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共11篇)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1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普通高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与语文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实践,总结了现阶段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从明晰学科定位、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及改进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以期通过改革与实践,使大学语文课程更好地适应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改革
作为普通高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大学语文肩负培养学生通用技能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目标,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就应用型院校而言,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育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全面有效地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科地位边缘化
很多应用型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其地位可用风雨飘摇来形容,随意教学的情况非常严重。当前各高校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应用型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学校管理者在课时安排上认为可多可少,因而这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经常遭到其他课程的排挤,大学语文课时被一减再减,甚至有部分应用型院校为了安排其他专业课,让大学语文课程中途“下岗”,这最终导致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
(二)教材实践性不鲜明
当前绝大部分应用型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都是通过增删高中语文教材编排而成,因此,在内容上更多侧重选编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教材中言语训练、应用文写作等内容极为匮乏。此外,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仍以知识为本位,而应用型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用这样的教材教学,难免会使学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生出厌倦情绪。
(三)教学方法陈旧
“填鸭式”和“灌输式”仍是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不少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就是在唱独角戏,呆板保守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更不用说与学生展开良性互动和交流。这种以知识为纲,落后且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其思维滞涩,原有的学习兴趣也慢慢被消磨殆尽。
二、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科定位
要想有序地实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及作用,树立“能力本位”的“大语文”教学观,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二是提升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重点强化课程组织和引导,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另外学校还需不断优化师资配置,加大对语文教学科研的投入。
(二)改革教学内容,强化能力培养
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很多,在内容上也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任课组成员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我们将教材分为说写专题和经典美文两大系列,不仅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还兼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全面考虑教材内容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实用的基础上,非常注意对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探究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大学语文课程更加实用、更加丰富。
(三)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且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进行经典美文赏析教学时,必须根据文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调整。例如,教师在讲解《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这篇文章时,可以使用借鉴法,从李白的入职途径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为切入点,进而为学生更好地介绍一个与现代人思想、行为同步的李白,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善于学习古人智慧的李白,一个敢于毛遂自荐的李白。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联系目前社会的普遍现象:有少部分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就放弃生命选择自杀,进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点化其人生信念。又如,在《雪国》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自己赏析,之后让他们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并鼓励他们制作PPT,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展现在其他同学面前。教师这样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而且还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课件制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有效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件制作技能、思维能力等,便于在之后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师生共同教学的形式,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辨性,启智益兴,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再如,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导入月夜美图和古筝曲,进而让学生赏析作品情景交融、诗哲归一的意境,感悟吟诗赏月与团聚思乡、两地相思情感的契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改进考核方法,力求多元评价
传统的大学语文考试是非常呆板的,所以,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创新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考试要打破过去单一且生硬的试卷考试形式,侧重对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考核,一方面可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累计加分,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举办如辩论、朗诵等比赛,对参与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此外,教师还要将这种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贯穿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创建“学即考”和“考即学”的大学语文新课堂。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可避免学生课堂听讲不认真,在课堂上打瞌睡以及玩手机等不良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概言之,应用型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对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评价体系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构建语文知识体系,掌握各种技能,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2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第一, 大学语文的地位日趋尴尬。由于该课程不能代表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 所以导致高职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学生认为专业课很重要, 公共基础课可有可无, 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第二, 大学语文的教材得不到认可。高职院校采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方法古老而陈旧, 缺乏吸引力, 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提不起学生兴趣, 也就难以引起学生对母语的重视。
第三, 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不少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等老式教学方法, 从头讲到尾单调的教学方式, 无法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第四, 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语文教师队伍被日益边缘化, 往往学历低、职称低、自我评价也低。大学语文老师失去了“研究方向”, 在教师队伍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
第一, 更新教学内容。 (1) 将文学作品进行遴选, 分成必读、选读、自读三类, 缩减授课内容, 增加“口语、写作与评读”的内容。 (2) 应用写作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及新理论进行教学。 (3) 将“口语”“写作”“阅读理解”的大量训练内容延伸到课外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之中。 (4) 寓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技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于语文教育之中。 (5) 提倡古诗文诵读, 在诵读中品味古诗文所提供的文学滋养, 感受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
第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教育。在课外“活动教学”的广阔天地里组织丰富多彩的“三字一话”“三报一文”“三赛一班”“三办一社”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课, 提高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 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让他们在阅读中根据自身情况提出问题。 (2) 巧妙地将新老知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解疑的能力。 (3) 依据教材内容引进相关文章或书籍, 潜移默化地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四,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以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为主要特征, 采用开放、协作、随时随地教与学的方式, 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将知识点通过现代技术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丰富的网络资源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
第一, 建立语文应用能力考核机制。可给企业招聘人才提供语文应用能力考核依据和结果;促使各高职院校真正以职业为导向进行语文课程改革, 改变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 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以提高自己的各项语文应用能力。
第二,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市场, 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 立足于重点培养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能力, 坚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 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 按照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的需要, 安排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充分体现高职的教学特色, 为就业服务。
第三, 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学好大学语文仅靠小课堂不行, 仅靠几十节课也不行, 还应与文化素质、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唐诗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外国文学赏析等文学选修课, 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第四, 大学语文还要树起国际化的教学观。目前中国正不断走向国际化,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互相了解, 从而找到共同合作的基础。大学语文教学应反映出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 东西方不同文化价值理念不同程度的渗透。
摘要:大学语文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以及提高人文素养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也面临许多问题, 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和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饶异伦.大学语文教育整体优化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2]艺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2 (1)
[3]贾勇.改革大学语文教学,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以职业学院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3
关键词:改革;EGP+ESP;第二课堂;教师;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07-03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的媒介作用凸显出来,但在实际运用中,英语使用者听、说能力的不足阻碍了英语的实际使用;同时英语使用者知识面狭窄,尤其是专门英语知识匮乏,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在使用中不尽人意。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重输入轻输出”、“重理论轻应用”、“重讲授轻互动”、“重结论轻过程”、“重语言轻文化和专业知识”等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需求,专业分工、行业细化及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以赤峰学院为例进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和完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能将英语理论和专业实际结合起来,能根据时代的背景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跨文化英语人才。
二、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英语作为普及语言在跨国际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对英语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培养了一定水平的英语人才,但因其以教师讲授语法-词汇-阅读为主线,无法适应专业分工和行业的需求,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1)以理论教授为主,“重输入”而“轻输出”的学习理念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不利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许多学生学习倦怠甚至厌学英语。这种课堂上缺乏实际的输出能力在就业中也会限制英语的实际运用,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2)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单一,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英语知识,很少涉猎到专门用途英语,专业英语知识的不足阻碍了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未来职场竞争中也会处于劣势。单一狭窄的知识结构也阻碍了英语教师的发展,在遇到专门用途英语问题时,英语教师无法给予学生理想的答案,有些教师甚至会面临尴尬的冷场;(3)开设的英语类选修课程较少,忽视了对英语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无法满足学生不同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对不同领域英语知识后续学习的要求;(4)传统英语课堂班型较大,大班授课不利于师生开展互动合作,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很难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较多,大班授课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对班级的调控;(5)以期末试卷成绩决定英语最终成绩,这种终结性评价机制挫败了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助长了平时缺勤或课堂表现不积极的学生侥幸心理,这种评价机制将大学英语学生课堂表现与期末最终成绩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通过对传统大学英语多反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适应全面知识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才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学英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因此许多学者开始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入手,研究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出现的问题并开始探索如何构建一条适合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培养新世纪英语人才的道路。赤峰学院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本科院校,具有民族院校的特征,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入学的英语成绩参差不齐,为了促进民族院校大学英语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以赤峰学院为例进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能够将英语和专业相结合,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英语人才。
三、探索和实践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体系-以赤峰学院为例
(一)EGP与ESP相互结合
刘润清认为,“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以后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因此有必要与时俱进对大学英语进行重新定位,培养具有专业英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在大学英语基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应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后续课程或拓展课程。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EGP+ESP教学为教改指明了发展方向,EGP教学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着重提高对英语的普遍性认识,强调语言的规律性,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ESP教学是基础教学的后续和延伸阶段,是针对不同专业用途英语需求而设置,强调专业的特点和实际语言的运用。EGP和ESP的定位首先要符合国家的教育现状和社会需求,还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以及院校内部不同系别和不同层次的特征。例如根据赤峰学院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可在大一学年以EGP教学为主,侧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习得,提高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促进听、说、读、写、译等模块和谐发展;大二学年可以ESP教学为主,在英语基础提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专业和需求开设专门用途英语,例如补充土木建筑类、旅游类、医学类、会计类、计算机类等专业英语词汇,引导和提高学生对专业词汇在专业篇章和语境的取义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EGP和ESP相结合的教学对现实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EGP能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ESP能帮助学生拓展专业知识,二者的结合为学生将来的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了基础,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和竞争的优势,那些具有较高英语基础水平,同时又具备专业英语知识的复合型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和岗位中使用英语必定会游刃有余。英语教学必须与专业领域相结合,只有将英语的工具功能,专业功能和人文功能结合并协调发展的英语教学,才能适应职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英语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渗透
大学英语内容具有宽泛的延展性,五个基础模块相互促进,但英语学习光凭借课堂时间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尤其对于英语较高要求者及渴望在听力和口语方面有较大提高者。这时我们可以考虑把大学英语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运用中,向学生灌输在生活中点滴积累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技能,拓宽英语视野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这就是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理念。第二课堂理念内涵丰富:学生可以在平时收听,观看英语类节目;可以组织参加英语课外活动和英语比赛;可以利用社团举办英语角等。第二课堂丰富而多彩,要想实现第二课堂功能发挥的最大化,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渗透第二课堂英语学习的理念,为学生提供最新课外学习信息,提高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热忱和激情,还要正确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细心的帮助。赤峰学院近年来不断充分利用和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1)学生可以通过校园调频台多时间段接收英语听力节目,听力能力不断提高;(2)自主学习教室的开放为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获得英语知识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自我训练,自我修改,自我提高英语技能;(3)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加英语角活动,全程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接触最原汁原味的英语文化,参加与师生的话题讨论,体验英语国家颇受欢迎的游戏节目,感受西方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欣赏外籍教师的英语歌曲及乐器演奏等;(4)学校及部门加大对英语类活动的支持力度,教师鼓励学生有激情地投入到各类英语活动和比赛中,热心指导,保证学生最优发挥取得好的成绩。许多学生参加了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作文比赛、阅读比赛等,部分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决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相互合作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要求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改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目前教师队伍还不稳定:英语教师关注语言层面,偏重英语词汇和语法教学,对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瓶颈问题,很难给予学生某一领域知识的指导;专业课教师熟悉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但缺乏英语语言技巧,对学生的语言基础训练略显不足,很难理解行业篇章语境中的专门用途英语的运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将英语语言训练同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基于教改的大背景和传统英语教学现状,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改变角色进入转型期。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做好转型心里准备,利用多种途径,加强自我专业知识训练,优化和完善跨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语言技能教学同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应同专业教师及外籍教师合作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赤峰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参加讲座或出国进修,互相听课,撰写自修笔记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知识;既挖掘学科知识也钻研教学本身,参与教改讲座研究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模式,审视教学实践并提出解决策略;既提高学生心智也发展学生情商,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加强与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的合作,虚心请教专业领域教师解答疑惑,增加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度挖掘,认真听取外籍教师的教学讲座和建议,不仅了解西方文化,还能改变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大学英语师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自我修养,优化专业结构,渗透专业和外教资源,大学英语教师正努力成为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
(四)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补充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具有英语技能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而国内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一般只注重语言知识学习,有其局限性,因此根据不同学生兴趣差异,个性差异,专业差异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选修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选修课作为大学英语补充课程,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世界文化,还能拓展专业知识,增加就业筹码。调整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补充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建设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系列势在必行。第一、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行业需求开设实效性的选修课,可开设针对语言技能提高的语言基础课程:英语听说、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开设针对行业需求的语言应用类课程:金融英语、商务英语、求职英语等;开设开阔视野,促进跨文化交际和文学素养的语言文化类课程:英美文学欣赏、古典神话、英文戏剧表演、中西文化等;第二、应在小班授课的班型上,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可采用角色扮演,模拟项目,视听说教学方法等;第三、教学手段应采用集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赤峰学院近年来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开设了一系列英语工具型,实用性,交际型的选修课程,例如《职场英语》、《中西文化比较》、《英汉口、笔译》、《英美文学选读》、《实用科技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等课程。选修课教师根据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和多元评价机制因材施教,旨在补充学生语言基础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创新发展。
四、结论
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EGP+ESP教学模式能将英语和专业相结合,将英语的工具性,专业性及人文性融为一体,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渗透第二课堂理念不仅提高了英语听说技能,更符合大学英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的相互合作和发展不仅弥补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培养了既能教授英语也能涉猎专业知识的多元教师;和谐的选修课模式不仅补充大学英语基础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就业优势。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大学英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本文提出的策略能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建设性和实效性的理论和依据,以求重新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和平衡。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3〕苗娟.论“复合型”大学英语教师的培养与自我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
〔4〕舒春玲.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4
张国青
(池州学院 物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摘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沿用专科时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深刻剖析我院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当前亟待改革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建立完善的适应我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作出初步探讨。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
新建本科院校从组建之初,就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应用性,其办学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确立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如何构建与高素质应用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原有的机械类专科专业基础上增设的,其实践教学体系受专科教育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将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文章分析了我院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初步阐述了现阶段改革的方向和着手点,为建立完善的适应我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作出初步探讨。我院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于2009年增设,2010年开始招生。专业增设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原有的机械类专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在满足本科教学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由于受到原有的机械类专科专业教学观念的影响,新编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难以顺利运行,实践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第一,我院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经过四年的发展,任课教师在思想认识和教学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任课教师长期受专科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深刻领悟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根本,从思想认识上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和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育思想依然存在。
第二,从学院升格之初,我院从事机械专业教学的骨干教师就已经开始着手起草和设计机械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新编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独立性和系统性,整体优化程度低;
第三,新编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的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改革和创新,实践内容和生产实际严重脱钩,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四,实践教学整体投入较少,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大环境差。我院的前身是师范类专科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薄弱,硬性条件差,学校升格后又实行整体置换,经费处处短板,近几年,机械专业的实践场所、仪器设备都没有大的变化,依然靠专科时期的一点家底支撑,已远远不能满足本科实践教学的需要。
第五,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师多是从专科过渡而来,技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缺少大量高层次、兼备工程师和讲师资格的“双师型”人才;
第六,没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考核。
以上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不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起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配置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措施,以此来确保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将是近期改革的主要方向或应对措施。
第一、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用型本科教学,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适时对各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通过增设、改进、整合等方法调整实践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跟踪科学技术新发展,同时,应精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造条件开出一定数量的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实训项目,突出工程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第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客观实际,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池州学院为例,我院目前以初步确定“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层次”化即依据学生各阶段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同,由低到高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模块”化即为适应不同学生类型培养的需要,将实践课程整合成不同的功能模块。
第三、建立适应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整个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引领着师生的教与学行为。评价体系中应包含对教师和学生评价,对实践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应重点考察教师的知识传递和转化能力、实践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等;对参加实践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演示和实用能力的评价。在评价体系的主体中,应该由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与社会代表共同组成,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总之,建立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实践教学的唯一标准,是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为最终目标。
第四,资金短缺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虽然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逐年加大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投入,但投入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使得目前的现有实验条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实验时无法做到每人一台(套)仪器设备。而且大型现代的贵重设备基本不对学生开放,即使安排了实验也是验证性实验或参观性实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锻炼。解决这种状况的最好途径是尝试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以联合培养面向生产实际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而进行的合作,它以合作教育为主要内容,主要采用校企共建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负责的形式。这种合作的主要优势是:合作比较容易实施,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训基地与就业岗位双向对应,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和教学针对性强,专业符合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五、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几乎所有实习实训,都是由一线任课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师一般很少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特别是那些直接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理论知识渊博,但是工程实践经验缺乏,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能力有待加强。鉴于此,应尝试通过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选派部分理论课教师下企业深造的长期有效机制。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师激励机制,应用型的实践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来“定时、定量”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更为灵活、机动。为提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可采取更为灵活、实际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充分考虑参与实验室开放以及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指导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5
一、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中仍然存在专业性和表演性的观念,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失去了师范性的特点,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1)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经常是把这门课程变成了合唱排练课,或者是表演课,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理论部分包括:合唱发展史、合唱美学、合唱教育学等知识。传统的合唱指挥课程没有明确地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几乎是一直在排练,因此在合唱指挥课程中我们要明确技能技巧部分的教学内容。技能技巧部分包括:指挥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巧、中外作品基本训练、练声曲的合理选择、合唱队协调性训练、童声合唱训练方法等内容。只有理论与技能有效相结合才能体现出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特点。
(2)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长期的排练式的教学让学生很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的传统授课形式,“在授课形式上,应坚持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原则。集体课讲授合唱与指挥理论、合唱与指挥基本技能和训练法以及合唱作品的排练法为主。小组课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对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以个别辅导、个别抽查、小组讲评为主。”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3)选择适合高师学生特点的合唱作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男女生人数比例不均衡,为了适应这些特点,老师在合唱作品演唱及排练课程中选择适合高师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作品进行教学,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声部一般为三声部的作品比较适合,作品的风格不能单一,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同时还应该安排一部分中小学生合唱作品进行教学。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为教师将来从事教学积累下丰富的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合唱作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人们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作为艺术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学校和各级人士所重视。作为在第一线的合唱指挥教师,经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和多次参赛学习过程的领悟和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音乐素养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是合唱训练的目的之一。我们在进行合唱训练的同时应充分让每一个合唱队员享受音乐,提高音乐素养,深化情感,升华精神境界,更加崇尚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在提高队员听辨能力,协调能力及呼吸姿势、发声、音准节奏、吐字咬字、声部均衡等基本要求的同时,应丰富队员想象力、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合作意识等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片面追求等级的高低,相当多的学生仅靠熟能生巧,反复“磨”几支特定的曲子,对音乐风格、背景及基本乐理等涉及音乐素养的知识知之甚少,造成音准辨别力差,音乐感受力差,演奏、演唱技能低的状况。久而久之,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最终丧失信心和兴趣甚至厌学、弃学。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试想一支只追求技术、技能的合唱团队,诸如过分讲求声音的位置,音色的概念,作品的难易程度……,或为了“应赛”而组建的“短训合唱队”(为时两三个月或一两个学期),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发声练习、跳音、连音、循环呼吸……反复地“磨”“啃”一两首参赛曲目,或者“鹦鹉学舌”地生搬硬套,勉为其难地进行声部揉和等,最终队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节奏的协同能力、声部的均衡能力、作品结构的分析和洞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表演能力等均表现较差。所以,我们在讲求合唱技术和表演的同时应注意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学习一些涉及音乐历史、音乐风格、音乐理论和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使音乐表演与素质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当然,一支不重视平时音乐素养积淀的合唱队,他们的合唱技能技巧也不可能精湛、高超到如何的程度。那么,是否在“谈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就否定合唱的技能技巧呢?什么是音乐素养?如何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队员的音乐素养呢?
(1)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丰富联想和形成独特的理解。作为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了解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推动学生充满热情地去认识、研究事物,从事有关活动,从而使有关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队员才能自觉、认真地学习,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多让队员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队员“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此外还应有意识地为队员提供学习、欣赏音乐的机会,为队员创设环境。
(2)加强音色、音准和节奏等的训练,打好合唱基础;培养学生合唱意识,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综合音乐素质往往用来指表演者的综合音乐品性,它是用于实践的理论,用于音乐表演中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音乐素养包括音准、节奏、基本乐理,基础音乐知识和音乐背景以及音乐理解能力等,甚至包括在表演、听赏、分析、作曲、指挥和改编等各种音乐活动中所表现的综合的音乐能力。我们在选材时可通过听、唱、读,打节奏,或者利用一些唱游,律动,游戏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当一支成熟的合唱队在完整地表现音乐作品时,队员高度享受到了美、体验到了美、表现了美、创造了美。他们学会了感知与想象、学会了表现与创造、学会了探索与求异、学会了评价与合作,他们体验到了快乐!丰富了情感,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培养出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情感和意境的再现所作的艺术创造,综合性艺术表演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即兴创造中应变与发展,等等,无疑都是发展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这也正是新课改要努力实现的方向。因此,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学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课堂的集体课教学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合唱团的组建,训练和演出,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我们必须要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主动营造专业实践氛围。在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主动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实践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把专业实践作为重点,且作为一定的学分来考核,从制度上保证专业实践的时间。
(2)主动提供专业实践机会。首先,在加强管理与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组建学校的合唱团,让学生在校内有专业实践的资源;其次,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往来联系,为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实践提供机会;再次,教师要把新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专业实践的理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高师合唱教学的改革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定位准确,才能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显现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6
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当前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离散数学的教学现状,从离散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等方面探讨了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改革.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实践,离散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作 者:崔彩霞 CUI Cai-xia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5(12)分类号:G622.0关键词:离散数学 教学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 计算机专业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7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地位
截止2008年,徐州工程学院已立项相关课题79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2项),探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结合调研、研讨、专题报告、培训等活动,全面更新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形成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六项共识:一是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所学专业要有学科和行业的双重支撑;三是人才培养目标要对应明确的岗位群;四是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为企业标准和教育标准的有机结合;五是除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实践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六是职业资格证书和创新成果是反映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显而易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每项共识都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院长在2008年“实践教学改革年”动员会上强调,“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重要保证”。
二、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各专业根据《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规定,按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精炼课程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自主学习,引导个性发展”的思路对实践教学方案进行全面系统设计,要求“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两个转变,遵循三个原则”。
一个目标:立足徐州,服务苏北,辐射全省及淮海经济区,培养应用型人才。
两个转变:从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转变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应用能力;从以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三个原则:系统性原则,一是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发展;二是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抓好实践教学的重点环节。科学性原则,一是实践教学方案简明,可操作性强;二是各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科学合理;三是实践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特色鲜明。主体性原则,一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坚持自主学习,寻求个性发展。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优化后的实践教学计划显示,全校列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为总学分的21%,理工类专业为总学分的32%,分别高于教育部2007年2号文最低要求6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比例。
培养方案将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列为奖励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学校从制度层面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专长,并有所成果,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寻求个性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从入学开始,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学业指导教师,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适时指导,为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良好的渠道。统计显示,近两年(1),全校共有10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14人主持企业提供的研究项目,发表论文87篇,获发明专利3项。
(二)推行“一书多证”制度,满足就业市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
完成教学计划设立的奖励学分,绝大多数学生依靠职业资格证书来获取。学生毕业除获得学历证书外,还获得一个或几个技术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书多证”既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又满足了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岗位技能要求。
(三)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实践教学活动富有实质效果
“立足徐州,服务苏北,辐射全省及淮海经济区,建设苏北一流、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学校“十一五”规划确立的总体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紧紧围绕徐州市支柱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地方企业和校内“徐州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实训基地为平台,学生在“工程中心—校内实训基地—生产企业”之间强化轮换,与企业合作构建“弹性顶岗”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带着课题顶岗操作,有目的地参与企业技术工作,研究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如,在维维集团顶岗的学生,参与了企业的多肽高纤维豆芽奶研究项目和豆奶营养棒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在金地杰公司顶岗的学生不仅解决了菊芋腌渍品变色、糖醋蒜不脆、生产用水量过大等生产难题,还开发了新型辣椒酱、罐装牛蒡菜等新产品。
(四)毕业设计选题与科研、生产紧密联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选题与科研课题结合、与生产实际结合,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应用能力的好途径,是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好机会。学生在实习期间,接触到企业生产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真实课题,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带着企业课题返校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少部分学生继续留在一些研发条件较好的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如,毕业设计《日产20吨高麦芽糖浆项目设计》就直接来自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的生产要求,《应用超临界萃取法对牛蒡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与研究》为徐州旺达农副产品公司委托研究课题。毕业设计选题来自科研和生产实际,产学合作,学以致用,为学生适应社会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拓展实践教学领域
(一)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先后成立项目小组、科技协会等学科性社团72个。对于常规性、有影响的竞赛活动,学校设立竞赛活动基地,开设与第二课堂相应的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科技培训和应用能力拓展训练。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社团,它由学校组织,有经费支持,有专业教师(组)介入指导。
学校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取得明显效果。如,2005年以来,数学建模协会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一、二等奖13项,省一、二三等奖16项。桥牌协会代表江苏省组队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获女团第三;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获女团第五,女双第一。
能在大赛中获奖,往往是基础知识扎实、有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他们无疑会在就业市场占得先机。
(二)谋求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使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只有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达到校企的深度融合[2],从而建立持久可靠的合作关系,建设牢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与地方企业联合完成了“速溶牛蒡粉生产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和“日产20吨高麦芽糖浆项目设计”等15项科研项目,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学校服务于企业,企业从而反哺于学校。如,徐州通标职业卫生服务公司与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共建实验室;北京北方霞光添加剂公司与我校联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合作双方采取项目驱动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了教学内容贴近经济发展,实践教学贴近生产需要,专业发展贴近行业要求,人才培养贴近就业市场。
(三)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实现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学校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改革之中,开设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秉持“人人皆可创业,创业皆可成功”的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学校设立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创业创新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创业竞赛、科技创造、创新实践等。这项措施有效地开发了学生创业创新潜能。
五、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建设“双师型”队伍。
坚持“内孵外引”的政策,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工作。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大校内实践基地投资;自制实验仪器和设备;制作或外购高水平实践教学课件;建设网上实践教学平台;开展模拟实验。二是整合校内实践资源,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三是发挥“徐州高校联合体”的作用,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四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行校企联合办学。
(三)完善实践教学制度
包括实践教学规划、实践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实践场所制度、实践教学管理等[3]。
(四)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稳定实践教学队伍,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真实、合理地评估实践教学效果。
徐州工程学院在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008年推荐的5位选调生全部被录用,高于全省平均30%左右的录用率,广受社会赞誉。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徐州工程学院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在强化实践教学地位,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锐意改革,勇于实践,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李梁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现代商业,2008,(10).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 问题 改革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指近年来通过专升本的方式升格为本科的地方普通高校、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提出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尤其在刚刚转型之初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就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改革策略方面谈谈个人的观点和思考。
一、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就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而言,其目标主要是为了使学生顺利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只注重语言知识层面的教学,一味追求过级率,而忽略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学生只了解英语语言知识,而对于专业相关的行业英语知之甚少,其必然影响学生对该行业中国外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导致学生技能應用能力及行业技能学习能力受限。
2.教学条件受限。
(1)师资队伍实力有限。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成立时间短,起点较低等原因,此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存在高级职称人数偏少,人才培养投入少,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虽然很多院校采取请外聘老师的措施,但是外聘老师普遍存在无归属感,责任意识淡薄,难以管理等问题。
(2)硬件设施受限。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设施仍然停留在只建一个语音室即可的落后状态,很难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
3.学生基础薄弱。由于学院是在高职的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尤其是英语单科成绩比起其他老本科院校的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据统计,笔者所在院校的本科学生的高考英语单科成绩最高分在90分以上,而有些学生的单科英语成绩仅仅只有三、四十分,两级分化严重,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而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比例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4.教材内容繁多。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版本和种类繁多。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本科大学英语学期学时为60学时,即使教材配有光碟,可以使用多媒体,让大学英语课堂图文并茂,音文兼备,但教学内容多,时间紧,老师只好采取只讲几个单元或者点到为止、走马观花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方向
1.更新教学观念,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1)重视英语在培养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中的作用。未来的高新技术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具备时刻关注、学习本行业中国内外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的能力,而很多新技术均来自国外,因此,英语的学习不能放松,应该加强。
(2)构建以英语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最突出的特点是培养各行各业中能把知识与能力高度结合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需要,以前那种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早已过时,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走入“应用型”的轨道上来。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除了让学生学好英语语言知识,还应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英语学习的评价方式也应该进行调整,应该注重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评价。
2.以本校教师为主,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根本保障。建设强大的师资力量,不能仅靠外聘,而要练好“内功”,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在英语教学中敢于创新,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型专家。通过专家定目标,老教师带新教师,教授带讲师的培养机制,逐步完善和提高师资队伍教学实力。同时,大力培养英语教学方面的双师型人才,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服务。
3.尝试实行分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标准》和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术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学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由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多参差不齐,大学英语没有必要搞齐步前进,可以尝试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4.科学选择和使用教材。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各院校具体情况充分选择和使用教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没有必要按部就班的学完四册教材,可以根据情况只学1-2册,或1-3册国家统编教材,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又可以给学生节约成本,一举两得。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部分校本教材,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
总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不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机制,都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的培养方式都亟待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也应该走到应用型的轨道上来,以培养学生专业领域英语应用能力为改革方向,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9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课程教学要求
论文摘要: 如何打破大学英语按部就班的教学组织模式,如何确保因材施教,满足不同起点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摆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背景、定义、指导原则、实施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引言
一方面,随着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学改革,近年来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显著提高,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也随之提高。部分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甚至已经达到或超过英语四级水平。番茄红素另一方面,大学新生中也有部分的体育和艺术类特长生,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番茄红素哪个好?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部分学生甚至只有初中生的英语水平。
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教育水平差异很大,目标和要求也有差别。这导致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如果大学英语课程仍然对同一年级的学生实行同教材、同试卷、同要求、同进度和一刀切的政策,势必就会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水平高的学生会吃不饱,产生厌学情绪;水平低的学生则跟不上,同样会丧失学习兴趣。大部分过完四级的学生不想学习英语课程,没过四级的学生纷纷参加校外英语补习班,这样的结果是极大地浪费了大学的英语教学资源。客观实际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必须进行分级和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满足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1.分级教学的定义
分级教学可以这样定义:为进一步优化教学系统组织间关联和教学流程效率,提高教学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通过调整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资源配置,科学设计教学级别,并对教学系统实行动态、弹性管理,实现教学流程规范化、最优化和高效化。
2.指导原则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10
大学本科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思考
传统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现代汉语教学的目标应根据学生实际区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和研究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区分应用性教学和理论性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实行动手动口式和“发现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并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考核方式上应重视理论知识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
作 者:汪东锋 王鹏翔 李延梅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11)分类号:H193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 实践 改革 思考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前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
徐海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是中国矿业大学以新机制举办的独立学院,它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上的定位是非常明晰的。即坚持“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宽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性、创新型、国际化高级技术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徐海学院成立之初,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移植了学院母体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以应用性为办学指导思想的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这种移植过来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能否体现“应用型”?是否能够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适应学院的学生实际呢?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上对大学物理教育有一种倾向,认为大学物理教学应向纵深方向发展,内容越深越好,越专越好。这对那些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来说是合适的,然而对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来说,则是有问题的。这是因为,应用型大学面对新世纪不断扩招,一大批中学毕业的新生升入高一层次的大学,在招进的大量学生中,有许多是基础打得不够扎实,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学习的自主性还不够高的学生。再加上现在高考制度,高中面对高考的应试教育,中学物理教学不断弱化,结果使普通大学招进的新生中,许多学生物理基础显得不够扎实,甚至有的物理基础极其薄弱。
因此,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状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既不能照搬高水平母校的教学模式,更不能弱化大学物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地位,而应该通过深入研究,探索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
一、《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徐海学院制订的“应用性、创新型、国际化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状况,本着加强基础性、拓宽知识面的原则,在分析原有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原有教学体系。为了使大学物理课程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要求和实际需要,结合徐海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原有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使之符合应用型本科物理的教学要求。例如,在原来的物理教材中,力学这部分教学内容常按照质点运动学、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这样的顺序分三章来讲授。我们认为,可将相关内容合并集中到两个章节中去讲,如将质点运动学、牛顿定律合并成作为力和运动一章来讲授。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这三大守恒定律合并成一章。这样物理内容在结构体系上更加合理。再如,在原教材中,振动与波动两部分教学内容不包含在力学部分教学,而是放入到光学部分与光学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教学单元。这样的体系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做的结果割裂了振动与波动同力学的关系,使得力学体系构成不完整。此外,依照原来的顺序,电磁学部分的内容也被打乱,将其中有关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等内容归于振动与波动部分,这样的体系看似强调了物质运动的共性,但却忽视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使得教学内容散乱,不利于学生学习。我们认为,可将振动与波动两部分教学内容归到力学部分教学,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两部分教学内容仍归到电磁学部分,这样物理内容在结构体系上更加合理、更完整。另外,由于相关内容集中,也便于实际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顾及到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又要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概念阐释上,以清晰、准确、严谨为基本原则,注重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不要过多涉及理论来源及深度的细节问题。在解题方法的介绍上,应采用简单的公式及推导,少用繁琐的数学理论推导,多用图示分析,力求灵活多样,以实用高效为目标。
2.优化物理教学内容。近二十年来,近代物理知识急剧膨胀,边沿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要想把物理整体知识结构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针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状况,大胆创新、敢于取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可以删去理论性太强的内容,适当增加应用性内容。当然,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一定要基于原有教材,进行合理的优化,我们并不主张对原有教材进行大刀阔斧、面目全非式的改革,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学习,如果教学内容脱离教材,将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极大不便。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应该体现四个特点:浅、宽、新、用。浅:就是各物理学部分内容的知识深度、难度要浅,要求要降低;知识细节不要过多强调,练习题要求掌握基本题,难题不要求,偏题删除。如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一节,可以重点讲授分子速率分布函数的意义,习题中有关速率分布函数、分布百分率的计算可以不作要求。再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有关洛伦兹坐标变换、速度变换的推导可不作要求,重点讨论其意义以及它和相对论时空观的关系,而与之相关的难度较大的计算题可完全删除。宽:就是拓宽知识面,物理学内容的知识面要宽,不局限于原有的传统普通物理教学大纲的内容。讲授的知识面要“宽”,这不仅指本专业知识面(或说纵向知识)宽,而且还指横向学科之间的交叉的知识,物理做为工程技术的基础,在其发展的过程孕育了许多新的学科分支,并和其他 的学科交叉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因此,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应有意识地将学科之间横向联系和比较的知识教给学生。在联系、比较、综合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宽厚的基础。比如,线性物理和理想化条件下的经典物理学,知识面可以扩大到近代物理学以及非线性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范围超出原有大学物理的要求。新:就是引进新知识,在不打乱基本大学物理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物理学的发展规律更新知识,增加20世纪新发展的物理学知识。有一种观点认为教材中传统内容是千锤百炼的“精华”,不能做少许更动。实际上这是以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我们必须在理论上坚信科学必然是发展的,在实践上发现传统内容中的错误或陈旧部分,提出或补充正确的、新的内容,使讲授内容更好地符合科学发展的真实进程。有机地加入新内容是必需的。很难想象以17世纪和19世纪内容为主体的教材能将学生培养成“跨世纪人才”。对于新内容的加入,必须首先经历“寻根”的过程,即要找到前沿内容在基础层次上的“根”。这样在讲授有关基础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辐射出去。尽管基础课内容相对稳定,而覆盖面又大于专业课,要变更或挑战传统内容难度非常大,事实证明是可以做得到的。适当的时间作更新对适用教材而言是必要的。比如,可以增加对称与守恒、耗散结构理论、广义相对论等内容。用:就是突出物理学的应用性,即物理学理论在工程技术、高新技术中的应用,物理学思想在哲学、世界观等方面的应用。比如,在讲授力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力学模型和规律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分析中的应用;在讲授热力学理论后,可以指导学生探讨喷气发动机燃料的选择;在电磁学中,可以引入电磁炮的物理原理、磁透镜等;在光学中可加入激光干涉仪、全息干涉及应用、光纤传感器等;近代物理中加入超导与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及其医学成像原理、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等。诸如此类的物理学应用相当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物理学的应用领域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建立基本的科学观念、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内容并举。过去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以教师“讲解式教学”和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习诵、模仿和做题,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只满足课本上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性地学习,又不利于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和经历,适当地介绍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如对称与守恒理论、纳米粉体、薄膜等材料的力学性能、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制成的纳米硬度计、非线性力学理论、介观与原子力学等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工作能力。
4.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当今科学技术正朝着广泛联系、横向交叉的大趋势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叉与渗透,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因此,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培养,就成为造就高素质应用性与创造性人才、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物理学发展历史方面的内容(如从力学、热学到波动学,从经典物理到近代物理等),并简要地介绍与课程有关的中外科学家如玻耳兹曼、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洛伦兹、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薛定谔、波恩、德布罗意、钱学森、黄昆、李振道、杨振宁等的治学精神、成才道路、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这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思维方式。
其次,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在讲授光的双缝干涉理论时,先讲授光的干涉原理,然后让学生据此设计出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这些理论。与此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疑问,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与探讨。如在讲授光的偏振效应时,列举了某些溶液的旋转光的偏振面的例子,同时介绍了用细缝判断光的偏振面的简单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理论同实践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结束语
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高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学改革既要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又要吸取传统教学的精华,还要研究面临的新问题,任务十分艰巨。重要的是教师要统一思想、转变教学观念,逐步贯彻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夏兆阳,张宁.应用型大学本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唐海燕,孙宝光,等.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建设与实践.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推荐阅读: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09-29
应用型新闻教学改革论文06-23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08-30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考09-01
应用与改革11-18
应用型工科大学理论力学教学方法的探讨论文08-02
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