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锻炼论文(共12篇)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 篇1
1 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尤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2014年4月,教育部下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2014年7月,教育部修订并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高校大学生进行的体育锻炼,多以跑步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众多高校大学生产生懈怠的心理,参与跑步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忽视了跑步这项运动所带来的价值。同时,在体育达标测试以及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并不能表现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学生跑步锻炼的现实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更加引起我们的关注。
跑步是人们常用的身体锻炼方式之一,技术简单,无需特殊的场地、服装或器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跑步这项基础的运动,高校大学生正是其中一类进行跑步锻炼人数较多、受益较大的人群。通过该项调查研究,将了解郑州大学在校生跑步锻炼的现实情况,根据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为选择跑步锻炼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科学的指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以郑州大学(新校区)进行跑步锻炼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在郑州大学田径场进行跑步锻炼的在校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对话,了解高校学生在跑步锻炼方面的情况。该次调查共访谈到30名(男性18名,女性12名)进行跑步锻炼的学生。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学生跑步锻炼的目的与原因
兴趣爱好和健美需求是跑步锻炼者进行跑步锻炼的主要目的,合计占调查总人数的60.0%,其中女性锻炼者中有50%是为了拥有姣好的身材进行跑步锻炼的。追求强身健体效果的锻炼者占23.3%,还有一少部分锻炼者是因为社交需求进行跑步锻炼的。同时,跑步锻炼者中有60.0%是因为跑步这项运动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从而选择了跑步锻炼。有26.7%的锻炼者认为跑步锻炼相比其他运动项目,有更好的效果或者更能满足自身的需求。还有10.0%的锻炼者是单纯地喜欢跑步锻炼而选择了这项运动。
分析调查数据,因为跑步可以锻炼身体、健美身材而选择这项运动的跑步锻炼者占据大多数,相比较于其他运动,多数锻炼者认为跑步锻炼简单易行,不需要特别的服装器材,不局限于特殊场地等,是高校日常学习生活中,方便进行的一项体育锻炼活动。
3.2 高校学生跑步锻炼的活动安排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进行跑步锻炼的学生,每周锻炼频度集中在2~5次,合计占93.3%;锻炼持续时间的分布也较为集中,有63.3%的锻炼者进行20~40分钟的跑步锻炼,运动时间在40~60分钟的锻炼者,百分比占23.3%,还有6.7%的锻炼者进行持续时间1小时以上的锻炼。在实际调查中,多数锻炼者谈到,在跑步的开始阶段,他们会以较慢的速度、较小的强度,跑步1~2圈当作热身,以此当作准备活动。多数锻炼者在跑步锻炼的最后1~2圈,故意放慢脚步,降低强度,调整呼吸,随着跑步的结束,完成了部分放松活动。
3.3 影响高校学生跑步锻炼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时间因素是影响高校学生跑步锻炼者进行跑步锻炼的主要因素,百分比占66.7%,还有13.3%和10%的跑步锻炼者认为,体力和心情也是影响自己是否进行跑步锻炼的因素。对于影响跑步锻炼的因素,高校在校生跑步锻炼者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乐于进行跑步锻炼活动,相对应的,时间因素也是影响锻炼坚持性的主要因素。跑步锻炼给予了锻炼者较好的效果,体现在身体健康、运动素质、身材体型、心情心态等诸多方面。相比其他运动,跑步锻炼有着较小的运动损伤发生几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更多学生选择这项运动,也使得跑步锻炼成为一项“高性价比”的运动锻炼方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跑步运动简单方便,是高校学生跑步锻炼者选择跑步的主要原因。跑步运动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的器材,不需要特别的场地或装备,可以说是一项“随时能够进行的运动”。
(2)跑步运动一举多得,功能丰富,吸引着众多锻炼者。多数跑步锻炼者认为跑步运动是一项“高性价比”的运动,参与跑步锻炼对自我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心情状态等各方面均有提升,是一种较为完美的锻炼方式。同时,跑步运动也能够满足自身对健康、兴趣、健美、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3)多数锻炼者每周锻炼2~5次,每次半个小时。调查中发现进行20~40分钟跑步锻炼时间,每周2~5次锻炼次数的锻炼者占据大多数。
(4)高校学生跑步锻炼者对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实际调查中,只有少数锻炼者进行专门的热身活动,而对于锻炼结束后的放松与恢复,多数锻炼者能够进行一些调整呼吸、拉伸韧带等简单活动。
(5)时间因素是影响多数跑步锻炼者坚持锻炼的主要因素。生活作息、生活习惯、课程安排都影响着锻炼活动。部分锻炼者表示,学习课程的安排往往会影响自己的锻炼活动,更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无法按照计划进行跑步运动。
4.2 建议
(1)合理安排跑步锻炼的时间。一方面,要安排好跑步锻炼的频率以及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保证每次运动都能达到应有的锻炼强度,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另一方面,合理安排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时间以及运动后的放松恢复时间,完成一个完整的跑步锻炼过程。
(2)合理安排计划,坚持锻炼。通过持久的跑步锻炼,可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锻炼活动,并不能发挥锻炼的作用,因此应制定好锻炼计划,做到坚持锻炼,持之以恒。
(3)宣传跑步运动,倡导全民健身。跑步运动有着“高性价比”的特点,方便、易行、锻炼效果好,不易发生运动损伤,是一项非常适合大众的健身锻炼运动。
(4)体育专业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体育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所学,指导跑步锻炼的人群,一方面促进了更多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可解决就业问题。
摘要:该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取地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综合性大学——郑州大学,并以其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针对高校学生跑步锻炼者选择跑步锻炼的原因与目的、进行跑步锻炼的安排、影响锻炼的因素以及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跑步锻炼的高安全性和高收益性,是众多锻炼者选择跑步锻炼的原因。跑步锻炼简单易行,可以强身健体、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如果把专业的跑步知识运用其中,将发挥跑步锻炼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高校学生,跑步,锻炼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晓娩.试论髋部动作在跑步运动中的重要性[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4):491-492.
[2]唐斥非.大学生跑步综合素质训练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221,223.
[3]管庆丽,王海源.学校跑步现象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4):84-87.
[4]刘晓莹,陈锦.慢跑对不同运动习惯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3):49-51.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 篇2
(9月)
一、本月工作的具体情况
自9月8日到xxx大学挂职锻炼转眼间已经一个月,在此期间学生处的重点工作是2013级6000余人的军训任务,我也主要协助其他同事共同做好军训工作。其余时间,我参加了迎新工作的开学典礼,对学生处的工作环境、人员和科室建设进行了初步了解,熟悉了学生处的整体工作,初步负责一些事务工作的处理。现具体汇报如下:
1、协助同事共同落实完成2013级军训工作任务,参与了军训动员的组织,教官的接待和日常生活服务的安排工作,疏散演习、各项评比工作,军训成果汇报大会,顺利协助全体老师完成各项任务。
2、负责并独立完成了辅导员技能竞赛的校内热身赛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在市教委组织的辅导员基本大赛前夕,对科大准备参赛的2名辅导员出题,并组织了考试,面试,提醒比赛中注意的环节,为比赛做充分准备。
3、负责与同事共同完成了三讲xx讲堂的准备和组织工作。xx讲堂是xxxx学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品牌活动,从联系到组织落实都有规范的流程。在工作中负责的通知、公告、主持词的撰写、发送,会场布置和新闻的总结。
4、了解和熟悉了学工部微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努力协助同事整合科大学工部的微博建设和管理工作。
5、参加了xx大学第一学工部和副书记交流工作例会,例会每月一次,重点在于听取各院系意见,并及时解决工作困难,做出近期工作部署。
6、负责独立完成了学工部2014届“2+3”研究生推免工作,负责从修改通知文件到联系各院系报名人员、收集信息,制作报名表,再到联系组织面试。最后将10名候选人的面试结果统计排序,提交领导审议,推选了8名学生。
二、本月工作的体会心得
虽然不是第一次来到xxx大学,但是的确是首次尝试融入xx大学,成为学工部的一员,也因此感受到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改进的经验。
1、刚刚报到就参加了2013级学生开学典礼工作,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协调力的不同,xx大学开学典礼、迎新工作也有一个部门牵头,但是在协调到各部门工作时,大家不仅各司其职,而且能够主动为其他部门工作考虑,配合十分默契。工作任务分工,简约而不简单,责任明确,任务明确,值得学习借鉴。
2、熟悉学工部的结构和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工作已经潜移默化的进行,这应该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比如,学生队伍信息一览表、联系方式(当然都是内部文件)各科管理干部会主动坚持每学期开学初联系,并进行更新完善,相互共享给大家。这些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3、在了解学工部微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体会到运用现代媒体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渠道的重要性和显著效果,而且可以起到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作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争取昨日发挥微博平台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4、完成xx讲堂相关工作中体会到了品牌工程的重要性,这样的品牌能够吸引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侧面促进了加强学风的建设工作,多各院系都在效仿并开展类似的讲堂组织工作。我们也在做品牌工程,希望后期通过努力也能在各院系打造品牌出自己的教育和活动品牌,学生处打造出自己的教育品牌项目。
5、在相关工作例会和推免等工作体会到了工作准备充分的必要性,当然xx大学在有些工作上准备也出现了临时性强的表现,这更敲响我们的警钟,要充分做好相关工作准备,是有秩序的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在例会制度中,感觉xx大学副书记例会的院系先汇报困难,学工部及时解决和汇总问题再布置新的工作任务的方式较好,可以借鉴。
以上是我个人在9月份挂职锻炼学习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希望领导能够批评指正。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 篇3
关键词 高校学生 体育锻炼 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要由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影响选项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来自多个方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必须是自发或有组织的自主行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满足影响其体育参与行为,高校学生根据自身选择体育活动,具有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丰富人的文化活动,对增进人的健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要找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解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
二、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分析
在对学生关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相对不完善,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课后的健身指导不足,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兴趣爱好不够这几方面的问题反响强烈,这也是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1.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意识的影响。体育锻炼意识是在对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心理因素,是对体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体育锻炼意识是对体育本质特征,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自觉反映。体育意识的强弱对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它能加强人对体育活动发挥动力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只是教授学生运动技能远远达不到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要将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人生观,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育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作为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条件。
2.大学生体育锻炼受课外健身指导的影响。高校体育课每周两节,共90分钟,教授主要在课内传授技能知识,锻炼方法,留给学生锻炼的时间很少,一项体育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是课内无法完成的,学生必须在课外活动多练习。而课内教学技能是不能代替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学生在课外练习时,如果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将会更快地掌握体育技能,并能有很强的体育兴趣,而兴趣又能促进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所以课外活动时没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出现了许多学生只上课,不练习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3.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兴趣的影响。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经常性心理倾向称之为兴趣,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若学生对某体育活动感兴趣,那么无论是在体育学习或课外活动中,都可促使他们倾注更多时间和精力,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激发提高保持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4.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氛围的影响。氛围指的就是人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体育氛围是指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学校体育运动氛围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之一。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是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诱因。一个人锻炼很难长期坚持,并取得好的效果,但很多人一起锻炼时,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人的身心会得到愉悦,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陶冶了情操。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5.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场地器材条件是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对体育锻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高校扩大,使得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更多的人实现了大学梦,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非常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校把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问题放在了首位,而体育活动的人均面积,资金问题和紧迫性原因而得不到重视,部分学校虽然资金雄厚,但体育活动场地功能单一。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生想去进行体育锻炼的愿望因为场地器材,得不到满足,使得原本主观愿望逐渐消极,学生从开始的积极体育锻炼转变为消极锻炼,直到不锻炼状态。对于绝大数学生来说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对策研究
1.树立良好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它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更要知道不锻炼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转变对体育教学的传统态度,坚持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对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是人们坚持终身体育的主要动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因此,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增强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
2.课外健身指导是有效方法。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教学的延续和有益的补充,然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基本上以一种无序的自主练习为主,这与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重视不够有关,体育教师在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后,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很少。所以,为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课外指导的效果,学校要建立,健全课外指导的奖励机制,加强师资力量配备,专门安排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系统的指导。
3.让体育兴趣成为学生的老师。大学生对体育兴趣是促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有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地情绪,养成良好的习惯,进一步的在思想上就会更加主动地想参加体育锻炼。因此,要帮助学生先喜欢上体育,再教会体育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提高体育兴趣,对教学互动也有帮助,并能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起到推动作用。
4.丰富体育氛围是催化剂。学校要大力宣传体育队青少年的积极用,要让“我参与,我运动,我快乐”的阳光体育旋律深入人心,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趣味比赛,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邀请著名体育人物零接触,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同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使学校体育形成规范化的模式。
5.提高体育锻炼条件保障。体育锻炼条件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体育场地,器材的不完善,势必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加强综合性体育场和设施的建设,引入新型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更加丰富,对场地建设要整体规划,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校园面积,对投入小,效果好的场地设施要优先保障,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师范学院、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中按藏、回、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各100名,男、女各半,抽取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毛荣建2003年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3],该量表含8个分量表,分别是行为习惯(锻炼活动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模式)、目标态度(个体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行为认知(个体对参与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确定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的评价)、情感体验(个体在参与锻炼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体验或想到锻炼时所激发的情感)。主观标准是指个体参与锻炼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人(父母、长辈、亲密的朋友等)对参与锻炼的支持程度。行为控制感(个体对从事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感到参与锻炼是否有充分的自主权)、行为态度(个体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行为意向(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经检验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4]。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率为94%。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由表1可见,汉族和回族学生在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行为认知得分汉族高于回族,即汉族学生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较回族学生正确。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得分回族高于汉族,即回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高。在情感体验方面回族得分高于汉族(P<0.05),即回族学生对锻炼的情绪体验深刻、丰富。
汉族和藏族学生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得分高于藏族,即汉族学生对锻炼的评价较藏族学生高,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较藏族学生正确。在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方面藏族得分均高于汉族(P值均<0.05),即藏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较藏族学生高,对锻炼的自主控制能力较藏族学生强。
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在行为认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得分高于其他民族学生,即汉族学生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较其他民族学生正确;在目标态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得分高于其他民族学生,即汉族学生对锻炼的评价较其他民族学生高。
回族和藏族学生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主观标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回族得分高于藏族,即回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较藏族学生高,越愿意进行锻炼,受到他人或社会压力的影响越大。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藏族和其他民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在锻炼态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汉族学生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更正确;回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较汉族学生高;回族学生对锻炼的情绪体验较汉族学生更深刻、丰富。伊斯兰教认为,强壮的人在真主看来更好更可爱[5]。大多数回族群众认为,强健的体魄是完成宗教和社会活动的坚实基础。回族的生活环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个体的体育态度与自己所属的群体有很大关系,群体的行为规范和压力等都会影响个体的体育态度[1,6]。回族聚居的时间越长,常年的相互影响可能使得他们受到他人或社会压力的影响越大。
汉族学生对锻炼的评价较藏族学生高,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较藏族学生正确,藏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较汉族学生高,对锻炼的自主控制能力较汉族学生强。青海藏族群众大都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地区,那里地势高寒,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温度5~6℃,最高温度22℃左右,最低温度-30℃左右,日温差极大,其民族生活主要以游牧为主,恶劣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更深刻体会到强健体魄的重要作用[7]。同时,宗教对藏族的影响极其深远。任莲香等[8]研究认为,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对教徒有很强的约束力,对形成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状态起着主导作用,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蹈、赛马、藏式摔跤、射箭等,均和宗教活动有密切关系。宋兴川等[9]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重视生命崇拜。王成等[10]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中藏汉族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均有显著差异,藏族学生总体好于汉族学生。
汉族对锻炼所带来的意义及对锻炼的肯定评价明显高于较少数民族;但在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方面,明显低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何江川等[11]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态度积极。因此,要注重对汉族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方面的影响。这对于促进汉族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学生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方面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且差异大多有统计学意义。在锻炼的自动化程度、意愿及对锻炼的自主权感受方面,少数民族均明显好于汉族。郭宏远等[12]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欠缺,但体育态度积极。
摘要:目的了解青海高校不同民族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性,以促进青海高校的体育发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青海高校383名不同民族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民族学生在对体育锻炼价值、习惯、评价、参与锻炼的目的、锻炼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与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特点、地域特点及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结论青海高校不同民族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有明显的民族差异。
关键词:体育运动,态度,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5-113.
[2]农工党甘肃省委会调研室.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育态度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004年省级民主党派、工商联调研成果.[EB/OL][2008-12-03].http://www.gsjsw.gov.cn/html/rkzlyj/21_19_01_719.html.
[3]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5-98.
[4]戴海崎.心理与体育测量.厦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72-79.
[5]魏争光,马小荣,肖鹏.我国西北回族聚居区农村乡镇体育开展状况及对策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49-53.
[6]杨鄂平,童丽平,李传东,等.体育教学与体育态度学习关系的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918-920.
[7]汪立明.青海高校汉藏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对比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6-99.
[8]任莲香,钟全宏,袁音,等.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08(4):72-75.
[9]宋兴川,乐国安,胡海军.汉藏大学生精神信仰的跨文化比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2):74-76.
[10]王成,李勇杰,史儒林.汉族、藏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946-947,953.
[11]何江川,杨放.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态度、行为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体育科技,2004,25(3):48-51.
高校教师挂职锻炼心得体会 篇5
该公司有许多采购件都是通过物流公司运输到仓库,包括公司采购的底盘也是由物流公司直接送到公司。当我遇到物流公司员工的时候了解到。这些物流公司基本上以运输为主营业务,其中只遇到一家物流公司兼营仓储业务。虽然是驾驶员,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职责不仅是开车,还要配合装卸货;对于送底盘的司机,还要负责把底盘洗干净、送底盘合格证和办理发票等事宜。另外,在整个送车过程中,稍微处理不好,还会受到交警的罚款,这段时间我就了解到有两起因为洗车被交警罚款的事件。由此我想到,对物流管理专业来说,虽然我们培养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但他们今后适应社会靠的是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局限于专业知识。
这段时间,采购部的部长和分管采购与生产的副总都和我提到,要我给采购部的同事讲授一下采购理论知识,帮助他们优化采购流程、仓库管理以及供应商管理流程。我基本上每天都写一篇工作日记。
通过实习,我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有以下几门:我认为有些课程不一定要分配64课时,32课时或者24课时足够。比如:我们的实践课时的比例还应加大,每门课程应有一半的课时为实践课时,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考虑到我们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都会体会到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增加开设比如沟通艺术与技巧等类似的课程,以提高学生们这两方面的能力。
考虑到我们的学生上岗之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大多为销售。物流管理专业除了开设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之外,推销技巧这门很实用的课程也有必要增开。我们学生如果选择专业对口的销售工作,那基本上就是物流货运销售,而这种工作要求我们对城市的交通状况要非常熟悉,因此我们专业还应增设物流地理这门课程。
由于毕业后在物流货运行业工作的学生,涉及到国际货运代理方面的比较少,而且无锡市只有航空运输能涉及到国际运输,相比较而言,同学们学好国内物流货运方面的知识对今后的就业更有帮助,因此我建议学院把国际货运代理这门课程更名为物流货运,教材也应作相应变更。
深圳某公司现在是一家合资公司,但许多方面还承袭着国有企业的传统,所以虽然她地处特区——深圳,但公司部分员工的工作态度并不如我想像中的那么敬业。这段时间里公司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采购的物料不能及时到货,影响生产进度,生产延后直接影响到交货期,交货期推迟又影响到货款的回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员工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是主要原因。
在该企业,采购件需要流经很多部门才能组装制造成为成品销售出去,这些部门有:采购部、品质保证部、财务部、研发部、工艺装备科、生产计划科、市场部等。所以采购部需要和其他各个部门进行合作和沟通,因此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里,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它们不亚于我们学校评估时所遇到的,但并不是这里所有的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样对整个团队是不利的。因此,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今后能够实现他们的抱负,对社会更加有用,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采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
这里我想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有一次公司订购一批高压胶管,采购计划专员告诉执行具体采购的采购员每种类型订购4根,后来由于生产需要,每种类型追加6根,最终每种类型一共订购10根,当时计划员用很标准的普通话强调了两遍,我们在场的同事包括该采购员都听得很清楚,然后他就和供应商进行沟通,因为该采购员和供应商讲的是粤语,我们也都各忙各的事情,没有注意他和供应商的沟通过程。第二天上班后,计划员向供应商询问这批每种10根的高压胶管是否已经寄出,结果供应商说昨天采购员告诉他每种只订6根,已经发货。计划员当时很生气地问采购员昨天订了几根胶管,他说订了6根。这批货生产上急用,没有办法,只好让供应商立即通过快递公司把其余的胶管送往仓库。可以说这次不太顺畅的沟通,给公司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比如长途电话费、快递费和停工待料成本。
上面例子中的采购员年龄稍大一些,我们的学生基本上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普通话都比较标准,能够影响到他们在工作中沟通效果的,恐怕是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这方面能力。
这里使用的的采购软件是金算盘ERP系统,而采购员和仓管员使用的这部分和我们实训室的第三方物流软件比较相近;另外,他们也用到E_cel和PPT,估计其他公司的采购部门也有类似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提供这样的平台让学生提高自已的软件操作水平。公司安装的ERP系统很全面,里面包括的内容非常详细,仓管员办理入库的过程,就是把供应商开具的发票上面的供应商全称、商品名称、代码、数量、规格和型号等信息输入ERP系统,出库的过程是把领料单上所列物料的名称、代码、数量、规格、型号和领料人姓名等信息输入系统,并把出库单打印出来,然后仓管员拿着出库单到仓库里进行配货。电脑上的出入库操作过程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得到了真实地训练,但不同的企业对出入库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也许这家公司有些方面不是很先进,在《采购管理》中提到的采购方法大多数用不上,一些采购原则似乎也没有感受到。这里采购计划的制订是依据零部件清单、临时文件、公司会议等,最终综合权衡制订出来的,采购员所做的事情远远超出课堂上所讲授的采购员的职责范围。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学生要想马上适应毕业后的工作,主要依靠的还是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应精简授课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首要任务,现在我对这一点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
尽量在实训室上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分院全体教工大会上,领导多次强调:如果我们老师讲授的课程需要到实训室上课的,应尽量到实训室上课。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很有必要,虽然需要提交申请和事先与实训室老师及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和在教室上课相比,增加了一些手续,但这和企业的工作相比,根本算不上麻烦;更重要的是,尽量在实训室上课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课程考核方式需要改变。社会需要的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综合素质与能力比较高的人才。一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如果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软件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就是一种可以肯定的方式,而传统的试卷考试应成为极少数课程或者辅助的考核形式。
在育人环节中引导学生多去企业实习。分院领导一直都在引导我们老师要下企业去实习。当我到企业实习之后,才感受到领导的良苦用心。我发觉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和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差别很大,才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方向。我们作为老师,也应当适时地引导学生下企业实习,充分利用他们的寒、暑假以及其它各种节假日,哪怕是发发有关的传单,把学生放在真实的环境中,让他们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为使这种引导变成现实,一方面要主动给他们提供实习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关系寻找实习机会。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当前,积累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应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没有工作经验的尴尬。
我觉得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教师下企业实习的决定很及时,我们学院对这个决定的执行也很认真,因此我有机会得到如下深切的体会:像我这样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即大学毕业后直接读研究生到直接工作,我觉得在企业实习很有必要。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对采购员和仓管员的实际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明白了:在讲授《采购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时候应该安排哪些内容和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授课;在今后做班主任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去引导学生,才能有助于他们的就业和更快地适应社会!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 篇6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大学生 体育自我锻炼意识
[作者简介]赵建明(1957-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体育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07-02
最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在选编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时,“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所用”。做到为学生所用,首先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现今高校体育教育通过多年的不断变革和改善,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完善,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仅维持在课堂中。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应以《纲要》为指导,合理规划高校体育课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在保证课业内容有序完成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在校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一、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锻炼意识的必要性
加强体育锻炼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练就健康的体魄,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现今的高校体育课堂大多要求学生良好掌握课内知识,同时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跑步热身的练习,但是学生以一种懒散的方式进行。随着社会对现今高校学生专业性的要求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学好专业课作为上学的第一要务,而其他课程,尤其是体育课程往往成为最容易被忽略的课程,甚至有的学校为了保证专业课的有效进行而压缩体育课时,学生从思想本身就难以将体育课加以重视,即便是有时间,也更愿意将其贡献给专业课程,很少有人愿意主动锻炼。可见高校体育课程有效进行课程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体育课程如何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体育事业一贯坚持的基本准则,这一基本准则体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本应该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在本质,从而热爱体育运动。同时,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高校学生的体育爱好及参与态度对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深入探究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必将对未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升学校体育的效率,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跃学校体育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我国现今大学生难以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一)改变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
造成大学生被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于体育课程本身很难得以重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学生自身做起。通过体育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体育锻炼不只是强身健体,也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下的体育活动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成为融洽人际关系的桥梁。同时,在校期间大学生虽然意识到体育在健身、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如何在有限的课内时间中传授学生体育学习内容,让不同条件的学生学会不同的体育项目,养成科学的锻炼方式,最终引导学生有效地安排课余时间合理规划作息参与体育运动,从而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愿意参与到自觉体育锻炼中才是长久之选。
(二)多角度多方面构思课程内容
目前,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在大学生当中深入人心,但是大学生自觉、持久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却不多,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实践脱节。调查发现,体育项目是否吸引人是影响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应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增添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养成终身锻炼行为。在校大学生处于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龄,对于那些有意义的活动通常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针对这一特征,高校体育教学要改变多年来一成不变、缺少活力的课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建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及体育文化修养的灌输,将终身体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的始终。在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时应注重实用性,对于体育锻炼方式和方法、体育保健知识应有所侧重。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将一些健身性强、技术难度不大、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其中。
(三)优化体育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高校体育教学应强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终身化。如果仅仅只将体育锻炼停留在课堂之上,没有将体育锻炼本身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仍旧没有改善学生自主锻炼意识薄弱的情况,只有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是改善学生自主锻炼的良好手段。在课堂当中,高校体育教育也可以加入课外体育选修内容,可开办各种内容丰富的社团组织,积极开展课外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努力营造人人重视体育、人人积极投身锻炼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强健身体、增进相互联系、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强调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大多来自于教师,所以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应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也应发挥教师作为讲授者的重要引导作用,试想每一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满热情,将体育锻炼的积极向上一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从日常讲授中将感情传染给每一位学生,将无形中感染每一个人对待体育的态度和热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讲课艺术、传授知识的准备性和深度也决定了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和层次性。体育课时与活动增加、体育教学质量亟须提升的现状,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五)有效维护校园体育器械和场馆
随着现今高校体育设施和场馆的不断完善和建造,许多校园内的体育场馆均达到一定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资源,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和学习校园内现有的器械和设施的运动方式和方法,将多种体育运动的方法规则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展现,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该项体育运动。所以,高校体育教育针对学生培养自主锻炼意识,开发其体育运动潜能、改革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影响。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重要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倡导健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陶冶情操,尽情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有效地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运动当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为其今后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荣和.以人为本视域中体育教育的发展[J].渤海大学学报,2006(12).
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 篇7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财政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抽取5所高校一、二、三、四年级各100名女大学生, 共4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高校400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7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5%。
1.2.2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1.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有关文章30余篇。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现状
2.1.1 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 女大学生总体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和“重要”的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为44.9%和49.3%, 这说明大多数女大学生主观上已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对体育锻炼有较高的需要, 这是值得高兴的, 但仍有一少部分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和“不重要”, 分别占3.7%和2.1%, 这足以说明还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很肤浅, 这就提醒我们仍然要进一步从主观上提高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另外, 更重要的是积极鼓励她们参加体育锻炼, 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使她们切身感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1.2 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态度是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的、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 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 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 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
调查结果表明,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很薄弱, 这主要与女生生理、心理特点有较大关系。如虽然大学生生理、心理都已趋向成熟, 但仍存在好静、胆怯、耐疲劳较差等特点, 再加上生理周期的特殊生理变化, 这些特点都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同时, 体育课教学的组织安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可能影响到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从中得知, 我们应吸引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不断满足其特有的体育需要, 多途径地提高她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2.1.3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
通过对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 结果表明,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层次的, 这也正是由于她们本身的文化素质较高, 而需求也较高, 并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增加体质、休闲娱乐是体育锻炼最本质的功能, 也是多数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因为女大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型群体, 她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知识结构, 而且她们还要求自己在气质方面更为典雅大方, 在体态上更为健美匀称, 也有14.5%的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健美瘦身。
2.2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
2.2.1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持续时间、强度
从表4可知, 我校一、二年级女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以1~2次居多, 其次为每周3次以上, 但仍有其他一小部分不参加体育锻炼或体育锻炼特随意。表中, 随着年纪的增长,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发生了变化:总体上看三、四年级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逐渐减小, 并且从不参加的比例逐渐增大, 四年级增长到42.8%。可见考研、就业等四年级毕业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导致这些女大学生很少有时间或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从表5、表6可知, 女大学生大多数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都比较短,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则是全身微微发热占32.4%, 微微出汗占31.8%, 无感觉的占12.7%。
从表4、表5、表6可知,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少、时间短、强度小, 并从访谈中得知, 大多数女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并不一样, 而且能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并不多, 一般都是随心所欲、没有计划地参加体育锻炼。所以说, 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从某种程度上说缺乏一定的计划性、科学性, 这与培养她们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终身体育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2.2.2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选择的时间段、场所、参与形式
从表7可知, 早上和下午是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间段, 分别占32.7%和44.9%, 这无论从人体生理还是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而言, 这两个时间段的选择都明显比上午、晚上好得多。
从表8可知, 学校体育场地是我院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同时校内空地、寝室也是一部分女生所选择的体育场地, 表明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还很薄弱。访谈中得知, 多数女大学生希望有对外开发的室内体育场馆。
从表9可知,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与朋友、同学一起, 占47.5%, 这说明大多数女生随从性和依赖性较强, 缺乏锻炼的主动性。
2.2.3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从表10可知, 女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前五位分别为健美操、羽毛球、体育舞蹈、乒乓球、游泳。可见节奏感强, 动作优美、轻盈的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占主要地位。而女大学生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前五位分别是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篮球, 从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最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存在一定的差距, 跑步散步虽然在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中所占比例较小, 但在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中占首位。从表10、表11可见, 那些对抗性、竞争性强、运动负荷大的运动项目女大学生很少参加,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如好静、胆怯、耐疲劳较差等左右着她们去参加一些对抗性不强、负荷较小、动作美观且简单的运动项目。
2.2.4 女大学生对出操的态度, 见表12。
从访谈中得知, 我校只有一、二、三年级部分院系存在出操现象, 对这些女大学生作了调查得到表12, 从表12可见, 持一般态度居多, 占48.9%, 持满意态度和反对态度的相差不大, 分别为29.7%和21.4%。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出操能促使她们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
2.2.5 班级组织体育锻炼的现状, 见表13。
从表13可知, 偶尔组织体育锻炼的比较多占84.9%, 经常组织的较少仅占11.4%, 但仍然有一小部分班级从未组织过班级体育锻炼占3.7%。调查结果提醒我们有些班级在组织体育活动上存在一定的失误, 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女大学生都提到过希望班级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
2.2.6 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见表14、15。
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在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表演的过程中, 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与体育活动直接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品、精神产品等体育消费资料的消费。女大学生对“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 “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成为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从表14可知, 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已经存在, 但还比较浅薄, 41.2%的学生每学期的平均体育消费水平为30~40元, 并且从表15可知, 53.7%主要用于买运动服装、鞋袜, 25.2%的用于购买体育用品。由此可见。她们的消费水平很低, 并且直接用来参加体育锻炼的很少。从访谈过程中得知,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转变过程中, 她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 随着她们体育健身的需要, 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3 制约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表16可见, 制约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诸因素中, 缺少组织、无人指导占32.7%, 居第一位, 其次为缺少场地器材, 占21.8%, 运动场地有限, 特别是运动器材更少, 并且只供教学时使用, 平日学生根本借不到。还有通过对目前体育场地的满意程度的调查, 表17可见, 有43.6%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 还有17.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从表13得知, 有些班级平日组织体育活动并不多, 并且也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 平时只是班干部、体育委员起到组织、简单说明、指导的作用。没有时间占第三位, 课余时间学生看课外书、小说、杂志的比较多, 特别是所调查的是女生, 她们并不像男生那样一有时间就跑到篮球场、足球场一拼就是一下午, 女大学生特有的相对好静的心理特点, 指使着她们侧重地参加一些相对静一点的运动, 没有时间并不是很有力的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理由, 而是自身就缺乏对体育锻炼的足够重视, 自身惰性是有这种想法的源泉, 在调查中自身惰性占10.3%, 当然没有时间有时也是事实, 平日学习压力过大, 竞争的激烈, 不可避免有些同学抽出课余时间去学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总体而言, 高校女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是正确的, 态度是积极的, 但不可避免仍然有一小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还很淡薄。
(2)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层次的, 并不是单一的, 但增强体质是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 同时休闲娱乐、健美瘦身等同样也是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3)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少、时间短、强度小, 并且随意性强, 缺乏计划性、科学性, 这与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并且随着年级的递增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逐渐减少。
(4) 学校体育场地是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
(5) 女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最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存在一定的差距。
(6) 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已经存在。
(7) 制约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 其中占前三位的是:缺少组织、没人指导;缺少场地器材;没有时间。
3.2 建议
(1) 强化女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加强体育理论课的讲授, 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激发女大学生强烈的锻炼动机, 积极地引导我院女大学生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并达到享受体育、增强体质的目的, 为其终身体育做好基础。
(2) 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 应适合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教师应积极地向她们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手段, 并引导她们参加一些适当强度、运动量、易于普及的运动项目, 如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从而引起她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使其在锻炼的同时得到满足, 增强体质并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3) 在尽最大努力挖掘现有体育场地潜力的基础上, 尽量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器材设备配套的投资力度, 特别是室内场地的配置, 切实改善和提高锻炼的客观条件。建议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能借出各种体育器材, 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体育运动项目。
(4) 班级应多组织体育活动, 同时有可能的找到专门的指导老师, 使其活动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科学地进行。有条件的话, 老师可以培养一批体育指导者, 引导她们去组织其他女生科学地、有计划地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史燕, 马云, 罗建萍, 蒋世玉.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1) .
[2]常乃军.山西中型城市居民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 2001, (7) .
[3]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 .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 篇8
1.1 研究对象
兰州商学院、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合作师专、兰州理工大学9所在校男女大学生共1 0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大量相关著作及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客观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所用问卷参照同类型问卷设计, 并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结果与体育课现状、课余体育锻炼等情况初步拟定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 并在此基础上征询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 对初拟问卷加以修改、补充, 最后确定调查问卷。向各学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 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65份, 有效回收率为97%。
1.1.3数理统计法
将所得数据和信息归类整理, 运用Microsoft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质结果统计与分析
依据2003~2008年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的统计数据, 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如下。
2.1.1 身体形态测试结果
身高是反映人体纵向发育的指标, 也是最直接反映人体形态的指标。体重是直接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等内脏器官发育状况的指标[1]。身体形态能够直接反映大学生生长发育水平, 评价大学生的身体匀称程度和营养状态[1]。从身体形态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虽然我省在校生身体形态总体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 但是, 男生肥胖等级的比例过大, 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多;女生等级水平分布比男生合理, 但是较低体重等级所占比例过大, 营养不良和肥胖等级人数较多。
2.1.2 身体机能测试结果
身体机能是人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表现出的生命活动能力。台阶试验是一项简易评价心血管机能水平的指标, 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我省在校大学生身体机能总体水平都在及格等级范围内, 耐力项目的台阶试验总体水平较低, 其中男生的不合格率较高。女生肺活量等级的总体水平比男生好, 处于及格等级水平。测试结果表明, 我省大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肺功能总体情况是低年级略好于高年级, 且呈随年龄增长而下滑的趋势。
2.1.3 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立定跳远、握力 (男生) 、体前屈 (女生) 测量数据显示, 我省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在及格等级范围内, 优秀率较低, 不及格率偏高, 且女生略高于男生。
综上所述, 从甘肃省在校生体质测试结果来看, 大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运动的缺乏有直接关系。不少大学生平时忽视体育锻炼, 缺乏锻炼身体的意识, 教师忽略体育教学。在社会普遍忽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背景下, 大学生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
2.2 大学生体育课基本情况分析
普通高校体育课开设于大一和大二年级, 每周2学时, 有极少数高校大三开设选修体育课, 但只有一小部分喜欢体育运动的大学生选修, 大部分学生于大三、大四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从每次体育课的持续时间来看, 有70%的大学生能保证40分钟左右的活动时间, 男生锻炼的平均时间多于女生。大学生每2学时的体育课共90分钟, 有效练习密度按40%计算, 大学生每周的直接身体练习时间不超过45分钟, 所以很难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
调查表明, 有76%的大学生认为身体不好的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 其中怕累是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首因, 在大学生中达到45%。只有26%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力量及长跑训练。对于不愿意参加力量及长跑训练的原因, 80%的大学生回答怕累、嫌枯燥。选择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原因时, 52%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8%的大学生选择怕累, 30%的大学生选择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8%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时间、家长不支持, 10%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场地和器材。
2.3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基本情况分析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显示, 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1~2次 (每次30分钟以上) 的大学生比例最高, 占38%;偶尔参加且时间不定的占34%;每周3次以上 (每次30分钟以上) 的占25%;而不参加课外锻炼的只占3%。这说明大学生只要提供条件、正确引导, 还是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
调查还显示,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低年级学生要好于高年级, 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一、二年级学生占30%和25%, 三、四年级学生占16%和18%;每周锻炼1~2次的一、二年级学生占41%和37%, 三、四年级学生占33%和28%;不参加或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且时间不定的大学生, 三、四年级比例高于一、二年级。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高, 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例增高, 这与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课有很大关系。
3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干预策略
3.1 制定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
体育具有独到的教育功能, 是一种健康的行为方式, 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潜移默化和立体的[2]。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 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教育, 注重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师资建设, 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保障体育课制度化、规范化, 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积极创设有吸引力的条件, 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把大学生评优与体质健康测试相结合, 以一定的政策激励机制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培养其自觉锻炼的习惯, 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指导, 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能力。因此, 高校需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关政策。
3.2 制定发展大学生体育认知的干预策略
大学生体育认知包括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体育特长2方面。基础知识是大学生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学习体育文化、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大学生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的必要条件。而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个人偏好则是学校引导其树立终身体育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也是让大学生充分发挥所长、补其所短, 激励自身进步的有效措施[3]。因此, 发展大学生体育认知, 因材施教, 可以保证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基础知识的评估可以采用口试、笔试、知识竞赛等多种不同形式进行。
3.3 制定体育与健康大课程新教学体系
体育课堂教学应采用“完整主义”教学方法, 不仅强调体育技能, 学习必要的健康与生活知识, 更要强调大学生心理素质、品质及社交技能和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体育人文关怀。其在观念和意识层面上, 表现为大学生的权利平等、尊重与珍视精神;在教学活动层面上表现为一切以体育人文精神为指导, 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以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际而开展、落实, 使大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真正达到人人享有体育的目标。
3.4 制定大学生身心发展一体化评估体系
传统体育课考核与评价模式以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主, 压抑其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 不能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制约了多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而建立一体化评估体系, 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4]协同评价, 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对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其运动参与性方面有重大意义。
在身体素质评价上, 把原有身体素质即上学期或学期初所测得成绩作为原始成绩, 每个成绩值作为一个档次, 并规定大学生现测成绩比原始成绩进步1档为及格, 进步2档为良好, 进步3档为优秀, 没有进步或退步为待及格。充分认识大学生个体差异, 可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3.5 制定促进大学生运动参与的干预策略
大学生的运动参与可分为被动性参与和自主性参与2类。被动性参与是根据学校规章制度, 大学生必须参与的体育锻炼;自主性参与是由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 能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大学生体育兴趣与动机, 学校课余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水平, 课余体育俱乐部的集体心理气氛等[5]。
高校在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策略时要做到, 宣传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的乐趣来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参与, 提高健身指导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培养一支有较高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强的专业健身指导员队伍;通过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发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内出版物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适当减轻大学生的课业负担, 降低学生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消费支出, 使全体大学生都能够在课余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下参与体育锻炼。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分析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结果与体育课、课余体育锻炼状况, 提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骆映.论学校体育干预学生身心健康的实效性策略[J].体育科学研究, 2008, (4) :58~60.
[2]杨贵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李英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58~61.
[4]邱远.影响我国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其体育干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 :85~87.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育锻炼
大学生身体素质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1,2]。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欠缺,身体素质偏弱,体育锻炼行为逐渐成为了大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及身体素质锻炼已经成为学生个人发展乃至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大学体育文化是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体育锻炼是学校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多的行为之一,锻炼的意识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大学体育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究通过分析全国各地大学生的锻炼情况,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1 对象及方法
1.1 随机选取不同地域不同大学的大学生1000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分析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
2 研究分析
2.1 大学生对体育场地设备、体育宣传广播、体育教学方式、学校重视程度的满意度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不同满意度的大学生一周锻炼三次或以上的比例
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21.4%,高于比较满意12.3%、不太满意8.5%,不满意6.7%;体育宣传广播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31.1%,高于比较满意15.0%,不太满意8.5%,不满意7.4%;体育教学方式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34.9%,高于比较满意18.3%,不太满意11.4%,不满意0%;学校重视程度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17.3%,高于比较满意10.8%,不太满意8.0%,不满意4.8%;具体结果见表2。
3 建议
1.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等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自身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基础。当代社会需要身心健康,具有竞争意识的全面型人才,而体育教育在为社会输送全面型人才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学是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从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大学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体育爱好、体育观念等有重要的影响。
2.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锻炼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备、体育建筑及体育教学、体育宣传、体育精神理念、学校重视等方面[3,4]。高校体育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及理念,是学校的文化特色之一,除了体育文化包括的内容层次外,体育文化也是全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学校理念,一种体育氛围,是一种学校体育精神。高校体育文化良好,可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理念,引导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重视身心成长和发展,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励大学生的思想和行文,好的身体是成功的重要奠基石,总之,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生智力发展、素质锻炼、精神动力的重要保证。
3. 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校园体育物质基础建设是衡量整个校园体育建设最明显的指标,也是校园体育工作能否保障实施的关键因素。学校必须从校园体育建设基础方面入手,根据校园本身能力和学生差异性合理安排学校经费,尽量在不超经费预算的情况下最大化提高学生锻炼条件。除了基础设施方面,学校还应该从学校自身着手,规章制度、管理制度、教学形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可以旁听其他优秀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调研优秀校园的管理方式等,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特色项目要保持,优势项目要巩固,而且要强化短板,重视体育相关项目的发展,大力建设有活力的高校体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最优秀的体育条件。
参考文献
[1]刑尊明,宋振镇.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的“技术环境”理论探索—华侨大学篮球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11):78-80.
[2]甄一帆.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4(4):60-61.
[3]陈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112-114.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 篇10
关键词:体育锻炼,民办大学生,自尊
自尊被整合进大量认知和人格理论模型中, 如应用于依从、吸引、劝说、认知不协调、主观幸福感、社会比较加工等研究领域, 自尊和许多临床症状密切相关, 如焦虑、抑郁、饮食障碍、药物滥用等 (Robson, 1998) 目前, 有关自尊理论的研究强调:一个人的自尊由不同的、具体的成分 (如身体自尊、专业自尊和社会自尊等) 组成。Marsh&Shavelson (1988) 提出了自尊结构的等级模型, 即随着处于低水平的具体自尊水平的变化, 处于高水平的整体自尊也随之变化, 也就是说, 要改善整体自尊水平, 必须采用某种干预手段来改善处于具体领域的自尊水平。身体自尊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主要包括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 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 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的自尊心降低, 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10年从西安外事学院、一、二、三年级中随机抽取12各个行政班609名学生, 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570份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5.6%, 其中男生264人, 女生312人, 来自农村的130人, 县城的223人, 来自城市的256人, 文科286人、理科专业290人;大一192人、大二283人、大三111人。
2、研究方法
(1) 自编体育锻炼调查问卷:锻炼的频率为≥3次/周, <3次/周;锻炼的时间/次为:≥30min次和<30min/次。
(2) 心理测试研究工具
(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SCL-90内容量大, 反映症状丰富, 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睡眠等, 由10个因子90个项目组成, 每个项目采用5级分制, (从自觉并无该症状到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非常严重分别为1~5分) 除 (其它) 可获得10个常用因子、总分和均分, 分数越高, 问题越严重, 每一因子反映某方面的症状痛苦情况, 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能准确的描述个人自觉症状的特点, 故可作为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目前该评定量表已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常用量表。SCL-90问卷的最大优点是操作较为简单, 能以大规模团体测试较快地筛选出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为量表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在某段时间内自我感觉的心理好坏状况。
(2) 自尊量表 (ESE) :量表中的第3, 5, 9, 10题采用反向计分, “很不符合”计4分、“不符合”计3分、“符合”计2分、“非常符合”计1分, 由10个项目组成, 分四级评分, 总分范围10~40分, 分值越高, 自尊水平越高。
3、方法
主试向学生发自尊量表和SCL-90自评量表, 以班级为单位, 当场填写, 采用统一问卷施测的形式, 在施测的同时获得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 如性别、年龄、年级等。各施测员在给学生施测前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宣传, 说明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 让大家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和预防等, 重点强调了工作注意事项, 还组织了各班施测员进行了正规培训。同时, 向学生讲明调查目的, 以打消疑虑, 得到配合。收回问卷后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 剔除无效问卷, 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数据处理方法。对收回的问卷采用人工初步分析筛查和采用SPSS9.0软件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等级相关分析等。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体育锻炼情况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以SCL-90的10个因子 (除其它外) 中的人一个≥3作为评定有无心理问题 (即中等程度的) 标准。经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心理问题检测率为13.5%;锻炼频率不同的大学生心理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较低。
2、不同体育锻炼情况学生的自尊问题比较
锻炼频率不同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无显著性差异;锻炼时间≥30min/次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明显高于<30min/次的大学生;锻炼参与形式不同的大学生其自尊水平无显著差异。
3、锻炼频率与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以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 以其相关显著的锻炼频率、自尊为变量进行多元回归, 结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尊水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又显著影响, 见表3
三、讨论
一般认为,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 能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身体自尊水平。本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的意义, 但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影响属于低效应。有研究者指出, 个体要改变整体自尊水平, 就必须先改变处于最低点具体领域的自我效能。身体自尊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的领域, 是影响青少年整体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 而身体活动是改善身体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所以身体活动可以提高身体自尊, 进而提高个体的整体自尊。
本研究结果显示:每周3次以上的每次锻炼30分钟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标准对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与王大贵的研究结果一致, 此标准与我国划分体育人口的标准一致。因此, 高校在利用体育锻炼手段, 实施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 不但要保证频率还有保证一定的时间, 来发挥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功效。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朱丽, 等.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9)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 篇11
【关键词】长春市;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inter Time Exercising
by College Students of Changchun and Relevant Policies
ZHANG Shou-wei, DU Fang, WANG Lan, DAI Ying, HE Zhu-yu, WU Hong-xu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We conclude from a field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winter time exercising participated by 624 college students of 8 schools in Changchun City that mos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winter sports activities, but take exercises not so frequently and for a little time, that male students take more exercise than female students, and that having limited leisure time and great stress from study are the major factor refrain them from taking exercises in winter time.
【Keywords】Changchun City, college students, winter, physical exercise
1问题的提出
体育锻炼(亦称身体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1〕。冬季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冬季课余生活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随着“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冬季体育锻炼状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冬季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大学生不畏严寒、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2〕。
长春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期较长,每年约有1/3的时间处于寒冷期,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低气温可达
-30℃。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在冬季不愿走出教室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对冬季室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较小,严重影响了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长春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索影响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长春市8所普通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学院)624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检索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20余篇,在阅读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本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动态,从中归纳整理出有关冬季体育锻炼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可靠的参考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在2010年11月14日至12月28日,对长春市8所普通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学院)624名在校大学生发放自制《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调查问卷,并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72份,回收率为96.0%,其中有效问卷624份,有效率为92.8%。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基本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2.2.3专家访谈法
为了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目前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相关情况,对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期从事和管理学生体育工作的领导(主任)和相关人员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对长春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电话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更为翔实和具体,是对问卷的补充和完善,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4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和SPSS 17.0社会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本研究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以得出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态度
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78.21%的大学生认为冬季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占有“重要”或“较重要”的地位。可见,大部分学生在冬季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锻炼态度比较积极,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此外,还有21.79%的同学对冬季体育锻炼“无所谓”或“不重视”。对此,在冬季应进一步肯定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态度,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可通过冬季体育课或其他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功能的理解,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自我指导、自我反思,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3〕。
3.2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激励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即主观原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大学生参加冬季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全方位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人数比例高达77.72%。值得一提的是,冬季体育锻炼在缓解心理压力(56.22%)的作用正在逐渐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可;此外,冬季体育锻炼在减肥、改善健美体形(54.33%)的作用的认可度也有一定的提升。可见,冬季体育锻炼功能的多元性正在逐渐被大学生所了解和认同〔4〕。调查还显示,有47.95%的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有4.77%的大学生是为了消磨时间,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高校体育工作者要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体育情感,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转换教学模式的手段,使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冬季体育活动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冬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3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时段和时间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还可以进一步确认是否属于体育人口。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大学生冬季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的仅占9.9%,每周锻炼1-2次的占38.1%,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却占52.0%,说明目前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在锻炼时段安排上,男生习惯下午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34.0%;而女生习惯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58.3%,中午锻炼的学生人数较少,仅占1.2%。由此表明,男女学生在体育锻炼频率、时段安排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锻炼时间上大学生每次活动时间在30min以下的比例高达72.5%,锻炼频率、时间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从而严重影响了冬季体育锻炼的效果。
3.4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调查结果(见表4)显示:在冬季男生以运动量较大、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为主,其中雪地足球占65.1%,篮球占54.5%,排球占47.5%,可见球类项目是男生的首选,其它依次为跑步、街舞、乒乓球、羽毛球、滑冰、跳绳及游泳。女生则选择轻巧灵活、对抗性较弱、没有身体接触的项目进行锻炼,最受女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是滑冰,占62.3%,可见地方特色项目普遍受到女生的认可,其它依次为羽毛球、乒乓球、街舞、篮球、排球、跑步、雪地足球、跳绳及游泳。由于受到北方冬季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冰雪项目和室内运动项目。对此,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大学生的运动喜好改进或调整体育课程,增设北方冰雪特色选修课程,积极开展各种带有北方特色的冬季体育活动,以此来满足学生们的锻炼需求,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在冬季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3.5 影响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见表5)显示:高校大学生认为余暇时间太少的男女生分别占58.22%和60.43%,说明此项是影响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原因是大部分学生除了正常上课外,余暇时间都要进行学生社团、校外兼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占据了余暇大量时间,特别是双休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认为学习就业压力大的男生占52.23%,女生占49.87%,原因是部分大四学生在冬季除了正常上课外,还要撰写毕业论文,面临就业或考研的双重压力,从而参加体育锻炼在时间上受到制约;认为怕冷怕苦怕受伤的男生占48.45%,女生占49.23%,这方面也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主要是受北方气候环境的影响。此外,学生没有恒心、场地器材不足、缺乏技术指导、缺少锻炼伙伴、没有运动氛围、缺少体育比赛、冬季无适宜的运动项目,这些都是导致高校冬季体育开展得不够的影响因素。
3.6大学生冬季体育消费状况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观中对体育作用和功能的理性评价,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是引起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而体育消费行为则是大学生的一种以体育为对象的消费过程。调查结果(见表6)显示:52.5%男生和48.2%女生目前在体育花销上主要是购买体育服装,只有个别学生订购体育报刊书籍,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对体育前沿理论知识、体育平面动态信息、体育政策法规的了解。此外,购买体育器械和体育彩票的消费比例也相对偏低,大部分学生月均消费在30元以下。结果表明:冬季大学生体育消费类型单一、消费水平偏低,大学生总体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支出水平不同步且差距较大,大部分学生还未将体育锻炼纳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还停留在认识阶段而缺乏实践性。
3.7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调查结果(见表7)显示:男生参与自主锻炼的意识要稍强于女生,女生参与体育锻炼则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在组织形式方面,选择自发小群体占37.51%,独自锻炼占24.74%,学校组织占17.02%。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的锻炼形式主要是以自发小群体的方式,而随意性锻炼的人数较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集体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体验运动的趣味性、游戏性和竞争性,还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沟通,以此来加深彼此的感情〔5〕。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的建设,或者采取一定的措施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成立自发锻炼团队,以此来满足大学生在锻炼形式上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6〕。
3.8大学生对学校冬季体育设施与场馆的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见表8)显示:有55.0%的大学生对学校冬季体育设施和场馆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原有的体育场馆已趋于饱和状态,无法满足学生们课余锻炼的需求,加之冬季体育场馆开放时间较短、部分管理人员态度不佳、户外体育锻炼场地有限、室内体育场馆设施软硬件滞后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对学校冬季体育设施和场馆不满意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和场馆的满意度,是学校相关领导、体育主管部门及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4发展与对策
大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学生不仅需要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为今后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冬季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不畏严寒、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高校应创设更多更好的可持续开展的冬季体育活动〔7-8〕,以满足学生参加冬季体育锻炼的需要。
4.1提高对冬季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体育宣传栏、校园体育广播站及体育理论课等,引导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让学生明白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和减轻脑部疲劳,从而缓解学习压力,保证在学习中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的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在冬季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此外,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北方冰雪特色项目为重点,开展多样化的冰雪运动,以提高学生对北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并在冬季锻炼中陶冶情操,磨砺抵御寒冷的意志。
4.2拓宽冬季体育锻炼的内容
高校可根据我国北方冰雪运动多样化的特点,开设一些冰雪运动的校本课程。另外,适合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项目也很多,除传统的冰雪运动(如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滑雪)以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如雪地足球、冰球、冬季长跑、冬季跳绳等冬季特色运动项目。总之,要充分利用北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采用北方传统特色演变而来的体育游戏,创造性、多样化地开展冬季体育锻炼活动。
4.3为开设冬季多样锻炼课程创造条件
有室内体育场馆的高校,应在冬季多开设如健美操、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选项课程,引导学生积极组建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或体育社团,高校各体育场馆应对学生全天免费或优惠开放,尤其是双休日更应该延长开放时间,对于部分有偿收费的场馆可采取持学生证半价或限时优惠的政策,毕竟学生是无收入群体。此外,建议冬季在教学楼或图书馆空出一定的区域供学生健身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使学生有空闲时想锻炼就能随时随地在室内进行体育锻炼。
4.4积极开展北方特色的冰雪运动
积极开展一些有地域特色运动项目,提倡有条件的高校冬季可以浇冰场,使广大爱好滑冰的学生积极投入到冰雪运动当中。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尤其是帮助学生克服怕冷怕受伤的想法,尽量多给予一些专业的技术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严寒的意志品质,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9〕。同时让他们更多体会北方独特的冰雪魅力,以提高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4.5加大体育场馆建设与设施维护的投入
近些年,在高校连年扩招的形势下,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严重滞后于生员的增加,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从培养人才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在学校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和建设力度〔10〕,优化体育教学和体育场馆的环境,满足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保障大学生冬季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第一”的锻炼意识。
4.6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体育教师不仅要精通体育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不断更新陈旧知识,努力钻研教材教法,不断充实自我。学生对冬季体育课的兴趣与教师的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常会伴随教师的情感而转移。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可亲,学生自然会萌生亲近感,会自觉地进行学习。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热爱每一名学生,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调节运动负荷,防止运动损伤,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优美、准确的示范和语言带动下完成教学任务。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大部分学生对参加冬季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对锻炼功能及价值的认识比较全面客观;大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缓解心理压力”;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在冬季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消磨时间”。
5.1.2大学生对参加冬季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处于良好水平,锻炼频率、时间不足,男生参加锻炼的情况好于女生,女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较差。在项目选择上,男大学生主要以雪地足球、篮球和排球为主;女大学生主要以滑冰、羽毛球和乒乓球为主。
5.1.3影响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主要是“余暇时间太少”和“学习就业压力大”,场地器材不足、缺少体育教师指导,这些成了影响其参与冬季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此外,大学生冬季体育消费在总体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低,还不能适应体育锻炼的需要,消费种类主要以购买体育服装为主,大部分学生每月平均消费水平在30元以下。
5.1.4男大学生参与自主锻炼的意识要稍强于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上以“自发小群体”为主,而随意性锻炼的人数较少;大学生参加冬季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以校内体育馆为主,但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满意度较低。
5.2建议
5.2.1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冬季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状况,特别要对女大学生严格要求。
5.2.2高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加深学生对体育健身功能的理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5.2.3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体育选修课程的改革,在冬季积极开展各种课余体育活动,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发组建体育社团、体育协会等。
5.2.4高校应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帮助学生不断坚定冬季坚持锻炼的决心,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邹继豪.理论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82.
〔2〕郭时萍.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创新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冰雪运动,2006(1):76-77.
〔3〕宋晓东,杨习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初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2(1):44-47.
〔4〕杜晓红.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70-73.
〔5〕张雪芹.体育锻炼行为和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嫁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49-51.
〔6〕姜晓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7):105-107.
〔7〕武玉元.浅谈黑龙江省冬季体育休闲战略〔J〕.冰雪运动,2006(2):110-112.
〔8〕关吉臣.大学生冬季休闲体育文化及行为探析〔J〕.冰雪运动,2006(2):113-116.
〔9〕王淑华,雷霆,任玉梅.高校冰上课教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冰雪运动,2007(6):75-76.
〔10〕曲新艺,张强.北方高校冬季体育资源开发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6(3):118-120.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 篇12
随着当前高校学生体质的不断下滑, 课外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增强大学生健康体质的重要环节, 理应备受关注。科学的开展课外体育锻炼, 不但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也能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树立。但很多高校往往只关注体育课堂教学, 而忽视了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由此, 本研究通过对云南部分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旨在了解和掌握昆明市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实情况, 并对其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从而为高校更好的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昆明市云南工商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三所学校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三所昆明市高校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共选取200 名学生发放问卷200 份, 回收200 分, 有效问卷196 份, 有效率98%。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 我们查阅和整理了大量关于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等方面分析研究, 并搜集了相关的学术专著、学位论文、学术期刊等文献。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和要求, 设计了昆明市高校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经过相关专家悉心指导, 对问卷进行了反复而细致的修改, 最终形成了实施问卷。
(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表对样本进行统计检验以及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常规分析。
(4)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方法, 对各种信息、数据全面分析并深入探讨, 分析昆明市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最终归纳总结出有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现状调查
(1) 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来满足内部某种需求的内部状态, 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体育动机是学生将体育愿望转变为体育行为的心理动因, 是发动和维持体育行为的内部力量。它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 对体育活动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从表1 看出: 云南民办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是: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占到了75.5%排在第一位;强身健体占了71.4%;控制体重、塑造形体占了75.5%。
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和学业压力的增加, 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是调节心情、释放压力;由于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度和认识层次逐渐加深, 从内心已经非常深刻的了解到了体育锻炼对人们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此外, 随着新时期大学生审美观念的转变, 控制体重、塑造形体也成为了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动机之一。
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旧有21.4%的同学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 显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 这是对课外体育锻炼是一种误解。总体看, 该地区大学生课外锻炼的动机是良好的、科学的、呈多元化发展的。
(2) 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2) , 云南民办高校大学生比较喜欢参与的体育项目是跑步、 羽毛球、 篮球、 游泳, 占比为72.4%、48.0% 、32.7%、26.5%。通过调查发现, 同学们在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同学们还是倾向于传统项目, 因此该地区高校体育项目多元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3) 云南民办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情况分析。
从表3 结果显示, 每周都能参与锻炼的同学占64.3%, 但其中每周三次以上的同学只占25.5%。 而每周3-4 次锻炼频度最为适宜。所以虽然同学们拥有一定的锻炼习惯, 但大部分同学在锻炼次数上还需要有进一步提高。
(4) 云南民办高校学生选择课外体育锻炼时段情况分析。
由表4 可知, 学生们更愿意在下午课后和晚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比率分别为32.7%和21.4%。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锻炼时段不确定, 约占14.8%。 只有5.1%的同学选择在早晨进行锻炼。当然, 不同的季节最佳的锻炼时段也会有所浮动, 所以学生们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锻炼时段。
(5) 云南民办高校学生选择课外体育锻炼场所情况分析。
从表5 可见,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比较集中, 63.3%的人选择在校内空场地, 25.5%的人会去校内体育场馆。 只有11.2%的学生会选择花钱去健身房。由此, 该地区高校的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并不高,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主要为跑步和羽毛球所限;另一方面高校空场地较为丰富, 生态环境优越, 在露天运动条件较为适宜。
(6) 云南民办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的情况分析。
由表6 可知, 能长期独自一人坚持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17.3%, 82.7%的人更愿意与同伴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只有营造出良好的锻炼氛围才能把三者和谐的结合起来, 进而大大提高高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 学校是否营造出了良好的锻炼氛围对于学生能否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是至关重要的。
3、小结
3.1、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角度探讨改善昆明市高校学生课外锻炼现状
从调查结果合实地考察可知, 今后体育教学应重视体育锻炼理论知识普及监控措施的管理。让课堂教学服务于课外实践, 从而提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效。另外应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深化大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加强体育价值观教育,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育的热情。
3.2、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改善昆明市高校学生课外锻炼现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如定期举办球类、田径类和趣味类体育节等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体育知识讲座, 进行体育科普,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此外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出体育锻炼的氛围。
3.3、从高校课外体育的角度探讨改善大学生课外活动现状
对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 考核方法、 监督评价系统进行完善, 进而形成科学的考评机制。如可以采用考勤、成绩考核等多种手段将学生的出勤率以及锻炼情况、 锻炼效果以学分的形式纳入到日常的管理中, 以达到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目的。
3.4、从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角度改善昆明市高校学生课外锻炼现状
高校自身应积极开发校本体育课程资源, 主动选用本地区特色化的体育项目、和形式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来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深入挖掘校本体育课程, 充分发挥本校特色体育课程应有的凝聚力和渗透力。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云南民办高校杨林职教园区部分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进行现状调查, 旨在掌握云南民办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实情况, 并对其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从而为该地区高校更好的组织和管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培育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供借鉴与依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2]宋德海.吉林省普通昆明市高校学生体质状况与课余体育锻炼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2.
[3]熊建萍.我国部分高校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性与“健商”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4]于红梅.黑龙江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08 (03) .
【高校学生锻炼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管理论文10-20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07-19
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10-16
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论文09-25
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论文12-01
高校留学生的入学教育模式论文06-29
高校开展学生助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论文07-25
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收费管理手段创新论文08-27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06-27
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的思考论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