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2024-07-12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通用12篇)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1

1 地方本科院校为什么要转型?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从这一角度而言, 科技的发展及行业技术不断进步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本科发展的根本动力[1]。

人才的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那么培养的人才就是不合格“产品”。据有关数据显示, 2013年地方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5.4%, 低于重点本科的75.5%和高职高专的78.1%。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 依次为“985”高校、高职院校、“211”大学、独立学院、科研院所、地方普通高校。以上数据表明, 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 有专家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差, 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

2月26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9月9日, 湖北省11所本科高校正式获省教育厅批准, 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

再则, 与中央部委所属大学相比, 或与“985”、“211”重点大学相比, 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环境不利, 在人、财、物等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在重点学科、博硕士学位点、重点实验室、质量教育工程项目、优质师资和生源等方面根本无法与其展开竞争, 而且不平等格局, 还呈现扩大趋势[2]。因此, 无论是政策支持, 还是自身条件受限, 或是人才培养本身存在瑕疵等都决定了地方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趋势。

2 转型对地方院校有何优势

在招生上, 试点高校可自主制定招生考试与选拔录取方案, 可分类制定面向不同生源的招生办法和录取标准。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招收中高职学校优秀学生并逐步扩大比例;支持试点高校适度扩大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

支持试点高校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开展“3+2” (指3年高职、2年高校) 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试点, 免试招收经省教育厅认定的省级以上技术、技能大赛获奖学生;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探索建立“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试点高校在不改变学校原有公办性质的前提下, 可实行混合所有制的联合办学。试点高校二级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公办民助 (或公立民办) 改革。行业特点明显的高校, 可以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建教育集团;专业门类较多的高校, 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或专业集群。此外, 试点高校将获得自行设置专业、聘请师资、一定范围内招生自主权等办学自主权。

3 转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地方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中最大阻力在于教师的观念。地方高校的教师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在很多地方高校教师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 他们往往把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挂钩, 这样就会认为教师的等级降低了。以前是以学术为主, 现在要转型成职业教育, 对于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而言职业教育不是自己的强项, 个人的优势无处施展。这样在教学中起至关重要地位的教师不仅在转型中没有起到引领作用, 反而或多或少阻碍了转型的发展。

转型中重要环节是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问题。本科院校往往以学术为主, 对教师技能培养有所欠缺。并且在很多本科院校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师是分开的, 实践课时只占理论课时的几分之一。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即使做了实验, 也很可能不知道这与哪门课程有关, 为什么要做这实验, 仅仅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从而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上不如重点院校或者研究生, 在实践动手能力上又不如高职学生。这也是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连续几年低于高职或其他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原因。因此,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转型的关键。只有教师自己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学生才能把理论融汇到实践中, 既能真正理解理论知识, 又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设置作为转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本科的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很多课程理论性太强, 甚至是研究生开设的课程, 也会出现在一些本科院校中, 还有些课程适合重点本科院校的但并不一定适应作为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应该做出适当调整;二是, 传统的本科课程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协调, 有头重脚轻的嫌疑, 作为应用型本科应增加实践比例, 理实一体不仅是高职院校的观念, 也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方向;三是, 与课程配套的实验设备应进行改革, 这是一项大工程。

4 小结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中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但同时也伴随有诸多机遇。作为教师要正确看待转型问题, 积极参与转型, 转变观念。对于转型院校要正确引导, 克服困难, 并制定合理转型方案, 让转型软着陆。

摘要: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势在必行。就地方本科院校为什么要转型, 转型对地方院校有何优势, 转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转型

参考文献

[1]李玉静.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 34 (25) :1.

[2]蔡袁强, 戴海东, 翁之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以温州大学为研究对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1) :96-101.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2

样转型

2014年05月15日 07:52来源:人民日报董洪亮

[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 大 中 小]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其突破口就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部分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紧迫性毋庸置疑,转型的共识已初步形成,那么,转型之路该怎么走?

示范引领,试点先行

37所院校和部分省市率先试水

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2013年初已经启动,教育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转型采取“示范引领,试点先行”方法,教育部首批确定37所院校作为试点,今后3—5年完成试点工作,省级政府负责制定各自的具体改革进程。

2013年6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35所高校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这35所院校均为2000年以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还有200多所高校申请加入,正在等待审查。10多所教育部所属高校包括“985”“211”高校,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联盟的工作。这一联盟正在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新机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正在筹划与欧洲技术大学联盟进行合作。

各地不甘落后,积极探索,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河南省、山东省分别安排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项经费2亿元、1亿元。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说,重庆市政府今年4月11日组建由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市属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6所院校进入教育部首批试点院校行列,目前有4所通过转型评审,2所被延迟通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从今年开始,高校招生在基本稳定规模的前提下,本科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重点支持转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高校和专业。除招生计划外,她还表示,要在高校专业设置、财政投入等方面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倾斜。

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正在加快高校设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设置标准,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

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教育部建议省级政府对招生存量计划进行调整,用于扩大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强的专业招生规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

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学校能否教给学生真才实学,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前途和幸福生活?能否发挥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中心作用?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把握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路径。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转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

坐落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学校与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49个本科专业中80%以上是应用技术型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制作作品,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学校“进口旺”“出口畅”,2013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者达103%,就业率高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平均数近8个百分点。“方向对了,还怕路远吗?”校长介晓磊自信地说。黄淮学院的探索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下旬,学校与驻马店市政府共同承办了“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一所大学是由专业、学科组成的,专业群决定了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型学校多数坐落于地市级城市,率先转型的院校紧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了诸如土建、创意、物流、电动车制造等专业,使得地方政府感到离开这些院校“有所失”,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和考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说,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并且得到他们的认可。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生源主要有4类,即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针对生源状况,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可以更加灵活些。国际经验表明,学制可以是3年,也可以是4年,甚至1年或者2年。

韩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焕吉恩教授说,在与造船业、汽车行业等世界著名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学制既有1年、2年的,也有3年、4年的。他说,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共与365个企业有合作协议。

据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欧洲专家介绍,欧洲有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为3年。

据介绍,欧洲的应用技术类大学与实践的结合极为紧密,其教学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必须有实习学期,学生在企业里写毕业论文,其中包括模拟商业游

戏、案例分析,有校外考察与参观企业、双元制学位等课程。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学都是小班进行的,因此学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指导。

师资对于院校的转型发展是关键因素,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转型院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行业人才,同时把现有教师送出去培训,还可以聘任兼职教师,但是,兼职者必须是实质性的签了合同的来上课的教师。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为了培养工程教育的师资,学校新来的教师前3年必须在企业实践。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 地方高校 实践教学 教学理念

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上很多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我国的台湾省等早已开始进行相关的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为应用性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开展不同于传统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

一、地方高校是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基地

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首先形成了一类本科层次以上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性高等教育,随之产生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它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需求的角度出发,我国有必要大力开展不同于传统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显然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地方高校将成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力军。

首先,当前我国由地方政府管理的普通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0%以上,他们的走向、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一方面,面对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的全面建设,他们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建设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历史任务而言,占普通高校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在这一体系中的科学定位与基本发展战略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

其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学院明显属于本科层次的“弱势”高校。在高等教育面临大众化阶段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是地方学院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竞争中,地方高等教育必须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办学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发展空间。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急增,为其发展应用型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最后,大多是地方高校主要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面对当今应用型人才是社会所需的现状,这些地方高校更应该抓住契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教育的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总之,只有占我国高校大部分的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学院,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拓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才能为其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并更大限度地满足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其与学科性本科教育不同的特点,其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等必须进行改革调整。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然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够发达,地方学院的高等教育本来就不完善,现在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其而言更是一个新的挑战,这种教育根本没有现成的模式。不同的学校需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所在区域对人才的需求特点,选择适合本校的培养目标、计划、方案和途径等。我们认为当前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首先是教学理念的转型问题,主要是强化实践教学还未形成一致普遍的理念。

虽然当前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高校中大部分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化实践教学重要性仍旧缺乏更深层系的认识,还比较偏重理论基础教学。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旧短缺和落后。

如多媒体教学设施短缺,不能满足教学环境的需要,实训模拟场地限制学生更多的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机会,现有的刻板教材不利于学生对实际生产操作认识和理解等。

(三)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目前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多还是简单按照单纯的学科门类来进行专业建设和设置,这与其就业取向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背离。同时,尽管在当前的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课时已有较大提高,但很多实践课时仅停留在“名义实习”,且实际上学生真正亲自参与、或动手的学时仍然不足。同时大量与实际应用联系很少的公共课和理论课占居了较大的学时比重。这都与实践教学不相符。

(四)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还较欠缺。

当前教师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实训的总体上比重不高,而且引进的大量年轻教师都是教学型和研究型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很难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此外,还有教学评价机制等与教学相关的多个环节还是照搬普通本科教育的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较多。

三、发展中主要问题的一点建议

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还有多方面工作需进行改革调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学校在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其改革方案也不同。作者就目前总体情况中需改革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等,并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我国我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投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改变现有的教材特点,编著图文并茂,便于理解实际的教材,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应用性教学模式。同时应适度拓宽专业领域,逐步实现文理渗透、方向交叉、突出素质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强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大型企业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改变仅到企业参观实习、影响企业实际生产的现状。新型合作关系中,学校可以定期以实习生的名义派学生到企业参与基本生产的实际操作和产品的宣传销售,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企业学到实际操作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实习生可以为企业创造生产效益,为企业产品宣传,企业不必再额外聘请宣传销售人员,从而达到校企共益的效果。

(四)聘请实际经验丰富的学者或工程师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或开设讲座,使学生多了解实际生产,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此外,还需要对教师队伍及相关机制在教育过程中逐步进行改革调整,实时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出具有较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俞裕喜.培养高层次文秘专业人才的思考[J].人才开发,2003,(1).

[2]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科学出版社, 2006:1-30.

[3]胡毓智.应用型本科教育:地方多科性本科学院的发展空间[J].宜春学院学报,2004,26(3):77-80.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4

关键词: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

一、办学理念科学定位的过程

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的科学定位, 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 在充分认识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 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指导, 科学的把握信息技术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根据自身具备的教育资源, 以组合最佳化和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缕清办学思路, 制定科学办学指导思想的过程。

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的定位, 不是单一的角色和位置定位, 而是要通过有机结合办学理念创新和办学实践创新, 既需要总结办学经验, 又需要反思办学教训, 深刻认识时代发展的趋势, 以及在时代发展特征下, 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规律的转变趋势, 进而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根据自身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自身发展的特征, 充分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才能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理念。在科学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 发展的目标, 培养人才的方向, 培养人才的目标。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相比, 其不可避免的存在新建性和地方性, 受区域限制、品牌限制、教育资源限制, 与社会各界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形成矛盾, 但“应用型”特色的提出, 恰当弥补了这一空缺, 为该类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的科学定位指明了方向。

二、办学理念科学定位的意义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高等院校开展教学实践的指导, 在科学办学理念的指引下, 有益于高等院校明确定位将来要开展什么样的教学, 怎样开展好的教学, 以及开展教学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办学理想。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就是要以充分利用富有特色的本土教育资源为基础, 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科学的办学理念不仅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而且在新建地方院校实施具体教学活动中, 能够有效发挥监督指导作用。从新建院校成立之初到实施教学, 再到培养的合格人才走出校门, 每一个环节都深刻的渗透着科学的办学理念, 由此可见, 办学理念对高校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当前办学理念存在的问题

(一) 对“地方性”认识不准确

“地方性”是新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一个重要特色, 高校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地方意识, 以为地方服务为宗旨。其一, 对地名认识不准确, 由于地方高校对“地方”认识不准确, 导致服务范围不准确。例如, 某些位处于地方的高校, 由于受省级教育部门的直接管辖, 因而冠名省级地名。其二, 对生源认识不准确, 地方院校本应该立足于提高本地学生的升学率, 但由于某些认识的偏差, 导致有些人误以为国内的学校就应该面向全国招生。

(二) 对“应用型”认识不统一

“应用型”是新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第二大特色, 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专业和实践的对接上。在此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其一, 专业与行业对接, 即一个学科专业的开设总是立足于为一个专门的行业服务, 有益于毕业生完成学业后, 直接到该行业领域就业, 但一个行业需要的人才通常是源自于多个专业的, 这种观点无形中加重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负担。

其二, 专业与职业对接, 即一个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直接与社会上某个职业的工作者对接, 也就是说该专业培养的就是某个职业的工作者。这种观点突出了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性特点, 但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教育方法对全面人才的培养形成障碍。

其三, 专业与岗位对接, 即该学科专业培养的人才专门针对某个岗位, 由于岗位涵盖的范围过于宽泛, 对专业设置造成巨大的难度。综上所述, 由于对“应用型”认识的不统一, 导致高校培养思路混乱。

(三) 缺乏对自身的认识

由于受扩招风气的影响, 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把办学的重点放在扩大学校规模, 提升学校档次上, 当机遇与挑战并存时, 高校由于缺乏对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资源的充分认识, 在无视办学理念的情况下, 盲目行动, 结果导致自身优势得不到发挥, 还使原本短缺的教育资源在盲目竞争中严重损耗。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某些高校只看了机遇, 却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导致办学理念产生偏差。

四、办学理念科学定位的原则

(一) 实事求是原则

在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制定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首先, 必须认真的审视自身, 准确把握自身办学的优质和不足之处。其次, 要科学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为应对市场的需求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在科学判断这两部分内容的基础之上, 才能给自身做准确定位。

(二) 发展性原则

高校教育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教育, 它具有引导人才发展方向的作用。高校办学理念的发展性原则, 要求高校必须站在较一般人高一层次的位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前景, 学科融合趋势的基础之上, 科学预测未来人才需求的趋势, 科学把握人才流向的线索,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 使之对高校的教学发展产生督促和引导作用。

(三) 特色性原则

办学特色是指该学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特征和富于个性的特点,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突出特色就是“地方”和“应用型”, 办学理念定位要始终围绕这两个基本点, 这两大要素既是办学理念定位的出发点, 也是办学宗旨的归宿。以特色倡导教学, 对于应对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校竞争意识扩大化的当下, 办学特色将产生品牌效应, 是高校的办学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办学理念中有机融入特色元素, 能够有效达到加强高校竞争力的效果。

(四) 广开言路原则

高校的发展关乎到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发展, 高效的发展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为高校的良好发展出言献计。在新建地方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定位过程中, 要广泛发动广大教职工人员, 使之充分参与讨论活动, 以此凝结人心, 集思广益, 凝集集体的智慧为办学理念的科学定位出谋划策。另外, 还可以邀请资深专家参与定位探讨, 为高校的发展凝聚最广泛的力量。

(五) 服务地方原则

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人才, 人才的发展对经济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反过来,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对该地区教育发展形成推力, 因此, 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教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建, 必须着眼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这就要求高校在成立之初, 就要通过认真调查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并有效结合当地教育资源, 科学定位办学理念, 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 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承担起为当地企业发展输送人才的任务, 建立学企联合的合作模式, 使高校办学理念与当地经济发展、高校教育发展良好互动, 以此开辟经济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攀升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韦宗发.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52:147-149.

[2]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 2011.

[3]刘国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8, 05:441-445.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5

摘要:本文以新组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第二课堂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自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疫情调查,人们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开始对水资源进行过滤处理和消毒处理,自此出现了环境工程的雏形。环境工程学是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等过程中形成的,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新建本科院校贵州理工学院招收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适应贵州省生态文明国家试验区的人才需求,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目标要有特色

当前,国内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等类别;尤其是在贵州,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只有贵州大学及其明德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安顺学院和贵州理工学院五所,要想培养出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既要考虑本专业的共性特征,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鉴于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可能也没必要和国内一流的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结合我校的发展定位,以“全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为发展契机,我校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用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具有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我们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我们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1)生态文明素养;

(2)环境伦理修养;

(3)团队协作能力;

(4)踏实肯干的态度;

(5)团队协作能力;

(6)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7)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体系优化

按照目前的就业情况看,未来几年内,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贵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单位从事与环境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研,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企事业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原则。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必须优化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体系[2,3],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必修课程之外,从大三开始,按照岗位对应课程,分为咨询类、监测类、治理类三大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就业岗位分模块选修课程。各模块开设的课程以及就业去向见表1。

3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直接走向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有待加强,教师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将来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我校环工系应该把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设重点,在人才引进和招聘中,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把具有工程经历的人才作为重点考虑引进对象,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每年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环保部、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等单位3个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的同时,寻求科研合作的契机,也可以丰富教学案例;此外,教师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重点,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实现由“让我学”转为“我要学”的模式转变。只有这样,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社会活动能力才会提高,同时也为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利用好第二课堂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建议将下列活动纳入第二课堂[4]:校园环境监测、校园室内环境污染物监测、校园生活污水监测、校园周边河湖水质监测、校园环境噪声监测等;参加大学生环保组织、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知识宣传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环境论坛,以及生态调查、流域污染调查、校园环保意识调查、校园内垃圾收运路线调查及其优化方案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一方面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尚处于建设初期,要想在国内众多的同类院校以及省内五所院校中有所见地,要想受到第一届毕业生的欢迎,就必须注重培养特色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第二课堂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为地方输送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宏,李进,于晓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5):59-61.

[2]李大军,邓玉华.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文汇,(2):52-53.

[3]李元高,严滨,曾孟祥,傅海燕.基于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8):67-68.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战略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11-02

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是地市以调整、合并、扩展或“专升本”等方式形成的,具有地方特性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它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地方化、多样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环境在不断变化,加之自身所固有的劣势,使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 地方本科院校内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1.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从在相关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宏观环境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行业供求等微观环境加以阐述。

(1)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一是政治、法律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政局稳定,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和谐团结。这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实行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改革政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而且,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规范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虽然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但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我国政府只能以全世界1%的教育经费支撑占世界15%的教育人口,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不到4%,与教育发达甚至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这种国家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作为公共事业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随着加入WTO后,有关教育服务承诺的兑现,将使我国教育的开放程度加大,这既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是经济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正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随意支配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执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使我国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和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准备用于教育的支出占10%,这极大地促进了教育需求。这种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教育事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经济基础。

三是社会文化环境。我国是人口大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而且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所占比重较大,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达到20年内的最高点,达到1.24亿人。从2008年至2020年的10年内,规模将有所下降,2020年适龄人口为8200万人。因此,就社会人口环境来讲,消费者市场还很大,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较广阔,而且,我国有优良的“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加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快速增加,这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四是技术环境。高等院校是培育高科技人才的发源地,科技人才又是科学技术革新的源泉,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教育与科技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许多高新技术还需从外国引进,高新技术产品还需从国外进口,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还很欠缺。导致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的基础设施设备,管理理念、模式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又反过来影响着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内技术环境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以科研为主的高等院校的发展。

(2) 微观环境分析。

迈克尔·波特提出影响一个行业的竞争态势有五种力量,即产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竞争、潜在加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原材料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我们可以借鉴这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结合高等教育事业本身的一些特点,对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微观环境加以分析。若将高等院校比作一家企业的话,那么“学生”这个关键要素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双重角色。一个方面,学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成为高等院校的消费者;另一个方面,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校的最终“产品”,而这个“产品”是否受到消费者——用人单位的欢迎,要看“产品”的质量如何——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那么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某高校的“产品”越受欢迎,选择某高校的消费者(即生源)就越好,生源好,就越易获得基础知识优秀的学生,从而更易生产出“高质量”的“成品”,获得高的“销售率”(就业率)。

目前,由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还在逐年增加,大众化高等教育政策还在不断深化,作为高校的原材料——生源,在近些年内应该(事实证明)是充裕的,也就是说,原材料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对地方高校的威胁不大。但是,招生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毕业生供给量增加而毕业生需求量滞后,导致就业矛盾突出。据统计2003、2004、2005年这三年分别有60万、80万、100万毕业生当年就业困难。这意味着高校“产品”的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强,这会给地方院校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地方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地方院校决策者们的首要课题。

地方院校作为一个地区唯一或少数几个高等学府之一。由于地区区域差异,各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差异等使现有的地方院校之间竞争比较缓和,但随着民间资本进高等教育,全国已形成了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较佳、资金雄厚、质量良好的民办本科院校。由于它们具有较多的办学自主权和灵活的办学机制,而且在地理位置、教学条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会加剧高等本科院校之间的竞争。

虽然教育产业的资金投入需求量大,但由于我国潜在消费者众多,教育需求量大,加之相应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吸引了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基金等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而且,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看,私立、民办高校将会是我国高等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会给公办地方院校带来实实在在的冲击,因此,这种潜在进入威胁很大。

2.内部战略条件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与大城市重点院校相比,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区域优势。大多数院校分布在各地市级城市,常常成为该区域内唯一的高等院校,因此,在该区域内是高学历、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密集地,是科教兴市的龙头和核心,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保障。同时与各级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易受到地方政府的重点扶持。另外,地级城市的物价指数一般相对大城市要低得多,这使地方本科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学习生活开支带来明显的成本优势,而且地级城市的土地资源相对宽裕,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优势。

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以前的专科学校独立或合并重升格而来的,因此有一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较丰富的经验。

三是资源配置薄弱。由于地方本科院校难以得到中央和省大量的经费支持,而地方经济实力较差,经济支持能力有限,因此,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相对短缺,导致教学资源配置薄弱。

四是区域劣势。由于地方城市在信息、交通、经济等方面与大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导致地方本科院校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总体师资水平不高,毕业生质量不高。加之本科办学历史不长,社会知名度不高,生源和就业的辐射能力有限,生源知识基础整体相对较弱。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办学自主性、灵活性不高,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还受制于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选择

通过上述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机会大于威胁,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很大,地方院校的发展空间广阔。但由于自身的内部条件——区域性限制因素较强,教学资源配置薄弱的劣势,会影响地方院校的持续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审时度势,调整战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抓住利好的市场机会,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重新战略定位。应用型强调的是动手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经济建设实践中去,完成理论指导实践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其培养特点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地方区域性,应立足地方实践需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类型、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等方面重新定位。类型上应以教学型为主,科研为辅定位;层次上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少量技术型研究生为辅的定位。学科专业上应大力发展面对区域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办成区域内多科性院校。服务面上应侧重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线提供服务。

2.注重学生质量,促进学校品牌建设,总体上稳步发展。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配置薄弱,师资力量不强,总体上不能盲目贪大求快,应根据自身实力,突出重点稳步增长。毕业生质量是直接影响学校声誉的主要因素,学校声誉的好坏,又影响着生源的质量。因此,在招生过程中,应对知识基础优秀学生给予政策支持,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质量、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提高就业率,增强知名度。

3.追求办学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战略主要有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根据教育事业的特点,就目前情况,高等院校已很难再降低教育成本。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只有结合本地区域特色,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本科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特色可体现在: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具有本高校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构成。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等。制度文化是指高等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等院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学习、资源整合、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所形成的富有个性化的,能为现在和将来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并取得发展主动的整体整合能力。这种整合能力除了包括学术能力、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人力资源等核心的硬件竞争因素外,更重要是对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核心战略等无形的软件竞争因素的整合。而对无形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小在本质上决定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只有优秀的文化理念,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才能促进学术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吸引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最终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从物质、制度、精神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方华,吕巍.战略管理[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丁鸿雁.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环境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3.潘懋元,林莉.20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前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3)

4.石少华,隋月英等.地区学院发展对策探讨[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5.李莉,程昌华等.地方高校新时期发展战略初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永州 425100)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7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优势。多数院校已具有一定的大众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它们面向生产一线, 面向地方办学, 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办学道路。但由于本科办学时间很短, 教育资源相当短缺, 面对大量现实性、区域性、发展性问题, 尤其是在本科教育质量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 办学时间短, 定位不准, 缺乏底蕴, 没有特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但一些高等院校不善于结合自身实际,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没有科学的定位, 导致办学模式趋同, 特色不鲜明。具体体现在, 一些由多院校合并而成的地方本科院校升格后, 缺乏统一的认识, 不能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所拥有的办学资源、办学实力及生源层次出发, 理性地思考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而是以综合研究型院校作为参照物, 照搬他们的办学模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等, 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例如, 在学科定位逐步向多科综合性大学靠拢;在办学层次上追求办高层次研究生教育, 努力升格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二) 师资实力偏弱、结构不合理, 教育质量面临严重挑战。

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数量上的达标, 但真正拥有符合院校发展目标, 结构合理, 有实践经验, 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还需要时日。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在办学层次、校名更换等方面已经升本了, 但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结构等软实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 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仍不突出。

一些学校仍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 在办学上仍沿用之前传统的做法, 被人称为“扩大了的专科”。从办学条件来看, 这类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科研经费紧张、教学设备不足、教学图书资料缺乏等问题。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意义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 基于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的需求, 很多高校纷纷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就是基于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 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数字化整合, 构成统一的用户、资源管理和集中的权限控制, 实现资源共享, 深化数据应用, 创建创新型教育、学习、研究的环境, 提升办学水平, 提高办学效益, 从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合理规划数字校园, 理性的分析和认真的决策, 建设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的数字校园网, 可以帮助此类院校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一) 数字校园建设可以促进院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统一观念。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对学校现有管理机制造成冲击, 给传统管理手段带来变革, 需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研究。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 使原属于不同部门, 不同校区的人员, 统一目标, 认清学校发展的方向。通过基于“系统思维”的“整体性”考虑, 使分离的部门利益整合到学校发展的同一目标。

(二) 教育是一种服务, 学生是享受这种服务的主体,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一目标。

数字校园是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在教学上促进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结合数字校园项目开发, 引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 培养教师队伍, 提高实践水平, 构建真正适合学校发展的软件环境。一线的教师队伍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短板, 他们的参与, 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发教育资源, 使项目开发与学生学习相结合, 以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相关的教学资源。伴随着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 学生对教育拥有更多选择权, 学生可通过网络汲取先进大学优秀的教育资源。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学是以网络为教学支撑环境, 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合理的网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数字校园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节约成本, 提升管理水平。

构建与实际运用相配套的基础数据平台, 对于日常应用中的学生信息、教师人事信息、教学科研成果备案、后勤账目管理、固定资产维护、校园安保、图书管理、水电控制等方面, 成熟的数字校园建设可以减少重复性劳动, 降低学生负担, 提升用户的数字化行为与习惯, 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四) 数字校园建设可改变传统教学资源 (如图书、学籍等) 的存储、传递以及服务形式, 进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经费基本来源于所在地地方政府, 而对于财政相对紧张的地方政府, 无力支出大量资金用于高校的科研和硬件投资, 往往依靠高校自筹资金发展数字校园建设, 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图书馆, 虚拟实验室, 远程共享实验室, 远程教学, 高校联盟等形式, 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 尽量减少投资节约资金;同时数字校园的建设的副产品, 大规模覆盖的校园网系统, 高性能的服务器集群, 视频点播系统, 不仅方便师生的学习, 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收费, 实现反哺学校的建设, 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 数字校园建设为学校提供对外交流的窗口, 可以加强自身宣传、促进校际交流, 提高学校对外的影响力, 为学生的招录和就业提供平台。

数字校园建设提供的网站群, 微视频自媒体平台, 提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园地, 不仅用于自身宣传, 还能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引导协助学生拍摄有意义的媒体短片, 培养学生能力, 抢占宣传阵地。

(六) 数字校园建设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

学校是个小社会, 常规事务千丝万缕, 管理难度很大, 但数字平台的特点就在于集中控制和实时分析, 无需进入现场即可了解学校各个子系统的运转状况, 对长期大数据的分析, 可以反映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结语

总之,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系统设计、运维、管理异常复杂, 不仅仅是一个部门几个人就可解决的, 方案设计要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 必须统筹考虑。要首先建立基础数据平台, 同时基础数据平台要有极高的实用性, 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要优先建立教学资源平台,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搭建模块化的选修课体系, 用数字平台尽量弥补自身建设的短板。一卡通子系统以提高管理水平、方便师生工作生活、节约个人与单位日常支出为目的。校园网子系统以方便学生学习, 反哺学校建设为目的。外宣子系统, 以对外宣传和提高知名度为目的。管理子系统以辅助领导决策, 统计查询分析基础数据为目的, 服务于领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科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8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态势概述

(一)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工作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工作, 促进产学研合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高校密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工作和产学研合作现状。

从科技工作和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广度及合作绩效看,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工作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

1.科研项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科研活动不适应市场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搞科研更多地着眼于学术水平, 在科研选题上, 不是以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而是从文献和资料库里去找科研课题, 导致研究出的成果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目标和利益存在较大差异,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技工作考核与评价体系、职称评定制度、科技进步奖励制度中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 很多科研活动往往只停留在发表论文和获奖上, 并不强调将科研与产业、企业的实际相结合。

2.资金缺乏, 融资渠道不畅。产学研合作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没有强劲的支持和保障条件, 就难以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要经历由研制到成果和由制成品到形成产业两个阶段, 但多数高校由于资金缺乏, 融资渠道不畅, 导致许多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停留在小试或样机阶段, 科技成果商品化第二阶段无法顺利进行, 这种状况, 极大地损害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企业用于科技与开发的资金也很有限, 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

3.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水平亟待加强。纵观历年来的合作开发项目, 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关系方面的项目, 不少合作项目还局限为委托开发、技术咨询等简单方式, 能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不少项目行为短期化、形式化, 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或者有些项目在后续转让过程中无法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等。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的松散合作组织形式, 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 师资队伍整体科研能力尚显薄弱。

以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教师为例, 从职称结构来看, 高级职称占24.5%, 中级职称占64.7%, 初级职称占10.8%, 高级职称比例有待提高;从学历结构来看, 博士占6.9%, 硕士占68.6%, 本科占22.5%, 大专占2%, 和其它重点高校相比, 博士比例偏低;从年龄结构来看,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6.86%, 35~45岁的中年教师占29.41%, 年龄结构以青年教师为主。

(二) 教师来源单一, 缺乏实践锻炼,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兼职教师多数是作为学院专任教师的补充, 承担的是理论教学任务, 没有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实践、专业技能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课程指导方面的功能, 这种偏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进程。

(三) 对产学研合作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产学研合作渠道的畅通、产学研结合层次深入的主要问题。目前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不少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内容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真实实验实训环境和条件, 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少, 但很多是有名无实。从目前产学研合作项目来看, 在引进外来资金的同时, 校方未能给予配套的经费支持。

(四) 产学研合作中校企联合基础薄弱。

学校和企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系统, 在长远利益上二者具有一致性, 但就现实来讲企业是以效益为中心, 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 而教师科研的目的更多地是为发表文章, 重理论研究水平的突破, 轻实践应用价值的提高。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途径

(一) 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途径。

1.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与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员主要由高校专家、企业领导、政府官员组成。通过其它高校的专家给的意见,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企业领导, 促成实验室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通过政府官员牵线搭桥, 寻找产学研合作平台, 合作完成科技项目申报, 让部分学生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2.建立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机制, 引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要符合社会需求、符合企业需求。例如, 市场营销专业可以与医药企业或汽车协会联合培养医药方面的或汽车营销方面的专业营销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学习营销专业的课程外, 还要由医药企业或汽车企业的主管人员主讲一些专业课程。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 其优势能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3.实施“双证书”教育。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 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检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不仅可以拓宽产学研结合的渠道, 也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供了重要保障。坚持“双证书”制度, 鼓励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取得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外销员证书, 金融专业学生取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取得市场营销师证书、会计专业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专门安排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以提高其通过考试获取证书的几率。

4.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实训室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 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模拟操作训练主要在实训室内进行,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虚拟市场、虚拟商场、虚拟物流等, 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学、专业课程实习教学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真实市场背景的实习场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 专业负责人要与其保持密切联系, 积极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毕业 (论文) 设计中的作用, 鼓励各专业学生毕业 (论文) 设计要结合基地企业的生产实际来选题, 通过专业教师和基地企业技术骨干联合指导来完成学生毕业 (论文) 设计。

(二) 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途径。

1.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

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有计划地举办高层次的国内学术会议;建立以学术讨论班、学术沙龙、学术报告会为主要载体的学术交流制度, 形成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核心的学术研究群体;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本科生进入导师研究课题项目活动的机制, 把教师的科研活动与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2.建立强大的学术队伍。

建立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 协调和推进全校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 要内培外引一批具有产业实践工作背景的人才, 通过建立研究所, 形成产学研合作平台, 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在岗培训、派出进修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三者结合的方式, 大幅度提高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教师中的比例, 以提高现有学术队伍的学历结构;加大力度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 在2015年前后, 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人才, 形成具有相当实力的学术研究群体。

3.形成良好的学术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 为开展科技工作和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保障。鼓励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或理论研究, 建立产学研合作人员考核和工作量计算方法, 建立学院对各系产学研工作考核制度;建立支持科技工作和产学研合作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年终考核和其它评定时, 不断根据学校发展阶段来调整教学与科研的考核比例;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培训等服务, 使科研与社会需求更好更紧密地结合。

4.探索多样的合作形式。

第一, 全面介入。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组建教学单位或培训中心, 实现独立法人化运作, 从产权、管理、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合作。第二, 相互渗透。企业为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进行投资, 提供必要的实训设备。学校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提供职工培训、科研成果等。第三, 实行产教结合。企业和学校之间没有资产关系, 只是介入教学过程, 或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成立二级学院、或提供实训基地。第四, 学校整合各种资源, 成立产业 (项目) 研究中心, 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服务。

5.加强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投入。

产学研合作所需资金可分三个方面:人才引进资金、产学研合作资金、组织机构的运作资金 (包括实训基地、自办产业的投入资金)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 少搞单纯为教学服务、功能单一、流程简单、环境虚假的实训室, 校内实训实习资源要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

(三) 社会服务方面的合作途径。

1.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结合的工作体系。

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联系, 建立全面合作关系, 发挥双方优势, 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企业人才培养与交流等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

2.积极拓展产学研渠道。

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学术交流、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技术服务等经常性活动, 加强与各界技术专家和行业、企业的联系。产学研合作形式要力求多样化, 合作机制上讲求灵活性, 除了现有的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成果转让、人才合作等形式外, 还可与企业联合建设研发中心, 引导企业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等, 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 提倡教师科研选题面向生产实际。

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完善相关人事制度, 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样有助于我们更直接更有效地了解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帮助其解决, 从而使我们的科研选题更能面向生产实际, 从而改变以往从文献和资料库里去找科研选题, 改变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的局面。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工作和产学研合作的态势, 找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紧密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际的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 开创具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新局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彭旭.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9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体现着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是激发先进办学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如何通过专业建设,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高等教育功能,发挥在地方经济建设中作用的关键。因此,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地方本科院校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专业结构,不断强化专业建设,将对地方本科院校以及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专业建设的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的中定位,明确了其服务对象是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专业建设中,要在坚持学校办学定位基础上,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夯实专业基础,开拓专业面向,在注重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科交融,培育特色专业,并依据学校办学条件、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建设,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1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专业

对具有一定传统优势的老专业,在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一要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二要加大使用高新技术、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的发展,衍生出新兴学科,带动新专业的建设;三要在现有条件基础上,积极进行改革,一方面保持本专业的特色和优良传统,使基础学科专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另一方面积极调研,充实专业的结构和内涵,改造、归并或淘汰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对生源不足、就业形势差的专业通过逐步压缩招生计划,甚至停招,对规模过大的专业且市场出现饱和的专业,要控制招生规模。

2加强新办专业建设

除做好传统专业建设外,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积极申报和建设好新办专业:一要重点加强对新办专业的经费支持,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分年度规划,在新专业招生前,确保提前一年引进或完成培养必需的专业教师;二是要对新专业的人员编制、职称评聘指标、国内外进修、学术交流以及资料设备等方面给予倾斜,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解决新办专业的紧缺师资;三是重点投入资金改善新办专业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室建设;四是要加强新办专业教研、教材和课程建设,通过申报教研、教材、讲义、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鼓励新版专业教师做好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五要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监督检查,重点关注新办专业的建设工作,通过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随时掌握新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新专业的建设质量。

3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的“特色”至少应包括:课程特色、教学特色和人才特色,其中人才特色是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竞争力的进一步加强,各高校都加快了本科专业建设,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也应做好以下各方面工作:一是加快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根据专业和市场发展形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二是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即从专业发展实际入手,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三是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动力,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关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要善于打破常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四是加强教材建设,根据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在优先选用优秀教材基础上,鼓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编专业课程教材。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专业建设的内容

1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制定既符合社会对实用人才需求,又符合学校实际和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第一步。因此,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本科人才为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强化实践,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二是要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为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上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一要注意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科学有序的专业课程体系;二要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进一步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三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尽快将本学科领域新的、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四要加强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优秀教材。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专业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配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一针对传统老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资梯队的完备、师资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化,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为主要途径;二针对实验教学和工科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专业课教学,又能进行实验、实践指导;三对于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大引进、培养的力度,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和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

4注重实践教学改革

实验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实际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上,一要特别注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试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二要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三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即在不断满足基础实验教学基础上,不断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并按照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试验等模式改革实验室管理机制;四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大力开拓校内实践基地基础上,坚持基地教学功能与科研功能结合的原则,采取校企联合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建设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创造有利条件。

5完善以教学质量监控为核心的教学管理

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是与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分不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以及师资队伍与实践基地建设的落实等都需要有效的教学管理,因此,完善以教学质量监控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深化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一要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基础上构建适合本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制度、机构、人员上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实施;二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要在注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较为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基础上,通过各种政治和业务学习,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的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不断提高其在教学管理中的管理水平;三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避免工作随意化、人为化的重要措施,要使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教学管理活动有效开展,在管理中就要按制度办事,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员的积极性,凝聚学校各层次人员做好专业建设工作。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专业建设的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高等教育为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相应的发生了分化,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层次中较低层次的院校,主要目标不在于在学术领域内追求学术的卓越性,而在于在职业和社会经济需求领域内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因此,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要科学合理的制定本校专业建设规划,一要充分考虑学校办学层次与学校定位。学校办学层次反映了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问题,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规格。学校定位则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类型与办学方向,涉及学校的类型与学科结构。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从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看,以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实用性本科人才为主,同时,应考虑学校类型,有重点的做好专业规划;二要充分考虑学校原有学科与专业建设基础。学校专业建设是原有专业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强化专业建设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学科优势和原有专业基础,在不断强化原有专业,并努力形成专业特色基础上,创办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新兴专业;三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师资的专业结构和教学资源。师资和教学资源是专业建设的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和质量决定着学校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水平。因此,在进行专业规划,强化专业建设中,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尽可能科学的,合理的做好本校专业建设规划。

2强化专业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直接面对社会办学,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高校专业建设密切相关。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其主要职能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这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很抓专业建设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一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领导。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对专业的领导与重视程度关系着专业建设的速度与水平。因此,在专业建设上,一方面,学校要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建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专业建设实际,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制度,通过制度保障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二要充分发挥专业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主体应是学校内部各专业学院,专业学院主体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直接关系着专业建设的质量。因此,在专业建设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给专业学院从师资的引进、课程的开设、教学管理、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以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专业学院办学的积极性,让专业学院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三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做好专业建设的协调工作。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高校开办专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要求不同学科间的联合,但专业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多种力量的参与。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做好专业建设的协调工作,不仅有利于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充分使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评估

专业评估是了解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专业特色,进行专业调整的依据,是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评估,一要不断完善专业评估体系。首先要建立专业评估机构,成立校级专业评估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学科专业评估专家组;其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专业评估方案。专业评估方案是进行专业评估的标尺,专业评估方案是否科学,关系专业评估的效度与信度,并影响着整个专业评估的结果。因此,周密筹划,科学设计评估方案,是提高专业评估水平不可或缺的因素;再次要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制度。专业评估制度是进行专业评估的保障,其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建设水平,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制度是保证专业评估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二要规范专业评估过程。专业评估重在促进专业建设,不能流于形式。因此,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在进行校内专业评估过程中,要在坚持实事求是,以评促建原则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的严格按照评估指标和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对专业进行评估,让专业评估工作真正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作用,以切实提高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再上新水平;三要重视专业评估结果。专业评估结果是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关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投资,专业特色的形成,以及教学资源的使用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不能仅仅把专业评估作为专业等级评定或衡量专业学院优劣的材料,而应把专业评估结果作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形成专业特色,改进学校管理和各项工作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于义良,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0(2).

[2]刘亮元.提升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3]周洋,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教学规范管理[J].管理学刊,2010(2).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10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本科专业目录, 将建筑工程专业拓宽为土木工程专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制定了指导性文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2009年教育部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并将该计划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计划纲要》。在新形势下, 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决定, 对原有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标准进行改革, 把统一的专业标准划分为两类, 即研究型和应用型, 并分别制定两类标准的规范。

全国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360多所, 这些年来, 各土木院校都在对“大土木”方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 各校的办学思想、定位不同, 因而人才培养层次及模式也应该不一样。第一, 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第二, 不同类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在单位规模 (大、中、小) 、单位性质 (设计、施工、管理) 、岗位层次 (总工、主任工程师、工程师) 等方面有所不同。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 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 应用能力突出, 综合素质良好, 具有适应行业和地方需求的特色。因此, 构建以企业需要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方向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进一步明确。在学校转型和发展过程中,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影响, 在行为上自觉不自觉地向传统本科“看齐”;在人才培养上, 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到位, 难以从根本上与“学术型人才区分开来”。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 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 应用能力突出, 综合素质良好, 具有适应行业和地方需求的特色。因此,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核心内容定位需要进一步修正, 建议提法:培养基础扎实, 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 服务地方的功能需进一步强化。不足之处:合作教育的平台不够厚实, 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偏少, 合作机制单一, 合作内容不够丰富, 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原因分析:一方面,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 吸引企事业单位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科研基础较差, 科研能力较弱, 加之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影响, 直接走向社会的机会不多, 难以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认识不高, 主动性不强, 对接不及时, 加上条件限制, 难以完全按企业的规格和要求培养人才。另一方面, 由于体制、政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企事业单位对合作培养人才缺乏应有的认识, 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国家对企业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没有硬性的政策规定, 加上本地大型企业不多, 一些企业对合作育人的成本比较“计较”, 对专业选择比较“功利”, 合作培养的责任和意识都不强。改进方向:a.进一步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和协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 进一步争取政府、企业对学校的支持, 形成合力;b.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及时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与管理, 调整专业结构, 优化培养方案,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c.完善合作机制, 优化合作平台, 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 整合各方资源, 开展生产实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交流及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 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建立科学的合作教育新模式。3) 实践性教育环节难以真正落实到位。a.由于高校扩招, 我校原来土木工程专业每年招生在40人~50人, 现在每年招生达到240人左右, 要安排这么多的顶岗实习岗位实在困难;b.由于与企业的联系不够密切, 企业不愿也没有义务提供实习和见习场所, 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c.管理不到位, 普遍见习变成了参观, 生产实习变成了见习, 课程设计抄袭严重, 急于找工作, 毕业设计时间无法保证。实践的缺位, 土木工程的教育也就没有灵魂, 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解决方案:开发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培养建筑企业需要的能从事工程建设的组织、经营、管理与技术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对照国家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估价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大纲, 也可以看出这些工程建设的职业资格都要求是知识结合型、人才复合型。4) 缺少“双师型”教师, 教师队伍非工程化趋势严重。目前, 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系、科技成果奖励体系等, 多以研究型的人才为目标, 以文章数量为标准, 这种纯科学的导向扼杀了工科特色。“双师型”教师不多, 具有行业背景和工程背景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的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只占专任教师的10%。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 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改进方向:一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促使教师下企业锻炼,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研发, 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等,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从企业精心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任务, 改善实践教学队伍结构。

3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思路

1)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作为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2) 按照研究型、应用型两种类型区分土木工程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 同时也要注意和专科层次的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相区别;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但切忌把建筑技工的培养模式硬绑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应用型人才主要来自教学型大学, 毕业生能胜任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 培养基础扎实, 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3) 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版块。特别注重专业选修课的设计, 扩大专业选修课的选课空间, 满足市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选修课的需要。培养方案体现如下特色:第一, 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第二, 强化计算机教学与应用软件训练, 计算机教学与应用软件训练四年不断线;第三, 课程设置基本覆盖国家相关注册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第四, 课程组的设置具有地方特色, 充分利用我系的学科优势设置课程组。4) 本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创新点。创新之处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国家土木工程资格相对接,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培养基础扎实, 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具有创新意识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4 结语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1985年开办建筑工程专科专业以来, 已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 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条件,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办学经验。修订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符合学校定位, 通过招生、就业、社会调查的信息反馈, 较好地突显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摘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了其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向, 突出“应用型”培养目标, 实践证明, 市场需要与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衔接较好, 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何若全.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 2010 (1) :14-15.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11

【关键词】应用型;互联网;教育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研究》,GH150603

一、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情况。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远程互联网络教育方面的实验和研究,使之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发表了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研究报告,为这个高等教育热点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诠释。国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主流研究如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鲍伯·柴茨所强调指出的:“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距离增大了,但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学习,即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成绩。以此为基础建立远程网络教学质量的基本评估标准,将是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新科技手段的必要保障。

2.国内研究情况。中国的互联网教育在2002年开始起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6年之前,可以称之为概念的普及期和最初的模式探索期;第二个阶段是从2006年到2011年,是互联网教育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迅速发展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之后,是合作与竞争的阶段。在此阶段,互联网教育以一种迅猛发展的势态崛起。新浪教育联合尼尔森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参与互联网教育的占比已达到39%,整个在线教育行业正在不断探索中前行。

二、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教育现状

1.主要以媒体资源为载体。网络课程中有各种资源: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目前,互联网教育模式主要通过这些媒体资源来实现。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平台,播放网络资源中的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区别于传统教学,使得教学内容量更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视频、图片这些资源随着各科教师大量使用后,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网络课程中教师除了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学习者达到教学目标外,还应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2.网络教育中优质的自主学习资源不足。网络教育的学习方式多采用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形式。目前网络课程大部分只关注本课程的教学,相关领域的学习资源较少,未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

三、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教育建设研究

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培养能在涉外部门,企业等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为了培养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更要注重教学实践性、教学实际性。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践应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依然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教学也要使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主动的探究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客观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始终应以教师为牵引,教师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由此,教师也应积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2.废弃互联网教学的“形”,把握互联网教育的“魂”。当前,高校应用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基本上还停留在“形”的阶段,如只是借用多媒体平台,向学生播放幻灯片、视频和图片等,大量的“形”模式使得学生遭到疲劳轰炸,甚至有些科目生搬硬套互联网模式,不但起不到吸引学生眼球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因此,高校要防止“互联网+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模式。毋庸置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弹幕教学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及基于一屏多显技术的“云教室”,在形式上是新颖的,在技术上是前沿的,在教学设备设施上是先进的。

【参考文献】

[1]张来勇.浅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2]戚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远程教育系统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

[3]百度.百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3 Q1[EB/OL].[2013-05-1].http://developer.baidu.com/report/.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6]官建文.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2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张瑞,吉林工商学院,女,1981年生人,硕士讲师,国际贸易专业,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 篇12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系统不断完善、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和深入,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产业急需大批网络工程专业各类技术人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2010年我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开设了网络方向, 至2014年开始招收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作为西部地方师范院校, 与传统的工科院校相比, 不仅在起点与行业背景上存在着先天劣势, 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巨大差距, 尤其在实践教学上问题特别明显。

(1) 网络工程专业需要各类专业实验室, 此类实验室完全建成投入巨大, 我院地处西部, 经费有限, 实验室建设无法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导致一些实验暂时无法开出。

(2) 由于是新兴专业, 专职教师偏少, 且大多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导致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同时由于特别缺乏具有网络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使得培养的学生缺少实战经验。

(3) 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 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缺乏创新性、综合性实践环节。

(4) 学院缺乏工科背景, 与相关行业联系不够紧密, 导致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以上问题的存在, 会导致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影响今后的就业, 并且今年我校将向应用型高校转型, 所以改革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必须遵循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综合大学”的办学理念, 以及“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具体包括:

1.1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结合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遵义师范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于:“立足黔北, 面向全省;面向一线, 服务地方”, 培养基础宽、实践强, 具有一定工程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具备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应用和管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这样的定位下, 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采用“大学科+小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分成了“网络设计与管理”与“网络应用开发”两个方向。基于此, 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必须包括数理基础、工程基础、创新素质部分, 涵盖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 强化网络工程专业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并包括两个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内容。

1.2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构建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多维一体实验教学体系实际是以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为基础、以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做综合, 以开放实验、科技活动、科研训练为补充, 以参加各类竞赛为激励手段, 分层次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1]。在实践教学体系中, 基本技能培养由学科基础课程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以及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等组成;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核心课程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及学期专业实训;综合技能培养由各专业方向综合性实践环节、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构成;创新技能则涵盖了科技活动、科研训练、各类竞赛以及资格认证等。

1.3 多种手段拓宽实践教学方式

(1) 实践教学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课内教学, 可开放专业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 参与开放式实验教学完成教学计划外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参加科技活动、科研训练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2) 加强与知名网络企业合作。一些知名网络企业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成熟的培养体系, 特别是实践实训体系非常完善, 可引入其培训资源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专业任选环节, 学生完成企业教学内容后, 既能获得这部分内容的学分, 又能取得企业相关资格认证,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施建议

2.1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校内实践条件

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专业目前已有的网络工程实验室不能完全满足校内实践的需求。应借助学院转型及搬迁新校区的契机, 争取专项资金, 构建完善的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平台, 使学生在校就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 缩短就业适应期。

2.2 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所以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之一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具体应以“引进来、送出去”为措施。对于“引进来”, 首先是通过校企合作,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任教, 其次是通过与其他高校或研究所合作, 邀请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 最后是给予政策, 优先引进具有工程经验的技术人才;“送出去”则是指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专业技能培训或到高层次院校进行课程进修。

2.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学院应积极与企业合作, 构建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引入企业学期实习等多种措施, 使学生能够尽早进入企业, 了解企业研发、设计与实施全过程, 积累实践经验。

3 结语

要建设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任重道远, 地方院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之路, 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伦理概念与伦理学论文下一篇:人员雇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