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2024-08-03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通用12篇)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1

摘要:机械行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正逐年增加,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能够满足实际工作岗位操作的需要。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企业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一般在第六学期开设,学生通过该环节可以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关键词:应用型,企业综合实习,机械专业,教学改革

0 引言

应用型机械专业应该秉持“依托本地机械行业、依靠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学生就业形势,通过和当地较大型的机械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联合办学的模式来实现校企合作,从而最终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办学思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1)

1 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该问题的紧迫性,该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为此需要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近几年,对建设应用型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进行长期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相关研究人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1.1 转变观念,呼吁生产实习立法

在高等学校对培养模式不断的进行深化和改革的同时,高等学校也都在积极地寻找更加贴近教育教学规律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今的高校工科专业里有一个共同的弊病,就是学生们因为缺乏对实践的认识而难以更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

现阶段国家逐步发觉学生进行企业实践的必要性,但这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相应的立法予以支持,通过企业更多地接受学生进行实习来提高其实践能力。

1.2 改革实习方式和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将以前的现场工艺实习转变为网上调查、现场实习和自主实习三个阶段。通过网上调查这个阶段使学生初步熟悉现场实习的内容,教师最好提前选好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完成,这样能督促学生先在网上搜集资料后再进行整理。在现场实习阶段要同时编制出生产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编制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内容,切忌过于繁琐冗长。在暑假期间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实习,实习单位由学生自主选择,但必须是机械行业的企业。通过这样的实习形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2)

1.3 加强专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新时代的教育者需要不断的转变固有的思想,培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创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和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综合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关键且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综上所述,加强并提高学生专业实习环节的质量监控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

1.4 加强政策引导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尽到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在观念上的转变是解决扩宽学生实习路径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就必须建立大学生专业的实习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现有实际情况出台鼓励政策,促使企业广泛接纳学生进厂实习,进一步提出大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常规性,催生出一批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管理规范的企业成为地方高校的稳定实习基地。(4)

2 我校在生产实习中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在实习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鉴于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对应用型机械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我校联合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瑞仪、马鞍山粤美等企业,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企业综合实习。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企业综合实习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同时,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面向企业需求,大胆改革教学计划,注重实际技能训练,构建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的企业综合实习运行与管理机制。

但与此同时,在深入的开展此环节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

首先,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的初期,经历从学校到工厂、自身角色和周围环境的变化,通常会产生对车间工作环境和生活住宿环境的心理落差,普遍表现出难以适应进而导致心理上的浮动。

其次,在实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学生在现场进行现场操作是主要的实习形式,教师的现场指导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然而,工厂里的车间一般空间都很大,学生在实习的时候站在车间的各个不同的岗位,有限的教师难以顾及到所有的学生,这和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提出适应这种现场教学的教学方式;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不够及时,使得学生的一些问题和需求不能被及时地发现,他们在车间的实习内容和实习进度等情况也往往无法准确了解。

最后,企业综合实习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非常紧密,对于在实践环节当中的教学而言尤为如此。其实对于教师来说,对实习的过程和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的了解也在处于一个不断认识和学习的过程,和一贯的有着统一的教材和明确的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差别,鉴于当今企业在实际生产中更新换代非常快,实习所用的教材也在随之不断更新。另一方面,由于每次进行带队的指导教师队伍并不固定,新的带队教师并不能很快适应并熟悉工厂的生产内容以致于很难予以学生较好的指导。

综合这些因素,使得实习过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实践环节的作用。综上所述,一定要探讨出能够解决学生在实习中所面临的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才能完善并更新已有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将我们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改革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现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行的方法。

(1)在学生进厂初期对其情绪上的波动和心理上的落差做稳定和疏导的工作;

(2)在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建立专业实习的监督反馈机制和实习效果评估体系;

(3)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加快培养“双师型”人才;

(4)通过对参加实习的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思想变化进行调查与研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校调整教育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依据。

4 我校企业综合实习改革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学生在企业综合实习中进厂初期的心理变化,研究并探讨如何对学生进厂初期情绪上的波动和心理上的落差做稳定和疏导的工作;通过对参加实习的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思想变化进行调查与研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校调整教育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依据。

(2)分别从企业和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并总结出如何在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建立专业实习的监督反馈机制和实习效果评估体系;如何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加快培养“双师型”人才,从而使企业综合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5 结束语

开展企业综合实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否寻求出改善并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的方法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否能继续存在并发展的首要问题。无论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现实实践环节都应加强对开展企业综合实习的研究。实施并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企业综合实习,对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谢小柱,魏昕,胡伟.高校机械类本科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4):235-236.

2唐蒲华.加强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38-40.

3张娟.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4杨洪,郅军锐,金道超.本科实践教学中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与管理[J].黑龙江教育,2001(11).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2

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指引下,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创新应用到机械制造产业,使得我国机械设备制造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械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像德国迅速发展靠德国机械制造业发展一样,我国经济社会要想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机械制造产业不断升级改造是基础。因此,研究我国当前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1.1 早期的工业生产方式

早期的工业生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且主要靠手工操作,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

1.2 设备集中型生产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出现了生产交通工具、各类施工机械等,生产这些工具、机械的企业采用设备集中型的生产方式。

1.3 信息化生产方式

后来,我国开始研制机电一体化的机电设备,如数字化控制的机床。再后来,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者研制出人机操作系统,实现了人类和机械的“交流”,人类可以通过指令控制各类机械设备。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机械设备制造开始进入信息化生产方式。

1.4 知识集中型生产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把信息流、物流、能量流系统等集中组织起来,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其相互作用协调,实现双向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即为知识集中型生产方式。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机械制造产业已逐步的发展成为机械制造自动化产业,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的机械制造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长的追赶距离。

首先,我国机械制造业虽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一直处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机械制造的结构、层次比较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我国机械制造相关的技术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机械制造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机械设备制造技术欠缺。

其次,我国机械设备制造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水平还不高,机械制造自动化的范围应用还不够广泛。当前,西方机械制造发达国家之所以能远超中国,就是由于其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高,机械设备制造早已实现了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再加上国外先进机械制造大国的企业每年拿出 4%~8%的营业收入投入到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中去,相比国外的巨额研发投入,我国小微企业的研发投入显得捉襟见肘。

另外,我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虽受国家重视,而且有了近70 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相关的管理工作还处于落后状态,不少机械制造业还显得技术陈旧,缺乏创新。再有就是国内机械制造行业虽说广泛采用 MTO 模式,集设计、生产、制造与一身,但思维略显固化,不能因客户需求而随时改变,不能适应当今生产的要求。还有一些机械设备制造过程缺乏标准,管理上也存在漏洞,有时需要凭经验操作。一些机械制造企业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虽说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ISO9000 标准化制度,但仍有一些企业有规不依。

3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政府的正确指导,我国机械制造技术一定会在继承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将更多更新的科技融入机械制造技术中,经分析,我国机械制造技术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3.1 虚拟化

虚拟化就是将传统的机械设备制造加工工艺通过计算机等设备的仿真技术模拟出来,进而降低机械设备的研发成本,还能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尽早发现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漏洞,优化风险,进而不断完善,保证产品设计及工艺的合理性。

3.2 绿色生态化

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近年来,随着政府及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实现机械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是机械制造业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机械制造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因此,我们急需加快改革绿色机械制造技术的步伐,从设计开始,选择绿色无污染的原材料,采取措施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零污染。

3.3 自动化、智能化及一体化

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就是机械制造中的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实现机械自动生产,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高度的智能化能使生产方式变得更加安全便捷,未来的机械制造智能化将能够有效的结合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进而判断出人们想要做出的决策。未来的机械制造技术将更加趋向于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一体化。在机械设计、加工及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整个制造过程,尽可能节约时间和材料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环环相构,最终实现研发设计与工艺制造的一体化。

3.4 精确高效化

精度和效率是衡量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指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制造出的产品将更加高精度和高效率。如机床的数字控制系统将不断优化改善,使机床的精度、效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 结 语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时期,而机械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略显薄弱。因此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跟上国际机械制造先进技术发展的潮流,做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改革,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机械制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尽快缩小我国同先进制造大国的差距。唯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于冬梅。浅析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创新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68-69.

[2] 赵刚。探析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J].装备制造技术,(2):202-204.

[3] 张西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J].河南科技,(8):78-82.

[4] 刘唐根。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Z3):18-20.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3

[关键词]机械专业;中职本科;教学衔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对此我国的教育事业机构开始加大改革力度,并注重从中职到本科的教育持续教育,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要想提升制造行业的科技水平,就必须要加大该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大机械专业的中职本科课程教学的衔接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正是以分析这个重要意义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促进中职本科课程教学衔接的具体实践方案,从而为促进我国机械专业中职本科教学衔接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职机械专业本科课程衔接的重要意义

应用型本科教育形式是一种在中职和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可是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当前并没有完善的制度来促进这种型式的高等教育发展,而且和中职的教育衔接问题同样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机械专业的中职本科教育的衔接,加强学科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一些学校对此开创性的将原来中职专业可横教学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从而更好的适应机械专业的中职本科衔接。并让中职机械专业课程能够更好的和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衔接。而且在构建这个课程体系时,这种衔接同样也是机械专业教学的重点。

构建完善的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够让那些存在着进一步深造需求的中职机械专业类学生能够在专升本或者专插本之后,能够将这类学生在中职期间所学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础。这样就能够更好的让中职学生能够适应机械类专业本科课程的学习,并促进他们理论素养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通过加强机械专业中职本科课程教学衔接无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的具体实践分析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加大机械类专业的建设,这位国内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能够有效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不过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中职机械类专业是主流,但是整体技能水平还是相对交叉,因此让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向本科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升中职机械专业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这些搞笑加大了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设置,并且结合当地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开始设计相对科学专业的机械类本科课程体系,尽可能的做到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并能够在教学上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针对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方面,其核心思路就是要对当前现有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相应的规格加以改革,并加强实训和实验教育的科学对接。

(一)当前调研课程衔接的发展现状

对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和中职教育衔接的课程和普通高等院校在机械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两个不同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而这个区别主要体现在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侧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点的层面,还有就是两者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方法,同样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因此针对这种现状,要想能够更加科学的实现中职本科在机械类专业方面的衔接,就需要充分的结合这些不同,然后设计相应的衔接点,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为科学的设计衔接方案提供相应的思路以及前提。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衔接课程体系

不同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机构需要结合相应的调研结果,对当前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方向加以总结,然后据此提出机械类专业的建设方向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深度。另外还需要正确处理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中职机械类专业的教育的差异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注重以培养机械类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核心,据此设计出相应的培养方案以及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学科的特点,以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方式来对相应的课程进行设计,同时提出相应的团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统筹规划,这样才能够构建出完善的衔接体系,实现人才深造的无缝对接。

(三)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衔接方案

需要对机械类专业涉及到的诸多课程进行分类,这些分类主要依据以下几点:第一,内容和中职中专机电专业课程的基本一致型。第二,内容比中职中专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加深型。第三,具有不同行业的主要特点,比如针对模具加工的,轻工业的机械设备,航海等中国重工业的机械设备等。通过这些分类,然后再紧密的结合应用实践,提出对应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并将重点放在中职中专到本科的衔接层面。确保机械类应用型本科能够和中职中专的机械类专业实现对接。此外还需要引入相应的衔接方法,做到整体结構合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应用型本科教育需求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而机械技术则能够为技术升级转型提供重要的支持。所以加强机械类专业的应用本科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另外当前中职中专机械类专业本身具有显著的应用性,为了让这些学生能进一步深造,那么在该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中,设计相应的衔接方案,就能够在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也能够让中职中专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能够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更高,从而有助于整个行业技术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2)

[2]张金根,张煜,班媚.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学理基础及核心[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作者简介

刘红华(1974—),男,湖南桃江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硕士,讲师,高级技师,主要从事机械专业教学工作。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4

一、“3+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将培养现代制造技术工程应用能力作为贯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主线,优化教学环节安排,精选理论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着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机械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51周,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40%以上。重视各类实验、训练、实习、课程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工程综合性技术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不同作用与衔接,构建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集中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3部分组成。集中实践教学是按照工程能力培养规律,将培养目标分解为认知、基础、综合和专业4阶段,将实验、训练、实习、课程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工程综合性技术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统筹安排,构成4层次的树状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第1层次是机械认知实践,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理论学习阶段,此阶段注重学生实践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参观、动手拆装、零件测绘、材料及热处理实验、计算机绘图,加深对机械结构及材料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机械学科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第2层次是机械基础实践,学生通过金工实习、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与零件课程、机械原理与零件课程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电工电子实习、单片机与P L C实验等环节,了解机械工程的设计、制造、分析和检验等生产过程及工艺设备,并通过适度的操作实践,增强工程意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第3层次是机械综合实践,学生结合各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通过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和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习,围绕“数控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包括数控编程与加工实习、电火花与线切割实习、数控精雕技术实习等内容,要求学生取得数控机床操作高级工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的一种操作技能证书),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4层次是机械专业实践,其中包含工程综合性技术见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前3年校内的学习,基本完成理论知识、课程设计和相关课程实验和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习,第4年进行专业实践,安排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双师导学,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真实工程环境的工作任务;产学结合,开设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课程。在企业的工程环境中,将实习与企业项目(任务)结合,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即时就业竞争力。

4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分别覆盖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学科门类教育和自主教育”的基本内容,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互相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一层次的知识与能力培养遵循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

二、“3+1”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

在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3+1”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上,学校以现代制造技术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注重课内培养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共建相结合,科学设计“1”阶段的实践内容,有效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1. 以现代制造技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造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学院整合实践场室和设备资源,建立“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按照应用型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打破实验室以课程设置实验的传统方式和以辅助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制造技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覆盖现代制造技术的工艺准备、编制程序、零件加工、机床维护、精度检验等生产流程,规划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组建了机械加工训练中心、钳工训练中心、焊接训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CAD/CAM实验室、数控系统实验室、模具制造训练中心、数控加工训练中心和特种加工训练中心等实验室(中心)。按照工程训练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实验、训练和金工实习,在了解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后,再通数控编程与加工实习、电火花与线切割实习、数控精雕技术实习全方位、全过程、多岗位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任务,取得数控机床操作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 注重课内培养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空间

课外实践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文化艺术、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与就业实习。独立设置5学分的创新教育和训练、科研实践、工程训练强化、就业培训和实践以及基础知识强化等个性教育系列环节,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来缩短学与用的差距,注重课内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延伸实践教学内涵,从而把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目标和就业去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突出体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例如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和科技社团活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举办“科技艺术节”、参加“挑战杯”、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行机械创新设计等。

3. 注重校内与校外共建相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围绕认知、基础、综合3个层面实践教学,结合机械专业社会需求、专业结构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院目前与台湾全量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海天塑机集团、广州鑫泰科技有限公司、台湾华晟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和机构紧密合作,引入企业仪器设备129台套,价值1380万元,共建校内实验和训练中心,有力支持机械专业学生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与珠三角洲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如深圳捷甬达、东莞帕马斯、广州鑫泰等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保障了“1”阶段的专业实践与教学。

4. 科学设计“1”阶段的实践内容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工程训练的场景与生产实际还是存在着差异,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适当强度的训练。因此还应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完成“1”阶段的教学任务。“1”阶段由工程综合性技术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第7学期的工程综合性技术见习共18学分,设置工程图学强化实践、机械分析与设计实践、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践、工艺设计与管理、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机械设备运行与维护、企业生产及车间管理等模块,每个模块置3个学分,学生必须取得其中3个模块的9学分(表1第一项);另外,学生可选择表1的实践项目活动取得其余9学分。

在“1”的教学中,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同聘请的企业工程师一起,双师导学,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工作项目(任务)工程,如:机械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与管理、数控加工与编程、设备运行与维护(装配、调试、编程、操作、维护)和质量控制等环节。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和探索了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3+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从总体上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摘要:本文构建了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3+1”实践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实践环节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从总体上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婷婷.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6:96

[2]桑玉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大工程”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3]王永生,刘拓.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4]刘建春.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9

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自荐书 篇5

您好!我是XX大学机械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怀着一颗真诚的、热切的、朝气蓬勃的心,在此向您毛遂自荐!

自进入大学就读以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勤奋,认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出色的学习能力并且乐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学会了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的一些知识。作为一名机械科的学生,我热爱这个专业,期待着实际的工作考验。

在业余时间,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到多家单位和公司去实习和兼职,体验了社会生活的艰辛,使我具备了高度的工作责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很好的锻炼了交际与临场应变能力。有很强的忍耐力、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本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个性乐观执着,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向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靠齐,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

我的性格开朗,富有爱心与创新精神,并善于接受新事物,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环境能力较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高的水平。我思维敏捷,善于独立思考,并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扎实的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通过对这几年的总结,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加系统地客观地认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从自身找原因,改进缺点不足,继续努力,不断进取,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我人生的新旅程。

此致

敬礼!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6

[关键词]职技高师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汤蓉华(1972- ),女,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天津 30022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75-02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为基本办学依据,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办出特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要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需要大量的职教师资。职技高师就是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和输送职教师资的,师资的质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对专业课师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高等职业师范教育比较缓慢,在许多方面还是空白,尤其是缺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目录,专业建设和管理无据可依,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原国家教委师范司经过多次组织讨论、审定,于1995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类)》,并在职技高师中选定了农艺教育、机械制造工艺教育和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三个专业作为试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突出职业师范教育的特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适应性,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按照原劳动部对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提出的培养“双高”人才(高学历+高技能)要求为目标,以原国家教委“机制工艺教育专业教学方案”为依据,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之下,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对“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特色师资的培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制订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原则

第一,要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办出特色。第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一技多能、学有所长、技有特色,促进“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建设。第三,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院具体情况,优化基础课教学,更新学科体系,加强实验教学,使基础课教学符合本科教学要求,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第四,专业课教学要突出“三性”,即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强化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引入技能考核制度。第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重视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加强和改进选修课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教育课教学,突出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加强师范技能训练,培养教师职业意识。

三、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招生制度,改善生源结构,提高教育层次

招生生源的结构与质量对提高学院办学质量、体现办学特色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加强教学,发挥学生特长,学院进行了招生制度改革。该专业建設先后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了顺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技能培养,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学院从1995年新增“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技校生源本科,学制四年,要求学生入学时操作技能等级应达到中级工要求,以便进行高级工的训练与考核,培养具有高学历(本科及以上)、高技能的“双高”人才。考虑到从技校进入大学的衔接,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对技校生源学生加强了基础理论课教学;调整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增加新技术课程,增加质量监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训练方面的课程;在专业课设置上,增加涵盖技能鉴定的相关知识,加大实验实习环节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规范操作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技校生源与高中生源学生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技校生源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较差,但实践技能好于高中毕业生;高中生源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较扎实,但实践能力较弱。于是,学院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从1997年开始,对“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技校生源本科实行五年制教学(简称“五年制本科”)。增加了理论教学学时数,加大基础理论学时,英语课程学习时间较四年制生源再增加一年,达到本科教学平台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加大技能训练环节,引入技师资格考核制度,逐步形成“本科+技师”的培养模式,达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技能,发展特色,促进人才规格和人才质量培养的目的。

(二)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原国家教委“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教学方案”为基础,以原劳动部对我院的办学要求为依据,以总体优化为原则,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规范技能训练,增加实验实习,改革毕业设计,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突出“三性”,即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加大实验实习环节,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使训练时间不少于该课程总学时的1/3;专业基础课避免与学生在技校学过的内容重复,适当减少学时,注重对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的掌握。

1.课程学时分配情况。从表1所示可以看出,四年制本科与五年制本科课程设置在学时分配上有明显不同,五年制本科在理论课教学上比四年制本科多782学时,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增加学时比较明显,分别增加了337、297学时,实践环节教学增加了11周。公共基础课中主要是增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英语等基础理论课的学时数,使技校生源的学生能达到本科教学平台的要求;专业课中增加了CAD/CAM技术、工业机器人、特种加工与精密加工、数控机床及编程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行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实践教学中列出了技术等级要求,增加了技师技能训练,教学安排比四年制本科多出11周,充分体现了加强理论、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

2.采用“1+X”教学模式综合实施教学。即“1个标准(国家技师考核标准)+高新技术模块(X 为某一高新技术模块)”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增加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引入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将技师考核所要求的应知理论融入本科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在技能训练中加强技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模块和系统综合性训练,将毕业设计与技师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能力、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线索,优化课程结构,组建专业课程系列。实行“理论、设计、实验和技能训练”相互融合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解决工艺、技术难题的能力。同时,按照技师资格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技能训练,制定训练大纲和训练计划,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技能训练,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训练效率。

4.加强教材建设。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实施,必须以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支撑,以良好的教学软、硬件条件为保障,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围绕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的整合,该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编著完成《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械设计基础》等特色教材多部,形成了主教材、参考教材、辅助教材(含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有机结合的系列配套教材,配合了课程新体系,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

5.改革毕业设计和技能培训。改革毕业设计,实施“早进入、兼实做、出精品”的原则,将选拔参加技师培训的优秀学生科学素养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技师鉴定的答辩融入本科毕业设计的答辩之中。这样既能提高培训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6.课程体系改革的现实性。课程体系的内容不仅要涵盖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主要知识点,还要涉及现代制造工艺过程的主要知识点和工程训练的基本要求。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鼓励课堂教学与不同形式的自学相结合,以适应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解决日益突出的课程内容不断丰富与授课学时逐渐缩减的矛盾。针对21世纪科技与制造工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课程内部优化与培养目标的整体优化等关系,以便更好地推进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三)重视特色师资队伍建设

关于师资队伍问题,学院实行“内训外聘、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双高”(高学历+高技能)特色师资队伍。一是继续引进高水平理论教师和聘请社会高技能人才,扩大外聘教师的范围,提高专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是引入技师职业资格考核制度,加强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单位的合作,制定技师考核条件和标准,培训实习指导教师;四是制订师资队伍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优惠奖励政策,鼓励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考取高级工、技师等职业技能和资格证书,逐步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一体化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院培养和引进“双高”教师102名,其中50名教师既具有高级职称又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形成了“副教授+高级技师”“高级实验师+高级技师”“讲师+技师”“博士、硕士+高级技能”等以专业技能见长的特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有利于制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特色教材的编写,有利于学生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效果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收效。如表2所示,畢业生在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以及专业课部分科目成绩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了该专业经过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能够达到本科教学要求的,实现了加强理论、扎实基础的培养目标。2003年以来,“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良好率在83%以上、技能考核(高级工)通过率达91%以上、毕业生中共有157人取得了技师资格证书,促进了特色师资的培养。

随着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生产加工领域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得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尤其需要大量懂理论、能操作,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高级应用人才。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尤其是“本科+技师”毕业生更受社会的欢迎,常出现多个单位争抢一名毕业生的现象,有的用人单位不得不提前“预订”毕业生。

另外,教师编写的《数控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现代制造技术》等列为天津市“十五”规划教材。该专业“一体化”教师参加国家首届数控奥林匹克技能大赛,1人获得金牌,10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2003年以来“本科+技师”毕业生在“全国职工技能大赛”“全国技工学校技能大赛”中有多人分别获得第三名、第五名的好成绩,他们均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技师是掌握较高技术技能,熟悉新设备、新工艺,能够解决生产工艺中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的高技能人才。传统技师是由师傅带徒弟在岗位上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培养成的,而由学院培养技师在我国尚属首例。“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是学院探索“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成果。2005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它是学院在取得“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后,教学改革新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全面落实培养目标的重大举措。“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技高师探索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新路,在职教师资培养规格和质量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海潮.推广教学成果 深化教学改革——1997年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汇编[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9.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7

1 优化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基础教学体系

建立并完善“四平台、两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4个专业平台划分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平台,其中专业方向平台包括2个专业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将基础课程体系优化并适当压缩课时,以为实践教学提供学科基础与充分的时间安排。

图1“四平台、两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图

2 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平台包括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践(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请进校园,通过课堂授课、实习实训指导、技能项目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形式,参与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即双导师制。另外真正把双导师制纳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的实践环节必须有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在鉴定意见环节,双导师分别签署方可完成实践学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效果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见,随着实践教学比例的增加,学生的技能竞赛水平与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的获奖率都有大幅提高,就业率也提高了6个百分点。

图2 校企合作新模式下培养效果对比柱状图

2.2 多种形式、层次递进的实习实训环节

对于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从大一到大四,可设计为多种形式、层次递进的实习实训计划,其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纵向来看,如图3安排从人文社会实践到专业基础实践,还有生产实习类实践、专业综合类实践直至创新训练实践(参加学科竞赛或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另外横向分析图3,从每一学年逐步递阶的培养学生实训能力:大一有认知实习、典型部件拆装综合实训;大二金工实习、电装实习;大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技术与数控技术实训、液电气综合实训、生产实习;大四有顶岗实习、专业技能拓展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第二课堂学术活动等。这种多种形式、层次递进的实习实训环节循序渐进、逐级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

图3 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3 加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有机整合

因为诸多的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完成,所以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环节积极性。

以项目教学的形式组织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各实践环节,如在培养学生设计制造机械产品的能力训练体系中,可以选择具体的机电产品为设计对象。如以减速器为例,在典型部件拆装与测绘实践环节,教师给学生示范亲手拆装、并对减速器典型零件测绘,后进行工程图的绘图表达训练,使学生对产品原理、零部件作用、绘图表达都有了较好的训练;在机械原理与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中,由于前期对减速器的结构等有比较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在具体参数下的原理与结构设计就会有的放矢,学生对于所标注的公差也有依据参考;在制造技术与数控加工实训环节,仍以减速器的具体零件为对象,进行加工工艺设计、加工代码编制和数控加工实训,完成理论到实物的整个设计过程,使所学的知识在应用中融会贯通。

这种实践教学整合,几个实践环节组成了一个具体的项目式的完成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相对于以往不断变换设计对象,学生注重了知识的传承,一个实践环节做不好还会影响到下学期的实践数据,所以就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设计任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4 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集中实践环节的贯通,第一课堂实践与第二课堂竞赛的贯通,最终形成“课程实验—实践—竞赛”三位一体式的“理论+技能”的综合能力人才培养体系。

4.1 体现学生为主、教师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细化每一实践环节的内容

进一步体现学生为主、教师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专业技能拓展训练项目,采用两种方案:一是对学生可以提供项目题目、实施方案等情况,教师辅助把关、指导,而不再由教师设计项目,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二是对于没有可行题目的有意向增加实践的学生可以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教师项目为平台,选择合适的模块由学生创新训练、技能拓展。

4.2 以学科竞赛为引导的第一、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在第一、第二课堂贯通上,也采用两种方案:对于第二课堂固定赛项的项目,第一课堂的实践环节创新训练项目可以以学科竞赛为主导展开。另外对于第二课堂不定赛项的项目,就可以以第一课堂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第二课堂的学科竞赛打下基础。

尤其是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重点实验室项目、参与教师科研等课外创新活动,以完善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5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建立“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具备工程能力的师资队伍支撑。企业作为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用户,要想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必须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是高校教师具有工程师资格;另一方面是企业工程师具有讲师资格,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通过校企项目合作等形式,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认证,可以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按照现场工程师的能力要求,确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CAD证书,数控等级(编程或加工)证书,工程认证等。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搭建平台,学校可以要求本专业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通过课内与课外的专项训练,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和鉴定。

6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学校,在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在以下方面着力展开工作:一是优化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基础教学体系;二是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加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四是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五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建立“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主要研究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实践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建立并完善“四平台、两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理论教育与校外实践应用相结合,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相贯通。即逐步完善“两内两外”相结合、“第一第二”相贯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联合“双导师制”培养社会亟须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鲁武霞,张炳生.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向高职本科转型[J].江苏高教,2012(3):139-141.

[3]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4):93-94.

[4]李晓霞.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0(4):59-62.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8

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 目的是检查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成果。通过毕业设计, 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 不但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 而且通过调研、搜集与设计课题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 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同学们的毕业设计。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 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1 入门难。

接受任务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如何开始, 不能很快进入设计状态。现有网上资料只和具体课题相关, 实用性差、通用性不强, 设计思想或设计方法不能移植。如果通过参考以往实例来指导设计课题, 一是需要花费同学们大量时间消化参考资料, 二是容易囿于被参考设计资料, 造成抄袭或复制情况的发生。

1.2 不能深入。

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和更新, 同学们可以搜集到很多和毕业设计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但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和利用, 更不知如何提炼、利用其精华与自己的毕业设计相结合, 导致设计内容或结果的重复, 体现不了题目更新的意义, 更达不到设计质量逐年提高的要求, 同学们的潜力也得不到发掘和彰显。

1.3 创新难和规范性差。

由于没有技巧和科学的模式、方法的指导, 造成设计基础薄弱, 不能促进创新性设计能力的产生和发展, 结果是设计中心思想不明确, 设计要点不突出。

要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产品功能概念设计在毕业设计的运用是有效的方法。

2 概念设计法的原理及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1 概念设计的概念和内涵[1]

德国学者Pahl G和Beitz W对概念设计表述为:“在确定设计任务之后, 通过抽象化, 拟定功能结构, 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 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 得出求解方案, 这一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概念内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明确并抽象表述设计任务; (2) 寻求作用原理和求解途径; (3) 得出求解方案并做出决策。概念设计阶段的核心是建立产品或技术系统的功能结构。

2.2 机械产品的概念设计

机械产品概念设计的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 功能分析与功能结构设计。 (2) 工艺动作的分解和构思。实现机械产品的功能是靠工艺动作来完成的, 即一系列工艺动作的目的是完成需实现的功能。工艺动作的分解往往对应于功能的分解。 (3) 执行机构系统方案构思与设计。实现功能的工艺动作, 在机械产品内是靠若干个执行机构来完成的。机构产品概念设计最终归结为机械运动方案设计, 也就是执行机构系统方案设计。

2.3 机械产品概念设计方法的过程[2]

(1) 需求设计阶段。发现毕业设计项目需求是设计的起点, 满足需求则是毕业设计的归宿, 毕业设计需求起始于任务书的设计目标和设计要求。 (2) 功能设计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将毕业设计任务书抽象为功能目标的过程。根据设计对象的用途和要求, 合理表述产品的功能设计目标。需要注意在进行功能设计时, 应该将需求结果准确地抽象为功能目标, 但不能把功能目标定的过于具体, 否则会限制设计者的思路。 (3) 原理设计阶段。任何设计都是以实现某一功能的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或生物效应为基础的, 在进行功能→行为映射中, 首先寻求对应其功能的物理效应, 将支配物理效应的物理定律或经验规律表达出来, 然后构思产品行为。这是产品原理设计的内容, 属于行为建模的工作。实现产品功能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 总的行为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子行为, 各行为之间连接关系表达了前一个子行为的功能输出是后一个子行为的输入。利用这种因果关系特征可以对输入输出进行综合推理, 生成行为过程。每一个子行为的功能输出对应产品的一个子功能, 因此可通过因果关系行为过程来分解产品功能, 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原理设计是较为困难的一步, 在这一阶段可以有很多创造性的法则。 (4) 方案设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找出或设计出实现原理解的功能载体, 或者根据功能结构, 求解功能结构中各个功能原理解的功能载体, 再根据功能结构的综合方式, 综合各个功能元的功能载体, 最终得到概念产品的设计方案。

3 概念设计应用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实例

设计矿山隧道挖装机, 应用于矿山隧道内碎石废料的收集和输送, 废料收集装置具有一定能力的挖掘功能。

3.1 设计要求:

(1) 拟定机构系统总体运动方案, 画出系统运动方案简图。 (2) 完成传动系统或执行系统的结构设计, 画出传动系统或执行系统的装配图。 (3) 设计主要构件和零件, 完成1张总体装配图和3张零件工作图。 (4) 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3.2 设计步骤

根据前述内容可以得到挖装机设计的步骤: (1) 功能抽象化。把挖装机的设计要求进行功能抽象, 突出任务核心, 利于找出新颖的方案。 (2) 功能分解。将挖装机的目标功能进行分解, 得到合适的若干子功能, 该分解过程也是找出结构改进的创新过程。 (3) 功能结构图设计。将各子功能的相互关系确定后, 进行功能结构图的构思和设计。

挖装机的形态学矩阵。

主要功能:挖掘, 输料, 行走。

不同的组合可得不同的方案。

可能的组合方案数为N=4×3×4×4×4=768

总功能原理解之一:挖斗+刮板输送+电动机、柴油机 (双动力) +履带式+液压传动。

4 结论

4.1 概念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功能设计的目的通过科学和合理的程序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使同学们获得规范严密的思维方法, 取得高效率、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效果。

4.2 概念设计法的效果

通过概念设计法的应用, 同学们在设计中不再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有的同学还能对所做的内容有深入研究。

通过概念设计方法的应用, 同学们能迅速进入到毕业设计状态, 把握设计进程的主导权, 由此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可以使同学们全面思考问题, 能考虑各种因素, 综合研究, 有利于同学们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同学们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过程最后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随着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 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采用概念设计的方法, 不但可以避免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问题, 还可以保证同学们如期、按质按量的做好毕业设计。

关键词:概念设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邹慧君, 汪利等.机械产品概念设计及其方法综述[J].机械设计与研究, 1998, 2:9~12.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9

关键词: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教学改革,应用型,实践教学

目前相当一批地方本科院校, 尤其是近二十年内升格为本科地方院校, 正积极向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模式转型。地方本科院校自身也意识到办学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实现学校整体的办学转型, 相关课程的教学也必须朝着“应用型”教学模式方向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是进行学校办学转型的基础[1]。

1 改革背景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课, 既直接影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其控制工程等机械大类专业的后续课程的教学工作, 又对学生整体专业素养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由于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 课程内容与工业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开展以面向培养现场工程师目标,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工作, 是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的有力保障, 是教学整体趋于系统化和合理化的基石, 也是落实建设教学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的必要措施和必由之路。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 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发现, 大量的传感器和测试技术类的教材理论性偏重, 千篇一律, 针对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教材不多, 内容安排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还有差距;深度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相适应。另外, 专门针对二本院校编写的教材还很欠缺, 二本机械类学生的专业课程的教育问题尚属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 缺乏精准定位的课程教材。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尝试采用突破一本书的教学模式, 在部分章节上博彩经典教材里面浅显懂的长处, 结合科研项目实施和具体实践过程的心得, 采用具体的实际生产与生活的案例教学, 强化课程实验的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与学校的办学新思路想吻合[2]。

为了配合学校转型改革, 实现教学应用型大学的改革目标, 实现特色人才培养的战略, 结合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 对面向应用型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的研究, 为学生量身订做一套合理的教学内容, 显得十分必要。

实践教学是该门课程的特色, 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 培养其操作动手能力。传统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远不能实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改革实践教学就是要突破传统, 探索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参与创新实践, 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较高级别的课程实践内容, 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其他实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可以让其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做教师科研助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性进行创新性、探索性的实验,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将教学与社会调研相结合, 调查研究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研究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与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内容的安排。完成由一本书的教学为中心向以一门课程为中心、突出向应用型教育的转变。

研究如何从课程的背景、发展、知识点以及实际应用的各个层面让学生能在系统的大背景下, 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 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兴趣。

结合机械专业学生实际的能力相结合, 因材施教, 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深度;积极探索如何提炼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对相关性强的知识进行聚合,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块, 撰写面向“应用型”的以多个主题为单元的教学讲义并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研究适当的教学方法,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长处, 同时寻求与板书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容易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探讨适当的教学手段, 突出实际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改变学生单纯学习理论困难的现状。研究适当的教学方法,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使学生更容易把握和理解。研究和探讨适当的教学手段, 改变学生学习“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困难的现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3]。

4 研究意义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内在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总体定位, 探索适合机械类专业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必将使课程的教学趋于合理, 能够很好的为学生的后续专业打好基础, 同时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研究“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 有助于促进任课教师对于该门课程本质的把握;研究学生关于该课程的认知特点, 有助于因材施教, 增强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该课程相区别, 突出专业特点和应用特色。

结束语

结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大学办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改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 突出应用类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实践环节, 对学校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有利于其将来从事各种工程技术工作或接受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姚正华, 彭程.论理工科学科前沿知识教学的实施[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 :116-119.

[2]熊飞丽, 张文娜, 叶湘滨等.《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82-86.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10

一、正确认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品格、宽厚的理论基础、强有力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主要在研究和生产领域从事试验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两大特征:一是服从本科教育, 必须要符合高等教育法针对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业标准;二是具备应用型特征, 人才培养过程应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专科教育, 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有所区别。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其质量评价需遵循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和规律, 尊重学科发展的逻辑性。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从专业入学教育开始, 就带领学生走进校企合作单位, 亲身体验机械专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由企业负责人介绍当前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状况, 向学生强调“知识活学活用”的重要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充分考虑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每门课程开设一定比例的实验课, 同时穿插必要的实践环节, 使学生能在“学中做, 做中学”。专业基础课课内实验比例达24.8%, 集中开设实践环节比例占总课时的36.3%。

(一) 设置多个专业方向,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机械设计制造及模具设计制造两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 可以根据个人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提高执业能力和竞争力。目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开设仅两年时间, 专业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不宜设立更多的专业方向, 否则在师资配备、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不能满足要求。待专业发展处于成熟期时, 可以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考虑设置更多的方向供学生选择, 缩短学生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变的过渡期。

(二) 以课程负责人牵头成立课程组, 集体备课, 开展同一课程互听互评活动

自2014级本科生入学以来, 已开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公差与检测技术》《机械原理及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程。为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 每门课程均设立了课程组, 由课程负责人牵头讨论并确定具有应用型特色的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突出“以能力为本位”, 加大基础课的实验、实践课时比例, 从专业基础开始就注重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及动手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突出应用型本科“厚基础”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与此同时, 为提高教学质量, 同一课程组教师开展互听互评的活动, 共同讨论在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在评价别人的课堂时, 反思自己的教学, 做到优质资源共享, 教学难题共同解决,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 利用专业班主任资源, 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制作

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使学生具备“求异思维”, 激励学生的求真欲望, 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以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为此, 利用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 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制作”这个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 带领学生确定创新制作的作品,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完成图纸设计、材料准备及具体制造。目前, 2014级各班级学生在专业班主任的带领下已完成“创新制作”实践环节的图纸设计和材料准备阶段, 待材料、设备安排到位后, 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完成作品的具体制作。这个过程推动学生大胆思考、勤于探索, 能打造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一) 课程评价强调过程管理, 突出应用能力考核

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 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手段。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应用型本科课程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化、多元化及客观化的评价体系。在已开设的几门专业基础课程中, 任课教师基本能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凡是设有实验或实践环节的知识点, 学生参与程度高, 且学习效果明显, 同时能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教师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总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课程考核时, 适当加大实验、实践环节所占的成绩比例, 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二)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兴趣小组, 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比赛, 突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是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并结合自身兴趣,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寻找灵感、付诸实施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个“能使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吸收、消化、创新和再创造”的一个平台。

目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有“飞思卡尔智能车创新实验室”“慧鱼创新实验室”“数控仿真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向学生开放, 由专业教师以组织兴趣小组的形式选拔部分优秀的学生, 通过强化集中训练后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先进成图技术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这个过程教师发挥着引领作用, 要带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源, 重视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 并发挥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

在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要把一个完整的作品呈现出来, 对学生而言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有时甚至需要不断推翻、改进的重复性工作, 但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 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才会得到有效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提升科研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具体执行者, 在传授知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要用高尚的品德及渊博的专业学术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 学校转型发展、开拓创新的重任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要实现成功的教育和教学, 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应对各种变革的能力。应用型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 他们既能在本专业范围内顺利发展, 又能实现跨专业、跨学科合作, 需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性。因此教师在教授专业课时, 需注重专业知识与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合理衔接, 体现知识间的多维联系,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 教师需及时吸纳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 并不断把知识应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院明确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尽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普通高等院校的课内实验一般由专职实验管理员承担, 任课教师只需讲授理论知识。为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业务能力, 承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授课任务, 专业课的教师必须独立承担所有课内实验,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实验设备的性能、原理及操作规程等, 同时还要做好课前实验材料、数据等的准备, 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个过程是共同培养教师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有力手段。目前, 很多现代化的实验设备除了满足专业课程实验功能以外还具有科研功能, 对教师在实验仪器设备功能开发及设计等能力方面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 增加实验实训设备投入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品牌专业应按照立足南通地区、依托机械行业、服务南通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根据南通市《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着力为南通及长三角区域机械行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他们具有高端机械装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机械系统的综合与集成能力、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复合创新能力, 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机械制造领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实验、实训教学所需的教学场所, 必须构建好专业实验、校外实践、创新实践的实践教学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在过去两年的本科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院要求担任相关实践环节的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时间, 围绕品牌专业建设目标, 构建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同时, 利用校企合作、校企协同创新、校内实训基地及开放创新实验室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融合, 并贯穿于理论、实践教学过程, 使学生对知识运用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明确学习目标,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及教学需求逐步增加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例如, 2015年学院紧跟市场发展现状及需求, 派送数名教师参加3D打印培训, 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了南通市第一家3D打印研究所, 按照“择优选择, 个性发展, 突出重点, 提升能力”的原则, 组建“3D打印精英项目班”, 积极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践项目及活动。

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国际制造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迫切需要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学院作为一个新建本科院校, 要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优化提升”, 需要在合理的管理体系及制度保障下经过多方位学习、改革、反思、创新、再反思等过程, 才能探索出一套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国钦, 伍维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 2006.

[2]赵亮.应用型人才培养处方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11

[关键词]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1)03-0063-04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尽快实现这一重大转变,人才是关键。培养大批适应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机械专业人才,对中国机械工程高等教育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不同类型的院校应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应更有作为。徐州工程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从徐州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出发,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整体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了多样化的机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

1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这是从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使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高等教育适时做出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变革,由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在办学层次、类型上出现了多样化特征,并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处于发展初期,其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研讨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把握好“应用型”这个度。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办学经验,更要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办出特色。从当今的人才市场来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特别是生产企业对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需求。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应是在本科教育层次上培养能运用各种知识和现代技术去解决生产一线问题、扩大产品知识和技术价值含量的应用型人才。它应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之间,要比重点本科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强,又要比职业技术学院的理论基础更宽厚,主要应体现在学术、技术和职业能力三者的结合方面以及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学习借鉴CDIO工程教育的经验,应该会给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带来较大的提升。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充分体现面向地方、面向行业的思想,牢固树立为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2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改革之路

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企业的工作内容有了很大变化。企业熟知自己更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知道某些工作应该由哪些专业、具有哪些知识结构的人来负责。所以,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真正让他们参与到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受社会的欢迎。与此同时企业生产一线也能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经受锻炼。另一方面让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开设实践性课程的相关讲座,开展项目设计案例教学,同时也为大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相关的课题、设计环境,从而使学生尽早熟悉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校企合作办学共建专业更有利于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利于推动学校课程设置和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经。

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瑞隆机械工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办学于去年正式启动,双方利用各自师资、设施及就业方面的优势联合培养机械专业的本科生100多名。瑞隆公司是专业从事液压元件及系统的生产企业,通过联合办学培养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校企双方共同面试招收了联合培养生,一起商讨制订了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这些学生平时在学校按照本科教学要求设置的课程上课,周末和放假期间到公司进行实习实训。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而且使他们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兴趣。毕业设计时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得到了构思、设计、实现的系统训练,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去上班。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根据协议,瑞隆公司还为联合办学班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实行实习奖励、职前晋级等制度,并帮助机电工程学院组建了液压实验室,为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机电学院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双方在产学研上密切合作,进一步深化了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了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办学不仅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而且更有利于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模式等方面的突破性改革。

3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有不同的定位,它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前提。在进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时,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了“宽基础、多方向”的机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企业联合共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坚持“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以社会的满意度为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以“应用”为特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体系上的整体优化。坚持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相融、素质教育与工程教育并重的基本原则,构建机械大类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即前三年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四年级结合本校机械工程学科特色分三个专业方向培养。由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面较宽,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跨度较大。因此从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从通识性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性、关键性的知识,同时学会适应性较强的工作方法。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人格培养非常重要,约占30%。专业基础课程奠定了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能力,夯实了基础。专业选修课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择,促进了个性发展。专业选修课应注意应用性和前瞻性,并应设置一些结合地方特点的课程(如工程机械),培养学生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应用型本科更

应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增加实验教学学时,而且应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增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设计等。将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如课外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予以学分奖励,能强化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探索“校企联合共建专业”之路,倡导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共修并重的培养模式。

4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机械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自然更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课程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及科技创新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本保障。近年来徐州工程学院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工程训练中心和课程实验中心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新进了一大批先进的加工设备及仪器装备,如数控加工中心、激光快速成型机、电火花数控线切割机、电弧喷涂机等,并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了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进一步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机电学院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开放式办学,与洛阳中国一拖、徐工集团等10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推进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实验实习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等资源配置,健全实验实习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的运作模式,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创新。

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和实验技术创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强调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和工程设计项目,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将课外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予学分奖励,强化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今年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荣获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多项,一项创新创业项目即将入驻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

建立机械工程训练的基础平台和开放型工程实践中心以及与企业有深度联系的开放式工程教育模式,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多种教育资源,创造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5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根据机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培训考核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应用型本科教育适宜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训练、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加强师生交流互动,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特别是在机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设计案例教学,通过适当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出方案,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避免单纯“灌输型”传授知识,着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或者参观调研,结合课程的内容撰写报告,主动地学习。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适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的系列课程教学网站,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学生可随时随地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笔者开发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基于B/S模式,提供教学大纲、CAI课件、授课教案、教师教学录像、视频资源、实践教学、练习与测试、问题答疑、在线讨论、教师工作区等多个模块,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利用网络学习、练习测试、答疑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实时反馈及对学习效果作出评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教学网站具有试题库数据和图片的添加、上传功能,教师能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今年在南京召开的机械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

考核方式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应用型本科的考核方式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可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办法,例如课程笔试考核、口试答辩、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职业证书等考核方式。对于课程考核,为了避免平时放松、考试临时突击的现象,应加大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更多,由平时学习态度、作业、实验和综合训练等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或更少,考试题目应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综合应用分析等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篇12

自2005年贵州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以来,农机专业开始按照“一本”专业招生,招生生源扩大到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生源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农机化专业以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农机化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培养原则,始终坚持农机化自身的特色不变,为贵州省农机化事业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不变。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校高等农机教育将担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贵州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博学笃行明德至善

农业机械系介绍

农机系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贵州农学院农机系,自1993年开始先后更名为贵州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工程技术系,1997年贵州大学与贵州农学院合并后,更名为机械与自动化系(贵州大学校直属系,理工学院代管),2004年贵州大学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后,隶属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名称为农业机械系。

农业机械系现有专业课教师13名,其中副教授及以上11名,博士及在读博士6名,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贵州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科技基金项目、贵州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若干项。

主要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管理科学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气压传动与控制、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电工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农业工程专业英语、农业工程导论、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专业课程: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管理、设施农业工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精确农业概论、机械制造工艺学、CAD/CAM技术及应用、汽车拖拉机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技术经济学、机器维修工程、热工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上一篇:高中数学中的变式教学下一篇:房地产销售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