。

2.制定市场开发计划:

根据公司市场发展的方向,结合自身对海外业务开展的思路制定最合适我司产品的新市场规划。主要分为三大方面计划:

1)首先以中国附近国家区域为主要目标市场,东南亚区域为核心,人口数庞大,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对整片区域制定细分开发步骤计划,特别以印度,孟加拉,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为开发重点,辐射其他周边国家区域。对细分的区域市场分别进行消费群体,消费方式和习惯,相应消费人口结构,文化等背景的对比分析归纳,深度挖掘市场信息,制定最有效可行的业务开展方式。

2)同时对中东,非洲,东欧,拉美等部分有潜力的市场进行有步骤的开发规划,制定开发进度计划,并把规划落到实处,通过多种渠道途径进行开发。

3)同步关注发达国家区域市场的需求信息,最新产品市场的动态,对其高端高品质的产品进行认识了解对比,提升公司自身产品研发技术,设计水平,产品品质与档次,寻求向更高端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并同步提升公司自身品牌形象口碑。

3.市场开发途径:

对外业务开发的途径与渠道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别,不同的区域情况采用的方式会有差异化,要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有效的施行。

1)结合过往开拓市场途径的经验可以

①通过常用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但公司需要结合平台类别产品优势来进行最合理的选择;

②通过参加国际同类产品专业性展会,能直接面对同行买家,相比效果较好;

③通过参与国内行业性或者对外型展会,能面对买家或者贸易商,并能了解行业情况,能取得一定效果;

④通过参与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平台及发布的信息。

⑤通过直接网络搜索平台进行行业采购信息的搜索,然后对接跟进开展,

⑥通过参与行业资讯信息论坛,留下供应商信息资料,

⑦通过行业杂志海外宣传版本,或海外同类产品相关杂志宣传等途径。

2)鉴于以上的开发途径方式都普遍为公司所采用。面对如今内外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多数企业和公司是相对被动的,对新目标市场的客户资源挖掘开发还是相对间接缓慢,公司在开发上可尝试定期周期性到目标开发区域市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充分挖掘对应产品的流通环节,产品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等,可利用当地廉价人力进行协作开展。

4.开发跟进管理:

1)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每个目标区域市场开发进度进行定期的归纳,总结经验与不足,及时进行灵活调整。

2) 对开发中的客户进行分类归档,划分重点与潜在,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跟进。

3) 制定月度,季度开发计划,制定销售目标计划,明确落实开发组员目标任务。

六,团队组织建设

建立团队首先团队必须拥有共同的目标,一个完善的良性制度。

1)组建团队需要选择合适的人员,需有共同的方向与目标。

2)通过团队培训,特别在技能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制定一个合理的薪酬奖励体系,激发团队成员积极性,提升效率。

4)团队建设需要共同参与,建立和谐氛围,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团队更需要群策群力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最可行有效的建议思路。

5)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目标与任务,制定工作的计划与安排并落到实处执行。

6)团队负责人建立共同目标观念,做好整个团队的统筹安排与计划并落实执行力,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提高团体凝聚力,调动积极性,同步鼓励成员,给予支持,让团队内部形成健康竞争。

七,服务跟进

1.建立每个客户个性服务资料档案,设定客户信息数据库,以便能及时跟进,有效服务于客户,加强与客户间的良好关系。

2.及时了解客户需求情况,快速有效提供客户产品信息,并向客户提出良好合理化可行性建议。

3.在产品售后阶段,需要定时关注产品在客户市场的情况,了解产品在消费市场最新态势,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等。

4.配备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跟进体系,在市场开发中或业务稳定发展中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小结:

从国企海外投资看国家利益得失 篇6

有消息称: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88.1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流量的5.2%,其中国有企业占海外投资的70%,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跃居全球第五。

有海外媒体撰文称,国企海外投资是与中国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不过如果缺少约束,国企也会疯狂地追求利润,尤其是当企业逐渐成为小规模的利益集团时,企业利益就会伤害国家的利益。

此前缅甸叫停由中国投资300亿元人民币兴建的密松大坝,国际反应大多倾向缅甸政府。

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论述国企海外投资问题时指出,缺乏经验、好大喜功、缺乏人才、官僚作风、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资本外逃是投资失败的国有企业的六大通病。

中国似乎有必要反思国企海外拓展的模式和方法。

风险频发

在一些人看来,近些年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风险加大,动辄以威胁国家战略安全为由,使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海外商务行为频频受阻,导致中国海外投资风险频发。

观察可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方式主要集中在收购资源、市场拓展及收购单一资产方面,但收购资源往往引起竞争对手的抵制,并进一步导致海外投资成本上升。特别是在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外币贬值的趋势下,国企海外投资面临的汇兑风险愈发突出。

此外,国企海外投资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国家与地区,这些地区大多面临国家政局动荡等不可抗力风险。面对日益复杂的海外投资环境,活动投入大、周期长的相关企业成本开支骤增。

近些年,国企巨头投资海外项目数以百计,投资金额累计更高达数百亿美元。而相关报告却显示,很多投资项目呈亏损状态。更有意味的是,在垄断、政策优惠的庇佑下,这些国企在国内市场则从未停止牟取巨额利润。

2008年6月,中国与沙特政府签署《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协定》。其中麦加轻轨项目施工方由中铁建负责。

中铁建内部人士曾提到:“中国铁建高层多次表示,这一项目已经超出了企业间的商务行为,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是一项政治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曾报道:虽然中国铁建大多数海外项目都是雇佣当地员工,但为了确保工期,公司特意从国内派出了大批员工。

为了赢得更多中东市场份额,中国铁建在沙特轻轨项目上投下重注。

然而,忽视了风险评估和管控最终令中铁建亏损近42亿元。

从宏观的局面来看,中国国企海外投资,缺乏根本的战略意识。

战略缺失

从长期经验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非常低,意味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综合效益较差,严重缺乏海外投资的技术优势。

国资管理专家刘仪舜对记者称,过去中国对亚非国家投资属援外行为,多从政治上出发。即便现在也是由国家政策性银行负责资金运作,经两国政府协商,确定由中方企业承建异国项目,并向银行贷款开工建设。

中国素有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当年曾不计成本免费为非洲贫困国家提供援助。但当下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中国并不是海外投资大国,况且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建设,往往被冠以扶助当地经济的名义,此举并非市场经济行为,投资即抱有回报期望的心理,与免费扶助的现实有着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况且,中国相关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尤其是投资方面的国际经验更少。在法律、税收、金融融资方面的经验更是欠缺。对国际环境不熟悉,缺乏信息和渠道,包括内部专业人才和外部咨询力量,更缺乏系统完整的战略规划,

视野和战略的缺失,导致在遇到政治、社会环境、法律、税收等方面的障碍后,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缘由归结于当地的排外主义乃至政治歧视,并进一步引发了国企海外投资的困境。

此外,企业在劳务模式、监管模式等方面多有不足。

劳务模式之弊

选择大规模的异国普通工人劳务输出,并以企业行为整体到他国务工的行为,被观察人士认为值得商榷。况且,这些企业在海外,大多将自己设置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王国,缺乏与所在国的有效沟通。而出于保护本国劳动者利益考虑,各国正在不断收紧劳工签证政策,特别是对低技能建筑工人的工作许可越来越严。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用工机制需要思考。

此外,中国海外投资国企在当地多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基础工程建设等行业。而相关行业在任何一个国家,多是被政府控制的产业。国企在无经营管理优势、无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参与海外竞投工程项目,无非依仗劳动力成本低廉。但大量外国劳务工人涌入当地,除当权者获利外,亦导致当地国民失业率高企,并刺激民族情绪,引发冲突,进一步加深当地民众对中国企业的排斥心理。中国公司除了给当地带去一定的税收外,并不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经济效益,并且经常面临当地民众“环境破坏者”的指责。

参照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跨国公司的经验可知,海外投资所倚靠的技术、管理及品牌优势,国企毫无优势。

不仅如此,国企海外投资还面临监管空白的困境。

监管空白

与国企海外投资急剧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外国资监管缺乏管控。现行由商务部与国资委、外管局掌管的审批机制中,国资委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外管局关注海外国资的国际收支平衡,商务部决定海外投资审批。但是多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必定导致不同利益出发点引发的各种问题,不能保证海外投资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况且国企海外投资存在着严重的法律漏洞,早已超出市场规律本身的风险。原本海外投资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方面应该有极其苛刻的监管程序,海外投资项目的进展应有专人监督、实时跟踪、定期报告、及时公告。但基于淡化官方色彩等考虑,国企海外投资多以私企名义代持股份,将巨额国有资产的安全置于个人手中,国资安全前景堪忧。

在缺乏相关法律约束和投资论证程序的情况下,一些国企的海外投资往往没有团队考察及专业论证程序。一旦投资失败,也没有责任主体为此负责,更没有相关团队出面对公众进行程序解释,更遑论道歉与反思了。

此外,被国外广泛指责的中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腐败问题,成为近些年的突出矛盾。国企在境内的反腐形势本不乐观,走出国门脱离监管之后,如果听任企业以开拓市场为目的进行违反商业道德的活动,那么国企海外投资的行动无疑是失败的。更何况,派驻海外的企业还有可能成为某些人向海外转移资产,化公为私的重要渠道。

国企是否仍需继续海外投资经营模式?

民企的空间

刘仪舜认为,中国相关部门需要从法律机制、内部机制、管理体制、干部选用等方面加强把控。但是“不能妨碍我们对外开放,因为我们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我们。这是一种国家战略。”

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面向全球寻找资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备力量。但企业在全球的行为必然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的发生,面对一些声音对中国企业“新殖民主义”乃至“中国式掠夺”的指责,相关企业需要在法理、道义乃至经济层面上尽可能的做到未雨绸缪。

此外,刘强调,各国对外企投资本国项目所持政策不同,而众多贪腐行为也易在不规范的交易行为中发生,中方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企业机制是不是科学,是否在规范的市场行为框架中行事。

因此,当务之急,有必要制定相应办法,对国有资产的海外投资进行规范,就投资程序、投资论证、投资责任的明晰和投资范围以及如何分散风险等作出相应规定。在对外投资工作中,应该严格落实责任制,对因主观因素致使投资项目不能正常经营或亏损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罚。

更应明确的是:基于基本的市场行为原则,中国企业“走出去”,只能依靠民营企业。林毅夫建议,在对海外投资的策略上,中国应该以鼓励私企投资为主。私营企业大多产权明确,规模相对较小,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

只有放松资本管制才能让民营资本成为海外投资主力。而政府在企业海外投资中的职能应该逐步转向信息服务、培训业务指导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只有民企真正发展壮大了,国家利益方能在根本上得到稳固与保障。

海外看海外 篇7

韩南钟情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考据, 很多情况下他都能在前人所未勘探的领域挖掘出一些“宝藏”, 这与他对所研究对象的资料收集之全面有很大联系。

首先, 研究对象于韩南来讲并不是单一的, 如李渔研究, 一般学者做的是大量的李渔作品研究以及夹杂着一些对李渔本人轶事的考证。而韩南则从李渔本人入手, 全方位解读了这个明末清初的奇人, 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客观地描述他在古典文献的考证中所获得有关李渔的种种。而不仅仅限于李渔, 韩南在研究这个单一对象时, 对李渔所擅长的戏剧的整个历史进行了概览性地研究, 有时是对不同于李渔的戏剧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比较、探究。比如在该书第七章《“密针线”师》中, 韩南在论述李渔“粗俗的滑稽”这一戏剧技巧时, 对中国戏剧给“粗俗的滑稽”作了铺垫论述:“中国戏剧对于粗俗的滑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它位于底层或卑微人物的‘丑’和‘净’角中间。”不可小觑韩南文中这种点睛之笔, 他往往是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并经过充分的论证后才得出的。像这样的概览性的论述是既充分帮助读者理解李渔的戏论, 也彰显了韩南对中国古典文献资料占有全面的特征。

韩南除了在“面”上能够以宏观的视野掌握有关李渔研究的整个脉络外, 他在将某些个别作品和特点比较时也能够将“点”的分析进行得较为细腻。比如在该书同章节中对李渔作品中的女人的特点进行了着重分析。“李渔作品中的女人是她们自己命运的主人。”而韩南同时将戏剧作品中的女人进行比较的另外两个例子是关汉卿《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和唐《传奇》中的“红拂女”。他承认这两部是李渔的“她们”的先驱者, 但同时也认为中国“没有任何作品可与李渔的戏剧和小说故事中的‘她们’所涵盖的范围相提并论。这段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韩南在充分把握全局后, 对“点”的重点分析, 这其中也包涵了时间上线性的考察即对李渔作品之前的同现象分析、比较。所以韩南能够得出女性解放思想在李渔这儿不是也不仅仅是初探的结论。韩南的论述时常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细节方面的考究以及对于考证功夫的重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时间概念极其敏感, 他在张宏生教授对他的访谈中提到:自己刚开始对白话小说产生兴趣是因为在阅读中经常产生怀疑, 认为不能轻易地对作品的有关时间下定论, 期冀能够对历史进行描述, 整理出历史变化的脉络。韩南在李渔研究的过程中也极大地体现了他这一治学特点。他尤其关注年代, 有时甚至具体到月份或季节。他也尤其注重年代所起的作用, 如韩南很明确地指出:“除了戏剧, 李渔1660年代的作品全都以文言而非白话写成。而有时只是具象化年代在韩南看来仍然不够细致, 他还会对历史上所发生的文学事件进行排序和猜测, 这样对年代的极高把握度使得他在李渔研究中能够创造性地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除了以上可以证明韩南文献涉猎之广外, 研究过程中他对文献版本的注意也可以作为重要的佐证。如《创造李渔》第一章中的第102和103的注释都体现出韩南对李渔研究所运用的版本之考究。他不仅仅在对各种不同版本进行比较, 还在不同年代版本的文献当中寻找差别及差别所形成的原因, 不断地以版本的考究为原点进行深挖。

二.精细的文本讨论

在分析李渔戏剧时, 他都注意到了女性角色发型的独特之处。再如, 他对李渔《闲情偶寄》中的一段戏剧理论作了深刻的分析:“如果人们在‘景’ (外部的场景) 和‘情’ (内部世界的感觉、知觉、思想和情绪等) 之间使用二分法, 正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 李渔关心的主要是后者。”韩南将这里的“情”归结为纯粹的内部事物, 而李渔“设身处地”的所言不止是内部的事物, 我认为景也会成为人物的体验, “内”与“外”在中国传统文学概念中时常被融合在一起。这种不同的理解可以看出中西方差异, 毕竟在我们看来, 李渔期待的景和情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不仅仅展示了他的文本细读能力, 同时也展示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学者的思维。

韩南对中国喜剧给予了极高的艺术评价, 并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小说与戏剧的主流模式, 他觉得李渔的喜剧是李渔作品艺术成就的巅峰。当我们深入韩南的李渔研究文本中时, 可以发现他拥有海外汉学家的研究特点, 即进行诸如上文提及的大量的文本细读, 在文本细读后应用多种理论进行分析, 他在叙述、分析中常常会涉及西方新批评、叙事学和比较文学等丰富的方法理论, 尤其是对叙事学的运用。对李渔其人其事的叙述中韩南展现了他在文中提过的“最弱化的叙事者 (the minimal narrator) ”的特征。韩南对李渔其人轶事的叙述以及李渔作品内容的复述都是点到为止, 不会多作一些冗长的评论或在叙述中流露出多余的情感。韩南会给予叙事者更多的关注, 比如李渔小说中叙事者的特点, 韩南觉得在普遍认为“自我”表现余地很小的作品中, 读者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李渔的存在。李渔作品中的人物本身传达着许多丰富信息, 很多情形下人物存在着“自我指涉”的特点。韩南在对李渔的研究中创设了“模糊化叙事者与作者界限、戏剧化叙述情境”两个概念, 他逐字逐句地对李渔作品内容进行描摹, 对其中“自我”的深挖过程具有极强的层次感。在《创造李渔》第七章《“密针线”师》中探讨了李渔小说中的叙述者、作者以及各种文学作品角色的关系。在一些对李渔小说内容的分析中, 韩南也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许多西方叙事学的专业术语, 如“倒置”、“素材”等。不仅在李渔戏剧的讨论中多次涉及叙事学方面的内容, 对其它小说文本, 韩南似乎也偏好对叙事者的研究。叙事学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于法国始, 人们就一直未停止过对这门学问的研究, 尤其在西方世界, 许多论著都专门研究了叙述者、作者与角色这三者。像米克·巴尔的理论观点与李渔的撰文观点相接近, 认为这三者既密切区分, 又可互相转化。而韩南运用叙事学理论研究李渔小说,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可以说是走在前列的人。

三.新颖的研究视角

韩南作为杰出的海外汉学家,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当然有自己独到的视角, 尤其是李渔研究。他在研究李渔时不仅是细致入微, 更是将细致入微的习惯融入到了他新颖巧妙地视角中。他对作品研究的切入角度也更偏向于独创性的角度。这在《“密针线”师》一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而韩南的这种独创性角度与李渔的某些观点是相吻合的。在李渔研究上韩南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独辟蹊径的这一特点可从《创造李渔》中的一个细节处体现, 第八章中他采用英文单词“essay”来定义李渔专长的作品类型。运用一个英文单词即可以表达出李渔作品特点, 又巧妙地定义其因概念模糊难以用中文定义的李渔专长的作品类型;西方世界对本源问题的探索和对定义的酷爱使得海外汉学家如韩南总是能挖掘出新奇的角度。像这类直接跨越语言的糅合创新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不但带领读者了解了李渔专长的作品类型, 而且在中西文化外的第三个维度使本来无法被定义的概念得到较为贴切的定义。

韩南对李渔的研究新颖之处在《创造李渔》一书中随处可见, 其中大都是独创性的见解, 他偏好对第一手资料的直接理解而不是拾他人语慧。韩南的研究对象李渔本身也是个酷爱新奇的人, 所以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这一点吻合时也确实可以迸发出不少火花。

摘要:韩南对李渔作品的评价较高, 他对李渔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在韩南的中文译著《创造李渔》中, 李渔的形象及其作品特点被分析得淋漓尽致。该书不仅展现了汉学家韩南对中国古典作品的研究力道, 也一定程度上以海外汉学家的崭新视角为李渔作品重新作注。

关键词:《创造李渔》,韩南,考证,文本,视角

参考文献

[1] .韩南:《创造李渔》 (杨光辉译)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2] .浙江古籍出版社编《李渔全集》卷一, 卷二, 卷四, 卷五, 卷九,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3]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与导论》 (万千校、谭君强译)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海外看海外 篇8

高岑的作品存世不多, 分散收藏在国内的各大博物馆中。流失海外的作品目前所见有四件:

《临宋元十二家山水图》册纸本水墨设色每页15.1×18.1厘米现藏德国柏林东亚美术馆。

《金陵胜迹图》册纸本水墨设色每页21.6×31.3厘米现藏美国密西根大学美术馆。

《临郭熙山水》轴绢本设色168×48厘米现藏日本私人处。

《山水图》册纸本水墨24.7×32.2厘米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

《金陵胜迹图》册二十五页, 分别描绘了金陵及周边地区的风景名胜;《山水图》册是与胡玉昆、陈洪绶、七处、施霖的合册, 其中高岑两册。本文仅就《临郭熙山水》轴、《临宋元十二家山水图》册两件作品作些探讨。

《临郭熙山水图》左上款署:“临郭河阳笔。石城高岑。”画面近景几块大石突起, 树木繁茂。一座小桥连接起由右至左迂回的小径。老者持仗独立, 似在观赏山中美妙的风景。中景飞泉直泻, 屋宇隐现。远处一座山峰突兀而起, 使整个画面顿时有压迫之感。此画构图与其另一件作品《秋山万木图》轴 (南京博物院藏) 十分相近。均是受到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影响。此作虽说是临郭熙, 仅仅山石用了鬼脸皴, 树木溪桥流水则是写生得来的南方自然景象, 用笔细致刻画精微, 形神兼备。我们在高岑的这张画里既能看到北派山水的画法, 又可见“南宗”的影子、“武林派”的痕迹;同时作者又重视“师法自然”, 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从其遗留下的作品来看, 高岑的绘画大致有三种风格, 《临郭熙山水图》所呈现的是其最为人熟悉的一种。即以北派为主, 雄劲严谨又不乏秀润简逸。这种风格的作品还有《万山苍翠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野居图》轴 (青岛市博物馆藏) 、《松窗飞瀑图》轴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江天树影图》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等。

《临宋元十二家山水图》现存十一页, 钤有“志一印”、“小洲”、“耐顺印”、“毓浦印”等鉴藏印。曾经日人桑名铁城、田岛志一等收藏。可见此册先流落日本, 后复流入欧洲。最后一页款署:“临宋元十二家墨法于薜萝草堂。时壬子春二月。石城高岑。”钤“高岑”白文印。壬子为1672年, 从高岑十几幅有纪年的作品看 (最早1650年, 最晚1687年) , 应是其中晚期的作品。

此册完全取材于金陵周边的旖旎风光。或写坡石低缓, 松柏苍翠.几户人家依坡临水而居;或写江上水雾弥漫, 两只小船结伴行。船上游人或坐谈或远眺, 远处青山以一抹花青写之;或写群山脚下数间房屋合围而居, 前景树丛掩映下一条小径通往山林深处;或写秋高气爽, 两位老者漫步山林;;或写山石高耸, 飞瀑直流, 几株大树或直或倚, 枝叶丰茂;或写水边茅屋几间, 两位老者在屋内正促膝清谈。屋后是篁竹茂密, 几株枯树枝条伸展, 直指天空。在此册中, 高岑表现出和上述《临郭熙山水图》不同的风格面貌。虽然林木的造型仍较为写实, 用笔劲利, 但山石和部分树木则是直接取法吴门画派的文人笔墨。设色仅用淡淡的花青和赭石并以墨和之, 清新明丽, “浮嚣既尽, 肃肃然引人入静地” (3) 。特别是第三页和第八页山石树木在笔墨技法上和龚贤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果说前一种风格以北派为主, 而是为了突出其作品中的“势”。高岑喜欢作大幅作品, 我们从他大部分作品的尺寸可知, 无论立轴还是手卷, 尺幅都相当大。现藏烟台市博物馆的《春景山水图》联屏, 每联纵214厘米, 横55厘米。由于部分遗失, 现只存八联。可以想见原画有何等之大。《临宋元十二家山水图》代表的则是将南北画风和谐的融于一图之中, 突出作品中的“秀”。形成这种风格, 一方面是因为以金陵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本身就以秀润见胜, 另一方面也是画家本人吸取各派特点努力探索的结果。这种风格的作品包括比《临宋元十二家山水图》稍晚创作的《山居图》轴 (4) 及《石城纪胜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江山千里图》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等。此外, 高岑还有一种工整精细的青绿面貌。因这种风格的作品存世较少,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大轴 (273×90.5厘米) , 在此就不详述。

探讨高岑绘画风格多样性的原因, 需要从多个方面阐述。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画坛风尚。明初以来, 金陵一直是经济文化的重地。在画坛上, 直至明嘉靖中期还是浙派的天下。 (5) 后来随着文人势力的增长, 吴门画风开始在金陵兴起, 并在以后席卷大江南北。虽然浙派画风失去了往日风采, 但并没有消失, 依然在金陵画坛延续着。再加上全国各地的画家涌向金陵, 明末清初的金陵画坛流派纷呈, 热闹非凡。高岑在受到吴门画派、朱翰之等空灵秀雅的画风影响之外, 还受到以师法北宋和南宋院体的浙派影响。特别是后者对其影响更大一些。在当时画人皆以“南宗”为尚, 以师“元四家”为荣的环境下, 高岑等人能突破时见, 并和写生结合起来表现描绘周围的风光, 显得弥足可贵。

当然, 由于高岑主要以卖画为生, 画风不可避免的受到买主 (多为市民阶层) 的影响, 流露出一些习气。如上文提到的其青绿山水大轴制作的成分就多些, 极有可能是应客人的要求而创作的。

应该指出的是, 在“金陵八家”里面并不仅仅高岑有多种面貌, 象樊圻也兼取南北两系。他和高岑的区别则是大同里面的小异了。

参考文献

(1) 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 第958页

(2) (日) 曾不川宽《明末清初的江南都市绘画》, 《艺苑·美术版》1998年第2期

(3) 周亮工《读画录》, 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 第958页

(4) 此图见《中国美术全集清代绘画上》

海外看海外 篇9

我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大致起步于2003年, 并在当时经历了一段海外并购的活跃期, 曾出现过几宗交易额较大且影响较深的并购案例。例如, 2004年上汽集团以6 700万英镑收购英国罗孚公司的部分核心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 2004年上汽集团耗资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的股份, 以及2005年南汽集团出资5 300万英镑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及其发动机子公司。此后, 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并没有进一步加速, 2006~2008年间, 我国汽车企业主要海外并购项目仅有7宗, 只占我国汽车企业各种海外投资总数的19%。而2009~2010年,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背景下, 我国汽车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海外并购, 其中尤以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及腾中与悍马的失之交臂最受关注。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与腾中收购悍马的比较分析

2008年4月, 吉利向福特首次提交并购沃尔沃建议书。2010年3月28日, 吉利控股集团与福特公司在瑞典正式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 吉利集团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 (包括知识产权) 。2010年8月2日,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终交割仪式在伦敦举行, 这桩备受关注的“蛇吞象”传奇终成正果。

2009年6月3日, 四川腾中重工宣布收购悍马的初步协议。2009年10月9日, 通用汽车表示, 已与中国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就出售旗下悍马品牌的交易签署协议。2009年10月12日, 四川腾中重工称, 开始设法获得相关监管机构对该交易的批准, 目标是在2010年初完成收购。2010年2月24日, 我国当局否决了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汽车旗下悍马品牌的交易, 腾中收购悍马最终失败。

虽然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未来成功与否, 全球汽车行业还将拭目以待, 但对比腾中收购的失败, 吉利成功收购的原因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1. 并购目标为同业企业。

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前,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 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 其连续五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吉利的并购目标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 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 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吉利在国内已经有十几年的汽车生产经验, 十分熟悉汽车行业, 知道生产中各个环节的问题所在, 因此其并购沃尔沃有十分优厚的先天条件。而在腾中并购悍马案例中, 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原为四川腾中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注册成立于2005年, 于2008年1月更名为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它是一家以建筑机械、新能源、石化设备财富等为主业的现代重工企业。从所属行业来看, 腾中根本没有生产乘用车的经历与经验, 甚至并不具备汽车生产资质, 却要收购通用旗下的著名汽车品牌悍马, 其在很多细节上是很难把握的, 对汽车产业运作及产业链整合的能力很难得到业界的认可。

2. 并购融资渠道相对稳定。

从综合实力上来看, 吉利强于腾中, 这也导致了它们在并购融资渠道上存在较大差异。吉利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与良好业绩增强了金融机构及民间资金等对其并购成功的信心。同时, 由于其并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要求, 因此更能得到政府的扶持。这使得吉利收购沃尔沃既有源自国内金融机构的资金、地方发展基金等半民间资金的支持, 也有源自国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其融资渠道多且稳定。相反, 腾中在公共关系与政府关系沟通上的欠缺, 使其无法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持, 而国内金融机构对其并购高风险及协同效应的怀疑也使它们对这场“豪赌”望而却步, 因此腾中收购悍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外的金融机构, 其资金面狭小, 资金风险相对更大。

3. 并购对象涉及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

吉利对沃尔沃的全资收购, 不仅使其拥有沃尔沃的全部股权, 还拥有了沃尔沃全部关键技术 (包括在汽车安全与节能等方面独有的核心技术) 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这一并购有助于实现品牌与技术的协同效应, 使吉利既提升了产品品牌形象, 又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而腾中收购的仅是通用旗下的悍马品牌, 其目的主要是获取其相应的技术、管理经验及市场, 并未涉及汽车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同时, 腾中所要收购的悍马品牌并非我们所熟知的具有军车血统的车型, 其作为通用的劣质资产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 并不具备任何核心价值。这也导致了腾中收购悍马无法获得主管部门的支持及监管部门的审批。

4. 被并购对象的产品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 “绿色、节能、环保”已成为全球倡导的主题。在吉利并购案例中, 被并购对象沃尔沃是全球知名品牌, 其生产的汽车是全世界公认的环保好车, 符合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 吉利的并购属于国家宏观政策所支持的海外并购, 因此更容易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审批。而腾中意欲收购的悍马生产的却是大排量、高油量的高消耗汽车。在高效节能环保已成为汽车行业主流的今天, 悍马作为一个逆潮流的车型, 既不符合低碳环保概念, 也不适应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需求, 更不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因此, 这场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的并购行为注定只能以失败告终。

三、案例启示

民营汽车生产企业海外并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 战略定位问题。

我国汽车业的海外并购多数属于被动行为而不是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 很多民营企业汽车业海外并购的目的并不明确, 到底是要市场、要技术、要资产, 抑或是要品牌等均含糊不清, 使并购最终变成了为并购而并购的结果。例如, 全球金融危机使汽车业成为受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行业之一,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销售大幅下滑, 无一幸免地陷入巨大的危机与困境中。这一切似乎都让我国的汽车业感受到了海外并购的契机, 我国民营企业充满了跻身国际品牌的遐想与憧憬, 此时的腾中意欲收购悍马即是如此。如以上分析所看到的, 腾中在此次收购中并没有从战略发展角度对其进行定位与思考, 这就注定了并购的失败。因此, 民营企业在进行汽车业海外并购时, 首先应对所处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愿景等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没有经验时不要贪求并购大型企业, 应全面考虑其自身战略发展的定位, 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优质对象, 充分认识到海外并购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2. 潜在风险认识问题。

我国汽车业的海外并购过分注重并购机会是否出现, 并购是否成功, 而对并购中及并购后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却认识甚少。虽然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越来越多的汽车业海外并购中已意识到部分风险, 海外并购前也会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一些财务研究, 但对被并购企业商业与运营方面的一些潜在风险依然欠缺认识。在海外并购中,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条件缺乏, 往往忽略了对被并购企业当地政府、政策法规、劳工组织、供应商、客户结构、文化等潜在风险的充分认识与评估, 对这些潜在风险的认识与评估不充分, 自然无法制定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案, 因而经常导致海外并购的最终失败。由此可见, 海外并购应在企业整体战略的定位下, 对并购市场进行系统分析, 制定详尽的并购计划, 充分认识并购目标竞争格局、技术发展及主要风险, 进而主动、有目的地选择并购目标, 实行与企业战略定位匹配的战术策略, 最终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3. 知识产权问题。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对于海外并购一直存在“以市场换技术”的预期, 但在实际运行中, 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基本没有达到。反而是外方纷纷占据了我国的汽车市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 汽车业的海外并购应侧重于高端并购, 并购科技型企业与技术及影响产业升级和战略布局的专有人才、专利技术、管理技能、独有品牌等知识资本等。我国民营企业汽车业应通过并购达到获得核心技术、人才积聚和产品领域扩张的目的, 加强对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 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2010年吉利全资并购沃尔沃是我国民营企业并购第一次直逼核心技术, 当然其并购成功既有金融危机的偶然因素, 也有民营企业自身势能及政府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4. 战略整合问题。

并购过程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果的成功。回顾我国汽车企业已经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 我国的海外并购在持续经营中大多归于失败, 这主要源自于并购后的战略整合问题。对汽车业而言, 文化差异、技术壁垒、人力资源、后期资金投入问题都是不能忽视的。要渡过持续经营危机, 就必须加大文化价值观、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及核心技术整合的力度, 这不仅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及汽车业海外并购应关注的问题, 也是我国所有海外并购应关注的问题。吉利并购沃尔沃目前虽完成了并购法律程序, 但后期运营能否成功却还是未知数。并购之后, 吉利如何消化沃尔沃巨额亏损?如何通过并购沃尔沃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如何维护和提升品牌形象?如何整合国际与国内市场?如何妥善处理跨国文化融合与劳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吉利强有力的整合能力来解决, 只有妥善处理并购后一系列难题, 才能真正实现“蛇吞象”传奇的最终成功。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资源与技术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最多的两个外部要素。而在此之中, 更难获得的是技术。由民营企业代替国有企业收购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技术或品牌, 能够有效避免政治敏感性问题, 对我国海外并购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也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的特殊作用。然而, 民营企业要在汽车业海外并购中获得持续经营的成功, 还必须提高管理能力与水平, 通过理性思维与决策, 真正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明, 欧阳君山.中国民企海外并购案例研究——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多重意蕴.新经济导刊, 2010;5

[2].孙龙林.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机遇与风险.汽车工业研究, 2010;8

海外看海外 篇10

《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研究》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着眼于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的大局,遵循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和战略利益拓展理念,立足“海外行动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回应近年来“军事力量走出去”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难题,从分析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基础问题入手,探讨了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的基本范畴、原则制度、手段方式、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了相关外国武装力量在维护海外利益行动及法律保障方面的情况和特点,提出了对我们的启示和借鉴,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了加强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的对策措施。

本书作者宋云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军事法学教研室教授、法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全国“四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军常备外宣专家、全军优秀教员、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军法律战专家库成员、全军育才奖银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国际法、海洋法、海战法教学、 研究,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军队、海军和学院级课题多项。先后多次应邀为海军首长、机关以及海军各舰队等宣讲国际法、海洋法知识,为多批次护航官兵进行国际法培训,多次参加对外交流,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全书共分九章,从界定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入手,探讨了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的基本范畴、原则制度、手段方式、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了相关国家武装力量在维护海外利益行动及法律保障方面的情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的对策措施。本书对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方式、法律保障的 目标和能 力需求等 问题进行 研究,尤其是提出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运行机制这一命题,并着力建构科学、合理的法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法律保障实行与协作机制,具有开创性。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系统科学方法解决法律保障的多元性、综合性、复杂性难题,为构建适应我军特点和海外利益维护需求的法律保障运行机制提供思路;尝试引入金融、经济领域的工作方法,解决法律风险管理的针对性、程序性、准确性难题,为法律保障研究从原则性、定性分析为主向具体、定量方向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海外市场走势看美联储“脸色” 篇11

这无疑令深受经济衰退冲击的美国中产阶级大为恼火。要知道,去年美国经济不仅没有增长,还收缩了2.4%。

出现这种情况,一种可能是美国百万富翁的财富更多来源于股市,而不是与经济挂钩。毕竟在经济复苏迹象仍不明显的2009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全年涨幅达到18.82%。若从去年最低点算起,年内最高涨幅更是近65%。而在去年高点的基础上,在2010年已过去的不到70个交易日内,道指继续上涨近400个点。

如此看来,诞生几个百万富翁也不足为奇。历史数据说明,股市往往先于经济指标见底。而在美国股市触底反弹一年多后的今天,美国经济正逐渐复苏。最新公布的数据,美国3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出现三年来最大增幅,失业率企稳,显示美国经济状况好转。这成为近期海外股市走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美联储3月份会议纪要表明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安抚了市场情绪。道指再次到达整数关口,并带动多个国家股市走高。不过,之后欧美股市出现回调。美联储的态度将成为影响股市的一大不确定性因素。

刚刚好的失业率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用这句话来形容美国最新的失业率并不为过。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6.2万人,为3年来最大增幅,这进一步印证了美国经济状况的好转。失业率继续维持在9.7%,这一数据已保持了3个月,既没有继续恶化,也没有好到令刺激措施“全身而退”的地步。对此,Cantor Fitzgerald机构美国市场策略师马克?帕多认为:“(3月份的)非农就业数据不高不低,非常合适。”这一数据对市场有着明显的提振作用。

此外,美国3月份 ISM服务业指数继续好转且超出预期。受利好数据的推动,道指在时隔18个月后再次接近11000点关口。欧洲、亚太等多个地区的股市也受此影响随之上涨。其中日经225指数一度收于18个月高位,印度股市创下2008年2月以来最高点位,巴西股市也达到2008年6月以来最高。

3月货币会议维持宽松政策

美联储于4月6日公布了3月份货币政策制定会议的会议纪要,也为海外市场上涨提供了动力。

该纪要表明,美联储将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准备在短期内加息。美联储多位官员认为,当前失业率仍高企(当时仍未发布3月份非农就业数据),而通胀率低于预期,过早加息将带来较大的风险。

“处于较低水平的资源利用率、受抑制的通胀趋势以及稳定的通胀预期等经济状况很可能使FOMC(美国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有理由在更长时期内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极低水平。”美国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已持续一年在其政策声明中使用“更长时期内”这一措辞。

尽管会议纪要表明经济复苏进程可能会受高失业率等因素的阻碍,美联储官员对经济复苏的力度仍存忧虑,认为多数地区的房地产活动仍在减缓,经济活动很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疲软,但市场却不为所动。因为美联储的这些观点,恰好是不加息的绝佳理由。很明显,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更大。

在会议纪要公布当日,道指虽然收盘仍微幅下跌,但在公布后攀升,收回大部分失地。纳斯达克指数及标准普尔指数则双双收高,分别创下2008年8月、9月以来最高收盘点位。

之后一日,欧美股市在持续上涨后纷纷出现回调。

4月5日~7日,全球主要股市中亚太地区市场表现较好。其中5天长假后开市的香港市场努力追赶全球其他市场的走势,恒生指数涨幅达1.82%。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两年多来首次突破18000点,3个交易日涨幅达1.57%。而美国道琼斯指数则下跌0.27%,欧洲三大股指中仅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小幅上涨。

目前来看,虽然多数人认为即使道指突破11000点也没有特别之处,因为这一点位附近没有特别技术阻力,但心理阻力位依然存在。经过多日的努力,道指仍未成功突破這一点位。

此外,从此前3月15日~4月2日这三周的走势来看,道指周涨幅逐渐缩小,回调压力有所显现。

美联储态度成不确定因素

在美联储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澳大利亚却连续5次加息。

4月6日,澳大利亚央行宣布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4.25%。澳大利亚央行行长在会后简报中暗示,未来还会继续加息。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各国加息预期逐渐强烈,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已率先进入加息行列。

很显然,随着各类经济数据的走强及企稳,市场对经济持续复苏已没有太多的反对声音,除非经济指标再度恶化。在这一背景下,投资者更关注美联储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

虽然目前美联储仍维持极低利率,但并非没有考虑逐步退出。美联储3月份FOMC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理事正考虑采取诸如上调银行准备金率等多种工具来紧缩货币政策,并讨论是否在国债到期后不再对其进行再投资。此外,美联储还表示,若经济明显加速,或通胀显著上升,不排除政策迅速紧缩的可能。

对于3月份的就业报告,瑞士信贷在近期的一份策略报告中称,复苏来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最近(美国)的非农就业报告和强劲的ISM数据使得联储在下一次FOMC会议上(4月28日)放弃‘较长时期’这一表述的概率大大上升。”

海外文坛 篇12

今年的布克奖竞争十分激烈, J.M.库切、A.S.拜厄特和萨拉·沃特斯这三个名字, 就已经让评委们十分为难。最终, 布克奖的评委们还是没有照顾那些频繁出入布克奖颁奖晚会的老面孔, 选择了英国书商们最希望获奖的作家希拉里·曼特尔。曼特尔花了5年时间创作《狼厅》, 不过这部作家花了大力气完成的历史小说现在已经名利双收。就在获得布克奖之前, 小说还登上了英国图书畅销榜, 甚至与丹·布朗的《失落的密码》不相上下。自2002年的布克奖获奖作品《少年Pi的生活》以来, 《狼厅》成为近年来最为畅销的布克奖作品已经没有悬念。现年57岁的曼特尔曾做过社工, 写过电影评论, 写过短篇小说和传记《失效》, 200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黑暗之上》。在获奖之前, 曼特尔告诉伦敦的读者, 假如能获奖的话就像在火车里被撞飞了出去, “在那个时刻, 我会高兴得飞起来。”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詹姆斯·诺蒂表示, 之所以将布克奖授予《狼厅》是因为, “这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叙事和情节大胆……奇特之处在于, 用一位评委的话说, 希拉里·曼特尔用当代小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个16世纪的历史故事。”“今天早上我们几位聚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都不知道谁会最终获奖。”诺蒂说, “我想我们对整个投票过程都感到非常疲惫, 不过让我们振奋的是, 我们最终挑选了一部配得上布克奖荣誉的作品。”据透露, 《狼厅》以3比2的票数获奖。 (闻雪摘编)

●《百年孤独》对世界文坛影响最大

英国文学杂志《瓦撒非利》在多国作家中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 在过去25年中, 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乃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小说《百年孤独》。“瓦撒非利”系斯瓦希里语, 意为“文化游子”。该刊于9月25日迎来创刊25周年, 为此向各大陆的25位作家发去问卷, 《百年孤独》独得三人垂青, 并且是唯一一部被两人以上选中的作品。凭借《午夜的孩子》和《撒旦诗篇》, 萨尔曼·拉什迪一人两次入选。入选书目还包括纳博科夫的《洛丽塔》、《雷蒙·卡佛短篇小说集》、《伊丽莎白·毕晓普诗全集》、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VS·奈保尔的《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JM·库切的《耻》, 乃至巴拉克·奥巴马的《我父亲的梦想》。 (闻雪摘编)

●《你不会死》作者获2009年“德国图书奖”

德国女作家卡特琳·施密特近日凭借小说《你不会死》获得德语文学最高奖“德国图书奖”。2009年度“德国图书奖”近日在法兰克福市政厅揭晓, 51岁的女作家卡特琳·施密特凭借《你不会死》获奖, 奖金为2.5万欧元 (1美元约合0.68欧元) 。小说描述了一位女性在医院里醒来后, 失去了大部分记忆, 并痛苦地重建新生活的故事。其他5位入围作家包括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 他们每人获得2500欧元奖金作为鼓励。“德国图书奖”是德国最著名的小说奖项, 2005年开始在每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前夕颁发。该奖项也因“适应大众阅读口味”受到一些德国文化精英们的批评。 (闻雪摘编)

●“公共诗人”托尼·哈里森获首届品特奖

英国诗人和剧作家托尼·哈里森 (Tony Harrison) 因为“明确而激昂的观点”, 获得了首届笔会·品特奖。该奖由英国笔会新创, 以已故大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命名, 意在表彰的作家, 如品特本人所言, 须以“无所畏惧, 始终不渝”的目光关注世界, 并呈现出“强烈的知识分子之坚强意志……来描述我们人生和我们社会的切实真相。”评委会包括品特的遗孀、作家安东妮娅·弗雷泽和著名的先锋剧作家汤姆·斯托帕。“一俟提及托尼, 讨论即告终止。”斯托帕说, “我们都马上感到, 他是笔会·品特奖的不二人选, 笔会·品特奖恰似为他量身打造。哈罗德料也会为此举杯”。哈里森1937年生于英格兰利兹, 以1985年写于煤矿大罢工期间的长诗《V》成名。1995年, 他亲往波黑, 在前线为报纸现场作诗。2007年, 在接受《卫报》采访时, 哈里森说, “诗歌凭啥不能表现昨天发生的事, 而后在报上发表呢?没错, 我是多愁善感, 可我也会怒与骂, 你可别不把这当回事”。 (闻雪摘编)

●艾略特获选史上最佳英国诗人

【海外看海外】推荐阅读:

海外节目07-17

海外油田05-12

海外石油06-08

海外贸易08-03

海外销售08-12

海外投资09-11

海外保护10-01

海外银行10-04

海外上市11-04

海外国企11-06

上一篇:基层篮球裁判员下一篇:英语网络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