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精选8篇)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1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
一、引言
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对实践教学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多数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对实践教学越发重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因此,要改革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注重地方特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影响的一门科学,日益发挥着对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的解释和预测的功能,所以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仍有很强的应用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突出“应用”二字,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分析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分析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领域内的问题,研究对象为单个经济,其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微观经济学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所以,它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从实践上讲,微观经济学理论既可以用于指导企业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又可以用于指导政府的决策行为。因此,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1)章节多,内容抽象难懂。从目前使用较好的几本微观经济学本科教材来看,章节都比较多,如曼昆编著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有 22 章,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 16章,岳贤平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 15章等。从内容上看,以曼昆编著的教材为例,主要内容有:经济学十大原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赋税的代价、国际贸易、公共部门经济学、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学前沿等内容。大部分内容是对西方国家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而且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公式、图形和数学模型来阐述经济发展规律的,比较抽象,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大多数学生反映学起来费劲难懂。
(2)研究方法多,数学知识是基础。随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不断成熟,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如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非均衡分析法、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但总体来看,还是以实证分析法为主,主要是大量运用数学模型及推理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自数学进入经济学以来,它提高了经济分析的水平,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而言,一是借用了微积分,尤其是偏导数和全微分等武器,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竞争理论等;二是借用了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分析了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可见,数学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图形多、曲线易错乱。为了便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假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但该课程涉及图形分析的章节比较多,而且曲线太多且有相似之处,学生在记忆时往往会产生错乱的现象,要么记错了曲线移动的方向,要么记错了曲线的种类,导致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出现差错。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强化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形成一种理念十八届三种全会以来,很多高校为了响应“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精神,纷纷喊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响亮口号,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也随之改革。但从实际情况看,真正落实到位的高校很少,绝大多数高校只停留在口头上,老师上课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调动起来。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对于多数高校来说还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2、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纸上谈兵。
3、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没有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一是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短缺,不能满足教师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并限制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目前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其方式主要局限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学生早就厌烦了这种被动式学习的方式,根本不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者,因章节多,课时偏少,老师需要赶进度,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或课堂讨论。另外,据学生反映,有些老师准备的案例太长或太老,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即使参与其中进行课堂讨论也是被逼无奈,应付了事。可见,教师从本质上没有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
1、加大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实践的重要性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政府的许多决策如果能够科学地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就会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对于企业而言,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与收益分析、市场结构理论等等对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消费者来说,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指导他们的选择行为。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让师生都认识到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和行动。
2、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一是要让微观经济学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要实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帮助实践经验缺乏的年轻教师;三是组织微观经济学的相关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实践教学的方法和能力;四是要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型教学队伍。
3、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为了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方面,高校应配齐多媒体教学设施,满足教师在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以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灵活选择案例教学法、素质拓展法、幕课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便微观经济学理论能够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不断深入, 要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的运行机制, 我们不仅要从国外的实践经验中获取有益成分, 还要从国内的经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不仅应了解西方经济理论, 还要应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的国情。
但是从目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情况看, 学生对课程内容虽然有较大兴趣, 但学习普遍存在一定的障碍,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 在我国, 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学好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是, 鉴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 教学方法单一。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 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学教学中, 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 例如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学”的全包制的教学形式, 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 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 更谈不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事倍功半, 教学效果不佳。
(二)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充分。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 多数教师能通过恰当举例,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 但是宏观经济学却不太容易找到恰当的具体的例子, 即使教师在讲解问题时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了某一理论, 学生往往也不能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分析和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 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 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自己分析经济问题, 不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也习惯通过死记硬背来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 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所以, 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只会“纸上谈兵”[2]。
(三) 课堂教学未能针对学生特点。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时, 更希望把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 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 对定量分析却不愿深入。其次, 他们的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案例、经济学的渊源时, 学生非常感兴趣, 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 则不习惯接受。学生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不了解我国现实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 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 更缺乏分析现实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课程特点,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学工作者对该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着深刻的认识, 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更新传统教学内容,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针对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笔者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和教学实践, 拟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将案例引入《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其内容涉及经济学中的方方面面, 不仅理论内容丰富, 而且实践性强, 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 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 加之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整个西方经济学原理, 因此学生容易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 很难将所学西方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性的载体, 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这也是西方经济学作为实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案例是连接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要不断探索, 结合现实经济, 加强案例教学以实际案例引出问题, 让学生理解经济理论并能正确分析经济现象, 这样把枯燥和不易理解的经济理论内容转化为一目了然的实际知识[3]。
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事上, 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有不少经典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 使经济学原理变得简单明了, 通俗易懂。除此之外, 还必须把西方经济学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 例如在讲到“价格理论”时, 让学生分析影视明星、足球明星高收入的合理性;在讲到“边际效应”时, 让学生分析水与钻石相比对人的生命更重要, 但却比钻石便宜;在讲到“价格歧视”时, 让学生分析“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定价策略”;在讲到通货膨胀时, 让学生分析“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有关经济学原理对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战略进行分析, 等等。
(二) 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一味讲, 学生单纯听, 满堂灌输, 但学生未必理解, 更未必掌握,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启发, 学生参与。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 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广泛、抽象, 许多理论现实性、实用性很强,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应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例如, 微观经济学中供求定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就可以先提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简单的问题, 如“猪肉价格上涨了, 牛肉需求量一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汽油涨价, 对汽车的销售有何影响”等, 让学生讨论分析, 这时学生一般都能经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对于其中的原因却无从知道, 这时教师就可以展开理论部分的介绍了。这样先现象后理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不是把学生的头脑当作装载、储存知识的口袋[4]。
(三) 教学手段不忘传统, 与时俱进。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西经课程内容的特点, 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才能相得益彰。在公式推导、曲线的生成等逻辑性较强、内容抽象的情况下, 必要的板书是不可或缺的。同时, 与学生沟通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课堂沟通是必要的, 课下沟通却可以借助电话、网络等技术工具, 运用QQ群、MSN、博客、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 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辅导。通过强化与学生的交流, 促进教学互动, 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曼琴。应用性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改革[J]。时代经贸, 2008 (7) 。
[2]胡乐明.“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 (8) 。
[3]朱艳。浅析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5 (6) 。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行业分析能力 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为理解及研究现实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方法,在大学经管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日益提升。但是该课程理论性强、模型多、难度大,对现实产业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学生缺乏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尤其掌握基本的行业分析工具,提升教学教果,是笔者实施教学改革的初衷。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分两部分:一为产业组织理论,一为产业结构理论。前者研究某一产业或行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注重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及市场绩效;后者则关注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与布局,重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目的有别,课程内容很难整合,不同高校在教学安排时对二者的侧重也不相同。
在面对课程理论性强、模型多、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上,众多高校做了大量教学创新,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方面,注重联系地区产业发展实际讲授课程。其中较著名的有浙江财经学院王俊豪教授主讲的《产业经济学》国家精品课程,以丰富的案例、完善的习题库、师生网上互动带动教学。案例讨论在知识理解、思维训练上有良好效果,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且应注意案例题材的选取,避免空泛;另外,需控制学生人数,若学生人数多,讨论效果就不理想。
也有高校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尤其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强调《产业经济学》实验室建设,以“解决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带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学教研”为一体的教学改革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但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产业经济理论基础。对《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进行系统学习,且具备运用Eviews、Spss等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其目标定位是,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产业经济有关领域的政策研究与管理工作,及在经济研究机构、学校和大型企业从事有关教学、科研和经济管理工作。显然此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二、以“行业分析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上述对众多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改方式的梳理,发现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缺乏控制学生人数等方面的实施条件,另外对学生难以形成强制,学生缺乏学习驱动力;而“学教研”一体的实验教学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笔者所主持的教改课题,则注重学生自我驱动与行业分析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增添了行业分析实验,并以其链接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板块,一方面可通过实验带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指导学生使用基本的行业分析工具,训练其收集、处理、分析行业数据的能力。尤其是行业分析技能有较广的应用领域,面向企业,尤其大中型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咨询公司或第三方研究机构的产品和市场分析。
添加行业分析实验的产经课程在我国高校中虽不多见,但是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在职研究生“行业分析与产业投资”的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能为本课程改革所借鉴。另外,大量的行业研报资料也为实验指导提供分析框架和参考资料。
三、基于行业分析能力培养的《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下面将介绍我们在产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从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式、课程资料建设、课程考核方式三方面展开叙述。
(一)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式
课程由理论讲授与实验指导两部分组成。讲授内容分三个板块: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考虑到课程目标,略去了产业关联内容,产业政策部分分别放入每个板块的末尾,并不专辟一章讲授。理论教学要求联系产业发展实际对知识点做阐释,并辅以案例。行业分析实验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共设六个实验项目,每一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衔接。课程共54学时,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指导18学时,具体分配见表1。
表1 《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验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章) 讲课
学时 后接实验 实验
学时
第一章 导论 2
产业发展
第一篇 第二章 产业发展历程 1 实验一:行业概况 3
第三章 产业生命周期 3
第四章 产业扩张 3
第五章 产业转移 3 实验二:行业周期性与行业生命周期 3
第二十章 产业发展政策 0.5
产业结构
第二篇 第六章 产业群与产业体系 1 实验三:产业链 3
第七章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3
第八章 制造业结构演变规律 3
第九章 服务业结构分析 1
第十章 产业结构的规划 1
第二十一章 产业结构政策 1 实验四:行业外部影响与需求预测 3
产业组织
第三篇 第十五章 产业组织的理论发展 1
第十七章 市场结构 4 实验五:行业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 3
第十八章 厂商行为 4
第十九章 市场绩效 3
第二十二章 产业组织政策 0.5
复习 1 实验六:行业发展前景 3
合 计 36 18
注:教学内容参考芮明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材框架3
行业分析实验分六个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取目标行业,分阶段完成实验项目,最后形成总报告。实验操作前,指导教师布置实验内容,示范操作方法,讲解分析工具,发放实验指导书,之后对小组分别指导。
(二)课程资料建设
1.理论讲授支撑
理论讲授以多媒体方式辅助教学,必备课件,编写教学大纲、教案、讲义,涵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三部分内容;教材选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芮明杰等人主编的《产业经济学》一书,授课顺序大体与教材内容一致;编制案例集,丰富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辅助资料。
2.实验支撑
实验需实验室、实验软件、行业数据库三者支撑。实验室保障每位学生一台电脑,网络畅通,教师能通过电脑对全班进行实验演示;实验过程要求配备基本办公软件,图表主要通过Excel制作,最后的行业报告可以PDF格式完成。行业数据来源主要有:统计局公布数据、cnki行业年鉴、学校购买的其他行业年鉴,行业数据库的完善与更新是实验课程的关键。最后,每个实验小组配备《行业分析实验指导书》,包含实验大纲、实验授课计划、实验操作指导与行业分析报告模板。
(三)考核方式
课程最终成绩以平时成绩、行业分析报告及期末考试三者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行业分析报告》以2—5人小组的形式完成,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教学与实验的衔接
教学内容分版块,实验项目分阶段,虽然根据内容一致性,二者按顺序衔接(见表1),但是很难使实验完全遵从理论教学内容,尤其是部分分析工具的指导,理论课程是不会涉及的。那么教师只有在大的框架下,注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选择,以及与实验内容、分析工具的对应。另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产业现实发展的衔接,注意以案例分析带动教学,注意学生思维的拓展及触发其对行业运行的关注。
(二)实验效果方面
1.实验人数的控制
实验以2—5人为一组进行,80人的班级一般可分为20多个小组,指导教师与小组数不成比例,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保障实验效果就很困难,指导教师批改各阶段实验报告的任务量也较大。
2.实验课时有限
实验课6个项目,共21学时,分6次课,每次课3学时。相对于实验内容,实验课时不足,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实验内容,教师以检查阶段性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
3.行业分析能力的训练非一朝一夕
最后的实验项目是行业前景预测,需要在前面五个实验的基础上综合判断得出,这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过程中虽有教师提供指导,但在师生比悬殊的情况下某些小组将难以顾及,实验效果受影响。另外,实验小组选取目标行业时,教师主要是对行业数据是否充足进行把关。一旦目标行业选定,就需要从多种途径搜集行业资料,而本实验主要依靠现有数据进行,缺乏实践调研与长期观察,实践认知少,分析结果难免偏颇。
4.数据库的更新与完善
充足、及时的行业数据是实验的保障,资金受限的情况下,所能研究的行业有限;兼之细小行业数据难求,学生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业务范围划分大的行业,分析时难免因行业定义太大无从把控,尤其是在行业预测时将面临困难。
【参考文献】
[1] 王定祥,冉光和,李伶俐.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融[J].重庆社会科学,2007(08).
[2] 杨美丽.基于市场经济实践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经济法应用效果问题思考本科论文 篇4
(一)经济法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契合性
社会公共利益一旦确定,必然有着独立的法律诉求,但这种利益只有成为法律保护的目的才能称为法益,所谓法益是“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由法所保护的、客观上可能受到侵害或者威胁的人的生活利益。”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社会公共利益一方面被滥用,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利益往往被虚化,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往往难以纳入司法保护之中。经济法的产生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保护法益,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性。
从我国经济法立法情况看,诸多经济法规范都是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其立法目标。例如,在市场秩序监管法中,维护公平竞争的微观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等社会群体的利益都是经济法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经济法除了注意到市场主体的共性和平等性之外,更敏锐地注意到大企业和小企业对市场秩序不同的影响力,由此对大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协议等行为进行规制而产生反垄断法。在生产和消费领域,注意到了消费者相对于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弱势地位,才有了消费者权利在消法的确定和生产者、经营者在生产经营中的相关义务和产品责任的确定。在宏观调控法中,为了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保证国家财政、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行也是经济法追求其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表现。因此,在经济法的理论建构和具体制度设计中,社会公共利益属于基石性范畴。
(二)社会公共性的凸显要求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亚当·斯密曾断言,一只“看不见的手”能成功地引导着自私地追求自己利益的个人去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但“斯密对此完全没有证明,自1776年以来,也没有任何一位经济学家给予证明”。实践证明,追求自己利益的人们并不能自发的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往往会破坏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必须向追求私利的人们申明: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有资源同样具有不可侵犯的地位。所以,切实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
(三)以往的法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对民法而言,社会公共利益是人们追逐私利的附带结果和溢出效应,不可能得到优先考虑,而社会公共利益对于一个社会共同体来说又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是先决的。反观行政法,尽管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但是由于一切权利都易于滥用,行政权作为一种自由裁量性的权利更是如此。正是因为民法、行政法不能完全保护到社会公共利益,必然就会导致法律的变革,进而产生新的法律部门。这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国家与社会后’的关系问题,涉及公共利益与私人要求的冲突。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国家干预出现了,作为国家干预的法律依据的市场竞争法和公关调控法就诞生了,经济法应运而生,社会公共性成为了经济法的核心范畴,是其本质特征所在。
二、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法保护
(一)经济法通过社会整体调节机制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经济法的本身特点具有综合性,所以经济法注重整体调节机制,这种整体调节机制,不是着眼于社会经济的个别领域和个别层次。其微观的立场是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宏观的立场是实现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确认自由、公平竞争的规则,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第二,确认宏观经济管理规则,造就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环境和秩序。
经济法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展和政府的规制,但市场和政府都会失灵,市场的竞争会导致垄断而反过来限制竞争,扭曲价值规律。因此,作为对经济生活有着最直接影响的经济法就应当强调市场调节之手和政府调节之手相结合相协调,以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结合。既要规制市场失灵,又要匡正政府失败,这是经济法发展与成熟的内在要求,是对经济法基本性格二重性的高度概括,对市场竞争的规制和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规制必须并行,这样,才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经济法用社会责任的方式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经济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强调“私权必须遵守公共福祉”。所谓社会责任,是为经济法所确认的,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由经济主体所承担的各项责任。例如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法律责任制度,如“惩罚性赔偿责任”等既不能归入私法也无法纳入公法,而应当是典型的经济法的法律责任。
社会责任存在的理论基础是社会本位思想以及个体社会权的存在。经济力量的集中既能推动社会财富的增长,但也潜伏着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这既可以表現在经济主体为达到一时的私利而侵害消费者的权益,破坏环境、滥用资源,甚至各种外部性、搭便车以及寻租的存在,并最终使社会环境遭到破坏,损害经济个体的利益。
因而只有对社会责任进行规制,经济力量才不至于破坏社会公共利益,才不会使整个社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经济法体现社会责任的精神在程序上的体现主要是公益诉讼的主张。公益诉讼就是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
(三)经济法是通过对社会个体协调保护社会整体利益
正如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一样,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社会中的个体配合才能完成,只有社会公众所需得到了满足,社会才有可能向前发展。过于注重个人利益或国家利益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社会整体利益则是秉承节约资源的原则对各种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后的最佳效果。否则,即使最终经过经济法调整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也会是畸形的经济模式,这种摇摇欲坠的局势很容易就会被破坏,那么,也就违背了经济法的初衷。
(四)经济法通过特定程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社会公共性以及其社会公共利益的法益目标都决定了经济法在程序上设立并注重经济公益诉讼。经济公益诉讼就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及个人,对直接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相对人的法律责任的活动。
公益诉讼是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它不以当事人本身法律权利的存在为限。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决了公共利益整体性、普遍性带来的主体不确定的问题,突破了传统诉讼法中原告必须是利害关系人的限制。
三、经济法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所存在的缺陷
(一)经济管理主体上的缺陷
1.对经济管理机关及其管理人员的行为缺乏有效法律约束
目前所有的经济法所关注的,多是基于折衷而在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分权,即所谓的部门立法。即便法律规范中规定了经济管理机关的义务、责任和相互制约,也往往会因为考核监督制度不完善、行政运作不规范、缺乏适当的行政救济措施,使得责任无法落实。
2.经济管理机关的设置和职责不甚确切合理
迄今为止,我国总是忽视了国家或政府管理主体的经济责任制和一般经济责任制的建设,各经济管理机关及其分支机构的角色设置和职责缺乏科学的法律约束,以至多有重叠、决策随意、无人负责等现象绵延不绝。在实际生活中,就往往会发生困扰百姓的情况,诸如一些政府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就某些案件管辖和查处的争议等,这不仅不会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反而进行损害。
(二)实际行政运用上的缺陷
要实现国家干预的价值目标,就要求政府没有私利之心,处理任何公共事务都遵循公平、正义之理念。但是在实践中,政府极有可能成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偏离和牺牲公共利益,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状态。政府规制因而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紧密的利益集团最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出价人”。他们通过“出价购买”政府规制来试图谋求政府的强制力:政府对特定产业的直接的货币补贴和税收优惠;政府通过颁发经营许可证、保护关税等手段限制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政府对那些能够影响它的互补商品和替代商品生产的控制等等。
(三)公益诉讼制度的不健全
1.法律制裁措施不力
经济公益诉讼建立在民事诉讼的基础之上,法院裁判案件当然要适用民事责任规定。然而,现有的民事责任方式显然是难于胜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任的。首先,损害赔偿是常用的民事责任方式,但在垄断案件、不正当竞争案件、环境污染案件等这些大规模损害案件中,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难于精确计量。其次,当违法行为已经发生,在损害赔偿、恢复原状等措施又难以达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的情况下,对违法行为人进行罚款或抑制其行为能力,如吊销许可证、分割企业等,更能够充分发挥法律的制裁功能。然而在我国,这些措施是行政责任方式,只有行政机关才能适用,法院是无权采用。
2.法院公益维护能力有限
在我国,行政机关在法律实施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不仅具有对社会经济的调控权、管理权、监督权,而且还具有对经济违法行为的专属性调查权和处罚权。行政权的强大适应了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必须高效及时做出反应的需要,然而,行政机关垄断对一切经济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罚权力,却阻碍了公益诉讼的社会调整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对大规模损害案件的解决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
四、经济法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完善
(一)确认宏观经济管理规则,构造良好的法律秩序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都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过程。宏观调控法或宏观经济管理法的主要作用在于明确宏观经济管理或者宏观调控的主体以及具体政府部门的分工,明确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手段和工具,以及企业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义务和权利,以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以及通过确认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则和振兴特殊产业的特别规则,建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秩序,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创造法律条件。
(二)完善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制度
首先完善市场规制法中的经济法律责任制度,例如反垄断法应该加强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可以通过设置一个不同于行政机关的专门的反垄断法执行机构,进而有效的制止行政性垄断。其次,应该将抽象行政行為纳入司法审查的视野。
(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放宽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借鉴域外经验,在构建我国的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时,既不是搞全民之诉,也不要求必须是在直接权益受侵害时才能起诉,应规定因公共利益受侵害而自己的间接利益受到影响的公众,有权利起诉讼,此类案件的范围应主要限制在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消费权益保护、国有资产保护等矛盾比较尖锐的经济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此外,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存在目的的社会团体,如消费者团体,力量相对强大、组织比较严密,在诉讼中比公民个人更占据优势,应该赋予其原告资格。
(四)赋予法院一定的处罚权,增强法院的公益维护能力
《经济法学》教学大纲本科 篇5
说明部分:
1、课程的性质、任务:《经济法》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立法机关、行政管理部门所颁布的经济法律和法规,结合人民法院及正规媒体公布的丰富相关案例予以阐述,并结合新法规的颁布予以更新和补充。尤其注重于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金融票据法律、房地产法律和产品质量法的讲解和分析。
2、教学的基本要求:初步了解有关经济法律的基础理论和经济法制建设的发展现状,基本掌握党的十四大以来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重要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并能以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典型案例,以法律视野去观察和认识不断完善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分析能力。
3、适应的专业与学时数:经济类专业本科,54学时。
4、与其他课程关系:学生必须在学习了法律基本理论课程及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上学习经济法。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曲振涛编著 《经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杨紫烜主编 《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史际春主编 《经济法总论》(教学参考书)法律出版社2000年 4)刘文华
徐孟洲:《企业法 公司法案例精选精析》法律出版社1999年 5)王传丽主编 《国际经济法案例评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6)吴大英 吕锡伟 《法规草案的设计与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年 7)吕忠梅 《环境法》法律出版社 1999年
8)江平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 9)李后龙主编 《以案说法-合同法疑难案例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10)徐罡等 《美国合同判例法》法律出版社 1999年
11)李湘宁主编 《商品房法律实务指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2)周天林 沈联合主编《中国票据法律与实务》中信出版社1996年 13)孔祥俊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 1998年
6、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
正文部分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3学时)
基本知识:理解经济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异同,明确经济法是一门有自己调整对象的独立学科。
基本理论:经济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经济法的概念及经济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及其调整对象(0.5学时)
一、经济法的历史沿革(了解)
二、经济法的概念(理解)
三、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理解)
第二节 经济法的特点和基本原则(0.5学时)
一、经济法的特点(理解)
二、经济法的地位与作用(了解)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理解)
第三节 经济法律关系(1学时)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掌握)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理解)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理解)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确立(理解)
第四节 经济法律责任(1学时)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了解)
二、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原则(掌握)
实践教学环节:为什么说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
第二章 公司法(4学时)
基本知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变更、破产、解散和清算等。基本概念: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限责任理论
第一节 公司法概述(0.5学时)
一、公司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理解)
二、公司法概述(理解)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1学时)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掌握)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掌握)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理解)
四、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掌握)
第三节 股份有限公司(1学时)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掌握)
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掌握)
三、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和股份(掌握)
四、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掌握)
第四节 公司债券与公司财务、会计(0.5学时)
一、公司债券(理解)
二、公司财务、会计(理解)
第五节 公司的变更、破产、解散和清算(1学时)
一、公司的合并和分立(理解)
二、注册资本的增加或减少(理解)
三、公司的破产、解散和清算
实践教学环节: 思考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与股票的关系如何?
第三章 合伙企业法(3学时)
基本知识:合伙企业的设立、财产、与第三人的关系、入伙、退伙等。基本概念:合伙企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合伙企业的设立、财产、与第三人的关系
第一节 合伙企业法概述(0.5学时)
一、合伙的概念及分类(理解)
二、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理解)
三、合伙企业法的概念和使用范围(掌握)
第二节 合伙企业的设立、解散和清算(1学时)
一、合伙企业的设立(掌握)
二、合伙企业的解散和清算(掌握)
第三节 合伙企业的财产、事务执行与债务清偿(1学时)
一、合伙企业的财产(掌握)
二、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掌握)
三、合伙企业的债务清偿(掌握)第四节 入伙与退伙(0.5学时)
一、入伙(理解)
二、退火(理解)
实践教学环节:试述合伙企业财产的范围、性质及财产转让的有关法律规定。
第四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5学时)
基本知识:外商投资企业的具体含义、设立的条件、程序、出资方式等。基本概念: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教学重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条件、程序、出资方式
第一节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时)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概述(了解)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掌握)
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注册资本与合营各方的出资方式(掌握)
四、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机构(理解)
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掌握)
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掌握)
第二节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5学时)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概述(了解)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形式(理解)
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投资方式与财产所有权(掌握)
四、合作经营企业利益分配、亏损风险分担及投资回收(理解)
五、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期限和终止(掌握)
第三节 外资企业法(1.5学时)
一、外资企业法概述(了解)
二、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注册资本与出资方式(掌握)
三、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
四、外资企业的设立、变更、终止和清算(理解)
实践教学环节:合营企业各方的出资方式和投资的财产所有权具有哪些特点?
第五章 个人独资企业法(3学时)
基本知识: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权利和义务、事务管理 基本理论:个人独资企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个人独资企业法概述(0.5学时)
一、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理解)
二、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概念(了解)
第二节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变更和解散(1学时)
一、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掌握)
二、个人独资企业变更和解散(掌握)
第三节 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及权利和义务(1学时)
一、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理解)
二、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掌握)
第四节 法律责任(0.5学时)
一、个人独资企业违反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法律责任(理解)
二、投资人委托或者聘用的人员违反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法律责任(掌握)
三、登记机关及其直接责任人违反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法律责任(掌握)
实践教学环节:1元钱可以设立个人独资公司吗?
第六章 企业破产法(3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国有企业破产的条件和程序 基本概念:破产
教学难点:国有企业破产的程序
第一节 企业破产法概述(0.5学时)
一、破产(掌握)
二、破产法(理解)
第二节 企业破产的条件和程序(1.5学时)
一、企业破产的条件(掌握)
二、破产申请的提出和受理(掌握)
三、债权人会议(理解)
四、和解和整顿(了解)
五、破产宣告和破产清算(掌握)
第三节 法律责任与破产救济(1学时)
一、法律责任(理解)
二、破产救济(掌握)
实践教学环节: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由人们法院裁定、宣告企业破产?
第七章 合同法(8学时)
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合同从订立到履行直至终止全过程的基本制度 基本概念:合同、后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保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担保、合同的变更转让及终止第一节 合同法概述(1学时)
一、合同与合同法(理解)
二、合同法的原则(理解)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1学时)
一、合同订立的程序(掌握)
二、合同的内容与形式(掌握)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1学时)
一、合同效力概述(理解)
二、合同生效(理解)
三、合同无效(理解)
四、可撤销的合同(掌握)
五、效力待定的合同(掌握)
六、合同无效和被撤销的法律后果(掌握)
第四节
合同的履行(1学时)
一、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理解)
二、合同对第三人的效力(掌握)
三、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掌握)
四、合同的保全(掌握)
第五节 合同的担保(2学时)
一、合同担保的概念和种类(了解)
二、保证(掌握)
三、抵押(掌握)
四、质押(掌握)
五、留置(掌握)
六、定金(掌握)
第六节 合同的变更、转让及终止(1学时)
一、合同的变更(理解)
二、合同的转让(掌握)
三、合同的终止(理解)
第七节 违约责任(1学时)
一、违约责任概述(理解)
二、违约行为(理解)
三、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掌握)
四、违约责任的免除(掌握)
五、违约的类型(理解)
实践教学环节:思考题: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第八章 工业产权法(4课时)
基本知识:商标权、专利权的取得条件和申请程序 基本概念:工业产权、商标权、专利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商标权、专利权的权利保护
第一节 工业产权法概述(0.5学时)
一、工业产权的概念和特征(了解)
二、工业产权法的概念和立法(了解)
三、工业产权的国际保护(了解)
第二节 商标法(2学时)
一、商标和商标法的概念(理解)
二、商标注册制度(掌握)
三、注册商标专用权及其法律保护(掌握)
四、商标的管理(理解)
第三节
专利法(1.5学时)
一、专利和专利法的概念(了解)
二、专利权的主体和客体(掌握)
三、专利权的取得(掌握)
四、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掌握)
五、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掌握)
六、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理解)
七、专利权的保护(了解)
实践教学环节:试述专利侵权行为及专利权的保护。
第九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2课时)
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具体表现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基本概念:不正当竞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0.5学时)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了解)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理解)
第二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1学时)
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特征(掌握)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掌握)
第三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本节自学
第四节
法律责任(0.5学时)
一、行政责任(掌握)
二、民事责任(掌握)
三、刑事责任(掌握)
实践教学环节:作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第十章 产品质量法(3学时)
基本知识:了解产品质量立法概况,明确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的质量责任。基本概念: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教学难点: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和规则原则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概述(0.5学时)
一、产品质量法的概念(了解)
二、产品质量法的原则(理解)
第二节
产品质量的管理与监督(0.5学时)
一、我国产品质量管理的体制(了解)
二、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制度(理解)
三、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掌握)
第三节
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的质量责任(1学时)
一、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和规则原则(掌握)
二、产品质量责任的构成要件(掌握)
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掌握)
四、产品质量责任的免责条件(掌握)
第四节
法律责任(1学时)
一、行政责任(掌握)
二、民事责任(掌握)
三、刑事责任(掌握)
实践教学环节 思考题:产品出现质量缺陷,哪些情况下生产者可以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一章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4课时)
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房地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房地产开发、交易的法律规定基本概念:房地产开发
商品房
房地产登记管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房屋与土地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概述(0.5学时)
一、房地产的概念和特点(理解)
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概念(了解)
三、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理解)
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用地(0.5学时)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掌握)
二、土地使用权划拨(掌握)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1学时)
一、房地产开发的概念和特点(理解)
二、房地产开发的基本原则(理解)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理解)
第四节 房地产交易(1学时)
一、房地产交易的概念(理解)
二、房地产转让(掌握)
三、房地产抵押(掌握)
四、房屋租赁(掌握)
第五节 房地产权属登记(1学时)
一、房地产权属登记的概念及功能(理解)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和服务所有权登记(掌握)
三、房地产转让登记和变更登记(掌握)
四、房地产抵押登记(掌握)
实践教学环节: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转让条件是什么?
第十二章 财政税收法(1课时)
基本知识:我国国家预算体系、预算管理的法律规定及税法的构成要素、税收征收管理
基本概念:预算、税收保全
教学重点和难点:预算管理的法律规定及税法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预算法(0.5学时)
一、预算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理解)
二、国家预算体系(理解)
三、预算管理体制(理解)
四、预算收支范围(掌握)
五、预算管理的法律规定(掌握)
六、法律责任(掌握)
第二节 税法(0.5学时)
一、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理解)
二、税法的主要内容(掌握)
三、税收征收管理的法律规定(掌握)
实践教学环节:什么是流转税?什么是所得税?各包括哪些税种?
第十三章
金融法(4学时)
基本知识:掌握金融法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
基本概念:中央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
金融监管
外汇 教学重点:金融监管
第一节 中央银行法(1学时)
一、中央银行法概述(了解)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体制(理解)
三、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掌握)
四、中国人们银行的业务(掌握)
五、中国人们银行的金融监督管理(理解)
六、法律责任(掌握)
第二节 商业银行法(1学时)
一、商业银行法概述(了解)
二、商业银行法的主要内容(掌握)
三、法律责任(掌握)
第三节 外汇管理的法律规定(1学时)
一、外汇和外汇管理(掌握)
二、外汇管理的基本原则(理解)
三、外汇管理的机构和方针(理解)
四、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理解)
五、违反外汇管理法规的责任(掌握)
第四节 票据法(1学时)
一、票据和票据法概述(了解)
二、汇票(掌握)
三、本票(掌握)
四、支票(掌握)
五、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掌握)
六、法律责任(掌握)
实践教学环节:思考题:思考题:票据在实务中的运用以及如何避免风险。
第十四章 证券法(4学时)
基本知识:掌握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法律规定及法律责任
基本概念:证券
证券公司
上市公司
证券交易所
承销
核准制
公募发行 内幕交易
虚假陈述
要约收购
协议收购
教学难点:禁止的证券交易行为
第一节 证券法概述(0.5学时)
一、债券及债券法概述(了解)
二、债券活动和债券管理的原则(理解)
第二节 证券的发行(1学时)
一、股票发行(掌握)
二、公司债券的发行(掌握)
第三节 证券的交易(1学时)
一、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则(掌握)
二、证券的上市、暂停或终止上市(掌握)
三、持续信息公开(掌握)
四、禁止的交易行为(掌握)
五、上市公司收购(了解)
第四节 相关的证券机构(0.5学时)
一、债券交易所(了解)
二、证券中介机构(掌握)
三、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了解)
四、证券业协会(了解)
第五节 法律责任(1学时)
一、未经批准发行、承销证券的责任(掌握)
二、非法设立交易所、擅自设立证券公司的责任(掌握)
三、泄漏、编造假信息,伪造、出具假资料的责任(掌握)
四、违反规定参与股票交易、挪用公款买卖证券人员的责任(掌握)
实践教学环节:作业:学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司法解释。
第十五章 会计、审计、统计法(1.5学时)
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审计与会计的相关法律规定
基本知识:会计法的原则
会计核算
审计法的原则
审计机关的权限 教学重点:法律责任
第一节 会计法(0.5学时)
一、会计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了解)
二、会计管理体制(理解)
三、会计核算(理解)
四、会计监督(理解)
五、法律责任(掌握)
第二节 审计法(0.5学时)
一、审计法的概念(了解)
二、审计管理体制(理解)
三、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掌握)
四、审计程序(了解)
五、法律责任(掌握)
第三节 统计法(0.5学时)
一、统计法的概念(了解)
二、统计管理体制(了解)
三、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制度(了解)
四、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了解)
实践教学环节:思考题:简述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章 经济仲裁和经济审判(1.5课时)
基本知识:掌握我国经济仲裁与审判的相关规定 基本概念:仲裁
仲裁协议
教学重点和难点:仲裁与诉讼的关系
第一节 经济仲裁(1学时)
一、仲裁法概述(掌握)
二、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理解)
三、仲裁协议(掌握)
四、仲裁程序(掌握)
五、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掌握)
六、仲裁裁决的执行(了解)
七、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掌握)
八、国际主要仲裁机构简介(了解)
第二节 经济审判(0.5学时)
一、经济审判的概念(了解)
二、经济审判机构及其收案范围(掌握)
三、经济审判的案件管辖(掌握)
四、经济纠纷审判程序(掌握)
五、涉外经济纠纷审判程序的特别规定(理解)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6
宏观经济学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课程编码:1111203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 适应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执笔人: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结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同学派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运行的基本趋势进行初步的分析。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和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
本章为宏观经济学的导言,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问题,讨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分析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本章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定义和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五个总量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2、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
3、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投资--储蓄恒等式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学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只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被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本章介绍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讨论短期内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政府收支(财政)对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提出乘数原理。本章的内容,要求学生作为重点掌握。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
2、均衡国民收入及其决定因素
3、财政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第一节投资与储蓄的相等
第二节消费函数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节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和乘数论 第五节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6学时)
现代市场经济中同时存在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强调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并非相互独立,货币对经济非中性,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章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引进货币市场因素,讨论两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情况下,总需求水平和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建立起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工具之一:IS—LM模型。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投资需求函数;
2、IS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 LM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4、IS—LM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一、投资与利率;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第二节IS曲线
一、IS曲线及其推导;
二、IS曲线的斜率;
三、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二、货币需求动机;
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
五、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LM曲线
一、LM曲线及其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IS—LM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6学时)
宏观经济政策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其理论基础是IS—LM模型,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并从实践方面讨论西方国家如何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考察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内容也是财政学和货币银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掌握诸如政策目标、各种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了解各种经济政策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本章重点及难点:
1、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2、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3、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
4、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5、财政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6、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7、各种经济政策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影响;
二、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
三、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
四、财政政策工具;
五、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六、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七、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含义及效果分析;
二、银行和存款创造;
三、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演变 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学时)
价格水平同产量(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IS—LM模型假定价格水平是不变的,没有讨论价格水平同产量(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AD)—总供给(AS)模型则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价格水平和产量(收入)水平的决定。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基础。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及难点:
1、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2、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长短期的区别AD—AS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第一节总需求函数及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二、劳动市场均衡理论 第三节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短期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长短期曲线的同时使用及其政策 第六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第六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3学时)
前述各章讨论的是封闭型经济,但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国经济都是或多或少对外开放的,即所谓的开放经济。因此,西方宏观经济学也必须分析和说明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本章介绍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分析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提供理论准备。本章内容是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重点及难点:
1、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贸易组织;
3、国际贸易政策;
4、国际金融体系。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四、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理论—相互需求说;
五、马歇尔的国外贸易需求曲线;
六、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七、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组织 第三节国际贸易政策
一、关税及其经济效应;
二、非关税壁垒;
三、当代世界贸易政策
第四节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制度
一、外汇与汇率制度;
二、国际货币体制的演变 第七章开放经济理论(5学时)
本章介绍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论述用来解释经济贸易余额和汇率的IS—LM—BP模型,分析贸易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讨论国际经济对一国经济的作用。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及难点:
1、BP曲线 IS—LM—BP模型;
2、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一节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二节经常项目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节资本项目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第四节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五节调整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的政策
第六节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结 第八章通货膨胀理论与失业理论
(5学时)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两种现象,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本章介绍西方通货膨胀理论,考察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分析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讨论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以及介绍西方失业理论,考察失业形成的原因,分析失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应,讨论治理失业的政策。
本章重点及难点:
1、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分类;
2、通货膨胀的成因;
3、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4、菲利普斯曲线;
5、奥肯定律。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种类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起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起因;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节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
第四节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第五节其他对付通货膨胀的办法 第六节失业概述
第七节失业的经济影响及奥肯定律 第八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九章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理论
(5学时)
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周期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介绍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考察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讨论理想的经济增长率以及实现理想经济增长率的途径以及有关经济周期一些基本概念。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模型(包括模型的推导)及其理论含义。
本章重点及难点:
1、经济增长的源泉;
2、哈罗德—多马模型;
3、新古典增长理论;
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5、经济周期理论;
6、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三节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二、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三、增长率的分解
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五节最优经济增长途径简述
第六节经济周期理论概说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三、经济周期理论概说 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学时)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沿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三条线索发展的。本章介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目的是使学生概略了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
本章重点及难点:
1、货币主义(新货币数量论);
2、自然率假说;
3、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5、粘性价格理论;
6、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波动理论
第一节三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述 第三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述
第四节新增长理论概述 第五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
三、教学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经贸及管理类本科各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48学时。课堂教学以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微观经济学之后的第二学年上学期。
五、教学参考书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十九版)(中译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宋承先,许强.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六、学习网站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7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萨缪尔森”。
从1982年我国开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开始, 至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类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实证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学习对于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等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研究中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 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 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 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 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 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 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 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 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 大部分为文科生, 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 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 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 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 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 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 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 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 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 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 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 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 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 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 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 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 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 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 很多同学看不清楚, 并且人数太多,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 教材难度太大, 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 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 这本书很经典, 不仅适合本科生, 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 这本教材难度太大, 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 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 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 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 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 其中理论课为32节, 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 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 课时数偏少, 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 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 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 改进理论教学, 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 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 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 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建立计量模型, 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 并进行相关分析, 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重视实验教学, 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 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 重视理论方法, 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 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 结合经济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 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 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 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 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 人数太多效果不好, 并且在实验教学中, 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 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 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 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 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 可以借鉴过来,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 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 培养学生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 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 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8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全国近有600余所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新形势下,面向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得到业内的广泛研究和探索。《工程经济学》作为工程项目中经济成本测算和造价分析的主干课程,对学生就业深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特点,采用了基于“O2O”和“翻转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经实践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工程经济学 OTO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体制改革,自2000年以来,目前我国近有600多所“专升本”及二本、三本普通高校向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方向办学[2]。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面向工程技术应用的高等教育类型,它与以往的理论研究型本科教学方法不同,它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工程经济学》是工程与经济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经济效果的学科。作为工程项目中经济成本测算和造价分析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公式多、图表抽象、计算繁琐,是老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难授和难学的课程之一[1]。在应本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师应当如何上好《工程经济学》课程值得深思。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教研组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并实践了基于“O2O”和项目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教学环节的改革
1.项目案例式教学,理论形象化,公式简单化
“应用”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特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定位应偏向于教给学生如何使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而非纯粹的理论性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纯理论公式的讲解不厌其烦,兴趣不高,因此,对《工程经济学》这种典型的课程,我们采用项目式案例教学的方式,以工程项目为主体,以项目中的每一个经济环节为对象,讲一块知识点结合一个案例加以应用,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O2O”教学模式的引入
如今,手机、iPod等多媒体设备占具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与传统的课堂不相一致。传统的课堂授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一种新的学习交流方式正在形成。针对《工程经济学》的多学科交融的特点,并结合当前“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界的推广应用,我们采用了线下教育与线上(offline to online, O2O)的教学模式,线下课堂主讲,线上网络学习及交流,将好的学习资源、教学问题、课程指导及小组讨论放在线上进行。
3.项目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引入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工程造价、成本核算、经济平衡点的估算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学习内容直接面向工程实际,对机械专业、建筑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在实践“O2O”教学模式的同时,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翻转课堂”,在“O2O”平台的线上环节布置项目案例内容,然后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报告,然后老师点评,小组成员接受台下学生的提问,充分并锻炼学生的表达和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学能力及团队意识。
二、考核环节的改革
在教学环节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对考核环节进行了模块化考核、抢答式课堂抽查、半开卷的考试方式为主的改革探索。
1.模块化考核
传统的《工程经济学》考试常以“一卷论英雄”,学生常以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式应对考试,考后学生对课程知识基本忘掉,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了模块化考核的方式,将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作业成绩、项目汇报成绩、考试成绩,每一模块构建相应的特色并根据实际设置系数。
2. 抢答式的课堂抽查
为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抢答式的课堂提问环节。授课过程中,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举手抢答,回答正确后将给答题的学生记入总评成绩的加分项,这种方式刚开始学生的主动性不会高,经引导和激励后,将会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3. 半开卷的考试方式
《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公式和图表很多,对于工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将公式记错用错的情况,然而在工程项目中,每一名工程经济师都会有一本公式手册,即使是自己记住的,在做项目计算时也是要看公式去计算,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大量的公式去死记硬背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半开卷”的方式,允许学生用一张A4张写上自己认为会考到的公式带到考场去,考试之后A4纸要上交,并作为一次作业记入总评成绩。
三、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进程加快,对掌握工程经济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多。《工程经济学》作为工程项目经济性可行性分析、成本核算、正确估价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工程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从教学环节和考核环节两大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该方法内容已在我校教学过程中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为同类院校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宫文峰,张美玲,胡泽民,等.新形势下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本科教师探讨[J].大学教育,2016(2): 128-131.
[2]张明缓,李芊,袁永博.高校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2014,23(1): 83-84.
[3]周楠,闫淑荣.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10:56-57.
基金项目: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应用型本科教学08-31
地方应用型本科论文07-12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09-19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09-29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论文06-22
应用型实验教学模式05-24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05-10
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