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责任书

2024-11-17

重庆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责任书(精选10篇)

重庆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责任书 篇1

重庆大学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责任书

本责任书适用于即将出国(境)参加校际交流、联合培养、国际会议、合作研究、访问考察、培训及国际比赛、联合教学项目、文化交流、夏(冬)令营/研习营、实习等各种交流活动的我校全日制正式注册在校学生。

交流项目/任务名称: 出访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一、行为要求

1.学生应具备责任意识,出国(境)期间严格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留学人员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不参加任何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活动。

2.学生在外期间,应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尊重当地民俗;应遵守境外交流单位或机构的规章制度。同时,保持与派出学院及学校部门的联系,有问题及时汇报沟通。3.学生应按照审批的在外学习交流期限及行程安排执行任务,认真学习,圆满完成交流任务。校际交流项目学生如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退出、放弃或更换项目,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改变往返时间和交流期限等,应按项目规定的期限执行项目;短期交流团组学生不得擅自离团外出或在外留宿,有事外出应先征得带队教师或邀请方同意,并在规定时间内返回;短期交流学生不得擅自变更已审批的在外行程,应按照行程安排执行任务并返回。

4.学生应在执行上述任务前,详细了解并遵守学校有关赴境外学习交流的规章制度以及前往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

5.学生按期返校后应提交不低于800字的海外交流总结并附至少3张交流照片。

二、安全责任

1.学生在外期间,应对自己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负责,保持安全防范意识,妥善保管自己的重要证件及贵重物品,并严格遵守当地安全法规,包括交通、食品及信息安全等各方面的法规。

2.学生必须购买海外医疗及意外保险,或按外方要求购买相关保险,并认真阅读相关条款。

3.学生应做行前体检。如有病情,学生不得隐瞒,确保身体状况良好方可执行海外交流任务。

4.学生在外期间如发生人身意外或医疗健康问题,应自行负责,并及时联络派出学院/海外邀请方或中国驻当地使领馆,以取得必要的帮助。

学生声明:本人自愿参加上述项目或执行上述交流任务,在已获悉项目内容及交流任务的前提下,郑重做出以下承诺:

1.本人已年满18周岁,在详细了解该项目情况及可能存在风险的基础上,自愿申请参加该项目并已征得家长同意。本人家庭具有经济能力,完全能负担本人参加项目的所有费用。

2.本人身心健康情况良好,符合赴国(境)外学习、生活的要求。已按要求购买在国(境)外期间保险并且保险有效期涵盖本人在国(境)外的所有时间。

3.本人已将赴海外执行上述交流任务事告知并征得家长/监护人的同意。本人已仔细阅读和完全接受以上内容,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保证在海外交流学习期间遵守以上规定。如有违反,自愿承担相应的后果及责任。

学生签字: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家长姓名及联系电话(父母双方或任一方):

家长姓名: 联系电话:

日期: 年 月 日

(备注:此责任书请双面打印。填写完毕并签字后原件交由国际处/港澳台办保存,学生自行保存复印件留底)

重庆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责任书 篇2

“95后”大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学习基础,是可塑性非常强的一代。但同时,他们抗压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较弱,表现为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就无法调整心态正确面对;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急功近利, 不能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身的责任,学知识如同学习走路一样,教师、家庭都是辅助者,路还得自己走才行。

一、何谓学习责任意识

学习责任意识是指清楚学习的重要性并把学习作为一种应该承担的责任,自觉认真的通过参与、教授或体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把学习责任转化为行动的心理特征。因此,具有学习责任意识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立学习目标,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 实时监控学习过程、检测学习效果,并主动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保持持续、终身的学习状态。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就提出过一个观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同时又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只有把学习当成真正的乐趣,才能够促使自己不断地去钻研和探索,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而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就要先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便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成功的学习者是主动的,有目标导向的,具有学习责任心的个性特点的。麦基也说过:一名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并乐意去做的学生,比起一名不知道做什么的人会表现的更好一些。由此可见,学习责任意识是一种内驱力,促使人们主动去获取与自身成长密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国家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历史发展的规律印证了民族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综合能力,学习始终是能力提升的基础,只有具有学习责任意识的大学生才能够主动和自发的学习,充分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

2.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是推动社会文化氛围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将来社会的主体人群。而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的学习责任意识的形成往往与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密不可分,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文化道德素质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文化氛围有着显著影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能够让大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社会文化氛围必定产生推动作用,最终达到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个重要目标。

3.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虽然从总体上来看,青年大学生充满朝气、积极向上,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从而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更多的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化和功利化倾向,而没有把个人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没有把学习作为必须承担的责任,这将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个人长期的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和提高学习责任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地点和方式、有效的监控学习过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检查评估并能够主动的调整学习策略,实现自觉—自发—自主的学习。

4.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是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需要。由于前人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研究较多,但对于学习责任意识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总结,而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方面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本课题希望能通过调查和研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个总结,并寻找更具有实践性和可行性的方法途径,提升大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并转化为责任意识, 从而使大学生热爱学习,能够自觉地去摄取知识、探索未来,让大学生能够更快地成熟起来、更好地提升自我,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高校学风建设。

三、培养“95后”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的策略

1.创造以学习为责任的大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 客观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必然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具体反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是影响巨大的,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社会上很多不良习气让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偏差, 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在高校创造一个以学习为责任的良好环境。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提高学习风气建设、 树立优秀学习典型等活动都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针对“95后”大学生的特点,还可以采用 “走出去、请进来”方法,邀请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对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带领大学生进入社会并深刻了解社会现状,让大学生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的目的。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大家多阅读经典好书,正行为、提素质,在大学生中也应该提倡多读历史、多读文学经典作品,让学习与阅读成为一个人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 强化大学生的学习主体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 大学生的身份特殊,他们处于学生和社会人的中间阶段,处于学习状态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若正确的引导,便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体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形成长期的学习责任意识。“95后”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是在学习责任意识方面还较缺乏。通过对他们角色意识的引导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学知识如同走路,教师只是辅助者, 路还是要自己走。大学生要意识到是“我要学”而不是 “家长老师要我学”,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因此可以通过对学生开展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激发其深层次对学习责任的认知,培养和强化学习责任意识。

3.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明理”等要求,其实就是学习最根本的追求,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培养以爱国主义情怀为基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95后”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不断发展的年代,大部分学生家庭生活中没有太大的生活和经济压力,对来之不易的生活就没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因此要多组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活动,比如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深刻了解现在的生活是以前的仁人志士长期浴血奋战换来的;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重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科技兴国,才能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最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责任意识。

4.开放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责任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且使之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目前的新的教学思想,很多高校也在提倡和实行,但在实行时鉴于教学时间紧张或者实践场地有限等原因,往往给予学生的自由度并不高。这一问题有待于高校在硬件设施上面有所提高,因此要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赋予大学生权利,扩大他们的学习自由,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只负责布置主题任务和检查成果,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潜力,既能取得很好地学习效果、提升学习质量,又能给予大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时间用好奇心、求知欲去推动学习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具有学习责任意识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立和调整学习过程,主动保持持续、终身的学习状态。通过对学习责任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95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通过创造以学习为责任的大环境,强化大学生的学习主体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等途径可以培养其学习责任意识。

关键词:学习责任意识,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2]李冰梅.You Teach or I Come to Learn——一份关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3]Robert J.Sternberg&Wendy M.Willians.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08.

[4]王欣欣.强化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J].法制与社会,2011,(01).

[5]周燕.大学生成人教育初探[J].思想战线,2009,(S2).

[6]石琛琛,史志芳.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J].科技信息,2011,(18).

重庆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责任书 篇3

关键词:海外交流;江苏大学;个人发展

1.大学生海外交流背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家间高等教育资源交换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学生国际流动既是展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中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

“海外经历”是对本国学生拥有海外短期学习经历的统称,主要是指国内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与海外其他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第二校园”中进行学习。大学生海外经历是学生毕业后海外留学的一次前期尝试与体验。大学生在学期间,通过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体验海外大学不同的教学环境以及学术科研氛围,分享教育资源,能达到开阔国际化视野、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和交往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大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中,这段海外交流经历产生着不同方面和深度的影响。

2.学校海外交流项目形式

随着学生需求的不断上升,海外交流项目的形式已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目前主要分为四个大类:(1)海外实习项目。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赴海外的企业或大学进行短期的实习或体验,通过与当地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接触、一起工作和学习,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2)游学项目。该项目类型为传统项目,可以由有能力的学院和部门负责执行,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将课程学习与文化游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对海外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形成相对比较全面和整体的印象。(3)短期交流项目。国内与海外高校通过正式签约,等量互派,学费互免,提供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交流学习机会。学生需在接收院校研读课程,获得正式成绩单之后,返回派出院校进行学分和成绩的认定与转换,真正实现海内外课程的对接。(4)学历类项目:2+2等涉及获得海外高校学位的转学分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海外知名高校的联合培养渠道,项目开发单位在目前合作基础上,探索多层次、多模式的学生、教师间交流,如校际互换生、教师互访和科研合作等,以此来深层次推进校际间实质性交流,从真正意义上符合高校国际化战略理念。

3.目前学校海外交流的现状

江苏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因此,从历年江苏大学学生出国交流情况的分布来看,江苏大学每年的海外交流人数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数量。由收集的数据可见,约三成的学生会选择利用假期的时间,赴海外进行短期的交流,主要是由于假期中的交流不会对学生正常的学业造成太大的影响,且交流形式寓教于乐,费用也相对较低,容易被学生和家长所接受。其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还有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赴海外企业和公司进行工作体验,既可以得到经验,也可以得到报酬。而交换生项目的学生比重最少,首先是由于此类项目对学生的成绩等方面要求较高,交流时间较长,花销大,并有可能会由于未能及时完成所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而导致延期毕业,风险较其他项目大,并且可能引起学生家庭的担忧。

4.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我们调研小组成员实赴海外交流项目体验其对于自身发展的影响,并对参加各项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小组实际发放问卷156份,收回有效问卷123份。问卷发放所设计的交流项目范围广,包括美国,加拿大,韩国,台湾,香港,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交流项目,以管理科学生居多。而具体到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大致分通过正面影响、出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介绍。

4.1 海外交流经历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正面影响

(1)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知识维度的影响

江苏大学的海外交流项目几乎都是以学术交流的方式进行开展,即学生将赴海外对自己的专业进修深造。学习知识是海外交流项目举办初始的主要目的,也是根本目的。海外有着与本校不同的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海外的阅读、作业、论文等压力推动着本校学生调整方式并适应海外的学习研究模式和节奏,相比较在本校,学生更愿意更主动地学习知识,这也是学生对自己潜能的一次挖掘,这也是海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从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有63.41%的学生参加交流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以专业学习为主,有25.2%的学生参加交流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旅游各半,另有8.13%的学生参加交流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想认识一些世界各地的朋友。此结果表明构成此次问卷的绝大部分大学生赴海外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专业学习和深造,提高自己在专业上的认知深度。另外,72.36%的学生认可并适应海外的教学模式;从授课形式上看,83.74%的同学认为讨论与自学结合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考核方式来看,80.48%的同学认为国外大学的考试方式与国内相比,课堂讨论、课下作业与考试成绩结合,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这样人性化的考核更科学合理。本研究因为条件所限,没有涉及某项具体技能的学习策略,只是泛泛地了解出国学习对学生学习上的影响。以上数据及其他调研结果表明,海外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海外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海外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大一样,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要体现在课堂积极参与与老师的交流,使学生培养了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其次,海外大学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大量的阅读是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增加课堂要求来引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读,使学生需要在课外完成无休止的海量阅读,在课堂上则是风暴般的交流与碰撞创新思维。

(2)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能力维度的影响

海外学习期间,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显著提升。本调研小组对参与非中国地区海外交流项目的学生进行了海外交流项目对语言能力方面影响的信息收集。在语言知识方面,有63.41%认为自己的发音有提高,66.7%认为自己的词汇水平有提高,有23.57%认为自己的语法水平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学生认为海外交流经历使得他们的语音水平、词汇量、语法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语言学习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学生接受语言输入与交互的机会比在国内的课堂学习环境下要多得多,在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接受的修正输入或听取外国人话语对语言的促进相当的大。针对抗压能力的问题设计分别关于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在“海外交流项目培养了我的适应能力”一题中,受调查者中89.43%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而在“海外交流项目培养了我应对挫折的能力”中,也有77.24%受调查者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另外,从海外生活的最终适应度来看,超过73%的同学感觉经过努力可以对海外生活非常适应,觉得收获很多。总体看来,国际交流项目对大部分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增强有一定帮助,尤其是适应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与表现能力、学习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挑战与提升。

(3)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思维方面的影响

海外经历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对学生都是一次开阔视野、活化思维的历程。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从学生参与海外经历的动机来看,开阔视野、活化思维,占80.48%。从海外经历的收获与感受来看,82.92%的同学认为有挑战、充实,10.57% 的同学认为简单轻松,共93.5% 的参与者认为达到了开阔视野、提升自我的目的。本次调查的问卷中,在“你觉得你从属于哪个概念”一题中83.74%受调查者选择了“中国”,为所有选项中最多。接下来分别为“学院”、“学校”、“国际社会的一员”、“班级”和“某省”。可见,国家意识在当今大学生的观念中占主导地位,尤其当大学生走出国门时意识尤为明显,大学生更愿意以中国人的身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亲身感受异国文化、生活,强烈的对比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我有勇气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挑战”一题中,82.11%受调查者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大学生正是抱着迎接全球化的态度参加海外交流项目,与其他文化交流学习;与此同时,海外交流项目也加深了大学生对全球化的理解。总之,通过交流、吸收、学习海外的先进价值观,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正面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大学生自身及未来国家的整体发展将产生长足、有益的影响。

(4)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从海外经历后的职涯学涯规划来看,12.2% 的同学选择国外继续求学,16.26% 的同学在国外寻求就业机会,67.47% 的同学回国求学。对于继续海外深造与海外就业的学生,海外经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问卷结果还显示,35% 的同学认为海外经历在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方面肯定能起到促进作用,59.25% 认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此外,部分海外经历项目例如2+2,3+1,1+1 等,在学生完成海外经历后,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学学位,不仅节省了时间成本,更增加了求职砝码。

4.2 海外交流经历中出现的问题

问卷统计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在海外经历中尚存一定的问题,且大多数问题集中在国内外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差异方面。

(1)参与海外交流项目准备工作繁杂。海内外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属性、学时、学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选课准备上,反复确认选课信息,以免所选课程学分无法兑换徒增回校后学习压力;相关证件办理周期较长,效率低下,导致学生在假期期间滞学等待证件下发,耗时耗力耗财。

(2)学生可选择的范围较小。尽管学校近非常注重学生海外交流,但总体上看,与国际知名高校签署的交流项目数偏少,参加的学生人数也偏少。交流项目的层次是指交流学校的综合实力与学术水平,交流项目对学生的受益程度。当前与国内高校签署交流协议、开展交流合作的国际一流大学并不多,交流学校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参加交流活动的成果与收获有限。

(3)海内外课程脱节,学习缺乏系统性。学生在校期间的海外经历,从本校跨越到海外高校学习两年、一年、一学期、几个月甚至几周的课程,学习缺乏系统性,有时受对方学校课程设置或者交流学习所在学期开设课程的限制,可选择的课程有限,或者交流学校根本没有设立自己原专业只能修一些其他专业的内容。

(4)文化差异带来的社交障碍方面。65.04%的同学在生活与学习中会和一起去交流的同学在一起,也有一些海外朋友,18.69%基本只和同胞在一起,11.38%和海外朋友在一起多一点,4.89%很少和人交往。对于在与海外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最大障碍,首先是语言障碍,其次是由于不自信。

5.问题解决对策

5.1 与海外已有交流项目的学校加强合作

以学校的名义,对已有的海外交流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推动海外交流项目中在专业培养方案、教材使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进,简化选课过程,并配以本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与手续办理有关部门进行合作,为参与海外交流项目的大学生开通绿色通道,使得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的准备工作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

5.2 扩大交流的规模,提升交流的层次。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开拓渠道,加强与更多国际高水平大学的联系,建立双方交流与合作的机制,争取更多、内容更丰富的符合学生意向的海外交流项目,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在国际知名院校学习、考察、研究、讨论与交流,满足学生参与的需求。根据学生海外交流的地区需求和目的需求,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著名学府的交换学习计划,选送大学生到这些学校开展课程学习和科研实习,提升交流的层次,真让学生受益。

5.3 加强对各海外交流项目的管理,扩大交流成果。

针对短期项目,特别是假期交流项目,学校要着力丰富交流内容,增加语言特训、强化实践交流,科研训练,活跃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使得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可以有更多的收获。而针对长期项目,学校应具体到专业课程的衔接与选择,让学生有适合的课可以选择,着重强调学生学习对方学校的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与对方著名教授的交流与联系,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实践、科研和独立学习、生活能力。

5.4 尊重文化差异,深度融入海外社会

海内外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引导学生接受、尊重这种差异,积极、主动使自身融入海外社会。首先要提升海外经历参与学生的英语等第二外语的水平,同时为其在国内期间创造更多的与外国留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同班上课、文化节活动等。同时,应该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选修中外文化差异、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提前了解中外文化、价值观等区别,促使学生与海外学生更主动有效的沟通。再次,鼓励学生通过扩大自己的阅读、学习范围,多了解海外经历目的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增加自己的文化储备,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6.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海外交流项目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必须渗透到各个方面,才可以将国际化的成果惠及每位师生,以江苏大学学生海外交流情况为例,此类项目对他们的知识、能力思想和未来发展四个维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提升了国际视野,并增强了自身竞争力。相信江苏大学经过积极地创造条件扩大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协调本校资源、适度调整制度安排后,可以带给同学们更多优质的海外交流的机会和完善的海外交流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02).

[2]李向晟,张永华.研究型大学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J].浙江 统计,2006(12).

[3]钟小斐.高校海外交流的实践——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J].宁波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6).

[4]王建军,张永华.大学生海外交流意向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青年研 究,2009(02).

大学生海外实习总结 篇4

大学生海外实习总结篇一

据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海外实习机会主要通过四种渠道:一是申请所在高校或院系与海外高校、机构或企业合作开展的暑期项目;二是通过非营利性组织;三是参与企业举办的校园赛事直接争取海外总部实习机会。这三种渠道的共同点是安全、可靠,但名额都有限。此外还可通过中介,相关中介费约为2万—4万元。可一些中介安排的实习岗位却令人失望,多数属基础性服务行业,干的是体力活。

多数有过海外实习经历的大学生表示这段经历对于自身历练及开拓视野有作用,但单从求职考虑,意义不大。

带薪实习为啥都是一些体力活?武汉某知名留学中介主管从路说,实习并不像很多学生想象的那般风光,一个来自环球影城的实习岗位,可能只是推车在园区贩卖冰淇淋和热狗。在他看来,并不是国外缺少脑力劳动岗位,而是学生自身素质可能与相应岗位要求不匹配,加上与当地学生竞争没有突出优势,所以拿到硅谷科技产业园这类“高端offer”很困难。

大学生海外实习总结篇二

海外实习渐成学生暑假实习热门,一般的带薪实习往往是通过中介,加上中介费、签证费等,实习3个月大概花费三到四万元左右。对此,一些留学专家提醒,学生赴海外实习的途径较多,有的还不正规,花费也高,大学生应慎重选择,注意维护自身权益。

负责湖北多所高校海外实习合作的“FESCO优势项目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国学生赴美实习时薪大都在8美元左右,而美国最低工资标准是7.25美元/小时,除去房租开销,每个月大约能剩下400多美元,暑假实习三个月也就赚几千元人民币。但扣除中介、签证等花费,往往还需要倒贴。

重庆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责任书 篇5

近年来,英国名校牛津大学招收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然而近日牛津大学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因商业原因而招收富有但成绩较低的海外学生,会损害学校声誉。

报告直指的学生群体是“联合学生(associate students)”,这些学生成绩“往往比牛津本科生平均成绩要低”,但支付一个学期高达13,000镑学费。该校高层担心,尽管这类学生不是正式的牛津学生,但却为学校带来严重声誉损害,因为他们的.学术标准通常较低。报告还指出,与牛津大学独立的一些学员能自由设立收生政策,因此存在以纯商业原因收生的现象,牛津每年收取300个联合学生,通常经过第三方机构招生和收费。

出于上述忧虑,该校前副校长斯拉克教授(Paul Slack)领导一个工作小组展开研究。报告公布两周前,牛津大学刚被指责将海外学生当作摇钱树,该校学位课程从英国本土学生收取最高一年9000镑学费,而从海外学生收取高达35,000镑学费。华盛顿国际学会(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Studies)被称为提供牛津就读机会的最大规模海外学习课程,大部分参与学生来自美国,他们为13周长的一个学期支付20,900美金学费,相当于13,430镑,当中约4000镑是付给校方的,收生学院包括三一学院、基督教堂学院、新学院和莫得林学院。

在申请课程时,学生无需证明其成绩高达该校平均线,课程官网还强调,教学同样由学校导师以与教导本校学生相同的方法教授,学生随后也可在简历上形容自己曾在牛津就读。数据显示,基督教堂学院至招收48名联合学生,收入超过5万镑学费。

斯拉克教授认为,这令不知情者很难区别毕业于该校短期课程和长期全日制学位课程的差别。

大学生安全责任书 篇6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维护学校的安定、稳定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手册》有关规定和相关精神,本着对学生、家庭、社会责任的态度,特制定《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安全承诺书》,希望全校学生严格遵守。

第一条严格遵守学校消防安全的有关规定。严禁在学生宿舍使用违规电器和无3C认证的电器产品。严禁在宿舍内乱拉电线。严禁学生在宿舍、教室、图书馆、树林等公共场所吸烟、焚烧纸张等使用明火行为。

第二条 严禁住校生在外擅自租住民房。学生晚上必须按学校规定准时间返回自己宿舍住宿,严禁学生未经请假夜不归宿。严禁在学生宿舍留宿异性和外来人员。人员外出必须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未经批准不得离校,假满须按时返校。

第三条 切实做好必安全防盗,提高警惕。贵重物品要妥善保管,寝室钥匙不要乱放或随便交给其他人;睡觉时须插好门窗,发现形迹可疑的陌生人应提高警惕并报告老师。

第四条由于新校区仍处于继续施工开发建设中,严禁学生擅自到建筑工地和未开发的场所走动。严禁攀爬围墙、铁门。第五条坚决抵制校园暴力、校园霸凌现象,不参与打架斗殴、聚众滋事等违法违纪活动。如有心理问题须积极寻求帮助。

第六条 不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严禁参与任何形式网络借贷的非法活动。

第七条不进行宗教活动,不参与非法传销和进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不从事或者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的活动。

第八条 坚决远离毒品,不断提高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知能力和抵御能力,坚决做到不吸毒、不贩毒、不种毒、不制毒,并敢于同涉毒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九条时刻强化安全意识,上下楼时不要拥挤,不要追逐打闹,依次靠右慢下,防止楼梯踩踏事件发生。

第十条学生外出须乘坐正规运输公司的安全状况合格的交通工具坚决不乘坐无牌、无照、黑车及酒驾车。

第十一条注意食品卫生和饮食安全,不到无证经营和不卫生的摊点、餐馆等场所购买、食用食物。

第十二条不传播、复制、观看、贩卖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严格遵守《网络文明公约》。不得利用计算机网络捏造谣言散播不良言论,制造不良舆论影响等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三条学生外出集体活动必须经过申请。严禁学生到尚未正式对外开放的野外景点游玩,严禁在水边嬉戏,打闹,严禁下水游泳,不到危险及人迹罕至地带游玩,严禁出入不健康娱乐场所。

第十四条 从事勤工俭学或到用人单位实习须及时向院(系)报告,督促用工或用人单位为自己购买相关保险,定期向院(系)汇报情况,不从事涉“黄、赌、毒”危害社会等违法犯罪工作。

第十六条 所有学生对人身、公共财产安全都应尽充分注意的义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知识学习,确保人身和财物安全,防止各种意外事故发生。如遇突发性事故所有知情(发现)者、当事人,都应积极施救并在第一时间报告班主任或报警;知情不报者,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七条本告承诺书内容为全校学生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学生须认真学习。

本承诺书一式两份,一份学生自己保存,一份院(系)存档。

本人阅读后签名:________ 院(系)班级:__________ 班主任签字:__________ 年 月 日

注:本安全责任书一式贰份,学院、班级各执壹份。本人已经明确以上安全责任书中所有规定,并保证认真遵守。若因违反以上规定造成任何事故,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并接受相应的校纪校规处分。

重庆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责任书 篇7

关键词:外语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介绍

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前景,还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然而,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的认同,以及对中外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的辨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外语专业大学生,更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中外文化冲突,因此也更需要明确的价值辨别和文化适应能力。研究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不仅是一种文化立场和态度的思考,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

目前,全国开设外语专业的高校不在少数,上海外国语大学属于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语言院校。上外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建校近七十年来,上外学子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为国家外交事业、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上外授课的外语数量已达27种。上外的办学愿景是建设成为国别区域研究和全球知识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在这样一所培育卓越国际化人才的院校,大学生时刻处于多元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如何,传统文化教育有何种途径与方法?对此,笔者以上外为例展开了调研。

二、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问卷以上海外国语大学27个语种的本科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共发放问卷715份,有效问卷为713份,有效率为99.72%;访谈不同外语专业师生45人。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均为外语专业,其中人数较多的专业有英语179份,日语91份,法语79份,俄语64份,阿拉伯语48份;从年级来看,本科四年级137人,占比19.21%,本科三年级96人,占比13.46%,本科二年级194人,占比27.21%,本科一年级286人,占比40.11%。

(二)调研基本结果

总体来看,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不容乐观。从文化符号、文化身份和文化价值等三个层面来看,调查结果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学生对富有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认识较为分散,“非常了解”的比例仅占3.51%,而“不太了解”的比例达到30.72%。对符号代表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多停留于“一知半解”的程度;(2)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一定的“文化失语”现象,83.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用外语表述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处于“中等或较差的程度”,文化身份(被研究对象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评价、归属倾向、自我认同和情感依附)较为模糊,文化自觉与自信有待加强;(3)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对中华民族的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念的接纳程度)和重要程度普遍表示认同,但是对于外来文化充满向往,87.8%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所学语言国家学习生活,并充分体验、融入他们的文化。

(三)调研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调查现状,结合问卷和访谈情况,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原因:

1. 中外文化碰撞导致文化认同的偏差

调研中,44.74%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以往的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而此处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指高中阶段的历史与语文课文知识。升入大学以后,由于课业重点的变化,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需要面对一门全新的语言,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语言技能的习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则有一种“已经熟悉不需要多花时间”的错觉,不再注重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领悟。

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确实为学好目标语言也需从相关文化中获取养分,但在长达四年的语言学习中,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追逐往往远大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方面,难免产生同化,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产生偏差和困惑。

2. 长效激励机制的缺位

访谈显示,虽然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包含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是此类课程比例较低,无法保障学生选修。作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堂教学”这一块阵地的缺失,无法激励学生持久地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保持同等的兴趣,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习得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

3. 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

当被问及“你认为语言课程老师在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多达492人回答“一般,很少提及”,占总人数的69%。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外语教师往往对学生起到直接的示范作用,他们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以及了解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但大部分语言教师囿于其本身研究的语言领域,学校亦没有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如果不是文化自觉或兴趣,很少会同时兼具专业造诣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

4. 传统文化氛围不足导致学生兴趣的薄弱

调研中,有92.6%的学生表示“在学校接触到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一般或较少”。虽然学校每年由各部门、各院系组织的文化活动繁多,其中必然包含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参观教育、展览活动,但是由于缺少整体规划、活动同质性高、部分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很难让在校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上外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交流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使其成为面向未来的世界公民。然而不容小觑的是,随着一代又一代全球化人才的培养,我们还能否将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寄托于这些成长中的新一代?假设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偏差或缺失,无疑有悖于最初的外语教育培养目标。因此,寻求加强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对策,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在外语专业学生中加强传统文化认同的对策研究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培育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如何避免盲目追随、模仿异国文化,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得体地进行交际,都需要恰当的引导,高等教育在这些方面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为高等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应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观,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培育长效机制,建议可从加入教学计划保障、扶持教师培养、开发校本课程等三方面说明。

1. 加入教学计划保障

对于大学生,尤其是有更多跨文化交流机会的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消遣,数次的文化体验或偶尔的课堂讨论不能激发学生长久的文化自觉意识,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课程一样,加入教学计划保障,相信会对培育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起到长效作用。

以上外英语学院为例,在推行“人文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中国文化英文课程暑期项目”和“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为先导,为学校打造和完善高品质的中国文化英文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将此有机纳入英语专业本科生教育,为培养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高素质人才拓展了路径。[2]

2. 扶持教学团队培养

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不言而喻。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需要有一支既有专业造诣,又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外语专业教师队伍。

以上外为例,外语专业不乏在国外孔子学院任教或担任过中方院长的优秀教师,在访谈中,学生反映这些老师往往更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融入专业课程,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缺陷所在。如果能够建立起长效的培养、扶持机制,建立起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并非难事,也必然能有效地推动外语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的进程。

3. 开发优秀校本教材

在师生访谈中,对于教学中缺少一本优秀的“用目标语言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成为很多人的共同遗憾。每年语言技能学习教材层出不穷,却少有优秀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外语教材,即便已经开发的类似教材,也参差不齐,或因各种原因无法进入课堂让学生获益。

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堪忧,很大的一个问题正是相关教育内容“不成体系”,无法让学生接受完整的传统文化熏陶,如果能从政策和措施上鼓励开发此类“校本教材”,恰能弥补这一遗憾。

(二)渗透语言教学课堂,发挥课堂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教师在语言课堂中适当地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推进本学科的研究,更能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作用,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叉渗透。融合形式丰富多样,比如duty report(每日轮值报告),课内对比讨论和课外延伸阅读等,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应该注重对比、实用、适度性。

1. 对比性

在课堂中增加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探讨,可增加中外文翻译的实践,并鼓励学生在中外文化发生冲突或表现相同时进行对比,实事求是地在对比中体会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不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又能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2. 实用性

课堂上导入的传统文化内容应与大学生所学内容、日常交际或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对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容易萌发兴趣,而不至于认为传统文化过于空洞、抽象。

3. 适度性

在外语课堂上的中国文化教学量和教学方式也要讲求适度。问卷表明,在外语课堂上过量的传统文化输入不利于学生的接纳,教师可以更多地提纲挈领,引发学生兴趣,倡导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积累。

(三)重视外语教学实践,激发增强学生文化自觉自信

1. 适当跨文化交往,刺激培育学生文化自觉

在国际交往日渐频繁的今天,作为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常常有出国交换学习的机会。在上外的多次师生访谈中,常有从国外交换学习回来的学生如此感慨:“在国外上课,经常要跟老师同学分享我们中国的风俗和文化,当时就感觉自己对这些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表达得比较片面,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转换成外语,还是挺挫败的。”

外语教师们反馈,在课堂中,出国交换回来的学生往往比之,更积极主动地接受传统文化信息,因为亲身感受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因此,鼓励、指导学生适度地参与跨文化交往,无论是出国交换学习、参加国际暑期班、海外实习,还是参与本地举办的国际性盛事(如上海世博会、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跨文化沟通中感受相关能力的不足,能一定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

2. 重视互联网建设,通过网站传播文化力量

互联网时代,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要想在当下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互联网的作用更不可忽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力量,创新网站载体模式,不仅更利于向学生群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创作,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以上外为例,近年来举全校之力推进的极具特色的上外“多语种外文网站群”,下设21个语种网站,打造了一个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新窗口和学生进行语言专业实践的新平台。外文网鼓励学生用所学语言专业讲述身边的故事,如德语网先后策划了中国春节习俗、中国二十四节气系列创作;希腊语学生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译成希腊语进行对外传播等等,受到各国驻华使领馆和相关外交机构的转发和关注。

(四)构建校园文化氛围,动静结合创新文化教育环境

1. 打造校园静态文化生态氛围

常常被人忽视的校园静态文化,包括校园的景观设施、标牌指示、墙壁橱窗布置等,本身也蕴含深刻的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会带给身处其中的学生文化和美感的体验,使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长期受到感染。

作为语言专业的院系和学校,更应全面考虑如何打造中外平衡的静态文化生态环境,如果静态文化中只有代表西方文化经典的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却没有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象和意韵,未免在文化的外化表现上有些“先天不足”。

2. 创新设计校园动态文化活动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校可以在专题讲座、特色活动上积极融入中国文化。尤其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而言,开展具有外语专业特色的品牌化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中外文化体验、对比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更让学生全方位地扩大视野,增进自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

这些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体验活动(比如汉服体验活动、京剧脸谱绘制,成语、古诗词大赛),也可以是缤纷多样的外国文化活动(比如万圣节游园会、莎士比亚戏剧节),更可以是双向沟通的用外语诠释中华文化活动(比如鲁迅作品多语种朗读会、巴金作品翻译大赛等)。[3]

当然,对于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也应创新设计不同种类的文化活动,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文化体验类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更具吸引力,而对“巴金作品翻译大赛”这种活动类型而言,更加适合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参与。因翻译是语言的艺术,文化意蕴的缺失牵制着翻译的水平,学生必须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与编码,尝试最大限度地用外语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

四、结语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水平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事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我们应尽快找到可操作、可推广的创新对策,培养的未来肩负对外传播重任的外语专业人才,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足够认同和了解,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今后对外交流中生动地表述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高莉君.创新中国主流文化消除文化认同危机——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7):69-72.

[2]张雪红.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与方法的调查研究——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0):4-5.

重庆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责任书 篇8

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海外留学意向分析

本次调查共在常熟理工学院发放问卷13375份,回收有效问卷10798份。从地域来看,回收问卷中苏南学生有4819人,苏北学生有4500人,其他省份学生有1479人——这是因为江苏新建本科高校主要面向江苏招生,面向其他省份招收的学生较少。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3416人,大二学生3252人,大三学生3162人,大四学生968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主要在外实习或找工作,问卷参与率及回收率不高,而且不参加问卷的学生基本已经确定毕业去向,所以得出的数据结果反而比较科学。

从赴海外留学意向来看,确定去的学生有271人,占2.5%;确定不去的学生有6109人,占56.6%;无明确意向的有1319人,占12.2%;犹豫中的学生有3099人,占28.7%。确定去的学生中不免有因特殊情况改变主意的,或者填写问卷时没有与家长沟通过经济能力的,结合数据的信心指数,有效值应该在1.5%~2%左右。如果其中有一些学生是想毕业后自己出国的,那么这个数据结果更是值得认真面对了。犹豫中的学生占很大的比重,他们有的是准备国内考研,有的是担心经济条件,有的是考虑外语水平,他们是今后留学项目宣传和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如果有较好的政策配套或机遇,他们应该会明确自己的选择。

从作出海外留学意向的依据来看,确定不去的6109名学生中,有3427人是因为经济原因,占56.1%;有856人是因为语言问题,占14%;其余1826人是没有此规划,占29.9%。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不是特别担忧,经济因素是主因,如果国家和学校能出台一定的经济扶持政策,应该能使部分人改变主意。部分高校可以通过校际互免学费的交换生方式创造一些机会。不过,在问及“如果参加校际交换生项目,免交留学学费,只需要承担其他费用,你是否愿意赴海外留学时?”依然有近4000名学生选择“否”。

从海外留学项目的宣传管理来看,学生在回答“如果你确定去留学,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一题中“返校学分认定”排在首位,占43.8%,显示大量学生对此信心不足,需要学校制定明确的政策并加强宣导,此外“国外费用问题”和“与母校的沟通协调”“语言交流及文化适应”等分别占23.5%、17.3%和10.5%,也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就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在一所学校提供的赴海外留学项目列表的知晓度调查中,分别有64.2%的人表示不知道,有21.3%的人表示听说过但不是很清楚。除去学生可能自己不注意了解信息的情况,数据确实显示留学项目的宣传有问题。那些不知道的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想了解参与”的选项,显示留学项目的宣传工作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大学生赴海外学习计划的实施应对

加大留学项目的政策扶持 按照江苏省2020年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3%以上的要求,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目前普遍2万人规模的现状,意味着每年要选拔超过500人赴海外留学,这个目标没有足够的政策扶持是很难做到的。

首先要完善校内机制体制。参与调查的部分高校国际事务部门表示,学校虽然合作办学项目较多,但是都散放在各二级院系管理,没有建立国际教育学院这样的机构统一协调,国际处作为行政部门参与教育管理的阻力很大,最后项目实际出国率不高,办学效益不明显。相反,部分高校则是由教务处下放足够的权力给国际教育学院,教务处只参与培养方案的审定,日常履行备案式的形式管理,项目学生实施与其他普通学生不一样的集中管理,语言水平强化很快,留学项目办得有声有色。

其次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调查中学生反映强烈的主要是学分转换和出国费用的问题。部分高校学分政策比较死板,教务部门要求国外学习的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要和国内一致。殊不知国内外的教学体系就不一样,国内是课程学分,国外是模块学分,达到这一要求谈何容易。建议核心专业课相对严格对照,普通类课程接近即可。对于短期的研修可以兑换为选修课学分或素质拓展学分。国内外的学分含金量也不一致,亦不可简单等量转换,部分高校以学时数为标准转换学分就比较科学。

出国费用方面,调查显示,苏北及农村学生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语言不是障碍,出国费用才是鸿沟。学校应该建立留学助学金或留学基金,补助那些优秀学生实现留学梦。虽然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留学更是高消费,但是学校进行适当的经费扶持,对学生将来的高端就业很有帮助,这些同学也会成为优秀校友的目标人群。某个高校每年投入数百万鼓励大学生赴海外留学,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广泛称颂。当然,在办学经费日益紧张的现状下,建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出台对高校实施大学生赴海外学习计划的经费扶持,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体验海外的先进教育。

加强留学项目的宣传力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相关项目的知晓度不高,需改进项目的宣传手段,提升项目的宣传效果。

第一,抓好新生的入学宣传教育。部分高校在录取通知书内夹送详细的出国留学项目介绍是非常好的举措。学校应将本校的赴海外留学项目信息分类整理,详细介绍项目的内容和相关费用。入学后,大学往往会组织入学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在班会加强宣传。

第二,抓好项目的日常网络宣传。学校应该通过国际处、国际教育学院的网站或者留学项目专题网站加强项目的日常宣传。主管单位要提前介绍项目信息,及时发布项目内容,主动回复项目咨询,经常开展网络调查。要建立留学意向学生动态数据库,对有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预约面谈,做到深入宣传、跟踪指导。

第三,抓好留学的成功典型宣传。让赴海外成功留学的学生现身说法,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代表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项目步骤流程、注意事项和项目成效,他们可以交朋友、结对子,在留学期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建议高校还可以在学生会建立大学生国际交流的部门,在社团或者校友会建立赴海外留学学生联谊会。前者旨在建立网络,深入各院系开展项目专题宣传和项目报名服务,后者旨在搭建平台,开展留学经验介绍和海外文化宣传。

提升留学项目的管理实效 随着留学市场的不断扩大,留学服务中介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部分高校由于国际化工作刚刚起步,国外合作交流渠道不畅,只能通过中介牵线拓展一些项目。高校应该秉持一根红线,就是海外合作院校应该是获得我国教育部认可,具体名单可以在教育部的涉外监管网查询到。学校还要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为他们尽可能寻找到较好的合作伙伴和留学项目。合作学校应该和本校层次相当或略高,合作项目要可持续发展,双方应签署协议获得明确的保障。

调查发现,有的高校项目铺得很开,大小几十种,但是日常疏于管理,协议签署之后不去推进,或者只是任务式宣传,学生参与情况不理想,需提高项目的管理实效。

第一,要分类管理,明确到人。有的高校建立的项目负责人制度值得推广,每个项目明确到具体人员去研究,建立与国外合作方的正常沟通渠道,碰到问题双方及时讨论解决。项目负责人最终应该成为这个项目中比领导还权威的专家。

第二,要追踪管理,加强联络。调查发现,学生反映出国期间管理跟不上就是因为缺少追踪管理。学生在报名参加相关留学项目时,应由个人选择或者院系指派一名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准备海外的研修计划,出具留学推荐信等。学生在海外期间要指导他们选修外方课程,在学习中给予指导,既可以成为学生与母校的沟通桥梁,也会及时获得国外的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赴海外后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管部门应该第一时间优先解决,让学生安心、放心才能成为他们宣传推广本项目的后续动力。

浙江树人大学生走读责任书 篇9

根据学校学生住宿管理的有关规定,在校学生应按学校指定的床位住宿,故学校原则上不同意学生走读(外宿),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走读(外宿)的,必须提交家长签字的书面申请,并签署如下责任书。

1、校外住宿的地址、联系方式等必须详细上报到班主任或辅导员及学生所在学院。住宿的地址、联系方式发生变动时,必须将新的住址、联系方式上报班主任或辅导员及学生所在学院。

2、在校外住宿的学生须定期(一般为两周一次)向班主任或辅导员汇报在校住宿情况。

3、校外住宿学生的财产用人身安全,由学生本人和家长负责,学校一概不负任何责任。

4、外出住宿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校期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必须按要求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有违反将严肃处理。

5、校外住宿学生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等,全部后果由学生及家长承担,学校一概不负责任。

学生本人(签名):学院意见(盖章):

家长(盖章):公寓管理中心意见(盖章):

年月日

重庆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交流责任书 篇10

为了全面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秩序,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福州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及《福州大学学生安全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学院与学生、家长特签订本安全责任书。

1.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消防安全各项管理规定,禁止违规用火、用电以及损坏校园消防设施等行为。如学生违法有关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引发校园火灾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学校将予以纪律处分;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的,学校将依法追究学生相关法律责任。

2.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生住宿各项管理规定,学校对学生统一安排住宿,禁止学生私自在校外租房,学生宿舍禁止留宿外人。

3.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和请销假制度,外出、因故无法上课或考试等应及时履行请销假手续;严格遵守学校晚点名制度,按时返回宿舍,按时熄灯,按时休息,禁止迟归、晚归甚至不归,禁止晚点名后再私自外出。

4.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以及校园交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预防各类安全交通事故,确保自身人身安全。严禁无证驾驶、酒后驾驶机动车;在校园内严禁骑行超标电摩、无牌电动车;外出时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乘坐无营运资质车辆,不乘坐超载车辆。

5.学生应自觉遵守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规,严禁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偷盗、赌博、吸毒、销赃、传销、观看或传播淫秽制品、携带或私藏管制刀具等违反各项治安管理的行为;不得从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准参加各类邪教组织。

6.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学生安全管理以及校园安全管理各项规定,以免发生各类安全事件。严禁攀爬、翻越窗户、围墙、栏杆等危险区域;严禁到非正规游泳场所或无正式救生人员保护的场所游泳;严禁到尚未正式对外开放的野外景点、无安全保障措施的江、河、湖、海、溪、潭和水库等水域及悬崖峭壁等

危险区域游玩;严禁在校园池塘钓鱼、下水游泳等;严禁在封闭时段进入校园长湾山步道或擅自进入长湾山未开放区域;严禁深夜到校园偏僻处游玩;严禁在校园内燃放孔明灯。

7.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组织集体活动、外出实习等各类活动管理规定。学生组织集体外出活动必须严格执行活动审批制度,应通过正规旅行社组织,必须有老师带队参加、必须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必须乘坐有资质车辆,严禁学生未经同意擅自组织集体外出活动;所有学生外出实习,须经本人提出申请、签订外出实习安全承诺书、家长同意、辅导员审核、学院领导审批和实习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等相关手续齐备后,方可外出实习。

8.学生在校期间应具有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注意防扒防盗防骗防抢。要妥善保管好个人银行卡、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其他贵重物品;大量现金要及时存入银行,不要携带随身携带或存放在宿舍;在校园图书馆、食堂、教室、运动场等公共场所要保管好随身携带的手机、钱包、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要时刻警惕电信、网络等各类诈骗,不得轻信陌生人或向不明账户转账、汇款,以免上当受骗;要注意宿舍防盗工作,做到人走门锁;不要购买陌生人在校园及宿舍推销的各类产品,以免被骗;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传染疾病,不到无营业资质或无卫生保证的饭馆、摊点购买、食用食物;要防范雷击、台风、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掌握避险知识和逃生技巧,如在校期间遇台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和重大传染病等突发事件,必须服从学校统一指挥安排。

9.学生必须健康文明使用网络,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原则上不允许大一新生携带电脑,特殊情况需携带使用电脑者,需个人提出申请、经家长同意、报辅导员批准并签订安全管理责任协议后方可;所有学生使用电脑应自觉遵守国家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福州大学网站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试行规定》;严禁在互联网上发布各类反动言论或不良信息;不得沉迷网络游戏。

10.学生已满18周岁,已经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应

对自身的各种行为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和后果。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因自身原因而采取自杀、自伤等行为应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学校无法律责任。

11.学生存在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心理异常的,学生本人或家长应当明确告知学生辅导员,以便学校采取措施,有针对性进行管理和教育,确保学生健康和安全。如学生或家长明知学生本人存在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心理异常却不告知学校的,因而引发学生人身伤害事件,学校将不承担责任。

12.学生家长应当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当学校告知其子女在校期间存在行为、学业、心理、感情等方面问题时,家长应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教育、劝导或治疗等工作,不得推卸家长应承担的责任。

13.学生应珍爱生命,锻炼健康身心素质,如遇任何难以处理和解决的,请及时向老师或学校有关部门求助,不得采取各类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方式进行处理和解决;学生如遇突发事件应立即报警或报告学院,当事人应以保护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善于自我保护,保护现场、保存证据,所有知情(发现)者应积极施救;知情不报者,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14.若违反上述规定,学生本人愿意接受相应的校纪校规处分;若因此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等安全事件的,学生本人及家庭愿承担一切责任。

15.本责任书签订有效期为:从学生入学报到后至毕业离校。

16.本安全责任书一式叁份,学院、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各执壹份。

福州大学××学院(盖章)学生学号:

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回执----------------------

本人及家长已经明确以上安全责任书中所有规定,并保证认真遵守。若违反上述规定,愿意接受相应的校纪校规处分;若因此造成任何事故,本人及家庭愿承担一切责任。

学生学号:

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年月日

家庭地址:邮政编码: 家长联系电话:

在榕亲属(友)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上一篇:2010中国高校大事件盘点下一篇: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