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作业

2024-08-21

高校学生作业(共11篇)

高校学生作业 篇1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98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Robin Cooper)和哈佛大学教授卡普兰(Robert Kaplan)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即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ABC)。ABC是以作业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作业耗费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即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作业成本法不仅关注产品成本结果,而且更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形成原因,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计算和有效控制上,从而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

二、高校学生培养成本内涵及构成

在马克思看来,成本的本质就是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生产要素的价值。高等院校为了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而从事的各种业务活动,也必须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等院校在提供教育服务过程中消耗的这些生产要素则构成了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从内容上来看,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是为培养学生而耗用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时间上看,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是为培养学生而耗费掉的当期投入和前期投入,这些投入既有物化劳动,也有活劳动,它们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通过高等院校这一主体为培养学生而进行的资金投放行为。

类同于企业产品生产,高等院校也进行着产品生产,只不过高等院校的主要产品不是有形产品,而是一种无形产品——高等教育服务。这一产品是高等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高等教育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以学生为载体而存在。围绕着产品生产——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这一中心,高等院校进行着学生培养的日常运转。在这一过程中,产品生产劳动的主体是教职工,劳动对象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所使用的劳动资料为教室、仪器设备等以及接受的其他主体提供的服务。高等院校生产产品的过程即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劳动者(教职工)运用劳动资料(教室、仪器设备等)作用于劳动对象(学生)生产出产品(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在教职工身上的耗费为活劳动的耗费,这一耗费形成教职工人员成本;劳动资料的耗费属于物化劳动的耗费,该耗费形成日常教学维持成本及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此外,和企业产品生产不同,高等院校为充实和完善学生培养还将在劳动对象——学生身上发生耗费,以资助其生活、支持其活动,该耗费则形成学生事务成本。这样,高等院校所获得的投入在学校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被耗费,分别核算计入教职工人员成本、日常教学维持成本、固定资产使用成本及学生事务成本,最终形成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图1揭示了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形成过程。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模式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应由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来承担,而进行科学研究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应分担到最终所取得科研成果中。对于高校来说,高校内的各院系是教学科研工作的承担主体,也是学校所生产产品的直接生产中心,而高校内的所有职能部门都可视为间接生产中心。通过多阶段的作业成本模型,将间接培养中心的成本分配到直接培养中心,然后再将分配到直接培养中心的成本与直接培养中心自身发生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身上。

(一)归集各校级作业中心成本

1、分析职能处室功能,确定校级作业中心及相关子作业

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确定学校的作业时必须从组织机构职能分析入手,按照管理目的,选择成本控制要点(朱小平,2004)。按照职能划分作业中心要求首先分析高校各职能处室的功能,根据其功能分解出相关的作业。当然,作业的划分不一定与高校传统的职能部门相一致,一个职能部门可以是一个作业中心,也可以是多个作业中心,也可能是几个职能部门共同完成一个作业。如人事处各个科室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人事管理而展开的,就没有必要具体区分劳资管理和高层次人才管理等具体内容,可简单地将其划为一个人事管理作业。对于教务处,它不仅要负责教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还要负责招生、教师教学报奖等各项工作,所以在具体分析时,我们将教务处的职能具体划分为教务管理作业、教学管理作业、招生作业三项作业中心。而对于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党委等各单位,他们都是围绕党政党建而展开的,所以可将其归集为一个党群建设与管理作业中心即可。划分作业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将作业限定的太详尽,这样不仅不能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反而有可能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和分析过程的紊乱;二是将作业定义的太泛泛,这样就难以揭示高校教育成本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按资源动因把资源费用分配至校级作业中心

把高校内所耗费的资源费用分配至各作业中心,是按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进行的。其中每一项作业可能消耗很多种资源,而每一种资源也可能被不同的作业所消耗,因此应仔细分析资源动因,按资源动因的种类将各项资源费用分配计入各校级作业中心。

资源动因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确定为某特定专业、特定层次的学生培养成本的终结资源动因,如各专业发生的学生困难补助、学生活动费、辅导员津贴、实习费等为某特定专业、特定层次的学生消耗的资源,此项动因的资源可不经作业归集、分配,直接计入培养成本;二是可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专属资源动因,如为组织教务教学所发生的办公费、邮电费、考务费等,均可直接计入教务管理作业成本库,再根据成本动因分配到培养成本中去;三是必须分解后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的资源动因,如各作业中心的水电费、物业费等。

(二)确定作业动因,分配校级作业成本

1、确定校级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

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方式和逻辑关系,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或劳务中去的标准。确定作业动因是成本费用分配的重点,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引起间接成本变动的因素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要被确定为成本动因。库拍认为,选择成本动因要考虑三个因素:成本动因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作业实际消耗量与成本动因分配的消耗量之间的相关性;成本动因导致的行为后果。在实务中,在充分考虑相关性与准确性的前提下,最现实的可能是根据成本动因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如学生管理作业主要与学生人数有关;教务管理作业主要与课程科目数和学生人数有关,分配时可先确定课程科目数和学生人数各应占的分配比重,再按各专业实有的科目和学生数进行分配,也可选择相关程度高的某一个动因进行分配;校级折旧与资产维护应按占用或使用固定资产的数量、面积、人数等分配计入本级各作业中心,其中与全校实际人数有关如校级或院系级学生公用设施所提折旧可不进行分配,在下一步的院级作业成本核算时直接计入成本对象;人事管理作业主要与教职工人数有关等。

2、分配校级作业中心成本

这是第一阶段作业成本核算的最后一步,目的是把间接培养中心——各职能处室的成本分配到直接培养中心——各院系或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上。可直接分配给成本对象的则直接分配,不能直接分配的先分配给相应的院级作业中心,然后再进行第二阶段的院级作业成本分配。如前面校级作业中心中的学生管理作业中心与教务管理作业中心的成本可据相关动因直接分给成本对象。

(三)归集院级作业中心成本

1、确定院级作业中心

我国高校中各学院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而展开的,在确定学院的主要作业中心时,我们可简单地将其划分为教学作业中心、科研作业中心、学生管理作业中心、公共服务作业中心以及教学辅助中心、科研辅助中心和学院管理作业中心。在这七大作业下面,可根据情况再定义相关的子作业,具体详细反映各院教职工在时间分配上的差异性。

2、院级作业中心成本归集

此步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关键。在这里,分配到院级作业中心的成本既包含各院所发生的直接资源费用,如本院职工的工资报酬、办公费、资料费等各项资源的消耗,还包含校级作业中心分配来的各项间接作业成本。

首先,分析校级作业中心分配来的作业成本。如果校级作业成本是与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作业直接相关的,直接计入相应的院级作业中心,如校科研处分配来的科研管理作业成本可直接计入院级科研作业中心,教务处分配进来的教务管理作业成本可直接计入教学作业,然后按照学院所开课程数分配到各课程里面,最终分配到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上;如果不能确定某项校级作业成本具体与学院的哪项作业相关,但能确定与学院的某些资源耗费相关,可先将其归集到学院相关的资源费用中,然后再与学院的资源费用一起进行成本分配,如从校人事处分配进来的人事管理作业成本,不能具体确定分配到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中的具体成本,但可知该项作业成本是因组织、管理学院的教职工而发生的成本,属于人员经费支出,因此可与学院的其他人员经费支出如基本工资、津贴、补助等一起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院级作业;如果某项校级作业,既不能确定与学院作业相关,也不能确定与学院内的各资源耗费相关,可采用简单的方法,根据学生人数直接进行分配。

(四)将院级作业中心成本分配到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

此处主要以学院人员经费分配为例,阐述将院级作业中心成本分配到最终成本计算对象的思路。由于涉及到的教职工成本具有多样性,因此应根据每位教职工所从事的作业进行判断,一个人一个人地进行分配。比如说学校规定,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科研和行政职务,每学期要完成250个学时的教学为满工作量。那么,我们就应采取一定的方法将教师的非教学部分的报酬和相关成本分配到科研作业库和学生管理作业库中。这一分配过程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分配,分配比例如何确定,都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时间比例分配法,即让教职工自己确定在三项主要作业上所花费的时间,根据时间的分配比例确定分配在三项作业中的成本。但采用这一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学校必须将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和成本分配机制挂钩。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基本上没有捏造分配比例的动机,因为一旦将他们对学校的贡献和他们所消耗的成本进行比对时,教师所有的贡献和成本都在被考虑之列。捏造分配比率会使某一方面的成本贡献率高而其他方面的成本贡献率低。

在进行作业成本分配时,还应考虑“课程容量”问题。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某门课程设定每堂课的学生容量为150人,那么在选修该门课的学生人数低于150人(假定为100人)时,那么分配到学生身上的成本应为该门课程总成本的2/3,其余1/3的成本属于未用容量成本。即对于每一门课程,要计算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数与该门课程的学生容量之比,作为确定每门课的课程成本在已用容量与未用容量之间分配的比例。课程容量提供了计算未被充分利用资源相关成本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揭示高校教学中存在的资源浪费、低效率等问题。

将教师成本分配到四个作业中心后,再把相对应每位教师的教学成本根据学时数分配到所上的具体课程里,然后再根据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人数与该课程的课程容量将课程成本分配到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

采用同样的方法,将学院中非教学人员的成本和其他行政成本在科研辅助、教学辅助、学院管理和学生管理四大作业中进行分配。

从间接培养中心分配来的各项成本,根据其性质进行分配,属于终结资源动因的直接计入培养成本,可纳入院级作业中心的间接成本同院级作业中心一起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分配,可归集到学院资源耗费中的成本项目,与学院的资源费用一起进行成本分配,不能确定与学院作业相关,也不能确定与学院内的各资源耗费相关,可采用简单的方法,根据学生人数直接进行分配。

(五)将科研支出和固定资产使用费等计入学生培养成本

对于科研支出,首先要按照上述教学人员经费支出模型的分配思路,将其他资源成本在各相应的作业中进行分配。最后将各资源费用分配到“科研作业”和“科研辅助作业”中的成本进行归集、分类,根据科研支出产生的科研成果的收益期进行相应的分配。对于能够在当期使学生受益的支出直接计入当期学生培养成本;对于在较长时期内使学生受益的支出分摊计入各期学生培养成本。

对于固定资产计入学生培养成本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而且各项固定资产并非依据各实际使用部门予以归属,因而,在不同的作业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再加之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没有现成的折旧资料可供参考,计入多少无法确定。鉴于此,本文认为,固定资产可不通过作业成本法进行分配,而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根据学生人数并结合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分摊计入当期学生的培养成本。

摘要:本文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将学校各单位之功能加以区别,依作业活动分摊各项成本。通过构建多阶段的作业成本模型,来辨别、测算各种教育投入要素成本,了解成本发生之原因,最终提供学校、政府、家长等社会各有关方面进行教育决策所需要的教育成本信息。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成本计量

参考文献

[1]Tatikonda.Activity-based cos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institutions[J].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2001,2

[2]D.Bruce Johnstone.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st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comparative perspective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4,23

[3]李强,王智宁.近10年中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李强,相二卫.高校科研经费支出计入学生培养成本:一个理论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王义秋.作业成本法对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6]佟惠颖,王义秋.运用作业成本法,构造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模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7]朱小平.论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4,20

[8]王博.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吴赛英.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2

[10]刘大尚.应用作业成本法计算高校生均培养成本[J].财会月刊,2007,20

[11]杨世忠,许江波,张丹.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某高校成本核算的实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2,4

高校学生作业 篇2

长期以来,中国公办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其运行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多数高校很少关注成本管理问题,但随着财政性资金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多及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成本管理也应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和必要性

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必然

在高校,必须改变教育管理上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现状,应把教育成本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推行精细化的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这对构建节约型校园,实现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生均撥款与确定学费标准的依据

近年来,中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的数据,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6420.58亿元,比上年的24488.22亿元增长7.89%,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为4.15%。生均财政拨款是财政通过一般预算安排用于支持高等教育的经费。高校生均拨款标准的确定应以生均教育成本为基础。

根据“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的要求,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因此,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影响到对学生的收费是否合理。

3.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管理层和社会公众的意义

在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着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成本核算缺失或不完整的情况。因此,加强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尽早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和进行相关的分析,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为管理层提供正确决策的经济依据是学校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算教育成本,也有利于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公众对高校财务的监督,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知情需求。

而艺术类高校由于自身在学生培养和教学成本方面与普通高校存在着不少差异。因此,科学的引用作业成本法对艺术类院校进行计量和实证研究,对艺术类院校加强成本管理、提升办学效益,以及更好的为学院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是大有必要的。

二、高校教育成本概念、内涵

1.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而出现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中对教育成本的含义作了经典的阐述,提出“教育全要素成本”的概念。“教育的全要素成本”包括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期间的机会成本。而其中教育服务的成本包括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人员的服务成本,维持学校运行的要素成本,房屋、土地折旧及利息成本,但不含于教育服务无关的附属活动的成本以及带转移支付性质的支出。

阎达五、王耕(1989年)指出高校的教育成本是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价值总和,从理论上说是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

由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成本的表述和界定可以总计出:从广义上讲,教育成本是指举办高等教育培养学生而耗费的损失的资源总和,也称高等教育的全成本;从狭义上讲,教育成本主要指学校(或社会)投入的实际资源成本,可分为人员成本和物质成本。

2.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在高校教育成本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应用性的指导,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其中人员费用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其他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养费、福利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其他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住房补贴和其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

关于界定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校发生的经营费用、上缴上级支出和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与其教育活动没有关系, 不应计入高等学校教育成本。

(2)长期以来,高校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处理,购置固定资产按照取得成本一次性计入,容易引起当年教育成本的虚增,影响了高校年度教育成本的横向对比和纵向管理的科学性。财政部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出台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也与《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要求相一致。

三、传统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1.传统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大部分高校采用全年支出扣除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等作为高校教育成本支出,再将计算出的教育成本支出除以学生人数(学生人数按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系数1:1.5:2的比例折算),这样的成本计算过程无法对高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间接费用进行合理的分摊,也无法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成本进行区分,因此,传统的高校成本核算存在不准确、不精细的缺点,无法满足高校日益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2.高校引入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作业成本法(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如图1所示,表明了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原理。

上图表明,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按资源动因把其成本追踪到作业中去,从而得到作业成本,作业又按作业动因把其成本追踪到产品中去,最终形成产品的成本。因此,作业是资源与产品之间的联系桥梁,作业成本计算的着眼点与着重点是作业。

高校具备了实施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许多条件:

(1)高校教育成本中大部分都是间接费用,即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比重较高。除直接发给学生的奖助学金、困补等可直接计入某专业学生培养成本外,其他大部分培养费用,如:教学管理部门发生的组织教学费用,学生管理部门发生的日常管理费用,相关管理部门工资、水电、采暖等费用均属于间接费用。

(2)高校的培养对象呈现多元化,决定了提供教育服务的种类较多,不同层次(如研究生、本科生、函授生等),不同系别培养学生的成本费用差别很大。

(3)高校的“生產经营”活动有其复杂性。高校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于一体的综合体。而培养学生的成本与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相关。不同类学生的教学有其各自的活动特点,应具体分析各种活动特点,归集为不同的作业,形成作业链,这也有利于在管理中找出漏洞。

综上,高校在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方面符合了许多适用条件,无论最终的成本对象是类别、专业或是年级,都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来完成其核算过程。

四、作业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以某艺术类高校为例

1.需要界定的问题

(1)成本对象

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确定,可以根据高校的管理和分析的需要,学院、专业或培养人才的层次划分。由于本文以某艺术类高校(舞蹈院校)为例,该高校下设创意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3个二级学院及古典舞系、芭蕾舞系、民族民间舞系等若干个教学系。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创意学院及古典舞系为研究对象,以研究教育资源在不同专业间的配置情况,以便更好的对学院成本进行管理。

(2)成本核算范围

本文研究的教育成本是狭义的教育成本,对于那些与人才培养无关的耗费应予以剔除,如离退休人员支出,单独核算的后勤产业化支出、校外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等。

(3)成本计算期间

从理论上说,成本期间应与学生培养周期和学校的工作周期一致,即按照学年来确定成本期间,但是根据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校的会计核算期间为公历日期。因此,本文将会计年度作为成本计算期,将会计年度内在校的学生视为一届的学生计算培养成本。

2.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具体方案

本文以某艺术类高校为例,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其教育成本。如图2所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可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资源费用;其次,确定作业中心,按按照与学生培养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将作业中心划分为直接作业中心和间接作业中心两大类,其中直接作业中心主要由直接承担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系、部组成,间接作业中心主要由与学生培养工作非直接相关的部门构成。最后,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至成本对象。

(1)高校作业的资源费用的确认

通过对教育成本支出项目(根据2015年财务决算表)和财务明细账的分析,本文把与培养学生相关的应归集的费用归集为以下几类:

高校的固定资产长期以来不计提折旧,导致了固定资产信息失真,本文用于举例的某艺术类高校截止2015年也尚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反映资产的价值,使得会计资料更准确的反映教育成本。

值得商榷的问题是:201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虽然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同时也规定了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图书是高校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高校每年用于图书购置的支出都相当大,不计提折旧不利于资产的管理和教育成本的准确计算。本文为了符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全面核算教育成本,将当年该艺术类高校的“基本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图书资料购置”借方科目金额计入表1 2015年该高校教育成本支出项目的“公用经费”。

注:假设其折旧年限分别为50、30年,无净残值。

(2)根据作业动因,计算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费用

2015年,该校在校人数1431人,其中本科生1246人,研究生185人;教师共351人,其中高级职称139人,中级职称187人,其他61人。教辅人员40人,学生管理人员35人,行政工作人员124人。

分析资源动因,按资源动因将各项资源分配计入各作业中心。如表3所示。

3.分析资源动因,将作业成本库分配至成本对象

考虑到该艺术类高校在各个学院及舞蹈类教学系资源耗费存在着差异,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创意学院和古典舞系为成本分配对象,以此对二级学院及舞蹈类教学系的成本进行分析。其中,创意学院在校本科生306人,研究生45人。古典舞系在校本科生219人,研究生32人。基本思路是根据二级学院及教学系的实际课时量、在校生人数对各作业中心的成本费用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成本对象的成本。

对作业成本库成本进行分配,用各作业中心的成本金额除以该高校的作业每项作业总量作为动因分配率,用分配率乘以创意学院及古典舞系的实际作业消耗量,从而计算成本对象的教育成本。2015年学院本科生的实际课时为145111节,研究生课时3959节。计算过程如表5所示:

五、结论及不足

从成本分配的结果来看,学院不同专业、系别的教育成本是存在着差异的。从创意学院和古典舞系的分配情况来看,古典舞系的生均教育成本高于创意学院。通过作业成本法的细化分析可以看出,古典舞系的教学作业中心成本明显高于创意学院,这是由于古典舞系属于表演类专业,需要以小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课时数也比较多,表演类的专业也需要安排很多实训类课程,这也是課时量扩大的一个原因。此外,还可以发现,该艺术类院校表演类专业和非表演专业的教育成本都比较高(8万-14万),而艺术类院校财政的本科定额负担为5.7万元左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院教育成本偏高的问题及财政提高定额标准的必要性。

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按照《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1008号)的规定,将研究生折合系数定为2,本科生折合系数为1,综合计算学生教育成本。出于更加精确、准确分析的目的,可以将研究生和本科生进一步在专业中细化。当然,在高校中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方式,只是一种尝试,缺乏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但尝试运用这一方式研究和控制高校教育成本可以追踪整个教育流程,帮组学校分析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教育资源耗用的比例问题,发现不必要的作业项目和成本项目。因此对学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杨世忠,许江波,张丹.作业成本法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会计研究,2012.4,14-19.

[2]林刚,武雷.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小宁,杨昕烨.新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讨.会计之友,2014.10,22-26.

高校学生作业 篇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少学者开始对高校学生培养成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 政府仍未制定有关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内容及方法。如何计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 关于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还处于理论探讨和研究阶段, 除了对教育成本分类有争议外, 更困难的是教育费用的合理分摊。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正在被推广应用, 特别适用于直接成本较低的行业, 而高校恰恰符合这一点。高校学生培养成本中间接费用比重大, 教育产品种类繁多, 这在客观上具备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因此, 借鉴作业成本的思想方法, 构建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模式, 对减少高校资源浪费, 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作业成本法概述及应用分析

(一)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缩写ABC) , 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 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 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 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 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 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是一个系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其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正确理解和运用作业成本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应正确理解作业成本法中涉及的许多概念:资源、作业、作业中心、成本动因、成本对象等。这些概念相互联系, 构成了作业成本法间接费用的分配体系:资源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分配到作业的资源构成该作业的成本要素, 多个成本要素构成作业成本池, 多个作业构成作业中心。资源 (Resources) 是成本和费用的源泉。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成本, 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状态。如果把整个企业看成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投入产出系统, 则所有进入该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作业 (Activity) 是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 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是连结资源和最终产品的桥梁, 因而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作业中心 (Activity Centre) 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作业成本库 (Activity Cost Pool) 是指把相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心, 构成一个特定的集合体。成本动因 (Cost Drivers) 是指引发成本的特征事项或作业, 是引起成本发生与变化的内在原因, 其主要功能在于解决了成本归属中的逻辑关系。成本动因一般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资源动因是资源被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是分配资源成本到作业的依据, 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服务的依据, 反映了产品对作业消耗的频率和逻辑关系。成本对象 (Cost Objects) 表示其它成本对象对于成本对象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 用来把成本对象成本分配到其它成本对象。

(二)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通过细化间接制造费用分配标准, 以作业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基础, 而不再仅仅以单一的直接人工、机器工时等数量作为分配基础, 从而提供了比传统成本计算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其产生被认为是技术改变、以及与技术改变相关的竞争、资本密集度、组织规模和生产管理模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基本工作原理如下: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 而作业导致成本费用的发生。由此可见, 作业成本法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 以作业为核算对象, 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去, 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三)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理论界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 具有下列特性的企业、机构较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 (1) 企业自动化成本高, 间接费用在成本结构中的比重大。间接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的比例越大, 采用传统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 越会使成本信息受到严重的歪曲, 进而影响到成本决策的正确性。如果采用作用成本法, 将会提高间接费用分配的精确性。 (2) 企业规模大, 个性化生产, 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种类繁多的企业, 通常存在间接生产费用在不同种类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 传统成本计算法笼统地将不同质的间接生产费用统一以产出量为基础进行分配, 显然会使成本信息不可靠。而作业成本法则以作业为中心, 区分不同质的费用采用不同的动因进行分配, 能准确地将成本追溯到各种产品。 (3) 各个产品需要技术服务的程度不同, 即技术层次不同。 (4) 现有成本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管理要求, 现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怀疑。 (5) 竞争激烈。因为越是竞争的产业越需要有正确的价格策略, 而正确的成本信息正是制定价格政策不可缺少的工具。 (6) 日常订单流失。这可能表示该企业的成本分析出现盲点, 以致失去竞争力, 需要利用ABC来确立正确的成本。 (7) 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管理人员, 尤其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8) 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持和处理系统, 能够更好地满足作业成本计算所需的数据收集、信息提供和程序运行等技术性条件, 使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并会进一步地促进这一更为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

(四) 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机构, 尽管与企业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但在很多方面却具有“企业”的性质, 这些性质使高校基本上具备了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条件。我国高校具有上述适合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的企业、机构的许多特征:高校的培养对象呈现多元化, “产品”品种多, 个体差异大, 成本差别也较大;高校教育成本中有大部分都是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比例高, 成本动因复杂;高校现行的成本计算方法基本上是一种估算方法, 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不能满足国家、学校、消费者等各方面的需求, 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有效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高校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者是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人, 生产过程复杂;随着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 高校即将面临激烈的竞争;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 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 (朱小平等, 2004) , 相对于大多数制造业和其它物质生产部门来讲, 无论是作业划分还是具体核算实务都不十分复杂;高校是一个知识密集的地方, 对实施作业成本法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条件:一是高校计算机硬件基础较好,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水平较高, 信息处理技术先进;二是高校会计人员和其它管理人员相对素质较高, 对作业成本管理知识了解较多。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特点与前述适用范围相吻合, 因此能够断定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学生培养成本是可行的。

(五) 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 是在把企业经营过程区分为若干个作业的基础上, 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的归集对象, 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 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 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 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 具有其先进性、科学性, 可以解决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有利于提高学生培养成本信息的准确性。高校培养学生所发生的费用多属间接费用, 而且种类复杂繁多, 难以辨识, 成本动因也因学生专业、层次的不同各异, 因此应具体分析不同的资源、作业、动因以分配间接费用, 计算成本。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只采用同一基准进行分配, 严重影响了成本的准确性。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来分配资源耗费, 比采用单一标准的传统方法更为精细, 获得的教育成本信息更为准确。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 高校成本费用发生与产品形成之间的关系模糊, 因此对高校发生的资源耗费是否应计入产品成本往往难以确定。作业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引入作业这一中间环节, 按照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原理, 认为与高校产品形成无关的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费用都不应计入产品成本, 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 有利于改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管理现状。我国高校成本管理的现状总的来说是意识淡薄、方法落后、效率低下、浪费严重。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 可从以下方面来改善目前的状况:一是能找出效率低下和浪费产生的原因。高校间接费用大, 传统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难以在高校资源消耗和高校产品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联系, 难于确定哪些消耗是合理的, 哪些消耗是不合理的, 也使高校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缺乏合理有效的成本依据, 从而使效率低下与浪费现象不可避免。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不同的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的分析, 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那些形成浪费的不必要的作业和那些造成效率低下的利用率低的作业、资源消耗过多的作业等, 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二是能使成本责任制更加完善和有效。作业成本管理方法以高校各作业中心为成本责任中心, 各中心对其发生的成本的可控程度比在以部门为成本责任中心的传统方法下要高得多, 因而能更好地把成本责任落到实处, 增强各中心成员控制成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3) 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尚未形成买方市场, 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开放, 教育市场必将面临办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各方面激烈竞争, 因而提出了高校必须加强财务管理, 引入市场经济的观念, 按照产业模式和要求, 力求以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大的产出, 合理使用资金, 提高高校办学效益。这样高校只有在保证产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改善内部自身管理, 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益, 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因此, 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 通过对一系列作业活动的分析, 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模式构建

(一) 确定作业及作业中心的建立

从生产的过程来看, 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 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因此, 可以从高校的组织机构职能分析入手来确定其作业中心。但作业的划分也不一定与高校传统的职能部门相一致, 可能几个职能部门共同完成一项作业, 也可能一个部门完成几项作业, 这些都要视管理需要与资料完备程度而定。划分作业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将作业划分得太详细, 这样不仅不能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 反而有可能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并导致分析过程紊乱;二是将作业划分得太粗糙, 这样难以发挥作业成本核算的优势, 影响成本信息的准确度, 难以揭示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 作业的确定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综合以上确定作业中心的方法, 从高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考虑各个作业的相关程度, 可将与培养学生活动相关的作业中心简化为直接作业中心和间接作业中心。直接作业中心是指直接服务与学生的各直接教学单位或部门, 即各个系部。间接作业中心是指间接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管理部门, 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等。

(二) 归集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 并分析资源动因

确定了各个作业中心及相关作业后, 按照“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 需要将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中去。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 归集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 就需要将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中去。所需的资源费用数据有些可以直接从原有成本信息系统中获取, 而有些需要进行调整后再进行归集, 这一过程包括三项工作:首先, 从财务账户中提取资源耗费。学校教育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工资福利支出, 即学校支付给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 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津贴、奖金、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商品和服务支出, 即学校购买商品 (不包括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商品) 和劳务的支出, 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维修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普教教学开支、科研经费、人才经费、招生就业费、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等;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即政府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包括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奖励金、其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等;债务利息支出, 包括向国家银行借款利息及其它国内借款付息;其它资本性支出, 包括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购置等。然后, 对财务账户中的数据进行调整。财务账户上累计的支出并非都是教育成本, 要将那些非教育项目从中扣除, 比如离退休人员费用、后勤、行政管理部门中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耗费等。此外, 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仍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记录的各种耗费还不等于成本, 换句话说, 有些内容不属于教育成本, 有些教育成本项目未被归入耗费中。例如: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借款利息等数额大且受益期长的支出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 而资产折旧、预提费用与待摊费用等又应计入当期损益。最后, 将调整后的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将调整完的资源耗费按照归集部门的性质分配到院系直接作业与间接作业中。

(2) 分析资源动因。作业成本法根据“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的基本原理, 将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作业这一中介。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 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程序在于选择作业与确定成本动因, 而成本动因是由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构成的, 因此, 合理确定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成为更好地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关键。但需要注意的是, 资源动因分析并非只为满足分配资源费用的需要。其目的主要还在于通过对资源消耗情况、资源分配情况的分析, 揭示出各项作业中哪些资源是必须的, 哪些需要减少, 哪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 最终确定如何改进和降低作业成本, 提高作业效率。因此, 资源动因分析的过程即是评价作业有效性的过程。根据高校实际情况, 在分配过程中, 按照不同情况可以把资源动因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能直接确定为成本对象的特定消耗, 因此可直接记入某产品成本中去, 这种资源为终结动因资源, 如高校发给特定学生的奖学金及助学费、辅导员津贴、各系人员支出等。终结动因资源不再经作业归集分配, 直接计入教育成本;第二类是可直接划为各作业消耗的资源, 可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专属动因资源, 如完成某一作业发生的邮电费、资料费、差旅费、维修费、培训费等, 此类资源应用通过作业成本单逐一归集到各作业中心的各项作业中;第三类资源是呈混合状态的耗费, 无法直接计入各作业中, 需要某些量化的标准, 分析其形成的资源动因, 经分解计入各作业中, 如各作业中心发生的水、电、取暖等能源耗费。第二、三类资源相对第一种资源称非终结动因资源。按照高校作业流程及资源流向可以绘制高校作业流程及资源流向图, 如 (图1) 。

(三) 作业成本的计算

作业成本的计算要区分间接作业中心和直接作业中心分别计算。 (1) 间接作业中心作业成本的计算。间接作业的各作业中心主要归集的是非终结动因资源, 即前面讲的第二、三类资源, 包括作业专属动因资源和非作业专属动因资源。第一, 非终结动因的作业专属动因资源的归集。非终结动因的作业专属动因资源, 认真分析其资源动因, 通过作业成本计算表进行归集, 反映相关作业的作业成本。下面以教学管理作业中心为例, 介绍作业专属资源耗费的归集与计算, 以及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汇总表的制作过程。首先归集教学管理作业中心下各作业的资源耗费, 见 (表1) 所示。以 (表1) 的作业成本计算单为例可以分别编制作业中心——教学管理的其它作业的作业成本计算单 (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示) 。将各作业成本计算单汇总计算得到教学管理部门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 即是由各相关专属耗费动因资源成本构成的价值和, 具体计算见 (表2) 。将这一计算方法应用于其它作业中心:学生管理、教学辅助, 即可得到各作业中心成本库的成本价值。第二, 非作业专属动因资源的归集。非终结动因资源中非作业专属动因资源的耗费, 无法直接将其计入某一作业, 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发生的, 全校性的管理活动所耗费的资源即属于此类资源。因此, 本文在扣除了与学生培养成本无关的该类资源耗费后, 将其单独归集至学校相关管理作业中心各有关作业。在分析成本动因后, 依据一定的量化标准, 将其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的学生培养成本中。 (2) 直接作业中心作业成本的计算。同间接作业中心一样, 各教学院系作为直接作业中心, 也发生许多相应作业, 消耗一定资源, 这些资源多数为作业专属动因耗费资源, 需归集到相应作业成本中, 作业成本计算单的计算与编制同上文。再将教学系部各作业的作业成本汇总, 编制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汇总表。

作业中心:教学管理××年××月××日单位:××

作业中心:教学管理××年××月××日单位:××

(四) 作业动因分配率的确定及教育成本的计算

教育成本的计算包括如下步骤: (1) 确定作业动因, 计算动因分配率。作业动因反映了产品消耗作业的方式和逻辑关系, 是进一步将作业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各成本对象上去的依据。确定合理的作业动因是分配成本费用的关键, 作业动因的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作业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对此必须谨慎考虑。合理的选择作业动因, 需要遵循以下两个主要原则:因果原则, 即资源的使用导致成本发生, 两者有因果联系, 因此应当按使用资源的数量在成本对象间分摊成本。按此原则, 要确定各成本对象使用资源的数量, 如耗用的材料、课时、机时等, 按使用资源的数量比例分摊间接成本。受益原则, 即谁受益多, 谁多承担成本, 应按收益比例分摊间接成本。按此原则要确定间接资源费用的收益者, 如房屋折旧费在各作业的分配可按各院系的占用面积进行分摊。一般而言, 作业动因的选定应由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等组成的专门小组讨论后确定。在选择作业动因时, 还需注意以下问题:作业动因应简单、易懂、可数, 易从现存的资料中分辨出来, 并与部门的产出有直接的关联性;在选择作业动因时, 为了避免作业成本计算法过于复杂, 难以执行而流于形式, 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或重要性的, 但也应避免过于简陋, 保证代表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结合高校间接作业的设置, 首先分析间接作业中心各作业的作业动因, 并计算其动因分配率:第一, 教学管理作业中心的教学组织作业主要是排课、考务等, 与各系授课的科目数有关;实习管理与各系实习的课时数有关;实验教学与各系的实验课时有关;教材管理作业与各系的库存教材数量有关;教学考评与各系开课的科目数有关;讲义教材编审作业主要与各系编审教材数有关等等。第二, 学生管理作业中心的军训作业主要与各系新生参加军训人数有关;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活动均与各系在校人数有关;招生作业与各系录取新生人数有关;毕业管理作业与各系毕业生人数有关。第三, 教学辅助作业中心的图书借阅与管理作业与各系的浏览次数有关, 但考虑到这类数据资料很难统计, 因此, 按各系学生数分配;档案管理作业与各系的学生数有关;上机与网络管理作业与各系的上机机时有关。第四, 学校相关管理作业中心的财务管理作业与各系缴费学生数有关;安全保卫作业与各系在校学生人数有关;水、电等按能源统计数字分配;资产维护作业与各系资产数量有关;资产折旧作业应按各系拥有资产种类和金额分配计提;学校公共管理按各系在校学生人数分配。 (2) 间接学生培养中心的成本分配。在计算得到各项作业动因分配率后, 可以根据各部门发生各项作业动因数与作业动因分配率相乘, 计算得到各系分配到的各项作业成本, 各项作业成本相加, 即为各系分配得到的间接学生培养中心作业成本。 (3) 直接学生培养中心的成本分配。在直接培养中心各系部中仍然存在作业间成本分配问题, 主要是因为各系部彼此交叉授课引起的, 由于某系除为本系学生授课外, 还为其它系部的学生授课, 同样, 本系学生除接受本系老师授课外, 也接受其它系授课, 故各系的课时酬金数必须由各系学生被授课时数分别承担, 不能按本系发给自己老师的课酬数计入各系学生培养成本中。 (4) 学生培养成本计算。间接培养中心和直接培养中心各作业中心由非终结耗费动因资源流入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后的成本, 加上终结耗费动因资源直接流入构成的成本, 即构成了直接培养中心学生培养成本, 分摊给各系学生, 即得到学生培养单位成本。

四、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困难与建议

(一) 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1) 对作业成本法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高校财务管理缺乏成本意识, 对实施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及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认识不足, 这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制度上的安排和组织上的保证以及总体的协调与全局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系统, 作业成本法在推行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 收集足够的信息进行识别, 此外还需建立更多的统计指标, 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于具体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来说是一项新增的负担, 加之对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缺乏认识, 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给实施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 高校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缺乏。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作业成本法应有不同于制造业和其它行业的理论体系;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高校作业成本管理理论只有在高校成本管理的实践中才能不断进步和完善, 进而推动作业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普遍应用。但由于国内研究与应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时间并不长, 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企业, 其在高校中运用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十分缺乏。 (3) 现行会计制度及组织结构不利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在许多方面都与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要求相去甚远, 在此基础上,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要求进行学生培养成本核算, 其有关数据的获得将缺乏可靠性。例如: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因此高校没有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数据, 这给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 由于高校部门组织结构与作业中心的划分存在差异性, 这也给数据的收集、整理与统计工作增加了难度。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 使得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结果难免缺乏准确性。 (4) 作业中心的选择及成本动因的确定较困难。在现实工作中, 成本动因与作业实际间接费用相关程度越低, 成本动因越难确认;要求产品的精确度越高, 成本动因划分越细;产品生产的复杂程度越高, 所需的成本动因越多。如果该作业成本法所涉及的作用因素很少, 成本数据便会很不准确, 且尽管作业数据可以得到, 某些成本可能仍需要以人为本的数量标准为基础分配给部门和成本对象, 因此要找出导致学生培养成本发生的具体作业可能并不容易。

(二) 高校有效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作业成本在高校的实施, 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 争取领导的支持与员工的配合。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一定要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教职员工的配合, 才有可能顺利地实施。因为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核算方法, 其实施是一项复杂、缜密的系统工程, 几乎涉及学校的所有层次和各个部门, 需要会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其它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在调研、设计、初步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 需要对各环节进行相关性分析, 划分作业, 建立作业及作业中心, 选择代表成本动因 (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 这些基本工作都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支持配合。为了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 学校领导必须从大局上进行调控, 加以鼎力支持。 (2) 改进现有会计核算系统。为了正确地归集和分配各类教育费用, 准确计算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本, 需要对现行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改革, 如: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行的核算原则, 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能够保证严格划分经费发生的受益期间, 满足作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在寿命期内摊销其价值。这样才能为科学、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3) 开发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系统。高校作业成本核算各类学生的培养成本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其要收集和处理的数据与信息量很大, 且十分强调信息的准确、及时, 仅靠人工来收集、处理和传递数据与信息不仅成本太高, 而且容易出差错, 不能充分发挥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作用与优势。因此, 借助于现代化的数据信息处理与通信工具——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自行开发或与其它高校联合开发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系统, 也可聘请专业的开发人员与公司进行开发。 (4) 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一个全新的、复杂的计量分配系统, 而且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工作量大, 实施费用高, 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其运用不宜过急, 应当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先进行试点。在试点高校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应先实施作业分析法, 待经验丰富、条件成熟后, 再选择实施作业成本计算的范围。在我国由于人员素质和资金的不足, 应先采用作业分析法确认并消除不增值非必要的作业, 然后依据价值排队的结果, 选择重要作业进行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为核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提供了新思路和一整套系统的方法。作业成本法融合了作业管理、过程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 体现了“二维”观念, 即不仅是一个成本分配、计算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依据因果关系, 通过对作业链、作业和资源动因的分析, 为管理者提供何种原因引起作业以及作业完成得怎么样的非财务信息。也就是说, 作业成本法一方面是对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耗费进行归集、分配以及将其对象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是对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耗费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的过程, 不仅能保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明晰性, 还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掌握影响教育成本的因素, 促使高校有效地控制形成教育成本的整个过程中各环节的支出情况, 减少不必要的作业, 降低不必要的支出。

摘要:本文运用作业成本法对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模式进行了构造, 对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困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学生培养成本,作业中心,成本动因

参考文献

[1]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东北财经人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崔邦炎:《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于富生:《作业成本计算与控制》, 立信会计出版杜2000年版。

[5]宗文龙:《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作业成本法视角》,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高校学生作业 篇4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1)就业的“区域集中”和“行业集中”问题突出,社会提供的机会、条件与毕业生就业预期差异性明显,造成毕业生及其文化产品难以与社会需求对接,造成功能释放极其不平衡。

(2)我国高校的许多高校毕业生很难找到与自身层级、能识、情趣相匹配的岗位,“低就”现象或学非所用情况普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职业可持续性差,毕业生大多有效精力和时间浪费在不断的择业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高校毕业生,难以自主选择单位及岗位,几乎是处于“被挑选”境地,就业满意度较差,无法“乐业”,且更换到满意工作的可能性也小;四是就业中的拉关系、走后门、拼“父母”权势、权钱交易等不良之风影响了就业公平、职业稳定、劳资和谐;毕业生经受反复的求职与失业、毕业即待业,疲惫不已,对就业市场缺乏信心,致其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观望、消极、畏难情绪膨胀,一些毕业生暂时放弃就业或暂缓就业(即自愿性失业),而许多家长受此影响对高等教育投资及其回报预期失去信心,“教育无用论”抬头,势必减少促使人才潜能释放的投入,必然影响产品利用效益;精神文化产品利用条件缺乏,利用效益不高,制约了生产可持续发展。这些制约了教育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高校课改的“四风”是,形式主义、盲目拿来主义、盲目跃进之风、盲目创新之风。

要解决课改深水区的问题,首先要敢于直面课改的真实现状。

(一)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让形式主义远离课改,远离学校,远离教育;

(二)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结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掌握课改节奏,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

(四)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创新课改要经历模仿——改造——创新三个阶段。

(五)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平台,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统领教育信息化。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从教学主体来说,按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整合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发挥教学主体的科研特长,设计教学内容,推动团队授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教学资源建设的精品意识还应当注重探索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探索,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从教学平台建设看,突破教室为授课主要场所、固定上课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通过网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已经成为新的学习方式。

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是强调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在精品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注重面向更为广泛的社会受众和更为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面向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变化、满足社会需求,突出资源共享意识,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出去,形成品牌效应。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挑战:1.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2.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3.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高校学生作业 篇5

一、作业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百做不厌

我觉得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是关键。布置的作业每一题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要练到点子上,不做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做的练习都要有代表性。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作业,又要针对学生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加强训练。几种作业形式如下:

1、操作型作业

例如,初一上册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可以安排题目让学生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说出一两条合理话建议。

2、竞赛型作业

例如:初三上册第四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让学生课后预习准备,分组提问回答,按提问回答的数量质量得分,最后统计总分,落后的小组要表演节目,这个方法抓住学生逞强好胜的特点,所以课后预习的特别认真,就连平常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也认真研究课本寻找起问题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情境性作业

例如:孙老师带领全班45名学生去动物园游玩,门票每张10元,按公园的规定,超过10人可享受团体门票的优惠,门票八折算。李老师带了400元钱买门票,够不够?请说明理由。

4、趣味型作业

设计融数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家庭作业,能够让学生在解答时感受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解除对家庭作业的排斥心理。

二、作业的设计要有层面性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既要让学优生“吃得好”,又要让中等生“吃得饱”,更要让学困生“吃得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练习,即实现分层练习。按照学生的课堂学习程度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学习层次。

A层就是指课堂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已经能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各种问题。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我们要让他“吃好”即让他有知识可学,有练习可练但又不应该是机械重复练,而应是“有价值的练,有效果的练”。所谓“有价值的练,有效果的练”就是说所布置的练习应该让他们要动动脑,要想一想才能完成。这种练习类似于课本上的深化题、思考题等。

B层就是指课堂知识基本掌握了基本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巩固得牢固一些,让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灵活一些,因而对B层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稍灵活一些但又不难的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完成。

C层即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课堂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对知识的运用也稍有欠缺。对这些学生教师不能要求太高,树底下的桃子尚且摘不到怎能让他们摘树顶上的桃子呢?因而教师要针对他们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加强训练,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家庭作业,多做基础性的练习以便过好基础关。

三、适当控制作业量,科学安排作业量

要做到适当和科学,就要求老师要在布置作业上下功夫,精心挑选习题,精选的作业题既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效率。因为学生的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对于当前泡在作业堆中的学生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单纯强调多练是不行的,只有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练在刀口上,效果才会更大。学生做的题老师必须先做一遍,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学生访谈记录,初中数学作业在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钟为宜。

四、加强教研组的合作,共同设计出合理的作业

加强教研组,学科组之间交流是关键。我们深知:精彩源自和谐,凝聚产生力量。每次的双休日作业都经过探讨,精心选题,先做出答案,检查无错误之后才下发给学生。批改数学作业要像批改语文作业一样,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下一句或一段评语,简单的评语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震撼,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优秀的学生,比如 “看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老师为你感到骄傲”等等。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不便直接更正或改进,我就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更正。这时我会在更正处写下这样的话:“你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吗?找一找”、“你这样做是不是更好?”等等。同时在作业批改中可以适当写一些期待性评语,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例如“你一定行的”、“期待着你的进步”等等。

经过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已经收到很好的效果,不交作业的越来越少,作业的质量越来越高,并且基础差的学生开始喜欢起数学课来,老师看学生的作业也赏心悦目起来。

高校学生作业 篇6

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核算中的应用, 分为四个主要步骤:确定高校主要作业, 归集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 分析资源动因;建立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确定成本动因, 计算单位作业成本;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高校的生产过程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确定高校的作业时必须从组织机构职能分析入手, 按照管理目的选成本控制要点, 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高校培养学生的作业主要包括:教材编审、讲义、教学仪器维修、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授课、实验、毕业设计、教师工资及课酬、招生 (宣传、邮寄、差旅等) 、入学军训、学生日常管理、助学金、学生补助、组织活动、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多项具体作业。

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 需要将作业耗费的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去。所需的资源费用数据有些可以直接从原有成本信息系统中获取, 而有些需要进行调整后再进行归集, 这一过程包括三项工作。

第一, 从财务账户中提取资源耗费。如将各种耗费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用其他费用。

第二, 对财务账户中的数据进行调整。我国高校目前仍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记录的各种耗费不等于成本。例如: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借款利息等数额大且受益期长的支出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 而资产折旧、预提费用 (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设施维修费用) 与待摊费用 (支付的保险费、资产的维护费用、办公用品的摊销) 等又应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 将调整后的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将调整完的资源耗费按照归集部门的性质分配到各作业中。

二、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作业动因分析

作业成本法根据“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的基本原理, 将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作业这一中介。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 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程序在于选择作业与确定成本动因, 而成本动因是由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构成的, 因此, 合理确定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成为更好地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关键。

成本动因的选择作为作业成本法研究的核心问题, 选择成本动因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成本动因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对于使间接成本分配最为准确的一些成本动因, 同样需要较高的资源投入和繁琐的实施程序, 可见成本动因并非越多越好, 因而, 应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 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二是作业实际消耗量与成本动因分配的消耗量之间的相关性。作业实际消耗与成本动因相关程度越高, 核算越准确, 产品成本信息被扭曲的可能性就越小。三是成本动因导致的行为后果。任何行为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后果, 增加成本动因, 将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度, 但同时会加大工作量, 增加工作人员的负担。总之, 在确定成本动因数量时应权衡利弊, 适当的进行成本动因合并, 简化作业成本系统, 提高作业成本系统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 在分配过程中, 按照不同情况可以把资源动因分成三类。第一类, 某一项资源耗费能直观地确定为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 此项动因的资源可以不经作业归集、分配, 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成本中。此时资源动因等同于作业动因, 该动因可以认为是“终结耗费”原则, 如高等学校发给特定学生的学生困难补助、助学费、活动费和实习费等直接与学生相关的资源耗费。第二类, 如果某项资源耗费可以从发生领域区分为各作业所耗, 则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 再根据成本动因分配到培养成本中去。此时资源动因可以认为是“作业专属耗费从最初消耗费”原则, 如招生费、考试费、毕业费等。第三类, 如果某项资源耗费从最初消耗上呈混合耗费形态, 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分解并分配到各作业。这个量化依据就是资源动因, 如各作业中心的水电采暖费一般需仪表计量后按各作业的实际消耗量进行分配。此外, 确认作业种类, 要由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协同各作业中心来完成。根据以上原则, 我们可以把资源项目确定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人员工资及附加费、社会保险费、助学补贴费、办公费等。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 需要将作业耗费的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去。所需的资源费用数据有些可以直接从原有成本住处系统中获取, 而有些需要进行调整后再进行归集。高校人才培养成本资源动因可确定如表1所示。

根据高校组织机构职能, 通过对高校主要作业的分析, 如果用过多的作业来核算学生培养成本, 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 在核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时, 应将自然属性相同的作业归集在一起, 构成同质作业, 建立作业中心, 并将相应的作业成本进行归集, 在此基础上形成同质成本库, 这样可以简化核算程序, 降低作为成本法成本核算上的复杂性。根据高校教学活动的特点, 并考虑各个作业的相关程度予以合并, 可将高校与培养学生活动相关的作业中心简化为教学管理作业动因, 因此, 对作业中心的消耗方式进行分析, 根据作业中心不同的消耗方式确定作业动因。根据高校培养人才的职能, 可将高校作业中心简化为表2所示。

资源费用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上形成作业成本库后, 需要再依据各自的成本动因, 将费用分配到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身上, 形成学生培养成本。成本动因分配率为作业成本库与作业成本动量的比值, 即R=C/A, 其中R表示成本动因分率, C表示作业成本, A表示作业动因数量。用耗费在某专业学生身上的作业成本动因量乘以成本动因率, 即可得到该生在某项作业上的培养成本, 所有作业上的培养成本之和为该生年度的培养成本。

三、高校作业成本法应用实例

根据前面所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和步骤, 对高校发生的人才培养成本费用的资源动因进行统计分析, 并根据调查统计的资源动因量对M高校2007年的成本数据进行重新计算, 对非专属作业资源动因分解进行举例计算, 过程如下:

首先根据高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 从“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明细账中可以确定高校教育成本资源项目的金额, 如表3。

(单位:万元)

然后, 根据对“教育成本支出”的详细分析, 将以上项目进行合并或分解计入资源项目, 下面举例计算, 如表4。

(单位:万元)

最后, 根据资源动因, 确定各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2007年该高校在校生12446人, 均为本科生;教师869人, 其中助教及讲师521人, 教授 (不含博导) 342人, 博士生导师6人;约当教师人数521+342×2+6×3=1223人, 教学管理人员203人, 教辅工作人员264人, 学生管理人员187人, 其他行政人员209人。

由于资源动因的不同, 资源项目需要分别按照不同的资源动因进行分配。下面对非专属作业资源进行归集, 如表5。

(单位:万元)

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 将资源分配到各作业中心。

注:教学作业中心既包括任课教师, 又有教学管理人员, 本文所选择的消耗的工资及附加费按照任课教师约当教师人数和教学管理人员实际人数合计数计算, 其他按实际人数。

教学管理系统应分配:

工资及附加为: (1223+203) ×2.59=3693.34 (万元)

社会保险费为: (869+203) ×0.63=675.36 (万元)

办公费为:203X0.55=110.65 (万元)

同理可以计算其他作业中心所分配的工资及附加、社会保险费和办公费。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东北财政经出版社2001年版。

高校学生作业 篇7

一、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有利于提高高校竞争力, 是国家宏观管理和高校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1.国家制定高校教育拨款标准和学费收费标准以教育成本核算为依据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需要建立由国家、社会、学生共同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国家完成了高等教育收费改革,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25%是学费收费的最高限额。但高校在培养成本核算方面仍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 如抽样调查法、会计调整法等, 这些成本核算方法都是采用估算得出高校教育成本, 势必造成成本信息不够准确, 不能作为国家制定教育拨款标准和学费收费标准的依据, 特别在学生家庭对学费收费标准质疑时缺乏说服力。只有细化教育成本核算, 进行分学科、分专业教育成本核算, 才能为国家提供准确可靠的教育成本信息, 便于其制定合理的教育拨款及学费收费标准。

2. 高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以教育成本核算为手段

长期以来, 高校的非盈利性特点导致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只注重收支核算、忽视经济效益, 成本效益意识淡薄, 浪费与不合理开支现象时有发生。随着高校间竞争的日益激烈, 以及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资源相对供应不足的矛盾, 促使高校重视教育成本核算。高校只有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通过对相关成本指标进行分析,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从而提高其办学效益,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1.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高校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较大问题, 主要体现在分配间接费用时, 一般都按照在校生人数作为分配标准, 将费用分配到各成本对象, 分配基础单一, 费用分配标准缺乏科学性。这样计算得出的成本数据并非各成本对象的真实成本, 成本信息失真, 也不能客观反映高校日常教学工作及辅助工作所消耗的资源数, 不利于后续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难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尤其是对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类院校的成本核算影响更大。

2.作业成本法涵义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 Based Costing, 简称ABC) , 起源于美国, 把作业作为该体系的思想核心, 采用成本动因理论, 以资源动因为分配依据把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归集到各作业中心, 再以作业动因为分配依据把归集到各作业中心的费用分配到终极产品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该方法的逻辑依据是, 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 资源消耗产生成本。

3.作业成本法适用范围

作业成本法特别适合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 生产产品品种较多且工艺差别较大, 产品生产作业环节多, 作业类型相对稳定, 会计电算化程度较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先进的单位。

4.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高校教育活动需要学校不同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之间共同协作, 教育资源共享性高, 导致教育成本中直接费用少, 而间接费用比重较高, 能够直接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非常少, 需要在各个学院、部门之间进行分摊;高校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多元化与复杂性, 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对教育资源的消耗也不尽相同, 需要对不同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合理分类;高校作业类型较多且相对稳定, 学生接受教育服务也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周期性, 培养学生都是从进校开始到毕业结束;高校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设施, 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 人员素质较高, 软硬件都具备了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条件。综上所述, 高校完全符合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适用范围, 与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性相吻合。

5.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优势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以产品为中心, 而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 核算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通过引入作业, 将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缓冲器和分流阀, 加入了更多划分资源的指标, 使得资源更加准确地通过作业流入产品之中。作业成本法从作业层次收集成本信息, 更加注重追踪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按因果关系使用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为一体的多元分配标准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 可以更好地分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教育资源消耗量, 从而更加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为高校对不同成本对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科学基础,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间接费用分配缺陷也得以弥补, 更加真实反映了教育资源的流动过程和成本的去向, 便于精细地核算教育成本, 使得教育成本能够更好地体现各项资源的投入, 从而提供真实的教育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将高校管理者的目光引导到资源消耗的动因上, 便于高校追踪整个高校教育作业流程, 掌握教育成本发生的具体环节, 有利于高校动态地对教育活动的作业链进行作业增值分析, 通过分析、优化和改进作业链中的各个生产流程, 保留其中的增值作业并不断降低增值作业成本, 合理规划必要的非增值作业, 尽量减少和剔除无用的非增值作业, 进而重新规划有限资源, 达到降低资源无效耗费、控制教育成本的目的, 实现教育成本核算与高校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

作业成本法以高校各作业中心为成本责任中心, 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 对教育成本的控制程度更高, 因而更能把成本责任落到实处, 促进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责任制, 加强各中心成员的责任意识, 提高全面管理水平,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达到控制教育成本的目的。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 优势明显, 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势在必行。

三、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步骤

作业成本法核算过程就是将企业使用的各项资源进行量化和分流, 资源在作业链中流入各个作业, 汇集到作业中心, 再进一步分流到各个产品, 就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流程,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 确定高校资源并对资源动因进行分析, 将教育资源直接划入成本对象或归集到作业中心

高校所消耗的资源是指在高校会计处理上符合费用确认条件的各类消耗。只有用于学生培养的资源消耗才能归集到教育成本中, 按照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 高校支出分为九大类: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其他支出。教育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其他支出全部计入教育成本, 这些支出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为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资本性支出, 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教育成本, 资本性支出依据受益期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分期计入教育成本;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四类支出, 与培养学生无关, 在归集时应予以剔除;科研事业支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科研项目与学生培养直接相关, 则计入教育成本, 否则不计入教育成本。

资源动因主要是作业消耗各类资源的具体方式和产生消耗的原因, 是将教育资源划分到作业中心的依据。可以分为三类: 直接与某种成本对象相关, 而与其他成本对象无关的, 不需经过作业中心的归集和分配, 可以直接计入某种成本对象的资源耗费, 如直接与某个学生相关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奖学金、助学金等; 与其他作业中心无关的, 只与某个作业中心相关的资源耗费, 可以直接计入某个作业中心, 如考试费、学生军训费、就业指导费等; 有些教育资源消耗从一开始就与多种成本对象或多个作业中心有密切联系, 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即资源动因, 计算出资源动因分配率, 分配给各作业中心, 如高校消耗的水电采暖费应按照各作业中心仪表计量的实际用量在各作业中心之间进行分配。资源动因分配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某项资源动因分配率=某项资源耗费总额/资源动因总数量。

2.确定高校作业、作业中心并对作业动因进行分析

作业是各种资源的消耗活动, 是资源流向终极产品的通道和纽带, 作业中心是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 建立作业中心, 就是将繁杂的作业进行整合归类, 一般将作业目的、性质、成本动因相同的作业划归为同一作业中心, 确定作业中心时, 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要从简化核算过程、降低核算成本出发, 突出主要的需要重点控制的作业。根据高校活动特点, 高校一般可设置两类作业中心:主要作业中心和辅助作业中心。主要作业中心是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中心;辅助作业中心是辅助教学活动的中心, 包括教学辅助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等组成各自的作业中心, 不同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对作业中心种类进行增减或调整。作业动因是各作业被终极产品耗费的方式和原因, 是把作业成本归集到终极产品的依据, 作业动因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为保证教育成本分配真实准确, 所选作业动因与作业的耗费必须高度相关; 所选作业动因的数据必须方便计算且容易获取。例如, 将教师实际授课课时数作为教学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学生管理中心的作业动因可以选择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等。

3. 将作业成本分配到高校成本对象, 与直接成本相加, 得出最终成本

通过作业中心对各项教育资源归集后, 要将作业中心中的各项教育资源, 通过计算作业动因分配率, 以作业动因为分配标准, 划分给各个终极产品, 完成间接费用向终极产品的归集过程, 作业动因分配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某个作业动因分配率=某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总额/作业动因总数量。最后, 将终极产品分摊的间接成本和之前直接计入终极产品的直接成本进行合计, 得出终极产品的最终教育成本 (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流程见图) 。

参考文献

[1] .王京姝.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山东财经大学, 2014.

高校学生作业 篇8

2011年来财政部等部委出台了若干关于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对科研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财政部和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突出成本费用管理, 改革支出分类口径;2014年1月1日起执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新《高校会计制度》) , 对会计要素及一级支出核算科目进行了规范。这一列文件的出台, 从会计核算与财务监督职能对科研事业支出明细科目的设置提出新的要求。

此外, 要理解科研事业支出, 必须先要区分成本、费用与支出的关系。简而言之, 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 费用是支出的当期化。现行的科研项目财务决算侧重于对科研支出的检查与审计。因此, 科研事业支出明细科目设置优劣关系到科研项目补偿机制、科研项目成本归集与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

2 预算项与经济功能分类支出科目的比较分析

在新《高校会计制度》执行以前, 高等学校科研支出明细科目设置有以下三类: (1) 在一级科目科研事业支出下, 根据各部委科研项目的预算申报需求, 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2) 二、三级科目设置采用经济功能分类;四级明细科目则根据各类科研项目预算申报需求设置; (3) 二、三级科目采用经济功能分类;四级明细科目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增设。以上三类明细科目设置主要是预算项导向与经济功能分类导向设置区别, 现就二者做比较分析。

2.1 预算项支出科目分析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的出台, 高校承担起了更多的科研任务, 高校在国家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角色毋庸置疑。高校的科研项目数量越来越多, 经费来源渠道越来越广。每个来源渠道的项目都需遵行各自归口管理部门的财务制度, 因此科研项目预算口径、预算支出项不尽相同。以预算为依据的科研项目决算体系, 给会计核算明细科目设置提供了一条依据。

按照预算项支出科目设置的体系, 有以下两个优势: (1) 预算项相对经济功能支出款项来说较少, 科目体系设置较为简明。 (2) 科研项目财务决算明晰。所有科研支出均按预算项目分类汇总, 平时如何报销, 决算项就如何反映, 一目了然。

这种设置方式, 存在优势同时, 也带来了以下问题: (1) 预算项聚类较难。由于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广, 相类似的支出, 在不同管理口径下, 预算项名称不同。在明细科目设置时, 科目名称较难统一, 有时在未能全部理解该预算项支出口径时, 只能重复设置。 (2) 日常支出核算口径难以统一。由于项目的经费来源广, 项目支出的管理口径参照来源的财务制度要求, 增加日常报销核算人员要判断其支出合理性和合规性的难度。 (3) 统计支出较为困难, 年底报表需要转换支出。每年财务决算, 在统计学校支出时, 这种设置的科目体系, 需要将预算项转换为经济功能分类支出的款项科目。如果转换精度要求高, 无疑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如果粗口径统计, 又影响了财务报表的质量。

2.2 经济功能分类支出科目分析

部分高校为了适应财务报表的需求, 采用了经济功能分类支出的类、款设置了科研事业支出明细科目。该种科目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1) 支出科目标准化, 将核算与预算区分。由于采用了国家规定的一级科目, 二、三级科目设置采用经济功能分类方法, 支出的口径容易统一, 维护高校内部财经纪律严肃性与标准执行的统一性。避免了这个项目可以报销这类经济事项, 反而换个项目就不可以报销。同时将预算与核算区分, 有利于指导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 参照核算具体要求, 结合项目主管部门的财务要求, 合理申报预算, 顺利执行预算, 通过项目财务决算。 (2) 财务报表支出统计较易, 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提升。现行的高校财务报表支出是按照经济功能分类的类、款进行统计, 这种科目体系设置方式无疑提高出具报表数据效率。

按经济功能支出分类科目设置体系也存在如下缺点: (1) 日常科研财务进度查询困难。科研人员要查询项目的财务执行进度时, 不一目了然, 缺乏反馈, 给项目预算执行带来了难度。 (2) 科研项目财务决算需要自行汇总, 增加工作量。由于科研项目财务决算, 是按照预算项来考核项目的财务执行进度, 现一般高校, 科研项目数百近千个, 规模大点高校科研项目数千, 这样项目决算时财务汇总工作量太大。

3 作业动因机制下科目设置研究

3.1 基本思想

作业动因源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作业动因概念是指将不同作业中归集的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去的标准。作业动因机制下的科目设置基本思想是:视每个科研项目支出为成本对象, 预算项视为项目的作业中心, 经济功能支出分类明细科目视为资源, 通过对明细科目的核算, 自动汇总至预算项, 完成对科研项目的财务预算执行, 形成完整的科研项目支出 (如图1所示) 。

3.2 科目设置原则

(1) 一对多映射原则。从图1可知由多个明细科目汇总至预算项, 因此预算项到明细科目是一个一对多的映射。反之, 一个明细科目不能同时汇总到多个预算项, 即预算项与明细科目关联的排它性。

(2) 作业动因分解原则。预算项被视为科研项目作业中心, 由于科研项目的来源多, 对每个预算项核算内容不同, 通过对作业分解, 寻找不同的动因设置不同明细科目。

(3) 相关性与成本效益相结合原则。相关性原则是动因分解的基础, 但分解也要结合成本效益原则, 结合国家对经济功能支出分类的款级科目的具体核算要求, 适当合并与分立明细科目, 提高运行效率, 避免重复设置明细科目。

3.3 科目设置内容

新《高校会计制度》对科研事业支出科目做了如下规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此外在总说明部分又规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合并本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

因此, 作业动因视角下科目设置体系如下:一级科目设置为“科研事业支出”;二级科目按照经济功能支出分类类级科目设置;三级科目按照经济功能支出分类款级科目设置;四级明细科目按照预算项作业动因分解后, 在三级科目下遵照经济功能支出分类款级科目核算内容增设明细。

3.4 技术支持

天翼财务系统4.2版本预算模板可以实现预算与核算分开管理, 这为作业动因下的科研明细科目设置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预算模板可以实现科研项目的预算与核算明细科目的绑定, 自动汇总数据, 为科研项目实时管理提供平台与保障。

4 结论

本文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执行与各类新科研管理办法及制度推行的背景下, 分析了分别按照预算项与经济功能分类支出设置的科研核算科目体系的利弊, 提出了作业动因视角下科研支出科目设置基本思想, 阐述了科研支出的明细科目设置原则、具体内容及技术支持, 以期达到对科研项目分类设置、事前控制、科学计量与核算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通知[S].财教[2012]488号, 2012.

[2]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通知[S].财教[2013]488号, 2013.

[3]尤敏.谈支出、费用和成本的区别与联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0) :100.

[4]郑岚.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会计之友, 2013, (3) :99.

高校学生作业 篇9

高校成本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必需的投入。全面开展高校成本核算,实施高校成本管理,科学准确核算高校成本有利于比较分析、考核控制高校财务资源和资产能源的利用效果,是组织教育投资绩效考核、评价高校各部门与岗位贡献等的依据。

作业成本法(ABC)是以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为费用归集与分配路径的一种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其特点是按成本动因归集费用,按作业量分配费用,以达到分配标准多样化与核算分析一体化的目标。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起源于间接成本很高的水利发电生产成本的计算,认为成本不应该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更不是根据每种产品的工时来计算分配全部资源成本(无论直接的或间接的),而是应该根据资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额,计算消耗的每种资源的“完全消耗成本”。作业成本法的优点不仅在于其可以精确地计算成本,而且更在于它对于成本形成的动因的计算和控制,是一种更加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高校成本中间接成本的比重很大,对于间接费用比重大的产品,采用多标准、因果关系更强的作业成本计算法比单一分配基础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有价值,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本文选择作业成本法来构建高校的成本核算体系。

本文所述的高校全成本为高校在从事事业活动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根据高校的产出特点将高校成本分为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不含机会成本和家庭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高校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科研成本是高校为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务(科研项目或课题)所耗费的各种经济资源(市场资料和劳动力)的货币计量,是与科学研究相关及辅助活动的一切支出。

二、目前高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 未建立完全成本核算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是政府主办的公益事业单位,其所有开支均列入财政预算,并不核算成本,着重核算各项费用开支。学校设立财务处实行统一核算。学校是唯一的核算主体与核算责任中心。虽有二级甚至三级单位,也只是开展备忘性质的辅助核算,并不成为独立的核算主体。在现行高校会计核算制度里,主要的收支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涉及费用开支的报表是“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高校事业支出分“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两个科目进行总分类核算,事业支出中均包含了设备购置费用,且费用列入当期一次性开支。各项费用开支形成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有支出采取的是报账核销制度,不在各期摊销。由此,按现行核算制度算出的高校教学科研成本数据不能科学全面反映高校产出耗费情况,尤其是单项成本如生均培养成本、科研项目成本等。

2. 成本计算大多采用简单匡算方法。尽管现行制度下高校不进行成本核算,但是业内人士并没有停止对高校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从以往的研究成果看,高校成本核算方法有匡算法和实算法两类。匡算法是简单地将教育经费支出与学生人数相比而得出生均培养成本,既不合理也不准确。实算法则是比照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划分并归集,最终计算出生均培养成本。在实算法中,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类别法、专业法、年级法、简捷法和作业法五种。其中,类别法、专业法、年级法只是基于成本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的核算,类似于工业企业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和分类法。简捷法是将可计入成本的年度教育经费支出划分出来以后,以在校学生当量人数为对象,计算当年生均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对匡算法稍许改进,仅仅是将不应计入当年成本的教育经费摘除,其特点是计算快捷,数据加工过程简单。实算法相对合理和准确。但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现行核算制度下对支出数据的简单加工,由于成本归集不全面、不合理,成本计算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现实情况。

3. 教育与科研共同成本未进行合理分摊。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交融,表现为高校大多数教师是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设施以及其耗用的水电暖费等均为教学、科研共用,所以很难合理区分教学、科研各自应承担的费用比例。目前的核算情况大都是:不论是专门从事科研人员的工资、津贴,还是双肩挑人员的工资、津贴,都在学校教育事业经费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科研综合管理费以“一刀切”管理费的形式,即按照学校规定的百分比直接提取间接费用,笼统地以提代支扣除相关成本。导致科研人员的人力成本在科研项目成本中没有体现,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没有考虑科研管理的实际耗费,另外,各专业教师交叉教学、无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师、公选课教师的成本分摊均未考虑完全成本,而是直接按课时费简单划转,这样无法准确核算各专业的培养成本。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作业成本法构建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以“高校产出形态——成本动因——成本归集——间接成本分摊——单位成本(生均成本和项目科研成本)”为成本核算路径,以高校产出形态为出发点,根据产出特点划分成本计算对象,按成本动因采用权责发生制归集成本,考虑间接成本的属性确立成本调整系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

1. 高校事业支出按与产出相关性区分成本和费用。高校的使命是创造和传播知识,其产出的形态是培养学生、创造科研成果、向社会提供服务等。高校的事业支出可分为成本和费用两类,与产出相关的支出定义为成本,与产出无关的支出定义为费用。成本必须有一定的承载对象,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我们把与产出无关的、属于社会福利性质的如离退休费用、利息费用作为费用项目,资本性支出如固定资产购置费直接作为固定资产,不作为成本费用项目。

2. 按高校产出形态设置成本明细项目分类核算。根据高校的产出形态不同,高校成本可分为教育成本与科研成本两大类。培养学生的产出形态明确具体,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教育成本具有明确的承载对象,即学生;科研成本不同,科研活动(包括创造科研成果和向社会提供服务)是通过科研人员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劳动生产出科研成果的特殊生产过程,具有预期结果不确定性、产品(即科研成果)的非重复性、产品的非物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科研成本的核算不能采用教育成本的核算办法。

教育成本以学生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学生,其培养成本也不相同,笼统核算全校学生成本意义不大,计算出每个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比较合理。所以,教育成本按“专业——具体成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高校的科研项目一般分为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两大类。纵向科研项目是指高校承担国家、省、市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科研任务以及学校预算安排的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学校接受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委托承担的科研任务。科研成本以科研项目为成本计算对象,按“课题性质(横向或纵向)——级别——科研项目——具体成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3. 分析成本动因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归集。

首先,分析成本动因,选择作业量。成本动因是指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或劳务消耗的方式和原因,选择成本动因要考虑成本动因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所选择的成本动因的数量要比较容易收集且有代表性,成本动因与资源消耗情况要有高度的相关性。成本动因过多,难以进行成本的归集与分摊计算,所以必须选择成本的最初动因。我们将教学成本动因定位为专业学生,作业量为教师人数、各专业学生人数、专业培养计划学时数;科研成本动因定位为科研项目,作业量为额定(任务)科研量、科研项目(课题)经费。因为教师一方面有额定科研任务,科研部门负责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管理考核;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通过申请各类课题(有经费或无经费)进行科研活动。

其次,把高校全部教职工分为教师和管理人员两类。为简化核算,考虑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作用,教学的同时为科研积累了资料,科研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把纯科研的教师费用归类为科研成本,教学型以及教学科研混合型的教师费用归类为教育成本。管理人员费用按职责分摊计入教育、科研成本,教学与管理双肩挑的教师按其主要职责归类为教师、管理人员。人员一旦分类,不得随意变更。

最后,按成本动因归集高校发生的全部成本:

一是教育成本。包括:1直接成本:各专业教师薪酬及相关费用,各专业兼职教师薪酬及相关费用,各专业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和伙食补贴,各专业专属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维修保养费等,直接计入教育成本(分专业)。2间接成本:先按“二级学院或管理部门”进行归集,然后分摊至各专业,间接成本分配计入教育成本。

二是科研成本。包括:1直接成本:科研教师薪酬及相关费用,项目科研奖金,科研项目经费如工资及劳务费、能源材料及实验外协费、国内外学术活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业务招待费、业务资料及出版印刷费等,直接计入科研成本(分级别和项目)。2间接成本:科研管理部门人员经费、办公经费等综合管理费,综合科研奖金,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维修保养费分摊等,分配计入科研成本。

4. 间接成本按成本动因作业量进行分配。

(1)教育间接成本按教育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专业,作业量为各专业教师和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管理人员费用:高校一般在总院下设置二级学院(或系),把管理人员划分为总院管理人员和二级学院管理人员。总院管理人员按其主要职责分配,主要负责教师管理的部门如组织人事处、工会、后勤处(校车),按专业教师人数分摊;主要负责学生管理的部门如团委、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后勤处(宿舍食堂管理),按各专业学生人数分摊;共同为教师和学生管理的部门如总院领导费用、办公室、宣传处、财务处、审计处、设备处、图书馆等,也按各专业学生人数分摊;二级学院管理人员费用包括学工、团委、教务、实验室管理人员等按专业学生人数分摊。

总院各管理部门水费、电费、办公费、公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维修费、物业费、供暖费等,与人员费用分摊标准相同;二级学院水费、电费、办公费、公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维修费、物业费、供暖费等,按专业学生人数分摊。

公用教学用房折旧费、维修费、物业费、供暖费等,按专业学生人数分摊。

(2)科研间接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专业和科研项目,作业量为额定科研量和科研项目经费。按额定科研量和课题经费的具体分摊比例可根据学校情况划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按额定科研量分摊的科研间接成本随教师所处部门和专业进入教育成本,按课题经费分摊的科研间接成本进入具体科研项目成本。考虑到高校科研项目经费额度差异较大,既有万元以下的小项目,也有上百万的大项目。按照传统经费分摊的方法,1 000万元的项目分摊的间接成本是1 万元项目的1 000 倍。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管项目的经费总额多少,都需要涵盖申请、管理等流程,间接管理成本与项目金额并不正相关,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摊销调整系数,实行超额递减。比如1 万元以下项目系数为1,1 万元至10 万元系数为0.8,10 万元至100 万元系数为0.5,依次类推。具体计算方法举例如下:

例1:某高校科研间接成本200万元,按额定科研量和课题经费的具体分摊比例为0.5,额定科研量为50 000分,全年科研课题经费1 000万元,其中1万元项目100个,10万元项目20个,100万元项目7个。

那么,按科研课题经费金额分摊的科研间接成本=200×0.5=100(万元);科研课题经费经费折算=1×100+(1+9×0.8)×20+(1+9×0.8+90×0.5)×7=100+164+372.4=636.4(万元);科研课题间接成本分配率=100/636.4=0.16;每1万元项目应分担间接成本=0.16×1=0.16(万元);每10万元项目应分担间接成本=0.16×(1+9×0.8)=1.312(万元);每100 万元项目应分担间接成本=0.16×(1+9×0.8+90×0.5)=8.512(万元)。

按额定科研量分摊的科研间接成本=200×0.5=100(万元);额定科研量间接成本分配率=100/50 000=0.002;某专业应分摊的间接成本=该专业额定科研量×0.002。

5. 教学单位间相互提供教学服务按培养计划学时数交互分配。通过上述步骤,高校全部成本已分摊至各专业和各科研项目中,但高校普遍存在专业间相互教学情况,需要对各专业成本进行交互分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无学生的基础学院的成本分摊。基础学院一般没有专业学生,教师从事的是基础课如大学语文、数学、公共英语、思想教育等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二级学院间不存在管理关系,可按其提供的课时量分摊至有学生的专业。先计算单位课时成本,基础学院单位课时成本=基础学院总成本/对外课时总数,某专业需分摊的成本=基础学院单位课时成本×该专业的基础课课时量。

(2)有学生的二级学院间相互教学的分摊。高校二级学院(或系)间相互提供教学是很常见的事,为准确核算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必须将交叉教学进行交互分配。交叉教学是由于专业课程的交叉引起,作业量选取培养计划学时数比较合理。具体计算方法举例如下:

例2:某高校甲、乙、丙三个专业之间存在交叉教学,交互分配前三个专业总成本600 万元,其中:甲专业成本100 万元、培养计划学时数2 000 学时,单位成本0.05 万元/学时;乙专业成本200 万元、培养计划学时数2 500 学时,单位成本0.08 万元/学时;丙专业成本300 万元、培养计划学时数5 000学时,单位成本0.06万元/学时。各专业提供课时情况见下表。

则交互分配后,

甲专业成本=100-(500+200)×0.05+200×0.08+300×0.06=99(万元)

乙专业成本=200-(200+1 000)×0.08+500×0.05+600×0.06=165(万元)

丙专业成本=300-(300+600)×0.06+200×0.05+1 000×0.08=336(万元)

交互分配后总成本依然为600万元(99+165+336)。

6. 分专业按年级计算生均成本。经过上述计算步骤后,所有教育成本全部归集到了各专业,由于各年级的培养计划不同,如即将毕业的学生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享受的教育资源与其他年级就有差异,所以计算生均成本时不能简单以专业总成本除以学生数确定,而以专业各年级培养计划课时数来计算比较合理。

专业单位课时教育成本=该专业成本总和/∑年级×班级数×专业培养计划课时数

专业各年级生均教育成本=该年级培养计划课时数×专业单位课时教育成本

高校全成本核算流程图如下:

四、结论

本文设计的高校全成本核算流程,可以在现行高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加工整理得出。该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的特点是:1涵盖的成本范围全面,高校的事业支出中只扣除了社会责任性质的离退休费用和融资性质的财务费用。2成本归集动因清晰,成本计算路径明确,间接成本分摊科学,易操作,实用性强,便于推广应用。但还是有很多方面有待优化,如教学与科研以及教学科研与管理双肩挑的教师费用分摊、科研项目调整系数的确定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科学准确核算高校成本,各层次学生培养的生均成本标准才能制定,生均成本核算的结果才能在学费定价决策、教育投资绩效考核、教育管理绩效考核中得以有效运用。

摘要:本文根据作业成本法,以“高校产出形态——成本动因——成本归集——间接成本分摊——单位成本(生均成本和项目科研成本)”为成本核算路径,以高校产出形态为出发点,根据产出特点划分成本计算对象,按成本动因采用权责发生制归集成本,考虑间接成本的属性确立成本调整系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

高校学生作业 篇10

这学期的一天,小可的妈妈来接她时,向我了解了小可在校情况后,她表示小可完成家庭作业的状态让她很痛苦,因为小可完成家庭作业常常要花很长时间。其中有客观原因:为了照顾老人的心情,她们一家周末待在外婆家,家里人多,小可心总是不静,周末作业有时会花上周五晚上和周六整天的时间来完成。周日还有培训班、兴趣班要上。父母本希望周六能带孩子外出活动,开阔视野,常因为作业问题取消活动。小可妈妈也承认自己的教育也存在不足,面对孩子的消极怠工,她常常忍不住发脾气。爸爸的教育相对宽松,但对小可的状态也没有良方。

无独有偶,过了一段时间,小弘的妈妈也专门来找我谈孩子在家学习的情况。她和爸爸同样对孩子的教育持积极支持的态度,虽然每周五小弘回到家也没闲着,但是有时一晚上也完成不了一科作业,常常拖拉到周一上学时还在赶作业。

这些孩子是怎么了?平时在校他们完成作业很高效的呀!我决定在班上做一个调查,我要求周末完成作业主动、快乐的同学举手,结果情况出乎意料,只有6个学生举手。我又具体询问了未举手同学情况:通常完成三科作业需要多少时间?什么时间完成的?周末生活怎么安排的?回答显示,这部分学生带着应付差事的心理去做作业,完成作业时自然拖拖拉拉。那么,我该如何帮助无奈的家长和缺乏动力的学生呢?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决定借助班会课竞赛活动的契机,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时间的价值与宝贵,并掌握一定的管理时间的方法。最后,针对周末家庭作业低效的情况,由同学介绍《快乐作业计划》的使用方法,帮助大家打倒拖延,养成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成为一个有行动力和有执行力的人。

班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快乐作业计划》通过课件展示,大

家结合实际地讲解、诠释,也进入学生的意识。趁热打铁,我就在周五下午,将一份《快乐作业计划》的范本打印给每位学生,并在下面设计空表,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与喜好,结合本周末各科作业项目,利用3分钟时间,有机地设计自己的周末作业计划。

计划分为作业内容、预计时间、实用时间、时间起止、自我评价五个方面。周五放学,学生回家后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手机计时开始作业与计划的落实。周一到校,我了解家长们的《快乐作业计划》反馈,家长们一致认为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的作业效率提高了很多,孩子们的主动性与成就感、时间观念都建立起来了,希望同学们坚持下去。

在接下来的每个周末,学生都使用《作业计划表》,来校后,我再针对每位学生的时间记录进行指导。坚持到学期结束,家长们纷纷对班主任的良苦用心表示真挚感谢。学生也尝到甜头,原来自己花五六个小时还磨蹭不完的三科作业,通常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有充足的时间做其他自己爱做的事,自己开心,爸妈也高兴。

【案例分析】

据考古学家论证,世界闻名的金字塔不是由受压迫的奴隶们建造出来的。很多研究也指出,金字塔那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这也启示我们:在实行高压的地方,很难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人的才智,只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一份看似不起眼的《快乐作业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和成就感。由学生自己制定计划,自己来评价。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鼓励自己,带着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的过程。当他们在预设时间内完成任务,就用笑脸来奖励自己,产生对自我的认同感。

2.锻炼学生独立做事情的能力。当他们在做计划时,更清楚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把大任务划分成了一个个小任务去完成,逐步去接近目标。这样学习起来,心情轻松,胸有成竹,不打乱仗。

3.培养学生严格的时间观念,合理安排做事情的顺序。他们在预设每项作业完成的时间以及在实际运用时间的过程中,更加有 时间概念,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4.帮助学生锻炼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了节约时间,且保证质量,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乐学巧学,尽可能地减少错误,避免时间的浪费。

推行《快乐作业计划》,受益的是学生,更是家长。学生在拟计划、计时间、对自己的学习作评价的过程中,学会了定目标、珍惜时间,主动学习,同时,家长也减轻了时间、精力的消耗与心理负担。从这一层面看,帮助学生,帮助家长,也就是帮助老师自己。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有了改变,更有利于教学。另一方面,家长感受到班主任的这份诚心与帮助,会更加认同、支持班主任的工作,从而形成更大的合力。看到家长反馈回来的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我感觉《快乐作业计划》就是一份家长、老师对学生成长的、爱的见证!

参考文献:

王静娴.小学生家庭作业的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26).

高校学生作业 篇11

高等学校作为非盈利组织, 其固定资产大多通过国家划拨、捐赠等方式获得, 并将土地、房屋、设备等无偿提供给师生使用。如果管理不善, 凭借管理人员主观的判断将设备分配给下属的二级学院和单位, 就会造成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率较低。面对这些问题, 如何对有偿使用固定资产进行定价和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 显得尤为重要。

从上世纪70年代起, 固定资产的有偿使用已经在国外的高校中取得了探索性的成果, 其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且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罗伯特·卡普兰将作业成本法引入成本核算后, 其在企业的运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 那么能否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高校资产管理呢?但是面对众多高校的固定资产, 包括土地、公房、专用设备、后勤设施、低值易耗品等, 如何确定成本动因, 成为制约高校作业成本法运用的障碍。

二、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80年代, 罗伯特·卡普兰提出了作业成本的应用, 其后被广泛的运用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其适用条件一般为:成本信息扭曲, 其准确性受到置疑;间接费用所占的比例较大, 产品的种类较多;拥有高效的信息技术平台。根据上述作业成本的要求, 也可将其运用到高校固定资产的成本管理中, 其主要原因有:

1.产品或服务的多样化。高等学校的产品指的是各个下属单位, 包括二级学院和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后勤部门。高校的固定资产较为多样化, 共分为六大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成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其中房屋和建筑物以及设备将纳入有偿使用的范围, 由于文物和成列品提供给师生和其他人参观, 资产不需要价值补偿或者能够直接分配, 所以不纳入该范围。房屋、建筑物和设备种类较多, 差异较大。

若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高校中, 这时的成本中心就是高校的各个二级学院及其他单位, 一般高校的二级学院都较多, 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个, 而产生的折旧费、管理费以及维修费都由学校统一承担, 各个下属单位没有成本的差别。

2.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成本信息扭曲。我国高校资源的建造、分配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高校的资产都是通过政府拨款而来, 有些高校往往大肆争取经费, 盲目购买。对于学校分配到下属单位的资产都是按需分配的, 有些单位将争取到的资源搁置, 而有些单位却资源紧张, 这就造成资源的共享性差, 没有合理进行分配。

会计核算没有具体的控制指标, 主要注重的是各单位的超支情况和票据的合法性等方面, 各个单位的真实成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对于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其投入和产出、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方面, 高校的后勤部门基本和学校脱离;在自负盈亏方面, 成本的计算都归集到一起, 因此各单位对占用的资源没有成本意识。

3.间接成本的比例较高。高等学校的大多数资产都是提供给下属的各个单位使用, 而产生的费用都不能直接归属到下属的二级学院。如果将高校房产、设备等资源有偿使用化后, 房产、设备折旧费、燃料动力费、维修以及管理等加起来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占到整个费用的70%左右。如果还按照以前那种平均分摊或者由学校承担的方式, 将不能准确地计算各个下属单位真实的成本, 忽略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将致使资源浪费, 得不到妥善管理。

三、高校资产管理的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

(一)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 对那些能够直接分配到产品的成本, 让其直接归属到指定的产品。传统的分配方式是通过机器工时或者人工小时进行分配, 但是不同产品的工艺存在差别, 因此其对资源的耗费是存在差别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间接费用的分配存在扭曲, 不能真实地反映产品所耗费的成本, 可能造成管理者决策的失误。而作业成本法的主要思路是: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 根据产品实际耗费作业的情况, 将间接费用真实地反映到产品的成本中。

高等学校和传统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作业中心就是对各种设备的使用, 各个下属的二级学院和单位可以被类似地看成是产品, 归纳起来就是设备的使用过程耗费资源 (工时) , 各个学院和下属单位消耗作业 (设备的使用) , 该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 作业成本法在高校的应用研究

1. 确定房屋设备的成本动因。

根据准确性和可计量性的原则收集高等学校的房屋、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的成本动因。高等学校的资产一般包含三个大类, 分别为房屋、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 其中一般设备的价值应该在500元以上, 而专用设备的价值应该达到800元。

房屋的属性比较特殊, 在使用过程中涉及时间和面积, 所以将“面积×时间”作为其成本动因。专用设备一般由专人管理, 所以使用的记录较为具体, 因此将机器工时作为其成本动因。一般设备由于价值较小, 且是专人专管的方式, 将占用的时间作为成本动因。

2. 有偿使用费用的计算。

高校固定资产有偿使用价格计算的范围是那些不能直接归属到某个单位的间接成本, 应通过成本动因将其分摊到各个下属单位。

首先建立年成本池, 然后根据成本动因计算使用价格。建立成本池, 需要对房屋、设备年成本的构成分析。房屋的历史成本组成包括建筑物的外壳、室内的设施及辅助设施, 折旧基础包括历史成本、使用期间费用和资本化利息, 其中运行与维护成本包括维修费、能耗费和管理费。

教学、科研及行政部门的资产来源于国家拨付的经费, 其折旧基础根据历史成本确定, 后勤部门自负盈亏, 需要以重估成本进行折旧及价值补偿。折旧方法根据资产的性质适当的选择, 高技术类资产选用加速折旧法, 其他的资产可采用直线法。

成本池的确定按照一年的基础确定, 其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成本总额=年折旧额+运行与维护成本+资本化利息

运行与维护成本=维修费+能耗费+管理费

房屋建筑物使用价格= (年折旧费+运行与维护成本+资本化利息) /面积总量×365

一般设备类使用价格= (年折旧费+运行与维护成本+资本化利息) /使用时间

专用设备使用价格= (年折旧费+运行与维护成本+资本化利息) /机器工时

在得到上述各种资产的使用价格后, 根据各二级学院及其他下属单位的使用量记录, 扣除定额分配的部分, 就能计算出各单位应承担的成本。

3. 某高校资产的间接成本的分配过程。

下面以某高校的设备为例, 其中电子仪器-A、电教设备-B、分析测试仪-C、体育器械-D属于专用设备, 其成本的动因为机器工时, 而办公室家具-E、器具类-F、炊事设备-G、清洁设备-H为一般设备, 成本动因为使用时间。教学设备为国家拨款, 能够得到补偿, 折旧基础采用历史成本, 假设各设备都采用加速折旧法, 电子仪器和电教设备购买时采用全额贷款, 其银行的利率为1.5%。

根据各设备的成本构成, 包含年折旧费、期间的运行维护费用和银行贷款应该资本化的部分, 计算其年成本总额, 也就是每种设备的成本池, 如表1所示:

然后从各个设备的管理人员处搜集各个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 进行归集, 按照作业消耗资源的方式根据成本动因计算各部门耗费的资源, 如表2所示:

最后根据统计出的每一种设备的年成本额和资源量, 计算出各设备使用单价, 得到各单位成本总额, 如表3所示。为使计算简便, 假设各个单位的每种设备的定额量都为零。高校房屋和建筑物成本分配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处理方法和分配设备成本是相同的, 只是房屋、建筑物的成本动因和设备的成本动因有差别, 为面积×时间。

四、小结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 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配更加切合实际:耗费越多, 承担的成本也就越多。因此能够让那些占有资源而不使用的单位主动地让出资源。而传统作业成本法下, 只是将这些成本主观的进行分配, 缺乏科学性。

要使作业成本法在高校中成功实施, 首先, 必须转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意识, 建立他们对于资产管理的成本意识。其次, 应清理、整顿高校资产, 对其成本的信息进行梳理。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信息管理体系, 确保成本数据的真实、有效, 并要建立相关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富明.加强高校公房管理, 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3

[2].谢远林.我校有偿占用设备管理办法中途夭折引出的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16

[3].赵晓玲.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问题研究.财会研究, 2008;3

上一篇:感悟中国传统花鸟画下一篇:语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