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2024-06-20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精选12篇)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1

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向大众化迈进, 大学生自己找工作早已是社会的共识。

三本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非常大的就业压力, 上有名校出身的同辈人竞争, 下有就业心态超好的高职生竞争, 所以, 如何解决这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本院校多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注重的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他们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时候, 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这也是他们的学生能够在人才市场上和重点高校毕业生同场竞争的重要砝码。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要知道学生有怎样的就业心态。根据笔者近10年的应用型高校教学经历以及多年来的就业指导工作经验,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心态分析以及现今形势下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时的心理状态, 将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就业心态划分为3大类。

学生的第1大类就业心态是积极主动型。这类学生一般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很早就开始用心, 积极学习, 主动融入社会,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但是有着这类心态的学生也要进行群体细分:

类型1:自主控制型。这类学生是真正的积极主动, 他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果断自信地决定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方向, 有计划地开展自己的学习、工作, 是就业能力超强的学生。但这类学生比较少。

类型2:直觉型。这类学生虽然也是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 但是他们的就业目标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类型3:冲动型。冲动型的学生往往是一时热情, 看到什么好就积极投入, 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且持久性不长, 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类型4:挣扎型。这类学生非常焦虑, 他们的焦虑来源是自己的就业理想和真实现实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 这个差距导致他们左右为难, 所以在挣扎中虚耗着时间和精力。

学生这4种类型的就业心态, 除了类型1指导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外, 其他3种类型的学生都是需要指导老师去关心和指导的。好在具有这几种就业心态的学生对就业的态度都是积极的, 不同的只是面对就业问题时, 他们在他们的自身条件、现实、理想之间出现了矛盾, 所以就业心态也跟着矛盾。

对这样的学生, 我们就业指导上应采取“帮助学生廓清就业目标, 提供更多资讯”的策略。因为这类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心态, 只要稍加引导, 他们就会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指导老师在这里的作用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引导师, 找他们谈话, 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提供给他们较多的关于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的资料,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认识职业和社会, 并建议他们找专业教师了解更多的关于专业的发展。这几类学生, 越早认识自我、职业和社会, 他们就会越早投入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中, 为将来的职业竞争做好准备。

学生的第2大类就业心态是他主决定型。老师、父母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这类型学生在就业心态上, 他们更愿意相信他们信任的人给他们做出的决定。

对这类学生, 我们适合采取“从旁入手、旁敲侧击”的就业指导策略。“从旁入手”, 可以先了解这个学生比较信任哪些人,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信任的人做工作, 可以比直接找学生做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旁敲侧击”指找这类学生做相应工作的时候, 不要直接就就业问题谈话, 而是谈一些诸如他父母最近又来电话了, 希望他如何如何的……这样有技巧的谈话方式, 可以较好的取得学生的信任, 把学校的就业期望以及就业技巧的教授融入到彼此信任的谈话方式中, 能够取得较好的指导效果。

对于持这种就业心态的学生, 要慎用他们的“乖乖牌”心态, 认为他反正很听话就直接告诉他如何做就行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顺从型的人往往也是推卸责任的人, 所以, 一旦指导老师帮助他下的决定出错, 就会有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所以, 作为就业指导老师, 一定要切记“慎下决定”四个字。

在面对就业问题时, 学生的第3大类心态是消极被动型。这一就业心态的学生又可以细分为:

类型1:宿命型。这类学生抱着听天由命的心态, 走到哪里算哪里, 反正好不到哪里去, 但也差不到哪里去。

类型2:麻木型。这类学生是真正的混日子心态, 把情感和心思寄托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上, 比如网络游戏, 比如校园恋情……总之, 非常逃避该面对的就业现实。

类型3:拖延型。这类学生他们的就业心态和麻木型虽然同属消极心态, 但还是有点不同, 主要是麻木型是真正的得过且过, 混日子, 而拖延型心态的学生则是不愿意改变现状或者害怕自己承担自己决策的风险而迟迟不做决定。

对指导老师来说, 这三类持消极被动就业心态的学生是工作的难点, 也是重点。在就业指导策略上宜采取“长时间、不断线”的方式。所谓长时间, 就是在大一开始时就要有意识的把就业指导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 可以形式多样。目的是除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观、就业观之外, 还要发现这类消极心态的学生加以关注。然后就要对这类学生采取“不断线”的指导方式, 定期找他们聊天、沟通, 让他们知道老师关心他们, 逐渐帮助他们转变就业心态。

对这类就业心态的学生, 光靠临时的指导是起不到作用的, 只有长期的工作才可以见效。可见,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非常系统和庞杂的工作, 需要老师的投入和坚持。

事实上, 在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中,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就业心态, 也不能死搬硬套这3种就业策略, 要真正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靠的还是老师的热心、真心和诚心。

摘要:文章认为在现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是非常重要的竞争能力之一, 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学生更需要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在应对就业压力的时候, 就业指导老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就业心态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策略, 这样会起到较好的指导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就业心态,指导策略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2

本科毕业大学生就业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首先,很荣幸我能站在这里发言,感谢我的母校(学校名字)和老师们这些年对我的的辛勤培养和无私帮助,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名即将毕业的同学向你们致以深切的敬意,谢谢。

今天我要讲的是大学生就业,那么什么叫就业呢?我这里对它有一个定义,那就是找一份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干,你能干上这份工作,就可以赚自己的钱,不至于再花父母的钱,这就叫就业。我经常想,22岁以前父母给我们经济资助来帮助你大学毕业,如果说这是父母的应尽之职的话,那么到了22岁以后,大学毕业了,不管我们是读书上研究生,还是工作,如果再多花父母一分钱都是卑鄙的。因为我认为,人就像动物一样,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出去养活自己,从来没有听说哪一对老动物带着小动物过一辈子的,它一定有这样一个过程,到了那个点上必须出去,我看过这样的电视片,老鹰看到小鹰会飞的一瞬间就再也不会去理睬那只小鹰了,一定要让它飞出去。

也许有朋友会说,说我们22岁以后如果考研的话还需要钱,但要想想我们读研究生是为了自己更有价值,那怎么办?假如你真要上研究生,真要出国读书要花钱,有没有可能比如说向父母写一个借条,并且以同期银行利息来计算向父母的归还数据?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有了一种紧迫感。这个紧迫感就是说,我未来必须找到更好的工作。

现在,我们走向社会,有的同学能拿到几千块钱的工资,也有只能拿到几百块的,当然还有个别同学能拿到上万块的薪水,但是我从来不认为一个刚毕业的时候只能拿到几百块的人,未来一辈子永远赶不上那个拿上万块钱的人,因为后续的爆发力和耐力,以及工作态度会决定我们未来的工资报酬会越来越高。

撇开工资不说,我再说一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就业心态,大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能够拿到一份很好的薪水做下去,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多。获得机会的敲门砖,通常是选定一家单位以后,从单位的最基层工作干起,并且以自己的态度和业绩来证明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前途,以及证明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喜欢,来使自己在这个行业中能够逐步上升。所以说,我认为就业心态会决定我们的就业结果。

接下来,我还想在说一下就业、职业和事业的关系。

我认为,就业可以是临时工作,它和你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职业则是你选择了一个你打算干它一辈子行业;而事业则是职业的最高境界。

也许刚走出校门的我们并不清楚的知道这辈子我们会干哪个行业,所以我们可以想当然的去找我们认为适合我们的工作,时间久了,我们可能会慢慢发现其实我们是喜欢某一个行业的,所以我们会有一个职业,一份我们打算干一辈子的工作。然后是事业,事业是职业对外的扩展和延伸,我们从职业可以慢慢进入事业境界,当我们在一个行业干久了,对自己的职业熟悉了,这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有一些强项,如果我们再把这些强项进行扩展,利用这些强项和别人一起来干一些事,简单的说就是给自己打工,那么我们就会走上事业的道路。

好了,说到这里,我要说的基本就说完了,在此我祝愿学校所有的同学就业顺利、早日找到自己的职业,最后事业有成。

最后,再次谢谢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你真幸运啊!我写了一周的就业演讲被你撞见了,就分享给你吧,毕竟有悬赏呢,不知道你的演讲风格是怎样的,如果觉得内容不错的话,可以联系我,风格上还可以在修改!

本科毕业大学生就业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问什么坐在这里学习?有人会说,为了就业,为了生活,没错,可是,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使就业形势更加紧张。面对此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量的实践证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我们顺利就业,并在今后工作中克服困难、做出成绩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为自己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作指导,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轮船,最终会东撞西撞,迷失航程,惨重的可能会葬身大海。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根据这些自身基本条件去对照,自己干什么工作比较适合。没有正确地估价自己,盲目去就业,就是错误的就业观。

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求我们在就业之前,应该对以下几个相关问题,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一、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

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行为,既是同学们对单位的各项条件的要求,如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劳动强度的选择,也是单位对同学们所具备的条件,如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道德品行、待人接物的态度、思想觉悟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等的选择。只有双方的条件都能被对方接受时,就业才能实现。所以同学们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条件出发,对就业单位提出的要求,要选择基本一致的单位。切不可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要求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们必须刻苦锻炼,培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到推荐就业时,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号入座。

二、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不可追求一步登天。

人生就像走路一样,要从第一步开始,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标。任何单位对招聘的员工,总是让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在工作中考察他的品行、能力、素质,根据他的表现和工作需要,逐步安排晋升并提高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这个过程,既是单位对他的了解过程,又是毕业生表现自我的过程。有的同学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刚到单位,就想着要拿高工资,又极不乐意在实际操作中去多吃苦,这是不现实的。试问有哪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这么冒失地把高工资岗位交给一个他并不十分了解的,还没有表现出实际能力也没有对公司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员工呢?就业时如果执着于这样的单方面的追求,不肯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对顺利就业是十分不利的。

三、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切不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同学们在学校中确实从事了某个专业的学习,想找一个专业十分对口的工作去发挥才能,这是可以理解的。学校在推荐安排就业时,也尽量按专业对口去安排。但是,实际需要与我们的专业所学的往往难以做到完全吻合,丝毫不差。毕竟我们还要服从单位的实际需要才行。所以,我们在就业时,只能要求大的方向上的专业对口。努力用我们在学校中培养起来的素质去适应工作需要,做出成绩。如果所要求从事的具体工作完全跟学校所学的知识要一致无二,量身定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极不现实的。

本科毕业大学生就业演讲稿3

转瞬间已是大学第二年了,回首过去的两年我不禁有些许感慨。这两年里在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完善自我,使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方面都有所提高。下面就我大二学年的所有情况进行总结。

一、学习上,比起大一,在认知程度和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大一的时候由于是刚来到大学校园,由于整个时间由自己支配,感到无所是从,时间经常转瞬即逝,总感觉自己是在虚度光阴。经过大一整个学期的适应,这个学期基本上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课余时间,我经常去学校的图书馆,学习一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求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除了去图书馆学习之外,我还组织同学们去户外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在学习上,我认为有一样东西非常重要,那就是学习态度!俗话说的好,态度决定一切。我以前总感觉自己不比别人差,问题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很少向别人请教。而现在,我开始养成一种谦虚、勤问的学习态度。因为我知道学习上的东西来不了弄虚作假,是不懂就不懂,绝不能不懂装懂!孔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生活上,这是我感触最深的,社会不只是你自己的舞台,自己一个人很难独舞,所以要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学校我基本上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形成独立自理自立的良好品德。此外我用真心去对待自己的朋友,从不虚心假意。我知道,走进社会中,只有真心的朋友才会帮助你。还有就是要始终保持干净的作风,做到勤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思想问题上,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大二上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党知识学习,顺利通过了学校组织的考察。此后,我还认真学习江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精神,积极参加学院及班上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坚决拥护独立自主原则及“一国两制”的方针,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虽然我在这个学期有了一定的进步,可是我仍然存在不少缺点,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有些时候计划的事情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时间总是宝贵的,我不想成为虚度光阴的人,不想自己在老的时候后悔自己这样浪费时间。作为学生,学业永远是第一位的。我将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大二的整个学年,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一年。大学生活是很宝贵的,我不愿意平平淡淡地过这几年,我要好好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努力读书,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丰富美丽的色彩。

来到基层工作将近一年了,从无知到了解,从陌生到熟悉,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通过一年来的实践,使我较为深刻的认识到,基层工作面宽量大,政策性强,涉及千家万户,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老百姓期盼的每一件事,把老百姓的每一件事当作自己的事,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的和谐环境,即使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的业绩。

下面我首先汇报下一年来的工作:

一、一年工作回顾

1、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解疑帮难。深入群众家里面,通过与群众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最关心、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户,帮助他们办理低保,解决生活问题;对群众遇到的种养殖难题,通过查询资料、咨询专家等方式想法设法帮他们解决;群众对国家政策的盲点、一知半解,将疑问解释清楚,将政策宣传到位。

2、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努力改变支部老龄化的现状。积极主动发展年轻党员,通过了解,与支部共同努力培养了5名塌实肯干,求真务实,有经济头脑并能带动农户发展致富的年轻入党积极分子,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极力扭转支部老龄化的现状。现在本村已有37名党员,5名积极分子,35岁以下党员5名。

3、做好远程教育及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种养殖技术,观看戏曲、小品、电影等文艺节目,既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又学到了新知识新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发布重大信息,进行村务公开,加强招商引资等。

4、做好文字记录及信息上报工作。及时准确的做好各种会议记录和工作台帐,及时向政府反映各种村级信息。

5、做好村级项目的申报工作。去年完成申报湖南省省级生态村工作,并顺利通过,今年申报农家书屋亦通过。今年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正在审批中。为解决村级建设难题,向上级请求支持水泥资金。

二、工作体会

1、对农村工作的看法:农村工作有其复杂性与艰巨性。作为一名基层农村干部,我们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由于过去的某些原因,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有时甚至抵触,这就导致了我们农村干部在宣传一些新的产业,新的政策的时候遇见的难度比想象中更大。另一方面,放眼看现在的农村,有能力和年轻的人都到外面的城市务工去了,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和儿童。靠这些老人和儿童来发展农村、建设农村仿佛如天方夜谭一般。所以我觉得农村要发展一要稳住干部、二要稳住老百姓。

农村的工作很多都是靠我们农村干部软磨硬泡的“磨”出来的。新产业、新政策要宣传都是靠大会、小会,登门访户的挨家拜访宣传出来的。然而农村干部一方面要思考全村的发展和上级安排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去照顾自己的家庭,这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有专职的、脱产的农村干部,将会给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

2、个人思想上的变化:从刚来时情感上的孤独无助,到面对工作感到不知所措,到体会到农村工作的艰难复杂,再到现在的充实满足,我一步步走了过来,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喜欢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1)刚到农村时生产上不熟悉,生活上不习惯;人情风俗、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都需要认真学习。但在村民的关心、照顾和理解中,我慢慢地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与村民关系良好,并通过村民了解他们的期望,为自己的工作打好基础。(2)转变个人角色。从被动的接受、听从安排,到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的思想不断成熟,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

3、工作上的认识:书到用时方恨少。(1)自我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还比较有限。立足农村工作,当理论与实践激烈碰撞后,深感方法不够,经验缺乏。在工作中经常觉得信心不强,勇气不大,无法胜任。(2)面对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现实逼迫我们必须加强学习,不断研究农村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学习沟通技巧、领导艺术和协调手段等知识;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把自己锤炼成为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三宽境界”的好“村官”。

这一年的工作很平凡,却也让我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责任的重大。我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总结创新,真正为村民做实事,办好事,在农村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对相关部门的工作建议

1、希望村干部及村民能够给予我们充分的信任,给予我们一定的工作权利,让我们可以有机会为村民做事。同时也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

2、希望乡镇政府能够让我们接触更多的乡村工作,比如新农村建设、卫生、民政、计生、妇女工作等许多方面,拓展我们的视野,熟悉更多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以便更好的锻炼自己,更好的熟悉农村工作,为村民服务,而不是只局限于办公数工作,书面材料。

3、希望组织部能够组织我们外出学习调研。每半年或一年外出考察一次,学习其他地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经验或先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模式。

四、如何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

1、针对大学生村官。一是端正思想和心态。首先要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真解决好当村官既不是作秀,更不是镀金,也不是为了刻意当官而先当村官,把当村官作为当官的跳板。应该通过在农村三年的实践,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村以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现状,积累一定的农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领导艺术,为将来有机会走上其他领导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否则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容易产生打退堂鼓的思想。二是踏踏实实做事,从小事做起。农村的工作是一点一滴的小事情拼凑起来的,要善于做小事情,乐于做小事情,不要指望“一口吃个胖子”;农民永远是最实际的,你爱他一尺,他会敬你一丈;按照村民的意愿去办事,实事求是,他们才会拥护你,爱戴你。只有你踏踏实实地去干了,你才会挖掘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你才会感受到别人永远无法感受的分量。

2、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学习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其实学习的途径很多,首先可以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相结合,不断增强聪明才干。农村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有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况且做农村工作,做群众工作一定要结合实际,在这方面乡村干部包括农民兄弟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强调加强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第二个途径是有计划地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可以让我们更加熟悉农村工作,对提高思想认识,更新观念,适应形势发展,创新开拓非常有帮助。第三个学习途径是送到党校学习。党校是更新观念、掌握新知识的重要阵地。应该有计划、有重点、有专题地安排大学生“村官”走进党校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第四个学习途径是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定期组织大家就某一个课题开展调研,形成书面材料,并指导进行加工修改,达到发表标准。

本科毕业大学生就业演讲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代表南学护理学院年级全体学生在此发言,向的母校道别,向的师长们道别,向朝夕相处的同窗们道别,也向这段不能忘怀的青葱岁月道别!

四年的大学时光已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作为学子,我们已从一个渴求知识的新生,成长为一名略有所成的毕业生,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凝聚了各位老师的心血。是你们教给了我们科学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是你们让我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是你们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满怀自信的站在这里,要感谢我们的母校,感谢护理学院的全体老师,感谢你们用青春和汗水缔造了我们今天的成绩。

有人说,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就像是一个熔炉,煅烧出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我们经历了大一的纯真年代,走过了大二的轻舞飞扬,告别了大三的紧张与忙碌,来到今天大四的依依别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即将离我们远去。依然记得大一刚入学时的情景,那时的我们青涩而又懵懂,刚刚经历完高考的洗礼,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踏进了启秀校区的大门。一晃眼,那熟悉的一幕幕已然留在了四年前。这四年的来路,走得辛苦而又快乐,四年的生活,过得充实而美丽,今天来看,竟然象昨天的事情。四年的岁月,1460个日日夜夜,听起来似乎是那么的漫长,而当今天面对离别,又觉得它是那么的短暂。四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但很多记忆将成为生命中最为珍贵的收藏:还清晰记得第一次站在军训操场上的那个瞬间,带着未脱的稚气和对大学未来生活的无限幢憬,我们开启了通向丰富多彩大学生活的大门。转眼间,时光的年轮匆匆转过,我们的回忆中多了足够一辈子品味的东西。和我们一起成长的启秀校区,美丽的濠河,鸟语花香树下的长凳都曾留下了我们的晨读的背影;精密的实验仪器、条件优越的实验室里,曾留下了我们对科学的向往,运动场上留下了我们拼搏的身影……那铭刻了我们共同经历的日子,让我们受到了锻炼,增长了经验,也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我们护理学院严谨的作风和学风,体会到了那种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太多太多的情景值得去回忆。

岁月匆匆,大学四年转瞬即逝。从眼眸里抽出细细雨丝,然后纷纷扬扬的撒下,我们将离开我的大学生活,走过楼兰,走过荒滩,只是为了那句路在脚下,明天会更好。不久之后,我们将踏上新的征程。让我们再一次向老师们说声“谢谢”,是你们用自己的言行和关爱让我们得到了远比书本知识更加宝贵的信念;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说声“谢谢”,是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让我们在人生路上充满了勇气;让我们对这美丽的校园说声“谢谢”,是它不变的安静、祥和记载了我们的奋斗与成长;让我们对彼此互相说声“谢谢”,让我们回想那纯真灿烂的笑容、朋友间的友谊,去感悟那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

毕业是一首久唱不衰的老歌,是散场之后的余音绕耳,所有甜美或者苦涩的故事,定格为热泪盈眶的欣悦,依然真诚直率的目光,依然奔流激荡的热血,正牵引着再一次传唱,传唱那飘逝的日月春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时间作证,承载着护理学院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嘱托;一定会做拥有智慧并富有激情的人,做胸怀大志并脚踏实地的人,做德才兼备并勇于创新的人,做富有责任并敢挑重担的人!同学们,临别之际,让立下誓言:今天,以作为的毕业生为荣;明天,将会以为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就要离开母校了,老师们为所做的一切,暂时无以回报,让我们牢记“博爱、笃学、进取”的院训,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送上我们的毕业赠礼,祝愿亲爱的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愿我们的母校兴旺发达,再创辉煌!

学生讲话稿相关文章:

1.学生代表发言稿

2.国旗下学生讲话稿范文

3.不忘初心学生演讲稿五篇

4.大会学生代表发言稿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3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就业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ath Analysis of Employment-oriented to Develop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WU Guanrong

(Tai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yuan, Shanxi 030008)

Abstract It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aking the guidance of employability to develop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occupational education (2014-2020)", to develop the applicative education should m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s, the solid of the course arrangement, and the double quality of teacher's team. In order to bring up high quality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for the future growth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employment; method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后,不仅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一线工作者的重要载体,借鉴《规划》中的相关政策措施,对于提升其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1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由地方本科院校或专升本院校演变而来,其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不是很理想,据教育部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显示,就业率第一是985院校,第二是高职院校,第三是211大学,第四是独立学院,第五是科研院所,第六是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是垫底的。缘何“垫底”,既有外部的客观原因,也有内部自身发展定位的原因。首先是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近五年的毕业生人数是,2010年为631万人,2011年为660万人,2012年为680万人,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连年的增长让人们惊呼为“史上最难毕业季”;其次是受持续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结构性失业的困扰,主要是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职位不匹配,这一方面是由于院校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没有与社会进行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是学生内因的问题;最后是院校的定位准确性问题,我们看到就业排名第二的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秉承着培养高技能的一线人才,不仅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也是逐年提升,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之前,也是努力在向研究型院校靠拢,也就是在向上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导致毕业生在毕业后遇到了既没有名牌大学的光环,也没有一技之长的尴尬境地。从而有些地方本科院校转变办学方向,改为向下发展,也就是向应用型靠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眼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 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深入到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师资建设中去

2.1 专业设置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首先要体现出特色鲜明的特征。在《规划》中提出要办好特色优势专业,何为特色优势专业,解读文中的要点,首先是被市场接受和需求的专业,在专业设置机制中引进优胜略汰,压缩就业冷或供过于求的专业,要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良好对接,避免某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在就业季中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其次是专业设置要接地气,符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规划》中提出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职业教育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编制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是否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就是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所以要建设与地方经济特色紧密相联的专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

2.2 课程安排

在《规划》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这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但在秉承职业教育实用性的同时,也要兼顾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所以课程安排中的理论教学首先要体现坚实性的特征,所谓坚实性就是理论知识既有坚固性也有实用性,既不能像研究型院校那样深厚,也不能同高职院校那样注重基础性,而是在高深与基础之间选择一种坚固而实用的理论;其次,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这就要求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要与职业标准实现紧密对接,用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堂内容,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地方企业为依托,开展校内企业成才孵化基地建设,为学生模拟实际工作场所,将职业文化搬入课堂,从按时上下班做起,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职场;最后,在课程安排中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要增加提升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包括对责任心的培养,对建立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些能力听起来是比较空虚,但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发挥的作用要甚于专业知识,这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路径,所以在课程选择中,以工科学生为例,适当增加社科类课程,培养公文写作能力,提高工科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3 师资建设

《规划》提出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教师队伍“双师型”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又要具有相应技术等级证书,从能力素质方面理解,就是既要具有进行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要具有专业技能训练指导的能力,在《规划》中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双师型”队伍,提出两条路径,一是要完善教师的培养体系,二是要完善教师的培训体系。培养体系的完善要依托“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学历教育主要通过鼓励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学科带头人,企业实训主要是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通过基地培养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培训体系的完善要通过建立教师实践企业基地,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并鼓励“双师型”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以德国某应用型大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为例,必须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有至少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除艺术类专业外,必须有博士学位才能取得教授头衔,德国对应用型院校任课教师的要求之高是我们在短期之内无法实现的,但这种模式要逐步渗透到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体系上。只有师资队伍强大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才能被激发起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Z].2014.6.

[2] 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4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以地方性院校为主的本科院校, 其主要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一线需要的人才。以我校近两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别分布情况统计为例, 84.2%的毕业生到生产一线企业单位就业, 如表1所示。

表1显示, 近两年我校毕业生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占66.32%, 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已由公有制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转变, 这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动向, 也间接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现状。

1. 就业能力不足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曾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复杂, 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 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主要由就业信息不充分、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 后者主要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2]”。也就是说,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即社会环境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前者是外因, 后者是内因。我们对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调查 (如表2所示) 中,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 近89%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在就业观念、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从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基本要求看, 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和求职能力三个基本层次[3]”。其中就业观念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求职目标不清, 个人期望值过高, 这是属于求职能力问题。而综合素质不高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则属于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问题。由此可见, 就业难主要原因是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2. 就业观念偏差是首要原因。

在进一步的访谈调查中, 用人单位反映了毕业生求职目标不清、个人期望值过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岗位认知等是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差的主要表现。现实中, 许多毕业生不明确自己要找什么岗位, 什么岗位适合自己的发展, 以致在招聘会场不知从何下手或者乱投个人简历。不少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把求职意向集中锁定在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锁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少数收入高的国企, 而一些山区县城和小企业却少有人问津。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把报酬、生活条件和升迁作为向用人单位了解的首选问题。毕业生一方面没有认清自我和就业现实;另一方面目光短浅过于看重眼前利益, 形成了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较大的落差, 造成了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局面。

3. 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条件如表3所示。在所列的9个观测点中, “学生综合素质”位于第一位, 成为基层用人单位招聘时最为看重的条件, 比例高达92.5%。这是因为综合素质是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 其中基本工作能力是专业能力的承载平台。而毕业生岗位能力的发挥取决于其基本能力中“最短的一块板”。当今在经济生产一线和社会建设基层, 岗位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趋于综合, 这就要求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并重。所以在生产一线, 综合素质强的技术人才, 更适合岗位要求, 发展潜力也更大。

4. 学生的责任心、团队精神、动手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是关键。

对毕业生最为缺乏的岗位能力, 用人单位给出的选择如表4所示。主要集中在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 属于基本工作能力不足。这表明, 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基层一线需要的基本工作能力, 学校没有重点培养。表4也显示, 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岗位认知、专业基础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实际岗位的需求, 这些缺陷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5. 抗挫折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比例大大提高, 有调查显示这部分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较差, 跳槽频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影响毕业生职业稳定的因素除了传统的薪酬问题外, 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是重要原因, 如表5所示。在进一步的访谈中, 用人单位反映, 不少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不强, 自我调适能力差, 在工作中受到挫折往往选择以跳槽的方式来逃避。当然, 在当今个人的职业发展中, 对一个工作岗位“从一而终”的情况已不多见。但不是因为“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变换工作岗位, 则确属因为毕业生素质上的缺陷。

综合上述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与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就业 (择业) 观和基本工作能力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层一线工作岗位对应用型院校的毕业生的上述能力有着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其办学定位必须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 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2008年5月召开的亚欧教育部长会议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议题有如下概括性结论:“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并不一定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因此, 大学应该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 改革课程以适应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大学应该对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软实力和开设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课程等需求及时作出反应[4]”。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加强基层一线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满足基层一线的人才需求, 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的办学特征和人才培养的类型特色, 也是这类院校的生命线。但这一理念目前尚未被广泛理解和认同, 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仍沿用学术型大学的办学模式, 走精英化人才培养道路, 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 重科研轻教学, 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基本沿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仅重视架构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忽视学生的社会化和基本工作技能的培养, 就业教育不足, 实效性较差。

2. 不重视打造关键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设计。虽然也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 在课程体系内安排了人文课程, 课外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但目标空泛, 针对性不强, 学生参与面不够, 实效性不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共性因素和岗位的具体要求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 缺乏有针对性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基层一线岗位能力的具体素质要求制定培养方案。毕业生基本工作技能欠缺, 动手能力不强。基层一线的技术岗位需要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需要团队协作精神, 而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则注重自我、养尊处优、动手能力先天不足, 缺乏做事的锻炼、责任心不强, 这与基层一线岗位需求形成较大落差。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校内部未能就人才培养的特色、学生的关键能力的打造形成合力。教学和学生工作体系, 学校和院系均没有形成共识及合力, 教师间没有形成共识及合力, 教育资源没有有效整合, 导致教育效率低、效果差。而且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的不断扩充, 有基层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不断下降, 许多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大量补充到教学一线。这部分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青年教师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但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实践能力薄弱, 直接导致学生对经济社会建设基层实际的体验降低, 应用能力的训练减少, 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下降。

3. 就业指导及服务尚未完全到位。

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教育和服务工作主要依托学生管理部门 (就业指导中心) 。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就业指导脱节, 没有形成完整的涵盖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许多院校仅在第四年才开始做求职指导及就业政策宣讲。“全员就业”、“全程就业”的环境和氛围尚未形成, 更谈不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作为就业主体, 学生的成才意识和就业意识未被激活, 参与就业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不够, 积极性不足。许多学生在个人成长成才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在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完善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许多新升格的本科院校, 缺乏就业指导专家, 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低, 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就业工作不够。就业指导还停留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咨询等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职业素质训练等重要环节还很薄弱[5]。

三、对策建议

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 找准办学定位, 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要真正把精力集中在人才培养工作上, 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应根据基层一线岗位的实际需要, 以岗位关键素质为基础, 以重点能力为主线, 构建课程体系, 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使之更具针对性。要打破原有课程相对独立的封闭的学科界限, 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既兼顾知识的衔接, 又保证专业的特色[6]。要构建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人才。我校以产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 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研讨修订培养方案, 探讨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这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改变目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要培养教师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 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育人上。必须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保证教师的教学投入, 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要以课堂为载体, 围绕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能力, 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强化第一课堂对学生关键素质和重点能力的培养。要精简教学内容,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精神。要抓好课程中的实践性环节, 如各种大型作业、社会调查、学生演示等, 培养学生的做事动手能力, 培养责任心和认真的做事态度。专业实习和设计环节是培养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组织管理, 切实提高成效, 并注重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尽快建立起符合专业特色的深层次、长期性、互利性的校企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联系, 开发社会资源, 建好实习基地。

3.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要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日常教育管理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拓展学生第二课堂渠道, 加强各种实践活动, 扩大活动的参与面, 让更多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得到锻炼和成长。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活动, 是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学校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使其健康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文化建设, 培育优良校风。

4.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精心设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方案, 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 分阶段进行, 以提高实效性。要以就业为线索, 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 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安排教育活动, 使就业教育全程化。要指导学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树立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择业观和发展观, 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加大对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职业指导培训, 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 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 形成从学校到院系和教研室, 从年级到专业及班级的全方位、相互配合、跟踪反馈的工作体系, 使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内容与专业教学及日常的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丰富就业指导和服务内容。加大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力度, 提升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素质,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 发挥专业教师的社会资本, 推进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提升就业信息的共享性、有效性。健康成长、顺利就业是学生的最根本的利益, 是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基本要求, 应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导向。

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提出正确的就业观、责任心、团队精神、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应重点加强的就业能力, 同时分析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就业指导有效性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就业,应用型本科,重点能力

参考文献

[1]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社会科学, 2007 (06) .

[2]胡良人.培养民族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5) .

[3]代洪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提高对策[J].人力资源开发, 2009 (01) :30.

[4]亚欧教育部长会议内容摘要与述评.http://www.cqjy.com/xxck/ShowArticle.

[5]荆秋慧.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条件与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4) .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5

记者近日从北京市教委获悉,该市今年将从首都各高校就业工作成果中遴选出基础好、有特色、可推广的项目,继续纳入“本科教学工程”。近几年,北京市教委按照项目化运行方式,把毕业生就业重点工作作为“本科教学工程”子项目进行立项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工作水平。

北京市提出10个高校就业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并要求各高校围绕重点申报专项。通过评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办)等高校的`32个就业咨询指导项目获批立项。北京市教委对每个项目投入50万元建设经费,要求每个项目突出工作特色、形成建设成果,为构建就业工作质量体系标准奠定基础。

北京市教委还高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和少数民族毕业生,通过建立困难学生档案,落实好“个体咨询、优先推荐、技能培训、就业资助”等一对一帮扶措施。

据悉,今年北京市教委已直接向各高校投入超过8000万元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目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具体体现在全员初次就业率高,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就业率。(记者赵正元通讯员曹阳(微博))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6

关键词:民办院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就业能力需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发展在我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在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更是才刚刚起步,有着关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专业人才的市场供给量不断增大,但是目前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与现实之间仍有差距。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专业学生具有超群的职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

1、分析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分析的依据。具有坚实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事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从事各种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人才。从该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信管专业培养两方面的人才:一是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二是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人才。而作为民办应用型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见图1调查问卷题目之一。

图1 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调查问卷

2001年国家出台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涉及6大职业功能模块, 包括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和信息系统运作。这6个功能模块同样可以概括为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

2、能力结构

不同层次的信息人才要求具备不同的能力, 基于上述讨论, 对信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分析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所谓信息管理, 就是人类为了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信息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信息资源的形成阶段, 以信息的产生、记录、传播、收集、加工、处理、存储等活动为特征; 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 以检索、传递、吸收、分析、选择、评价、利用等活动为特征。据此, 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 调研能力,能够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企业内外信息化需求, 企业内信息化的建设条件进行调研, 并提出企业信息化规划报告;信息采集能力, 能够设计信息采集内容体系, 确定信息采集的内容, 设计信息采集方式, 并有效组织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处理能力, 能够将信息采集的内容合理分类, 进行信息筛选、综合、排序, 设计信息传输、存储方式; 信息利用能力, 至少掌握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表格、图形等易于交流的方式呈现。

然后分析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包括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5个阶段。因此, 该方面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 能够进行管理业务的调查和分析, 同时至少熟悉一个相关主流应用系统的构成模块, 了解应用系统发展的最新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需求。能够设计满足业务需求的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 编写系统分析设计报告。信息技术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主流开发环境及数据库系统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编制和测试工作。项目管理能力, 理解业务需求、制订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成本与风险、进行项目的正确评价等。

3、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现实差距

(1)信息搜集分析能力

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搜集、信心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和信息传达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很强的观察判断力,快速准确的确定和获得实际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文献资料,并能正确的进行信息整理和信息分析。另外,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将自己搜集整理分析的成果传达出去,事项信息共享,实际上,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信息平台应用能力

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系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管理人才的重要标志。这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能力要求,所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掌握常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工作原理,掌握安装、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具备相关行业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能力,并可以对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基本的监管和维护。

(3)信息技术研发能力

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是一项技术和实践水平要求较高的能力。只有少部分的岗位需要具备这项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从事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集成,以及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统筹维护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项能力的具备可以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很大的竞争优势,而且有机会直接进入较高领域参加工作。

(4)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

首先,一部分信管人才将来要从事于与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咨询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从事于技术性工作的那部分人员来讲,只有各部分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做,团队合作和相互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重要。

(5)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专业培养的重点,也是部分用人单位看重的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远大发展目标的学生来讲,管理和决策能力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这项能力的实践性极强,平且要求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是实践经验做铺垫,因此单单靠学校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在实践工作之中慢慢的锻炼形成。信管专业人才如果要从事于高层的企业管理或参与战略决策,必须在此项能力的锻炼上投入极大地精力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进而影响到继续深造和实际工作。这些都急需在今后的发展之中寻求解决之道。

4、有关专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获得社会上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多方合作,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上讲,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了解其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就业去向。社会各界要努力的为专业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弥补现阶段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缺陷,扩大专业影响,促进专业进步。

第二,学校方面,应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加强各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条件,努力增加实战机会,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

第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看,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必须了解自身的专业特点,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以及良好的职业规划。本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主要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通信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工管结合、文理渗透,因此专业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可以做多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劣势,那就是先比之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或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不够扎实深入。

因此,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应该竟可能的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2011(3)

[2]周志丹,谢敏.基于信息时代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变化分析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2006(3)

[3]李成标,王国清.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7

一、基于职业路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基于职业路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要求高校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因此, 通过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 提炼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素质能力的要求, 据此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方能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性强。

1.分析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素质、能力需求, 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关于就业能力, 不同机构和学者对其构成要素的描述不尽相同, 但都共同认为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涉及能力本身,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 满足社会需求, 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素质群。总体来看, 我们可以把这一核心素质群分解为“四种能力、三种品质、两个意识”。四种能力是指基础素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基础素质能力主要包括沟通、文字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指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获取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知识扩展的广度和深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并能灵活运用、不断深化的能力, 它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 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在体现。三种品质是指吃苦耐劳、敬业和忠诚的品质。两个意识是指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围绕这一核心素质群来打造, 依此来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素质、能力结构。

2.依据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仅应关注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关注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从中获得哪些有用的能力和素质。基础素质能力课程群主要以人文、社科、自然学科中最基础的课程为主, 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群主要包含本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 以满足行业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培养学生统计与分析能力、管理与决策能力、生产与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课程群主要是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上述三种能力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3. 组织教师及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 有利于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类型和能力要求, 并把这些就业能力和技能嵌入课程设置中, 从而使学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课程设置更具特色, 更能满足雇主所寻求的专业知识及必需的职业技能, 包括项目规划、解决问题及创造性思维等就业能力的需要。只有通过大规模的调研讨论, 才能挖掘校内各种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4.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由来自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代表、政府等多个部门的专家组成,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对新专业的设置、已有专业的调整、招生规模进行调研、论证, 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指导并提出意见;对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邵丹萍, 2008) ;根据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标准, 对教学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

二、基于职业路径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1.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基于职业路径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模式) , 它也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推崇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素质的关系, 在教学中既重视学习和掌握知识, 更注重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并将之转化为素质和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所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只有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素质和能力, 才能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升本后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盲目向学术型本科教育靠拢, 千方百计去除其脱胎时带来的专科痕迹, 从而使其发展脱离了原来的轨道[2] , 因此牢固树立应用为本、能力为先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 围绕能力培养, 做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2.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有目的地开展教学。

近年来, 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专门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计划如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创业教育等, 这些工作的实施大多是以学生活动、讲座、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或者选修课、第二课堂的方式来展开的, 并未真正与课堂教学或者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建基于职业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要高校在开展上述活动时, 有意识地把它们融入课程教学中, 成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要把必修课与公选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生工作与社团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进行整合,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 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渗透。

3.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让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生产、教育与科研任务, 有效地改变原有师资队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更好地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中部分是来自企业及相关部门的高管人员, 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 将生产、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高校还可以利用专业建设委员会这一平台, 开发和培养一批实习实训基地, 解决校内实习条件不足问题, 从而构建政府、高校和企业多方参与的培养机制。另一方面, 高校也要增强自身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以产学研为依托,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成果交易和创业融资等平台。

4.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投入。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强调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的多样性, 这些都要求教师的能力结构也要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 选送基础理论知识好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设计、施工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获取实践经验, 提高实践指导能力。通过引进、培训、自学、兼职等途径或者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要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推进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

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 地方高校的招生规模大幅增加, 仅靠数量有限的兼职人员参与就业指导远远不够, 亟须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 兼职班主任、专业导师、社团辅导教师为辅的就业指导队伍, 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单纯由辅导员担任的局面, 聘请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背景的专职教师做职业规划导师, 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此外, 还要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专门机构, 统筹规划就业指导工作, 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管理制度, 搭建学生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 以便学生及时掌握职场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 2002, (1) .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8

1.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 难以实现全程化指导。

目前, 绝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作为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大多数高校摆在大三开设, 为的是给予学生技巧性的辅导, 帮助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大四求职过程中, 能够拿出一份合格的求职简历, 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高校没有实施面向大一到大四的全体学生的分阶段系统教学, 更没有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中。由此可见, 各高校虽然制度上保证了课程的开设, 但在课程建设方面力度不足, 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事实上,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在四年大学生涯中应贯穿始终:大一应通过传授职业意识, 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 大二大三通过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 培养学生创业就业技巧, 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 大四应加强就业权益保障和就业心理辅导的教育, 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然而, 由于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体系的缺乏, 目前鲜有高校能够给予学生贯穿四年的全程化指导, 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职业探索、生涯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创业等能力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与求职技能方面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2 缺乏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差。

课堂教学设计指的是,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 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对课堂教学活动流程进行规划,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进行系统分析, 并合理组织各要素, 形成最佳教学活动模式, 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任课教师应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 对规定的教学内容、已有的教学资源精心策划、合理组织, 通过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然而, 目前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理论性过强, 如在对国家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时, 不少任课教师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 不能结合专业发展实际调整和规划授课内容, 使得教学内容显得抽象枯燥, 难以理解, 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积极性。在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时, 很多任课教师仅仅局限于对近几年的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进行比较, 强调竞争的激烈, 就业形势的严峻, 以期增强学生的紧迫感。然而, 这种未与行业实际相结合的数据分析, 很难令学生产生共鸣, 难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高, 就业指导课沦为学生口中的“水课”, 逃课、缺课现象严重, 课堂上的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或是玩手机, 或是做其他课程的作业。

1.3 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课程, 对于任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 但目前各高校担任该课程任课教师的, 主要是学工处就业办公室的老师、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他们虽然长期从事一线学生就业工作, 但服务性的就业工作和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自身缺乏职场经验, 走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形式。加上课程准备过程中采取集体备课方式, 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 导致就业指导理论的缺乏。个人经验缺乏再加上专业理论不足, 导致在课程的环节安排上, 会出现偏差, 强调技巧性的训练, 而忽视对学生职业目标、职业理想、创业能力方面的指导, 不能实现国家设置该项课程的真正目标。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途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更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简言之, 就是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后劲, 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 也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实践、实用、实干”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具备端正的职业理想和一定的就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教育者在指导学生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 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帮助其找准职业定位, 增强就业竞争力, 因此要将全程化、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核心工作看待。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2.1 改革授课内容。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是:保证课程教学与当前就业环境紧密联通, 并贯穿大学的整个过程;能够根据学生专业、年级和职业目标的不同, 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符合年级层次的教学内容;实现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 科学开展规划和指导教育。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职业启蒙, 通过课程学习, 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 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估, 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以提升职业素养、拓展职业能力为中心, 拓宽学生视野, 了解社会需求。可以根据专业设置统筹安排, 如电力工程学院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4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和毕业班辅导员可以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研小组, 共同制定授课内容,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发展目标开展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 深入了解职场环境及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目标相对应行业的就业状况展开, 通过清晰的梳理分析, 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根据自身特点做好求职或升学准备。与此同时, 加强能力训练, 提升求职技巧, 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展示自己和推荐自己, 能够将大学期间的综合表现制成一份优质的求职简历, 为即将到来的大四求职做好充分准备。四年级主要设置就业政策法规、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利用等方面内容, 同时加强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

2.2 改革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 要改变“老师满堂灌, 学生不愿听”的现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课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内容, 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选择多样化学手段, 形成适合其内容要求的教学方法设计, 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时, 可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 引导学生就“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小组讨论, 形成小组结论, 委派代表发言, 各组发言结束后由任课教师点评, 针对各组发言中存在的问题, 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 加深理解, 达成共识。还可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形成在参与中学习, 在比赛中思考的氛围, 引导每个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形成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过程中, 除课堂讲授外, 应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安排, 通过参加招聘会和开展企业调研活动, 帮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着眼, 对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行业就业形势等形成清晰的认识, 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能的部分, 一方面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模拟情境, 让学生对求职就业的过程形成感性的认识, 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 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可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学生做专项培训, 电力工程学院2015年内多次邀请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为学生就形象礼仪、面试礼仪、职场礼仪等方面内容展开专项讲座, 旨在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2.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就业指导教师作为课程的承担者, 是保证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应重点优化就业指导的师资结构, 着力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专职教师队伍和一批兼职就业指导师。其中专职教师包括各学院主管业工作的职能人员, 如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 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 如心理健康课、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任课教师, 他们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 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就业中突发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专业化指导。同时应支持和鼓励学院内主干专业课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就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考试, 鼓励教师取得相关资格证书, 逐步建立就业指导教师选拔机制, 挑选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主干专业课教师承担本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任务, 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更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保证专职教师朝着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兼职就业指导师可聘请校外知名企业中优秀的人力资源师、成功的企业家校友、心理辅导家担任, 利用第二课堂, 以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或团队心理辅导的形式, 从企业角度出发,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和行业特点, 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前社会和企业的人才要求。

2.4 创新指导形式。

就业指导是一项贯穿大学始终的服务性工作, 仅仅依赖课堂教学, 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要真正实现全程化的指导, 必须拓展课堂以外的教育平台。近年来, 新媒体快速发展, 由于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渗透力强, 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将新媒体作为就业指导的新型教育载体, 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开展更具个性的就业指导, 真正实现全程化服务。如可以利用微信平台, 对优秀校友访谈视频进行推送;利用微博平台, 定期发布就业信息、面试礼仪知识、职场礼仪知识等;通过QQ群, 开展就业服务交流等;设立心理服务邮箱, 给予倾诉的通道, 相对私密的方式, 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寻找解决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的方法。在新媒体的助力下, 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个性化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高校应能够将就业指导内容贯穿于日常管理、思想教育中, 使就业指导辐射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 将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摘要: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 难以实现全程化指导;缺乏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差;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结合应用本科的特点, 要改变这一局面, 改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增强就业竞争力, 需从改革授课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运用新媒体创新指导形式等方面入手, 探寻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春霞, 党云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化管理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 2013, (9) .

[2]邓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2) .

[3]陈利娜, 张乾一.简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 2014, (6) .

[4]刘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初探[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7) .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9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在就业工作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细致、创新、高效地做好各项工作, 形成了以“毕业生就业终身制”为就业工作理念, 扎实推进“职业‘人才银行’互动平台的“就业工作亮点建设”, 深化“以服务为宗旨, 以市场为视点”的就业工作思路, 完善以学生为本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以体验为核心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以人才质量为根本的“全员化”就业工作体系、以营销理论为指导的“精确化”就业推介体系的“四位一体”就业工作机制。学院通过重点建设以网络平台为核心的“人才银行”, 大力开展以内涵式建设为核心的全新校友工作, 着力推进以提高学生受雇能力为核心的职业咨询指导工作和以提高用人单位价值体验为核心的市场建设, 来保障“学生就业终身制”得以有效实现。

一、以网络平台为核心的“人才银行”建设

“人才银行”网络平台建设是“学生就业终身制”实现的外延式建设路径。“学生就业终身制”意指对所有就读我校的学生实施终身就业服务的制度, 包括在校生以及往届毕业生。“学生就业终身制”的核心目标是为青年学生的大学学习阶段和入职后学习与发展阶段提供一个制度平台, 聚焦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就与终身发展, 最终实现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

(一) “人才银行”的含义

“人才银行”专为大学生量身打造, 是一个大学生储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的过渡性网络平台。学生可享受“人才银行”提供的全方位服务, 可将自身职业素质养成和个人职业技能学习经历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投资进程记录在案。

“人才银行”提供跟踪式服务, 对加入“人才银行”的学生进行增值管理维护。帮助在校学生储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 提前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 提高自身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为自己走出校门、迈向职场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 “人才银行”是用人单位组建人才团队、承接项目任务、选拔录用人才时的重要人才来源地。

(二) “人才银行”的定位

1. 对于大学生

“人才银行”帮助大学生在这里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 升才华之值, 储能力之息;提供跟踪式服务, 对加入“人才银行”的学生开展增值管理维护;扩大人际交往圈, 搭建与用人单位、学生、校友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平台;提供众多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提供“一对一”式的职业辅导、测评和入职引导服务;提供兼职工作推荐、就业实习资讯与服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资讯与服务。

2. 对于用人单位

“人才银行”帮助用人单位排忧解难, 降低用人单位招聘人才过程中的成本, 提高求才准确率;帮助用人单位承担从人才招聘人才初选到人才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节约在人才遴选上的时间和精力;用人单位通过“人才银行”的人才储备工程, 提前物色储备适合用人单位发展所需的目标学生并对其进行跟踪培养, 将优秀人才猎取于大学的摇篮中, 快人一步, 在赢得残酷的人才争夺战的同时, 成功掌舵未来。

(三) “人才银行”的功能

“人才银行”以就业网站为实现载体, 将学生的基础信息 (包括学生在该网站进行素质测评的测评结果及报告) 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存储于基础信息数据库中, 注册用户便可在“人才银行”网站上查询及修改相关信息。“人才银行”将学生的测评结果和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匹配, 从而帮助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实现共赢。【1】同时, “人才银行”还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老师, 就用人单位在用人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 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发展方向。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自2009年提出“人才银行”建设理念, 至今已有3年,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平台实现“人岗匹配”成功就业的人数逐年增长, 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特别是通过“人才银行”平台创造性地实现了用人单位通过平台的站内定点信息发布功能, 将自己的小型科技研究项目定点发布给适合做该项目的学生, 学生通过平台的站内定点信息发布功能, 向用人单位自荐参与企业的小型科技研究项目, 实现了项目与项目所需人才的匹配, 扩展了校企合作以及学生能力提升的空间。

二、以内涵式建设为核心的全新校友工作

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和巨大财富, 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 是促进学校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学生就业终身制”实现的内涵式建设路径。良好的校友关系意味着更好的声誉、更优质的生源、更多的招聘机会和更广泛的校友赞助与支持。

校友工作是美国高校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 高效运转的校友工作小组能够大促进大学的发展。美国许多大学从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视校友工作, 比如, 建于1891年斯坦福大学于第二年即1892年就建立了校友会, 专门负责与校友的日常联系, 为校友提供细致周到的相关服务, 帮助校友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 同时也为校友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智力支持。校友工作小组将丰富校友工作的内容, 实现校友工作的程序化、情感化、多元化, 将校友工作变成母校教育的延伸, 帮助校友加速成长和实现终生学习, 并最终在社会关系、捐赠、口碑、培养和招生就业等方面回馈母校。

(一) 校友工作特色

校友工作特色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凝练。时间:从每个新生入学即启动, 让在校生积极参与到校友工作中来;范围:覆盖全体校友, 为全体校友提供服务;方法:通过信件、电子邮件、在线系统等多种方式保持与校友的定期、频繁接触;诉求:着眼于为校友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帮助校友成长;服务大使:特聘“校友服务大使”。

(二) 校友工作内容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校友会的日常工作和活动是通过校友关系部来实现的。它的工作人员、校内志愿者各有分工, 有的专门负责收集校友信息、认证校友身份, 有的以邮件联络校友、发送学院期刊《西城杂志》, 有的组织校友返校参加联谊会等重大活动。学院校友会还有一些其他服务项目, 希望校友们能“回归”到与母校有关的活动中来, 如校友俱乐部、旅游、校友学院、校友信用卡以及网络聊天室等等。学生毕业后, 学生居住地的俱乐部会主动与他联系, 问是否愿意加入当地西城俱乐部。校友成为俱乐部会员以后, 可以参加校友活动, 比如读书会认识更多的朋友。

总的来说, 学院校友工作的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搭建在线沟通桥梁

通过在线平台的方式, 在校友与在校生、校友与校友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以此为基础, 逐步实现学院校友服务的时效性 (让新生从入学开始即可以同校友联络, 向校友学习, 接受朋辈指导) 、广泛性 (覆盖全体在校生和毕业生) 、互动性 (通过在线平台实现在校生和校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和价值性 (提供信息发布的平台, 让校友及时获取信息) 。

2. 强化校友指导与互动

一方面, 在校学生通过和校友的联系和沟通, 可以了解到真实的职场, 获得学业和求职上的指导, 甚至借此获得工作或实习机会;另一方面, 校友也可以通过和在校学生的互动, 了解到母校的发展和变化, 增进对母校的感情。

3. 及时传递母校信息

将母校的重大新闻、校友活动的通知、校友工作方面的最新举措、电子期刊《我们是校友》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校友。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个窗口, 为新毕业的校友提供职业上的指导和建议, 帮助年轻校友成长。

4. 保持同校友的联系

保持同校友的联系是开展校友工作的基础。校友毕业后, 因其工作和居住地的变化, 联系方式常常会发生变动。校友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获知毕业生校友的最新联系方式, 了解其职业发展近况。

三、以提高学生受雇能力为核心的职业咨询指导工作

高校应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 以培养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为己任, 实施以“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战略和就业指导工作, 不断开拓就业市场, 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毕业生就业通道。在这一大背景下, 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就要把以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新生一进校, 就业工作部门就可以帮助新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力和创造力, 使新生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上始终掌握职业选择和事业发展的主动权。

必须重点指出的是, 提高学生应聘成功率即提高学生的“受雇能力”远远比直接提供就业机会重要。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非智力因素和综合能力, 因此就业工作部门既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同时也要重视为用人单位服务。【2】提高学生受雇能力的主要载体和手段是职业生涯管理技能课程。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定位此类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完善的技能结构、展示自身技能的自我推销能力、能够进行反思和评估的能力、能够辨认适合的工作机会的能力。此类课程注重提高学生发展个人职业技能的意识和追求, 反思自身已具备的技能, 并通过参与顶岗实习冬令营、夏令营, 实习兼职等方式不断培养和发展自身能力, 最终成功推销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 职业咨询指导

学院将职业和学业生涯发展与人生理想作为职业生涯教育首要环节, 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具体的操作办法是通过专业的网上在线指导、各种职业测评工具、性格测试工具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信息, 而这些指导信息主要来自于学生在学院获得的核心知识和已具备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例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 用人单位经常抱怨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知识面窄、文化素质差、创造精神不强等问题, 而用人单位更多需求的是具有经营头脑的工程师和有工程素质的经营者, 能够熟练运用Auto CADPhotoshopPKPM等软件, 且具备良好的手绘功底。针对此问题, 就业工作部门就会给学生提供各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要求, 以及职业岗位对应的该专业核心课程名单, 如《道路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制图》等。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 鉴于往届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多为工程测量、摄影与遥感、地基与房产测量, 针对这些工作岗位实际的能力要求, 就业工作部门就建议学生要认真学习诸如《测量学》、《控制测量学》、《工程测量》、《GPS应用》等实用核心课程。另外, 还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强化职业指导的效果。一是强化入职前教育。通过到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等形式, 帮助学生更广泛地认识专业, 明确发展任务和就业方向。二是完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 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职业前瞻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指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 帮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了解职场动态, 按照最新的职场要求储备职业能力。三是开展个性化职业咨询与辅导。以电话咨询、QQ在线咨询、面对面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方式, 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咨询服务, 帮助有职业生涯困惑的学生寻求合适的发展路径, 增强个体职业生涯决策能力。【3】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学生的就业观念得到了更新。

(二) 实习实训

学院以顶岗实习为重点和亮点, 积极引导学生将职前演练和实地训练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查找不足, 完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一是积极推广“长虹”就业实习模式。鼓励学生以团队理想的就业企业为目标, 通过学院指导培训, 学生团队自我联系、自我选拔和自我管理的方式, 企业、个人、学院三方共同承担实习费用的原则, 推动实习项目的顺利开展。通过企业顶岗实习, 促使学生近距离查找自身的差距与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该模式推广三年来, 先后有1500名学生参与组团, 参加了上海展运电子、江苏华硕电脑、四川长虹集团等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体验活动。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职场人物访谈”。通过引导学生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目标职业相匹配的人物进行访谈交流, 探索整个行业和个体用人单位的“内部”职业信息, 实现学生个体在大学期间与职场生涯人物进行互动, 从而把学生个人的专业、兴趣与职业倾向与社会实际更好地衔接起来。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就业创业见习。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活动, 逐渐形成了以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平台, 以就业创业项目为依托, 以各类创业活动为补充的就业创业工作格局。四是实施“职业发展助力计划”。通过开展办公自动化、全员参与科技能力培养项目、交谊舞会、“职来职往”招聘大赛、职业经理人挑战赛等十余个培训项目, 为学生搭建职业素质提升平台, 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

(三) 优质服务

学院从以下四个维度开展优质服务工作:一是积极维护和开拓就业市场。邀请用人单位根据自身招聘计划, 自主地选择时间到校园开展宣讲及招聘活动, 为毕业生择业提供多元化选择。二是完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学院就业网 (即“人才银行”) 涵盖了政策发布、岗位信息、网络招聘、指导咨询、校企合作项目等多方面信息, 实现了学生、就业部门、学院和用人单位的网上网下互动;同时, 综合运用飞信、西城就业中心微博、QQ群等新媒体在全校学生中展开职业信息对接服务, 使学生可随时随地了解到学院发布的各种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信息。三是鼓励毕业生参加国家就业政策项目。学院每年筹措经费, 对志愿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对参加特岗教师、参军入伍等项目的应届毕业生予以政策倾斜和表彰奖励。四是对经济困难和零就业家庭学生加强就业扶助。学院制定零就业家庭和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援助措施, 筹措专项经费为就业困难学生发放专项求职补贴并将其推荐到部分校企合作单位就业。

(四) 就业推介

学院以营销理论为指导, 广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建立毕业生就业推介体系。一是加强与现有用人单位的联系, 深入了解企业及学院毕业生目前的工作状况, 从往届优秀毕业生供职的单位中, 挑选发展前景好、学生就业稳定性高的企业, 加大营销、推荐力度。【4】营销推荐平台立足本省, 面向西部, 并主动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用人需求较大的中等城市进行考察学习, 建立就业实习 (训) 基地。二是加强与省内外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 凭借中介平台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 再通过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维护工作, 将用人单位纳入学院就业网络。【5】三是加强与其他同类院校的合作 (特别是绵阳市大学联盟高校) , 形成就业市场共同开发、资源共享的良好合作关系。四是加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 参加行业交流活动, 广泛接触与学院毕业生使用方向匹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士, 通过与其深度交谈达成校企合作共识。

四、以提高用人单位价值体验为核心的市场建设

要形成科学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工作部门就应该积极作为、科学规划、重点突出、主动出击。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就业市场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 联系用人单位

一是与用人单位通过QQ群、电话沟通、在线平台、信件贺卡、实地走访等各种方式保持联系, 让用人单位了解学院就业中心的服务, 并从中感受到关注与尊重。二是和政府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中介机构等开展广泛合作, 以争取到更多的用人单位资源。

(二) 招聘服务

一是为用人单位举办校园专场或大中小型招聘会, 提供全程式温馨服务, 满足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帮助用人单位提高招聘效果, 帮助他们快速找到适合的人才, 通过“主动介入”服务来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与好感。三是确定“单位服务学生大使”, 代表学院向用人单位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这一做法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四是已经毕业离开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就业工作部门组织的招聘和咨询等活动的方式继续获得学院的帮助, 同时, 就业工作部门可以请这些学生向其单位推荐、录用学院的毕业生。

(三) 与用人单位开展合作

一是组织学生参与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或具体项目研发工作, 通过学生和指导老师的智力支持, 有效促进用人单位的生产价值创造, 以此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价值体验。二是通过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 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知识和能力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去培养学生, 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6】三是请企业家参加职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授课, 以此增进学院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四是请企业家为学生提供足够优质的兼职、实习机会, 以此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五是请企业家指导学生参加“模拟招聘”等活动, 提升学生的面试能力。

五、结语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其中, 重点建设的以网络平台为核心的“人才银行”聚集了大量的用人单位资源、毕业生人才资源和校企合作项目资源, 这样的网络平台为以提高用人单位价值体验为核心的市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效巩固了学院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此外, 学院大力开展的以内涵式建设为核心的全新校友工作聚集了宝贵的校友人脉资源, 这些资源将有力促进以提高学生受雇能力为核心的职业咨询指导工作和学院的就业市场建设。就整体而言, 这些措施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个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机循环系统, 该系统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更有利于用人单位和学院的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而言, 社会的发展需要既具备一定理论基础, 又掌握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高等学校应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按照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培养毕业后在生产一线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并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来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就业基地建设来保障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摘要:在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办学的政策背景下, 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的问题。对于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 学生就业状况对高校的社会声誉和招生非常重要, 是对“潜在入学者”的最大影响因素。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从“人才银行”网络平台建设、全新校友工作、以提高学生受雇能力为核心的职业咨询指导工作、以提高用人单位价值体验为核心的市场建设等四个方面有效实现“学生就业终身制”, 从而为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创造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刘珂, 蔡蕙, 王菲.谈大学生就业人才银行的建设[J].科学咨询, 2006 (7) :21-23.

[2]应届生求职网.应届生求职面试全攻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72.

[3]马士斌.大学生生涯辅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9.

[4]王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0) :93-97.

[5]宋宗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0) :62-64.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10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校、社会企业三方面的原因, 只有具体而实际的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 才能据此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 主要原因如下所述。

1.1 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是参与社会就业竞争的主体, 就业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不满足或者不适合社会企业的需要, 或者学生对企业的岗位不接受, 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定位偏差。这是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锻炼, 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信, 顶着本科毕业生的光环, 无形中抬高了自己的层次, 不愿从基层做起, 不愿从事辛苦的职业,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造成眼高手低的错位现象, 甚少考虑自身的条件局限和不足, 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的认识自我, 忽略了横向区别和差距。 (2) 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企业和毕业生之间最为突出的矛盾, 表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低, 业务能力差, 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岗位要求, 不能达成人才的供需一致, 从而造成就业失败, 直接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率。 (3) 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满足企业的整体需要。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 不仅考虑专业能力, 也考察对方的综合素养, 在满足对方专业要求的基础上, 一个综合素养高的应聘者成功择业的机会更大, 作为应聘者, 只有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方面都满足要求才能胜任岗位。当前, 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 学生对自身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不重视, 表现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人文修养低, 对社会和事物的认知能力浅薄, 专业外的常识积累量少, 表现出综合素养低下。

1.2 学校方面的原因

这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导者, 学校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体现在学生的培养理念, 培养方式和定位方面的失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鲜明。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满足社会哪些方面的需要, 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定位, 这是任何一所学校首先应该撇清的办学理念, 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没有就其学校的本身势力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进行深思, 从而没有清晰的学生培养方向, 造成学生的社会需要不鲜明, 培养不具有针对性。 (2) 专业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的过程中, 没有及时的、敏锐的洞悉社会需求的变化, 仍然一成不变的按照以往的培养模式和目标进行人才培养, 从而使得大量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新需要, 从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3) 学校对毕业生的宣传不到位。为了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 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毕业生的宣传和展示做得不够, 没有让企业了解毕业生的能力, 优势, 风采等, 不能对毕业生产生良好的感觉和印象, 从而毕业生在择业时, 企业对毕业生一无所知, 在竞争中毫无优势。

2 解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措施

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率低和社会需求量大之间的矛盾,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原因进行研究探索, 找到出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 才能顺利的解决这一矛盾, 从而排除毕业生就业方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障碍。

(1) 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 应充分的分析社会需要,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的对专业进行设置, 使得毕业生能在专业上紧扣社会需求, 以便于满足社会的需要, 使毕业生能顺利择业, 同时, 在人才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开设中, 尽量保证课程教学和社会需要的密切结合, 学以致用的开展课程教学。此外, 为了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 应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 保证教学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同步。 (2) 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注重综合素养的提高。企业对毕业生不仅有专业技能要求, 也有综合素养方面的整体要求, 所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活动、讲座、兴趣课程等, 逐渐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人文修养、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素质, 综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魅力。 (3) 大力开展企业实训。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 保证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岗位需求不脱节, 应大力推行学生实训, 以企业的岗位标准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和强化, 以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 使得毕业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同步, 从而顺利就业。 (4) 毕业生的择业心里辅导。对毕业进行择业的心理辅导是内心增加学生对自身的认识, 对社会岗位的认识, 从而找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后续的择业过程中, 对自身进行合适的, 良好的定位, 避免出现眼高手低, 好高骛远的现象而错失就业机会。因此, 排除心理矛盾, 自我剖析, 对后续择业有直接的帮助。 (5) 鼓励考研, 并提供学习条件。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满足继续深造的需要, 鼓励参加研究生考试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通过研究生考试, 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所以,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 为其提供学习场所和相关配套, 提供一定的帮助和资讯, 形成一套完整的考研管理办法。

3 结语

经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就业形势的分析, 分析了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 并根据这些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形成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些办法, 能有效的避免和解决当前出现的毕业生就业问题, 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稳步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燕林, 林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4) .

[2]周成虎, 洛继明.就业导向型高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探讨[J].成功:教育版, 2010 (2) .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11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在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下,结合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现状,探讨我国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FH实践教学;实训顶岗;校企合作

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层次结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全国各省份的大企业都在忍受着用工荒,大量技能型应用型工作岗位无法招聘到合适的员工。这种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和过多空余的技能型岗位形成新的就业矛盾。

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核心指标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重视和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摆正理论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应用型大学的内涵特征:首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根据地方和区域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学术、技术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凝练应用性人才的智能特长,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依托行业和企事业,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坚持开放办学,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意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岗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必须突出地方性、复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必须形成应用性的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应用性的师资队伍,重视应用性的产学研合作,具备应用性的开放教育体系。

二、当前高校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显得尤其突出,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和“切入点”。是由学习理论知识过渡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多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方案与其他本科学校基本类似,即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尚未建立起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实践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够鲜明

虽然目前各大高等院校都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都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教学建设,但相同学科开设的实训课程基本类似,特色差异不够明显,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往往无法凸现自身特色。因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上,如何体现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等问题,日益成为增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及实际工作岗位脱节

随着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使用新型软件的能力、操作先进设备的能力、对外交涉办事的能力都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大纲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内容,而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步伐却不够快,使得相当部分传统的陈旧实验教学内容未删除,导致实验课程的知识面太窄太偏,与科研、软件、工程、社会应用实践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更谈不上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

(三)自主创新、开放互动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制制约过死,课程结构单一,学生负担太重,还要应付名目繁多的课程考试或等级考试等,难以进行自主性学习;个人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发展。另外,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性差,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如何形成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三、德国FH“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启发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是旨在培养德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大学,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涵和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与中国倡导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FH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是学生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办学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与企业界、职业界建立紧密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而中国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企业的主导地位是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将德国实践教学的这种特色概括为“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德国FH下述几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

首先,德国的FH与企业联系非常密切,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一般FH的新生入学前要经过半年的企业内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以便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进入FH主要学习阶段后,有前后两个完整的学期被专门安排在与今后学生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或管理部门的實习,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第一个实习期,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拓宽技能和能力,对职业获得一定了解,进行初步职业尝试。第二个实习期,要求学生到企业从事本专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顶岗实习),并将实习与毕业论文或设计结合,解决企业实践中的真实课题最后,所有实习的考核评由企业相关负责人负责,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详尽的实习、实训报告。

不仅如此,即使是校内的理论课内容、实践性环节等也非常强调与企业密切关联,理论课的内容大多要联系企业案例。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校内实训课也多采用跨学科式,以解决企业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专业课教学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更广泛采用“应用性项口教学法[1]”。同时,德国FH的实践教学在以教学为主的情况下,也合作进行一些与企业实际密切关联的科研管理,如:与企业合作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管理部门的改革及纳税筹划难题的攻关等,为企业实际服务,为企业提供新的管理力量。

四、对于我国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的见解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校企联合创建实践教学的公共平台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企业联合实现“产学研合作”,学校应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强化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2]。特别要与企业共建具有技术开发、项目研发、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基地。教师通过合作平台进行理论整合演练,企业通过合作平台进行项目管理,学生通过合作平台结合研究课题完成项目实习及毕业论文。这样,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研究开发,既能培养研究创新意识,又能在实践中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同时,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得到提高,也壮大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校内实训,校外顶岗,满足企业要求一对一“定向”培养人才

校内理论课应尽量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结合工作中的实战经验,把理论知识从课本上的死记硬背,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操作。校内实训基地或实验室建设应当参考用人企业的用人要求,必须跟上当前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尽量能够按照实际工作环境建造,以便进行场景模拟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段时间做为校内实训,模拟将来的工作岗位。在毕业年份另外安排学生到对应的校企联合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真枪实战的进行工作演练,将平时课堂中和校内实训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顶岗实习时统统解决摸透。

学校应调查当地的人才需求,如果与学校联合的实训基地需要大量人才,或者相关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学校也可以就相关要求开设一对一“定向”人才培养班,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既满足企业需要,又能在毕业时都能顺利就业。

(三)实行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创新课外实践活动

实验教学环境开放是指实验时间、空间、课程、项目、仪器、设备的开放,这对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平台,学生展开自行拟定的创业管理活动课题、技能创新和实践项目、各类学科夸专业竞赛项目。学校组建各类创新技能操作小组,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在课外自主选择开展管理创新实践活动。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应用型实践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这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也是解决目前就业矛盾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田中俊.多元化实踐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03-105

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篇12

关键词:药学,大学生,就业,去向

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开始有所放缓。从大企业的裁员到小企业的倒闭, 从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这些因素都促使企业必须进行深化改革, 导致用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699万, 再创历史新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从1906年开始创办,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 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 接近300所本科院校开设药学专业, 无论是药学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扩招, 都对药学本科生的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 对该校药学院近三届本科生就业去向进行数据统计, 分析该校药学本科生的就业状况, 提出促进药学专业本科学生更好就业的对策。

1 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状况

广州医科大学设有本科专业20个, 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五个学科门类。其中, 药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 学制四年, 2008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经对近三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统计, 结果如下:

广州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和考研, 没有到科研单位就业, 也没有自主创业, 就业率为100%。

(1) 医疗卫生单位还是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医疗卫生单位还是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占35%~40%左右, 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 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每年到企业就业的药学本科毕业生比例都在30%以上, 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3) 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每年考研或出国深造的药学本科毕业生比例都在20%~30%左右, 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4) 到机关工作越来越难:最近两年都没有毕业生到机关 (药检所、公安系统) 就业, 显示药学本科毕业生到机关 (药检所、公安系统) 工作越来越难。

(5) 药学本科毕业生难以进入科研单位和自主创业:最近三年都没有药学本科应届毕业生能够进入科研单位就业, 也没有药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毕业后能够马上自主创业。

2 就业状况分析

虽然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但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进为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机遇, 这也是近几年药学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1 毕业生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原因分析

广州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医科院校, 很多药学专业的学生高考时第一志愿都是填报临床医学或其他医学专业的, 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希望能到医院工作, 同时大多数女生也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而且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因而医疗卫生单位也就成为了相当部分药学专业同学的第一选择。

2011年,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1]11号) , 规定明确了卫生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工作, 同时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与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室) 的,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另行增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 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 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因此, 这也增加了药学专业学生到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机会。

广州医科大学拥有8所直属医院和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近几年医院也迎来了高速发展, 床位数不断增加, 这也解决了部分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2 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分析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 许多学生已抛弃了“铁饭碗”的传统思想, 自谋出路, 寻找一个能够赚更多钱的职业成为部分学生理想的择业方式。作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毕业后到医院药房发药, 似乎不太符合当初他们每个人填报高考志愿时的远大理想, 所以部分学生, 特别是男同学认为, 与其在医院默默无闻地工作, 不如到公司去闯一闯, 等积累了经验和资金后再选择创业, 从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另一方面, 企业的岗位一般有销售、物流、管理和质检等, 能够适合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 所以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2.3 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中本科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 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 药学本科毕业生也不例外。一方面, 研究生的就业面比本科生广, 层次高;另一方面, 他们不想毕业后只是从事医院或社会药房的简单工作, 因而, 他们希望通过考研, 提高学历, 提升素质, 将来找到一份更好更体面的工作, 所以, 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

2.4 到机关、科研单位和自主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药监系统的工作比较稳定、待遇较高, 因而成为了大部分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首选。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 药监系统的编制也越来越紧张, 基本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另外, 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可以报考的公务员岗位也比较少, 一般只限于公安系统的个别岗位。公务员考试是中国一大热考, 竞争非常激烈, 难度非常大, 而且公务员考试往往还需要强大的社会关系资源, 因而, 大部分学生只能望而却步。

科研单位要求的学历比较高, 因而药学本科毕业生难以进入, 部分同学也因此选择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

创业是近几年国家提倡的就业方式, 但对于药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来说, 毕业后马上创业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近几年也有学生认为创业是最好的就业方式, 虽然不能毕业后马上实现创业的梦想, 但他们也愿意通过几年的打拼与闯荡, 积累经验和资源, 实现创业。

3 促进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就业的对策

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 同时也是社会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 解决药学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多方的共同努力。

3.1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医疗卫生单位和企业是药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同时2011年,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 使得医院对临床药师的需求增加, 因而学校可考虑调整专业设置, 设置临床药学、药物制剂、药事管理等方向。

3.2 加强校企合作, 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是高等学校解决学生实训及就业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企业吸纳优秀人才,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应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 努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学科专业建设上,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 落实到课程体系上;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或者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实训上,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 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实际工作中, 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此外, 还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 科研合作等方式加强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3.3 调整期望值, 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在择业过程中, 存在择业观的误区, 往往过多考虑工作地点、工作报酬以及工作稳定性等实际利益因素, 或者过于追求自己毕业后马上要找到一份舒服、稳定、待遇高的工作。但现实的情况是, 应届本科毕业生经验不足, 学历不高, 动手能力差, 与同人单位以及岗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应届毕业生必须认清形势, 面对现实, 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 根据社会发展与职业需要, 在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 增强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 药学专业学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 才能促进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谢玉诚, 诸晨笛, 闫璐颖.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新西部, 2012 (11) .

上一篇:档案的价值与作用下一篇:幼儿科学认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