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学生

2024-07-03

高校本科学生(精选12篇)

高校本科学生 篇1

0 引言

虽然民办本科高等教育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应用型的科技人才。同时我们也看到民办高校发展面临招生困难、学生流失、发展后劲不足、毕业生考研就业率不高、特色不鲜明等诸多问题。就民办本科高校学生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发展, 同时严重影响学生、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文章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流失的现象、原因以及对策进行深入剖析, 实事求是,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用理论指导实践, 为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抛砖引玉。

1 民办本科高校学生流失的几种现象

1.1 民办本科高校新生报到率普遍不高

近年来, 随着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同台争夺生源, 民办高校普遍面临招生形势严峻、生源下降等不利因素, 在面临这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 民办本科高校新生报到率普遍不高, 造成了新生还未入校就流失现场。2013年据山东省招考院统计的数字显示, 每年新生报到时, 山东省地区部分民办高校的新生人数仅有录取人数的五六成, 办学口碑较好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报到率也只有七八成。

根据每年的报考志愿看, 广大新生在填报志愿表时, 一般前1、2位院校都是自己非常愿意去的, 而后面的5、6位填报一般为民办或独立院校用来保底,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后面5、6位填报的院校都没经过深思熟虑, 一般都是随意填上去的, 所以每到录取的时候, 一部分同学因为被后面5、6位的民办高校录取上了, 但如果其中的考生不愿意来报道, 而是选择复读, 这样既占用了民办高校的录取名额, 而教育部又不允许高校补录, 这种情况下势必导致民办高校缺额, 资源浪费, 导致学生流失。

1.2 学生主观原因产生退学现象, 造成学生流失

一方面, 经过高中阶段, 学生对自己心目中的大学有了美好的憧憬, 在大学里很美好、很轻松, 可真正上了大学之后由于不满足在学校的紧张学生生活, 特别是民办院校管理比较严格, 学习、纪律抓的比较严。一部分学习愿望、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同学就会产生厌学, 甚至退学情绪, 虽经过老师、辅导员开导但也有以大批学生要退学。另一方面, 很多学生因为来到民办高校与自己的理想大学有所差距, 决定选择退学复读, 重新努力学习再次高考, 加之民办高校政府资助经费较少, 学费普遍比公办高校多, 不少家庭负担不起, 同样会造成民办本科高校学生流失。

1.3 民办本科高校办学条件不完善、特色不鲜明、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存在漏洞、就业率不高

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 自身竞争力比较弱, 缺少一定时间上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 其中很多民办高校特色不够鲜明, 与其他公办高校相比没有自己的大学文化, 或者说民办高校的大学文化、大学特色还在逐步形成, 需要时间去栽培, 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民办高校由于不能与公办高校一样受到国家财政支持等诸多因素影响, 教师工资偏低, 师资不稳定, 为节约办学有些民办高校还聘请外校教师做兼职, 或者返聘已退休的老教师, 从而导致师资力量总体薄弱, 存在节约办学现象。民办高校招聘的年轻教师由于工资较低, 一旦有了合适的发展机会很容易跳槽, 另外民办高校招聘的兼职教师, 教学精力很难保证, 课堂确实吸引力, 学生也就无法从学校学习到所期望的知识, 势必会产生读书无用论。另外, 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会导致科研落后, 无法研究新课题, 很难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法, 只是为了办学而办学, 严重影响学校的学生、学校的发展, 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由于民办高校不具备事业单位性质, 所以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都是学校以协议形式签订的职工, 只是以劳动关系这个层面上参与管理的,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人员。这样的劳动关系导致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足,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从而导致学校管理不稳定、不系统;某些管理人员急功近利, 管理方式方法朝令夕改, 不能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 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疏忽学生合理诉求, 这些无不影响着和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评价和信心, 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虽然从民办高校发布的就业数据看, 其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就业率比较高, 但就实际情况看, 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是太理想, 一般都是从事工作比较单一, 如酒店服务类、企业工厂车间操作类很少。这些工作的工资一开始都比较低, 与其大学四年教育成本相比难免会令学生和家长有所失望, 对学校产生负面情绪, 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2 民办本科高校避免学生流失的几点措施

2.1 外树形象, 内强建设, 提高新生报到率

民办高校要在招生过程中做到诚信宣传, 不夸大、不作假;在招生宣传过程中注重学校的人文宣传, 给考生在报考前都通过各种途径对学校有了全面了解, 尽量第一志愿填报, 坚定来校信心后在填报志愿, 录取了就会珍惜上学的机会。另外, 民办高校应针对被录取的考试, 对每一张发出去的录取通知书进行动态跟踪, 尽可能满足考生的专业需求, 对贫困考生开辟“绿色通道”, 帮助贫困生顺利入学, 对考生跟踪服务。更重要是, 民办高校要加强内部建设, 提高办学质量, 办出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民办高校的信心, 从根本上摆脱社会对民办高校“一流的收费, 二流的师资, 三流的环境, 末流的学生”的说法, 这才是提高新生报到率的根本所在, 从源头上避免学生流失。

2.2 针对学生入校后流失问题, 开展多项辅导教育

新生刚入学时, 对自己的大学充满着信心, 对以后的大学生活也充满着极大憧憬, 所以此时第一印象很重要, 不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对学校丧失信心。学校应从学校发展历程、专业特色、发展规划等系统全面的开展宣传教育, 让学生对学校充满信心, 上好大学第一课。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 每年校长亲自上好新生入学第一课, 给新生们做大学第一场报告, 观看青岛滨海学院校史宣传片, 介绍学校目前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规划, 畅谈青岛滨海学院“建青岛滨大, 立民办清华, 成百年名校”的宏伟目标, 深入开展主题班会, 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要做好考试心理负担工作, 避免学生有心理负担, 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业规划, 给大学四年以及毕业后制定自己的规划和目标, 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及时发现辅导同学们开学初的迷茫情绪, 人性化教育避免出现入学后不适应大学生活而产生的退学现象。其次, 民办高校广大班主任和辅导员要认识到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内都会出现理想不坚定, 随时有厌学、退学情绪, 所以这就决定了及时辅导、及时发现有这种消极情绪的同学是一项长期任务, 切勿掉以轻心、不管不问, 应该及时了解自己班级内的学生心理动态, 不仅帮助同学要学会学习, 更要珍惜大学学习的机会, 让同学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样的情感教育更能生动形象, 有效果, 从情感上避免学生流失。

2.3 民办本科高校要全力提高办学条件, 办出学校特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科学管理, 提高就业率

民办高校要重视办学条件的提升, 不断提高软硬件建设,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良好对接。民办高校要以先进的理念为引领, 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 走特色办学之路。办大学就是办文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驱, 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先进的理念可以使学校与时俱进, 科学、可持续发展。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构建大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同时民办高校要强化主体责任, 建立与之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 学校已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正如青岛滨海学院秉承全员育人的理念, 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育人工作者, 人人都有管理、育人、引导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任课教师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要热爱学生, 热爱民办教育事业, 对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和自己负责。广大高校管理者, 正是出于这种高度的责任心, 青岛滨海学院建立起了严宽相济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始终坚信“严师出高徒”这一理念, 严把教育教学、考试关。其严格的管理已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学校获批山东民办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民办高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 打造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民办高校从内在建设上下功夫, 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学生流失问题。

2.4 政府加强民办教育支持力度, 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政策、财政支持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各项改革呼之欲出, 初步成型, 各项支持民办高校政策令人期待。使民办高校享有公办高校同等权利, 在招生、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就业、报考公务员等方面更加一视同仁, 从体制上解决民办高校身份问题, 给予民办高校更大的支持。面对民办高校的学生流失问题, 虽有主观原因但客观原因居多。这是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层次所决定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 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国家越来越重视民办高校的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同时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即将迎来春天, 给真正以兴教育才为己任, 以利民报国为目的民办高校多一点鼓励和支持, 共同见证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华峰, 杨新春.民办高校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Z校的调研[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4) .

[2]钟秉林.科学谋划励精图治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 (七) [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02) .

[3]杨文.民办高等教育必由之路:在创新中求生存谋发展——以山东英才学院为例.[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2012 (03) .

[4]龚克.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任务[J].教育与职业, 2014 (04) .

高校本科学生 篇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16-02 校企合作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单一校内课堂授课方式,真正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虽然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实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但是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缺乏合理的合作形式与合作经验,导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人才培养效果并不佳。

一、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所以实践条件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基础。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上,许多学校之所以选择“空谈”,主要是因为缺乏实训条件和途径。而企业也需要高校提供的技术和人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同时满足高校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各自的内在需求。

首先,企业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提供了相适应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都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企业中生产设备、生产经验等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实习的机会,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的产学研项目能够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效益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高校为企业提供了更多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同时在技术、知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此外,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树立各自良好的形象,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好发展。例如,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与企业可以携手共建大学生创业平台,由企业提供品牌、技术、经验,高校提供店面、人员等,用共建、共管的方式,达到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现合作共赢。

二、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不足

从总体上看,当前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依旧处于浅层次水平,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不足有:第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不能够充分领会校企合作的深层次意义,在校企合作活动统筹规划的过程中仅注重短期目标,没有能够从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层面进行思考。以致于在教学计划等方面与校企合作活动不吻合,不能够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作用。第二,对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模式的激励不足,校企合作模式中一般都比较重视高校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了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动力不足,参与积极性较差。第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灵活性与有效性较差,导致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长期规划,不能够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1]。

三、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措施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不同的地区、高校、专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下以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例,从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对校企合作的开展与深化进行阐述。1.通过企业的参与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

高校培养目标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专业培养方案,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国家通用标准、企业行业转变标准、本校特色作为依据,制定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培养方案[2]。培养方案要对校企合作的相关活动进行统筹与规划,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具备的相关能力要求,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过程中,实现高校课程体系的创新与课程教学目标、大纲、内容的修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高校与企业召开研讨会的方式,企业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另一种是企业直接提供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学校进行审核与修改。

2.以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的人才需求现状作为人才培养依据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为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服务作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在专业开办与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的特点与人才需求现状作为依据,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学校应该对当地的相关的产业信息进行充分的调研,为未来的特殊人才培养提供依据,通过对校企合作平台的充分利用,形成本校自身特点鲜明的专业与学科,促进人才的培养。例如,在对当地人才需求现状及高校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某专业为下一步重点发展的特殊专业,并同时申报本专业人才实践基地,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3]。3.通过校企交流互动机制的创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应用实践、创新能力是校企合作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决定着校企合作是否能够得到深度的开展。要求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了解本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与经验。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经历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通过“教师进入企业,企业骨干进课堂”的机制,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经验;聘请企业中的业务骨干对教师进行培训,丰富教师实践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请业务骨干对学生直接进行授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有效性。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聘请各类创业精英、企业高管、高端业务骨干的人士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使高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迅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4.以带薪实习来实现实训基地建设的加强

当前,大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已经开始注重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依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践活动需要缴纳高额的费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学习到的大部分为一些较为基础的技能,不能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高校与企业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目标,通过对实训基地的深化建设与学生带薪实习方式的推广,不断加深学生参与企业前线的深度与力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的实习价值得到提高。例如,由政府带头推行学生带薪实习制度,政府与企业共同负担学生实习期间的工资,该制度的推出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对于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实习基地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实现产学研合作深化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应该从人才培养这种最初的方式不断向着产品设计合作等方面不断深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4]。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不断充实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力量。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在企业的科研、人才、产品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企业一起对科研项目与各类技术支持平台等进行申报,促进企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进一步深化。

高校本科学生 篇3

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海外留学意向分析

本次调查共在常熟理工学院发放问卷13375份,回收有效问卷10798份。从地域来看,回收问卷中苏南学生有4819人,苏北学生有4500人,其他省份学生有1479人——这是因为江苏新建本科高校主要面向江苏招生,面向其他省份招收的学生较少。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3416人,大二学生3252人,大三学生3162人,大四学生968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主要在外实习或找工作,问卷参与率及回收率不高,而且不参加问卷的学生基本已经确定毕业去向,所以得出的数据结果反而比较科学。

从赴海外留学意向来看,确定去的学生有271人,占2.5%;确定不去的学生有6109人,占56.6%;无明确意向的有1319人,占12.2%;犹豫中的学生有3099人,占28.7%。确定去的学生中不免有因特殊情况改变主意的,或者填写问卷时没有与家长沟通过经济能力的,结合数据的信心指数,有效值应该在1.5%~2%左右。如果其中有一些学生是想毕业后自己出国的,那么这个数据结果更是值得认真面对了。犹豫中的学生占很大的比重,他们有的是准备国内考研,有的是担心经济条件,有的是考虑外语水平,他们是今后留学项目宣传和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如果有较好的政策配套或机遇,他们应该会明确自己的选择。

从作出海外留学意向的依据来看,确定不去的6109名学生中,有3427人是因为经济原因,占56.1%;有856人是因为语言问题,占14%;其余1826人是没有此规划,占29.9%。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不是特别担忧,经济因素是主因,如果国家和学校能出台一定的经济扶持政策,应该能使部分人改变主意。部分高校可以通过校际互免学费的交换生方式创造一些机会。不过,在问及“如果参加校际交换生项目,免交留学学费,只需要承担其他费用,你是否愿意赴海外留学时?”依然有近4000名学生选择“否”。

从海外留学项目的宣传管理来看,学生在回答“如果你确定去留学,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一题中“返校学分认定”排在首位,占43.8%,显示大量学生对此信心不足,需要学校制定明确的政策并加强宣导,此外“国外费用问题”和“与母校的沟通协调”“语言交流及文化适应”等分别占23.5%、17.3%和10.5%,也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就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在一所学校提供的赴海外留学项目列表的知晓度调查中,分别有64.2%的人表示不知道,有21.3%的人表示听说过但不是很清楚。除去学生可能自己不注意了解信息的情况,数据确实显示留学项目的宣传有问题。那些不知道的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想了解参与”的选项,显示留学项目的宣传工作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大学生赴海外学习计划的实施应对

加大留学项目的政策扶持 按照江苏省2020年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3%以上的要求,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目前普遍2万人规模的现状,意味着每年要选拔超过500人赴海外留学,这个目标没有足够的政策扶持是很难做到的。

首先要完善校内机制体制。参与调查的部分高校国际事务部门表示,学校虽然合作办学项目较多,但是都散放在各二级院系管理,没有建立国际教育学院这样的机构统一协调,国际处作为行政部门参与教育管理的阻力很大,最后项目实际出国率不高,办学效益不明显。相反,部分高校则是由教务处下放足够的权力给国际教育学院,教务处只参与培养方案的审定,日常履行备案式的形式管理,项目学生实施与其他普通学生不一样的集中管理,语言水平强化很快,留学项目办得有声有色。

其次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调查中学生反映强烈的主要是学分转换和出国费用的问题。部分高校学分政策比较死板,教务部门要求国外学习的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要和国内一致。殊不知国内外的教学体系就不一样,国内是课程学分,国外是模块学分,达到这一要求谈何容易。建议核心专业课相对严格对照,普通类课程接近即可。对于短期的研修可以兑换为选修课学分或素质拓展学分。国内外的学分含金量也不一致,亦不可简单等量转换,部分高校以学时数为标准转换学分就比较科学。

出国费用方面,调查显示,苏北及农村学生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语言不是障碍,出国费用才是鸿沟。学校应该建立留学助学金或留学基金,补助那些优秀学生实现留学梦。虽然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留学更是高消费,但是学校进行适当的经费扶持,对学生将来的高端就业很有帮助,这些同学也会成为优秀校友的目标人群。某个高校每年投入数百万鼓励大学生赴海外留学,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广泛称颂。当然,在办学经费日益紧张的现状下,建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出台对高校实施大学生赴海外学习计划的经费扶持,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体验海外的先进教育。

加强留学项目的宣传力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相关项目的知晓度不高,需改进项目的宣传手段,提升项目的宣传效果。

第一,抓好新生的入学宣传教育。部分高校在录取通知书内夹送详细的出国留学项目介绍是非常好的举措。学校应将本校的赴海外留学项目信息分类整理,详细介绍项目的内容和相关费用。入学后,大学往往会组织入学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在班会加强宣传。

第二,抓好项目的日常网络宣传。学校应该通过国际处、国际教育学院的网站或者留学项目专题网站加强项目的日常宣传。主管单位要提前介绍项目信息,及时发布项目内容,主动回复项目咨询,经常开展网络调查。要建立留学意向学生动态数据库,对有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预约面谈,做到深入宣传、跟踪指导。

第三,抓好留学的成功典型宣传。让赴海外成功留学的学生现身说法,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代表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项目步骤流程、注意事项和项目成效,他们可以交朋友、结对子,在留学期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建议高校还可以在学生会建立大学生国际交流的部门,在社团或者校友会建立赴海外留学学生联谊会。前者旨在建立网络,深入各院系开展项目专题宣传和项目报名服务,后者旨在搭建平台,开展留学经验介绍和海外文化宣传。

提升留学项目的管理实效 随着留学市场的不断扩大,留学服务中介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部分高校由于国际化工作刚刚起步,国外合作交流渠道不畅,只能通过中介牵线拓展一些项目。高校应该秉持一根红线,就是海外合作院校应该是获得我国教育部认可,具体名单可以在教育部的涉外监管网查询到。学校还要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为他们尽可能寻找到较好的合作伙伴和留学项目。合作学校应该和本校层次相当或略高,合作项目要可持续发展,双方应签署协议获得明确的保障。

调查发现,有的高校项目铺得很开,大小几十种,但是日常疏于管理,协议签署之后不去推进,或者只是任务式宣传,学生参与情况不理想,需提高项目的管理实效。

第一,要分类管理,明确到人。有的高校建立的项目负责人制度值得推广,每个项目明确到具体人员去研究,建立与国外合作方的正常沟通渠道,碰到问题双方及时讨论解决。项目负责人最终应该成为这个项目中比领导还权威的专家。

第二,要追踪管理,加强联络。调查发现,学生反映出国期间管理跟不上就是因为缺少追踪管理。学生在报名参加相关留学项目时,应由个人选择或者院系指派一名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准备海外的研修计划,出具留学推荐信等。学生在海外期间要指导他们选修外方课程,在学习中给予指导,既可以成为学生与母校的沟通桥梁,也会及时获得国外的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赴海外后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管部门应该第一时间优先解决,让学生安心、放心才能成为他们宣传推广本项目的后续动力。

高校本科学生 篇4

1 调查范围、方法与目的

该次调查的学生样本来自于机械类和材料类多个专业, 共计4届学生。调查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和《机械工程材料》、专业课《材料成型加工工艺及设备》以及毕业设计环节。调查方法主要通过对比分析, 以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思考学生的学习现状[1], 该次调查的目的主要在于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工科学生的学习状况, 为地方高校工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改革和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

2 工科学生的学习现状

2.1 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情况

《机械制图》课程共计需要1个学年 (即2个学期) 完成, 上学期学习画法几何, 下学期学习机械制图。图1是3届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关于画法几何学习结束后的考试成绩分布。成绩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卷面不及格率在20%左右, 90分以上的高分段比例在20%左右。图2是3届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关于机械制图学习结束后的考试成绩分布, 成绩分布的特点是, 不及格率与上学期基本相同, 在20%左右, 60~89分段群体的比例增大, 但90分以上的高分比例相对上学期大大下降。

2.2 大学二年级专业课的学习情况

调查的对象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部分大二学生。该次调查与上一年度的机械制图课程考试情况进行了对比, 其显著特点是《机械工程材料》考试卷面不及格率大大上升, 达到了40%, 90分以上的高分比例为零 (见图3) 。

2.3 大学三年级专业课的学习情况

调查对象为2011届到2013届三届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 相关课程为《材料成型加工工艺及设备》。从三届学生的考试成绩分布来看, 其特点如图4所示, 考试卷面不及格率极低, 60~89分群体的比例占90%以上, 90分以上的高分比例不超过2%。

2.4 大学四年级毕业设计情况

毕业设计环节的调查, 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结合毕业课题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问题的设置分为4类, 即, 基础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问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开放问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是否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3届学生基本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在50%以上, 一般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在80%左右, 综合性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在32%左右, 只有16%~21%左右的学生能为开放式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思路。

3 学习现状成因分析

3.1 学习目标与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上学期画法几何, 其知识结构中的概念和原理大部分基于高中的空间几何知识, 但考试不及格率分别为2011级14.13%, 2012级22.84%, 2013级24.91%, 这说明新生学习不理想的原因是非智力因素。根据大一上学期课堂的随机调查, 有20%左右的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与卷面不及格率比例相当。由此看来, 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是大一新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2,3]。大一上学期的特殊性在于, 学生的生活学习从外在约束向自主约束转变, 学习目标从统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变, 也没有做好面对转变的思想准备。学习的兴趣被对大学新生活的新鲜感所取代, 学生心态的变化导致了智力相当的大学新生在学习上优良中差重新划分。这一状况在大一下学期有所变化, 但课堂随机调查表明, 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将自己的长远目标分割为可以有效实现的短期目标, 并且相当一部分上学期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出现思想上的松懈, 成绩下滑, 大一下学期90分以上的高分比例相对上学期大幅下降,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同时, 大一下学期的不及格率相对于上学期有大幅下降, 这表明学生受到不及格的成绩压力开始被动学习, 外在压力是这部分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

到了大学三年级, 学生经过前两年的适应和磨练, 思想上逐步趋于理性成熟, 学习目标有了重新规划, 学习主动性增强, 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开始上升。图4是大三年级《材料成型加工工艺》课程的成绩分布, 不及格率极低甚至没有, 正是这种转变的结果。

3.2 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高效的学习能力需要建立在对学习对象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大学的培养目标与中学不同, 所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课程间的逻辑关联与中学也大相径庭, 如果大学生对此认识不足, 不能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4], 必然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有效锻炼和提升[2,5]。

(1) 对大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够[6]。

大学随着社会需求新形势的变化, 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转向为社会输送宽口径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与之相适应的大学课程的广度不断扩展。本科学生在大学里面要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素质拓展课程, 不仅课程的广度相对中学有了巨大拓展, 而且课程的深度也有极大的延伸, 这一变化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高效的学习节奏, 并且能根据所学专业和自身发展目标确定各门课程学习精力的投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大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够, 习惯了高中时代学习节奏而没有积极调整, 导致学习困难。

(2) 对知识体系的结构和逻辑关联认识不够。

大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逻辑关联性, 知识体系的逻辑关联性会导致学习效果上的继承性。也就是说, 在这个知识体系中, 前面的部分没有学好, 后面与之相关联的部分因缺乏稳固的基础也学不好。部分学生在大学的开始阶段学习情况不理想, 后面就持续不理想, 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所谓一步落后, 步步落后。而且, 连续失败的学习经历会让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认识, 自信心逐步丧失, 学习兴趣消退, 学习动力全无。

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 包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 只有在充分熟悉概念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的理解原理, 掌握方法。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结构认识不足, 课前不预习, 上课不认真[7], 课后不复习, 学习过程中缺乏综合分析和归纳, 知识零散进入头脑而得不到逻辑串联。这样的学习方法, 不仅基础知识很难掌握, 知识应用能力就更难培养了。图3中对同一批学生的《机械制图》和《机械工程材料》2个课程成绩做了对比, 后者的不及格率48.33%, 极大的超过前者, 9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后者为0, 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程知识的结构, 就无法针对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与归纳。

3.3 学习能力

大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主要包括知识理解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图5是针对3届毕业生毕业答辩过程中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80%以上的一般问题能被学生正确回答, 但有40%以上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综合性问题的分析与回答正确率不足40%, 说明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欠缺;只有20%左右的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对复杂的问题有独立的判断和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知识的高效积累, 同时, 不断丰富的知识又为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更加厚实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是基础之上的延伸, 因此, 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知识积累不够厚实, 知识面不够广泛, 能力的延伸就会受到基础的限制和束缚;如果学习能力不足, 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困难, 知识难以高效积累和灵活应用。

思考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有宏观的思维, 盲人摸象, 站在局部看问题, 缺乏整体的宏观思维, 必然看不到全面正确的结果。从个体而言, 学习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习犹如盲人摸象, 不适当提高自身的思维层面, 就难以看去整体知识的逻辑架构, 学习的过程就异常艰难和低效。

4 结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成长的转折时期, 生活学习上的外在约束需要内化为自主约束, 但成长中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自我导向能力欠缺, 当学习目标从统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时, 学生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足, 无法迅速的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长远规划和短期学习目标, 使大学的学习失去了明确的方向导引, 学习没有目标, 学习兴趣不足。学生对大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足, 对课程的知识结构认识不明确, 缺乏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归纳能力, 习惯性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 难以胜任大学广泛而深入的知识体系的学习。知识积累的基础薄弱易导致理解能力不足, 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欠缺;缺少宏观思维, 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架构没有宏观认识, 学习能力难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史秋衡, 文静.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要素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2 (3) :127-136.

[2]许淑君.大学本科生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10) :243-244.

[3]刘智运.大学生学情调查与分析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 2003 (1) :12-15.

[4]李向阳, 张兴涛.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内蒙古工业大学本科学生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19-23.

[5]杨平, 黄彬兴, 徐露.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J].今日科苑, 2008 (8) :239.

[6]龚松林, 刘世勇, 高翠欣.大学新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4) :146-148.

姜树人:本科高校指南(定稿) 篇5

这些院校中,除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在京高校外,还包括天津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京外院校。

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可自行划线,在专业合格、高考总分成绩达到招生院校确定的分数线前提下,有的按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有的按专业考试总分和高考总分相加总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有的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部分院校还会对考生的单科成绩提出要求。

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3所普通高校也可参照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招收艺术类考生。其中,部分院校仅限部分专业可自行划线,如:内蒙古大学仅限音乐表演、表演、音乐学3个本科专业;浙江传媒学院仅限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录音艺术4个本科专业。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名单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 解放军艺术学院

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办法执行的高校名单

清华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东华大学 江南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仅限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录音艺术4个本科专业)内蒙古大学(仅限音乐表演、表演、音乐学3个本科专业)

高校本科学生 篇6

摘要: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对医学生自身及学校发展、内涵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本文就该制度在地方医学本科高校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再思考,并相应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医学本科 高校 学生教学信息员 制度 思考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医学高校教学质量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当下,网络信息化技术及素质教育迅猛发展,学生教学信息员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培养合格人才,在促进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日趋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进一步审视和再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1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学生教学信息员(以下简称信息员)制度是指校方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教学信息员搜集的广大学生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以便及时掌握教学动态信息,采取相应对策,制定相关规定,从而进一步密切师生联系、增强师生交流,最终确保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的一项制度。信息员就像“感受器”,是质量监控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员在及时准确、客观公正、认真求实收集、汇总教学信息并反馈到各教学单位和部门,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1.1 学生教学信息员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方面承担重要角色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内蒙古医科大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含质量标准子系统、组织保障子系统、检查收集子系统、分析反馈子系统,各子系统互相促进、互相牵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如图1所示)而信息员在检查收集信息子系统中,与校级、院级两级督导员、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同行教师共同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促进了学校内部各环节的交流,密切了学生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师生及各教学环节的联系,在促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图2所示)

1.2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保障了医学高校教学质量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于2011年正式制定了本专科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内医院发[2011]94号),成立了学生教学信息中心(内医教字[2011]37号),由教务处直接分管,高教研究和质量监控科负责人兼任学生教学信息中心主任,设主任2名(学生处1名,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1名),副主任5名。

学生教学信息员分布在15个学院共52名,各学院(部)设立1个教学信息站,由各学院学生会学习部部长担任站长,每个教学班推荐1名学生教学信息员,收集到了来自各年级、专业、班级学生的各方面信息、意见和建议,内容主要是:①教学管理及规章制度。②教学计划。包括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实习实践、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等。③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教态、教学过程(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实践环节、课程设计、考试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PBL、CBL、课题制学习、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等)等。④教育资源方面。包括教室、教材、图书资料、实验室条件等。⑤教学效果包括学生评教、考核方式(例如案例书写、毕业考试及设计、小论文写作、课堂提问、病例分析、实验实践操作考试、病历书写等)。⑥学生学习情况。包括学生课堂纪律、出勤、考风考纪等。⑦教育质量。包括毕业生就业率、执业医师考试平均分、创业计划竞赛、学科竞赛、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等。

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时高效地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实处(如图3所示),形成双向闭环反馈机制,切实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障了学生自身利益;促进完善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提高了教师授课水平;有利于教风、学风建设;优化了课程结构,凝练了专业特色;加强了高校教学内涵建设;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图3 信息反馈子系统

2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践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2.1 学生教学信息员方面

学生教学信息员应做到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积极工作、秉公办事。有些信息员因为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敷衍、应付的情况,反馈的信息不够准确真实或以偏概全。

针对这种情况,一是有关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对反馈信息进行核实,分析和筛选,不能盲从和急躁。二是要求具有责任心和客观公正的信息员从事这项工作,信息员要有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善于联系老师和同学,能代表与反映广大同学的意见,热心为同学和班级服务;有较强的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三是要求报送信息实行签字制度,责任落实到学生教学信息员个人,并进行保密。四是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定期加强学生信息员的培训,开展座谈及扩大宣传,设置奖励机制(物质奖励及发放荣誉证书等),提高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2.2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认识及观念方面

因为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自身的特点,有些信息员考虑到个人的利益(例如考核成绩、就业等),担心得罪老师,不敢说真话或有意隐瞒;而有些教师也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存有偏见,不能积极正确、客观公正地对待负面信息,造成师生双方关系的紧张,形成错误的认识和观念,悖离了该制度本身的初衷。

针对这种情况,一是建议反馈信息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例如教师将电子邮箱、手机号码及微信号码等联络方式及时告知学生,双方尽量站在对方角度、立场考虑问题,加强师生的即时沟通,便于学生及时高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二是加强宣传教育,端正师生态度,纠正错误认识和不良观念,消除误解和顾虑,变被动消极为主动积极,从大局出发,促进共识,达成合作。

2.3 收集学生教学信息的时效性及途径、渠道方面

目前,我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尚且实行月报制度,信息报送采用的途径和渠道依旧是传统的纸质媒介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接收信息及网络技术的观念更新,传统的学生教学信息报送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现状的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有关教学管理人员亟需更新观念,面对学校医学生多校区开展教学的现状,开发适合需求的软件管理系统或结合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及全员参与的评教系统,为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督导人员、校领导分别设置权限,精心设计信息反馈的界面,实时动态化管理,融合电子信箱、QQ群、微信平台等便捷条件,实现全员化、普及化,将有效解决该问题。

2.4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长效机制建立方面

高校办学质量是生命,办学特色是关键,服务大众是目的。从内涵建设角度出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从长远来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的内容,如高校管理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育质量等,无不牵涉每个学生的长远发展,无不对学校影响深远。

因而,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并确保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健全和保持信息员制度长效机制的落实,信息员在更新换代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适时做好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信息反馈,对学校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同时,以学生为本,革新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培养医学学生职业特殊性所需要的关爱、无私、尽责、学习等方面的健全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也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做好这项工作。

3 结语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将使学校直面学生提出的有利于教学的各方面建议和意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高校实行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在不同的时期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作为医学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教学信息员自身,还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健全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促使医学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朝向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宏.论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与实践——基于教学信息员制度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8):177-178.

[2]陈元玉.浅谈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建设[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苏中平,赵婷,李锦萍,盛宁.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

[4]胡心红.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J].宿州学院学报,2013(4).

基金项目:

2012年校级教改课题“教、管、学”三位一体 全员参与全程监控体系的探究(项目编号:NYDJGB201215);2011年校级教改课题质量工程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NYJGB201110)。

作者简介:杨丽(1978-),女,内蒙古人,蒙古族,内蒙古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教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高校本科学生 篇7

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是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突破口,是提高普通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有效解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断头”问题的必然选择。同时,亟待转变传统本科教育发展观念,确立起正确的本科职业教育发展观念,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对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的挑战。

本科职业教育是一种侧重于技术技能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职业教育。它要求政府遵循本科职业教育规律,采取不同于传统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模式。中央政府在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求省级政府发挥更大的主体性作用,要求省级政府主动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明确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作为一种特殊高等教育类型的地位,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本科职业教育规律实行分类管理。

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教育观念比较落后:(1)很多地方本科高校英语教育并没有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施教,还处于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表现机会不多,口语得不到锻炼,使得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学生难以适应实际环境对他们英语能力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没有将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不能够突出综合职业能力教育的培养,从而导致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2)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将英语重心放在英语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通过试卷来衡量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优的依据和参考,这导致很多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英语词汇和复杂的语法技巧学习,忽略了对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即使掌握了大量的英语知识却难以表达出来,减弱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极大地挫伤了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达到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课程设置并不科学:从课程内容设置来说,传统的英语教育着重于英语的基本词汇以及语法的训练和培养,这样的内容显然是不够合理的。经济环境迅速变化,对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原来大部分以传统语法知识以及基础词汇、 发音内容篇幅不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很多地方本科高校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资源或是缺乏这方面教学的教师,这无疑给地方本科高校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对原来的课程设置进行修改,合理的安排课程。

三、提高大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对策

1.依托行业背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精心打造地方本科高校专业特色,坚持“面向市场,突出优势”和“提升传统专业,优化整体结构”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思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地方特色。地方本科高校以行业为依托,为特定行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使学生不仅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有较强的英语实用能力,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求。

2.以专业为依托,以需求分析为手段,促进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后续课程学习的多样化,提高大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在现代社会,国际间信息交流和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技的发展给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大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外,更多的是要提高各种语言使用技能。地方本科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的专业优势,依托行业背景,为大学生打造“英语 + 专业”的学习新模式,设法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引入到各专业学科教学和学习中,将语言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实现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语言技能,在语言技能培养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今后深造、投身社会实践工作的扎实基础。

3.“后大学英语时代”学术英语、英语后续课学习研究。学术英语是为满足专业学习需求服务的语言教学,而普通英语是单纯打基础的语言教学。学术英语学习指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有学术语境特点的英语学习,是“把重点放在学术环境中某一特定群体的交流需求和行为上而进行的学习, 是基于对某一学科认知、社会和语言等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学习”。“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学术英语、英语后续课共享资源的开发,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出版物等各种媒介收集整理,并且编辑处理各级各类各种教学素材,包括文本、音频、 视频、图片、动画以及演示程序。

4.转变教学观念。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彻底从“教以应考”转向“教以致用”;将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转化为“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制定学习任务,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设计者、指导者、协作者和监测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部署学习任务,给学生答疑解难,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对学生的任务完成结果进行评价。

5.科学合理安排语言能力测试。语言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教学必然要有测试,语言测试的任务是为了正确评价语言能力。一定要设计科学、合理,对语言教学能够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能对教学现状提供相对客观的描述,为教学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供教师分析,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题型设计上,应适当增加直接考核英语应用能力的构成性作答题题型,包括交际文化方面的实用性知识,减少选择性作答题题型,使测试能更直接地与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相联,从而更好地检验和促进学生英语实用交际能力的提高。

地方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与实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有完善的英语结构来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他们的英语实用能力,至此走出学校之后能够自信地处理交际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根据存在的问题切实从各个环节加以改进,认真做好英语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以及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能够掌握英语的各项实用技能。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交际工具,成为成功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这对于英语教师来讲是最具现实意义和探索价值的研究课题。对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教学分析,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途径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高校本科学生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教育者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的优秀代表,是促进学校学生工作顺利而有效地运行的重要力量,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也是代表同学利益的忠实服务者。近几年,新建本科高校无论在学科专业,还是在学生人数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新建本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客观问题,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素质扎实、工作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提高新建本科高校学生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

一、新形势下教育者应该明确高校学生干部担负的职责

学生干部的职责,从传统的意义上说,是学校领导和学生工作部门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教学管理诸方面的协助者。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无论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几乎所有问题的最终落脚点都在学生身上。学生干部的作用有时是辅导员和教师无法替代的。

二、教育者应帮助学生干部定好位

1. 加强思想教育。

以学生党支部、团校和校园文化活动等为载体对学生干部进行正面教育。如可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在学习中,注意结合实际,重在运用和学“活”,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生干部观。一是树立亲民爱民的公仆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任何学生干部的称号不是“一劳永逸”的荣誉,更不能可以成为区别于其他同学甚至是凌驾于其他同学的一种符号。二是树立“干部先行一步,干部多干一些,干部要有所作为”的思想。学生干部首先要把自己理解为一名学生,而后才是干部。作为学生的中心任务,依然要广泛地猎取先进的文化知识,在这方面,学生干部显然要“先行一步”,成为同学中的排头兵。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

2. 加强制度建设。

教育者要给学生干部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和成长空间,这是高校学生干部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客观外部条件。这个客观外部条件应由多方面的因素组成,但制度建设是其中的关键。这可以避免在选拔或使用学生干部中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可以避免在一些细节问题上重复浪费时间。其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组织机构”“学生干部设置”“学生干部条件”“推选与竟聘”以及“干部培养”几方面。

三、新形势下教育者在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中应转变的观念

1. 学生干部职能要从活动主体向服务主体转变。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片面认为举办活动越多,活动影响力越大,就越代表某个学生会、班委会是成功的。把开展活动变成了评价学生干部的衡量标准。这种“重活动,轻服务,轻维权”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近似“功利”或“政绩”的错误观念。它无法使学生干部做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

2. 教育者对学生干部要放开使用,但不能让学生干部充当自己的“替身”。

教师特别是在第一线的辅导员,每天都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做,不可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助手作用。教育者对学生干部要给予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学生干部毕竟还是学生,他们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在分配学生干部任务的过程中,应该指导他们如何做,并不时地亲自进行检查和督促,而不是撒手不管。这既有利于学生干部的成长,又有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

3. 教育者要及时关心和帮助学生干部,但不能成为其“保姆”。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干部在完成普通同学所必须完成的学习和工作外,还要完成干部岗位任务,这会占去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甚至有时会因工作不当或成绩不理想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责难。因此,学生干部需要承受的压力是比较大的。教师要多理解和关心他们,教他们工作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合理科学地安排时间。但不能因此而不放心他们,干涉太多,应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庞春阳.基于实证调查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2]万战争,白林驰.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1).

[3]王泰鹏,阎艳.准确把握学生特点培养新时期良才[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0).

[4]冯军,孙媛媛.高校辅导员如何打造高效率学生干部团队[J].文教资料,2009(25).

高校本科学生 篇9

1 职业技能的架构条件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企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动态化, 在新的条件下, 企业边界更是表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 对雇员素质的要求是能胜任岗位特别是核心岗位或关键岗位的需要。在新形势下, 架构什么样的职业技能才能使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中取得优势并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

1.1 经济发展及资源的区位差异化

经济发展的资源区位差异, 不可能要求高校培养的职业技能都是相同的, 其培养只能是求同存异, 才能体现一个专业、一所学校的特色。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 针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要求, 兼顾职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架构职业技能。

1.2 物流技术的变革

物流技术一般是指与物流创新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 可以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 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 此外, 还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划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 物流技术中综合了许多现代技术, 如GIS (地理信息系统) 、GPS (全球定位系统) 、EDI (电子数据交换) 、Bar Code (条码) 等。物流技术的推陈出新, 架构职业技能应考虑终身的学习能力。

1.3 企业组织的网络化和扁平化

企业组织的网络化使得多部门、多群体之间的边界是“可渗透的”或“半渗透的”, 组织的活动是以团队作为职能单位并跨越专业职能, 并可获得横向的、纵向的信息, 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并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保持更良好的关系;而企业组织的扁平化使得企业管理层次减少, 管理幅度增加, 为应对市场的变化, 需要企业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 并将一定的决策权和解决问题的权力授权给较低层次的员工。架构职业技能需考虑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经营范围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经营范围的多元化, 在突出企业核心能力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 兼顾各项活动的多样化, 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 其目的在于降低各项活动的费用、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经营范围的全球化, 其员工将来自不同的国家, 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经营范围的全球化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和降低办公成本。文化的多样性、成本管理、经营运作等要求架构职业技能应考虑语言、人际交往、业务和理财等综合知识能力。

2 职业技能的架构

2.1 基本技能

2.1.1 理解能力

找出、理解和解释文件 (包括手册、图表和计划) 中的信息, 然后来执行任务;通过决定中心思想或必要信息, 识别相关的细节、事实、说明;推断出一些未知的术语, 判断报告、建议的精确性、合适性和可行性。

2.1.2 文字表达能力

完整精确地记录信息;创作函、信、指导意见、手册、报告、建议、图表, 将合适的语言、风格、组织和形式运用于物流企业文化等能力。

2.1.3 数学应用能力

完成基本的计算;使用最基本的数字概念, 比如在物流规划、物流设计和物流成本管理中的整体数字和比例;从许多数学方法 (运筹学) 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数据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构造逻辑解释;理解事情的几率, 并对事情作出预测等能力。

2.1.4 听的能力

能听到、注意、解释并对口头信息和其他如与目标相符合的体态语言作出回应、支持等能力。

2.1.5 口头表达能力

参与谈话、讨论和小组陈述, 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

2.1.6 计算机应用能力

运用计算机基础原理, 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进行物流技术的改进和改革的能力。

2.1.7 交际能力

在新的或目前的团队环境下能适应环境变化、友善地和礼貌地与他人相处;在熟悉的或不熟悉的情景中让他人接纳自己, 与他们保持友好关系;当环境需要的时候作出合适反应;对他人所说的和所做的保持兴趣。

2.2 专业技能

(1) 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身的能力, 以新的方式组合观点和信息, 识别问题的可能原因, 创造性地设计方法去更好、更快地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2) 决策能力。对物流规划方案、物流成本管理方案以及其他投资方案, 能详细说明目标和约束条件, 产生多个备选项, 考虑风险, 评价和选择最好选项的能力。

(3) 学习能力。运用学习方法, 学习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4) 灵活应变能力。应对环境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严酷的竞争, 如物流作业的多样化, 要求选择灵活的方法 (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 满足员工、客户和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各样的需要。

(5) 物流人力资源的审查、考核、培训、调研、评聘、奖惩、晋升、辞退等层面组织管理能力。

(6) 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及公关能力。

(7) 高瞻远瞩的战略管理能力;善于观察、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微观有序的管理能力;严谨务实、果断、坚定的指挥能力;客观公正、无私无畏的监督与控制能力。

(8) 熟悉现代物流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包括物流运输的计划与调度技术、物流仓库机械的自动操作技术、现代物流加工技术、现代物流包装技术、现代物流搬运与装卸技术、现代物流配送计划与调度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物品标识技术 (如条形码技术等) 、物品实时跟踪技术、GPS技术、GIS技术、EDI技术、码头机械工具操作技术, 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现代自动化物流管理工具。

(9) 具备物流财务管理的相关能力。

(10) 具备物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的相关能力。

(11) 具有物流规划、物流项目策划、物流工具设计、物流评价等相关能力。

2.3 个人品质

个人品质主要表现在责任心、自尊、自我管理能力和正直与诚实方面。

2.3.1 责任心

对工作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很大的努力并持之以恒。通过努力工作, 设立标准, 注意细节, 出色地完成任务, 即使被委任不愉快的任务时仍能表现出很高的集中度。在处理和完成任务时表现出高标准的参与度, 做到准时、热情、充满活力和乐观进取。

2.3.2 自尊

谦虚谨慎、自信自尊, 相信自我价值, 保持一种自我积极肯定的观念;阐明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知道自己的情感能力和需要, 并知道如何表达它们。

2.3.3 自我管理

客观评价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根据组织目标设立个人目标;通过目标实现来激励自己;展示自我控制能力, 作出非情感的和非防御性的反馈;要求自己严格、自律性强,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遇事冷静沉着。

2.3.4 正直、诚实和诚信

重诺守信, 能够被信任, 当面临作出决策或者展示与通常的个人或社会价值观相悖的行为时, 能获得认可。

2.3.5 努力工作, 积极奉献

立足岗位, 恪尽职守;不怕苦, 不怕累;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积极为企业谋利益作贡献。

3 职业技能培养的路径

3.1 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技能培养的定位。该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地方物流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性、理论性要求, 又不同于高职院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技术技能的操作性要求, 它介乎二者之间, 不是培养技术工人, 而是培养有技能、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3.2 架构融合“理论+技能+素质拓展”适应地方物流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素养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坚持以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地方物流经济发展为目标, 紧密结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以及物流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制订架构符合专业基本属性、贴近社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方案, 即二平台+培养方向模块+技能及素质能力拓展模块。

3.2.1 突出“基本技能培养”架构的“学科平台”课程

该平台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管理学等, 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及管理能力。

3.2.2 突出“物流专业性”架构的“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 考虑物流的共性, 以物流流程为基点架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采购与供应商、运输、仓储、配送与供应链管理, 体现职业技能中的求同特点。

3.2.3 突出“服务地方物流经济发展”架构的“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

由于物流作业的实际流程与实际的物的特性, 针对不同的物, 其作业流程有自己的不同的特性, 如内地物流主要为配送、商贸和仓储, 沿海主要为港口和国际物流等, 因此在物流专业属性的基础上架构“模块式培养方向”, 体现了职业技能存异的特点。

3.2.4 突出“职业技能个性化”架构的“方向能力拓展模块”课程

由于物流管理学生的心理素质、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化, 学生就业的观念、意识等需求也具有个性化, 设计“方向能力拓展模块”课程, 学生可根据前期积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未来择业取向选择课程, 扩大知识面和职业技能理论, 以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如针对决策能力的培养开设项目评估课程、针对物流成本管理开设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等。

3.2.5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强调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相关实务与技能的培养, 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发展, 在时间上保证实践教学时数 (剔除专业实习、劳动、见习) 不低于总教学学时的20%, 通过校内实训室的课程实训和情境教学, 从训练量上保证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 (物流规划、物流作业设计、物流成本控制和投资决策等) 和创新能力。

3.3 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 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

知识的快速更新、现代物流技术的推广, 必然要求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通过搭建“物流协会”、“物流论坛”和“百家论坛”等平台, 邀请全国大学生物流规划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物流师资格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CPA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成绩优胜的学生, 将其如何学习包括学习的目标确定、系统学习的时间安排等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 以便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如何自主学习, 从而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 研讨最新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 敏锐地把握现代物流学科的前沿, 创造学习氛围, 打造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平台, 打造老师带着学生搞科研的平台。

3.4 以全国大学生各类比赛为契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创新能力是一种勇于摒弃旧事物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环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未来职业途径的多元化以及物流企业管理的“高绩效”运作, 要求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更好、更快地解决市场问题和工作的灵活性。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包括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 看, 创新能力可以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训练出来。地方高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规划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计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5 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 即:需求方式上, 企业需要懂得物流管理和现代物流技术的人才, 学生需要就业、继续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 学校需要良好的育人和科研基地;供给方式上, 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提供顶岗实习的场所、就业岗位以及教师所需的横向科研课题, 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技术服务和后备人才;办学方式上, 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企业与地方高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教学方式上,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法, 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双赢模式,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为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应用能力、物流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奠定物质基础, 如参加地方政府物流规划、行业物流规划等, 增加工作经验, 为未来择业奠定基础;同时, 通过校企合作, 地方高校和学生可以发现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勇于创新和提高自我。

3.6 建立社会职业技能与校内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机制, 营造职业技能培养氛围

企业“双证书” (毕业证和资格证) 聘用人才方式, 给地方高校职业技能培养鉴定提供了契机。目前, 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四 (六) 级英语过级考试, 使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英语水平普遍提高 (基本技能) ;同时, 地方高校还应与所在地劳动、商务、财政等部门密切联系, 针对相应的专业技术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 (物流成本管理) 、报关证 (国际物流) 、CPA考试、初中级物流师、初级人力资源师等。实践证明, 通过社会职业技能鉴定, 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加技能鉴定考试的学生提高了相应的技能水平。

除了社会职业技能鉴定外, 还应建立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制。校内职业技能鉴定不同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 主要针对课程实训 (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20%) 考核和评定专业技术技能, 验证所开设的实训项目的掌握的效果。课程实训项目一般分为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性三类, 综合性实训项目验证将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强调的是动手能力, 鉴定标准应侧重于技术操作的规范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训项目强调的是在老师已有的科研项目上所作的实训, 鉴定标准应侧重于创新能力, 突出创意、创新的内容 (学生主要是检验其技术创新能力) 。

摘要:如何培养能够胜任地方物流企业管理岗位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职业技能架构的条件及职业技能内容的分析, 提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定位应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职业技能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高校本科学生 篇10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系统因素分析

1、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根据系统的调查分析和文献资料研究, 本文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自身的现状有绝对的联系, 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文明程度不高。许多招聘企业反映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文明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如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礼貌, 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缺乏自律, 不懂得尊重他人, 缺乏公德意识, 不讲诚信, 缺少反思精神等。企业用人的关键是:大学生不仅要有知识, 还要会做事, 更重要的是会做人。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 是大学生做人的基本条件, 也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2)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许多大学毕业生都倾向于选择发达城市找工作, 首选到外资企业或者规模大的国有企业就业。

(3) 大学生应用能力与企业实际要求之间存在断层, 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现阶段人才市场上, 一方面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稀缺;另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难, 这种矛盾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生产出的“产品”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造成“积压”。

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系统因素分析

如图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模型”所示, 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本身的素质, 高校的培养模式及企业的人才需求三个方面, 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构成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该模型处于系统的增强回路之中, 一个良性的系统状态是“高校依据社会、企业的需要定位自身的培养模式, 并以此模式培养在校大学生, 大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实践最终顺利就业, 为企业为社会建设发挥个人优势, 并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获得自我成就感”, 这个系统是一个完全动态的系统, 社会、企业、高校、大学生都是开放的组织, 彼此交换信息, 动态的调整自身以适应其它部分的变化。

二、缓和就业矛盾的根本办法在于创新高校培养模式

许多文章和杂志都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归咎于国家扩大大学招生的政策, 而这仅仅是抓住了问题的表面, 而没有分析深层次的原因。

根据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以看出要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的根本途径在于:改变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模式, 使大学生的教育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要保持一致。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长期的社会调研, 本文认为高校要改变学生的培养模式, 其主要的创新之处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理念的重新定位

现阶段在人才市场上,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就在于:高校旨在培养理论型人才,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教学都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 而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 但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要能够熟练的应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即具备实践能力, 两者之间存在差距。

本文认为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色将本校学生的培养方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 所以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组织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学生的培养模式。

2、培养方式的创新

为了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采用多种培养方式, 采用“3+1”, 即学校学习3年, 再到企业实习学习1年, 在校学习的科目内容由校方与企业方商讨研究给出, 目的是培养特定企业需求的人才;还可采用“2+2”的培养方式。另外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 利用多个平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培养内容的创新

第一, 课程体系的再造。现阶段许多高校课程设置共性强, 没有针对性, 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差异性、多样性要求。高校应开展调研, 对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并依据调查结果确立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成。

第二, 实行模块式的教学。将整个大学学习内容归纳分块, 形成多个教学模块, 目的在于全方位的规范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初步认为可以将大学生教学分成“基础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实践能力拓展模块;文明养成教育模块;职业道德教育模块”等教学模块, 并对各个模块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模块内部组成课程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 合理地进行教学排序, 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

第三, 综合使用多种授课方法。以“一课多人”, “一人多课”的授课方式为突破口, 根据课程的特点, 合理、科学地组织课程教学。

4、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高校教师资源的持续投资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养新机制重点在于:推动教师自身发展和自我提升, 投资教师资本, 这也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而实际情况是如图2高校“成长上限”环路模型及图3高校“舍本逐末”环路模型所示: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成长上限, 而主要问题在于高校面对不断扩大的招生, 投资的重点放在宿舍、教学楼、实验设备等硬件上, 而忽视了对于教师能力提升方面的投资, 软件资源长期匮乏就导致了教学任务的繁重和教学效果的低下。结果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力不足, 市场竞争力低下, 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断层。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高校应该合理分配软硬件投资资金, 促进高校资源的良性增长, 通过多种方式, 如持续业务培训, 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政府等组织的研究课题, 提高高校教师的效能, 建立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最终目的在于以推动教师的发展来带动大学生教育要素的改善。

在可以预测的未来几十年, 公共教育事业将面临空前的挑战, 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关系到高校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关键。让我们感到庆幸的是, 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 并就此进行探索研究,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高校存在的使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实践的过程中, 充分的考虑社会的需要是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研究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课题, 培养模式需要依据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及其他重要的因素进行调整和不断的完善。高校只有正确的对大学生培养进行定位, 才能良性的为社会、为国家、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人才, 从而也从本质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摘要:本文尝试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去探索造成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困境的原因, 通过对就业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 本文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其关键在于改变现阶段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 通过创新期望找出一个能破除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企业人才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潘世墨等.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模式及配套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 厦门大学.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高校本科学生 篇11

关键词:基础英语;学思结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3年度重点课题《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基础英语教学中学生学思结合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张凤;课题编号:WYZD13043。

学习究其根源就是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毋庸置疑。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思结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早在2010年3月8日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曾说过:“关于素质教育,我非常重视提倡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也提到“注重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从而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及学习方法至关重要。然而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更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思结合能力的培养历来忽视。基础英语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现状堪忧。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导致的学思脱离正是其症结所在。

在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中,能做到学思结合的学生寥寥无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凡是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有利于实现学思结合,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对于学生学思结合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要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入手。在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教学环境资源,把学思结合原则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做到备课中有思考,课堂上有落实,课程后有追踪。

在基础英语课堂上,教师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要重视赏识学生个体,让学生随时随地“动”起来,鼓励学生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所有课程内容,不盲从,敢质疑。比如在基础英语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Say Yes这一课的教学中,课文内容很贴近日常生活,教师要首先鼓励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呈现出来,将篇章学习立体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很多学生将主题理解为对丈夫与妻子等人与人关系、黑人与白人等种族与种族的共融问题的探讨。无论学生的答案如何,教师要坚持只补充、引导、总结,但不要说此对彼错。对文章反映出的种族主义者及潜在种族主义者的存在不要指责,启发学生自我探究,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黑人将如何的问题。这样产生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对或错的结论给予,从而完成教学中对学生学思结合的训练。

在基础英语课堂之外,教师应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所学课程内容为依托,适时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的新方法。教师要深化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把学生的课外实践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并在考试中增加考核学生思维能力的命题,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比如在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The Man in the Water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对文章中所提及的1982年美国空难的相关内容的了解,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两三分钟内完成介绍,对个人及小组表现打分并计入学科平时总评成绩。同时,教师要结合目前灾害频发、人祸多现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面前,我们该如何抉择。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话题内容,如小悦悦事件、“医保”大叔串红、东北大婶与外国小伙纠纷等,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愿,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着眼于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其重组所获得的信息,从而建构出新的经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及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Quick Fix Society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章所论及的美国成为寻求速成的社会的原因学习和分析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许学生所思天马行空,比如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现状、比如祖辈与我们生活节奏的差异、比如在这样的社会中的诉求与应对、比如宅男宅女、比如速配婚姻等等,无论学生的思维多么不着边际,教师要始终以鼓励和赏识的态度对待,要引导学生将学习信息重组,找到最贴近文章主旨的内容,并以此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教学的内容,达到学习与思考的完美结合。

在基础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实践环节中,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且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将有效学习与理性思考融合起来,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实现学生学思结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学思结合不仅对基础英语等英语主干课程内容学习有重要作用,更对其整体英语语言学习及自身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达成既定学习目标的同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并最终实现学生终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Brown, H.D.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车林花.A Study on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College 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D].江西师范大学, 2007

[3]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4]王虹.注重学思结合,实现语法复习课的有效与高效[J].考试周刊,2011

高校本科学生 篇12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 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 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看重的一项指标,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但现状是大部分毕业生缺乏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 我校本科生开设计算机课程按专业不同设置不同, 计算机基础 (C语言) 、计算机基础 (VB语言) 和计算机基础 (VFP数据库) 。课程分一学年完成, 第一学期教材为张福炎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数据教程》和《计算机操作office》, 主要涉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组成、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数据库和OFFICE操作部分。第二学期为程序设计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编程基本思想。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等级考试证书, 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 应用于毕业论文排版、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工作岗位的计算机能力需求。因此, 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容忽视。

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 采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 让学生把学到说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促进学生就业, 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以致用, 比如通过论文排版的练习, 体现word的相关功能。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项目, 让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提高就业能力。

在培养实施安排上, 一是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培养;二是加强学生的硬件知识和硬件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文字排版、表格和图形制作、文稿制作的能力;四是加强Internet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五是加强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意识;六是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培养, 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为了提高实践培养质量, 必须加强实践培养环节。以项目驱动为导向, 实现个性化培养。

因此制定培养思路如下:

1、设计任务。教师在每堂课讲授之前, 挑选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培养应用能力的任务, 比如word学习, 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完成毕业生论文排版任务。

2、分解任务, 形成项目。根据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安排, 要将设计好的任务分成独立的阶段性项目。这样可以逐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毕业论文排版可以分解为:论文形成、字体段落、格式刷使用、图文混排、分页分节、页面布局等等。

3、严格考核, 规范操作。在实践操作部分, 要求每一个学生按时完成, 鼓励学生创新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性。学生在动手过程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采取进行模底调查方法, 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依据。列举出计算机基础知识, 如办公软件WORD的文字排版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POWERPOINT的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使用等, 了解学生熟悉的部分, 主要了解学生使用计算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根据学生调查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对入学新生, 先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摸底考试, 然后再根据结果对学生分层次培养。把基础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直接进行更高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把基础差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基础的计算机能力提升, 比如熟练的键盘输入, 简单的word排版、excel表格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及上网搜索能力培养。这种分层次的培养方法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也更有主动性和目的性, 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总之,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方式, 让学生提前感受计算机应用的方方面面,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营造师生共同交流, 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福炎,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 (第6版)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上一篇:GPS差分基站下一篇:大学生寝室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