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国传统花鸟画(精选4篇)
感悟中国传统花鸟画 篇1
摘要:本文阐述了写生创作的基本训练, 以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为例, 说明创作以生活素材为基础, 进行艺术加工, 达到气韵生动、造型美观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写生物象,立意,构图
我国的花鸟画具有悠久的历史, 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风格, 它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历代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 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当今的画坛, 花鸟画如雨后春笋, 求学者日益增多, 在美术教学和业余爱好者的学习中, 如何提高基础课的质量, 是一个重要的中心课题, 学生面临着怎么掌握画法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进行精神高度集中的基础训练。
花鸟画的写生
写生的目的。艺术来自生活, 从生活到艺术, 经过画家的劳动, 把生活素材变为艺术作品, 也是画家笔下对生活物象写生、再加工提炼的过程。是照着实象描摹, 六法中有“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 要掌握造型的本领, 不仅能够细心地描绘客观对象, 有面对实物进行描绘的能力, 而且有概括物象造型的基础。不仅能够绘画, 而且能够传神绘形, 达到既写实又抒情, 既写意又造境, 以至使画者得心应手, 意到笔随的最高境界。
写生的训练。写生是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 要求造型准确, 抓住基本型和结构。速写要求迅速、准确、洗练、抓大动态, 迅速画出主要特征。在写生中要对前人的立意、选材、造型、笔墨、构图各方面学习、研究。写生训练是中国画造型训练的基础, 它可以加强对中国画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写生作画时, 要深入观察对象, 全面地看对象的整体姿态、形象特征, 再逐步看局部细节, 把对象的生态、形态, 各部分的结构和生长规律观察清楚, 然后进行描绘。因为花鸟画既是表现对象具有生机的整体, 又是刻划对象各细部的结构特征。
花木写生, 面对实象, 要作选择、剪裁、搭配, 花头太多、繁茂枝叶, 不能全盘描录, 就需要挑选, 在不违反对象的生态、形态规律中进行加工。
禽鸟鱼虫活动, 就得充分运用形象记忆迅速捕捉, 禽鸟、动物要多画几个姿态轮换进行深化, 要先抓住动态, 然后进行深入刻画。这种强调物体结构, 从外在联系深入到内在联系观察对象的方法, 是相当科学的, 也是画者全面学习传统, 认识物象的方法。在写生中发现的意境, 有了真情实感, 才能使画家展开翅膀, 产生新的意境。在写生中抓住最生动、最典型的形象, 通过写生, 对生活进行概括、提炼加工, 才能产生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构图是创作的关键, 从自然生活中截取一段最精彩的部分, 经过剪裁取舍, 这样的构图适合表现艺术的繁茂、景物四面、充满张力、物出画外, 可以引发“丰富的想象”。
在历史上从五代到北宋, 花鸟画继承了唐代的写生传统, 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时期, 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画家。
五代西蜀的黄筌和南唐的徐熙是两位有创造性的花鸟画家。黄筌是成都人, 他用笔巧细、线如游丝、彩色晕染产生艳丽的效果。这是“笔墨勾勒, 然后传彩”的画法, 人称“双勾体”, 又叫写生派, “传说他画的雉, 竟使白鹰见了展翅欲扑……”徐熙是钟陵人, 江南名族, 他以落墨为格, 辅以彩色, 浓墨彩淡, 产生骨气风神、情调野逸的效果。两家风格各异, 对后人影响很大, 被称为花鸟画的宗祖。
宋代, 黄筌的儿子黄居寀, 注重勾勒, 设色浓丽, 成为当时画院的楷模。
以五代西蜀黄筌的《珍禽图》又名《写生珍禽图》为例:此画幅面不大, 却描绘了禽鸟昆虫等动物二十四只之多。有麻雀、白头翁、腊嘴、嗓眉、山雀、红尾鸟及天牛、蚂蚱、蝗虫、金龟子昆虫等。全图没有整体布局, 禽鸟、动物之间, 大小间杂, 互不联系, 只是为了课徒作画之需, 每一虫鸟的特征, 鳞甲羽毛, 组织结构, 都画得准确、细腻、工整, 一丝不苟, 足见画家的写实功力雄厚。每一禽鸟、动物之间的神态都画得活灵活现, 富有情趣, 耐人寻味。比如白鹊鸰翘首凝视的专注神情, 似乎前面发生了什么情况, 正待疾飞而去。两只麻雀相对而立, 雏雀扑翅张口, 似乎可以听到它的叫声, 那种嗷嗷待哺的神情, 怜爱逗人, 老雀低首而视, 默默无语, 好像无食可喂。一只老龟, 一步步向前爬去, 注视着前方, 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歇息的毅力。较高地表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情趣。
此图采用的是“双勾填彩法”, 用线挺秀工致, 流畅生动, 柔中带刚, 画家追求的不是线的变化, 而是对质感的表达。羽毛的线细而柔和, 趾足的线瘦劲有力。乌龟壳的线, 笔法富有强度, 老硬。所有线条, 粗看似乎相像, 细看则变化多端。整幅作品色彩雅致, 绚丽淡染, 真实生动。
黄筌的花鸟画是“以形写神”、“双勾填彩”。自古写生家都远不如黄筌, 为能画其神, 悉其情也。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来看, 此评价相当充分。
“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 这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从花鸟画的历史发展上看, 千余年来内容不断扩大, 技法形式不断创新, 不论是工笔或写意, 不论是勾勒或没骨, 凡是有成就, 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画家, 都是扎根于生活实际, 研究自然界花鸟的结构和生长规律, 而后进入艺术创作。所以, 观察写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
花鸟画的创作
从事创作, 不仅要学好绘画的基础技法, 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知识, 文学创作要求作者“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创作花鸟画, 也是要到生活中去, 充实理论知识和深入现实生活。
创作是用生活素材作基础, 然后进行艺术加工,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中国画创作有句名言就是唐代张璪所讲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即师法自然, 而与主观思想融会贯通。
创作程序, 首先是确定主题, 也就是立意。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 通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必须深刻理解题材。才能处理题材和表现题材。画家表达的思想内容, 围绕选定的题材, 把生活中获得的素材提炼概括, 达到高于生活的目的, 这就是构思, 创造典型的、完美的艺术作品, 艺术构思, 不仅仅是内容, 而且涉及形式。根据构思形成一个画面, 这就是构图。
花鸟画要求准确, 把每一条线的笔墨表现的实象, 运用到画面上去, 在准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使生活提高成为艺术, 在创作中, 艺术表现是艺术的内容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调动自己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法, 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实践形式美的法则, 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工笔画的创作:由于形象结构要求细腻, 有细致的草图, 用“九朽一霸”的精神反复修改。
写意画创作:讲究气势, 放笔挥洒, 纵横自如, 紧紧把握住立意“下笔在腕底, 闭目在眼前”, 随即落墨挥笔, 一气呵成, 无需细稿, 大部分是记忆默写和想象作画。
总之, 花鸟画的创作要经过立意、取材、造型、构图、笔墨等紧密相关的五个环节。其中构图是画幅的全图组织结构。经过调整加工, 然后题字落款。
在花鸟画的基础教学中, 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基本训练, 把每一根线条、笔墨和色调准确地运用到绘画中去, 在准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强调写生中的调整意识, 要对自然形态进行加工、强化、再创造。
绘画中的线条和调子同属素描的基本语言, 古代传统绘画中有十八描, 到明代又总结出三大类即游丝描类、柳叶描类、简笔描类, 线条是一种上等的语言, 一方面强调笔法, 做到出笔有力、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力透纸背、如椎画沙、如屋漏痕, 另一方面强调意在笔先, 运笔时的擒纵力度、速度、顿挫、回旋、伸缩、转换等。
花鸟画创作最基本的构图安排。
安排主次:画面中的各种物象, 按体现与立意的密切程度分开主与次, 要突出主体, 不能平均对待。要通过疏密、聚散、简繁因素, 主次分明, 疏密有致。
运用对比:以虚实、刚柔、曲直、方圆、动静等因素组织画面。如大小、长短、前后、反正、浓淡、干湿, 以及色彩形成对比。
达到均衡:物象的大小多少, 笔墨的浓淡疏密, 位置的上下左右, 色彩的冷暖对比, 然后进行构图。
开合呼应:花鸟画构图有疏密聚散, 形成一个有散发又有收聚的构图形式。
利用空白:空白代表着物象, 白而不空。
花鸟画在历代画家的实践中, 不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待于大家不断继承和发扬。“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话讲出一个真理, 所以, 要学习基本知识, 立足于严格的基础训练, 才能在作画实践中创作出有时代精神的花鸟画。
参考文献
[1].《中国名画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197页。
[2].谭勇:《花鸟画法》,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10页、第11页、第12页。
[3].郭怡孮:《花鸟画的写生与创作》, 《中国书画报》, 第100页。
感悟中国传统花鸟画 篇2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感悟中国传统花鸟画 篇3
一、儒学的影响
儒学基于“入世”的“仁学”体系, 决定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 儒学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格精神, 重视艺术本体的人格和道德的修养, “礼义立, 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 则上下和矣。”[1]儒学肯定艺术具有协调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价值, 通过艺术的创作和欣赏, 在个体审美和社会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从而达到提高欣赏者的人品修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因为儒学重视艺术在维护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与作用, 所以孔子主张“尽美矣, 又尽善也”[2]。历代许多画论认为艺术是美和善的统一, 强调政治的伦理教化作用, 如“图绘者, 莫不明劝戒, 著升沉。千载寂寥, 披图可鉴。”[3]“夫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4]同时儒学还认为艺术是情和理的统一, 艺术情感的抒发必须接受伦理政治的规范。“乐者乐也……以道制欲, 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 则惑而不乐”。[5]可见, 在儒学道德观念中, 艺术功能和道德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是统一的, 艺术情感的表现, 必须由道德伦理的理智来节制。因此, 绘画艺术被赋予道德使命, 而所描绘的客观自然物象, 也因其社会意义, 成为带有观念化了的体现精神特质的自然, 因而具有了超越于物象之外的价值内涵。
二、庄禅哲学的影响
与儒学不同的是, 道家主张“出世”, 追求超越于自然物象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禅宗虽不是艺术哲学, 但其思想观念与艺术是相通的。禅宗强调“心”的地位和作用, “一切法皆从心生”, 认为世界上唯有个体的心灵感受才具有真实性。中国美学领域积极肯定艺术创造主体的心灵感受和以表现主体心灵感受为创造目的的艺术。强调“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从而在直觉的观照中, “心”与“物”的界限消失, 物我两忘, 从有限世界进入到无限世界, 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从而使中国画的艺术创造将精神的自由置于审美的首位, 绘画的造型也在超越客观物象的束缚之后, 进入了一个“似与不似”的广阔天地。庄禅哲学这种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深刻地体现于中国画家提出的创作理论观点之中。
苏东坡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中说:“与可画竹时, 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 谁知此凝神?”[6]文同画竹之时, 开始是见竹不见人, 然后竹我皆失, 最后身与竹化, 这个过程与庄周的“不知我为蝴蝶欤, 蝴蝶之为我欤?”的境界是一样的, 都是绘画主体达到了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中, 由于绘画主体进入了“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物俱化的至高境界, 在造型方面便不再拘泥于生活真实, 而是力求使表现目的达到超越于物象之外的“似与不似”的艺术真实。
摘要:艺术形象和自然形象的差异, 就在于艺术形象是在绘画主体对自然物象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对自然形象本质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加工, 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现象到本质, 从偶然到必然的认知过程。中国花鸟画造型特征的形成, 经过了由追求形似, 到以形写神, 通过“迁想妙得”、“遗貌取神”的艺术加工, 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似与不似”。
关键词:中国花鸟画,造型特征,传统的人文思想
参考文献
[1]于民.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 (上)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1.
[2]于民.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 (上)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7.
[3][南齐]谢赫, 古画品录序[M].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7:355.
[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俞剑华注释.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4:1.
[5][战国]荀子.乐论[M].陈志坚.诸子集成 (第2册) [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190.
中国传统美德人生感悟格言 篇4
2、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3、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5、闻説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孟浩然
6、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7、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而而苟非》——稽康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9、任理则公,任情则私。——唐伯虎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2、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14、人生幸福,是人生自身出力造成的,非是上帝所赐,也不是听其自然所能成就的。——陈独秀
1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6、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17、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18、见善则迁,见过则改。——《周易》
19、贪进者,必取辱;过侈者,必招非。——弘一大师
2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2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2、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
2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2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6、家有清白志,所宝甄中尘。——范仲淹
2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8、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慧能
29、人必先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先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扬雄《法言·君子》
3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31、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32、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3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34、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35、走不通而不觉得困难,这是庸人。连脚都没有动而心理却虚造出万千困难,这是妄人。——陶行知
3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38、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蔡元培
39、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40、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41、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4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3、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策林》
44、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4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46、才气与文字分不开,有才者必有其文,有其文者必有其才。——林语堂
4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4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49、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50、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5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52、高尚的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之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潘天寿
53、没有大的感情就不能有艺术。——胡风
54、任何巨大的财富,在最初积累的时候,往往是由一个很小的数量开始的。——邓拓
55、善不由我来兮,名不可虚作。——屈原
56、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任弻时
57、天资并不带来任何技巧,天资只提供学习任何技巧的可能性。——茅盾
58、知言而不能行,谓之疾;此疾虽有天医,莫能治也。——司马迁
59、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之患。——孔子
60、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关汉卿
6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62、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63、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6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65、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吴敬梓
66、平日若无真义气,临时休说死生交。——施耐庵
6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6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69、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7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7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7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7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
74、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吕氏春秋·用众》
7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7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77、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7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感悟中国传统花鸟画】推荐阅读: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05-21
感悟中国山水画11-03
筑梦中国的感悟体会09-27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心得感悟11-05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感悟06-04
中国近代史阅读感悟与心得07-03
2022冬残奥中国队创造历史心得感悟07-05
大学生筑梦中国的心得感悟08-29
对知行中国学习的几点感悟和思考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