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下的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论文(精选3篇)
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下的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论文 篇1
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下的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论文
论文摘要:结合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探索如何通过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针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专业定位、设备配置、实验项目规划及日常管理等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列举了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方面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提出解决的方案。
论文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室;自主创新;过程跟踪;结果评价
高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1]开放性实验室是实验室建设的一种全新模式,虽然在设备使用、日常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高校创新型、开拓性人才培养方面能发挥比普通实验室更加突出的作用。本文结合安徽省池州学院“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对实验室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显现出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效果以及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一、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开放性实验室在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及教师的日常科研方面较普通实验室更能够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学生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方面提供很好的外部平台
以安徽省池州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刚升格不久的本科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工作刚刚起步。在理工科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一般占课程总课时的30%~50%,且实验项目基本为与理论教学同步的验证性实验,教师在实验课开始前布置任务,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种模式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直观化,起到有效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但是对一些对课程感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他们希望实验室能提供更多的实验项目、实验时间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思路。开放性实验室的设置为这部分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2.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科研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功能,工科科研工作都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设计思想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实验数据必须通过实验获取。很多实验并不是一台电脑和几个软件就能实现的,需要很多大型的、专业的设备,而且需要大量的、不受约束的实验时间。普通实验室的运作模式可以提供科研所需的专业设备,但在实验时间上可能无法满足实验者的需求。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为教师日常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在实验条件和实验时间的选择上拥有更大的机动性。
3.能够充分发挥专业验仪器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地方性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着实验设备投入不足与设备自身利用率低的矛盾。由于设备的专业针对性比较强,除了在教学计划安排的实验课中使用之外,其余时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设备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正是由于设备不具有“通用性”,因此不同方向的课程需要采购不同的设备,而购置完成之后又只能在特定的课程教学中加以使用,设备很多时候不是“用坏了”,而是“放坏了”,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专业设备的使用效率,在完成配合课堂教学的实验任务外,为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自主创新实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开放性实验室作为实验室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下面就以“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开放型实验室为例,列举出影响实验室正常运作的主要因素。
1.实验室功能定位
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即首先要细化实验室服务的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方向,而不能是像“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这种宽泛的概念;然后对实验室可以满足哪些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要求,可进行哪些方面的拓展类训练,可支撑哪些创新型、应用型实验等进行论证,形成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报告;最后制订设备配置计划,要遵循优先满足基础性实验教学,再为自主创新型实验预留出足够空间的原则,合理采购实验设备。
2.实验室持续投入问题
这是保证开放性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关键,实验室的投入包括设备的投入和实验专业人才的投入。实验设备中基础性仪器投入是一次性的,只需进行日常的维护维修即可,但实验耗材部分则要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及时不断补充,随着实验室服务年限的延长,这种投入会持续增大,如综合布线实验中的RJ45水晶头、短距离的网线等都属于不可重复利用的原材料,需要定时采购补充。实验专业人才的投入也是实验室投入的重要环节,实验员需具备实验室管理的基本技能,如掌握仪器的基本特性、操作方法、故障诊断排查手段等,这就要求实验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定期派出培训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实验项目的确定
这是保证开放性实验室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益的核心问题。实验的作用在于验证设计思想的正确性,或是发现数据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实验项目可以明确现有的仪器设备能够完成哪些类的实验,单个的设备可以实现怎样的.功能。实验室公示出可以完成的实验项目,当实验者有了构思和计划之后就可以预约所需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最优的项目设置可以使得现有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实验者潜在的创造力。实验项目要根据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和现有设备配置来确定,并随着课程的理论突破和设备的升级而不断进行更新,对于像“计算机网络工程”这样的学科更是这样,新的理论观点在不断涌现,实际应用的领域在不断延伸,实验教学必须紧跟理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现实生产生活。
4.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这是实验室能够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相对于普通实验室,由于要在课余时间对师生开放,而且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的人可能在进行不同的实验项目,使用不同的实验仪器,因此在日常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的常规制度,如实验登记制度、实验安全规范、实验仪器使用规范、实验员工作规范等需要照常建立,并严格执行。对于开放性实验室还必须额外制订一些制度,如实验预约制度、设备申请与归还制度、实验过程指导与过程监控制度等。制度、规范的完善和有力执行是保障开放性实验室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给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1.采用任务驱动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
要发挥开放性实验室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而要实现这一点仅依靠学生自身的兴趣是远不够的,教学系部和教师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迫使学生进入实验室,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要求在某一段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相应的结果,常见的譬如毕业设计、科技竞赛、兴趣小组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实验工作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分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结合本科生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合理设计层次型的实验项目,并据此配置设备仪器
实验项目的层次化设置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弥补课堂实践教学时间有限、对实验过程掌握不熟悉的不足;另一方面,为那些学有余力且有创新设计思想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如网络工程课程,在本科阶段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通信线路连接、IP地址及路由配置、简单的组网等即可,但对于教师的科研工作或是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希望通过实验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实验室需要提供创新型实验开展的支撑,如复杂拓扑结构网络的组建、网络安全与共享等方面的实验功能等。
3.强化对实验过程的跟踪指导和实验结果的评价
学生在实验中会出现过程阻塞或是不正确的操作,需要授课教师或是实验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任务,提升实验的自信心以及减少对仪器不必要的伤害。过程指导的作用不言而喻,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实际动手能力都存在差别,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耐心地进行指导。实验评价也是实践性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对学生是否顺利完成实验、实验中存在哪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综合点评,使得学生对完成实验的情况有整体了解。
4.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在素质拓展、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
进一步强化开放性实验室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投入,教学系部负责实验室的宏观管理、人员设置、设备申请与报修等,实验室本身仅负责日常的维护与运转,这样责权分明,更有利于实验室的管理。开放性实验室制度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健全的各种登记制度。登记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对设备的登记和对人的登记。对设备的登记如当前使用登记、库存登记、故障登记、保修维修登记、报废登记等;对人的登记则包含实验者相关情况登记、实验过程登记等。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网络预约制度,让实验者能够非常方便地查询到实验室的当前占用情况、设备被使用及库存情况以及实验指导安排情况等,实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灵活选择开展实验的时机。
四、结束语
开放性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运作的一种新模式,虽然在管理上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但可以为高校教学更好地联系实际生产生活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综合素质的提升搭建了有益的平台。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层次化设置实验项目,做好实验环节的过程跟踪、实验结果的评价,增强实验专业人员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健全和完善实验室运行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让开放性实验室真正成为高校教师、学生科研、创新的主阵地。
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下的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论文 篇2
一、“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的区别
“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的区别主要在于“应用”和“研究”两个词。在许多人看来, “应用”和“研究”是水火不容的, 应用等同于实践, 研究等同于理论, 其实非也。应用和研究暗含着两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 狭义的应用是适应需要, 以供使用, 偏向于实践的操作性, 是消极的适应。研究是钻研、探索, 偏向于实践的指导性, 是积极的创新。社会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应用必然需要研究, 研究必然走向应用, 二者水乳交融, 相互促进。所以, 笔者将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研究型”, 就是希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能够在强调应用性的基础上树立研究创新的意识, 培养学生研究的理念和习惯, 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好地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最终实现培养合格的创新性实用型人才的目的。这种办学定位一方面有别于学术研究型大学, 更加注重与地区经济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的培养,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避免了“一刀切”的精英式教育。另一方面, 这种定位也更加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素养, 为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提供了保证, 这也是“应用研究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的最大区别。
二、多角度看“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
(一)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即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过去, 受“精英”教育理念的支配, 高等教育把高深知识作为着眼点和目标归依, 普遍偏向于重视理论型人才的“学术型”教育, 而轻视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就是重视科学教育而轻视技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技术研究, 从而造成我国“学术型”人才的相对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现象。近年来,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势, 趋同性的“研究型”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大一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对于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来说, 因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质量观的影响, 培养的学生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学生就业面临着强大的压力。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应重新确立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知识质量观为能力质量观, 培养学生个性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 但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和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应该相同的。这也正是大多数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从“学术研究型”办学定位修改为“应用型”的原因所在。
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应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 许多人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当前职业教育也开始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职业教育的基本宗旨就是培养一些能够到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那么地方性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之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有不同, 在办学定位上又该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人才应该具有更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应该具有更强的独立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应该具有研究创新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我们称这种人才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 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等任务。所谓“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高专培养的“社会实用型人才”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具有更加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创新意识, 能够更加自如地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利用创新的思维意识解决问题, 能够引领企业发展而不是简单地适应企业的发展, 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打个比方, 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机械工程系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像参加了几个月培训的建筑工人那样使用挖掘机, 在出现故障的时候, 还要利用学习过的机械学理论知识, 加以分析解决, 能够从根本上创新性地使用挖掘机。所以, 笔者认为,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较单纯的“应用型”更适合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
(二) 从学校发展角度看“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一所高校, 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从事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 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来确定, 这是指导学校发展与办学模式定位的基础。最近10多年, 在我国广泛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 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多由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升格而组建, 本科办学历史不长, “原始资本”积淀较少, 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质量不高, 科研实力不强, 学科建设刚刚起步, 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不高。这种自身条件的先天不足, 决定了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不能复制那些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思路, 必须另谋出路, 重新明确办学方向。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 一般都形成了地方特有的产业结构、特色文化, 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特色更是学校发展的沃土和特色之源。所以, 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地方企业的发展是“鱼水关系”, 必须植根地方又服务地方。将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为“应用研究型”, 不论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地方企业的需求来看都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 “鱼儿的生存离不开水”。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企业的支持, 所以, 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 培养企业实用的创新性实用型人才是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的立校之本, 是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的生命线。以我校为例,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 自2004年从专科升格为本科高校以来, 就开始探索学校的办学定位, 结合学校处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中心的区域优势, 一直坚持“贴近地方、服务社会”的理念。在近几年的发展中, 我校全方位开展与企业的合作, 深入企业调研, 了解企业需求, 努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校先后与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常熟市瑞特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创美工艺 (常熟) 有限公司、常熟市常宏机械电子有限公司等60多家公司共建教学实习基地, 就业率连年上升, 其中2007届毕业生最终就业率为97.65%, 协议就业率在全省本科高校排名第七, 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另一方面, “鱼儿的存在能够给水带来生机与活力”。将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为“应用研究型本科高校”也是当今社会企业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逐渐被高科技产业代替, 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所以仅仅经过简单技能培训的技术工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而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培养的具有扎实学科基础的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香饽饽”。创新性实用型人才的引进会使企业的技术更新加快, 给企业带来无尽的活力, 这正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所渴望的。如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开发电子多臂、电子机提花的过程中遇到了关键部件电磁铁、电磁阀的制造难题, 仅依靠公司自己的力量较难完成开发任务, 如果对外采购, 将面临国外厂商的垄断和漫天要价, 而国产的在技术性能方面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该公司与我校开展了课题合作后, 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使电磁阀、电磁铁的技术瓶颈取得了突破, 最终能自主生产出技术性能优、稳定性好、性价比合理的产品, 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实现“应用研究型”本科高校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 理论基础教学仍然不能忽视。
本科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对于学生能否掌握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更应该认真分析各专业的学科体系和发展现状, 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既能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符合学科当前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另外,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尤为重要, 启发式教学比一味的讲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二) 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应加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践活动,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协作等方式,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仅满足于学会操作技能。
(三)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和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要积极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育运行机制, 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重视校企联合, 签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 使产学研基地成为学生实习实训、学校应用科技研究和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这些措施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研究创新氛围, 也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有利于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循环。
(四) 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
在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践教学环节占有较大的比重, 实验室建设、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则一般都处在学校各项事业建设发展阶段,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办学经费相对困难, 要提高教学质量, 确保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途径的实现, 这些高校就必须多渠道地筹集资金, 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
(五) 加强“质量工程”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2007]1号文件实施的“质量工程”, 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这对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是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要抓住机会, 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要树立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理念, 加强自身建设,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既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结构, 还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当然, 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途径很多,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道玉.中国高校功能定位刻不容缓[J].高教探索, 2007, (01) .
[2]夏跃平.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区域经济[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05) .
[3]卢宁, 陈雪梅, 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 2007, (1) .
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下的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论文 篇3
所谓应用型本科重点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是实现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开放式实验室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的四有新人,但现在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上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增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式实验室建设能够解决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进而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
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自助创新能力
在开放式实验室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够自主的安排试验内容,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内容,这样就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建设开放式实验室的核心意义之一。
3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团队意识
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实验、自我安排实验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我管理意识。在开放实验室中学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同时开放式实验室提供的实验环境还有助于学生树立实验信心和学习效率,进而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水平。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专业实验室设备更新慢,科研成果共享程度低。现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室由于权限的限制,在设施设备的更新和维护过程中因为经费来源不足或者没有经费支持使得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处于初始或者停滞的状态。这样严重阻碍了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尽管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都很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高效使用,不断通过建立机制和平台,促进校内外资源的开放共享。但校际之间的这种结合实验室仪器设备与优质资源的区域性共享平台,仍处于萌芽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另外部分应用型高校对于仪器设备也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造成设备的共享率和利用率不高。再加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资源相对比较封闭,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是专业实验室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开放实验室管理要素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目标,这些要素之间依据一定的关系形成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即通过一系列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开放实验的对象,实现开放实验室管理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还很不完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放实验室管理缺乏评价和激励机制;二是开放实验室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三是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不健全;四是管理理念落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专业实验室的利用和管理都面临着各自为政或者依托专门的实验管理中心进行管理的局面,这是因为大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都从属于各个系、各个专业教研室,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也就必然从属于某一课程造成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忽略相关专业的渗透,必然会在实施过程中或者是后期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再加上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限制,设备和资源的浪费现象更加严重。
第三是专业实验室队伍建设意识淡薄。应用型本科开放实验室建设不但需要专业的设备环境同时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师资队伍。分散的实验室建制导致了实验室规模过小、功能单一,所设置专业和学科的实验教学能力封闭性较强,实验教学涉及知识面单一,缺少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造成了缺乏跨专业学习的机会与条件,无法适应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实验室相互独立,导致实验内容只是围绕所在院系教研室专业课程的开设来设置,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开放实验室建设的现实情况中,高校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师资进行调动,一是根据专业方向;二是根据课程安排,这样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实验室建设和指导的专业性,不利于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三 有效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实验室的途径
首先需要完善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同时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在专业的实验环境下稳定教学秩序,在专业的指导下促进教学改革同时提升和促进实验室的资源共享。专业实验室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共同参与开展生产服务,以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和实力为目标,实现统一管理。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学校要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建立校级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大类基础课平台和电力生产知识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使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更趋合理,体现教学内容的现时性、先进性和针对性。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要针对学生实际,建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指导成为辅助教学,同时专业实验教学应与本学科的专业特点、技术发展方向紧密衔接,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应该在实验教学上得以充分体现。
其次是培养专业的实验室教学队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有一定理论基础,并且爱岗敬业,具有创业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的实验队伍,是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关键。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越的环境条件是建设高校专业开放实验室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综合业务能力强、思想健康的实验教学队伍更是体现实验室水平的硬性指标。学校应该构建实验教学人员业务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使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手段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稳定实验教师队伍,促使队伍结构合理化。重视业务能力的综合发展,形成完善的业务培训体系。
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成才与发展,那就是高校的另一重要主体——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掌握和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当今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面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这一特殊群体,高素质教师有了更明确的定义:既要有比较宽广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需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它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只有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双师化”教育。因为拥有双重身份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先决条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面对高等教育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边缘学科的发展,我们需要的专业实验教学人员要具备综合业务能力,能顾全大局,统筹规划,使实验室运转井然有序。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应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第三是合理配置实验室资源,高度实现资源共享。在实验室开放内容、管理方式以及服务对象上进行开放之外,还需要在时间和模式上进行开放。实现管理模式的开放,就需要对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开放。开放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不是简单的时间和内容开放,还需要对实验人员提供开放式的服务,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随时对学生、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人员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实验的效果,充分体现实验室的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室资源包含了人才资源、仪器设备资源及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等三个重要方面。人才资源是专业实验室发展的动力,仪器设备资源及硬件设施是专业实验室发展的基础,软件管理是专业实验室有序化、高效率运行的保障。实验室内容上的开放,这就需要在继承原来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先进设备和管理体制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内容。
同时学校方面还需要不断优化实验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制定灵活的实验方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各方面因素来设置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专业性质来安排时间。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实验室,就需要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其服务对象不能只是针对学生和老师,同时还可以面向学校所有人员以及社会人员,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使用实验室资源,拓宽服务范围和服务渠道,能够更好的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维霞.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放实验室建设探析[J].物流技术,2014(3):491-493.
[2]谢惠波,杨艳,陈丽,等.论开放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78-181.
【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下的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论文】推荐阅读:
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论文11-06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07-02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08-30
应用型本科高校10-22
高等应用型本科高校05-15
应用型本科建设工程09-29
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的应用论文07-24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07-12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