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2024-10-07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通用12篇)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1

自我国进入世界经济贸易以来, 对英语人才资源需求量正在不断地扩大, 这是加快贸易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保障。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之根本, 高等教育是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最佳方式, 可定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教育调查显示, 目前许多大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薄弱, 大部分学生局限于教材理论学习, 并没有把英语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本次研究针对大学英语学生群体, 提出我国必须借鉴西方国家走职业化教育道路,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英语职业能力, 帮助其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

1 英语实践教学重点

本次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弄清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实况, 总结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二是提炼出影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因素, 分析这些原因存在的根源;三是以“开放式”教育为指导, 创建适合大学生英语教育发展的路线, 保证职业教育机制的优化改进。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实况出发, 准确地发现英语教学缺陷[1]。本次研究还将深入分析影响英语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因素, 从主客观环境作出双向分析。重点在于英语教育的开放式改革, 以开放式教育思想为指导, 借鉴发达国家的专业教学经历, 拟定一套适合本国大学生英语教学发展的对策。

2 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依据

在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大学生与时代接轨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背负着更多的责任, 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更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树立了人生目标, 更将理想具体化, 指明了奋斗与前进的方向。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根据其职业规划需求, 以未来职业走向编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笔者参照最近几年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进展, 结合市场英语人才需求实况, 拟定了英语实践能力综合培训的方法:

2.1 以专业基础为依据

大一要打好专业基础, 培养大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能力;大二要提高专业技能, 通过公共英语四级, 公共英语六级;大三大四则要重点培养大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使其利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岗位实训、人际交流等方面灵活应用。在此期间英语学习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层面, 同时应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并努力培养职业素质, 提高日后竞争力。总言之, 大一大二以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基本英语技能为主, 大三大四以专业学习和掌握英语职业技能为主。

2.2 以环境因素为依据

环境决定了大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成效, 也会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些都是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参考。一是内部因素, 这是针对大学生个人而言的, 英语实训必须要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叙述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语言应用能力;二是外部因素, 因为二十一世纪进入与世界接轨的时代, 英语和计算机是新时代人才必备技能, 英语人才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外企都有需求性, 机会遍布, 因此必须做好准备去迎接挑战与竞争。

2.3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高等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 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需参照市场人才需求情况, 以促进大学生未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下,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 但工作岗位却没有相应增加, 就业政策目前则是先就业, 再择业, 多元化战略, 复合型人才趋势明显[2]。竞争对手为所有同专业同级甚至不同级毕业生以及其他专业英语能力较强并有意向从事英语方面工作的人。

2.4 以职业规划为依据

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需注重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发展要求, 拟定一套适合大学本体的英语实训方案。英语学生目前存在人才过剩问题, 发展趋势今年内继续过剩, 行业匹配以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及涉外翻译人员为主。英语实训授课内容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 工作要求培养二十一世纪英语人才, 符合学生未来就业规划的实际需求。比如, 英语实践教学课堂中, 教师可根据大学生就业取向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开设部分与就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 从多个方面锻炼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3 推动英语教学向职业化方向转变

从根本上来说, 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最直接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顺利就业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近年来国内外资企业数量持续增多, 标志着市场对于英语类人才需求量也在增加, 这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是一个很明显的启示。针对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综合培训方案的要求, 国内高校必须坚持“职业化”教学准则, 从职业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使其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下面几点:

3.1 双元制教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享誉世界的“双元制教育”是德国研发出来的新方式, 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从思想、机制、模式等方面综合评判, 用最专业的角度探讨了劳动者职业教育的有效方式, 开辟了英语实践教学的全新局面。“专业”是决定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 只有按照专业要求拟定英语教育方案, 才能培养出专业化人才, 并且在对应职业岗位上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3]。发达国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专业性特点显著, 这促使了两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德国编制的英语教育体系中, 并没有直接针对英语专业教学提出教育方案, 而是从专业教育理论角度分析整个模式的构架, 进而对英语实践能力培养做出细致性的专业分析。

3.2 合作制教学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 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在创新改革中取得进步, 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最优化。对于大学生英语教学而言, 创新教育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发达国家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德国创建“双元制”教学模式, 从80年代开始, 由德国相关机构实施教育计划, 最早从汉斯塞德尔基金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设立“试点”, 正式对双元制教学探讨研究。我国需建立合作制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思路,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际需求做出了新的调整。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 职业课程教学建立了“二合一”模式, 学校、企业均是职业教育的课堂,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习, 仅少数时间在室内课堂上, 通过企业与学校等双重课堂的综合教学, 为大学生创造了英语实践与应用的学习平台。

3.3 循环制教学

发达国家选定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是否符合人才培养需求, 可以通过实用性标准进行考核, 以显现出专业教育多元化的利用价值。很显然, 德国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为例, “终生教育理论”彻底改变了周期性教学思想。事实证明, “终生教育理论”在长期教学里获得了成功, 倡导了“活到老, 学到老”的持久思想[4]。比如, 澳大利亚鼓励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再次入学, 学习更多与英语课程相关的知识, 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推广“学习-工作-二次学习-二次工作……”。这种循环式的职业教育模式相当受用, 能够让人们在不同阶段重新选择职业技能学习, 并且走向新的就业岗位。

3.4 人才制教学

我国要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念, 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导, 综合训练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对于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来说, 其不仅是对某个时间段的教学工作改革, 而是要从长远人才战略机制角度出发, 编制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是紧随时代步伐的,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等事业都需要与时俱进, 这是“不落后”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当今世界竞争局势愈演愈烈, 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多, “人才战略机制”是适应时代变革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在英语专业化教学历程中, 时刻关注国家对于职业人才的应用需求, 不断地调整原有英语实训教育模式。

4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核

大学英语常用的考评方式多种多样, 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高校不仅要注重大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综合培养, 更应注意大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考评,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定期考察大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 为实训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5]。比如, 教师在岗位实训过程中, 根据大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综合水平, 对其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给予考评。考评不仅是对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情况的评估, 也能根据学生基础差异选择不同的教材和方法, 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5 结论

伴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国内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 注重英语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传统英语教学方案中, 教师仅注重大学生个人理论知识培养工作, 对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培训缺乏必要的措施。事实证明, 英语教学必须走实践道路才能取得成功, 才能推动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就。基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也要坚持职业化改革方向, 以培养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走职业化专业教学改革道路, 从多个方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陶萍.我国大学英语职业化教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 2011, 17 (8) .

[2]邱志义.大学英语理论教学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指导性[J].高等教育学报, 2011, 20 (10) :34-36.

[3]陈燕.高校英语专业生与非专业生实训教学法差异探讨[J].现代教育导报, 2011, 16 (13) :71-73.

[4]张金兰.谈人才市场需求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要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2, 18 (12) :3-6.

[5]肖国.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对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人才培养计划, 2011, 40 (21) :59-61.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大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综合实践课是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它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同学自己进行的科技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长科学意识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运用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因此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月饼包装“绿”起来》一课,学生在了解了月饼包装的要求,懂得月饼包装应该具备的条件后,能自已根据想象设计各种各样的月饼包装盒。从了解到设计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设计。随着一个个月饼盒的出现,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二.创设和谐的氛围,发展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的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如我在教学《凉拌豆腐》一课时,书本上把需要的配料和制作过程介绍得很清楚,学生自己就能看懂,学会如何教学呢我课前先作调查,有哪些同学在家自己独立做过或和家长一起做过,课上请他们起来介绍.想不到有同学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配料“皮蛋”,我当场肯定并表扬了他,于是其他同学受到启发,纷纷讲还可以有肉松,肉沫,小虾,辣椒,胡椒粉等.还有同学提出给凉拌豆腐配上一些西瓜片,桔子片,菠萝卜,这样色,香,味更佳.一盘盘凉拌豆腐在学生的手下,俨然成了一件件艺术创作.这样的综合实践课,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起来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三.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发明家从小喜欢创新性活动,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车、风筝等,爱迪生从小喜欢做实验。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如教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三年级上册时,我重新组编教材,把制作沙包,制作毽子这些内容组合成一个单元,进行单元教学,准备材料:线一根,针一枚,花布一块,重点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教室中播放轻音乐,制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老师给他们分好小组后开始活动.在动手制作中,我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穿针线,打结特别的快,原来他们进行了分工,按照制作沙包的步骤实行了流水作业,创造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此外,还要多开展自然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四.鼓励发散思维,挖掘创新的潜能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发散性。所谓发散性就是求异,是从多方面推测、假设。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发展量),变通度(灵活性)和独创度(新奇成分)三个维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关键。如研究物体沉浮规律时,师生一起做实验。把橡皮泥和小木块一起放入水中,学生看到木块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则沉入水底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小木块沉入水底?学生马上动手实验,并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找到了办法,如有的学生把稍大的一块橡皮泥按在小木块上,有的则直接用手把木块按入水底;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能否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同样,学生在思考和操作的实践中很快作出反应:有的把橡皮泥放在稍大的塑料泡沫块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或小船的形状等等,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出方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样做,学生手脑并用,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发散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

总之,造就和培养新时代创造型的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综合实践课教师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者,理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站在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扎扎实实地抓好科学教育的每个环节,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吸收科技成果,贴近现代生活,顺应时代大潮,可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更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与现代劳动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农村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农村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势

1.多种多样的创新教育基地基地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基础工程,是搞好创新的必备条件。建好、选好、用好创新教育基地是任课教师的职责。农村创新教育的基地多种多样,仅农业方面的有校园基地、家庭基地、社会基地;养殖场、种植田、果树园;科技示范户的实验田、生产专业户的生产田、农业示范田等。

2.种类繁多的创新教育材料体现教学大纲的教学资料,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教材,是搞好创新教育的有利条件。这种材料,在农村随手可取。如:水中游的鱼、陆上跑的马、空中飞的鸟;家中用的农具、家中养的鸡鸭、野生的山菜、栽培的蘑菇;普通的花草等。

3.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

4.机会频繁的创新教育实践由于社会现实环境、家庭生活条件、学校办学的需要。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课余时间、节假日在家要参加一定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在校期间,每周安排一次劳动实践活动。这些劳动实践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搞好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利用农村学校的学生优势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和创新教育质量的好方法

1.采取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欲望。学生只学习了书本上的文化科学知识还不够,还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阔视野, ,体验和感受生活,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这样不仅使他们开阔了眼界,而且激发了创新欲望。

2.利用种植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反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种植是我们当今绿化环境之一,也是小学生自己动手、陶冶审美、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创新虽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复杂性,但还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应用知识创新方法。这种在 学生的方法无疑简单又有效。

3..建立学校、家庭小实验园,以乐启创、以美诱创,培养学生乐于创新兴趣爱好,是创新的起点,让学生在乐中实践,在美中创新。近来来学校经常开展果树嫁接、蔬菜移植、家畜饲养实践活动,形成“ 课内学知识,校外做实践,家庭搞应用”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在享受教学成果中充满欢乐,在欣赏科学成果中获得美感,有力地启发、诱导了他们乐于创新与发明的心理需求。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建外语类院校 应用型人才 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

最近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依据国家大政方针,结合区域经济需求和自身的办学理念,正在抢抓战略机遇,开展一系列的学校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笔者有幸参与了各专业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任务,在认真学习、广泛调研和探讨的基础上,对学校定位应用型办学的意义、目的与任务,对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等问题有了些新的认识。

一、纲举目张,应用型办学定位是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2008年升格招收三本学生。现开设10个外语语种及经管、新闻、艺术等23个专业,在校生17116名。依据外语类院校的特点,学校确立了“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早年提出“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培养理念,“听说领先,重在應用”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符合浙江外经贸市场特色的实用人才。2015年7月学校成功进入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行列。

长期来,社会对地方民办应用型院校,以及申请转型发展成应用型的普通院校在定位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民办院校或层次较低的普通高校才需要通过转型发展求得生存。有些院校怕影响声誉,对转型发展产生顾虑;有些院校即使形式转型了,其师资结构、专业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模式、评价体系等没有实质性转型,导致千校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笔者认为,要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用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地方院校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全面改革,更需要政策引领、观念转变和自我革新的勇气。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再次确认笔者学校一贯坚持的应用型办学定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适合民办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与学术研究型大学既是国家对高校定位的不同,也是社会对高教资源多元需求的体现。相关资料显示,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德国,五成以上中学生选择的学业晋升路径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选择的是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学校作为一个教学载体,不存在高低和贵贱之分。

二、大处着眼细处入手,以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引领全民素质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7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笔者认为,全面小康的含义不单单是物质生活的脱贫,更有文化层次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民族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当人们对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便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笔者曾留学英国,英国社会主流阶层普遍的绅士风度和淑女素养,让笔者受益匪浅,国民温文尔雅的言行举止是渗透在血液里、流露在生活中的。外语类院校要注重语言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培养。在十三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要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责任。例如笔者学校英语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常规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外,专门提出了分阶段素质与能力提升计划:“大一自我认知,大二能力探索,大三人职匹配,大四走向社会。”并对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业成绩、创新能力、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等有明确的达标要求。历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育人理念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什么,更要关心怎么学习;不仅要关心学生思考什么,更要关心怎么思考;不仅要关心学生做什么人,更要关心怎么做人。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引领全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使应用型培养方案更紧贴社会需求,对接产业发展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经多年凝练的SPT·12345人才培养体系(System of Professional Talent)已为广大师生所认同,也被教育部评估专家和兄弟同行所肯定。即一个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个体系:以品德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融合: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本土教学与境外教学的有效融合;四个协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五种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在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学校特别针对外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低重心、宽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产业导向的价值取向,开展一系列的方案优化设计。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扩大学科专业基础。设计组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两个平台,另外在非外语类专业中增加了大学外语和其他选修课程的比重。

二是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拿出30%以上的课程给二级学院,作为自主设置空间,由各专业委员会依据专业与产业发展提出开设意见。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要求实训实践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以上。二级学院依据各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有效安排。特别对外语类视、听、说课程中语言环境的创设,课内外语言习得的应用等提出了要求。

四是对课程先后时序和实训时间给予灵活安排,强化综合实践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学校与社会频繁互动,高年级学生随时走出课堂参与社会活动,已逐渐成为新常态。如每年的中国轻纺博览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英语特别是小语种学生通常成批次赴会服务,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做好预案,把会展英语等课程开设到现场。又如学校已接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服务任务,面对首脑峰会难得机遇,学生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面宽、语言应用能力强,将成为遴选近百位志愿者的基础条件。

综上所述,应用型办学定位是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而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新建外语类地方院校,在十三五应用型转型的新跨越中,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无论是基于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还是实践环节中综合素质、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晖.三部委印发《意见》要求:地方高校转型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动[N].光明日报,2015-11-17-04.

[2]李敏.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1).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4

笔者针对当前机械制造综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以项目教学为依托、以职业资格认证为考核目标、采用分段考核、将综合实践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松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当前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1.1时间短,任务重。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内容多而广,注重制造流程的讲解,但涉及有些具体内容又显得不够, 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工程实践之间脱节,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1.2内容相对陈旧。

当前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是以传统机械加工为主线进行的,涵盖了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但对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训练很少甚至没有,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熟悉和掌握。

1.3忽略对热处理工艺的训练。

一直以来, 多数院校机制专业只是简单开设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缺乏热处理的集中实践环节。学生普遍对材料的基本性质、如何选择零件材料、怎样进行热处理及制定热处理工艺等缺乏基本知识。

1.4缺乏对检测相关工艺内容的训练。

当前的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中,在工艺分析阶段,虽然有对零件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分析, 设计人员也在脑海中有对零件检测的模糊的思路,但在后续的设计中缺乏对整机、零件及工序加工检验的具体设计, 致使学生缺乏对典型检测方法、设备及应用的训练。

1.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很少。

三维CAD/CAM/CAE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已应用于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各个领域,我国也已经制定了三维设计的标准。当前的工艺与夹具实践中,CAD技术应用以二维CAD为主,三维CAD软件如UG、SOLIDWORK、SOLIDEDGE、PRE等基本没 有应用,对夹具结构的CAE分析基本没有,致使学生缺乏相关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2.应用创新型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综合实践

2.1全面综合训练项目安排。

本综合实践环节在内容的安排上以培养学生全面掌握机械制造工艺流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目的, 以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为考核目标,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实践内容:工艺分析、基准选择、加工方法选择、加工阶段划分、工序顺序安排、机床及工艺装备选用、切削用量和工时计算、编制工艺文件等基础上, 增加了工件热处理工艺设计和检测工艺设计等新的内容,以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全流程的知识,使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2.2依托于项目的自主学习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受限于教材篇幅和学时的限制,讲授的内容多而广,但涉及具体工程问题内容又显得不够。针对这种问题,在课程开始第1周,就把实践的项目任务下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为完成本实践环节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带有明确的任务和目的,在训练项目的指导下有目的性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同时利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时间,可以对自己设计的加工工艺进行上机加工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本实践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一般需要用3—4周的教学时间来完成。目前机械制造综合实践仍沿用了传统的工艺与夹具设计2周的教学习惯,时间短、任务重,因而需要研究一种全新的实践模式完成实践。学生平时时间相对比较充裕,本实践环节结合机械制造工程学课堂教学, 在课程开始就布置下实践任务, 将实践中原需要集中的环节分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来完成, 而在集中的时间段内更多地用在工艺文件的编制和规范上,从而形成一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解决集中实践时间不足的问题。

2.4融合三维技术的辅助工艺规程设计。

在工程中, 三维软件如UG、SOLIDWORK、SOLIDEDGE、PRE等 ,已广泛应用于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各个领域 ,但在传统的工艺与夹具设计实践环节, 却缺失相关内容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机械制造综合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借助当前流行的三维软件如NX的WAVE模块来辅助完成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其流程如图所示,为基于NX-WAVE建立的机床拨叉体快速工艺编制模板。

2.5融合三维技术的夹具设计。(下 转第 22 页 )

在本综合实践中,要求学生全程应用三维

软件如NX的WAVE设计技术完成夹具从总体方案到具体的零部件设计,同时所有工程图纸全部由三维实体模型导出。在夹具设计中,除传统的夹紧力计算外,还要求学生运用三维软件如NX的CAE模块完成夹具的运动仿真及有限元分析等, 借助分析结果完成对夹具结构设计的优化, 从而使学生熟悉主流的CAD/CAE功能模块的应用, 具备应用CAD/CAE软件完成工程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2.6 将 数 控 加 工 工 艺 的 训 练 融 合 在 传 统 的 机 械 加 工 训练中。

现有的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中, 学生在做工艺设计时基本上做的都是传统的机加工艺, 学生很少主动采用数控机床来完成零件加工。在机械制造综合实践中,在选题时,我们就有意识地选有一道或几道工序需要借助数控加工来完成的典型工件, 要求在安排工艺流程时必须至少有一道工序是采用数控加工的方式完成的, 鼓励学生广泛采用数控机床完成工件加工。同时提供一个典型的数控加工工序卡模板供学生参考。针对数控加工工序,可直接调用WAVE工序模型完成CAM模拟加工及生成数控程序代码, 之后可进入学校开放的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实际加工及检验。

2.7以职业资格认定为目标的分阶段考核评定。

本综合实践考核打破传统的仅提供纸质文档的考核模式, 采用在集中阶段提交纸质物化成果和学期末通过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分阶段组合考核模式。纸质物化成果和工程师资格认证各按照50%计入总评成绩。

3.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综合实践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主要完成制造工艺过程设计、工序设计、热处理工艺设计、工件及工序的检测设计、基于三维CAD———WAVE技术的工艺过程的典型夹具设计等内容。笔者介绍了机械制造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在我校的改革与实践情况, 推出了突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综合训练项目安排, 提出了以项目教学为依托,将综合实践教学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与学的目的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依托开放实验室模式的松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增加了检测及热处理工艺设计等原来教学环节中缺失的内容; 将现代制造技术及三维CAD/CAM/CAE技术融入 机械制造 综合实践 环节 , 借助WAVE技术辅助完成工艺规程与夹具设计。通过上述措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进行工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标准化意识,有力促进了卓越工程师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机械制造综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对现有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和扩充。增加了检测及热处理工艺设计等内容,增加并强化了对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训练,将三维CAD/CAM/CAE软件融入机械制造综合实践环节,借助WAVE技术及标准件库来辅助完成工艺规程与夹具设计。探索了以项目教学为依托、借助开放实验室、以职业资格认证为考核目标、将综合实践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松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篇5

通过参加这次党推优考试,使我在思想认识上能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自己还有些被动,现在我能够很主动地去学习党的相关知识。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怎样用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在学习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信念,并始终坚定这个信念。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就是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的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我们要把对共产主义的忠诚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统一于房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坚定的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开拓创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增和素质。作为大学生,不能只会埋头学习而没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我们应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其次,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相关理论知识。(资源来自)认真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那天与吴书记谈话后,他建议我们多看一些关于白求恩的故事,看了之后确实学到了很多。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理想与信念的支撑。通过学习这 些理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理论修养,做到真正从思想上入党。

最后,就是要加强实践锻炼,将思想付诸于行动。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光有入党的迫切愿望还不够,还必须见诸于行动,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深化对党的认识。在学校,我们要积极关心同学,认真做好各项社会工作,来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学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来激励自己的行动,让自己慢慢向党组织靠拢。

以上便是这些天我的一些感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相对于其他科目综合活动课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求知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生动有趣、科学的引导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综合实践课能够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下面就谈谈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信,肯定学生能力

在学习中,有部分学生每当遇到自己认为有难度的事情时,没尝试便选择放弃,直接说自己不会。这时,如果教师气急败坏地训斥或批评学生,自然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同时也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平心静气地鼓励学生,对学生说:“老师相信你是有能力做好的,试试看好吗?”并给学生适当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二、尝试练习,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综合实践课中,成功对于学生能够坚持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了成功的经验,学生即使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往往也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取成功,因此当失败时反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直到成功为止。但是,另一方面,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因此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失败的次数越多,学生创作或制作兴趣便越低。所以,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在教学五年级综合实践《纸的世界》一课时,我采取鼓励大家多尝试,克服困难,小组合作,讨论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纸艺术品,并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会发现,尝试创新,并在小组内自由发挥创意,用纸张叠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物品,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嘗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通过自己的手也能折叠一些较复杂的东西,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寓乐于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玩爱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而游戏则是儿童自由表现最明显的形式,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认证,认为自由表现和游戏是一致的。心理学家福录倍尔更是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是儿童最纯洁且纯精神上的产物。因此,即使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爱玩爱动的,所以,寓乐于教,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在五年级《生活中的艺术》中,我利用游戏方式,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鲜花和水果,比赛谁插得花好看,谁拼得水果拼盘更诱人,然后让学生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具创造性的作品。结果,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动手创作,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后很多学生都对我说:“老师,我们太喜欢这样的上课形式了,以后都这样上课就好了。”

四、鼓励学生发表心中的想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样既可以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可以培养学生优学乐学的能力。再者,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重视学生求知需求的体验,给学生自由辩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还要紧密联系综合实践课教学实例,重视学生的自我操练、独立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学生遇到难题时点拨他们解决疑问,使课堂逐渐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优化课堂效率。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鼓励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在辩论的过程中,鼓励每个学生试图通过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以往积累的知识,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通过推论辩证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变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实践的目的。

五、放飞思维的翅膀,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放飞自己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开放的课堂氛围帮助并鼓励学生挣脱束缚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绳索,乐学、乐思、乐动,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再者,这样的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中心主旨,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在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实践和自由辩论中积极思考。

六、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

我们知道综合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光说不做,教学实践只局限于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无法深入,只有真正融合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感性认识才能转化为理性认识。因此,在综合实践课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亲历活动情景,体验活动方法,在活动中形成认识,发展自身能力。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实际情景的时空,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只有这样,学生在活动才能实实在在“动”起来。因此,课堂上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

总之,通过综合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充分讨论、认真总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一小学)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7

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 从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内容中共有四种类型, 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相比较而言, 前三类课程内容都是按呈现知识点的线性排列展开,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 逻辑严整, 而“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 则是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前三类的知识, 使前三类知识之间通联广达, 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可以说学生在活动中具备了初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只是还没有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经验整合运用过。所以, 本节课我设定的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是这样的:

学习重点:学生综合运用圆的知识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

学习难点:学生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结合田径场跑道的结构, 让学生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对跑道的认识、测量、记录、计算、推理等多方面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归纳和拓展问题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体会和掌握数学抽象、推理等思想。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玩数学, 学数学, 用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综合与实践让数学实践活动由课外走进课内, 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空间, 也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这节课我利用学生体育活动经验的迁移, 有效实现了数学知识与体育常识的整合。我设计了学生的小组调查单, 让学生通过观察在国际正式比赛中短跑和长跑的跑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从而启发学生去观察跑道结构、测量跑道相关数据并计算跑道周长, 让学生在议一议、量一量、比一比、算一算中自己得出结论。

《确定起跑线》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 生活中对起跑线的认知是学生开展该数学活动的基础, 亲身的体验感知又是对数学概念深刻理解的手段。结合这些, 我拟定了活动的方案:

(1) 在运动会赛跑训练期, 提出问题引发关注。 (2) 组织跑道试跑, 体验直道、弯道, 了解道宽。 (3) 制定活动记录表, 带引学生实测并记录。 (4) 组织测算, 归纳, 提炼并运用。

同时, 在活动中, 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 (1) 测量跑道的哪些数据? (2) 跑道很长, 如何测量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3) 测量跑道, 选用什么测量工具?……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沟通, 小组协商, 共同出谋划策来克服困难。

三、教学设计

我分三个环节来开展相关活动。每个环节用设置关键性的疑问来引领学生们进行思考及实践。

(一) 发现和提出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

播放奥运会中100米与400米田径比赛的起跑情景。让学生猜测, 哪个场景是100米比赛现场, 哪个场景是400米比赛现场?为什么?

2.设置疑问

(1) 为什么400米的比赛现场, 选手们不在同一起跑线呢?

(意图:让学生联想曾经历的体育活动经验, 意识到内圈跑道与外圈跑道有差别。400米比赛起跑线不同才能公平)

此时教师明确:要想比赛公平就要正确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2) 你准备怎样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呢?大家有什么好想法?

(意图:在学生预设方案时, 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的依据:两条跑道相差多少, 起跑线就要向前移动多少)

3.预定活动方向

让学生去寻找两条跑道相差多少?

(二) 分析和解决问题

1.初步感受直道、弯道、道宽

用视屏播放的方式:展现我校的运动场的全景图, 让学生观察跑道结构, 分析跑道特点。明确什么是直道, 什么是弯道, 什么是道宽。

此时引导学生归纳并小结:跑道间的道宽一样, 所有直道的长度都相等, 一组半圆形弯道组成一个圆:两条直道的长度+圆的周长=每圈跑道的周长。

2.设置疑问

(1) 怎样找出我们学校相邻两个跑道间的差距来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呢?

(意图:学生进一步思考联想: (1) 外圈跑道周长–内圈跑道周长=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2) 外圈圆的周长-内圈圆的周长=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2) 我们要知道跑道的长度必须要知道哪些数据?

(意图:引发学生对直道长度、弯道直径、道宽的测量需求)

(3) 需要知道所有弯道直径吗?

(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内圆直径+2个道宽=相邻圆周的直径。这对数据的收集工作来说, 简便了不少)

3.制定并完成活动记录单

(1) 组织学生分组在操场上活动:在不同弯道上跑一跑, 体验内外圈的差别。合作进行实地测量直道长度、弯道直径长度和道宽长度。完成活动单的数据记录工作。

(2) 学生回教室, 分组进行测算。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推举不同的方法上台介绍及展示。方法多种多样。

方法一:先算第一圈跑道的周长, 再算第二圈跑道的周长, 找相差;

方法二:直接用相邻跑道的外圆和内圆的周长相减。

(三) 提炼和拓展问题

1.提炼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进行中, 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对表格中数据作对比, 对测算过程的报告作归纳, 帮助发现并提炼规律: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米, 所以相邻两条跑道, 外圈跑道的直径就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米, 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 就知道两条相邻跑道间的差是2.5π。

2.拓展

学生惊叹于数学规律的呈现以及它的便捷性, 对运用规律解决一般性问题跃跃欲试。因此, 我留下问题留待学生课后思考及规律的验证:你能为200米的跑道确定正确的起跑线吗?

三、反思与分享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 我惊奇地发现, 实践活动中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上自主而热情, 在方法呈现上精彩并多样, 在思维展现上丰富且开阔。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共同成长。

1.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课前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让学生到跑道上去跑, 体验什么是弯道, 什么是直道, 什么是道宽。这个生活经验的积累一定是要在数学思考的基础上去进行, 否则, 学生就只能体会奔跑的畅快, 而无法深入地体会弯道路径长短不同。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一定要清楚问题再去体验, 从而有的放矢, 更能从体验中获得理性思考。

2.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有载体

不论是研究《确定起跑线》, 还是进行其他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一定要有实践活动记录单。这个活动单既是数据的记录单, 也是学生思维呈现的表达形式, 更是学生与小组其他同伴合作沟通的依据。他们会自己测量, 也会对比别人的数据, 会自我发现, 会自我矫正, 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蜕变。所以, 活动有载体, 学生就有依托, 不会信息迷航, 才能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3.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动态生成

很多数学课堂的结尾都是拓展运用, 即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却不尽然。综合实践的课堂是一个更加开放、灵动的课堂。从本节课的研究, 学生发现, 原来起跑线的的设置跟直道没有关系, 跟弯道的半径也没有关系, 只跟道宽有关。有了这个认识, 学生的能力迅速提升。原来, 只用测量道宽就可以算出起跑线之间的距离差了。数学知识的简化, 让学生由衷地感叹数学的奇妙。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8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教育部在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就已明确作了规定, 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可简要地概括为培养能够进行信息的组织、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文、理、工兼备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

2001年, 国家出台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 该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 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符合型人员”。

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包含6大职业模块: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6个功能模块说明了IS (信息系统) 专业人才培养的3个基本方向:

(1) 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培养;

(2) 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3) 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培养。

2005年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议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参考以上3个基本方向安排相关课程, 并根据社会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向。

二、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学定位、人才特点和就业方向

1. 办学定位

考虑我院是一所应用技术学院, 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 依据教指委提出的IS应用型人才的3个培养方向, 我们认为适合第一种和第二种, 同时考虑我们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依托经济管理工程学院的大环境, 以及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就业区域是上海等特点, 因此确定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上海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 培养懂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技术人才, 或者说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2. 人才特点和就业方向

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 管理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 而我国管理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位于产业上层的管理软件架构师、项目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同时属于产业基础的管理软件蓝领 (程序编码、软件实施工程师) 也是非常稀少, 而应该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分析设计工程师阶层却极大膨胀, 几乎所有的正规院校都在培养这个阶层的人, 而实际的市场需求并没那么大。一边是大量找不着工作的相关专业毕业生, 一边是众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我国管理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面对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失衡, 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向上, 依据我们的办学定位, 确定主要面向管理软件服务业培养需要的系统实施人员和软件编程人员, 同时兼顾中小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信息系统 (包括网站) 开发维护人员。

学生主要的就业领域和岗位是:

(1) 管理软件服务业。从事管理软件的售前咨询、软件实施、培训、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等各种服务工作的系统实施人员;从事管理软件分析、设计、编程人员。

(2) 一般中小企业信息系统 (包括网站) 开发维护人员。

学生的专业特长:

(1) 熟悉管理软件, 具有管理软件的实施、评价能力。

(2) 具有高级语言Java编程能力。

(3) 具有一定信息系统 (包括网站) 的设计、开发能力。

三、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首先, 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国内外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分析的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 信息管理人员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以及它在部门中的地位及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分析能力、人际影响能力、管理能力和信息能力。

(1) 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指对信息技术的恰当理解、对信息系统在组织目标实现中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以及使用恰当的技术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技术能力是信息管理人才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该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除计算机的运用, 软件的设计, 系统的分析、设计与维护外, 还应包括信息资源的管理、组织和分析能力。

(2) 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员对组织出现的问题进行识别、定义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Trauth等人在1993年的研究中发现:“分析业务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将来必将成为信息管理人员唯一的且最为重要的业务活动”。良好的分析能力能使信息管理人员灵活运用现有知识以应对新环境的变化。

(3) 人际影响能力。它是指信息管理人员能依据专业知识和经验, 用业务部门熟悉的语言, 清晰、自信地表达观点和建议;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业务需求, 向业务部门输出方法论或工具;了解业务部门的业务目标及价值取向, 并通过逻辑化的陈述、客观数据或利弊分析, 使业务部门接受方案和建议。

(4) 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主要指该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管理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 作为决策层的参谋, 必须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作支撑, 才能做好参谋、助手和尖兵, 为具体决策提出科学的、合理化的建议和见解。

(5)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员所具有的信息搜集、处理、传播和使用能力以及信息的筛选、数据的加工等能力。此外, 信息能力还应包括对他人 (或其他组织) 的信息能力的利用能力。

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良好的系统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因此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

其次, 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在我院的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特长中处于核心地位, 这一点可以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中看出。

四、基于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1. 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才能力结构模型

人的能力有一个架构存在, 每个人的能力架构都不一样, 合理的能力架构能让较少能力元素 (知识、技能、方法等) 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不合理的能力架构会浪费人的能力, 让所学无所用。

对于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 什么样的能力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呢?我们可以参考成功人士总结出的一个参考模型, 这个参考模型采用常见的分层架构模式, 如图1所示。

一个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的能力大体可以分为4个层次, 层与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上一层必须以下一层为基础, 而上一层又反过来影响下一层。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与一般的软件开发人员是不一样的, 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主要是研究企业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应用开发, 因此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仅具有一般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和能力, 还需要企业管理知识, 懂得管理理论、方法, 熟悉管理流程。在依据上述能力模型进行课程设置时, 一般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的课程设置应有差异。对于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 最底层是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包括管理理论和方法、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术, 具体如管理学、会计学、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信息管理学等。第二层是具体技术、语言和工具, 包括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各种高级语言如Java, C语言等。第三层是方法、思想和理论, 如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等。第四层是开发的过程控制和管理, 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

2. 实践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 必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系统的实践训练, 因此依据上述的能力模型, 我们在2008级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如图2所示的实践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基础能力如开发工具和网络数据库技术训练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系统设计和管理软件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训练, 最后在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设计实验强化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为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昌平.面向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J].情报学报, 1999 (2) .

[2]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杨中华, 汪勇, 王静.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个性发展,创新精神,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中国人民就凭着这股创新精神,创造了无数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综合实践课是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他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性因子潜藏在学生的兴趣之中,或者说是从兴趣中滋长。这是由于学生的个体经验少而零散,他们的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因而比成年人的思维更大胆、更丰富,也更具个性。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在五年级《家政》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制作一个水果拼盘。这次活动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1. 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设计一个“请客”的情景,引出活动主题。学生在我的鼓动下,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尝试当主人和客人,并用上礼貌的邀请语言,课堂气氛活跃,到处洋溢着一片热情。

2. 出示活动主题:制作一个水果拼盘,检查活动的准备情况

检查学生带了什么水果,什么盘子等,为本次活动做准备。有的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新鲜水果,有的带了精致漂亮的盘子。从学生所准备的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活动准备,这就为后面的活动奠定了基础,也说明他们对本次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3. 教师即席演示,引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先即场做个演示,从切水果的过程、摆放的过程,都做得无比精细。完成之后,让学生们一起欣赏,他们无不发出“哇哇”的赞叹声。这对引起他们的活动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 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学生用自带的材料进行水果拼盘的设计制作。这一部分是活动的主要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人都积极参与,选合适水果的、切水果的、帮着摆放的、设计形状的,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大家齐心协力,将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学生们在进行水果拼盘设计制作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也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 展示与评选作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们把制作好的水果拼盘放在展示台上,然后组织大家一个个排好队,带上纸和笔去观察欣赏,给各个水果拼盘打分。在打分时,要求他们要客观、中肯,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组作品,然后根据分数高低,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心思奖。这一环节既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审美观和客观评价别人的能力。

6. 获奖者介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先祝贺获奖的小组,全班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再请获奖的小组到讲台上说说设计意念,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构思,对自己的制作进行自我评价,也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表看法,从中丰富了自己的经验。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发明家从小喜欢创新性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在《修理课桌椅》一课练习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锯子、刨子、凿子、螺丝刀、木板等活动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来修理因不同原因、不同程度损坏的桌椅,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如果人们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生亦是如此。

三、动手又动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又动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乐于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又勤于动脑,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调动了起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动手,有可能展示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命题摄影《母亲》中,很多学生的拍摄方案都流于俗套。但是,一位学生却独辟蹊径。她在拍摄方案中这样写到:妈妈的手是粗糙的,远没有我的手光滑、细嫩。拍摄手法:特写、对比的手法。了解了她的构思,我在全班学生前高度赞扬了她独特的想法和思路。我顺势提出:《母亲》一题,还可以拍什么?怎么拍?……就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激发起所有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敢于求异”。求异不求同。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10

一优化课程结构, 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

重新修订了培养方案, 减少了学时总数,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调整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时比例, 增加实验课学时。增加了限选课模块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 建立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六大课程模块及课程实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四大实习、实训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新版培养方案强化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实施“一体两翼”计划, 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所谓“一体两翼”计划, 是指以本科生学历教育为主体, 同时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双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把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纳入公选课教学计划。现在我国很多行业中, 都设置了行业的“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但是, 现在职业教育的课程和“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的培训与考试是完全脱节的。学生修完学校的课程以后, 还要再参与“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培训, 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2]。因此, 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和学生的培养方向上逐步实现以“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为指导, 把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设置中, 如将《化工分析工国家职业标准》和《化学检验工》两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讲授职业资格考试理论, 在校内进行实验实训, 使学生毕业时可以直接取得“两证”。另外, 不少企业招聘时都希望能招到复合型人才, 为此, 我们鼓励学习成绩好、精力充沛的学生修读药学、制药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双学位, 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和就业领域。

三开展“专业课前3分钟”活动, 培养信息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每门化学类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开课一周后, 任课教师要指定1~2名同学在下一节课的上课之前, 利用3分钟的时间在讲台上讲述一个与本门课程或学科相关的最新前沿知识或科研、教研成果,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查阅、收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在公众面前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本门课程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实施“三阶段、三结合”培养模式, 培养教学工作技能

教学工作技能的训练主要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基本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训练, 同时保持三个阶段的紧密结合。

第一阶段:模拟训练阶段。在大学一至二年级, 由于新的培养方案缩减了理论课的学时数, 学时较为紧张, 为此, 我们在专业基础实验课教学中, 重点实施换位教学法, 让学生进行模拟教学[3,4]。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授课、演示操作、组织教学, 然后由学生进行点评, 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指导。每次课指定2~3人讲解,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讲课的机会, 要求学生进行充分预习, 熟悉教材, 认真准备, 反复演练, 在课程结束时, 让学生自我总结, 针对不足之处, 制定提高计划。通过模拟教学, 使学生初步了解教学的基本过程, 锻炼了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站在讲台上能够坦然地面对学生。

第二阶段:教学基本功强化与提高阶段。在大学三年级, 开始化学教学论、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教学并实施教学基本功专项训练。本阶段, 以化学教学论为指导, 重点对学生的专业教学理论和专业实践进行培养和训练。通过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化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说课等理论及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教案撰写、课堂的教学组织、教学法的运用能力、“三笔字”、普通话、化学软件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等教学基本功;再通过微格教学[5]进行强化提高训练与检验, 不断修正学生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实战锻炼阶段。在大四学年, 重点通过教育实习进行实战锻炼, 检验教学技能的培养效果, 同时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备课、说课、板书设计、提问技巧、作业批改、辅导、化学软件应用、化学课件制作等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执教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两个主体三个阶段”的实验教学管理,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两个主体”: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三个阶段”:即实验课前、课上和课后阶段。针对教师主体, 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备课, 课上认真指导, 课后严格考核;针对学生主体, 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 课上认真操作, 课后认真总结。具体做法是:课前加强对教师备课的管理, 要求教学大纲、教案、讲稿、授课计划、教材与参考书做到“六个一致”, 学生要认真预习并提交预习报告;课上要求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 且逐一认真指导;学生要认真操作, 不许“照方抓药”;课后学生要认真总结, 教师要严格对学生进行考核, 采取笔试和操作两个部分进行, 笔试占40%, 操作占60%, 如果操作不过关, 实验课只能重修, 不能重考。如果学生平时不认真, 考试很难过关, 因此, 学生对每个实验都很重视, 使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

六严抓毕业论文指导管理,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严把立题、选题关

学院成立毕业论文 (设计) 领导小组, 负责毕业论文 (设计) 领导工作。实施指导教师立题, 系部、教研室审题, 学生选题程序, 要求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尽量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任务进行。指导教师填写申请表, 申报指导学生的专业、数量, 同时附相应课题名称, 由教研室主任及系部主任对题目进行审核, 确定合格选题, 学生根据申报表中的相关信息选择指导教师, 最后由教科办和学工办协调各系部主任初步确定师生“双选”结果, 报学院毕业论文 (设计) 领导小组审批。

2严把教师指导关

指导教师要按时下达任务书, 学生接到任务书后, 要认真查阅资料, 进行归纳总结, 要在15日内撰写开题报告, 由教师统一组织课题组进行开题。学生实习期间, 实施“四个一”制度严格过程管理。即“每日一考勤、每日一记录及指导教师每周一评阅, 学院中期一检查制度”。学院结合化学专业的特点, 对学校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进行了修订。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认真撰写, 仔细修改。

3严把论文答辩关

学生论文实施“指导教师、评阅人及答辩组”三级审核评分制度, 评阅人对审核的论文有权一票否决, 不合格的论文需整改合格后方可申请答辩, 否则不准答辩。学生论文答辩采取预答辩、正式答辩及二次答辩三步答辩程序, 先由答辩小组组织预答辩, 对在小组预答辩不通过者进行整改, 合格后方可参加正式答辩, 正式答辩不合格的整改后可向学院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申请二次答辩。

撰写毕业论文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分析测试能力及科研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通过“严把三关”, 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其最终目的也是就业。因此, 在教学上, 我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 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德超, 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 2009 (1) :75-77.

[2]何玉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4) :59-61.

[3]李正龙, 钱小倩, 高愫妍.浅析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6) :77-78.

[4]肖海雁, 韦义平.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探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5 (5) :23-25.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11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现代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除了要求劳动者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注重劳动者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应对这一变化的根本途径。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能胜任职业活动的主观条件,是指个体执行或完成职业活动或成功地适应职业活动中发生特殊情况的表现,而且是可以由个体自由控制并受动机影响的表现,是人具有的职业素质的外化。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往往集中通过实践能力的高低得以体现。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职业素质是潜在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

二、中职学校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从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上看

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中职学校,应该重视劳动技能培训,不然就失去了职业学校的特色。但如果认为中职教育的办学目的就是岗前培训、要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这种理解就是片面的、错误的。综合职业能力关系着学生将来的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中职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看

当前,信息科学技术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只有综合职业能力强,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综合职业能力比单纯的专业技能更加重要,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应该重视的方向。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学校新购买的实训设备三五年就会落伍。学校除了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学习最直接、最实用的劳动技能,还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据调查显示,用人企业并不把专业技术作为录取新工人的唯一条件,有的企业录用学生并不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办学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所以更应该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从毕业生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诉求看

通过对我校300余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有49.1%的学生感到交流与沟通能力还需加强,68.8%的学生渴望提升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52.9%的学生耐挫能力不强,64.3%的学生还缺乏创新与创造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毕业生渴望学校能开设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从课程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比较差,按照以往的课程体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很普遍。如果不进行从课程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就等于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和实操教学环节,要重视教学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设计。传授知识、方法的同时,还要把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同时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如创新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都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2.实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教师通过分层组织教学、改革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经过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分层教学作为文化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所采用,它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学分制则从学生评价模式上给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手段。所以,实行分层教学和学分制对中职学校而言,不论是从学校现状还是从学校发展来看都是值得推广的。

3.加强实践教学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实践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思维,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现状,构建开放的“大实验实训”环境。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做到有机融合,共同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在实践教学中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实践教学设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4.在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及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安排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是职业学校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的重要标志,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必要前提。因此,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和文化氛围,使学生不仅清楚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在于“综合”,即综合职业能力不是各子能力的简单叠加,而且要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内涵,并将其逐级分解为便于训练的子能力,结合所学专业,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成才观。

二是以德育工作为抓手,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学校要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德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和途径:首先,开设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三观”“三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业指导”“文明礼仪”等教育。其次,坚持利用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及国旗下演讲活动,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再次,坚持每周一次主题班、团会,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文明礼仪、诚实守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三是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丰富和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寓教于乐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培养和锻炼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要善于把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融为一体,起到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目的。

学校还要重视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我校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的社团,如动漫团、电脑组装社、CAD设计社、电子电器维修社、装配线及测试社等;为有专门特长的学生组建以培养职业兴趣和个人爱好为宗旨的社团,如音乐社、街舞社、文学社、话剧社、书画协会、篮球队等;为有社会服务愿望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学生组建以培养社会能力为宗旨的社团,如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

四是以职业技能、素质能力竞赛为手段,为学生搭建创优争先平台,强化综合职业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素质能力竞赛活动,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技能比武、素质能力比赛和“文明风采”活动,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长才干,增强自信心,提高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奠定终身学习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5.进行课程改革,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

为了加强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校开发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在分层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因材施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加强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并辅以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以此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降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难度,加大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课时,把能力培养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解决教与学脱节的问题,让学生由听得懂、学得会,逐渐发展成为主动学、乐于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12

关键词:项目实践,综合能力,培养

在高校实验教学中,一般都是按课程分章节进行教学,实验内容也大多数是基础性实验内容,它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也是涉及到一门课程知识,而涉及到整个学科的设计性实验也就是在毕业设计中进行,而到了毕业设计阶段,一是学生都忙于找工作考研等原因,不能静下心来很好地完成实验任务,二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显得时间匆促,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湖北师范学院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提出了创办课外实践项目小组的方法,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们创建项目实践小组的目的是,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组建成科研小团队,突破专业的壁垒,以项目小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学习和研究,通过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融会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1 项目小组运行方式

1.1 组织形式

目前已组建成的项目小组有:JAVA技术项目小组、网络技术项目小组、课件与网页制作项目小组、电子技术小组、平面设计与动画项目小组、音响技术小组、影视制作小组等七个项目小组和一个数媒工作室。每个小组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他们各自以自己组织方式,开展研究和学习活动,并合作完成新的研究任务。

项目小组的人员筛选,每学期进行一次选拨,学生一般从大二开始,通过选拨就可以进入项目小组,到大四即自动退出小组,通过滚动发展,以老带新的办法来保证小组成员的连续性。

学院大力支持项目小组的活动。学院通过压缩办公用房,为项目小组安排了独立的研究场所,使小组成员在课外有一个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学院遴选具有高科研能力的教师充当小组的指导教师;小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参与学校资源库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学院也对各小组的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规定每学期各小组必须进行学习交流和作品展示,学院派相关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定。

1.2 小组活动形式

JAVA项目小组以SCJP认证为核心开展活动,活动分为核心组和外围组二个层次。其中核心组成员是已经通过了SCJP认证的学生,他们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负责具体项目的开发工作。外围组的活动由核心组成员负责组织开展,主要包括技术讲座、SCJP认证考试辅导、技术沙龙以及开源技术社区活动等。通过举办一系列SUN技术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及时了解SUN最新技术以及开源项目动态;每个星期都会对SCJP认证考试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每个月至少有一场的技术讲座,把核心成员近期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组织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推广JAVA技术,并为小组后备队伍培养提供支持。

电子技术小组以ARM认证为核心,从事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通过实验箱做常规实验,再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模拟设计,然后通过制作电子小作品,举行免费家电维修,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网络技术项目小组以CCNA认证为依托,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辅导,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形式开展活动。此外今年还引进了印度的IT企业认证,建立了IIHT(印度最大的专业从事网络系统的培训机构)双语教学基地,通过真实的企业开发案例,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发流程,按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实训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结业后推荐工作。

平面设计与动画项目小组是以提高学生的图像的后期处理和动画制作水平为目的,以定期举行作品展示,学生讲解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指导老师进行作品点评的方式开展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科技节中的FLASH制作比赛、PPT模板制作比赛、图像处理比赛及封面设计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图像处理和动画设计制作水平。

音响技术小组是以培养音频节目制作和现场扩音技术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实验室提供的数字音频工作站、数字音频调音台和演出音响系统设备开展活动,为学校各类活动提供舞台音响服务,承担各类专题片及DV剧的配音录音工作等形式开展活动,同时也引导学生参加中国录音师协会和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相关认证考试活动,获取相关认证证书和上岗证书。

课件与网页制作项目小组以提高学生的网站制作能力为目的,以动感网页设计制作和交互式多媒体制作为主,小组成员通过帮助学校各部门制作网站,参加学校科技节的课件制作大赛和网站制作大赛为目标开展活动。影视制作小组以提高学生的摄像技术和非线性编辑的运用目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DV剧作品大赛的方式开展活动。数媒工作室以提高学生的数字媒体的运用为目的,通过开展个人电子相册制作、设计各种广告展板、参与学校各精品课程的录像、制作专题片等网络资源的开发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3 成立自主学习小组

项目小组学生的选拔有一定的标准,很显然不能囊括所有学生,特别是对于大一的学生,因为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不可能进入到项目实践小组中去。为此我们成立了自主学习小组,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广大学生学习兴趣,为项目小组准备人才。自主学习小组的运行方式是,学生申请-经过遴选-提交学习计划-中期检查-学期末提交学习作品。自主学习小组同学通过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组织方式是学院提供教室和机房,学生自带学习用具,比如计算机和桌椅。自主学习小组的管理方式,学院选派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负责管理,责任教师主要负责认定参与自主学习小组成员,督促学生的学习计划的实施,检查自主学习小组实验室的安全卫生情况,学生作品的收集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为项目小组的遴选提供参考人选等。

2 引进行业认证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若没有一定的目标就很难维持。为使项目小组的活动能持续开展,学院引进了一些行业技术认证考试等项目,使小组成员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目前已引入的行业认证考试有:JAVA项目小组的SUN公司的SCJP国际认证,网络技术项目小组的CISCO公司的CCNA和CCNP认证,电子技术项目小组的NXP(Founded by PHILIPS)公司的ARM嵌入式技术资格认证,平面设计与动画项目小组的Adobe产品专家认证、音响技术小组的中国音响师协会的认证等等。

为使学生实践能力能与社会需要接轨,学院通过与知名公司的培训机构合作,改革原有课程体系中的部分课程,引进实验环境和课程体系。例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一般的教学,都是用一些典型的程序,来介绍一些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和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在企业就业时,必须经过岗前培训,以熟悉企业的开发环境。学院对该门课程改革时,与SUN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加入“SUN校园合作计划”,按SUN校园合作计划的要求,引入其课程体系,在SUN公司授权下,使用其免费网络课程资源学习,并以JAVA核心技术为主,进行项目的开发和技术推广,学生在取得SCJP体系认证后,可直接到其协议单位实习和就业,参与项目的开发工作。

电子技术项目小组以ARM认证体系为依托,面向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与ARM认证培训和考试机构的合作,不仅引入其课程,而且由合作单位深圳英倍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资联合建设了课程设计实验室,为学生课外研究性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网络技术项目小组正在与CISCO公司华中授权培训机构———武汉誉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就引进CISCO课程体系、共建实验室等合作事宜进行洽谈,拟引进其教学体制,改进网络教育应用课程体系。在平面设计和音响等方面,目前正在酝酿引进劳动部门的职业认证体系事宜。

3 所取得成绩

学生通过项目小组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JAVA项目小组在SCJP认证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每年有十多位同学通过SCJP认证,首届中所有13名学生一次性通过了认证,至今已有37名学生通过了认证,还有23名学生正在备考之中。安少婵、胡梦竹两位同学作为07、08年度“SUN中国社区校园大使”,积极推广JAVA技术,每年都要举行十余场技术讲座。

电子技术小组每年有十几位同学通过ARM认证,一般通过率都在60%左右。ARM小组同学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06年首次参赛即获得湖北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优秀奖各一个的好名次。在07年9月举行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08年9月份举行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又获得省级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成绩。04级吴河林等同学在实习中帮工厂设计的FPGA系统板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得到了厂方的高度认同。

网络技术项目小组每年也有七、八位同学通过CCNA认证,十多位同学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和通过计算机三级网络考试;2007年就有一人通过CCNP。还有两位毕业生自主创业,开办自己的公司。

音响技术小组08年万松同学通过了国家初级调音师认证;他在08年3月22日,中央电视2台《奥运中国年》晚会上担任助理音响师工作,08年5月22日晚担任黄石市抗震赈灾募捐晚会上担任音响师工作。影视制作小组学生今年首次参加“校园DV剧”制作大赛,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此外项目实践小组的学生还通过参与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培养和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学校其他院系及院直机关绝大部分网站、许多省精品课程网站、院优质课程网站等都是由项目实践小组的学生制作完成的。另外学校周边地区如黄石市供电局、黄石园林局、黄石三中、黄石中英文学校、麻城招商局等单位的网站也是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项目小组学生制作完成。

项目实践小组的学生还积极参与教师科研立项工作,如黄石市电子地图系统研制项目、十五冶电子报系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电子投稿系统、湖北师范学院设备网上竞标系统研制、湖北师范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实验预约系统、湖北师范学院校报数字报等等;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教研、科研课题的研究、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大学生科研立项,每年发表论文10余篇、每年有10多项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下转第5821页)(上接第5818页)

4 小结

经过几年的探索,项目实践小组已基本涵盖了我们学院各专业发展方向,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代光辉.浅谈综合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40.

[2]张华英,王晖.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225-221

上一篇:综合开发模式下一篇:经济功率因数