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精选11篇)
重庆医科大学 篇1
1 引言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水平和实力。在医学领域医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学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综合性检索工具, 是ISI的核心产品[1]。科学研究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 反映科研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 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重庆医科大学为重庆市重点高校。近年来随着办学水平、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长, 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本文拟对SCI扩展库收录重庆医科大学2001—2008年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从一个层面揭示该校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 为进一步发展科研实力、确立科研政策提供依据。
2 数据来源
检索条件:考虑到重庆医科大学从2001年至今英文校名的变化情况以及在拼写中的实际情况, 检索条件设置为:Address= (chongqing med univ) OR Address= ( chongqing univ med sci) OR Address= (chong qing med univ) OR Address= (chong qing univ med sci) , 检索时段为2001—2008年, 数据库=SCI-EXPANDED。经检索得到 2001—2008年共发文675篇, 其中1篇的出版年为2009年, 但其在线出版日期为2008年, 为了便于统计将该篇文献纳入2008年计算。
3 统计与分析
3.1 发表年度分布
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见表1。2001—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发表的SCI论文呈快速增长趋势, 2008年发表SCI论文高达275篇, 是2001年的13倍, 占论文总量的40.74%, 而据袁天峰等报道1989—1998年10年间重庆医科大学发表SCI论文的总合仅为63篇[2], 表明重庆医科大学近年来科研工作发展较快, 科研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发现, 与SCI 收录论文数居国内前20位的高等院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如SCI收录论文居第20位的兰州大学2005, 2006两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分别为610, 680篇[3]。
3.2 文献类型及语种分布
在研究时段内, SCI收录重庆医科大学的文献类型主要为学术研究论文521篇, 占77.19%, 其次为会议文摘, 109篇, 占16.15%, 评论性、综合性的综述文献24篇, 占3.56%, 其余为会议论文9篇, 占1.33%, 、快报, 8篇, 占1.19%、Correction 和编辑评论各2篇, 分别占0.3%。文献语种以英文为主, 656篇, 占97.56%, 其余为中文19篇, 占2.81%。表明该校发文以期刊研究论文为主, 文献语种以英文文献为主。
3.3 论文合作国家及机构分布
在研究时段内的675篇论文全部为3名以上作者合作发表的论文, 涉及合作机构391个, 国内240个, 国外151个, 表明合作机构以国内为主。与国内机构合作发文较多的机构依次为:四川大学34篇, 第三军医大学26篇, 首都医科大学19篇, 上海交通大学19篇, 重庆大学16篇, 复旦大学15篇, 中国科学院13篇, 中山大学12篇, 北京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各11篇。国际合作涉及22个国家, 主要有美国101篇, 英国37篇, 日本19篇, 加拿大12篇, 德国7篇, 法国、韩国各6篇, 荷兰5篇, 澳大利亚4篇等。与国外合作发文较多的有以下机构:芝加哥大学25篇,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12篇, 丘吉尔医院10篇,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7篇, 密西西比大学、利物浦大学、阿肯色州医科大学、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伦敦大学王家学院、韩国天主教大学各5篇。合作机构分布说明重庆医科大学与国内高校合作度较高, 国际合作以美英等国为主。
3.4 刊载论文的期刊分布
检索出的675篇论文分布在315种期刊上, 平均每种期刊刊载2.14篇。刊载1—2篇的期刊 265种, 占期刊种类总数的84%, 共刊载论文326篇, 占论文总数的48%, 呈现出较高的离散度。而其余349篇约52%的论文集中发表在50种期刊上, 平均每种刊载6.98篇。载文在20篇以上的仅4种期刊, 最多的为《CHINESE MEDICAL JOURNAL》, 31篇, 其余依次为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6篇, Pediatrics, 23篇,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1篇。刊载10-20篇的期刊仅有4种。表2是按照期刊刊载论文数量排序后, 刊载论文最多的15种期刊。在这15种期刊中, 仅有6种期刊的影响因子 (IF值) 大于3, 有3种期刊没有包含在2007年的JCR报告中, 因为这3种期刊在统计年的前两年没有连续被SCI收录。
注: 期刊的IF为JCR2007年的数据, 下文同。
3.5 论文主题内容分布
重庆医科大学2001—2008年的SCI论文分布于82个学科主题, 说明该校的学科覆盖面较广。发表论文10篇及以上的学科主题有26个, 见表3, 论文集中较多的主题依次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肿瘤学、神经科学、药理学与药学、胃肠与肝脏病学、儿科学, 这些主题绝大部分涉及到该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博士点学科, 表明该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科研工作处在学校前沿。
3.6 论文被引分析
一般来说, 论文的被引次数反映了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关注程度, 论文被引次数越高, 该篇论文受到的关注越多。在研究时段内, 重庆医科大学SCI论文总共被引2351次, 论文每篇平均被引3.48次。其中318篇论文至少被引用过1次, 论文被引率为47%, 而另外的357篇论文则未被引用过。该校SCI论文的年被引情况见表4。表4显示该校论文被引次数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表明重庆医科大学的论文日渐受到同行关注。在被引用过的论文中, 被引20次以上的研究论文26篇, 见表5, 高频次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生物医学工程系 (13篇) 、儿科学院 (5篇) , 医学检验系 (4篇) , 这三个院系都是该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重点学科, 表明高被引论文主要是学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研究成果。
注:标*号的为该校国家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所在院系
4 讨论
重庆医科大学的SCI收录论文连年增加, 以2007和2008年增长最为显著, 这是学校近年来重视科研和学科发展, 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广大科研人员努力提高学术水平的结果, 同时也表明该校近年来科学研究气氛活跃。
该校SCI论文主要是以英文为主的研究论文, 论文的合作度较高, 与四川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国内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同时该校还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合作, 与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20多个国家包括芝加哥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
总体而言, 该校SCI论文所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高。如发表论文最多的50种期刊中有多种期刊影响因子低于1或没有进入2007年JCR的统计报告, 但是高被引论文所刊载的期刊影响因子相对较高, 在被引次数20次以上的论文中, 所刊载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5.43。提示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被引次数比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相对较高, 引起的国际关注程度更高, 学校应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 争取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更多的论文。
论文的主题分布和被引分析表明, 该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点学科走在学校科学研究的前沿, 这是学校多年来对重点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大量科研投入的结果, 学校可以这些优势学科为龙头, 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 没有对具体作者的SCI论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主要是在统计中发现所有论文均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 表明论文是同一研究团队成员共同研究成果的反映。另外在统计中发现SCI使用作者姓名缩写时, 相同缩写形式的不同作者在其系统的统计中通常以同一作者计算, 如Li Y 实际上是多位作者如Li Ying, Li Yan, Li Yu等姓名的缩写形式, 但是SCI的分析系统却按同一位作者统计, 这种缩写方式给大样本量的作者统计的准确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也提示我们在使用国外检索工具对作者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时, 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摘要:以SCI-EXPANDED为数据源, 从论文的年代分布、文献类型及语种、论文合作国家及机构、主题内容、刊载期刊及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 对2001—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被SCI收录的675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一个层面揭示了重庆医科大学近年科学研究的情况。
关键词:科技论文,SCI,文献计量学,重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学勤, 章蕾, 潘继进, 等.SCI收录中国期刊的统计与分析[J].现代情报, 2005, 25 (10) :158-162.
[2]袁天峰, 董邦权, 黄良田, 等.中国医学高校科技论文被《SCI》收录情况的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J].科技编辑研究, 2003, 13 (3) :33-41.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 (1) :27-38.
重庆医科大学 篇2
南华大学——知道什么是“核”心专业吗?
南华大学的低调和“南帝”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该校的特色专业都涉及军工领域。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高校,并建有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南华大学核技术与应用全国排名第二,学校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亚雷等大师。同时南华大学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2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可见南华大学虽地处一方,同样具有绝世武功。
西华大学——工科之花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北华大学——北大+清华,简称“北华”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重庆医科大学 篇3
科技论文是科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形态成果,是科学研究最直接的产出形式之一。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活动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贡献,因而常被作为评价单位、个人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指标之一。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制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提供的分析数据是目前国际评价科研成果水平的通用参考标准,也是对研究单位或个人科研实力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SCI-EXPANDED数据库的统计结果,对重庆医科大学近年来SCI论文成果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思考建议。
1 对重庆医科大学近年SCI论文成果的分析[1]
1.1 发文量的分析
重庆医科大学为重庆市重点高校,近年来随着办学水平、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长,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2001—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发表的SCI论文呈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发表SCI论文高达275篇,是2001年21篇的13倍,占论文总量的40.74%,在全国高校排名首次进入了前100位,较2007年上升了80位,表明重庆医科大学近年来科研工作发展较快,科研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发现,与SCI 收录论文数居国内前20位的高等院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2 学科分布概况
重庆医科大学2001—2008年的SCI论文分布于82个学科主题,说明该校的学科覆盖面较广。论文集中较多的主题依次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肿瘤学、神经科学、药理学与药学、胃肠与肝脏病学、儿科学,这些主题绝大部分涉及到该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的学科,表明该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科研工作处在学校前沿,也表明重庆医科大学优势学科科研究活动的活跃程度较高,向国际前沿延伸的态势十分明显,影响和辐射作用越来越大,但其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1.3 科研合作现状
科研合作关系是开放办学和大学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675篇科技论文的作者署名单位进行分析,可以对科研合作的范围和主要合作伙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医科大学与全世界范围内391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有着科研合作关系,科研合作伙伴遍布全球22个国家,其中美国、英国、日本位列前三。合作机构分布说明重庆医科大学与国内高校合作度较高,国际合作以美英等国为主。
1.4 科研影响力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重庆医科大学近8年来(2001—2008年)发表的675篇科技论文的总体被引用情况,可以看出,随着研究论文数量的稳步上升,重庆医科大学在近8年来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呈现出较强的上升趋势,年被引次数从2001年的1次上升至2008年的920次。重庆医科大学SCI论文的总被引用次数达到2 351次以上,而8年内平均每年的被引用次数亦达到2 351次。
2 重庆医科大学科技论文的发展经验
2.1 充分认识科技论文的作用
早在90年代末,学校的领导班子就已意识到SCI论文的重要性,SCI论文及其数量的多少已经成为评价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产出和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才能体现整个学校学术团体的研究水平,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基础研究必须与国际接轨,面向国际前沿。为了引导教师、科研人员积极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学校2000年制定并下发了科学技术奖励暂行办法,开始对SCI论文进行奖励,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学校发表SCI论文快速增加。
2.2 科技政策导向机制适时调整,强化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为了调动全校广大师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集中精力发表更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重庆医科大学不断调整科技政策,强化激励机制,制订有关论文发表的奖励规定,加大奖励力度和幅度。考虑到SCI的期刊有6000多种,各种期刊的水平与影响力参差不齐,以统一标准进行奖励未免有失公平,因此学校在2004年修订了科研成果奖励条例,针对科技论文的质量高低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也就是按影响因子的高低制定了跨度较大的奖励等级,对学校科技人员的论文分类发放奖励,其中在《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论文的每篇发放奖金高达12万元。相信随着学校根据本校情况不断调整政策,高水平SCI论文作为彰显学校科技工作成果的形式之一,其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2.3 重视对外合作交流
重庆医科大学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院校之一,早在70年代末学校就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由于重视对外合作交流,学校在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科研合作等工作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对外开放以来,学校共选派1 000余人次赴美、英、加、日、俄、法、德、澳、荷兰、瑞士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留学、研修、开展学术交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出国留学人数多年来一直列重庆各高校前列。论文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医科大学与全世界范围内391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有着科研合作关系,科研合作伙伴遍布全球22个国家,充分显示出交流合作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重要性。
2.4 加强博士后、研究生管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新生力量
重庆医科大学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硕士点5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2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学校已形成了学科门类较全、覆盖面宽、层次较高的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体系。近年来,学校招收的博士和研究生数目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年轻的科技人才成为了提高学校科研综合实力一支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因此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也就显得尤其重要。重庆医科大学在学习与借鉴各兄弟院校博硕士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出台了各项博硕士管理规章制度,其中规定博士生毕业也必须要有SCI论文发表,部分学科也将试行对硕士生的此项规定,否则将延缓毕业时间。这些规定的出台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提高博硕士生教育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
3 思考与建议
3.1 全面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重庆医科大学整体科研水平
从2001—2008年SCI收录的重庆医科大学论文可以看出,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必须进一步结合重点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以科学创新为研究方向,通过延伸、扩展、分化、交叉和综合,创建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由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群体;注意加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相结合、医疗与防保相结合等,以基础研究带动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3.2 建设重庆医科大学科研联盟体系,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学校要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充分整合国内外优秀科技资源,以资金、项目为基础,吸引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人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专业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建设科研联盟体系;强化基础科学的创新研究,通过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和汇聚,造就一批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各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从而提高重庆医科大学整体学术竞争能力和科研水平。
3.3 强化广大科研工作者向SCI期刊源投稿的意识
要提高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学校科研部门应立足长远,加大论文的奖励力度,尤其应该加大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2],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学校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技术组织中任(兼)职,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学术活动,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积极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提高论文质量的意识,既消除急功近利思想,同时克服畏难情绪,多向高质量期刊投稿,使重庆医科大学科研工作向更高的国际标准靠拢,促进科技论文在质量上进一步提高。
3.4 信息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SCI相关研究,为科研人员服务
图书馆等学校信息机构要对学校SCI收录论文和引用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和评价分析,帮助各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分析发表论文的潜力和存在问题的症结,尤其针对重点学科、重点项目为科研人员深入开展定题服务;开展SCI选刊标准、各专业期刊分布特点、收录范围、影响因子等研究,定期编写SCI收录期刊投稿指南和不同学科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年报[3],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各专业SCI源期刊的重要信息,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根据论文的专业与质量选择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
摘要: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SCI-EXPANDED数据库统计结果,分析2001—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科研合作、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等情况;结合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针对科技论文所实施的措施,阐述了该校科研论文产出不断增长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SCI论文,统计分析,思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肖廷超,黄萌,翁淳光,钟萍.2001年—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SCI收录论文的计量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101-105,108.
[2]邱嘉怡.2000年—2006年SCI收录和引用中山大学论文情况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3-5.
重庆医科大学 篇4
“争先创优活动”
光荣榜
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立志成才,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根据《重庆医科大学德智体综合测评细则》和《重庆医科大学并轨招生学生奖贷学金试行条例》的精神,经各学办初评,各院(系)部审核,学校审定,2002—2003学共评选出陈晓芬等校三好学生187名,张猛等校优秀学生干部124名,先进班集体33个,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30 名,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获得者72名,文明寝室27个,CET-
4、6级优秀学生40名,特此表彰!
一、校三好学生(187名)
研究生: 孟纯阳
刘永刚
陈地龙
李龙江
刘胜春
牟君
袁侨英
蓝锴
黄锦江
李小红
陈茶
陈曜
李备 曾金
张凌
七年制:陈小芬
宋云
俞慧宏
陶陈娟 甘晓玲
张丽旦
99级儿科系: 廖孟
王琪 99级临床医学一系:刘胜中
黄金 99级麻醉: 黎平
99级临床医学二系:唐瑶
崔陶
吕琳
黄楠 99级影像: 伍星
邹姗
2000级:黄锦 吴晓娟
谭晓姝
刘妍汐
胡利
张祯桢
沈燕
廖沁
高蓉梅
徐珍娥
唐琼
吴艳
陈思宇
蒋琳
唐婉蓉
冯燕
张小飞
熊海波
2001级: 郑晓娟
陈泓颖
刘平
徐璐璐
陈艳
胡定容 沈暘
林飞宁
喻晓琴
卢前微
谢荣敏
唐丽
杨扬
方之家
2002级: 阳明明
杨丽娟
冯露
仲伟营
肖倩
刘军兰
医学检验系:曹炬
黄世峰
薛峰
李月
赵清
熊元
黄连芬
程佳
牛司强
吴丽美
方欢英
瞿俊
陆小琴
江君玲
预防医学系:漆莉
王红林
周丹
廖薇薇
李春霞
曾缓
丛建妮
宋林玲 药学系: 林凤云
喻娅婷
杨佳丹
陈琳
贾敏
欧阳净
何亮
谢奔
李欣宇
崔海磊
赵锦
生殖医学系:徐冬梅
金婧
邬贤凤 程浩 陈莹莹
李志明
陈晶晶 刘洁
石章惠
公共事业管理系: 周建人
梁小华 张莉丽
李海鸥 甘媛媛
魏祎 临床医学专科:栾小梅
赵明杰 医学实验技术: 屈宗银
高职学院: 胡运
许琴
陈丽
任兴春
祝书梅
刘爱辉
雷雨 周燕
王燕 应东娅
蒋朝辉
董洪飞
穆光赟
张颖
刘俊 袁艺
彭爽
陈仁柳
左国刚
魏辉
西昌班:葛茂芳
黄莉
刘艳
应用技术学院成人:吴有宏
陈凤
庞兰
王莲
陈玉霞
邓霞
郑爱华
管红梅
黄富玲
尹忠渝
罗昭红
刘艳
熊华
刘红
王佳
王天雄
陈联族
陈文强
曾蓉
陈兰
王贵芳
罗娟
谷福容
杨治兰
吴春梅
谢珊莉
罗莉
姚利娟 叶红
张丹
幸奠霞
王量
万彬昆
程红
古金碧
谭丽
陈姝瑾 王梅利
温敏
向媛媛
王智
邹华
肖体碧
李华群
李小琴
李荣外
向海燕 应用技术学院高职:王矩福
二、校优秀学生干部(124名)研究生:张猛
肖智博
冉金伟
郭艺 七年制:尧瑶
万文娟
朱轶 99级儿科系: 王玺
张萱
99级临床医学一系:肖飞
罗祎
范京川 99级麻醉: 吴雨佳
99级临床医学二系:欧阳凌云 李凡
罗莉莎
张潇潇
张景 2000级:李彦
李建
李炳坤
郑江
张勇
常颖
任轲
2001级:张玉
朱丽
郑丽娜
王玉霞
李雨芹
李颖
应林燕
林雅茵
李思秀
杜梅
周小林
2002级:张玉凤
康娅
邓仁
喻姗姗
李金政
林雪波
胥方
孙玉菡
曾秋明
盘毓
刘黎礼
陈瑞瑞
刘媛媛
张弘
何东伟
王勤莉 医学检验系:柏艳
药学系:刘公安
罗绪
杨姣姣
赵泉
苏强
生殖医学系: 兰易
彭洪英
唐艳
吴兴绘 公共事业管理系:李小成张巧丹
庞婷 医学实验技术:周永虹
高职学院:漆婷婷
何丽
周琼
邱厚兵
杨清云
骆颖
吴汶静
喻小琼
张丽
王文智
石怀英
彭丽
张梅
钟双
胡天波
应用技术学院成人:陈浪
官秋玥
吕文宾
谭兴琴
向聪
戴雪莲
谭江云
秦斌
王大洪
唐忠荣 杨月
陈茂胜
彭章敬 代妮娅
苏晓娟
王娟
肖伟
王丽华
李飞
彭静
易坪
曾里 代敏
郑道英
罗高华
胡雪萍
邹振兵
杜晓琴
李旭飞
张凤霞
程雨 应用技术学院高职:程曦
三、先进班集体(33个): 研究生: 2002级博士班
2002级硕士大甲班 七年制: 2000级
2001级2班 儿科系: 99级儿科一班 99级一系:临床医学一系一班 99级二系: 临床医学二系一班
2000级: 临床医学二系一班 临床医学一系二班
儿科一班 2001级: 临床医学二系一班(红岩班)
临床医学二系二班
2001级口腔医学班
2002级:临床医学二系一班
临床医学一系二班
中西医结合 医学检验系: 2000级本科班
2001级本科班
预防医学系:99级本科班
2001级本科班 药学系: 2000级统招本科班
2002级统招本科班 生殖医学系: 2000级统招本科班
2001级统招本科班 公共事业管理系:2000级本科班
医学实验技术: 2001级医学实验技术班
高职学院: 2001级护理专业1班
2001级社区医疗班
2002级药物制剂班 应用技术学院: 2000级临床医学成人本科三班
2001级临床医学成人本科三班 2002级社区医疗二班
2002级成人口腔班
四、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30人): 教师(14人):
郑行雁
龙倩
苏通波
潘亚俐
罗纲
陈阳
魏镜俪
黄凌
赵海均金琦
朱勋春
李曦
隆莉
邵洁
学生(116人): 七年制: 徐江龙
朱悫
王莉
于圣杰
刘效辉
薛林云
赖晓霏
韩昕晶
泮双军
刘桂勇
周倩云
周成会
刘晓峰
2000级儿科系: 吴盛德 徐珍娥 邹洪波 秦宗磊
2000级:马晓娟 周密 陆佑妮 陈仁智 况小红 蒲晓峰 李炳坤 李雪峰 周科
叶琳 宋姝丹 王熙 方艳 周利刚 罗颖 王念 刘峰 万林灵
2001级: 陈越 徐璐璐 孙璞 吴江 卢礼 谢雯 林力 刘平2002级: 张霖 杨威 张莹 缪宜君 王敏
医学检验系: 易四维
潘娟
杨术生
张怡
杨自立
赂建君
谭畅
刘畅
周涛
李坤
靳文莉
庞莉
预防医学系: 魏小平
代茂利
刘洋
李治军
蔡鹏
张旭东
胡泽鑫
张专
肖家慧
罗鑫
鲜思伟
成平
药学系:王馨
郭文献
王渝
邓婕
黄小林
李铮
汪建
谭超 刘启坪
赖洁娟
唐曦婷
曾繁卓
生殖医学系: 高茹菲 陈莹莹 杨武 刘 征 胡琴琴 徐婷 易艳霞 朱熙
公共事业管理系: 刘利 王培源 李小成 张莉丽 任杰 谢赟谦 王越 袁泉
彭杨莉 黄晨 张学颖 邱实 王梦笔 陈林 巴锴 仲树栋 龙建波 医学实验技术: 梁平
熊兴强
屈宗银
刘志 应用技术学院: 陈德惠
何霞
蒲石
五、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获得者(77名): 七年制: 杨柳
梁睿
范原铭
梁妤婷
万文娟
刘颖
2000级儿科系:
张明荣
胡湛棋
文旖旎
沈洁
谢琴芳
邓昱
2000级: 马晓娟
周密
陆佑妮
陈仁智
况小红
蒲晓峰 李炳坤
李雪峰 周科
叶琳
宋姝丹
王熙
方艳 周利刚
罗颖
王念
刘峰
万林灵
2001级:常丛旺 王丽萍 朱红梅 刘懋霞
郭蓉 罗善明 胡刚
何怀奇
扬扬
方之家 医学检验系: 黄连芬
陈爽
熊元
预防医学系: 龙风
张晗
张天胜
乔小东
蔡明春
鲜思伟
胡泽鑫
庄挺挺
李珊珊
李少芳
王俊
孟璐
魏小平
于嘉男
药学系: 陈思静
刘公安
马俐丽
张忠松
李卫平
陈钰琳
生殖医学系: 高茹菲 陈元澜 胡琴琴 汪扬 朱熙 杨 武
刘泠 赵彧玮
陈莹莹 刘彧 王丹 彭榆翀 医学实验技术: 吴时军
曹甲民
六、文明寝室(27个):
七年制: 卫生科楼402室 B2-711室 儿科系: 504室 604室
2000级: B1—604室 1—501室、B1—506室 2001级: C1-403室 一舍413室 2002级: F-515室 F-708室 医学检验系: 三舍206室 三舍205室
药学系:F-307室 F-309室 F-310室 F-311室F-312室 F-315室 F-621室F-209室 D-621室
公共事业管理系: A1-413 C1-818 B2-306 F-325室 医学实验技术:
4舍412室
七、CET-
4、6级考试优秀学生(40人): 四级优秀学生: 七年制:
甘晓玲(94分)
刘晓华(85分)
曾韫璟(86分)
陈弟莉(87分)
陈鸿健(87.5分)
熊
昕(87分)
何文一(89分)
顾 俊(91.5分)
刘晓峰(93分)
王 玲(88分)
陈 黎(93分)2001级: 杨淑敏(93.5分)王玉霞(93分)
李琦(91.5分)
黄光银(90分)
祁冬梅(90分)
周霞(89.5分)
余红梅(88.5分)
李源(88分)
陈泓颖(88分)
秦艳(88分)
薛英(87.5分)
方之家(87.5分)
唐丽(86分)
范静园(85.5分)刘平(85.5分)
王艳丽(85分)医学检验系: 葛群芳(89.5分)
吴丽美(86.5分)
预防医学系:
曾缓(87分)生殖医学系: 陈道锋(86.5分)
李永强(85分)陈琦(94分)
程相俊(85分)
代凤琴(85分)陈莹莹(87.5分)骆玲(89分)药学系:李欣宇(93.5)六级优秀学生:
七年制:邹欣(89分)
医学检验系: 黄连芬(83分)
刘善凤(81分)
重庆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篇5
南京医科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高校。学校始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42年8月,由国际著名人体寄生虫学家、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奠基人洪式闾教授领导成立的寄生虫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1957年,学校由镇江迁至南京,正式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首批改为六年制的医药院校之一。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如今,南京医科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医、药、理、管、法学等学科,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医学院校。
南京医科大学有两个校区(五台校区和江宁校区)。目前,全校各类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万多人。江宁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大学城,总占地面积近1500亩。目前,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校区内教学设备一流,生活设施完善,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经入住。江宁校区的建成标志着学校向实现教育现代化、争创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院系设置
南京医科大学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政学院、第一临床医学
重庆交通大学 篇6
重庆交通大学主研的万县长江大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THi*emunmrnt m••trtad«o PSTKTip Compc (ttio«i 2010丨2012年, 重庆交通大学学子参加21世纪中英创业计划大赛获国际总决赛季军2013年, 重庆交通大学留学生陈帝参加第六届CCTV“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 荣获全国总冠军2014年, 重庆交通大学学子参加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获国际一等奖重庆交通大学创办于1951年, 是一所具有“学士一硕士一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部市共建, 交通特色与优势明显, 以工为主, 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占地面积3120亩, 由三个校区组成。现有59个本科专业, 在校学生4万余人, 其中博士、硕士研宄生3000余人, 留学生近200人。拥有4个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3个一级学科、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3个一级学科、5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7个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3个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5个省级教学团队, 12个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 7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50门国家级和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视频公幵课、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学校具有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在贝宁幵办有孔子学院, 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 具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重庆交通大学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 其中国家杰青、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2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韩其为、梁应辰、杜彦良等15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学科首席科学家或兼职教授。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0余项, 在拱桥建设、内河通航及港口航道建设、山区公路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近年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0余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茅以升科学技术最高奖一一中国桥梁大奖等11项。公开发行3种学术刊物, 主办的《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是SCI和EI的收录期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校是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办学6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各层次毕业生8万余名。面向未来, 重庆交通大学继续秉承“空谈误国、实千兴邦”的建校铭志、“明德笃学、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和“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育人情怀, 致力于建成国际上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宄型大学。sai<I:集ISSN1673-7164國圃giir定价:RMB10元邮发代号:78-119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丨SSM 1673-716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GN 50-t178/G4重庆交通大学研发的内河航道整治技术在重庆两江四岸滨江路工程和朝天门广场工程中成功应用二t.1;, *rH二f>d.TTTIltllifiMnrT—JB
重庆医科大学 篇7
国内很多学者对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和效度进行探讨 (黄华, 2010;金艳, 2010;罗少茜, 2003;王笃勤, 2008, 2010等) , 但实证性研究相对理论性研究偏少 (黄华, 2010;金艳, 2010) 。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采用形成性评估的方式, 形成性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20%—50%的比例。书面作业、课堂活动、网络自主学习、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为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形成性评估形式 (黄华, 2010) 。
1 形成性评价方式在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王笃勤 (2007) 认为“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评价主要包括根据阅读目标确定评价标准、设计评价活动和评价阅读目标的达成三个主要阶段。”
对于形成性评估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尤其是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还不多, 在中国知网上能收集到的关于英语专业阅读课程形成性评价的文章 (1994-2010年) 仅有4篇 (贾军红, 2013) 。
东华理工大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中把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两者的成绩分别占学期成绩的40%和60%。其形成性评价成绩全部用来评估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学生阅读档案的制作、学习项目的演示和同伴演示这三种形成性评估的方法被运用在其英语专业阅读课的实践中。根据其问卷调查的结果, 形成性评估在阅读课实践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对其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有显著作用” (黄玮莹, 2009:111) 。
杨泓在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中应用形成性评估体系, 采用测验、课堂表现、小组活动、笔记、读书报告等评分指标对学生在阅读课堂和课外的阅读活动进行全面的形成性评估, 应用结果表明形成性评价体系对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影响 (杨泓, 2009) 。
蔡晓燕 (2009) 的阅读课对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分别采用总结表和记录表的形式进行记录, 在课堂上进行同辈互评和师生讨论, 学期结束前再由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所有课堂阅读总结表和课后阅读记录表进行统一评价。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价能够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和学习自主性, 其中同辈互评的方式能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印象加深, 达到输入与输出平衡。
杨泓&周红 (2013) 在英语专业学生中采用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体系而构建的读写教学模式, 注重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机制,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很好的诊断、促进及导向作用 (杨泓, 周红, 2013:105) ”。
2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中实行形成性评估加终结性评估的综合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具体形成性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如上图所示, 重庆医科大学英语专业阅读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网络学习、自评及他评。
在课堂学习指标下包括了两个三级指标:课堂出勤及纪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由于阅读课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阅读和练习, 因此课后作业指标下包含了三个二级考核指标:课本练习、课后阅读 (要求每周至少读一本英文读物) 、小组作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题目, 每个学生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确定一个具体的题目或角度, 并广泛阅读和搜集资料, 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presentation”或者提交小组的书面作业。每学期两次) 。
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 网络学习也是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该一级指标体系下设置了两个二级考核指标:网上提问及讨论 (网络互动任务, 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出一个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话题,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 给出自己的回答或者讨论) 、网上在线测验 (教师定期提供阅读理解测试,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
在每一学期第一次阅读课上, 阅读教师会把每个一级考核指标和二级考核指标给学生讲清楚, 同时说明形成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各占学期成绩的50%, 确保学生知晓该考核指标体系 (并征得90%以上学生的同意) , 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上述所有的二级指标中, 其它指标都比较明确, 分值也很确定, 完成这些指标所对应的学习任务也很容易检测, 学生只要积极完成都可以根据完成情况得到相应的分值。唯有课外阅读这个二级指标相对来说检测起来要复杂一些。作者采用了类似“reading portfolio”的做法。
开学之初, 阅读教师即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课外阅读情况登记表》。在每周的上课时间, 教师会把登记表发给每位同学登记当周的阅读情况, 并敦促学生认真填写, 不能作弊。为了有效督促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阅读, 教师会不定期采用另外的方法检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当周登记书目。
由于要求学生每周书写“reading book report”会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 学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传统的“reading book report”的检测方法对教师的时间投入要求比较高, 教师往往无法及时完成批阅, 这样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英语阅读教研组的教师们经过商议, 决定采取以下三种省时高效的检测方法确保学生认真进行课外阅读:
简明读书报告表: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填写一张简明读书报告表, 该表包括的问题有: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所读书籍内容, 对书籍作出简要的回应 (比如评论) 、对所读书籍进行评分等等 (Bamford&Day, 2004) 。
一句话总结:让学生仅用一句话概括所读书籍内容。实际上, 这种表面看起来简单的活动相当具有挑战性, 因为学生除了写出真正的要点以外别无选择 (Bamford&Day, 2004) 。
书面读书检查:把学生声称已读过的书收集起来, 然后从每本书的中间选一页进行复印 (例如, 这一页应包含故事情节的复杂化) 。把书还给学生。给学生一张白纸, 让学生在纸上回答两个问题:在这一部分之前发生了什么?在这一部分之后发生了什么 (Bamford&Day, 2004) ?
除了教师评估以外, 英语阅读课程组的老师还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 使之更有效地促进学习。教师在每学期开学讲解清楚形成性评估的具体评分指标并征得90%以上学生同意以后, 让每位学生制定自己本学期的阅读目标并将其书写下来, 一式两份, 一份交给教师保管, 另一份由学生自己保管。在学期末时再让每位学生对照自己开学时制定的阅读目标, 根据自己本学期的实际完成情况打分。然后再让学生和同伴互相评分。
3 实施效果及讨论
3.1 问卷调查
2014年6月, 笔者对重庆医科大学英语专业2012级和2013级共12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15份。
问卷调查旨在调查学生对英语阅读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否了解, 对形成性评估体系相对于终结性评估体系的优点、具体评估指标所占比例的看法及对该评估体系的总体态度。
3.2 结果与讨论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6.52% (111人) 的同学对课程的评估方式是比较清楚的。59.13%的同学认为终结性评估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另有26.96%的同学选择了“不确定终结性评估能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说明近86%的同学对终结性评估的客观性还是存在一定的疑虑或者怀疑的。
从学生对该评价体系的总体态度来看, 63.48%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现行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27.83%学生不确定, 仅有不到一成学生 (8.69%) 明确表示不喜欢该评价体系。
问卷调查的结果还显示:77.39%的学生认为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帮助;73.91%的学生认为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帮助;也有65.22%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对促进平时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帮助。
但对于该评价体系对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和培养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有无促进作用, 仅有一半左右的学生 (分别为58.26%和53.04%) 持肯定态度。
同时, 69.56%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占形成性成绩的比例 (20%) 过高, 应略微调低。这一结果出乎笔者的预期, 为探究其具体原因, 笔者单独访问了5位学生 (2位2012级学生、3位2013级学生) , 得到的答案基本一致: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互动讨论要求的次数太多 (每学期5次) , 再加上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时而存在登录困难的情况, 因而学生觉得网络互动讨论给同学们造成的心理压力较大, 建议适当减少网络互动讨论的次数。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4版) 规定:英语专业本科生每年需阅读50-100本英文课外书。作者在2014年6月的问卷调查中也对学生在该学期的实际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匿名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33.91%的学生坦陈只认真读了6—10本课外英文读物, 远未达到规定的最低课外阅读量;46.09%的学生认真读了11—20本, 基本达到教师规定的最低课外阅读量;同时也有13.04%的学生读了21—50本, 达到教师规定的最低课外阅读量。这就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达到了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也就是说, 尽管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课外阅读情况登记表》上登记了每周的阅读书目, 但有一部分同学并未认真阅读所登记的每一本书。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以上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互联网信息时代, 新生代的英语学习者普遍发生了读写危机 (reading and writing crisis) 。而且读写危机已经成为当今英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形式只能说是对一些杂乱无序的信息的“浏览”, 而无法做到深度阅读, 必然导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下降 (张绍杰2012) 。
前面提到, 除了教师评估以外, 英语阅读课程组的老师还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 使之更有效地促进学习。笔者对2012级学生设定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了仔细研究, 85%的学生较好地完成 (甚至超额完成) 了自己的阅读目标。但也有15%的学生未能较好地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 主要是课外阅读量没有达到。说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比较差, 还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评价的评分规则, 以督促学生在课外主动进行阅读。
笔者还仔细研究了每一位学生的自评分和同伴评分 (均按百分制评分) , 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大, 差距在2-8分之间, 说明学生们在评分时的标准还是比较一致的。
4 结论
目前, 外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大趋势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 (刘晓毅, 2013) 。而评价方式的改革特别是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对培养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影响也已成为目前外语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肖武云, 曹群英, 2009) 。
从本次对英语专业学生所作的形成性评价应用研究可以看出学生对形成性评估体系的看法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变化。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 近85%的学生对终结性评估的客观性还是存在一定的疑虑或者怀疑的, 但却仅有63.48%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现行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说明该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令人欣慰的是, 仅有不到一成的学生 (8.69%) 明确表示不喜欢该形成性评价体系。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收集的学生档案材料 (课外阅读情况登记表、学习目标和其达成情况、自评分及他评分等) 来看, 形成性评估确实有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帮助,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帮助, 也对促进平时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帮助。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形成性评估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自主学习意识也有所提高。
但自主学习意识的改变并不一定带来自主学习行为的改变 (王笃勤2002:22) , 这一点从问卷中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可以看出, 有约四成的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情况还无法令人满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互联网时代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读写危机。英语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不阅读英语原著和文学经典的情况普遍存在 (张绍杰2012) 。
其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外语界近年来过分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读写能力的培养。然而, 阅读对提高英语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个人素养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缺少目的语环境的情况下, 听说能力的发展更依赖于读写能力的发展” (张绍杰2012:1-5) , 因此, 我国英语专业应恢复阅读和写作在教学实践中应有的地位, 坚持“通过强化读写来促进听说、发展听说” (张绍杰2012:1-5) 的理念。
重视英语专业的阅读课程教学, 就得重视发挥好形成性评价体系的作用, 激发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形成性评价的关键在于对其结果的利用, 以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在形成性评价体系中, 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 又是评价的主体。因此, 作为评估工具的探索者和试验者、学习者进行自主评估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李静2006:65) , 阅读教师还需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来, 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真正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英语专业专门人才!
摘要:为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估的真实看法及该评估体系实施后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影响,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另外, 课后阅读情况登记表、学生对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自评及他评等手段也被用于检测形成性评估对自主学习意识及学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大多数学生对现行的形成性评估体系无异议, 认为其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平时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研究同时表明, 形成性评估虽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意识有积极的影响, 但对其课外阅读行为的影响比较有限。
重庆医科大学 篇8
一、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
作为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手段, 公益事业对于优化社会资源、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增强社会责任、平衡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公益事业的完善和发展, 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其中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高校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以重庆大学学生为例, 探究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公益精神水平, 并以此提出更有效的公益精神干预措施建议。
所谓“公益精神”其实是一个涵盖了法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综合概念范畴, 从狭义的“公益”范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精神”的概念出发, 这一概念可以界定为表达了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而有所施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而态度三元论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其中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 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 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 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 它具有准备性质, 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 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大学生公益精神即是大学生群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在学习生活中面临公益情境表现出的心理态度, 其由公益认识、公益情感和公益行为三维度组成。其中公益认识指对社会公益领域里各种公益知识和公益现象的认识过程。公益情感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对公益思想、公益现象产生的主观体验, 主要体现在对公益价值的认同、对自己及周围人公益行为的情感倾向上。公益行为指一切有利于实现公益目标的有意义的活动, 主要表现为公益行为习惯和公益行为倾向。
二、方法
(一) 被试
选取重庆大学在校生300人, 分别来自文、理、工、艺、体五类学院, 最终有效问卷266份, 有效率为88.67%。其中男生152人, 女生114人;大一年级132人, 大二年级104人, 大三年级25人, 大四年级5人;文科类71人, 理科类49人, 工科类115人, 艺体类32人。
(二) 工具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调查问卷》, 共26道题目, Cronbachα系数为0.794, 信度较好。此外就问卷的分半信度而言, 两部分问卷总分相关系数为0.661, 可以接受。其中第一部分Cronbachα系数为0.755, 第二部分为0.827, 均可接受, 说明它们内部各自的可靠性比较理想。对问卷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结果表明问卷共包含3类因子, 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48%, 并且可以分别命名为公益认识、公益情感与公益行为, 基本与大学生公益精神概念结构相符。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 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各因子间的相关介于0.425~0.829, 均为中到高度正相关, 表明各因素既方向一致, 彼此间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子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公益认识包含4个条目, 分别考察了被试对公益现状的评价、对社会第三方在公益事业的作用以及对公益事业效用的理解;公益情感包含6个条目, 分别考察了被试对公益价值的认同、对自己及周围人公益活动的态度倾向;公益行为包含4个条目, 分别考察了被试的公益行为习惯即是否关注公益和公益行为倾向即是否会参加公益活动。
三、结果
(一) 描述统计结果
从表1可知, 大学生整体公益精神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上等水平 (M=3.755) , 且离散程度不大。其中公益情感得分水平最高 (M=4.086) , 而公益行为水平最低 (M=3.454) 。这表明, 大学生公益精神总体水平较高, 尤其在公益情感层面表现较为积极, 对公益价值的认同感较高, 对自己及周围人公益活动参与持较积极的态度。对公益的认识也比较客观, 但公益行为水平较情感和认识层面偏低。
(二)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 大学生公益精神状况在年级上存在差异, 在性别和学科维度上均未出现显著差异, 但年级和学科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1. 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的年级差异。
表2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整体公益精神、公益情感和公益行为上差异显著, 且整体呈下降趋势, 即随着年级的上升, 被试的公益精神总水平和公益情感、公益行为水平都有所下降。
2. 年级与学科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分析发现, 年级和学科之间在公益情感、公益行为和整体公益精神上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见表3) , 表明不同年级中不同学科的被试整体公益精神状况和公益行为与公益情感存在显著差异。
3. 卡方分析结果。
表4显示, 是否实际参加过公益活动对被试的公益精神水平会产生显著影响, 参加过的被试比未参加过的被试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公益精神。而在参加过公益活动的190位被试中, 个体在公益行为中获得的自我心理满足程度对被试公益精神产生了显著影响, 有较高满足体验的被试比满足程度低的被试公益精神水平更高。在未参加过公益活动的76位被试中, 个体参加公益活动的意愿程度对被试公益精神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 参加公益活动意愿较高的被试比意愿偏低的被试具有更高的公益精神水平。
四、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公益精神水平尚可, 但表现出高认识、高情感、低行为的特点, 即对公益事业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和深刻, 主观上对公益事业表示支持和认同, 公益动机端正, 但公益行为习惯和公益行为倾向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 被试群体对公益事业现状满意程度的评价较一般, 在对公益行为渠道了解和公益活动关注上存在短板, 这些可以部分解释大学生“低行为”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在经过了多年学校教育后以及近年来全社会提倡公益的风潮影响下, 其对公益的认识和情感已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主观上表现出较强的亲公益性。但由于一些社会原因如公益机构的信用问题, 虚假行乞、募捐等导致其对公益事业的满意程度较低, 从而不愿意真正的付诸行动。再者其自身经济的不独立性及时间的有限性也一定程度降低了公益参与度。另外大多数大学生对公益的具体关注度较低, 且可得的公益活动渠道较少, 这使其感到“无处做公益”, 对其公益实践造成了一定困扰。所以外部公益环境的改善, 公益参与渠道的多样化和可得性, 大学生具体公益关注度的提升对该群体公益行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人口学特征差异比较的结果表明, 大学生公益精神水平随年级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交互作用的结果也说明年级对大学生公益精神水平间差异的影响作用。这种降低可能与年级上升带来的课余时间减少以及负性公益经验增多有关。因此, 如何保持和巩固大学生的公益精神水平也是青年群体公益精神干预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卡方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实际的公益行为以及过后的自我满足体验会对被试的公益精神产生显著影响, 这说明引导大学生参与实际的公益行为, 发现自我在公益活动中的价值进而产生自我满足体验, 对提升该群体的公益精神水平意义颇高。
由此可见, 当下提升大学生公益精神水平的重点在于公益行为。在外部因素上社会公益环境的改善与公益参与渠道的多样化和可得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内在因素上中, 高认识、高情感与低行为的矛盾以及实际公益经历和后续心理满足体验对公益精神的影响说明, 干预措施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和简单的观念宣传上, 应更多通过行为机制及其引起的心理机制, 强化大学生公益行为倾向, 培养其公益行为习惯, 并最终提升公益行为水平。
重庆医科大学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医科院校和理工院校各1所, 按班级整群抽取一~四年级在校学生各150人, 共1 200名。其中医科院校和理工院校各600人。回收有效问卷1 200份, 回收率为100%。其中医科院校男生297名, 女生303名;非医科院校男生337名, 女生263名。平均年龄分别为 (20.43±1.52) 岁和 (20.84±1.35) 岁。
1.2 方法
调查之前, 调查者向学生详细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在班级内统一发放问卷, 集中填写, 独立完成后统一收回。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个体基本情况、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饮食运动行为。
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医科和非医科院校学生吸烟饮酒状况
在调查的600名非医科学生中, 有296 (49.3%) 人饮酒, 200 (33.3%) 人吸烟;600名医科学生中, 有175 (29.2%) 人饮酒, 48 (8.0%) 人吸烟。非医科学校学生吸烟饮酒的人数明显多于医科学校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非医科女生的饮酒和吸烟率高达33.8%和22.1%, 而医科女生饮酒和吸烟率分别为12.9%和0.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2.2 医科和非医科院校学生饮食习惯比较
医科学生吃早餐的人数占81.3%, 非医科学生占49.8% (P<0.01) 。而在晚餐问题上, 2校学生均存在晚餐吃得晚、晚餐吃得最丰盛、吃得最饱等现象, 但是非医科学生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医科学生 (P值均<0.01) 。另外2校学生都存在睡前进食、吃零食、吃饭快和偏食等不良习惯, 并且具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2校学生人数所占比例相当 (P值均>0.05)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
2.3 医科和非医科大学生睡眠和休闲时间安排
如表2所示, 非医科学生每天睡眠少于6 h的人数明显多于医科学生 (P<0.01) 。2校大学生睡眠时间小于8 h的都超过半数, 大部分大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另外调查显示, 2校学生都存在活动时间不足而看电视、上网时间较长等生活方式问题。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队伍的主力军, 是健康的维护者。但是无论是医科大学生还是非医科大学生, 都存在很多生活方式不健康问题, 很多大学生都做不到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3.1 大学生应开展生活方式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 医学教育对医科学生吸烟相关的知识、态度、信念具有一定的影响[1]。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 非医科学生的吸烟饮酒率均高于医科学生, 这说明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做的还不够好。
3.2 合理膳食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调查表明, 2校学生均存在不吃早餐、晚餐吃得晚、睡前进食、吃零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在不吃早餐、晚餐吃得晚、晚餐最丰盛和晚餐吃得最饱等不良生活习惯上, 非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医学院校大学生。每天吃早餐是WHO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2], 早餐在全天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中占有重要地位[3]。长期不吃或不科学地吃早餐对身体健康有严重的危害, 如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精神不振, 诱发肠炎等胃肠疾病、易患感冒、心血管疾病等各种疾病, 加速衰老等[4]。
3.3 睡眠和活动不足
充足的睡眠是大学生一天学习和活动的保证。但是调查发现, 医学和非医学大学生分别有56.5%和74.5%的人不能保证每天有8 h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带来许多问题, 如思考能力下降、警觉力与判断力削弱、免疫功能失调、内分泌失去平衡等,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活动不足也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经常运动有助于消除多余的脂肪和能量, 强健肌肉, 改善心脏功能, 加快新陈代谢, 改善睡眠质量, 减轻精神压力和舒缓烦躁情绪。大学生不运动极易造成疲劳、昏眩等现象, 引发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 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5]。
大学要培养人才, 更要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才。但是目前学校的相关教育似乎还没有跟上, 尤其是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有研究显示, 大部分高等院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还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6]。加强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高校应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论和观念, 防止、反对和抵制不良生活方式, 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帮助大学生建立开放性的生活方式结构, 使他们践行良好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睡眠,学生, 医科
参考文献
[1]张克春, 姚捷, 刘翔, 等.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吸烟KAP比较.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4) :468-470.
[2]马冠生, 高树军, 翟凤英, 等.中国中小学生早餐营养素摄入量.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 (5) :389-391.
[3]MORGAN KJ, ZABIK ME, Stampiey GL.Breakfast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U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utr Res, 1986, 6:635-645.
[4]黄海溶, 汤小兰, 周虹.海南医学院学生早餐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 (2) :295-296.
[5]卢志勇, 袁小武.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006, 9:78-79.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篇10
清华大学虽以理工闻名天下,但近年来逐渐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建设,尤其是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搞得很红火。
复旦大学
南方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综合实力、人文学实力、社会科学实力在南方均位居第一。
中国大学的校名多以地名冠之,体现的是地域性特征。但也有一些大学的校名取材于历史典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既典雅又“美听”,体现了其办学宗旨和人文精神。比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先来说说清华大学。清华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咸丰皇帝赐名“清华园”。“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如果你看金庸作品比较多,大概会对《天龙八部》中诠释木婉清名字的这句话有印象。不过金庸也不是凭空自己创作的,后一句出自《诗经》就不多说了,前面的“水木清华”出自晋代谢叔源的五言诗《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所以清华BBS之名也是从这里来的。掉书袋一下,在四部当中,诗歌属于“集部”,在经、史、子、集中位列最后,所以出自集部的“清华”稍显纤弱。从1924起,清华大学正式开始用“清华”为校名。
就和北大被误解成文科院校一样冤枉,清华也被误解成是“工程师的清华”。孰不知,时下时髦的“国学”一词,第一个大张旗鼓说的正是清华。当时清华的国学研究院名振全国,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导师成就非凡,树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丰碑,不知令多少学人向往。季羡林大师最后落脚在北大,但其实是清华毕业。清华还有很多大师,如一部《围城》让世人刮目的钱钟书,一部《雷雨》震惊中国戏剧界的曹禺,《七子之歌》的闻一多……清华的人文又哪里逊色了?
再来说说复旦大学。“复旦”二字来源于《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日月光辉的永恒来象征“复旦”不朽的魅力。其实说起来,这首《卿云歌》也是首古诗,但因为出自《尚书》,而《尚书》又是儒家经典,是十三经之一,因此以四部论,“复旦”是出自经部,分量就很重了。
不过和清华类似,“复旦”也不是最早的校名,马相伯于1905年创办的时候是叫“震旦大学”,1917年改为“复旦大学”。这所人文色彩浓厚的高校,“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曾云集了众多声名赫赫的大师:周谷城、陈望道、颜福庆、苏步青、谢希德等著名学者曾长期在校执教,为复旦奠定了雄厚的学术传统和基础;谈家桢、吴浩青、谷超豪、胡和生、王迅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成为复旦当代学术精神的代表。建校以来,复旦毕业生涌现出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童第周等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而今在复旦,每天都有非常精彩的大师级讲座,为学生讲解人文社科的知识。这就是人文风度,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气质。
从“上大学”到“上好大学” 篇11
正如《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所指出的,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种后发外生赶超型, 在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 当前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矛盾。比如, 如何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结构性矛盾, 如何从外部、内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等等。
在此次发布会上, 与会专家不避讳地将一系列问题摆了出来,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会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学生司、基础教育二司相关负责人纷纷“接招”。
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难的问题, 自2012年起, 我国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 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效果“立竿见影”。但外界也曾对此举是否会带来的资格造假“、高考移民”隐患提出疑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回应, 教育部采取的是“零容忍”态度“, 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主任赵香兰教授的建议则是, 随着电子学籍管理信息日益透明, 可以使用电子学籍作为认定标准。
受益于上述政策进了重点大学, 农村贫困学生却又面临“融入难、学业难、就业难”等适应性问题。赵兰香建议, 高校要“适时调整理念, 创新培养模式, 给予专项生更多关怀帮助, 尤其是在就业方面”。
事实上, 创新培养模式, 不仅仅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所需, 更是各大高校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谈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下一步工作思路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 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 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深化改革、协同育人, 优化结构、补齐短板, 提升能力、保障质量,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这对高校自主办学也提出更高要求。张大良表示, 高校办学自主权将从支持高校科学选拔学生、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主选聘教职工等七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在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时, 张大良说, 还应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问责机制, 才能确保高校拥有的办学自主权用好管好。
作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七个方面之首, 如何“科学选拔学生”, 是发布会上媒体关心的问题之一。王辉介绍说, 浙江省和上海市两大高考改革试点迈出坚实的步伐, 下一步将全面推动各地改革方案落地, 按照“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的原则, 加强对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 全力保障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表示, 这次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既是巨大挑战, 也是重大机遇, 将从客观上推动高中改革, 有望改变过去“千校一面, 万人同课”的现象。
【重庆医科大学】推荐阅读:
重庆医科大学招生目录10-20
重庆医科大学开题报告11-29
重庆医科大学院系及专业05-21
温州医科大学01-19
天津医科大学06-27
宁夏医科大学10-01
广州医科大学11-16
福建医科大学01-03
天津医科大学09-10
医科学生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